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精选(九篇)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第1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了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并促进了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是以机械技术为基础、以职能为导向、以稳定的环境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和虚拟化,增强了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促进了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

企业交易成本及其构成

康芒斯(1934)把社会上的交易行为分为三类:买卖交易(市场交易)、管理交易(企业内部交易)和限额交易(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而科斯(1960)认为交易成本是“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阿罗(1969)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威廉姆森(1985)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包括交易双方搜寻有关交易信息、谈判、缔约的费用,以及监督履约情况、处理违约行为的费用。马修斯(1986)认为“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生产成本是人与物之间打交道的成本”。张五常(1988)认为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罗伯茨 (1992)认为“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巴泽尔(1997)认为交易成本是“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菲吕伯顿(1997)认为交易成本“是那些用于制度和组织的创造、维持、利用、改变等所需资源的费用,包括市场易成本、管理易成本、政治易成本”。迪屈奇(1999)认为“交易成本包括调查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制定和实施成本”。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企业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契约的执行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市场易成本、管理易成本、制度易成本。具体而言,企业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激励成本、组织成本和风险成本。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特征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源于18世纪史密斯的劳动分工理论和19世纪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是以机械技术为基础、以职能为导向、以稳定的环境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在工业化初期,市场环境稳定,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能够以规模经济取胜的情况下,科层组织借助于分工所带来的专业化优势赢得了整个组织的效率。随着以erp、crm、scm、plm等系统应用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正逐步取代处于核心地位的机械技术,成为支撑企业组织变革的核心技术,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层组织存在的基石。信息化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流程导向,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表现出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的特征。

(一)扁平化

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打破专业分工和层级机构,增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强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以团队结构取代层级结构,依据流程导向而非职能导向建立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体系,通过严格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信息采集、加工和传递的有效性和效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替代了中间层次所负责的信息传递、沟通、协调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削减了中间层次,缩短了组织的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从而确保企业信息实时而准确地采集、加工和传递。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淡化了传统组织结构中间层次的功能,企业中间层次逐渐退出管理领域,企业成为高效的扁平化组织。

(二)网络化

组织结构网络化是以契约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发散传递的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直线式组织结构,企业信息自下而上地逐级传递,实行集权化决策;命令自上而下地逐级下达,实行统一指挥。直线式组织使得部门之间不得越级或直接横向联系,导致信息分割和信息割据,形成严重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增加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和扭曲,导致较多的决策和管理失误。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信息集成共享,信息传递可以上下级双向传递或是同级部门或职员的平行传递,企业信息呈网状辐射。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可以把企业信息联为整体,避免信息割据、信息扭曲等倾向,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为分权化决策创造了条件。

(三)柔性化

组织结构柔性化是抛弃固定组织模式,为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实现灵活与多样统一、集权与分权统一、稳定与变革统一的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具有超稳定性,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纵向渠道,指挥和反馈以纵向等级链为基础,依存于固有的规范与惯性的策略进行行为选择,表现出企业的适存与变革之间的磨擦与时滞。企业信息化增强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内部调整能力,可以通过其对环境变化的预期来实现组织目标、战略和行为规范等要求之间的重新选择与整合,与环境变化趋同。组织结构柔性化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加快了对市场和竞争的动态反应,企业组织结构表现出高度弹性、高度流动、高度分权的柔性特征。

(四)虚拟化

虚拟组织结构是建立在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基础上,突破有形的边界,弱化具体组织结构,在市场环境变化时,将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以不同方式整合在一起的临时性网络组织。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规模经济效应为目标,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之间只是简单的结算关系。而虚拟企业是一种战略联盟或战略伙伴关系,是依靠企业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和核心能力的技术和职能部门,为实行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通过网络对企业的外部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的联盟体,它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的“法定”界限和稳定性,将不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迅速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组织模式,依靠信息化手段形成统一指挥的组织结构。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一)扁平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在传统层级组织结构中,部门或工序是按照职能划分的,企业分工细化,业务活动流经的部门或工序较多,运作时间较长,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科层组织结构层次较多,中间层次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功能,信息经过中间层次的上下传递,如同增加了一道过滤器,造成信息的失真、时滞和不全面,使得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导致企业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的增加。

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由于信息化的实施,使信息处理、传递都可以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高层可以通过网络与基层直接进行信息沟通,缩短了纵向信息链,加快了高层与基层的垂直信息传递,提高了高层与基层的信息对称性,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滞,降低了企业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流程为导向,面向企业业务流程,集成信息流、价值流、物流,消除或合并了非增值流程,形成一条无形的管理作业流水线,使企业的所有管理作业环环相扣,强化了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减少了各部门的协调环节和协调时间,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降低了企业协调成本。扁平化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职能决定组织的思想,依据流程决定组织的管理理念,按照“流程负责、流程服从、流程支持”的原则,建立与流程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优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组织成本。

(二)网络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网络化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不必再遵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等级阶层,就可实现部门与部门、职员与职员之间直接的水平信息传递,拓展了横向信息链。在企业内部,这种无差别、无层次、无边界的信息交流方式,将企业内部的层级机构横向和纵向地联系形成网状组织,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信息纵向、横向的传递速度和信息对称性,降低了企业信息成本和组织成本。在企业外部,企业间组织结构网络化可以实现纵向网络化和横向网络化,纵向网络化由行业中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供应商、制造商、客户等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网络化组织,打破了传统企业间明确的组织界限;横向网络化由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组成网络化组织,这些企业依据业务往来相互依存。无论纵向网络化还是横向网络化,都实现了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促进了价值链信息的多维流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因而弱化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降低了企业信息成本、协调成本和风险成本。

