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经济学核心课范文

经济学核心课全文(5篇)

经济学核心课

第1篇:经济学核心课范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高效。而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化则是满足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经过程。因此,经济管理学科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中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辅助,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实现了和现代技术的整合,让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人才培养的方向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要求。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

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以电子形式采集、处理和储存、传递的信息技术手段。一般来说,我们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都是信息技术的范畴。不仅如此,这些常见物的硬件设备、软件工具,甚至使用方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理论。利用这些设备人们可以对生活中的图、文、声等信息进行搜集、加工然后展示,这便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极致的表现。尤其在网络技术飞速前进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功能越发强大,其不仅可以让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还能在生活中给予人们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服务。可以说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给人们带来了更广泛的表现平台。在教学中更是如此,信息技术的计算机仿真、多媒体应用和虚拟远程功能让经济管理教学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传统教育的弊端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一)创新教学的方式,让课程设置变得合理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最应注意的就是实际的应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地位为学科教学准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专注的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增强自己的逻辑理解能力。教师还要和学生之间有积极的互动,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训练中利用理论知识和操作实际解释和感受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科专业的优劣点。教师还要让课程的内容分布变得合理,适时的加入一些景点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案例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角色扮演,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生活的有效运转。因此,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知识根据难易度层层推进,这样学生才能有充分的接受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学生接受速度的情况分析学生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扎实的经济管理基本知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实质需求和基本的兴趣需求。

(二)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工具在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中教学条件的创设和教学工具的辅助可以让学生个体的学习热情不断上升。首先,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优质的教学水准。要充分利用专业的教学语言和幽默的教学语言,让语言这个传播媒介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动力。在经济管理学科专业中知识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都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运用单一的语言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很容易走神或者厌学,很难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生动的信息教学方式,在多媒体声、图、文同步的情况下让学生全身各路神经受到刺激,让学生准确理解抽象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管理专业中的重点,从而优化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方式,从而提升教学的成效。

(三)网课翻转课堂技术的利用和实施1.课前自主学习的实施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明确学科教学的目的,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准确的材料。不管是教师选择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资源,还是教师自己搜集制定的教学材料都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的消化承受力为基础展开。尤其在学到筹资方式和股利理论等非常复杂的理论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去网络平台看名师讲解的相关课程内容,然后配合相应的教学课件进行深入的讲解。而在实践性比较强的知识学习中,比如时间价值、资本结构等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按照具体的案例制作一些动画或者小视频,然后配合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实际的操作能力。如果教师遇上知识点繁杂、内容又非常丰富的章节,比如财务分析等,教师可以在课件制作和视频制作的部分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做一些问答设计等,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2.课堂上消化吸收知识翻转课堂的经验总结中我们可以得出,学生上课的重要目标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记忆,而是更深层次的知识点理解和不断丰富的知识点升华,这是信息时代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从资本结构相关的知识点说起,我们可以得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表达为主,主要通过文字和随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资本结构这个基础的概念、资本结构的一些类型以及其在教学表达中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初步的了解知识学习的重点。到第二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资本成本的相关知识,这里需要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升,需要学生掌握资本成本各个要素的基本计算方法。在这样实践性和操作性普遍比较强的问题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和表达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到了第三步,教师要给学生讲风险衡量的知识,需要具体的例子诠释杠杆利益,需要实际的生活经验表达风险衡量。从具体案例中可以找到影响这两者发展的主要要素,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点。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锻炼了自己运筹帷幄的能力,小组合作完成随堂练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和运用好知识点。第四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前面几步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领会到的经济管理经验来实施现场模拟。现场模拟的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的力量等等来展开,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3.课后总结目前,我国网课教学中经济管理教学方式还是比较新型的,但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和经验缺乏,教学过程仍然显得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经济管理教学的每节课后总结都要从成果和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后总结当中,学生及时的去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分析总结,将信息技术教学和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整合经验罗列出来,以供后续教学借鉴。

(四)创建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在经济管理教学中,让师生对信息技术设备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单纯的实体实验室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经济管理教学的需求,因此需要完善的虚拟教学实验平台,才能满足师生教学的迫切愿望。要想建立虚拟的实验教学平台,就需要做好服务器的配备,需要在服务器中安装实验教学的相关软件,这样师生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完成互联网的教学。虚拟的实验室教学平台还需要具备的管理模式、资源共享的搜索技术,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还在实验时,其实是在提升学科教学信息化的程度,信息化的方式让经济管理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通过服务器实时接受到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当然也可以根据课程任务要求完成实验课的学习和实践任务。就目前来看,这些年实验室承担的教学重量不断增加,所以虚拟教学平台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显得非常有必要。同时,虚拟的网络教学平台以空间小、运行效率高、内存低的优势在经济管理学科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两者的整合是信息时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状况入手,在实际教学中渗透信息教学,应用信息教学手段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使其融进社会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刘超.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150-152.

