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精选(九篇)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第1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关键词:监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防护林;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各种防护效益为目的而营造的人工林,为我国森林五个林种之一,根据其防护目的和效能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固岸护滩林等。我国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其所带来的效益一般通过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来反映。目前,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监测与评价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而社会效益的评价大多停留在定性阶段,还没有形成数量化的评价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防护林建设工程开展时间较短,学科内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工程建设的开展和林种的培育方面;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本身的界定和监测有难度,很难将防护林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单独剥离出来。

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对林业的态度也由疯狂开采利用转向资源导向型。在这种背景下,三北防护林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对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监测展开探讨。

一、防护林社会效益的内涵

防护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表面上看,防护林防风固沙,改善了当地的自然条件,但从本质上来说,防护林对当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的内涵就是,对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对当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程度。而社会是由个体和不同的群体组成,因此对一定区域而言,防护林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效益总和就是防护林的社会效益。

结合我国国情和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防护林社会效益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状况;2、农村经济发展状况;3、当地社会进步。

二、防护林社会效益的监测

监测是评价的基础,是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重要环节,全面系统而有目的地监测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更充分,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合理性和系统性。防护林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建设,广大农民是防护林工程中最直接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受益者。因此,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为基本监测对象,同时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

(一)监测布设。监测可分为农户监测和项目区宏观社会经济状况监测。农户监测按目的、内容和方法又可分为典型农户监测和样本农户监测。

1、典型农户监测。典型农户监测是选取典型,将监测区域内农户按生活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每个档次选择典型代表进行监测,以便全面、深入地掌握监测区域内各个层级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好、中、差的标准可按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衡量。监测内容有固定资产情况、消费与经营收支情况、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之比、产品分配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等。

2、样本农户监测。在项目区按随机抽样方法,对乡、村、户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量,组成一个三阶样本。其目的是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以保证监测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项目区宏观社会效益监测。一般以行政县为单位,对宏观社会效益的监测可以从可量化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剩余劳动力转移、义务教育普及率、产业结构变化率、恩格尔系数、耕地面积变化、粮食增产量、林牧业收入所占县域经济比重、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进步情况,等等;潜在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旅游观赏的价值、农民对防护林作用的认识程度,等等。

(二)监测方法

1、典型农户定点监测。对被选取的典型农户,进行长期、连续、定点监测。对典型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定期指导,按固定表式连续做好记录,当月汇总记录成果。

2、一次性调查。采用问卷或表格笔录的形式对项目区样本农户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调查。以年为周期,每周期内调查一次,事先拟好调查问卷或表格的内容,进行逐户调查。

三、防护林社会效益评价

(一)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防护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数据的获取要保证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还要兼顾数据的可取得性和指标的可测性,避免指标浪费的情况出现。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防护林社会效益状况,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协作,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社会效益。

4、相互独立性原则。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间往往存在信息的重叠,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综合效益,又能反映社会价值,既有助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能提出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防护栏工程自开展以来,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环境效益极大发挥,使得工程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当地社会整体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为此,从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农民个人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发展经济的道路要走,扶贫工作还要大力开展。而防护林工程的开展对于促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个人发展方面可以选取如下指标:(1)好、中、差农户数量的变化;(2)小康、温饱、脱贫家庭数量的变化;(3)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4)人均纯收入;(5)人均消费水平;(6)粮食、果品等增产增收的变化。

2、农村可持续发展。防护林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使得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开展之后,农地遭风沙侵蚀的现象得到缓解,农田结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农业总产量提高,从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

(2)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因此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本质上的变化。

(3)商品产出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有了富余资金用来从事商品活动。可以说,防护林工程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化经济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进步。防护林工程的开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着影响,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促进社会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供水、供电情况的改善等。

(2)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状况。指对教育方面(义务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改善状况)、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农民医保参保率)等的影响。

(3)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妇女就业情况、劳动力普及率等。

(4)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农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进行推广运用,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5)农民对工程的认识程度。包括农民对工程开展的认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等。

(三)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匿名征询、AHP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建立社会效益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表1)

四、结语

我国防护林工程开展范围广大,各项目实施地区发展程度很不一致,而且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很多,因此本文设计的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对于特定的评价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补充。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9.

[2]龙勤,支玲,邹平.退耕还林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8.6.

[3]姚军.浅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09.3.

