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

第1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软件维护 CMMI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034-02

XX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遵循金保工程建设思路,涵盖了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的各项职能和经办的各项业务,包括人员资源库、社会保障卡、“五险统一”征缴、养老、医保、工伤、生育、失业、农保、劳动监察、培训鉴定、就业、宏观决策、网上办事、办公自动化、公共服务查询等十多个子系统,是一个数据量达TB级的大型实时系统,建设总投资达3000万元。该系统自2009年第四次升级上线以来,一直运行至今。在运行期间,随着劳动保障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该系统每年的应用软件维护费达250万元以上。

我公司是国内一家拥有多年社保行业经验的积累的信息系统集成公司,拥有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一级资质和SEI颁发的CMMI3级认证评估。该系统由我公司承建并维护至今。

系统维护的重点是系统应用软件的维护工作,按照软件维护的不同性质划分为下述4种类型。

(1)纠错性维护。由于系统测试不可能揭露系统存在的所有错误,因此在系统投入运行后频繁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就有可能暴露出系统内隐藏的错误。诊断和修正系统中遗留的错误,就是纠错性维护。纠错性维护时在系统运行中发生异常或故障时进行的,这种错误往往是遇到了从未用过的输入数据组合或是在与其他部分接口处产生的,因此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发生。有些系统运行多年以后才暴露出在系统开发中遗留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

(2)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时为了使系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维护工作。一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硬件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的操作系统和原来操作系统的新版本不断推出,外部设备和其他系统部件经常有所增加和修改,这就是必然要求信息系统能够适应新的软硬件环境,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使用寿命在延长,超过了最初开发这个系统时应用环境的寿命,即应用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机构的调整,管理体制的改变、数据与信息需求的变更等都将导致系统不能适应新的应用环境。如代码改变、数据结构变化、数据格式以及输入/输出方式的变化、数据存储介质的变化等,都将直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有必要对系统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应用对象的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

(3)完善性维护。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往往要求扩充原有系统的功能,增加一些在软件需求规范书中没有规定的功能与性能特征,以及对处理效率和编写程序的改进。例如,有时可将几个小程序合并成一个单一的运行良好的程序,从而提高处理效率;增加数据输出的图形方式;增加联机在线帮助功能;调整用户界面等。尽管这些要求在原来系统开发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并没有,但用户要求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并且随着用户对系统的使用和熟悉,这种要求可能不断提出。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而进行的系统维护工作就是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系统维护工作不应总是被动地等待用户提出要求后才进行,应进行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即选择那些还有较长使用寿命,目前尚能正常运行,但可能将要发生变化或调整的系统进行维护,目的是通过预防性维护为未来的修改与调整奠定更好的基础。

针对本系统应用软件维护工作分布情况的统计结果来看,一般纠错性维护8%,适应性维护工作占10%,完善性维护达到80%,而预防性维护以及其他类型的维护仅2%,可见系统维护工作中,完善性维护占了绝大部分。完善性维护主要由于用户需求变化引起的,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我们又细分为新增需求维护和完善性需求维护。劳动保障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的行业,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出台一些保障民生的政策,新增需求占比很高,要求系统快速变化反应,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时在线系统,由十多个分系统组成,融合了C/S,C/S/S,B/S软件架构,非常复杂,如果系统维护工作没有一套有效可行的质量管理办法,将会陷入杂乱无章中,给系统正常运行带来灾难及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基于此,我们和用户方、监理公司达成一致,按照CMMI管理模型及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制定了一套应用软件维护管理规定及维护管理流程,根据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配置管理、上线各个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护管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1 组织结构与人员

该项目由劳动保障部门各业务处室、劳动保障部门信息中心、监理公司、开发单位(我公司项目组)组成。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有十多个分系统,分系统应用对应不同的业务处室,每个业务处室有归口信息管理员,收集管理本部门业务需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按分系统分配相应人员进行需求维护管理。开发单位根据劳动保障部门信息中心人员分工情况,指派了对口的分系统开发人员。开发单位由项目经理、开发人员、质量保证人员、测试人员、配置管理员组成,负责需求的开发、实施、上线。监理公司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协调。

2 制定应用系统维护管理规定及维护管理流程,确保权责分明,目标一致

通过组织协商,按照CMMI管理模型及软件工程的管理方法,从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配置管理、软件部署等各方面达成共识,制定了应用系统维护管理规定及维护管理流程,从而保证了组织人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做到有章可循,确保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 制定维护计划,确保需求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施

劳动保障部门业务处室提交经过领导审批的需求,劳动保障部门信息中心根据需求内容,会同业务处室、开发单位进行需求确认,确定程序开发完成时间和文档修改完成时间,并将需求分发给开发单位相应的开发人员。开发单位开发人员根据时间要求制定维护计划,包括程序开发计划、文档修改计划、测试计划及配置计划并进行工作量估算,开发单位项目经理对维护计划进行审批,对复杂的需求及涉及分系统接口的需求组织需求干系人进行讨论并评审,对计划进行落实,确保需求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

4 开发单位质量保证人员对需求实施过程及工作产品进行全面质量检查,确保开发人员按应用系统维护管理规定及维护管理流程实施维护

质量保证人员对需求实施过程及工作产品对照应用系统维护管理规定及维护管理流程进行检查,对发现的不符合问题及时和项目经理、开发人员进行沟通,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5 采取层级测试的原则,尽最大可能保证程序上线零缺陷

需求开发完成后,先由开发人员将程序部署至测试平台进行自测,开发单位测试人员每月会对自测后的需求及时进行抽样测试,对自测质量进行检查。然后信息中心人员在测试平台对开发人员测试通过的需求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提交给业务处室测试;不通过,开发单位开发人员根据测试记录修改直至测试通过。最后由最终用户—业务处室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程序才能上线;不通过,开发单位开发人员根据测试记录修改直至测试通过。

6 需求经业务处室测试通过后,开发人员提交计划及部署方案,并填写配置项清单,经项目经理和信息中心审批后才能将程序至生产库

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融合了C/S,C/S/S,B/S软件架构的复杂的应用系统,分系统架构不同,部署方案也不同,不仅涉及到代码修改,也可能涉及到数据库对象的修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开发人员参与,也有可能需要数据库管理员、硬件管理员及网络管理员的参与,需要沟通协调,项目经理将按照计划及部署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施,确保程序后系统能正常运行。

7 开发单位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配置计划,及时将程序、文档纳入配置库,确保需求变更与配置保持一致

开发单位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配置计划,跟踪程序、文档的变化情况,根据开发人员提交的配置项清单及时提取后的程序、文档进行配置,并按需求编制配置、报告交项目经理审核,确保配置与需求保持一致性、完整性、正确性。

8 对需求开发进度进行跟踪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

项目经理对照需求维护计划监督需求完成情况,需求开发人员需及时填写实际工作时间及工作量,项目经理对需求进度进行审批监督,并定期组织人员评审维护工作的进展、绩效以及问题情况。当维护工作绩效或结果偏离计划时,会采取纠正措施直至关闭。

本项目维护管理过程已经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固化,从而有效降低了用户需求变更对系统应用带来的风险,保证了系统正常可靠地运行,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充分发挥作用,取得了用户方的高度认可。

