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现代林业思想精选(九篇)

现代林业思想

第1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

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9]张国庆,发展先进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向大生态产业转化[j],安徽农业,2002(学术刊)。

第2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凸现,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提出了生态林业概念,后又逐渐演化为可持续林业、现代林业。然而,到目前为止,现代林业这个概念,还未被人们真正认识和正确理解,业外人士往往错误将“现代林业”当作“现代化”林业。业内人士也有不少人将“现代林业”抽象化,使“现代林业”远离社会,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

    1.世界各国林业建设观念的转变

    现代世界各国林业经营思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具体的经营目标和重点上,虽然千差万别,但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基本一致,都在不断重视生态环境作用,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奥地利的“森林经营新模式”,其目的是实现不破坏生态平衡的环境保护与经营;瑞典的“立地特点林业”,认为“合理林业可与小规模自然保护和景观并存”;德国的“正确林业”,采取“与健全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证明的实践准则一致的经营方法,同时,保证林地的经济与生态生产率,从而实现物质与非物质机能的永续”;加拿大的“模式森林计划”,以森林生态经营思想为基本原则,大力倡导公众参与,积极引入科学技术和生态技术,持证经营,充分实现森林多种价值;修正的热带“近自然森林经营”,要求从整体出发,经营森林生态系统,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生产率与稳定性;日本的“森林?林业流域管理系统”,则从日本国情出发,把森林作为“绿色和水”的源泉,按照流域来进行经营管理[1][2]。

    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经济部门,而是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这已是大家的共识[3][4]。

    2.“现代林业”的定义

    国内较早的现代林业定义是: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8]。后来,进一步发展,定义为: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1]。

    第一个概念一连使用了四个“现代”,关于“林业”之前,就其观点的实质而言,不过是“现代化”“林业”的定义。后一个概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实,这个定义的实质并未超越可持续林业的范围。

    林学自创立以来,各国对于林学、森林、林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从“大木头”林业到“永续利用”林业),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理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由单株树木、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转变。由于人们对森林和林学认识的变化,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木头”林业向“生态”林业转变,从“伐木”行业转变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上述转变,以及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日益突出,使人们又认识到,“社会”与“生态”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大系统,人类活动必须遵守其竞争、共生、自生三大原则,实行“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 [3],实现“人地共荣”,社会——生态系统的竞争、共生和自生机制的完善结合,环境合理、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系统健康地发展[3][4]。

    因此,现代林业可以归纳表述为“和谐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5]。

    只有通过科学高效的手段,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关系和谐协调,才能迅速克服日益突出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显然,这种定义克服了传统的割裂“社会”与“生态”的观点的弊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性,突出了“关系协调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6][7]。 

    3.“现代林业”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现代林业: ①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②和谐地协调人与人(包括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竞争、共生、自生)[3][6];③“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

    因此,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5]。

    显然,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具有复杂系统所具有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复杂性研究方法、3d方法(全社会共同参与系统诊断、参与方案设计、参与推广与实施),对以现代林业进行研究,对人地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寻求系统和谐发展的新途径[3][5]。

    3.1经营对象

    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特征。当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时,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其调节能力的阈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就现代林业而言,就是要按照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对于林地的养分耗损,增加林地养分补充,增加对系统的投入,建立新的高效的生态链,形成高级有序循环,促进林业系统向高级有序态进化[2]。

    3.2经营目标

    现代林业的经营目标是森林利用达到“零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 [3]。实现林业“清洁生产”,就是通过改进森林资源经营利用手段,达到削减和控制co2排放,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少或不产生生产性垃圾和生活垃圾。通过对有限森林资源的节约、节制和循环使用,创造健康有序的森林资源使用机制,实现和谐发展的循环性社会:①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如生物发电、低公害车、自然能源等。②建立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循环系统,确保环境卫生安全。③加大木质系列材料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木质系列产品生产效益。④培育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森林文化和生活文化氛围。

    3.3经营原则

    在目前矿物燃料日渐枯竭、人口压力加大和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现代林业的经营原则应该坚持:①开发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②营造高产能源林,解决农村燃料短缺状况,加快“绿色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的步伐;③促进区域社会能源自给化、多元化,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④有效利用荒山荒漠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9]。

    3.4经营之路

    除了坚强生态建设之外,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林业发展有必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行业建设:加强林业能力建设,逐步把我国的林业建设成大生态产业,实现林业的和谐发展。

    ②加强林业意识建设: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关系知识宣传教育,强化领导林业意识,提高全民林业观念,倡导清洁生活方式和勤俭生活方式,合理分配资源,按需生产,实行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3]。

    ③加强林业行政能力建设:加强林业组织建设,提高林业行政能力;加强林业质量建设,提高林业工程质量;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林业行政体制;加强林业工程同其他工程建设的联系,使它们有机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同步健康发展[5][10]。