第2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作者简介:齐望均(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2014级经济法研究生。

一、我国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

第一,违法行为与处理行为之间差额过大,经济法涉及的领域广泛,但是或监管不严等各种因素导致受到处罚的数量非常少;第二,社会上普遍认为实施经济法是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但是忽视法律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执法范围局限或者执法不严格,最终出现严重后果才开始查办;第三,经济违法行为往往与其他类型的违法行为有穿插部分,缺少对后果的考虑和日后的监管;第四,我国经济法在内容制定的时候忽视对实施有效性的调查[1]。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实施针对私人的时候主要包括各个企业、组织与个人等个体在实现或者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的时候,利用经济法来执行,这种行为最主要的就是民事诉讼与仲裁。

(一)私人实施中私人的内容

经济法实施中的私人内容主要就是实施对象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私人实施的重要对象。上文已经提到,各个企业、组织和个人都在其中,他们运用经济法内容目的就是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并且创造自己的利益,而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出现违法行为。所以,在实施过程之前一定要做好分析研究,提高自身的经济法知识,合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创造利益。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重要作用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主体对象的氛围非常广,所以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经济法并不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参与市场行为的,私人实施可以保证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第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利于保证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促进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的力度;第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法律完善的过程有滞后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正好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保证在完善前各方利益都得到保护[2]。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国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尤其是一些人员反映的问题,保证我国经济法相关法律内容的完善性,提高他们合法利用经济法律的认识和能力。

三、经济法的社会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主要就是为了促进市场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整体范围上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效益。这就需要经济法在私人实施的同时,推动经济法社会实施。这个对象主要包括社会上某一类别或者某一个行业整体上实施经济法的行为,这个内容主要是集体的诉讼。

(一)这种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与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有本质上的区别

通常情况的时候,上面几种诉讼的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只不过是实施对象主体有些区别,但是到了社会实施这个范围,就会有本质的区别,保证经济法的社会实施必须重点研究加以区别。被告的行为会先造成对社会的损害,然后才会波及诉讼主体,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周围居民是受害者,但是这些企业是先破坏社会权益的。

(二)公益性的集体诉讼研究内容

区别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和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我国经济法在不断完善,但是有些内容仍然把上面两种情况混淆,所以要明确区别的原则。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则:一方面,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它的提出主体是具有群众基础的集体或集团,所以在确定诉讼案件的时候要先明确这一点,然后就能分析是属于社会实施还是私人实施;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地方法律明确两者的区别,但是却体现在一条法律规定上,这就影响在办理诉讼案件的时效性,所以要根据我国整体法律上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加以区别,重点就是考虑内容是否属于社会的范畴[3]。

四、关于提高我国经济法实施有效性措施的合理设想

首先,完善经济法的时候注意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要根据各地方执法部门具备的条件,然后提高执法部门团队的专业能力,提高每个员工对经济法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类别的法律,并且在执行的时候有灵活;其次,相关执行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然后注意执法人员的诚信度,所以要加强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行为,保护群众和社会的利益;最后,提高经济法实施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通过信息化设备将各地区的情况联网录入,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个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不会再认为这个地区没有我的信息,犯法也没有问题的想法,同时也提高执法部门的先进性。

第3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一、国有企业审计的相关内容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措施及程序。内部控制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已经被越来越被企业管理所重视。内部控制涉及到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内部控制情况审计,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寻找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健全和抵御风险能力程度进行衡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同时,内部控制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自我约束机制的主要组织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的主要管理手段。

2.长期投资及收益情况。首先,审计年度内长期股权投资增减变动的原始凭证,对于增加的项目要核实其入账基础是否符合投资合同、协议的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对于减少的项目要核实其变动原因及授权批准手续。其次,审计企业投资决策形成机制,在提议、论证、批准、资金筹集和投入等各个环节上是否存在个别领导“拍脑门”决策的情况,防止投资决策在一开始就“做功课”不扎实,隐患重重。第三,逐项检查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持续减值情况,作出详细记录,检查:处置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履行了有关的审批手续。第四,关注投资企业的分红政策,以及按照不同方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的确认情况等,关注投资企业的损益情况,其账面盈亏是否真实准确,防止少确认或不确认收益来转移资产,多确认或提前确认后期收益来虚增效益。

3.审计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企业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一些具体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社会效益是指企业的经济活动在社会领域的效益,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及产生的效益。企业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防止企业的短视行为,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和利润。大力推进社会效益审计,提示并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把企业纳入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督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得到调整,克服企业行为短期化和掠夺式经营。因此,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应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审计的几点思考

