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传统企业信息化精选(九篇)

传统企业信息化

第1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1、引言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传统粮食企业可以对企业的各个关键业务环节进行优化,改善企业组织结构,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同时可以统一运作平台、共享业务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参考依据,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正因为信息化建设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目前传统粮食企业正大力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粮食行业来说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创新与尝试,在推广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陷入许多困境、遇到诸多问题。

2、传统粮食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困境

2.1 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显然,多数粮食企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干预和计划经济的管理阴影,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思想不到位等状况,对新技术不适应、对新理念有抵触。特别是信息化的改良将会推动传统企业实现全面、彻底的改革,从观念更新到业务优化甚至组织机构的重组等,都会造成企业上下一时很难适应。要对这种落后的传统行业实施信息化,确实困难重重,不仅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挫伤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2.2 忽视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造成大量盲目实施或重复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但由于传统粮食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模式,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容易形成被动信息化的局面。而且,一般企业没有组建专门的机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部门可能自行其是独自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这样一方面造成企业大量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内部信息的不对称、不畅通,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同时埋下了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

2.3 大部分企业没有自身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信息化实施人才

受传统就业观念和用人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粮食企业是吸引不了信息技术人才的。大多数粮食企业只配备基本的信息系统维护人员,根本没有专业的信息管理机构和技术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显然,引进的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消化吸收与企业实际融合以后,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需要企业自身要有一定的应用研究、创新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传统粮食行业本身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软肋。

3、传统粮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3.1 革新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体制创新

传统粮食仓储企业实施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其主要任务还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资源要素进行重组,以建立一套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因此,在规划信息化战略时就应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改革创新相结合,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不仅是―种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当代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可以讲,粮食仓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引进现代管理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2 注重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信息孤岛

近年来,粮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完成了以储粮安全为目的的粮情智能化监控系统、为日常管理服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出入库管理为主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并对电子商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由于建设实施的信息系统项目繁多,在开发应用中难免会出现重复无序建设和信息数据不连贯不共享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高度注意。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时就应规范技术标准、统一数据格式、定义模块接口,为应用信息系统的扩展性和协同化提供基础,应充分考虑平台的复用和数据的共享功能。

3.3 积极跟踪和应用前沿的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水准

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全息化智能化的储粮仓库监控管理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云计算的应用为开发更具智慧的粮食决策调度系统和从事电子商务构建了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粮食企业应该大胆尝试新技术在新领域的创新应用,而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上和应用领域中。广大企业应利用各种最新信息技术整合企业资源,尽量满足生产和管理需求,努力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4 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氛围,大力培育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随着粮食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信息化建设的模式需要从整体引进和系统托管方式逐渐向合作开发或自主开发过渡,这就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熟业务、善协调的多层次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企业必须通过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来保证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不仅要提升信息化人员意识和素质也应让他们体会到认同感和归宿感。只有这样才能培育真正扎根于普通岗位、献身于自身企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

第2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摘 要 企业应当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从控制风险出发,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的新特点,权衡风险与收益,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以保障信息系统数据和信息安全可靠,从而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其次,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控制。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中要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并结合内部控制管理需求,对系统设计进行分析,对企业发展需求评估,更新方案要有可行性研究;后期要对系统的软件及硬件进行完善性维护,维护要做到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第三,加强网络安全控制。重点发展第三方认证机构,企业之间发生业务来往时必须由第三方公证确认才可交易;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分离出操作与监控两个岗位,通过经济业务多方备份的方式实现岗位间的有效牵制。

关键词 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对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控制环境的影响、对风险评估的影响以及对监控的影响。

(一)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

信息流是信息的传播与流动,其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系统对提高企业信息质量,加强信息流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处理信息的能力。若干个子系统共同构成信息系统,企业运用信息系统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使企业具有处理内部信息和外部环境、活动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系统大大提升了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能力。企业内部沟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状况,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沟通包括部门内部之间的沟通和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沟通是实现企业各部门、各职员信息互换,优势互补的关键环节。信息系统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对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增强决策的高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控制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信息管理系统完善了员工知识和技能结构。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发展,员工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已经不能够满足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需求。运用信息系统有助于增强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其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等,有效保证了企业管理者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大大提升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企业将各项管理制度并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其制度管理和应用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有助于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充分体现其价值。

