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精选(九篇)

初中美术教育教学

第1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意识;情趣;创造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这也是时代进步对美术教育的新的要求。所以,美术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教育开展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只有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审美的种子,才能在之后的不断灌溉下发芽,生长,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傲立的参天大树。那么,如何有效、高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呢?就需要初中美术教师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发现美,并将这些“美”积累成素材,为之后的美术创作打下厚实的基础,成为他们创作的艺术灵感与源泉。

首先,课堂环境的布置。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开展场地就是美术课堂,所以老师可以有效地布置教室的环境,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现美,并被这种美的艺术所感染,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学习动力。比如,针对不同的教学课程,老师可以选择相应的美术作品张贴到教室的墙壁上,这些作品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当然还可以选择一些艺术品来增强美的立体感,这样一来,教室就会像是一个小小的展览厅,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感受美的熏陶。

其次,利用多媒体创设艺术氛围。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地在教学当中的推展,它的教学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在美术教学中,老师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位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艺术氛围,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能力,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比如,在讲述《我们的奥运会》的时候,可以节选一些运动员在比赛时候的视频或者一些关于2008年奥运会美术元素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之后,就会更加深刻地感知“力的美”,这样就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产生发掘美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有效引导学生的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发现美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步,之后,还需要老师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现阶段的身体与心理特征,积极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不仅会发现美,更可以感知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整体的美术素质。

首先,多让学生接触一些美术作品。在传授学生美术技能的时候,重视对学生欣赏水平的培养。很多初中美术教师往往只是以课本为主,忽视美术欣赏课,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影响学生的审美教育。所以,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将美术欣赏重视起来,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绘画展览、自然写生等等,并在课堂中创设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讨论与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欣赏方法的教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教授学生科学的欣赏方法。老师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比如,在讲述《清明上河图》这一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可以先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入手,即让学生观看图画的构图的结构、线条的疏密、色彩的明暗等等,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深刻体会画家的思想情感以及这幅画的绘画主题;之后,还可以从美术史的角度,充分了解这幅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三、积极开拓学生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对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都是为了给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这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环节的最终目标。不过,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审美的想象能力,进而才可以更好地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美术技能与知识进行审美创造。

首先,培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很多美术老师会忽略学生绘画的想象力,往往只是让学生进行模仿来提高绘画技能,这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绘画想象,比如针对《服装设计》的教学,不要让学生拘泥于现有的服装类型、颜色等,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材料、颜色,创造不同的服装类型,只要是积极健康的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让学生在肯定中更加有兴趣、有信心的进行审美创造。

其次,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技巧。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创造技巧,将自己的审美想象展现出来,并且在审美创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在《设计吉祥物》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来制作自己设计的吉祥物,通过纸板、布料、橡皮等所有可以使用的材料来进行创作,可以是布偶、印章等各种形式,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灵活地运用美术知识,这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扬.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2(18).

