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文化常识范文

传统文化常识全文(5篇)

传统文化常识

第1篇:传统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市场营销;专业教学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所体现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尚贤思想、荣辱观念等等,为高校专业教学贯彻“立德树人”提供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研究现状

李鹏林(2018)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两者的融合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黎霞(2019)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课程思政教育浅议》文中提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且重要的精神财富,能够与高校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得到较好的融合。于慧芳(2019)发表文章《借力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正能量传播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与引导作用,强化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可以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结合已经越来越被重视并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能够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大多数是与通识教育和思政类课程的融合,缺少与市场营销等财经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特别对于应用型财经类本科,其财经类课程强调实践性及创新性,对中华传统文化固有的认知为其与财经类专业结合带来了难题。笔者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为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财经类课程融合提供借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操守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是各行各业的一线营销人员。如果他们三观正确,有道德,有底线,无疑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学生文化修为的培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对修为的培养首推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专业课《市场营销学》的课程中结合《孝经》来讲解商务礼仪,不仅生动,而且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践行,不仅规范了学生对父母、兄弟、师友的行为,也为将来他们进入职场做好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上的准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启发学生专业的创造力和延展力青年学子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期,激发其想象力和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中华文明无论是其“天人合一”思维体系的形成,还是“致知格物”的践行理念,无一不对世界文明带来创新性的改变。特别是将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促销、产品的开发等营销行为结合在一起,往往可以产生创造力,很多文创产品的产生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展,也成为传统文化与营销专业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竞争的加剧对一线营销人员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人际关系方面是非常严酷的挑战,现实中的营销人员要比很多行业都要付出更多,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解决自身的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很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其实中国的先哲一直都十分重视身心的协调。“修身养性”、“中庸之道”都对处理好自身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具有针对性和可实践性。而古代先哲面对困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感人事迹都会增强学生面对竞争中的困境的内在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途径可以从寻找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着手。营销理念、消费者分析、营销创新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可切入的知识点。

(一)以企业树立正确营销理念为切入点融入儒家伦理精华我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对现代市场营销活动发挥了深远的影响。构建“仁”作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在专业教学中要求从业人员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客户,实现良好的客户沟通。树立“义”作为特性的市场营销原则。在儒家传统的理论道德中,讲求“见利思义、以义求利”,这种“义利合一”的思想要求社会、企业、客户之间要建立良性的合作发展秩序,树立“义”的营销原则,有利于学生建立互利理念,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体现社会效益。形成“礼”作为基石的市场营销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其内涵在于立身处世必须能够良好地对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而言,企业之间要尊礼、守礼、重礼,不断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同时也要遵循传统道德规范的指引。确立“智”作为动力的市场营销策略。儒家文化中尤为强调“智”对于万物认知的重要性,市场营销教学活动那个本身就是求“智”的过程,从预测市场到制定营销战略,从开拓市场到进行竞争,强化学生专业智能。遵循以“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准绳。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以诚为本”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信誉的基石,是企业获得效益、赢得市场的法宝。使学生意识到市场只青睐货真价实、真诚对顾客服务、对社会负责的企业和运营者。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为切入点融入“民本”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是强调“老吾老以致人之老,幼吾幼以致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是对“民本”、“民心”及“民意”的重视,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三是强调个人的修养,对“为君之道”、“为将之道”以及“爱民之道”进行了解释。从“民本”思想的实际内涵上说,体现出了现代市场营销学中的“顾客导向观念”。市场营销学中的“顾客导向观念”,其实质就是要求营销人员应当从客户的实际需求与消费意愿出发,做到“民本”思想中倡导的“以人为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既要着力使客户的需求与意愿得到满足,创造便利,同时也要为客户解决各种在消费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客户与商家产生矛盾之际,营销人员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修己、正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不做有悖于客户实际意愿的事情,将“民本”思想始终贯穿于市场营销学中去。现代营销理论落脚点也在向顾客个体的人来转变,可以看出这与“民本”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民本”理念要求营销人员既要关注客户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与优质的服务,又要提升对客户精神方面需求的关注程度。教师要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向学生传达“民本”思想的内核,告知学生未来进入到工作岗位中要与客户建立起长期友好的伙伴型合作关系,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做好有效的沟通交流,更要将人文关怀延续中营销活动的各个细节中。