1.强化服务和监督。监督和服务是审计不可分割的两个职能。审计工作要实现“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监督、在服务中体现审计价值”的目标,必须妥善处理监督与服务两者的关系。审计的目的和宗旨是服务,监督仅仅是审计的表现形式,是审计的手段。通过监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才能更好地做好服务,没有了监督,也就谈不上服务;如果离开了服务的宗旨,监督就是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监督的意义。因此,服务和监督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的作用,进一步履行好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就要“围绕一个中心,服务两个主体”: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国有资产是否保值增值这个中心来开展审计工作,只要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都要予以揭示并促其纠正。服务两个主体,就是要通过审计,为出资人和企业管理层服务。为企业管理层服务,就是要为其改进管理、堵塞漏洞、完善制度服务。为出资人服务,就是要为其评价和考核和国有企业,以及加强和改进监管服务。

2.强化对国有企业经常性的审计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真实、安全、效益,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监督,摸清家底,核实盈亏,严查借国有企业改制之机侵吞转移国有资产的行为以及弄虚作假、私分乱发、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要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对不同的企业,审计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对投融资型企业,要把其资产的安全摆在首位,对一些重大的投融资行为要实施跟踪审计;对公共服务型的企业,要重点关注其是否满足了公共需要,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职责;继续加大对改组改制企业的审计监督,积极参与企业改制和改组、兼并、出售、拍卖、破产等国有资产重组活动,规范改制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完整和保值增值。

3.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经营审计则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的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经营和管理公共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概括起来有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运营效益不高、社会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审计机关应逐渐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主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转变;传统的以账项为基础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以制度为基础的系统审计,并进一步延伸到以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审计,切实履行其国有企业审计的职责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

第4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关键字:市政园林;经营管理;战略

一、在经营体制上实行改革,将原来的依靠国家改为责任承包制度。

很多市政园林单位都是属于事业单位,因此都是属于依靠国家,这样长此以往,在市政园林单位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很多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开拓精神比较少,一般都是在原有的制度上,力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很难会在工作当中有什么创新的思路。而这样长期下去,也会造成市政园林今后很难有更好地发展。园林工作也会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而如果市政园林实行了责任承包制度,

可以改变这种人浮于事的情况,当园林建设与责任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使园林的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很多地区,都开始实行了园林责任承包制,在管理的时候也会有了更加明确地目标,这样不仅园林的经济效益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社会效益也会得到很好的体现。

而依据各种基层单位当中不同的情况,园林单位可以主要分为几种不同的承包责任制度。

第一种情况就是如果这个单位是收入能大于支出的企业,那么就可以为这样的单位制定一个固定的上缴额数,然后在这个数目的基础之上,将余下的数额可以留下,作为分红。实行这样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的收支,同时还可以使园林责任承包人更加具有干劲,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一个促进生产的非常好的办法。

第二种情况就是当园林单位的支出大于收入的时候,产生入不敷出的现象时,我们就需要利用政府的帮助,在亏损的情况下要动用一些事业单位的补助费用,并且补助的费用也要定好一定的数额,如果超过了这个数额,就只能自负盈亏,但是如果情况一旦出现了好转,有盈利的时候,就可以留下盈利的部分用于分红。这也是一种促进生产非常重要方式。

以上所说的这几种关于责任承包制的几种方法都是能够让园林建设更好发展的方法。而在实行这样的制度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建立起一套能够实现经济和管理目标的制度。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的是社会效益,这样的园林建设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行责任承包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自主经营的培养,不要让政府过分的束缚住他们的发展,扩大一些他们的自,还要严格的进行一套审核制度,这样才能让每一个职工都能对于工作负起自己相关的责任,解决人浮于事的情况,全面的解放生产力。让园林建设能够持续更好地发展。

二、在管理当中要注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园林经营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效益,而园林主要要体现出两类效益,一类效益是经济效益,而另一类效益就是社会效益。如果不能平衡好这两类效益之间的关系,那么园林就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如果只是顾着社会效益,那么园林在经营的方面就会避免不了的出现亏损,那么也很难有更好地发展。而如果只注意经济效益,那么也就会同时失去园林工作存在的意义。

在很多园林都曾经出现过注重经济效益的情况,在前期的时候,面对园林经营入不敷出的情况,很多领导班子就在这时急于搞活经济,只是把目光集中在经济效益之上。将经济效益作为园林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园林的绿化工作就可想而知了,员工也是只注重园林的收益,而不关心园林园貌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普遍反映园林的建设不如从前,并且一些园林中的植被建设的水平与与前相比也是大不如前。这样也就失去了园林工作的实际意义,如果不能带给大家更多美的享受,和更好地城市环境,只注重园林的效益,那么就会使园林不再是城市的美容师,使人们失去这些美的享受。