[2]李逢春.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管理教育的整合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8(26):281-282.

第2篇:经济学核心课范文

【关键词】情境教学信息技术深度学习

一、以情激学,让学生认知学习更带劲

孩子的学习究竟需要什么?在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该问题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兴趣,换句话说兴趣是孩子们学习最主要的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典型特征有:好学、好动、好问、好奇,他们热衷于一切好玩的、有趣的游戏。可见,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创设出各种指向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使课堂学习者更主动,学习的过程更带劲。如笔者执教《认识计算机》时,我尝试设计了学习情境:“寻找计算机王国的国宝”。首先,我虚拟了一个故事情境:“计算机王国里有一台钻石计算机,非常的漂亮、精致,大家都想得到它。”然后,我在此情境上引发一个指向学习内容的游戏任务:“如果你想要拿到“钻石计算机”就必须要闯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认识中央处理器、认识存储器、认识输入设备、认识输出设备,每一关采用选择、猜谜、迷宫等形式展开教学。如学生闯关到教学存储器这一环节,电脑屏幕上会出现:硬盘、内存条、优盘、光盘四个都属于存储器类别的物品,然后情境会提示学生把图片与名称匹配起来,答对可以去下一关,答错将继续作答,直到完全掌握,回答正确为止。在这个情境小游戏的后期,我还把它制作成了一个程序游戏,便于孩子自学该章节的内容。首先图片和名称是对号入座的,接着会有个罩子罩住图片,图片会随机在四个位置出现,最后在图片与名称打乱的情况下让学生拖动鼠标让他们对号入座,以此完成学习成效的检测与巩固。孩子在情境游戏中全身心投入,这种自主式的学习行为一旦被触发,就会如同海绵吸水般,有着非常强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持久度。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看到儿童这种学习行为的鲜明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趣味情境,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中学习,从小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意识和兴趣。

二、以情启学,让学生课堂学习更创新

儿童的深度学习是体现创造力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随时都有,他们需要特定的环境熏陶、意识激发、情感投入,才可能被释放和点燃隐藏于身体之中的创造能力。在对情境教学的实践发现,学生的思维力因情境教学更为活跃,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如在执教《PCLOGO——画组合图形》一课中,笔者设计参观小熊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先参观小熊家的客厅、卧室、厨房、书房以及卫生间,然后通过PCLOGO命令,利用三角形、正方形等形状组合,为小熊家设计和完善它的家。学生在掌握画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展开了自由想象:在小熊家里还会有什么?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情景问题中积极思考,他们分别画出了长桌、床、电视机、冰箱、牙刷、镜子、毛巾、铅笔、书本、凳子等,还有的同学设计了小熊和家人一起骑的双人自行车。该案例中,我通过创设了一个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的学习情境,为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作了适当的铺垫和过度,使得他们在对知识技能巩固与运用的基础上有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见,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来,更多是依托于他们原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对知识进行改造与再造,对技能进行提升与突破,从而出现更多样化的学习成果。特别是参观小熊家的情境使孩子以一个客人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设计小熊家各类家具和物品的时候,很多孩子还是处于帮助小熊的学习情感中。这类良好的情境联系着学生的冲动、注意、情感,极大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不刻意的学习,反而催化了学生产生强大且丰富的创造力,使学习进入创造性领域。

