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考古入门知识精选(九篇)

考古入门知识

第1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XX年年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激发了大同人,特别是同大人研究云冈、平城文化的热情。2009年首届云冈文化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得大同大学的文化研究氛围更为浓厚。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硕果累累。山西大同大学学生更应该勤奋学习,奋发向上,争取在平城文化考究,地方文化比较,以及古建方面有所建树。山西大同大学古建爱好者协会顺应大同古城修复与山西大同大学研究性发展的潮流,宣告成立。古协将以“观古建,溯古追今;究史事,承古萌新”为宗旨,开展各种活动与相关学习探究。山西大同大学古建爱好者协会,简称古协。鉴于古协是新生社团,以及专业性比较强,本协会在2010年的工作主要是完善组织机构,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做一些初步的实践探究活动。为了协会的进一步发展,在各级领导机构,在云冈文化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制定如下计划:

一、召开古协成立大会。

本次大会内容主要为:正式确定古协组织机构,组成古协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山西大同大学古建爱好者协会章程》,宣读、学习章程;明确各部职责,制定计划大纲;安排招新工作。参会人员:古协全体成员、云冈文化研究中心、院系领导、其它社团负责人。此会议由秘书处主办,其它部门协办。

二、开展招新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吸纳一批对古建、地方文化有知识积累的同学加入协会,充实壮大队伍;招收一批对古建、地方文化有足够兴趣的同学,共同建设我们的协会;帮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做宣传,藉此扩大协会在学校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事宜将在常务会议上确定。此活动由宣传部主办,其它部门协办。

三、古建知识培训

学习基础知识,夯实理论功底。这种知识培训将会形成定制,定期举行。由有古建知识功底的同学开办,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授。外联部要联系大同市当地文化学者和与此相关的新浪博主,争取邀请到他们来开坛授课。宣传部要为每次培训做好ppt课件,做好后期宣传工作。策划组织部要做好每次培训的行动部署。秘书处负责整理每次培训内容,做好文件的存储工作。此活动由会长牵头,多部门合作开展。

四、实践技能培训

深入到大同市区,如雁塔、府文庙、李怀角巷、鼓楼东街等地,实地学习。学习拓碑技术,掌握拓碑要领。在熟悉后,组建拓碑专组。此活动由策划组织部主办,其它部门协办。

五、平城民居探考

深入大同市区,调查民居遗存状况,考察民居建筑,特别是民居照壁文化。绘制大同民居遗存分布图(尽量做成电子图)。此活动由古建文化研究部主办,其它部门协办。

六、地方文化比较

第2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古筝选修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当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师范院校相应开设器乐选修课程,学生从本院所开设的器乐选修课程中自愿选择一种乐器进行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所选乐器的基本构造、发展简史和演奏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基本知识,并能演奏和讲解相应水平的代表曲目。

一、高师古筝选修教学的现状

首先,学习时间少。古筝选修学习时间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为时一年。学生在校期间要必修钢琴和声乐两门技能专业课,并且是重中之重的两门学科,占据主要的考核成绩。学生在课余时间的练习,将以钢琴与声乐技能为主,留给选修乐器的时间会很少。其次,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进校之前,少部分学生从小学习古筝,程度较深;一部分学生在考前突击过古筝,能完成一两首考试曲目,但对古筝的基础知识、规范的技能和各流派的演奏风格了解甚浅;大部分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这门乐器。加之一部分学生视唱练耳不太好,经常听不准上滑音、下滑音、按音的音准,这给古筝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使其演奏的音准不好、乐曲不流畅或是风格把握不好等等。再次,古筝的学习涉及很多传统曲目以及各流派的风格把握。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和个人喜好问题,使其对传统曲目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于是,对古曲学习的排斥,或是对不同流派演奏风格的分析不准确,会导致其演奏的乐曲风格、特点把握不准,从而,增加教学上的难度。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之所以选修古筝,来源于他对这门乐器的喜欢和热情,因此,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为动力。在课程顺序安排上尽量安排有基础的同学先上,让他们的课堂表现带动其他同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比如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先有实效的预习,在布置作品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一是对乐曲本身的指法、旋律进行了解,二是从网络、书籍等多渠道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风格流派及所要表现的意境,这样一来,完成好课前工作,就相当于主动地为自己上了一课。

三 、让学生快乐学习

古筝的学习相对于其他乐器而言,入门要容易一些。因此,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学习方法比较适合选修学生,让他们首先轻松地从细节方面学好指法,掌握入门技巧。其次在学习作品的时候,要求学生下去多听、多看有关方面的资料,以增强对曲目的喜欢程度,加强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乐曲风格,更好地进行作品的二度创作。比如,在课堂中,先由学生按自己对作业的理解分别进行弹奏,并讲解其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领悟的成就感,再经过老师在课堂中进行严格而细致的检查,诱导学生讨论弹奏及理解中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并让大家思考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调整的方法,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领会学习古筝是件容易轻松好玩的事情,愿意去做去听去学,真正从心底喜欢它,这才能做到快乐地学习。

