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保健食品储存制度精选(九篇)

保健食品储存制度

第1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关键词】食品霉菌 污染 预防

一、前言

霉菌主要由培养基棉絮状或者绒毛状的菌丝体形成的一种真菌。霉菌与酵母、细菌相比,其酸碱度与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当其在农作物或者食物上不断生长与繁殖时,将导致农作物出现严重病害,或者食物出现发霉变质现象,甚至产生霉菌毒素,对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有效预防食品霉菌污染,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食品霉菌污染途径及其危害

(一)污染途径

由于霉菌污染食品的途径有很多,因此霉菌毒素形成率也相对较高。在适宜的环境下,即温度与湿度相对较高情况下,食物可能会出现霉变现象。实验研究表明,果类、粮食、加工制品及豆类等食物中,例如黄豆、大米、水果、发酵食品、饲料级奶制品等,都存在一定的霉菌毒素。菌种不相同的霉菌,可在各类食品中生长和繁殖,花生、面粉等属于发酵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的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玉米、小麦则可能含有大量的镰刀菌和镰刀菌毒素;大米可能含有大量的青霉与青霉毒素,对食物造成严重污染。再者,霉菌在对食品进行污染时,将导致食品发霉变质,食用价值大大降低,或者无食用价值。据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每年大约有2%左右的农作物因霉菌污染变质而无法食用。

(二)污染危害性

霉菌及其毒素对食品造成污染之后,不仅使食品发霉变质,同时以食品作为传播源,导致人体中毒或者致病,严重危害到人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食品业职工人员(从业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食品霉菌污染的危害性,掌握食品霉菌污染的途径及预防方法,才能有效减少食品霉菌污染现象。食品霉菌毒素而引发的人体中毒事件,主要是霉菌对发酵食品、油料及粮食等造成严重污染后,患者在进食后产生的。同时霉菌毒素引发的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及地方性的特点,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潮湿,加上梅雨季节的影响,导致霉菌毒素食品污染中毒发生率不断升高。若人体或动物进食时,吞入多种不同的霉菌毒素,将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三、食品霉菌污染预防对策

(一)确保食品储存合理性

做好食品储存工作,是预防食品发霉变质的重要手段。发酵食品、油料及粮食等储存仓库管理中,不仅要对仓库温度、相对湿度及氧气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要采取先进性的食品储存模式,确保食品储量的合理性,同时食品储存时间不宜多长,以避免其出现发霉变质现象。如果食品,如果类、大米、豆类、油料等出现严重的发霉变质现象时,不可轻易食用,以避免中毒或者致病问题的产生。同时要求食品生产单位、食品加工单位及食品供应单位,必须树立良好的食品霉菌污染危害意识,做好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在食品采购过程中,不可购买已经发霉变质的食品,而食品加工人员也不能对已经发霉变质的食品进行加工,以减少食品霉菌污染,使食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二)有效去除食品毒素

当食品受到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时,可将霉菌毒素有效去除或者破坏,以防止食品发霉变质面积继续扩大。食品毒素去除方法主要是在花生或者玉米中的发霉颗粒去除或者进行碾压加工,而大米则可用水搓洗和挑拣。再者,借助白陶土将玉米油或者花生油内存在的霉菌毒素吸附出来,以达到良好的毒素去除效果。

(三)种植抗霉菌较强的粮食

种植抗霉菌较强的粮食,也是食品霉菌污染预防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业技术快速发展,抗霉菌性粮食得到广泛的推广。例如,金皇后与杜单12号玉米品种,其与普通玉米相比,具有良好的抗霉变效果,能够使玉米霉菌毒素大大减少。目前,我国在玉米种植中,已经引进了黄曲霉无毒性菌株,能够对霉菌毒素生长繁殖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四)明确食品霉菌污染标准

随着食品霉菌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多国家及地区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食品霉菌污染标准,以对霉菌毒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食品安全。例如,我国提出并实施了黄曲霉毒素污染标准,其内容主要有:花生和玉米灯食品,黄曲霉毒素允许标准为20g/kg;植物油和大米等食品,黄曲霉毒素允许标准为10g/kg;发酵食品和豆类等食品,黄曲霉毒素允许标准为5g/kg;婴幼儿奶制品黄曲霉毒素允许标准为5g/kg。

(五)采取有效的食品防霉措施

防霉作为食品霉菌污染预防的重要手段,对食品安全保障中具有重要意义。发霉变质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即温度因素、湿度因素及氧气因素。例如,当粮食水分含量在17%至18%时,将为霉菌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产生大量的霉菌毒素。中性霉菌主要有镰刀菌、黄曲霉及青霉等,这些中性霉菌在80%至90%相对湿度条件下,容易生长和繁殖。而很多霉菌在25至30℃条件下能够生长和繁殖。食品防霉主要是对食品水分、储存温度及相对湿度进行有效控制。在油料、粮食等食品防霉过程中,不仅要对已经入库储存油料和粮食进行防霉,同时在粮食成熟收获、粮食脱粒及粮食晾晒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并做好相应的防霉工作。食品储存仓库要具有良好的通风环境,但是如果外部环境中的相对湿度超过70%,则不可通风。同时储存仓库必须具有防水和防雨的功能,并对其储存温度进行有效控制,避免温度变化幅度过大而引起的霉变现象。如果食品含水量与安全水分相比较低,仓库相对湿度较低,储存食品不容易发霉变质。不同食品安全水分也有所不同,普通食品含水量应低于13%,而玉米含水量则低于12.5%,花生含水量低于8%。在食品含水量较低、温度稳定情况下,霉菌难以生长和繁殖。

