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审美教育功能精选(九篇)

审美教育功能

第1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欣赏;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17-01

一 、初中学生美术欣赏水平现状

美术欣赏教学是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对艺术审美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艺术知识,通过欣赏加上自身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感受、体验、鉴赏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然而现在的初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相对较低,笔者觉得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两点:

(一)美术教学仍停留在基本技能上

长期以来,美术教学大多还停留在教授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现状上,可遇到欣赏课就简单一带而过简单交代,很少真正的仔细与学生一起探讨。上美术欣赏课都是对作品从认识到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时会从他们的个人角度分析作品的“好”与“不好”。也会自然的停留在,若画的写实也是就是所谓的“像”就是好,而画的抽象,所谓的画的“不像”就不加以欣赏。例如:当学生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舞蹈》时,有的学生认为他的画从形象画得不写实,因为这幅画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令人烦恼和沮丧的内容,只是描绘了一种轻松、欢快,又充满力量的场面。整幅画色彩及其简约,只有三种颜色,有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色彩描绘表示不解,他们觉得固有色的表达才是好的;还有的同学一开始接受不了毕加索的作品,如《格尔尼卡》等等。我觉得在欣赏画作前,应该把这些画派的发展及艺术主张较为详细的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派别有所了解,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慢慢适应并接受。

(二)美术教师没有更好的引导和激发学生

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重视,加强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生审美能力低的原因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老师也有责任。若老师在课堂上只是罗列一堆画家和作品来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等引导学生分析评论的方面相对较少,也没有好好的发挥审美教育功能,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这样长此以往下去,就丧失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偏离了美术欣赏教学宗旨,因此,美术欣赏课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形同虚设。因此,如何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美和艺术家审美感觉和审美理想,这是课前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 、加强审美教育

中学美术欣赏课是以认识和评价“美”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就是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它不仅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因此,加强审美教育事在必行。作为美术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结合初中生平时学习的一些文化知识,可以把这个最初的印象作为深入作品的起点,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其次,培养学生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欣赏作品时学生除了要仔细的观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对作品的心里感受。把自己从中获得的精神和灵感相结合,或者从中收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这样以来,学生对新鲜事物在不知不觉种增强了好奇心和自信心,也从而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教师也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时间、机会和条件去发挥。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评论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 美术欣赏课对提高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我认为,美术欣赏课是塑造精神品质的重要渠道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术作品精神层面的东西。使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使高尚的趣味得以发展,或者使低级趣味得以增长,因而,营造审美教育环境也十分重要。

不言而喻,初中的美术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视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灵,从无社会特征的人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美术欣赏教学的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如果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的功能的话则失去了美术教学的特征,欣赏教学的功能。而美术欣赏课能够把德育、智育和美育这几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受益者。由此可见,美术欣赏课对中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爱美之人皆有之,无论何时何地都离不开美的存在。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我们要提倡素质教育,因此美术欣赏课促使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加强重视中学生美术欣赏课提高其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功能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此背景下,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完善人格培养。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结合,由二者的本质决定。它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教育的整体功能,有利于解放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进而完善其人格结构。施行语文审美教育必须重视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抓住美育特征,遵循美育原则,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其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审美教育提出一系列相关要求和规定,并指出高中语文教程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可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现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进行阐述。

一、审美教育使学生有美的享受

阅读作品时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美的欣赏是在美的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情趣在欣赏诗歌中得到教益。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情趣,用外在美好的事物塑造学生内在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这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育成为德育的先导。如《爱莲说》一文,可指导学生抓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句子赏析,引导学生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志行仪态等方面感知形象,使学生认识莲高洁可爱的品格,由此对莲所象征的有坚贞气节的君子产生敬仰。又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对事物的形象进行分析,在审美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趣、情趣,达到“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感受。

二、审美教育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兴趣、审美、个性化的内容。生活中接受各种信息、经历、经验来源,感受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各种情境的感官刺激,在情境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参与时的投入。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内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呼:“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个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触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有了情感的驱动,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便得到培养。

三、审美教育使学生的认识空间得以拓展

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它包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传递人物个性、命运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内蕴。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认识人生,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现实的能力。黑格尔说:“实际上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教师。”俄国的赫尔岑认为“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指出:“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如,沈从文《边城》里有关翠翠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突出。这种心灵的美,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说,社会也是大课堂,世间万象就是我们阅读的文本。阅读并非专指读课本,它还包括读自然、读社会等书本以外的东西。让学生走出课堂,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人文景观。从大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感受到美,每年都会有大量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游活动,开学后,让每一个外出的学生讲述所见所感,发现祖国的山美、水美、人文美、人德美,以便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审美教育使学生人格境界得以提升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受到商业化与大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追求娱乐、享受、速成的大众文化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某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消费方式,如唯利是图、沉溺物欲、追求享受、颓废堕落等,都时刻诱惑着、毒害着审美判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的心灵,使部分中学生缺乏英雄人格,缺乏理想主义,缺乏浪漫情怀,缺乏怜悯之心,缺乏敬畏意识。他们亵渎真情,漠视苦难,调侃神圣,否定崇高。他们有时候就喜欢用俚俗消解崇高,以现实曲解历史。例如,读文天祥,有学生觉得他不识时务;读荆轲,有学生觉得他傻帽;读陶渊明,也有学生觉得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懂得为官之道;读《祝福》,学生不能一掬同情之泪;读《与妻书》,也不能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这种人生价值的消失,使人不得不忧虑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主动接收和吸取各种高洁、优美的“营养”,使他们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品质高尚的审美主体。

