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精选(九篇)

财务与企业的关系

第1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分析 防范 预测 控制

一、当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

(一)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可进行对比的数据或指标,两两对比、分析、考察,从而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与当前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企业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多是将本期数与计划数、本期数与上期数、企业数据与行业数据、本部门实际数与其他部门实际数等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结构分析法

结构分析法是指将某一项财务指标看做一个整体,以其某个组成部分的数据作为分子,除以该项整体财务指标,以计算其结构比率。通过对结构比率的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各个因素的比重和结构,还能对各个因素的结构和成分进行合理性评价,并且找出各个因素的变化规律。

(三)因素分析法

某一个数据指标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个,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某一个数据指标分解成多个具体的因素。之后按照某一顺序从某个因素开始,作为替换变量逐一替换。在替换的过程中,当其他因素不为替换变量时,均看作为确定因素。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测算出某个数据指标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各个因素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

(四)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在参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将表中相关财务数据的两期或多期连续的数据比率或指标以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其增减变动的数额、方向、幅度等信息,以揭示企业的现金流变化情况和运营情况,是一种趋势变化分析方法。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来源与类型

(一)偿债风险

偿债风险基本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一项财务风险。偿债风险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详见表1。

(二)收益变动风险

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变化,竞争也逐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会面临收益变动风险。企业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往往采用负债融资模式。同时还能依靠财务杠杆放大企业收益。但是同时,却也使企业的风险被放大。

(三)现金风险

企业现金持有量的不足容易给企业带来现金风险。倘若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少,那么企业的正常支出将不能被保证,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存维系,还会对企业信誉带来一定影响。然而,倘若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过多,企业的机会成本会被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将会受损。因此,企业现金持有量过多或过低都会引起现金风险。

(四)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而未收的款项。通常是由于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或者回收金额的不确定性所引起。详见表2。

三、合理利用财务分析预防财务风险

(一)将财务分析提高到战略高度,结合企业战略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单纯的为了财务分析而分析,应在分析之前明确企业战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财务分析,有所侧重。具体而言,企业通常有两种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战略的选择不同,财务分析指标的侧重也将不同。倘若企业选择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的毛利率较低,同时周转率则较高。企业可在成本领先的战略之下,薄利多销。同样,倘若企业选择差异化战略,那么其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会发现企业毛利率较高,周转率较低,主要是因为企业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注重产品特色,价格制定较高。因此,企业所选择的战略不同,财务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对此企业应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防范财务风险。

(二)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1、资产分析

一般而言,在企业资产中,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通常较大。因此,加强对二者的财务分析较为重要。倘若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那么可能表明企业的销售渠道位于下流,企业应以打通销售渠道作为其当务之急。同时还能间接减少其销售费用。此外,倘若企业“固定资产比例”过高,企业应围绕资产分布和利用情况,防止资产闲置和产能过剩。

2、损益分析

企业的收入通常是销售收入。其他收入虽然也是收入的构成,但是比例一般较小。因此,企业在进行收入分析时,主要可以对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与其相关的产品单价和销售数量展开分析。其中,销售数量的分析,可以以产品类别、地区等进行划分,分别予以分析。同理,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是营业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在对成本进行分析时,企业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销售区域、部门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防范财务风险。

(三)严格进行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一项重点。企业唯有控制好成本,才能真正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中,始终要围绕企业的整体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成本的升降原因进行分析与揭示,及时查明成本的影响因素。

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和能够引起财务风险的潜在成本风险控制点,分重点的制定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操作规范。就方法而言,可以参考《管理会计》知识,利用“本、量、利”的分析模型,对变动成本、盈亏平衡点、边际贡献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做好全成本核算管理,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将财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四)利用 swot 模型进行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通常是对企业过去的信息进行反映。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持续经营。“swot”模型能够在依据企业现实的基础上,遵照企业决策的同时,防范财务风险,有助于企业未来持续经营。在 swot 模型中,s,即为strength,表示企业的优势;w,即为weight,表示企业的劣势;o,即为optunity,表示市场中的机遇;t,即为threats,表示来自于市场中的威胁。通过利用swot模型进行财务分析,能够获知和明确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比如,资金的充足情况、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等。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发挥其优势因素为企业发展和运营创造机会,以及避免其劣势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把优势劣势变成对未来机遇和威胁的判断,从而有效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公司战略和决策的制定。

(五)加强企业现金流量情况的分析

企业在利用财务分析防范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还应对现金流量信息进行充分的重视和分析。以往,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多以“收益”为中心。当前,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企业的财务分析也应有所转变,应逐渐向“现金流量”为中心转变。重点分析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经营活动获得足够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情况是否具备较高的效率。同时,企业还应在利用外部融资之后的企业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评价其筹资策略情况,以及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动态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金美子,吴秀兰.浅谈现代财务分析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05)

[2]朱小霞.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师. 2011(08)

[3]兰启聪,毕玉平.财务分析与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10(29)

[4]杨大红.论融资结构的财务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9(17)

第2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 销售 销售财务管理 策略

引言

财务与销售作为企业两个重要的智能部门,两者具备各自的特性,但又存在密切的关联。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认识到,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销售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过去计划经济留存的销售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需求,为了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位置,务必要对企业销售财务管理展开完善、发展。由此可见,基于财务与销售的关系,对企业销售财务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乃当务之急。

1、当前财务与销售的主要关系

广义而言,财务与销售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两个重要环节,相互间应当互助配合。但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却极易出现相互竞争、攀比或误解等矛盾。“资金流”问题是导致财务与销售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财务部门的常规业务为收入与支出,实质与销售部门核心业务买入与卖出为同一业务范畴。通常情况下,只有得到财务部门的前提核算,在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行为的严格把关下,销售部门方能够健康稳步运行。未能够拥有财务部门科学管理的促进,销售部门健康稳步运行势必受到不良影响;换角度来说,企业财务管理有效与否,销售的业绩高低是有效的评价标准。