四、让学生自信地去学习

要学好一门功课,重要的是树立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他们学习古筝的方式方法、对乐曲技术技巧的把握能力、表现情感和乐曲风格的展示都有所不同。教师在选修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尽量地扬长避短,综合学生的个人意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会有过人的自信心。其次,要将有基础的同学进行助教式的实践,让师范学生提高实际讲解教授的能力。选修的学生有出类拔萃的可以考入主修,主修的学生对基础弹奏的技术技巧理论以及作品的重难点分析和风格把握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安排主修的学生成为自己的“小助教”,有组织地表达并讲解技术特点。例如:教师将选修古筝的学生再次细分为多个小组,在不同的小组中又安排一名“助教”进行负责指导,一来增强优等生的信心,二来带动起步晚的学生,相互地促进。

 五、让学生聪明地学习

其实,作为音乐教育的学生,选修古筝,哪怕是之前对古筝一无所知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一定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比如钢琴里面的手形,触键方法会影响钢琴弹奏的音色,古筝也是一样。再诸如乐理与视唱练耳的理论知识,这时就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古筝的弹奏里面。对于古筝的学习与模仿,一定要细致,这个时候用上

[1] [2] 

这些音乐理论知识可以帮你事半功倍地学习。再者,音乐学科里面学习的民族音乐知识,也可以帮助学习古筝。因为现代曲目里面大部分的曲子是由我国的地方小调民歌改编而来的,从这个方面入手去分析作品的风格,体会其地方特色,将会让学生对古筝曲目的把握更加全面细微。

因此,在古筝选修教学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视唱练耳、民族音乐概论、中西音乐史、乐理、曲式和声、音乐美学等课程内容,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整合这些知识,将理论课程的内容与器乐这门课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清除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音乐理论知识,理性地解决技术、技巧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达到全方位综合学习,并有效地分类学习的方法。

第3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 键 词】社会古筝教师 教学能力 职业道德 专业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音乐考级工作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到白热化,使整个社会的音乐教育工作也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古筝以其音色优美和入门简单而赢得社会大众的青睐,各地的古筝学习者熙熙攘攘、趋之若鹜;各种形式的古筝培训顺势而行,也办的风生水起。但是,就在这种热潮的背后,不容乐观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最为突出的就是优秀的古筝教师严重供小于求,能够胜任社会古筝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能满足过多的市场需求。而且由于一直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整个社会古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他们在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教学方法、自身技能等方面,均亟待提升。

二、社会古筝教师的定位

(一)社会古筝教师的内涵

社会古筝教师,就是指具有一定的古筝演奏水平、一定的古筝教学能力,通过开设古筝的教育教学课程,以单人或集体授课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培养与训练古筝表演技能为主的专职或兼职的社会教育者。

(二)社会古筝教师队伍的组成

目前,我国的社会古筝教师大多是单独从事古筝教学活动的,人员比较复杂,其中有高校从事古筝教学的专业教师;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艺术团体的古筝演奏员;艺术院校的在校学生;古筝业余爱好者。在业余古筝教学的大军中真正的行家里手(大专院校的古筝教师)只是凤毛麟角,有教学经验和教育基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为数不多。由此看来,整个社会的古筝教育师资还是比较薄弱的。

三、社会古筝教师的现状分析

1.教学能力偏低

当前的社会古筝教学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当中除了专业院校的教授、讲师、以及学生们之外,也不乏鱼目混珠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南郭先生大有人在。很多人不具备古筝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不懂教育学、心理学,在教学中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做指导;不注重讲解,不能正确示范,缺乏对古筝教材的把握能力。而且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不知道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职业道德偏低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社会古筝教师职业道德偏低的表现普遍存在以下两点:

(1)一味追求利益。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人们的价值观有了改变,特别是对知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价值越来越认可,体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将来更好地全面发展,在艺术特长方面投下不菲的资金。相应的艺术教师的社会教学在普及和提高艺术教育的同时,也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古筝学习热的当下,社会古筝教师的劳动所得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一些社会古筝教师收费标准却不顾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差异,而是参照同行们的学费高低而定,互相攀比,年年看涨,追求利益最大化。另外,有的老师喜欢卖各种东西给学生,尤其是推销琴。师德未泯的老师即使想赚钱也会选择那些质量好而价格合适的琴。而有的老师只看哪种琴给的回扣多,有得赚,从不设身处地去考察琴的质地和音色,不考虑学生和家长的利益,一味的游说,买了便罢,不买的话上课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2)授课不负责任。众所周知,社会古筝教师的工作和收入是与他的教学量互为正比的,学生越多学费就能赚的越多,很多人会把学时安排到饱和状态,授课如流水作业,一个接一个,老师往往像运动场上计时的裁判,没有心思详细地解析乐曲的基本知识点,对于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更是无暇照顾、敷衍了事。还有的老师上课不停地接、打电话,区区几十分钟的课时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还有个别老师,因为学生太多,自己忙不过来,只好招聘刚毕业或在校的学生前来授课,这些学生一般缺乏教学经验,不懂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许多学筝者知识技能欠缺,失去了对古筝的学习兴趣。

3.专业水平偏低

目前社会古筝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利用空余时间去进行自我充电和学习的人少之又少。许多社会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弹奏技能大多停留在大学毕业时的那个水平,甚至有所降低。尽管在以后的几年教学生涯中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会注意因材施教,但如果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更新,自身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另外,有一些社会古筝教师存在着跨专业教学的现象。比如,某教师在大学期间所学专业是扬琴或者二胡,在社会教学中发现教古筝更有效益,于是就临时抱佛脚,现学现教,不管自己水平能否胜任教学就大打专业古筝教学的招牌。对于教学,也只流于弹准音符的层面上。

