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现代景观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现代景观设计论文

第1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衡炎高速公路将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相连通。穿行于绵延不绝的山地丘陵、风景秀丽怡人的水库、树木葱茏的森林公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化出许多千姿百态、雄奇壮美的地形地貌风光以及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完整的生态环境体系。路线经衡东、攸县、茶陵,到达目的地炎陵,线路辐射周边腹地井冈山和南岳衡山,该区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老的传说,还有具有江南特色的自然景观。公路沿线比较有特色的乡土景观表现形式:

1.1低矮丘陵、田园风光

路线(K0+000~K17+900、K29+100~K72+300、K76+600~终点)段基本穿行于低矮丘陵和田园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的垄中分布着平坦的耕地,两侧为起伏的山丘,位于山丘坡脚两层的楼房、长条的青瓦房掩映在翠绿的松杉林中,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田园风光。该景观的显著特点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与周围松杉林的宁静典雅、朝气蓬勃的环境相得益彰,映入人们视野的是一片和谐、安宁和悠然自乐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景。对于久居喧闹城市的人们将是极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景观。

1.2峡谷景观

路线经衡东县四峰山、茶陵县云阳山、到炎陵县湘赣边界的大洋山山区;最大海拔高695m,一般海拔高70~270m,相对高差在20~120m,该路段均为峡谷地形,中间溪流潺潺,两岸地势陡峭。自然植被丰富。山岭青翠、物种多样、一路奇险秀丽,景色迷人!

1.3森林景观

路线(K732+200~K76+600)通过隧道穿越被道家视为“可以隐居,可以长生”的神仙福地“小南岳”的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因线路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适宜植物生长,因而,沿线植物群落景观结构丰富、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夺目。同时由于长期水流冲刷而形成的溪流,带着哗哗的水声顺着山谷一泻而下,岸边长满树干覆盖着青苔和寄生藤的大树;不远的山头孑然挺立一棵一棵树形优美、红叶满枝的枫香树,好一派壮美古朴的原始生态森林景观。

1.4公路景观

路线部分路段与省道、县道平行和平交,从快速行驶的高速公路上俯瞰蜿蜒曲折的省道,一排排挺拔整齐的杨树、曲线流畅的公路、公路旁时隐时现的农田、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色彩鲜明的经济林构成一幅幅流动的画轴。

1.5独特的丹霞地貌

路线(K90~K102)从山地中穿行,两岸随时可看见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主构成的山地景观,当那造型怪异的、色彩斑驳的、千疮百孔的山崖跃入人们的眼帘时,一定会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1.6河流、水库风光路线(K25~K50)基本沿洣水往西延伸,时而与洣水擦肩而过、时而又与洣水并驾齐驱、时而一桥飞架跨越洣水,随着洣水的缓缓流淌,高速公路的飞速奔驰,洣水河畔的风光不断发生变化,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沿途不时闯入眼中的还有满眼碧透、倒影婆娑的水库风光。

1.7历史、人文景观

路线地处湘赣边境井冈山革命老区,连通了部级旅游景区五岳独秀的衡山、部级森林公园桃源洞自然保护区、革命圣地井冈山和中华民族始祖神农氏安寝之炎帝陵;茶陵的南浦铁犀、秦人古洞、南宋古城墙;攸县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攸州八景之一的灵龟峰,现为株洲市佛教协会圣地。始建于唐代的阳升观,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香火绵延,钟声不绝。酒埠江风景区被有关专家誉为“西有张家界,东有酒埠江”,区内白龙洞钟乳石千奇百怪,堪称人间奇迹;炎陵县域内让人寻根谒祖的炎帝陵、革命先辈“星火燎原”相关革命活动的历史遗迹和故址、“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洞风景区、“巧对佳话”传诵至今的湘山公园等,均为令人无比神往的历史人文景观。

2多土景观在公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公路选线过程中,注重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尽量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尽量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同时通过景观设计,构建高速公路更合理更优美的环境景观体系。

2.1路线景观设计

线路K0~K15段,选线时考虑不占用农田,减少山地植被的破坏,保持原有的山地丘陵、田园风光的完整性。因此,路线顺应低矮丘陵山脚的走向布置与山丘坡脚、谷地和垭口,不影响农民的耕作出行。同时通过绿化恢复,可基本保持田园的宁静的特点。同时公路保持一定的标高,植物采用开放通透式配置,为行驶人员提供一个观赏山景和体味田园美景的最佳角度,使这段公路成为开放式的观景廊道。

线路K29段穿越处于大滑坡地段的罗家屋场,森林植被茂盛,古树名木较多,为避让和保护它们,线路在此路段调整线形半径使路线恰好从树群中间的真空地带穿过,从而十分有效地保护了自然景观,同时又能欣赏到浓郁的绿色美景。此路段利用弃土将路基加宽,可使行驶人员做短暂停留观赏美景。

线路K25~K50段,随着洣水河的蜿蜒曲折,线路时而横跨俯视洣水风景、时而远离遥遥远眺江畔树影、时而并驾齐驱可驻足饱览洣水的秀丽风光、时而擦肩而过让人只能匆匆一瞥,通过多视点、多角度的变化,将迷人的洣水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此路段可在K25+500m~K25+900m线路左侧沿洣水河畔,利用本地石料垒砌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观景平台。

线路(K90~K102)两岸山峰此起彼伏、高低错落,为保护特殊的地形地貌——丹霞地貌,线路基本上顺着峡谷和山地坡脚走线,同时调整线路标高,既保护了自然景观,又能使行驶人员在一定高度,从最佳的角度更好的观摩丹霞地貌形成的独特景观。在K99~K100段线路的两侧山峰中选择视野开阔,施工难度小的一座山峰作为观景平台,采用当地石材修筑登山蹬道和木材修建富有地方特色的休息亭。