网络化组织结构尽可能消除企业作业流程上可能存在的无序、相互冲突的问题,使整个业务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转,将事后检查监督改变为事前监督和事中实时控制,减少了额外的监控作业及失误,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控制能力,降低了企业监督成本。同时,网络化组织结构通过信息系统将大量的人与人的牵制,通过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嵌入在系统中,交给铁面无私的信息系统执行监督控制,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和人工监督环节,从而降低了企业监督成本。

(三)柔性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柔性化组织结构是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其注重增强企业柔性、敏捷性和自适应性,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效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降低了企业风险成本。企业的所有部门及职员直接面对市场,将决策权延至最远的基层,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滞,增强了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降低了企业协调成本和组织成本。

柔性化组织本质上是一个知识体系,其内部构成不是职能单位,如部门、车间、工种等,而是依据并行工程组建起来的一个个完整、统一的知识团队。柔性化组织的运作核心就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管理,不断释放整体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空间的创新和拓展。团队的工作状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系统自动跟踪,将团队每个职员工作的各种数据通过给定方式传送到数据库,使管理者可以有效、实时地了解职员工作状况。同时,绩效评估体系为职员制定了一套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职员工作测度和奖励的依据,改变了原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可测量的状况,使其透明化,变得有据可依和有章可循,降低了企业激励成本。

第2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网络会计 会计发展 企业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60-02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作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决策和企业管理水平。20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企业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会计信息化,应用了会计软件。但从总体上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而是与传统的会计相融合。与传统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2)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3)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进一步拓宽。(4)以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5)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及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度。(6)以实现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为目标。

2.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在手工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中,会计人员借助笔、算盘或凭证、账簿、报表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和事项,依据会计准则制度,按照复式计账法、历史成本法、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处理,最终生成会计信息。这将需要很长时间,这样出来的会计信息,只能是事后信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活动种类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系统所需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大,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得高效益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越来越显得落后。会计数据处理效率低下,虽然会计人员付出极大的劳动,但提供的会计信息总是时过境迁,及时性差。会计信息时效性极强,它的落后必然带来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失误。而且手工会计信息差错率大,一旦发生,查找十分困难。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以纸张为储存介质,不仅数据存取效率低下,而且数据储存成本高。由此可见,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随着企业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的提高,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提供的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所能实现的价值十分有限的。

3.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信息化一词已经普遍应用,只有会计领域还是处在电算化阶段,这种会计电算化仅仅把计算机当用高速运算的工具,模拟手工会计去完成原有的数据处理任务,忽视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当前会计软件由于过分强调会计人员的习惯,其结果是使人们只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分析的一面,这样不利于调动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会计电算化是工业经济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这种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重在满足内部管理,封闭式的系统,使企业内部形成一座信息孤岛,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互相隔绝。这种信息即使实现了网络化,也只是一个孤立的资源贫乏的局域网络,这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已经落后了,我们必须将传统会计与信息技术完善地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4.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动力。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化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会计,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在现代企业中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主要表现是会计信息化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部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信息社会里社会经济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会计对此作出相应反应,否则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和手工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其处理和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和协调,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是制约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所需人力资源缺乏,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又需要精通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备决策、协调、领导、沟通等能力,大量企业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无法对企业信息化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这自然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管理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未作相应调整。很多企业搞企业信息化,只是用信息技术模拟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而没有利用信息化积极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引入会使得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有效,而这些新的变化又会对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对这些机制和制度加以变革,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改革和提高开辟道路。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渐复杂多样化,竞争范围的扩大,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信息变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会计的职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会计由核算型转化为管理型,在管理会计模式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整个会计系统将成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系统。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将作为资产进行计量,网络经济下,信息的增值能力正在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一项新的信息“域名”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的及时性成为使用者的强烈要求,月报、年报对投资者的重要性地位大大降低,传统的会计信息要求必须为编者按制报表留有一定时间,使企业外部使用者不能及时了解企业信息,网络社会中企业外部使用者可以随时登记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正当合法地利用数据中心浏览所需数据,这样企业外部和内部的信息使用者可随时获得最新的信息,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

会计信息国际化和标准化步伐加快,在网络经济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网络技术正改变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传送、存储、使用的环境,一方面为会计信息走向国际化并与其它产品一起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会计信息的组织方式,传送机构等到逐步国际化和标准化,网络经济使企业成本明显降低,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工具的紧密结合,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益,降低对人、财、物的消耗,提高商务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组和优化,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同时,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高度共享性和开放性,将使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披露由传统的及时性提升为主动性和实时性。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会计信息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

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因素是人才因素,我们要吸收高端人才,有效运用人力资源,提高员工认识水平,提升人员重视程度,激发员工主动精神,才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有力保障和要害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能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赢利能力。企业管理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等特点,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因素,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建设一套适合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模式,才能保障信息化的成功建设。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化,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耿玉芹,胡可上.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济师,2007(9)

2.黄传常,冯燕云.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企业会计的影响分析.经济师,2007(9)