第2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自2001年开始建立至2003年正式使用以来,不断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进行改进,功能日臻完善,已建立起内部审计初级管理信息系统。笔者在对审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实践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及模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架构及模型的搭建应立足于未来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之后而带来的内部审计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找到审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最佳切入口,有机搭接点,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在集团公司整体管控环境下的监督与服务作用。笔者根据研究分析和多年来企业的审计系统信息化实践认为,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可按照审计工作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系统管理控制和审计作业系统三个方面进行架构。

    一是审计工作管理平台,也就是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office automatic)系统。能够实现对审计计划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及提供管理技术平台支撑的目的。通过对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可以使审计人员从繁杂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是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一种模式。

    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系统管理控制。针对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地域分散,总部与所属单位之间管理和沟通不便、不及时的特点而设置,可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进行审计系统内部管理控制,实现系统管理、信息共享、工作计划协调管理、人力资源控制等功能。

    三是审计现场作业系统,也就是辅助审计软件,是审计人员在实施现场作业时运用的一种软件工具。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将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信息流、资金流与物资流紧密结合,进行查询、统计、比较、分析,找出存在经营风险的关键部位。审计现场作业系统理论上可以采取直接对在线数据或脱机数据的作业方式,但考虑到审计风险问题,推荐使用脱机数据的作业方式,编制审计辅助软件,实施审计时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会计数据等信息拷贝或输入,再由计算机进行汇总、计算、分析,优选重点实施审计。

    按照以上的架构设想搭建的审计信息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一、审计工作管理平台

    目前审计部“IT办公”就属于审计工作管理平台,但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功能尚需丰富,并应根据集团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适时纳入到职能综合业务系统中。

    (一)计划管理

    1.年度计划管理。年度计划即审计部、监事会办公室列入集团整体职能计划体系中的项目计划,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又细分为“Z、Y、N”三类,每个项目计划有项目子节点,明确项目的详细完工进度和完工标准。审计部、监事会办公室的年度计划与所监督的单位关联度大,通过年度计划管理,可实现计划的分类、汇总查询、计划预警、计划成果跨年度查询、审计文书编号等功能。年度计划管理细分为计划项目的维护、计划的查询、计划的完成维护、计划的统计、计划的有关汇报情况、计划的拖期汇总、计划节点统计、季度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统计、值得关注的事项提示等功能。具体如下:(1)计划的维护分为导入、增加、修改、删除。(2)计划的查询可按照计划年度、责任科室、关键字、是否带子项展开等分类进行高级查询,并可按照project、主要内容、执行单位、起始日期、结束日期等进行查询。计划查询后的显示界面应包括:一级显示——对应的阶段完工成果完成数、被审计单位、起始日期、截止日期、完成日期;全部显示--按照project形式显示项目及其节点及其完成情况。(3)计划的完成成果维护。对于审计项目的成果,大体分为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小结、审计意见书提交复核稿、审计复核意见书、审计意见书征求意见稿、审计意见书征求意见函、审计意见书8个阶段性成果,而其他类型项目则按照文书编号中的有关类型维护。维护过程参见有关的作业指导书,部长签发后自动编号。维护的成果以附件文档的形式保存,维护记录应体现出以下的信息:年度、被审计单位、审计组长、维护人、文书类型、计划节点的ID号、文书编号,以便和工作计划建立起关联,且可以按照维护人或审计组长信息传递给绩效考核模块和人工成本分析模块。(4)计划的统计。每年度按照类型统计或按照部门统计进展情况,列出进度条,并可以有向下层次的展开。(5)计划的有关汇报情况。维护、查询、汇总分析“重点审计工作计划执行汇报情况”,并可以有向下层次的展开。(6)计划的拖期汇总。按照维护时间,搜寻出实际完成时间晚于计划的完成日期的节点,按照部门进行汇总分析,并可以有向下层次的展开。(7)计划节点统计。按照选定的时间区间列示出计划节点及其完成的有关情况,包括节点数、节点完成数、有关节点详细情况等信息。(8)季度重点工作计划完成统计。列示季度重点工作项目数、项目类型及其完成情况。(9)值得关注的事项提示。列示已经进入预警期(7天),尚未完成的项目节点。(10)计划及完成的图表分析。

    2.绩效计划管理。绩效计划是对年度计划的二次拆解,是员工的日计划,体现员工每日的工作内容。绩效计划完成后需做完成维护。完备的绩效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1)绩效计划应与年度工作计划直接挂钩,通过查询项目执行,不但可以查询工作计划及其完成情况,而且可以查询绩效计划的配置及完成情况。绩效计划可以由员工申请并经直接领导批复,也可由领导委托的方式下达。员工日计划应直接、美观,便于使用。可以在周六处写上周工作总结,周日处写下周工作计划。绩效计划根据需要所进行的调整,有关其他人员的计划可以自动调整。由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可生成月工作总结、年工作总结。(2)绩效计划管理具体细分为绩效计划的增加、完成维护,绩效计划的调整,生成总结,查询月绩效计划,查询年绩效计划。具体维护方式方法采用审计部现有的体系,不做调整。

    (二)管理技术平台

    管理技术平台即将审计工作的作业方法、审计工作的成果不断积累、提升,成为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加强管理的有力手段。具体内容包括完成报告分析、基础作业指导和制度基础框架。

    1.完成报告分析。(1)审计发现问题提炼归纳支撑。包括倾向性问题模板的维护、倾向性问题的维护、倾向性问题的输出。(2)季度审计发现的成果维护支撑。包括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情况统计 表和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模板的定义,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情况统计表和审计工作完成情况汇总表的维护及输出。(3)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反馈支撑。

    2.基础作业指导(逐条分析列示)。以基础作业指导书为基础,实现各项作业指导书维护、修改;实现审计实施方案细化,利用数据库生成。

    3.制度基础框架(word附件)。可将各项规章制度统一分类列示。此功能综合业务系统已经具备,可直接转化并纳入到综合业务系统中。

    (三)员工绩效考核

    绩效计划的考核可以由多位领导给一个员工的绩效计划进行月评价,也可以多次评价。各室主任能够管理本部员工的绩效信息(含计划和考核两部分内容),部长能够管理和使用所有员工的绩效信息。普通员工只能管理和使用本人的绩效信息。

    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职能部门关于员工绩效考核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模板,结合过去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经验,提出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可包括:(1)项目考核。具体包括:审计组长考核组员、审计复核员考核审计组成员、部领导考核审计组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的评价。(2)行政考核。可由直接领导考核。(3)参加项目加分。具体包括:参加项目加分、撰写审计报告加分。(4)突出表现加分。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审计系统管理控制

    审计系统管理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系统工作计划。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的工作计划。(2)定期汇报(总结)。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的总结。(3)定期评价。收录并管理审计运控评价报告。(4)审计论坛。提供审计系统间业务交流的平台(受安全性考虑此模块应独立于主系统)。(5)审计通报。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发现的倾向性问题。(6)任职资格管理。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专兼职人员信息。(7)系统培训。收录并管理审计系统的培训资源。

    

    三、审计现场作业

    审计现场作业目前成熟的软件品种较少,实用性较差,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从财务的视角进行审计分析),很难进行二次开发,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具体如下:

    (一)从未来ERP系统的信息接入

    原则上企业所有的信息都在审计的监控范围,都需要给审计预留接口(如给审计预留数据的查询、分析、汇总接口;授予审计可使用整体备份数据的职能)。具体进度将根据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建设进程动态提出。

    1.财务相关信息的接入。来源:财务控制部。

    2.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接入。来源:规划部、技术中心。

    3.经济责任相关信息的接入。来源:组织部、纪委。

    4.其他信息的接入。来源:营销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信息、采购信息、生产信息。

    (二)具体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

    开发的审计软件流程是: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对已获取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生成审计软件自身的账簿、报表;利用审计软件提供的分析查询功能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对查出问题进行记录,生成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最终将项目归档及进行审计跟踪。具体流程见图1。

    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分析、查询、归类、对比、校验、制作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工作。数据准备是指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及将获取的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的过程。

    在审计现场作业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数据准备,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辅助审计的成败。(1)数据获取。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只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的情况,因此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是无形的,而作为审计人员来说又是必须拿到的,否则将无法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因此数据能否成功获取就成为了首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是,审计人员对数据库知识了解较少,凭借自身较难实现顺利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这项工作,而针对上述问题再展开相关的专业培训并不现实,因此就需要审计软件提供相应的功能解决这一矛盾。(2)数据获取的模式。通过人工,凭借审计人员自身对数据库知识的了解,直接打开数据库找到所需表格并进行复制;利用审计软件自带功能对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复制。第一种模式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据库知识,应用范围较小可操作性差。目前此种模式仅被政府审计领域或内部审计极少单位中的一小部分审计人员所采用。第二种模式需要审计软件提供此项功能,就目前国内的审计软件而言,能提供上述功能的较少且水平不等,仍处于完善过程中。尽管如此,利用已提供的功能,自动或半自动的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已成为可能。(3)存储、获取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途径。就已实现局域网搭建的内部审计单位来说,如果内部协调不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连接到服务器直接获取数据,可以是被知模式或监控模式。此种途径仅限于已实现了局域网搭建的内部审计部门。除上述情况外,运用最普遍的是,根据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大小,利用U盘、移动硬盘存储已获取的电子数据。此种途径比较方便且购置硬件的成本较小。(4)数据转换。由于被审计单位采用的系统软件种类不同、采用的数据库格式不同,其庞大的数据库中并非所有的表格都是所需的,因此就需要审计软件将不同类型的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进行转换,找出审计人员需要的数据库中的表格,同时将其转换成统一格式的数据库,也就是审计软件自身的数据库格式,只有这样审计软件才能在自身数据库基础上调用、查找、引用、操作相关数据。(5)数据转换的依托。将不同软件的数据库里的相关内容转换成审计软件自身的数据库这一过程需要有个中间媒介,其所起到的作用在于能够识别对方的数据库,从中找出审计人员所需的表格、字段等内容,同时还要能够将其同审计软件相关的表格、字段挂钩,实现一一对应,只有这样才能顺畅地实现数据转换工作。(6)数据转换模板。数据转换模板的制作可以参考2010年6月1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GBT 24589.1-2010财经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第1部分:企业”标准确定,该标准明确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转换模板。数据转换的有效性、时效性、可靠性就成了评价一个审计软件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辅助审计软件通用功能如下:

    1.财务辅助审计。(1)账簿凭证的浏览查询。利用审计软件对总账、明细账、辅助账及相关的记账凭证进行浏览和查询,找出审计线索。这一功能使审计所用的数据与企业财 务软件的数据分开,审计人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获得很大的操作自由。同时可以保证被审计单位提供账套的唯一性,遏制多套账的发生。(2)辨别账套的真伪。利用审计软件导入相关财务数据,可以重新生成会计报表,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生成的报表对比,可以验证企业提供电子数据与上报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一致,以防止出现“假账真审”的情况。(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不但能快速方便地进行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而且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4)异常项目的筛选。通过审计辅助软件的综合查询功能,可以方便地查找到一些异常项目。如重要的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价值超过一定数额的账务记录。这一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降低审计风险。(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如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对固定资产和材料成本差异的复核等。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在以前人工审核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计算,用辅助审计软件可能几秒钟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劳动强度。(6)财务指标分析。利用辅助审计软件导入财务数据后,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内置的公式自动计算出相关财务指标,帮助审计人员进行盈利能力、负债能力、变现能力、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2.内部控制辅助审计。(1)获取内部控制文件(企业章程、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岗位职责、作业指导书、流程图)。(2)内部控制关键节点数据库,可生成有关表单。(3)内部控制执行测试输入、汇总、输出支持。

    3.工程辅助审计。(1)工程定额的有关数据库支撑。审计人员可将现场勘察的隐蔽工程量、审查无误的竣工图工作量、材料用量及价格、取费标准等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审计软件计算出较合理的工程造价。同时,系统软件自动生成审计工作底稿、台账及统计报表。此外,还有工程跟踪审计软件,利用计算机记录的工程现场作业、大小修等工程动态,跟踪审计,防止舞弊行为,如重复作业及多结算等问题的发生。(2)审计人员对价格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确认至关重要,借助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包容大量信息的互联网络。利用网络取得有关建筑材料、设备、机电仪表等价格信息,可计算出较合理的材料差价和工程造价:利用网络获得拟购买的劳务或产品的性能、价格、厂家的资质等经济信息,结合其他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即可对采购行为经济与否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审计工作平台、审计系统管理与现场作业的结合

    对各审计作业单位、部门的具体作业情况、结果实施管理,就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实施管理,这就需要搭建审计管理平台。如果只有上述平台,而审计现场作业系统的具体情况不能同此平台相衔接,也就失去了管理、协调的意义。只有将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通过管理平台对下辖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监控、协调、指导,同时审计现场作业人员则能够通过此平台及时地将作业成果上传、从平台上下载各种有关资料通过平台实施协调。

    上述系统的结合点具体体现为数据库,其搭建模型如下:

    1.管理数据库。(1)业务流程表:编码、流程名称、节点名称、节点等级、节点特性、处理去向、相关文书编码。(2)审计文书表:编码、文书名称(代码表)、报送、主送、抄送、形成日期、审批人。(3)员工管理表:编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等。(4)审计项目表:编码、被审计单位(代码表)、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类别(代码表)、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组长(代码表)、审计组员(代码表)。(5)集团公司各单位概况表:编码、单位名称、单位性质(代码表)、职能分工或经营范围、股东名称1、持股比例1、股东名称2、持股比例2、股东名称3、持股比例3、股东名称4、持股比例4、股东名称5、持股比例5、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代码表)、董事(代码表)、监事(代码表)、经管会成员(代码表)。(6)集团公司各单位财务情况表:编码、单位名称(代码表)、年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等。(7)集团公司各单位重大决策情况表:编码、单位名称(代码表)、决策事项年度、决策事项描述、影响现金流额度。(8)内部控制制度列表:(已有,略)。