(三)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企业为防范各种风险,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风险评估尚未能够全面落实到位,信息系统的实施进一步扩大了企业风险评估的范围,有助于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顺利高效开展。总结而言,信息系统对风险评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整体层面。基于信息系统的不稳定性或人员操作失误的影响,极易造成有效数据的丢失,从而,造成信息失真现象,企业在搭建信息系统时促进了其系统的升级,大大提高了硬件和数据的安全性。另一方面是业务层面。传统企业信息的传递均以纸张为主,其信息极易被人盗取,信息系统的实施,使信息传递载体逐渐由纸张向电子信息平台转变,以此,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的有效性。

(四)对监控的影响

监督控制是指企业相关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状况做出检查与考核,切实确保将内部控制落实到位。由于信息系统具有自动化与流程化等特征,且其为企业持续开展健康控制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信息系统不仅实现了实时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缺陷和信息系统本身漏洞的影响,给予企业顺利实施监督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带来的系列风险

(一)企业信息化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新风险

一是拓宽了风险评估范围。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将所有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由数据处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支配,该系统一旦被竞争企业其侵入,势必将使全部的企业信息展露在竞争企业面前,以至于企业遭受巨大的风险。二是加大了设备使用风险。硬件和软件共同构成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存在的问题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软件中的稳定性低、切实度低等问题给予企业带来了新的运行风险。三是加大了道德风险。企业信息化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连接基础之上,即加大了企业内部人员与黑客的合作机会,若黑客反向攻击,势必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相辅相成,彼此影响与制约

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控制以及管理,通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内部控制呈现正相关,即企业信息化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反之亦然。

(三)信息化推进企业实现内部结构扁平化

就传统企业管理而言,其内部结构主要是以管理层级制度为依据的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服务于中层管理人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对企业信息及时更新和传递,有助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更能全面的把握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状况。

第3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 现代化管理 传统会计 管理问题 信息时代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大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内企业面临的经济和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存在的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低下和管理制度落后等确定正制约着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会计信息实现现代化管理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新时期,国内企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如何对企业的中心工作——经济问题作出正确的判定和科学的决策,需要会计为此作出其本职的贡献和基础性回答。实现现代化会计信息管理有助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大尺度的范围内发展社会、促进经济进步。会计人员和管理者应根据当今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结合会计信息的实际管理工作,对传统会计信息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有效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如何做好现代化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并将其制度化和系统化,进行进一步推广,促进会计全行业实现会计信息的现代化管理,用实际的工作和不断地总结推进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实现。

二、传统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会计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传统会计工作没有专门针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常常将人事和工资管理作为其工作的重点,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措施,没有符合人力资源发展的办法。传统会计在管理的层面上看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度缺乏人性化,着比较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在管理上薄弱点的存在,不能形成企业的主体文化,影响了企业的凝聚力,进而阻碍企业经济、社会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2.传统会计工作对资金管理不力

首先,资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是企业壮大的血液,在传统会计工作中队企业资金的管理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不能按照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而是采用短期和刺激的策略进行管理,导致企业丧失确保健康成长的制度保障。此外,传统会计工作不能对企业预算进行监督和执行,形成企业在运行时期资金经常出现不足或过剩,不但造成资金的浪费,更影响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其次,传统会计工作对资金流向的管理失控,传统会计工作一般对企业资金既缺乏事前的控制,又缺乏事中的监督,对事后的检查和惩处力度也不强,导致传统会计工作对企业资金流向和使用的管理方面的不足。其三,传统会计工作对企业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监管不力,企业各资金使用部门的经营活动不能完全呈现于会计工作中,不能实现对资金在各环节和各步骤的监管,存在着隐瞒不良资产和资产清查不严等相关缺陷。最后,传统会计工作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资金的要求,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必然要求财务管理的现代化,而传统会计工作进步速度、应用高新科技水平都不高,影响了企业实现科学化、现代化资金管理需要的满足。

三、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几点心得

1.加强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

首先,加大培养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力度,通过招聘、培训和培养的办法为企业增加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的数量,在人员上和质量上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的实现。其次,分层次培养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划分成高级管理人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重点培养管理人员及基层会计人员,根据人才的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培养群体,根据目标做好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最后,提高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工作质量,让企业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才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价值,实现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2.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力度

资金是企业资产和管理水平的真实反映,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就是实现企业资金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管理,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人员应该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通过准确预测企业资金投资的收益水平和潜在风险,减小企业的利益损失,增加企业资金的效益。

