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软件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软件专业论文

第1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1.1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本文作者在院系建设中,参与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需求分析员、UI设计师、软件设计师、测试工程师、质量保障师、数据库管理员.通过在扬州天润电脑有限公司、扬州信息产业园等多家企业详细调研后,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总结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用户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用户手册编写.

1.2开发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步骤的实施过程展开顺序及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到核心来开发学习领域.开发出如下学习领域,如图3所示.整个学习领域设计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网上书店》、《论坛系统》四个项目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解决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每个项目的开发任务中精巧的整合了抽象的开发技术,知识的应用性得到了突出,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强化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4].

1.3学习领域的课时安排考虑学习领域学时分配时,遵循的原则是,工作任务中频率高的分配学时多,难度大的分配学时多.如表1所示。在此,《使用和Ajax技术的网上书店开发》和《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Ajax的网上信息平台开发软件测试》属于难度稍大的课程,因此学时分配上是最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程序素养的养成,每个学年的课时分配也是逐年递增的.

1.4学习情境设计受篇幅所限,这里仅以《使用HTML和JavaScript的动态网站开发》为例说明学习情境的划分.如表2所示,这门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符合了学习情境大于3的标准,让学生在重复和比较中掌握技能.前4个情境都是页面制作,属于同一范畴,按照难度逐步递增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这四个情境中完成的页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全体现了网站开发的技能要求.第5个情境是一个完整网站的制作,将前四个情境的技能要点全部包含,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过程。

1.5学习情境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以“学习情境1:图文并茂的简单页面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学生独立决策,做出计划方案并实施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计划完成后,学生要自查并互查,这也是强化技能的一种方式.学生分组完成计划,关注工作的进度,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

2结束语

第2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6-0070-02

一、前言

本科院校在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应用性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自主把握的空间十分有限,设计主体部分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情况,依靠以往经验、书本知识、网络信息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据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或者导师愿意去投机取巧,也跟毕业设计活动经费的短缺和时间的不充足有着直接关系。纵观高校的工程教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很难保证做到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并展开工作。这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都是重复使用多次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变化。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工程能力单薄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这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尽快解决,校内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教育中相结合展开进行,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二、卓越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3+1”培养方案中,“1”年的实践环节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卓越工程的顺利设施,计算机学院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有: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屹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曼恒蔚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毕业设计指导队伍

我们采取两种模式共同进行:一是坚持教师队伍“专任和非专任”结合。专任教师主要是以长期在工程现场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主要是从合作单位企业聘任高水平工程师来校做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即“教师”、“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聘请教师方面有侧重点,优先录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提升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个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了最大化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者让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等手段,致力于打造为毕业设计服务的精锐之师。

(三)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企业。由企业指导教师提出,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题目应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工作量适宜。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选题完成后,企业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时间节点的把握,协助企业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共同指导。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六)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中期检查

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要坚持中前期和中后期两次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学生以PPT方式汇报自己目前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答辩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学生的实习企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对一些条件许可的企业,要有毕业设计的演示。

(八)以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构建“方法-时间-层次”三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健全机构、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毕业设计运行监控、毕业设计指导决策、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毕业设计信息反馈功能,见图1。

三、结语

软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做毕业设计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来自一线企业,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建立一个毕业设计的保障体系,使得毕业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过两届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学生做来自一线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很大,而且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作者:邹林儿,范定环,傅继武,沈云

关键词:专业光学软件,光学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27-02

光学工程类专业是以光学、应用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光电子学等为理论基础,结合物理电子与微电子学、固体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的一门综合性强专业[1]。近年来,随光电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类的人才需求增多,就如何办好该类专业,以适应产业需求,是许多高校乃至整个国家需要解决的课题[2]。其中,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是光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至二门专业光学软件,利于提高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综合运用水平,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来相关专业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专业光学软件依据应用领域大致可分为:以经典光学和现代光学为基本原理的应用在各种光学仪器或仪器系统的光学设计类软件[3],目前它们主要有ZEMAX、CODEV、ASAP和OSLO等光学设计软件;以导波光学和光通信为理论的应用在光通信领域的器件或系统仿真设计的光通信类软件[4],如OptiBPM、Beamprop等光波导设计软件,以及OptiSystem等光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另外,其它一些计算软件也可以用在光学方面的,如Matlab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5]。