三、要加强园林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园林的工作当中,以前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管理中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如果要想将园林建设工作更好地进行,那么加强园林的基础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园林单位的各个部门应该从实际出发,将各种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完善。加入从前没有的,将岗位和规章制度进行及时的补充。在加强了基础管理之后,各种管理工作就将逐步走向程序化以及规范化。

在抓好经营管理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兼顾到园林的社会效益,这样从长远方面来看,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品以及生活质量,完善城市的环境建设,同时还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逐步提高园林单位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园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还可以对于园林工作进行明确的目标管理。抓住园林单位在发展时的各种优势,充分的发挥内部的潜力,不断地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而只有这样才是能够维持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 1] 季浏. 我国市政园林经营管理的改革方向[ J] . 园林建设, 2004(6) : 799-801.

第5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无效发行现象初探

一般情况下,报纸的大部分发行量都是有效的,只有极少数系无效发行。分析无效发行产生的现象,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受众没有阅读能力。报纸是一种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出版物。以传递信息为己任。其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文字。识文断字,是受众阅读报纸的前提条件。如果一张报纸到了文盲的手里,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同样,假如一张英文报纸到了不懂英文的中国读者手中同样是不会有什么作用的。在发行实践中,某些靠强行摊派下去的报纸,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曾经走访过个别封闭的乡村,就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某些作为“政治任务”而分摊到农民手中的报纸,在农户家中根本就无人过问,无人阅读。有的干脆堆在村委会里好长时间没人来取。最后的归宿地只能是废品收购站。

(二)受众没有阅读兴趣。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情况,也许受众是识文断字的,是具备阅读能力的。但是,由于每份报纸的分工不同,办报理念有异,受众对某一类特定纸媒根本没有阅读兴趣,这同样是一种无效发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二:其一,硬性摊派,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偏僻的农村。比如说,硬让外出打工的农民订阅一份《果树栽培报》,人家家中根本就不种果树,哪里来的阅读兴趣?!其二,免费赠送。比如说,有家证券报在地铁站口搞赠送。有些人压根儿对股票就不感兴趣,这边赠送,那边就扔了。

(三)受众改变了报纸的性质。报纸到了受众手里不是用来阅读的,而是改作其它用途。从而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产品。例如:《南京×报》,2004年改版后系40个对开大版,却以0.1元/份向报摊批发。很快,报贩子就算清账了:即使转手卖废品也合算。于是,大量的报纸发出后,最终的归宿地仍然是废品收购站。这种表面上风风火火的发行,同样是无效的。

无效发行在目前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不构成中国报业发行工作的主流,可以视作“个别现象”。但是,其社会危害仍然是巨大的。其一,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其二,影响了传媒业的整体形象。众所周知,前一时期,在某些地区甚至把报纸发行工作当作“三乱”来对待。为什么?主要是这些无效发行败坏了发行业界的形象。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无效发行是发行工作的大忌,也是我们一定要从根本上避免的。但是,在当前状况下,无效发行本身弥漫着太多的“中国特色”。也许,在避免和根除无效发行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有耐心假以时日。

有效发行的真正涵义

前文述及,报纸的大部分发行量都是有效的。它主要分为社会发行与经济发行两大部分。

(一)社会发行。是指能够对报纸的社会效益产生影响的发行活动。这种发行活动能够有效地扩大报纸的市场占有率、阅读率和影响力。报纸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社会舆论之公器。若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行矛盾时,自觉地服从于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追求有效发行,首先便是追求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社会发行。影响力、公信力,通过有效发行工作得以体现。

(二)经济发行。是指能够为报纸的经济效益产生效力的发行活动。这种发行活动能够为报纸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一定吸附力。一般而言,任何一家报社都不可能饿着肚子办报纸。在重点关注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收益。凡是能够为报纸带来经济收益的发行活动,同样是我们要着力追求的。在经济发行活动中,又分赢利发行与赔本发行两种情况:

(1)赢利发行(正效)。一般情况下,报业的利润是以发行量为成本代价,以广告收入增加获得补偿而取得的。一般情况下,报纸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越多。如果发行投入能够通过二次销售(广告经营)获得充分弥补的话。这种发行则是一种赢利发行的模式。