(三)以营销创新为切入点融入中国“变易”思想“变易”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精髓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刚健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这种刚健进取的精神。第二是革故鼎新的变通思想,诸如“易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易时移,变法宜矣”等观点,都体现了变通思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革新力的内生动力。第三是兼容并蓄的整合思想,中华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的多元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海纳百川的气概,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本土化,实现了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也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互利共赢提供了借鉴。现代社会中,创新是市场营销的永恒主题,而创新正是“变易”思想的实际运用,从麦卡锡的4P理论说到科特勒的10P,从4C到舒尔茨的4R,绿色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等各种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变易”思想就是要求在善于学习的同时敢于创新,最终形成适于我国特点的市场营销理论。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以“变易”为指导,不拘泥于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既要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融合,又要引入新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且变化莫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绽放出新的光辉,通过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营销学存在着互通点与融合点。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祖先的论著中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而是需要我们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学习利用,从中汲取养分,对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发展。有理由相信,凝聚了先人的极大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高国兴,徐娜,何鸿燕.中国传统文化“和”的思想与现代市场营销[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76-80.

[2]刘一览,李永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研究:基于市场营销组合理论(4Ps)[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92-94.

[3]周永刚.结合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完善高职专业人文教育体系:以江苏财经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9):90-91.

[4]李学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策略与路径探索[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21(3):110-114.

第2篇:传统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近年来,在许多文化活动中特别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与时代意义,表明古典诗文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并且在现行教材内容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典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学业质量评价中,要求有理解文化的意愿和学习汉字汉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能对课程涉及的文化常识、文化现象进行梳理,背诵、默写课本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感受和理解文本中蕴涵的不同时代的文化,增加文化积累。能积极主动积累优秀古典诗文,梳理文本中蕴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古典诗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性的作用。古典诗文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结晶,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其自身特有的文化魅力密切相关。

一、强化教材知识引导,注重了解文化内涵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从组织结构上讲,古典诗文占比三分之一;从教学课时上讲,基础模块总课时144,古典诗文占36课时。古典诗文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以简约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义,这也要求中职学生学习古典诗文内容,必须对古典诗文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才能发现其中的精髓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给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了定义,即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文化传承与参与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大方面之一。基于此,需要求中职生掌握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因此,了解与学习古汉语常识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中之重。古典诗文与其他语言有所不同,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文字来看,是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熟悉古典诗文的基本语言常识,在理解这些常识性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值得注意的是,古典诗文的学习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语法运用,而是让学生根据课后的注释,利用工具书并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与语言环境理解其中的含义,达到理解句意的目的,翻译达到信达雅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青玉案·元夕》时,从字面意思来看,作者描绘了一幅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笑语盈盈、漫天焰火、满城灯火、热闹非凡的景象,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其生平遭遇,就难以把握作者填这首词的主旨。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生活的历史朝代,南宋时期的金兵侵宋,百姓的苦不堪言,作者心中的宏图大志,从他的个人遭遇中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伤感情怀。与此同时,在学习这样的历史名人故事中,让学生能够加深对南宋朝代历史的了解,进而加深对词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品读文言文,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首先,学习古典诗文是需要品读与解读的,如果不细细品读就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精髓;其次,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这个时候就需要加深对不同古典诗文的内容与思想的品读与鉴赏;最后,品读能让学生形成思辨的思维模式,主动地去理解古典诗文中所赋予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历史散文中大多会根据文中的人物背景与思想表现出一定的故事情节。在学习历史散文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会对人物语言、行为进行品读,从而对这个人物做出正确的评判。在学习《鸿门宴》这篇历史散文时,教师可以将文中的关键人物找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人物的语言做出正确的人物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会做出正确的定位,将历史散文中传统价值、理念内化于心[1]。另外,很多历史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人物分析时,应注意人物的多元评价,指导学生不要以偏概全,而要在多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如果出现学生对人物的评价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或偏颇的情况,要联系当时具体的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点拨,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除了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还可以对作者进行评价,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为主线,把握这条主线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三、诵读文言文,感受传统文化韵味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中职教育除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外,还应该加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重点在于对文字知识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感受文字的魅力,从文字背后理解深层次含义[2]。教师可以通过晨读或者课堂朗读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赋予到教学中,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参与的课程目标,即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这一过程之中,深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深远影响,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传统美德,不断增强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以通过下载专业人员的朗读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通过专业人员的朗读示范,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这篇古典诗歌慷概激昂的气势,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李白这一人物的认识与评价,感受到李白的豪爽性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与气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课堂上聆听这篇古典诗歌后,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有的学生会富有感情地轻声朗读,有的学生会相互评价李白这一人物形象,还有的学生会品读这篇文章的思想。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有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生字、特殊字词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内容讲解,将文中的生疏字词做出重点标记与讲解。在学生充满激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的把握,那么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达到了教学效果。最后是一个学生自由发挥的环节,可以邀请几位同学在讲台上做出示范,朗读完后学生再做出点评,找到其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较好地去领悟文言文的内容与思想,亲身参与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

