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精选(九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

第1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 华南农业大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 改革措施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实际管理工作中涉及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需要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于是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作为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的基本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现行教育中,却出现了“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多数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文案写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其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改革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以期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所裨益。

1.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土地资源管理是众多土地利用问题催生的,旨在加强土地利用与保护、整治与管理,协调人地关系的一门新兴、问题导向型、应用型学科,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四方面的学科性质。学科性质决定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学科性质要求必须培养“应用型人才”。何为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根据上述学科性质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2-3]的特性。所谓“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面要广,反映在课程体系上,则专业课的学科门类应庞杂,必须涵盖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厚基础”是指专业知识要扎实,尤其是基础理论知识;“强实践”则指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土地利用问题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强实践”是最终目标,而“宽口径”、“厚基础”则是“强实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

2.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现状

“理论+实践”是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致采用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具体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方式因师资条件不同而各异。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能在国土、城建、测绘、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从事土地调查评价与地价评估、土地利用规划、测量与地籍管理、地图编绘、土地利用建库、房地产开发、土地行政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培养计划,理论课程涵盖了地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及数理统计、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测量与遥感等技术课程,其中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自然地理学、遥感技术基础、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7门课程开设了课程实习。除课程实习,实践教学还有毕业实习,为期6周;从2007级开始增设了专业综合实习,为期3周;另外,每年一次的专业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锻炼平台。

3.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学科定位有偏差,导致文科化倾向明显。

设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学科定位[1]为土地资源管理的文科化埋下了隐患,大类招生则使这种隐患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人才培养偏离“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基本目标。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大类招生规定四年制本科前两年开设通识教育和专业通识教育,后两年才开展专业教育、专业拓展教育及实践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专业大类平台课,由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大类选定,25—40学分;专业教育为专业准出课程,专业自定,6—8门,15—25学分;拓展教育为专业方向模块教程或其他选修课程,15—35学分,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学分均少于专业通识教育,因此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就尤为重要。目前专业通识课程为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学原理、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社会保障学、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后5门课程显然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专业课程,也从未开设过,由于总学分的限制和新增这5门专业大类平台课,以前开设的资源经济学、自然地理学、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土地统计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学、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识图等专业课程大量缩减,既缩减了专业知识,又损伤了专业技能培养,且大量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放到大三大四才开设,与学生的考研和找工作相冲突,学生难以安心于专业学习。

第2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国土资源档案数据十分重要,它详细记录了各项目建设占用土地的情况,土地分类的变化及每一宗房地产的土地权属来源,交易变化过程,是土地确权、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和执法监察等国土工作的科学依据,与政府的工作和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加大了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工作力度,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国土资源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工作。

但从基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基层国土资源部门由于受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档案管理仍然处于人工查阅、管理的状态,档案管理处于“土洋结合”时代。面对新形式下的档案管理现实,不可或缺的国土资源档案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发挥数字化、系统化的优势,使国土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整体跨入现代化轨道。本文力图通过对基层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现状分析,提出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一些粗浅的思路和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很难适应国土资源工作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一些基层国土资源所的办公与库房混在一起,档案库房不足,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国土分局档案室设备简陋,防护措施不落实,给档案资料的安全保管留下隐患。此外,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仍然严重滞后,未形成体系化、平台化的电子档案。

二是档案管理不规范。一些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档案管理很不规范,极易使重要国土资源档案流失。如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长时间积压,乱堆乱放,即使已整理的档案也存在着分类、组卷、编目、排列不规范的情况,给利用工作造成不便;有的早期档案资料甚至还出现霉变、虫蛀、破损现象。还有年终文书人员整理档案时,常常出现附件找不到的情况,该份文件就根本无法归档。

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目前国土资源档案人员的队伍状况看,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上与工作发展的要求距离较大,特别是缺乏新思想、新举措,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档案人员要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档案管理工作。个别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和责任性认识不够,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档案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同时档案工作也是常常被领导忽视掉的工作,因而档案人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降低,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另外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业务水平不高,档案人员平时培训学习机会少,缺少系统知识的培训,许多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的要求,缺少创新和活力。

二、产生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一是档案意识较为淡薄。国土资源管理档案应该由各职能部门归档立卷,档案室统一管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业务轻档案”的倾向,总认为档案工作是份外的事,无足轻重,平时不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保存和整理,造成了部分档案资料的散失。还有一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长时间掌握在个人手中,不能及时立卷归档,也影响了档案的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档案信息服务却未能引起从业人员的足够重视,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是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有偏差。档案管理总是默默无闻的工作,甚至有人认为是十分清闲的岗位,无业务知识可言。我曾听人说“档案管理嘛,只要领导找资料的时候能够及时找到就行了”,在外人看来,档案工作就是闲差。其实这都是外行对档案管理岗位的误解。档案管理工作其实是非常复杂、烦琐,而且业务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需要人的细心、耐心和安心。

三是滞后的信息化建设力度。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大量资金的投入却不能立竿见影地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一个单位整体工作也不能带来显著的成效,而且人们普遍认为档案管理很简单,就是保管卷档案,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能查到就行。因此,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时,往往犹豫不定,举步维艰,信息化建设力度薄弱,这也就成了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国土资源档案使用效率,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档案管理意识。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全心全意的服务思想。作为档案人员首先要靠自己,要主动有所为,以贡献求支持,以效率求发展,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在基层所广泛开展加强档案管理、保护档案资料的宣传工作,并不断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

