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

第1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一、内容上的衔接

对于高一数学教学来说,函数部分是重点,也是与初中数学知识衔接的切口。众所周知,高中函数中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单调性等是初中数学中二次函数与图象相关知识的一个延伸,是初中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所以,在衔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直接脱离初中的内容,要有效地做好衔接,否则,只会让学生出现“轻视”的态度,导致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上心”,影响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生为本”“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的理念被有效地贯彻到了初高中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科目少,时间相对比较充足,即便是教师实施一言堂,也能在课下或者是自习课的时候一一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但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一对一的教学,导致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学习。所以,一些教师的“自主学习方法”“小组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发挥不了其价值,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以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为了做好初高中数学课堂的衔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初中所学的内容,对“y=x2+2x+1”函数的图形进行绘制,并自主思考,对称轴两侧的x的大小变化与y的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之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从图象中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该如何判断呢?”这样的过程从内容上做到了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又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三、学习法的衔接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比较依赖教师,习惯遇到问题就向老师请教,导致自主学习意识、自主探究能力等都相对较差,如果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我们直接实施“全放手”政策,就会导致学生出现“无人管”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懈怠”,最后,导致成绩下滑。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总之,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是迈好高中的第一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从多方面入手来做好衔接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进高中、适应高中,同时也确保数学课程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第2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学衔接;原因;内容;措施

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是很重要的因素。讨论和研究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指导和引领学生适应数学学习的变化,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十分重要。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一、为什么要讨论衔接问题

首先,课改以来的教材变化和课程标准的变化使初高中数学知识在具体内容上出现了较大的跨度。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有较大程度的压缩,而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上有所增加,而且有些内容没有衔接,使得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要跨越很高的台阶,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其次,初高中数学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涉及的思想方法较少而且要求不高,甚至没有明确地提出思想方法的概念,而高中涉及较多的思想方法,而且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这些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二、哪些具体内容需要衔接

1.初中删去的,高中经常要运用的内容

(1)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在初中课程中已删去,而在高中课程的运算中经常用到。

(2)因式分解在初中课程中一般仅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初中课程对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做要求,但高中课程中的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这些因式分解。

(3)二次根式部分对分母有理化在初中课程中不做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课程中函数、不等式部分常用的运算技巧。

(4)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外心、内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等)初中课程中大都已经删去,而高中课程中要经常涉及这些内容。

2.初中要求低,而高中需要熟练运用的内容

(1)初中课程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课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的基础内容,而且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做要求,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3)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做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课程中这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3.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1)初中对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只是有一些渗透,而高中就要求学生理解并在解题中应用。

(2)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离常数法、十字相乘法等运算方法和变形技巧,初中做要求,而高中数学中却要求学生熟练掌握。

三、怎样做好衔接工作

1.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高中阶段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降低课程难度。新授课的导入,尽量由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的思维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成熟时期。初高中的数学衔接主要是做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努力克服初中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惰性,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新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深化和运用。

总之,在高中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适时补充拓宽初中数学知识,加强知识、方法、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更快地投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高中数学 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1

高中阶段的学生经常反映数学难学,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环节出了问题。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学习都存在紧密联系。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接受全新的数学知识,但是初、高中数学之间的联系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与高中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因此,为了顺利实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转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笔者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有多年高中数学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就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展开论述。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意义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会明显感觉数学不易理解,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生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数学难学。较之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不仅内容增加,而且知识点更具有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要有“对路”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学习的这些新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同时一部分学生因难以适应新的数学学习要求而陷入数学学习的困境,不仅失去了数学学习兴趣,而且丧失了数学学习的信心,学生的数学学习出现下滑现象。

为了使学生进入高中阶段顺利地进行数学学习,成功实现初中数学学习向高中数学学习的过渡,老师必须耐心地为学生搭建一个从初中数学通向高中数学学习的小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即必须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有助于学生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一)刚进入高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放松心理

中考前学生进行了大量紧张的备考活动,中考之后很多学生感觉身心疲惫,因此,在进入高中之后“放松一下”的心理普遍存在。学生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奋斗,考上自己心仪的高中,学生不仅会产生很大的满足感,而且还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学生的这些心理都会使学生对刚刚进入高中时的学习产生影响。