第3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影响;对策

一、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传统会计功能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会计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传输方式、目标和管理职能。其一是对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凭证的收集和编制都是通过手工完成的,而在会计信息化中主要是通过电算化软件中的各个系统自动生成各项会计信息。其二是对会计信息传输方式的影响,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其主要传输方式就是报表或者是软磁盘,而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则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递,会计信息化也使得会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技术,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1]其三是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传统会计中企业的管理者通过报表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要求,而会计信息化则可以从多方面来满足管理者和投资者的需求,并且可以更为深刻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其四是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传统财务工作就是对资金进行管理,而会计信息化则是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完成基本的财务工作,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加强财务工作的综合管理。

2.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由传统的手工会计发展到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和目标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同样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资产的安全性,而且会计核算方式和基本原理不会发生改变。但是由于传统会计和信息化会计在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上的差别,使得财务人员在日常的业务处理上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对财务信息管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的限制逐渐减少,同样也有效的实现了公共资源的共享。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合作伙伴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逐渐加大,业务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财务信息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财务管理也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可以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现阶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2]

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1.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实现观念的转变是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都是由人进行操作和管理的,财务人员的工作对财务管理的质量也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就是树立风险意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始终存在,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及时的防范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尽可能的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最后则是明确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在保证会计信息及时、有效、真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作用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2.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一些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的基本核算,但是很多财务管理工作还是通过手工完成的,究其主要原因是企业中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素质已经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面对会计信息化的新形势,要想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转变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显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信息时代下无形资产愈加重要,创造更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显得更加重要。因而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转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实现股东利益的同时也需要实现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3]

4.拓宽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

我国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制度中,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和分配,以及固定资产的管理,而无形资产在资产结构中的比重是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的。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因而企业财务的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是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的时候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无形资产的价值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就是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风险的防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风险因素。最后则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也应该参与到企业的利润分配中。

三、结论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会计信息化不仅是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延续,同样也是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会计信息化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的改革,由此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就需要企业采取合理的对策来应对这些变化,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的优势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存忠;浅谈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J];齐鲁珠坛.;2010,1(04):53-54

第4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了网络的特点,从企业后台逐渐走到企业前台,实现了信息的开放化和共享化,企业信息系统被推到网络上后,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同时也增加了企业信息泄露的可能性,给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提出了挑战。为了维护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认真规划和设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要优化内部功能还要从外部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好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信息管理的安全控制[1]。

二、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

(一)信息的快速扩展

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主要表现在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继而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直接获取企业商务活动相关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扩展了信息范围。除此之外,企业信息的录入将不需要原始的数据凭证,直接根据网上信息的交流自动分类录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备份数据防止数据丢失[2]。

(二)信息的获取速度

传统的信息管理获取速度慢,企业项目历时长,项目各时段数据文档的保留不完整,数据容易出现混淆和丢失。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了获取处理速度,并实时对数据进行备份和更新,避免了数据不完整现象的发生。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提供的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输能力,针对不同的部门发送不同的通知,由于网络支持超链接和超文本,可以传递声音资料,从而使员工阅读信息更方便、更生动。信息管理系统新增了许多功能,减少了工作人员的介入,降低了错误发生的概率。企业通过网络向公众传递信息,吸引公众的注意,使公众能够对企业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因为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所以企业员工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信息的及时获取提升了员工随机应变的能力,工作人员之间或者企业内部人员与企业外部人员之间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缩减了项目用时。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离不开计算机,所以作为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准确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方法,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企业人员的工作量,还让企业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得到解放。

(四)对企业安全性的冲击

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信息的完全开放和共享,网络主宰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很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导致企业信息系统瘫痪,企业机密信息被窃取,为公司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3]。

三、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功能上与技术上的优化

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处理和连续存储,原本由很多人分工才能完成的工作,只需要一两台计算机就能完成。先进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实时信息,工作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项目的运作信息,控制项目进度,预测项目下一个阶段潜在的风险,及时制定计划,保证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二)信息系统的智能化

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自动化和信息多元化,系统的自动化代替工作人员完成了许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操作的准确性,降低了工作的技术性和复杂性。信息多元化主要体现为信息传送的自由性,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传播,具有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和信息多样化的特点。与此同时,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改变了信息的处理方式[4]。

(三)信息系统面向社会化

基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再是单纯的面向企业内部,网络技术的融入实现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面向社会化。企业信息具体且真实的呈现在大众眼前,实时上传更新,加深了人们对企业的了解,提高了人们对企业的关注度。

(四)对企业安全性的冲击

第5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 主要问题 解决方案

2005年5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对加快物流企业的发展,规范物流市场竞争秩序,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标准对物流企业的定义是: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该定义指出了相应的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物流企业中,中小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企业基本上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甚至有些企业仍采用纯手工操作。新标准的出台,为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提出了非常紧迫的要求,也为中小企业从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注入了一剂催化剂。

一、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我国的物流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中小物流企业之所以没有进行信息化有如下原因:

1、传统观念及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由于人员素质及资源有限,习惯于用传统的思想解决问题,使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同时,作业模式也习惯于手工作业,害怕甚至抵触企业信息化。

2、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软件有限。这里的适合其一是指价格适合,其二是指物流软件适合。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所谓的物流软件,大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软件发展而来,价格较高,而且存在不大适用中小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的现象。

3、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物流平台发展缓慢。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中小企业,企业资金、规模和经营能力有限,自己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可能性不大,故迫切需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二、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主要解决方案