第2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教育;美术教学

在素质教育思想得到深入贯彻落实的背景下,由于情感教育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受到了广泛关注。新时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合理化渗透,争取能对学生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形成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全新认识,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情感教育的合理化渗透,能促进新课程改革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得到深入贯彻落实,也能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初中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加以培养,使学生能形成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认识,保障在美术教学改革的作用下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一,情感教育的渗透是践行新课程改革思想的重要要求。初中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新时期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和美术知识应用能力加以培养。受此影响,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活动中,要积极探索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渗透,确保美术教学改革活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新时期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要继续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在此情况下,美术教学作为美育和德育的重要构成元素,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情感教育理念作为指引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能逐步改善美术教学活动中素质教育思想不足的情况,真正按照初中生的成长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使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基于情感教育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美术教学的美育和德育价值。其三,情感教育的渗透是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必然选择。传统美术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僵化、无法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情感的局限性,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仅能向学生传授简单的美术绘画知识和技能,无法对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加以培养。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则能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对美术知识产生深刻的感知,并且学生借助美术创作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新时期在对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寻求正确的渗透方法,彰显情感教育理念下美术教学的魅力。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需要多元教学方法的支撑,只有教师能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情感激发方面的现实需求,对教学组织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具体探索情感教育渗透方法的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对初中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细化解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其一,强化教师情感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扮演着引导、帮助学生的重要任务,教师情感素养的培养对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换言之就是初中美术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和感染的作用,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就要强化对教师情感素养的培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来促进情感教育的渗透,使初中生的美术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培养。如在“瓶罐巧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情感素养加以培养,使教师在设计瓶罐工艺品的过程中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表达方面的经验和创作思路等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情感表达方面的需求完成艺术创作,在瓶罐设计方面融入正确的审美观,突出情感教育综合效果。其二,科学利用情感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涉及丰富多彩的情感素材,教师结合教学主题思想对美术教学中的情感素材加以挖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和指导,能使学生在美术艺术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在激活学生情感的前提下,突出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组织活动效果。如在“欣赏建筑之美”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能促进情感教育的渗透,教师在对教学素材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圆明园建筑复原的3D动画作为切入点,在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魅力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圆明园被毁坏以及当前圆明园遗址的情况,激活学生的情感,并基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圆明园建筑被毁坏情况的理解,把握其中涉及的美学元素,完成简单的建筑设计方面的美术作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如此,就能借助情感素材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好地使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三,开发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生活中的美。美术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能促进情感教育的渗透,还要对生活中的美学元素进行挖掘,开发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形成深刻的感知,进而使学生能在情感教育的作用下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审美艺术修养的培养[2]。如在组织学生对“中国古代彩陶艺术”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民间美术彩陶作品以及彩陶工艺的传承情况等,加深学生对课堂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生活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形成全新的认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综合质量。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效果

系统解读情感教育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在情感教育的作用下,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且愿意在课余时间参与美术学习活动,使得综合学习素养得到进一步培养,对于初中生逐步实现美术艺术修养的全方位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美术教学的主要效果看,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明显增强。教师引入情感教育思想后,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也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教学效果、课堂驾驭力明显提高。同时,在基于情感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按照初中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需求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使学生能按照自身学习需求参与美术学习,对学生的美术艺术修养实施多元化的培养。其二,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积极探索情感教育教学活动在美术教育领域的渗透,能激活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组织效果。在对情感教育模式下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情感进行调查,发现有95%左右的学生表示情感教育理念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趣味性更强,能激发他们参与美术知识学习和实践的热情;有96%左右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在情感教育的作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美术知识学习效果也有所提升[3]。其三,学生的审美观和美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能把握生活中美的元素,为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作出正确的指引。而新时期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活动中,教师尝试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中,能激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并且,教师还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情感的激活入手组织学生参与到美术创作中,还能借助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美学素养,突出教学实效。由此能看出,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能从教师和学生角度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活动中,要重新审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综上所述,美术课程教学是素质教育体系中极其重要的构成元素,在教学改革活动中,初中美术教师要客观审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并从情感教育入手对美术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挖掘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能在美术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探索,为保障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奠定基础,使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美学素养等得到提升,确保所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颜色艺.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42):183.

[2]蔡婷平.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9(15):146.

第3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指导、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内容,有效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学会以正确的理念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养成良好品德,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原则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渗透应该把握好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示范引导原则。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要保持对学生的良好示范作用,从衣着、言行举止、教学的敬业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坚持潜移默化原则。对于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而言,情感教育应当与教学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简单地将情感教育割裂开来单独进行,远不及在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有机融入效果好。

三是坚持内外结合原则。美术教学开展情感渗透,不仅要立足于课堂,还要积极利用其他方面的资源,尤其是要发挥好课外活动资源的作用,在教学空间的拓展中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引领和教育。

三、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途径

(1)教师以自身良好素质对学生产生示范引导作用。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点形象地揭示出美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个人素质、魅力的良好示范作用。在走上讲台之后,美术教师应当本着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态度开展教学的每一项工作,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发挥示范引领效果,教学风格、工作态度也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坚持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待学生和蔼可亲。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向师性,从而让他们受到正能量的辐射引导。例如在教师的言谈举止方面,一定要文明得体、符合教师的身份,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爱岗敬业,以精心的教学设计、周密的教学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追求完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引领学生认真学习、深入研究。

