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精选(九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第1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 英语学习 衔接

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是高中生快速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优化英语学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初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知识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固有区别以及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内容、重点、方法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都直接影响着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英语学习过程是认知的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反思是元认知理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现实应用。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科学掌握相应的元认知策略,并引导他们将元认知策略巧妙地应用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不断促进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目前,国内外对元认知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将元认知策略应用到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中的研究还很罕见。

一、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个体对学习目标加以科学规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当预设,对可能的困难做好充分预见。监控(注意)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个体结合学习实践,对学习过程加以密切关注,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解读,对学习检验做好合理监控。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是指学习者结合学习实践的需要,在计划策略和监控(注意)策略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解读,对学习方法进行不断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起发挥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材料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则是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

二、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虽然愈来愈多的高中英语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指导,学生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仍令人担忧。陈明丰在《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一文中指出“高中英语教师关注到了衔接,但真正做的衔接工作却不是太乐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当前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无落实;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衔接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三是学生的学习衔接实践带有随意性。

导致当前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升学压力转移了师生双方的注意。尽管师生双方都已明显意识到初高中英语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是需要做好衔接的,但是升学的压力转移了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师生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新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上,集中在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集中在如何取得更高的分数上,无暇顾及不能带来分数直接提升的初高中衔接问题。其二,办学分离淡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初高中办学分离的现状直接淡化了初高中英语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双方对学生群体的共同分析研究少了,双方分享教学反思的机会少了,双方探讨教学衔接的实践也少了,也就必然影响到对学生的衔接指导。其三,教材脱节影响了学生学法的延续。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体系、环节设置、材料选择、重点呈现等方面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学法的延续。其四,教法单一导致了学生学法的单一。高中英语教师在教法上的墨守成规,使得原本就不主动参与多样学习活动的学生个体在学法上毫无创新,依然是延续着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

三、元认知策略在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中的应用

高中起始阶段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元认知理论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积极结合,将元认知策略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计划策略的应用中合理规划阶段学习,在监控策略的应用中不断优化学习过程,在调节策略的应用中不断反思学法创新,尽快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

1.运用计划策略,合理规划阶段学习。高中低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对阶段学习进行合理规划,强化衔接意识,并在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预设的规划中不断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1)在规划中促进自觉衔接。学生在对学习进行阶段性规划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要把学习衔接作为高中起始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要充分认识衔接学习对于高中英语的可持续学习的重要意义,形成做好英语学习衔接的自觉愿望。高中学生要正确对待做好学习衔接与应对高考压力之间的关系,不可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而转移了对学习衔接的注意。

(2)在规划中做好内容衔接。高中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英语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重点设置和考点呈现等方面的不同,要着重关注初高中英语学习内容的衔接。以音标和句子成分划分为例,尽管音标和句子成分划分在当前许多地区已经不是初中阶段的掌握要点,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要主动地规划这两块知识的学习,否则会严重影响后续的习得效果。

(3)在规划中预设能力衔接。对初高中英语能力要求的认识,也是学生在规划学习时的关键。学生要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对高中英语能力的要求有足够的认识,对高中阶段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合理的训练规划,突破初中阶段的简单模式。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词汇扩充能力提出了相对很高的要求,致使许多学生在起始阶段难以适应。如果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将上述能力定为阶段训练目标,不仅可以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还能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运用监控策略,不断优化学习过程。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将监控策略应用于优化学习过程的实践中来。在监控策略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性学习,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通过开展合作性学习,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

(1)开展自主性学习,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在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学科理解等方面的原因,英语学多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表现为强迫背诵、频繁默写和经常检测等方面。进入高中后,学生要时刻监控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尝试自发式习得,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

(2)开展合作性学习,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意识有较高的要求,初中阶段尝试开展的合作性学习也往往是停留于形式表面,初中学生的英语习得模式大多是教师“授予”基础上的“摄入”模式。到了高中,随着英语知识的丰富、语法结构的复杂和文化元素的介入,学生要主动在监控策略的指引下,优化习得过程,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尝试建构探究型习得模式,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