四、对社会古筝教师素质建设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素养

第一,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社会古筝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愿意积极地更新自己。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能够正确使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的基础。社会古筝教师能否运用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理论知识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所以社会古筝教师应该转变对教育理论知识的认识,认真学好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并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尤其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的更新,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变化,社会古筝教师要时刻牢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把抽象的教育理论知识活学、活用。

第二,加强师德素质建设。

首先,要转变错误的教育价值观。社会古筝教师的教学活动,其工作时间和教学质量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和准确的量化标准,全凭教师自己以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约束自己。因此,社会古筝教师应该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根据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来合理地收取学费。从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对于家境贫寒而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尽量减免学费。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做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古筝教学的过程应该符合他们的认知特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要接纳学生的失败和不足,要不断地用激励和赞美来激起孩子学筝的热情。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能体现出一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

其次,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修养。当今乐坛瞬息万变,各种古筝作品和古筝演奏技巧在不断更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积极地付出行动才能跟上古筝艺术的发展。建议各位老师每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各大音乐院校进修学习。据悉,我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每年寒、暑假均会举办如古筝大师班或古筝教师夏令营等活动。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古筝教师资格培训班,根据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平制定出几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学习不同的内容,循序渐进,能够比较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古筝教师的专业水准。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积极加强文学、民族民间音乐、美学等姊妹艺术方面知识的学习。总之,社会古筝教师的知识结构越完备,对古筝艺术的审美层次越高,越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古筝器乐人才。

2.建立有效的社会古筝教育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完善的古筝教师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教育管理部门、文化部门和相关协会可以根据社会古筝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学历文凭、从教年限等方面确立其教学资格。古筝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教一年以上的老师可以直接获得社会古筝教师资格证书(首次)。对于专业学历较低但从教年限较长的老师也可根据其教学情况,学生的考级和比赛成绩颁发教师资格证书(首次)。对于刚刚从教的学历较低的新手教师和跨专业教学的老师必须严格的进行笔试和演奏能力等内容的测试。建立完善的古筝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给通过认证的教师颁发证书,证书中的内容应明确标明其学历和级别。社会古筝教师可以凭证施教,这是解决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必要对策。另外,为避免一些社会古筝教师一旦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就终身受用的心理,应该规定资格的有效期限。一旦超过有效期,必须重新申请,通过新的考试。资格考试可通过现场模拟教学,考查示范演奏能力、讲解作品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的能力。从专业和教学两方面同时认证。这将对古筝教师起到一个很好的督促和激励作用,使社会古筝教育能够更健康有效地发展下去。

第二,建立价格监督机制。为了维护学生和家长利益,需要教育部门和物价部门协同相关机构共同治理乱收学费的问题。价格监督要合理,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域因素,社会古筝教师的收费标准可按照当地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来合理收取,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要有所差异。另外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长短和学生级别的高低。学龄前的儿童课时一般控制在30分钟以内,学费也不能按整节课时收取。业余八级以上的学生收费可高于低级别的学生。教师自身的因素方面要考虑其职称、教龄和专业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虽然在教学价格上不能有完全统一标准,但必要的监督可以让社会古筝教学收费更合理、更公正。

总之,要想解决社会古筝教育的师资问题,就必须找到问题所在。社会古筝教师应重视自身的教学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另外,社会还应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作为多年从事社会古筝教学的工作者们,理应发扬新时代教师的进取精神,把古筝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吕云路,李婷婷.关于青少年“古筝热”潜伏问题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2005(02)

[2]张令霞.由当前古筝考级现象引出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7(02)

[3]王平.作为社会职业的音乐教师[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第4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2.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

在中国古诗词的长河之中,有众多的名篇佳作,有的在于赞美自然风光、有的在于直抒胸臆。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在全面体会和感受古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这种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质量以及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应用方法探讨

素质教育理念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开门见山,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文本分析;轻描淡写,表达情感等方式开展。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知人论世感受创作情感

开门见山的方式即在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之前,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与古诗词相关的内容和背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作者创作的时间、背景,从而为学生古诗词鉴赏技巧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识”作者苏轼。苏轼性格豪迈直爽,才华横溢,但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学生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后,便能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于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使古诗词鉴赏更加富含个性化特点。

2.循序渐进文本分析,以意逆志获得诗歌解读

第5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弹拨乐器;情操;教育改革;古筝选修课;传统教学模式

1. 学校古筝选修课的重要性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外型典雅,声音优雅高洁,细致绵长,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弹奏古筝的时候,可以将弹拨者的心性陶冶,培养多元化的个人修养。古人典籍《乐记》篇中就说:“乐者,本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南朝的钟嵘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者舞咏。” 在另一方面,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依旧是全面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正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首选的古筝课更是可以让学生培养出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谐的个性、人文精神和创造品质等。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将古筝的历史,古筝的演奏技巧、古筝的理论知识以及音乐的基本常识同时结合起来,能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人文素质,拓宽知识层面,甚至对于学生的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2.高等师范院校古筝选修课的现状