第2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很大的比重,在总资产中大约占40%~60%,[1]存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利用率,并且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的综合水平。因此,存货管理在整个流动资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过多的存货和过少的存货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适当的存货量才有助于促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首先,企业拥有过大的存货量的弊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较多的资金,增加了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等一系列的开支,影响企业资金周转的灵活度。二是存货积压,不利于产品更新换代,迫使企业对存货降价销售,降低效益。其次,企业过少的存货的弊端表现在:第一,过少的存货会使企业无法面对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突发状况。第二,产品的脱销会降低收益,进而影响企业信誉。三是紧急订货会增加购货成本。因此,企业保持适当量是促进经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食品制造业跟其他制造业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存货的采购周期比较短。原材料大多为农产品、经济作物及肉类产品,生产周期短。因此,就要求存货的采购一定要符合产品的生产周期,采购要有计划,并且及时、合理。其次,这些原材料一般具有易腐烂、易变质的特点,企业应该考虑降低仓储成本,存货?购量应该尽量与生产周期相一致。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的是,食品制造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食品制造企业对存货的仓储环境要求要比一般制造企业高,并且应该符合国家的法定监管标准。因此,存货管理繁杂,对存货管理水平要求比较高。相对一般制造业而言,食品制造企业的原材料种类较多,企业应该从存货的成本管理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上进行双重考虑。

一、我国食品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的问题

我国的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存货管理意识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还相对薄弱,与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并且有很大差距。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对企业的库存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将库存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企业的存货管理方式还是传统方式,主要应用的方法还是会计记账、人工审核,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会计软件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事实上当前食品制造业企业的存货管理模式仍然比较落后,管理方式也不够科学严谨,系统化、数字化水平较差,普遍还存在管理上的问题。

(一)存货的收发计量缺乏真实有效的记录[2]

食品制造业企业经营分散,以中小企业为主,各方面不够完善,制度也不够健全,在对存货的计量上有很大的主观性,由于食品制造业企业在存货的领用、出库、入库、销售等方面比较频繁,致使会计人员在对存货的采购、收发、成本费用的归集和结转、损毁的记录上不够及时、不够完整有效,这些会计计量上的疏漏也给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产生误导,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存货质量不过关

有的食品加工业企业在采购原料的过程中,只重视节约成本,尽可能地减少开支,而忽视了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的检验,有的供应商和不法分子,为了吸引买家,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工业品、化学试剂、喷洒农药,以此延长保质期、提高卖相。这种现象直接造成了被采购的存货的质量低劣,食品污染,安全不过关,对企业信誉、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企业应该重视采购过程,杜绝类似的情况发生。

(三)存货的管理方法存在漏洞

首先,采购员在采购的过程中,质量次、价格高、吃回扣的问题。[3]其次,存货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有的只是临时聘用或者从其他部门借调到仓库进行管理,并没有进行专业的或者必要的培训,对存货管理方法和技能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对于一些不易保管的,易变质的存货保管不利,直接增加了存货的保管成本,进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对于存货的损毁和积压发现不及时、上报不及时,对一些失去使用价值的存货处理不及时,影响了管理层对存货总量的认识和预判,影响管理者做出决策。还有就是对存货分类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存货堆放杂乱无章,由于对存货保管不善的原因,使得部分存货不再有使用价值,出现变质、失效的情况,直接加大了存货的仓储成本,增加了产品成本。

(四)市场需要量的估计不充分

企业对市场需要量往往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计算,只是根据经验,根据市场推断可能的变化来确定存货数量,由于估计不充分,很可能造成产品滞销,产品滞销使得非正常存货储备量挤占了正常的存货储备量。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有的企业存货占用金额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60%以上,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存货的积压不利于新产品的引入,不利于企业的更新换代,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存货的管理。

(五)仓储环境不规范

食品制造业与一般制造业企业不同,食品制造业对存货的存储和保管要求很高,需要有国家认证的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然而一些中小企业,分布分散,小作坊生产,没有食品行业是经营许可证,食品安全堪忧。在存货的仓储环境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存储空间密闭,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没有做好相应的防霉、防潮、防虫、防火等措施,存储设备简陋。有的企业的加工场所甚至没有消毒设施,或者消毒不及时。这些都极大的影响着企业对存货的安全管理,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仓储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制造业中小企业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尽快解决这些问题。

(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首先体现在职权划分不明确,在材料采购、材料入库、材料发出等方面往往由同一个人完成,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障采购和销售的实施,还会增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造成滥用职权、中饱私囊的现象出现。其次监管、监督、审查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企业没能形成系统严明的监督制约机制。由于企业对存货管理不重视,导致存货管理人员岗位固定工资固定,没有必要的奖惩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懈怠,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影响食品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的因素

(一)资金问题、技术局限

资金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要素,从企业自身来说,资金问题是一个企业能否正常发展的根本问题,资金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基石,一个有实力的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改进技术发展生产。食品制造业企业由于生产周期比较短,对流动资金的要求比较高,而中小企业很可能在资金运行上出问题。例如,产品滞销、存货积压等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在引进先进设备的时候会有困难,再加上中小企业对存货管理不重视,使得仓储设备的改良换代更是一个难题。

(二)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如果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有规章制度,但不能落实,或执行力度不够,势必就会造成企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存货保管不善、保管方式不合理、库存管理人员懈怠、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积压存货等状况出现。如果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能够建立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让员工有章可循,员工职责分明,并且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与企业管理相匹配的系统,形成属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则说明这个企业管理水平高,同时也能够规范企业运行模式,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管理水平高的企业能够有效快速化解企业在存货管理方面出现的危机,减少或者避免存货管理的风险。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管理层就应该重视对制度的建立、对员工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

(三)缺乏对存货的科学管理意识

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注重节约成本,聘用的存货管理员缺乏对存货的科学管理意识、专业素质不够,存货的管理人员仅仅是凭借着经验来对存货进行管理,而对于食品制造业企业来说,存货管理的方法应该比一般制造业企业更科学、更规范,而作为中小企业,从根本上就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意识,不重视对存货的科学管理。如果企业不重视,管理员更会懈怠。管理员应该按存货的价值大小对存货进行分类,按存货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类,食品原料容易腐烂变质更应该科学管理。

三、加强食品制造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由于企业在存货的收发计量上有很大的缺陷,所以企业应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适合企业经营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要及时、准确地录入企业存货的相关数据,并且要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输出,运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对存货以及其他方面的高效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方便快捷,避免了手工记账的疏漏。中小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引进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如ERP系统。一方面,先进的系统简化了手工记账的程序,使账目更加清晰明了,便于查账核对的监管,一定程度上避免个人营私舞弊,使账务处理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计算机管理更加迅速有效,没有时间差,管理者能直接迅速的了解本公司的情况,有助于管理者做出决策。