专业光学软件的教学相对光学专业实验教学(特别是涉及到昂贵专业实验设备),要求的技术起点低,且能更快地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应用课题。我们在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基于光学专业知识的是逻辑分析和编程训练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光学设计能力。结合近几年的专业光学软件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要求以及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探讨[6-9]。

1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1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软件教学有机衔接和融合

专业光学软件的运用需要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一般面向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现归类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光学工程研究生专业。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其理论基础为光学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像差理论。软件中的专业名词如物面、像面、高斯面等,和计算方法如实际光线计算、近轴光线计算,以及设计时的整体思路和流程等知识点都需要在专业理论课中掌握。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软件课程之间的衔接很重要。它们之间如缺乏有机联系,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时,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同时教师教学辛苦,整个课程进展慢。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工程光学》、《几何光学》或《应用光学》之类课程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以之为基础的专业软件教学,如ZEMAX之类的光学设计软件课程,放在随后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作为更高级的专业理论课程《导波光学》、《光通信原理》、《光波导理论与技术》等之类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随后接下来的学期开设光波导设计或光通信系统仿真等相关专业软件教学课程(可选修),如OptiBPM、OptiSystem等软件。同时在学习专业软件期间还可以安排些系统仿真中涉及到知识点的课程,如涉及到电光调制、四波混频效应等的《非线性光学》课程,涉及到光学透过率或反射率的《薄膜光学》课程等,这样有利于这些特殊知识点和软件教学学习有机融合。采用这样的安排和紧密的时间间隔,使得学生在软件学习中,不至于忘记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软件教学中,结合实例,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软件解决问题。

1.2强化专业训练

现在许多学校施行三学期制,我们试点把专业光学软件学习作为实践设计类集中放在暑假期间(第三学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和培训,专门作为一项专业技能课程传授给学生。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结束后,软件的实际运用也是实践环节重要的一步,可以在学生相关实习企业环节或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体现,例如让学生协助参与到实际光学系统产品设计或项目中,了解产品从产品设计或项目的一系列过程。这些将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科研一线从事光学工程类专业工作起着积极作用,加快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2.1以实例为教学主线、结合实际应用的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软件教学方法一般是先介绍菜单的各项功能,然后逐步展开软件操作步骤等,这菜单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宜专业软件教学了。专业光学软件不是大众化软件,教学目的不应停留在软件操作熟练程度上,而是通过教学方法应把握学习软件的内涵“如何运用软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实例教学为主体,从整体设计思路上把握,而对于少量的基本软件操作串插到实例中讲解。

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需设计一双胶合透镜,对于632.8nm波长的光,其焦距为100mm,相对孔径为1:5,而波像差小于λ/4。在这个实例中,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整个光学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如透镜模型或系统结构参数建立、光线追迹、波前分布、像质评价分析等)以及设计思路和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穿整个设计目标是一个等效焦距(总光焦度倒数)为定值的光组,着重把握如何合理分配两个透镜的光焦度为设计思路。当涉及到构建透镜模型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软件中操作如参数设置和模型显示,并改变不同结构参数观察模型变化。当实现光传输时,重点讲解光线密度概念和物理意义等,以及光线在软件中追迹算法,串插地讲如何设置光线密度和工作光波长等操作。当讲到成像质量分析时,讲解波前的物理意义,和衡量成像质量的标准或判据,以及一般有哪些评价函数等,重点应放在如何分析成像质量。最后,谈到软件自动优化设计时,主要讲解如何设计优化函数,了解像差自动平衡的方法和有关问题,来提高成像质量,对这个理解和领悟是学生以后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光学设计关键。通过实例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专业软件与应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光学设计整体思路,结合专业知识训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专业软件能力。

