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精选(九篇)

经济与生活知识点

第1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顺应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剖析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的特殊矛盾入手,探索性地提出知识经济组织的优化原则与揭示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的基本特点。

一、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矛盾的特殊性

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的目标的形式”。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巴塞尔在其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把组织界定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概而言之,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结合起来的整体。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第2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一、知识经济活动内涵矛盾的特殊性

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詹姆斯·穆尼在与艾伦·赖莱合著的《工业,前进!组织原理及其对现代工业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从形式的意义上讲,组织就意味着秩序”,“组织是每一种人群联合为了达到某种的目标的形式”。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并且共同工作着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巴塞尔在其所著的《产权的经济分析》一书中把组织界定为“对所有权被分割的实体的管理”。概而言之,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有序地结合起来的整体。

作为组织,必然具有目的性、系统性、有序性与有机性。目的性,是说任何组织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设立的;系统性,是说组成组织的各个元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有序性,是说组织内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与时间顺序的;有机性,是说为了协调组织的活动,必然存在着担负不同职责的职能部门的分化,这就类似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既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又彼此贯通,密切配合。知识经济组织作为组织无疑具有组织的一般规定性,作为一类特殊的经济组织,又必然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特点。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活动的矛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在以保密、专利权、特许权等方式对知识要素(仅限于应用性知识)作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的场合,产权人通过知识的使用通常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是知识的内部经济性。这种内部经济性无疑与专利权等非公有产权制度安排相关。之所以要作此类产权制度安排,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知识生产的有效的激励机制。然而,就知识的公共性消费可以拓展知识的作用范围,增加知识的使用价值,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而言,知识又应该是共享的,不应该为私人、少数人所垄断的,这也就是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知识的直接外部经济性源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同时为众多人共同消费的性质。知识的内部结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内部经济性的增强,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减弱;内部经济性的减弱,意味着直接外部经济性的增强。非知识性资源(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除外)则不相同,其消费本质上是排他的、竞争的,不可能在为某人使用的同时,又供其他人所使用。非知识性资源的消费,除给产权人带来经济效益以外,尽管也可能会使非产权人获得相关效益,但这种相关效益只是间接的外部经济性,而不是直接的外部经济性。由于知识的内部经济性与直接外部经济性的矛盾源于非公有产权安排所赋予知识的消费排他性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消费非排他性的矛盾,因而,也可将其称之为知识消费的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矛盾。

第二,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因为通过知识的投入可以不断开拓出新的投资领域与不断提供出新的更有利的投资机会,进而提高劳动、土地、机器设备等实体性资源的产出效率,推动生产函数向坐标图象的右上方移动,因而知识投入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倾向。然而,这种由知识投入所引起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只能在不同的程度上抵消或抑制实体性经济资源投入所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却不可能消除这种倾向。也就是说,在与知识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增倾向存在的同时,与其他经济资源投入相关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仍然存在,由此便构成了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边际报酬递增性与递减性的矛盾。

第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严格的工艺流程与环环相扣的流水作业线,突出强调的是统一性、常规性、一致性、整体性,全部经济活动就类似于一部机器,劳动者个体则相当于这部机器上的一个部件或螺丝钉。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因开拓、创新成为主题与基调而必然强调差异性、独创性、非常规性与个体性;另一方面因知识的生产有赖于人类知识的积累与多种知识的交融、综合,又必然强调协作性、互补性、综合性与群体性。知识经济活动所内涵的这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矛盾,必然要求劳动者个体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在新的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必须具有充分的独立性、机动性,与此同时,个体之间又必须能够彼此沟通,相互配合,表现出高度的整体协调性。

第四,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工业经济活动是严格有序的,甚至严格到操作者必须按事先设计好的规范与程序来动作。知识经济活动则不同,虽其整体活动表现出高度有序性,但其个体活动却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确定性、非规范性与无序性,才使个体有可能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知识经济活动所包含的这一整体有序性与个体无序性的矛盾,也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组织形式发生不同于工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