3.运用调节策略,不断反思学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创新学法是高中生区别于初中生的显著特点。在英语学习中,高中低年级学生应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活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对阶段性英语学习不断反思,提炼并积累有益做法,发现并改进无效学法,不断进行学法创新。根据高中英语在能力要求、内容连贯和考查方式的变化,学生尤其应该在记忆方式的转变、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应试技巧的提炼上不断调节,加快初高中的学习衔接。

(1)在调节中实现记忆方式的转变。记忆方式的转变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关键,也是影响高中阶段后续英语学习的关键。初中学习的“强应试”性导致学生在词汇与重点结构的学习上客观形成了“强迫记忆”或“突击记忆”的短效型记忆方式。高中学生刚刚入校时,大多沿袭了这种机械模式,比如,在晨读课时无声默背单词,在外语课前拼命抢记课文等,其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初中式”默写检查。高中阶段,学生在词汇学习时应更多关注词汇的构成规律、词形的变化逻辑和形意的比较习得,在语篇学习时也应更多关注语篇的逻辑联系和句式的实际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应用的实践中记忆。

(2)在调节中开始知识体系的建构。建构知识体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在内容上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初中时,并无知识体系的概念,也不会去比较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只是通过记忆、练习等方式强化对零散知识点的习得。与初中阶段不同,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发现并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应付形式多变的考查要求。以句法学习为例,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习得的基础上,要建构包括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强调句型等在内的综合体系。

(3)在调节中尝试应试技巧的提炼。当前,应试结果依然是衡量高中起始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衔接情况的重要指标,应试技巧的提炼也就成了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客观需求。学生进入高中后,结合高考英语考查题型的要求,应该在习得过程中不断调节应试技巧。高中英语在听力理解、单项选择、完形题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和书面表达等分项上均形成了不同于初中的“构题模式”,初中阶段的应试技巧已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现实需要。因此,学生必须在元认知调节策略的运用中,结合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不断适应新的题型,不断提炼新的应试技巧,才能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

学生将元认知策略应用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依赖于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元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策略”的科学灌输,对英语教师在学法指导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的策略,更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认知策略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开展经常性的元认知活动,不仅可以做好学习衔接,而且可以尝试开展反思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明丰.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03).

第2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引导语文教师提高衔接意识,因为其衔接意识的强弱、衔接教学策略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小学教学的衔接,也直接关系到小升初的学生能否顺利渡过衔接期,更直接关系到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得到提高。

1. 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科学化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2.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4. 结论

笔者通过对衔接策略的研究给其他面临同样困惑的教师提供一些衔接的对策,这样既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借鉴、指导作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预警、提醒作用,同时缓解小升初学生的各种不适应障碍,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衔接期,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初中语文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

第3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教学衔接;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8-0024-02

初、高中是既密切相联、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学段。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在情感、心理、认知、思维、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是视而不见,还是正视它,改变初、高中教育教学“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呢?目前,高中教师普遍不了解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而初中教师也只满足于把初中那一碗水倒给学生。两个相异但却相连的阶段完全脱节,造成了知识传授,人格建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空白”或“重复建设”,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高中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初中与高中两个阶段教与学的相互衔接,提出探索衔接教学的多元的途径,从而促进初、高中、教学的无缝对接。

一、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误区

(一)教学衔接的单向性

由于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和片面的教学业绩评估体系,初、高中往往各自为政,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就研究什么,导致初、高中教育教学和教研上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形成了“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为初中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而不少学校对高中新生的学习基础、兴趣、能力和存在问题缺乏深入调查和研究,分班也只根据中考的总成绩。学校即便有对学生进行短暂的入学前教育,但多流于形式;对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状态等无统一部署、要求和目标;教师也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其是,而作为衔接主体的学生,对此却无任何话语权,只能被动地听任教师的摆布;衔接教学成了学校和教师单方面的事。就衔接教学所涉及的学段和对象而言,衔接应该是学生、初中段教师和高中段教师三方的共同行为,决不仅仅是高中教师一厢情愿单方面的行为,然而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衔接教学中,初中学段管理和教师教学的缺位及学生方面被动接受的单向性。