2.2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改善道路景观,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降低交通噪声。稳固斜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路基稳定。诱导视线,防眩遮光,确保行车安全。因此衡炎高速公路的绿化,应围绕“回归自然、拥抱绿色”的主题和“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原则来布置和规划高速公路绿化。同时应注意:公路绿化设计重点应放在主线和路基边坡的绿化;色彩基调以绿色、红色和青色为主,图案则主要采用线条流畅、简洁传统装饰图案为主;绿化工程要进行总体规划,体现经济与实用、绿化与美化、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沿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在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适地适树品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土质、气象等),结合设计要求及本地区草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采用“简单的、淳朴的、自然的”表现手法进行绿化植物的配置,使沿线绿化景观完全与大自然的景观融为一体;绿化施工的最佳工期是雨季到来前,绿化物种的外形、体量和色彩需注意季相的变化,并注意提高绿化植物的管理水平及绿化工程本身的社会效益。因沿线山区保护动物多,应考虑在野生动物出行频率高的地段,设立动物通行天桥,既保护动物免受伤害,又为公路增添一道风景。

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立交桥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以草坪、灌木和草花为主,选择树形优美的乔木作为孤植树,其余树种作为点缀布置.在互通区大环的中心地段,在不影响视距的范围内,设计稳定的树群,可常绿与落叶树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既增加绿量,又形成良好的自然群落景观,自然而壮阔,同时可减少人工抚育管理。

隧道景观设计注重洞口形式和进出口的绿化设计。洞口设计主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建筑风格进行造型设计,选择洞门结构形态时,还应注意视觉上的相对感及与其它建筑物的主从关系,凸现隧道洞口的美学效应。隧道进出口绿化需满足视觉的要求,缓解明暗急剧变化给驾驶员带来的不适感,另外,洞顶和洞侧植被应与山体植被一致,过渡自然,能很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3房建服务设施景观设计

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选址与具体设计基本上采用按里程指标控制,沿公路主线两侧基本呈对称方式布置服务区建筑(有时甚至一条高速公路的建筑方案也完全或基本相同)。从而造成服务区直接与高速公路相接受公路交通噪声与汽车废气的污染较大,是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唯设计师设计思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若采用上述选址方式往往还会产生新的大填大挖,既不利于发挥服务区的服务功能,又对环境景观造成较大的破坏和负面影响。衡炎高速公路正是穿行于山地丘陵、河流谷地之间,自然环境优美,因此衡炎路的服务设施选址,应协调公路建设于优美的自然景观的关系,突出体现服务设施的服务主体为“使用者”及周边的居民,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并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人文景观,将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入其中。服务区、停车区选择在风景优美,山水俱佳的地方,尽量依山傍水,随坡就势,这样在方便司机停车、加油、休息的同时还可观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

本次在杨林服务区的选址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运用。将杨林服务区定在山地植被丰富,绿意盎然的地段。在服务区的布局上,可以结合服务区的功能特点合理利用自然地形或利用弃土人工设计微地形使服务区于主路之间隔离开来,使服务区的主体建筑和停车场等设施尽量布置在公路视线可及范围之外,利用线形自由灵活的减速、加速车道将服务区与主路连接,于闹中争得一块相对安宁、且景观环境优美的服务区。服务区内利用造园手法,将自然景观巧妙的借入服务区,同时利用植物群落和游路的区划,将服务区分成风景各异的绿化空间,使整个服务区山水交融,风景怡人,成为衡炎高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结合沿线居民居住特征,在房建设计中,秉承着“历史传承,和谐创新”的原则,尊重当地地域特征和文脉,在建筑造型上,吸收当地民居建筑中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通过对建筑的实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刻挖掘设计出极富地方特色的建筑。采用当地的建材和现有常规建材为构筑手段,巧妙地驾驭材料的质地、肌理,创造性地美化建筑空间形态、空间序列,精心打造绿色的建筑外环境,采用朴素、简约的建筑风格。通过建筑单体之间的灵活自由的组合,既达到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融合,又通过组合变化产生强烈的空间感。

3乡土景观对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

3.1保护乡土景观有利于现代高速公路的持续发展

衡炎高速公路沿线自然风光秀丽,因此在沿线的景观设计中应树立面向节约资源的设计理念,最大强度地保护和利用现有景观资源、最大可能地避免浪费资源、最大能力地挖掘开发新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废弃资源。

衡炎高速线路设计和建设阶段已充分考虑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充分保护各种动植物、河流水域、名胜古迹。在特殊路段必要时还适当地修改了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甚至是一棵古树(如K29大滑坡处枫香和古樟的避让和保护利用)。在保护原有风景的同时,作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公路,设计为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衡炎路灵活运用多种元素,构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现代化生态环保的时空走廊。

3.2发掘乡土景观有利于自然融合与环境协调

衡炎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着重考虑公路环境与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减少人为雕琢和人造景观的痕迹。在考虑平纵、横断面相结合、填切土方平衡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相结合,努力做到不仅不破坏自然环境,还能通过对局部地形、物种的调整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不仅考虑到公路线形美观,还考虑到司乘人员良好的心理和视觉的感受,做到“显山露水”,使衡炎路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从公路建设一开始就应当杜绝乱开挖、乱取土、随意施工、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排水和防护工程应当配合景观设计,视线范围内的截水沟可利用植物进行隐性化处理:道路互通范围内的内侧边坡尽量因地制宜、随坡就势、坡度普遍放缓,逐步取消违反人性化的圬工防护工程,采用地被植物替代;道路边沟充分考虑保护农田,沿线服务设施、各种桥涵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建议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结构(如木栈道、古城墙等)应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并与周围自然环境、景观相协调。

3.3利用和营造乡土景观为当地人的生活设计

衡炎路景观设计的主题为“回归自然、拥抱绿色”。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发掘沿线各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特征加以利用,由此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和韵味,适当的进行艺术加工和变化,如构筑物的风格、造型、色彩以及线形的弯曲、起伏等,既使司机在行车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观在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海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富有节律感、多样性景观、使人心情愉悦达到消除疲劳提高行车安全的目的;同样也为沿线经年累月生活在与自己有着密切关系的公路周边环境中的当地人,提供一个相对熟悉、和谐的景观。