(2)赔本发行(反效)。尽管报纸发行量变大,广告收入就会有所增加。但是,如果广告收入的增长幅度不足以弥补发行投入的话。就意味着报业的整体经营大盘是亏损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则称为赔本发行。以某报为例,从该报创刊以来,发行量一路攀升,很快在发行市场上便占据了主动权,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这也为该报的广告经营带来了可喜的生存空间。遗憾的是,广告增长幅度始终没有跟上发行的投入增长幅度。发行成本无法从广告经营中获得弥补,从而造成整体巨额亏损。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均能找到代表性事例。

一般情况下,有效发行活动中,社会发行与经济发行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一份报纸,可能单独产生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也可能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彼此联系,互不排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纠缠在一起。

狭义“有效发行”论批判

目前,“有效发行”论已经成为发行界的共识:发行工作一定要减少或者杜绝无效发行,增加有效发行。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整个业界,人们对于“有效发行”的定义缺少准确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从而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正确规范和定义“有效发行”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刻不容缓。当下,我们首先要对狭义“有效发行”论从根本上进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的报业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所谓的狭义“有效发行”论,是指在发行实践中,部分业者狭隘地将那些能够为报纸的经济效益产生效力的发行活动视作有效发行,其它的发行活动统统视作无效发行。持有上述观点的人,坚持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直接带来广告回报或对广告有一定吸附力的发行活动才是有效发行,才是他们的追求目标。他们主要针对的发行人群是指那些“有点权,有点钱,有品位,有点闲”的“四有人员”,或者是指那些“高收入、高消费、高文化”的“三高”人员。究其实质,其发行的终极目标是为广告商寻找“目标消费群”。如果报纸的读者收入低(比如大量的农民以及进城的务工人员、流动人口),他们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可能只是停留在接受信息、了解动态上,而对广告的认知度较低,或者购买力较弱。这部分人就难以吸引广告商,这在狭义“有效发行”论的概念里,这部分人统统归属于“无效发行”了。

狭义“有效发行”论所思所想的意思是:报纸的发行功能是要不遗余力地为商家找消费对象。他们心中明白,只有把目标瞄准了商家的潜在消费者,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商家才会在这张报纸上做广告,报社才能“财源滚滚”。因此,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发行工作必然与广告主的需求密切联系起来。为了提高所谓的“广告含金量”,他们自然而然地要为有钱人服务了。

狭义“有效发行”论只专注于经济(效益)发行,而忽视社会(效益)发行。它无情地将社会发行中与经济发行不相重合的读者群摒弃于“有效发行”的外延之外。狭义“有效发行”论就是要将社会效益忽略不计,弱化或者逃避报纸作为“党和政府喉舌”以及“社会公器”的责任与义务,从此不再考虑报纸的社会属性、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如果报社的经营人员(广告、发行业人士)有这种想法,似乎还可以勉强理解。那么,对于报社领导(社长、总编辑)则是万万不能陷入的误区。最近一个时期,陆续有一些社长、总编辑级的人物公开宣扬这种狭义的“有效发行”论,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必须郑重地疾呼:有效发行绝对不是经济发行的同义词,这是两个不同的词条,它涵盖的意义是有区别的。否则的话,社会的“弱势社会群体”就可能成为被媒体遗忘的角落。我们的媒体则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所谓的“精英报”、“圈子报”。如果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都如此泾渭分明地“傍富”,那么,更多的“社会弱势人群”则可能渐渐地疏离媒体,从而成为“听不到、看不到、读不到”党和政府声音的一个集合体。“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则可能是一句空话。

“有效发行”未来走向窥探

关于“有效发行”的走向问题,笔者在这里作简单阐述:

第一种走向:中国发行界迅速走出“有效发行”的误区。明晰“有效发行”的真正涵义,深刻领会、自觉履行媒体的责任和义务,将社会发行与经济发行旗帜鲜明地归并到“有效发行”的外延中。所谓的“非主流人群”,理应是我们不可忽视(并且是十分重要)的发行对象。通过出色的报纸发行工作,让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首先是我们要追求的最大效益。这种效益,就是社会效益。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要头脑清醒地坚持社会效益为第一要务。须知,社会效益也是“效”。切不可把社会效益视作“无效”之举。

第6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一、经济效益审计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1、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真实有效。因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真实有效是审计目标的基础,如果真实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审计机关很难有力量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如果没有有效的真实性作基础,评价经济效益也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2、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审计工作是在当地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只有当地党和政府要求社会各部门在使用的财政资金时必须发挥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才能要求、支持审计工作者必须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也就能依据党和政府的要求、指令有效的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3、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较新的工作领域,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必须是具备一支具有知识结构新、审计技术、技能较高的审计队伍。