2、现阶段企业销售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目标不明

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目标伴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由企业利润最大化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1]。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目标不断向企业价值最大化靠拢,取代了企业利润最大化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在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目标中所占的份额[2]。新会计制度推行使得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目标发生了很大程度转变,同步对企业销售财务管理模式也形成了影响,企业一方面要对这些转变、影响做好应对调整,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关注度,防止企业资金及现金流管理疏忽。

2.2、企业销售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销售财务管理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销售财务管理过程中,严格的法律与责任约束办法未得到全面应用。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的相关实施方案多种多样,销售财务管理规模持续扩大,销售财务管理压力巨大;不合理的销售财务管理框架,无法进行有效去除;企业成本的重复性,企业资源严重肆意浪费;财务管理工作效益低下[3]。

2.3、企业销售财务管理不受重视

通常企业正常运转情况下,企业可通过精准的财务管理来对企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然而在物资供应企业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期间,却要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企业的各个部门、流程,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在企业销售财务管理工作中,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销售财务管理工作一笔带过,面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偏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企业销售财务管理出现错误。

3、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策略

3.1、明确企业销售财务管理目标

紧随社会经济发展脚步,明确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销售财务管理核心目标。同时,企业不能仅仅企业价值理解为账面资产的总价值,而因对企业潜在、预期获利能力进行一并的科学合理地评价[4]。评价工作应当自预期投资时间角度出发,将企业发展未来收入按照预期投资时间统一口径进行折现,经概率核算未来收入。通过此类方式完整估量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促进企业资产保值、企业资产增殖,防止企业销售出现短期行为,实现企业资管配置合理化。

3.2、完善企业销售财务管理制度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构建独立的销售财务部门,作用于全面统一管理用户信用等级,迅速核对预收款项、应收款项等,核算销售费用、梳理欠款等会计工作,同时与销售业务人员进行融洽的关系调节,作用于一并分析、开拓市场与用户构建长时间的合作伙伴关系[5]。企业还可结合我国现行的经济、会计法律法规,构建完善“款项专用管理制度”、“销售财务人员工作职责考核标准”等企业内容考核制度,促进销售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运行。

3.3、设立企业财务会计控制准则

通常情况下而言,财务可分为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介于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关系紧密,人们约定俗成地会将投资、分配及筹款等财务行为,会计涉及的报账、记账、算账以及开展会计管理、研究等整体工作合并称作财务管理或财会管理。财务信息是企业制定销售决策和实行销售控制一项重要凭证,企业财务部门可通过企业销售部门活动获取重要的信息。企业销售部门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企业的相关财务状况,尽可能对企业存在的财务漏洞进行补缺,打破企业财务壁垒,正确理解企业财务目标,制定发挥企业财务优势、满足企业财务方针和目标的销售战略和策略。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企业全面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优基于财务与销售关系的企业销售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特征,分析企业销售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与企业自身发展相匹配的财务管理章程,提升对销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结合行业形势市场动态,及时做出经营战略转变完善,促进经营目标的灵活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邵芳.企业销售环节财务管理方法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上月刊),2012,(08):209.

[2]高莹,.论财务与销售关系视角下的企业销售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14,(12):211.

第3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现金流;企业财务危机

现金流表示企业所有的能用于公司收支的各种类型的资金,在现代社会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好比人体中的血液,良性的现金流可以使得企业健康发展,而不良的现金流则会使得企业陷入绝境乃至破产。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更深入的了解现金流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我国财政部规定自1998年1月1日起,企业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但是财政部所要求的现金流量状况仅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与流出,为了更好的加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我们又把企业的现金流指标分为了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

在关注上述三个现金流指标的同时,我们还应界定好何为企业财务危机,这样才能很好的将企业的现金流与财务危机结合起来加强管理。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其常被用于界定企业是否失败,学术界对企业财务危机的描述主要可以归纳为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企业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就将使得企业不能持续有效的经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认识财务危机也就是为了更好的避免企业出现危机。

在一个企业现金流与财务危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指反映盈利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反映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和反映偿债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下面我们将从这三方面分别作出分析。

1 、盈利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我国对大多数企业都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计量方法,这往往就很容易出现一些企业存在大量的账面利润但极度缺乏现金流的状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现金流与企业利润脱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常采用总资产现金报酬率及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等财务指标来分析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的同步性进而反映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总资产现金报酬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当期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递延资产摊销+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支付所得税税金)/平均总资产。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取现金的能力及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企业的总资产现金报酬率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持续性否则企业就有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

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经营现金净额/主营业务收入。该指标主要体现出了一个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使用该指标时可以将其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也可以与企业的历史水平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如果得出企业的每元销售现金净流量较大表明企业销售收入变现速度较同行业平均水平与企业历史水平而言较快。这也将大大降低企业出现危机的可能性。

2 、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我们在分析企业财务危机时对营运能力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往往对一个企业而言好的营运能力会使其出现财务危机的几率降低很多,但如果其营运能力太差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几乎不可避免。在分析他们二者的关系时我们常常从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等指标入手。

主营业务现金收益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主营业务收入。从这个指标的表达式能很清楚的看出该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主营业务收入中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所占的比重即企业产品销售收现能力的强弱。销售收现能力的强弱,公司收益能力强弱都与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危机息息相关。

在考虑营运能力现金流指标与财务危机的关系时,我们也常常运用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这个指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作为每股盈利的支付保障的现金流。该指标只有保持在合理的水平,才不会使得股东对公司失去信心。