参考文献:

第3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审美;理想;乐教

大学语文不同于高中语文,它不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的教育理念应改变应试教育(高考任务)的书面成绩,侧重点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为了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大学语文既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又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完美人格。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提出了他的美育思想,“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经典美文,这些经典美文就是“美的对象”,即审美对象。但是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经验态度不同,最终导致学生的审美出现偏差。在大学语文课中实现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正确欣赏审美对象,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的人文精神赏析,同时还要将审美活动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现实生活,从中发现美,接受美,形成一种更和谐隽永的精神生活。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往往用物质的多少判断人生成败。尤其是艺术类的大学里,一些学生被娱乐圈一些不切实际的风气所感染,幻想着一曲成名,一剧成名,形成了一种非常物质化的功利观,缺少了欣赏美的眼睛,导致本来最为自由的思想灵魂被物质所束缚,很难超越自我,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也难以收获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成就。

大学语文除了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加强读写能力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欣赏美的平台。大学语文课应该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堂索然无味的机械化讲授课,而是一个实践审美艺术品的过程。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除了掌握基础的人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典型文章的引导、示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具有思想美和情感美。他们的美有目共睹的,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的消失。大学语文课要选择适当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美的追求,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对美会有更执着的追求。倘若艺术类大学生生活在没有美的环境中,那将会多么痛苦。艺术类大学语文课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需求,需求会产生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一旦发生,就会与审美对象紧密结合在一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使审美活动不再是教师的硬性说教,不再被动,而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并且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完善美化自己的审美境界和精神世界。比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时,要重点关注对知音的渴望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态度。《古诗十九首》大多数作品产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下层文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漂泊无依成了当时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背景下,漂泊无依的游子们所产生的生离死别、思乡情结、人生失意和命运无常的痛苦体验。而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这种痛苦的体验,审美活动也就产生了。《西北有高楼》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悲剧意识。《西北有高楼》的抒情主人公先是听到了高楼上的音乐,吸引了抒情主人公的全部精神和注意力,于是心有所感,产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慨,进而认为楼上的人和自己同病相怜,实际感叹知音难遇,发出“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愿望。抒情主人公靠自己的想象认为楼上的人和自己一样苦闷失意、孤独无依,产生了心灵沟通,彼此了解对方的苦衷,并且通过找到知音,得到了暂时的慰藉和解脱。这正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鲜明、喜欢标新立异、情感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用以己度人的方式,想象怎样用音乐表达情感、寻找知己,学生参与了审美活动,用自己的审美方式感受自然与人生的悲剧美。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存在于事物之中。这种悲剧美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共鸣,领略生活的真谛,获得艺术的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知音难觅的悲剧之美,感受领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除了幸福外的另一种美。其实人生往往会有很多痛苦和不幸,然而当你冲破这层痛苦和不幸之后,也就彰显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大学语文课就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欣赏美、感悟美的平台,不断完善学生的人生观。大学语文课要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具有审美教育的使命。审美教育虽然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常常与文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先哲十分重视以“乐教”为核心的美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礼乐教化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教化民众。《论语•泰伯》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要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诗、礼、乐是基本过程,尤其是乐,关乎成败。诗、礼、乐三者是君子的必修课,也是教化民众的基础。乐是儒家教育的升华,是达到君子境界终极手段。孔子生活在一个礼乐崩坏的时代,他一直在怀念西周的礼乐制度,而乐教又在儒家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孔子才会对“八侑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侑》)”表示强烈的不满,“人而不仁,如何乐(《论语•八侑》)”,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述而》)”。这才是孔子理想中的音乐形式,而乐教在无形中把人引向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时候,也要重视乐教对当今大学生润物于无声的美育作用。

第4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舞蹈是美的艺术,它有着审美教育功能和非审美教育功能,舞蹈教育的非审美功能是指相对于审美功能之外的各种功利性功能。当前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大都沿袭了传统教育模式,即填鸭式教育,而非启发性教学,充斥着大量的成人化因素,严重限制了中小学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的培养,使正处于长智力、开发视野的中小学生错失了接受“艺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本文从舞蹈教育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有助于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两方面,论述了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审美教育之功能,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实现这1功能的培养措施。笔者认为,重视并加强舞蹈对中小不生的非审美教育功能,必将对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育;非审美功能;培养措施