    2.底稿库。底稿库需根据不同底稿类别设计具体的字段。证据的大类需要分为:综合分析类、内部控制分析类、抽样检查类、实物盘点类、记录取证类。(1)综合分析类。审计底稿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直接审计员、一级类别(涉及管理领域)、二级类别(涉及内部控制分工)、三级类别(涉及事项性质)、事项描述、审计结论、涉及的法律法规(代码表)。财务指标分析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指标名称(代码表)、指标数值、常规数值(代码表)、原因分析。指标参考表:编码、指标名称、计算公式、常规数值、高于常规数值的可能原因、低于常规数值的可能原因。(2)内部控制分析类。控制点分析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直接审计员、内部控制分工(代码表)、控制点列表、被审计单位制度是否涵盖、制度名称及相关条款、其他替代控制程序、符合度、内部控制分值。控制点表:编码、内部控制分工(代码表)、控制点名称、控制点描述、权重。内部控制分工表:编码、内部控制分工名称、权重。(3)抽样检查类。抽样底稿:抽样证据表:编码、审计项目(代码表)、直接审计员、取证范围、比例、抽样方式、异常数量、抽样异常率。(4)实物盘点类。库存现金盘点表、银行存款未达账调节表、存货盘点表、固定资产盘点表、应收款项检查表、对外投资检查表、无形资产检查表、其他资产检查表,各表单具体结构略。(5)记录取证类。询证函、座谈记录、调查问卷(应建立文卷问题库),各表单具体结构略。

    3.案例库。(1)主表。编码、发生时间、案例类别、具体事项、金额、发现时间、发现人、主底稿代码。(2)案例类别表。编码、一级类别、二级类别、三级类别。(3)法规库。两种设立方式,一是以法规全文作字段,这种形式维护比较方便,但查找时 没有针对性,查找、引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以条款作字段,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维护工作量非常大。

第3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1)施工企业流动分散,互联网技术出现前,难以得到资源共享,大都只有一二个单机软件在运用,无明显的效益。?

(2)施工企业的业务涉及面广,信息源纷杂,不像银行、证券企业仅靠一两个软件就可解决问题并发挥效益,且各业务软件,尤其是管理软件因各单位做法不同难以标准化,因而开发及推广难度较大。?

(3)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等投入较少,企业对其重视不够。??

(4)电脑应用的基础较差。

(5)存在观念问题,认为建筑行业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行业,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距甚远,不可能也没必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单项专业软件的应用效益较低,施工企业的业务工作,尤其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没有计算机手工也可完成。?

随着电脑技术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施工企业电脑应用已逐步向软件集成化、施工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也逐步意识到企业的基础数据库的重要性,许多国内电脑应用先进企业加大财力、人力、管理资源的投入,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经济效益树立或改善企业形象起到了良好效果,预计今后几年将是施工企业电脑信息技术应用快速发展时期。?

2电脑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

2.1专项软件方面的应用?

(1)工程管理方面。招投标标书制作、网络计划与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工程量计算、钢筋翻样、模板配置、施工场地布置、合同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统计报表、财务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等。?

(2)专业技术方面。实时控制,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结构设计计算等。?

(3)办公自动化。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2.2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

(1)国际信息网的应用。企业主页广告、电子邮件。?

(2)企业信息网络。以文件交换为基础的无纸办公系统、各类资料查询系统、电子公文可视电话、电话会议系统,学术交流,方案汇编及会审,分类论坛,技术咨询、软件共享租赁服务、远程监控等。?

近年来,建筑施工管理软件产品已配套并向产业化发展,在技术上已有很大突破,为施工企业计算机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应用及企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也将比单体软件的应用更为重要,它可使单体电脑的效能大大提高,通过资源共享方式可使许多软件、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大大减小投入,提高使用效率。?

3施工信息化系统的筹建

(1)领导理解、重视是前提。各级领导理解、重视电脑应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于投入是推广应用的关键。许多企业领导已重视电脑应用,但在观念上还存在偏差,表现在肯于硬件投入,软件及系统开发维护方面不愿作过多投入,结果电脑信息技术应用虎头蛇尾,后续软件系统及维护开发体系跟不上,应用达不到预期效果,未给企业产生明显效益。?

(2)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目标。除了要求一些业务或专业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应明确达到要求的应用程度外,同时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规划是极为重要而难度较大的环节,它的合理先进与否涉及整个系统的成本及实现后的效果和有效、持久性。施工企业建筑施工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各个业务工作的环节,并非购买几台电脑、软件就可解决问题,具体规划、系统设计时,应从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和健全改革工作与管理制度三方面考虑、展开。?

a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远程网络两个部分,这方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对于小型局域网处理速度要求不高,采用10M网卡、3类布线即可满足要求,对于中型或大型局域网宜采用100M网卡、5类布线,必要时还可考虑加装交换器;远程网络目前根据企业的应用状况宜采用电话远程拨号连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加装“一线通”,以弥补拨号网络速度低的缺陷,目前设专线对于分散的施工企业尚不实际。?

b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三个部分。对于微小型网络,采用window95/98即可满足要求,且成本及维护费用低;对于中型、大型网络宜采用NT或Linux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信息数据库须根据系统工程的总目标,分专业、分块依据各模块间逻辑关系进行组织、设计,为了使整个系统不易过时、难升级,必须精心设计总控模块,建立先进、通用基础平台,建立数据信息交换标准格式,各种专业软件、模块及信息资料库在此基础平台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格式进行开发或引进,对于个别专业软件则也可加入数据转换系统后纳入系统平台。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软件的开发平台由DOS全面转向到基于Windows的开发平台,软件界面友好,可操作,开发手段更丰富、先进,开发周期短。开发语言采用可视化开发语言,如VC、VB、Delphi、VFP、及LotusNotes等。数据库技术目前已越来越流行,传统的文件系统已逐渐被弃用,常用数据库语言有Foxpro、SQLServer、Access等。近来,一种新的软件系统开发模式已经萌发并将成为主流,这就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及浏览器平台的应用系统,以往许多软件的人机对话界面转入浏览器界面,用户只需掌握使用浏览器工具就可得到各种软件功能。?

c传统的工作、管理方式、制度有许多方面与计算机信息化不相适应,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推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传统制度与习惯,规划好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引入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

(3)分块开发、引入,逐步完善。施工信息化这一系统程,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首先应从容易实现、能见初效的模块上着手,建成一个,使用一个,见效一个,逐步完善。模块的开发采取引进和自行开发并举。在已建成的先进、通用基础平台上,不一定所有软件要购买,有许多工作不一定必须要有专业软件来实现,目前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通用软件很多,如Word、Excel、Vfp、LotusNotes等可以直接完成许多统计、计算、表格、图文方面的业务工作,且数据可以互相对接、共享,我集团亦有在施工现场只依赖网络系统、数据库而不依靠专业软件实现施工管理的成功例子。对于施工管理方面的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已涌现一批起点高、集成化的软件产品,如北京梦龙公司,理正软件研究所,广联达公司,上海广运公司,深圳斯维尔公司等。软件引入时,要充分考察软件的先进性、适用性及可集成性,避免重叠引入、浪费。?

4系统的运作与完善?

(1)企业的推进机制及系统的维护开发体系。没有完善的推进机制及维护开发体系,整个系统难以长久见效。系统的运作过程就是系统见效的过程,不仅要维护、更新系统,还需不断开发、完善。目前不少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理解不足,维护开发人员往往是精简对象,造成人才流失,企业电脑应用大起大落。?