如今古筝选修课已经成为高等师范院校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为的是培养学生清静幽雅的心性,提高美的认知,进而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修养。然而在我所调查的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中古筝选修课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无法提供一个专业的古筝学习场所,也无法提供相关的教学设备。在上课的时候,古筝的数量有限,有时候课堂上几十个人只能围绕几台古筝,然后只能看老师示范,不能亲自去练习,使得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其次,由于音乐师资的严重缺乏,讲授古筝选修课的教师大多是由讲授古筝主修课的教师担任。很多教师只重视主修课的教学从不探讨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和授课方式,沿用讲授主修课的形式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缺乏针对性。一些古筝教师的培养目标也不明确,古筝选修课既不要培养古筝演奏员,也无需将学生都培养成古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第三,古筝演奏技巧和古筝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很多学生只知道“勾、托、抹”等技巧,而不知古筝的历史发展,流派,古筝名曲的创作背景等理论知识,成为一个个机械弹琴者。

第四,老师在课本选定中,用的都是古筝专业的教科书,理论知识太强,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

3.分析成因

首先,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说,学校对于古筝选修课不够重视,认为选修课不是专业课,不能意识到学习古筝与培养学生综合修养与多元化能力相挂钩。学校认为只要将选修课内容让老师讲完就行,不能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实际课程相结合,使教学模式落后。

其次,老师无法认识到自身教的课程对学生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完成教学内容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在课堂中学生艺术修养,道德情操,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培养。加上学校学生两方面的不重视,使老师自身教学兴致也提不起来。

第三,学生主题没有一个端正的心态,认为选修课只要敷衍过去就行,认识不到古筝学习对于自身的修养的重要性。古筝选修课不只是一门乐器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个人的气质和文化内涵的过程。

4.对于古筝选修课现状的设想及具体实践

首先我认为学校应该意识到古筝选修课的重要性,面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以后是一个个面对学生的“人师”,作为老师的自己,需要加强个人的综合修养和文化内涵。对于一门能够提升个人素养的选修课,必然要重视起来。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去完善硬件设施上的缺陷,让学生能够有更好的条件去完成这门课程。

其次,音乐老师不应该单纯地为学生讲解古筝专业知识,而是在课堂中融合其他教育形式进行教育,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怎么样去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去端正心态,然后更好的实现教育内容的讲解。

第三,老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去掌握古筝,而不是理论的灌输。在上课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接触古筝,在打节奏视唱、找准音区、双手分解练习以及合理安排指法指序等方面去着重练习,“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去弹拨,而不是凭空的理论讲解。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完善,比如说以集体课为主,辅以小组课、个别公开课,以及观摩会、演奏会等。

第四,老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多播放一些有关于古筝演奏的视频。比如我在课堂中经常播放一些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演奏的视频,《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因为我一个人的水平总是有限的,我需要借助一些教学视频辅助我的教学内容,而且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侧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五,由于琴得弹奏与人的感情是相通的,必须融入感情才能将乐曲的感情内容表现出来,达到“人琴合一”的效果。我在讲解每个乐曲的时候,都会把乐曲的创作背景、风格流派给学生讲解,告诉他们要融入什么样的感情,不能只是单纯的弹奏乐曲,而是注重音乐的表现力。

总结

随着筝艺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学习古筝的人数与日俱增, 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如何改变传统古筝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全面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塑造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已经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值得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彤 高校古筝选修课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基础知识[J]艺术教育2006,(04)

[2]对高职高专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思考 时茜 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第28期

第6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 知识考古学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108-02

李济先生的著作《中国文明的开始》,成书于英文,最早于1957年在美国西雅图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1970年曾由万家宝(曹禺)译成中文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书第一讲挖掘出中国的历史(中国考古学史),第二讲概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的早期发展,第三讲讲述中国的青铜时代。目前大陆的同名版本由李先生的哲嗣光谟编选,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集团)出版,其书除了主体部分,另外还选了几篇相关的文字与之相补充并互为辉映。应当说,从其一生的学术著作来看,多数都与中国的上古文明或文化有关。各篇多按发表年代排列,大致可反映先生某些学术思想和观点的发展过程。这里主要结合李济李济的主要学术成就和研究背景,对此著作大陆版本的主体部分作以评述。

在这本著作中,他首先谈到了考古学研究的目的:“现代中国考古学家的工作,不能仅限于找寻证据以重现中国过去的光辉,其更重要的责任,毋宁说是回答那些以前历史家所含混解释的,却在近代科学影响下酝酿出的-些问题。这样产生的问题属于两类,但两者却息息相关。其一是有关中华民族的原始及其形成,其二为有关中国文明的性质及其成长。”这样的属于两类但息息相关的问题,实际构成了对中国考古学及其历史研究的最核心内容。而考古学家的工作,正在于“回答那些以前历史家所含混解释的,却在近代科学影响酝酿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包含在他所倡导的“重建上古史”、“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以及“新史学的四种境界观”等之中。