1、ASP方式。

ASP(Application Server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是指那些通过Internet或VPN(虚拟专用网络),将运行在自己服务器上的应用系统出租给商业用户并收取租金的公司。ASP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各种应用功能服务,如市场信息、销售管理、帐务处理、电子付款、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电子邮件等;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服务,如企业配套系统的配置、应用系统的管理、应用软件的维护、专业技术的咨询等。企业不需要昂贵的、用以支持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设备。在企业需要这些服务时,只要有上网的终端设备和浏览器,就可以通过网络接入到ASP服务网站,通过身份确认后即可使用各种软件及享受各种服务。ASP计费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按应用软件计费,也可以按使用的连接数和数据流量,或数据存储量计费,还可以按月租的方式计费。

采用ASP方式,可以大大减轻中小物流企业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解决了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购买、开发或维护的成本,绝大部分技术性的工作由ASP服务提供商来承担。同时,ASP系统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用性,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定制,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协同方式。

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财力有限,独立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耗资巨大,因此,中小物流企业急需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目前,国内这种平台规划、研究和建设还刚刚起步,进展较慢。

3、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

在中小物流企业中,大多数是由传统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有些从事运输的只有几台车,规模非常小,难以独立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又缺少和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条件,此时,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进行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如传化物流基地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运转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杭州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物流运营基地。到目前为止,传化物流引进了大约400家小型物流企业。传化物流基地的信息系统由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业务运作,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传输管理,直接促进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运营成本的降低。

4、校企联合方式。

对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来说,个性化需求比较多,标准化流程比较少,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成本增加,需要软件开发商付出很大的代价进行系统开发与实施。而多数开发商又认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且主要应用在基础信息化层面;高层次的应用,如促进业务流程改造和优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优化整合资源等还不多见。根据国外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企业物流信息化一般物流信息系统在低端市场上不具备开发价值。从商业化运作而言,中小物流企业在目前还无法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开展信息化。因此,这种状况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小物流企业一般业务比较简单,信息系统的开发相对也比较简单,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有开发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廉价、可靠性比较高地开发出中小物流企业所需要的物流软件。这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开发经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个性化需求,实现中小物流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第6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集成化。对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包括企业档案)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实质是将企业内其他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等)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无缝衔接,建立起企业内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知识平台。

第7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

现在全球都已经进行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发展阶段,平常传统企业办公只是在工作的文件处理和印刷上进行使用,在办公的其他重要的步骤环节并不进行使用,这就使得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远远不如其他企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对产品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也不准确。同时,现在的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程度也已经不能满足传统企业的需求了,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的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有所提高,相互工作人员一定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要让这个问题制约了整个传统企业的发展,让传统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重塑管理模式和办公结构,实现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传统企业在现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效益。

一、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必要性

现在的传统企业在产品销量不断提高的时候,办公效率也应该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完成对传统企业产品的促销。如果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要提高的话,就要进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现在的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是比较守旧,落后的,它只是简单的对文字进行整理,在所需文件打印方面以及文件分批管理建档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企业现在需求最高,也是要求最高的信息数据的相关整理以及资料信息的共享等办公需要,却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在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传统企业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信息量也在增大,传统企业只具备当前的办公建设的话,是无法实现对于信息的需求的。只有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增强,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够根据企业特色进行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数据中心,一味地按照守旧的办公模式进行网页浏览,复制信息完成企业的需要,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只有在现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增强才能够对于需求信息进行各种采集和整理分析,使传统企业能够更加的平稳,进步的发展。提高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全面应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各种挑战,这是传统企业最正确的选择。

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管理人员办公思想观念落后

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不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办公思想观念落后,工作不认真负责导致的。因为缺乏对现在企业办公理念和办公方法的深入了解,很多管理人员对于办公自动化建设都没有概念,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不了解其中的内涵。更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要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方法就是大量的向企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设备,代替人力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甚至,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直接就认为,他们在传统企业办工很长时间了,计算机等系统是不能代替他们进行决策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会错误的认为,他们平常的办公效率没有阻碍传统企业的发展,所以不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去干这样一些“无用功”。这都是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也是源于传统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对办公自动化建设认识不够深导致的。他们只看到了先进设备的引入,并没有想到这些设备的引入能够更加促进传统企业对于办公相关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传统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努力的信念,只停留在现在的水平上,不求突破,不求进步。

2.传统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传统企业如果想要提高办公自动化建设就需要有精通计算机的技术人才,能够根据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更新速度和多少,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快速的数据分析,提高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但是,现在的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中大量缺乏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技术人才,不能够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及时捕捉企业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办公,也无法依据最先进的办公管理模式进行相关办公措施的改善,这也就是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大大降低,办公自动化建设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对于大数据认识不完善,办公硬件储备不完整

大数据时代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的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可是很多传统企业对与它的内涵认知还不是很清楚,这也就导致了相关企业的办公硬件设施设置不当。如果要进行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那么硬件基础设施肯定是要具备高性能的特点,如果只是选择使用一些价格相对较低,功能不完善的设备,肯定是不能够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的。属于传统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就无法保证全面,准确,信息服务不完整,那么传统企业的办公人员肯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去研究,这就使传统企业的办公效率大大降低了,阻碍了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建设。

三、提高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传统企业管理人员提高办公效率的认识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办公模式还是比较守旧的企业来说,一定要让所有员工都能够认识到进行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制度,在办公的某一些环节进行提高效率的一些规定,比如说在进行信息的印刷时,传统企业可以制定提高办公效率的制度,严禁办公人员浪费印刷时间,对于印刷多少文件的时间有明显的合理的限定。只要类似的相关办公制度不断完善了,办公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办公意识就会增强,这样能够顺利的带动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顺利建设。同时,信息的准确性也要让相关企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购进功能不完善的基础设备,耽误整个办公过程。所以,只有加强传统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于提高办公效率的认识,才能够让传统企业拥有一个核心的办公自动化建设领导核心。不管是进行功能齐全的设备的购买还是信息的采集和整理等方面,都使企业每一个员工做到自觉的更新办公自动化建设系统,及时查漏补缺,促进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提高传统企业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