在学生心理上还处于懈怠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数学学习,很多学生会发现高中数学学习比预想的要难得多,但是又不想继续努力学习,学生的内心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新课改在我国得到大力推行,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9年开始实行。对于从教多年、深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的老师来说,面对新课改的全新教学指导思想,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1.教学理念存在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老师在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这种教学理念已经在很多老师心中根深蒂固,而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求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与传统教学理念有所不同,因此,在落实新教学理念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而实际上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水平,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并将其落到实处。

2..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要想有效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一般采用讲解法,想要通过大量讲解达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的目的。实际上,数学的严谨性加上枯燥的讲解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再加之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3.对初、高中数学课程内容难以有效把握。数学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存在的一个明显区别就是其“连续性”,例如: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历史基础,进入高中阶段,只要学生努力学习高中历史教材,学生依然能弥补以前落下的知识。但是数学学习则不然,如果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某一学习阶段出现了断层,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这就要求不仅要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的连贯性,作为高中数学老师,其数学知识也要具有连贯性。初中数学教材上的知识点可能会发生局部微调,这就需要高中老师不仅要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点,还要密切关注初中数学知识点的相关变动情况,避免出现课堂教学中提到某个已被删除的知识点,学生没有学过的现象。

(三)教材问题

影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材。教材对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的教材与高中阶段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由不同编写组织编写的。这两个组织在编写教材过程中虽然都以我国相关课程教学标准与教学目标为依据,但是,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连贯现象,例如:有些知识点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已经被删除,但是这些知识点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依然要用到,这就给高中老师的教学带来一些不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困扰。

三、如何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做好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

想要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老师既要认真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及知识的编排特点进行熟练掌握,同时还要对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初中三年级的教材内容有所了解,对知识的连贯性进行梳理,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框架,挖掘出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连接之处。对于初中数学教材中已经被删除,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却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点,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进行补充,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盲区,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二)使教学理念得到有效衔接

作为新时期教育者,要努力学习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去努力实践。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更加具有指导意义。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施教,还要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回忆,又对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探析,更有助于学生初、高中知识点,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

(三)有效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

第4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特点,因此,不同阶段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初、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是地理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不够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严重影响了中学地理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教学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43-02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国外衔接教育研究进展。在教育衔接的研究上,国外进行的研究实践开始得比较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中间学校(Middle School)”这一学校形态。中间学校是联结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间的学校,为学生架起了由初等教育阶段通往中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解决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的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衔接中出现的问题。中间学校坚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教学、课程的整合,有弹性的时间制等,满足了青少年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这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桥梁。邓志伟在《当代美国中间学校运动探析》一文中,指出美国中间学校运动使得战后美国中等教育发生了戏剧性转折,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学校已经成为美国中等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校结构与类型,使小学与中学有了很好的衔接,让中等教育充满了生机。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体系衔接有着独特的认识,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教育衔接效果。李海宗、陈磊在《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体系有效的衔接机制,德国教育委员会建立转学机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了好的教育衔接。

近年来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教育衔接改革,曾菲在《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一文中,对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的背景、教育衔接改革的基本政策、实施的基本模式、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政策首先确定了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学前和学校低年级儿童之间的衔接在当代是作为儿童不间断教育条件之一来审视并决定了其独立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准备的程度。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外教学衔接研究开始得比较早,衔接教育发展比较成熟,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美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规范教育衔接,在国外的教育衔接研究中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对青少年学习和身心发展研究的认识比较深入。国外有关教育衔接的这几个特征可以为我国教育衔接带来一些启示。

总体而言,国外更多地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设立研究机构,重视教育衔接实践方面的具体操作,但对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的具体、细致实践研究还尚少。

2.国内教育衔接研究进展。这些年在国内对教育衔接的研究进行得比较多。就地区而言,中国台湾比大陆开始早几年,比如九年一贯制衔接教育模式的推行和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钟晨音、徐长江在《台湾地区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一文中,突出松绑而授权的课程管理,提出用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为课程松绑,突出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初中与小学课程衔接不良的问题。