3.4现代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

乡土景观是当地人适应地域气候、土地上的自然人文过程的适应的物质形态的表露。利用和回避风的形式、利用和回避太阳光的形式、利用和回避水的形式、利用和回避动物及人流的形式、以及多样化的乡土形式所给人的独特体验都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高速公路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一种理想的景观,无论是没有设计师的、基于经验的前科学设计,或是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现代设计,最终都将走向天地、人、神的和谐(俞孔坚,1998,2000)。发掘和利用乡土景观如同掌握最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一样,都有助于景观设计师的作品离理想景观更近些、与自然环境更贴近些、更和谐。

第2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后现代景观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元性,即设计灵感的多根基性。和现代主义的行事原则相比:一方面,它是文脉的,但又是非连续的;另一方面它是叙述的,同时又是体验的;它是神话的,也是现实的。罗伯特•文丘里在华盛顿西广场的设计中用大面积的白、灰色铺装投影了周围的街区分布格局,运用地图语言“叙述”了老街区的“城南旧事”,白宫的微缩模型画龙点睛,增强了人们在地图中穿行的空间感,增强了受众的体验;陈文令的红人系列作品,让一些貌似极不正经的角色,道貌岸然的陈述人间的美好和罪恶……让你在惊心动魄的温暖中,感悟道德的底线,感伤人世的情怀。查尔斯在沉思花园中对黑洞、分形的“叙述”共同体现了在后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元素构成的多元性。后现代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是景观符号建构人文和科学联系的产物,是后现代景观诗意的具体手法,表现为景观符号对语境的依赖性阐释。岐江公园的设计,即利用原有工厂的设施,将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车等船厂场地元素,采用了传统的中式园林的亭、台、廊、阁的叙述手法,对历史和现状进行疏解,使人们恣意徜徉于构筑物之间时,实时唤醒民族文化的回忆。现代主义中,词汇和语法的唯一性极大地束了语言表达,后现代关注语境,对词汇和语法进行了疏解,丰富了空间的深层寓意,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大美术观的具体联纵和诗意释解。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后现代艺术家善于运用历史的场景元素进行拼贴与转印,同时,赋予它们解构的形式,在看似混乱中,传达了诗意的情感。

二、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反现代性

现代主义景观所透露的精神诉求作为一种文化或美学与作为社会中的景观精神诉求总是有着强的对立,这也是现代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对于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至少表现出下列几种精神:专业单一、理性至上、机器感、经济绑架。工业化在替代农业化的过程中,不仅带来显而易见的强大的经济诱惑,更使社会产生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一揽子变革。工业生产需要较强的专业化,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需要强有力的理性来约束。这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强势角色。但现代化在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人变成现代化的对象。人类精神变得机械、单一、理性、约束、空洞。这造成了现代主义的景观期待不可避免的以功能为主,冷漠而乏味。正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他允诺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对环境单调、单一以功能为主的、理性至上的、通约式的机器审美是不可取的。随着物质积淀、文化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介入景观的方式更多体现为功能需求之外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个人经验取代了通约式的订置,人本身成为景观的设计者、构成者和批评者。对任何事物的体验都需要与周围环境、前后序列和以往的经验相联系。后现代主义者反对通约,注重感性和个体体验,在承认审美的复杂性的同时,对现代主义进行了颠覆。在现代主义者看来,许多微小的东西的不协调的堆积被后现代主义者重新解读和重视,他们依赖情景和解释,使科林斯柱式以各种方式与其他立柱形式进行对比,使其起到了“雄性的”作用,混沌普遍存在。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文丘里作了这样的描述:“那个地区的体系具有包容性:它包括所有的层次……他不是由专家控制、在视觉上容易接受的体系,处于运动之中的运动着的眼睛必须挑选和解释各种变化的、并置的体系。”后现代景观视野中的“专家”被世俗的眼睛所掩盖,长久以来建立的以理性约束为基本特征的精英审美被大众化所代替。

三、结语

第3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趋势

我国现代景观园林是由古典景观园林演变而来的,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融入多种元素,使现代景观园林变得更加注重时尚、环保、舒适,把景观欣赏与休闲娱乐紧密结合到一起,更加完善景观园林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现代景观园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中,纵观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现状,未来现代景观园林发展趋势,也成为学术界正在研究的课题。

1我国现代景观园林的发展现状

1.1设计观念相对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现代景观园林发展速度比较快,但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景观园林设计案例,更有甚至直接拿来引用,没有体现出中国特有的风俗文化,其作品缺乏独立的设计理念,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创作时没有吸取古典景观园林的养分,只是一味追求新元素的运用,导致其作品缺乏特色。设计师通常把焦点放在建筑物等一些硬件上,而忽略了同样相对重要的软件,如草坪、花卉、山水等的设计,设计师的这种偏好往往会导致景观园林与自然环境相分离。当下,设计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其作品更加成熟,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社会大众喜爱的作品。

1.2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需要新鲜血液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探索性的前进状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设计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规划设计出的作品不断呈现出新的风貌。任何一个行业欲不断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人才的引入,国内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同样也少不了专业的人才供给,因此,若想促使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和理念进行创新,必须培养专业的景观园林设计型人才,从高校的教育抓起,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相融合,积极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格局的形成。

1.3规划设计理论结合实践,共同发展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在积极促进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水平进步的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的总结与研究,并将总结和研究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应用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很好的印证,若是存在缺陷的理论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被发现并改正,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景观园林的进步与发展。

2创新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现阶段的国内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积极促进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之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完美结合我国不同的地域特色,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风格。这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2.1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所谓的大地景观就是指景观园林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地、地形地貌、本土动植物、气候和光线等,在大地景观方面的创新指的是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同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进行景观园林设计尤其是在植被的选择方面上,要充分考虑植被随气候变化而呈现的不同的景致,切实做到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并凸显出地域特色,提高景观园林的观赏价值。2.2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必须重视观赏价值,给进入其中的人们以视觉上的享受。在进行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从观赏者的角度周密考虑,包括传统文化氛围对中国人思维模式、价值观、认知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还要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对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考虑观赏者视觉感触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对人群做充分的调研,方能做到景观园林与自然之间、景观园林与地狱人文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除了对大地景观和视觉景观方面的创新外,在精神景观方面、使用功能方面还要进行创新规划设计,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3中国现代景观园林未来发展趋势

