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初中历史笔记整理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笔记整理

第1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在二次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制造“高分机器”的死板教学,被动学习,而是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的、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以下,笔者就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受益终身。在日常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中,笔者以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目是隶属于文科系列,教材中概念少,讲述历史事实的课文多,再加上图画说明、注释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阅读课文,就很难对课文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可能会忽略而过,视而不见。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看和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在这次的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有效地观看地图,从而真正认识到中日双方的战争形势以及清军全军覆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加深认识。

此外,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不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的效果才会显著,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提高知识梳理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一项,笔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有着相应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不用做笔记,老师讲的知识点书上都有,画出来就好了。但是每到阶段复习或者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感觉,书上的要点太多,零零散散,记起来太费劲,耗时耗力还低效,这都是因为课上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做好笔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条理清晰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笔记质量,在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笔记一旦做好了,学生在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零散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仅能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多个方向和角度交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写讲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长。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颂。历史学科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历史学科广泛兼容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地进行多元分析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将它与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任何科目都是一样,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也不例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历史包含了前人的一切得失成败,我们学习它,不仅要正确认识它,还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让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参谋、指导,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摆脱“历史无用”的困惑。

第2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一、习惯决定学习质量

历史课教学是初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既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良好认知有重要影响,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必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各种研究和学习实践表明学习习惯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新课程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些论述说明了习惯的重要性,事实上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非常自觉的行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历史课的学习,既有一些与其他课程学习相同的学习习惯,又有一些历史课程特点所决定的独特的学习习惯。

二、学习历史课需要培养的习惯

1.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常用且高效的学习方法,预习不仅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且让学生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发现难点,为正式学习打下基础,在正式学习时有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正在形成中,再加上初中生刚学习历史,还不会预习,需要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应当确切地提出预习要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教材,理解教材,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防止预习的随意性与浅尝辄止。

2.做笔记的习惯

在课内学习中记笔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听课的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进一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及时整合知识结构;更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依据与方便,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记忆都会淡化甚至遗忘,而笔记为防止遗忘提供了基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正强调记笔记的好处。

教师要指导学生记笔记的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写得忙忙碌碌,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二是要字迹清楚,重要内容记完整,否则复习的时候,看不清楚,失去笔记的作用;三是课后及时补充与完善,使笔记切实发挥记录重点的作用。

3.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巩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课程门类突然增多,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往往顾此失彼,因此要让学生按时完成历史课作业,教师就要注意作业布置的科学性。比如在学完一个单元后,老师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进行列表、编排年表、填图等,这种作业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能力。历史老师要灵活安排学生作业的时间、作业量、作业方式,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

4.比较并总结规律的习惯

历史课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虽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这些事件既有相似性,又有事件的独特性,通过比较既能发现异同,又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起义进行比较,也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改革进行比较,如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比较等;学了世界历史以后还可以从世界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这种方法既可强化知识,提高效率,又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学以致用的习惯

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用历史知识指导现实,引导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理解、指导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做到“以古为鉴”、“鉴古而知今”。学习历史既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总结历史经验,继承优秀传统,又可以总结历史规律。就多次强调过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导现实。比如学习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政治改革及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认识到《十报告》提出的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6.及时复习并记忆的习惯

由于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及互相影响,遗忘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的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的习惯。结合遗忘规律,复习方法应该先快后慢,当天、第二天、一周后的复习特别重要,这三个段复习到位,可以有效防止遗忘。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1.通过培养兴趣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学生对有兴趣的活动,钻入其中可以达到不知疲倦的程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的故事性、历史人物的形象性都可以对初中生产生直接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历史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学生的理性兴趣会进一步提高。同时直观的现代教学资源、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历史学习兴趣具有帮助作用。

2.培养习惯要有计划有目的

学习习惯有多种,除了历史课学习中的专用习惯外,其他课程中的一些通用学习习惯也对学习历史有重要作用,比如注意力集中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因此教师要将学习习惯梳理出来,列出清单,排出日程。培养习惯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按照习惯养成的规律逐步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些初步的习惯安排在前面,有些相对复杂的习惯安排在后面,通过系统安排,有计划地培养,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示范引领培养习惯