3 、偿债能力现金流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

在分析偿债能力指标与企业财务危机的关系时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在对其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资产数量的分析更要注重对资产质量的分析。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常采用现金比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现金比率=现金持有量/流动负债。现金持有量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净额等。该比率是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保障,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现金流量才能保证在债务到期时偿还。如果企业的现金比率过低使得企业的现金持有量相对于流动负债较小,则企业可能出现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危机,使得企业面临困境。企业应随时关注其现金比率,尽量将它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对一个企业而言不仅短期偿债能力值得我们关注,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关注也不能松懈。在衡量一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我们常采用的现金流指标是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际支付利息+实际支付税金)/实际支付利息总额。该指标直接反应了企业现金流对其利息的保障程度,较高的现金利息保障倍数意味着企业偿债能力较强,相反不适当的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将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危机。

综上可知,一个企业要想长期持续地经营下去应该随时关注企业可能出现的危机,而这些危机也常常和企业的现金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对一个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而言应树立现金流管理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现金流循环,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和监督,避免出现危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常常和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不力有关,在应对企业财务危机加强企业现金流管理方面这是不可忽视的重点环节。

参考文献:

[1] 汤谷良、朱雷.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J].会计研究,2002

[2] 熊敏.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J].建筑经济,2006

[3] 许育媛.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手段进行财务危机预警[J].现代会计,2008

第4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摘 要 文章以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切入点,全面分析了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战略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企业战略 企业生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对企业生存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文章正是从这样的背景出发,

一、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战略中居于中心地位

(一)财务管理对现代企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实现企业战略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活动对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科学预算和执行,通过建立规范高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资金、成本、固定资产等进行高效管理等财务手段,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

(二)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规划作用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如果没有财务规划,终将使企业战略陷于混乱。在财务规划过程中,必须将预算作为控制手段,将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贯穿到整个企业的战略过程中来。

(三)财务管理是企业有效筹集和优化配置经营资金的重要手段。资金在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意义重大,被誉为企业的“生命线”。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状况、关系到企业能够实现自身长远发展战略,而且还关系到企业在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具体实际问题。实施企业有效财务管理,能够实现资金的高效配置和科学合理的利用,为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发挥资金配置和资金优化的功能。

二、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影响到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问题

当前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还很现实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存在的这些问题对企业实现整体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信息化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需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现实挑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实现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但是当前我国一些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信息化水平利用率低、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的现实,突出的体现在财务信息部透明、信息不对称等,不利于为企业制定科学、准确的发展战略。

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资金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在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的诸多的欠缺,难以实现资金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运作,主观人为操控的现象依旧突出,不利于企业实施现代化企业战略、影响其现代化进程。

三是企业财务监督与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一些大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依旧很现实的存在资金违规使用、人为操控财务等不良现象,这些不良财务现象不仅与现代化企业的本质相违背,而且也不利于对企业自身整体战略的实现。出现的这些问题根本上就是由于企业在财务管理监管方面还有漏洞,监管水平和约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战略水平的具体措施

第一,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自身定位,提升企业全面财务预算水平,以此提升企业财务控制能力。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必须要加快实现自身财务管理职能定位,完善和提升企业全面财务预算水平,以此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最为关键的决策信息支持。

第二,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企业不同部门共同理解和把握企业的发展战略,形成合力。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部门各自为战,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通过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战略也仅仅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尽管通过财务管理推动企业整体战略,财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整体上讲,是企业每个部门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让不同部门充分理解解企业战略的深刻内涵、背景及实现的优势与障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财务管理成为每个部门共同的责任。

第三,要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财务管理的高效信息化管理助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就是信息化水平不高,不利于财务管理的利用效率、监管效率和使用效率。企业必须要从信息化时代背景出发,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加大对财务管理的资金控制欲利用、财务监管与约束等方面的效率和质量。

四、结语

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整体战略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要从自身整体战略入手、从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入手,不断明确自身定位,提升企业全面财务预算水平、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的中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延昱.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分析.东方企业文化.2013.16.

第5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一、企业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与效率。负债?收益?分配不同,战略有着不同的选择。企业财务战略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1.扩张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2.稳健型财务战略。它是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它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

二、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

财务战略的基本性质体现在:

(一)支持性。从财务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看,财务战略不仅表现为它从属于公司战略,更是公司战略的执行系统,全面支持公司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体表现在它从财务角度以价值形态对公司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出财务目标,如:稳定增长的收入、较大的毛利率、强劲的信用等级、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在行业处于调整期的收益稳定程度等,以此来保证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互逆性。财务战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所有者总是期望公司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营增长的收益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将随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互逆性调整。

(三)动态性。财务战略必须保持动态的调整过程。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紧密关联,即财务战略是环境分析的结果。当环境出现较小变动时,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体现战略对行动的指导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经营战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从而财务战略也随之调整。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

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筹资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间内所要完成的筹资总任务,是筹资工作的行动指南,它既涵盖了筹资数量的要求,更关注筹资质量,即既要筹集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所需资金,又要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增强筹资灵活性,努力降低资金成本与筹资风险,不断增强筹资竞争力。筹资原则是企业筹资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低成本原则、稳定性原则、可得性原则、提高竞争力原则等。此外,企业还应根据战略需求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对筹资进行合理搭配,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进行最佳组合,以构筑既体现战略要求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筹资战略。

(二)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一是投资目标,包括:收益性目标,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发展性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投资战略的直接目标;公益性目标,这一目标是多数企业所不愿的,但投资成功,亦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二是投资原则,主要有:集中性原则,即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这是资金投放的首要原则;准确性原则,即投资要适时适量;权变性原则,即投资要灵活,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对投资战略作相应的调整,做到主动适应变化,而不可刻板投资;协同性原则,即按合理的比例将资金配置于不同的生产要素上,以获得整体上的收益。在投资战略中还要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作出恰当的安排。