第五,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由于知识的含量较低,技术更新周期较长,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较慢,所以,某种经济组织一经形成,便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或刚性。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高投入必将导致技术更新周期缩短,活动的内容、方式、手段的变化节奏加快,并要求经济组织形式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果说使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刚性,是包括知识经济活动在内的任何经济活动得以进行的一般前提的话,那么,使经济组织形式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柔性,则是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特殊的条件。

第六,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除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外,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均含有流动性与非流动性的矛盾。流动性,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空间位移性。非流动性,则是指作为动产的经济资源发生空间位移时因遇到阻力而导致流动性或部分流动性的丧失。知识作为动产的一类,尽管在流动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相比非知识性动产所遇到的阻力却要小得多,流动性也要强得多。知识性动产与非知识性动产在流动性方面所具有的显著差异,也会对知识经济组织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七,自主性与控制性的矛盾。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劳动者个体从属于机器体系,其活动处于完全的受控状态,不具有自主性。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一方面劳动者个体的自主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又需要对自主进行的个体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使个体自主性与整体控制性这一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同样是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重视的。

二、知识经济组织代化原则

基于对经济组织优化一般要求的认识与对知识经济内涵特殊矛盾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高运行效率原则。判断某一知识经济组织形式是否合理,首先应看其是否有利于知识经济活动高效率运行。知识经济活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予以下因素:一是实现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在系统内外合理配置的机制是否健全;二是促使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机制是否健全;三是管理体制、管理方式、曾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四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第二,低运行成本原则。某项经济活动的高效率如果是以高成本来支撑的话,那么这种高效率则可能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得不偿失的。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不仅要坚持高运行效率原则,还要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知识经济运行成本,主要包括以下项目:一是各种经济资源在结合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耗;二是管理、协调费用;三是激励、监督成本。在上述3项成本中,第一与第二项通常是此消彼长的。坚持低运行成本原则,并不是说应使知识经济活动运行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处于最低点,而是说在知识经济活动效率既定的前提下,应使其总运行成本最小,亦即使知识经济活动的净产出最大。

第三,主体性原则。在传统的工业经济活动中,人从属于机器,主体受制于客体。因而在进行工业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体系与工艺流程的需要,而不是主体的需要,对物的组织被置于第一位,对人的组织则服从于对物的组织。从这种意义上说,工业经济的组织原则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而在知识经济活动中,主体的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发挥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是主体支配客体,而不是客体役使主体。因而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才能满足主体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需要,如何才能为主体充分展现其个性的魅力与进行多样化的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组织设计遵循的原则应是主体性原则,而不是客体性原则。

第四,弹性原则。如前所述,知识经济包含着有序性与无序性、刚性与柔性的矛盾。为使这些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必须使知识经济组织具有较强的弹性。具体说来,一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与包容性;二是要使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三是要使其具有较强的可调整性;四是要使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第五,开放性原则。知识经济领域是高度开放的领域。与物质、能量通常是单向直线式流动不同,知识的流动通常是双向并呈辐射状的,知识经济网络由此交织而成。知识经济网络不存在固定的边界,随着认识的深化与新认知领域的开辟,其网线必然越来越密集,其边界必然越来越拓展。基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知识经济组织设计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应使所设计的组织具有不断拓展自身边界与最迅速、最充分地与外界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能力。

三、知识经济组织架构特点

知识经济活动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流通活动、分配活动与消费活动的总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与组织形式作—剖析。首先探讨—不知识生产的组织主体安排。

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3大类。与其对应,知识生产也包括基础知识生产、应用基础知识生产与应用知识生产3大组成部分。因基础知识生产只具有外部经济性,不具有内部经济性,其产品是典型的公共产品,故只能由国家出资举办研究机构按非商品生产的形式来进行。

应用基础知识,一方面因其消费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故可被归入公共产品之列;另一方面因其应用范围与应用者集合可大体确定,从而可借助一定形式将其外部经济内部化,故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应用基础知识的这一双重属性便决定了对其生产组织主体安排可作如下选择:或者由国家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公共产品来生产,或者由私人出资设立研究机构作为私人产品来生产,或者同部门、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出资作为准公共产品来生产。