近年来内地关于衔接教育的研究较多,对幼儿园小学的教育衔接、小学初中教育衔接、初高中教育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中高等职业衔接等各教育阶段的衔接教学研究都有相关期刊著作及文献资料。由此可见,在我国教育衔接研究还是比较受重视。董茜在《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一文中,就流动儿童如何衔接小学教育进行了探讨。郭跃进在《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一文中就如何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进行了相关论述。王岚在《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育衔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了小学如何与中学进行教育衔接。白秀峰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就生物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初高中生物教学进行了探究。

郭建华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论文中,从初高中教科书入手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衔接和实验探究衔接进行了比较研究。王琪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就中等职业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衔接问题做了相关探究。张磊在《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如何从本科入手,探究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

在我国,教育系统虽然对教育衔接的研究比较重视,但系统研究教育衔接的专著却比较少。余立、朱佳生、顾树栋主编的《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是为数不多的教育衔接的论著。这本书从终身教育理念、脑科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系统工程与教育衔接、德育教与学的理念这几个方面对教育衔接进行教学衔接理论思考。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衔接,中小学行为习惯教育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基础教育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衔接等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为我国教育教学衔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对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一线高中地理教师和研究生地理教育论文之中,和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比较,初高中地理衔接基础理论研究比较少,地理课程衔接研究起步落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相应的,初中地理教师较少参与和关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赵劲梅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从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地理思维能力的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赵劲梅认为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课程内容的差异、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差异、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注重地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对策。吴华香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中,从教育教学体制、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分析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指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不同版本初高中教材内容不同,初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初高中地理教育中断,初高中地理学习心理差异、初高中教师教学心理差异、初高中地理考试要求评价差异等原因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她提出研究课标,分析、处理教材,关注和了解学生学情,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充实处理,对学生地理学法加以指导等方面解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董迎辉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中,对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衔接、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衔接、初高中地理学习指导衔接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施鲁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中,认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间断及高中系统地理教学内容铺垫不足;高中地理阶段目标要求更为丰富;高中地理教学缺乏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支持体系;高一学生对抽象模式知识的认识不足。提出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寻找教材衔接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能力等方式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万正耀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论文中,对初高中地理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指出初三地理“断层”,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高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赵春燕在《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中指出地理课程标准差异、学科地位、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导致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从教育管理部门、高中地理教师和高中生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较多集中于对教育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初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体系衔接分析比较少,因此,探究初高中地理理性知识教学衔接有其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当代美国中间学习运动探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8):40-43.

[2]李海宗,陈磊.德国职业教育衔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9):100-102.

[3]曾菲.俄罗斯学前教育和初等普通教育衔接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钟晨音,徐长江.台湾地区中小学一贯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其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2,(6):35-39.

[5]董茜.流动儿童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3.

[6]郭跃进.我国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探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57-58.

[7]王岚.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学前教育衔接状况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0,(2):55-60.

[8]白秀峰.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郭建华.人教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新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10]王琪.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133):97.

[11]张磊.研究型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衔接模式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7-130.

[12]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3]赵劲梅.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14]吴华香.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5]董迎辉.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实际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16]施鲁.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上海市部分高中研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7]万正耀.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

第5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的差异 衔接教学 问题 原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45-02

一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具体问题与原因

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改后,初中数学弱化了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等重要基础,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相关内容遇到很大困难。另外,就高初中学习知识比较来说,高中新教材融进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比现在减少。这就形成了教学时间少和教学内容多这样一种矛盾。

在教学方法方面:初中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是教师讲,学生学;而高中则更强调探究式学习,更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方法方面:初中侧重机械记忆,机械学习;高中则更多地强调分析、理解、判断、归类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进行及时调整。

在学生准备状态上来说:经过紧张的初中会考之后,大部分学生从心理上对学习比从前松弛了很多。中考在6月初结束,而大多数高中学校开学时间是在9月初。那么这段时间内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个漫长学习“空白”期――即几乎不学习的状态。学生在经历一段长假期后,就算脑中有物也一下调用不起来。这也导致了学生没有了之前如鱼得水的轻松。