三、以情促学,让学生小组合作更融洽

很多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斥着大量的行为训练,对某一命令反复的操作,直到学生在机械联系中掌握,这种体现了认知主义的思想的学习行为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形成技能的主动行为,学习离不开一定的学习情境作催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互动学习,从而快速、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这种有效度的合作可以建立在情境之中。以情境促使在小组成员相互尊重,充分讨论,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予了他们充足的表达空间;以情境去激发小组成员合作的默契度,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相互帮助,从而这种由内心自发的学习行为,成为了深度学习的有效保障。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一课中,笔者现创设了小花狗为自己农庄设计宣传小报为情境。小花狗自己开设了农场,种植了很多健康的绿色食品,有番茄、黄瓜、香瓜、西红柿、甜瓜等,但是没有人去买它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主动地站出来倡议帮小花狗设计一份宣传农庄的电子小报,来推销滞销的农产品。因为情境中有限时的原因,孩子们自主分成六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最快地完成这份电子小报。大家结合着个人特长去找素材,去设计版面,作展示准备等。很快,各小组均完成了一份电子小报,各组推选了代表帮小花狗进行推销农产品,现场的同学还当起了顾客,根据小报介绍和设计美观程度进行投票,完成了虚拟币的换购。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津津乐道,在情境中他们发现原来信息技术课还能卖蔬果,电子小报能有这样广泛的宣传作用,当然也有学生会探讨为什么别组小报比自己小组做得好,找老师帮助分析原因,等等。未来的学习不是独立个体的学习,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发展。情境教学给予了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的目标与方向,让学习成为一个更多元的活动过程,在同伴的学习中建构出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让更多的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构建的主体。

四、以情研学,让学生实践学习更有效

研究性学习是源于国外的经典学习模式,在提出一个主题后,学习者围绕该主题设计研究内容和研究行动,在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倡导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也可以作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特别是基于情境模式下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将更有助于学习者主动寻求课堂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活动找到生长点,进一步探索体会其学习与应用的价值。如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关于电脑一生》的研究性学习,笔者创设了一台即将报废的台式电脑悲伤自泣的情境,引发了学生开展《关于电脑一生》研究性学习。各小组确立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比如,“台式电脑发展历史研究”“直塘小学电脑使用研究”“报废台式机如何有效利用研究”等多个研究小组。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主动的与老师沟通问题,自主上网查询资料,采访不同的老师和学生等,并合作完成了研究微报告。在学生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例如,加大学校各台式机使用的时间,中午可以定时开放,不造成资源浪费。报废的台式机不要随意丢弃,将内存等零件进行拆分回收,二次利用等。总之,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希望本文能为情境教学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共勉情境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2]吴雁冰.浅谈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Z4).

[3]茆爱梅.初中信息技术优化情境导入的应用探究[J].学苑教育,2015,(16).

第3篇:经济学核心课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启发

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我在教学中常常反思核心素养及其落地,对于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意味着什么?我思考的答案是: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一方面要兼顾考核评价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通过生物知识学习能够获得什么,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显然是最好的回答。对于学生而言,我们也要引导他们超越考试评价的需要,真正从自然科学及其意义的角度去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也就是说,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建构生物知识,生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恋君.初中生物课堂融入生物核心素养———以“人类应用遗传和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z1):143—144.

第4篇:经济学核心课范文

关键词:药学经济学;临床药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研究医药领域有关药物资源利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最大程度改善的科学[1]。临床药学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2]。仅仅关注和重视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足以保证合理用药目标的实现,药物经济学能从经济性角度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得合理用药真正得以落实。可见,临床药学专业开展药物经济学课程极为必要,这既符合当今医改形势临床药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开展药物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医科大学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临床药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全程化药学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药物经济学课程也一直作为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延伸。2019年起,药物经济学不再作为选修课进行教学,而是正式调整为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这一调整既是对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肯定,同时也对药物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我校多年药物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临床药学专业特点,对我校药物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

1我校药物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1.1建设依据与目标

药物经济学是药学、应用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决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设立符合当今医改形势下各大高等医药院校对复合型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3]。本课程为我校药学院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旨在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药物经济学基本原理,明确提高药物资源利用程度与利用效率的途径与方法,从经济性角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不断提升临床药学专业人员的合理用药水平。

1.2选择符合专业特色的教材

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药物经济学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孙利华主编的《药物经济学》。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规划教材,分为9个章节,紧扣药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教材内容精炼、深入浅出,突出了理论知识与临床药学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如何应用药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合理用药问题,适用于高等医药院校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

1.3培养优质的师资团队

药物经济学课程的讲授现由3名教师完成,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较高、专业方向对口、职称结构均衡、年龄层次合理。3名教师均为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平均年龄38岁。教学组的3名教师拥有多年从事药物经济学教学及研究的经验。在药物经济学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后,积极修订教学大纲,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为此,教学组成立了线上备课微信群,集体备课,定时更新药物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分享案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药物经济学方向课题的研究及申报,定期邀请知名院校的专业学者进行教学、科研领域的指导与交流。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评及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4建立多维评教体系