(二)教学衔接的功利化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之下,一些学校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也不可避免的表现为过分功利化,追逐短期效应,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衔接教学被简化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查漏补缺,学校和教师对新学段学生在心理、角色变化、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变化所引发的深层次问题视而不见,导致衔接教学陷入了从知识到知识的怪圈,部分学生心理和学习的不适应期被拉长,一些基础不扎实、习惯不太好、学习策略不当的学生纷纷掉队。

(三)教学衔接的突击性

教学业绩评估中的简单化导致一些学校办学价值取向的异化,部分高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基础、心理、学法等缺乏认真的摸底盘查。衔接教学没有统一、协调、周密的计划,随意性大,突击性强。学校和教师在短时间内不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以至衔接教学中分不清矛盾的主次,衔接就成了教师满堂灌知识;学生埋头做练习的同义词,衔接教学异化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临时性、突击性的任务。

(四)教学衔接的表面性

虽然一些学校和教师也重视衔接教学,但因为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衔接教学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只关注了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等表面内容的衔接,却忽略了学生在内动机、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等方面与新学段要求的深层次衔接;或在衔接教学中一味强调知识上的单兵突进,却忽略了新生接受知识的渐进性;或只关注学生学科技能的衔接,忽略了学生学习意志品质、学习内趋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衔接。表面上轰轰烈烈的衔接教学实质上成了教师吃力不讨好的单方面行为,学生在新学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却被束之高阁。

(五)教学衔接的超前性

尽管目前高校入学率已较前些年有大幅度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竞争在更高层面上仍然非常激烈,当前高中教师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与过去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及早进入复习,三年新课两年结束已经成了当下高中阶段的普遍现象。不少教师违背教学和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置学生的能力、知识、要求、方法和心理的发展而不顾,在衔接教学中“深挖洞,广积粮”,过早把以后阶段所涉及的知识和高考考点渗透到衔接教学中,妄图用盲目的超前来填补学生初升高后出现的“跳空缺口”;或过分强调年级、班级学科教学一盘棋,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练习多寡、考试要求等方面齐步走,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但未能促成新生向合格学生的角色转移,反而使一些学生对高中学习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结果在学习上消化不良。

二、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策略

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深入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内容以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比较初、高中学习的差异,分别从教材内容、初、高中学科知识层次的变化,初、高中学习对学生学法要求上的差异,高中教师如何改进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制度建设

加强衔接教学的相关制度建设,为初、高中教学有效、有序地衔接提供制度性保障,避免衔接教学的随意性,促进衔接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尽快从初中学段到高中学段自然过渡的环境,缩短进入新学段的不适应期,尽快帮助他们完成向高中学生的角色转换。

(二)树立全局意识

通过校本培训,让管理者和教师逐步认识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意义、目的和方法,树立全局意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初中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抬头看”,了解和熟悉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加强他们在学科内容、思维能力上的训练和提高,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高中教师要尊重初中教师的劳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向下看”,了解初中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重难点、学习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衔接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降低教育教学的坡度,选准切入点。

(三)整合教师资源

打破初、高中学段之间的人为形成的藩篱,探索学校内部教师资源的整合,真正解决初、高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各自为政、互不了解的现状,根据学校教师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个人意愿,在部分学科教师中实施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大循环,从教学人员的合理配置上降低衔接教学的难度。

(四)统筹规划教学

完全中学在衔接教学的研究和实施上具有单设初中和单设高中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应制定以六年为一个周期的教学规划和达成目标,在培养目标、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统筹安排和统一实施,使初、高中教学既体现一定的差异性,又能反映出整个中学阶段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即或是单设初中和单设高中也可有所作为,可就近与一所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质量相近的“高中”或者“初中”联姻,对口衔接,组建一支衔接教学研究和实施的“共同体”,探索衔接教学的实施和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担任初中语文教学的我发现,相当一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挫伤学习其他学科的积极性。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和要求,关系到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掌握,是每个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俗话说:“治标不如治本”。既然要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肯定要找出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因素。究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就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一生受益。2、教材的差异。目前中小学教材差异较大,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因而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3、年龄特征的差异。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年龄的跨度并不大,但他们的心理跨度很大。如果心理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会得到提高。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课堂节奏的差异。小学的语文课堂容量小,老师讲课速度慢,但初中老师讲课的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有较多的教学步骤。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脱节问题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在这里提出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具体策略:

1、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语文知识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知识教学应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语文规律的归纳,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综合应用和感受体验。具体手段有:(1)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2)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激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的求知欲。(3)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4)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5)在课外阅读中学习语文知识。

2、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理解、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

第5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衔接因素 对策

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当前,许多地方小学与初中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交流。初中英语教材虽然是零起点,但初中阶段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比小学高了很多。一些地方小学英语不用测试,这门学科也就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及家长的足够重视,绝大多数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另外,由于心智方面的原因,小学生和初中生在课堂参与方式上和学习策略调整上存在较大差异。许多学生在满怀信心进入初中以后,成绩波动很大,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因素,并探索如何搞好小学和初中英语的衔接,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地过渡。

一、影响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因素

(一)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一新生来讲,他们有着全新的环境,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班级……学生对此有一个有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每个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同。另外,经过紧张的备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中的学校,有的学生会有“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原来的英语基础不牢,对初中英语学习有畏惧的心理,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教材不配套,教材跨度大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只要求学生达到二级目标: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节目,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教师会操练一些简单的会话,要求学生听懂一些简单的信息,如人名。在听、说、读方面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几乎没有涉及写作。而升入初中后,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初中每个年级各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写作方面,比如要听写单词,书写句子,会写短文。学生要在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突破用中式英语进行写作的瓶颈。

(三)小学、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生动形象,知识单一,句型简单。再现率高。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巩固一个句型。而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因此,课堂容量大,进度快,重难点的再现率相对较低,学生学习感觉吃力。

(四)小学初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不同

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收,以记忆和机械性的操练为主。而初中英语教材由于内容多,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初一新生可能还没转变观念和态度,导致学习困难重重,压力大,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学、初中英语试题形式和范围不同

小学英语试题立足于课本,题型单一,内容简单。而初中英语试题题型灵活多样,课本知识是基础,同时涉及课外的内容。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

二、小学、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对策

(一)正确引导初中生进行心理转变,树立信心

1 初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态度,消除头脑中的各种错误思想。要让他们明白初一阶段是英语学习的全新开始,是打基础的要害阶段,思想上应该高度重视,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对于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要打消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发奋努力,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同时要对那些基础不好能力不强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辅导,让他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2 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联系现实生活中英语的广泛运用以及整个的中考、高考英语分所占的比重,让学生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3 结合实例,采取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英语学科的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熟悉小学英语、初中英语教学内容、方法和难度上的差别。同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出注意事项。“授之以渔”,让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英语学习。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1 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教师除了课堂上知识的讲解,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在学生方面,教师应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

3 在教材方面,教师要全面了解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大纲的要求,找出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对初中英语前面三个过渡单元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整合。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

4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分层次,多练习”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层次落实,注意在知识导人上,以旧引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缓解教学的坡度,降低知识的难度。

(三)加强学习策略的引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不同的学习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指导。

1 指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确立短期和长期目标。

2 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策略,介绍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比较记忆法,关联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谐音法,前后缀法,词根法,分类法等等。

3 培养学生的注重策略,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甄别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养成课堂上对重要信息做笔记的习惯。