4、相关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要健全。经济效益审计是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为目的的,在审计时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相关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也必须随之健全。

二、经济效益审计涉及的内容

1、审计经济活动的前期事项。经济效益审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要考核资金投入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资金投入完成后的效果性。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首先要对投资部门所投资金的可行性进行考核、论证,通过调阅项目实施前的相关资料,总体评价项目立项、论证、设计、批准实施方案等方面的可行性及资金实施单位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以达到正确评价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前期工作的完成情况的目的。

2、审计资金使用的经济成果。一是通过被审单位的财务资料,核实经济项目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二是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时期的经济项目、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审计建议。

3.审计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经济效益实际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因此,审计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通过对资金、能源、原材料、固定资产、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益等情况的核实并与国家相关的规定性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

4、审计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环境保护已成了各行各业必须重视的环节,如果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实现不了,再谈经济效益的高低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从一项经济活动的开始直至经济效益的产生,从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数量到产生的环保效益要和国家规定的指标进行对照,从而准确评价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

1.选好经济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首先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其次应客观地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程度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我们的效益审计主要是以财政性资金为主,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目前的效益审计还应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作为审计的切入点。

第7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关键词】 北京市;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 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 b. 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 archie b. carroll,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4 (1979): 497-505,1997.

第8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

一、社会责任会计产生背景

发展中国家往往因为经济发展的压力,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社会和公共利益,使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危害。公众为此要求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承担起如改善生态环境、注重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活动等社会责任,并要求企业运用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其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计量和报告,使企业行为能够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是在社会核心发展条件下讲求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虽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们生活有了较大提高,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非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的快速发展时期,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加大,污染排放量急剧增加,资源耗竭速度空前。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政府提出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涵义,正是要求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持续地利用、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产生与建立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意义

(一)环境资源的现状要求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我国以“地大物博”著称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近年来许多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往往只顾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惜以破坏环境、牺牲社会整体利益为代价。导致自然资源过度开采,污水废气肆意排放、生态严重失衡。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履行保护环境、消除污染等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做到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并重,是人类面临社会发展和生态承载能力矛盾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二)社会责任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生态持续理论,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经济持续理论,即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应重视质量、优化资源配置、节耗增收;社会持续理论,即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需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衡量和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难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竞争机制和利益机制,致使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而社会责任会计能从社会的角度去衡量企业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通过社会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效益的对比,确定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避免了传统会计只从经济过程本身来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弊端,从而能够唤起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促使企业在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争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地为社会提品、就业、服务,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不仅是现代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企业形象、信誉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的经营情况是成正比的。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需要考虑股东以外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而不应仅将谋求最大限度的企业收益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协调好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全社会发挥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彻底实现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四)推行社会责任会计有利于满足会计资料使用者的需求会计资料使用者包括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和企业管理者等,这些相关者需要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以便做好各自的工作,如政府部门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投资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评价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业绩,以进行投资决策;债权人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制定信贷政策;企业管理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制定管理措施,树立企业形象。但传统财务会计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考虑的是本企业内部发生的成本费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维护者,对外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主要是与企业经济效益有关的,虽然在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披露的某些指标与社会效益有关,但却没有系统化,不够全面,不能满足会计资料使用者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因而有必要推行社会责任会计以满足会计资料使用者的需要。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传统会计理论的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在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中得到了演化和创新,形成了社会责任会计独立存在的概念体系。具体包括: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损益和社会净收益。社会交易表示企业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应用和提供程度,因为环境资源是人类共享的社会资源,任何企业或个人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提供程度,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的绝对利益或相对利益。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就必须首先计量和报告这种交易。社会资产指未来能给社会提供利益的经济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社会负债指将一个固定的或可以确定的日期要用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予以偿付的那些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权。社会负债不同于财务负债,因为负债形成企业的资金来源,而社会负债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它是由于现在生产对社会所造成的要在将来用自己的收入偿还的一种损失。社会成本指一个公司或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给企业外部的其他社会成分所造成的价值牺牲。社会损益是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总称,指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或所做出的贡献。一般用来测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业绩。社会责任会计具体反映和揭示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所应承担的义务及其履行情况。社会净收益是指社会收益减去社会成本后的净额,净额为正数,表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净额为负数,则表示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了问题,于是企业在今后应进一步下功夫协调好企业内部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目标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的有机统一。基本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即

