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拓展范文

市场拓展精选(九篇)

市场拓展

第1篇:市场拓展范文

全国旅游业目前已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机结合、互补互促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清醒看到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差距;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缺乏支柱项目和拳头产品,产品老化、品位不高的现象还较突出;开拓旅游市场的力量还不强,制约对国际市场大面积、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的扭转和改善;不少旅游企业素质不高,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竞争力量。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两个带全局性的根本转变;抓好“体制转轨”、“增长变型”的转变,就抓住了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掌握了各项工作的主动权,为使成都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两个转变”,抓住机遇,开拓奋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优化产品、整体促销;狠抓质量,提高效益;适度超前,协调发展,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动力,面向大市汤,组织大运行,发展大产业,树立“熊猫故乡”、“四季风光”、“文化名城”的成都旅游总体形象,形成市区、近郊各具特色并辐射跨省区的“三环”旅游网络格局,培育和建立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体系,努力把成都建成全国的旅游名城,尽快跨进旅游发达城市的行列。到2000年,当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1~23万人次,实现创汇1.25~1.37亿美元;2010年当年接待境外旅游者47万人次,创汇在199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达到1.75亿美元,200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540~265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76~80亿元人民币;2010年当年接待国内旅游者5000~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300~318亿元人民币。

目前,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解决好以下“五个适应”的问题:

一、在思想观念上,要适应抓大旅游、抓大产业的要求

旅游业是创汇创收的外向型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成都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9O年底就把发展旅游业列为了振兴成都经济的“四大开发(工业、农业、高新科技、旅游)之一,市委书记黄寅逵同志、市长王荣轩同志在多次会议上都强调要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成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如何把领导的决策变为发展我市旅游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当前,原重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观念的不断更新。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认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带动和促进关联产业发展的多功能作用,在对外交往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和媒体作用、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在树立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中的“窗口”作用,增强抓大旅游、抓大产业的观念;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在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要明确定位,提高重视程度,增强抓旅游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促进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通力合作,尽快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对外开放中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创汇支柱产业;三是增强机遇和发展意识,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十分有利,我市旅游业由快速起步阶段已进入了大发展阶段,有优势的资源基础、坚实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和兴办旅游,特别是要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跨部门、跨行业投资兴办旅游业;四是进一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纵观旅游业发展的激烈竞争态势,正确分析和估价我市旅游业当前优势劣势的变化,既要看到优势很多,只要敢于正视我市原有的“中转”辐射优势、价格优势等方面日趋减弱,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压力增大,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满怀信心,打好主动仗。

二、在宣传促销中,要适应开拓大市场、实现大合作的要求

加大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市场,是加快旅游业发展头等重要的问题;开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是宣传促销成效的具体标志。为尽快扭转我市国际客源连年下降的趋势和国内旅游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争取日、美、欧市场稳中有升,港、澳、台市场客源回升,周边市场逐步发展,新兴市场不断拓展,研究确立我市客源市场的开发策略,加强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分析与预测,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强化市场开发的针对性,不断改进捉销的方式方法,增强宣传促销的有效性,根据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的宣传促销主题,成都两年一度的“国际熊猫节”及举办的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紧紧围绕树立“熊猫故乡”、“文化名城”、“四季风光”的成都旅游总体形象不断优化、更新旅游产品,开展宣传促销,为了拓宽国际客源市场、积极探索建立能与境内旅游供给能力相适应、与境外旅游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促销机制。坚持统一对外、整体促销的原则,强化联合促销,调动企业开发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争取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进一步搞好与各新闻媒介的联合联姻,建立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的大合作,组成全天候的立体宣传促销攻势,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开放的旅游市场体系。

三、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适应市场的导向和出拳头产品的要求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依托;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拳头产品,才能对海内外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因此,必须下大力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搞好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更新。首先,要按照出优势产品、出配套产品、出规模产品的思路搞好成都旅游总体规划,使规划具有科学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实用性,并严格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开发建设,防止低水平项目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第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抓好“中华熊猫世界”这一世界垄断旅游产品的开发,四季风光带以两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抓好西岭雪山为代表的纵向四季风光带开发和都江堰青城山为代表的横向四季风光带的开发,同时抓好我市其余8个风景名胜区的配套建设,开展熊猫生态旅游,搞好到九寨、黄龙、长江三峡、拉萨、昆明、桂林、贵阳等周边辐射圈内的产品开发和推出,使度假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新的突破,开发建设出投入产出效益好的拳头产品向国内外推出,力争产生轰动效应。第三,抓好武侯祠、杜甫草堂、青羊宫、滨江公园、望江公园、万里桥等沿河旅游景点的开发,促进老景点的深度开发,丰富游览内容,恢复府河水上游览,推动传统观光产品的改造、充实和提高。第四,对“世界乐园”、“西南日月城”、“都江堰美国假日乐园”等大型人造景观,进一步在增加高科技含量、参与世强、知识性丰富的项目,完善配套功能,调整结构,招徕客源上下功夫,增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第五,按照旅游“六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抓好薄弱环节,搞好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不断改善旅游交通和旅游环境、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质量,以适应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

四、在旅游行业管理上,要适应发展大趋势和解决新问题的要求

强化行业管理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要求和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旅游行业管理上要着重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要以建设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形成规范的市场运行,促进有效率的市场主体为行业管理的目标。

(二)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的体制,坚持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逐步增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调控手段,建立管理权威,逐步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边缘性、辐射性、交叉性领域纳入旅游行业管理范围,解决该管管不了的问题;旅游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全方位的协调工作,促进上下左右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增强行业管理的有效性。

(三)当前强化行业管理的重点是,围绕抓整个行业、抓运行环境、抓市场规则的要求,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开展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市场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树立成都旅游行业新风范,促进我市旅游服务质量大提高、旅游市场秩序大改观、旅游环境大改善.建树成都旅游新形象。

(四)不断改进行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变传统的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开展行业管理,通过规则、法规、政策引导市场趋势,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发挥活力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已出台的法规政策,及现已建立起来的旅波质量保证金制度、旅游质量监督、涉外旅游饭店评审、旅游定点管理、旅游企业年检、旅游项目评审、旅游服务考核、新闻舆论监督等调控手段,加大行业管理的力度。

(五)切实贯彻“搞活市场,正确引导,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方针,认真研究和解决我市国内旅游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牢基础,使国内旅游逐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而促进成都国际旅游的发展。

(六)旅游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以科学化的管理、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工作、勤政廉洁的形象,树立和提高旅游管理部门的威信。