4 根据不同的阶段,对听说读写的策略进行指导。

(四)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强调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的各种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兴趣、态度、运用和交流的能力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小学英语、初中英语的衔接教学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是衔接教学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改革评价方式是衔接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目标。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把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衔接工作做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6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对于初中生来讲,物理是一门相对简单的学科,但对于高一新生来讲,物理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尤其是对那些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快便感觉力不从心,丧失了最初的学习热情,严重挫败了他们的积极性。许多高中生因为物理成绩提不上去而被迫选择学习文科,造成了许多人终生遗憾。因此,探讨提高初高中物理衔接性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兴趣无疑是最有效的驱动力。要想让学生顺利由初中物理过渡到高中物理,最重要的就是激发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做实验,调动他们的实验操作积极性,让学生们在课下单独或小组形式完成课后习题中的“小实验”任务,水平低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水平高的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装和实验优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惯性”讲解时,笔者用生鸡蛋进行惯性演示实验,当笔者将水杯上的硬纸片快速弹出时,学生们都揪着一颗心害怕鸡蛋随纸片一起飞出去,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吃一惊,那就是鸡蛋完好无损地落在了水杯中。这样一来,新现象与已有的认知经验便产生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有效提高了物理学习效率。此时,笔者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状态下,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启发思维,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进而产生持续性的认知兴趣,并最终将这种兴趣内化为志趣,为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二、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

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对比研究初高中教材特点,把握好两者的知识衔接点。初中物理内容主要涉及了热、 力、光、电和原五大科学知识点,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也涉及了这五大知识点。可以说,高中物理作为初中物理的延续与拓展,两者之间的知识衔接点是非常多的。

例如,初中的“力和运动”就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衔接点,高中物理对该知识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弹力、牛顿第二定律、超重、失重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力学知识。还有,初中物理“功与能”也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一大知识衔接点。高中物理也对该知识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动能定理、守恒定律、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等动量学知识。

知识点的补充与完善,使得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可以更加精准地解释和分析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的全面把握,初中教师要明确许多初中物理概念是不严谨的,有些是错误的,所以要避免出现照本宣科,在不加以研究的基础上便认为教材上的都是对的,导致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出现偏差,不利于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讲得全面,归纳得系统,学生学起来自然容易得多。但在高中学习中,知识点多,但学时短,典型题开放性强,教师因课时原因而无法进行全面讲解。这就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相关物理解题与学习方法,并强化问题意识,培养物理思维。据调查显示,感觉初中物理学习方法不适用,想要改进但又无从下手的学生大约有六成,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效率。

可以说,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因此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各种物理学习方法,为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创造良好条件。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非常关键,由于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仅仅靠课堂渗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设物理学习方法指导课,让学生充分掌握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整体法、极限法、对称法和图像法等,适合于不同类型题的物理解题方法与技巧。此外,教师还可以让物理水平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经验和心得,如此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方法与经验,为初高中物理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顺利过渡,教师要从直观性教学激发初中生兴趣、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点和加强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渗透三方面入手,探寻出一条初高中物理有效衔接的绿色通道,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潘四军.建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绿色通道[J].河南科技.2014(01)

[2]高亚飞.对新课程改革下初高中物理衔接策略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

[3]张宏齐.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脱节”原因与“衔接”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4]甄会友.谈谈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中旬).2014(03)

第7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摘要: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衔接对于师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司南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为例,从教材编写的理念、内容和体系的设置、教学策略的延续以及版式和栏目的安排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传承、扩展上凸显着教材衔接的螺旋上升性。

关键词:教材:衔接: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01-4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衔接一直是一线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由于近年来物理教材的选择更加自由,经常出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不同的学段使用,导致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教材的变化,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本文以“司南版”物理教材为例,希望从该套教材的衔接出发,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1教材理念的衔接

