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财务与会计论文精选(九篇)

财务与会计论文

第1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1.孟焰:《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第2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理论探讨应用探讨

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所选的样本主要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总样本选取的,以内部控制为篇名搜索,从1999年到2008年,总共有9912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2153篇。这些文章基本上能够代表我国这些年来研究内部控制的水平,本文期望能够从中把握我国研究内部控制的脉搏,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作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就笔者收集的资料,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笔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我国内部控制研究人员的前瞻性,从国外的经验教训中就能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美国一直是一个在健全法律和制定政策方面做得比较前沿,涉及内部控制的就先有COSO报告,后有SOX法案的颁布和COSO委员会出台的ERM,目前都被认为是规范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标准。除了美国以外,我国也发生了诸如“银广厦”、“中航油事件”等事件,针对这些个案,在诸如《会计研究》这样的期刊上都有深入的分析,当然也有针对我国现实的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探讨。这也反映了研究不仅要具有前沿性,更要有现实意义。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3)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章比较多,本文首先选择会计类部级核心期刊《会计研究》上涉及内部控制的文章进行综述,还有一部分文章取自《会计之友》、《财会通讯》等会计类核心期刊。论述的方面也主要是按照上述(二)中的分类进行阐述。

二、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和借鉴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影响公司竞争力。(黄京菁,2005)虽然他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李若山,徐明磊,2005)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另外,在《会计研究》期刊上,还有一些财政部以考察团形式对国外不同特点的国家内部控制进行考察、分析。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也将给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给予启示。如: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英国和法国企业内部控制考察报告,英美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等。

三、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朱荣恩,2001),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COSO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在中国较早期的文献中对内部控制概念的讨论较多,且先是主要以会计控制为讨论对象的。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阎达五,宋建波,2000)这种定义主要还是在会计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来认识控制,把控制的方法和途径局限在会计这个领域,这也主要基于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应用,主要还是会计内部控制。再比如从实质上来看,用契约理论解释,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就契约本身而言,企业与市场的区别主要在于契约的完备性程度不同。所以,企业的存在有其必然性,这种不完备性也就视为减少交易成本收益的一种代价或成本。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刘明辉,张宜霞2002)可见我国学者也在使用实践和理论来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本人认为有下面几个有代表性的阶段、观点。

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解决委托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出资者(企业所有者),他希望通过经营获利使资产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他却不能直接进行管理和经营,只能通过会计手段间接地进行控制。而会计控制是以一定的市场经济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这个博弈规则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合约。出资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借助于这一机制来引导经营者行为是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主要方法。并提出广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原则,要结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会计环境。(冯培根,2000)我觉得应该是没有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严格加以分析、区分,只是点出了他们之间不可忽视的联系和作用,即用内部会计控制来加强公司治理,但却没有明确给出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公司治理是源头(高层组织结构源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是中间机制,执行层组织结构则是末端,三者之间有两个交叉区域,公司治理结构变革追求治理效率,组织结构变革追求经营效率,这些变革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这个论述就不仅仅局限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有关系,而是界定了他们的范围、区别和联系,又更走深了一步。或者把这种观点叫做“环境论”,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包括(阎达五、杨有红,2001)、刘明辉、张宜霞(2002)、张安明(2002)。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是相互链接或关联的,主要表现在目标上具有的衔接性,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公司治理结构目标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建立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即信息真实、资产安全和效益提高基础上的。内容也关联。在公司治理结构三种权力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监督权主要由股东、监事会行使而独立于企业的业务系统外,决策权和执行权都要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岗位和个人,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和管理。上述可知,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既有分离区域,也有交叉领域。并认为:“嵌合”更能准确地描述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李连华,2005)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在前面环境论的基础上,更突出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关系。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此外,除了在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证监会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只局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类上市公司,要么局限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针对普通上市公司而言,年度报告的披露,虽然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就公司内控制度是否完善”发表独立意见,但是该披露要求仅仅限于“是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要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详细信息以及监事会的具体评价意见;对于年报摘要,更是允许公司监事会在认为企业已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时免于披露。一般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仍处于自愿披露阶段。我国内部控制的法制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相比国外尚存较大差距。就目前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中,对于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规性要求,我国至今尚未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强制性文件。对比美国更具强制性和规范性的披露制度,我国要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建议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增强他的强制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宜采取相对固定的格式,要研究探讨应该予以披露的内容还要统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审核的标准。

2006年7月15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历时几年的讨论,新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也已出台并于2009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的制度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也必将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的一轮新的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徐明磊:2005.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2]李连华聂海涛:2007.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3

[3]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4]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5]林钟高郑军:2007.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10

[6]阎达五宋建波:2000.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3

[7]谢志华:2007.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10

[8]李连华.2002.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第3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独立审计;客观依据

一般来说,在人们的印象里,准则与职业判断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①的《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研究报告认为,准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判断而已。准则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判断程序早已存在于会计实务中,从会计准则建立之日起,对准则的运用就离不开会计判断;而职业判断又是在仔细斟酌会计准则的情形下作出的,对准则和职业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解是理解准则作用的核心(加拿大准则制定特别委员会报告,1980)。无论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它的执行都离不开判断程序。“规则导向”会计准则直接规定了几种备选方案,企业对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可在几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其一;“原则导向”会计准则因为缺少一一对应的详细会计规则,不但需要更多和更高水平的会计职业判断,同时还需要更高水准的会计监督。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不可避免地为会计职业判断留下了弹性空间。