(2)充分发掘教材之中情感因素进行教育引导。在现行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中,教师可以发掘出较多的情感教育资源,这样的资源素材对于强化学生的思想、引领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立足美术教学自身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将情感因素的发掘、利用摆上重要位置,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引领功能。例如在《春天的畅想》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美丽的春光引申到人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体现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季这一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起步阶段,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视如黄金般珍贵,都应当像珍惜春天的美丽时光一样珍惜自己的初中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心无旁骛地开展学习,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教材中的美丽春光到学生的发展黄金阶段,从中发掘出来的情感因素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责任感,能够较好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再比如《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单元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古代与现代多名美术大家的作品投影,让学生在这些精美作品的欣赏中感悟我国美术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增强对我国美术事业的自豪感,发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灿烂文化的熏陶,实现了美育和德育的双重引领目标。

(3)运用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功能。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除了要立足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渗透之外,还要积极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尤其是要结合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例如在《社区环境美化》教学之后,笔者引领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我为社区美化献一策”活动,学生纷纷讨论社区当前环境美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优化美化社区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出了绿化管理不善,存在违章建筑、水源污染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并对这些问题献言献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受到了较好的思想教育。

第4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学;美育;主要途径

美术课是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审美教育应贯穿美术教学的始终,成为美术教学的主线。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美育,值得我们探讨。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学会欣赏美,激发对美术的热爱,对美术作品的喜爱之情,激发“以美创美”的欲望,为创造力的提高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应激发学生产生审美的欲望,激发对美术的热爱之情,是首要因素。没有情感做基础的美术欣赏,美术作品也失去赏的意义。

一次美术欣赏课上,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呐喊》这幅作品,作品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半以上的学生脸色大变,不同的声音使课堂“躁动”,多媒体的使用,美术作品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学生不敢直视作品,眼睛游离到窗外,尤其是女生不敢看,有的吓得“哎呦”一声,立刻捂住脸。有的说,“什么呀老师,您怎么让我们欣赏骷髅呀?”有的说“画家一定是神经病,那么多美的东西、美的物体不画,画没有血肉的骷髅,闲的没事找事,自己都没有美的素养,还是画家呢,对画家的侮辱”……学生在害怕、恐惧之余,学生的“画家是神经病”的说辞又会使课堂难以平静下来,学生的表情逐渐由恐惧转变为茫然、不可思议等综合反应。这种反应难免有夸张之感。这些“反应”说明审美素养的缺乏。

因此,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初中美术教育的两个方面,应贯穿到美术教学的始终以及各种课型中,让“美”在美术课堂上绽放,让“美”在学生的“作品”中栖息。

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

1.情境创设,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对于美术课教学,多媒体独特的功能,也不容小觑。如,七年级的美术活动课《呐喊》,为避免上文提到的“骷髅”令学生“魂飞魄散”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应注重多媒体的使用,注重引导和潜移默化,可以首先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入境”,产生欣赏美的欲望。如,先呈现一个视频,视频中的人物正在用扩音器,做声嘶力竭的演讲,声情并茂,教师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呐喊声的视频中,你感受到呐喊者的什么?继续呈现视频短片,诸如后背背着婴儿,手中牵着孩子的母亲的呐喊,呈现运动员奥运赛场上拼搏进取、勇于夺冠的呐喊,呈现历史中的国破家亡的沦亡者的呐喊……再呈现不同境况下的“骷髅们”的呐喊,学生会感到水到渠成,不再害怕骷髅,不再认为画家是神经病。

2.问题讨论法,提高欣赏能力

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的问题引领也不能忽视,如果只让学生观看视频、图片,学生的审美也停留在表层,毕竟他们的审美能力急需提高,问题的提出,以讨论为主,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欣赏、学会鉴赏。

如,《呐喊》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讨论性的问题:要表现出一个特定的呐喊者的形象,你感觉最关键的是应抓住什么地方进行表现?