3.优化企业的经济目标

每一个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随着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获利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经济目标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就是要实现企业成本信息、质量、内容的实际控制,通过对目标相关性和及时性的分析,实现对企业的财务上的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大一统和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面临的社会、经济和市场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管理存在的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低下和管理制度落后等确定正制约着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会计信息管理需要一种新型的技术和手段,适应当今的实际,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成为回应这一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现代化会计新型管理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深化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财务新型管理相比现代的财务信息管理更能满足企业更多的经济、管理和决策需求,企业要逐步将会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会计转移到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之上,树立战略化、国际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意识和思维,在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中注重企业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树立,将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做以有机统和,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经济政策决策水平,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用实际的会计信息现代化管理工作推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益龙.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08)

[2]白雪琴.浅谈加强财务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J].现代农业.2007(10)

[3]孟祎琳.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营运能力[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6(07)

第4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化;核算流程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愈发广泛,传统的财务核算理念及流程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优化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核算效率效果迫在眉睫。优化财务会计流程是企业管理实践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优化传统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提高财务工作对企业业务活动的服务水平,从微观上说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价值,从宏观上来说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财务核算流程优化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统工程,在流程优化的准备阶段必须对现有的财务会计流程进行清楚地认识,深入剖析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优化财务会计流程。

一、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现存问题

1.“业财分家”,财务信息难揭示运营状态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管理经营流程也在不断的优化,而此时传统的财务会计流程由于没有采用科学的会计处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财务核算流程的信息记录方式存在一系列缺点:速度慢,操作复杂,信息运用不及时,由此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无法通过财务信息及时的表露和反映出来,企业的财务流程无法全面准确反映企业的运营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财务信息与业务活动的融合产生了阻碍,降低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的协调统一性,财务信息的滞后性和片面性导致企业不能以财务信息为依据对业务活动进行调整,时滞效应较大,妨碍企业进行战略决策。

2.信息片面,经济活动未得到充分反映

财务会计流程经历了从手工记账到半手工记账的过渡,传统会计核算的特点是核算工作围绕各种会计凭证进行。会计人员根据经营活动的产生的原始凭证编制和登记记账凭证,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编制财务报表,从会计人员按一定顺序独立完成记账过渡到后来对针对独立的系统进行操作。虽然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精确度较高、易于操作等优势。但由于各系统之间存在独立性,无法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由此造成财务信息较为片面,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难以系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3.信息滞后,难为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由于科技条件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传统的会计核算往往是在企业业务发生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进行的,会计核算与业务发生时间的不同步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存在滞后性。此外,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流和物流信息的搜集也常常晚于业务实际发生时间,相关的会计信息未能及时有效地搜集。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滞后性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没能通过会计信息及时反映出来,可能导致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4.信息断流,缺乏联系失价值

现阶段企业应用的传统的财务核算流程是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的,各个核算体系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和联系,在传递过程中各模块孤立存在,缺乏信息传递应有的综合性和统一性,使得会计信息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业务信息,但由于没能将不同模块,不同层次的信息进行串联与融合,使得这些孤立存在的信息缺乏应用的价值。

二、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优势

随着经济技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就要努力提高竞争实力,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并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进度。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所必须做到的,而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则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以信息化作为优化财务核算流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可以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保障资金使用安全,促进财务工作与业务活动的紧密联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基。

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在财务核算流程上已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突破了传统会计核算中主要以部门职能划分核算单位的固有壁垒,采用了按照企业财务运作流程统一进行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财务信息基本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有效实现企业决策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实时共享,减少传统会计核算流程中重复性地对原始凭证的核对审核的步骤,可以有效提高核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了传统流程下会计信息核算后信息间的人为传递。因此,信息化时代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应该摒弃传统的人工核算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在信息录入阶段需要人工向核算系统输入有关数据,此外在核算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都是由企业的财务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三、以信息化来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的具体措施

基于会计信息化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入点和着手点:

1.简化会计核算流程

传统会计核算流程繁琐复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不能顺应时代需要,逐渐被时代淘汰。要实现财务会计流程一体化模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尽可能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企业通过数据库实时获取财务数据和信息的便捷性,保证财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企业要善于将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信息转为记账凭证,及时录入数据库中,最后生成财务报表。对于流程中不能产生价值的环节应予以删除,广泛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信息与其他各部门业务信息之间的传递和数据共享,扩大信息系统运用的覆盖面,将财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统一数据标准