四、注重践行,实施文化活动

语文作为一门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知识的理解,又运用于社会实践。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学习古典诗文需要走出课堂,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引导中职学生去不断地探索与发现,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刻板的知识,更多地是能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展现出来,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与实际相互融合的目的。例如,诸子散文中,荀子的《劝学》,用浅显的文字,朗朗上口的语言,通俗的比喻,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不断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荀子《劝学》谈及学习的方法是不断积累,但是并没有列举不断积累的方法。实际上积累的方法也有很多,譬如不断回忆,不断复习,不断阅读,睡前回想,不断抄写,听人背诵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积累知识的方法。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自己的总结概括,强化意识形态。同学之间的交流,又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积累方法。无论学生偏向使用哪一种积累方法,都有力地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让学生针对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中职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学习习惯,整体上略次于普通高中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认识中补足自己的短板,这正应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将语文课程目标做出了进一步规划,在加强学生语文文化素养、思想文化素质、语言理解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层次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尤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传承与参与,理解和吸收,要求提高古典诗文的阅读能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这也对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古典诗文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丰富传统文化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真正走进中职语文教学;能否真正走进中职学生的内心,使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深刻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以及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对于教师来说任务非常艰巨。虽然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但是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能够走得更远,就需要每一位中职教师树立良好的文化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蒲庆华.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J].南北桥,2017(23):174.

第3篇:传统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养部编本教材教材分析

一、人文素养的提出与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不竭的精神动力。2014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从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来看,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性的象征;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来看,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不仅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还包含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它是与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素养融合在一起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核心体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着重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理念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新一代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每门课程都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课程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了解中华丰富而博大的文化,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用祖国语言写出的优秀文学作品,敬佩写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作家,崇尚这些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品质。总的来说,可以把人文素养看成是由外在的中国语言文字——汉字,以及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以及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最后还包括文学作品背后的优秀作者。

二、人文素养在低年级阅读教材中的体现

(一)源远流长:汉字文化中渗透的人文素养

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基石,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意蕴。根据部编本教材的特点,教材打破以往苏教版和人教版等教材一入学就学习汉语拼音的习惯,教材以识字开篇,安排的是识字课文《天地人》。这篇课文只有“天、地、人”“你、我、他”两组汉字,很多学生在未入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但是课文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天地人》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首先,“天,地,人”和“你,我,他”这两组汉字分别反映了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这体现了我国道家学派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在具有深厚农业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和”的关系构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教材不仅仅是想让学生认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态,更想让学生了解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常说的中国传统的五行。《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不仅是想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教材中已有的插图去了解日、月、水、火的形态,山、石、田、禾的形状,更希望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天地、山河、日月以及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当然,这只是我们对汉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解读,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第一次阅读或第一次学习时就必须掌握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二)推陈出新:多样的文学作品的形式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笔者将这些由汉字所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整合成不同的类型,从古到今分别包括: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从表1可以看出,低年级教材中主要包含蒙学读物、古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传统文化常识和现代儿歌等类型。其中古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占比较多,分别占20%和14.5%;古代文化常识占比较少,占2.7%;蒙学读物仅存在于一年级,古代文化常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并未涉及。