一、会计准则制定导向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会计职业判断还是一个新名词。目前,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会计职业判断以应有的重视,会计职业判断的总体水平较低。对其认识往往局限于会计人员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对会计要素所进行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的选择,即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来确定会计事项的入账时间及入账金额,并且决定其应该采用的会计政策和处理方法。这已经成为我国会计人员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规定给会计要素的处理政策与方法留下了可供选择的空间,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存货收发存的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净残值率决定;合并形式的选择等等。不同的选择,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在不同的时期会对企业产生截然相反的影响。然而,这仅仅是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狭义层面上的认识,广义的会计职业判断还应该包括人们(我国当前是通过政府部门)对会计规范的选择,这恰恰是更高层面上的会计职业判断。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个会计规范的正确选择,绝不可能会有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职业判断首先应该是对会计准则和制度内容的选择(于长春,2004)。

由于今后我国不再制定企业会计制度,仅制定会计准则,而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由各个企业单位联系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并经本单位权利机构批准执行的会计核算规章,所以笔者认为,制定会计制度也是一种会计政策的选择,也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我国的会计规范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体系,还包括现阶段同时并存的会计制度以及各种暂行规定。

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会计职业判断问题受到关注的本源,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准则的发展密切相关,会计准则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发展水平,会计职业判断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会计信息质量。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基础,与规则导向准则并存的。在这样的会计准则导向下,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首先是由准则的弹性空间决定的。新准则中新增了生物资产、职工薪酬、资产减值、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政府补助、所得税、外币折算、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具体准则,填补了不少会计规范的空白,做出了不少规则导向准则下的具体规定。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何选择计提折旧的方法、如何选择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如何确认当期费用、如何使企业资产计量更有效、利润更真实,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同时,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等四个系列的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接轨,国际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它比规则导向更依赖会计职业判断。目前,我国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日益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趋势,对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尤其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由于它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要求很少,历史成本对其无能为力,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它所建立的现行交易只能参照市场的当前交易价格进行估计②。准确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够恰当、公允地反映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公允、相关性更强的会计信息,并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之,不当的或恶意的会计职业判断会歪曲经济业务事项的实质,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甚至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一种手段。因此,新准则实施后会计职业判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十分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新准则中会计职业判断对企业的财务影响——对昆百大③和金融街④的案例分析

(一)变更前采用的会计政策及投资性房地产的披露金额

昆百大(昆明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年报关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的会计政策披露为:“本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35年,预计净残值率为5%”。昆百大2007年年报显示,投资性房地产2007年年末金额为156690798.53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8.26%;2006年年末金额为13585511.82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21%,投资性房地产占总资产的变动比率为:18.35%,2007年整个年度新增加了将近1.5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

金融街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执行以来,第一家公告变更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上市公司。其在2007年年报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采用的会计政策披露为:“本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在预计可使用年限内按年限平均法摊销或计提折旧,预计可使用年限超过45年的,按45年摊销或计提折旧”。金融街2007年年报显示,投资性房地产2007年年末金额为1511960000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10.90%;2006年年末金额为55250000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0.48%,投资性房地产占总资产的变动比率为:10.42%,2007年整个年度新增加了将近15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该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出租房产为949782873.90元;出租和持有准备增值的土地使用权为562177524.55元。

(二)变更后采用的会计政策及变更理由

昆百大公司自2008年6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并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根据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价值咨询意见书》所提供的相关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在2007年度及2008年1-3月可比报表中进行了追溯调整。金融街公司自2008年1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不再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并以期末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在2006及2007年度可比报表中进行追溯调整。

昆百大和金融街公司在2007年年报中披露的变更理由都是:“公司董事会认为,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成熟方法,可以更加真实客观的反映公司价值,有助于广大投资者更全面地了解公司经营和资产情况。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具备必要性。公司目前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位于重点城市的核心区域,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可以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具有可操作性。基于以上原因,公司董事会同意对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三)变更对2007年年报和2008年中期报告财务指标的影响数

昆百大的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2007年度报告的损益影响为:经公司测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增加了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34204.54万元、增加少数股东损益0.38万元。昆百大的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于2008年中期报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及2008年1—6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影响:经测算,公司自2008年6月1日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对投资性房地产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并需对1-5月已提折旧及摊销进行相应调整。上述变更预计约增加2008年1—6月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0万元,对2008年中期报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比例预计约为350%以上。

金融街的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公司2007年度报告的影响为:经公司测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增加公司2007年所有者权益约13.22亿元。金融街的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2008年1季度末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为:增加所有者权益135.52%,报告期实现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51504.68万元,下降88.00%。上述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已销售房产开发项目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较少,而2007年同期确认金融街F1项目收入196000.00万元,导致报告期内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四)上述案例有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关注

1.变更的动机分析。

两家公司披露的变更理由都是按照准则的通俗表述,没有说明深层的意义。按照新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对其不计提折旧或摊销,这将对利润表产生巨大的利好。虽然在目前房价已经偏高的情况下(尽管房地产的市价有可能会小幅度下降,但这种价格的小幅下跌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表的影响较小),将其对后续年度的业绩产生巨大的提升作用(由于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不得再转为成本模式),这也许就是企业的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由原来采用成本模式变更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主要原因所在。