(三)收益分配战略。

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

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四、财务战略成功实施应考虑的关键因素

(一)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从风险的观点看,财务战略所蕴含的财务风险应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经营风险相适应。因此,企业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在经济复苏阶段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融资,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产品,增加劳动力。在经济繁荣阶段宜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繁荣初期继续扩充厂房设备,采用融资租赁,继续建立存货,提高产品价格,开展营销筹划,增加劳动力。繁荣后期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出售多余的厂房设备,停产不利于产品,停止长期采购,削减存货,减少雇员。在经济萧条阶段,特别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建立投资标准,保持市场份额,压缩管理费用,放弃次要的财务利益,削减存货,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跟踪时局的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做出恰当的反应。要关注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经营风险都不同,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企业应当分析所处的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初创阶段,企业经营领域的不确定性较强,大量的资金需求应尽量通过权益资金满足,股利政策一般采用 非现金股利政策。在扩张期,虽然现金需求量也大,但它是以较低幅度增长的,有规则的风险仍然很高,股利政策一般可以考虑适当的现金股利政策。因此,在初创期和扩张期企业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稳定期现金需求量有所减少,一些企业可能有现金结余,有规则的财务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是现金股利政策。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衰退期现金需求量持续减少,最后经受亏损,有规则的风险降低,股利政策一般采用高现金股利政策,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三)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障财务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机制,则无法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如内部约束机制应包括领导者对财务战略实施的监督,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监督以及领导者、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的确定等。此外公司还可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励员工,把奖励与对财务战略的推进程度联系起来,逐步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乐于提出有利于战略发展的建议方案。

(四)财务战略选择必须与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

企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客观上要求实现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根本转变。为适应这种转变,财务战略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方面,调整企业财务投资战略,加大基础项目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财务制度创新力度。

五、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一)财务战略的制定程序。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除考虑企业内外环境外,还要着重考虑企业整体战略要求。

从上述程序可以看出,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二)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财务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也就是努力遵照前面所述的各战略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评价各分期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与实施前,除了考虑财务战略要求,还得关注组织情况,即建立健全有效的战略实施的组织体系,动员全体职工参加,这是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同时明确不同战略阶段的控制标准,将一些战略原则予以具体化。比如,定量控制标准辅以定性控制标准;长期控制标准辅以短期控制标准;专业性控制标准与群众控制标准相结合等等。

在进行具体的战略控制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优先原则。对财务战略中重大问题优先安排,重点解决;2.自控原则。战略实施的控制要以责任单位与人员自我控制为主,这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3.灵活性原则。尽量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迅速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4.适时适度原则。要善于分析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努力确保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进度差别不大,从而利于内部协调。

此外,财务战略实施完毕后,应对其实施进行评价,这是回头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能力的很好途径,同时也为以后发展积累管理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步财务战略管理奠定基础。

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J].会计研究,2000,(9)

[2]卢斯.班德。公司财务战略[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

第6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控 问题 研究 策略

一个企业的财务在这个企业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一个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就应该有很好的财务风险管理。而企业的财不仅仅时刻日常的资金走向,还有贷款往来,同时还要承担自己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内控是企业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而但前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企业内控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该企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了该企业财务的发展,给本企业的财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所以为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就必须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的公里工作,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管理的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指的是该企业在进行自己资金筹集,整理,回收和利益分配等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而每个企业在自己发展中所设定的财务目标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每一个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一样的。若是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深深的贯穿在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

企业内控全名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它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用于自我评价,管理,调整和控制的方法,手段和一系列的制度。企业内控是企业发展管理中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企业通过其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障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可以让其在短时间内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经营目标。在企业内控具体的实施中,管理者应该通过自己更好的评价,调整,管理来实现对企业更好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管理中的核心内容,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所以站在企业更好的发展的立场上,我们应将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2.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和内控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一个个企业更好的发展。

首先从制度上来看,有些企业的制度就是不完善的,所以这一部分企业应该先完善自己的相关制度。而他们的管理人员也应该意识到对一个公司来说制度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制度才可以让自己的将来的经营活动中不受到巨大的伤害。所以要重视企业内控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这样最后还是自己要为自己的过失买单的。这样只会得不偿失

另外一部分企业就是具有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中该企业没有很好的落实和监督,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很多的不良影响。从而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很好的监督,对企业的内部构架产生了很多的不良影响,而影响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在企业发展中应该明白规章制度不仅仅是要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督和落实。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一个企业在将来的发展中达到一个理想化的高度。

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是这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企业的管理层也是稂莠不齐的。有些人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上没有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而这些人更容易将自己的眼光放在相对短暂的经济效益上。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科学的管理才可以给公司到来更为长久的利益。管理人员应时时刻刻进行着内控管理的工作,一边公司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长长久久。所以应合理的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3.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的措施

首先要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明白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因此,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制定或完善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体系。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应该是井底之蛙,应该站在一定高度来看自己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问题,明白什么是适合自身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好自己的制度之后,就要积极的监督和落实,这样他才有自己的意义。并且企业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惩罚制度,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打造出属于自己企业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然后就是企业要做好自己的财务风险管理,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财务内部的预算工作的管理,一系列的预算都应该符合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而不应该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使公司的财政出现巨大的漏洞,明白量力而行。有了好的预算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才可以更畅快。企业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明确的财务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方向,有了合理的目标,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走弯路。更加有利于企业健康科学的发展。还有就是企业的财务一定要精细化管理,对这一规定要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在超出的部分上一定要进行上报,不要认为资金小就没有必要。只有财务的精细才可以减少一系列的漏洞,才能让其减少财产的损失,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利益。只有有了良好的管理,公司才能更好的健康的发展。然后就是对工作人员的考试制度一定要科学,可以采取第三方评估。只有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自己企业内部的清廉但同时也可以保证人才的不流失,我们应该明白人才才是一个公司的巨大财富。在一个企业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不可以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应该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控是一个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其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许多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严重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这就需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使他们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企业中的各种风险,进而促进自己的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此文章只是对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管理进行简单的描述,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在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上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意见。

参考文献:

第7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计人员的重要责任,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而我国审计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审计机构,实施审计监督制度,这显示审计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两者之间的活动规律,充分发挥其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此背景进行会计监督与审计关系的研究,阐述了会计监督与审计的关系、区别,并分析了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的联系