    4.结束语

    以上,只是笔者对“现代林业”思想内涵浅陋的思考。实际上,“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远比上述内容还要深、广。总之,就我国而言,我国的林业底子薄,又走了许多弯路,林业经营水平还很低,林业行政能力还比较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运转模式和思维模式上,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现代林业”内涵的讨论和思考,促进我国林业观念的转变,提高全民林业意识,尤其是领导林业意识,转变林业行政运转模式,促进我国的林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慧,现代林业[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张国庆,从林业系统的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3)。

    [3]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4]张国庆, 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

    [5]张国庆,试论和谐林业[j],安徽农业,2003(学术刊)。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第3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关键词: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初探

引言

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就是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依靠生态学、林学以及现代化的生态控制技术进行实施的一项林业工程,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在林区周围人们的环境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来说,为了适应当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为建设更加美丽、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林业工程奠定环境保障基础。

生态林业项目并非是凭空而出的,它是在经历了长久实践之后而提出的。经过对林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得到了建设生态林业的发展思想,经过该项工程的创建活动可确保思想落到实处,而且还能够带动林业资源的使用,为创建生态型林业打造下坚实的根基。

1 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重要性

在发展的最初阶段,我们在过度关注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这就使得我们国家当前的林业保护工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滥砍滥伐、资源破坏严重等方面。现在国家重视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目的就在于,强化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过程中,能够将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理念深入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中。建设现代生态林业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在现代林业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和完善现有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起以当地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思路,同时在推动林业产品的持续发展前提下,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最佳的条件,并且能够推动我国林业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设现代生态林业的现状

通过分析得知,虽然我们国家目前正在积极的进行生态林业创建工作,不过还面对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国家的林业生态环境创建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虽说我们国家的人口数量众多,不过每个人所占有的林业资源却很少,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很低。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当前的经济还处在发展中模式,存在着大量乱伐木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资源来讲是一种非常大的破坏。

第二,在进行生态林业创建工作时,没有形成和市场相协调的机制。通过分析我们国家当前林业发展状况得知,在现代林业发展时未形成和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同步的市场机制。未合理引入竞争体系,而且缺乏相应监管,这些都会使得生态林业的发展面对一定阻力。

除了上文讲到的这两点内容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管理工作者的素养普遍不是很高,目前管理者一般都是之前的林场工作者,其固有的思想在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其接受生态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开展工作时因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落实新政策时表现的不是很积极,进而就会影响到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

3 如何进行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要从政府的管理层面上来建立起统一的政策导向,要将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益处,更广泛的宣传到林区,让林区的工作人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现代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国家林业机构还应该积极协调各方的利益,尽量保证各方的利益都不受损害,同时还能够提升其工作热情,确保所有林业工作者都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林业项目创建工作中。

在进行生态林业创建工作时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要将过去的林业思想摒弃,积极接纳新思想。要更加准确的理解何为现代林业,要分清楚它和林业工作之间的差别。传统森林培育以及经营的技术注重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注重木本植物之间的种间、种内关系,注重林分的结构功能、物流以及能量流,并且注重提高林地的生产效率,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营。对于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来说,最根本的一项内容就是需要用制度来对于人进行约束,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够保障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有序发展。借鉴那些在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国家的成功经验,将这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措施更好的应用到建设现代生态林业工程中,保证我国的现代生态林业能够在制度的保障下发展的更加顺畅。

在当前时代,要想带动林业发展,就要确保拥有完善的法规条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生态创建工作有序进行。具体来讲,各个区域的国家林业机构在认真落实国家条例内容的同时,还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发展模式制定符合本区域特点的条例。为了避免个别领导人的行为,在开展工作时,要将林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法规条例的落实程度等都放在考核范围内,假如在林业项目创建过程中,因为负责人的工作模式或是本身能力不足等原因使得林业项目不能顺利开展的话,就要对其进行一定惩罚。而对于那些政策落实到位,工作开展顺利的区域要对负责人加以褒奖。此举可以提升领导人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其能够更加认真努力的投入到林业创建工作中去。 最后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发展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竞争机制,让现代生态林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为服务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奠定好基础。让市场在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让现代林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有效的完善,从而为我国的现代生态林业工程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4 结束语

生态林业具体的说是以生态发展规律为本质的一种林业模式,它对资源的利用比较合理,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它的出现能够带动人类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在开展生态林业创建工作时,必须要和当前国家发展背景保持一致,要确保林业的发展能够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要求国家林业工作者一定要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念,做好生态林业宣传工作,通过科学理念来指引群众做好林业生态创建工作。

参考文献

[1]路广利.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和建议[J].林业勘查设计,2005,3.