针对一部分传统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工作人员对于提高办公自动化建设的专业素质不高这一问题,传统企业可以想方设法进行解决。比如:定期聘请专门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专家来到企业进行宣传讲座,加强办公人员对于自动化建设的重点的认识,促进办公人员和专家之间的互动,让传统企业的办公人员能够进一步创新,进行相关办公自动化建设制度和程序的创新与改变。另外,传统企业也可以定期进行办公人员的考核,不断让办公人员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办公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规范办公人员的工作流程,从而为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既然传统企业要加强办公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关领导就应该根据办公自动化建设的复杂性对办公人员进行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企业可以定期的将办公自动化建设人员组织起来,一起了解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的办公操作技巧的培训,让办公自动化建设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办公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让相关的办公人员对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操作和要领也逐渐掌握清楚,从而为大数据背景下,相关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更加顺利。

3.相对提高传统企业的办公设施的建设

相关企业一定不要因为价格的昂贵就放弃对功能齐全的硬件设备的购买,这个做法是万万不能够有的。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传统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话,先进、功能齐全的硬件设备是必须要具备的,只有有了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相应的建设才能够顺利发展。只有传统企业的办公自动化设备更加功能齐全,企业的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才能够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才有利于传统企业建立更加庞大的数据中心,促进传统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了齐全的硬件措施,传统企业的办公人员才能够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从互联网获得的数据医院进行专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使传统企业办公获得信息更加精确,专业,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实现传统企业的信息需求,促进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更加顺利的进行。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如果传统企业想要继续获得应有的收益,就必须要实现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办公效率,只有企业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提高了,企业的产品促销等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企业的经济收入才能够持续稳定升高。针对现在传统企业办公自动化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相关工作人员也要深入研究,及时找到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陶玲.企业办公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J].电子制作,2013(06)

[2]孙晓臻.计算机在企业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J].河北企业,2013(04)

[3]苏明哲.企业办公自动化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第8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网络管理会计(Web Management Accounting);信息经济;企业管理会计

一、信息经济及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

从20世纪末至今,世人最关注的莫过于互联网的产生。互联网的产生标志着信息经济的真正到来。信息经济是崭新的经济,它是以因特网为基础设施,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技术,以电子商务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经济,它具有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特征。信息经济的到来对企业经济行为有如下影响:

(一)企业生产要素的变化

传统经济下企业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劳动、资本。这些要素都受到数量的硬约束,都是稀缺性资源。而信息经济下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知识(信息)。从实践角度看,知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认为知识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知识和实物的劳动产品不同,知识具有外部性、非重复性、可复制性、可共消费性、可学习性和可继承性、不确定性等性质(夏先良,2001)。这些性质是相互依存的。

(二)企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传统经济下企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自然力、牛、马等牲畜,人力、手工工具或机器等;而信息经济下企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组成的网络生产工具体系。这些网络生产工具体系带给信息经济社会的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获取信息、发出信息网络化。由于下列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中,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FMS(柔性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企业生产由钢性生产发展到柔性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

(三)企业生产交换方式的变化

信息经济的交换方式主要是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由于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比特而不是利用原子来完成交换方式。信息经济的交换空间趋向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经济的交换主体、交换内容也趋向全球化。

(四)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应从M型组织结构转向E型组织结构。M型组织结构是以劳动量划分(工作横向分担)、权力链划分(决策纵向分担)为特征,体现企业组织的规模精干、职责分明、专业化分工的等级制结构、职能制结构、事业部结构的企业组织结构。M型组织是钢性组织结构,没有好的组织敏捷性,组织变革的速度慢。E型组织是一个外向型的生态系统组织。它是一种体现快速、灵活、整体协调和创新的“无边界组织”的企业组织结构。“无边界组织”是一种边界灵活,没有界限,能够使资源、信息、观念和思维自由而快速流动穿行的组织。它将消除四种硬性的组织边界:纵向的权力边界;横向的职能、纪律、业务边界;对外的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的边界;跨国的国家、文化、市场体制的边界。E型组织能够随环境变化而调整组织结构且有权变的敏捷性和高效的变革速度。

二、企业参与信息经济需要构建网络管理会计

企业要参与全球化经济竞争,就必须融入到整个全球信息网络之中。全球信息网络组织是一个由活性结点的网络联结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是基于信息的网络化创新组织。信息流驱动网络组织动作,组织协议保证网络组织正常运转,而结点组织成为网络型企业① (林润辉、李维安,2000)。信息流是网络组织的血液,它带给网络组织营养与能量。信息的沟通与共享是保证网络型企业及其网络组织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因此,信息经济下的企业要转变成为网络型企业,网络型企业的集成管理需要实时的集成信息。企业就必须具备与全球信息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条件和能力。网络管理会计是以电子商务的基础为企业集成管理提供集成决策信息的信息系统。因此,企业参与信息经济需要构建网络管理会计。

三、网络管理会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管理会计革命

除了没有改变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决策信息的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性质外,网络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的冲击不仅仅是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来取代管理会计工作(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的手工劳动,而是基于因特网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管理会计工作(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工作)及其所涉及到管理会计工作的主体、客体、服务对象、工作内容、工作载体、工作方式等管理会计内容的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管理会计是网络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管理会计革命。具体如下:

(一)管理会计工作目标的变化

目标是系统存在的前提。基于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发展方向,也改变了企业管理会计发展目标:信息经济下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目标是为企业价值可持续增值提供决策信息。

(二)管理会计工作主体的变化

在传统企业里,根据分工原则,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主体一般是企业内的某个具体部门和某些人员,如财务部门和某些财务人员。在由现代信息技术装备下的现代企业里,根据集成原则,企业管理会计工作主体一般是具体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他们不仅是业务工作的决策和执行人员,同时也是业务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的人员。

(三)管理会计工作服务对象的变化

传统企业的管理活动从功能层次上可分为决策层、控制层、执行层;由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企业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管理活动功能层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管理活动的决策功能、控制功能、执行功能日趋一体化,可以由执行单元(如工作团队)来完成。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服务对象从为单纯企业决策层提供信息到为企业所有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服务。

(四)管理会计工作内容的变化

传统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以土地、劳动、资本等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传统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提供物质资源有效配置的信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以提供促进知识资源为主、物质资源为辅的企业资源最优配置、有效利用,企业网络管理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以提供促进知识资源为主、物质资源为辅的企业资源最优配置、有效利用的信息。

(五)管理会计工作对象的变化

传统企业管理会计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现金流。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企业,由于经济活动的现金流是体现在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比特流上。同时,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现金活动,而且表现为战略联盟企业的现金活动。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对象主要是以基于战略联盟企业电子商务现金流的基础上的信息流为对象。

(六)管理会计工作载体的变化

传媒是信息的载体,通讯是信息传送的渠道。传统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载体是传统的传媒业,它一般包括传统的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和书籍、宣传资料)和电子媒体(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电影、录像和音像制品)。随着信息、通讯和传媒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通讯和传媒等行业出现了相互交融的过程,即信息、通讯和传媒的产业融合。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载体是相互交融的信息、通讯和传媒。

(七)管理会计工作方式的变化

传统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方式主要是依次经过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几个环节。但是,基于网络技术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下,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把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等统一到企业业务网络体系之中,伴随着企业业务工作过程而进行。

四、网络管理会计的内容框架:企业管理会计网络化的运行规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社会需求个性化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了实现企业数字管理,企业需构建用来支撑企业数字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网络管理会计。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Nodes)(曼纽尔・卡斯特,2001,P570)。管理会计系统是为协助企业管理者规划和控制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工作包括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信息(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1999,P1)。本文认为,企业网络管理会计是基于相互连接的节点上进行收集、分类、处理、分析和报告信息并为协助各个节点上的管理者规划和控制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信息。这里“相互连接的节点”特指因特网。信息经济下企业网络管理会计的内容框架②是:以企业价值可持续增值为目标;以基于战略联盟企业电子商务现金流的基础上的信息流为对象;以有效配置、有效利用的知识资源为内容;以REA会计为基础;以分层次的网络计算为依托;以相互融合的现代通讯和传媒为媒介;以信息的分布式实时处理为手段;以价值网络链分析为工具;以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思想、方法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基于SCM、ERP和CRM基础的集成系统;向以分散性为特征的各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的战略管理会计。

(一)以企业价值可持续增值为目标

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表现为以追求可持续创造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信息经济下企业是主体制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可持续增值最大化。从某个意义上说,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对企业管理目标的具体化和数字化。网络管理会计目标就是对企业可持续创造企业价值进行具体化和数字化的过程。因此,信息经济下企业网络管理会计目标是以企业价值可持续增值为目标。

(二)以基于战略联盟企业电子商务所体现的现金流基础上的信息流为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管理会计的生长点,也是管理会计学科性质的界限。企业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所体现的资金活动。

信息经济也是商品经济,所以,信息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会计仍然是以现金流量为对象的。但是,信息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济业务都建立在基于网络(因特网)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之上,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商业过程中各阶段的交易活动的电子化。因此,在信息经济下,企业的资金流、价值流是统一于信息流之中。所以,企业的资金流也是企业活动的信息流。

(三)以有效配置、充分利用的知识资源为主要内容

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随着企业管理的重心转变而转变。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在信息经济下,土地、劳动、资本,知识(信息)都是企业生产资源,但土地、劳动、资本等物质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知识(信息)等知识资源所取代。由于知识代替了自然资源、劳动、资本而成为企业最有战略性资源,企业的管理重点就转变为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使用,以及企业组织知识的共享、转化、创新等的管理。信息经济下,企业管理表现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因此,网络管理会计就是以有效配置、充分利用的知识资源为主要内容。

(四)以REA会计为基础

会计一体化(主要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一体化)是会计界一直为之探索的课题。会计一体化的首要条件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实现真正的“同源分流”。从理论上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同源分流”(胡玉明,2000),但现实经济中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本文认为,真正的“同源分流”应该是:“同源”应该是指同样的经济数据,“分流”应该是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相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以产生不同用途的信息。在网络管理会计产生之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同源”,只能算是次级“同源”。真正的“同源”应该是“用来产生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数据的数据”是统一的。在信息经济中,网络管理会计是以REA会计(Resources, Event, and Agents,REA)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来源于同样的业务数据库,实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体现着会计一体化的基本特征。

(五)以分层次的网络化计算为依托

由于信息经济下企业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层次化的战略联盟型经济组织,企业要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使用,就必须有分层次的网络化计算的企业管理会计为前提。从内到外看,企业分层次的网络化计算依次为工作组计算、企业集成计算、企业间计算等网络计算(如图1)。