会计监督与审计密切相关,无论是客观的经济基础、工作目标及会计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关联,协调和改善双方间的关系对于发挥二者的相互作用和规范市场经济显得至尤为重要。

( 一) 会计监督与审计依据相同的客观基础。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的最主要的联系在于客观基础,二者都是依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的客观基础来反映单位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监督相同的会计主体经济活动。

( 二) 会计监督与审计在目标上存在一致性。会计监督与审计在工作目的上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两者都是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内容实施的,均针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审核工作,旨在披露企业中存在的各种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向企业的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维护利益各方的合法权益。当然,二者最终目的是为达到工作的平衡性和一致性,是通过取得和评价有关财务报表的证据、确定财务报表是否按照会计准则进行公允列报并编制审计报告,从而对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再次验证,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 三) 会计监督与审计依据会计方法。会计监督与审计相互依存,还体现在会计方法上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工作依据都是会计资料,其业务的顺利开展也都是依据会计资料。然而对会计监督工作而言,需要对存货管理采取估价举措,对固定资产进行一定的折旧,对坏账计提准备,借由这些手段对企业财务完成会计监督工作; 而内部审计的审核手段也是如此,借对会计监督所得到的会计报告作复查、再监督,从而完成审计的相关工作。由此看出,会计监督和审计在会计方法的运用上存在着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运用会计方法,达到各自工作的平衡性和完整性。

( 四) 会计监督与审计在发挥作用上存在共同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需要会计监督与审计的监督。会计监督不仅要反映经济活动,而且要监督这些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审计工作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检查企业的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三、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的区别

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仍存在许多差异,理解会计监督和审计的区别对于研究相关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 一) 会计监督与审计产生的依据不同。会计监督是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一种程度后产生的,为了适应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计算和分析来反映出生产成本,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管理。而审计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分离、管理层的公正评价权发生后产生的,目的是明确经营者或其他受托经济责任管理者的履职情况。

( 二) 会计监督与审计的性质不同。会计监督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集中表现在发现企业经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一定的规范约束,从而使其企业经济运营走上合法、有效的道路上班来。可见会计监督的具体性质是反映和监督仅限于生产和经营的微观环境,而审计工作则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审查财政和财务收入支出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 三) 会计监督与审计操作对象不同。会计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确保使用的资金被用在正确的地方,金额也是正确的,不但核查企业资本使用情况,来龙去脉,还能很好地说明资本流动中所折射出的的企业间经济关系,研究的对象是资金运动的关系。审计的对象则比会计监督的对象多,不但包括了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及其他所涉的说明经济指标的材料,还涉及到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审核中是否做法合适,有无知法犯法行为,评判企业经济运营中的经济行为是否行之有效及会计监督工作是否达到了预先设定的结果。

( 四) 会计监督与审计的人员来源不同。会计监督涉及到企业内部经济指标的管理方面,会计审核机构为企业的财务部; 而会计从业人员就是企业自身的员工,在企业中直接归本企业的领导直接统辖工作。当前国内已建立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者交融的审计组织机构,这里的内部审计部门就是我们说的企业自身设定的对经济指标进行核查的机构;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及政府审计同企业经济运营不存在的很大的相关性,其本身有着很大的相对独立性,方便这样人员对企业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 五) 会计监督与审计的职责范围不同。会计监督应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杜绝企业财务运行中的一切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坚决打击企业会计审核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一经发现其存在这些违法乱纪行为如,财务人员应不予付款、责令更正处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审计机关报告; 而审计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行使再监督权,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再审核之后给出报告,同企业部门不存在任何关系,是一种不参与企业经济运营、不涉及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独立的经济监督。

四、关于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关系的思考

( 一) 会计监督与审计在机构、人员组成方面存在独立性。会计监督机构为企业自身审核经济状况的一个管理机构。通常会计部门的建立都是考虑到约束企业内部经济行为的一种需要,通过建立会计部门,不仅能给企业领导层在进行决策时提供行之可靠的财务报表。而国内的审计部门为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合作的要求下,在政府审计部门的组织领导下,构建起的中央、地方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当中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法律效力。

( 二) 会计监督与审计的关系相互演变。会计监督与审计之间是不同的,虽然会计监督与审计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但是,在经济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审计仅仅是会计监督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演变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体系发展的中期阶段,审计与会计监督所面对的对象渐渐出现了重合的部分,但是还有很多不同之处。在我国,审计对象中的一部分是部分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会计监督的整体对象是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不难看出,在中期阶段,会计监督的对象仅仅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两者存在着兼容并蓄的关系。审计同会计监督的工作方式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第8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 国家财政 国家控股企业 资金运行体系 财政调控机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尽管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取向,即国有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的基础环节。而在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这一观点是否仍然具有真理性?就值得商榷了。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国家财政的范围问题,而且涉及到国家控股企业财务的本质及范围问题,更涉及到国家财政如何实施宏观机制问题。为此,本人不揣浅陋,冒昧提出一点不同看法,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传统认识的反思

在讨论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之前,首先要明确我们是从理论上研究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而不是从工作上研究二者的关系。

国有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这一观点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在那种体制下,国家对企业进行直接控制,企业从生产到消费,一切都纳入国家的统一计划之内。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现的利税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通过再分配又以流动资金、财政投资等形式回到企业。所以,可以说国有企业财务影响财政资金的运行。从这一角度看,国有企业财务确实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因为这一观点基本反映了当时体制下的客观情况,所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国有企业财务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属于国家财政范围,例如工资基金、流动资金中的银行贷款、以自有资金形成的固定基金等,有鉴于此,所以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不属于同一范畴。然而由于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密切关系掩盖了二者关系的实质,所以尽管有人对传统观点发生了怀疑,但仍跳不出旧有的窠臼。