如若不以严格西方学理意义下的学科分野来论述,中国的考古学渊源可以最早追溯到传统的金石学、古器物学。而在20世纪以降,特别是在中国传统学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傅斯年所领导的“史语所”支持下的考古学,则成为率先“现代化”的学科之一,这门科学成为了革命性的科学。刘梦溪在《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罗列,自儒、释、道三家并立,标志着我国传统学术思想多元化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宋明学术、乾嘉学术、晚清新学等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学术流派。他指出:“直承今文学而来的疑古学派的出现,本来是传统学术走向现代的重要一步,但在甲骨、敦煌学新发现面前,它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简直足以在事实上拆毁它赖以建立的理念根基。”接下来他引述了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所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证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刘先生接下来评论说:“此一新理念的提出,学术界响应者甚众,不仅对疑古之偏颇有所是正,对二十世纪的学术行程也自有其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学术何以史学一门最富实绩的原因……而中国现代学术中考古门的建立,也是与清末的学术新发现相联系的……二十世纪初,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的建立,李济、董作宾、郭沫若诸人,与有功焉。”回顾近现代学术思想史,即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之嬗变过程,“疑古学派”、“考古”与“二重证据法”是几个关键方面,代表当时知识界的思想潮流。1928年傅斯年先生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谓:“总而言之,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句话在当时所带有的宣言性质,实际上具有学术思想史的意义。

学术之变并非仅有新旧嬗变,因为所谓“学术”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知识活动的体现。在这个变化的整体趋势之中,考古学是一个很明显的征象。这是由它的学科性质及学术运作的特征所决定,相比于“传统学术”中那种强烈的书斋性,这门学科的重视实物的实证主义态度和获取研究资料的方式,应该被看作是一种鲜明的初生之气和青春气象,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股新鲜血液和“现代学术”的一支生力军,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考古学是一门富于革新精神的学科。为了充分地了解这个学科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必须把考古学纳入学术思想史之中。而在这门学科之中,李济先生被认为是“中国考古学之父”、“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因此,当我们讨论《中国文明的开始》时,必须把李济先生及其作品置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背景中去。

李济,1896年出生,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1920~1923年,他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以上这个学业简历很重要,因为它反映了李济先生学术的基础,也是我们分析和研究他学术思想的线索。如果与其后的梁思永、夏鼎、苏秉琦等先生相比较,可以看出李济先生更多地受到了美国人类学的影响。

在《中国文明的开始》中,李济先生认为,研究上古文化所面临的最要紧的问题,首先一部分是要如何把殷商的考古材料与事前的考古材料比较贯穿,同时要把若干不能解释的成分,找出它们可能的来源。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都不是凭想象能解决的。它们的解决,需要更广阔的田野考古工作,以及更深度的比较研究。任何古史的重建工作必须以可靠的材料为立论依据,材料必须是经过考证及鉴定的文献史料,和以科学方法发掘及报道的考古资料。撰稿人须尽量利用一切有关材料,尤其要注意利用最新的资料,其中包括几大范围:一是放眼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人类起源和原始文化的资料;二是与研究东亚地形有关的科学资料,包括地质学、气象学、古生物学各种研究成果;三是人类的文化遗迹(史前考古学,主要针对古器物即古代人类遗留下的工具等);四是体质人类学的成果(包括对古代人身体遗骸的研究、其分化演变的过程以及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五是狭义的考古学资料(即古器物学家所承认研究的考古资料,青铜时代以及以后的历史),但李济先生同时指出,因为在采集方法与看法上的不同,这批材料的价值在过去都没有得到它们应该得到的注意,而在现代考古学的视野下,它们的学术重要性会得到重新思考;六是民族学家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原始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其体质上;七是研究中国上古史最基本的资料,即传统的经学与史学文献,而如何辨别这些庞杂的资料和评价它们的价值,均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研习。

第7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高校;考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64-02

高校考古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学科。但目前考古学专业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改革高校考古教学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任。本文认为高校考古教学改革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理论和方法三位一体的改革体系。

一、用“求是”的理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考古专业的首要目标就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培养考古人才的标准是懂得文物考古法规、多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学术思想进步、具有娴熟的田野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然而,当代考古学人才的培养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方面高校内部考古学科的资源仍相对匮乏。“考古学本身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但其研究理念和方法技术却具有文理交叉的性质,在对古代遗存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不但需要多种仪器设备,也需要具有多种知识背景的人员”[1]。如果高校过于看重招生数量和规模,依据招生盗颗渲醚Э谱试础⑷范ㄊψ时嘀疲或者简单地将考古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进行资源配置,就会严重地限制考古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考古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甚合理,专业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多学科融合层面相对薄弱。此外,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上,面临着本科非考古专业的人数较多、生源基础差的问题。很多考古专业本科生放弃了本专业的学习深造机会,改行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大量的非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却带着对考古学的误解步入考古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这些学生的考古学专业基础相对较差,在硕士阶段首先面临的就是考古学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的补课问题,更高层次研究能力的培养无疑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博士研究生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田野工作难以开展,因而导致依托田野发掘和第一手资料开展的博士学位学术成果数量不多。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实事求是,立足于人才培养现状深化改革。总的说来有两个原则:一是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成为向社会培养输出优秀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二是必须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考古人才培养改革必须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发展。总之,在考古学的人才培养方面要实事求是,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该怎样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学科内容都要从实际出发,不可人云亦云,照搬照抄。

二、根据运动理论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要依托于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培养什么样的考古学人才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学科建设也要不断改革和完善,用运动的原理改革学科建设才是正确的方向。

首先,用运动的观点构建史前史。史前史占据人类历史的很大一部分,不能忽视,特别是人类、农业和文明三大起源问题。将这些考古学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补充到学科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从世界历史体系角度来审视中国古史,弥补了文献古史的不足和局限。

