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精选(九篇)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第1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区域医疗协作;远程会诊

Abstract: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 is a new way for national medical system reform in recent years.It encourages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all levels to regulat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nd 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optimally.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medical association unit in Zhenjiang City and it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olutions.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lutions has not only relieved visits pressures of higher level hospitals effectively,but also enhanced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primar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Meanwhile it presents a reference of medical association units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s for other hospital association units.

Key words:Medical association unit;Hierarchical medical system;Two-way referral;Regional medical cooperation;Remote consultation

2006年卫生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分级诊疗制度,鼓励基层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分级诊疗就是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护理等工作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节约更多医疗资源,为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然而截止到2013年底,除了北京、上海、镇江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能真正得到确定,而且面临实施难、认可度不高等诸多困难[1]。2014年,总理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健全分级诊疗制度”,使得分级诊疗的概念再次成为热点,而如何将制度真正落实,仍任重道远。本文以镇江市分级诊疗模式入手,从医疗联合体建立和信息化建设等角度介绍“镇江模式”,为其他省市分级诊疗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镇江市分级诊疗模式

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2009年镇江正式组建以两家三甲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其中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是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三级妇幼保健医院(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二级综合医院(镇江市新区分院),以及13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疗联合体。

在资源整合方面,医联体内部资源优化整合,组建了临检、影像、采购配供、消毒供应、信息和社区卫生管理6大中心[2]。在配套政策等方面,镇江充分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优势,进行了以总额预算、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等方式相结合的组合支付方式改革。同时,完善医务人员奖励机制,形成适当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上方式促进了医联体一体化管理和集约化发展,让集团成员共享医疗资源,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也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接受度,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2 基于分级诊疗机制的医疗联合体建立

江苏康复理疗集团以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医院、镇江新区医院、精神卫生中心5家二级医疗机构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促使集团内二级以上医院向社区提供技术、人才、设备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服务品质得到快速提升。目前,康复医疗集团所辖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其中2家被确认为部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被确认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2.1依托医疗集团,推动一体化管理 集团先后与润州区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政府办、集团管”的模式共同组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并制定《江苏康复医疗集团社区卫生服帐堤寤运行实施方案》,以建成连锁化社区卫生服务品牌为导向,从“管理规范、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服务内容、形象设计、绩效考核”等六个方面,对集团内所有医疗单位统一管理、监督及考核评价。

2.2完善政策措施,实现分工协作 ①集团制定了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完善转诊机制,明确转诊指征、重点病种、转诊流程等,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范转诊流程;②通过强化医保引导,制定二、三级医疗机构下转患者的病种和规范[4];③建立家庭责任医生制,通过“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服务关系,引导居民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基本医疗服务,促进社区首诊制度落实。

2.3统筹资源调配,形成常态联动

2.3.1引导专家进社区 医联体建立上级医院医师到社区坐诊制度,开展业务讲座、特色门诊、健康教育等活动。医院选派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定点社区首席健康顾问,协助社区医生处理疑难病症、教学查房等。

2.3.2引导技术进社区 集团建立免费进修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社区医护人员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参与培训学习,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水平。

2.3.3引导资源进社区 集团为社区配备DR(CR)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推进社区的标准化建设;帮扶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科医生工作站、远程会诊系统、转诊预约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等,实现集团内医疗机构信息互通;设立临检中心、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医疗服务支撑平台,为社区卫生单位提供医疗技术支持[5]。

2.3.4引导患者进社区 医联体已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的“康复联合病房”和“慢病联合门诊”,同时各社区已分别建成了糖尿病、高血压、慢病综合、康复、肾病、中医药、老年护理中心等特色专科,方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康复。

3 基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3.1建立上下信息互通的医疗平台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集团建立了区域医疗平台,实现集团内医疗单位间系统高效互通,有力支撑了跨单位医疗事务的开展。患者首诊在社区,信息存储于区域医疗平台,全科医生诊断后,如需将患者上转,社区医生可直接通过信息系统在上级医院预约挂号[6]。患者{挂号单在指定时间到上级医院就诊,诊间医生可通过区域医疗平台查看患者健康档案和相关就诊信息。

当患者病情平稳后,可将患者下转到社区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上级医院医生在电子病历中填写转诊单下转患者,社区接诊该患者时,能通过区域医疗平台查看患者所有就诊信息,包括病历文书、医嘱和检验检查数据等,见图1。

3.2建立方便快捷的远程会诊新模式 传统的会诊模式要求会诊双方需在指定时间,在指定地点参与患者进一步治疗的讨论,而新型远程会诊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通过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和远程会诊系统实现远程会诊功能,会诊双方可以在各自办公的地点参与会诊,包括申请会诊、上传会诊资料、安排会诊以及填写打印会诊报告等[7]。新型远程会诊模式为集团单位提供了高效医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

主要流程有:①发送会诊请求。请会诊方首先在会诊系统中发起会诊请求,确定患者基本信息、检验检查报告以及会诊时间和人员;②会诊中心中收到会诊请求后,安排会诊时间和人员,并向会诊双方发送会诊安排;③相关会诊人员和申请者还会收到短信通知,其中包含会诊链接,方便双方登陆系统,做好会诊准备工作;④会诊结束后生成相关会诊记录,并将整个过程以视频形式保存,方便日后查阅。见图2。

3.3成立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 由于社区医院医疗设备资源短缺,人力资源有限,很多社区医院没办法为患者提供很好的检查条件,为此江苏康复医疗集团成立影像中心和病理检查中心协助医联体内医疗单位参与远程医疗,实现区域级医疗资源、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集团医疗服务改善和进步。

医学影像中心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将集团单位所摄影像片集中存储于数据中心,各级医院能够通过标准影像接口、相关管控权限,实现远程阅片、诊断和报告调阅打印等功能,见图3。利用病理检查中心,医疗机构能够远程诊断、查阅病理报告,方便患者就诊,加强病理科质量管理控制,为分级诊疗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8]。2015年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免费为各合作医疗机构共完成影像报告9755次、心电报告1930次;病理合作医疗机构61家,完成病理报告11000份。