2.变更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

从两家公司的公告来看,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变更将增加公司2007年和以后年度的所有者权益,即每股净资产指标会显著提高;资产负债率会得到明显改善,与未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其他房地产类上市公司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房地产行业属于高资产负债率行业,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房地产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4.1%,最高的达94%)。

从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来看,虽然目前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上市公司仅10多家,但随着像昆百大、金融街这样选择变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的逐渐增多,这种会计政策的变更对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和利润表将带来重大影响,应引起相关会计监管机构和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三、企业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动因分析

(一)扭亏动机

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制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将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将被暂停上市,暂停上市后再恢复上市必须经过上市委员会核准。暂停上市后第一个半年度报告亏损或盈利没有被上市委员会认可的公司将退市。所以,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为避免未来暂停上市,在后半年间的扭亏压力和面临上市委员会对财务盈利的严格核查面前,必然存在提前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操纵利润的动机,从而达到扭亏为盈、避免退市的目的。

(二)重亏动机

在使用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方面,除了业绩优异的公司有利用会计估计削峰填谷的动机外,业绩原本亏损的公司有加大亏损的动机。当公司在特定的会计年度扭亏无望时,管理人员为了在下一年度轻装上阵,就有甩掉历史包袱,甚至建立“秘密准备”的动机。周勤业(2003)等统计发现,2002年年报沪市75家亏损公司中,有过半数的亏损公司补充计提了巨额资产减值准备,亏损额居前的公司均表现出“大清洗”现象。统计发现,从1998年—2002年,有55家公司利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巨额冲销。

(三)配股动机

上市公司配股是指上市公司向原有股东按一定比例分配该公司新发行股票的认股权的法律行为。原有股东认购配股缴款的过程既是上市公司新股筹资的过程,也是原有股东行使优先认股权的过程。配股是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重要方式,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再融资规定了许多条件,规定上市公司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才有配股资格。多数达不到资格线的上市公司就会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来“操纵”利润,达到配股目的。

如为增发股而调节利润的长安汽车,2002年前三季度累计提取3亿元销售补偿费,年底不但全部冲回,而且还冲回2001年提取的1亿元销售补偿费,由此使当年利润增加49%。而由于会计准则不健全或会计制度不完善,公司是在合法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会计数据操作,监管机构面对这些合法不合理数字游戏也无计可施,从而使公司管理当局有机可乘。当然,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经对诸如此类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了一定的限制,如规定上市公司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在以后的年度不得转回。

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一改往日掏空上市公司的习惯做法,为了提升、维持公司业绩或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2007年2月13日*ST松辽(600715)公告称,经债权人同意,公司所欠本息合计3480万元债务将全部转由沈阳松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接,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若按照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进入当期损益,*ST松辽将因此增加每股收益0.155元。

(四)利润平滑动机

西方实证会计理论分红假设认为,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管理当局更有可能把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因此,红利计划的存在会驱使管理当局对利润进行平滑。一般红利计划都规定了管理当局获得红利的上限和下限,至于是提高还是降低会计盈余,则取决于实际的会计盈余是高于目标、介于目标与下限之间、还是高于上限。若盈余高于上限,管理当局便有通过递延盈余来降低报告盈余的动机。因为高于上限的盈余(即超额盈余)将会使他们永远失去获得这部分红利的机会,把超额盈余往后递延增加了预期的未来红利。然而,西方的这种分红计划假设在我国不成立,我国曾有实证结果证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不依赖于企业业绩,而是与公司规模及公司所在区域具有密切关系。

尽管如此,利润平滑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存在。上市公司一般倾向于陈报逐年增长的经营业绩,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不断提高的长期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达到降低融资资本的目的。公司稳定的增长向投资者传递一种信号,也就是公司正常发展的信息,这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因而,当上市公司在某年有超乎寻常的增长时,管理当局一般不会向投资者直接陈报该业绩,而是通过利润平滑将本年的一部分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以保证该公司业绩增长的优良态势。所以,该类公司在执行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时,一般会提取较高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以降低本期的会计盈余。

(五)临界动机

上市公司盈余额的大小通常作为各种契约的定量标准。会计盈余额超过一特定值时,管理当局才能获得分红。债务合同可能有时会规定只有当会计盈余达到某一特定值时,企业才有可能得到贷款或以较低的利率得到贷款。另外,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零和小于零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完全不同的,小于零将面临被特别处理的可能。可见,上市公司为了使这些值达到特定的要求,可能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操纵利润。

四、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提高职业判断质量

由上述案例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06新准则实施之后,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企业为了操纵利润而进行恶意判断的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消除恶意的会计职业判断现象,所能做到的只是通过企业契约、社会契约的规范和完善,以及通过加强监管,把企业会计选择行为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内,达到提高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提高职业判断质量。

(一)加强制度性建设,完善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环境

会计准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的应用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环境。我国上市公司自身仍存在很多的治理缺陷,如广泛的一股独大、债券监督不力、对大股东的侵占行为缺乏治理约束等。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还有待完善,市场监督体系与基本法治基础薄弱,这些不仅导致公司缺乏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而且助长了公司会计人员滥用职业判断操纵利润的动机,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因此,为了配合新准则的实施与推进,笔者认为,我国在加强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推进公司治理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等制度变革,如加大诉讼风险、完善股权治理等,积极培育公司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只有准则建设和制度建设“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显现会计管制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加强独立审计力量,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会计信息具有调节利益分配的功能,是企业利益分配和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由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内部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内部人”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外披露不公允的财务信息。所以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需要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财务报告重大方面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进行审查和验证。独立审计应该是审计企业会计职业判断的正确性,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来判别会计职业判断的风险大小,根据其遵循会计准则的程度来评价会计职业判断是否正确。因此,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工作可以系统、全面地验证和评价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