通过计量、计算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净社会贡献的最大化。长期以来,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重视会计和经济利益的联系,却忽略了会计与社会效益的联系。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其经营活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投入产出中,都既反映内部的经济性,也反映外部的非经济性。提供社会责任信息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即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全社会提供企业的目标、政策和计划,特别是要充分披露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劳动者健康安全、解决社会就业、治理环境污染、诚守商业信誉及提供具有安全保障的产品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贡献的信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在基本目标的制约下体现会计管理特点的目标,主要是提供社会责任信息,以便外部和内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如各级政府和法律机构利用社会责任信息,测定政府规划和政策,修改法律,有效地配置全社会资源;投资者和所有者则可以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地考察,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扩大投入;企业管理当局可借助社会责任信息调整行业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整体业绩;公众通过社会业绩的了解以决定是否支持企业或购买企业产品;而社区则通过对企业社会业绩的考察,决定是否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假设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传统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相同,但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下,会计核算、计量都要应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会计系统所能向外传递的信息也是货币化的信息。而企业社会责任多种多样,人力资源的耗用、环境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技术改造社会成本和不充分就业成本等许多应当核算的内容,无法像传统企业会计那样单纯地使用货币计量单位,它需要必须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并存,即社会责任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还必须同时结合劳动量、实物量和其他的计量手段,并在必要时引进价值判断,因而,货币计量假设将会由多种计量单位并存假设所取代。

(四)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原则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除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一般性原则外,还应遵循其特殊性原则。特殊性原则包括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充分揭示原则和一致性原则。社会性原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首要原则,要求企业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而不是自身的角度来反映经济活动,对企业进行考评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把社会净贡献作为首要指标,同时兼顾企业的个体经济利益。政策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时要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由于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反映、计量企业与各方面社会关系的处理情况,而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确认也受到国家政策和有关法律的约束。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加工、处理社会责任信息时符合它意欲反映的对象,计算要正确,程度要合理,而且对会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非确定性的因素,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以敏锐的洞察力、诚信的职业操守和科学的专业手段,使误差达到最小化,以寻求相对的真实。充分揭示原则要求企业将一切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报告给使用者。因为会计信息的作用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了解所有的经营状况,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更多的了解相关的信息,都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增大投资把握。所以社会责任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力求全面,不能隐瞒任何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一致性原则要求社会责任会计不仅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会计选择要保持前后会计期间纵向上的一致,而且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计量形式和报告要素也要保持企业间横向上的一致。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就是为了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四个主要核算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人会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所要计量的对象往往无法货币化、数字化,因而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有着大量的创新。社会责任会计的这一方法体系包括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证法、预防成本法。在这一方法体系下还可以采用许多创新方法,如投标博奕法、无费用选择法等。

四、社会责任会计构建的战略措施

(一)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会计是在对社会责任观念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推广应用社会责任会计必须对一些传统会计观念进行更新,摆脱传统会计的束缚,尤其是长期形成的传统会计只注重经济利润的观念。新社会责任观念就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既要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要考虑社会的整体效益,使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避免把二者对立化。要加强社会责任的宣传活动,让企业逐渐自觉地意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也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的社会行为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使企业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另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也不应仅局限于企业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还应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考核,促使企业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转变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关键在于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环保意识、人本意识等。

(二)完善会计法规,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历史不长,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制度。更没有能准确评估企业各项社会责任成本和收益的办法。因此,将社会责任会计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控制力量即国家和政府的行为。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国家必须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用法律规定使之法律化,完善会计法规,增强审计监督及财税银行等部门的监督作用。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以良好的形象进入市场,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胜地运转。同时,颁发相关的会计科目及核算办法,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与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社会责任会计有法可依。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使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置于国家机关监督控制之下,使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与社会会计信息揭示不断走向规范化。

(三)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讲,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是公司的财务状况。为了加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我国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应当与国际接轨,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这一披露体系应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披露内容和披露形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同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未来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跨行业的且普遍适用的披露方法是不可能的。可将全社会的企业划分为若干类型的行业,在行业内对披露内容和披露模式进行具体规定并实现标准化,这是完全可能的并且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二是披露手段和披露时间的信息化和适时化。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电子化和网络化的披露方式必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且在时间上也未固定在季末或年末,而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使用者的具体要求进行适时的掌握。三是披露风格和披露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可以利用一些模块和控件进行人机交互式的信息披露;除了传统的报表以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各种图形和画面进行相关会计信息的说明;披露界面也可以设计得更加美观和具有人性化。