ABSTRACT

第5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一.养德-----素质教育之灵魂

"养德"不同于"传道",而是远远超出了"传道"的范畴。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养德"的内涵之列。"养德"的实施,寓于知识学习之中,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融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之中,是使学生不间断的积淀,产生顿悟的过程。需要经常性的熏陶、喻示和诱发;是春风细雨式,贵在存心有意,相机诱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以知养德、以史养德、以题养德、以人养德构成物理教育中实施养德的重要途径。以知养德即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通过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用系统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研究问题。物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物质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观点是知识教学中养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史养德即教学中不失时机的介绍与学习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物理学史,既可激发学习兴趣,调节学习节奏,而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探索、求实、进取、奉献精神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的极好素材。如火箭专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使我国跨入一箭多星的世界前列;邓稼先搞原子弹、氢弹,在科技界"销声匿迹"直止逝世等等。他们的爱国与献身精神,是一曲曲人类美好的赞歌。以题养德即要挖掘习题训练中的养德功能,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多题一解"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不断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人养德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也要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对善思、勤钻、品德优良的学生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让他们成为更直接的教育者,影响和带动一片,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力。

二.开智-----素质教育之核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

进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学中应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主一心"教学思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主体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教师为主导就是通过诱导、启发、检测、评价等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启发学生爱学、会学。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是教学的基本特征。训练是掌握知识方法获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更加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开智不同于"授业"、"解惑"。开智的核心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物理学方法是物理学发展的灵魂,是以知识学习到能力发展的桥梁。物理学方法是指物理学的具体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普遍的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在物理学中起指导作用。其二是普遍使用的普通逻辑方法,即比较、概括、抽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这些方法对学习物理必不可少。其三是解决个别类型问题的方法,这在物理学中纷繁复杂,如隔离分析法、等效变换法、叠加法、对称法、极端分析法、近似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十分有用,但没有反映出物理学方法的主要特点,也不宜将它们归为物理学方法的范畴。其四是具体的科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就属于这一类。通常认为有:观察法、实验法、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假设方法和数学方法六种。

物理思维方法的学习应抓住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是:

创设情景激发生疑启发思路鼓励组合提出设想解决问题

(设疑)(诱导)(释疑)(辩论)(解疑)

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接近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提出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学习。根据一定的需要、依据必然规律,灵活多变的组合相关因素,鼓励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甚至是开放式的。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学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大前提,并且学会联想和利用看起来并非相关因素的时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在认真研究教材基础上,提出适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导其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开发智力、激发潜能、培养能力、促进发展为主线。

设疑引趣、夯实四基、过程教学、思想方法、启发创新是物理教学中开智的重要途径。①设疑引趣促智。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前提.爱学才能会学,会学才能学好。②夯实四基益智。抓好"四基"--即基本事实、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开智的关键。从基本事实出发,诱导学生明辩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然后进行思维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则要突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从而形成概念,总结发现规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过程教学开智。把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放在教学首位,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和最佳知识结构是开智的重要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弄清其来龙去脉,充分挖掘其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因素,突出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教学,揭示和挖掘知识本身的方法教育功能。④思想方法育智。善于渗透物理思想,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能力的桥梁。掌握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不仅能轻松学好功课,还能自学新知,开阔视野,受益终生。⑤启发创新养智。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学、创新意识,学会学习,是开智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开智的中心任务.

三.健体-----素质教育之源泉

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和适应社会的完善状态,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物理学科教学中健体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责任,健康的体质、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全面发展的源泉.创设一种愉快而有秩序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宽容的、公正的、热烈的气氛对心理健

康以及智力与能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高效的吸收社会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到教学活动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地看待社会与生活,向往美好,憧憬未来,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要重视培养耐挫能力,能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调节,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旺盛的精力,充满朝气。

四.审美-----素质教育之神韵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课堂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激发美感效应的过程,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物理科学美不同于大自然或艺术作品中直接的自然感受,而更多的是一种深层次理性的审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通过物理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是物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培养审美感受力.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教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发掘物理美的丰富素材,并通过美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出物理科学美的特征,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明确地或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激起学生对物理强烈的学习兴趣,点通学生领悟的那一点"灵犀",依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感受,从而逐渐产生审美情趣和爱美意识.

提高审美鉴赏力.物理学家在探索自然界奥妙的过程中,始终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努力形成的物理理论,不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放射着美的光辉.简洁、对称、和谐是物理科学美的主要特征.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变复杂为简单,简洁而合理地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某种特性,体现出物理理论整体简洁美、方法简洁之美。时空对称、数学对称、抽象对称均能给人以对称美的体验。自冾和谐、对应和谐、互利和谐、多样统一美无不体现在物理学科之中。

激发审美创造力.物理科学美不仅体现在物理知识的形式上、内容上、结构上、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而且体现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现在物理学家的精神上.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物理学家的人性之美、至善之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使学生产生"需要"的感觉,并进而引发"体验";引导学生自己去追求和创造物理美,并将美的认识转化为追求美的自觉行动,产生创造欲望,进而爆发创造力.