(2)加强基础工作。大力推进专业工作的改革及标准化,这直接决定了电脑应用的顺利开展并向系统化、集成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第4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系统;管理分析;运营维护

一、电子商务系统维护管理主要内容

和一般的管理系统不同,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运行过程会更加的复杂,既包括商务活动,如订单处理,也包括信息系统技术,如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因此可以这么理解电子商务系统的维护包括了两个方面一种是商务另一种则是技术。

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站运营维护、硬件系统维护、软件系统维护、数据维护

(一)网站运营维护。网站运营维护包括前台维护、交互组件维护、网站更新、网站后台数据维护等等

1、前台网页维护。这是对网站 前台显示内容的维护,如添加新的内容或者修改和更新网页信息等。

2、交互组件。网站中交互性组件主要有电子公告板系统、留言簿等。要定期对组件上的一些信息进行维护和管理。如一些没有用的过期信息要及时进行清除;一些留言需要及时回复等。

3、网站更新。企业建设网站之后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更新、市场的不断变化,需要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

4、网站后台数据维护。这是对网站平时交易数据的维护,其中包括了订单管理、信息管理等等。

(二)硬件系统维护。硬件系统维护主要是通过日常维护和管理主机与外设。如机器的日常维护和清理,设备的更换与检修,都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并且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保证系统的正常稳定的运行。

硬件系统的维护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养周期一般在一周至一个月之间,维护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例行的设备检查和保养;另一种是突发性的故障维修,这主要是当设备出现突发性故障时,由专门的维修人员或生产厂商来对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这种维修活动花费的时间不宜过长,这主要是因为怕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为了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一般会采用双机备份,当一组设备出现故障时,立即启动另一组备用设备投入运行,故障排除后再一次进入双机备份状态。

(三)软件系统维护。软件系统维护主要是为了维护系统中的应用程序所进行的一种维护手段。系统的业务处理过程主要是通过运行应用程序来实现的,如果程序发生错误或者业务发生改变时,就势必会引起程序的修改和调整。软件系统的维护是系统维护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工作量最大、耗用时间最多的一项工作。

软件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四部分:纠错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适应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1、纠错性维护。纠错性维护是为了改正系统开发过程中已经发生而系统测试过程中尚未发现的一些错误。这种错误一般是由于遇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某种输入数据的组合所导致的,这是必须要修改的。

2、适应性维护。适应性维护主要是因为软件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所必须进行的一些适应性的修改。比如说,系统运行之后,系统的业务规模、用户访问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计算机设备的档次提升,操作系统或数据库版本升级,这种情况下应用软件可能需要一些相应的调整,用来适应系统环境的不断变化。

3、完善性维护。完善性维护主要是为了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和完善软件性能所进行的必要修改。如,对已经拥有的软件系统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修改程序,用来提高处理效率,根据需要还可以对软件进行一些优化设计。

4、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主要是为了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这主要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日后可能需要的前三类维护而对软件配置所进行的一些工作。如对源程序可读性的调整等等。这种维护活动我们可以理解为“将今天的方法用于昨天的项目以满足明天的需求”。

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维护工作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一般纠错性维护占了21%,适应性维护占25%,完善性维护50%,而预防性维护以及其他类型的维护仅仅占了4%。由此可以看出系统维护工作中,一半以上的工作是完善性维护。

二、电子商务系统维护管理的主要步骤

电子商务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网站运营维护,这主要包括验证链接、更新商品信息、回复客户所提的问题等。另一种是系统维护,主要是对系统总体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维护。对于网站运营维护来说,维护的步骤非常的简单,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开进行管理;而对于系统维护,则需要按规范严格执行。具体来说,系统维护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电子商务运营人员提交维护请求。网站开发完成后,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潜在客户以及企业的市场部门。在网站运行中,两者都可能发现流程不畅、系统运行错误的问题。外部客户可以通过电话或者网页留言方式反馈给企业市场部门。企业市场部门会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并且向网站维护人员提交维护的申请。

(二)维护控制部门审查请求。维护控制部门将会从整个系统作为出发点,从业务功能的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对维护要求进行审查和分析,并且对修改后所产生的影响作出具体的估算。对于一些不当的维护,在与管理部门协商下给出修改或撤销的意见。

(三)维护管理员指定维护计划

通过审核的维护报告,由维护管理员根据其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维护计划。对于纠错性维护,可以根据其紧要程度来制定计划。

(四)系统管理员进行维护测试

维护管理员将维护计划下达给指定的系统管理员,由系统管理员按照计划进行修改。修改后应该进行严格测试,用来验证维护工作的质量情况。

(五)维护控制部门审查确认维护工作

通过测试以后,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核确认,不合格的返回进行修改。通过审核的,交付使用。

电子商务系统维护管理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电子商务才能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凯,康亚雄.Dreamweaver CS3 入门提高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3-36

第5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P6软件 工程项目 管理 应用

1 概况

1.1 P6软件简介

P6软件由全球著名管理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Primavera Inc.公司开发,2007年7月1日新版本在中国市场正式。P6软件作为项目、项目群、组合管理解决方案的最新版本,该版本极大的增强了原有软件的可用性,新增60余项产品功能以扩展Primavera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便于用户企业对项目和资源进行高效管理。

1.2 应用概况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和中石油集团公司的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40亿元,建成后,大庆石化公司的乙烯年生产能力将由目前的60万吨增加到120万吨,产能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乙烯生产供应基地之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指挥部引进了PRIMAVERA 6.0软件对大乙烯工程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直观的管理,确保项目高效运行。

1.3 功能特性与优势

P6软件与其他工程管理应用软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支持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内集中存取所有项目的信息。它是一个集成的解决方案,包括有基于WEB、基于C/S结构等不同的组件以满足不同角色的项目管理人员的使用,使得承包商进度的集成简单化、增强了协同工作功能,并且既能支持团队管理单一项目,也支持管理复杂的大型项目。此外,P6软件有60多项新增和增强功能,可用性大大提高,可帮助企业开展多项目管理,全面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

2 P6软件使用条件规划

2.1 确定工程管理信息编码

工程管理信息编码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施工情况,按照国家的行业标准进行编制。

(1)EPS(ENTERPRISE PROJECT

STRUCTURE 企业项目结构)。EPS反映的是建设工程所有项目的结构分解层次,将所有项目按照层次结构进行划分,以形成以EPS结构为基础的统一的项目体系。

(2)项目(PROJECT)。项目是P6软件管理的基本单位,以各装置的具体管理过程为基础建立,作为P6软件的项目体系的基础构成。

(3)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工作分解结构)。它主要反映工程项目本身的层次与工作内容的划分,便于按不同的层次组织汇总工程信息,也为了便于工程量费用的汇总管理。

(4)作业(项目工作内容)。P6软件管理的具体单位,是P6软件管理的最重要内容。作业表述的是项目的具体工作内容,表述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的具体管理过程。在实施中,我们以设计、采购、施工区分作业分类,作业代码以E、P、C开头,一级计划后接1、二级计划后接2、三级计划后接3、四级计划后接4,后缀加5位流水号,以10为默认进位,不足部分可在10进位中加入个位编号。

2.2 确定费用分摊的权重体系

费用分摊的分摊方法是依据权重体系进行项目的费用分摊,也就是说项目费用在项目的各级WBS上的权重来进行分摊。权重体系分为设计、采购、施工三类权重,其原理相同。在大乙烯项目中,我们按照项目概算的构成进行费用分摊权重体系的设置。承包商的费用分摊权重体系有承包商自行设定,可依据概算体系进行权重的设置。无概算的情况下,可根据合同规定的设定权重体系。