初中生由于年龄还小,认识水平与自控能力正在形成与提高,因此对一些学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深,这种特点既要求教师讲明意义,更需要教师自己给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有学习与模仿的直接对象,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习惯在老师身上的具体表现,从而增强学习兴惯养成的自学性与主动性。比如历史知识进行比交较习惯,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少,就需要教师具体地做出示范与指导,在反复的示范与指导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要领,并逐渐养成习惯。

4.督促强化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手段

所有习惯都是反复强化的结果,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必须有坚持不断强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习惯长期督促与检查,严格要求,反复强化,不良习惯决不容忍,养成好习惯时立即表扬,因为表扬与批评是强化的重要手段,直到训练的习惯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然后强化另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第3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学生进入初中后,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还是学习方式方法,与小学比较起来,都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新的特点。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初中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还要注意养成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定计划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编错题集等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今天我就初一学生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发表我的一点看法。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枯燥繁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同时适当的讲一些历史小故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课前有目的性的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信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同学们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每次我在课堂上讲完新课后,都会留给学生下节课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在家自己预习。

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准备带着问题来听老师的讲课。这时还要必须检查学习用具是否准备好了。

其次,让孩子学会倾听:听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老师讲课的重点,每节课的结尾,常常是对本课内容的总结而不是重复。还应特别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耳朵听,眼睛看,积极思考。

再次,要做好课堂笔记,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听得懂的,这样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先记下来,这样避免了在课堂上讨论而耽误大家的时间,课下再研究,问老师,既节省了时间,又更能深化学习。记笔记和听课是相辅相成的,听课是记笔记的前提条件,而记笔记是对听课的一种补充和巩固,二者缺一不可。你一定要协调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不能只听不记,也不能只记不听。

四、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有个很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一结束,遗忘马上就开始了,那么为了保持学习的效果,必须尽早加以复习,这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归纳整理和融会贯通。一般我会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题,有易有难,目的是让学生在课下多看课本,及时复习,减少因时间而带来的遗忘。我总结了课后复习的一些方法,如尝试回忆,钻研教材,多做练习,整理笔记,有效回忆。分散复习和循环复习相结合等等。

第4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总结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理念,明确角色定位,大胆创新与实践,打造生动形象、和谐民主的高效历史课堂,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充分体验历史学科的魅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推动初中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创新要点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转变理念,发挥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传授是否丰富和讲解过程是否清晰,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活跃状态等没有予以足够关注,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不利于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对此,教师要转变理念,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重点放在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养成上,紧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设计。例如,在进行“大一统的汉朝”课堂教学时,笔者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教学设计,首先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汉武大帝的生平,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引入新内容的学习。随后,笔者通过导学案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下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汉武帝在位期间出台了哪些重要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施背景和历史作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围绕学生展开活动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重点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特征日益显著。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情境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究与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例如,在进行“新航路开辟经过”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后,在地球仪上找到新航路的航线,并进行划线标记。通过手脑并用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设与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将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加以还原呈现,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把握和深刻认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分析过程中开放思维,打造高效创新的历史课堂。

3多种方式,打造生动课堂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要求尊重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知识的自主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创造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讲授法的支持,只是要求教师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将教师课堂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在课前采取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展开自主学习。如在进行“江南地区开发”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去的江南城市,随后引导他们思考该城市所在地区是否经过这次开发,有哪些开发痕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搜集与整理,然后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展开思考,最终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而整个过程所采用的就是自主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可将新知识细分为若干单独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如在上述课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来解读江南地区开发图,然后解答课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并就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互动交流等方法,有效打造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点拨和讲解,以确保各种教学方法的高效实施。