第2篇:市场拓展范文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厂商们不得不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日前,Isilon公司全球渠道与OEM副总裁Leonard Iventosch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Isilon将对原有的销售模式进行调整,并将出台相应的市场计划,为渠道提供支持和帮助。

2010年3月,Isilon了一系列增加了SSD(固态硬盘)的Scale-out(横向扩展)集群NAS新产品。6月底,Isilon又了其Scale-out集群NAS解决方案中的两款管理软件SmartPools和InsightIQ,从而更加完善了基于OneFS6.0操作系统的Isilon解决方案的软件功能。面对新的竞争形势,以及全球集群存储领域的发展趋势,Isilon将渠道和销售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Leonard Iventosch认为,Isilon当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首先市场正转向横向扩展架构,以管理日益增长的数据,这给Isilon带来了很大的机会,它将使我们的市场从媒体和娱乐扩展到Web2.0、生命科学、虚拟化和云计算领域。但同时,Isilon要想把握住机会,就一定要调整原来的销售模式,通过大力拓展渠道来提升我们在这些领域的销售。”

Leonard Iventosch介绍说,在刚过去的2010年第二季度,Isilon的营收为4510万美元,是存储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同时,2010年上半年,Isilon在石油和天然气、通信、生命科学、制造业和政府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目前全球用户超过1300个,仅今年就新增近百个用户。

Leonard Iventosch表示,Isilon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未来将以全新的产品、过硬的技术与服务全面服务于中国的用户。Isilon大中国区总经理杨兰江表示,目前Isilon公司的市值已经突破10亿美元,在中国,仅2010年第一季度就实现了接近2008年全年的业绩,而中国这几年来在行业拓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恰恰与渠道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Isilon目前在中国已有3家集成商合作伙伴和8家二级商,最近又与一家OEM厂商成为合作伙伴。杨兰江说:“2010年是Isilon全面强化拓展行业市场的一年,随着北京、上海市场部与服务部门的相继建立,一个全新的、优秀的团队将会更好地满足和服务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同时希望有更多的行业合作伙伴加盟,进一步开拓市场,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第3篇:市场拓展范文

[关键字]:银行;高等院校;资本需求;消费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和金融业在第一二产业领域内的投资稳定与饱和,各金融实体在教育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以我校(山西财经大学)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太原市商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在两年内先后进入学校设立点(以前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各商业银行对教育领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本市场的潜在利润有待开发。

高校之所以最后成为各大金融主体青睐的对象,是和高校市场的特点和金融业的拓展分不开的。理论上讲,高校是没有产出的行业,当然,这里的产出指的是商业利益。而银行(指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产业看作一项福利事业,银行一直没有介入高校市场的拓展,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发展,高校越来越需要足够的资金给于支持和发展,同时高校也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资金供给者,跟高校合作越来越频繁并形成一种趋势。

一银行在高校的业务现状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代收学费,发放助学贷款、教职工工资、学生补助、奖学金,吸收存款和代收电话费等。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来看,其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的传统业务--资产业务(发放贷款)和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场似乎很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是,高校市场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1/3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近万元,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服务获得。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在校总人数为1175.05万人,如果省外学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获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局限性将失去这一市场。

具体说,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范围仅限于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业银行只在太原市有业务)或某一地区而不是全国联网经营,事实上,其业务已经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加之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转型而来,无论其资本实力还是服务质量范围上都无法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抗衡。所以,笔者认为,除非地方性商业银行开拓出别具特色的地方内容,否则必然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拖垮。

与此同时,各银行进入校园后都是采取同样的占领方式,即大量发行银行卡。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他们已经占领该市场呢?事实上,某一金融实体是否占领高校市场,其标准还在于所吸纳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数量以及所承揽服务内容的多少而定。如何开拓高校市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有必要对高校市场进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场的特点

(一)消费主体的特殊性

对于高校市场来说,其消费主体一分为二:一是有稳定收入的教职工,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相对固定的工作,其消费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多。因此,他们属于社会消费群体。二是完全依靠家长的90的在校学生,他们人数众多,不但无固定收入,而且还占了学校消费绝大部分。事实上,学生消费可以归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其消费收入来自家庭)。但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在校学生,他们作为资本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都应是各个金融主体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

(二)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得这一差距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造就了学生消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的的资金需求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是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父母下岗,或是家庭离异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贫民。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连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也提供不了,更别说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助学贷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状况为商业银行进军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市场需求,而事实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商业银行均未在这一层面打开其资产业务。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群体的信用体系和担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国家政策对学生贷款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使各商业银行即使冒高风险也未必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均以放弃"高校资产业务"为代价来避免风险。

2.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此类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消费的步伐气息浓厚,追求时尚品牌,其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条件来满足其消费需求。

3.介于其中间的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正常消费习惯,据调查,2000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学生的月消费均在400-600元之间。

以上两类学生的主要消费为娱乐(包含旅游,电脑,手机,CD机等),服饰和生活日用品等,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买卖还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刷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待于银行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学生消费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场中,学生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学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假期也较长,紧张的学习之余,假期旅游已成为学生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这一现象正呈日趋上升趋势。此外,假日购物、回家探亲等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时,随着大学就业、择业竞争的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如现今流行的"四证一照"(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托福、GRE和汽车驾驶执照),"商务英语","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而各类考试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试的高峰期,便使得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费和考证、考研大军,另一方面,传统的定票、报名、报班等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来满足其愿望,这对以中间业务见长的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开拓金融市场提供了可选的方向。

(四)网络消费的到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又成了学生消费的另一增长点。2000年中国高校共有1041所,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160多个城市,国内已经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高速接入该网,联网主机达120多万台,用户超过800多万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学生网民数量(万)496636800913

网上购物人数(万)--76160288

购物者人均年花费(元)--50120300

(居于历史数据得到)

由上表不难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学生一年之内用于网络购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为例),那么学生网民的网络购物支出将达八亿六千四百万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网上购物支付主要局限于各类信用卡,普通拥有储蓄卡的用户还得通过邮局汇款。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而且由于时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果商业银行加大网络建设,提供方便的网上支付服务,那通过这一服务也将得到不小的利润。

(五)创业基金的来源

现在,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学生创业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创业所需的原始基金成为制约大多数创业者的瓶颈。同时,学生创业担保制度极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创业基金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学校提供,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而申请人数较多,因此只能实现少部分人的愿望;2.向家人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所能筹到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3.向银行贷款,但由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再者,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要求过高,难以吸引资金投入,因此,筹资难一直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如何打破传统的贷款信念是银行开展风险投资并获取更大利润的关键所在。