再组织学生欣赏《呐喊》的几幅作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表现的方法和手法。

3.引领学生生活中感受美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的途径很多,主要应以观察、欣赏、评判自然景观、自然材料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活动等进行。

如春天到了,校园里的广玉兰开放了,引领学生赏花、观察花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诗的语言赋予花的美。引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对春花进行写生。学生对花的赏析,对花有了新的认识,就会产生创作的欲望,绘画作业的布置,也就不再是“空穴来风”,学生有了生活观察的基础,画起来便有心、用心。

再如,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利用自己拍摄的几个生活情境图片,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展开真善美的大讨论,提高学生的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4.以“再现美”的活动促创造美的能力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引导学生观察、捕捉美的人、事、物,用自己的画笔,描画“美”的精彩,把“美”留在记忆中,留在作品中。

如,在《呐喊》的活动课上,引导学生通过对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参加、观看比赛等,观察和感悟运动员冲刺时的“呐喊”的瞬间,利用炭笔或者木炭条描画出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呐喊》的画面;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纸盒包装、标识设计、折纸、剪纸、服装设计中的“美”的素材,让学生在“找美”、创美的活动中,提高意识、提升能力。

初中美术课,不能可有可无,也不是副科,应突出其美育功能,使美育成为美术教学的主线,将美术课的各个课题用这条主线“串”起来,培养形式美感、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创造美的欲望等,组成主旋律强劲的美育乐章。

参考文献:

[1]时玉英.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美育:初中美术教学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7).

第5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美术教学素材库

我认为,特色化美术教学要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各校本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应贴进本地区生活,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地选择,触景动笔,开展了校内校外实物写生的校本教材的探索、研究,依托本地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既神形兼备,又便于操作,这样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二、活用多种材料,开拓表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老师尽可能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多种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例如,进行盘画教学,起初是以绘画的方法在真实盘子上创作,接着又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又引导学生用纸浮雕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学生很感兴趣,受到启发的同学还尝试运用树叶,种子等身边能找到的材料进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成效性的开发我校的盘画教学特色,从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结合时展,拓展美术教育特色

当前,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倡导的一个生活目标。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利用取材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类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环保教育,学生不但掌握创作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还使孩子们了解可以将一些物品变废为宝,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注重校本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利用校本教材,让每一课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又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例如,用泥成图中摆脱纸和笔的束缚,让学生用双手和泥土进行创作。低年级的学生想像丰富,但在造型和构图能力上还较低,在了解和泥成图的创作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将泥形摆上课桌,利用勾勒法、捏造法、拼贴法进行有趣想像创作。内容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大,易于操作。中年级学生在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组合法及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创作作品的方法要多样,内容上应该讲究创新;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形设计,并进行色彩渲染,形成彩泥造型中各种动物或常用物品,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的精神。这种泥塑的方法表现,现在我们想在不同的年级尝试用纸造型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立体感更强,更富有装饰的味道。

五、让“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在特色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亲身地参与搜集、整理材料,体验创作,课堂上注意体现以课堂时间、以教室空间、以活动主动权、以探索权利、以创新可能、以个性张扬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让他们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真正做到以“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短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在泥巴造型趣味课中,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确定主题,大胆选择“奇”、“异”、“怪”之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在思维火花碰撞中找到了回归自然的乐趣。他们的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了。

六、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着增强

第6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人文教育 融合策略

美术这一学科在初中阶段并未受到良好的重视,不少学生把中考当做平时学习的指挥棒,中考考哪一学科,就认真学习哪一门学科,反之,则丢在一旁。这一做法是错误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认真学习美术,还可以开阔自身的视野,减轻学习负担。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如果美术教学中没有人文教育的内容,那么学生就不会从中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当然也不会对生活产生无限热爱。如果美术作品中不具备人文因素,那么这幅作品就不会具有生命力,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美术教育中必须融合人文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绘画的能力,更要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一、初中美术教育现状

1.学生不重视美术教育,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

不少初中生对美术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热的,认为美术没有多大作用,反正也不考试。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是极端错误的想法,是由当前的美术课不正规造成的。很多学校虽然配有美术教师,但是很多美术教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也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上课时就随便找一幅图挂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模仿来画。只要学生下课前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一幅画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美术课,也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的绘画作业。