4巧妙总结,加强知识内化

在历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课堂知识点加以巧妙总结,以达到加强学生历史知识内化的目的。通过巧妙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加深知识记忆和理解,有助于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衔接,巩固并完善历史知识系统。教师在课堂总结阶段,要全面掌握知识重难点,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加以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巧妙的课堂总结,不仅有助于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精髓,而且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进行“洋务运动”教学时,当新课讲解结束后,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回顾,然后利用多媒体进行投影总结:内忧外患两考验,统治阶级寻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不息办洋务;甲午战争惨收场,国未富来兵未强;探索中国近代化,民族复兴艰且长。巧妙的课堂总结挈领了本课重点内容,精准把握了重要知识点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统一,实现了对课堂新知最简洁、最精准的归纳总结。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巩固完善了学生历史知识系统,为后续学习的高效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转变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注重情境引导,全面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既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积极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又要善于巧妙总结,加强历史知识内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巩永宁 单位:甘肃省正宁县永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5(30).

[2]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

第5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摘要】如今,学科发展已越来越被我们所关注。这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复习前课环节对于一堂课来说,虽然用时较短,但却处于最开始阶段,因此依然值得我们关注。而作为初中历史学科,目前普遍采取默写的方式并不能适应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甚至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而如果我们以开卷形式替代默写形式,辅以竞争和奖励机制,就可以消除这些弊端,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 复习环节;默写形式;开卷形式;奖励机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复习的意义

打造高效课堂是当今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新。对于教师来讲,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基于每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各个学科都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自身的复习环节。复习环节可能只占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处于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如果设计不当,很可能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对于我们初中历史学科,在讲授新课前,大多数教师都会花一段时间对前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当然,我认为这样的复习环节的设置,也是由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我所处的地区来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采取的是默写的方式。但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在教学中应确定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如果我们的教学要求远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那么这反而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初中阶段,就学科特点来说,默写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超出了对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能力要求。如果我们布置背诵的任务的话,那么学生不仅要花一定的时间完成笔上作业,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背诵所学历史事件的相关知识点,这对于后进生,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学业负担。

第二、随着对有效课堂的不断研究,就有专家指出“针对性教学才是有效课堂的灵魂。”而从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来看,默写的复习方式针对性不强,提高成绩的效果也并不明显。我们知道中考历史是以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如何利用好教材才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默写则是一种脱离课本来考察学生的复习方式,它对于闭卷考试来说是相当必要的,但对于开卷考试的科目,它的针对性则值得商榷了。

第三、当今学习理论的主流——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默写的这种方式较为机械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恶感。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复习环节的有效策略

综上所述,将默写作为历史学科的复习环节并非行之有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既能适应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又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最终能显著提高学生成绩的复习环节。为了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我开始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个学生的真心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他告诉我:“其实我们不管什么科目的默写,都会有很多的学生采取各种各样的作弊手段,而且是屡禁不止,防不胜防……”这段话给我的内心以极大的震撼!心情平复之后,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现:既然默写不得人心,作弊又难以根除,作为开卷考试的历史学科,何不直接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复习呢?拿定主意后,我就开始着手对课堂复习环节进行改革。具体方法是:先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几道与上一课所学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学生采取开卷的方式,依照课本中的笔记找出答案,但过程中不准与他人交流。这里教师所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设计题目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对教材知识点的考察,关键在于要体现对学生所做笔记的考察。我认为这种复习方法的转变,优势在于:

首先,这种方式更加适应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从而起到了减负的效果。采用开卷的复习方法,历史学科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大为减少,复习考察的难度相比默写也大为降低。学生只需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在理解的同时做好课堂笔记,就可以轻松应对这项任务,让中等生和后进生也能感受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学好历史,这就更有利于重塑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

其次,这种方式对开卷考试更有针对性,可以起到更好的提高成绩的效果。采用开卷的方式作为复习方法,目的就在于通过让学生在书上找答案来检查学生做笔记的情况,使那些没有完整规范笔记的同学感受到做好笔记的重要性。在反馈环节,我们就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哪些同学的课堂笔记有问题,这样就更加便于我们去在课后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