(六)金融与电信在高校市场的潜在竞争

据调查,大学生较中学生在消费上有明显提升的方面主要为服饰消费、休闲消费(主要是旅游和进出娱乐场所)、网络消费和电话卡。事实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已在大学生电话消费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类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兼容,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冲到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七)未来消费的制高点

高校学生即将走出校门,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费观念和品牌意识上有了不同的转变和加强,他们是未来的"白领",有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各银行在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消费动向,银行应在此期间不失时机的扩大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无形资产。据笔者推测,各商业银行进驻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于抢夺未来消费的制高点,在高校消费群中互打"印象战"。

(八)高校建设的资金需求

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受到了相应的挑战。教育体制改革后,经费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建设的要求,他们正在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学校发展的滞后因素。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

商业银行主要有债权、负债和中间三大业务,就负债业务而言,由于高校消费主体的特殊性,学生的资本市场主要是社会中居民(家长)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资本市场也就抓住了学生的资本市场。那么,怎样在高校进行市场拓展呢?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变相地抓住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其关键所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把银行的资产业

(包括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和学校建设资金贷款)逐步渗入高校市场。

鉴于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由福利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度阶段,国家政策对此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一方面,主张在校学生自负求学阶段的一切费用(助学贷款就是比较明显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相对比较贫困的学生又放宽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条件,这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制执行国家政策,让渡了部分商业利润。由于学校建设资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资产做抵押,同时银校合作,资金-人才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建设资金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由于基本上是对无产者的资助,担保制度又相对不完善,一般而言,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人是学生本人的老师或校长,平均资金收回率仅为30,事实上该担保是纯粹意义上的信用担保,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风险系数极高,所以各银行大都把还贷期限定为学生毕业前。而这实际上并未起到助学贷款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具备+还贷能力。至于创业贷款,更是高风险投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校市场拓展银行资产业务,关键在于担保制度的完善,具体有以下措施:

1.改变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改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担保。

2.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具体讲,在银行、学校和学生本人之间订立两个有效合同。第一,把学生对学校交纳的费用转移为银行对学校的负债。第二,学生对银行负债。

有必要解释的是,银行应一次性清偿对学校的负债,而学生对银行的负债可以分期付款,但学生应在协议中保证,在获得就业岗位时,有义务第一个通知所负债的银行,并在工作2~3年后,银行有权从学生的收入中依次扣减,直至还清债务。至于学生与工作单位的有关事项应自行协商。同时,学生应将自身具体家庭住址、状况等如实在协议中载明,以便银行执行其权利。

3.对于创业基金,银行应严格要求和审阅其投资创业计划报告,把其作为贷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创业基金后,学生应定期向银行呈递有关财务经营报告,接受监督,并从利润中依次扣减所负之债。对创业学生的家庭财产也应列为备抵押对象,视风险情况而定。

4.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二)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

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

随着零售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银行与超市、商场的联合日益明显,而高校的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围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场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银行卡即可适度优惠(比如9.5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该银行卡。同时,由于持有该银行卡即可享受优惠,学生也会增加对零售店的商品消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零售业均有相当大的利润可图,而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取实惠,应当一项是比较理想的尝试。

(三)扩大中间业务,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

班及资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种服务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四)实现金融与电信合作,共同开发高校市场。

高校学生的电话消费是学生消费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当提高银行卡的含金量,扩大其使用范围,以更快捷的方式赢的市场,如: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开通方便的电话银行服务。这不仅使银行与电信合二为一,双方均有利可图,还可以实现电话卡的冲值功能,避免以前电话卡的一次性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

(五)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

第一,关于对模拟银行的筹建。所谓模拟银行是指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这与高校市场知识性和研究性的特点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第4篇:市场拓展范文

外资企业上市是证券资本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关键步骤。2001年5月外经贸部发出《关于外商投资股份公司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规范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发行、上市有一定的规定。尤其2001年11月《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对于规范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在境内外发行上市有明确规定,符合产业政策及上市要求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可以在境内发行A股和B股;同时,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在境外发行股票,外资企业上市的外部政策环境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条件趋于宽松。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对外资企业上市没有明显的障碍,我国上市公司中外资企业已经有六、七十家,但外企上市仍在试点阶段,《意见》的颁布对大盘格局的影响仍非常有限。然而从证券市场开放深层次出发,在中国加入WTO之际,国家针对外企上市的专门规定标志着证券资本开放步入法制化轨道,也是加快证券市场开放的重要信号。从这一政策必然影响外资企业的投资环境,并逐步影响到国内企业的融资结构,从而对产业发展及投行业务拓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所称投行,除另加限定外都专指国内投行,其业务也是广义的投行业务)。

一、证券市场开放使外资企业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我国外企上市政策法规的演变是和有关利用外资政策相关联的,主要以1995年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年之前为基础性立法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国家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导向下,除吸引国际直接投资(FDI)外,国家开始加强外资上市的相关基础性立法工作,但外资进入基本上以合资合作为主要形式,是进入中国的初期投资;中国的股市尚不成熟,股权投资和上市还是少见的现象。第二阶段为1995年后,市场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企投资以设立独资企业和购并型投资为主,国家对外资企业上市也采取鼓励政策。

中国引进外资最初动机是出口导向,发挥要素优势,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鼓励外商到我国投资建厂,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产业;而外企上市则是“两头在内”的当地化融资模式,与外商投资的初衷明显不同。国际成功的经验表明:在出口导向期后应该有一个当地市场导向的阶段。在早期阶段,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并不十分确信,东道国也多属开放早期,两者合作主要集中于东道国具有要素秉赋优势的领域。随着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投资环境的进一步确信和东道国开放度的进一步加大,两者一体化的要求会更加突出,这时的跨国公司就转而寻求东道国的市场,着手于投资和融资两方面的“本土化”,将东道国纳入自己的市场范围。通过证券市场的开放并进一步制度化,调整证券市场的主体结构,可以满足外资企业的多元化的需求,从而改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环境。这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政策从初期阶段转向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证券市场开放对企业融资结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第一、推动外资企业进一步融入中国市场