从教材的编写理念上,“司南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材设计的出发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培养目标体现教材的设计。无论是八年级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对三维目标从“走进神奇”到“探索之路”,继而“站在巨人肩膀上”一一的展示:还是必修绪论中“撩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里,“物理学与自然规律”、“物理学与社会发展”、“怎样学习物理学”、“高中物理教材的特点”,无不体现着对新课程下物理课程理念的充分融人。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初高中教材都体现着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促进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初中八、九年级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专门的一节以科学探究做为节名,体现着新课程下对科学探究的注重。高中教材中,虽然在节名上不再出现“科学探究”的文字,但是在对关键概念和规律的解析上,仍然凸显着对科学探究的重视,其主要以“实验探究”的段标或“实验与探究”的栏目来呈现。总的来说,“司南版”初高中教材一以贯之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追求。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物理的时代性。既融人了现代科技的内容,又讨论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还探究了物理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呈现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如:在八年级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中,不仅有“蝙蝠发出的超声导航”,同时也包括“超声探测鱼群”、“超声诊断仪观察母体胎儿情况”等关于学科渗透、sTS的内容。同样,在高中必修2教材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三节“人类对太空的不懈追求”中,就从“古希腊人的探索”、“文艺复兴的撞击”、“牛顿的大综合”、“对太空的探索”等内容设计上体现着该套教材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总的来说,在理念上该套教材较为统一地实践着新课程对物理学科的要求,在物理知识与技能、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技进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终身发展以及科学观等方面有着统一的设计和延续。

2教材体系和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高中物理的学习以义务教育物理为基础,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物理进行延伸和拓展,再通过选修模块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获得螺旋式的发展,最终建构其知识框架。

在体系和内容上,“司南版”教材的衔接也很注重螺旋式的发展。初中教材根据课标按照“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设置了“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运动的世界、声的世界、多彩的光、熟悉而陌生的力、力与运动、密度与浮力、压强、机械与人、小粒子大宇宙、从水之旅谈起、内能与热机、了解电路、探究电路、从预测家庭电费说起、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电从哪里来、走进信息时代、材料世界、能量和能源”等二十章。从体系来说,基本上延续了光、声、力、原、热、电的结构划分,也融人了主题式体系的特点,有一定的学科内和学科间综合。

高中阶段的物理教材在必修模块中。主要从“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这五个二级主题来组织教材内容。包括“撩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与运动、功和功率、能的转化与守恒、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相对论与量子论初步”等十二章的内容。从内容来说,高中物理在知识水平、内容深度及难度方面较初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对初高中教材体系设置上的比较(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基本上进行了传承。从运动展开整个力学的研究,进而描述力、再将力与运动联系起来,再到机械和能量,这种初中铺开、高中升华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体现着认知心理学从实践到理论再到思维的飞跃过程,更能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深人和层次。

从对该套教材知识体系的梳理可以发现。在教材内容上,初高中之间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高中扩充了抛体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量子论等新内容。但是这种差异依然存在着紧密连接,分层递进,高中内容是初中内容的扩充和深化。从现实对比中,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在内容体系上的衔接非常自如。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初高中教材都有该节内容,初中八年级以“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为节名,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两个段标的内容,主要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而在高中阶段则直接以“牛顿第一定律”为节名,包括“力与运动状态、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物体的惯性”三个段标,从段标的设置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初高中内容的传承。也能体会到初高中内容的衔接,高中主要从运动状态变化的角度去反思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体现着力与运动相结合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高中物理对力的矢量性的要求。

总的来说,从对“司南版”初高中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出,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螺旋性,是一种往复提升的创设,而这种衔接更适应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

3教材在教学策略上的衔接

“司南版”物理教材非常关注师生的教学策略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中体现着目标教学策略、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观点是当前教学理

论中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其强调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复杂性等。因此,在“司南版”初高中物理教材上延续着对学生问题解决与推理分析能力、记忆与构建知识的结构能力的要求。

3.1重视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是建构主义学习方式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这种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学习是当前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极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在“司南版”教材中,对科学探究的关注尤为突出。在八年级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专门的一节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各种能力――“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培养学生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的能力、“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则以培养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为主、“科学探究:摩擦力”以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为重、“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在每章节的科学探究中,教材渗透着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要求,充分体现着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

在高中必修物理教材中,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也非常突出,比如在“动能的改变”一节中需要通过“实验与探究”去认识“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教材中就以“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记录并分析数据、由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等环节来体现探究的内涵。

虽然与初中科学探究中以探究的要素来进行设计有所差异,但是更体现着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性。高中探究的整合和深入,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探究的本质,使他们获取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是该能力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初中探究要素的掌握上深化,所以这种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策略,在“司南版”的教材上非常明显。