工作组计算,它是指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而承担基本业务流程的工作组(工作团队)为基本计算单位来收集、分享、保存和传递企业业务流程的信息。

企业集成计算,它是指在企业组织集成化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对企业各个工作组计算进行整合、集成为企业各个决策单位的决策提供整个企业动作的交互(相互作用)的和统一的情景(信息)。

企业间计算,它是指在构建企业联盟(扩展的企业架构来调整企业外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企业间信息共享网络技术,来消除企业间的壁垒,为各个联盟企业提供决策信息。

(六)以相互融合的现代通讯和传媒为媒介

传媒是信息的载体,通讯是信息传送的渠道。随着信息、通讯和传媒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信息、通讯和传媒等相互交融,统一发展的趋势,也就是信息产业融合。因此,在信息经济下,网络管理会计是以相互融合的现代通讯和传媒为媒介。

信息、通讯和传媒的相互融合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Yoffie, 1997)”。在数字融合之前,通信、计算机、传媒存在着不同的分割市场而且功能各异,数字融合之后,通信、计算机、传媒等领域相互扩散相互融合,如:计算机开始有通讯功能而电话开始有程控功能,从而导致三者间的边界消失。通信、计算机、传媒的融合标志是互联网,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之间的“三网合一”为互联网,语音、视像和数据可以在同一网络上发送。

(七)以价值网络链分析为工具

在工业经济下,企业外部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是二维空间内线性的价值链。企业的价值分析是运用价值链分析为工具的。在信息经济下,企业外部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是三维空间内非线性的价值网络链。因此,企业的价值分析是以价值网络链分析为工具的。

在信息经济下,企业处在一个“企业共生网”下,企业与企业的联系超越和拓展了原来的价值链的范围。原来的直线价值链很难使企业的视线超越前面的视野之外,这“就好像在一辆大卡车后面驾驶,很难看清前面的路一样(潘飞,2001)”。因此,在信息经济下,企业是处在整个企业群之内。从现金流量角度看,企业外部的现金流量是非线性的现金流动网。企业内部的活动是由许许多多工作团队组成,这些工作团队的活动已经不是按过去的线性的业务流程来安排的,而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情况而相机组建的。因此,它们的现金流量也是一个非线性的现金流量网。

(八)以信息的分布式实时处理为手段

从工业经济的管理会计向信息经济的网络管理会计转变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手段发生了时间、空间的转变:从时间上看,网络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从事后的定时分批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事中实时的数据收集、处理;从空间上看,网络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从部门集中的数据收集、处理转向异地分布式的数据收集、处理。也就是说,网络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是信息的分布式实时处理。

(九)以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思想、方法和现代网络技术为平台

1.网络管理会计是以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思想、方法为管理平台

网络管理会计建立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管理平台之上,它融合了企业适时生产、敏捷制造、全面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管理等现代企业经管管理的思想、方法。

2.网络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技术平台

网络管理会计是建立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平台之上。企业现代网络技术的基本构成可因分类标准的不同而不同。

(十)基于SCM、ERP和CRM基础上的集成系统

信息化下,企业是一个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它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从而使企业成为具有协作性、学习型、虚拟化、敏捷化、精益化的企业。企业数字化管理需要数字化、集成化、协作化的企业管理会计信息。这就要求网络管理会计系统对管理会计信息工作流进行数字化、集成化、协作化的管理。

网络管理会计信息工作流管理的软件必须对企业内部、外部的电子数据传输(EDI)集成化管理监控的软件。因此,企业网络管理会计的信息软件系统必须是基于SCM、ERP和CRM基础而集成的软件。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指客户关系管理。它主要包括销售过程、市场活动、售后服务三大模块。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指供应链管理。SCM主要有如下功能: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订货管理、存货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企业资源计划。从软件角度看,它是企业进行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RP不仅把MRPⅡ的范围扩展到设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而且把它们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

(十一)为以分散性为特征的各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

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决策系统的信息支持系统(余绪缨,1999),它是管理会计系统为协助企业管理者规划和控制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信息(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1999,P1)。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会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信息经济下,网络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以分散性为特征的各层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

(十二)网络管理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更是超越传统偏重竞争而忽视合作,向合作竞争演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企业管理会计也从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向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转变。网络管理会计是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 F.A.Hayek,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September),519-530.

[2]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夏先良.知识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 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5] 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1999:1.

[6] 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66.

第9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内部控制 影响 策略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分析

1、对企业控制环境的改善

控制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控制氛围,是所有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的运行环境。它包括员工的诚实度和胜任能力、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实施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以下的变化。首先,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由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替代大量业务层和中间层的数据处理上作数据以磁介质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通过网络迅速传输到企业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减少信息在传统组织的信道传输中延迟、失真以及噪音丁扰,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扩大信息范围,增进组织各层次人员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原先多人分工协作的工作信息重组后只需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大量的人工控制被信息系统的自动控制所取代,这种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岗位更加精简,责任更加明确,效率更加提高。其次,提高员工地位和素质要求。随着组织扁平化和业务流程化与信息化,企业决策层次向下移动,基层员工获得更多的决策机会同时对员工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扩大企业风险评估范围