开放证券市场后,外资企业将通过资产重组、参股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方式来华投资,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表明外资企业的发展已融入中国经济的大熔炉。外资企业国内上市首先是融资方式的变化,这种融资方式的变化将使外资企业股权结构发生质的改变。按照外经贸部的通知要求,申请上市的外商投资股份公司应为按规定和程序设立或改制的企业。这就决定了一些外资企业在上市之前其股本结构就要发生变化,上市之后其股本结构将进一步改变。其中国内投资者股份将在其股权结构中呈上升趋势。

以联合利华为例,IPO最简单的动机就是募集资金,正如联合利华上海研究中心主任Paul˙Neely所说的那样,“我们要贴近中国的大众投资者。”从这个角度看,联合利华是想把中国不仅当作产品市场,而且还要当作资本市场,他们想利用中国的资本市场实现就地融资,以支持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如果联合利华能成功在中国进行IPO,它就可以找到一个更为有效的融资渠道来建立自己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引入期股制度(StockOption)以促进和挽留中国的员工、进一步向中国的农村地区扩展自己的市场。

第二、为国内企业引进外资创造新的条件

我国证券市场开放遵循渐进的原则,比较重视其融资的职能,采取逐步由向融资者开放到向投资者开放的次序,上市公司投资范围拓展和投资渠道改善将带来更多的融资便利。国内的上市公司吸引外资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证券市场的开放能够带动B股市场的活跃,直接提高了企业筹集外资的能力;A股上市公司也能够通过增资扩股同外资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行业内的领先者,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另外,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境外实现上市。

第三、利用外资的重点向鼓励并购型投资转变

国际上一般将FDI一分为二: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和并购型投资(Mergers&Acquisitions),据联合国2000年的投资报告分析,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FDI是采取M&A型的,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几乎整个外来投资都是购并型投资。过去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绿地投资”方式成为外资的主要选择,但这些原有的优势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已不断弱化。近几年,我国在通过跨国并购吸引外资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中国的外资战略已经到了某个转折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购并尚属于偶发事件,跨国企业购并更是罕见现象,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已经变得常见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股权投资渠道,今后外商投资应该更多地考虑运用资本经营的方式,将股权投资作为利用外资的重点,通过购并加快投资的速度,不必兴建厂房、添置设备等都一切自己从头做起,。

股权投资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控制权,这种控制权具体体现在要求对公司的决策有一定的影响力上。这点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并购交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绝大部分并购行为都属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应成为我国下阶段利用外资的重点,我们应从政策法规角度多予引导。近来国内发生了不少外资企业增资的现象,同样也属于股权投资的范围。三、证券市场开放给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带来新的机遇

投资银行具有媒介企业资金需求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等重要职能,作为“金融工程师”,投行对企业从事资本扩张和结构优化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在开放的证券市场中,基于上述的外企投融资机制的变化也给投行业务带来新的机遇,产生了新的要求。

一,顺应证券市场开放的趋势,促进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股权交易

随着证券市场开放,中国庞大的外企群体将成为投行的重要客户群。鉴于上述外资企业对并购型投资的需要,投资银行可开发优质外资企业客户,针对其多元化需求,提供购并中介服务,帮助它们完成对中国市场的迅速渗透;投行也可以争取和外商企业密切合作,在项目融资和退出渠道上采取协作,共同完成资本运作,取得安全性好和回报率高的投资效应。

投资银行在资本运作时应争取抓住证券市场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机遇,利用外资来促进国内企业发展。其一是通过资本运作,鼓励客户寻求和优秀外资企业合作的机会,嫁接外资的优势于内资企业,以各种方式向内资企业输入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其二是推进有实力的客户直接参股某些跨国公司,或与其通过新设企业共同投资,让外资与内资相互竞争,以竞争、以生存求发展。第三,购并海外有市场基础的企业,使国内产品借助其销售渠道和品牌直接和海外企业竞争。

帮助国内企业引进外商合作伙伴、战略投资人,是值得投行关注的新业务。这方面国内一些主导产业、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企业有比较迫切的需求。以外商投资最热门产业之一的汽车业为例,与外资合作已成为汽车业的主要融资方式。虽然汽车业上市公司不少,但中国汽车生产能力大多集中在合资公司中,而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大多依靠那些合资公司支撑。在客车市场上,证券市场适度开放已经对企业合资合作者起到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上市公司纷纷采取引进合作伙伴,几乎所有的跨国企业都在中国建立企业,中国企业也同样都拥有与外资合作的项目,中国客车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是合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结果是国内车在国际市场不但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也质量上也有了相当的竞争力。随着证券市场开放的力度加大,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的中介业务将更有市场。

表一客车行业上市公司与外资合作情况

企业时间(年)合作对象

江苏亚星1996德国梅塞德斯-奔驰公司

安徽安凯1993德国凯斯鲍尔公司

厦门金龙1989德国奥格斯堡-纽伦堡公司

宇通客车2002德国MAN公司

中通控股2000荷兰BOVA公司

从专业方面来讲,我国投行在企业购并和财务顾问等业务方面的能力相对不足,也远不及发达国家的同行,面临巨大的挑战。投行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在内外资企业之间的股权交易中发挥作用,需要组织结构、人才培养和信息平台等一系列的系统优化。

第二,调整投资策略,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大致说来,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按照其战略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要素寻求型战略(Factor-seeking)时期、市场寻求型战略(Market-seeking)时期和效率寻求型(Efficiency-seeking)时期。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转折期,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市场寻求型特征会更为明显,多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已有相当的规模,分支机构数量也日益增加,为了利用中国的产业优势,它们希望依靠开放的资本市场力量,更迅速地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当地的生产能力,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出口,或从中国进行成品采购。作为中国的投行应顺应这一趋势,关注因证券市场开放带来的投资新热点。

这些行业、企业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与国际企业巨头相关性很大的行业,如大众、福特等汽车公司介入中国的汽车行业,达能进入中国的饮料食品企业。2、国内的行业龙头,如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美国航空LDC公司控股海南航空等,选择的对象有较大规模、良好的品牌和销售网络。3、国家实施保护政策的重点产业,典型的如保险业、银行业。4、已与外资建立合资或战略合作关系的企业。基于获取充分的信息,外资往往选择那些已经与之建立了合资企业或有良好战略合作关系的公司为收购目标。5、股权结构分散、治理结构规范的公司,因为这些企业较容易掌握控制权,跨国公司通常会偏好。

国内的投资公司还可以挖掘一些符合中国的国情,市场对外资进入有很大限制的行业或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争取海外上市或向国外战略投资者转让。医疗服务、商业连锁、乳制品等行业是其中的亮点。