在此模式下,基层医疗机构只需配备拍片设备和操作医生,不用培养专业的阅片医生,节约了医疗机构的人力成本;患者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同质化检查服务,同时享受有优势的医保报销比例,既克服了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又节约了很多医疗费用和等待时间,真正解决了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9]。

新型医联体模式符合国家医改的总体方向,能够有效的配置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效率。目前,镇江市已建成16家基层康复联合病房,覆盖全市7个辖市区,全市常住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完整率达到85%。另外,镇江市社区和大医院之间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下转康复期患者789人[10]。今年以来,市区社区门诊就诊率已经超过52%,有效减轻了全市大医院床位压力,盘活了基层医疗资源,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数据表明镇江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介绍的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医联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法也为其他省市的医联体和相关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圣,潘小妹.医院分级诊疗的现状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727-4729.

[2]姜立文,宋述铭,郭伟龙.我国区域纵向医联体模式及发展现状[J].医学与社会,2014,27(5):35-38.

[3]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6):1-3.

[4]王兴琳,蔡华,严卓然,等.医联体--医疗资源整合下的区域组织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4):8-10.

[5]易利华,黄培,郝爱民,等.推行“医联体”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5,(1):41-44.

[6]杨立成,鲍琳辉,田义娟,等.医联体模式下构建双向转诊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5,19(7):33-35.

[7]黄培,易利华.基于分级诊疗的区域医联体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4):102-104.

[8]余红星,姚岚,李莹,等.基于分级诊疗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7):1-3.

第2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医疗协同共享新形态

多级区域医疗业务协同的建设,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新时期的新要求,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助力。各级政府、卫生管理机构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为了避免盲目建设而带来的巨大损失,更多地要去思考“如何做”、“怎样做”,从而选择出一个能够满足和支撑当地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模式。

目前来看,区域医疗业务协同的主体主要包括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血液中心等,它们通过平台共享数据、技术、设备和人才等资源,实现双向转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远程会诊等业务功能。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是大范围、多角度、宽领域的协作和共享。

主要的协同业务有:电子健康档案查询。电子健康档案查询为患者提供远程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功能。这样在相应的区域内患者只要提供相应的就诊信息,医生就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查看患者曾经做过的相应的检验检查结果,便于医生诊治;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可以整合区域内大型医疗机构的预约挂号资源,让每一位居民通过各种途径方便地预约到这些医院的挂号,对于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双向转诊。双向转诊可以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检查检验一单通。检查检验一单通是指在医疗机构之间实行检验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通过一单通可以降低医疗成本,避免过度检查,降低百姓就医费用,节省就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远程医学影像会诊。远程医学影像会诊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医学图像进行数字化和重建,实现远距离异地的图像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和处理。远程医学影像会诊使患者能够方便地在就近的医院就诊,在保证正确诊断的情况下,减少了患者就医费用和时间。远程医学影像会诊将多家、多级医院构成一个“医疗网络”,患者的医学影像信息可以在这个“医疗网络上”传输和共享,使得患者在二、三级的医院能够得到专家级的诊断;药品、设备、耗材等医疗资源统一配送。通过区域协同医疗网络平台的建设,药品、设备、耗材等医疗资源形成以第三方配送中心为中心点,辐射到各个医院的星型结构。将三级医院的药品、设备、耗材管理网络化,实时更新数据,培育专业化的第三方配送服务企业,节约医院运行成本,使医院更专注于医疗质量提高与医疗服务的改进。

SaaS解决区域级医疗难题

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此时,如何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变成了区域医疗业务协同成功与否的关键。

与“单体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相比,“区域级”服务整个区域的患者、政府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区域级”的数据使用方很可能不是数据来源方,各来源方之间又可能存在着利益或竞争关系,这里数据采集和利用是关键问题。

因此,SaaS模式是能够满足“区域级”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最佳模式之一。

首先,SaaS模式可以通过抑制、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投资,以及提高资源利用率来实现社会整体投资、运营、服务成本最低化。另外,服务对象的多样和庞大,也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运营和服务成本。

其次,由于政府、相关医疗机构的组织属性和业务特性,有些公共产品和服务无法或不便提供,或提供的效率很低。而中立的SaaS服务运营商则能够关注不同的需求主体,有效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支持多元化格局。

最后,由于“单体级”信息系统的大量建设,加上医疗信息标准的不统一,医疗卫生行业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岛。SaaS模式可以统一信息标准,实现信息大整合,使信息资源真正增值。

SaaS服务运营商独立于应用需求方,在中游通过充当运营商的中立角色,整合、孵化上游资源,通过中间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应用平台将上游分散的开发资源集合在一起创造出各类优秀的应用服务,然后再向下游软件使用者提供,最终实现整个产业链利益的最大化。

数据安全性无法回避

SaaS服务运营模式在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这种新模式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

由于SaaS的特殊服务模式,其安全风险一般会大于用户在组织机构自行架设的软件,而且对企业内部IT人员来说,外部式的SaaS软件安全风险也颇难掌控。另外,医疗数据涉及大量的隐私数据,怎样保护数据的安全性也是SaaS模式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对于信息安全及保障的问题,可根据国家公安部及工信部的信息安全指引,对内/外部泄密、人为错误、“黑客”行为、信息丢失、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等原因所致的信息安全威胁给出保障技术及方法。

由于信息的非物质化特性以及信息技术的标准差异性,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SaaS模式相对容易使SaaS服务提供商形成自然垄断的优势。因此,要建立健全退出机制,防止垄断经营,保障用户利益。

第3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1区域医疗现况及区域协同发展基础

1.1区域医疗现况

四川省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现已初步建立,已形成了由6000余个乡镇卫生院、70000余个村卫生站构成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但农村适宜卫生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先进设备及优秀人才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优势资源的分配差异导致较多的县乡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缺乏且水平较低,适宜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缺乏。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继续培训、资源获取及技术提高途径,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较低,适宜技术推广途径受限。同时因经济及地理环境特殊,复杂及疑难病例转诊和会诊困难,技术推广监督及指导工作难于实施。