利用信息化的优势优化财务会计核算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企业要对内部经营数据的标准进行统一,建立、加强数据标准建设。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成为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各部门、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源数据通过信息技术的加工可以实现内部数据资源共享。按照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标准要求对凭证、账簿、报表的数据结构进行设着,逐渐向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标准化靠拢。

3.重组会计部门组织结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势必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影响,也会使得各部门的职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由之前的整理、收集数据转变为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优化后的财务核算流程将会计信息的汇总处理的工作交给计算机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也被转移到各业务部门,会计人员从原有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主要工作职能由信息核算到分析财务信息为企业制定决策转换。为推进信息化财务核算流程的实施和应用,会计部门需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定期维护主要是由系统部门完成的,该部门还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优化原有的信息系统或开发更适应企业的新系统,财务小组的工作重点则是由被动核算转为主动管理,更好利用财务信息为企业服务。

4.建立完善财务核算制度体系

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企业财务核算流程不仅仅是仅关系到财务部门这一个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的角度上来说,优化企业财务流程是涉及企业整体运营的事情,是整个企业的事情。因此,要想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对企业现有财务核算流程进行优化,建立和完善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财务核算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要从体系建设上、从制度上保证基于信息化优化财务核算流程的进程是顺利的、稳步推进的。

四、结论

财务工作核算和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并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以供决策,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小觑。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以及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运营方式和信息传递使用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企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条件,顺应时展的趋势努力优化其财务核算流程,提高财务工作质量和效率,以便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财务信息,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佳雯,杨国有.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 2016(02).

[2] 娄凌云.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分析[J]. 中外企业家. 2015(10).

[3] 褚跃龙.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原则及实施路径[J].商业时代. 2013(25).

第5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1.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缺失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成为制约各个领域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所需人力资源缺乏,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决策、协调、领导、沟通等能力,大量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这自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缺失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2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

企业的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与建设的关键,管理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在我国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作出相应的调整。很多企业搞企业信息化,只是用信息技术模拟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而没有有效地利用信息化,积极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得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而这些新的变化又会对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对这些机制和制度加以变革,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和提高开辟道路。

1.3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中会计信息系统落后

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在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中,会计人员借助笔、算盘或凭证、账簿、报表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制度,按照复式计账法、历史成本法、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最终生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事后信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活动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大,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得高效益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显得落后。会计数据处理效率低下,虽然会计人员付出极大的劳动,但提供的会计信息总是时过境迁,及时性差。会计信息时效性极强,它的落后必然带来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失误。而且手工会计信息差错率大,一旦发生,查找十分困难。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以纸张为储存介质,不仅数据存取效率低下,而且数据储存成本高。由此可见,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企业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的提高,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提供的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所能实现的价值十分有限的。

2.针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应策略

2.1加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众所周知,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是人才因素,我们要吸收高端人才,有效运用人力资源,提高员工认识水平,提升人员重视程度,激发员工主动精神,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有力保障和要害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能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企业管理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建设一套适合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模式,才能保障信息化的成功建设。

2.2加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化建设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同时,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性和开放性,将使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由传统的及时性提升为主动性和实时性。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会计信息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

2.3加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化与标准化

会计信息国际化和标准化步伐加快,在网络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网络技术正改变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传送、存储、使用的环境,一方面为会计信息走向国际化并与其它产品一起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会计信息的组织方式,传送机构等到逐步国际化和标准化,网络经济使企业成本明显降低,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工具的紧密结合,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益,降低对人、财、物的消耗,提高商务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6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要降低企业物资采购成本,克服现行企业物资采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切实从物资采购机制入手,研究各类物资采购运行方式,寻求适合企业要求的和与物资品种相匹配的采购模式和技术途径。有效降低企业物资采购费用也是企业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了降低企业采购成本,采取集中采购的运作模式,采用招标、定点采购等方式保证物资的稳定供应。全面、准确地掌握物资供应商、原材库存、物资消耗等信息是信息化应用的关键。

二、企业现代化采购运行模式

1.传统采购运行模式。

企业物资采购中,不仅要对价格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对质量进行考核。特别是当企业的物资采购量较少、不适于招标采购时,可采用网络竞价、询价和物资集中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物资集中采购、就地就近集中采购和网络采购等多种传统采购方式。