第三、推进行业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

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进行行业整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已是投行业务的重要思路。整合思路有两种,一是先做产业后找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二是先介入证券市场后进行产业的整合,不论是何种整合,证券市场是不可少的融资渠道和退出通道。在跨国购并中,开放的证券市场更是成功的关键条件。收购企业,再利用控股公司包装上市,创造其全球化价值链中的一环,并从中获利,已经是国际资本市场的惯例。

外资企业参与行业整合的案例现在越来越多,行业整合力度加大,对产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并吸引了一些外国专业性的投资公司加入其中,如中策公司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当中先后购并300多家国有企业的“中策现象”,从事中国中间产品整合的亚洲战略投资公司(ASIMCO)。1992-1993年中策公司在中国购并企业300多家,其主要模式是选择那些效益良好的行业骨干企业,组成中策控股的集团公司,分别在海外上市,另外还一揽子收购一个地区的国有企业。这种大规模的整合没有国际资本市场的帮助是难以实现的。当时由于缺乏开放的市场环境,外资参与行业整合注定是偶发现象。资本市场的开放给行业整合战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增加了投行投资退出通道,必然会使更多的外资企业加入国内的行业整合,从而挖掘更多的整合概念。

但即使有了证券市场的开放,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整合仍然会面临很多的难题。正如ASIMCO的CEO所言,管理中国企业的困难和介入中国市场的难度,是其整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这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外资投行所缺乏的功夫。国内部分投行已经深入资本市场、了解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富有投资经验的外国投行在行业整合方面如果能与这些投行合作,则可化解很多难题,取得双赢的效果。

第四、通过开展中外合资基金业务,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给海外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长期利好的预期。而就目前市场条件来看,投资性企业在直接进入A股之前,以中外合资基金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基金即可以是证券投资基金,也可以是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引进外资的新形式,以未上市企业为服务对象,帮助这些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在国内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在证券市场开放之际具有可行性。

第5篇:市场拓展范文

拓展培训起源二战时期的英国商船海员“求生心理”训练,其概念可译为户外拓展或拓展培训。目前,我国拓展培训行业培训机构和培训学校众多,另外许多边缘行业或体院院校也加入进来,导致了发展的“乱象横生”。

1.培训项目求多不求精

就国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一些大型拓展培训机构来说,笔者随意走访,均会发现他们培训项目众多,面向对象广泛,部分机构扩展到了旅游和军训,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培训机构不能做到“术业有专攻”,没有确立好自身的培训目标和原则,以及培训内容,这样拉网扩散式的培训,往往对学员适当其反,不能达到国际通行的拓展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2.行业规范不健全,约束力不强

尽管我国已经成立了在体育总局管辖下的中国拓展与露营委员会,但基于历史因素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客观条件制约,拓展培训行业在国内尚没有完全的全国通行标准,这与国际OB组织的规则是相反的,与此同时,在标准规则方面的约束制约方面,也未能兼顾,致使“乱象下的培训”只能通过市场条件单方面的来淘汰。与此同时,正是基于拓展培训行业的不完善和法规不健全的现状,部分机构钻空子,导致价格杠杆失衡,培训机构之间常常出现“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一方面影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3.边缘行业与培训行业互为“掺杂”

现阶段,真正做拓展培训的机构或培训学校,没有精于专业所长,往往“委屈”于客户意愿,在训练中,把拓展做成了副业,常常突出了旅游或军训,没有把握好培训项目的目标性和内容性。而一些边缘行业,如旅游行业、工商管理MBA培训班等,自身发展了拓展培训,这样在没有专业拓展培训指导下培训,往往也成了变味的训练。

二、拓展培训的市场潜力和应对策略

1.拓展培训行业的市场潜力

(1)市场性分析

从1994年到2014年下半年的数据调查,笔者认为我国拓展培训行业从赢利方面来说,出现了“抛物线”的趋势,即从暴利的初期走向了微利的现在,但从客户人群接受程度以及拓展程序来看,呈现了稳步上升曲线的形式,再从培训机构数量来看,2012年至2014年这两年腾讯体育大数据(2015)显示,数百家培训机构“消失”。从以上,可以看出,拓展培训行业尽管利润不如从前,但市场潜力依然巨大,通过市场竞争的“淘汰机制”,兼并和扩张已经在悄然进行,市场的新模式和新发展不可估量。

(2)调查数据分析

笔者通过2014年数据观察看到,2014年企业培训预算持续增加,33%的企业培训投入增加,53%的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持平,13%的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企业仍然重视人才队伍和团队凝聚力建设,在人才方面的投入依然稳步,拓展培训行业市场潜力的“蓝海”活力足,这足以引起拓展培训企业的重视。

2.拓展培训行业拓展市场的策略

(1)优化培训项目,做到“术业有专攻”。面对2012年后的行业和市场现状,培训机构完善办学目标,规划好办学内容,对培训项目要做到精益求精,优化专长,剔除与培训不相关的训练或游戏,注重培训结果和后期的走访,不断地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客户的需求,完善项目内容,做好培训的成本和效益预算,并下大力气在培训内容的质量上。(2)行业协会规范和制约的完善。中国拓展与露营委员会等相关的机构和行业联盟,需要根据我国拓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需要的行业规范,逐步满足市场标准化的需要,通过行业规范,更进一步的约束准入机制,并对一些项目进行规范化考核,做到了训练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再者通过制约和引导,更加规范了市场的良性竞争。(3)强强联合,优胜劣汰一些大的培训机构或学校,可以通过联合办学,以及兼并等形式,进一步的形成一些具有标准化规范的示范培训学校,通过强强联合,更进一步的做到优胜劣汰,逐步淘汰一些不合格的机构或学校,更进一步地促进拓展培训的优化和持续化发展。

3.拓展培训行业前景预测

第6篇:市场拓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旅游市场 拓展策略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需求的原因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有了一定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且大学生有较多闲暇时间。通过调查发现月生活费在1200元以上的大学生占到82%。这为大学生外出旅游创造了客观条件。在主观意识上,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外出旅游抱有很大的热情。大学生外出旅游的原因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1)丰富课外生活,增长见识。通过调查数据表明,有68%的被调查者回答得出旅游是为了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大学生带着探索的热情渴望对大千世界有最直观的感受,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亲眼所见其印象最为深刻。这是吸引大学生外出旅游最主要的原因。

(2)放松心情休闲娱乐。被调查的学生中仅有5%学生是为了放松心情。大学生长期处于繁忙的学业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状态下,这种压力使同学疲于奔命,神经时刻处于绷紧状态,长期不能得到发泄,外出旅游不失为缓解压力的良药。