2.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初中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与现实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美术教师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也不考虑学生在课上的反应,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外,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偏低,不利于学生对美术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美术的时候没有受到本应该有的教育,将会影响学生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会形成审美能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很多中学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忽视美术教育,因而也不愿意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多的资金。这就使正常的美术教学常常因为教学设施或者教学资源不充足的原因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美术教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具体策略

1.美术教学环境要人文化。

美术教学要着力为学生提供人文化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美术中获得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比如,教师教授学生用纸张折叠各种物品的时候,可以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要求学生用纸张折叠出各种造型,但是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作品都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折叠,也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同学的折叠步骤,最后还能积极评判同学的作品好坏。可以说,这样的美术课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锻炼了观察能力,丰富了想象力[1]。

2.学生的美术学习要自主化。

学生学习要主动,这样才能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美术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努力使自己获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比如,教师曾经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用笔描绘自己眼中的校园,绘画方法不受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灵活选用恰当的绘画方法了。学生绘画的角度也不受任何的约束,目的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学生主要描绘学校的建筑,有的学生主要描绘学校的花花草草,等等。总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描绘自己眼中的校园。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好坏并不作过多的评判,关键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绘画,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个性[2]。学生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中,既提高了绘画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及热爱学校的感情。

3.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时,教师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主动向学生请教对某些事物的看法或建议,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教师的评价方式要人文化。

教师要用人文观念来影响自己,评价学生时要尽可能体现人文化。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美得感悟,能够发现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因此,教师采用人文化评价时尤其不能使学生陷入分数评判的漩涡。如当面对美术资质稍差的学生时,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在指出绘画作品的不足的同时,肯定学生的虚心求教。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仅要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还要谈一谈自己对美术的感悟。

总之,越来越多的教师树立人文教育观念,并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相信只要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一定会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也一定会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情感教育即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美感方面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额品德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地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2简述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2.1美术教师自身应不断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推动给学生积极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为,要求美术课程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身不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为人师表,以优良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日常行为、处事方法和积极正确的思想品格带动下,促进中学生积极健康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和发展。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充分发挥自身人格魅力和专业素质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美术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积极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及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每堂美术课都展开精心的设计和策划,以至于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与学生交流和口气和眼神、以及认真严谨、公平公正对待每位学生的教学态度,都对学生内心情感和美术学习感受和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情感教育自身具备自然隐秘、悄无声息的特征,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特征并充分结合到美术教学当中来,让学生受到美术艺术熏陶的同时也能获得积极的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促进中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2.2充分挖掘并运用美术课程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思想情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时,要求教师应对美术教材中那些蕴含情感教育价值和功能的素材及资源展开深入透彻的挖掘,美术教材中这些丰富美术内容都可作为向学生展开情感教育的优质资源。这些美术资源有着表达爱国主义情怀、有的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教育我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的则表达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坚韧品质等等,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挖掘和探索美术素材中所蕴含的积极情感元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获得有效的思想情感教育,切实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积极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养成。比如,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就包含《画家笔下的色彩》、《梅竹言志》、《公益招贴设计》等课程,教师在讲解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应带领学生掌握和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同时也应充分挖掘不同美术教学内容中所表达和蕴含的情感内涵,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发展。比如,在《画家笔下的色彩》这一课时,教师首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向日葵花的图片,而后让学生自由的展开讨论并表达看到向日葵的感受,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观看后的情感感受,“看到向日葵就感到温暖、阳光有活力”“感觉到健康、快乐和热情”等等,而后教师对学生们的情感表达展开评价,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都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向日葵这一课,向日葵代表着希望、活力、健康、阳光、活泼、忠诚、积极乐观的心态,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学习向日葵这种精神,大家说好不好。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教育,实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而后,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利用各种色彩自由创作属于自己的那朵独一无二的向日葵,使学生通过自由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切实实现美术创作与情感表达和结合,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让学生内心情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充分的表达和释放。

第8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数字化教学数字资源

一、数字化教学的特点

从发展的眼光看,传统的教育技术是数字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打破了教育信息化的单向传播方式。当下的数字化教育,正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模式,让课堂教育摆脱场景束缚,建立起新的教育体验方式。具体而言,数字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特性。