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并展示教学过程的形式、结构、内容、表达美.教师作为物理学科美育的组织和施行者,在物理美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修养对物理美育的成效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教师要从修养、气质、人格、行为、习惯、语言、服饰等方面确立一个具有良好的影响素质的施教者形象.使学生在自觉地学习中发展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识别能力,促进智能全面发展。总之,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

"养德、开智、健体、审美"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养德是魂,开智为心,健体是本,审美为韵。共同构成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体系、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既符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只有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或教育过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审美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书目:1。查有梁《物理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6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 电影美育;审美对象;人性价值;实现途径

电影以一种精神产品的素质和功能服务于社会,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受众欣赏电影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电影的教育功能是在审美活动中得以实现的。电影美育的追求应以“立人”为宗旨,走向深层的人文精神,着眼于人性的完美和人生境界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这一追求的重要途径是观照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这是由电影美育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一、电影美育的特质

(一)电影美育是教育与审美的统一

电影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首先具备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定向培育。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它的独特性表现在以艺术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感发,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实现对人的塑造,进而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其独特性来看,电影美育是以审美活动为载体。是在主客合一、物我两忘中不知不觉地打动受众的心灵,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因而,它是教育与审美的统一。二者的统一不是简单机械地相加,而是不落言筌,自明妙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在电影美育中,教育本身就是审美,审美本身就是教育。如此,电影美育的审美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它不能游离于教育活动而存在,因而它应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即指向美育的最终目的――以“立人”为己任。

(二)电影美育是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本身是无功利的,“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关于美的判断只要混杂有丝毫的利害在内,就会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纯粹地鉴赏判断了。”“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特性。”审美主体只有以虚空的心胸才能观照对象,接纳万境,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电影美育的审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有着明确的价值指向,它最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故而在直接性上虽无功利。在间接性上还是有其功利目的的,是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从功利目的来看,主体以对审美对象价值的追求来实现自身价值为依归;从非功利性来看,是主体在物我两忘的存在状态下,对审美客体的无利害的直觉观照。显然,电影美育之功利性的实现,须以其非功利性为媒介,即需要“内在超越”――在审美体验中,摆脱物欲的束缚,进入澄明之境;在对客体价值的观照中,超越自我,获得“诗意的栖居”。这种内在的超越不是主客对立,而是主客合一,人和万物一体的本真存在。有如一双破旧的农鞋在体验的世界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海德格尔);荒凉的大漠一经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也会彼此设计“大漠有了几分像我/我也有几分与大漠相像/我像大漠的:雄浑、开阔、旷达/大漠像我的:俊逸、热烈、浪漫”(章德益)。

二、电影美育的实现途径:观照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

(一)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

审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价值世界,它不是指向表面的对象,以对象为依归,而是指向主体的深层生命,以对象为中介而达到对人生命的注解,在主客合一中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完善。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正如尼采曾说:美是人生命力的映照。无论是塞北飞雪还是江南水乡,也无论是天朗气清还是惊雷狂飙,它们或者以自身的某种属性映照着人的命运、人的境况,或者以自身的某种特征激发着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审美活动是在价值活动中观照对象,这种价值不是一般的实用价值,而是主体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属性,并进行情感体验的能满足人心灵需要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精神价值。以传统美育观之,儒家是在“成于乐”的审美对象的精神价值发现与挖掘中完成了人格的塑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可谓在审美体验中得其至乐;当身处困厄壮志难酬时,孔子更是从容淡定。“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黎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绝。”(《孔子家语・在厄》)可见,孔子与那些随从者不同的原因是孔子在对审美对象的价值观照中,使自身的感性获得了伸张,进而超越了种种利害关系。因此,换而言之,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所表现出的能使审美主体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完善的潜在价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正是松柏后凋的潜在价值,使审美主体在物与我的比德关系中,体验到了在逆境中应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使人格得到了塑造,人性得到了提升。因此,从电影美育的角度看,判断一部影片的美育功能,关键在于它是否具有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道德得到完善的潜在价值,即它作为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