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应用基础研究资金全部由国家来提供,难免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使用者一般是特定部门或特定行业,此类事业若由国家来举办,便可能因无法清楚地把握需求及其变动状况,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难以吻合。

第二种形式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成果的需要者有可能因自身财力限制而无法取得研究成果的使用权;二是某些耗资巨大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有可能因举办者财力不足而无法进行。

第三种形式,既不存在第一种形式的不足,也不具有第二种形式的缺陷,它可以灵敏地适应应用基础研究的需要及其变化,可以在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应用基础研究有充足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的利用,因而,在笔者来看,不失为一种最适合于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与发展的组织主体安排。

应用知识,可进一步被区分为常规知识与非常规知识。与此相应,应用知识的生产也可被分为常规知识生产与非常规知识生产。因常规知识是在某实践领域被普遍应用与反复应用的知识,故可通过数据化与编程将其转换为计算机语言,对象化为计算机功能,使其得到更为广泛、更为经济的利用。非常规知识生产包括非常规技术生产与非常规经验、技能生产两部分。其中的非常规技术生产,或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来进行,或可由企业成立研究机构或组织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作何选择为宜,则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财力与其对非常规技术的需求状况。财力雄厚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大的企业,一般可自行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非常规技术研究;财力单薄且对非常规技术需求量小的企业,则直通过外购方式或吸收无形资产投资的方式来满足自身对非常规技术的需要。非常规性经验与技能,因只能通过劳动者干中学来获得,故其生产无法通过设置研究机构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来进行,而只能通过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充分调动与激发劳动者于中学的热情来进行。

关于知识生产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式。按照雷蒙德·e·米尔斯与查尔斯·c·斯诺的观点,工业经济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经济组织形式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功能型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是等级制,通过专业分工系统逐层向上,从一种标准化工作过渡到另一种标准化工作,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命令链,对整体活动逐级进行指挥、控制与协调。随着知识尤其是特殊性专业知识成为企业资源的核心,功能型组织经过部门型组织、矩阵型组织的短暂过渡,于20世纪80年代演变为网络型组织。笔者认为,网络型组织区别于功能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现代知识经济活动是以团队为基本组织单位来进行的。这些团队相互关联,按照若干基本组织原则,通过灵活的、强大的交流网络彼此协调,不存在集权控制,其团队的组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转换而变动的,故团队组合又被称为不规则型企业。在不规则型企业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的,同时又在更大的范围背景条件下存在,并须遵守这种背景条件,以达到自治与协调的高度统一。这种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的网络型组织显然能最有效地利用知识,最迅速地积累与创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充分地展现个性的特点与最迅速地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

第二,职位权威让位于知识权威。维娜·艾莉在其所著的《知识的进化》一书中谈到,在与功能型组织共生的官僚制度中,你拥有的职位决定了你的权力,存在的是职位权威。但在网络型组织中,权力来源于你所掌握的知识与所了解的人,存在的是知识权威。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知识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成为主导性力量。

第三,组织边界可以无限拓展。在功能型组织中,由于权力体系是按照等级层次构造的,所以组织的规模或边界必然要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在网络型组织中,不存在集权控制,因而组织的规模或边界也就不会受到合理管理幅度的限制,随着新的知识供给单元或知识消费单元的出现,网络的边界必然向外拓展与获得不断递增的知识规模效益。

第四,联合成为主流。在采用功能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往往以获胜企业兼并失败企业而告终,被兼并者丧失了它的独立性。而在采用网络型组织形式的场合,竞争的结果则通常是竞争双方达成联合的协议。与兼并不同,联合意味着在继续保持双方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协同动作,这无疑是实现竞争双方知识资源交流与共享的一种最有利的组织形式。