同时,教师对实例的筛选,要具有经典性和适宜的难易度。我们知道专业光学软件功能强大,涉及面广,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大致包括照明和成像两个范围。在专业光学软件的学习训练中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在中、高级层次训练中是针对特定设计目标,比如照相镜头设计、光谱仪系统的设计等,在这里需要更高级光学专业知识,如《高等光学》、《傅里叶光学》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要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2.2坚持课前专业知识巩固,课堂学习讨论,课后上机复习的学习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里面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对它们准确理解,利于参数设置时有清晰的物理意义。这些专业名词的知识来自前期专业理论课程,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巩固、查阅资料,比如软件中的有效焦距、波前、像差、评价函数等专业名词。在课程上,以实例讨论为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可以讨论影响像差的因素是哪些,如何通过调整孔径光阑位置改善像差,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和分配各类像差等问题。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除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外,还加强对专业知识综合理解和提高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学生上机复习,一是让学生消化课程上的知识,进一步尝试解决实例中出现各种情形;二是提高学生对软件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式的课堂听课、上机练习,改变为主动性的课堂学习讨论,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光学软件应用思路,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设计方案。对教师而言,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软件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前提;二是引导课程讨论由浅入深,抱砖引玉。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反馈,低年级学生意识到专业光学软件学习是光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就业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这已经形成学生的共识,起着良性循环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软件积极性。

3采用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有着自身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仅仅采用传统的笔试、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考核要求。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不仅仅让学生熟练使用软件,更为主要的是能结合专业知识应用软件进行光学项目分析和设计。因此,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考察就是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理解、项目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计算编程水平等几方面综合素质表现。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1)小作业。平时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光学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通过课后布置小作业来考察学生平时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还兼顾知识小结的复习和巩固。

(2)小组课题。学期快结束时,提前三至四周时间,分小组布置不同课题(或项目),如设计光学镜头(广角、微焦距镜头等)、光波导器件等。在规定时间内,让小组学生自主讨论,查阅资料,最后形成项目文档,提交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平常成绩好的带动成绩较差的),这不仅提高整体学生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如沟通、管理、创新、团队协作与领导等。

还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最后考核结束时,给予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进行点评,应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得到合理的答案,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4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思考

目前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表明,上述措施的实施,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受欢迎度方面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值得思考与进一步完善。

第4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WWw.133229.COM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一、前言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软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软件功能的更新、加强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软件专业人才?这就需要依靠高职处于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主要力量,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1]。本文主要探究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评定标准以及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办法。

二、高职院校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同时,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的比重逐年增加。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断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2]。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毕业后就直接到高职学校担任教师,其没有机会把软件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其缺少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进而影响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的规模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缺乏时间与精力去提高软件知识的实践应用[3]。

三、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学要求,要求青年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怎样评定一个青年教师是否具备了实践教学能力,要依据科学、系统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学要求浅要地分析青年教师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标准。

(一)具备软件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经验

高职软件专业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软件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所学到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入地解析软件理论知识。青年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软件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其的用途,这样在讲解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其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软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二)具备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团队,团队的构建、合作、凝聚力等都需要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的主要,也要提高自身的团队意识[4]。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原本就缺少实践经验,需要借助教师团队平台,共同学习,彼此间分享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向其他教师学习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以此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三)具备工学教学精神

现代的高职教育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实践教学为教学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担任教学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高职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软件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学生对软件知识实际应用的知识面[5]。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具备工学教学精神,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软件专业的要求以及实际工作知识应用的情况总结出一些符合教学实际的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学到切实、有用的专业知识,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高职青年教师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措施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定标准,下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条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增加青年教师的软件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经验

高职青年教师大都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提供的软件教学经验的平台或者实践基地不断地累积实战经验。青年教师要不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想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增加软件专业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

高职青年教师的工作不是孤立地完成一项教学任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整个软件专业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彼此间交流教学经验或者实践经验等,以此做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提高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三)增加青年教师的工学教学精神

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精神,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五、总结

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其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软件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直接影响到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青年教师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首先,增加青年教师的软件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经验;其次,增加软件专业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增加青年教师的工学教学精神。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希望对提高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秦晓安.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32-36。