1.2区域协同发展基础

课题负责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西南地区疑难和急危重症、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医院于2000年8月开始在西部牵头组织建设区域性医疗机构发展协作网,并于2001年建立了覆盖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远程医学网络-华西远程医学中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心已先后在在西部各省市开展协同医疗、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医疗会诊咨询服务,进行医学及相关类专业的在职医务人员的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和教学基地骨干师资培训,不断加强与加入协作网的各医疗服务机构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双向转接诊、技术培训、学科支持、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科研协作等方面的合作实践探索。以区域性的中心医院带动和辐射县、区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再辐射到乡镇医疗机构及城镇社区医院,共同建立区域性的健康维持网络,起到合理分配卫生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实现双赢的良好效果。本课题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大于85%的简阳市、名山县、德昌县、青川县、乐山市五通桥区为示范县。课题组示范县均已加入远程医疗网络,通过招标采购的百万元远程系统服务设备和器材已在示范县安装到位。上述工作及其成效和影响,为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和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远程医疗协作,促进适宜技术推广

远程医疗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远程的通信手段为辅助工具,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医疗活动体系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检索和远程教学等几个主要部分[1]。新医改中强调“优化布局和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建立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制度。城市大医院要与县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农村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中,我们结合四川省农村适宜技术推广的特点及现有区域协同医疗资源,创新性提出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及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及方法体系。

2.1远程教育,确保技术推广

在技术推广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区域协同医疗网络技术,以区域性数字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撑,在管理上采取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即建立省、县、乡(村)三级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完善县、乡镇两级远程教育与培训中心,实行专人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宣教和考核督导[2];在形式上创新“分级培训与有效应用”的机制和方法体系,即培训两阶段—基础与强化,两形式—集体培训与个别进修;在教育方法上开展多方法多途径培训,以适宜技术应用讲座为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配合内科视频会议、多媒体课件点播等方式,积极开展点对点、点对多点的互动式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应用指导及医疗服务后援支持,系统提升技术培训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降低技术培训和应用服务成本;在教育内容上,基本覆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康复科、心理疾病等临床专科,在培训适宜技术同时加强临床常见疾病讲座,开设医院运营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公共卫生教育培训等公共教育课程,保证了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性。同步开展远程教育的评估,采取继续教育学分制、培训工作“双考试”制度,建立了远程教育网管员队伍,努力抓好技术培训的查缺补漏、技术的有效应用和继续教育工作。项目自2008年开展以来,已建立示范县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与技术培训应用基地20余个,据不完全统计,5个示范县参加远程教育培训达近两万人次,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人才。

2.2远程会诊咨询,建立沟通平台

在适宜技术推广中,我们根据示范县远程会诊的实际需求,开展择期会诊、紧急会诊、点名会诊、多人会诊、多科会诊、单纯影像会诊等多方面多途径会诊服务。全方位提供突发事件处理、诊断、信息咨询等服务,及时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应用推广中的困难及问题。2.3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区域协同医疗以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为目标,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考虑到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医学信息更新迅猛,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及对策涌现,仅靠课堂学习和书籍发放无法满足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技术推广长效机制的建立,我们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共享的资源优势,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技术推广动态,随时获得新的医学信息解决推广应用中的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基层医护人员学习,有助于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4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医疗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2010年末,财政部又新增1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医改,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以上的亿元采用了HIS系统,95%以上的医院采用财务管理系统,至少13个以上的地市开始调研或正在筹建区域医疗信息化,全国提供医疗软件的厂家不少于500家。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消费约为150亿元,并保持25%的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90亿元的规模。

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医疗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眼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选型和建设,导致系统功能单一、应用独立、布局分散。这样的建设格局很难满足医疗发展的需要,维护系统升级,安全难以保障,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问题日益严重。

抓好标准化工作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医疗协同和医疗资源整合的前提。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制定。卫生部自2011年起修订了超过120条标准,正式的接近80项,内容包括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等技术标准,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的医疗标准体系还不够全面,仍有空白的领域,比如与医疗通信有关的标准就较欠缺,医疗标准体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观察和完善。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机构和IT厂商对医疗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尤为明显。

构建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从2009年开始,国家选定了13个地区作为区域医疗试点,这13个地区大部分正在论证或已经启动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然而,在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尚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投入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技术和人才匮乏等众多问题。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医疗体制、IT安全和标准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撑。

我国政府已经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药物配给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医保制度等为医疗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分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不然“看病贵”、医生拿回扣等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在应用安全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安全手段或措施来保障,如云安全等,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型医疗机构和城市的医疗机构在设备、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规模较小和地区偏远的医院机构留不住人才,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医疗资源严重失衡,这种现象是造成目前大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挂不上号,小型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诊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区域性的医疗信息化大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及“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智能和高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例如,突发疾病自动报警、药品运输自动跟踪、医疗数据自动获取等,都需要智能化设备和软件来完成。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效率,使卫生机构在固定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比如在挂号、建立病例、化验、诊断、配药、缴费等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医疗效率较传统做法将有革命性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心之一。我国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近期社会上医疗投诉和医疗事故频发就说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迫切性。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在医生行为管理、卫材管理、医药管理、临床化验等方面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移动医疗、家庭智能保健和远程医疗等,这些新型的医疗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基于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和无线网络等新一代IT技术及通信技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药品及标本智能识别、人员和设备实时定位、病人呼叫无线传达等功能。

2.家庭智能保健

老人是容易患病的高危人群,再加上居民对疾病预防和日常养护的重视,家庭保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家庭智能保健就是利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通过感应装置、监测装置、报警装置、求助系统等便携式医疗设备,不仅可以使居民能够实时获取本人的健康指数,而且远在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居民的保健和护理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就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发挥大型医学中心(比如三甲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院)或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诊断、专家会诊、医疗咨询、培训和其他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智慧医疗体系有应用层、云计算平台层、数据层、物联网技术层和保障层。