(二)发挥电影美育的“立人”作用,重在观照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

电影美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它的使命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着眼于人性的完美,培养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美育的自觉始于西方。欧洲从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科技力量的无限崇拜,致使工具理性无限膨胀,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以及后工业社会人的地老天荒式的失落感;资本主义制度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和资本扩张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效益最大化追求的本性,造成了贫富悬殊、道德滑坡和人性分裂。斯宾格勒将之称为“西方的没落”,胡塞尔则称之为“欧洲生存的危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以及卡夫卡的《变形记》等都从特定角度反映了人的精神危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人的异化等问题。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的教育,即强调与审美感官相关的教育,目的在于以此来发展人的感性,健全人格,抵制当时社会对人性的。美学之父鲍姆加登把美规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席勒在1795年发表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更是大声疾呼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惟一途径,“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法律。”并强调感性与理性统一方能构成完美的人性,也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有效达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审美活动更有精辟的认识,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消除资本主义对人性异化的创造活动。这些见解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从人性提升的角度确证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如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诱惑下,自我迷失、人性异化、道德滑坡等西方曾存在的精神危机,在当代中国又得到了演绎。“我们 重视政治与理想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却缺少个性的支撑与理性的梳理,缺少美育与爱心的陶冶,使人格严重扭曲;我们重视生产实践的教育,但是却将它与知识文化相对立,演变成对肤浅技能主义的崇拜。”教育的失误是我们多年来没有足够重视培养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培养感性和理性和谐发展的人,发挥电影美育的“立人”作用。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使然。

电影美育的“立人”作用是受众在欣赏影片的审美活动中得以实现的。电影美育的特质决定了其“立人”作用的达成,重在观照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从教育与审美的统一这一特质看。电影美育的现实发生在主体与对象(影片)之间建立起审美关系,即在主客合一、物我两忘的直觉观照中。完成对主体自身人性的塑造。审美主体既是审美行为的实施者和主动者,同时又是一个受教育者。这样,施教者和受教者就同时落在了审美主体身上,因此,电影美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自我教育过程。李泽厚就这一点曾说:“它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引导;它不是与自然性、感性相对峙或敌对,不是从外面来主宰,约束感性、自然性的理性和社会性,而是就在感性、自然性中建立起理性和社会性。”0以此来看,更进一步讲,电影美育是以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望,在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中实现对人的感化。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以14项提名在本世纪影片中独居榜首的《泰坦尼克号》,在优美的主题曲《我心永恒》的变化旋律中,一对年青恋人杰克和露丝向观众展示了他们纯真的生死恋(影片所展示的美好人性的潜在价值)。之所以影片令观众如醉如狂,是因为这种潜在价值,在主客合一的审美活动中被激发出来,使影片在润物无声的价值活动中实现了教育和审美的统一。这种润物无声的价值活动往往使人“不落言筌,自明妙理”,受众在感性和理性和谐统一中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再从非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这一特质看,前已论及电影美育之功利性的实现,须以其非功利性为媒介,即需要“内在超越”――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对客体(影片)价值的观照,超越直接性的功利束缚,间接性地实现最高功利。从而达到人性的圆成,圆成合理的人生。这种最高的功利性。即实现电影美育的德育因素。电影美育对德育因素的实现与德育自身对其目的的实现是不同的。二者相比较而言,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规范灌输给具体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常处于主客分立模式;而电影美育则用不着勉强和强制,是受众乐而忘返地去接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换句话说,它是在主客合一的无功利状态下,去渗透德育因素,是一种以审美活动为载体的不知不觉动于内的“乐”的教育。当人们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是在不知不觉地主客合一的审美活动中,被母爱的力量融化了、感染了,从而实现了影片的教育功能。再如日本影片《望乡》中的“背井离乡”那出戏:匆匆赶到海边的哥哥,站在高高的礁石上眺望远离海岸,载着妹妹阿崎的小船与单调而沉闷的“嘎吱、嘎吱”的摇橹声有机结合起来,寄寓着无限的激情和深刻的审美意蕴。兄妹情深和阿崎未h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影片展示了丰富的人性价值,因而在审美观照中令受众心酸。“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因此,通过观照审美对象的人性价值,使主体幡然醒悟(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收到“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的功效,应成为电影美育始终不懈的追求。

第7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 美育; 德育; 审美功能;

一、美术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美育教人如何做人,启发学生求知、爱美、扬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各类艺术作品鉴赏,可以形象地教育和激励学生,可以鼓舞人、激励人,弘扬美德。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是美术德育功能和本质所决定的。人类的劳动过程创造了精神文明,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同样,艺术发展也起到了德育及美育的作用。如在中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曲》、潘鹤的《艰苦岁月》、《小八路》等艺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种种反映。他们通过学习感到兴奋、崇敬、自豪,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先烈的敬重,爱国主义自然而然在美育中渗透。教师要让广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结合起来,达到完成教学大纲中的美术教育与德育的社会历史使命。

二、美术教育中的智育功能

自然世界是通过多学科及艺术形象再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美术教学中的智育功能是由美术学科艺术性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智育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思想方向和创造方向形成的。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发展智力,因而,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想象与社会积极联系起来。经常处在美的陶冶之中和在单调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其智力及思维发展明显不同,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探索兴趣和愉快的情感,这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智育能力的发展是极有力。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三、美术教育中的美育与审美功能

美学即审美之学,将“审美”实施于教育中。美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提高品德素养,将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转化为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人类的审美观受时代地理位置、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古代人认为美的现代人不一定认为美,外国人认为美的中国人不一定认为美,出现这些差异,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然而,人类也有共同点,即共同的基础语言形式美,共同的美感享受,共同的和谐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美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观念呢?