二是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按照各地土地档案管理目标认定的各项业务建设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业务建设。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档案的形成要规范化、档案的整理要系统化、档案的保护要科学化、档案的管理要现代化。要积极探索对电子档案管理的新办法,把电子档案的形成、积累、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环节纳入到档案管理的范围,并纳入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中。

三是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国土资源档案工作人员要自觉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明确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任务,既做好档案收集和保管工作,又要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档案服务,同时不断强化依法治档意识,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要加强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国土资源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要有计划地开展继续教育,通过培训、自学等方式努力学习档案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知识,提高干部的综合能力,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引进一批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技术含量要求高,不仅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同时还需了解3S技术,即GIS、GPS、RS技术,并经相关技术培训,使其技术力量能满足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四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也伴随着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互换进入到社会信息网络的新天地。档案人员除了继续做好单位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保管,更多的要了解单位需求,扩大服务内容。首先,培养既要懂网络技术又懂计算机和档案专业业务知识的人才,同时要紧紧依托政府的资源优势,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搭建平台,通过借助政府的信息网络平台,达到资源优化、整合的目的。其次,档案信息化必须加快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应是使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再次,所有档案都应严格根据秘密等级,决定是否公开,不用来历不明的软件、安装防火墙等,还要及时备份。建议建立电子影像档案数据库,实现对电子影像档案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使其具备和地籍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借口,通过土地登记申请材料的扫描,在完成土地登记后,可以直接生成地籍电子影像档案,同时形成纸质和电子两套档案数据。

五是深化档案编研工作。围绕经济建设和国土部门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有效利用室藏档案信息资源开展编研工作,是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档案人员则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要认真做好档案查(借)阅的登记工作。项目的填写必须准确、完整、详实,不能遗漏。2.要与利用者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利用情况,摸清档案利用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掌握利用效果的第一手材料。3.将反馈的信息编辑成为具有利用价值的材料来服务社会,实现档案的作用和价值。特别是要将一些利用价值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实例报送有关领导参阅,使他们认识到档案的作用,支持档案工作,以便档案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第3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在分析独立学院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阐述了独立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点,并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综合实训的教学效果,并提出了未来综合实训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招生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结合院校学科背景与办学特色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独立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需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来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其合理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和实现程度[1]。

一、背景分析

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对国土行业从业者、专家的走访调查,收集分析当前国土行业主要面对的项目类型,在对这些项目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后,结合学院周边环境以及院内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知识背景等客观实际,设立了包括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项目模块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每个模块下设若干相对独立并前后相承的实验项目,具体实验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

二、课程特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2]。在深入行业调研,综合分析社会与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师资以及教学资源条件,设置了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个模块组成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表1所示),每个模块下面又包含若干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分别承担一个环节的实训任务,共同构成了整个实训体系。

1.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体系由专题讲座、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四大模块组成,除去以宣传动员、职场人际关系处理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外,城镇地籍调查、农村土地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三大模块被设置为三个独立并完整的国土项目,每个项目又被分解为若干子项目。指导教师通过适当的演示,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将按照行业规范,创造性地运用在前三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项目。既帮助学生理清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打造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实训模块前后联系,完整的模拟了国土行业常见项目流程土地调查主要是了解土地利用现状,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服务;而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先取得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必须进行土地调查。简而言之,土地调查是基础工作,土地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方向的规划与布局。整个实训体系涵盖了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国土业务流程,按照业务的先后顺序模拟了国土业务的开展秩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国土业务流程。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推动课程改革实训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演示法与课堂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训教学效果

根据对参加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本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79.25%的学生对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效果表示满意,18.87%的学生表示一般,1.8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绝大数学生认可综合实训这种集中式的实践教学方式。71.70%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课程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24.53%的学生表示一般,3.77%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训对自己作用不大,说明综合实训确实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86.79%的学生对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表示满意,7.55%的学生表示一般,5.6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说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这与在用人单位得到的反馈信息是一致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受学校软硬件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开设的实训模块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突发故障的处置能力不足。

四、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管理学科,仍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也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实训教学团队应不断追踪行业的发展,将国土战线的最新动态融入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以保证学生能得到最符合行业需要的实训,打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良好的软硬件教学条件也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教学条件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第4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1.1寒地黑土地理

寒地黑土区域主要位于我国9个一级农业区之首的东北平原。在地理上北起黑龙江,南至辽宁昌图,西界松辽平原,东界三江平原边缘。我国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两省的黑土面积占到全国黑土面积的80%以上。剩余部分分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以及甘肃的临夏、陇南和辽宁的昌图。

1.2寒地黑土土壤气候

寒地黑土是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壤结构性好,氮、磷、钾等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寒地黑土区域主要地处寒温带,夏季温暖湿润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全年中土壤的冻结时间达120~200d,无霜期为90~140d。

1.3寒地黑土生态

1.3.1生态优势

寒地黑土区域发展生态具有地缘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优势。寒地黑土区域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对内多个省市间依托东北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密切联系;对外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接壤,是中国在陆路上通往欧洲的重要通道。寒地黑土区域的气候、土质最适合发展农耕。同时林木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有云松、灵芝、蘑菇、东北虎、黑熊等千百种野生动植物,这为山产品、畜牧业的开展又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并且,寒地黑土区域乌苏里江、黑龙江、嫩江、鸭绿江、松花江、绥芬河等水系发达,即使相对干旱的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也较为充沛。寒地黑土生态经济催动了第三产业,如物流业、餐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发展了生态理念派生出的文化、教育、旅游、艺术等产业。