在能力要求方面,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数学则非常强调抽象思维能力。这就是涉及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从形象思维能力快速地转变成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这就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上述困扰,必须做好不同学段间的衔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高中新生时,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数学的共性与特性,按照高一新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设计一种科学的教与学的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使学生不仅达到“学会”而且实现“会学”的转变,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

二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内容和功能

内容方面:衔接教学内容应包含初中知识的复习,衔接过渡知识的复习和拓展,高中数学的基础辅知识等。在知识的二次学习过程中,同时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新的定位,具体内容主要遵循教育部审编的衔接教材。内容包含以下章节:第一章数与代数(代数式、因式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方程与不等式、二次函数的最值、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第二章空间与图形(三角形的四心、解三角形、正多边形与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证明)。

要求和功能方面:为了使学生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并帮助其转变学习方式和方法。在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兴趣等方面做好准备。

三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开展建议

1.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自觉性更强,他们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提前在头脑中形成兴奋点,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讲,可以明显地提高教学效率,适应强度较大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认识事物更加全面,他们善于分析思考,勇于质疑探索。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让学生完成必须深入思索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从而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4.营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相比,更加自尊自爱,对成功充满信心。根据这一特点,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通过尝试问题的解决和目标形成问题的完成,使每个学生均获得成功的机会,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四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能力培养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地阅读学习课本,同步完成尝试学习问题,这无疑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增强了数学语言的理解力,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了合乎逻辑、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从而也就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书写解题过程等的问题。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一个的尝试问题由他们去解决,同时学生在教师所创造的问题情境中参与归纳发现新知,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

3.注重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学习是一个包括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的过程,阅读自学和解答尝试问题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

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想象,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便能得到有效发展。

第6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 衔接问题 思考

一、引言

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顺势而为,向上快速发展思维。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加之高中教学内容突然增多,高中一年级整体教学内容远超过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另外高中的数学语言更抽象,要求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质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迁移。

此外,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基础知识的差异、学习方法的不同步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顿感前途渺茫,认为数学深奥、高不可攀、不可接近,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值得数学老师研究探索。因为这将有助于初中高中教材脱节现象早日得到解决,有助于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观念、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统一认识,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对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学习态度和方法上看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但是,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

(二)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看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有所不同。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而高一阶段就是学生思维的转型的关键期。

(三)从教学内容上看

首先,初中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三、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工作

笔者认为,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做好学生的入学教育。第一,要让学生懂得高一数学课程在整个中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第二,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同时向学生引入一些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笔者认为,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联系学生实际,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具体学习实际,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够逐级逐层的进行落实。在教学伊始,在课堂节奏方面,应当采取比较缓慢的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环节,应当多采用实例以及已掌握知识进行导入;在知识讲解环节,应当首先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 然后再进行课外知识点的延伸。

2.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积极培养。在一个单元结束之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

3.关注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中学数学知识体系。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能够进行衔接的知识点,比如,函数的概念、平面几何以及立体几何等的相关知识,在高中数学的学习阶段,这些内容有的难度增加了,有的谈论范围扩大了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旧知识、 注意把新知识同旧知识相联系、 相区别,尤其是要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 比较和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温故知新、 温故而探新的教学目的。

四、讨论与建议

总而言之,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便能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能力。不容置疑,正确处理好这个衔接问题终将推动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并最终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这点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光荣,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2] 杨静,初中数学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J],新课(上);2011年06期

第7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数学;初小衔接;实效性研究;对策

笔者在经过多年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有关初小衔接的一些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的研究分析,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实效性的现状研究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中小学数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1、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初小衔接的“过渡期”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其心理、生理上都在逐步发展。小学以直观现象为主要思维特点,正在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过渡,中学生要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意义识记为主。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形象、直观的思维为主,慢慢出现抽象逻辑思维,认知活动的随意性、目的性逐渐增长。他们喜欢参与活动,但对老师有较大程度的依赖性,对教师的信任度比较大。然而很多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思维方面的差异,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致很多小学里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初中之后成绩却不好了。

2、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

3、中小学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二、提高中小学数学衔接实效性的对策

1、针对中小学学生存在年龄、思维的差异的问题,教师应在新生入学的前段时期要抱着包容的态度,让学生充分做好迎接新挑战的心理准备例如学校去开展一些有关的讲座,消除新生对新的学习挑战的恐惧。或者可以邀请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和新生一起进行座谈会,学习一些过渡期的经验、学习经验。教师在面对新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心理调节的时候要适当引导,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带着包容的心态给新生充分的过渡时间。