3.2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这也是当前物理教学中非常受人关注的一种学习方式。“司南版”物理教材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无论是初中阶段的“交流与讨论”还是高中阶段教材中的“讨论与交流”栏目,都体现着讨论式合作学习的要求,这种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目的的教学策略在整套“司南版”教材中也反映得较为明显,比如:九年级教材中让学生交流与讨论“什么情况下蒸发快”、“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节水的方法”等,充分体现着对初中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意识的培养。此外,高中必修2教材中讨论与交流”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有关吗?”、“跳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等则从更高要求的思维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演绎、分析等思维能力。而这种以栏目的形式体现教学策略的方式,也体现着该套教材教学策略衔接的巧妙性。

当然,该套教材也体现着重视自主学习和STS学习策略的思路。比如:“请提问”这个栏目就体现着需要学生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元认知培养要求,对于学生来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一种开放性的设计,并没有太过统一的要求,这种模糊的要求反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STS内容学习也是该套教材非常凸显的部分,比如:“能量和能源”一章中“能源与社会”、“开发新能源”;“走进信息时代”一章中“让信息飞起来”、“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内能与热机”一章中“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从水之旅谈起”一章中“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等内容无不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新理念和新策略。

总的来说,在教学策略的延续上“司南版”教材非常协调,这也为学生和教师的学和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通过不同学段教学方式的衔接更能帮助学生体验新课程下对其进行三维目标培养的要求,也有助于其形成学和教的新策略,从而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4教材栏目和板式的衔接

教材的板式是教材的外观呈现,美观、新颖的版式设计应该体现艺术性,这样才能给学生视觉和美感的冲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司南版”教材在板式设计上非常统一。首先它们都有统一的“司南”图标,模式上较为一致的精美图片,板块栏目的分割,这些都能让人感觉到从外设上物理学习的统一性。

需要强调的是在栏目的设置上,初中教材设置了如“探究点拨”、“实验探究”、“交流与讨论”、“迷你实验室”、“信息窗”、“加油站”等丰富多彩的小栏目。这些栏目的内容具有强烈的互动性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有趣、有用的物理。

而在高中教材上,设置的栏目有“讨论与交流”、“方法点拨”、“信息窗”、“作业”、“迷你实验室”、“拓展一步”、“例题”“请提问”、“实验与探究”。这些栏目与初中教材中的栏目有的完全相同――“信息窗”、“迷你实验室”、“作业”、“请提问”、“例题”;有的似曾相识――“交流与讨论”、“方法点拨”、“拓展一步”。其实,这些都说明它们存在一定的传承和改革,这是因为有的栏目如“加油站”和“拓展一步”,其实从功能上较为接近,但是从语言上他们各自更具有针对性,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别占主导地位的不同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具有其语言风格的教材,所以这种栏目上的衔接对教材的整体性发展而言是非常有益的。总的来说,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衔接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材的衔接来减小学生初高中学习之间的坡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这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物理8年级[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第8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关键词:数学;小初衔接;现状;成因;策略

一、是何:现状凝视

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可上了初中后对数学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大幅下滑现象,有“小学100分,初中不及格”情况出现。笔者对所教两个班级96名学生在初一学习一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38.5%的学生认为在小学时老师讲得详细,容易听懂;而在初中数学课上,老师讲得很快、内容很多,听不懂。

与此同时,不少初中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因为学习内容相对较少,通过反复练习提高了成绩,其实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到了初中,学习内容较多,学习侧重点不同,很多学生就无所适从了。而不少小学教师认为这是中学教师放手太多,没有照顾到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坡度太大,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

总之,没有做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衔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知识理解不透,造成“分化”与“滑坡”等情况出现。