1.3.2生态农业

生态建设的关键是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农业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涵盖农林牧渔的各个方面,以绿色生态为理念,最大化的实现了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重组。如黑龙江省从20世纪80代初就开始了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在农业上实施的绿色食品工程、大豆振兴工程、粮食优质工程、养殖业跨跃工程、乡镇企业升级工程及生态农业工程等六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寒地黑土生态农业重点是要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打造寒地黑土农业品牌。寒地黑土品牌是一个涵盖农产品、水产品、山产品、畜产品等在内的农业产品品牌,是一种高品质质量证明标志,代表着天然、绿色、有机、健康、生态的区域供应。

2寒地黑土生态品牌解读

2.1品牌形式

农业品牌经济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品牌与产品特定的区域密切相关,将区域农产品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会促进产业集聚、使区域内生产主体达到协同,从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将寒地黑土品牌作为农业质量品牌的一个范例进行肯定,两任驻华代表3次赴黑龙江考察这一品牌。寒地黑土品牌表征着黑土地域资源特征,证明着出产产品的质量、技术等品质。寒地黑土品牌已经注册有寒地黑土证明商标、原产地商标和服务商标等。并获得了欧盟及美国联邦的全美注册。寒地黑土品牌及产品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品牌”,被中国管理科学院企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推介为“中国知名品牌”,荣获农民日报社评选的“全国首届农产品十佳区域性品牌”,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定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认定为“中国十大诚信品牌”。2012年被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品牌价值评估为123.97亿,连续3年蝉联该品牌评比第一名。

2.2品牌内涵

包含环境、文化等多功能的内涵越来越多出现于农业品牌之中,任何一个品牌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有雄厚的文化基础作为积淀。特定区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中与环境相融合,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地域民族的宝贵财富。黑土地域文化是寒地黑土品牌的根基。地处高寒纬度的寒地黑土区域,受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之特有的人口迁移史、自身文化积淀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体制因素等社会生态环境的极大影响,形成了豪放大度、包容性强和敢闯、不拘小节等黑土文化特质。寒地黑土文化是寒地黑土品牌的价值核心,它决定了寒地黑土品牌存在的形式,演变的路径,是品牌的精神理念。

2.3品牌的认证与国际化

国际社会一般通过制定高标准的苛刻和严格的质量认证和合格检验标准,来最大化的保护本国的生态安全和公众利益。有效的认证及标识是创造产品品牌价值的趋势。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按科学程序,借助公正检测做出的认证结论,可以把产品的内在的品质质量安全信息以证书和认证标志等形式反映出来,从而有效传递产品质量安全信号。寒地黑土地域的黑龙江现已有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0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46.67万hm2。绿色食品中有39种产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FDA认证,有18种产品通过了日本粮食和食品安全检验,还出台了一部专门性的绿色食品认证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寒地黑土品牌形象,如何对品牌进行战略管理,开拓世界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将绿色、安全、环保的寒地黑土产品推向国际化之路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寒地黑土品牌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创造在社会进步中居于源泉和核心地位,知识产权法律一端有效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另一端将才智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多都具备较强的公共性属性。寒地黑土品牌在知识产权类型上是一种集群共有产权,主体多元,产权于集群内部具有非排他性,对外部排他使用;同时,产权的占有不可分、不可让渡,集群成员无权独占,集群品牌不能脱离寒地黑土地域的农业而独立存在。寒地黑土品牌知识产权特指寒地黑土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具体包涵农业专利权、寒地黑土商标专用权、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农业遗传资源、寒地黑土网络域名权等权利。

3.1寒地黑土专利权

本意上的农业专利权产生于农、林、畜牧和渔业等产业中,客体范围很广,主要是农业科技和成果。寒地黑土涉农专利权可以是寒地黑土地域产品,比如饮料、食品的加工技术。更主要的应是符合新颖性要求的农产品、山产品等的包装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这些专利既要政府制定涉农专利科技、贸易等政策,加强公共财政资助,又要建立健全农业专利科研成果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加大涉农专利行政执法力度,畅通涉农专利侵权诉讼和权利救助渠道。

3.2寒地黑土商标权

商标是商品间为标示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志,除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外,强化商标意识,加强商标权的应用是发展农业不可忽视的内容。规范运作的商标权不仅是农业品牌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更能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并且打造知名商标还能积累农业发展资金,实现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功能。寒地黑土品牌商标目前已完成质量证明商标、原产地证明商标、寒地黑土服务商标的注册,已然打造了“北大荒”、“完达山”等驰名商标。为了寒地黑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黑土区域经营主体商标意识淡漠、商标的培植、应用资金积累有限、商标中介服务机构评估机构不健全,甚至假冒、模仿、封杀等商标侵权行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开展商标培训活动,完善中介服务质量;其次,寒地黑土地域政府应在政策、信贷等方面为寒地黑土品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针对地域特点,结合《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地方性规范,加强司法,强化执法,以法律的手段切实维护寒地黑土品牌商标及其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

3.3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的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特征主要取决于该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同时以该地域名称表征特有农产品的标志。而地理标志权则是由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由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权利。寒地黑土农产品原产地名称标志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在权利内容上至少包含地理地域生产者的权利、消费者的权利和地理环境权。寒地黑土地域目前已有海林黑木耳、肇源大米、穆棱大豆、林甸鸡、兰西等六大类82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海林猴头菇、尚志红树莓等8种地标产品被加入中欧互认推荐清单。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为区域成员带来了无尽的品质声誉和经济利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法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伪造地理标志产品产地和经营者采用伪造产地对产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等侵权行为。针对此,强化宣传,增强政府、协会、企业、农户等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意识,推进行业规范化生产体系,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来为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的发展保驾护航。