3.1求新

所有新鲜事物的产生都是先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断的试验改善之后方能实现新事物的诞生,所以,现代景观园林的“求新”之路首先进行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如何将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理念与现代景观园林的设计理念完美融合是首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历史资源和自然景观,是在进行创新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现代人们的加之趋向偏于低碳环保,在“求新”路上,还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保证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进行“求新”。

3.2求变

“求变”不仅是设计规划理念上的变化,还要求广大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对目前景观园林的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在“求变”的过程中,不能对外界的尤其是国外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模式生搬硬套,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考虑,“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将适合国内环境需求的景观园林模式积极引入,与本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就是以前人们的思维主要是停留在旧的观念里面,要把建筑融入人的感情,不能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要更深地挖掘它的精神层面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4结语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倾向周边的生活环境,因此,加快现代景观园林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在如此的大格局之下,作为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应积极钻研景观园林理论研究,并积极将先进的理论概念引入实践中,进一步指导实践工作,争取早日形成据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局面。

作者:柴荣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黎花,钟尧根.基于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综述[J].中华民居,2011(10)

第4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风水理论;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天人合一

1 风水理论内涵及其起源

风水又名堪舆、青乌、地理、形法、山水之术等。在我国文献《尚书》、《诗经》上,早有关于古代先民用风水规划选址、经营城邑活动等史实的记载。从古到今,风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在古代,风水是一种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是人们通过观天测地累积的经验,讲究风水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很多人仍有买房建房看风水的习惯。

2 风水学理论与古典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按类型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类。中国古典园林能反应出我国风水文化,不难发现,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了风水美学思想的有机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受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水论“气”,“气乘则散,界水则止”。风能“散气”而水能“聚气”,受“气”论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即天地万物同源而生。因此,古人推崇“天人合一”的说法,在建造园林时也以顺应天道为基准。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种思想准则和风水的有机自然观。

2.1 风水与寺观园林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古代,寺庙多依山就势,选择自然风景好的环境修建,方便僧众清修。由于多选在群山峻岭、沟壑溪谷围绕之处,寺观园林多有着良好的景观。据传,许多僧人辛苦云游天下,在布教的同时,也是为了选择吉地。从历史上看,一些寺庙在营建寺庙建筑时,也或多或少涉及到风水理论。分析其原因:一是为了迎合世俗;二也是为了宣传寺庙本身,使香火更旺。

在“相地”之后,也要善于选择寺庙建筑的修建地点,最好是形成“千山抱一寺,一寺镇千山”的布局。用现代景观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应当以点控面,点面结合,善于选择制高点、转折点、空白点,使寺庙选择在最佳位置。此外,根据风水理论,山水关系有“土包屋”、“屋包山”、“虎踞龙盘”等模式,还需据此处理好山水相依的关系。

2.2 私家园林

风水学首先在皇家园林中体现出其在传统造园中的运用。最初是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开始讲究风水,可追溯到宋朝。当年,宋徽宗为了解决自己子嗣不兴旺的问题,听了道人之言,在皇宫的东北角修建名园艮岳,兴办“花石纲”,希望借助风水磁场的原理改变现状。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主要有北方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及至唐朝,风水学传人民间,权贵官员为了人丁兴旺、永保富贵,也开始建造各种园宅,并大量运用风水理论,推动了风水学在民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私园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数量上都达到鼎盛的局面,在园林创作中加倍注重风水,纯熟地将风水理论变成了形形的创作技法。

比较经典的案例有扬州的个园,用风水中的形势法理论来看,它的朝向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布局是前宅后院式布局,而园中叠石假山的大量堆叠,仿似风水四象中的“玄武”,有靠倚的作用。东向密集环绕的屋舍,屋脊起伏串联,代表左边的“青龙”。西边一排邻舍,与东向屋舍呼应,相比之下较为低矮,就如右边的“白虎”。宅院的南向是繁华的东关街,东关街可以看成是门前的流水,井邑之宅有“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的说法。街对面的屋舍可视为前方的案山,即“朱雀”格局。

这种“四象”格局俱全的风水,为个园提供了优良的居住环境。个园中还随形就势地对应方位与五行的关系,打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另外,风水理论在个园中建筑细节、植物配置、理水等方面也有体现。个园作为一个典型的私家园林,300年不废,不得不说与其“风水得宜”有关,是古典园林中将风水与园林景观成功结合的典范。

2.3 其它园林

古村落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村落景观。在徽州,有着多个仿佛隐匿在时光之中、遗世而独立的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价值,舒朗美丽、经久不衰。仔细探讨这些村落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惊讶地发现,在这块多山少水的土地上,几乎找不到未经风水师指导修建的村落。徽州出人才,徽州人重视风水,大到村落规划,小到一门一窗朝向,择偶看八字,出门翻黄历,更不用说建房、搬迁、修坟了,都要选吉日,挑吉时。徽州无处不隐藏着风水。风水禁忌颇多,一不小心就有触禁的危险,促使徽州人不得不掌握风水知识,几乎到了人人知风水的地步。

3 风水理论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3.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中国园林景观受西方景观设计思想影响较大,中国的景观设计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而多注重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称风水为迷信,过分强调形式美和人的重要性。风水理论在景观中的指导地位逐渐流失,过分追求外来文化导致中华文化匮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做才能既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又能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呢?新中式景观应运而生,其重点是在“中”的条件下对“新”进行演绎,将中西方文化进行综合,形成新的景观特色。除此之外,其它景观设计也或多或少涉及风水理论,但有些只是“伪风水”,即将风水理论乱用一通、断章取义,并未真正得其精髓,此种现象比比皆是。

3.2 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时至今日,现代景观设计虽不似从前,将风水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或多或少会涉及风水,或有些客户比较注重风水。例如,在住宅环境设计中,房地产公司多提倡生态型住宅,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而风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强调要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本,与生态型住宅采用的自然生态原理相契合。因此,风水理论在住宅环境设计中得以广泛运用。其实,以前的私家园林景观发展到现代,演变成了居住区的公共园林景观,中国传统景观的大部分做法都可以运用到当代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

风水学中主要有2个理论,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唯气论”,即探索“气”的流变“唯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它超乎形质,而又以非无存在。其流变空间主要涉及:“天地”空间、“感人”空间,从两者直接联系到“天人合一”。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风水学研究范围与现代景观设计关注的对象基本一致,而众所周知的是,景观设计是一门致力于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风水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这一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因此,风水学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归结有2点:一是其有共同的思想内涵――“天人合一”。二是强调整体景观的协调性,探讨其整体观后,可得出二者统一的思想,这些都将对现代景观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5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字景观 现代景观 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landscape and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related concept, and I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of some thoughts.