(二)严格存货入账程序

对于食品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存货管理较松懈,应该严格存货入账程序,及时准确,完整有效。不管是原材料买入卖出、原材料出库、半成品入库出库、产成品入库出库,会计人员都应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不得延误滞后。[3]存货出库时,生产部门要填写领料单,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需要来领用原材料和物资,要对领料单进行连续编号;存货出库单据必须齐全、记录详细、准确无误;销售出库,要由仓储部门编制详细的发货通知单,交由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由仓储部门进行发货。[4]另外,对腐烂、变质、失效的存货,要及时反映记录,相关部门要积极处理,以免对后续生产销售造成影响。

(三)建立对员工的奖惩制度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员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在经济高度繁荣的现代社会,人力资源,尤其是优秀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需要。人才,是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相信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并不遗余力地改进和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的素质与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食品制造业中小企业来说,为了确保企业自身的发展,保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优势,必须要重视人员的聘用。在员工入职之前,企业需要对员工做专业的培训。存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聘用的存货管理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以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对存货进行管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四)有效控制存货水平

实现存货效益和成本的最优组合是实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首先企业应该预先制定经济订货规划,计算出经济订货批量。所谓的经济订货批量,就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的采购数量。订购的批量大,储存的存货就多,储存成本越高,同时,采购次数少,进货费用和缺货成本少;订购批量小,储存的存货就少,储存成本就低,同时,采购次数多,进货费用和缺货成本多,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成本和费用,确定这个数量之后,再安排订购。

(五)改善仓储环境提高仓储质量

中小企业往往容易忽视存货的仓储环境,而仓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安全,仓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仓储环境不好,会使得原料变质、腐烂,直接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改善仓储环境至关重要。那么,中小企业该如何改善仓储环境提高存储质量呢?首先,用于贮存食品的仓库及其仓储设备应当保持清洁,要保证无霉斑、鼠迹、蟑螂等对食品有危害的物体。其次,仓库不应该密闭,应该保持良好的通风。第三,洗洁用品、药品、强烈气味的物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不能与食品同仓存放。第四,除马上加工使用的肉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其余要及时放入冷库存储。第五,仓库管理员应每三天进行一次冷库除霜,并保持地面清洁。第六,不能类别的食品要分别存放,原料和产成品出库时,做到先进先出,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搞好仓库内、外环境卫生,与食品仓库无关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

(六)提高存货的监督水平

由于食品制造业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存货在收发计量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因而要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盘点。只要企业进行存货的盘点工作,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财务账面数值,做到账面数值和实际数值保持一致,就会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企业对存货进行盘点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由会计人员进行账目核对,检查账目与实际存货的数量是否一致,以及是否出现存在损失的情况,如果数据不一致,可以根据盘存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来确定损耗是否是正常范围内的,如果不是正常范围内的损耗,要确定相关的责任人并上报管理层。第二,企业能够明确存货的消耗情况,能够防止发生库存不足影响生产,也避免了因存货的积压而高估资产,最大程度的降低存货成本和生产成本。

四、结语

第3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为切实做好当前我市粮食工作,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当前粮食流通工作的意见》(陕政发〔〕2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政府粮食工作责任,进一步夯实粮食领导负责制

实行粮食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是确保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制度。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充分认识粮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大粮食观念。加强完善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强化粮食安全责任意识,对本辖区的粮食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保障粮食供需的基本平衡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将粮食流通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考核机制。

二、稳定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粮食行政管理体系

在粮食流通工作中,县一级管理是重要的基础和关键。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具体承担着指导粮食购销经营、实施粮食流通调控、开展粮食行政执法、组织粮食统计调查、监管社会粮食流通、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推进粮食流通设施建设、落实粮食仓储管理、指导农民科学储粮、推进粮食企业改革、保障当地军需民食和应急供应等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把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独立运行,在各县市区的发展和改革局挂牌,使其切实肩负起粮食流通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要继续加强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为实现市、县二级分工配合、紧密合作的粮食行政管理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市级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加工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分步实施,不断提升全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认真做好粮食收购工作,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粮食收购工作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去冬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对今年夏粮增产构成威胁。各级粮食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做好粮食收购作为粮食流通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加强粮食政策和市场形势的研判,及早安排部署粮食收购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动员和组织各类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保证粮食收购资金落实,确保把省、市粮食收购政策落到实处。加强粮食收购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和督促粮食企业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流通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切实保护售粮农民的合理收益。

四、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省政府下达了我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市、县粮食储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年省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精神,继续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县粮食储备工作的通知(咸政发〔〕11号)文件要求加快充实县级储备粮规模。尚未完全落实粮油储备规模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在保证当地粮油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抓紧充实县级储备库存,确保在今明两年内全部充实到位。对于还未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储备的县市区,要按照“面粉5天、大米10天、食油60天的日消费量”的要求,于今年年底建成一定规模的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包括小包装成品粮油),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可与加工企业和商业经营企业周转库存结合起来,由政府给予必要的存储成品粮油补贴。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需求逐年增加粮油储备管理经费和利息补贴,切实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落实粮食应急保障措施,增强政府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市、县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储备粮油的行政管理和轮换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和完善粮食轮换新机制,根据市场情况,把握轮换时机,提升轮换效率,发挥轮换机制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的作用。

五、切实做好粮食市场供应,进一步保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部署,采取切实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防止因供应不畅引起粮食价格异常波动。各级粮食、工商、物价、质监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检查和价格监测预警分析,密切关注市场粮食动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确保全市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要积极做好政策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群众心理预期,为保进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加快粮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粮食工作基础条件

按照《省粮油仓储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市粮油仓储设施体系。市发改委、财政、粮食等部门要继续加大对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要切实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粮油仓储设施规划的顺利实施,要继续加大对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和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粮食质检体系和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各级粮食部门要加快粮食物流园区、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和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建设,引导粮食企业积极参与粮食期货市场交易,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市实际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