3.4寒地黑土农业遗传资源知识产权

农业遗传资源是人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自然物资,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业遗传资源正面临着“生物剽窃”的威胁,一些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优势,通过各种手段窃取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严重侵犯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产权。寒地黑土地域的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冬青等遗传资源是黑土区宝贵的农业遗传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植物新品种权。在我国,《专利法》明确排除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专利保护。所以对植物新品种权主要是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规定来进行,主要的职能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局。

3.5寒地黑土网络域名权

第5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经济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础方法和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农业企业)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与有效配置问题日趋明显。特殊的人地关系和管理体制,土地政策、土地资源管理在国家宏观调控与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土地资源学作为专业培养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土地资源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达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合理配置与保护的目标[1-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因此,本文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特点,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王秋兵主编的《土地资源学》,该教材从土地及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土地资源学的理论体系进行系统阐述。全书共14章,可分为四个部分:(1)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土地资源类型及其演替;(2)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3)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4)区域土地资源概况。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与培养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基础理论部分。虽然学生对土地资源并不陌生,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前期学习的主要是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对土地资源的基础理论、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具备土地资源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参考了相关学者的大量教材,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刘黎明主编的《土地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梁学庆主编的《土地资源学》;西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邱道持主编的《土地资源学》等。此外,结合自己所做的土地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以及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等内容,及时总结并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2.实践教学部分。以前的课程教学没有设置实践部分。从现阶段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尤为必要。根据专业定向和课程特点,设置了三个实习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野外选取一块典型样地,利用谷歌地球软件截取该样地的遥感影像图,首先让学生进行室内解译与地类的判读,然后到实地进行调查、核实,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撰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2)土地评价方法。结合第一次的实习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目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的评价,从而掌握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与应用。(3)农用地利用状况实地调查。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应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象,必须了解现实中农用地的利用状况。围绕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种植经营等情况,开展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理解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果仍然采用传统单一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程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引导式教学。通过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照片或者切身体会来引导学生进行枯燥理论的学习与理解。比如,在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中,以南坡、北坡植被生长的状况为例,来说明地形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在水资源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过程中,以2014年夏天大家都切身经历过的全国范围内的水荒,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水在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学生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在土地资源的演替过程中,以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说出自己家乡土地资源的变化等。此外,将网络媒体广泛报道的耕地占用、征地拆迁等社会现象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对近年来资源环境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

 

2.视频教学。视频教学能够帮助老师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展示的内容,能随时增补学科大量前沿信息,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3]。例如,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部分,穿插播放央视2014年制作的《红线》系列视频,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也深切感受到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紧迫性。学生反响很好。

 

3.专题汇报。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土地利用政策与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博弈关系,以及未来土地利用政策与发展方向。例如,在耕地保护与农用地利用方面,由学生自己分组去实地调查,然后以专题汇报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对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并展开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充分运用实际案例,让学生去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理解书本知识,并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并积极进行分析讨论。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以设施农用地的分类为例子,阐述不同历史时期设施农用地的分类归属、缘由,并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与实地调研,对设施农用地的分类归属问题进行辨析。通过这一方式,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认识到土地利用分类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乃至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单纯以卷面成绩为唯一衡量指标的考核方式,养成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以及平时不学习,考试临时抱佛脚的不良习惯。因此,要教好、学好这门课,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同样也要改革,才能走完、走好“最后一公里”的路程,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与效果。

 

考核总成绩为100分,考核方式分为三个方面,将总成绩分别分为60%、20%、20%:一是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理论知识是学习、认识事物的基础,这部分必不可少,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二是平时成绩的考核,包括课堂讨论、专题汇报、学生发言等情况进行打分,考核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性与创新性,此部分占总成绩的20%。三是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表现,以及实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操作性,这部分占总成绩的20%。

 

四、小结

 

《土地资源学》是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考核方式,以此实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的专业素养。

第6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引言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但是现阶段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这一点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要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提高,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理,这是有效解决人与土地间的矛盾,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思路。

1 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还是要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有效地解决。

(1)缺乏土地管理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还有待于完善。另外,有的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对土地资源科学合理规划的意识不强,土地资源管理有时显现出与时现不相协调的问题。没有从整体进行全局的把握,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而没有从长远角度来分析问题。另外,有的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没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土地的分配和规划上,使所有类型的用地混合在一起,土地的资源优化配置完全没有得到体现,使环境受到破坏,还增加了资金的投入,并且不利于城市的长久发展。另外,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在项目用地上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传统的土地管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规划,导致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将使土地管理的权威性大打折扣。

(2)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土地总体规划其实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的方面很广,这就需要良好的协调各方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但是,就现阶段的发展而言,还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这样就容易发生与其他规划相冲突的情况。

2 土地资源在耕地利用方面存在问题

人们的生存资料需要在耕地上进行,耕地给了人们源源不断的生存养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重要方面。但城市的建设使得耕地面积逐步减少,人和耕地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有的企业为了获得利益,一味的开发土地,建设用地,完全没有考虑农业的发展,耕地的保护,使人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土地资源在耕地的利用问题有:

(1)耕地大量被搁置。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比较低,这样就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很多人放弃了耕作,而选择去城市务工,这样大量农村耕地闲置就被闲置起来。同时,有的农民为了获得更大的建设用地开垦荒地,在获得土地承包权后对土地实施荒芜处理,在一定数量的年内以非耕地占用土地名义申请建房,这样土地就被闲置起来。另外,有的企业盲目占用大量土地进行项目开发,却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使一些土地闲置。

(2)农村土地质量逐年下降。土地资源往往会受到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坡耕地所占比例是很大的,而边坡的坡度比较大,绿色植物少,实际上土地的肥力是在不断流失的,再加上人类的发展对森林等植被的破坏情况严重,使得耕地的土质日趋下降。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的力度不够,过度追求对耕地的利用,忽视耕地的日常维护,加之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损害了土壤的养分,使土质不断下降。

(3)缺乏有效地控制。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缺乏有效控制,耕地的土壤流失较为严重。

(4)缺乏土地集约管理意识。有的地区耕地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如农村住房建设面积超过规定的标准,有的家庭宅基地面积较大,有的地方乱占土地现象严重,有的地方为了发展经济,盲目使用土地,甚至以最低的价格出售土地,不利于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地区在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对城市盲目扩建,对耕地面积破坏大。就因为没有良好的规划只是盲目扩建,很多在建的和建成的土地无人问津,耕地在遭到巨大破坏的同时,资源也浪费掉了。

3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措施

3.1 提高土地管理者专业素质

现阶段很多基层土地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士,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土地管理知识,土地管理水平不高,再加上缺乏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上的科学理解,管理思想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土地管理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这种情况下应加强土地管理人员,特别是在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定期地进行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相关培训,土地管理人员也应积极地总结工作经验,进而提升土地管理管理者的专业素质,打造一个优秀的土地管理团队,来促进土地科学合理的利用。

3.2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监管力度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科学的管理土地,这样能够有效解决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土地用地紧张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明确土地管理责任,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监管。对土地使用采取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联合审查的机制,同时严格实施土地供给制,对土地使用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还要进行严格的利用土地审查,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批土地使用,拒绝批准任何缺乏的预审项目,进而最大限度地达到土地的合理利用。

3.3 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有的地方没有节约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1)应加强耕地保护,使其能够与环境和谐发展,达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达到科学合理,这一重点放在空间限制和应用限制的有机结合上,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间的矛盾。

4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土地资源管理在土地资源、城市建设,甚至是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土地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形势下土地管理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真解决。作为土地资源的管理者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还要总结好工作经验,使自己成为一名拥有良好专业素养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土地管理人才,相信我国土地管理规划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会更加地科学合理,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张五九.浅谈基层土地管理与执法问题难点与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李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2012(22):104-105.

[3]郭宝强.浅谈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35):358.

第7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专业建设;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300-03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土地管理事业,中国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者,并从苏联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在当时的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等高校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此后,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近专业在许多高校相继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仅开设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在内,目前中国已有90余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及3S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当前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严峻的形势,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受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的就业与升学压力问题,而在这一竞争过程中,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学识水平是影响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不同高校开设该专业的学科基础或背景各不相同,同时也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造成了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许多新办该专业不久的高校学生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及考研相对困难。因此,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土地管理工作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升学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提高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成为当前本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教育体系,以求提高其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测绘与信息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新专业,于1999开始招收专科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土地管理高级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紧密结合3S技术及测绘与信息技术背景,积极探索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力求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得到不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其他高校及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定位不利于差别化人才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文、理综合且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其专业知识范围及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同时,学生学习基础、个性及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均存在差异性,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着差别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江苏师范大学作为地方师范类高等院校,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依托测绘学科和文理教育而设立的,因而其培养方向侧重于工科类的普适性教育,而在经济、管理、制度等偏经济管理类方向相对较弱,这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全面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偏爱于经济管理类方向的学生培养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师范院校基础文理、计算机基础、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房地产)经济与管理课程群为主线的5大课程体系,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侧重于工科,其课程设置更多偏重于工科类课程,如建筑概论、土地力学与建筑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GIS二次开发等,而在经济管理类课程方面,如计量经济学、应用统计、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然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仅涉及到测量、GIS等工科类课程,而且涉及到资源与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经济等方面,而在本科教育阶段仅侧重于工科类不能适应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可开设的专业课程众多,而本科四年的培养时间很有限,但课程体系中除政治、数学及英语这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建筑概论等,这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挤占了专业课学习的时间。

第8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土地登记;土地登记;资质认证

1 土地登记制度的含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农村农民赖以生存和城市发展基础的土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重视,其经济属性也显露无遗,尤其是“节约型社会”建设口号的提出,土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在持续不断放大。可以说,如何合理、高效、有序地利用土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土地登记制度

为规范土地管理,有效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1989 年 11 月 18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了《土地登记规则》,随着我们市场经济的深入,1995年 12月28 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又对《土地登记规则》作了补充和修改。

我国土地登记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的确立,对明确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利益、保障土地交易安全、维护土地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地登记既是土地产权设定的条件,又是土地产权有序转移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取得了长足进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2 制度

制度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达条件下必然的产物,是社会不同分工和专业化的自然选择。从法律层次上讲,它是人于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向第三人意思表示或受领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直接对本人(指被人)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一般分为委托、法定、指定等几种普遍的方式。

1.3 土地登记制度

所谓的土地登记制,就是本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按照专业化方式,将目前土地登记中一些事务性工作,从现有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分离出来,交由社会上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执业资格的中介机构以有偿服务的形式承担下来。这种中介机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他们接受委托人的自愿委托,并独立承担与委托业务有关的责任和风险。土地登记制度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广泛推行,如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都建立起土地登记制度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