1.应用层

智慧医疗应用层主要包括门户类和业务类两类系统。

医疗门户应用系统通过Web方式,使医疗事物的参与者,比如患者、医生、护士和行政监管人员等,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医疗事务,真正达到了应用网络化、应用终端化、应用实时化,最大限度地将智慧医疗的效果落到实处。这类应用通过自助服务类门户、医疗业务类门户、医疗监管类门户三类典型的门户网站来实现。

自助服务类门户系统。居民通过登录自助服务门户网站,可以实现网上健康信息查询、网上医保信息查询、网上购药、网上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网上培训等。

医疗业务类门户系统。医护人员通过登录医疗业务类的门户网站,一方面,可以调取和查阅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与病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登录相关的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医疗工作,比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典型的应用。

医疗监管类门户系统。医疗监管人员通过登录医疗监管类门户网站,可以及时对医疗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对于院长等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及时监管到医生的出诊情况、床位使用情况、挂号情况和收费情况等;对于卫生局局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可以了解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患者的投诉情况、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医疗业务类应用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生、护士、急救人员、医疗监管者等如何为患者提供智能、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主线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的。覆盖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业务、医疗保障业务、医药供应业务四大方面,以及行政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2.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网络化存储和系统快速部署,能够根据客户或业务的需要按需定制,投资回报率高、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低。这些特点刚好为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平台层是整个智慧医疗体系运行的心脏,能够根据需要向不同的应用主体,和不同的业务系统提供可定制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

3.数据层

数据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整个体系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医疗数据,如何加工医疗数据和如何使用医疗数据展开的。

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医疗数据,在规划时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原则,这是整个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隐私。

4.物联网技术层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实时传递和智能处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满足智慧医疗体系对医疗数据的获取、传输、应用的需要。

对智慧医疗来说,就是通过智能内衣、智能胶囊、测量设备、成像设备、RFID设备、扫描设备、GPS跟踪仪等实时获取与医疗有关的数据和参数,为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智慧医疗所采用的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网络方式和手段,而是广泛采用了三网融合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医疗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网络内流通,而是可以在三个网络之间跨网流通。

智慧医疗的典型应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智慧型区域医疗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发共识。

正是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个以上的地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建设广泛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区域医疗大平台”,通过平台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公共云”服务。

区域医疗的业务涵盖了居民医疗自助服务、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实现医疗协同。

医疗协同主要包括一卡通系统、转诊系统、区域PACS、区域LIS、远程会诊、疾病预防、区域临床路径等。该业务需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各医疗组织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行动一致。

居民医疗自助服务是指通过自助服务门户,居民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医疗服务。

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管理和临床管理两个方面。

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主要指卫生厅、药监、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和疾控等部门通过监管系统、急救系统、血液系统、药品流通系统等开展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智慧型医疗服务,从其应用的形态来看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将以物理形态存在的“物”自动转化为医疗信息;二是这些医疗信息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医疗事务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医疗业务中广泛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联合会诊中,通过医疗成像设备、电子感应设备和检验检疫设备,能够将病人的体征参数、血液/尿液的化验结果、医学图像等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和移动终端设备,传递给每个参与会诊的医生,医生据此会诊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信息化能促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化。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范。

智慧医疗面临诸多挑战

■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仅侧重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面向临床应用为目标,比较侧重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医疗文书处理等工作;而与医院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比如在护理信息管理、多媒体智能化的电子病历、患者生命指征监护、手术室监控、临床实验室检查报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功能检查信息管理、病理图片及报告、血库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临床用药咨询等系统的建设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信息孤岛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和生产厂商各自为政,很少考虑到用户集成的需要,有些子系统集成困难,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内部存在着各种信息孤岛。

■集团化管理和区域医疗建设问题

怎样实现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统一管理?已建成的大量电子病历信息可利用性低,无法很好地支持病历数据科研分析与临床质量控制,成为困扰医院科研及管理部门的难题。

■标准不统一

智慧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调度体系中。看似简单的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急救调度的流程再造,使各方得以协同工作。

实际上,各医院间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不同医院的HIS、PACS系统由不同的方案商开发、实施,标准、接口并不统一。

因此,如果想建设一套联接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的应急指挥和救治体系,各大医院如何开放其信息接口?通过何种方案实现无统一标准的接口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对医疗方案商的挑战。

■如何盈利

以智慧医疗在急救体系的应用为例。按传统买卖的模式,方案商将解决方案销售给用户,并实现盈利。在智慧医疗体系下,这种方式还可延续,但也会有方案商希望探索联合运营模式,改变盈利方式。

第5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协同创新;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

1、数字医疗软件产业前景及就业机会

数字医疗是由先进的数字医疗软件、数字化医疗设备和计算机网络平台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其中,数字医疗软件是决定医疗综合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数字医疗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加大了对该产业及其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例如,国务院新颁发的《新医改》明确指出数字医疗软件是数字化卫生信息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如IBM、西门子、GE、东软和迈瑞等)将数字医疗划定为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并进行人才储备;在地方政府方面,以广东省为例,粤府【2012】7文件和【2012】88文件对落实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实际意义。HC3i调查显示:未来几年全球医疗信息系统的发展意味着就业机会和市场储备潜力不可限量。

2、我国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均达不到市场需要。当前医疗软件毕业生主要来自少数传统的医学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摸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以广东省为例,培养此类人才的本科院校仅有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和广东药学院3家院校,专业设置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主,每年的毕业生仅几百人;高职院校仅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下属的软件学院开设了此专业。通过调研发现,全国其他省市区域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在培养规模上同样也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培养质量方面,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在医疗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都有待进一步改进。通过对全国多家院校进行调研,我们发现现有医疗软件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扭曲。基于IT专业知识进行定向培养的毕业生对医疗业务知识缺乏系统地了解,无法适应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热门专业”盲目追求,导致现有培养模式并未真正实现校企“零对接”。