Key words: landscap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景观及现代景观相关概念

景观可以从景与观两方面来理解。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景观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很广,在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景观地理学研究景观形态的地质成因、地貌的发展演变规律,侧重的是景观的自然外貌特征。景观生态学不仅要研究景观生态系统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特征,而且要探求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的途径与措施,侧重的是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景观建筑学的理论研究范围非常广,在理论方面它设计人居环境的方方面面,更侧重从生态、社会、心理和美学方面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总之,对现代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对其研究的发展,反映了人们本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程度不断进取和提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物质表现形态。

2 现代景观的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也不避免,并且速度也愈发变快,导致整个自然界生态格局不断演变,并且对现代景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最初的视觉上的感观,还有需要符合自然生态环境、以人为本、大众审美艺术等等。

2.1生态环境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为了现代景观的美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城市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走向不好的一面,所以“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目标。

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任何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小溪、草地和小山等等都是自然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对它们的任何改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尽量利用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现代景观设计构思的出发点和素材,这是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根本理念,最后打造出自然生态美的现代景观作品。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有创造的境界,不仅需要利用模仿生态环境,还要有自己的创新,将艺术美和生态美完美结合。

2.2 现代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已经从单一的自然景观发展到自然与人相结合的现代景观,一切遵循以人为本,只有人才是现代景观的主观享用者。尊重人性、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三大原则。尊重人性即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核心。

以人为本应该首先考虑地势、天气气候以及景观区域大小等等。例如在一些地势比较起伏的地方,就需要考虑人的因素,不能为了建造方便或者突出地势的起伏而顺着地势建,会不利于人和交通工具的行走;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绿色景观,忽略了绿色植物对气候的调剂作用,而这些对人身心健康又是必不可少的。

2.3 现代景观需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对于现代景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景观设计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

现代景观设计既然要考虑大多人的利益,就必然会导致现代景观设计形式上的多样化,人们的审美观也会出现多样化,这时世界文化进步和交流的结果。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使多种文化并存和融合是一种大趋势,例如在中国的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引入西方的古典景观的成分,使得现代景观具有中西的要素,丰富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现在人们审美观的一个大趋势。

现代人的审美观已经不在是以自然景观作为审美对象的传统环境景观设计观念。现代景观设计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物质材料以及现代设计手法,并且结合自然景观,创作出具有强烈现代气息感觉的景观,这样的景观不仅使人感到简单明快,同样也能收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观。

参考文献

[1]郑宏,环境景观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何史,城市环境设计漫谈[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

[4][美]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朱钢,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第6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设计;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landscape design requirement stylist to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This requires landscape design must be fully thought to people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t shows the landscape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加强烈。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已经走出了单纯设计图纸的桎梏,而是在设计时,体现出对生态发展、物质能源、环境维护等多方面的考虑。甚至有的时候,设计师把追求生态的和谐统一放在了园林设计的首位。

1生态设计理论发展变革

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涉及环境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等、植物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现代生态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对大范围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应该注意将景观美学同生态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使园林景观具备良好的生态效应。

上世纪70年代前,生态学主要研究物质流和能量流,景观设计着眼点在空间结构,二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才随着对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才使得二者之间的结合方面的研究快速发展起来[1]。

生态学和园林景观设计间的结合,使得对于景观和土地、生态系统和空间等要素达到了良好的美学效果,形成了景观生态学。此外,景观生态学在对系统进行构建时,无需对外部细节进行全面了解,只需在基本的格局内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对于跨领域和整体的研究有效避免了传统都市景观的局限性,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2.1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对这些要求全部要考虑到,缺少了任何要素,园林设计方案就缺少了应用的生命力。因此,生态设计理论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师的工作已经转变成为帮助人类寻求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合理利用土地或其它自然资源。生态园林设计要求必须体现出对于自然的尊重和维护,这是现代生态设计理论中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景观设计和人必须体现出和谐统一、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人必须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不能作为自然的对立者而存在。

2.2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

生态景观设计不能简单的归结在“设计”或“自然”上面,而应该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完美的设计师,应该摒弃硬性的设计,追求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比如,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现有材料和条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尊重环境原本的意境。

一般情况下,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只要采用了一种或几种生态设计方案,所设计的作品都可被称为生态景观园林。设计师应该因地制宜,在园林设计时体现出自身的生态理念,如,有的设计师希望在园林内实现雨水的循环再利用,有的设计师喜欢实现园林内的“零污染”排放等,这些都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于生态理念的追求[2]。

2.3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

目前,在生态园林设计领域,存在一种错误的看法,就是认为在园林内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就是园林生态的体现。殊不知,这些植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行维持,这同生态设计理念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尽量尊重园林所在环境的当地物种的地位,尽量减少引进外地物种。从生态学角度上看,当地物种经历了万万年的演变历程,其对自然的功效是外地物种所无法比拟的。并且,本地物种对自然的需求是比较小的,且能够与周围环境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因此,设计师应在园林内营造一个可以循环再生的生态系统,大至一片森林、一片水域、一片湿地,小至一个池塘、一条小溪,都可以被塑造成一个生态系统。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整个系统内的能量流、物质等实现动态的平衡,同时还应和周围的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互动联系[3]。