2 建立土地登记制度的意义

在土地登记中,有关专业中介机构或人员接受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委托,土地登记申请、现场指界、土地登记申请文书、提供土地登记业务咨询、实行资格(质)认证和监督管理。

这项制度虽然在我国刚刚建立,有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但它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2.1 从专业化的角度上有助于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土地登记模式

在我国,由于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同时由于土地涉及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呈现出既形势复杂多样,又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特性。而目前,我国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方面还有许多法律问题有待研究,如土地权能的划分、土地登记的公告程序和办结时限问题、变更登记才有办结时限问题、地籍调查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时的土地登记面积问题、集体土地的入市问题、土地使用年限与地上物的经济年限问题、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后法律处理问题等,将这些问题交给每一个普通的土地登记者来进行都具一定的难度,只有从专业化的角度,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能将土地登记工作建立在规范化、 法制化的轨道上,而由专业的土地登记中介机构来从事工作就能做到这一点。

2.2 从程序化的角度上有助于提高土地登记的行政效率

随着国家《物权法》的颁布和公民私有财产意识的增强,土地市场和土地登记市场呈现一派繁荣发展的势头,土地权利人对土地登记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由于土地登记法律程序严密,它要求申请人熟悉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土地登记的方法、步骤,搜集整理土地权属证明文件,还有大量的诸如填表、量图、划红线、填写土地登记申请表等事务性工作等。面对如此复杂的登记程序与登记机关,如何进行有效及时的土地登记来保障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实属不易。同时,土地相关权利人大多又不具备专业法律知识。这就客观要求有专业土地机构,从程序化的角度上具体来承办土地登记申请、权源依据的查找、现场出席指界以及用地项目报批、土地使用权转让、变更等手续,从而节省当事人精力和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又确保安全运行。

2.3 从市场化的角度上有助于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在现阶段,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土地市场也日趋活跃,企业存量土地开始进入地产市场,银行抵押贷款业务、大中城市大多数土地使用者申领合法的土地使用证、利用土产作股进行投资等等,市场上对土地的使用呈现多元化的需求,围绕土地资源开展的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使得变更土地登记业务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建立土地登记制度不仅是建立安全、 可靠、效能的土地登记服务体系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维护土地登记委托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土地登记中介中欺诈行为、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的必然选择。

3 土地登记制度的建立与管理

由于土地登记业务量大,登记内容繁杂,法律条件要求高,鼓励成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土地机构来承担土地登记业务,是提高土地登记过程中行政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3.1 对机构进行严格资质认证

对申办土地登记业务的中介机构要实行严格的资质认证,综合评定其人员资格、执业水平、设备状况等因素后,才能授予资格,并根据经营业绩、用户投诉、执业信誉等情况实行年检。土地机构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包括土地登记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工作底稿、业务、人事、办公、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只有这样,机构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已的执业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3.2 对土地登记人实行资格认证

土地登记人应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从事土地登记的能力,应经培训、考试、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后能上岗,以确保土地登记制度的标准化、规范化。应加强土地登记专业人的执业资格管理,借鉴台湾地区土地登记人鉴定信用和保证金的双重保证功能的特点,增强土地登记专业人公信力,保证不动产交易之安全和提高登记效率。应加强土地登记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对取得土地登记资格的人员,应进行定期教育,提高水平。培训的具体内容除了土地登记专业知识必须掌握外,还包括民事法律、测绘、规划、房地产管理等相关知识。培训形式应逐步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行业自律管理为主转变。

3.3 构建土地登记诚信体系

土地登记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业,它比拼的是服务质量与服务意识。因此,在土地登记中,一是坚持职业操守,做到客观公正。对一些政策明确规定的,要严格执行,对红线做到不踩不碰;对灰色地带、具有争议的业务,一般应坚持少接少管的原则。对于风险较大、可能导致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的业务,可以拒接,尤其是对于委托人的违法指令,土地登记人有权拒绝执行。二是坚持诚信为本,树立品牌意识。要以诚待人,坚持用户利益至上,树立长久经营与合理赢利的品牌意识,在土地登记行业引入先进的服务经营理念。

3.4 引入职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

伴随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职业责任制度的健全。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中对一些新兴行业引入职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对其执业人员实行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如注册会计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职业。这种防范执业风险的机制与思路,也给土地登记的职业责任风险化解提供了启发与借鉴,即建立土地登记人自己的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执业责任保险从土地登记人执业登记注册环节就应开始建立,包括个人执业责任风险保险金和机构执业责任风险保险基金。建立必要的风险保险制度,在执业风险实际发生时,对保护执业人员的利益将起到积极保障作用。

4 完善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建议

4.1 完善土地登记的有关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依法办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原则。加快立法速度,建立完善的土地登记法律制度,不仅可以约束规范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行为,降低执业风险,也是从制度上保障土地登记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立法内容上,应借鉴国际惯例,可考虑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土地登记试点试行办法》和制定《土地登记人职业注册登记办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行政许可法》,提高《土地登记规则》的效力等级,制定并颁布《土地登记法》,将土地登记业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同时,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土地登记人员执业道德规范,保证管理部门依法管理和机构、人员依法从业。