1.趣味性

数字化教育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往的板书形式难以直观、形象地描述艺术教育知识;投影设备的应用虽然增强了视听效果,但设备老化和室内环境灯光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字化模式下,让学生通过在线同步教育提高课堂参与感。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一课时,教师通过连连看的操作模式引导学生观察黄筌《写生珍禽图》中的工笔技法,以游戏的方式提升学习趣味,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

2.仿真性

数字化资源的高效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仿真性。如九年级上册《敦煌千年》一课的教学,虽然书中插图较多,印刷也精美,但静态的图片难以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壁画的神秘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引入数字敦煌网站,使学生通过全景漫游系统体验敦煌的文化遗产,近距离观察莫高窟彩塑和壁画,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莫高窟彩塑和壁画艺术的欣赏能力。VR技术的流行与推广,使学生能够在艺术教学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在九年级下册《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VR技术逼真、生动地展示北京故宫博物院,使学生沉浸在虚拟的仿真情境中,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尽收眼底。这种深入体验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交互性

在线交互是数字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在线性教育的模式下,知识的传递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降低效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之上的,激发个人的潜力,才能实现创造力和自觉性的提升。数字化课堂的交互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实现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三位一体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在七年级下册《多变的色彩》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由拼接牛顿色环,比一比谁拼得又快又准确;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配色,体验不同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事实证明,交互性的数字化实践教学会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反馈性

教学反馈是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以往的教学反馈存在滞后性,教师难以及时对进行中的课堂教学实施改革。教师利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及时在线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部分知识点的教学甚至可以做到“一对一”辅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如,教师在讲授“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欣赏及评述单元时,可借助在线互联答题系统,随堂实时了解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化艺术鉴赏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数字资源建设策略与方法

美术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实施离不开大量的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应立足互联网传播媒介,注重形式多样化,为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知识碎片化,化整为零

教师要打破传统快节奏的满堂灌,将教学目标碎片化,并以碎片化知识点为基础,制作图片、视频等形式的课程资源。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制作难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在讲授篆刻知识时,可将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要素知识分开,并制作对应的短视频或图片资源,加深学生对“方寸之间的艺术”的理解。知识的碎片化,不意味着能力的松散式培养,教师需要以知识积木化为目标,加强知识内容之间的衔接,完善课程结构。

2.知识体系化,凸显特色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需要以美育、德育和智育为基础,在DBAE(学科本位)理论支持下,以生为本,循序渐进地构建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化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从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到一个学科慢慢积累。体系化的构建不仅需要立足教材,而且需要结合地方文化,融入本土人文特色。如,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乡,教师在构建京剧脸谱的知识体系中,可引导学生熟悉家乡名人,在绘制京剧脸谱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形式多样化,增强趣味性

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和文字是数字化资源建设必不可少的形式。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交互性操作,增强了学习趣味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率上升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在《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山水画笔墨特色时配以古琴背景音乐,既可营造古韵、典雅的欣赏氛围,又能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深刻理解。

4.资源再编辑,提高可用性

数字化资源存储方便,可编辑性强,可随时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软件进行二次、多次编辑,从而保证教学资源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不同图片的拼接、局部图片裁剪、图片明暗度调整等。教师甚至可以在制作视听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对照学情调查,分别制作适合不同班级学情的教学资源,做到个性化辅助教学。

5.技能再升级,适应时代性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肩负着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托社会一线公司制作教学资源,是当下较为普遍的做法,但这种方法存在制作周期长、脱离教学实际需求、应用推广和实际需求间差距较大等问题。数字资源制作的专业软件一般有Photoshop、Premiere等,这些软件功能强大,但学习难度也较大。此外,美图秀秀、快剪辑等软件的推出则降低了图片和视频编辑的难度,上手也较快。在继续教育范围内,提升图片和音、视频编辑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数字媒体的发展,是未来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三、美术教学中的数字化应用