第4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关键词]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创新;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53

[中图分类号]D64;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林业企业实施管理创新,必须改革林业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而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林业企业制度。林业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和前提,将林业企业文化作为重要载体,与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进而满足林业企业管理创新内在需求,同时克服林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将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和运行轨道中,能够从根本上增强林业企业职工凝聚力,并且充分调动和激发林业企业职工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下面就对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管理高效化措施进行探讨。

1 创新管理体制

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林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大。林业企业自身效益对林业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便导致很多林业企业领导层均十分注重经济效益。因此,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林业企业发展和改革紧密相连,与林业企业生产经营密切联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参与到林业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中,为企业职工答疑解惑,并且提升凝聚力,将林业企业良好的形象展现出来。在创新林业企业管理制度和体系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也纳入林业企业管理体系之中,进而满足林业企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和需要。从本质上提升林业企业管理效益,促使林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规范化。共同管理林业企业行政干部和政工干部,待遇相同,为林业企业干部考核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将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生产和经营实际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亲和力,促使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虚实结合转变成为务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和便捷性。此外,还要注重转变林业企业的考核方式,从粗放型转变成为业绩化和精细化管理,从一专转变成为多能,从一岗两责转变成为一岗多责,促使林业企业管理体制与思想政治高效化需求相适应。

2 明确管理责任

创新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管理高效化,必须实现管理干部一岗多责和党政一肩挑,这从本质上增加了林业企业管理干部的责任和工作量。正因如此,林业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管理考核制度和体系,明确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并且根据体系化管理要求,明确林业企业干部的管理职责。杜绝重生产、轻政工的现象,增强林业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防止行政替代思想政治的现象,避免运用行政手段来替代思想政治工作,杜绝粗暴化问题和简单化问题。任何干部若工作不到位,直接追究林业企业领导层和党政工的责任。林业企业党政一岗多责为提升林业企业管理效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岗多责会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很容易发生专权和独断问题。因此,必须及时创新和完善林业企业管理方法和监督程度、管理程度,并且采取预防措施和对策,杜绝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带来新问题和隐患。

3 遵循基本原则

归根结底,林业企业管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管理人,想要更好地管理人,就必须依靠道理和规矩。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施教于人便是所谓的规矩,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灌输给职工道理的工作。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林业企业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遵循基本的原则。首先,要满足职工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明确职工的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物质需求,并且通过制度来满足职工的正确需求。明确为林业企业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其次,遵循关怀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关怀职工能够有效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职工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被关注,使职工能够更多地依赖林业企业。遵循关怀原则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提升职工的凝聚力,帮助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次,遵循尊重原则。职工在林业企业工作的目的,并非单纯获得报酬,还希望自身得到认可,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优势。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尊重职工,鼓励职工提出建议,及时说出自己的想法,更要尊重职工的权利。林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尊重职工这一原则,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符合,体现出首创精神、尊重精神,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最后,遵循信任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信任至关重要。信任不仅能够有效激发林业企业职工的活力,还可以培养职工的向心力,提升职工创造能力,促使职工与林业企业之间形成诚信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真诚地告知职工工作目标、计划、方法及意图,提升职工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及公平意识。转变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营造出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工作氛围。在与职工商讨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为职工渗透价值导向。

4 紧密联系实际

不管是林业企业管理工作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林业企业生产实际和经营实际相联系,明确现代林业企业制度与思想政治创新相互结合的渠道。增强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与林业企业生产和经营实际情况相结合。对有效的传统方法和制度进行沿用,杜绝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与此同时,结合新形势、新时期的新变化,尝试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明确职工的需求,并且探索出职工乐于接受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就是职工,因此,必须满足职工的需求,将职工放在首位。此外,还要建设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具有良好的素质,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扎实的作风以及坚定的信念。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职工的凝聚力,并且将凝聚力用于林业企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导作用。

5 结 语

在林业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改进和加强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迫在眉睫,解决林业企业职工思想问题十分有必要。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林业企业经济工作相互联系,明确新形势和新时期中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规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真正实现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使林业企业管理工作更高效,增强林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自知,张世强.浅谈如何做好企业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3(24).

[2]张舒然.浅谈当前企业青年员工思政治工作的创新管理[J].青年时代,2015(3).

[3]蔡华虎.新形势下邯钢企业创新管理内部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经济视野,2013(22).

[4]杨俊.新形势背景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方法分析[J].企业文化,2016(2).