[2]韩亚平,郭汴康,王明起.关于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8):45-52。

[3]闫春玲.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与探索[J].职业教育,2011(12):123-129。

[4]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06):65-68。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02):61-63。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4G288;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ZJC1214004。

第6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会给软件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中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主力,企业的发展、项目的开发、项目的管理及对开发成本的控制都由这几个主力来担当,这导致企业的发展及生存全都压在主力上,风险高。

(2) 软件人才缺乏“实战”训练。软件人才无法围绕软件工程的相关过程开展工作,导致软件项目的开发和管理难以按一种好的模式、好的机制展开,在关键问题上的处理能力不强,使得软件项目的失败风险不断提高。

(3) 软件企业中的软件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与实际动手能力不平衡,在项目开发和管理中表现出无预算性、无预见性、无文档指导性、随意性强,往往导致软件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过高,影响了软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关系到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如何培养社会急需的软件人才,已成为关注中国软件业的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清,致使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模式及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计划的执行缺乏灵活性、层次性和实用性。最终导致学生个性在专业方向上得不到发展,可塑性较差。

(2) 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企业现实的需求。软件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及需求息息相关。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沿用老一套的培养模式,使得许多学生将精力集中在过多过泛的基础教育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能力严重失衡,实践教育的不同步性导致了多数人才只能“纸上谈兵”,最终表现出来就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企业现实的需求。

(3) 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以“实训应用兼顾理论指导”为向导。在培养模式中,往往走了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师授课过程中无法营造一个好的实际工程项目环境,教师授课就会枯燥无味,而学生在脱离了对实际项目的参与后,要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就会更加吃力,失去学习兴趣后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最后导致另一个恶性循环;另一种情况是教师主要强调简单的开发应用――表面化实训,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就是掌握了如何实现系统的某部分功能,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只能编写代码而缺乏理论指导,致使其发展空间有限。

(4) 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现行各地方高校的教育体制比较落后,在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计划的执行死板硬套,各门课独自设立实践教学,缺乏综合的实践教学,忽略了指导学生理性地将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有机揉合在一起,学生缺乏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致使学生仅仅专著于某一门课程的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虽有毕业实习,也往往表于形式化,未能真正锻炼学生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步入社会后还得从头再学习。

2结合实际,提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肇庆学院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提出了“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改革体现了“新形势下的软件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并应符合肇庆学院提出的“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1) 理论教学为辅,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 突出学科平台关键课程,模块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按需的个性化发展;

(3) 增设综合应用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

3.1推进改革软件人才教育理念和模式

地方性高校的很多学生底子比较薄,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例如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程序设计的语言语法、函数库、数据类型等,但许多学生都不知道学习这些知识的用处,无法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学习了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但却无法使用前期所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学习了数据库系统原理和软件工程,却不能通过需求分析开发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简易MIS。若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际应用只是单独过程性结合起来,课程没有预留出综合性应用实践教育的时间段,始终依然无法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推进改革软件人才教育理念和模式主要是通过参考、修订和引进软件业发达国家对软件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采用以链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在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基础课程时介绍项目实现的每个步骤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在整个学习阶段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模块。在学习计算机语言阶段,掌握相关的语法、函数后,以案例的某一简单功能为参照,让学生用对应的计算机语言设计实现,既巩固了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又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再附加大量程序设计题目,让学生通过大量编写程序来提高动手能力。在学习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也结合学生早已熟知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用相应知识完成对应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最后,在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等高年级课程中,让学生按照相关的理论指导,完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测试文档等文档的编写。在链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每一个阶段能得到相应实践能力的锻炼,都可以看到实践成果,感受到成就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得以提高,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探讨相互竞争的意识。