1.培养学生正确欣赏中外艺术作品,让学生从传统文明与现代优秀文化艺术珍品中汲取美的内容。可从社会美、大众美到艺术风格美、形式结构美、内部情感意蕴的鉴赏中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欣赏幻灯片、图片,阅读中外艺术理论常识,广泛采取感受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再借助想象、联想,通过理性参与分析作品内容感情意蕴,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达到情感共鸣。

第8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一、关于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的涵义及特征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源于20世纪初美国杜威(Dewey,1915)提出的“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社区教育能够沟通教育与社区的联系,协调教育发展与社区发展,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1]社区教育可以界定为: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维护社区居民利益、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确定的区域性、对象的广泛性、教育资源的整合性、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丰富灵活性。

社区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是一种大众教育,它打破了教育时空的局限性,把教育延伸拓展到了社会基层,人人可享受社区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具有终身学习的组织功能和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及变迁的教育弥补功能。社区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涉及到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旨在提高大众的综合素质。社区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时时处处体现着日常生活教育化。社区教育是一种既注重科技又重视人文关怀的教育,它兼具功利价值与非功利价值于一身,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相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单纯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在我国开展终身教育?面对物的功利化追求导致的信仰缺失、人的异化,如何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拯救精神危机?面对诚信危机、道德危机,如何解决人际关系淡漠和隔阂?不断涌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获得在城市谋生的能力?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会催生新的教育需要。

我国的社区教育是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各地的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地域性的特点。但总体来看,可以归属于“教”、“学”、“用”、“娱”四个方面。“教”涉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区教育,一般包括学习平台的建设、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服务的提供;“学”包括学习理念的提升、学习技术的培训、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组织的建设;“用”指的是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培训;“娱”指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文章开篇提到的社区组织的文艺演出、艺术比赛、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及与艺术相关的文体休闲娱乐活动可以简单归属到这一类。

二、关于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及特征

蔡元培先生对美育进行过这样的表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席勒的《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美育问题。席勒认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到达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3]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将美学理论运用于日常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之中,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从哲学层面看美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美育是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结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美育是美学理论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所以对美学、艺术史、审美批判和艺术批评等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美育必不可少的理性教育活动。它促使人们养成自觉的艺术创造意识和审美活动意识,加深人们对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美育实践中的理性教育不是美育的主体部分,美育的主体是感性教育,即审美实践活动,包括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审美实践活动也不是纯粹的感性活动,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感性活动。因此,美育是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调节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使人性得到均衡发展。

2.美育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融合。美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将审美客体呈现在审美主体面前,吸引审美主体身临其境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进行直觉关照,在关照中体验、感悟和整体把握,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沐浴在审美客体带来的美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化。审美主体在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中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在美的感受和体悟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3.美育能够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性中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为了使人性得到均衡发展,必须调节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席勒认为,美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欲念、感觉、冲动、情绪修养成本身就是理性的,因此,理性、自由和心灵性也就解除了它们的抽象性,和它的对立面,即本身经过理性化的自然统一起来,获得了血和肉。这就是说,美就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就是真正的真实。[4]

4.美育能够促进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5]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其独有的社会活动中是共性和个性、理性和感性、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个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统一的 。教育应该使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均衡的发展。审美活动当然会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但个体总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他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存和发展。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个性而不顾及甚至违背社会性,因此美育要兼顾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美育在我国的发展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有关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表述。从国家的教育方针来看,美育的重要性已经被认识而且其地位也得到提升,因为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的美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承担,美育实施的现状不容乐观。第一,受众面小,美育不能在社会范围内普及。美育实践不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开展,美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也就存在局限。第二,学校美育多成为德育、智育与体育的附庸。第三,学校美育将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局限了美育的视野。美育是一种范围宽广、弹性很强的教育形式,其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只是其中一种。第四,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的教育。造成了美育实践的功利化倾向,与美育的主旨背道而驰。

三、社区教育的美育价值

针对文章开篇提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之所以有人对一些社区组织或社区学院组织的文艺演出、艺术比赛、艺术展览等艺术活动及文体休闲娱乐活动提出质疑,认为他们纯属娱乐,不是教育。原因在于他们既对社区教育没有明确的认识又对美育的内涵缺乏根本的把握。首先,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较,打破了教育时空的局限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灵活,具有多重教育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他们对美育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如果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则会认为游戏、娱乐、观光、旅游、欣赏艺术、参观博物馆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等不属于美育范围。再次,如果进而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则会将文艺演出、艺术比赛及艺术展览等活动视为纯娱乐。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一种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怡情养性,塑造人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如果仅仅将艺术教育视为艺术知识和技巧教育,作为升学、谋生的手段,势必将艺术教育功利化,有悖于美育的初衷。