(3)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始终围绕“学生培养质量”这个中心问题,而是片面强调“就业率”。

(4)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不足。目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而且培养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培训项目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行业主流标准、技术和设备存在较大的脱节等。

(5)人才培养体系中现有的3类实训模式存在弊端。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存在封闭性,无法真正实现与企业工作项目的有效对接。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存在“状态分散,管理不便;少数学生参与实训,难以普适推广”等问题。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存在“师资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战;费用昂贵,品牌大于内涵;难以实现互惠与持续合作”等问题。

数字医疗行业迅速增长的产业规模和旺盛的专业人才需求,使得探索医疗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展开高职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3、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改革思路

2012年国家启动“协同创新计划”。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协同创新理念对促进高职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笔者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软件学院进行医疗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例,介绍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目标,系统地阐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具体实施办法。

3.1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目标

我们依托广东食品药品职教集团,以广东区域一体化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为基础,紧密围绕“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中心原则,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高效的、服务于医疗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创新主体,探索协同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体制、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平台”,实现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

3.2 基本改革思路与具体实施办法

1)基于协同创新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培养主体模式改革。

主体模式将转变以往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突破部门、院校和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培养主体中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打开一条高效互赢的人才合作培养渠道,构建一种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体的跨平台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主体构成如图1所示。

2)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主体体制与机制改革。

基于协同创新的医疗软件人才培养主体是一个跨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人才协同培养合作体。为了保证协同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拟进行一系列体制与机制改革,具体包含5个方面:①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②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③健全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④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⑤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3)医疗软件人才培养的能力训练体系改革。

人才能力训练体系不再是单纯地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实训模式改革,而是转向以学生能力训练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整个体系的课程设置全部为项目实施服务。学生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会用到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一门课程知识也会贯穿在学生多个学年的项目学习阶段。每堂课的课程知识点应服务于当前实训案例的对应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案例来源于产业一线的成果,案例学习注重CDIO的“实施”和“运行”两个环节。

此外,能力训练体系所采用的实训模式并不关注学生所在的训练场所,而是注重构建标准化的项目案例实训平台。在专业教师、企业培训讲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个虚拟的软件公司里逐步完成真实的项目案例。实训的质量由每个案例配套的考核点保证。

4)人才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引入教学质量控制概念,使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要、关键的环节进行跟踪,不过关的学生不得进阶。此外,我们还建立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以确保教学质量。

4、实施方案

4.1 构建人才协同培养平台

人才协同培养平台的主体以本校的省示范性软件学院所属的创新团队形式存在,由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学校主要院系、中软、浙大网新外包服务集团、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校政行企”单位组成。平台要素的汇聚是平台构建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软资源汇聚。软资源汇聚主要涉及团队构建、团队能力建设、培养方案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

(2)硬资源汇聚。硬资源汇聚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实训设备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的建设。

(3)建设资金汇聚。除了协同创新中心专项建设经费以外,计划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企业联合建设经费的支持。

各个创新要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进行耦合与分工,共同构建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学院、专业、队伍、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与课堂,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医疗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4.2 人才协同培养平台的运行机制与体制建设

创新平台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包括5个方面:人才培养创新主体成员之间的协同机制建设、人员考评机制建设、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建设、科研组织协同机制建设和资源成果协同机制建设。由于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层面的研究,上述5个方面可分别作为专门的问题进行阐述,因此在此不作展开论述。

4.3 人才能力训练体系设计

医疗软件人才能力训练体系设计的重点包括课程体系设计、标准化资源库建设和实训体系建设3个方面的方案及具体实施办法。

1)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法。

课程体系包括专业素质课程、业务素质课程、思想品德素质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四大块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的完整性。我们以专业素质课程子体系(如图2所示)为例阐述构建方法。

从图2可知,在医疗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中,可以临床信息管理系统课程为核心,突出该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此课程展开。结合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的RIS系统将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实训过程中对两种架构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两种架构的优缺点。

2)标准化的资源库建设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法。

资源库建设将从实训教学需求角度对软件工程研发流程中产生的系统文档进行分类整理,按专业知识点对系统模块进行切割,形成操作性强、考核性强的实训案例资源。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若干真实的工业级医疗软件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各课程的学习都围绕软件项目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医用软件业务流程、技术细节等方面的理解;在分析知识模块之间衔接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增强主干课程学习的粘度,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以放射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System,MS)为例阐述资源库的建设方案。该系统已经在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成熟运行,如图3所示。完整的RIS包括从病人进入放射科开始的一切文本信息记录、放射科的日常工作管理、病例的统计和科研的需要。RIS系统主要功能包括HIS接口、检查登记、病历查询、报告书写、报告查看、诊断库维护、图像浏览、临床浏览等。整个教学过程将始终围绕着MS开展教学活动。

3)实训体系建设方案及具体实施方法。

整个实训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由基础项目、学期项目和毕业项目构成。实训过程具有高度“工程化”的实践性。

基础项目来源于标准化的案例资源库,帮助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成熟系统的开发过程、开发技能及业务知识。学期项目是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运用的载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工程实施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具体实施时间以前4个学期为主。毕业项目是学生在正式到岗前阶段的学习载体,主要是医疗软件专业群的真实工业项目,承载着工程技术人员的全方位训练,具体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

4.4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地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而且有利于人才协同培养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再以行政评估为主,而是由一系列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指标构成,如文献提出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列表。评价指标的制订不仅突出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凸显专业特性,而且以开放评价渠道的方式协商评价方案和交流评价信息,进一步增强和完善评价体系的功能。

5、结语

第6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一、稳步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按程序启动政府采购工作,组织项目实施。重点抓好省级云平台建设,为卫生计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础公共服务技术支撑。继续推进省、市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遵循相关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建成一个,对接一个,逐步实现省、市两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实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备案制,出台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指南、省市两级数据采集和交换标准等规范性文件,确保数据与信息平台有效对接,项目建成后能够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