七、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做好企业经营性挂账的消化处理工作,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理顺粮食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加快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指导。进一步建立健全扭亏增盈考核制度,强化扭亏增盈信息通报制度和重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制度建设。

第4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一、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河北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国家粮食政策,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切实提高粮食调控能力,初步建立了生产稳定、流通顺畅、保障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全省粮食总产连年提高。从2004年到2010年,河北省粮食已连续7年丰收,总产达到595.2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二是地方粮食储备库存充裕。河北省认真落实国家粮油储备计划,省级粮食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市、县粮食储备数量增加,全省地方粮食储备库存不断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近几年,河北省还新建了地方食用植物油和成品粮、小包装食用油储备,粮油储备体系不断完善,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得到提高。三是粮食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以来,河北省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主体,大力推进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活跃了粮食市场,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粮食应急体系初步建立。省、市、县都出台了粮食应急预案,2010年省粮食局还制定了越冬粮油应急供应预案。河北省建立了粮油市场预警机制,落实了规模以上企业的购进、加工、销售、库存及价格变化情况信息监测制度,建立了粮食应急供应、应急加工和应急储运网络,为紧急状态下粮食市场的稳定提供了保障。五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河北省各级粮食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取得良好效果。到2010年底,全省粮食仓储企业有效仓容达到1465万吨,油罐容量达到41万吨。在农村推广应用农户储粮小粮仓6万户(套),深受农民欢迎。制定了《河北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启动了11个大型粮食物流建设项目,新增中转能力90万吨。

二、河北省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重视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粮食形势更加复杂,保障粮食安全难度不断加大。一是影响粮食市场因素增多,稳定市场价格难度加大。2010年以来,虽然我国整体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全球流动性过于宽松,输入性通胀压力上升,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价格屡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粮食市场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加上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国内游资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加大,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价格上涨预期效应也将放大,势必增加稳定粮价的工作难度。二是粮食供求形势日趋偏紧,保持供需平衡日益困难。从全国和河北省看,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而且呈不断趋紧态势。从粮食生产形势看,粮食生产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增加等因素影响,保持连续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从粮食需求情况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消费量呈刚性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消费多样化日渐明显,饲料用粮和深加工用粮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三是粮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粮食企业生存困难。外资、央企、民营企业加快进入粮食收购领域,争先抢占市场,使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生存危机加剧。同时,国有粮食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部分企业对粮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价格波动、市场行情的分析和预见不够,基础设施改造与上下游联合、跨行业协作还缺乏力度,企业重组整合的质量和效果还不够好,小、散、弱状态仍然突出,企业资源闲置和经营无力问题依然存在。四是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粮食市场监管要求提高。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食品消费正加快向科学消费、健康消费转变,广大民众食品安全意识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三鹿奶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使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商品,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三、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仍需完善和加强

当前的粮食形势,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紧紧抓住确保粮食安全这个核心,继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加大力度,不断提高粮食供给能力。着力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投入力度,继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持续增产,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同时,继续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二是扩大储备,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保障能力。适当增加地方粮油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省级储备库点布局,使省级储备布局与中央储备、市级储备、县级储备更好地衔接,提高粮食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市场稳定。加强省储粮业务管理,确保储备粮油数量真实,质量可靠,关健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三是完善政策,大力加强应急网络建设。应将粮食应急管理工作费用纳入粮食风险基金支出项目,积极推进应急网络建设。对列入应急网络的企业,各级财政应积极给予资金支持,用于建设和维护大中城市及其他重点地区的粮食加工、供应和储运;工商、银行、税务等有关部门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预报机制,定期粮食价格供求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四是提升层次,全力推动粮食产销合作。根据河北省粮食供需情况,搞好省内外产销衔接,畅通合作渠道,探索长效机制。在巩固已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京津销区的粮食购销衔接,销出河北省产需有余的小麦、玉米等品种,保障京津地区粮食安全;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产区的购销协作关系,购进河北省产不足需的稻谷、大豆,保持河北省粮油主要品种供需基本平衡。同时,组织好省内中南部小麦主产区与北部无麦、少麦区的产销合作,维护河北省区域产销平衡。五是壮大实力,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大力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振兴工程,坚定不移地加快企业战略性重组。在现有库点布局的基础上,鼓励骨干企业依托优势,通过对小型企业实施兼并,组建粮食企业集团;全面实施国有粮食企业公司化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主体;在企业兼并重组中,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的粮食仓储设施不得随意处置或改变用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六是转变职能,切实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能和国家粮食局的要求,加快推进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在新的粮食行政管理体制下,大力开展粮食行政执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粮油质量检测与监督检查工作体系,培育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监督检查执法队伍,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行业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5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一)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

1、政教处、总务处负责学校的卫生工作,学校有《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责任明确,有检查,有通报,有评比。校园内无垃圾、无杂物、无纸屑,校园环境达到了美化、硬化、绿化、亮化。

2、教室:地面干净整洁;窗台无杂物;墙壁无灰尘、无蜘蛛网无乱贴乱画等;学生课桌摆放整齐,无乱放书籍、纸张等杂物;卫生工具整齐存放在指定位置。

教室面积96平方米,各班平均45人,人均2.1平方米;黑板无破损,发射系数<20%,长宽符合卫生要求;前排课桌与黑板的距离2米以上;黑板上方设置2盏灯;教室前窗配有窗帘。

(二)操场:有300米环形跑道,3个篮球场地;操场平整、干净,体育文化有特色。

(三)功能室

1、图书馆为省级图书馆,藏书50662册,人均42册,达到省定标准;馆内整洁、温馨,书香气息浓厚,制度完善,手续齐全,师生借阅常态化。我校是“阅读课示范学校”“阅读试点学校”。

2、我校是寄宿制学校,设有专门的医务室,医务室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卫生室有工作人员1 人,承担学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宣传、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

(四)学生宿舍:

地面清洁干净,无纸屑等杂物;墙壁没有乱贴、乱涂、乱挂等现象;被辱、枕头、衣服、鞋子、脸盆、牙具等摆放一条线;室内外天花板没有蜘蛛网迹;宿舍内通风效果好,无异味,室内环境布置优雅。