1.蒙学读物

古时候人们把启蒙儿童的教育称为“蒙学”,这个阶段适合儿童读的书称为蒙学读物,蒙学读物以其“短句,谐音,和谐流畅,朗朗上口,易学易记”等特征深受人们的喜欢。例如《三字经》,语言通俗,从句法上看,灵活丰富,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并且全书的句子样式多,低年级的儿童学习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乏味。这些蒙学读物其中所蕴含的“礼、义、诚、勤、哲、严、俗”等中华民族精神中蕴含的为人的高贵品格,经过漫长的历史,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含义。蒙学读物在教材中均有涉及,教材将这些可以代表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传统内容引入教材,将汉语学习、词汇积累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水平,进而形成自己发展所必需的语言素质。

2.古诗词

古诗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着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由表1可知,古诗词在低年级教材中占比20%,一上教材中安排汉语拼音的集中学习,因而涉及较少,但是古诗词数量远远超过之前教材的数量,且在古诗词类型方面也包含极广,涵盖了汉乐府和绝句等多种类型。

3.古代文学作品

此外,教材还按年级分为中国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我国民间故事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编者将经典著作中的名著改编之后编入教材,有的摘自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有的摘自历史经典《史记》《战国策》,这些文章均选自我国古代名著,涵盖经史子集。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增多,尤其在二年级的教材中体现较为明显,这些浅显易懂的作品中包含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真知灼见,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4.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向来是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范围内继承和发展,而且它的影响力逐渐走向世界;同时,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吸收和接纳国外文学的优秀文化成果。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基本都涵盖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收录,学生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体会不同的民族背景和历史,进而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5.传统文化常识

由表1可知,教材还收录了谜语、谚语、对联以及民间习俗等。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金木水火土》,不仅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还将中国传统五行的观念悄悄地种在学生的心中。在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教材还为学生安排了《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歌》。这些都是能让学生增加知识的内容,也是我们的先祖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6.现代儿歌

现代儿歌是用现代白话文写的,大多以儿童生活或儿童感兴趣的话题为素材,适合低年级儿童阅读或吟唱的文体。现代儿歌题材丰富,内容有趣,句子简短,深受低年级儿童的喜爱。现代儿歌在教材中只有9篇,仅占全部教材的8.2%,尤其是一上和二下,每册仅有1篇。相对而言,儿歌在一下和二上数量较多,尤其是在二上专门有一个单元收录了现代儿歌,这也说明了教材在收录选文的过程中兼顾各种文体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也体现了教材紧跟时代,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综上所述,“笔者发现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6个年级12册书中选出优秀古诗132篇,占全部教材选文的30%。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汉乐府民歌到宋元词曲,从两汉论文到唐宋诗词,明清杂文,无不收录其中”。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上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文质美、适合教学和时代性,这也是新课改后把人文精神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此外,部编本教材还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前教材中有很多经典文本,这次又被收录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将一些原始文本做了改动,所有的变化都在课文下面的注释中给以解释,对一些原著作了少量必要的改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中包含的人文素养

教材中选入文学作品的内容其实就是蕴含在课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也是内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家国情怀。热爱自然的篇目在低年级教材中,共计61篇,占比55.5%。这表明大部分选文都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赞美大自然为主。不难发现,教材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热爱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保护、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学生受到“泛灵论”的影响,会认为大自然是有生命、有情感、有人性的。关爱社会主要表现在互帮互助,理解他人,在人与人交流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社会的善意以及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所体现出高贵品质,其在教材中的占比约为48.2%。教材在低年级阶段就选入这样的文章,对学生人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利的。语文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自身良好的道德行为,并感受到世界的爱和温暖,以善意的眼光看世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国情怀的篇目在教材中的每一册均有涉及,且随着年级的增长,篇幅也在增多。因而在语文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感情,它们是重要的人文素养的体现。例如教材中的课文《神州谣》《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爱祖国、爱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具体的言行去表现出来的,通过大量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提升人文素养。