其次,用运动的原理建设考古学学科体系。“考古学的研究打破了中原中心论的错误与偏执,将中原之外的灿烂文化揭示出来。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学科体系构建时需要重点关注,比如商时期的四川盆地出现了不低于中原文明的三星堆文明,北方草原也有极富游牧文化特色的青铜文明。通过与文献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摒除中原文化优于其他地区文化的错误史观,对于学生树立以考古学学科新知识体系为基础的正确历史观有重要作用”[2]。

再次,用运动的原理丰富历史学学科资料。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史料比例,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将历史文化的背景与考古资料对照分析,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礼制在中国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政治、思想和民俗上都有诸多表现,文献记载相当普遍,而其物化表现形式也在考古资料中大量存在,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将这些内容突出。

第四,地方史的研究往往是地方院校历史专业的重要内容。我院考古专业根据考古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红山文化等特色考古学文化内容,使学科建设随着考古发现不断推进。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识,并有助于学生地方文化情结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形成。

总之,考古教学很多领域都有扩展的空间,考古学的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教学改革也应永远处于运动中。

三、根据实践理论更新教学理念

考古实践既是培养考古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考古教学改革一定要遵循实践的原则。

首先,考古学是文理交叉学科,实践环节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考古学专业应该加大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实践的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目前,学界以及教育界己经认识考古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比如,开创了田野学校这一培养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期望能从根本上解决课堂讲授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其次,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各项事业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研究生阶段的田野实践应被纳入考古学科研究生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以便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达到高校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之培养目标。

再次,考古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发展既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受到历史、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又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田野调查虽然也受以上因素制约,但仍然不可或缺。同时,田野实践在我国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当前对考古学人才的要求:即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田野实践的开展和推行对我国高等院校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落实科研、理论、实验交叉融合的保障。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注重考古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训练的同时,应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学术创新能力”[3]。在教学改革中,除了要强调进行考古学的基础训练,即要求研究生熟练掌握国内外考古领域的基本理念、调查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同时更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学术创新的能力。

四、用发展的观点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遗迹和遗物,考古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各时期遗迹、遗物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因此教学中直观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而传统的考古教学一般是课堂灌输,缺少考古调查、发掘和遗物等直观、动态化演示,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审视课堂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大量r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讨兴趣,因为考古学本身就是直观的、动态的,学生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在调整变化中,所以考古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变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考古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在教学当中,多媒体教学法的高效、规范、声像结合,大大优化了考古学教学,并被学生所接受。在考古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将复杂事物简单化,将微观事物宏观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又可以节省时间,来进行其他的课堂教学,如组织和本节课相关的课堂讨论、学生主题发言、读书报告会等辅教学活动”[4]。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学生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轻松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采用多媒体技术外,还要综合分析各个门类考古的学科特点,用“发展”的理论调整教学方法。因为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它和历史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植物学、动物学、体质人类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各个门类相关的考古学信息,培养专业性强、学识精深的各门类考古学人才。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调整。

总之,高校考古教学改革要立足于时代需要,实事求是,要不断完善学科建设,遵循考古学的实践性原则,不断改革创新,更新教学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高校考古教学改革,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也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国河.关于考古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37―138.

〔2〕彭长林.历史专业考古学教学改革探讨[J].凯里学院学报,2015,(01):164.

第8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教材,汉长安,唐长安,问题,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0-0065-05

由“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编写、朱绍侯等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第5版),2010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大学历史学类专业多采用该书作为中国古代史课程教材。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该教材第1版即已面世,至今在我国许多高校的使用时间超过30年。应该说,在现行我国大学历史专业使用的诸多中国历史教材中,该教材能够一定程度地吸收古史领域和文物考古的新成果、新观点,对教材内容也在不断进行修改、更新、完善,比较接近国外优秀大学教材的编写出版模式。①但是,可能由于该教材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对某些方面的学术问题,教材编写者或修订者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甚至不一定有较多了解,导致教材在某些内容的表述表达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甚至错误。例如,最近笔者在阅读该教材有关部分时发现,该教材对作为中国古代强盛王朝汉朝、唐朝的都城长安相关知识内容的表述,就有多处值得商榷。由于这些表述可能导致读者产生误识、误解,特在此提出来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界对大学历史类专业课程教材编写的重视,也为该教材今后的全面修订提供参考。文中或有不确之处,冀望有识者指出、教正。

在《中国古代史》(上册)第215页,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问题,有如下一段文字:

由于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大都市。最大的都市是京师长安。当时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据考古发掘,长安城周围长22600多米,相当汉代60多里长。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在世界的城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街道三道并列,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连接,中央特宽,是皇帝专用的“驰道”。全城中部和南部几乎全是宫殿区,占全城三分之二。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从传世铜钟上“长安市造”的铭文可推断市内还有官府手工业作坊,可见东、西九市不仅仅是商业区,而且是手工业区。手工业同商业结合一起,正是这时工商业的历史特点。北边一部分是一般居民区,占全城的十分之一左右。根据文献记载,西汉末年长安人口有24万之多,长安商业很繁华,全城有九个市场,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所谓“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长安九市,其六在道西,三在道东”。这些记载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并非夸大之辞。

应该说,这段文字自《中国古代史》第1版面世以来,其具体表述就没有任何改变。①可是,这样一段不长的文字却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四:

其一,长安城的周长。这里说汉“长安城周围长22600多米”,未知数据来源。而据专门从事汉长安城考古的考古学家的勘察实测,长安城城墙周长25700米,约折合汉代六十二里多。②也就是说,实测长安城的周长数据较上述教材中的周长数据多了3100米,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错误。

其二,长安城的面积。上文说,汉长安“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那么,汉长安与罗马城分别是多大?同样,据考古学家实测,汉长安城城内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③而上文的“罗马城”应该是指古罗马城。我们知道,古罗马的历史分3个时期,与西汉时代大体接近的应该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10年至前30年)和罗马帝国时期(前30年至476年)。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城,面积为13.86平方公里(奥留良城墙范围内),而罗马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更是突破奥留良城墙而自由发展。④显然,上文的表述与古罗马城的实际情况相差不小,比较准确的表述可以是:汉长安“规模之大,是罗马城2.5倍以上”。

其三,长安城的城门宽度与街道平面问题。上引文说,长安“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街道三道并列,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连接,中央特宽,是皇帝专用的‘驰道’”。这段话中所谓“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可容四辆大车并行”是错误的,而“街道三道并列”则不容易准确理解。其实,依据考古成果和文献记载,汉长安城的城门宽度与街道的基本情况应该是这样的: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的实际宽度都为6米,恰好相当于四个车轨的宽度。这也就是汉《三辅决录》所谓的“三涂洞开”和张衡《西京赋》所谓的“三途交庭,方轨十二”,以及三国时薛综注《西京赋》时所说“一面三门,门三道,故云三途,途容四轨,故方十二轨”的意思。每一条大街上有两条排水沟,把大街一分为三:中间的一条道路宽度较大,称为“驰道”,专供皇帝行走;两侧的两条道路宽度较小,供平民和官吏交通。⑤两相对比,把上引文改为:“城垣每面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可容四辆大车并行。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八街(纵街)九陌(横街)’之称。每一条大街由排水沟把大街分开为并列的三条道路,与城门的三个门道相连接,中间的道路较宽,是皇帝专用的‘驰道’。”显然如此才较为正确、清楚。

其四,长安城的“九市”问题。上引文中关于九市的文字较多,但表述并不清楚。先说长安“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是商业活动区……而且是手工业区”,然后隔了几句无关的话,又说“长安商业很繁华,全城有九个市场,聚集着各种大小商店,出卖各地的货物。同类商店又集中在一处,成为许多市,如酒市、牛市、马市、羊市等。所谓‘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长安九市,其六在道西,三在道东’。这些记载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并非夸大之辞。”如果读者不明情况,感觉自然是“城西北角的东、西九市”与“全城有九个市场”不是一回事。应该说,关于汉长安九市问题在学术界确有很大争议,但是,记载长安“九市”最为完整的文献来源则是一致的,即皆出自《三辅黄图》卷二引《庙记》:

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⑥

对于这个记载,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九个市场说。宋人宋敏求《长安志》中列举有四市、柳市、东市、西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等。四市即指长安东、西、南、北四市,东市、西市自应包括在四市中。于是,有学者把《长安志》所列举的东、西二市归入四市之中,再加上余下的柳市、直市、交门市、孝里市、交道亭市等五市,认为正好得九市之数。①一是东市西市说。今人王仲殊根据考古调查长安城内主要宫殿分布南部和中部的情况推测,道东三市组成的“东市”和道西六市组成的“西市”,只能分布在长安城西北的横门大街两侧。②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依据《庙记》等有限文献形成的这两种观点都不能说“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另外,关于九市问题,近年又有主张九为约数的说法。③对于这样具有较大学术争议的问题,在编写教材时,笔者以为可以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办法是简要介绍目前学术界的代表性观点,一种办法是倾向于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而唯一不能采取的处理方式就是混淆几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显然,上引教材内容正是把两种说法混在一起的,让人读来如坠五里雾中。

在《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中,关于唐都长安的表述文字有两处。一是第450页,叙述唐代的商业繁荣时有如下表述:

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西京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城东西宽约9500多米,南北长约8400多米,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是宫殿区,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两者居于长安城的北部正中。外郭城是百姓和官员的住宅区,也是商业区。城内有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把住宅区划分为108个坊。南北向最宽的朱雀大街位于城南部的正中,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东城和西城各有一个专门的商业区,称为东市、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史载东市“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的建置同于东市,其繁荣不亚于东市,许多西域胡商及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多聚居在这里。盛唐时,长安人口达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

二是第510~511页,介绍唐代科学技术时有如下表述:

唐代土木结构的建筑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首都长安城就是一个规模宏伟、世界仅有的建筑群。据考古工作者实测,长安城南北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周长36.7公里,面积达84平方公里。城内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个宫殿区,建有雄伟的宫殿和秀丽的亭台楼阁,宗庙社稷、官衙廨署布列在皇城之内,街道宽阔绳直,里坊整齐划一,宗教寺院众多,官员府第林立,组成了壮丽和谐的大都城。长安城的建筑设计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产了直接影响,当时国内各城及日本的都城皆竞相仿效。

这两段内容较1980年初版的相应内容有所修改。④但从这两段有关唐长安城知识的表述,依然很容易发现一些需要改正、值得商榷的问题。

其一,长安城的长宽问题。教材前一部分说唐长安城“东西宽约9500多米,南北长约8400多米”,后一部分说唐长安城“南北长8651米,东西宽9721米”,宽度、长度数据的差距分别达到221米、251米,有些让人无所适从。按前一数据为新版教材修改时修改者所补,未知所据;而后一数据来自于考古实测结果,显然才是可以信赖的。