笔者认为新准则实施后,独立审计对上市公司年报应至少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及其变动原因,包括对商誉及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各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基础等。

(2)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公允价值的变动、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等。

(3)涉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预计负债的估计、资产减值准备等项目的重要会计估计的变化。

(4)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

(5)特殊交易的会计政策选择,如当期发生企业合并的,对企业合并类型的判断基础。

(6)不具有商业实质的交易。

(7)债务重组、资产处置及置换。

(三)细化会计职业判断披露要求,加强对滥用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惩处

对于不确定性较高的会计事项,其职业判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的估计与假设等主观性因素,再加上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这类判断因人而异的差异较大。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对选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分析为何使用该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以及使用该政策和估计对企业会计信息与财务指标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都对操纵会计信息制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个别恶性会计造假案例被处罚及被披露以外,其余类型的会计操纵很少披露被处罚的情形,更有不少上市公司滥用会计职业判断,频繁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操纵特定年度的会计利润以达到特定目的,在以后年度又以前期差错的形式进行追溯调整。

会计职业判断应是建立在客观依据基础之上的。那么,什么是客观依据?应该是由企业各部门的负责人出具的证明材料。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企业的其他部门和人员的职业判断,不应该自揽责任、越俎代庖,而应该充分依据其他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判断,作为会计职业判断的证明和凭据,因为会计人员不可能是“万事通”。例如,对于资产减值的判断,单凭会计人员是很难判断的,还需要由资产使用部门说明其功效是否降低;由生产部门说明其产量是否减少;由质检部门说明产品质量是否下降;由销售部门说明其制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所创造的收入是否萎缩;由技术设备管理部门说明其陈旧和老化程度是否超过会计折旧水平等等。然后再报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批准,其批准文件才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凭证!这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四)具体操作指南,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规范会计职业判断标准

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了企业进行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还尽可能地提供了执行准则的具体指南,比如《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新会计准则较之过去,已具有相当的柔性,大量的会计职业判断贯穿其中,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偏好和所处的环境对会计事项做出一系列的预期和判断。正如迈克尔·杰宾斯,阿里斯特·K·梅森(2005)所说,同样的数据、同样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处理结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笔者建议国家有关会计监管机构应及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会计职业判断证据的相关《内部控制指引》,进一步细化其职业判断的依据、方法、程序等方面的披露规定。

(五)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

会计准则毕竟只是一个生产会计信息的技术规范,它解决的是“该如何办”的问题。对会计准则的恶意误用属于会计准则执行中“人”的问题。由于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不同阅历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作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由于会计人员自身因素的限制,加上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大、难度之高,客观上提高了会计人员执行的难度,由此必然产生实务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和新准则执行的不到位,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国家会计监管机构应面向会计从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企业和会计人员尽快掌握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尽力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及其应用。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制定并严格实施《会计法实施细则》,从“人”的方面保障新会计准则的有力执行,使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杰宾斯,阿里斯特·K·梅森.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研究,2003,(4):36-40.

[3]于长春.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之友,2004,(1):1.

[4]徐玉德.论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财政研究,2005,(6):26-29.

[5]孟焰,张秀梅.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6,(4):37-43.

[6]刘峰,王兵.什么决定了利润差异:会计准则还是职业判断——来自中国A、B股市场的初步证据.会计研究,2006,(3):25-33.

[7]程小琴.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应用面临的挑战.会计之友,2007,(10):64-65.

第4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新会计制度在颁布实施以后,各个单位的财务和税务管理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但仍然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因此,我国应该不断扩展会计管理和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应从市价与成本比较、公允价值、历史成本等方面实行计量属性,提高对于未来预期的准确性。在改革财务体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割,从而充分发挥会计制度的审计作用。本文就对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性。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公允价值      会计毕业论文   

为了保证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我国在2006年颁布了三十八项会计行为准则和基本准则,并且在会计准则中有条件、谨慎和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理念中的计量属性。为了保证国家公平纳税和财政收入,我国对于企业所得税法和相关的实施条例在历史成本核计的基础之上,对于以非货币形式所获得的企业收入也利用公允价值理论进行了计算。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中都充分利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然而在这两者之间,虽然存在较多的共性,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进行相互借鉴。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比较

现阶段,国际组织和各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但一般情况下将其定义为:在会计计量日,对实体市场参与者相互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中资产出售所获得的价值,或是负债转移所必须支付的价值所进行的报告,也就是当事人在市场交易中,自愿进行负债清偿和资产交换所产生的金额。而我国则将其定义为:在公平的市场交易中,交易的双方在全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自愿进行债务清偿和资产交换所产生的金额。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并非是对于非货币财产的主观评价,而是充分参考各项标准之后所拟定的,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公允价值形成于市场的公平交易,且这种交易是自愿进行的,双方都对交易情况有着清楚的了解,所以,强迫进行的清算和交易过程所产生的金额并不能作为公允价值。第二,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其对象必须是所有交易者,负债和资产都具备一定的公允价值。第三,公允价值中交易的双方及其交易行为,并不一定是现实的戓特有的交易双方或交易行为,也可是虚拟的或者假定的交易双方或交易行为,其价值的主要确定手段是估值技术。公允价值计算的主要特点在于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因为公允价值产生于理性的交易者在自愿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交易,所以,公允价值取决于交易者在完全掌握市场信息时,双方对于市场资产的实际价值所进行的估计,以及由此形成的公允价格,而与交易是否实际发生并无直接关系。