(一)学校食堂管理

1、组织制度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__为组长、副校长__、__、__为副组长、______________等为组员的食品安全管理小组,校长为学校卫生、食堂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李书祥为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

学校制订了较严格的《食堂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食品安全制度》及《消毒保洁制度》,明确了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的责任,定期检查食堂食品安全,留有记录。

2、许可证和食堂环境

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做到了定时进行年度检查;学校食堂不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食堂场所随时保持了整洁、美观、明亮,通风、排烟装置良好,做到了无鼠、无蟑螂、无苍蝇等有害昆虫,卫生条件良好。

3、健康管理

学校出台了《食堂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并不间断的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为所有从业人员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培训定期体检, 食堂从业人员均持有健康体检合格证。

4、落实索证索票制度

学校建立了《食堂进货台帐制度》,食堂采购食品及原料、食品添加剂及相关产品均一一验收,并详细记录了食品的供货单位、时间、数量、保质期等,索证求票率为100%;进货时,严把质量关,无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食堂不存在国家禁止使用或来源不明的食品及原料。

5、清洗消毒

食堂严格执行《消毒保洁制度》,严格采购、贮存、留样、保管和消毒制度,配备有消毒柜,有专人(韩建芳)负责管理,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事故处理在第一时间。

6、食品加工制作和食品添加剂

储存食品原料的库房干净整洁,没用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严格实行生熟食分开,切实保证食品卫生,严防食物中毒;按规定进行食品留样,留样设备运转正常。

(二)小卖部管理情况:

1、学校小卖部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持证上岗,持证率达100%。

2、学校与小卖部签订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定期、不定期开展检查工作。小卖部没用“三无”食品(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过期食品、假冒伪劣食品和散装食品;

3、小卖部货架、食品摆放整齐清洁,食品存放、储存符合国家食品存放、储存的有关规定,室内通风干燥,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师生饮水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饮用水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师生饮用水有专人(__老师)管理,管理人员身体健康,持证上岗,饮用水存放环境整洁,饮用水有检验合格报告,并定期消毒。

1、学校制定了《:请记住我站域名食品卫生安全与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登记管理制度》,明确目标,落实了责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食堂管理员为主要责任人,

2、建立了学生缺勤登记记录,建立学生健康记录卡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健康情况。学校没有患传染病的学生。

1、学校医务室有专业技术人员1人(__),每年接受教育局组织的业务培训;全体学生每年进行体能测试。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禁毒控烟等青少年健康教育,并保证必要的健康教育时间,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90%。

第6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食品平安事关部队官兵的健康,直接影响到部队的战斗力。建立有效的部队食品平安保障网是部队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食品平安的保障不是食品供给的某一过程,而是贯串于从食品生产、运输、加工、制作等供给的全过程。因而,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食品平安保障网,对后勤部分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要把好食品平安关,必须从食品供给的各个环节进手,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建立食品平安全程控制体系,让每位官兵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一、狠抓生产平安,源头上杜尽食品污染

    严把食品平安源头关,是保障食品平安的基础。部队的农副业生产多以连队为单位,其全过程的平安质量监控难度较大。固然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新题目并不常见,但因不懂技术、超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植物的营养元素不平衡和环境污染的情况还时有发生,间接影响了农副业产品的质量,带来食品平安隐患。

    规范化的农副业生产有利于保证食品原料的质量。建立规范化的生产体系,首先要从土壤、空气和水体等基本条件进手,控制生产基地的生产环境;再从种苗供给、种植(养殖)过程控制、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收获等采用同一规范,使食品原料符合食品生产和食品平安的要求。规范化的生产对我们有效控制食品的源头污染有着重要意义。有关领导和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新标准、新规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设,注重“绿色食品”生产和绿色基地建设,为广大官兵提供更多的“放心肉”、“放心菜”。军需部分还要定期指导各连队严格按照规范组织生产,按规程操纵,科学公道地使用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同时,还要加强对生产基地环境的监测力度,严格控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

    我们应大力倡导在部队里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设立农副业基地发展绿色食品。在新时期官兵生活由“健康康型”向“营养型”过渡,要求供给的蔬菜、畜禽蛋及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不仅是优质、有营养的,还必须是平安的。产品不仅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而且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国家食品平安标准。这正是绿色食品生产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向官兵提供无污染平安、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符合新时期加强后勤保障的客观要求,对保证官兵身体健康,进步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采购政策,确保市场有序供给

    由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提供的肉类和瓜果蔬菜等数目有限,为满足部队需要,大量食品还需要从地方市场上采购。社会参和到部队的食品保障工作以来,官兵能够吃到更多品种、更可口、更优质的饭菜了,生活水平确实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题目,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食品,很难判定出哪些是合格、平安的,采购时在食品平安方面很轻易出现新题目。一旦出现平安新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将很广,后果也将很严重。

    为了解决平安新题目,满足部队正常需求,一是采取定点采购,也就是到有信誉保证的市场进行集中采购;二是依靠地方质检部分,加大对部队定点采购的所有市场的监视力度;三是军需采购和部队卫生部分协调配合,布置食品检验技术职员随行采购,对采购的食品进行随时随地的监视和检验。要确保生活服务中心将物美价廉、平安可靠的食品供给到部队,果断抵制所有新题目食品流进部队,避免中毒事故和经济损失。

第7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目前,中国市场的食品冷链运输率很低,冷链物流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完善的行业标准,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冷冻冷藏类食品的储存、运输都要求在一个温度范围内,例如低温货的运输温度一般在-1℃~16℃,冷冻货的运输温度一般在-20℃~-10℃。可是在仓储运输过程中,有一些个体经销商或物流作业人员为了控制成本,不按规定操作冷链物流流程,例如在物流过程中关掉制冷设备,更有甚者用普通仓库和普通货车代替冷库和冷藏车去储存运输生鲜类食品。冷冻类食品常常是被冻上了,又融化,又被冻上,当食品辗转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早已没有质量可言,更不用提食品原有的风味。一旦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必将受到威胁。苏轼曾经为吃到美味的荔枝,不辞长作岭南人。尽管现在的物流能让北方人吃到荔枝,能让内陆人吃到海鲜,这只能说明运输已经不成问题,但是荔枝不能保证是新鲜的,海鲜也不能保证是新鲜的,难道只有身临其地,才能一品美味吗?