(3)跟随大众走。大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从众的心理,自己没有意向、目的。在同学、朋友的怂恿之下,也纷纷加入旅游大军。另外大学生攀比成风,外出旅游见识世界也成为同学之间相互炫耀的资本。

(4)拜访外地好友。中学时代的朋友各地求学,乘着大学时间充裕拜访好友顺便旅行也是14%被调查同学外出旅游的目的。这样既增进了友谊,又能游山外水可谓一举两得。

(二)大学旅游市场需求现状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有92%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平均每年外出旅游的次数有一次或一次以上。外出旅游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旅游时间的安排。在外出旅游时间的选择上:有42%的同学选择在法定节假日出行,有33%的同学选择在寒暑假出行,选择在周末出行和不定期出行的同学分别占18%和7%。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是大学生出行的主要时间。这段时间比较集中,所以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有着明显的时间规律。

在出行停留时间上:有31%的同学选择停留1-2天,有61%的同学停留3-5天,停留时间超过5天的同学只有18%。从出行时间上可以判断大学生外出旅游大多为中短途旅游。该需求特点是拓展大学生旅游市场中不可忽视的。

(2)旅游类型的选择。在旅游产品类型的选择上,男女选择的区别很大,28%的男生选择了探险型,而仅3%的女生选择了该项。有31%的男生选择了自然风光,而有53%的女生选择了该项。选择名胜古迹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为21%和14%。最后选择休闲游玩型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20%和30%。

男女生的旅游类型偏好有较大差别,相较于女生,男生更喜欢探险类和自然风光,而女生则是偏向于自然风光和休闲游。因此,可以根据男女生的旅游类型特点,进一步细分大学生市场,开发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

(3)出行方式的选择。大学生是集体生活,群体活动比较明显。数据显示:有59%的同学选择与朋友同学集体出行,有23%的同学选择与家人出行,个人自助游的同学为11%,而跟随旅行单位出行的同学只有7%。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个性独立,不喜欢受束缚。在选择外出旅游时,多以自由出行,而不是像旅游者那样跟随旅行团出游。他们喜欢跟约三五好友一起出行,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更能促进朋友之间的交流,培养感情,出行方便且又不缺乏乐趣。另外,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群体,其思想判断容易受身边的同学的左右。

(4)旅游信息的获取。通过调查,在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上,有26%同学是通过他人推荐来获取旅游信息,58%的同学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9%的同学是通过报纸、杂志获知,仅有7%的同学通过旅行社派发的宣传单而获知。

通过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更热衷于通过网络以及朋友推荐来了解旅游信息。而传统的纸质媒介宣传很难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此旅行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更适合的推广方式。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状况

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并未做到经济完全独立。多数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于父母给予、奖学金、兼职等。其旅游受到经济的限制,旅游消费水平偏低。通过调查:单次外出旅游日平均消费低于100元的占26%,在100-200元的占56%,在200-300元的占15%,高于300元的占3%。

经济问题成了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首要瓶颈,真正适合大学生旅游产品仍然很少,很多旅游产品的价格居高不下,超出了大学生的支付能力。虽然有些旅游产品对于持学生证的大学生有些优惠,但仍然超出大学生的承受范围。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结构

(1)大学生旅游消费项目比重。大学生旅游消费结构大致可分为通过调查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项目花费所占比例最大为景点游览所占33%,其次为饮食大约占26%,住宿和交通分别占18%和14%,其他娱乐项目占9%。从数据可以看出,游览、饮食和住宿费用是大学生旅游花费最高的部分。

(2)大学生旅游消费表现。 对于大学生旅游在交通工具选择上,火车和长途大巴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选择率为95%。飞机的选择率仅为5%。

在选择住宿方面,有44%的同学选择青年旅社,有35%的同学选择价格较低经济性的酒店,选择借宿到亲朋好友家的占到14%,这样可以省下大笔的住宿费用,仅有7%的同学选择星级酒店。

在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购买上,有63%的同学不会购买,在选择购买的同学中,物美价廉的商品更能吸引大学生消费者的目光。

这些费用支出项目中由于游览费用比较固定,饮食住宿是必须品,在有限的旅游预算中,剩余的选择面比较窄。旅游购物能力比较有限,旅游过程中其他娱乐项目不太热衷,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购买力比较低,更加注重其旅游本身。

三、拓展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策略

结合杭州市大学生对于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及旅游消费的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拓展旅游市场的建议。

(一)细分大学生旅游市场,推出有个性化性的旅游产品

由于大学生对旅游类型的偏爱不同,旅游单位可针对性的设计出适合男生的探险类项目,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漂流、野外生存的项目。针对女生的偏好休闲娱乐类的项目可以拓展出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项目。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强,这种旅游方式更能增强大学生对环保的主动性,提倡绿色、低碳的旅游方式。

(二)机动灵活定价,加强宣传促进销售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有限,除去必要的生活支出,可供自行支配的资金不多,因此大学生旅游更多强调经济性。因此大学生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出行旅游部分因素取决于价格的变化。如果旅行单位能够提供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搭配、自由组合的方式推出较为经济型的产品。

(三)开展多渠道营销拓展策略

由于大学生群体出行趋势较为明显,且通过他人推荐获得旅游消息的比重较大。旅行单位可通过与大学校园内各组织合作在校园内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刺激潜在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更深入的拓展大学生旅游市场。

同时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的同学比例占到58%。所以旅行单位可以适当加大在个搜索引擎的投入,增加消费者的关注率。同时可以与各大专业旅游网站通力合作加大广告力度,提高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边喜英.浙江省大学生旅游者及市场开发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0,(4).

[2]张岚瑜.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及对策[J].科协论坛,2010,(8).

[3]沈左源.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现状及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外资,2012,(4).