我们认为,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的传统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并不准确。之所以说这一观点在传统体制下基本是正确的,是因为当时的经济体制比较单一,国家财政聚财、用财的范围都比较窄,基本上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的内外债务都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财务的大部分都包容在国家财政之中;之所以说这一观点在当时也是不准确的,是因为国有企业财务尽管大部分包容在国家财政之中,但毕竟不是全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国有企业急剧增加,国家财政聚财、用财的范围已经大大拓展,国家的内外债务已经占国家财政收支的相当比重,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认为国有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就显得根据不足了。

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控股企业财务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已经提出,要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以公有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则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正如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所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根据《决定》的精神,现代企业制度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产权关系明晰。即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其中包括属于国家的国有资产和个人或集体投资形成的财产,使企业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第二,企业以法人财产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负有的纳税义务,并对投资者承担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第三,投资者按资产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参与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负有限责任;第四,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第五,形成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

以上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所有企业努力的方向。就是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国有企业”的概念将为“国家出资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的概念所代替,即涉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如军工及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企业等由国家出资兴办,形成国家独资企业(或公司),其他企业将由国家同其他出资者共同出资入股,形成国家控股企业(或公司),或者由其他出资者独立出资举办,形成其他出资者的合资或独资企业(或公司)。于是,除国家独资企业(或公司)外,其他企业(或公司)都不是纯粹的国有企业,充其量是国家的控股在企业(或公司)股份中所占的比重大一些罢了,而国家独资的企业(或公司)在全国的企业(或公司)中所占的比重显然不会太大(无论是数量、产值,还是实现利税的总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是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放弃,因为还有国家控股企业(或公司)的存在。

随着国有企业机制的转换,国有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也必然随之发生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企业财务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不仅与国家、银行等单位发生着广泛的联系,而且同其他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发生着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集体、个体和外资。

其次,企业财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的法人财产,其中既包括国家出资的国有资产,也包括其他出资人投入的财产,而不仅仅是国有资产。企业财务不仅要承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或义务),而且要承担对其他出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责任(或义务)。

第三,国家对企业财务所负的责任发生了变化。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将根据市场的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对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经营上只负有限责任,不再直接干预而承担无限责任。就是说,从原材料的购进到产品的销售,都由企业依据市场的需求加以安排,国家不再承担任何义务,如果企业经营不善,长期亏损,则按规定实行破产。

第四,企业财务中的利润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除国家独资企业及其他独资企业外,凡国家控股企业,其税后利润都包括国家按其股份所应得的红利及其他出资人按其股份所应得的红利。就是说,国家不再象原来国有企业那样可以独占其税后利润,而只能按股份的多少取得红利。

此外,还有一些变化,诸如成本管理、销售

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除按国家规定管理外,都不再受国家控制,等等。由此可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控股企业财务的性质与原来的国有企业财务的性质是迥然不同的,原来那种国有与非国有的界限正在淡化,国家控股企业的财务更具有一般性。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控股企业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由于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同原来的国有企业财务在上述诸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同国家财政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的包容性大大缩小。如果说原来国有企业财务大部分包容在国家财政之中的话,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从整体上说,企业财务管理的是法人财产,与财政不发生什么关系。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切割开来,那么我们就会看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只有国家控股部分的资产和应得的利益包容在国家财政之中,而这部分只占企业财务的50%以下,充其量也只占企业财务的60%-70%,这只是就国家财政涉及的企业财务的范围而言,若仅就税后利润而言,则不到利润总额的50%。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现代企业的国家股不会超过60%,而企业实现的毛利,在扣除一系列基金和税金之后,才能按股份分红。

其次,国家财政对企业财务所负的责任大大减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负有无限责任,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实行企业承包,但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国家财政对企业还是负有无限责任。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入股之后便由企业自主经营,这时国家财政就只负有限责任而不负无限责任了。

第三,企业财务对投资者(包括国家财政)所负的责任(或义务)大大加重。企业财务一要保证投资者所投资金(或财产)的安全,不能随意流失;二要保证投资者所投资金的增值。否则,就不会有人投资。

第四,企业财务的职责范围和自大大拓展。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如果发生资金短缺,财政不再额外注入,而要由企业财务自己去筹措资金,并要依据市场状况实施资金的运作;如果发生亏损,国家财政不再予以弥补,而要由企业自己去扭亏增盈。由于企业失去了财政这一强大后盾,企业财务的依赖性也必然不复存在,从而增强了企业财务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在资金运作上,企业可以将所有投资者的投资和财产捆在一起,在符合国家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自主运管,不受国家财政的干预。国家财政只能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宏观调控,而不能进行直接干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家财政与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是两个不同的资金运行体系,从其运行轨迹上看,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环,这两个不同的环可能有重叠部分,但不能完全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认为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那么,就有许多问题难以解释,诸如:如果说国家控股企业的财务是国家财政的基础,那么非国家控股企业同样要接受国家财政的调控,如财政制度、法规、法纪的调控等,这些企业是否属于“基础”?如不属于,那么它们是否接受上述机制的调控?假如国家控股企业的财务属于国家财政的“基础”,那么,国家财政对企业给予国家股份之外的什么优惠?