2冷链物流的管理

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目前的状况,国家应该尽早建立健全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道,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因此对物流作业流程的监管力度要加强,用法律来监控物流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制约不法商贩的不良行为,让食品安全真正有保证。交通项目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运输等的建设及养护应该加强,比如定时养护国道,省道等主要运输干线,增加航空货运航班等。只有交通无障碍,才能保障冷链运输畅通无阻。国家应该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使冷链物流的所有环节都有章可循。冷链物流作业的流程需要严格的把关和监控,良好的作业习惯则是物流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操作时必须穿御寒衣,规范操作动作,尽量减少冷库门开关的频率等。建立一个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在采购作业时,和上游供应商协商,确保食品从源头开始就是安全的,还要控制采购量,避免食品过期等问题。验收作业时,要验产品的中心温度,以及保质期,如果不符合标准,验收人员应该予以拒收。储位规划要考虑到食品的周转率,做到先进先出。仓储管理时,控制好温度,分组管理商品,有些商品需要特殊处理,例如表面需要包冰衣的商品要定时喷水。理货作业时,要事先规划好,以便及时出货。运输和配送作业时,一定要注意冷藏车内的温度是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不同类别的食品冷链物流环节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操作的时间、方法等都要规范,例如乳制品一般要在早晚或夜间运输,容器必须装满盖严,严格消毒,严禁中途停运。速冻食品对贮藏运输要求严格,必须在-18℃以下。冷冻冷藏类食品在物流作业过程中,都应配备温控仪,监控温度的变化,控制物流作业环境和时间。物流作业过程要谨慎细心,尽量避免坏货的发生,确保让消费者吃到健康、安全、放心的食品。冷链物流设备设施的建设应该大力加强。在《2014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对于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开发引进先进的设备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冷链装备包括冷库、制冷机组、货架、叉车、监控产品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节点,要自备发电机,以防突然停电。严格限制危险制冷剂——氨的注入量。货架要经过特殊处理,防止钢架倒塌。搬运设备也要经过特殊处理,例如堆垛机的液压油要耐低温等。新引进的制冷设备一般都可以达到规定的温度,但是年代长久的冷冻冷藏设备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制冷设备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问题的设备要及时淘汰,以免带来安全隐患。冷链技术的创新是不容小觑的。如何确保冷链物流不“断链”呢?在今天这个物联网时代,网络互联、RFID、远程无线监控系统以及传感器应用技术等新技术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技术能够对货物进行温度监控,做到物流全过程的监管,从而保证食品新鲜。各种先进的冷链技术不断创新和引进,冷链物流将逐渐走上正轨。

3总结

第8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关键词:储备粮;农发行;承储企业

一、当前湖北省市县储备粮面临的问题

从2004年湖北省在全省各市县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以来就有了争论,问题的根源在于:粮食主产市县的财力匮乏,市县财政对农发行市县储备粮贷款利息时有拖欠,粮食轮换价差亏损时常硬性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凸显风险隐患。其问题具体表现在:

1.承储企业进退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市县政府出台的储备粮管理办法指定企业承储市县储备粮,并且只明确了企业准入资格,没有明确具体的退出条件;而地方粮食部门将市县储备粮作为套取利费补贴来源的手段。指定的承储企业多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专账专仓专人管理,设备和人员素质达不到储备粮规定要求,直接增加存储损失损耗和储备贷款安全风险。

2.市县储备粮利费补贴来源规定不合理。绝大部分市县政府规定市县储备粮利费补贴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包干使用,在粮食风险基金包干总额没增加的情况下,更增加了粮食主产市县粮食政策性挂账贷款利息补贴本身就不足的缺口。与此同时,市县储备粮轮换规模近年来逐年增加,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上升,市县储备粮利费补贴硬性增长和轮换价差亏损也在扩大。

3.市县储备粮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按照“谁储备、谁补贴、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市县储备粮权属于市县政府,市县政府理应是市县储备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湖北省绝大多数地区市县储备粮相关政策中明确了利费补贴标准,其中包括轮换价差,但按入库成本及现行利率算账,包干的利费补贴只够支付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一些市县政府财力有限,规定市县储备粮轮换由承储企业自负盈亏,将应由政府承担的轮换风险转移给承储企业,将地方政府对市县粮食储备的无限补偿责任转变为有限补偿责任,加上没有明确风险补偿机制,轮换价差亏损无弥补来源,市县储备粮亏损和轮换风险有可能转嫁为农发行信贷风险。

4.市县储备粮管理制度建设不规范。目前,全省未出台市县储备粮管理办法,大部分市县未明文规范本级储备粮的增储、抛售、轮换;少部分市县虽已出台市县储备粮政策,但相关部门缺乏约束和责任划分,导致轮换计划下达、补贴标准及资金来源缺少制度保证,增大了协调成本。如财政部门对利费补贴拨补滞后,既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又影响了农发行储备贷款收息。

5.市县储备粮承储库点过于分散,库存监管难度大。各级粮食部门和企业将市县储备粮承储任务作为一种利益竞相争抢,导致储备计划分配和储存库点过于分散。据初步统计,湖北全省市县储备粮分布在88个市县级单位的100多个库点,承储企业中84%为代储企业,部分代储企业又分布在多个库点储存,储存粮食量小点多,加大了保管费用和损失损耗。

二、改进市县储备粮管理的基本原则

1.市县储备是省级储备的补充的原则。作为粮食主产区,湖北省在国家政策和储备计划总体范围内,科学制定中远期粮食安全目标,增加省级储备粮承担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省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作用,调整和减少市县储备粮规模,不宜“一刀切”对所有县级单位都下达储备粮计划。

2.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在省政府下达的计划规模以内,市县政府应根据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制订储备粮计划及规模。凡建立市县储备粮而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市县,须由市县财政从其他地方筹集利费补贴和轮换亏损资金来源,不得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财力不足、或粮食风险基金用于挂账贷款贴息不足的粮食主产县市,可以适当减少甚至取消县级储备。