第五,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在以等级制为特征的功能型组织中,为满足集权式管理的需要,信息主要是纵向流动或纵向传递的。而在网络型组织中,由于团队之间主要通过彼此的沟通对话来协同动作。所以信息主要是横向流动或横向传递的。以信息横向流动为主的网络型组织可以使信息知识资源得到更为迅速、更为充分、更为经济的利用。

第3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1.构建网络,把握知识内在联系

我们虽然已经完成了一轮复习,对书本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我们的知识仍然是零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把握书本知识,必须根据高考考点,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把教材内容分单元或板块进行复习,如《经济生活》可以从消费(包括货币、价格、消费等内容)、生产(包括宏观上的发展生产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微观上的公司、劳动和就业等内容)、分配(包括微观上的个人收入分配和宏观上的国家收入分配)、交换(包括国内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际的经济全球化等)四个方面搭建知识框架。《生活与哲学》可以从前言、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五大板块构筑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要注意知识的点、面结合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某一课内容的复习也要注意构建这一课的知识网络,如《经济生活》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构建如下网络进行复习。

2.发散思维,多角度解读教材

二轮复习,我们的思维不能仅局限于一个模块的内部。有些知识,我们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运用其他模块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解读。例如,《经济生活》模块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在《政治生活》里,便是政府履行相关的职能;《政治生活》模块中的政治制度,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都叫上层建筑;《经济生活》模块中的生产与消费、效率与公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等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矛盾观点;坚持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理财观、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原理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原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等内容都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哲学道理;“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营”、“公司经营成功受经营战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信誉形象等因素影响”、“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等内容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原理;《经济生活》模块中的“以人为本”和《政治生活》模块中的“对人民负责”、“执政为民”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原理;《经济生活》模块中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文化生活》模块中的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和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都体现了《生活与哲学》模块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等。

3.关注时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政治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征,在于它的时政性。政治学科高考命题从不回避热点问题,恰恰相反,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要关注一些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了解一些涉及民生、经济、环保方面的问题。要学会运用书本知识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例如,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这一热点问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体现了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说明了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的哲学道理。今年高考,我们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有:中共十、莫言获诺贝尔奖、争端、欧债危机等。

4.加强训练,提高备考能力技巧

第4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

一、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

养的重要性第一,具备经济学素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经济信息,从事着一定的经济活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除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树立科学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生产供应链上的每个岗位,乃至于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具备经济学素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理财的需要。当今社会,除职业本身对经济学素养有要求外,每个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打理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如何,直接关乎他的事业和家庭。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与投资,如何实现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合理规避通货膨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第三,具备经济学素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生活的需要。经济学作为一门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进行选择的科学,具备经济学素养可以让我们自觉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取舍和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妥善安排个人的生活。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婚姻、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新视角,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有助于看清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本质、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专业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经济学思维教育则教学生如何“生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二、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

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是把经济学教成充满术语、模型、图标和数学的坚不可摧的、望而生畏的理论体系堡垒。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被经济现象所包围,经济学的精髓在于经济学复杂的理论体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一套观察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活生生的、日常发生的现象的解释来熟悉和理解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对经济学思考问题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力。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商品价格形成机理、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选择、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等。其次,运用所学的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能力。经济学理论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不是黑板经济学,因此,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人们利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学思维方式去理解并解释周围世界中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再次,将对现象的分析形成经济学观点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因此,对现实经济中热点、难点现象的加以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经济学观点,才能使经济学基本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最后,提出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大学学习要实现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要实现学知识到提出问题的转变。经济学素养要求从课本导向转变到问题导向,而关于社会经济的问题每个有心人都会观察得到,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建立起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三、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现状