4.2 加快土地登记信息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快土地登记相关信息的公开,实现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是培育、发展土地登记市场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尽快实现土地登记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信息公开提高物质基础。土地登记档案是实现土地登记的基础,必须完整、统一、真实,能及时记录下每宗地的原始情况及变动情况,要按照统一格式整理成册,实施专人保管。另一方面,国家应对提供土地登记资料的程序、使用范围等作出明确规定。国家应尽快出台土地登记资料查询办法,明确查询方法、范围、保密措施、规费等具体事项,方便基层土地部门操作。还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信息资料传递速度,提高土地登记资料的利用效率。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使土地登记资料在使用中价值得到体现,从而为土地登记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9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认识范文

机关各股室、站、所、队(中心)各乡镇国土资源所:

为了全面推进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工作,根据《遵义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关于认真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和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大国土资源领域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腐败问题治理力度,规范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规范权力运行和工作人员行为,严肃查处腐败案件,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源头防腐,为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这次专项治理行动的目标任务是:着力整治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整治和解决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廉洁从政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纠正工作不落实、程序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和腐败案件,建立健全制约监督机制,有效遏制腐败案件发生。

(一)开展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专项整治

主要任务:从解决土地和矿业权出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强化监管措施,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健全完善制约监督机制和制度,切实解决土地和矿业权出让中的腐败问题,促进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

进一步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着力解决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中规避招拍挂,违反规定设置和修改土地出让条件和擅自改变发改、规划部门确定的项目及用途等问题;着力解决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地价评估和土地出让审批的问题;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故意泄露出让信息,影响出让公平、公正的问题;着力解决低价出让国有土地、减免或变相减免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问题;着力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审批不合法、不规范问题;着力解决土地储备、土地供应和土地出让信息不公开、不对称等问题;着力解决土地转让、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不规范等问题。

加快建立健全矿业权交易市场。深入治理矿业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有矿不设置矿权,滥采乱挖及被动设置采矿权问题;重点解决粘土、砂石矿权设立、审批、储量评估、采矿权价格评估不规范问题;重点解决矿业权出让中搞量身定做、暗箱操作、借机谋利问题;重点解决采矿权到期后延续登记不及时、不规范问题。

加强对土地征收储备工作的管理。进一步理顺土地储备机构的职能职责,规范土地征收储备行为。收购土地遴选价格评估机构应坚持公开、公正的选择方式,土地前期开发必须按规定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工程实施单位,各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不得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加强对土地征收储备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及结果的透明度,防止在土地征收储备工作中收受贿赂、等腐败问题的发生,确保公平公正。

进一步规范执法监察行为。加强执法监察队伍和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执法监察工作人员行为,严格禁止在执法监察工作中办人情案、关系案、以罚代法和滥用自由裁量权,防止以案谋私,有案不查、瞒案不报、执法“放水”等渎职腐败问题的发生。

切实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强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利用工作之便插手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投标、资金分配使用和工程验收谋取私利等行为,切实纠正土地开发整理、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招投标和实施工作中程序不规范、标段设置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二)开展整纪纠风专项整治

主要任务:认真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全面排查国土资源管理中易发腐败问题的薄弱环节,坚决纠正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工作人员行为,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制定防范监督和查纠整改的措施,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实现全县国土资源系统行风评议名次上升、违法违纪案件数量下降的阶段性目标。

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针对国土资源系统现行制度、关键岗位、核心业务、重点部位和环节,全面排查管理漏洞和廉政风险点,制定具体防范措施。重点围绕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审批、土地登记、土地整治、征地补偿、调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监察等方面,堵漏补缺、建章立制。

开展自查自纠。组织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依据《廉政准则》,全面开展自查自纠,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切实落实到位。明确自查自纠的政策和时限,本着自纠从宽、被查从严的原则,对在规定时限内主动纠正问题的,从轻处理;对存在问题又不主动自查自纠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严肃处理不廉洁行为。结合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的,应先停职或免职,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处理:一是在土地矿产审批和出让中违反程序、弄虚作假的;二是违规操作、插手土地矿业权评估和出让的;三是利用工作之便,在项目安排、资金拨付、资质审批、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打招呼、协调运作,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的;四是在国土资源执法中,以案谋私,有案不查、瞒案不报、执法“放水”的;五是在项目招投标、实施和资金使用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六是在土地、矿业权登记发证中托关系、拿好处、随意减免费用,或审查不严乱办证的;七是在土地征收补偿安置中虚列补偿项目、谎报多报、套取征地补偿款,为自己和他人谋取好处的;八是在行政征收、行政处罚中不使用专用票据,截留上缴税费,私设小金库的。九是工作人员不勤政、不作为或者不按规定程序和期限办事,造成重大工作失误的。十是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不尽职责、、吃拿卡要,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处十类违纪违法案件:一是在土地和矿业权出让审批中,非法批准、低价出让、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采矿权范围等行为;二是违规出让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或在招拍挂中量身定做、滥设前置条件等行为;三是擅自修改调整土地利 用规划等违规违法行为;四是在土地调查、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和采矿许可证发放中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等行为;五是利用工作之便插手项目的立项、设计、招投标、资金使用和工程验收谋取私利等行为;六是虚报耕地复垦数量和倒卖补充耕地指标的行为;七是在执法监察中,滥用自由裁量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八是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有偿出让、转让、储量评审和工程项目的评估中与中介机构、委托方互相串通,索贿受贿行为;九是擅自减免或缓缴土地出让金和矿产资源规费的行为;十是套取专项资金,设“帐外帐”、“小金库”、滥支乱花、贪污挪用的行为。