综上,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十分强调交易的自愿性、对等性和公平性,公允价值是一种双方协定的交易价值,是由估算产生的,其所反映的是市场的模拟价格。税务会计的公允价值的含义基本可以概括为:由市场价格所决定的价值,也就是说,税务会计所涉及的计量属性是市场的现行价格。公允价值在税务会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公允价值在企业所得税中的应用是指企业交易中所产生的商品价值的确定依据是公允价值。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对纳税人销售应税劳务或货物以及企业销售行为的价格在无正当理由而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企业的应缴税额。如关联方与企业进行交易活动,企业需要视关联方为与企业无关的个人或是企业,并且根据市场价格或是计价标准来处理相关的费用和收入。税务会计也可以利用重置成本属性进行计量,重置成本是指企业所购置的与原资产相似和相同的资产,此类资产的价值应与市场价值相等。然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中的现值和可变现净值不同,这主要是由于税务会计中一般没有减值准备这一概念,在税务会计中十分重视信息的确定性与可靠性,因此,不确定性信息是税务会计所不能接受的。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的相互借鉴分析

1.在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方面的借鉴。

税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通常局限在实体经济上,而财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限于实体经济,也可以使用在资本市场当中,这也是税务会计应该加以借鉴之处。税务会计要关注资本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从而为公平征纳税款提供保证。现阶段,在交易市价较为活跃的资本市场上,财务会计中的公允价值理论已经基本上为税务会计所接受,但仍未应用于没有上市进行交易的各项金融工具之中,以未上市公司股权的激励政策为例,公允价值理论很难得到应用,而只能以其自身的净资产作为征收税款和确定价值的基础。

2.确定公允价值技术方面的借鉴分析。

在公允价值的层级中,第一层级的计量是以较为活跃的,且能够核实并定期获得的市场报价为基础的,也是绝对可靠的。第二层级的计量是以市场报价以外间接或直接获得的市场参数为基础的,这部分是有可核实依据或能够核实的。在选择模型或进行相关调整的过程中虽然难免参杂一些主观因素,但基本不会对计量结果发生较大影响,所以,这一层级也是基本可靠的。第三层级的计量是以不可观察的参数为基础的,也就是市场参与主体的主观判断和估计,具有较高的可操控性,可靠程度较低。由于将公允价值应用于市场交易活动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第三层次的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为了避免对于模型的过度依赖,提高公允价值计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尽量减少波动和未来现金流折现及估值技术的难度,应该在财务会计中借鉴税务会计常用的计算方法,通过成本利润率来计算,但是,要注意成本的利润率是可变的。

同样,税务会计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也要适当借鉴财务会计的确定方法,不能由于主观认为确定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判断和假设,就简单地判定公允价值的确定结果是不可靠的,而是要按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和具体的市场条件来加以判断。只要公允价值的评价机构掌握正确的评估技术和有效的市场环境,其所做出的评估结果就基本可以认为是独立客观的。

3.在公允价值操作指导的制定上的借鉴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于财务会计通常会分为三个基本层次,所以,要按照计量的特征,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制定出一定的操作指引来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现阶段,在我国的财务会计中,只有一部分的金融工具使用了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其他的资产在计价时只是有条件地、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然而,在实际的财务会计工作中,区分各项资产到底需要采用哪一层级来计量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制定具体的公允价值操作指引是十分有必要的。公允价值应用于税务会计之中,在划分层次时具有十分明确的思路,这是因为对于层级的使用,税法做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毕业论文即只有在无法取得上一层级公允价值时,下一层级的公允价值才能够获得使用,所以,在使用时具有较强的刚性,在财务会计制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引时这一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借鉴,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为获得利润而对公允价值进行操纵。

4.公允

--> 价值使用时的外部监督与内部控制上的借鉴分析。

财务会计在对通过公允价值计价的上市公司的每一层级制定出相应的操作指引以后,为有效避免企业刻意选择有利于自身的计量手段,还要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各层级计量的有效实施提供保证,而且还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外部进行的监督和管理,会计师事务所所接受的社会公众监督和审计监察就是较为典型的外部监督程序。税务会计公允价值对于层级的使用会受到法律的严格控制,且这种控制在程序上是十分谨慎的,这也是财务会计应该充分借鉴的内容。然而,在税务会计中,对于公允价值所进行的内部控制能否得到完全的执行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现阶段仍然由税务机关进行独家的认定,而在这一点上,税务会计应该借鉴财务会计的具体做法,也就是接受来自于外部的监督。