第5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 ;依法治林 ;林业建设方针

abstract : our country is being a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forestry to modern forestry .so one of the historical topics is how to achieve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forestry .and in this course of the change ,the ensuring function of the law must be played in its proper role ,that is to say ,control the forest according to law .author exactly proceed from this angle ,discussing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amend article 5 of the forest law ,which is about the forestry constructing policy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and further , to drive the radical reform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he forest law .only being guided by the suitable guiding ideology ,is it possible to make appropriate law and thus control the forest according to “a good law ”.

key word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ry ; control the forest according to law,;the forestry constructing policy

一 永续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一) 永续利用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纵观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变化,建国以来,先后制定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营林为基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些指导思想的核心均是以满足木材需求为主,是永续利用的表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提出围绕一个“中心”(一切林业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来进行),抓好两个重点(就是把“一城两区”,即城市绿化和山区、沙区的开发治理为重点),实现两个“提高”(即全面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和努力提高林业职工和林农群众的生活水平)[1] (p472),从此,林业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变,虽然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林业转变为现代林业,但毕竟从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中心”、“以林为主”的永续利用思想中解脱出来,是传统林业向现代可持续林业转变的过渡。2003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加快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观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林业的发展战略随着国情和林情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变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方针。在第1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木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木材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扩大森林资源已迫在眉睫。因此,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6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方针。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贯彻执行。1978年,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林业经营方针也做了调整,采取了“一下一稳三上”的调整方针,即原木产量要下降并稳定在一定水平上,更新造林和抚育要上,综合利用要上,新林区的开发要上。但是这个调整方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森林资源消长失衡不断加剧。因此,1984年又提出了新的林业经营方针:认真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实行“三个转变”,即造林育林从依靠集体转向依靠8亿农民,个人集体、国家一起上;森工企业由原木生产为中心转向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综合经营;林业经营由封闭式的产品生产转向开放式的商品生产。以后,逐渐发展为以保护和管理现有森林资源为中心,扭转资源下降趋势,积极发展人工林林业用材林,实行集约经营,提高林木生产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增加林产品产量,综合开发林区资源,发展林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战略。进入80年代后期,林业经营方针由“三个转变”改为“四个转变”,即: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转为以营林为基础,加强人工林建设;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转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由粗放经营为主,转为依靠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由林业部门为主,转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八五”期间林业的重点工作是,要以深化林业改革,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提高林业的整体素质为中心,进一步加快森林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林业的发展。1995年我国已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10年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改革为动力,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促进林区经济振兴,山区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1] (64-65)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林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已经由“永续利用”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还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森林的基本状况令人堪忧,森林覆盖率不断加大,但生态功能衰减的实质没有改变;成熟林少,单种人工林多,针叶树比重下降,阔叶树比重上升,林种、林向单一,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呈现出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状况。因此,我国林业“肩负着由传统林业向可持续林业过渡的历史使命。”[1] (p472)

(二) 永续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1、永续利用与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取向不同

传统的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以森林使用价值为取向,林业持续发展以森林的价值为取向:

永续利用强调单一商品或价值的生产,以单一的木材生产和木材产品的最大产出为中心,把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放在从属的位置,其目的是通过对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源源不断地、均衡地向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虽然在20世纪70—80年展为森林多效益林业,但林业经营仍未能完全摆脱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格局。可持续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目的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福利,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2、 核心理论不同

法正林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争议,甚至受到批判,但从来也没有动摇其在森林经理中的主宰地位)是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基础为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从而保持稳定的蓄积量,追求年龄或龄级结构的稳定状态。而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协调理论是可持续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可持续林业以人为中心,更强调了人的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和谐,强调了当代的横向公平性及不同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

3、经营模式不同

传统永续利用的经营模式同农业的经营模式基本相似。林业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经营和利用要限制在保持未来生态系统良好状态的目标内。表现为森林健康化,提供最优的功能和效益。

4、 技术保障体系不同

收获调整和森林蓄积量经营管理是永续收获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核心。其实质是把森林作为资产,通过集约经营建立理想结构的林份,实行永续作业,提高生长量、蓄积量和木材产量,以增加社会财富。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核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类经营是可持续林业技术保障体系的基础;生态系统经营是可持续林业的具体技术保障体系,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森林资产化管理是可持续林业的配套措施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5、 操作尺度不同

永续利用建立在林班和小班空间尺度上的以林场或林业局为范围的部门生产组织形式,这种生产管理组织形式是以法正林理论为依据的。可持续林业发展的空间操作尺度是建立在景观尺度上的林业生产的区域化、社会化管理组织形式,这一管理组织形式是可持续发展林业的

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理论为依据的。

6、评价尺度不同

法正林状态是评价永续收获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可持续的森林即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用三者关系协调统一是评判可持续林业经营行为的基本尺度。具体目标为:保持现在和未来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满足当代和后代各方面的需求,而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2](p1-3)

(三)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内,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3]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1]

二 修改森林法第5条的林业建设方针为“林业可持续发展”

1979年2月23日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森林法》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 1984年9月20日第一次修改森林法,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1998年第二次修改森林法第5条仍为“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对林业建设方针的规定未做任何改动,但实际上,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永续利用”的方针已经滞后于整个林业发展战略,必须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取而代之。