3.集中储存、统一管理的原则。优选2~3家仓储条件好、交通便利、信用等级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集中承贷承储,因地制宜建设市县储备网点。承储企业要合理选择存储库点,严格落实责任和管理制度,接受地方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的统一管理。

三、市县储备粮管理的模式选择

为落实粮食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储备粮实行政府分级负责管理,“政府审批、部门联管、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动态管理模式。

(一)政府审批:政府计划、政府出资、政府审批

1.政府计划:市县政府以省政府计划为参考,根据自身财力、市场发展形势和本地粮食调控手段的需要,确定是否下达市县储备粮计划,确定当地储备数量、品种和存储年限。

2.政府出资:按照“谁储备、谁补贴、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市县储备粮的利费补贴实行总额包干,由市县政府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地方财政部门按季据实足额拨付,不得动用和挤占粮食风险基金,确保补贴资金有来源,并不再承担承储企业仓储维修、设备添置及升级改造、轮换价差亏损等费用支出。

3.政府审批:地方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确定的市县储备粮具体标准、公开招标确定的承储企业、应急调用储备粮的时间、数量和用途,都应通过市县政府审批后,正式发文认可。

(二)部门联管:统一准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1.统一准入:当地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出台市县储备粮承储企业的具体标准,联合考核确定市县储备粮的承储企业,并报市县政府确认。

2.统一标准: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出政策,统一市县储备粮的仓储、品种、水分、杂质、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等具体标准,实行包干兜底,并报当地政府批准。

3.统一管理: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承储企业市县储备粮的保管、轮换等进行检查,确保储备粮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建立市县储备粮管理联席制度,定期沟通管理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市场行情,降低轮换风险,但不得干预企业经营。

(三)市场运作:公开招标、动态存储、应急调用

1.公开招标:即由市县政府主持,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参与,按照准入标准在市县市场范围内公开竞标承储承贷对象,凡从事粮食经营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都可以参与。政府择优选定规模档次高、仓储条件好、经营能力强、信用度高、地方甚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或储备企业作为承储对象,通过招标确定包干补贴标准。同时,建立客户准入退出机制,对承储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和灵活的退出方式,根据市场需要和经营情况,结合农发行资格认定、信用等级和授信等情况,对承储对象以2~3年为期限进行重新招标。

2.动态存储:承储企业自行采购符合规定标准的市县储备粮,在承储合同的有效期内和企业所有库存粮食数量不少于政府下达的承储数量前提下,承储的粮食可用于经营周转。同时,建立“风险保底库存”,即在规定存储期内,承储企业所有库存原粮或成品粮必须保持市县储备粮数量的50%以上作为保底数,保底数由市县政府根据每年的粮食市场情况以文件形式确定。凡低于保底数的,承储企业须按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限期补足。一旦市县储备粮被承储企业挤占挪用,由财政、粮食和农发行三家联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

3.应急调用:当区域粮食出现大幅波动或灾荒、战备等市场形势需要时,市县政府启动应急调用预案。承储企业承诺所承储市县储备粮,在市场需要的关键时期能“调得动、用得上” 。

(四)自负盈亏:自主轮换、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1.自主轮换:在储备规模不变、常储常新的基础上,采取动态轮换模式,提高储粮品质、增加企业效益。每年轮换比例、轮换时间和轮换数量,承储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经营需要自行运作,同时报三家联管部门备案,避免烦琐的轮换计划和报告程序影响企业对市场的有效把握,从而尽可能避免轮换亏损。

2.自担风险:承储企业建立健全市县储备粮风险保障机制,按市县储备粮贷款的一定比例缴存风险金存入开户农发行专户,专项用于弥补贷款损失,全额承担所承储的市县储备粮对应的贷款风险。市县储备粮贷款风险保证金必须在半年内按照开户农发行要求筹集并缴存到位,市县储备粮贷款还清前承储企业不得动用,贷款还清后企业可以自行处理。承储企业要办理市县储备粮库存保险,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扩大风险补偿来源。

3.自负盈亏:轮换收购和销售所发生的出入库费用、新陈品质价差、盈利和亏损等由承储企业全额自行承担。承储企业按全省市县储备粮管理要求,对轮换收购和销售价差亏损以及存储损失损耗等要及时自行处理。

四、对完善市县储备粮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9篇:保健食品储存制度范文

关键词:储备粮;农发行;承储企业

一、当前湖北省市县储备粮面临的问题

从2004年湖北省在全省各市县建立地方储备粮体系以来就有了争论,问题的根源在于:粮食主产市县的财力匮乏,市县财政对农发行市县储备粮贷款利息时有拖欠,粮食轮换价差亏损时常硬性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凸显风险隐患。其问题具体表现在:

1.承储企业进退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市县政府出台的储备粮管理办法指定企业承储市县储备粮,并且只明确了企业准入资格,没有明确具体的退出条件;而地方粮食部门将市县储备粮作为套取利费补贴来源的手段。指定的承储企业多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专账专仓专人管理,设备和人员素质达不到储备粮规定要求,直接增加存储损失损耗和储备贷款安全风险。

2.市县储备粮利费补贴来源规定不合理。绝大部分市县政府规定市县储备粮利费补贴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包干使用,在粮食风险基金包干总额没增加的情况下,更增加了粮食主产市县粮食政策性挂账贷款利息补贴本身就不足的缺口。与此同时,市县储备粮轮换规模近年来逐年增加,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幅度上升,市县储备粮利费补贴硬性增长和轮换价差亏损也在扩大。

3.市县储备粮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按照“谁储备、谁补贴、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市县储备粮权属于市县政府,市县政府理应是市县储备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湖北省绝大多数地区市县储备粮相关政策中明确了利费补贴标准,其中包括轮换价差,但按入库成本及现行利率算账,包干的利费补贴只够支付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一些市县政府财力有限,规定市县储备粮轮换由承储企业自负盈亏,将应由政府承担的轮换风险转移给承储企业,将地方政府对市县粮食储备的无限补偿责任转变为有限补偿责任,加上没有明确风险补偿机制,轮换价差亏损无弥补来源,市县储备粮亏损和轮换风险有可能转嫁为农发行信贷风险。