为全面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多维评教体系,分为教学督导评教、管理干部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学生评教、课程评价和院系部教学评价6个部分。分别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细则,细化评价机制,以教师同行评教为例,教学组内所有成员均需对其他成员的理论课进行听课评教,要求每人每学期不低于4学时。听课后填写《中国医科大学教师同行听课记录表》,对授课教师的总体印象、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予以客观评价,并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

1.5把握最佳教学时机我校药物经济学教学的对象为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时间为大四下学期。由于药物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应用学科,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统计学、药学和医学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容易理解药物经济学的知识。大四下学期是讲授药物经济学的最佳时期,一方面学生本科阶段的大部分专业课此时已经结课,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物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药物经济学应用性较强,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的合理用药问题,大四下学期学生处在即将进行大五临床实习的阶段,此时授课可以将课堂中的理论快速应用到临床实践工作中,避免了学习战线过长应用不及时的弊端。

1.6制订合理的教学课时

大四下学期同样也是部分学生进行考研复习和找工作的黄金时期,此时开设一门专业必修课对于学生是有一定压力的,对于授课教师更是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并能结合临床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教师对课程有整体的规划,制订合理的教学课时。我校药物经济学课程由于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临床实习占据大部分时间,所以结合章节的难易程度和临床药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最终制订了20学时的教学课时。其中第一章“绪论”,第四章“成本—效果分析”、第五章“成本—效用分析”各为2课时;第二章“成本的计量、识别与比较”、第三章“成本—效益分析”各为3课时;第六章“不确定性分析”、第七章“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模型技术”各为4课时。

2我校药物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2.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药物经济学是多学科的融合,涉及大量的理论和公式,较为晦涩难懂,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摒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传统的LBL方法仅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但LBL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度低,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药物经济学授课在积极运用传统LBL方法的基础上,纳入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有所不同,PBL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4]。授课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规划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方案进行评估,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此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结果的评估者,同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应该结合LBL方法,把控课程的节奏及走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合理的探索。以第二章“成本的识别、计量与比较”为例,首先,我们通过两个课时引入成本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讲授成本的分类及其识别原则。通过LBL方法总体让学生对于“成本”这一药物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有了明确的认知。随后提出课后问题“如果请你为一所医院测算成本,你要怎么做?”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并给出最终方案,在后续课程中集中讲解,同时由教师进行点评。这一过程不是盲目地将课程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而是在教师通过LBL方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后,让学生对知识点有宏观的认识,然后通过PBL方法将知识点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点评,让学生对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科学的认识,从而提高授课质量。

2.2“互联网+教育”教学手段的尝试

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提供了更为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探索。中国医科大学定期为授课教师进行“互联网+教育”智慧教学的培训课程,旨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应用智慧教学工具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药物经济学教学组尝试将“雨课堂”这一网络教育工具引入教学中,这一教学工具囊括了二维码点名、弹幕互动、随堂测试、课前推送预习课件、课后推送复习题等功能。这一教学工具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仅仅是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进行考核。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只等期末突击。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课程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更多地成为他们的负担。我校药物经济学授课将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日常考核,同时加大日常考核所占的比重,期末考试成绩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最终成绩的70%,另外30%的成绩是通过小组展示、随堂测试和课堂互动表现来进行打分。每名教师均需对所有学生给出评价分数,最终结合三位授课教师给出的总分数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的日常得分。加大日常得分的权重可以避免学生将课程看作简单的课业负担,督促学生更加重视课程的参与度。通过总结多年的药物经济学的教学经验,我校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高等院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校药物经济学的授课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科学运用数字化的智慧教学手段,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临床专业本科生对该门课程的认可度,使其真正成为临床药学学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孙利华.药物经济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林诗兰,朱超,陈洲.高等医科院校临床药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海峡药学,2019,31(12):100-102.

[3]张彦,陈伟,马远涛,等.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11-12.