3.2合理利用校园资源,创建实践教学环境

高等院校中实践教学环境主要可用的资源是专业实验室和校园网络。

专业的实验室是培养专业人才所必需配备的硬件设施,为了配合链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建设对应的专业实验室是必不可缺的步骤。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来实施项目案例教学,演示案例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及方法;学生也需要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和学习;同时专业实验室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的指导,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校园网络,构建一个有利于讨论、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在线获取学习任务、提交学习作业的教学平台。教师通过校园网络随时随地公布相应的学习要求和作业要求,学生能方便、快捷地通过这个环境获取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在线提交课程作业,并可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参与,更能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在线公布大量的题目,让学生可在线提交所编写的程序并反馈一定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可不断更新任务要求,还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网络和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打破了教师受时间、地理位置和实验室的分配利用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约束,是一个有效的实践教学辅助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3.3应用为主,设置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所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为指导,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地方高校对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规划和实际情况,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和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变化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和要求,通过设置多个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合理按需修整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也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所长的个性化发展。

(1) 合理设置基础课程模块,突出核心基础

在软件工程领域,最新、先进的软件技术文档、技术文献、发展研究等都是英文撰写的资料;操作系统等系统的核心代码的相关注释、变量、函数名等都是用英文命名的;合资、外资公司中的软件工程人员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因此,能否掌握及应用好英语这门语言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中,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交流等方式提高其英语运用能力;并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所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专业英语训练,将英语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目的,为学生动手编写英文程序代码、查阅英文技术文献、文档扫除语言障碍。

软件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高等数学、离散数学、面向计算机的数理逻辑的学习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图形学等)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2) 合理设置专业入门基础课程,以引导为主

能否激发起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新生入学阶段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计算机导论为主,应以设置类型多样、专业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讲座或新生研讨课为辅,学生学习了计算机最基本的概念后,通过生动有趣的讲座获得更广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更容易进入专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在了解本专业的基础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在本专业的个性化发展。

(3) 合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以应用为主

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到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人才的质量,针对计算机学科的需要,应设置以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为核心的软件系统类课程;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为核心的软件实现类课程;设置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系统结构为核心的软件工程类课程;设置相应课程的课程设计、实际项目开发为核心的软件设计及实现类的实践类课程,有利于将一系列的核心课程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综合应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核心课程的支持,为下一步的专业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 设置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突出个性化发展

结合时代需求,结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例如:设置软件应用类课程(如、J2EE、基于Web的网络程序设计、嵌入式软件技术等);设置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如管理信息系统、数字企业、网络数据库技术、电子商务基础、系统集成等);设置软件过程模块课程(如UML、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过程管理、交互式软件开发等);设置网络应用类课程(如C++/C##/Java网络游戏程序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网络数字媒体设计、Flash应用开发等)。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让学生可按需选修相应课程体系,有利于其发挥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4结束语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的校企联合,有利于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企业输送满足其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的实施,改善在校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其职业生涯中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 费宁,陈春玲,宗平. 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8,(14):9-11.

[2] 罗代忠.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08):121-122.

[3] 林丕源,刘才兴,张明武,徐建民.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245-247,254.

[4] 徐建民,林丕源,孟晓飞.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浅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335-337.

Reflection on the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attern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jor

Bai Wei-Hua, Li-Jian, Zhu Jia-Xian

(Dep. of Computer Sci of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China)

第7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项目驱动

作者简介:康国栋(1983-),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讲师;周清平(1965-),男,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教授。(湖南?张家界?42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JGB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3-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可视化和解释方面的问题,都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大显身手的舞台,[1]由此可见此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凸显,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实践能把“纸上谈兵”的数学模型变成可行的算法并加以实现,理论在显示强大力量的同时也露出了有趣的一面。如果不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应用和直观性,将导致数学的孤立与衰退。尤其是在软件飞速发展的今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科学与软件实践难舍难分。因而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为核心。我国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要求是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及国际化”的软件工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自主思维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其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理论课时偏少,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好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近来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了一些教学改革举措,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基础

1.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定位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做好该学科的定位,提高学生、老师对其认识水平。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其需求常常是一般性软件、应用软件开发人员。这就给学生一个误导:应用强于理论(甚至只关注简单的应用),进而使学生忽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这种纯实用思维。这种纯实用思维取向将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分析能力,进而降低其在工作中的拓展能力及竞争力。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逐年曾多,但是许多软件企业却反映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实际上,企业缺少的是有拓展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员,这类专业人才必然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另外,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考虑继续深造,要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吉首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应定位为数学思维+软件实现工具:既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思维模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其在软件行业里的实际作用的认知和兴趣。