5.在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方面的借鉴分析。

财务会计在确定公允价值时,要特别注意确定相应的信息披露方式。当公允价值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幅度,以及市场投资者缺乏足够的理性的条件下,计量日会产生偶然性较大的信息,所以,要适当地借鉴税务会计中当前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手段,从而保证非市场因素的显性化。财务会计对于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值得税务会计借鉴的,这种信息披露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纳税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我国现阶段对于纳税人基本纳税信息在财务报告上的披露还仅限于基本的纳税数据,而没有计算这些纳税数据的过程和方法,披露信息的透明度较低且信息数量很少,对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的计税过程信息更是完全没)有涉及,但财务报告又是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唯一能够获取企业纳税信息的渠道,所以,在今后的财务报告中必须要加强对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理论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并且在我国的财务会计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税务会计实务中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所以,应该对公允价值及其相关的理论做应用价值分析,从而使实践与理论进行相互联系,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应用性的实践指导。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中应用公允价值理论,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但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长远发展来看,将公允价值理论应用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将成为日后重要的发展趋势,并且会随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渐完善,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腾春慧.新企业会计制度下改革与完善财务报告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3

[2]董盈厚.计量属性选择与所得税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7(9):11

[3]刘永健.论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新财经.2011(5):285

第5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1.不能满足政府职能转变对信息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政府由市场参与者转变为市场的监管者,政府逐渐退出投资陛市场主体,重点关注社会公共市场;以社会民生公共事业为主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民生工程,比如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等;政府由单纯的社会财富分配者向综合管理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作为考核政府职能的评价依据,并且政府提供的财务信息应该具有全面性,而目前我国政府实施的收付制核算预算会计只是反映了预算资金的收支以及流向,而没有对政府其它财务信息的状况进行反映,结果导致政府职能转变的评价依据缺乏全面性,最终造成政府职能转变没有清晰的评价标准,对政府职能的完善会产生不利影响。

2.不能正确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政府实施的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能够将政府的预算资金的使用和流行方向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计量,但是此种会计体系对于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却不能有效的反映,使得政府预算资金的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体现,一是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变化,使得政府的资金效益得不到最大发挥,使得政府承担的受托责任没有办法解脱,导致政府缺乏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影响资金的社会公益效益;二是对于政府的隐性负债不能全面的体现,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缺失对政府负债的真实反映,导致政府不能根据会计体系信息对政府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管与控制,比如希腊发生的危机就是因为政府报告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负债信息,导致希腊发生主债务问题经常发生,最终出现债务危机,因此政府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不利于政府财政和预算管理改革推进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财务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政府会计制度由过去的重分配向现在的事前预算、事中政府采购、事后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转变,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理念的深入,政府部门在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管理职能,为社会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而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体系不能满足政府对会计信息的全面体现,因此如果不能对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进行改革,就会不利于政府财政和预算改革的进步。

4.不利于满足政府成本管理的需要

财务管理需要将成本管理作为核心内容,要想实现成本管理需要对财务进行预算、核算、控制与监督,而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只是强调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数量,而没有将政府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负债以及成本等信息进行反映,这些问题对于构建透明、高效的政府是不利的。而且正德福成本管理需要获得政府成本核算的有关信息,但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则因为不能全面的反映政府的财务信息,而不能或者关于财务核算的相关信息,使得政府不能全面的进行政府成本管理。

二、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结合的必要性

1.政府会计目标需要借助不同的表达方式

实现政府会计目标就是实现政府对社会公众解除受托责任,而政府的受托责任主要包括合规性受托责任和财政绩效受托责任,而实现此两种责任需要也必须借助不同的方式,合规性受托责任就是政府在遵守相关法律制度的前提实现财政目标;财政绩效受托责任,就是强调财政资金的效益。合规性受托责任和财政绩效受托责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合规性受托责任是政府受托责任的基础目标,而财政绩效受托责任是高级目标,要想实现受托责任的高级目标就必须要做好基础目标,而基于基础目标的实现就是为了满足受托责任的高级目标。而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能够服务不同的会计目标,因为现行的政府以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体系能够反映收支的使用方向和情况,能够对财务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而财务会计则有能够反映资金的变化情况,将政府的负债等信息全面的反映出来,因此政府职能的转变,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功能决定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具有显著必要性,能够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

2.信息使用差异化和信息有效性

政府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而具有企业提供信息的特点,具有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之分,政府对内信息主要是供政府财务管理者使用,对外信息主要是政府为解除受托责任和社会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信息使用这的差异化要求政府要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结合:一方面,政府以收付实现制为主的预算会计体系能够提供政府的预算收支情况以及预算的使用方向,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将其对于政府预算的管理、帮助政府解脱受托责任,并且将政府掌握的信息通过政府报告等形式向外界公布;而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财务会计则主要反映政府资产的负债以及资产的核算等财务信息,其不仅包含政府预算财务的年前信息和年后信息,还能够反映政府预算资金的存量和流量信息。因此某种意义上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只是依靠某一会计模式对于政府会计信息都不能产生全面的价值,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只有实现二者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才能够实现政府财务信息的全面管理。

三、实现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实现政府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前提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制度层面确定政府会计责任发生制的地位,进而为政府的会计制度改革提供制度依据。首先,国家要制定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确定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如可以通过现行的《会计法》、《预算法》等明确规定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的地位,并且在法律上赋予其执行过程的权利与地位;其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与完善,以此为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权责发生制实施必须要借助完善的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如果政府部门的管理制度不合理,那么即使在体系完整的权责发生制也不能在实际中发生出应有的效益,因此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财政管理体系完整、行政管理制度规范的政府组织管理机构,并且通过《宪法》、《地方组织法》等规范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最后,针对我国政府没有相关会计准则的现状,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政府会计准则,通过会计准则明确政府的会计目标、政府会计的质量等,政府会计准则应该包含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基本准则主要包含政府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等基础事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包含一般业务准则、会计报告准则以及特殊业务准则三个部门,总之这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保障政府在使用权责发生制时的重要依据。