2.联合物资采购运行模式。

企业需要开发相应的物资信息系统,以实现物资联合采购,在原材供货商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物资采购和住处传递的平台。企业物资采购部门联合起来,对某些通用的、量大的物资进行统一地集中采购,此种方式对降低物资采购价格的效果相当显著。

3.信息化的物流管理采购运行模式。

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中有效整合企业物资采购活动,并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实现系统地集成各种采购运行模式,达到采购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采购运行模式具备下列多种功能:

3.1动态清点企业库存物资,在此期间不影响库房的正常业务运行。

3.2集成企业现有的物资信息、物资采购管理信息、新供货商信息和入库单相关信息系统,并系统地记录供货商的有效信息以形成“供应商数据库”。

3.3实时掌握原材料的积压状况,对过期材料、缺货材料等做出及时、有效处理。

3.4有机地对企业物资管理过程进行系统结合,对复杂互联的计划情况、对未完成的计划等进行追踪,形成的新计划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最佳的库存量,保证企业物资采购数量的精准化。

3.5有效追踪未完成的物资采购计划,将物资库存信息和合理的补库计划等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给企业管理者,解决企业因物资积压和缺货等引起的生产风险或资金浪费。

3.6企业经营审计部门和企业领导者可实时查询企业各种采购物资的价格、状态等,实现全程跟踪、监督的目的。

4.实现集中传统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具体措施。

企业实现集中传统采购有利于将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物资集中采购、统一供应、降低企业采购费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实行集中传统物资采购是促进建设工程项目实现物流管理机制变革,确立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物流管理新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如下:

4.1统一思想。企业物资供应管理部门是集中传统采购管理的职能部门,统一思想后,应在企业主管部门的统筹下制订企业集中传统物资采购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目标、原则、职能、进度等,以使企业的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的结合落到实处。

4.2分类管理。通过对企业的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个体情况进行分类研究,根据科学、务实的原则,确定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的结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

4.3确定程序及原则。

4.3.1规划。企业内部属于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范围内的各项目按所属的需求提出规划,由企业相应管理部门统一汇总后,编制规划计划平衡表。

4.3.2人员。对确定属于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要业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调度。

4.3.3依据。要确定物资集中传统采购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条件、依据,并对具备条件的付诸实施。

4.3.4管理。要组织专业评估小组,就所有物资集中采购的供货商,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供货商提供的物资品质、价格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格供货商并由企业物资供应部门与其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已确定的供货商,应保持相对稳定,但需要不定期、不定次对其进行相关指标的考核。对连续两次或不连续三次出现质量问题且被判定为不合格的物资供货商,企业可中断、中止供货协议,并按程序另选合格供货商。

三、实现物资采购信息化的途径

1.实现采购信息数字化。

1.1为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准,实现物资库存实时查询、单据查询、消耗物资查询、合同查询、计划与合同分析,企业应确立物资信息的动态化跟踪管理信息处理平台,并依此编制短缺物资采购计划,有效防止生产中断、中止。

1.2为实现指标考核动态管理,形成货源相对稳定、质量有效保证、价格合理的供货商关系,企业应建立对供货商的档案化管理机制,对供货商成交的物资品种、数量、价格等实时指标进行准确记录,通过对指标分析,与供货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有效地避免分散采购所带来的各种弊端。

1.3企业应集成、分析市场上的物资供应信息,形成对供货商的评价体系,并与供货商的供应信息相比较,以准确把握各种物资的市场走向信息,有效避免盲目采购。

1.4企业物资管理部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并对企业收集的物资需求信息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以建立信息及时反馈机制,实现企业精准生产,同时也为评判供货商水平等提供了条件。

2.建立企业物资采购信息系统。

为有利于采购活动的正规化和提高运行效率,并与企业总体计划、物资库存相结合,企业应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企业自身所需供货商的“产品货比多家数据库”和产品实时传统数据库。企业通过网络实现企业物资信息共享,增加网络招标功能,以提出物资采购需求。

3.物资采购系统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

将企业外部物资采购系统与企业内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内部物流系统进行有效延伸。

四、结语

第7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一个生而具备天资禀赋,却有着幼稚的信息化“头脑”; 一个是笨鸟先飞,却拖着信息化的沉重脚步。互联网与传统企业,这两个处于信息化不同维度的领域,看起来好像实在没有可比性。

然而细想起来,互联网企业是站在IT技术的高起点上,向业务的复杂程度迈进,在对IT技术的灵活应用上,互联网企业有着先天的优势; 传统企业则是站在复杂业务的高起点上,向先进的IT技术延伸,在应付多重业务、协同制造上,传统企业心得最多。二者最终的目标都是达到IT技术与复杂业务的融合,在殊途同归的探索中,谁向谁学习?