除此之外,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应是学生的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家皮亚士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开卷的复习方法虽然改变了原有的复习方式,但在过程环节上仍然显得单调机械。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在这一环节引入了“小组竞争”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行这一机制后,我发现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下,班级整体的复习情况也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6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 多媒体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52-02

1 构想的生成

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差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转变备课组活动方式,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上就这样简单的改革不行,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而发挥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集体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上求突破,走一条具有六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我校张家港第六中学在全校尝试推行教学案。学校以教学案为载体,构建以“少教多学、精讲精练、学教互动、着眼能力、注重实效”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推行教学案,能凝聚集体智慧和力量,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教研合一;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多赢;实现学校提出的口号:“基础教育上台阶、城郊初中争第一”。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又适逢苏州市历史学科以50分分值加入中考,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迫在眉头。如何转变历史教师教学的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模式?教学案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成效,教学案与多媒体的运用那个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成绩?这需要我们做一个实验对比。

2 设计

我们选择初三年级的两个班,初三(1)和初三(4)班,两个班是平行班,升初三时学校重新进行了分班,每个班的平均分基本一样。初三(1)班只用教学案,初三(4)班只用多媒体。两个班不在同一层楼,这样可以相对避免学生直接的交流。这两个班都由我担任历史老师,这就防止出现教师水平差异带来的成绩的不同。设计如下:

回家预习。初三(1)班的学生使用的教学案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两部分,作为家庭作业,需要提前预习课本,自己独立完成。第二天需要交上来给我进行批改,反馈给学生。初三(4)班的学生也通知他们回家预习,但没有书面作业。

课堂教学。初三(1)班完全按照教学案上的流程。分四大部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练习反馈。上课时侧重在合作探究、练习反馈。对“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错的比较多的点拨一下,基础知识基本不讲。课堂侧重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初三(4)班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内容很大一部分与教学案中“合作探究”的内容相同,但会多一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3 结果

一个月以后,进行了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考试内容为初三新学的内容。初三内容为世界史,基本上与初一、初二学的中国史关系不大。

表格如下:2013年10月历史阶段性考试质量分析

注:历史总分50分。30分为及格、43分为优秀。

通过这张表格,发现一个月的不同手段的教学,两个班的平均分还是有较大差异,两个班差1.48分,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实施了一个月,就全部采用教学案。因此最终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还有待考验。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实施教学案的班级的及格率、平均分、最低分明显要好于实施多媒体教学的班级。教学案明显要优于多媒体。使用教学案为什么能优于多媒体?这值得我们探讨。

4 讨论

4.1回家预习这一家庭作业

教学案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两部分,作为家庭作业,第二天需要交上来进行批改,多媒体教学也布置了回家预习,但由于学生做作业要做的很晚,甚至有些学生英语、语文的默写都不背,历史要求回家预习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由此可见,还是教学案的书面作业比较牢靠,学生不得不做。通过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已经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印象,甚至对于一些基础的练习学生能自己完成。这点明显优于多媒体。这也能解释使用教学案的班级的及格率要高于使用多媒体的班级,最终使平均分也相对高一点。

4.2课堂教学这一环节

教学案的合作探究,这是在上课时解决的,学生先通过自学和讨论,然后老师再引导解析,根据史料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了历史的思辨。使用多媒体,也探讨同样的问题,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不同的是教学案上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学生在进行探讨的时候,当得出结论后,是要及时写在教学案上的。这其实对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学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要接受知识,并用笔记下来。多媒体是学生只是嘴巴说说,外面看看热闹,但有一些学生在开小差,不听,老师并不能很好的发现。两种学习方式的对比,发现教学案的优势就是如果不拿笔记下来,就会被我发现,提醒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这一结论有理论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1981)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的学习成绩最好;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成绩最差。同时通过做笔记令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和记忆,也明确体会到自己的学习弱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这也是使用教学案那个班的差生相对少一点的缘故,最低分相对高一点的缘故。

4.3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

从表格数据中,我们发现,两个班的优秀率基本一样。这说明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对于那些积极性比较高的、善于学习的学生来讲,没什么差别。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老师在上这历史课时,要做的是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