然而,应该如何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国家财政与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之间既具有一般性的关系,也具有特殊性的关系。所谓一般性的关系就是调控与被调控的关系,不仅国家控股企业是如此,非国家控股企业也是如此;所谓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国家的投资将国家财政与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这两个独立运行的资金体系联结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这种关系是非国家控股企业所不具备的。总而言之,国家财政与国家控股企业的企业财务的关系是:因国家投资而形成的相互紧密联系的调控与被调控的关系。这种表述我们也感到不够准确,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第9篇:财务与企业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旅游企业;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04-05

1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错误地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增加成本并削弱其市场竞争力,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并不乐观,甚至出现不良行为事件。对于旅游企业也同样如此,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不仅会给游客带来生命安全的威胁,也会影响旅游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有关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方面的研究很少,因此,加强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就显得极其迫切和重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所在。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来增强国家和公众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并为促进旅游企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2文献概述

国外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多集中在酒店和宾馆酒店类旅游企业。Holcomb[1]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国际十大酒店所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据为数据依据,来研究他们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80%的酒店都有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慈善捐助报告,60%的酒店采取多样化策略,40%的酒店有在公司愿景或使命中提到社会责任。Garcpa和Armas[2]以80家西班牙饭店为例,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西班牙饭店的环境责任进行研究,用投资回报率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研究发现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社会责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Henderson[3]以泰国普吉岛饭店为例,把饭店在2004年海啸后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当作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用利润增长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研究发现企业应该更加关注一些社区和慈善活动;Lee和Park[4]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研究旅游相关行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得出酒店行业的社会责任与其财务绩效正相关。Peters和Mullen[5]采用KLD方法,选用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指标代表企业的财务绩效,检验住宿业、餐饮业、航空业和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积极影响,不同的社会责任指标对总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的影响程度不同,并且这种不同也在四大行业中得到了体现。Kang[6]分别对旅游相关行业中(航空业,娱乐场所,旅馆和饭店)积极和消极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方面是如何作用的。而我国关于旅游业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

3研究假设

本文选择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又称为利益主体理论。根据Freeman、Clarkson、Blair和我国贾生华、陈宏辉等专家学者们的观点并结合旅游业的特点,本文选取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公益和游客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从这六个方面考核企业的社会责任。

3.1旅游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保障股东的权益,尽可能地实现股东资本保值增值,给股东提供稳定的股利分红或利润报酬,并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等。刘维奇认为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股东投入资本为其创造财富。根据Frooman,Simpson和Kohers,Menguc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企业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明显正向关系。

旅游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在酒店、景区、旅游娱乐等各项设备建设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股东则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能够为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所以,旅游企业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保障股东权益,给股东相应的回报来保证股东资金安全,就会增加股东信心,得到股东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会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来扩大经营规模和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进而提高企业财务效益。相反,如果旅游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考虑股东的利益,使股东资金无安全保障,那么股东就会抛售旅游企业的股票、放弃或减少对旅游企业的投资或者撤资,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利于企业盈利。由此提出假设:

H1旅游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2旅游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主要是安全的经营和到期还本付息。朱金凤,杨鹏鹏选择691家沪市A股上市公司,采用SPSS软件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Myers,Stulz等认为,合理的负债融资可以减少过度投资的问题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的效应。

旅游企业投资量大、成本高、回收期长,光靠股东的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发行债券或通过金融机构等方式来筹集大量的外部资金,债权人是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旅游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各贷款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解决企业资金缺乏问题,而且,合理的负债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相反,如果旅游企业不考虑债权人的利益,就很难得到债权人的信任,债权人会提高借贷限制条件或回收本金。这会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的融资成本,当企业无能力支付这些高额费用时,则不能通过外部融资来获取外部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企业财务效益。由此提出假设:

H2旅游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3旅游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是薪酬与福利、教育与培训、安全与健康、民主参与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责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企业为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培训、晋升机会、组织文化、组织支持、组织关怀等,员工就会积极回报给予自己尊重和重视的组织,努力工作和忠诚、自觉维护组织形象。宋建波,盛春燕[21]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旅游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积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动性增加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上升,留住和吸引优秀的员工,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绩效。相反,如果旅游企业不能保障员工权益,那么员工就会以消极怠工或离职等方式回应企业,这会给企业带来服务质量低劣等诸多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由此提出假设:

H3旅游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4旅游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遵纪守法、依法纳税。Fisman,Goldman和Rocholl等认为企业通过多种途径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给企业带来融资便利、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以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好处。陈可,李善同运用AMOS从关键要素视角研究企业不同方面的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发现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旅游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严格依照政府相关规定来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遵守政府的各项政策,就会赢得政府的信任,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得到政府支持,开拓更大的旅游市场,提高其财务绩效。相反,如果旅游企业为一己私利而进行偷税、漏税,面临的将会是法律的惩治,进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由此提出假设:

H4旅游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5旅游企业对公益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对公益的社会责任主要是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参与慈善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支持教育与文化艺术事业。Seifert等对企业公益行为与绩效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公司的公益行为与公司绩效表现正相关,乔・马尔科尼,Berglind和Nakata等认为,企业的公益投资可以获得回报。

旅游企业履行对公益的社会责任,不仅可以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资本,扩大企业的知名度,还可以获得社会大众的支持和认同,改善企业形象,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带来长期财务效益的提升。相反,如果旅游企业不考虑对公益的社会责任,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公信力,还会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谴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财务绩效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

H5旅游企业对公益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3.6旅游企业对游客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不欺骗消费者,不谋取暴利。根据Heskett等的服务利润链理论,企业获利能力的增强依赖于顾客忠诚度的提高,顾客忠诚度由顾客满意度决定。温素彬,方苑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表明企业对顾客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旅游业是服务型行业,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它直接影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态度,也直接影响旅游企业的声誉、形象和经济效益。所以,旅游企业履行对游客的社会责任,当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游客的期望相符或者大于游客的期望时,游客就会感到满意,而令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会使游客再次上门,就会形成顾客忠诚,顾客忠诚可以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从而提高其财务绩效。相反,如果旅游企业不考虑游客的社会责任,对游客不在乎,没有人情味,提供的服务小于游客的期望,游客就会感到不满意,产生抱怨,甚至投诉,企业就会失去市场,陷入困境,进而影响其财务绩效。由此提出假设:

H6旅游企业对游客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正相关。

4研究设计

4.1样本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旅游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8~2012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6家酒店、景区和旅行社为研究样本。为了增强研究的可行性、可信性、普遍适用性和科学性,剔除了以下几类特殊的上市公司:(1)ST公司3家;(2)信息披露不全的4家公司;(3)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A股类5家上市公司,因为B股和H股对A股的信息披露会有影响;(4)净利润小于零,资不抵债的4家上市公司。最后确定22家旅游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所有财务数据和交易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巨潮咨询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并经过整理和计算。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2变量设计

4.2.1被解释变量

在公司财务业绩衡量指标选择方面,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基本可将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分为市场指标和会计指标两类,根据陈德萍,石水平和张兰霞等学者的研究发现,会计指标比市场收益指标更有效,更适合我国,因此本文选择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同时借鉴了田虹的研究,具体选取营业利润率指标来分析。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反之,说明盈利能力越弱。

4.2.2解释变量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公益和游客六个方面考量旅游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股东的社会责任的指标用每股收益增长率来表示,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股东最关心的指标,值越高代表企业对股东承担的责任就越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的指标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该指标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也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指标由员工获利水平来表示,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如何;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指标用税费支付率来表示,该指标反映企业按其收入情况向国家缴纳税费的水平,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对政府责任的履行就越好;对公益的社会责任指标用企业全年捐赠占全年收入比即社会捐赠支出率来表示,该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用于公益的资金就越多;对游客的社会责任指标由营业成本率来表示,营业成本率是衡量企业与游客之间关系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花在游客身上的成本越高,毛利率越低,给予游客的利益越大。

4.2.3控制变量

根据Udayasankar,Brammer和Millington,Trotman和Bradley等学者的研究,企业规模越大,其综合实力越强,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程度就越大,企业将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或者由于外部压力而被迫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规模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因此,本文把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以上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

4.3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营业利润率(OPR)为被解释变量,以每股收益增长率(STO),资产负债率(CRE),员工获利水平(EMP),税费支付率(GOV),社会捐赠支出率(PUB)和营业成本率(CUS)为解释变量,以企业规模(SIZE)为控制变量,采用EViews软件,构建如下随机效应回归模型:

OPR=C+α1STO+α2CRE+α3EMP+α4GOV+α5PUB+α6CUS+α7SIZE+ε

式中:C为常数项,αi(i=1,2,…,7)为待估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

5实证研究结果

5.1描述性分析

借助EViews6.0统计软件得出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2)。由表2可知:2008~2012年期间,旅游企业的营业利润率均值为0.0967,标准差为0.1641,样本企业之间经营效益存在差异,这与旅游业的特殊性有关,影响旅游企业效益的因素也比较复杂。每股收益增长率均值为-0.1613,标准差为2.8903,样本企业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旅游企业有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最小值出现负值,可能由于某段时间上市公司没有分配股利或不具有派现能力。资产负债率均值为3.6111,标准差为3.3094,波动较大,这与不同旅游企业采取的差异财务政策有关。员工获利水平均值为0.2433,说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24.33%向员工支付工资等。税费支付率均值为0.1050,说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10.50%向政府缴纳税款。社会捐赠支出率均值为0.0010,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仅0.1%是用于社会捐赠,做公益,最大值也只有0.0166,说明旅游企业公益明显不足。营业成本率均值为0.4944,营业收入中将近一半为营业成本,这说明旅游企业成本较高。

5.2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用反映旅游企业财务绩效的营业利润率指标与反映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进行Peason相关性分析,并采用双侧显著性检验。表3给出了本文研究变量的Peason相关系数矩阵。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营业利润率(OPR)与每股收益增长率(STO)、税费支出率(GOV)和企业规模(SIZE)呈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CRE)、员工获利水平(EMP)和社会捐赠支出率(PUB)呈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与营业成本率(CU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旅游企业履行对股东和政府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债权人、员工和社会公益方面,企业的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明显;在游客方面,企业的表现对财务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初步验证了上述部分假设。通过VIF检验,各变量的值都小于2,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为了验证结论的可信度,下面将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

5.3回归分析

表4给出了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1)与营业利润率(OPR)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的变量有每股收益增长率(STO)、资产负债率(CRE)、社会捐赠支出率(PUB)和企业规模(SIZE),与假设H1、H2和H5一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显著的变量有员工获利水平(EMP),与假设H3不完全一致。

(2)与营业利润率(OPR)表现为负的相关性但是并不显著的变量有税费支出率(GOV),与假设H4不一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的变量有营业成本率(CUS),与假设H6不一致。

(3)回归结果的调整R2值为0.4456,F值为11.7106,说明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DW值为1.5287,说明模型的独立性强,不存在序列的自相关问题,并且F值对应的概率P为0,说明模型总体回归效果非常显著。表明本文所选取的表现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变量,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动。

6结论

(1)旅游企业履行对债权人、股东和公益的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与假设一致。

(2)旅游企业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说明旅游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重视还不够,投入不足,员工权益保障不力,导致员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其财务绩效。

(3)旅游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但不显著。该结论与假设相悖,可能是由于旅游市场管理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的行政职能不完善,税收征管效率低等原因,导致旅游企业规避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不依法纳税,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

(4)旅游企业履行对游客的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有负的显著影响。该结论与假设相悖,可能由于政府相关部门行政执法力度不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加之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等原因,导致旅游企业规避对游客的社会责任,不诚信经营,损害了游客的利益,游客投诉激增,旅游接待量下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绩效。

参考文献:

[1]HolcombJL.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whataretophotelcompaniesreport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HospitalityManagement,2007,19(6):461~475.

[2]GarcpaF,ArmasY.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environmentalresponsibilityandperformanceinhotelfirm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07,26(4):824~839.

[3]HendersonJ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tourism:HotelcompaniesinPhuket,Thailand,aftertheIndianOceantsunami[J].HospitalityManagement,2007,26:228~239.

[4]LeeS,ParkS.Dosociallyresponsibleactivitieshelphotelandcasinoachievetheirfinancialgoal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ospitalityManagement,2009,28(1):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