互联网:

重新思考“信息化”

在对“什么是信息化”的思考上,传统企业显然要比互联网企业认识深刻得多。

哈药世一堂是一家与北京同仁堂齐名的百年老店,2000年,负责信息化的企业部部长刘宏斌第一次全面接触ERP,他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 “当我发现我所思考的一套管理方法能用信息化诠释出来的时候,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兴奋。”

和一些老的国有企业一样,“人治”色彩很浓的旧有管理模式阻碍了世一堂前进的脚步,而信息化所具有的“人治向后退,流程向前移”的理念正是将刘宏斌多年来所思考的管理变革付诸于现实。

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集成”始终是一道难关,经历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点状信息化应用后,企业很快为以前的盲目冒进付出了代价――信息孤岛林立。“集成整合”看似一道技术难题,实则是对部门割据式管理观念的一次“洗脑”,系统整合势必带来流程重组,因此,上线信息化前,如何梳理管理流程是传统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与互联网企业轻装上阵不同,传统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不学会卸下包袱,理清机制,信息化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在对“什么是信息化”的思考上,传统企业的回答是,上线信息系统的过程就是重新学习先进管理机制的变革过程。

而在互联网企业,包括信息系统总监在内,都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什么是信息化。与传统企业不同,互联网企业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跨进“信息系统即业务本身”的信息化“最高境界”,这似乎就是信息化的全部。

然而,70%甚至90%的高利润率掩盖了互联网企业高速膨胀所带来的管理危机; “精神领袖”的个人崇拜依然让互联网陷于“人治”的管理氛围; 更为要命的是,多数企业依然以这种“人治”管理为骄傲,从而上演了业务信息系统日新月异,内部通讯却依然靠“吼”的闹剧―信息化鸿沟从未被撕扯得如此巨大。

作为成长型企业,互联网企业同样不能回避传统企业所经历过的阵痛,传统企业以亲身经历的“血泪史”告诉互联网企业: 生有信息化“基因”绝不是信息化的全部,要理解信息化的全部,就要理性地探寻管理的真谛。

传统企业:

重新理解“技术应用”

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总是能将新技术应用得恰到好处?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可以将信息技术与业务模式磨合得天衣无缝?

在文化上,互联网与传统企业一个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一个过于稳健、缺乏活力。在新技术的应用上,传统企业因恐惧而保守,互联网企业则勇于尝试。传统企业更需互联网者借鉴的是信息技术对业务模式的支撑。

抛开对信息技术的先天敏感不谈,互联网企业至少有两点值得传统企业学习。

一是如何应对业务系统孤岛。互联网企业也曾面临过这样的难题,2002年,盛大的业务从一款游戏转变为多游戏研发运作,每一款游戏研发项目都形成了一条林立的系统孤岛。盛大从成功应用在游戏中的“盛大通行证”上得到启发,形成了跨平台多内容的统一认证。

在传统企业,信息化烟囱往往一“竖”就是好几年,整合几乎比再造系统更艰难; 而在互联网企业,系统林立往往能得到快速解决。究其原因,在于对业务模式整体思考的不同。互联网公司业务快速多变,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对业务模式的支撑,企业往往“未雨绸缪”,采用开放式的底层架构,使用开源软件,灵活应变、多留接口成为业务系统的构建原则。

与之相反,传统企业业务模式较为稳定,选用系统架构时,思想也比较僵化,一旦信息系统孤岛形成,很难从底层整合。有的企业不得不推倒重来,浪费了大量的资金。

二是如何设置信息技术部门。在传统企业,信息中心独立于业务部门,信息中心人员大多出身于计算机专业,信息中心往往埋怨业务部门不懂IT,业务部门则头疼信息中心不懂业务,如何平衡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往往成为CIO们的一道难题。

这样的矛盾很难在新浪出现。新闻系统与社区互动系统是新浪的两大核心业务,运营网络应用开发部技术总监王图勇所率领的团队,是新闻系统的技术支持团队。虽然出身于计算机,与编辑部门的密切结合已经让王图勇深谙新闻的每一个环节。工作上,王图勇直接向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汇报,而不是面向新浪CTO。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支持团队分散于业务部门的设置,更高效地弥合了信息技术与业务需求的差距。