二、加快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为目标,推进电子病历建设和应用,建设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临床服务精细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动态融合,以居民健康卡为纽带,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健康信息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三、全面推进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完成省级卡管平台搭建工作并实现上下对接和数据共享。制发省级居民健康卡建设实施细则等标准规范及与金融机构合作发卡用卡指导意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发卡用卡环境改造。各设区市至少明确2个以上县(市、区)试点发卡,并不断扩大试点数量和规模,年底前,力争全省发卡突破1000万张,各市试点县(市、区)发卡实现全覆盖。

四、进一步加快信息惠民工程建设。推广远程医疗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规模。整合现有已建的邯郸市、沧州市远程会诊系统资源,统一接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探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对接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与京、津两地远程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形成覆盖京津冀的区域远程医疗平台。在全省预约诊疗服务平台基础上,加快推进“健康河北”医疗惠民移动平台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便捷高效地服务群众。各地结合本地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区域双向转诊、区域临床检验、区域体检等区域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五、加快推进“金人工程”项目。按照有关程序,继续协调做好河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金人工程”项目)省级立项事宜。继续推广鹿泉市计划生育网上办事大厅等业务系统。

六、开展全省网络规划与升级改造工作。结合省级云中心建设进程,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原则,规划全省卫生计生业务专用网络,统一分配网络与信息资源。制定全省网络应用管理办法,规范用网行为,努力打造一张安全、可靠、畅通、高效的人口健康信息专用网,确保数据快捷、安全交换与传输。整合委机关局域网络,强化管理。

七、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各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注重保护患者隐私,规范系统内部及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机制。各地要按照卫生行业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组织辖区内机构开展医疗卫生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备案和测评工作,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要在2015年12月30日前完成。继续规范和推广电子认证服务在全省卫生计生行业应用。强化网络安全宣传与培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第7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关键词】云医疗;全科医疗;应用

一、前言

现阶段,云医疗技术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均应用广泛,即在云计算、3G通信、物联网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基础上,有效结合医疗技术,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一项新型医疗服务,可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将该项医疗服务用于全科医疗中,具有科学预防疾病、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护患实时沟通等多项技术优势,实施效果良好。本文笔者主要以脑卒中系统化干预的全科医疗服务为例,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云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有效应用,现报道如下。

二、云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

1、全科医疗与云医疗系统相结合的技术要点。①详细收集并整合来源于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资料,以患者为中心,以相关健康事件为主要线索,建立健全患者专项疾病的档案存储架构。②科学分析各项重大疾病全科医疗协同服务的需求及其环境特点,并适当借鉴其他行业中较为成熟的云医疗技术设计模式,明确全科医疗协同云医疗系统的技术架构方法及其实践原则,以促进云计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③经专家论证与技术调研,设计并制定云医疗环境下各大医疗机构协同作业的相关规范与要求,并通过技术抽象,建立和完善可支撑协同作业的应用协议栈。④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全科医疗与云医疗协同业务的系统安全策略,并完善患者个人医疗数据授权体系,以便在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2、临床脑卒中系统化干预的重点内容。首先,医院医护人员需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研,了解并明确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中的协同医疗需求、协同业务内容及其医疗信息化发展情况,并将其详细整理为以“区域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需求”为主题的调研报告。其次,科学设计区域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云端架构、医疗机构内终端架构以及资料信息采集架构等,制定相应的医疗协同云计算架构设计方案。再次,依照既定的设计方案,针对临床中的脑卒中防治问题,从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疾病筛查、医疗协同业务以及患者自我管理与病情康复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功能设计,制定该症患者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功能设计方案,为之后在云系统上合理部署医疗协同SaaS功能提供方便。最后,以J2EE架构为基础,科学开发并运用脑卒中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发挥其区域监测、协同医疗会诊以及资源信息共享等医疗服务功能。3、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功能服务的成果与发展前景。1.现阶段研究成果。对于脑卒中病症来讲,目前我国已合理分配或布局了不同级别和类别的医疗机构中关于该症系统化干预的职能以及不同医疗结构之间的相关技术标准与协同服务接口等,并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顺利建立了脑卒中的系统化防控体系,且初步实现了各医院之间“诊疗标准一体化”与“诊疗行为统一化”的双向转诊,以及该症患者由Ⅰ级预防、急诊救治直至Ⅱ级预防的全程无缝管理。同时,当前形势下,我国医疗行业已基本落实了“分级诊疗”精神,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可分别为患者提供不同的医疗保健服务,且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内部可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密切监测患者在不同医院的会诊情况及其恢复期的预后情况等。2.发展前景。当前环境下,我国各大医疗机构中关于全科医疗与云医疗技术的有效结合仅限于慢性疾病的医疗管理与医疗合作流程等,其中尤以“双向转诊”较为明显,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未来需重视并加强对“协同会诊”与“患者病情远程监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完善以云医疗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医疗协同项目,如区域性影像中心、实验室检验中心等,以强化医护人员的进修、远程会诊以及社区小范围内巡诊等内部流程的业务功能。同时,需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医疗优势,建立统一的培训与诊疗中心,在医院内部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医师培训以及全科科研活动等多个方面渗透和拓展云医疗概念,发挥其资源共享优势,并注重全科医疗中医师培训内容与临床标准的统一性,还可开展疾病前期预防与慢性病护理管理等多个科研项目的临床研究活动。总之,于全科医疗系统服务中运用云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大医疗机构需结合全科医疗实际情况,于实践医疗服务中适当融入和渗透云计算系统,并不断完善各项医疗服务体系,以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服务职能,提高社会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力,冀瑞俊,王韬,等.云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07):777-780.