第7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技巧 方法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学效率在低位徘徊。由当前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可知,教师教学技巧方法的滞后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在于教学方法技巧的创新与优化。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运用于历史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以信息手段构建历史生动课堂

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辅助与支撑,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生动性不强,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辅助教学信息,影响学生的感知效果。笔者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丰富历史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生动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渗透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中,笔者制作了一组多媒体演示课件,以苏北某市改革开放前后发展状况作为背景,通过图表、照片对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以数据的差异、图片的感官对比直观地揭示改革开放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促进效应,从而强化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与成果的理解效果。整个历史教学课堂因为有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也显得格外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情感氛围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性、情感性的融合与统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发挥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情感描绘、学生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受到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容时,笔者选取了《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进行课堂演示,并向学生进行介绍:侵略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一把大火焚烧圆明园三天三夜,形成了长达五十多公立的黑云团,无数珍宝或被掠走,或被烧毁。影片演示加上笔者血泪控诉般的描述,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表达了愤慨之情。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保”的道理,增强了学生“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理想信念,实现了知识与情感教育的融合。

三、以框架构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前后联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既要注重块状知识点的教学,又要发掘横向、纵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的知识结构框架,重点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记忆与理解,增强历史学习效果。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变法背景”、“代表人物”、“典型措施”、“必然结果”、“原因分析”五个切入点构建知识框架,以此为支点建构起骨肉丰满的知识体系,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记忆与理解的效果。在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与记忆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建立线状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以典型人物为依托建立起块状的知识集群,实现学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记忆与理解效果。

四、以思维启迪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协作学习能力,通过搭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与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侧重将探究学习模式引入历史课堂,不再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学传授,而是侧重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并在集体的努力下完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内战烽火》教学中,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是如何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为了全面发动内战,其实施了什么阴谋?是如何应对的?解放战争不同阶段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何在?”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为线索,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教材,增强运用图表对比等方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思维分析能力,这样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以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历史学系既要抓好课堂环节,又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研究与思考活动,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加深理解与学以致用的双重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调查研究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的十年》后,笔者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自己的亲戚、长辈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描绘眼中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涉及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很近,似乎就发生在身边。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危害性的认识,并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性,坚决抵制类似的思潮。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从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资源空间等方面着手,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谈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2]刘映宽.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五步法”[J].教育教学论坛,2009(07).

第8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效率

教无定法。但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定要从各种教法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努力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挖掘教材的内涵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方法。挖掘教材深度必须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样才能挖掘出教材中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的因果关系,不断通过教材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例如笔者在讲西安事变时就通过如下提问挖掘教材的内涵:“面对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张杨两人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时,也设计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经过如此环环相扣的设问,一步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确保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巧用多媒体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勤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具有表达形象直观,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如在讲“”这一段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播放“谭嗣同”,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故事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当时就有学生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提出问题:“可不可以将看作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全新的观点引发了学生对性质的热烈讨论。

2.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重点。在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专题时,学生对相关内容容易混淆,例如: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关于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和中法《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城市有20个。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记忆并理解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通商口岸图示法,生动、直观地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和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到内陆逐渐延伸的趋势。

3.推进个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界面友好,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如讲授“中外科技文化”这一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讨论内容分别围绕绘画、短篇小说(重点讨论《警世通言》)和“书圣”王羲之。笔者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以讨论发言的形式来展示各组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第三小组为例:课前,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王羲之的材料,如:王羲之小时候苦练书法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并附介绍他书法风格的旁白,极大地推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三、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强化历史教学的整体性

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在灌输系统、科学历史知识的同时,不继强化提升、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层次和内容。

1.对于初中教材中已出现的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若遇到初中课本已提及的知识点,历史教师可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上,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采取更加活泼、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甲午战争”、“红军的战略转移”等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和电教纪录片,并将一些精彩对白或感人情节等制作成课件,以便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利用教材中外史结合的特点。

在讲述具体史实时,教师可以顺便提及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如在讲述“三国干涉还辽”时,教师就可以阐述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明白,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在华利益”相互斗争、相互矛盾的表现。由此帮助学生从单纯地死记硬背逐步过渡到在比较、联系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