(一) 林业发展指导思想、林业发展战略与森林法

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林业经营理论为理论基础和依据,学者们的经营思想来源于实践,因已受到实践考验或受到普遍接受而被政府采纳,其体现为林业指导思想并以林业发展战略为载体和平台进入实践,林业发展战略中所确定的林业指导思想(实质是林业经营理论)通过具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步骤的反复实践,证明其科学性,或是受到普遍认可,而最终被写入各国的森林基本法。

如德国,德国在18世纪,德国根据永续利用理论提出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构想,它是现代森林多效益经营理论的雏形,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战后德国首先采取了恢复森林资源的林业发展战略。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德国根据林业政策效益论 和森林效益永续经营理论制定了森林为木材生产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后,由于利益的驱动,德国又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

论“船迹论”和“和谐论” 。在50年代中期,德国林业迈入了保护自然景观、保证资源自然生产力、提供游憩场所和采伐木材的森林多种利用时代。60年代,德国开始推行森林多功能理论,实行了森林多效益发展战略。1975年,德国公布了《联邦保护和发展森林法》确立了森林多效益永续利用的原则,正式制定了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一体化的林业发展战略。德国人工林立地稳定性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弱。80年代以来,因大气污染引起的森林“新灾害”使森林的永续经营出现危机,90年代,德国开始采用“近自然林业”的新林业政策,并将它作为新的林业经营方针,“近自然林业”的实施主要通过《森林法》和《自然保护区法》,这两部法律规定了原则相同的目标。按照“近自然林业”,德国各州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林业经营方针及其目标系统。

同样的,二战后,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也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制定了新的林业发展战略; 1960年,美国颁布了《森林多种利用及永续生产条例》,利用森林多效益理论和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实行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标志着美国的森林经营思想由生产木材为主的传统森林经营走向经济、生态、社会多效益利用的现代林业。1993年4月5日,为解决西北部国有林木材生产和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成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评价工作组”,其在当年提出一份供全国讨论的报告,即《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生态、经济和社会的评价》,该报告的出台标志着美国传统永续经营的森林经营思想向现代生态系统经营的转变。美国没有《森林法》,其由国会通过、总统颁布的各种法规针对不同时期的国情和林情对森林经营活动起指导作用。为保证法规的实施,林务官员在听取各方意见后,编制10年规划,每5年修订一次。规划一经确定不得任意改变,以维护法规的尊严。各州也根据本州的具体情况编制各州的法案,以指导地方的林业事务。[1]

森林经营理论与森林法的关系:可以说森林经营理论是森林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森林经营理论的变化必将带来森林法指导思想的改变。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营理论,并制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我国森林法对此没有任何体现,对于这一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的经营思想,必将以法律加以确定。然而法律具有滞后性,但由于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具有不可逆性,而森林效益的间接性、隐蔽性、时间积累性和验证的宏观性,加之森林资源存在形式的无比公开性,又使得森林资源在各种资源和资产中的安全性较低,容易受眼前利益驱动而遭到破坏,所以森林法不同于传统法,也不能等同于传统法,森林法的制定必须提高预防性、克服滞后性。所以,森林法应该早作修改,不要再出现98年森林法体现76年林业建设方针之事。

(二)依法治林与林业历史性转变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化阶段,因此,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合理的经营利用森林资源,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在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法律工作中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依法治林”的“法”字,主要是指林业法律体系的完善及林业法律的合理性,方向的正确性。森林法的合理性主要是指以科学为依据,遵循生态规律,当然也包括法理等立法规则;方向正确主要是指符合当时的国情、林情。二是“法治”二字,主要指严格林业执法、严肃林业司法(包括监督林业执法和监督林业司法),即依法治林。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依法治林将背离我们的目的而误入歧途;后者是前者的实现和保障,没有后者,前者的一切都将是一纸空文的无稽之谈,毫无意义的纸上谈兵。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最终还是落在一个“依法治林”的“法”字上。

我国森林法律体系以《森林法》为龙头,其第五条规定的林业建设方针,是中国林业发展总揽全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以法律文件的权威性确定了中国林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中国森林法的林业建设方针严重滞后与实践相脱节。因此,依法治林,实现林业的历史性转变,必须以森林法“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的修改为切入点,以法律的形式彻底改变我国林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思想,进而带动整个林业立法的大换血,为我国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保驾护航。

[参 考 文 献]

[1] 施昆山 . 当代世界林业 .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第6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总结吉林省委中心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做法和体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吉林省委中心组始终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学习主线,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发挥中心组学习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科学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集中、持续、深入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时代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规律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之魂、国之魂、民之魂。通过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的思想更加统一、认识更加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内化为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灵魂。