第7篇:市场拓展范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大学生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顺利与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几乎都背负着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沉甸甸的期望,他们就业成功与否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而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化的资源优化配置找到了理想工作。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逐渐走出校门,踏上寻找工作的征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显现出与新形势和新情况不相适应的局限性,如何进一步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成为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深刻,相较于目前的形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一下特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市场的概念定义,如果来评价一个市场成熟与否,一是看这个市场参与主体能否通过市场行为取得自己预期,另外就是这个市场是否通过一个制度规定达到自身良好的循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当前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毕业生、企业、政府作为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在参与这个市场的过程中,仍然是有着诸多不符合市场规定的行为,如我国高校的招生情况目前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这也导致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能并不是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现供需的错位;毕业生在评价就业需求时也会考虑到一些非市场的因素,如单位性质、父母需要、离家远近等等;企业和政府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出现一些非市场的情况,如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歧视现象等等,上述诸多情况都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典型特征。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法律及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无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是在《劳动法》等法律规定中作出了一些说明,整个体系尚未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民权运动的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保障平等工作机会、促进就业的法律,包括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the civil right act of1964)、1967年颁布的《防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the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of 1967)、1990年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the american with dissbilties act),这些法律要求消除就业中的性别、宗族、年龄以及对残疾人的歧视,为规范就业环境、保障公平就业机会、保护劳动者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为鼓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还通过了《21世纪竞争力法》,该法导向性地鼓励大学生攻读科技、工程与数学等领域,促进扩大某些设计国家安全和竞争力领域的企业,对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然是各个参与主体分头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的机制还远远没有健全。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仍然单一

虽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然而其在毕业生顺利就业过程中的实效却仍然欠缺,而且各高校对无形市场的重视也存在较大差别,更多的时候还是无形市场的建设中只有高校“一头热”,毕业生、企业对无形市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当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有形市场形式、内容的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仍然单一。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当前存在着高校与毕业生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三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任何一方的信息虚构都会对对方造成损失,当双方都意识到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时,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它指信息占优势的一方通过隐瞒自身的信息从而造成对方损失的行为。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优秀毕业生和普通毕业生,用人单位在不能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回作出错误决策,对普通的毕业生录用回把优秀的毕业生排除在外,从而造成了人才招聘中的“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根源负责,牵涉面广泛,彻底解决还学要较长的时间。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如此,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然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在现今情况下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成为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难题、推动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现实之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重要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现时条件下化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优选择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及高校面对的共同难题,一方面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地改变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从人才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等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然后这些观念的改变绝非朝夕之间,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而在种种措施中,对就业市场进行拓展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优化的考量。一是因为拓展市场可以丰富就业市场的覆盖面、创新形式、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这恰好是当前毕业生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需要;二是在当前现实情况下,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体除却毕业生本身外,更多的还是高校和企业担当更多的责任,而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正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互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对于眼下的近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有很多,但是充沛的就业信息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有了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也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主要目的正是寻求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的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需求信息,只有夯实信息基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成功就业,试想,如果是十个毕业生只能面对一个就业需求岗位,那么无论我们说就业工作做的怎么好、毕业生的素质如何的高,还是会有九个学生不能够就业。因此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从而获得大量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毕业生优质就业的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方面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长远目标应该是促进毕业生的优质就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但大学生整体规模在我国整个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还比较低,大学生作为优质人才输送到优质的就业岗位上才是人才资源优化的趋向。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基础首先是量的充分,充分的需求信息是优质就业的保障,在保障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对应高质量的社会岗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贡献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对就业信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提供了主要保障,为毕业生优质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高校、毕业生、企业和政府的“四赢”行为

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高校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同时在拓展过程中队社会、企业用人信息的收集来调校人才培养策略;毕业生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直接受益者,就业信息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为广大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互动则会为自己带来适合的人才,快速提供企业员工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政府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拓展活动搭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平台,化解就业压力,消除安稳隐患,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策略

(一)积极引导,激活毕业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基础作用

毕业生因素是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做的一切从狭隘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让广大毕业生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拓展过程的基础作用被激发出来时,整个就业市场的拓展将会有稳固的基石,毕业生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价值因素,即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这是就业市场拓展的基础,只有市场中的产品品质好,市场拓展的效果才能有保障;二是毕业生的价格因素,这里主要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和定位,只有当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自己有了清醒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就业市场的目的性才更加明确,否则,市场拓展的结果与毕业生的需要产生错位导致了信息的浪费。因此引导毕业生通过多种方式练好“内功”,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就业目标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有效的基础。

(二)重新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双主体”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念,虽然说毕业生和企业是签订就业协议的主体,但在就业市场中的主体确是高校和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决定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也担负起了培养的人才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在参与就业市场的过程中更多地习惯与高校进行接洽,而往往与个体的毕业生接触较少。因此如何发挥好这两个“双主体”的作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成功的关键。

1、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业市场拓展的主体之一是高校,但是拓展就业市场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要,因此必须了解毕业生的真实要求,对于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包括地域意向、工作岗位、薪资待遇等等必须要全面了解,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果脱离了毕业生的真实需要,而是根据经验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决定就业市场拓展的方向往往会事倍功半。

2、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应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开发积极转变。在就业市场中,我们经常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往往也会导致一个语境误区,即忽视了高校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一味地跟着市场需求走。其实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如果高校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出校门拓展市场,往往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近年来很多高校组团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荐自己的毕业生,与当地的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这些拓展行动不仅为毕业生寻求了大量的就业信息,而且也建立起了一种相对长效的供需合作机制。

3、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历史发展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而这些特色很多也会内化于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中,一旦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品牌,就会沉淀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每个学校都应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样产生差异化的定位和竞争,大家才不至于千军万马地挤独木桥。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处里好几个关系: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学校发展趋势和当前具体困难的关系;三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高校特色形成和品牌打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企业主动融入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为寻找合适人才提供有利条件。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还是高校一条腿在走路,部分企业也能够积极配合高校,但更多地企业只是在高校来单位进行市场拓展时简单地配合。因此,如果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地向高校反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的长期规划和趋势,从而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将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稳定、人员结构的优化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政府明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引导和保护作用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隐形的,有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却非常关键。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比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由政府作出统计和研判,而这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指向标,否则拓展效果肯定是南辕北辙;同时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通过配套的措施来进行保护,如对于积极吸收接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部分地方政府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促进了企业愿意接受更多的毕业生。如果政府在就业信息预测、就业市场规范、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合力的形成,从而产生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市场拓展范文

关键词: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拓展;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1

引言

机电产品能够有效的拉动我国的贸易出口额度,因此如何促使机电产品在当今复杂的出口环境下开拓市场以及扩大机电产品的出口是当下机电出口企业继续研究的课题。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的说明了国内市场面临外部冲击时的脆弱性,虽然我国在实施市场多元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对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仍然表现得不够充分。总体上来说我国市场的开拓进程仍然显得过于缓慢,这都是制约着我国出口企业的一些主要因素,所以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必须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进行拓展,提出并制定相应的策略,这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国际市场开拓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拓展方面的问题