3 软件的应用3.1 计划的编制

在P6软件中,对于各种工程项目的管理,进度计划的编制是采用编制不同内容的多级计划。多级计划是编制一个计划,在EPS、项目、WBS、作业、步骤上形成从粗到细的、按照项目渐进明细特征的层层细化的计划,计划的层次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多级计划。而这一计划对不同级别的使用者来说反映不同的重点,对于高层领导,多级计划是看见较高级别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是否存在工期的滞后、费用超出的问题,而对于计划工程师来说,看见的是比较微观的问题,即工程计划的哪些WBS和哪些作业存在问题,应该如何去调整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及审查将工程分为四级进度计划进行控制与管理,各级计划相互依存。二、三、四级进度计划工序间与工作分解结构编码(WBS)对应需要注意的是各级进度计划相互独立,之间不要有网络关系,高级进度计划是低级进度计划的汇总,低级进度计划要符合高级进度计划的里程碑日期。

3.2 计划的维护与更新

在计划编制完成后,需要对计划进行评估、分析和调整,如果存在着不能满足合同或管理要求时,就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以确保计划能满足实际要求。

时间调整。查看最新的项目完成时间是否符合项目的必须完成日期;调整关键路径上的作业的总浮时中存在的负值。

(2)资源调整。核查是否存在资源用量超出限量的现象。另外,要根据源直方图核查资源的使用是否做到尽量均衡。根据检查情况对资源进行平衡,资源平衡需要与时间进度安排一起进行,以达到时间进度安排与资源使用均能满足要求。

建立目标计划。调整后的施工计划,经过相关的审批程序批准后,将该计划作为整个工程施工的目标计划进行保存。当保存完成目标计划后将进行目标计划的分配以便于查询对比分析。

(4)目标计划的维护。只要计划进行了调整,就需要重新进行目标计划的维护工作,维护的操作方法与前面叙述的方法相同。因为目标计划可以保存一定的数量所以只需在计划调整完成后进行目标计划的维护即可。

(5)计划的更新。施工三级计划需要按月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反馈;施工四级计划需要按周进行数据更新。更新主要包括:进度、费用、工程量等情况的更新及汇总数据,最后还需要对计划进行总体更新,以便计算出作业状态等内容。

(6)汇总。完成总体更新后,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从而达到PV模块与PM模块的同步以及在PV模块中反映出汇总数据情况。

4 结论

P6软件在本项目中的应用体现了计划管理对工程的进度具有前期的预见性,对进度和工期具有指导性,对工程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具有前瞻性,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软件为项目在计划管理中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动态地反映外部因素变化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并根据现场实际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完成工期目标控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6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1.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

在传统会计的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主要针对经济业务处理,通过凭证传递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完成的任务,并在传递程序中选择控制点进行内部控制。由于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电算化会计下的内部控制还要包括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软硬件环境控制、安全保密控制、会计软件维护控制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过程中的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正确性控制等,会计电算化扩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范围。

2.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组织体制,会计工作组织和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根据会计事务的性质设置的各业务核算组已经被撤销,与之相联系的各岗位之间的职权分离、相互制约的牵制制度也发生了改变或不复存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新设置的会计部门由总会计师、数据准备组、操作维护组、财务管理组、会计档案组和系统开发组等组成。其中,财务管理组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核心部门,岗位划分比原来更细,并提高了财务管理要求。所以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必须构建内部牵制制度。

3.内部控制的形式和重点发生了变化

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内部控制形式已无存在的意义,如科目汇总、试算平衡、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等。由于会计核算工作全部由计算机完成,整个处理过程分为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可以一气呵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没有非法操作收稿日期、修回日期或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是不会出现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试算不平衡现象的,所以数据正确性控制的重点转移到了数据输入环节。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控制技术,使内部控制的许多方法和措施可以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如数据正确性的校验、操作权限控制等。计算机控制比人工控制更严格、更可靠,它可以克服人工控制的随意性。总之,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已部分被计算机所取代,由人工控制转移为人机控制。

4.网络财务的应用和发展给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网络财务也迅速发展起来。网络财务不仅使会计核算从事后变为实时,而且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财务部门走向整个企业,走向企业外部,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目前的网络财务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网上结算、远程报账、远程财务控制、远程报税、远程报关、远程审计、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等。网络财务使会计介质全面发生变化,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等。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这些功能的控制是会计内部控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二、建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使原有手工会计核算方法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作用,它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进行,预防、发现和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及时提供正确可靠地会计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适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安全。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投资较大,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也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变革。所以在开发前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从经济上、技术上、组织上论证开发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资本预算和效益评估,必须经过领导和专家的批准和认可。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在新系统使用的准备阶段要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系统操作和系统管理人员对新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在新旧系统转换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人员从新配置、清理账目、准备初始数据、规范电算化方式下的各种核算方法等。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转换方法,一般可采取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一段时间,以检验新系统的正确性。如果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或者由于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环境发生变化,需要对会计软件进行维护,就必须对会计软件的维护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来说,如果软件本身错误或软硬件变化而需进行维护,由系统管理员提出申请,如果需要扩充系统功能或因会计核算制度方法变化而需要进行维护由会计部门提出申请,由会计部门负责人、总会计师和企业领导对会计软件维护申请进行审批。批准后由专职会计软件维护人员进行修改维护,其他人员不得进行维护。对较大的修改变动或功能扩充性维护,应事先制订具体的维护计划。软件修改后要进行试运行和组织验收,验收通过并正式下达使用通知后,修改后的软件才能投入正式运行。

第7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商务导向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型,该模型核心的思想是通过维护独立的对象,而不是整个系统来达到业务需求和系统维护之间的联接,避免在业务需求和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服务间产生差距。

关键词:商务 系统维护 模型

周围的世界随时都在改变,企业所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进行系统维护,而实际上维护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常处于比较低的位置,研究表明,系统维护主要需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应该维护什么?其中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应该维护管理信息系统。此外,在国际标准IEEE中,维护被定义为“一个软件系统或组件交付后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性能或其他属性,使软件系统或组件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维护的重点放在软件开发人员必须进行的修修补补当中使管理信息系统能够顺利运行。实际上从长远来看,维护人员只维护了某些原始功能,这大大降低了维护的商业价值。

第二,谁来维护?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系统维护实际上非常复杂,处理这种复杂情况的常用方式是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以及能让系统顺利运行的软件供应商在维护管理中都承担相应的职责。

第三,如何组织维护?常用的维护管理模型采用的是单一的控制结构,其关注的焦点是层次结构,而不是垂直结构,这可能会使维护人员失去维护管理决策,从而不能够有效地实施系统维护,所以选择合适的维护管理模型对系统维护的影响非常大。

基于商务导向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型

为解决上面所提到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商务导向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型,该模型设计简单但功能十分强大。

如图1所示,此模型运行情况取决于维护计划定的维护主体,维护计划还可以根据当事双方之间的协议来确定。维护模型是从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角度出发,包括以下四个关键因素:

(一)确定维护对象

确定维护对象是使维护工作高效并易于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确定管理信息系统所支持特定的业务活动或功能通常是比较容易的,较难的是如何确定出这个商业业务的主体。