为掌握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状况,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方式对重庆大学理工科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大学生已掌握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第二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加强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8%。经济学素养很重要,但以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受调查大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在关于经济人、GDP、通货膨胀、量化宽松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10道题中,答题平均正确率仅有65%,这反映出非经管类大学生在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上确实有所欠缺。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具备经济学素养的重要性,具有加强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9%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正在自主学习经济学知识,浏览财经新闻、阅读较为浅显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及听取经济学讲座是其获取经济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另外,72%的大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表示如果有机会,会采取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经济学素养。其中,37%的学生倾向于学习宏观形势分析、政策层面的内容;33%的学生希望学习股票、证券等金融知识,10%的学生希望了解创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微观层面的知识,而对于经济学基本概念、分析工具等知识介绍的选择较少(8%);另外还有1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更倾向于何种学习内容。而对于学生喜欢的经济学通识课授课形式,仅有10%的学生选择系统化的基本知识讲解,57%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与专题式案例教学相结合,33%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与课题讨论相结合。这表明,对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应突出应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路径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经济学素养培养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经济学素养培养的应用性,把经济学基本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经济动态结合起来,采取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观察—思考—一般性结论—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教学理念,即从问题出发,为了理解问题而学习知识,在阅读中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学习完理论后回到问题,体会如何将理论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培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发言、课堂展示和写作等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丰富课外实践,提高大学生有关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限的课题教学时间不能促使学生完全吸收和消化所有经济学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邀请一些经济学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居民理财投资、社会收入差距、房地产价格调控、人民币升值、大学生创业等的系列学术讲座,以提高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作者:张青 丁从明 单位: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系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继续教育;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联合国一研究机构的年度报告中。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正式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随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日渐发展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必然要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并改变着经济社会生活的面貌。而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与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将给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它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是资本,也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自然资源、货币是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这种无形的资本要靠一种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来获得,那就是未来教育体系中起巨大作用的继续教育。

二、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的特点

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础是科技和教育,而继续教育又是未来教育体系中的生命力。继续教育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本文对于在知识经济中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更偏向于张伟远教授的观点,即: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继续教育应该是和正规教育并列的两个系列,职业教育是继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精英继续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

(一)终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让我们明确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集中于大学毕业前的全日制学习,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过程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观念下,教育是一种连续、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的一生必须是自始至终受教育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候从未有过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一次性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的中心。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将有力地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将对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多样性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这正是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它能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的再继续,而不单指以前的面授,这样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育手段通过网络这个媒介,都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方便了学习对象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另外在教育主体上,继续教育更是充分体现出来它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社区等都成了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来临时,继续教育渐渐成为市场化下的产物,为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性

本人认为继续教育之所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继续教育单从继续二字来看,继续教育体现了一种连续性,一种不轻言放弃学习的精神。而知识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创新性,但创新往往离不开一种终身受教育的观念,离不开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再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创新。

坚持创新,必须创新继续教育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性、研讨式、案例式等新的方法,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创新,必须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理念。继续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培训活动市场化、培训机构企业化、教育内容个性化、培训手段现代化和培训制度终身化的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求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上考虑继续教育。我们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契机,推动继续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推动继续教育手段向先进性、现代化迈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基础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

三、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起核心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半衰期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就会出现相对不足,很难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而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来解决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再生能力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一种资源。知识经济需要更多是优质高效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这样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使国家、企业和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充当了“充电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中,跟上时代步伐,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必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助推器的作用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很快地内化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速度。因此,继续教育最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是“教育的经济”和“学习的经济”。继续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必然极大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于德君,李艳霞.浅论知识经济与继续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51-52,64.

[2]徐荣远.试论知识经济社会与人教育观念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3,(3)26-27.

[3]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4]舒服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继续教育发展[J].中国建设教育,2006,(6)9-12.