二是在理清工作思路上下功夫,不断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吉林省委中心组学习始终与促进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联系在一起。每次重大决策,省委中心组都要专门组织学习和研讨,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去年以来,省委中心组先后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文化产业等问题进行集中学习研讨。在此基础上,省委先后确定了“发挥后发优势,推进和实现吉林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高效益、广就业、可持续”的发展方针,“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县域突破、人才兴业”的发展战略,“工业省、科教省、生态省”的建设目标;制定了《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吉林建成国家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农”问题在吉林比较突出。省委中心组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待“三农”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求真务实创新,破解“三农”难题。

三是在思想作风建设上下功夫,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省委中心组在学习中不仅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而且强调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中心组学习坚持做到“对事”与“对人”的统一。“对事”,就是使中心组学习成为交流经验的场所、听取专家意见的途径、发扬民主的环节、科学决策的准备;“对人”,就是通过中心组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

中心组学习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干净”“干事”。“干事”,就是勤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通过省委的工作和全省人民的努力,吉林当前发展的势头很好。近5年,GDP增长速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近两年,经济总量和人均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实现了前移。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今年预计比去年增长14%。“干净”,就是清正廉洁。通过中心组的学习研讨,进一步增强了省委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提高了廉洁勤政的自觉性。我省出现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湖、“优秀乡镇领导干部”刘保忠等一批先进典型,也与省委班子在思想作风建设上的带头作用密切相关。

第7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一、努力学习,提高素质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为自己加油充电,才能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将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作为一种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博学多闻的林业部门的行家理手。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与党中央、省委、县委保持一致。二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林业部门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作为林业局局长,既是指导员,又是战斗员,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是不行的。首先要向书本学习,从书本中获取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其次向身边的同志学习,林业部门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较多,又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他们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向他们谦虚请教,从他们那里学到带有实践性的业务知识;再次是向实践学习,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进,注重实践出真知,努力做学与思、思下行有效结合的表率,把自己从书本和他人那里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三是要广泛涉猎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有效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正确处理突发急难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伟大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而我们现有的政策法规不很完善,存在矛盾、冲突或空白;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不能去发现,总结磨损的经济现象。因此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用改革和开放的眼光审视新生事物。要在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经济思想、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敢查善联,进一步强树市场经济观,强树竞争经济观,强树开放经济观。

(一)勇于进取,在思想认识上既要有事业心又要有责任感。尽管自己年龄偏大,按常规只能干一届林业局长,但仍要保持强烈的进取精神,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干大事,创大业,带领全县林业干部职工创造新的业绩。

(二)解放思想,在观念更新上既要敢“破”又要敢“立”。敢于破除封闭保守的观念,树立开放创新的思想。敢于破除小进即满的观念,树立不发展就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的思想。敢于破除惧怕风险观念,树立敢闯,敢试的思想;只要有利于发展,什么办法都可以试。敢于破除唯书唯上的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将贯彻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见微知著,在发展措施上既要“稳”又要“快”。林业既是一项生态公益事业,又是一项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我们打算将县域林业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生态公益事业这一块,实行统一管理,由工程资金或国家财政投入等主渠道进行投入,以产生生态效益为目的,对从事生态公益事业的林业职工,要千方百计纳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体系,以稳定林业队伍。对林业产业这一块,则大力引进外地资金,民间资金进行投入,将民间资金转化为建设林业的资本,利用资本寻求增殖的原始动力,来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同时可将林业大工程与民营林业进行对接,以保证国家投资有效地使用,充分发挥私营林业的管理优势,克服国有、集体林业的弊端。当然,在扶持私营林业的同时,要确保国家重点工程资金安全运营,严防套取挪用国家重点工程资金。

三、心系群众,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践行“三个代表”,履行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感情上贴近群众。本人是农民的儿子,深知民间疾苦,深知群众的困难,要视众生为父母,甘当公仆,牢固树立“群众利于无小事”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二是措施上服务群众。充分发挥林业技术优势,在育苗、造林、抚育、管护工作中,宣传和应用林业先进技术,为群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林业政策熟悉的政治优势,将“谁造谁有”等林业基本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为农民已栽植的林木技术定权发证,使他们吃下“定心丸”;确保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兑现落实,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经济上促进群众增收。在林业发展工作中,本着生态效益和经济“双赢”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服务。四是作风上依靠群众。林业工作要从群众中来,要把先进的科技同群众的愿望结合起来,尽量满足群众需要。同时要热情接待来访群众,作好宣传解释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严禁“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出现。

四、以身作则,当好榜样

第8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今天的会议,是在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年全省林业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会议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刚才,徐萍华局长全面总结部署了各项工作,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全省各级林业部门会后认真抓好落实。