(二)定义维护内容

系统维护是指一项持续地管理、变更、支持维护目标,以扩大业务功能和商业价值的活动。其维护内容包含用户支持、变更管理、功能增减、文本和形象处理,安全方式的处理等。维护内容又可分为为紧急任务、计划任务以及一些具体项目。

(三)创建维护管理形式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系统维护既无需计划,也不能管理,因为变化随时可能出现。然而这也是为什么系统维护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的原因。如果一个商业企业想要有能力应对日益增长的变化速度,那么系统维护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给商业企业以支持。通过研究和实践,本文认为可从两方面来控制系统维护的方式:

模式和规程。在一些实例中,系统维护工作当中经常会用到维护模式和规程,但其通常是项目管理模式的补充。当涉及到大型的变化或者将一系列地变化综合在一起,组成所谓的问题时就会运用项目管理模式,但它们不如解决持续变化所运用的方式那么显而易见。以上需求就成为创造商务导向的维护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因此,对于所有的那些被定义为维护内容的活动必须要构建“标准化维护规程”,维护规程必须描述何时由何人如何实施维护行为。

维护计划。系统维护不会由于目标太少而受到阻碍,正好相反,重叠的目标将导致维护工作的混乱。如果把维护目标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这样要获得一些特殊的维护目标就更容易些。这些特殊的目标必须得建立在与其它现存的目标有关联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潜在的冲突目标分离出去,从而提高维护质量。

图2展示了基于商务主导的维护管理程序,该程序以考察和维护目标有关的主导文件开始,形成关键的维护计划。当这种相关的组织目标被阐述出来时,下一年新的维护目标也就形成了。这些目标都是可衡量的、并且实际可行的。同时,这些目标也可作为整个维护目标的预算基础,所得出的预算可记录在维护计划里,当然也可由内部和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协议来补充。

图3展示了日常的维护管理原则,还有在系统维护期间的决策组的合作方式。根据计划维护团队对必要的维护活动分了轻重缓急,并且把它们归纳到维护目标,然后维护团队就会为这些有决定权的委员会提供决策参考以供他们做出选择。如果他们选择执行变化,就必须添加新的资源, 或者说重新安排资源。用这种方法,日常维护工作就会按部就班的进行。

(四)系统维护组织

一个项目组织,是由在一起为拥有着明确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人构成的,并且当目标达到时又解散,这样的组织可能是最纯正的项目组织结构。然而,在系统维护里所存在的持续因素使单纯的项目组织不太适合系统维护。系统维护的持续性使得维护要以有根基的组织提供会更好,这种组织以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结构来应付存在的变化。有这种根基的组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可以打破常规的一些繁文缛节,使成员能增加交流,联合解决问题及联合为结果承担责任。

图4展示了维护组织的结构。在基于商务导向的基础之上,我们把维护看作成了组织内的内部生意买卖的一种形式。维护组织必须由两方组成,团队的每一个角色必须在维护组织里有一个同等角色去做交易。这种组织结构要求经理们老练持重,他们必须同等地与搭档一起承担责任和共同决策,他们之间的任何分歧和冲突都必须得以处理和解决。维护组织的角色名称会因为每一个目标不同而不同。

结论

总体而言,基于商务导向的系统维护管理模型是以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最优的系统维护目标,维护目标由不同业务组织来处理,该模型中的维护团队在管理维护目标的决策团队中工作,指导委员会和维护团队是决策制定实体,团队建立在责任角色的基础之上,团队建立之后,其中角色就由业务计划和各种维护目标所产生,维护目标则由维护活动来处理,维护活动通常细化为维护管理、维护支持以及维护变化管理。该模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于关于维护目标以及目标划分的理论,这也是基于商务导向的维护管理研究及其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张琦,吴建华.基于案例的软件维护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0(8)

第8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电子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搜索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很多电力企业的规模和容量不断增大,电厂规模容量在扩大的同时,辅助设备的管理成为了电力企业最为关心的要点。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以四川西昌电力公司的运行维护模型作为依据建立的方式,具有自定义配置的作用和通用的功能,该运维系统为电力行业的电力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借鉴和解决方案。

1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运用的技术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是J2EE建立分布式的业务,该运维系统的数据库是Oracle。为实现高集成和可拓展使用具有低耦合性、高重用性、可适用性、易维护等优点采用MVC模式设计本系统。在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所采用的技术中最关键的是MVC构架模式、ORACLE数据库、JDBC数据库访问技术、消息队列中间件、JSP、SOA以及页面缓存技术。该运维系统通过JBOSS系统以及J2EE开发模型提供角色权限、业务流程、业务组件以及事务等多种管理功能,并据此集成软件平台的子系统,系统利用中间件以及J2EE开发模型构建体系架构。

当前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软件平台广泛使用的是Java与NET,通过运用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软件平台可以拓展系统平台、提升软件的质量、降低所开发系统的复杂度,实现该系统的兼容性。该运维系统的模型采用的是Bean,控制器采用的是Struts或者Servlet,视图采用的是Java Server Page,应用平台采用的是J2EE(Java平台企业版)。

2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按照系统的功能做出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实现对数据库、规范、文件、流程以及数据类型等具有基础性要素的处理,运用MVC的模式规划建模需要处理的基础要素,保证数据间与层次间的分散独立以及松耦合。在进行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时,要明确系统软件模块间的逻辑性以及程序模块的组成类型;必须站在系统的层面,充分考虑到系统的业务拓展能力、实现难度、经济效益以及成本等因素,确保电力运维系统的高效性;对比分析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炼数据流、数据集以及功能集,把具体的工作流程、设备与业务抽象化,尽最大可能降低投入的开发成本并确保系统的高质量。

电力运维系统的子模块的实现需要界定功能集和合计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构运维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应借鉴西昌电力设备运维系统的描述,精确设计各个阶段的工作和系统程序,对于各个模块的框架设计既要清晰描绘业务的逻辑流程以及业务的吃力过程,又要使每个模块的功能满足逻辑性的要求,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数据模型以及清晰数据流给编写代码者。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要遵循安全性、可拓展性、灵活性、高效性、友好性、开放性、可集成性、前瞻性以及先进性的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接口设计、软件架构和功能架构等系统架构的设计,还要注意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物理流程的设计以及运维系统的功能模块的设计,尽可能地克服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确保电力运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3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实现

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实现是将系统程序语言化,用程序设计语言对设计中的业务逻辑和数据流依据软件代码进行编码,通过对软件设计的编码进一步实现软件设计的具体化。为了确保系统实现的高质量、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可读性以及可靠性等,在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环节就应该注重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应该考虑到编码风格以及所采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特征等。

电力运维系统的实现首先要具备相应的开发环境即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系统的软件环境主要是ORACLE11g数据库和eclipse3.0的开发工具;系统的硬件环境是指系统服务器的配置,采用300GB*2的硬盘空间,4G的内存以及4*Intel(R)CPU E5405 @2.00GHz的处理器。系统的应用环境和主机构建好以后,部署oracle数据库服务系统,建立数据库的开发数据和应用数据,然后开始编码设计系统。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逻辑流程包括系统登录、交换班管理、人员权限定义、消息提醒设置、备件管理、工作设计查询以及工作日志,这里介绍的电力运维系统的逻辑流程模块其实只是该运维系统的一个子功能模块,它与基本功能模块、界面设计模块以及开发环境模块共同构成电力设备运维系统的子功能模块。

系统软件的测试对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软件测试可以检验该系统软件的可靠性,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科技发展的阶段性,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难免会存在缺陷和问题,软件测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可能性的错误,排除了系统存在的隐患,降低了风险度和企业的损失,使软件系统在投入生产运行后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和产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和价值。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工作完成后,一定不能忽视对所设计系统软件的测试,测试中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性能测试、访问控制和安全性测试、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以及功能测试,测试流程按照制定测试计划设计调试用例执行测试撰写测试报告消除软件缺陷完成测试。

4 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更新,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也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更新,系统也将更加有效和适用。采用先进、适用、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运用于供电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可以改善电力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生产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可以使电力企业的各种信息更加详实准确,改善企业内数据集以及数据流的流畅度,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林子善.电力设备运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数字化用户,2013,(25).