第8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GE的梦想

GE医疗集团总部设在英国,员工分布于全球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为医疗专业人士和患者服务。在提起“GE医疗在中国”时,杨涛说:“GE医疗在中国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医疗IT也有将近十年的历史。”

GE医疗集团从1979 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在2006年就提出了“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战略,旨在通过设计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产品、建立了解本地医疗需求的团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满足中国本土市场需求。GE医疗集团在中国的技术研发团队为改善普及型医疗服务开发的一些“立足中国、服务中国”产品,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要,而且还被成功推向全球。

杨涛表示:在全球“健康创想”战略指引下,GE医疗集团积极配合中国政府的医疗改革,全力支持政府通过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大力提高城乡医疗服务覆盖面、提高医疗质量并降低成本。GE医疗集团将继续向高端医疗市场提供领先的医疗解决方案,同时持续推进其“立足中国、服务中国”战略,切实配合政府基层医疗建设目标,稳步推行基层医疗市场拓展计划。

作为中国医疗信息化的践行者,GE医疗凭借全球领先的医疗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多年来对中国市场需求的理解,利用其全球研发优势,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医疗信息整体解决方案,提以更好地服务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这是GE医疗的梦想,GE医疗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实现这个美好的梦想。

启动未来

GE医疗在全世界上有非常多成功的医疗解决方案和经典案例,谈到如何用GE医疗的先进技术启动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实现GE医疗在中国的梦想时,杨涛说:“GE医疗的信息整体解决方案打破了单个医院的空间限制和不同医学学科间的专业界限,无缝地集成、管理和共享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医院、不同专业科室的医疗信息。”GE医疗信息整体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单一医院的医疗水平,其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广泛应用还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带来了希望,在提高城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至县、乡、镇等基层医疗机构,从而为中国政府构建惠及百姓、服务应用、资源共享、实用互联的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有力支持,为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启动了整个中国医疗市场的未来。

1. 立足中国、服务中国

中国的整个医改市场正随着政府的投资而加大,而且在不断地加快速度。杨涛说:“GE医疗随着中国医改的深入在这方面的很多投入,尤其是在医疗市场上‘立足中国、服务中国’这样一个理念,可以看得出GE医疗扎根中国的策略和决心。我们和发改委、卫生部在基层医疗和乳腺癌防治等项目推出了新的项目。GE是医疗行业的领先者,这是毫无置疑的。在中国市场,GE医疗在“健康创想”战略指导下,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扩大医疗可及性,所有业务部门都在遵循这个主旨开展工作。”

GE医疗借助全球领先的IT技术,并结合中国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出一系列有益的医疗IT解决方案。这些正在推广或即将推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协同平台、区域影像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远程医疗解决方案、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影像信息管理系统、心内科信息管理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管理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解决方案等。杨涛说:“我们会加大在中国进行产品研发的力度,做很多中国制造、中国研发、中国生产,以及中国销售的产品。这些产品更多的是围绕着如何更好的解决基层医疗、区域医疗的问题,以及解决不同技术领域的医疗难题。我们在北京和上海有强大的研发队伍,这些研发团队能够把GE医疗在国际上的成熟技术和优秀的资源带到中国来,并被中国所利用。现在我们也正在推进并加大研发计划。GE今年在成都成立了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和传统的研发中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何更好地把技术与本土的需求结合,并且能够有机的和一些本地的合作伙伴将这些技术尽快地落实到项目当中,落实到医院或者政府的需求当中’。”

杨涛还特别强调:“GE医疗在信息化方面的成功案例不止在医疗影像类,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科室的临床方案,以及区域医疗卫生、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些项目。比如:实现影像的交互的区域医疗信息中心和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解决方案等都是GE医疗非常擅长的。”

2.“春风计划”为基层医疗吹来拂面春风

2011年2月22日,GE医疗集团在北京宣布:为切实配合政府“保基本、强基层”的方针和健全基层医疗设施与机构的目标,GE医疗在GE“健康创想”战略的指导下,全面启动支持和关爱基层医疗的整合战略“春风计划”。该计划从四大方面着手,即推出符合基层医疗市场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网络、推广医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基层服务和培训,以建立全方位基层医疗支持体系。根据“春风计划”,在2011年,GE基层医疗团队将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乡镇卫生示范院”项目,以7个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为乡镇医院提供更优越的医疗设施和完善的解决方案,惠及更多基层患者。

Centricity数字影像PACS/RIS解决方案就是GE医疗根据国家医改的方向而推出的放射科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特别适合县医院能力建设的项目。这一方案以IT技术为核心,整合影像科室设备和医生资源,实现登记员,技师,报告医生之间的工作流程协同和患者资料的共享,使得放射科整体运营成本下降,接诊能力上升,解决基层医院资源不足的问题,并使患者能够便捷的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到这些高质量医疗资源。杨涛说:“县级医院能力改造是当前的重点。GE医疗专门针对县级医院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IT的就绪情况和成熟情况,以及医疗资源,也就是医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等,打造出了一套专门针对县医院能力技术方案。以PACS的审片和阅片流程为例,不是固定的解决方案,而是适合县医院自身条件和特点的个性化方案,如:医院具有较好的IT硬件,且医务人员较多,这样的县级医院可以一家独立完成审片、写片、阅片的工作;还有一种是县级医院可以完成拍片的工作,但是审片和阅片缺乏有资质的医生,这就需要上级医院完成相应的工作。”

杨涛还表示:GE医疗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为医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Centricity®数字影像PACS/RIS解决方案中,为报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专家报告知识库模板,并提供可自定义的模板工具,这为医院提高诊疗水平和培养年轻医生提供了很好的途径。GE医疗作为行业中的领导者,除了在技术上推动行业的发展外,还在其他方面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春风计划”中,GE医疗会组织300多场培训课程,为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提高诊疗水平和技能作出贡献。

3.远程医疗为各级医疗机构构架“通途”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在谈到远程医疗时,杨涛介绍了GE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经典案例。