(四)童心童趣:优秀的作家作者体现的人文素养

第4篇:传统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认识茶叶;幼儿教育;常识教育

常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幼儿了解生活文化领域最普遍的知识,奠定幼儿认识能力与文化水平的关键。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然需要融入到幼儿常识教育中,而茶文化的教学从认识茶叶开始,重视茶叶认知教育,并能够通过认识茶叶,使幼儿逐渐了解中国的传统茶文化,热爱中国传统茶文化,是当代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1认识茶叶对幼教常识的重要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古茶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饮品,经过了世代人们的相传,茶文化逐步走向成熟,也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进军。不同的文化都有其独有的价值,茶亦是如此。为了更好的宣扬我国的茶文化历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关于茶的意识,让小孩子从小就知道茶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益处。了解茶文化,从认识茶叶开始。近几年由于茶文化在小学课堂中宣讲效果良好,也非常受到小朋友的喜欢,所以,为了不受过多外来文化的侵扰,也为了保证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更好的走向幼儿园,幼儿园应当大力推崇茶文化课程,通过向当地教育局申请提出在日常的课程上添加茶文化课表,利用幼儿善于学习接触新事物、新知识的年龄优势,让幼儿可以更好的从小了解民族文化,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掌握更多民族文化知识,为将来在社会中立足打下基础。保持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确保小幼儿具有良好的民族意识和希望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各地教育部门十分有必要从小抓起孩子的素质培养工作,通过不断的灌输给小幼儿优秀的茶文化知识,可以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拓宽孩子的事业,确保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教育小幼儿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中国人喜茶爱茶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人们对于茶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而在进行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教育人员需要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优秀的茶文化知识进行教育,利用茶文化的特殊形式去引导鼓励幼儿学习茶文化知识,培养幼儿学习茶文化的兴趣同时,还要为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提供可以学习的创造型环境,让幼儿在品茶的同时也了解茶的来源和品种,利用多道工艺亲手尝试做茶也会让幼儿们流连忘返的。茶文化元素非常丰富,不断的积累使得中国的茶文化元素种类越来越多,这也非常符合人们日益复杂的生活形式。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为了使得这些宝贵的茶历史得以传承,我国需要不断的对幼儿进行相关课程的教育,利用幼儿日常的兴趣爱好去为茶文化做宣传,不断的在小幼儿之间进行茶文化教育,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助幼儿学习茶文化知识,帮助幼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创作等。幼儿园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社会、认识幼儿园,通过早期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建立,帮助幼儿了解茶叶的历史。不同的幼儿园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费分配状况适当的购进一些集体公共设施供幼儿娱乐学习,通过不断的使用物质以及思想上的教育,让幼儿尽快接受我国先进的茶文化历史。在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更改课堂上的背景,采用我国茶农耕作和各种茶叶种类的图片进行布置,利用幼儿课余时间,讲述茶的不同分类的同时,娱乐与学习并进。还有,适当的添加手工课程,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际的动手观察,了解不同的茶叶特点,让幼儿可以从不知觉中了解茶文化,锻炼刚正不阿品质的同时,陶冶情操。

2幼教茶叶认识的相关教学策略

2.1调整制度,分组负责,明确责任

2.1.1幼儿园的老师需要将幼儿按照年龄以及个头的大小进行分组,同时选拔学习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担任小组长。不同的小组成员不应过多,一般是3-5人比较合适。而幼儿园的美术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幼儿园的板报以及宣传栏设计工作,通过绘制出不同的图案,锻炼幼儿绘画能力的同时,也对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有所了解,以小组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判标准,大大的促进了茶文化的推广工作的实行。2.1.2成立茶文化教研组幼儿在幼儿园想要了解最新最全面的茶文化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研人员不定期的进行知识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最新的茶文化知识进行采集整理,不断的融合到教师的教育课程中去,可以大大促进小幼儿全面认识茶文化。同时,教研组可以设定相应的研讨活动,利用幼儿的课余时间进行茶文化探讨活动,让幼儿可以在玩耍的时间掌握关于茶的知识,这也便于幼儿园开展丰富的茶文化课程。2.1.3开设“小小茶坊”这是一个需要幼儿园全体教师参加的项目。幼儿园需要按照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茶坊位置的制定,保证幼儿不拥挤的同时,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茶文化知识的讲座,在茶坊中的一切设备需要保证不会有过多的棱角,防止幼儿出现意外事故,还有,茶坊可以按照幼儿园的班级分布设立不同的地点,让所有幼儿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进行参观学习,保证完整制定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2.2茶叶认识的具体环节