*年是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林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林业发展,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全面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森林和湿地资源、发展林业产业以及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我谨代表省政府,向奋战在全省各地的林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全省林业系统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结合当前工作形势,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在新形势下更加强调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强调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党的*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并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国家的目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长黄华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发展林业,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和省人大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也都专门强调要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政府还制订出台了多项政策,对加快林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林业工作的发展。

当前,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把林业工作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林业一系列新的重大使命。林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其功能在不断拓展、效用在不断延伸、内涵在不断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主要体现在:

(一)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省经济多年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长年居全国第一。*年,全省GDP突破3万亿元,总量已超过台湾地区,标志着我省向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经济发展也开始呈现出投资稳、效益好、能耗低、污染轻的良好势头。今年是我省推动经济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一年,如何保持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争当改革开放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切实落实的重大课题。我省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的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实践证明,林业的发展,对于提高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用非常明显。森林保护得好,现代农业发展得当,这个地区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就一定好,后续发展能力也会很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林业生态省的目标,就是充分考虑了林业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是振兴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山区通过发展速生丰产林生产木材,通过种果、种药材,培育木本花卉,发展林木种苗,提供了大量的非木质产品,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显现出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我省林业产业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但林业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精加工、深加工还不多,大多属粗放型,名牌不多,竞争力不强;林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比较低,林地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和引导,要适地适树适度发展桉树;要大力推广种植珍贵树种和乡土阔叶树,大力发展林木种苗、木本花卉业,大力种植木本药材,发展竹子业,鼓励发展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业,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绿色财富。要从实际出发,发展木竹家具、人造板和木地板等,有条件的地区应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繁荣生态文化。

(三)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的生活已经达到,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如发达国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空气污染和生活环境差。人类是从森林走出来寻求生活,现在又回到森林中享受生活。哪里有树木,哪里空气就新鲜;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是希望。现在,人们节假日、双休日喜欢到山里去旅游,到森林里去度假,其实就是去呼吸新鲜空气,改善生活质量。科学研究表明:树木每生长一立方米的蓄积量,就要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二氧化硫气体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至60吨,因此,森林是巨大的储碳库、吸碳器和空气清洁器,是个大氧吧。从这个意义来说,森林还具备间接减排的作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除了直接进行人工治理外,还必须大力植树造林,保护好森林和湿地,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的间接减排作用。

(四)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是抵御沿海风暴海潮侵袭的有效措施。我省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夏季台风多发,为*带来充沛雨量的同时,也给沿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研究表明:沿海带宽100米、高度4-6米、郁闭度40%的红树林,消浪效果可达80%以上,被誉为“堤坝卫士”。沿海高大茂密的防护林带和红树林,是保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绿色长城”。因此,加强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建设,是我省现代林业的重要工程之一,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沿海的市、县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建设和保护的力度,使全省3400多公里的海岸线成为一条绿色长城。

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最近,书记在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强调,*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地,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书记关于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下一阶段的林业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加快*现代林业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解决当前制约*林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林业的大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必须破除制约林业发展的僵化思想观念。一要破除急功近利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过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不惜以牺牲生态来谋取GDP增长最大化的思路,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执政理念。要深刻认识林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转变抓林业不易取得政绩、多投入看不到效益的思想。树立抓林业就是抓经济,抓生态建设就是抓GDP的思想;树立发展现代林业,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切实把思想转变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以正确的态度来衡量工作实绩。二要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发扬敢闯敢干精神。多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的情况下,对林业投入了不少资金,巩固和发展了十年绿化成果,生态状况不断改善。但是也必须看到,不少地方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花钱的事。这种僵化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当地林业的改革与发展。依赖就是懈怠,等、靠、要就会等掉发展机遇、等掉发展信心,只有奋发进取才能让我们凝聚发展力量、赢得发展机遇。三要破除畏难情绪,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当前,我省林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还很多。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矛盾,绕着困难走。有的地方就是强调困难,强调客观,缺乏改革创新意识,缺乏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抓林业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精神状态与当前的形势是不相适应的。各级政府要树立迎难而上、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紧紧把握当前林业发展的大好形势,确立新坐标,提出新举措,在克服困难中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困难,努力争当建设现代林业的排头兵。

(二)必须着力解决束缚林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深化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我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当前,落后的林业生产关系与现代林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我省林业而言,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乎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林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大事,各级政府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和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的一件主要大事来抓,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协调,并落实好工作经费和人员,统筹协调有关部门,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根据试点经验,稳步推进林权改革。二是加快推进林业基层机构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要求,健全林业推广和服务体系,乡镇林业工作站是对林业生产经营实施组织管理的最基层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资源管护、林政执法、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职能和作用。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中也要求,撤销森工站,保留乡镇林业站,对解除劳动关系的森工人员依法妥善安置。各地、各有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能较好地抓好这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政企不分,不少林业工作站有机构,没有编制;或者有编制,没有经费;有的靠收林业“三费”吃饭,甚至乱收费、搭车收费,严重影响林业形象,制约林业发展。因此,各地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工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理顺林业工作站管理体制。