2.权责发生制要与收付实现制有效结合

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实施权责发生制需要与收付实现制形成良好的结合,通过二者的结合实施政府财务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一是二者之间要分阶段配合,在我国改革初期阶段,由于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从市场中脱离出来,需要政府职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以收付实现制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在一些领域内可以引入权责发生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由过去的参加管理职能向现在的综合管理职能的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应用范围在逐渐的缩小,最后形成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主导、收付实现制为辅的政府会计体系。二是二者的使用范围的配合。由于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特性,他们发挥的效应也就不同,因此政府财务会计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的核算基础,以此实现对政府财务的绩效管理,政府预算会计是强调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反映预算资金的流量,因此政府预算会计应该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三是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要分阶段、分行业,权责发生制可以在与市场联系性比较强的行业中实施,如医院、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等,通过在与市场联系性强的行业中应用,在获取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效果分析后,在逐步的推广到其它行业,最后在整个政府部门中应用。

3.加强支持政府权责发生制

会计改革的技术政府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需要构建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改革。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组织相关的人力资源加强对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鼓励具有教育资源优势的高校以及现代信息企业进行支持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的技术研究,尤其是管理会计现代化软件系统的研究要重点支持,以此实现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加强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通过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实现权责发生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政府部门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研发企业要给予各方面的优惠照顾,比如通过减免收税或者额外财政补助等形式,提高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

4.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素质

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的实施归根结底需要政府会计人员的实施,因此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素质的途径包括:一是提高具体实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人员的素质,构建技术过硬的会计人员行政队伍,提高他们应用权责发生制会计的执行能力,规范他们在执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时的行为,将权责发生制会计应用到政府财务管理的具体领域内,促进政府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二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吸取社会优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研究和培训人员与单位,并且将这部分人和单位纳入到政府会计改革队伍中,通过他们的失范教育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自身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加强对于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审计队伍建设,政府部门是国家权力部门,其具有复杂的系统,因此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要不同与企业准则,因此对政府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全新的责任和职业素质,并且审计人员要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地位,因为他们出具的审计结果对于评价政府的会计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保持他们的中立性和独立性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公平。

5.政府部门领导者要重视权责发生制

第6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问题的解决策略,是当前公路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理念

意识反作用于实践,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提升,首先需要科学认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以及新时代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在树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去开展实践工作。为此,应该积极做好如下的基本工作:其一,高度重视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推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二,强化教育和宣传,明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监督,评价效能,将其作为公路管理工作的重要尺度,使得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人员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

(二)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化,是实现我国公路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为此,应该着重从以下的方面入手:其一,组建专家小组,根据我国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公路财务管理体制,为会计核算工作打下夯实的制度基础;其二,建立健全公路财务管理预算机制和监督体制,使得公路事业管理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实现公路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其三,以岗位责任制度健全的方式,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去,并且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肃清无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行径。

(三)理清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之间的关系

对于公路管理来讲,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并且形成相互影响的局面,这与我国公路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工作之间的关系,是做好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虽然两者分开进行,都为公路管理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可以以相互融合的方式去开展,以使得会计核算朝着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效能提升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四)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

专业人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财务管理工作,还是公立会计预算工作,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去执行,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为此,应该积极从如下的工作入手:其一,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工作人员的招聘,做好筛选,保证其财务管理理论,会计预算管理经验都能够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其二,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使得其迅速融入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和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中去,以更好的参与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中去;其三,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公路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培训工作,实现在职人员工作素质的全面提升,以保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结束语

第7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伍中信教授,1966年出生于湖南祁东县,1984年考入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系,1995年“越级”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财政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1998年9月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财务学博士后,同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2000年6月被评为教授,7月出任新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第一任院长,2002~2003年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助理。2004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财务学年会主席。2005年3月起至今任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现还兼任湖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会长,湖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财务学年会主席,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为一名学者,伍教授思想深邃,眼光敏锐,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富有原创性。我国会计界对财务本质的讨论,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观点,这些观点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但又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伍教授在吸取它们优点并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财权流”这一概念。他在1998年发表的《财权流: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一文中指出,“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概念相似的经济学范畴,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砝码”,因此说“财权流”是对财务本质的重大推进,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

伍教授研究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2000年发表了《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一文,伍教授在文章中论证了财权是现代财务的核心概念,他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财务本质理论的产权意义、财务主体确立的产权基础、企业财务目标形成的产权动因、资源配置构成现代财务与产权共同的核心功能等问题。

从现代产权理论入手,伍教授提出了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现代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观点。《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伍教授指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在这三个要素中,

财权的配置是前提,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是公司财权的配置,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他认为,财务治理权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构成,它对财权配置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务决策权的影响来实现的,因而财务决策权就成为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第8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必要性 原则 逻辑起点 内容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界重视理论研究的产物,是制定会计准则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认识还未达成一致,比如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的理解。本文将对我国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框架的必要性

关于此问题,有人认为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时机还未成熟。李小荣(2008)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建立在稳定的环境基础上,而我国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其次,我国的会计理论还未发展成熟,需要学习西方经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需要充分的理论依据作支撑,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我国的会计人员总体水平较低,习惯了会计制度的核算方法,使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南作用大打折扣。