2.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如果没有教学资源将会使教学改革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内教学资源主要关注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论证的严密性,[2]这对软件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时往往看不到该学科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既不能与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加深理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而国外教材的特点是与计算机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子更加丰富。[1,4]因此,需首先成立教学研究小组,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小组成员负责教学建设及深入研究,整合国内外优秀教材,提炼教学内容:在选用国内经典教材的基础上,指定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5]在整体分析后,适当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内容,将之与理论知识结合介绍给学生,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6]而对部分理论知识,或删节或安排学生自学。例如,集合论基础部分、古典概率算法等章节应当删除,随机变量复杂函数概率分布的理论推证适合学生自学;其次,建设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实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目标奠定资源基础。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如何在压缩课时的同时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针对这些问题,必须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大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第8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岗位群;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软件技术专业可行性分析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下,全国各中职学校都纷纷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但几年过去了,很多学校的软件技术专业都慢慢转化成了计算机应用,这样的情形的出现属偶然现象,但也可以说是必然。因为在开设这个专业的时候,要立足本地的软件行业发展状况,在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详细的研究下盲目地开设不适应本地情况的专业,结果一定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而大面积地从事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从而让学生浪费光阴,让家长难过,造成人才损失。所以在开设软件专业时或在专业改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明确在当地是否有开设软件专业的必要,学生毕业有没有出口。

二、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改造

中职学生年龄大都是十六七岁,心理年龄偏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人事关系,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应变能力等都远远不及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由于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持续扩招,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素质的总体水平不断下降,而计算机软件专业又属于对学生文化基础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的困难相对其它专业比较要大得多;另处还有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没办法在二年学习期间熟练的掌握专业英语,从而导致阅读英文帮助文档、理解计算机语言、程序代码有困难。加之目前,中国软件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所以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考虑到软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社会需求以及当前软件企业的现状,把他们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软件蓝领,也就是为软件企业培养底层软件人员或为企事业单位培养计算机应用服务人员,其主要工作定位包括:在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依照软件计划书,编写子模块内的规范化程序;整理和编写软件资料和文档、测试记录、会议记录;进行数据(程序、软件文档)保管、备份;从事软件的模拟用户测试;为用户提供售前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产品实施;进行桌面系统、嵌入系统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网站的日常维护等等。

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认为,这个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只是软件蓝领范畴太广,必须根据企业的需求把岗位群进行细化,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才有针对性,毕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校立足珠海,着重进行中职生所能胜任的职业岗位群的调研;企业对学生技能证书的要求;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岗位群调查结果如下(仅供参考):软件开发10%,软件测试14%,网络管理12%,美工12%,网站开发16%,技术支持12%,市场人员10%,文员14%。

根据调查结果以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本身的需求,结合我校的师资以及实训设备力量等元素,着重考虑金山软件公司给予的建议。

1.我们将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在软件编程方向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软件测试、动态网站设计和代码编写的人才。

2.就业方向调整为:(1)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软件企业底层工作人员,从事软件的模拟用户测试,自动化测试;(2)建设动态网站以及网站的日常维护;(3)为用户提供售前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产品实施。

三、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教学模式改造

教学模式可使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作为专业课教学的教学组织方式,其各教学环节包含着比较广泛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与环境,教师、学生以及两者的关系,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我校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的:

1.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实习指导教师二位一体;

2.教才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融为一体;

3.教室一体化,即理论课堂和实习、实验室构成一体,理论教室和实训场所合一。

四、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学生的学习模式改造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分组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比较适合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学生的学习模式,以项目为导向的一体化探究学习模式,是一种软件教学的互动,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实际应用的项目(可利用校企关系,直接向企业求取),仿照软件企业的运作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由教师演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由学生编写详细需求、详细设计,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分片包干,个人承包,每个人都有机会承担一个项目的内容(比如编制一个模块,编写测试计划和测试报告等等)。还要定期轮岗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除了让学生学习软件开发知识技能之外,还将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项目学习的特点是打破以往各门课程单独学习的方法,依照软件开发的流程,根据需要来学习,做到哪里,讲到哪里,用到哪里,可以加深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的结合。项目阶段之间和项目完成之后,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工作做出小(总)结,阐明个人成果的理论依据、技术规范、采用的技术手段、参考资料等,向班级或项目组做汇报。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促进相互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编制总结、概括、介绍等类型的技术文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实现跨越式的提高。