从业务的角度理解新技术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业务整合的强大威力,弥合IT与业务的鸿沟,这是传统企业需要向互联网企业好好学习的一课。

追求“最高境界”

实现业务系统与管理系统的整合是互联网企业信息化的最高境界,传统企业的理想则是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殊途同归,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的统一,实现信息化对企业整体战略的支持。

在向最高境界的迈进中,互联网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信息化作为管理利刃,将企业从激情迸发式管理引向理性架构式管理,在成长中蜕去幼稚; 传统企业则面临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的完美融合,在稳健中增添活力。

互联网与传统企业需要相互学习,更需要向已经接近“最高境界”的企业学习,一些优秀的全球性企业往往成为这样的研究模本。

先进的IT架构让思科的全球结算当天就能完成,而很多跨国企业的这个时间是10天。思科每年有90%多的销售都是在网上实现交易的,每个小时大概有250万美元的交易进行。IT架构已经成为思科不折不扣的神经中枢。

在思科,每个流程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IT,IT如何能够支持思科庞大的全球业务?主要还是得益于灵活有效的全球架构。思科在全球采取IT纵向架构,IT 业务板块将职能纵向延伸到思科在全球每个有业务的国家或地区。而为了实现与业务部门的良好沟通,思科将IT 应用系统部门内部的销售IT、财务IT、人力IT 等部门独立出来,与基础架构、服务纵向部门并列。这些新成立部门中的IT 人员的办公地点几乎都在相应的业务部门,IT 员工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每个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以改进需求和优化流程。

第8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保障措施;燃气企业;实践研究

1 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信息化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趋势。燃气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现精细化管理运营。通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现战略目标的清晰传导,在核心管理和运营领域引入先进的流程和技术,支持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和运营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1.2 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建成集成、统一的综合性企业管理和决策平台,统一规范业务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层的分析和研究能力,提升企业决策与综合管理水平,使决策更加及时科学有效。

1.3 增强竞争实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动态,快速获取信息,并做出正确决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开拓新市场,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1]。

2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原则

2.1 指导方针。根据燃气企业的发展的特点,利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管控模式与业务流程,建成高效、灵活、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增强企业与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促进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1)准确。准确性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原则,是指在企业内部运行传递的所有信息,要保证其从源头准确真实,传递过程不增加、不衰减、不流失。信息的准确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失真会导致管理是否失控的关键。2)全面。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客观、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片面和隐匿事实,包括对存在的问题。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客观、全面、完整,对企业决策及战略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及时。信息传递的速度要快、要及时,由于信息具有很强时效性,只有及时传递到管理者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价值,保证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服务。4)共享。信息按照管理者要求,对信息使用具有一定的权限设置,在不同管理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5)安全。信息传递要注意保密,不能外泄,在整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

2.2 基本原则。企业信息化建设本着“统一、集中、集成、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实施;集中:集中领导、集中资金、集中建设、集中服务;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共享: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设施。

3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主要任务

顺应燃气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实现燃气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协同、共享,必须要建成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3.1 科学管理,集中控制。着力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系统和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范围,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集中控制能力的目的。开展主营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积极开展同行先进企业对标,建设和完善支撑主业发展、集成共享的主营业务信息系统。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各种主营业务的信息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从而节约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2 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检查教育,认真排查隐患,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信息系统事故;建立健全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形成重特大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流程,提高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网络运行和场地安全,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3.3 积极稳定推进、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逐步达到目标要求。要重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全公司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要借助信息技术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维护管理和网络资源的合理调度使用。提高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作好网络的防病毒、防攻击、防泄密工作,在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加强落实,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主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4 燃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信息系统

4.1 管道生产管理系统。管道生产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天然气长输管道生产系统的统一管理。系统实施掌控天然气供运销业务全过程的生产动态数据,有效支持了计划、调度、计量、运销、能耗、需求预测等业务管理。系统对天然气管存计算、需求预测及原油管网工艺参数分析计算等方面的储运专业计算模型,辅助优化管输方案。同时通过SCADA系统与管道生产系统的集成应用,实现对长输管网的统一集中调控,保障对管道的安全,优化生产调度运行。