(一)拓展程度不够均衡,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据我国对全世界总出口的68%,欧美等国家是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对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当中都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这些国家的法律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加的完善和健全。同时由于我国属生产及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国家,而发达国家输出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多,互相之间存在着较好的互补性。所以发达国家以及相关的地区在目前以至于在未来都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拓展的主要对象[1]。

(二)对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长较快,但所占比重却仍然偏低

面对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开始出现需求疲软的状态,促使企业必须寻求最新、更广泛的出口市场。这就促使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开始将目光瞄向新兴市场。近年来我国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阿根廷、墨西哥等地区的贸易合作也开始日益加深,但总体上来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比例仍然偏底。

(三)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贸易摩擦频繁

我国机电行业近年来成为技术性贸易的重灾区,在一些欧盟以及美国等的主要贸易伙伴开始不断的针对我国机电产品实施技术性的贸易措施限制,特别是在保护知识产权及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许多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缺乏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在产品环保节能的技术方面也不够达标,这些都促使我国机电产品遭受来自贸易的摩擦,同时也由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大多都集中在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相关地区,这些地区是全球科技水平普遍较高的地区,而且在技术标准上也较为严格[2]。

二、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拓展的建议

(一)维持传统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市场,均衡拓展力度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在于集约边际的增长,主要受到发达国家所具有的发展阶段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而且未来出口的市场也较为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通常对于这类国家及地区的出口增长的实际能力有限,所以就需要通过集约边际的增长来扩大出口,避免贸易引发的冲突,所以未来向这类的国家的出口应当更加的注重扩展边际方面的增长。对于一些传统发达国家的市场出口策略也应当以稳定出口为主,注重对市场扩展边际的发展,尽可能的去减少贸易相关的冲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前提下,积极的去拓展具有潜力的市场,实现均衡的出口力度。

(二)拓展新兴市场国家,明确市场拓展目标

在如今传统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对于那些新兴的市场国家的出口已经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新增长点,是我国未来主要的出口拓展对象。一些新兴市场的国家其内部正在加快其发展的步伐,所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对于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力。而且这些国家大都人口普遍较多,其消费市场较为广阔,因此就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国内需求市场。新兴市场国家是如今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成为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拓展的主要拓展对象[3]。

(三)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讲究低碳环保

对于我国现阶段比较有优势的机电产品应当充分发挥产品其本身的竞争优势,主要应开发其市场所具有的潜力,结合当代先进的研发技术来对其进行深入的更新改造,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最终促进机电产品出口的稳定的增长。同时应当充分的利用外商所投资的资金,以政策的方式来引进外资企业的投资量,并将这些投资全部引流相关技术研发的环节,从而提高机电行业技术研究开发及制造的水平。最后在对产品进行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等阶段时,需要注重产品所具有的环保性能以及相关的高效利用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拓展就需要维持传统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市场,均衡拓展力度、拓展新兴市场国家,明确市场拓展目标、提升产品质量,创新产品种类,讲究低碳环保,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质量,最终促进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的拓展。

参考文献:

[1]孙建红,剧锦文.FDI对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经济经纬. 2011(03)

第9篇:市场拓展范文

与其他高新技术产品相比,城轨交通装备的更新速度较慢,更新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其新兴替代品并非来自自身的升级换代,而是来自其他企业的同代配套产品。国家目前有心对城轨车辆的核心部件系统国产化进行鼓励,因此在这一系统上允许用户单独招标,这为制造和销售商添加了额外的风险。

二、价格优势弱化

近些年来,轨道交通线在建设成本上持续走低,举例来说,在90年代初期,地铁造价可以达到每公里7亿元左右,地上线造价每公里4亿元左右,A型车辆则每辆售价1200万元左右;而到了目前,二十年间地铁和地上线的价格各降低了将近2亿元,车辆价格则降到了每辆400~700万元左右。日趋激烈的价格战令我们很难再度回复在价格上的主动权。

三、城轨交通设备销售发展与市场开拓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市场竞争力

1.发挥技术优势。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关注目光,充分发挥我们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优势,打造南车株机品牌,以此应对国内其它企业对目标市场的冲击。在销售上要以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以技术的进步来保住市场,以业务的发展来拓宽市场,而上述行为这并不是我们销售部门一家就能完成的,需要公司其它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甚至在整个南车集团内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国内市场中的市场竞争力。2.确定销售重点。目前的城轨交通装备销售市场变化快、形式激烈、手段多样,以我们目前的情况来看,想全面地抢占市场很难做到。因此,不如通观全局,从中选择公司具有一定优势且未来较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作为销售重点,比如牢牢抓住华南、东南市场,渗透中原、西南、西北市场,以点带面,抓住市场机遇的突破口。3.稳定已有市场。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对新市场的开拓上,对已经获得的市场资源要注意稳定和维护。增强对已有客户的后续服务质量、及时跟进最新的配套设备销售、积极利用既有优势资源等方法都是稳定已开发市场的有效手段。只有稳定了已有市场,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拓宽新市场,也才能避免出现既有市场守不住、新市场拓展不利的灾难性后果。

(二)以客户需求为核心

客户是我们制造、销售商的面向群体,因此客户的需求永远是销售发展战略上需要重点考虑的。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同质化与多样化愈发严重,其在需求差异上则分垂直性和水平性两种。垂直性差异取决于客户的经济水平,经济实力越高,需求的标准就越高,这点在不同城市对车辆车型的需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资金充裕,在车辆系统的选择上就比较看重系统的档次性能;而二线中等城市经济实力有限,在选择车辆系统时更看重系统的性价比。我们在拟定销售和市场开拓战略时要把这点考虑进去,有针对性地订立销售策略。水平差异则往往取决于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和观念。举例来说,国内有些城市在选择车辆或系统时比较青睐或厌恶某国的进口技术,这种观念会对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在进行海外领域的销售拓展时更需要注意,我们公司的销售业务已经逐渐开始向中亚、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等地拓展,在发展这些我们尚不甚了解的客户时,务必要对客户的文化习俗、观念需求加以了解和掌握,尽量满足其需求,这样才能使销售市场的拓展愈发顺利。总之,做好客户调研,增进对客户需求的了解是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的重要一环,是找准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产品质量

自身的强盛乃是发展之本,无论我们把销售策略定得多到位,销售的关键仍在于销售的产品本身,因此城轨交通设备的自身质量影响着整个营销战略的制定。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不只需要创新技术、提升工艺制造水平,更需要开发属于我们自己的新产品,彰显南车文化、这样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为现在以及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