第6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课程 教学方式 改革思路与对策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非经济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能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一直都不太理想。深入探讨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对其加以总结与分析,对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美国哈佛法学院创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案例―理论―案例,案例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研究讨论案例需要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案例,学生在这其中既学到了理论,又提高了实际能力。[1]

与微观经济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学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读性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兴趣。该课程的教学案例基本上是源自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总结。这种案例具有典型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二,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并加以讨论、分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经济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第三,该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案例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在整个案例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动引导,并发挥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才华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使课堂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之中,而不可能出现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沉闷、学生打瞌睡的现象。毫无疑问,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同样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曾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杜威进步主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失败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它更注重“在老师指导下”的“再发现”,即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发散思维的结论进行精简和整理,然后选择最佳路径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内涵。[2]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3]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本质是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看作是相同的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拟科学家为认识自然界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来构建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方法的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探究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科学的技巧,对教师而言则是一种教学技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最重要保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才能实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第二,学生学习的实践性。无论是培养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主动建构才能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第三,知识的重现性。是指学生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演绎和证实已有的知识经验。第四,开放性。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只要学生想到,而且是力所能及的,就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

(三)问题驱动导学教学法

“问题驱动导学”,是指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的一个以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组织方式。[4]该教学方式主要运用微观经济理论,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

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是在班级团体教学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检测,并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最终使得各层次学生对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5]

(五)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最早是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代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分析、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启发式教学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不再遵循传统固定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倡一种开放的,吸收多种教学方法经验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与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它将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虽说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思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遵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6]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

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比较庞大,知识点较多,并且具有一定学习难度。无论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还是现行的案例教学方法等现代教学方式,改革的目标都是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主体慢慢地由“教师主导,学生为辅”的被动式教学向“学生主导、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转变。现代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互动、联动,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思路是,采用多媒体现代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读写议等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环节,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对策

1.因材施教,灵活把握。目前,微观经济学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管理类和非经济管理类高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授课范围比较广,授课对象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根据授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教学大纲、教材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识性和实用性。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夯实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而对于非经济管理类学生要注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2.教考结合,突出特色。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则是衡量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教学方式是手段,考核是目的。因此,教师应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与课程考核结合起来,实现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纳入考核范围,在课程考核成绩中设置一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微观经济学双语案例教学模式探讨.黑河学刊,2010,(7):102-103.

[2]唐彬.发现式、探究式和研究式三种教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课中的综合运用.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43-38.

[3]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9,(1):48-52.

[4]严瑞芳.问题驱动导学模式探析――《宏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8-9.

[5]唐年.浅谈滚动式分层教学方法在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2006,(2):39-41.

第7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1. 知识型员工的相关概念

1.1企业的知识工作和知识型员工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曾将知识工作定义为:利用技术和知识来提高企业生产率,以增添知识的生产性和生产力特点,进而影响管理理论的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过程。而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也增添的了新的知识工作涵义,这就是在信息经济时代下知识工作的发展,这是对经营管理活动的知识技术创新与应用过程。我们必须要加强此时期的新知识学习,创造出新产品,知识创新就是知识工作的根本服务目标。因此,我们将新知识工作定义为对知识的利用、创造和学习的新知识经济活动。而知识工作者也就是知识型员工的定义为对现代科学技术加以利用,以此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并且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是知识型员工的主要特点。其工作性质属于思维性活动,它以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更新、发展,该工作灵活性较大。总的来说就是知识型员工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及知识型等特征。本文笔者认为利用人类智慧创造高于手工创造价值的员工。

1.2知识、信息和工业经济

企业信息经济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基础,也就是我们常称的“后工业经济”,将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业经济以对自然资源高度和单一利用为主,并围绕利润最大化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工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升华就是知识经济,是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以信息为支柱的信息经济产业,知识经济就是其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对国民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表现,是对信息经济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进一步深化。其经济发展顺序是工业、信息以及知识。我们现今正处于信息经济时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因此,知识型员工管理也是信息经济时代管理。

1.3信息与知识管理、知识经营

知识型管理是信息经济时代下的产物,也可称其为知识管理,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提高与创新,它为企业隐性与显性知识的共享创造的新途径。纤细管理的纯粹管理就是进行基本的信息分类等。因此,知识与信息意义并不相同,它是人类认知能力同信息的共同产物。二者的区别在于信息和知识管理两方面。对人与信息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企业管理。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促进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间的结合,以增强企业预见力及应变力。不少发达国家在20世纪末设立了知识主管这一总经理和信息部经理间的职位,进行恰当分工,企业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是信息部经理主要负责的方面,知识主管重点从事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企业创新。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均是知识型员工采取的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层次更高。与企业经营相比,管理是根据企业经营决策来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意图,也就是企业经营目标、计划、方针、战略要求及具体任务的下达,组织生产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以管理层次看,管理处于企业执行地位,知识经营处于决策层。因此,知识管理与经营属于执行和决策关系。