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的目的是满足人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特别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需求尤其显得更为强烈。由于人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时间、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等,都不同程度的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布局时,应该首先保护规划区内的生态林地、历史遗迹等。同时,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调整,使之符合规划区内的土地模式和类型体系,彰显风景区的自身特色,逐步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土地资源。对规划区内与设计风格不相适应的建筑必须予以拆除或搬迁,并对林地和园地进行改造。此外,还应充分开辟山谷等地形,提供给游客野营的场地。对于社会用地应该尽量集中发展,确保风景游赏用地的需求。

人天性是贴近大自然的,这种对大自然的喜爱又集中体现在了对于各种植物的喜爱。因此,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比如,很多设计效果良好的风景区,就是通过将植物群落按照其特点,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古建园林区、风景林景区和彩色叶林景区等部分,从而保持了植物群落的节奏变化和色彩层次,实现了景观群落的引人入胜。这对保持景观区的生态效益,实现良好的旅游效果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3结语

现代生态学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日渐重视和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不断迫切,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生态设计理论的发展变革,从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人与生态园林景观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如何促进生态设计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陈继华.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探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0

第7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健词:景观设计;本土化;内涵

1 现代景观设计的概念

俞孔坚博士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定义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在设计中,把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历史及文化连为一体是每个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然而,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人们往往找不到中国景观设计的定位,迷茫于传统与现代的如何结合,或者直接把目光转向了西方国家,出现了所谓的“ 欧陆风”、“欧式花园小区”、“ 法国风情” 等。这种迷茫恰恰说明了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要有一种坚定而且能够发展下去的信念或思路,而这个思路之一就是继承、发展中国景观设计中的“本土化”。

2 “本土化”景观设计的内涵

2.1 “本土化”的定义

“本土化”在英文中为,即本国的、本地区的,是特定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是历史上的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天景观设计重要的依据和形式的来源。我们可以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对本土化的景观设计进行阐述,自然因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植物、土壤、水体等,社会因素包括当地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审美倾向等,即本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活动,这是设计中应该把握的重要因素,是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2.2 “ 人” 是景观形成的“ 内在者” , 是参与者、创造者和使用者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区域,一个地区的景观形成是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就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脉决定了这地区的审美意识,由此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经验。这样,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该是与该地区整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视觉上的舒适感和熟悉感对当地人来说非常重要。

2.3 中外关于“ 本土化” 设计理论的论述

本土化的地区主义创作思想最早由蒙德福在国际主义风格泛滥的年代力排众议提出来的。以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问世,地区主义被重新挖掘出来,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尤其在景观设计领域中,“ 本土化” 成为重要的话题。

英国的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倡“ 真正” 的地域主义思想,他拒绝浪漫的怀旧,坚决反对那种对景观采取的纯粹欣赏和审美的态度。在他看来,地域不是个人美学爱好的场所,而要企图全新认识景观的真正意义,在于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在于土地的更新与保护,以维持动植物的栖身之所,从而接近生活的真实性。由此得出,景观设计要体现它的地域性与本土化,就要接近、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的真实条件,同时反映该地区文化的现状,并应给人以归属感。

同济大学的刘滨谊教授在景观三元论的论述中,也体现了本土化景观设计的要求。“ 三元论”, 一是形态问题,就是景观研究存在于大地表面物质的环境,形态包括反映到人们头脑中的景象。二是关于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与其形态是相对独立的,指的是客观上构成景观和风景园林的物质环境及其要素。三是研究人在整个景观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前两点体现了本土化的自然因素,第三点体现它的社会性因素。

3 如何实现“ 本土化” 的景观设计

3.1 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正确理解与应用

在几千年发展史上,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同西亚体系、欧洲体系并驾齐驱。从它的演变发展来看,一直作为一种欣赏纯自然,物以言志的形式,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学习它的设计符号,应该继承它的思想本质 —— 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语言。

我们不仅可以将自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的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更加广阔的自然,包括田园景观和国土景观作为研究和考察的对象并形成设计语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这种广泛区域内的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

3.2 对西方景观设计的合理借鉴

对待西方的景观设计,要看到它文化发展的“ 渊与源” ,不能把它当作任意抄袭利用的符号来对待。要从盲目追随西方的设计中摆脱出来,认识到“ 现代化” 并不是对西方模式的全面认同,而是对后工业社会的选择,它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的选择,一条民族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上,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摆脱对民族文化的庸俗理解和模仿,立足于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使设计融入环境,融入到人的行为整体。

3.3 景观设计的继承与创新

设计必须现代化,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创新,只有创造性的继承,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国情、民情, 满足人的要求。

第8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规划;主题与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主题打造备受关注,是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园林景观主题的设计需要兼具人文与自然的双重层面,将二者协调化,从而打造出最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景观环境。只有将传统园林及现代化景观规划结合,才能了解哪些是最符合社会文化认知的。

1园林景观规划下的主题文化效益

园林景观设计中移植的植物必须符合当地的人文文化,以植物游憩为基本特质,将一些历史和文化的元素融于单元结构设计中,尽可能打造符合要求的理想生活区域。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不仅要满足园林本身的功能需求,而且要以一些古老的文化传承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文化传播。总之,观赏者对于园林景观的欣赏认知共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在准确把握园林景观信息后,设计人员可全面掌握园林设计中存在的直观景象,规避一系列潜在的安全风险或隐患,通过多种手法来实现对主题的烘托,同时内定一系列特别的文化内容。

2园林景观规划下的主题氛围确定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对环境的需求和审美标准有了新的变化。景观设计只有具备特殊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化特色,才能保证其符合新时期的审美标准。设计人员应预先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准备工作,重点突出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使主题氛围的设计更加符合标准。

2.1做好园林景观的设计准备工作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即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在规划设计前期充分考虑所有内容。例如,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内容,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确保景观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规避因土地资源被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在具体实践中,为了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观赏性,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是否需要应用不同类别的绿色植物进行景观设计,实现对园林美感增添的辅效果,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主题、设计方案符合人们的审美,增强其与周边环境的契合度。此时,设计人员还可将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等内容直接凸显出来,营造一种都市生活的良好氛围,增强人们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人文与自然的关联度,在优秀的景观设计中增添人文关怀措施,不断完善自身的设计理念,促使人们在文化设计中感受到舒适、惬意,才能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