3.对于初、高教科书都出现的难点知识。

笔者努力寻找知识的突破口,进行启发诱导,讲清重点和难点,尽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例如“辛亥革命”,这是初高中教科书都出现的知识,笔者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计好如下几个递进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阐述:(1)在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3)在辛亥革命时期,完成了哪些民主主义革命任务?(4)综合以上内容,系统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和教训是什么?通过上述梯次推进的教学方法,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逐步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方式上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勇,钱焕延,应安明.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计算机世界,2004.8.

第9篇:初中历史笔记整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1 思维导图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放射性思维能力。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受教学课时所限,呈现出来的知识点往往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在历史学习,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框架,可以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理清史实间的内在联系。笔者在组织初三学生历史综合复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按不同时代、不同事件、不同专题梳理知识结构,将各种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整理,做成思维导图,运用右脑强大的图形思考能力瞬间记忆所学历史事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每一个分支都可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符号、文字,来加深对教材关键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如制作“汉武帝的大一统”思维导图:在纸张的中心位置画框填写主题名称“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了能够突出主题,要把主题加大加粗再配上汉武帝头像。在此基础上画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五个子主题,在每个子主题下再填上下级子主题,概括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在复习中,也可以通过打乱章节和课题顺序来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如在专题复习时,笔者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折”、“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等主题学习,突破了学习的重难点。

2 视频教学形象再现历史知识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视频资料的运用可以增强历史的直观性,用图像、语音表述出更逼真更形象的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的问题,在充分调动不同感官参与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多种思维。学生在观看相关视频时,得到的是直观的、立体的感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比传统的记笔记、做练习效果要好得多,印象也更为深刻。

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抗日战争》一课时,笔者播放有关潘家峪惨案和日本在我国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史实的视频,再现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同胞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学生通过血淋淋的场景,认识到战争的狞狰和侵略者的罪恶,以及法西斯势力对人类生命权的蔑视和对民主自由的践踏。以史鉴今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之一,讲到战争,自然少不了联系现实,为此,笔者又剪辑了新闻资料中有关日本右翼组织矢口否认侵略中国,叫嚣“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甚至篡改教科书,故意挑起争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公然参拜供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的一段相关视频。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时间、空间上的大跨越,体现了视频教学的优越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视频资料都可以不加甄别、拿来就用的。一般来说,历史文献纪录片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其可信度高,是应重点利用的视频资源。但是热播的古装剧、历史剧虽然以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的鲜活生动、画面的唯美壮观而颇受包括学生在内的一大部分人的喜爱和推崇,但笔者认为,这些影视剧往往以商业盈利为目的,迎合一部分人的欣赏口味,肆无忌惮地虚构历史,篡改真实,极易造成误导。

视频资料只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辅助手段,一般以不超过十分钟为宜。这就需要教师学会视频的下载和剪辑,要熟悉维棠、快播、格式工厂、狸窝等软件的使用。

3 组建QQ群开辟历史第二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腾讯QQ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网络通讯工具之一,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接受。

笔者在实践中,通过组建QQ群这种学生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开辟了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对于一些有“网络游戏上瘾”的学生,首要的任务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防止这类学生利用QQ群来沉溺计算机网络或者做其他对学习无益的事情。为此,师生共同订立了详细的“群规”供大家遵守,要求学生用“班级+姓名”为备注名实名加入QQ群,杜绝“灌水”等与学习无关的发言等,让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为“管理员”,协助教师管好QQ群。在利用QQ群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创建不同主题的群讨论组让学生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例如,在学习完中国古代史之后,笔者在群里组织了一次“我心目中的封建帝王”的大讨论,学生结合教材中学过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对古代帝王的功过是非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在辩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了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树立了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QQ群成员把搜集并整理后的学习资料全部上传到群共享里。这样,即使偶尔错过某次QQ群内学习交流的学生,也可以随时下载、浏览和使用资源,得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