第9篇: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和采购力度的加大。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悄然兴起,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得到了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从微观利益目标向宏观利益目标的转移。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1968年David FLinones率先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随后,Ahmed Belkaoui将社会责任会计定义为:测定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番田嘉一郎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它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随着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层层深入。在吸取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学者发展和补充了一些新观点。田昆儒将会计学有效地运用于解决企业与社会形成的社会责任中,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阳秋林在田昆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会责任会计具体化。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的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向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社会效益。

从这些研究成果看。社会责任会计主要以企业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强调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能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确认、记录和计量,并及时对外报告。反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进行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必须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概念体系,本文以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为基础,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会计的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会计的概念框架主要有目标、假设或前提、对象(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几方面的内容,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是决定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准则和会计技术的基础,也是会计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会计是向特定的对象提供会计信息的一门学科。会计目标受到会计信息服务对象的约束,因此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首先要明确社会责任会计的服务对象。信息是为目标定位服务的数据和消息,是对决策与选择发挥作用的。那么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就是那些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及其后果作出反应的社会群体。

传统财务会计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其会计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财政税务部门、股东、债权人等经济利益直接相关者。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要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外,还要关注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服务对象应该是企业的全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供销商、消费者、投资者、职工及工会、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应该满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需要。及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会计目标不仅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企业目标的制约。正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和企业目标的多元性,以及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决定会计目标应是一个相互藕合的复杂目标体系。

社会责任会计强调企业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以会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社会责任会计目标应该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前提下的企业社会贡献最大化,实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保值增值。

社会责任会计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便于了解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总的来说,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为公众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前提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是构建传统会计理论结构的基本前提。社会责任会计在传统财务会计假设的基础上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补充。

会计主体假设限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社会责任会计依然是一种微观会计,它以企业为会计主体,记录和报告该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社会产生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以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状况。

在持续经营假设上进行运行方式的限定。社会责任会计的记录、核算和信息披露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才可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归集和支付社会成本费用。如果不能持续经营,企业将丧失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在会计分期假设上进行时间范围的限定。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假设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的时期,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信息。社会责任会计也需要分期核算,但是,现实中许多社会责任的各个受益期很难确定。所以,社会责任会计较之传统的会计更难正确使用会计分期。

社会责任会计在计量单位上应该采用货币单位与非货币单位并存的多重计量假设。由于传统会计模式下只核算企业的经济业务,而大量的社会责任是以非经济形态存在的,这也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因此必须寻找除货币以外更适合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假设,这就是多重计量假设。但是多重计量假设并不否定货币计量,由于货币计量的精确性,笔者认为货币计量仍然是社会责任会计中最重要的计量手段。

(三)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

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又称核算对象,具体指企业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很宽,涉及面广,且有的社会责任在会计上很难加以计量。有的信息披露成本过高。因此,在实际应用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从社会责任的属性来看,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两部分,即企业的社会贡献和企业的社会成本。企业的社会贡献是指企业承担社会义务时所增加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收入,即企业行为的外部经济性。反之,企业的行为引起社会资源的消耗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就是社会成本,即企业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

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对象具体化便成了会计要素。《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要素,在这里,可以将会计要素在社会责任会计中予以扩展。

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表示一个企业对社会环境资源的应用和提供程度;社会资产,是指未来能给社会带来利益的经济资源;社会负债,是指将在一个固定的或可以确定的日期要用现金、劳务或其他资产予以偿付的那些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权;社会损益,是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总称,即企业的经营活动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或所作出的贡献。

(四)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如何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传统会计计量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往往并不进入市场交易,因而没有交易价格;而且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可以用货币计量,有些无法用货币计量,有些甚至根本无法量化。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特殊性,因此在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要同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即实行计量单位的多元化,能够定量揭示的就通过货币或实物加以反映,不能定量揭示的则通过文字表述(定性揭示)。

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阶段。仅局限于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机会成本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或复原成本法,经济计量模型进行计量等。

(五)社会责任会计的信息披露

如何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进行揭示,各国做法各不相同,不同企业做法也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叙述性反映,即文字表达法,这是报告企业社会经济活动最简单的方法,以非正规的形式或用文字说明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二是在现有报表中添加新项目或以附注形式反映。这种形式可以与传统会计报表相衔接,但这种方法不能完整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三是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污染报告”、“社会责任年报”、“社会收益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效益和成本报告”等。

结合我国实情和借鉴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方式,社会责任会计可以用三张核心报表来加以反映,即社会责任资产负债表、社会责任损益表、社会责任现金流量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指标分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