2、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存在差异,在此认知结构需要发生根本变化时学生“束手无策”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师还应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3、针对教学方式、策略上存在差异,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还需时间“消化”的问题,应重视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衔接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度的过程,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8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高等数学;初等数学;衔接

近年来,高考中对初等数学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比之前有所改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为了更适合学生的需求也进行了不少改革,这就使得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在部分内容上难免存在重复或脱节的情况。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的兴趣也不高,如果再加上教学内容不合理,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绩。所以,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尤为重要,高等数学教师如何解决好高等数学与中数教学的衔接,把学生从中学平稳地送入大学的学习轨道,是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

一、衔接的重要性

一方面,现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越来越广,不同区域的学生高考对数学要求各不相同,教学难度也有所差异,所以任课教师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平稳过渡中学到大学的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基础差距较大,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中学阶段,教师只有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做好这方面的衔接工作,学生才能真正适应大学的数学学习。因此,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很有必要,将有利于学生在高数课程中更好的学习与提高。

二、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1.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

在研究对象方面,初等数学中研究对象以常量居多,常常用静止的角度去研究;而高等数学则以变量为主,以运动的、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初等数学的课时较多、进度慢,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大;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非常重要。

2.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联系

虽然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存在较多的不同,但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初等数学孕育着高等数学的内容及方法。近年来,为了学生在大学数学的学习更加适应,中学数学加入了导数、极值等知识。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没有深入讲解,但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后,再次接触时就会得心应手。其次,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延伸和发展。高等数学涉及的领域更广,实用性也更强。

三、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的措施

1.做好新生摸底工作

新生摸底工作对于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衔接尤为重要。新生来自不同地区,中学所学有所不同,更有文理兼招的专业,所以他们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可以在学期第一周统一做一些问卷调查,一是了解他们原本的数学知识结构,二是知道他们专业对数学的需求。教师只有充分掌握新生的数学基础与所需,才能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放矢,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

2.上好第一堂课

新生的第一堂课尤为重要,直接影响他们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与兴趣。首先,要介绍课程的具体要求,让他们知道其实《高等数学》课程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其次,分析数学与专业课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最后,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数学概念是大量感性知识归纳和抽象得到的,理论性较强,很多新生都感觉这些概念抽象又远离实际生活,这些想法都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开始,自主升华到理性认识,这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做好过渡工作

高数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科目,在新生刚接触高等数学时,教师应在前期尽量放慢教学进度,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在新生进校的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对以往知识的温故与整理,注重新旧知识的接轨,让他们尽快适应大课堂教学,学会自主学习。

4.改革教学方法

(1)有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对数学的需求也不一样。理科方面导数、积分等知识点应用较广,往往是在专业课程中起到了公式应用或计算工具的作用,比如船建系、机械系的《工程力学》对于积分的要求较高;文科方面导数的知识点相对重要一些,比如经济学中边际成本、利润计算、弹性问题等有所涉及,另外会计、统计学等部分学科也会用到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所以,在备课时,必须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要有所调整,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2)注重数学应用方面的讲解。数学的力量关键在于应用。所谓“应用”包括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和实际生活方面的应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精心设计一些题目,这些问题的解决即可以满足学生的“实用”主义倾向,又使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得以体现。

(3)规范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对于数学符号、数学语言很不在意,缺乏规范性。例如在求解函数的定义域时,很多学生不习惯使用区间,常常是符号和文字混在一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及符号运用方面的训练。通过训练,教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精辟以及符号的应用对结构体系建立的重要性。

(4)注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高等数学教学进度快,理论抽象,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先行了解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掌握自己的薄弱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与听课质量,克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课后复习,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总结,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温故而知新,进而让自己的学习形成一定的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范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衔接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升入到初中之后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小学时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无从入手。面对这种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还有小学高年级组教师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采取相关措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學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1)字数达到400字;(2)结构完整;(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2016,(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6]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5,(01):31-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