2.2.1茶叶种类2.2.1.1绿茶类绿茶是一个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才能获得的茶叶。其中需要事先将新鲜的茶叶采摘下来,按照叶脉大小与完整的程度进行分类,利用杀青、揉捻等多种工序进行处理,这种茶类属于不发酵茶,在饮用时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同时,这种茶水主要的特点是水绿且清澈,入口口齿清香。绿茶还分为不同的干燥方法,比如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等。2.2.1.2黄茶类黄茶应属一种不是非常常见的茶类,这种茶也是需要经过不同的工序才能完成的,不同于绿茶,这是一种后发酵茶类。茶水的颜色呈现出黄色故名黄茶,这种茶在广东、四川、湖南比较流行,人们也喜欢依据不同的产地进行分类。2.2.1.3黑茶类将新鲜的叶子进行杀青处理,保证叶子的干净,随后进行揉捻、沤堆处理,在进行适当程度的干燥等多道复杂的工序才能完成,这是一种后发酵茶。由于加工工艺复杂,在市场的价格也是非常高的。茶叶有几种主要的特征,如:毛茶的颜色呈现出一种暗褐色,有的也可能由于产地的原因呈现出油黑色。茶的汤水多半会出现褐黄色或者褐红色,饮用起来提神醒脑,非常可口。这种茶类就比较常见,如不同种类的砖茶、普洱茶、六堡茶等。2.2.2茶文化的渗透2.2.2.1通过创建茶文化环境,帮助幼儿认识茶叶,感受茶文化小孩子多半好动贪玩,所以,一个好的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去驻足玩耍,通过不同的场景可以保证孩子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而给定不同的玩具可以帮助激发孩子的创作潜力,创新孩子的思维。在不同的幼儿园的主题墙面上,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绘画能力,将我国的茶具依据不同的顺序绘画出来,还有可以按照茶艺表演的步骤进行整个场景的绘画,并且适当邀请绘画能力出众的孩子一同参与绘画,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绘画能力的同时,对我国的茶文化历史也适当的进行学习。①具有特色的墙体可以展现茶文化的美感。幼儿园进行绘画之前,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举办小型亲子活动,让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绘画工作。利用身边可利用的废旧材料进行创作,可以考验幼儿的创作能力。有趣的茶坊设施制作可以帮助幼儿更多的了解茶文化历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手法进行物品制作,丰富了我国的民间艺术装饰风格,也很好的宣扬了我国的茶文化。②内环境与茶文化个性美的结合。幼儿园主体墙的绘画可以帮助孩子发挥自己关于茶的想法,展现出孩子独有的思想魅力。一切的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理解,对于不同的场景设定不同的主体要求,可以开发幼儿的思维,建立小组完成主体设计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2.2.2.2借助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茶叶,感受茶文化老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关于查找茶资料的作业,让学会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活动,通过在幼儿园的校园角种植不同种类的茶树,让幼儿在玩耍娱乐的同时,分辨出不同的茶树品种,了解茶树的生长周期以及生长规律,当然,这种形式的活动只适用于南方环境。2.2.2.3通过表演茶艺,帮助幼儿认识茶叶,感受茶文化在常识教育中,利用茶艺,帮助学生能够区别红茶、绿茶以及乌龙茶等。教师带领幼儿围在桌子旁边,让他们看看盆里都是什么?让他们认识观察三种茶叶的颜色、气味以及外形的区别,之后让幼儿告诉教师,一共有几种茶叶,并说出名字。接着,教师出示红茶,让幼儿回答,它像什么形状。在回答结束之后,讲解红茶的来源和传说。最后,教师通过茶艺展示三种茶叶,教会学生从外形、气味以及香味去区分三种茶。茶艺表演可以是教师亲自演示,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动态课件,之后教师亲自指导幼儿动手泡茶,品茶,并与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感受交流。在认识了茶叶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结束语