社区教育是以多元、灵活的教育形式面向大众的教育。美育是以多元的形式寓教于乐的教育。目前美育现状存在边缘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如何使美育摆脱功利化倾向,真正大范围内介入社会,拥有与德育、智育、体育相同的教育地位,真正发挥美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许社区教育这种教育形式的出现,能够成为美育介入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因为社区教育的确存在美育价值。

(一)社区教育是美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美育一直以艺术教育为主,既没有普遍性,也没有生活化。对于大众而言,艺术教育对他们而言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他们只是在学校教育里接受过少量的音体美课程,美育没有真正从学校扩张到社会上去。社区教育受众面广,是社区的自组织教育,是一种大众层面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美育正好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教育形式。社会美育需求的高涨,与美育难以真正地介入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社区教育的开展为美育大众化提供了载体和途径。

(二)社区教育体现了美育的非功利化价值

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既包括艺术教育又包括艺术活动及相关娱乐休闲活动,而且以后者为主。即使是其中的艺术教育也不同于社会上其他为了通过艺术考试而进行的功利性的艺术教育。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是在社区内部美育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的。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与日常生活和审美相关的艺术活动及休闲娱乐活动,这充分说明社区居民有许多非功利化的美育需求。社区教育的运行主要依靠社区所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弥补形式,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保障形式。社区教育本身以非功利化价值为主导,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社区教育进行的美育实践不是为了教育者的物质利益,而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美育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同样符合美育非功利化价值的初衷。

(三)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对素质教育的价值

美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首选。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展人的德智体诸方面,更要注重人性的培养,在强化自我生命意识的基础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使人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美育的目标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和谐一致,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内容都可以包含在美育形式之中。美育的形式是美感的、艺术的,易于激发人的兴趣和内在创造力,可以被各个方面的教育所普遍利用。美育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教育。社区教育美育实践使美育真正介入社会,并以丰富多样的美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践着美育对于素质教育的价值。

(四)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对人性发展与人际和谐的价值

美育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人格的塑造和人性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社区教育的美育实践使社区居民在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中欣赏着艺术之美,感受着艺术的熏陶,怡情养性,享受着艺术人生。在日常审美活动中,社区居民感受到了自身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中的互动沟通,认识到了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能够辩证地认识。这必将助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五)社区教育美育实践的价值引导功能

美育是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文明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它可以把抽象的道理、乏味的说教,化为生动具体的美感形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人们。审美欣赏和判断力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无意识中对社区居民的价值观进行了积极 引导。审美判断能够成功地将人的情感引向正面的价值判断,体验生活中美好的和积极向上的一面,无形中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美育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教育,它本身就是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肯定,因此,必然会激发正面价值。面对当前社区居民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理想空缺的状况,社区教育美育实践能够从培养社区居民的审美能力出发,通过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力、审美判断力和审美情趣,提供价值引导,开启正能量。

三、社区教育美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路径: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区教育美育实践离不开社区教育理论和美育理论的指导,社区教育理论和美育理论也会随着社区教育美育实践的进行不断深化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第二,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这既是美育特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适合社区教育这一大众教育模式的口味。第三,注重大众需要与注重教育引领相结合。社区教育美育实践要研究大众的美育需求,但不能一味迎合,应该对其中的一些娱乐活动有所甄别,做出价值判断。因为有的娱乐一味追求滑稽、丑怪、低俗,不具备审美教育意义,教育者应该帮助社区居民做出正确的审美价值判断,并通过组织积极、健康、向上,体现真、善、美的相关艺术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对大众进行审美价值引领。第四,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社区教育美育也不例外。社区教育美育应注重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传承与创新。

依照上述路径,社区教育美育实践应具体开展以下活动:理论知识教育,知识技能性的艺术教育,艺术鉴赏活动,各种艺术比赛和休闲娱乐活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设计艺术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3,(3):20-22.