4.市县储备粮管理制度建设不规范。目前,全省未出台市县储备粮管理办法,大部分市县未明文规范本级储备粮的增储、抛售、轮换;少部分市县虽已出台市县储备粮政策,但相关部门缺乏约束和责任划分,导致轮换计划下达、补贴标准及资金来源缺少制度保证,增大了协调成本。如财政部门对利费补贴拨补滞后,既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又影响了农发行储备贷款收息。

5.市县储备粮承储库点过于分散,库存监管难度大。各级粮食部门和企业将市县储备粮承储任务作为一种利益竞相争抢,导致储备计划分配和储存库点过于分散。据初步统计,湖北全省市县储备粮分布在88个市县级单位的100多个库点,承储企业中84%为代储企业,部分代储企业又分布在多个库点储存,储存粮食量小点多,加大了保管费用和损失损耗。

二、改进市县储备粮管理的基本原则

1.市县储备是省级储备的补充的原则。作为粮食主产区,湖北省在国家政策和储备计划总体范围内,科学制定中远期粮食安全目标,增加省级储备粮承担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省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作用,调整和减少市县储备粮规模,不宜“一刀切”对所有县级单位都下达储备粮计划。

2.财政承受能力的原则。在省政府下达的计划规模以内,市县政府应根据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制订储备粮计划及规模。凡建立市县储备粮而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市县,须由市县财政从其他地方筹集利费补贴和轮换亏损资金来源,不得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地方财力不足、或粮食风险基金用于挂账贷款贴息不足的粮食主产县市,可以适当减少甚至取消县级储备。

3.集中储存、统一管理的原则。优选2~3家仓储条件好、交通便利、信用等级高、管理能力强的企业集中承贷承储,因地制宜建设市县储备网点。承储企业要合理选择存储库点,严格落实责任和管理制度,接受地方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的统一管理。

三、市县储备粮管理的模式选择

为落实粮食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储备粮实行政府分级负责管理,“政府审批、部门联管、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动态管理模式。

(一)政府审批:政府计划、政府出资、政府审批

1.政府计划:市县政府以省政府计划为参考,根据自身财力、市场发展形势和本地粮食调控手段的需要,确定是否下达市县储备粮计划,确定当地储备数量、品种和存储年限。

2.政府出资:按照“谁储备、谁补贴、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市县储备粮的利费补贴实行总额包干,由市县政府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地方财政部门按季据实足额拨付,不得动用和挤占粮食风险基金,确保补贴资金有来源,并不再承担承储企业仓储维修、设备添置及升级改造、轮换价差亏损等费用支出。

3.政府审批:地方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确定的市县储备粮具体标准、公开招标确定的承储企业、应急调用储备粮的时间、数量和用途,都应通过市县政府审批后,正式发文认可。

(二)部门联管:统一准入、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1.统一准入:当地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出台市县储备粮承储企业的具体标准,联合考核确定市县储备粮的承储企业,并报市县政府确认。

2.统一标准: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出政策,统一市县储备粮的仓储、品种、水分、杂质、贷款利息和保管费用等具体标准,实行包干兜底,并报当地政府批准。

3.统一管理: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承储企业市县储备粮的保管、轮换等进行检查,确保储备粮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建立市县储备粮管理联席制度,定期沟通管理情况,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帮助企业分析市场行情,降低轮换风险,但不得干预企业经营。

(三)市场运作:公开招标、动态存储、应急调用

1.公开招标:即由市县政府主持,财政、粮食和农发行等部门参与,按照准入标准在市县市场范围内公开竞标承储承贷对象,凡从事粮食经营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都可以参与。政府择优选定规模档次高、仓储条件好、经营能力强、信用度高、地方甚至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精深加工企业或储备企业作为承储对象,通过招标确定包干补贴标准。同时,建立客户准入退出机制,对承储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和灵活的退出方式,根据市场需要和经营情况,结合农发行资格认定、信用等级和授信等情况,对承储对象以2~3年为期限进行重新招标。

2.动态存储:承储企业自行采购符合规定标准的市县储备粮,在承储合同的有效期内和企业所有库存粮食数量不少于政府下达的承储数量前提下,承储的粮食可用于经营周转。同时,建立“风险保底库存”,即在规定存储期内,承储企业所有库存原粮或成品粮必须保持市县储备粮数量的50%以上作为保底数,保底数由市县政府根据每年的粮食市场情况以文件形式确定。凡低于保底数的,承储企业须按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限期补足。一旦市县储备粮被承储企业挤占挪用,由财政、粮食和农发行三家联管部门共同承担责任。

3.应急调用:当区域粮食出现大幅波动或灾荒、战备等市场形势需要时,市县政府启动应急调用预案。承储企业承诺所承储市县储备粮,在市场需要的关键时期能“调得动、用得上” 。

(四)自负盈亏:自主轮换、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1.自主轮换:在储备规模不变、常储常新的基础上,采取动态轮换模式,提高储粮品质、增加企业效益。每年轮换比例、轮换时间和轮换数量,承储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经营需要自行运作,同时报三家联管部门备案,避免烦琐的轮换计划和报告程序影响企业对市场的有效把握,从而尽可能避免轮换亏损。

2.自担风险:承储企业建立健全市县储备粮风险保障机制,按市县储备粮贷款的一定比例缴存风险金存入开户农发行专户,专项用于弥补贷款损失,全额承担所承储的市县储备粮对应的贷款风险。市县储备粮贷款风险保证金必须在半年内按照开户农发行要求筹集并缴存到位,市县储备粮贷款还清前承储企业不得动用,贷款还清后企业可以自行处理。承储企业要办理市县储备粮库存保险,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扩大风险补偿来源。

3.自负盈亏:轮换收购和销售所发生的出入库费用、新陈品质价差、盈利和亏损等由承储企业全额自行承担。承储企业按全省市县储备粮管理要求,对轮换收购和销售价差亏损以及存储损失损耗等要及时自行处理。

四、对完善市县储备粮管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