幼儿教育始终是我国非常重视的阶段,孩子是祖国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对于每一个孩子都要进行良好的义务教育,是我国始终坚持不变得教育理念。通过认识茶叶,将我国优秀的茶文化融入到教育孩子的课程中去,让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体现了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教育要从小抓起,让幼儿撑起祖国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龙世杰.中国茶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探讨[J].福建茶叶,2016(6):307-308.

[2]张卫民,李虹霖.幼儿地方戏剧教育活动“茶灯戏”给我们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5(10):236-237.

[3]刘彩莲,康闽.幼儿采茶戏音乐教育策略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5):194.

[4]李燕.普洱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2009.

第5篇:传统文化常识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汉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文明与智慧、辛勤与汗水、自信与奋斗的伟大结晶,它包含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质与价值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是指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并具有合规律性、发展性和一定普遍意义的积极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紧密贴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重大意义[6-8]。汉服本身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斩断,将汉服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可以更好的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能仅仅只是沉睡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其唤醒,弘扬出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先辈们,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二.挖掘“泛文化”,倡导“云汉服”

时下青年学生当中,汉服热逐渐升级,大街小巷不时能够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且各类汉服秀活动层出不穷。汉服秀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回热,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契机,借鉴“云”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展“泛汉服”活动,提出“云汉服”的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教育内涵进行充分利用,既普及汉服的种类、常识、运用,又注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汉服所倡导的文明礼仪、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等文化意义为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普及。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双线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当前大学生中,虽然存在汉服社等自发的组织,但其仅限于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对于汉服在文明礼仪、价值观念、国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意义挖掘较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在各种文献调研中,并未搜索到相关资料。因此,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理论实践,将“云汉服”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相结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直播、云概念、大数据等研究形式,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汉服背后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彰显出来。以汉服为载体,普及汉服知识、宣传国学经典、推广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文化教育内涵,倡导文明校园创建,让广大学子感受华夏文明之美,倡导青年学子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礼仪,磨砺敢于担当,勇扛责任的品德,将校园文明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人文素质,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汉服,诵国学,重礼仪,塑品德,汉服既是几千年文化的表现载体,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基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衣袂飘飞,不仅寄托着国人心中对美好精神状态与明媚气质的无限向往,更是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彰显,能够唤醒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战斗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基于“云汉服”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云汉服”理念,在弘扬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着力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高尚道德观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论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堂有责任和义务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9]。“云汉服”基于高校各类传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打破原有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以汉服为载体,与优秀的经典、文化精髓相融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更多的人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出谋划策,激励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10]。“云汉服”分别将“责任担当”、“知书明礼”、“心平性和”作为主要内容板块,开展系列活动。弱冠君子,身着汉服成人礼,通过“成人明礼汉服誓、铁血轩辕担国志、菁蓉石大笃学时”三个活动进行责任教育,爱国教育,励志教育。引导同学们把成人之责与时代使命相结合,自当肩扛责任,把成人之责与时代使命相结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与艰苦奋斗的作风。青衫儒者,知书达礼,明理守信,在校园内,引导同学们举止儒雅,助推校园文明建设;曲词歌赋,国学诗篇,引导学生诵读国学,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其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让同学们在校园里知书达礼,而是在生活中、社会上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个人素质高、品德好。窈窕淑女,花好月圆,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结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培养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促推校园和谐稳定,营造安定团结的校园环境。优秀传统文化像酒,经过历史的窖藏,愈发弥香,现在时间已到,该我们来品,同时也将这独一无二的珍馐分享出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文化素质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让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让中华文化之花盛开。

参考文献

【1】包铭新.西域异服.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周汛.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2002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李之檀.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