2.2明确主题设计的作用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设计和氛围感的营造,在于对项目进行综合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园林景观规划要以绿色自然为主题,构建以人为核心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在某个区域内实现对物质的协调统一处理,尽可能将不同区域的绿色植物、山水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构造符合要求的景观规划设计。但在主题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点关注、避免多样化的乱象处理,实现对景观文化的理解和设计,以有效体现出文化内涵及独有的特性。对此,园林设计规划中应明确一个主题,以增强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3园林景观规划主题文化中的缺陷

现阶段,园林景观设计存在较多的优秀景观作品,同时存在一些质量不佳的作品。经过市场调研后可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3.1过度追求形式上的美感

部分园林景观在建设中,往往很少考虑车流量的多少;只是追求感官上的视觉刺激,根本不会顾及广场中本身存在的休闲游憩功能;只是在景观规划中增添一片草坪,给予人们一种绿色的感官效果。广场设计较为空旷,没有大树环绕,更别说一些休息用的座椅;只有铺装、罗马柱、景观廊架等基础装饰,实用价值几乎为零,文化传播功能基本不存在。我国当前已经建设的园林景观工程,大多过于注重形式美感,却丢失了外观上的大气,忽视了景观的文化内在价值,难以将园林工程的真正内涵价值发挥出来。

3.2忽视主题与环境的结合

不同性质和功能不一的园林景观存在差异,甚至存在不同的布局特征。另外,部分园林景观作品为实现主题与环境的融合,只是盲目追求创新,根本没有考察该区域的主题环境和功能需求,导致景观反映出的主题与文化存在一些偏差。总之,园林景观为满足游客自身需求,常常采用多类别的主题设计模式,使得园林文化风格缺乏主基调,甚至给观众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很难真正表达出园林景观所要表达的文化内容。

3.3景观主题文化定位差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表达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容较为丰富,故目前存在一些极特别的园林景观类型,其形式存在特殊性。此时,无论景观主题是否存在定位认知的偏差,依旧会体现出原本选题的低俗化、文化品位差的特点,且只能满足观众的第一眼认知,不可能深入挖掘到其他实质性内容。

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的设计举措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想使主题突出,需要刻画一个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规划作品,但这并非易事。在观众体会由“景”入“境”再到生“情”的全过程中,规划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内容,即根据特定条件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将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实现所有内容的和谐统一。另外,设计人员还要根据园林类别、服务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园林的整体布局结构,充分围绕主题进行巧妙的结构布置,全面深入地反映出主题内容,规避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4.1重视因地制宜举措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对区域进行规划处理,以现实情况作为切入点,直接体现出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容,并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确保主题理念符合当地区域的文化特色。例如,在繁华的都市区域,周边地区都是建筑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早已带给人们一种新的疲劳,人们希望在园林中享受一种愉悦的自然气息。在主题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切入点,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元素,增添一系列有效的人文情怀,将其融入景观文化中,使其成为独有的特色元素。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属于园林艺术构思流程,设计人员要把握园林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性,完善园林景观的创作流程,依据主题结构进行立意和构思,增添一些时代精神和特色。

4.2明确园林景观设计的统一化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满足不同类别的游客需求和感受认知,应用多类别的主题设计模式,使园林景观整体结构与部分结构统一化。对于设计思路而言,原有结构模式下的园林景观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协调统一处理,这样能够给游客搭建起清晰的认知主题思路。例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瀑布假山、小桥流水等要与园林主题相适应,从而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结构。对于园林景观而言,在对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设计分析时,设计人员应时刻考虑主题结构呈现出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内涵,将对应的要素结构做好统一的艺术处理,实现结构的合理安排,增强主景和衬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景观结构,增强结构的艺术审美价值。由于园林类别、服务对象、功能等存在差异,设计方案应有效把握多种类别的园林功能,以增强主题与文化结构上的完善性,而不可一味模仿、抄袭、拼凑,也不能标新立异。

4.3借助高效的主题设计方案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模式完善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了解园林设计案例的优势,确保园林景观设计结构的新颖性,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杭州、北京等区域的园林景观特征,构建专门的一体化园林景观区域。设计人员还应将该区域的主题设计结构转变为更具张力,甚至能够借鉴游戏中的虚拟园林案例,真正设计出符合人们科学性认知的内容,改善园林景观设计标准。在方案的确定中,设计人员要尽可能了解所需设定的主题内容,根据不同的主题特征将本地植物及外地植物结合在一起,借鉴其他园林景观设计的长处,摒弃其不足之处,让自身设计的主题方案更具吸引力。

5园林景观规划文化创新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带有民族特性的园林类别更受人们的欢迎。这主要缘于该类别的园林结构能够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洗礼,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带有特殊的人文主义色彩;该类别的主题特征性强,符合新时期的人类审美观。而在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主题显得更为重要,主要缘于其代表现代化的城市人群对自然和文化结合的一种新的期望。只有理解新时代下的园林规划主题,才能在设计和施工中增强园林景观的艺术美感,以就近原则选取合适的园林设计植物,从而扩大园林低碳绿色植物种植范畴。绿色植物属于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唯一内容,因此,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对绿色植物进行布景设计外,还要将其与园林景观内部的实体建筑搭配在一起,形成特有的园林景观类别。园林景观主题文化内容不仅需要继承当地传统类别的文化元素,更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容创新,结合现代化的环境保护和节能理念,使园林景观设计在达到美化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自然与文化内容的统一,给予人们一种艺术美感。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内容,将绿色环保理念与园林中的建筑物搭配在一起,可以营造出一种园林景观的绿色氛围,给予人们一种舒服的、放松的享受感。因此,该类别的园林景观主题开发十分重要,能够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艺术视觉享受和文化内涵。

6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人们对城市环境中的园林景观主题文化设计愈加关注和重视。为确保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文化符合要求,增添多样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设计人员应合理利用多类别的方式凸显园林景观的主题,使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达到预期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许桐.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融合[J].花卉,2020(2).

[2]朱霄霞.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题与文化融合[J].文化产业,2019(15).

[3]魏振震,赵云娟.试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现代园艺,2018(18).