五、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学生的评价模式改造

学生的成绩可根据项目小组完成项目的成果给予评价,可首先参照完成需求的情况,技术的应用,开发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与方式,程序的稳定性等给予项目分,其次可参照大学里的答辩方式,根据学生对某种技术的理解程度,对项目的分析、整个开发流程的控制,以及对所使用技术及所完成项目的理解能力给予评分。

这样灵活的评分制度,摆脱以前的那种理论为主,或是二个小时左右的片面上机考查制度,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在表达分析总结等各各方面都有了提高和发展,更加贴近企业的需要。

六、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我校的调查结果,中等职业学校软件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胜任企业里的多种岗位,如:程序员,测试人员,网站编写,软件实施等,企业对我们的学生在学生综合素质如职业精神、学习能力、学生整理能力、外语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结合企业多样化的岗位需求,又考虑到学生的要求,软件专业应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具体改造。如:

(一)文化基础课模块

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知识。

(二)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模块

VB程序设计、Dreamweaver、C#应用程序开发、SQL Server、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HTML和JavaScript、ACCESS应用开发、Flash制作、软件流程开发实训、沟通与职业素质、专业英语、软件测试基础、VBA+OfficeAPI、案例测试QTP、数据结构等课程。

(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HTML和JavaScript、ACCESS应用开发、Flash制作、软件流程开发实训、沟通与职业素质、专业英语等。

(四)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VB程序设计、Dreamweaver、C#应用程序开发、SQL Server、软件测试基础、VBA+OfficeAPI、案例测试QTP、数据结构等。

(五)综合素质课模块

包括书法、礼仪与形象、心理健康、音乐等。

我们坚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立足本地发展状况,立足本校资源状况,经过认真、客观、物实的分析,进行各项踏踏实实的改造,我们中职的软件专业会越办越好,赶超印度形成自身的特色,为我国的软件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振龙,等.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软件产业蓝领人才的可行性分析[J].校内,2003,(10).

[2]赵丙秀.论高职软件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4,(2).

第9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软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软件功能的更新、加强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软件专业人才?这就需要依靠高职处于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主要力量,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1]。本文主要探究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评定标准以及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办法。

二、高职院校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同时,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的比重逐年增加。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断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2]。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毕业后就直接到高职学校担任教师,其没有机会把软件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其缺少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进而影响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的规模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缺乏时间与精力去提高软件知识的实践应用[3]。

三、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学要求,要求青年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怎样评定一个青年教师是否具备了实践教学能力,要依据科学、系统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学要求浅要地分析青年教师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标准。

(一)具备软件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经验

高职软件专业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软件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所学到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入地解析软件理论知识。青年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软件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其的用途,这样在讲解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其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软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二)具备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团队,团队的构建、合作、凝聚力等都需要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的主要,也要提高自身的团队意识[4]。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原本就缺少实践经验,需要借助教师团队平台,共同学习,彼此间分享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向其他教师学习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以此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三)具备工学教学精神

现代的高职教育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实践教学为教学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担任教学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高职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软件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学生对软件知识实际应用的知识面[5]。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具备工学教学精神,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软件专业的要求以及实际工作知识应用的情况总结出一些符合教学实际的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学到切实、有用的专业知识,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高职青年教师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措施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定标准,下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条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增加青年教师的软件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经验

高职青年教师大都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提供的软件教学经验的平台或者实践基地不断地累积实战经验。青年教师要不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想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增加软件专业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

高职青年教师的工作不是孤立地完成一项教学任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整个软件专业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彼此间交流教学经验或者实践经验等,以此做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提高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三)增加青年教师的工学教学精神

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精神,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