1.微课

微课是近几年比较成熟的一类数字资源。微课以碎片化知识的讲授为目标,以智能终端设备为学习工具,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要求较低,学习的进度由学习者自由把握。微课既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课前自习、课后复习。微课制作简单,从教者只需经过短期培训,即可通过有摄像头的笔记本独立制作。“泰微课”是江苏省泰州市基于微视频学习资源促进中小学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一项信息化应用项目,从2013年推出以来,至今已经实现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全学科微课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尚在建设中。该项目的成功建设,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园林探幽》一课中,教师可使用微课“苏州园林中的漏窗艺术”,其大容量的素材,能够让学生欣赏漏窗的形式与图案,感受漏窗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弥补了课本赏析类图片数量较少的不足。

2.自媒体

自媒体的诞生使人人皆可成为传播者,这对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微博、公众号、贴吧、论坛等平台的成功运行,为大量的知识传播者提供了平台。以教育为主的知识自媒体账号,抓住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成为数字化网络教育的推动者。目前,开设自媒体账号的教师数量不在少数,其通过自媒体平台知识、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资料,为学生、家长和同行提供了不受条件限制的学习平台。如,上海市奉贤区特级教师徐韧刚推出“徐老师谈美术”公众号,梳理中小学美术教学,为广大一线美术教育者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

3.App

教育类App有很多,符合教学需求的App却不多,而且开发定制App成本较高。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筛选软件应用市场现有的App,精挑细选出高质量的App,为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提供可能。如,“每日故宫”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款App,除每日甄选一款馆藏珍品进行介绍外,还以专题栏目的方式介绍各领域的珍贵文物及代表作品,并配以高清的文物细节图,方便学生欣赏文物,体会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云资源

美术教育素材较多,高分辨率的图片、时长较长的视频等资料文件一般较大。分享这类资源最可靠的方法便是存储云空间。利用百度云、腾讯微云和新浪微盘等平台,教师通过资源分享,让学生离线下载后便于线下预习或复习。合理利用云平台分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德育渗透;教师;学生

中国分类号:G623.75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艺术家,而是通过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感受美术作品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底蕴、欣赏意义和历史价值。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美术欣赏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发展规律等内容相结合,将德育内容灵活的渗透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思想和美术水平。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德育思想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认识,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对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德育理念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渗透,通过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感悟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思想态度,成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1]。

(二)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思想素质的不断提升,美术作品并没有逐步低落,而是在我们生活中,变得更加富含内涵和价值,这主要是音乐美术作品拥有一定的深刻历史背景内涵和情感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德育理念灵活的渗透于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言:“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真正展现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2]。

二、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有利于在不断丰富学生美术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一)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制定,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灵魂,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带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感受美术欣赏学习的乐趣和美术作品的魅力[3]。美术欣赏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名家美术作品,如果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形容和讲解,无法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观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这篇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现《清明上河图》的宏伟和壮阔,并指导学生加强对《清明上河图》中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理解,感受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情感以及当时人民物阜民丰、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对美术欣赏作品的情感理解。

(二)充分利用优秀作品,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使我国具有众多丰富的美术作品,其中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等等,展现了人们优秀的创作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美术作品中情感和内涵的挖掘。为学生细致的讲解美术作品,提升学生的美学感受,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4]。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英国画家郎雷的水彩画作品《母亲》这篇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水墨画的绘画技巧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奶奶和妈妈的深情”与“家庭的温暖”等内容观察和理解,挖掘在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学指导,增加学生对母亲爱的理解和感受,更加爱护母亲,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艺术家的优秀思想和人格,进行初中美术德育渗透教学。比如德国著名版画家、雕塑家柯勒惠支一生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赞扬他为具有慷慨气概和美德的艺术家。在对初中生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利用这些优秀艺术家的思想,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美术,理解和体会艺术家优良的思想品格,感受艺术家以热血和精神所创作的巨作,感受艺术家思想和精神的付出。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教育思想渗透于美术欣赏的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进行讲解优秀艺术家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情感理解,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使学生成为真正社会中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对美术作品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相珍,赵正阳,张鲁静.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98-101.

[2]李文静.谈美术欣赏课中的德育渗透[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