第5篇:经济学核心课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成果导向;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一门科学。与本科教学不同的是,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一般本科阶段都学过微、宏观经济学,对大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都有所掌握,因此一般高校开设研究生经济学课程时都采用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教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硕士层面,学生不应该仅仅掌握理论基础,更应该学会如何利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例如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利用经济理论分析城乡差距及精准扶贫问题、利用经济理论分析供给侧改革问题等,这样既能把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又能增加学生的科研成果。因此,将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设计为理论教学模块、理论应用模块和成果研讨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深入学习经济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本科教学未讲到的经济学理论内容,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以学生回顾自学为主;理论应用模块主要结合应用具体理论发表在核心期刊及以上的论文,讲述具体理论如何应用在论文写作中;成果研讨模块主要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进行研讨,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修改。

(二)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基于成果导向的经济学研究生教学内容也应该按照理论教学模块、理论应用模块和成果研讨模块来整理。理论教学模块为后面的理论应用模块奠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模块为学生提供具体理论应用于论文写作的实例,为论文成果的写作提供思路和方法;成果研讨模块则是论文成果的总结、汇报、思辨与反馈的过程。三大模块环环相扣,构成了基于成果导向下的研究生经济学课程的完整内容。

(三)课程教学模式

为保证学生在课程理论内容学习之后,顺利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在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学模式也要有所改变,要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模式。对理论教学模块在本科阶段已学过的理论部分在课前由学生回顾复习,在课上教师主要深入分析理论,讲解未学过的理论;对理论应用模块以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模式为主;对成果研讨模块以学生相互分析为主,教师点评为辅模式为主。在这种模式中学生逐渐深入,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渐进式的,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学校已有的慕课资源让学生回顾复习、利用微助教等平台进行课下线上互动讨论等。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小论文写作的方式进行。其中,闭卷考试占60%,小论文占30%,剩余10%为出勤成绩。对于课程中所涉及的经济学理论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题型相对客观,答案尽量标准,避免出现学生评奖时因较小的差距导致对主观题得分的争议。小论文的写作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学习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布置撰写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结合专业选题的小论文,在课程结束前提交小论文,作为小论文初稿;第二步利用最后一次课的时间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进行评价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意见,并提出小论文的写作规范;第三步给学生1个月时间进行修改,最终提交论文初稿和修改稿进行考核。小论文的成绩以修改稿为主,其中选题占20%,论文重复度检测占80%,按照论文重复度的比例范围给分,避免学生大量抄袭,无法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二、基于成果导向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2015年开始,基于成果导向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效果

1.数量持续增多。研究生经济学课程作为学位基础课,在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学习,因此以先入为主之势为学生打下出成果的基础,效果较为显著,连续3年研究生在持续增长,进一步反映了成果导向在教学中应用的效果。2.水平有所提高。从表2研究生3年的期刊杂志类别可以看出水平有所提高。从的学生来看,发表在CSSCI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生是2015年入学,经过成果导向课程培养的学生,因此也可以看出基于成果导向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在持续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1.总学时较少,对于跨专业报考或本科阶段没学过微宏观经济学的学生而言,压力较大。对于跨专业学生而言,本科阶段基本没有任何经济管理基础,只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时自学专业课笔试课程;对于非跨专业的学生而言,很多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不开设微宏观经济学,因此这些学生的微宏观经济学基础非常薄弱,入学开始上课后几乎没有任何基础,在学时紧的情况下,学起来十分吃力。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无法合理选题并利用经济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从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实践来看,虽然论文数量有所增长,核心及以上期刊有所突破,但大多数论文质量一般,论文选题随大流,写作人云亦云,分析方法陈旧,有的论文甚至没有任何分析方法,因此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三、基于成果导向的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优化建议

(一)增加开课前测试及自学环节

由于入学时学生的微宏观经济学基础参差不齐,建议加入学前测试环节,以便了解学生对经济学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水平可以分几个层次让学生提前自学,可以利用网上的微宏观经济学精品课资源、慕课资源等。自学之后在开课中期可以再进行一次测试,并作为期中成绩计入总成绩,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并增强学习效果。

(二)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授课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让经济理论与实践,尤其是中国的实践想结合,引导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结合问题导向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在保持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思维活动。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经济学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问题,形成螺旋上升式的“问题链”,以此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纽带,使之成为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驱动力。教师可以为结合教学内容凝练成的问题提供适当材料,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并总结评价,也可以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引发学生探寻问题的兴趣。在总结评价中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考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化。这种将问题的形式“塑型”到思维方式,使问题与思维方式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发现和思考问题,能够使学生的选题能力有所提高。

(三)提前进行选题的Seminar

可以适当将Seminar的学时抽出一少部分放在授课的中期,主要研讨学生的选题。结合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选题列出进行研讨、交流、评价,以便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选题,再进行写作,能够在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论文质量。

(四)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

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自身的研究范畴,结合教学内容发现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期中Seminar时选定题目。这样选定的题目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也将会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这样写出了的小论文也能够成为毕业论文的基础,为写好毕业论文做好前期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庆喜.成果导向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03):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