严格落实廉政规定。按照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行政问责的有关规定,对本单位(部门)腐败案件多发频发,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要对主要责任人实施问责。行风评议中评价较差、排名靠后的,局党委要对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被约谈单位要向局党委作出说明。对问题较多又不能及时整改纠正的,由局党组会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出干部调整的意见和建议。

(三)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主要任务:着力解决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到位,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等问题,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推进阳光行政,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一批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和资源配置方式,加强从重微观到重宏观、从重审批到重监管、从重项目安排向制度设计的转变,把权力和责任真正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真正抓起来。继续推进土地和矿业权配置的市场化进程,压缩自由裁量权,加快建立规则统一、程序科学、公开透明的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加强对土地整理、土地估价、储量评审和矿业权评估机构的管理,严禁行政人员在经营性事业单位或中介机构交叉任职,切实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制定土地估价管理办法和矿业权评估行业管理办法,建立中介机构廉洁从业和诚信档案,加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力度。

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加强行政审批、资金管理、项目安排、干部人事制度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一步推进土地出让和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继续严格实行接办分离、网上报批、联网审查、集体会审、限时办结、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行政执法权的监督,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严格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强化干部人事管理监督,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要请示县党委政府进一步完善干部轮岗交流制度,要加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人和系统内部管土地、管矿产、管项目、管执法、管人事等关键岗位干部的交流力度。加强财务管理,加快建立财务电子监管系统,对大额资金、专项资金等实施在线全程监管,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报告和通报制度,并加强内部经济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充分发挥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基础测绘成果的作用,搞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和维护更新工作;加强凤冈县基础地理空间框架项目争取力度,积极配合省厅完成全省国土资源利用“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综合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强化对土地审批、供应、开发利用的全程监管;充分利用矿权核查成果和矿业权统一配号系统,逐步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纳入遥感监测范围;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网站”,“局长信箱”和“12336”违法案件举报电话的作用,接受社会公众的咨询和监督。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土地、矿业权市场中的热点问题,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土资源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

三、方法步骤

按照国土资源部总体要求和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的安排部署,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从20__年9月开始,至20__年11月结束。今年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阶段(20__年9月20日到10月15日)

主要工作:县局和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分别召开“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层层进行思想动员,认真学习传达中纪委等四部委院和省厅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国土资源部、省厅通知和省、市工作方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县国土资源部门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依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厅通知精神及省、市工作方案,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和阶段日程安排。

具体要求:县国土资源局和各部门要及时召开党支部会议,学习传达中纪委、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土资源部领导同志在全国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治理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动员部署,充分认识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专项行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阶段:廉政风险排查阶段(20__年10月16 日到10月底)

主要工作:集中开展廉政风险点大排查,由县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抓总,各股室(部门)配合,结合各自实际,重点围绕土地出让、矿权审批、项目实施、项目招投标、执法监察、土地登记、征地补偿、财务收支和干部管理等10个方面,全面排查薄弱环节、制度漏洞和廉政风险点。

具体要求:要认真梳理部门和关键岗位的权力,弄清手中有哪些权力、从事哪些行政工作、权力性质与来源、权力主客体以及职权对应情况,弄清哪些部位和环节在用权上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哪些部位和环节容易滋生腐败问题。针对各自从事的不同行政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和公示行政权力目录及运行流程,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

第三阶段:自查自纠阶段(20__年11月上旬到20__年12月底)

主要任务:以土地矿业权审批和出让、项目管理、土地收购储备、土地登记等部门为重点,集中开展自查自纠,对各部门查出的问题,逐件逐个进行梳理,分清类别,逐一进行整改。

具体要求:各部门要依据《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自查自纠方案,对自查自纠工作的时间进度、工作步骤和工作方式等作出具体安排。要明确自查自纠的的政策和时限,本着自纠从宽、被查从严的原则,对在规定时限内主动纠正错误的,从轻处理;对存在问题又不主动自查自纠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厅的部署,各部门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风险点排查和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并提交总结报告。对于明年专项行动的开展,待部、省统一部署后,再作具体安排。

四、几点要求

开展“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是治理国土资源领域腐败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必要手段,各部门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主动作为。要站在讲政治和讲大局的高度,积极推进专项行动,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投身到专项行动中去。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避重就轻,不能以各种理由和客观原因回避矛盾和问题,敷衍塞责,搞形式主义。

(二)要强化督查。要加强督促检查工作,掌握工作进度,督促工作落实,对工作重视不够、组织不力、行动迟缓,甚至敷衍塞责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各级领导小组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组织开展经常化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县局将组织督察组,于10月下旬对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局各部门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察。

(三)要协调联动。在专项行动中,要多向市局党委和县委政府汇报,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的沟通交流和协调联动,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协调联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把“两整治一改革”纳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内容,相互结合、整体推进。

(四)要靠实责任。各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专项行动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具体工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加强责任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五)要严把政策。“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政策性强,要吃透政策依据和有关规定。对国土资源领域的腐败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要注意保护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注意区分工作失误与腐败问题的界限,区分自查自纠与被查不纠的界限。对于压案不查、顶风违纪的,要从严处理;对于反映系统外人员的问题,要主动向地方纪检部门报告。

(六)要统筹兼顾。要通过开展“两整治一改革”来解决问题、规范业务,促进工作,做到两结合、两促进、两不误。要做到既要不避短、不护短,深入查找问题,认真整改严肃查处,又要注重正面引导,树立典型,鼓舞士气、弘扬正气,进一步促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在专项治理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