周玲新(2005)认为为了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约束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有用性, 制定会计准则对产生会计信息的财务会计予以规范显得十分必要。为了给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并保证不同会计准则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客观上需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连接点, 能更好地阐释会计理论, 指导会计实践。其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制定和评价会计准则提供依据, 并保证会计准则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再次,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还可通过其前瞻性为会计人员分析新出现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职业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原则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周玲新(2005)提出了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 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 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 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 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杨琼(2007)则认为应遵从客观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中立性相结合,历史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等原则。李晓君(2007)、王慧(2007)认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以下问题:与国际准则相协调;对国外的概念框架适当地借鉴和发展;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体现国家化标准;概念框架要有前瞻性;与现有准则的协调平稳过渡;由谁来完成概念框架的制定工作的问题。之后,赵文红(2007)提出了四个建议:一是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二是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三是确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机构;四是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应当完整严密。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

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95年开始。出于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需要,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众多的观点。

谢德仁(1995)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应是会计环境。因为会计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苏新龙(1996)认为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吴联生(1998)在综合评价7种财务会计概念架构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认为会计目标起点论是比较合理的,它应是我国制定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时所应坚持的理论。而杜兴强(1999)不同意把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他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增值)运动,而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处理对象则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葛家澍和刘峰(2003)两位教授在《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一书主要借鉴了FASB的“目标——原则”思路来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葛家澍(2007)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来规定财务报告的宗旨,以信息质量特征来促成高质量的信息,进一步研究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是一项正确的会计选择。其中以厦门大学葛家澍教授的会计目标起点论最终占据了主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2006年新制定的会计准则当中。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葛家澍(2004)在研究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财务报告的列报。谭晓兰(2008)认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应当完整严密,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将概念结构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会计假设、会计目标;第二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三层次会计要素及确认、计量报告原则;第四层次财务报告。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归纳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对构建财务概念框架是否必要,原则,逻辑起点和内容都众说纷纭。因此,我国建立一套成熟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全体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工作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德仁.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及会计理论体系[J].会计研究,1995,(04).

[2]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01).

第9篇:财务与会计论文范文

“雄雌”边界的必要性实际上,自20世纪50年代会计逐步分化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以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性质与边界问题就一直存在。例如:在当前许多《成本会计》教材中,未能区分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中的成本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会计。早在30多年前,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四号公告(APBStatementNo.4)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应当能够识别财务会计的特点和局限性: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企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这就决定它提供的信息是历史的,即面向过去而非面向未来。”我国著名会计泰斗葛家澍教授睿智地发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性质与边界的重要性,他在2006年出版的《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中,撰写“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引起的思考”一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而且提出两个问题作为该文章的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我只试图提出一个供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葛家澍教授用大量笔墨讨论了财务会计的性质与边界,而且文章最后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讨论,理论界对财务会计边界的讨论正好说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区分未有定论,会计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但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与差异并未受到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尚未出现需要区分两者差异的经济环境。这正如“双兔傍地走”时,无须辨别雄兔与雌兔。同样在非信息化时代,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性质的差异并未显得重要。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不用说分清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就是会计与财务之间的边界也被抹杀。当前,会计实务中尚有“大财务论”或“大会计论”说法。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开始改变会计工作方式。只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性质与界限得到正确的界定,管理会计信息化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计算机貌似“大愚若智”,实际上是“大智若愚”。计算机在任何计算时都遵循0、1的逻辑计算规律,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必须转换成预先建立的“形式化处理”系统,否则计算机无法开展工作。同时,随着全球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化向规模化、协同化和智能化进程的发展,由于“物”不具备人的智能水平,如果未能清晰与准确地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性质与边界进行区分,“物”是难于对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会计信息进行辨别与区别处理的,这就难于对物联网下的企业进行智能管控。为了基于物联网的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与普及,就必须明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性质与边界。因此,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时间维度: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的标准

正如雄兔与雌兔之间有性别的本质差异,也有“脚扑朔”与“眼迷离”等各种非本质性的差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也有许多差异。其中典型的笔者称之为“空间边界论”,即财务会计是对外会计(externalaccounting),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internalaccounting)。明眼人都知道,区分兔子的“雌雄”问题,必须依据性别标准而不能够依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外在特征来区分。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问题,也需要找出区分两者质的标准。从哲学角度来说,时间与空间一样,都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但是时间与空间不同,空间容易为人们所感触,而时间存在却并不太容易为人们所感知(世界是四维时空)。时间不仅被用来综合思维、身体、社会生活的种种形态,而且被作为全球测量、协调、管理和控制标准化的准则。在社会学领域,主要有两种时间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及其运动方式的看法:一是绝对时间说的自然时间观;二是相对时间说的社会时间观。绝对时间永恒地、均匀地流动,与其他任何事物毫不相关,绝对时间流动不存在“变化”,它可以被分割成类似空间的小单元,而且是可逆的。在借鉴吸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观及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时间简史》的三种时间观基础上,当前社会学家认为,物理时间和社会时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流动属性,时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时间是不可逆的,过去和未来的区别清晰可辨。以往关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边界的讨论的会计理论,是根据基于绝对时间下空间维度的区分标准,几乎可以说是与“时间无涉的”。受绝对时空论的影响,人们将时间当作企业经济业务的环境,从而认为时间是会计的外生变量而不是内生变量,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也一直是“同时性的而不是纵向性的”。然而,事实上,时间不仅是企业经济业务的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企业经济业务与企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所在。因此,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边界问题应以社会时间概念为前提。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雄雌”边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