2. 企业知识型员工具有的特点及管理策略

相对于其他员工而言,知识型员工的竞争性更强,公司应进行必要调整,构建知识型公司,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相互合作的创造方式。只有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骄傲性、流动性、成就型及复杂性几种特点。

知识型员工独立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喜欢企业领导将每项工作规划的过于细致,这会使员工感觉没有自主性,被任意摆布。通常知识型员工比较倾向独立自主,它的这种特性体现在工作方面和工作场所灵活性的要求、宽松组织气氛,他们更加重视工作自我引导,他们不愿受物的牵制,也同样不愿受上司遥控。

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特征是创新。库珀认为: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不在于他们对秘密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他们利用有限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创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复杂而繁琐的,需要不断发挥其灵感与资质,以应对多种突发状况,以促进技术进步,以增加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

多样化的信息传输渠道与专业技术发展带动了组织权利结构变化,职位不是唯一的权利决定因素。由于受到知识型员工某种特殊技能的影响,企业上司、下属以及同僚均会受其影响。但其本身某方面知识与特长的缺陷降低了知识型员工对权威的崇尚度。

目前,国家和企业就是以技术为主要竞争点,人才竞争是最根本的技术竞争,尤其是知识型员工竞争,在这种大的市场环境下,增加了知识型员工的宏观需求。同时,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界限的模糊,提供了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可能性。这是信息经济向传统雇佣关系所提出的挑战,至此“资本雇佣劳动”定律备受质疑。信息经济时代下,资本已不再稀缺;资本已被知识所取代,雇佣关系已无法长期保持。

知识型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更加重要,他们更加重视是否能得到社会尊重和承认,知识型员工不再满足被动进行一般性事物的完成,他们极尽追求完美。这种类型的员工更热衷于挑战高难度的工作,他们将这视作一种乐趣,是对自我价值方式的体现。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复杂性是指劳动复杂性。他们主要从事复杂劳动中的思维性活动,他们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这不同于体力劳动,是一种无形的劳动过程,它可能是时刻发生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场所的。并且这种工作没有明确的步骤与流程,无明确劳动规则,其他人难以知道其做法。所以,监督劳动过程布局任何意义。

因此,在这个崇尚知识的时代,充分开发员工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体现出较高的价值尤为重要。而知识型员工作为重要的企业资源,企业在管理也应相应作出逐变革与调整。具体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加以改进: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独立自主性,重视发挥员工工作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员工建立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同时,让员工和产品进行平等对话,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认识到他们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更好的发挥在企业中的作用。

第8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一、 从政治试题看考核思想和方向

从今年广东省的政治试题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特色。试题的主旨思想仍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具体表现在:

1 考查近期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类题型主要在选择题中。

2 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的考查,这可以从对经济理论的考查中获知,试题选取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作为命题背景或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知识和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主要在非选择题中。

3 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命题多选取生变得经济生活实例,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相比往年高考,今年政治试题新变化

1 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今年政治试题经济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41题,材料一考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材料二考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材料三综合材料一、二考查我国今年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也实现了热点问题经济化分析解决的综合考查。

2 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少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如35题(1)、(2)问,考查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等问题,还涉及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和分析,以及效率和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知识。

3 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广东省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34道选择题覆盖了34个重点和热点。其中:时政热点7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前7题,第8、9、10、11题是经济常识题,12-26题则依次为政治和哲学常识题。35、28题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合作,考查我们经济(全球化)常识和政治(国际关系)常识。紧扣热点,27题开始,通过市场的无形调节,考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31题,从“超级女声”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经济对文化的反作用力,这就属于一个关于文化的热点问题,从传媒界到经济学界的热点,从现象到本质的升级,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对电视选秀活动要深入剖析,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进而发掘其经济潜力和规律。