[2]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第9篇:审美教育功能范文

关键词:声乐艺术 功能性

声乐艺术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与功能。声乐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声乐艺术都发挥着最大功能服务于人们,如育人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等,从而令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一、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

(一)辅助德育教育

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艺术,其通过富有韵律、节奏的声音转变成具有欣赏性的声乐艺术,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来达到审美影响效果。将声乐艺术引入到德育教育中,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德育对人们精神与心灵的作用,具有一定审美性的声乐艺术德育教育更能够引导人们进入德育教育的氛围中,从而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同时,声乐艺术具有协调人类意志、行为的作用,因而声乐艺术中的审美情感会影响德育教育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能够令人们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构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辅助德育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教育领域的认可。

(二)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

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声乐艺术艺术的抽象性显而易见,而正是由于声乐艺术具有极大的抽象性,这对开发人们的大脑潜能十分有利。因此,通过有效的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与提高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对青少年进行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进行声乐艺术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可以采用欣赏声乐艺术教学方法来培养受教育者,这一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三)培养人的交际能力

据调查发现,声乐艺术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更有效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声乐艺术教育中,声乐艺术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与沟通载体,声乐艺术教育过程也需要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分享与交流,这样的声乐艺术教育才能够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声乐艺术教育为受教育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更能够触发他们共同分享与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每一次的欣赏分析,这些都能够潜移默化的令受教育者学会与人相处,树立他们彼此合作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二、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

(一)引导人的审美方向

自然万物的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需要人们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来发现美、感受美,需要通过某一途径来引导人往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就是一条最佳的途径,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也将声乐艺术课纳入到必修课程中,这足以证明声乐艺术在引导审美方向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通过声乐艺术欣赏能够将人们带入到艺术的殿堂中,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来自声乐艺术的审美熏陶。声乐艺术就像一个导师,在它的引导下人们能够无形之中走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帮助不懂艺术之人感受到声乐艺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声乐艺术,喜欢上艺术,在参与各种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健康的艺术审美观。正确的审美方向、健康的艺术审美观,这些对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十分有必要。

(二)触发人的审美体验

人们要想获得声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其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通过参与声乐艺术审美活动而触发自我的审美体验,获得声乐艺术艺术的审美感知,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对声乐艺术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所谓的审美体验,包括审美判断、审美鉴赏、审美思维等,这些审美体验的积累能够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令人们的艺术审美达到一定水平。一部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其包含了丰富且细腻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人们在欣赏这些声乐艺术作品的时候就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触发人们产生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声乐艺术审美体验的积累与丰富还能进一步开阔人们的审美视野,激发人们对其他领域的审美探寻动力,以此来推动人们不断进步。

(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声乐艺术除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方向,触发人们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之外,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作为一种形象思维艺术,声乐艺术能够诱发人们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来理解美、评价美并创造美,于是乎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并非只对声乐艺术艺术发挥作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能够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崭露头角,发现、理解与感受各种艺术的审美情趣及审美魅力,且自己的审美品味也会更上一个档次。如此,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人不能缺乏审美创造能力,只有拥有审美能力与审美创作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创建美好生活。

三、声乐艺术的实用功能

(一)治疗与保健

声乐艺术由不同的声音材料组成,不同节奏与韵律的声乐艺术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变化。如节奏感强、韵律快的声乐艺术能够引起人的兴奋、刺激心理,并在生理上引起人的脉搏跳动加快、运动神经产生冲动。与之相反,节奏感较弱、韵律较慢的声乐艺术则能够起到安抚、抑制人类心理的作用,从而在生理上让人们趋于正常。正是由于声乐艺术对人们心理与生理具有如此的引发效果,于是乎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声乐艺术来达到治疗与保健的功效,尤其是在精神疾病领域声乐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实用功能,如对精神病患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医学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来辅助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声乐艺术具有舒缓身心的作用,因而声乐艺术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保健方面。

(二)构建新的艺术形式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声乐艺术开始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构建出新的艺术形式,以达到艺术表现的互补性,进而创造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如声乐艺术与舞蹈的结合,舞蹈在声乐艺术的渲染下使得舞蹈肢体动作更加具有表现力,丰富了舞蹈的肢体语言,而声乐艺术有了舞蹈的动态表现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更能够将人们带入到预期的艺术意境中。又如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影视艺术在声乐艺术的映衬下更具有看点,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声乐艺术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中更有氛围,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打动观众。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结合构建了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也是一种丰富声乐艺术表现的有效途径,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广大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追求,而且还推动着声乐艺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三)声乐艺术的商业性作用

现如今,声乐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实用功能,其不再仅局限在听觉享受上,而且在商业运用上发挥着显著功效。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声乐艺术早已不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其传播范围几乎覆盖了世界各地,这也便于声乐艺术商业的挖掘,首先就是声乐艺术带动了唱片业、网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与声乐艺术相关的产业链也迅速崛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商业化。此外,声乐艺术的商业还表现在宣传方面,声乐艺术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许多地区都会举行不同规模的声乐艺术宣传活动来达到相应的商业目的。当然,声乐艺术在广告宣传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的渲染力能够增强广告宣传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广告宣传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声乐艺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这独有的功能,其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对于德育教育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并且对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作用。而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引导与触发人们的审美方向及审美体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这对人们的日后发展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肖翔.影视艺术中音乐的功能美学――浅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造型”作用[J].电影评介,2011,(17).

[2]姚庐.声乐艺术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J].活力,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