二、为何:成因透视

通过分析,我认为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产生“分化”与“滑坡”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学习内容的深化。现行小学、初中数学教材都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学习领域,但相比于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在涉及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增加和扩展。现行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深、知识点多,如在小学阶段认识的数以整数、分数、小数(统称为算术数)为主,到了初中,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领域;数的运算也增加了乘方、开方运算;解题思路从过去的算术解向方程解过渡;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思维方式实现了飞跃。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初一时,就对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绝对值、相反数、数轴等问题理解很模糊,遇到一些难题(很多时候是几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就会无所适从,使后面的学习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小学数学侧重的是打下数学的基础,学习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每个知识点教得比较细,部分学生尽管分析理解能力没有完全培养,但通过不断的练习强化,靠对解题方法的死记硬背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到了初中,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针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注重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这样,会导致依赖性强、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成绩直线滑坡;而那些在小学阶段就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学习则相对比较轻松。有些时候,教师缺乏换位思考,一味指责学生“不开窍”,没有对症下药和从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方向,产生数学学习畏难情绪而“掉队”。

三、如何:策略审视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无痕衔接,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教法衔接。学校要为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学科交流搭建平台,通过同听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数学课,了解各自学段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活动要实在,课堂力求原生态,便于寻找问题的本真。初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各级教研部门要指导小学教师思考如何教学才能为学生进入高一学段能够自主、高效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烂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愿景应是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潜力股”。对于有些小学已经学过、初中继续学习的知识,如负数、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等,初中教师要了解不同学段教学的重、难点,寻找到初中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感觉到原来小学和初中数学是有机联系的,只要学好了小学数学,再跳一跳,就能摘到初中数学的桃子。

其次是加强学法衔接。教师在教学时要逐步采用从“扶”到“放”的策略,通过精讲多练、适度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找米下锅”。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记好数学笔记的习惯,主要记录当堂课教师强调的难点、重点知识,还没有理解掌握的地方,当堂课自己认为比较难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这样在听课时手脑并用,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复习积累了素材。如学习方程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甲、乙、丙、丁4个数和为100。甲数加4、乙数减4、丙数乘4、丁数除以4后所得的结果恰好相等,求这4个数。学生可以在笔记上记录这道题及其方程解法,并比较与算术方法解的方便之处,掌握运用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当然,教师还要加强情感衔接,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及教学方式的灵活应用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林莹.数学学科中小衔接常见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导刊,2011(11).

[2]徐贵成.抓好起始“工程”,做好小初数学衔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

第9篇: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

常听初中老师提到,初一新生难带,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太“好说懒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内容较多节奏较快的初中课堂。由于小学英语教育和初中英语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会产生种种不适应,从而引起学习英语兴趣下降。内容与认知结构的脱节,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脱节,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脱节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中小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共同特点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小学英语教学侧重培养兴趣,初中英语教学侧重夯实基础。小学强调听说,侧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到了初中后,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来衔接好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学。把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问题作为切入点,找出衔接问题,分析原因,探究对策,寻找突破口。

三、如何有效解决衔接问题

首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理念精神,从中找到适合的衔接措施。课程标准的分级目标对3~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各学段或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标准指出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7~9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也就是小学毕业阶段要完成二级目标,而初中一年级则达到三级目标。在认真对比学习之后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1.兴趣是有效的催化剂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由此可见不管是二级目标还是三级目标,兴趣都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不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及醉心于它的人。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还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意识,认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只能凭借兴趣爱好来认识、学习英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2.适当提高小学生写的要求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在小学阶段英语语言二级目标读写要求相对偏低: (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4)能正确书写字母和单词。而三级语言技能写的要求则相对较高:(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 (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卡和邀请卡;(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

纵观二、三级目标不难发现,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就有一个大的飞跃,对写的要求更多了,导致刚进入初中的小学生不适应。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字母、单词的书写,还要适当提高对学生写的要求,如可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从仿写到改写等方式入手。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写。如在学完6A Holiday这一课后可让学生写My favourite holiday,这些话题学生熟悉,有东西可写,当然也就不怕写了。

3.注重对小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二级基本策略目标中并没有涉及调控策略的目标,进入初中的调控策略目标则相对明显。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策略的指导,就如何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或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