(三)必须建立健全扶持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我省近几年林业建设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进步,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林业投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如此,我省对林业的投入与当前林业的地位和实际需要仍有较大的差距,尚未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今后要在以下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一是着力加大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投入。省政府确定的林分改造工程、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等工程,是关系我省生态安全的重点工作,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各地要把生态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各级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机制。二是着力加大对森林防火的投入,全面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防控能力。随着我省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年11月肇庆发生的两起较大森林火灾,虽然成功扑救,但也有许多经验教训,暴露了我们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落后”:一是扑救手段、扑火工具落后;二是扑火队伍建设落后;三是交通工具、通信联络设备落后;四是指挥系统落后。因此,必须加大对森林防火的投入,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特别是大力推广广州市“以水灭火”专业队建设的经验,从实际出发,组建“以水灭火”专业队,加快扑火工具的更新换代,配备先进的扑火工具和通讯、交通运输工具;启动*省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筹建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省、市、县森林防火指挥系统,修改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快组建*航空护林站,不断提高我省防控森林火灾的能力。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病虫害防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四)着力加大对林区农民的扶持力度,全面提高林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在巩固、完善惠农政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助标准,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进一步减轻林区农民负担,积极开展调研,努力探索涉林收费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各项收费。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贴息力度,对农民一定规模的珍贵用材林、生物质能源和原料林基地项目,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贴息。有关金融机构对个人造林育林,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引导农民调整林业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商品林、经济林及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林业部门的职责,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现代林业的强大合力,促进林业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林业工作。要把加强现代林业建设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要根据加快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理顺林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各级林业行政机构建设。

(二)坚持和完善各级政府林业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对本地区林业工作全面负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林业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对林业建设的主要指标,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省的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植树造林任务、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指标,以及森林防火的工作要落实到各级政府,责任要落实到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并做到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9篇:现代林业思想范文

摘要:在我党领导人信息化思想的指引下,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退耕还林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其管理不断实现信息化,对我国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建设产生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 信息化管理 发展

1.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提出

1.1我国信息化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邓小平的信息化思想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从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洞悉和阐明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在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等。他发现在未来社会中,信息技术将成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思想,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这一思想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次,新世纪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信息化的 “倍增器”和 “催化剂”作用,把国家信息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列,将“四化”扩展为 “五化”,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充分反映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

1.2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国家主要领导人信息化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信息化建设日趋深化的大背景下,退耕还林作为国家一项重大的生态工程,其管理实现信息化成为必然。

首先,信息化改变了管理理念。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式于1993年起步,经过启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到了现在的整合改造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带来了管理理念的巨大变化,传统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对现代管理理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不断渗透,使信息化管理思想日渐成熟。

其次,电子政务的推行为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90年代末开始,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电子政务进入发展阶段,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电子政务的推行促进了林业管理信息化建设。2006年,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同志在 “全国退耕还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推广应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010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同志在 “全国退耕还林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 “要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做好退耕还林档案管理,并推广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水平”。

2.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2.1起步阶段(1999年至2004年初)。这一时期随着林业电子政务的建设与推行,信息技术也随之开始渗透到退耕还林管理中来。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已始使用微机,但其应用面还仅仅局限在文档排版、制表及小型图件的制作上,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制图工作还要靠人工来完成,工作效率较低。退耕还林管理还是主要依靠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技术人员来进行,采用传统的人工保管资料方法,对退耕还林涉及资料采用卡片、图纸、文稿等方法来管理。

2.2拓展应用阶段(2004年-2009年)。这一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退耕还林管理信息技术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主要是3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2004年,为进一步提升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水平,实现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国家林业局退耕办联合中国林科院、中地公司开发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4月份开始在山西、河南、海南、四川进行了应用培训。内蒙古、湖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区也研制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推广应用。随着“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利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大大提高。

2.3加快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退耕还林信息化管理是伴随着林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而更上了新的台阶。2009年,以《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的正式以及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为标志,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全面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成为我国林业行业的时代强音和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退耕还林工程信息化管理除了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上进一步深化,在信息化管理机制、政策规范等方面的建设上开始迈进,并凸显成效。

3.信息化管理对实现我国退耕还林战略目标的意义

3.1从生态效益的角度讲,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信息化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现有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落后局面,有助于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从而改善生态环境,间接地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3.2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讲,信息化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的实现,将提高我国有关领域和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和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进而加快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外,信息化管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带动了其它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它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3.3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讲,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工作程序最为复杂的生态建设工程,传统的管理模式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化管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改变这种局面,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大大地节约了工程建设成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东.《中国退耕还林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