第9篇:传统企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化,也就是企业在进行各种数据处理时,将各种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软件中进行,会计数据的管理以及各种报表、账簿的生成都有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信息化相对于传统的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而存在,虽然有助于企业工作的规范便捷,但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手工处理相比,会计信息化不仅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因其集中处理数据的形式改变着企业内控的管理方式。要想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就应该利用好会计信息化这一背景,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通过计算机控制程序来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满足现代企业内控制度的数据化

在传统会计组织方式的影响下,大部分企业以业务性质的不同划分会计部门的职能,形成一个相互限制的内部工作网络,因此传统的会计组织方式是以分割职能与人员分工为基础完成会计组织控制。而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普及,会计部门以会计信息形成的流程为依据进行内部控制,包括数据收集、凭证编审和数据处理。企业不断建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媒介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各种不同的会计数据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储存和传递,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流满足便捷、迅速的要求。由于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保证各种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数据快速运转于企业内各核算部门间,不仅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也达到现代企业对会计信息传输速度的要求。

(二)符合现代企业对内控的全面性要求

企业内控不止是针对企业的局部,而应是企业所涉及的一切业务活动,因此企业的内控应该满足全面性的要求。具体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包括对资产、会计、人事等政策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工作情况的分析,如果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应该把相应的改善措施及时提出。传统国的会计组织方式强调的员工的自觉,只能满足局部控制的要求,而对局部控制大多是以监督为主,以职权的相互制约的形式来达到制约控制的目的。而受信息化环境的不断优化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开始满足全面性的要求,对人的依赖程度也相应减小。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忽视内控制度的问题急需解决

内部控制是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但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普遍存在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这是缺乏内部管理意识的表现。有些企业甚至完全依赖会计软件,认为引入会计软件系统就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种错误的思想本身就存在极大风险。虽然会计软件由生产商制定好,但如果企业不结合自己的现状来进行内控管理,不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而只是简单使用会计软件,会给其自身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要想避免出现忽视内部控制的问题,应该把企业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在了解企业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去粗取精”,制定出一套适合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制度,摆脱企业对会计软件的完全依赖,减少企业的风险。

1.促进会计信息化内控环境的不断优化

从会计信息化的技术角度出发,企业主管部门应当统一规定会计软件的数据平台及其结构,并统一管理数据传递模式、各功能模块及数据的保密与安全,确保内部数据在控制范围内。这样,即使企业各部门使用的是不同的会计软件,也能够通过统一的管理而实现数据共享,给企业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内部控制环境,也进一步确保企业信息数据沟通的及时性。

2.完善职责分工制度

即使是在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也必须建立起恰当的职责分工制度,给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奠定基础。合理的职责分工,可以促进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转。比如,内部控制制度如果能够建立在会计信息化操作上,会给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再加上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规范操作,严格审查数据的输入和导出过程,就可以保证计核算系统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促使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而对于会计核算岗位的设立,不论是一岗多人还是一人多岗,都必须以“分离不相容职务”为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目的,最终杜绝企业会计工作的欺诈和舞弊。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较差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数据化、准确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虽然满足了新时代企业对会计信息传递的要求,但在保密性与安全性方面却给企业带来了安全隐患。保密性与安全性较差不仅造成企业内控工作的相对薄弱,也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来说,由于会计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做账的形式和流程,还改变了会计数据的生成、传递和存储的方式。这种改变都以计算机软件为途径,一旦有人恶意侵入计算机篡改信息,就可以无声无息地破坏整个会计信息数据,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建立数据库统一管理会计数据,这无形中增加了数据泄露的机率,也增加企业在商业竞争激烈环境下的控制风险。

实践证明,建立安全管理控制制度是解决企业会计数据保密性与安全性的途径之一。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泄露的危害可大可小,严重的甚至会给企业带去致命的打击。首先,企业把好技术这一关,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建立起囊括操作和应用等平台在内的综合安全控制体系。其次,企业还应该引入数据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利用这些技术确保公共网络传输过程中会计数据的安全,避免发生数据丢失、泄密等事故。如果工作人员需要对数据进行删除或修改,应做好操作日志,以备后日检查。最后,企业还应该做好内部人员的管理,严格工作规范制度,只允许核心技术人员进入核心技术工作区域,并通过安装摄像头的方式做好内部监控。

总之,市场经济中有机遇也有风险,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应对风险的方法。在我国会计信息环境下,企业只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而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