[2] 谭卫国.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第9篇:软件维护管理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程度高、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系统学科。开设软件工程学科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工程能力、综合素质、扎实专业技术基础、良好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现状

学生因缺乏项目实施经历,在软件工程课堂内并没有体会,到了工作岗位,经历几年实践,才会对软件工程学有领悟。软件工程入门要求较高,学生在前期必须掌握程序语言、数据库技术、开发工具、系统平台等,如何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是一个巨大考验。本文改革涉及教学内容与学生工程能力评定、教学实践等方面。

二、教学改革探讨

1.教学内容与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根据美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软件工程学科要求,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的最小子集包括软件过程与生命周期模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进化、测试与评估、项目管理、软件工具和环境。现有的教材,极少在一本教材上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覆盖。按照上述教学内容,对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做出如下能力等级认定。1.1软件过程与生命周期模型1。软件过程定义包括项目类型定义、项目规模定义、项目风险识别、项目文档的规范模板。根据需求类型、项目风险、项目类型、用户类型、团队类型进行项目生命周期选择。分为如下5个等级:1.1.1理解软件过程流程图,理解风险识别与分析活动,理解常见软件生命周期模型;1.1.2根据教师提供的项目生命周期模型选择表,从瀑布型、迭代型、增量型模型中做出选择;1.1.3选用适合的标准过程文档模板,包括过程管理类、项目研发类、项目管理类,并采用svn等工具对文档进行版本控制;1.1.4理解风险管理活动,确定风险来源,识别风险,确定风险优先级别,建立风险行动计划,跟踪风险;1.1.5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完整的项目计划书,采用project、Git等工具进行跟踪管理。1.2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2。包括开展需求调研活动,理解用户需求,产生《用户需求说明书》。进行需求分析与定义,形成基于UML建模的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对《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评审与确认。需求管理内容包括对《用户需求说明书》、《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评审。需求管理员建立与维护《需求跟踪矩阵》,确保需求一致性。需求管理员建立和维护需求跟踪矩阵,管理需求变更。根据上述知识范畴,分为如下5个等级:。1.2.1理解用户需求,理解需求规格说明书内容;1.2.2通过访谈、调查、网络收集、同类类比、征询建议等方式进行需求调查,形成《用户需求说明书》;1.2.3采用UML用例图、活动图、顺序图等方式进行建模,形成符合模板的《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1.2.4能识别需求描述不一致、有二义性的地方,根据需求检查单确认;1.2.5能根据需求跟踪矩阵,按照已建议、已接受、已分析、已实现、已验证需求项的状态来跟踪管理,在系统设计、编程、测试等阶段对工作产品进行跟踪,更新和维护《需求跟踪矩阵》。1.3软件设计与软件进化4。可通过强调设计规范、增设设计模式内容,以极小易懂的程序为出发点,通过持续改进,让学生理解版本改动的原因,会评价一个设计的好与坏。分为如下5个等级:1.3.1理解软件设计活动,理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方案;1.3.2理解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原则,能用UML类图表达设计;1.3.3根据需求文档,能产生实体-联系图,将实体间关系转化为表间约束,尽量优化表结构;1.3.4能够基于复用、可维护的考虑,进行一定程度的软件重构;1.3.5撰写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说明书,执行设计规范、编程规范。1.4测试与评估。制定测试计划,编写测试用例,规定输入与预期输出结果、测试步骤。执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分析,形成测试报告。分如下5个等级:1.4.1理解需求,编写系统测试用例,合理运用等价类分析、边界值分析等设计方法;1.4.2理解设计,编写集成测试用例和单元测试用例,能搭建测试环境,手动执行,并记录测试结果。理解缺陷管理,发现缺陷,填写测试报告并执行回归测试;1.4.3能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编写测试脚本,运行脚本执行测试,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使用Bugfree等工具管理和维护缺陷,确保项目提交时,缺陷的状态均为关闭;1.4.4能使用大型测试管理工具进行测试计划、测试管理、跟踪需求、设计等变更对测试的影响;1.4.5采用工具进行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压力测试等方面,能够进行测试场景设计、脚本编写、执行和报告。1.5软件工具和环境。工具包括建模工具、开发工具、测试工具、配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等6。分为如下3个等级。1.5.1在工程类活动中采用建模工具、开发工具、测试工具;1.5.2在管理活动中采用配置管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进行项目策划、风险监控、项目监控活动;1.5.3能够根据团队人数和项目情况,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工具。1.6项目管理。强调人员、产品、过程、质量的关系,包括项目策划、项目跟踪与监控、项目风险与管理、软件质量保证、项目配置管理等。分为如下2个等级:1.6.1理解项目过程管理,定期召开例会,编写个人周报,会议纪要,进行问题追踪,坚持执行规范;1.62理解项目立项策划、项目监控、风险及结项管理,并从团队实践项目中进行组织级总结。上述六个关键内容上,不要求学生在每个活动上能力认定都达到几,可通过每个关键活动上分别评定,最后计算加权平均值的方法,折算学生的最终成绩。2.教学措施。避免一言堂式教学方式,创造引导和探讨式、学生自启发式教学模式。可采取以下措施:2.1教学采用小班制教学,学生分为三五人制团队,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完成实践项目。2.2引导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协助定义软件过程,协助制定软件进度计划,并提供软件标准文档模板和工程标准规范。2.3引导学生在每周召开例会,完成对项目跟踪追溯。例会的内容可加入软件技术的规范、风险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软件文档写作等内容。2.4教学案例可选用一般信息管理案例讲述,项目知识不宜超出学生认知范围。2.5专家来访,引入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工程师与学生分享和交流工程应用、企业管理方面的最佳实践和教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2.6结合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对实践案例做出选择。软件测试方向重在理解需求、掌握软件测试工具、软件测试管理工具、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报告写作。嵌入式方向重在嵌入式平台使用、设计模式、UI设计、UML与软件设计、手机客户端和服务器设计实现、嵌入式数据库应用方面。游戏设计方向重在游戏策划、工程标准和规范、游戏引擎工具、项目管理工具、版本控制工具、游戏测试等方面。2.7启发学生学习新技术,包括大数据、交互设计、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及标准。

三、结语

本次课程改革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措施、能力认定等方面。软件工程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持续过程。在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方智.面向对象编程思维的建立和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6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