三、 学生在答题中应如何把握复习要点

1 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

(1)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第41题(3),以“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之论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或者片面的列举一些扩大内需的事例,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 失误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都是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剖析,并联系实际,找出解决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很多考生答题失误,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2 从答题失误中总结高考政治备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试前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场考试都应该做到这点,要从经济学基础常识扩展到边缘知识,熟练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学的深度去剖析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本质;对发散性思维问题,仔细揣摩题干内容,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答题的技巧和条理,条理清楚,有利于考生在阅卷时得到加分,也有助考生当场发挥系统化、条理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空的理论,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考题的必要性。

四、 教师在政治教学上应采取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第9篇:经济与生活知识点范文

本文从职教院校经济管理教学特点出发,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经济管理;存在问题;教学改革策略

G642;F2-4

一、经济管理教学的特点

(一)针对性

职教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来开展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经济管理教学,要从教学目标和大纲出发,制定计划,体现教学重难点。教学开展中,不能纯理论教学,要结合一定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管理知识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参与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是课堂教学继续下去的保证,因而教师要懂得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教师要利用经济管理的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案例的教学方式,进行师生讨论,利用讨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三)实践性

经济管理教学,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水平,还需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使其遇到经济管理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职教院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未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积累学生的经济管理经验。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滞后,手段单一

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着经济管理教学,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改革。这表现为教师教学理念不更新,仍认为自身是教学的主体,课堂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⒂攵炔桓撸课堂积极性很难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降低。目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够合理,过分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对于能力培养不加重视,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特点,导致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互动少,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二)设施不足,实践缺乏

经济管理专业应用性强,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学设备和实践基地要求高。但受教育经费等的影响,职教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硬件实施和实践基地没有建设完善。经济管理教学中要用到的教学视频,因为没有多媒体,学生就无法直观和形象地接触教学内容。此外,职教院校经济管理实践基地发展滞后,学生学到的理论没有进行实践操作,例如经济管理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知识,如果不在实践中进行演练,学生学到的只是理论,不能够灵活地运用去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习地点多为金融、证弧⒚骋滓约拔锪鞯裙司,从事的公司比较核心的工作,因而很多公司不愿意接收大学实习生,使得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理论无法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重视不够

传统理论教学和教育经费缺乏等客观原因,加上教师对于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使得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开展。首先,传统经济管理教学以教授为主,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实践教学不被重视,只是一个形式没有具体落实。其次,职教院校经济管理会利用到案例教学,但实践活动缺乏,“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现象。经济管理应用性很强,不通过操作练习,学生无法积累实战经验,不能灵活操作所学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最后,经济管理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学生要掌握的行业相关知识多,但教师只注重教材的知识介绍,对于前沿的实践理论,几乎没有提及,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三、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优化结构,建立体系

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因而需要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首先,合理划分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和内容进行课程安排,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建立起完善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其次,要重视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把学生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分阶段教学,灵活安排和调整教学时间,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最后,课程本身要有科学的考评标准,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辅导。

(二)多种形式,加强实践

诸多因素影响下,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而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质量。首先,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运用理论知识。其次,可以安排学生参与社会企业实习,制定具体的实习指导方案,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加深经济管理理解,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最后,开展一些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利用一些竞赛,提高实践效果,例如创业培训班、创业研讨会等,利用这样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三)丰富内容,拓宽知识面

和专业性强的专业相比,经济管理专业性并不是很强,但其覆盖范围广,就业的选择多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较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教学体系,适当介绍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摆脱书本纯理论的束缚,了解社会经济管理的背景知识。教学方法的选择很讲究,运用好的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了解目前经济管理形势,适当地介绍,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结语

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职教院校需要重视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还需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结合实践,这样才能在今后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发挥好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瑞莉.信息技术发展下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创新[J].读天下.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