信息技术应用改变企业传统营运模式,也带来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新风险。例如企业在信息技术平台上运行ERP系统、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协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量、流速均由计算机精密排程,与联盟企业、市场情况环环相扣,以求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好质量组织企业经营活动。因此,供应链的任何环节出现突发事件都会波及企业的正常运行,给企业带来损失。企业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不仅要考虑内外部环境,而且要考虑业务流程与信息流程的耦合度、协作企业的关联度、信息系统的依赖度等因素,规避供应链作业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新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3、业务流程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成为控制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信息技术平台下,企业战略远景的实现、信息系统的导入、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呈现,最终落实到企业的业务作业流程。信息技术应用使传统人工控制形式演变为人机系统控制,控制重心将集中在作业流程的人机控制与信息系统控制。因此传统的内部控制规则和程序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失去存在的意义,新的控制规则和程序建立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更佳控制目标的基础上。企业员工可以根据信息系统反映的信息流及时监控业务过程的物流、资金流、作业流,通过反馈信息与控制参数的比较,制定决策、预防风险、修正作业错误,防范业务舞弊。

4、组织成员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加便利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识别企业内、外部信息,并在组织内沟通,以便员工了解、执行其职责。信息技术应用改变企业信息孤岛的状况,大量的企业环境信息、政策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会计信息、作业信息集存储在企业数据库系统内,并不断被实时更新。互联网、企业网、数据库技术为企业成员提供了很好的沟通条件。在这个平台上、员工可以十分便捷地从计算机数据库中查阅有关的政策和法规,获取与其职责相关的控制信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责任,了解自己的活动如何与他人的工作相关,以及例外情况如何报告或处理的途径。另外,企业在网络平台上构建与利益相关者联系的机制,使组织的相关成员,可以实时获取经营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及时进行沟通,达到最佳协同合作和利益共享。

5、监控过程更注意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参数与控制程序

监控是评价一段时间的内部控制质量过程,包括及时评估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以及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的行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制是基于一种人机结合的控制模式,许多控制程序、控制指标、控制方法被设置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因此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及时了解原来设置在信息系统内部,的控制程序、控制参数是否过时,并针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评估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运行状态,重新调整或更改设置在信息系统的控制参数或程序

二、信息技术环境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风险

信息技术如同双刃剑,一方面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支持和保证,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更大的风险。

1、信息化扩大了风险的控制范围

手工环境下,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内部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找错误,防止舞弊。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营运模式和业务流程发生改变,电子商务、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共享信息、协同合作、最优化的配置资源,但如果供应链内的任何企业发生突发事件,都会给其它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所以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信息系统发生新的风险。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数据的分散性和共享性改变了传统封闭状态的运行环境。网络黑客和病毒的肆虐使计算机网络变得脆弱。数据无痕迹的修改和删除增加了数据的不安全性。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数据的存贮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加了会计档案的保管保密的难度。因此,信息化条件下内部控制的范围从内部扩大到外部,信息化扩大了企业风险控制的范围。

2、信息化给会计信息系统控制带来新的风险。

现行的通用会计软件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允许用户根据业务类型不同可以建立多个套账。个别企业利用此功能另外建立账套,按自己特殊的目标对原始数据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存贮到另外的数据库内,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用户利用会计软件的自定义转账凭证功能,修改自动转账定义公式的参数,多提费用,达到偷税的目的。由于计算机软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这样的漏洞很难被发现。会计软件中的成批出纳签字和成批复核签字功能,虽然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但同时也掩盖了错误,使内部复核工作走马观花、形同虚设。

3、信息化环境下数据差错的重复性和传染性风险

信息化环境下,由于软件开发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掌握技术的局限性或者使用的开发技术不够先进,开发的软件做不到完美,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往往存在瑕疵。如果应用程序设计不当,或者开发人员有意将错误的程序植入程序之中,所设计的软件也就难以正确处理数据。

三、基于信息化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1、树立信息化环境下风险控制理念

(1)建立新型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创新。新经济是在高科技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在新经济环境下运行具有很大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创新做保证因此借助于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及时的将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供求状况、顾客信息、政策法规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计算机的多模型模拟,进行敏感度分析,及时调控经营风险,完善投资决策.是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领域。

(2)注意识别新环境下的新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有效降低风险。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脱离其赖以存在的环境及企业内外部各种风险因素。在IT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都大大加快了,由此导致企业会常常同时改变业务和信息过程在这个改变过程中,不能再盲目地采用传统的控制政策和程序,而必须重新评价它,以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评估特定业务环境下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而不能拘泥于特定的控制程序,并进而限制了对技术的使用。

2、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的结合,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增强内部控制系统的预防。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支持决策和改善业务与信息过程提供了战略机会,也提供了预防、检查和纠正错误或舞弊的机会。因此,会计与审计人员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技术的能力,打破传统上独立的、反映的和检查性的模式,而具备“实时”的控制思想: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控制嵌人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更广泛的仃环境中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针对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手段,强调预防、业务操作和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事后补救的做法,发展为做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一体化集成管理。企业应在新环境下,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完成产、供、销业务的连贯,实现财务处理与业务处理的一体化,建立一个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系统。在流程信息化的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性。信息技术为达到记录、维护和产生精确、完整和及时的信息这一目标带来了机遇。但是,当企业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时,应更加强调,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在有关数据进人企业数据库之前,检查这些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恰当的数据出现在记录和维护过程中,将会对公司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

四、结论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范围、内容和手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许多方面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时既要考虑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转变理念,提高风险意识,未雨绸缪。信息技术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有适当的管理程序的支持。企业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与时俱进,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军:信息经济环境下会计系统变革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