GE远程医疗系统以远程医疗的业务为导向,提供基于医疗设备的符合SFDA要求的医学影像、心电、病理、监护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展现、分析,支持DICOM、HL7、ICD-10、IHE等各种医疗主流规范与标准,可以不断地扩展医疗数据的采集范围,为远程医疗系统的扩展,实现全面的医疗数据交换,系统间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通过考察和比较,选择了GE医疗集团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2010年9月,GE远程医疗系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延庆县医院正式上线,之后又于11月在陕西省子长县医院成功上线。通过GE远程医疗系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延庆县医院和子长县医院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诊断、互动式远程教育等服务。2010年11月,卫生部副部长张茅访问子长县医院,观摩子长县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实时远程会诊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经过将近一年的临床使用,这一系统已经进行了将近20例疑难会诊,延庆县医院几乎每周都通过系统参加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的临床病例讨论,极大解决了边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杨涛在介绍GE远程医疗系统的优势时说:“GE远程医疗系统是一个完整解决方案,从临床的深度、广度,以及应用的广泛度来讲,在市场上都是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与一些仅是视频会议类型的远程医疗技术相比,我们的远程医疗是有标准的。因为GE医疗拥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在影像信息和远程教育上有非常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医生提供的信息有非常好的临床深度,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为医生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是严格符合相应的标准的。让医生在标准之下完成诊断工作是GE医疗非常重要的优势,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远程医疗在全世界有很多应用,杨涛表示:GE医疗会凭借自身的全球优势,探寻远程医疗在中国市场上更多成功的应用模式。

IT背景的资深经理人

在谈到医疗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时,杨涛说了这样一句话:医疗行业在中国的大型产业中属于IT成熟度较低、IT利用率也较低的一个行业。医疗行业现在相当于十五年前的电信行业,那时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像现在的医疗行业一样刚刚开始。”这样的一番话源自杨涛在IT行业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她广泛的行业思考。

杨涛现任GE医疗大中华区医疗信息部总经理,在谈到她深厚的IT业背景给GE医疗和整个医疗行业带来了哪些价值时,她说:“我在IT行业确实有很多年的时间了,积累的IT经验带给我了非常专业的IT知识,这体现在我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上。我的行业背景告诉我很多行业都会有类似的发展经历,电信行业就是经历了最基础的阶段,直到后来的流程优化和发展到现在的以客户为核心提高整体技术。我相信医疗行业最终也会走向成熟。但是医疗行业一定要花那么长时间吗?我觉得未必,因为从投入上来说,现在不仅是政府再投入的,也有民间资本在不断注入,这些都会加剧这个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医改的推动下,很多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已经涌入了医疗行业中来,这也加快了所有人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统一。我在IT行业做了很多年BI,做了商业智能、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很多方面的事情,也做过很多技术架构、SOA,以及中间件这些内容,所以我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有些时候,我会凭借这些经验和判断告诉医院的管理者,医疗IT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整个行业会走过哪些路,而且一定会走。回到现在市场现状,医疗行业正在进行数据收集和整合的工作,距离数据挖掘和钻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这样的发展脉络是不会改变的。我从IT行业过来,对蒸蒸日上的医疗行业是报以极高激情的,希望我自身的优势可以通过GE医疗传递给整个医疗行业。”

第9篇: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范文

职业病防治应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本刊讯 近日,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年~2015年)》。通知提出,职业病防治应纳入当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关指标和主要任务应列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通知要求,各地应加快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每个省(区、市)都要有省级职业病防治机构,每个地市都要有具有职业病诊断能力的机构,每个县(区)都要有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能力的机构。要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地市级以上卫生监督机构要成立专门的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科室,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要有适当比例的监督人员专门负责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监督工作。要不断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现场快速检测、执法取证以及通讯、交通设备和工具,保障其工作经费,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主动与财政、劳动、安全监管、工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多部门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卫生部叫停皮下埋植纳曲酮戒毒

本刊讯 近日,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停止开展皮下埋植盐酸纳曲酮治疗吸毒成瘾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盐酸纳曲酮的使用剂型为口服,皮下埋植盐酸纳曲酮改变了药物的给药途径,但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

通知要求,各地戒毒医疗机构(含设立戒毒治疗科室的医疗机构)立即停止开展皮下埋植盐酸纳曲酮治疗吸毒成瘾术,不得继续收取与之相关的治疗费用。各地各类戒毒医疗机构不得与戒毒治疗有关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的广告。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对辖区内戒毒医疗机构违规开展皮下埋植盐酸纳曲酮治疗吸毒成瘾术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清理整顿工作,并将有关情况于2009年8月15日前书面送报卫生部医政司。

广东: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本刊讯 近日,广东省卫生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广东省内所有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实验活动的一、二级实验室,均需实行备案管理。现已建成并开展实验活动的一、二级实验室,必须在规定施行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备案工作。该管理规定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实施。

该规定要求,一、二级实验室需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建立生物危害评估制度。同时要求,对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标本及菌(毒)种的运输、接收、登记、保存,实验操作,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安全保卫,生物安全柜和高压蒸汽灭菌器等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

此外,还要求建立相关档案,记录实验室活动情况和生物安全监督情况,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建立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制度和严格的实验室人员及项目准入制度。

北京佑安医院建甲流电子病历 方便异地随访会诊

本刊讯 日前,北京佑安医院率先建立了甲型H1N1流感电子病历系统,此举使病历内容更充分,检索更方便,并且有利于远程会诊。

与传统病历相比,佑安医院的甲型H1N1流感电子病历系统内容更全面,不仅能记录病史、病程、诊疗情况等,还可以记录CT、核磁、超声等影像图片和声像动态,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取有关信息,快速全面地了解病人病情,还可以迅速检索查询。

此外,医务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远程存取病人病历,并能实现异地远程会诊、异地随访,展开网上疑难病例讨论等,提供了快速、便捷、准确的病人资料。在急诊时,电子病历中的资料可以及时显示在医生面前,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医学前沿

生物医学界破解日本血吸虫基因之谜

本刊讯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全文发表了由上海科学家领衔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和功能分析协作组”的最新成果。该协作组经过5年奋战,终于完成了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工作。这是国际生物医学界首次破解多细胞人体寄生虫的基因之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