[4]谢碧霞.论我国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5]刘天明.论园林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文化研究[J].科技展望,2014(21).

[6]黄梅.园林景观规划的文化和主题分析[J].魅力中国,2019(15).

[7]王文雯,王春晖.碑刻文化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以齐鲁碑刻文化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A].孟兆祯、陈晓丽.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下册)[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8]孙文华.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意境及营造方法探讨[J].北京农业,2013(6).

第9篇:现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设计 环境艺术 景观 发展 方向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家居环境、生活环境品位的提升,使得全国各地都兴起了景观设计的热潮。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在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规划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景观设计战略思想。

二、当前我国环境艺术的设计现状

在各种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竞赛中,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许多投标设计成果的设计说明中,都在玄乎其神地试图说明他们的设计概念是如何寓意深刻,而又极具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性等等,无一不竭尽宣扬之能事,大肆鼓吹。但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却发现设计概念与设计成果之间似乎并没有多大的联系,或者说,即使有联系也可能仅仅是牵强附会。他们的设计概念成为包装设计中“皇帝的新衣”。“有概念、没手法”已成为景观设计界的一种普遍公害,西方的一些景观设计形式被盲目地移植到中华大地,“欧陆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白宫”加“故宫”的景观设计,让人啼笑皆非。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寻味、境界高远意味深长的作品。更令人发指的是,自目抄袭和模仿的形式化设计几乎司空见惯,这些设计打着种种时髦的风格标牌而无视起码的对场所和功能的关怀,也亵渎了专业设计师对艺术追求的渴望。现代景观设计正面临着被似是而非,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对现代景观形式语言进行创新,已迫在眉睫。而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和探索的滞后,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呈现可怕的“千城一面”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既能从宏观上进行探索性研究,又能在微观上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已不多见,理论不幸沦落为各种学术演讲的噱头和身份的标签。设计师热衷于提出唬人的概念,而不脚踏实地研究一些问题也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种普遍问题。他们的概念往往是通俗而不深刻,当它们深刻的时候,却又不通俗。他们的景观设计概念脱离了知觉,成为抽象的空气而不是用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

三、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瓶颈

1.利益至上的毒害

在买方市场、经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景观设计师对形式的探究趋向于一种更“经济”和“便捷”的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对景观设计语言的深层探究。20世纪末的我国现代景观设计,附庸了许多含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理念逻辑,从而以某种更为“成熟”和“平面化”的消解深度的姿态,投入到商业大潮的经济建设之中。因此批判与整合的能力明显地衰退,景观设计出现了“失语”的现象,景观设计语言也变成了一种“病毒式的泛滥”。在新的景观理论创新的潮流中,理论研究出现了“概念大膨胀”,微观而具体的概念物化的形式似乎已成为普遍解决了的问题。路易斯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设计教条框架中,形式的研究成为功能探究后顺便提及的“小儿科”。形式语言的研究往往停留在一种表面化的“深层”模式上,从而未能同景观概念加以很好的粘接。

2.艺术教育的错位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我国设计艺术教育,更多的还是一种知识化的素质教育和“审美娱情式”的人生修养教育,这使我们在对艺术的认识上首先就将其置于一个纯艺术的位置。景观艺术的教育成为景观设计课程中的效果图表现技术训练,或者干脆就成为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德行。在这种知识结构的支配下,景观设计与艺术的关系看似很近,实则相去甚远。艺术在景观设计中成为各理性逻辑之后的形式美化,和以各种雕塑小品、壁画的形式成为标榜景观设计师艺术素养的点缀。似乎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多少更为有利的构思逻辑。这种理解下的艺术,也只是停留在扩大了外延的“传统纯艺术”,艺术的功能只是审美娱乐。而本身就是一个思想宝库的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被浪费和误读了,艺术的功能存在被弱化和表面化的现象。

四、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

新的文化模式即将到来,然而在这种新的文化模式中,我国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如何一番面貌――这一问题等待着当代的景观设计者们去解答。

1.功能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目的首先是为大众服务的,功能发展方向占首位,它不只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物体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它的形象很适合于它的工作,它的本质就能被人看的清楚明确。一件东西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同它的目的性相配合,就是说,在实际上能完成它的功能,是可用的,可信赖的,甚至可以说是便宜的。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阐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2.艺术审美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的艺术审美发展方向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求,而且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没有停止过对审美性的追求,因此将审美原则作为景观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众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决策者,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将直接投射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同时一代、民族、地域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年龄的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的人,在审美情趣上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不管这些审美习惯在感觉上多么不同,在它们的深层总有一种相同的东西,因为,人们的审美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是时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总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特征。因此,新的文化艺术模式的形成,必然带来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型与革新,既将体现为以下三类趋势作为新世纪景观审美的基本类型模式:

(1)村落田园审美观:童雯闲适、麦香稻花、田园风光、桑麻之乐是农业文明时代典型的景观特色,这类景观特色并不会随着农业文明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自然景观结晶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当中。

(2)极简主义审美观:工业文明的标志则是机器美学的兴起,一切事物在工业文明时代变的那么富有规律,简洁,经济功能的原则是一切人类创造物变得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

(3)景观生态审美观:景观生态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也不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生境和谐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而是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3.独创发展方向

独创性是艺术的生命,是设计的内涵。在景观设计中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尊重民族文化,体现历史文脉,传达场地精神三个方面。中国园林最伟大的特征就在与她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体现了民族美学思想与民族性格。中国园林又分为北方园林、南方园林与岭南园林三个派系,她们都分别表现了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这就是中国园林能够自成体系的重要原因,我们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要继承这种文化精神,在现代文化艺术的根基下追寻新的创造力。

4.时空发展方向

景观设计也是随着线性量度发展的,是为当代人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要体现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体现时代潮流,决不能在历史的描摹中停滞不前。景观设计就是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功能条件下创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艺术作品,为大众提供有归属感亲切感舒适的艺术化环境.纵观历史,任何时一代、任何地点,凡是有深远意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总是千方百计地运用材料、技术,脚踏实地地解决时代的问题,并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语言。

参考文献:

[1](意大利)布鲁诺:现代建筑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3]彭富春:美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