其二,长安城的内部结构问题。教材说:

外郭城是百姓和官员的住宅区,也是商业区。城内有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把住宅区划分为108个坊。南北向最宽的朱雀大街位于城南部的正中,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东城和西城各有一个专门的商业区,称为东市、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应该说,在这段话中,把“外郭城是百姓和官员的住宅区,也是商业区”一句,改为“外郭城是百姓和官员的居住生活区”可能较为妥当,因为在缺少地图示意的情况下,亦可以与后文“东城和西城各有一个专门的商业区”的表述不相重复、混乱。其次,“把住宅区划分为108个坊”的表述也不准确,因为隋唐长安外郭城的西城(朱雀大街以西)部分一直是55个坊,而东城(朱雀大街以东)部分的坊数在唐代却有变化,即唐初承隋为53个坊,唐高宗时增为55坊,唐玄宗时减为54坊,这样,相应时期长安外郭城的坊数分别是108、110、109个。⑤再次,教材后一部分说长安“城内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个宫殿区”也有一定问题,因为,这三个宫殿区中,大明宫属于唐代新建,位于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①而不是在城内。

其三,长安城的人口数量问题。唐长安城的人口数量一直是唐长安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们多认为唐长安城的人口约有百万之数,而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研究手段的引入,学术界多以唐长安城的人口在70万左右。②因此,在教材中的表述如果改说“盛唐时,长安人口[可能]达百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可能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

其四,长安城能否视作唐代科学技术的问题。众所周知,唐都长安的前身是隋朝新建的都城大兴城,由隋“营新都副监”宇文恺负责总体规划设计,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开始兴建,十二月基本竣工,次年三月即正式迁入使用。可见,长安城主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都不能说是唐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其五,长安城的发展能否说“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志”。教材前面说汉长安城的时候,背景是“由于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大都市”。这里的前一部分引文,同样把唐长安的发展视为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标志。应该说,这样的前提铺垫是很成问题的。因为,一则,中国古代都城的主要功能在于政治、军事方面,都城的兴起、选址、建设、迁移乃至于商业活动往往需要服从于政治、军事目的,这是众所周知的;汉长安、隋唐长安的建设不但不是例外,而且属于典型代表。二则,就隋唐长安城来说,全城的主要商业活动局限于东市、西市之中,其余大片的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坊里居民区基本上没有商业活动,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显然不能把长安的建设发展视为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标志。

其六,长安城的国内外影响问题。上引文说“长安城的建筑设计对国内外的城市建设产了直接影响,当时国内各城及日本的都城皆竞相仿效”,是存在重大错误的。一是概念错误。所谓“建筑设计”,是指建造某建筑物之前拟定的设计方案,而长安城对国内外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城市规划的。③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主要功能的合理布局。二是以偏概全。我们可以说当时日本的都城平城京、平安京皆模仿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当时国内各城”皆模仿首都长安的城市规划。因为,一般认为,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只是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如后建的唐东都洛阳、宋都东京汴梁、金中都、元大都等,而不会也不可能对都城规划以外的所有城市规划都有影响。

综上可见,《中国古代史》教材尽管已经修订几次,使用了30余年,现在最新的第5版本应该是一本相当成熟的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材,但是,毫无疑问,它在对某些知识的表述表达时还是存在很多不能忽视的不足乃至错误。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国的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课程教材应该如何编写、修订、完善、提高?笔者以为,下述的四个方面可能是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

首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内容应提升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定义的叙述,图表、数据、数据单位、专业术语、参考文献的呈现要清楚、准确、规范,相关内容的表达前后要一致,等等。比如,上述教材内容对汉长安城的表述用“周围长”“中央特宽”之类的文字,显然就是不规范、不准确的。又如,前例的唐都长安“外郭城是百姓和官员的住宅区,也是商业区”一句,编者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也存在明显错误,因为,商业区应是指零售商业聚集、交易频繁的地区,而不是指有零星商业活动的地区;我们可以说长安的东市、西市是城市的商业区,但不能说整个外郭城也是商业区。至于唐长安城的宽度、长度数据的差距分别达到221米、251米,则又可属相关内容前后不一致。可见,提升大学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十分迫切。

其次,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内容应加强学术性。所谓学术性,是指教材应该吸收学术界新取得的某些重要研究成果,反映甚至追踪某些重要问题的学术研究新进展,即要对特定学科的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这自然离不开对不同观点或学派的介绍。大学历史专业教材是就特定的历史学科、按照学科的知识特点编选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较大深度的专门知识体系,除了引用历史文献资料外,应该撷取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应该适当介绍相关专业领域某些重要问题的学术争议、学术观点。不能否认,《中国古代史》(第5版)像其修订说明所说,能够“注意吸收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及文物考古方面已获公认的新观点、新成果”,但总的来说吸收得十分有限,因为,在该教材的大量脚注中除了标注引用的历史文献资料,很少有对今人论著的引用标注。①如前所例,该教材在介绍汉唐长安的有关知识时,没有很好地吸收近30年来相关方面取得的学术新成果,更没有反映重要的学术争议问题。其实,近30年来,学术界关于汉唐长安的学术论著是很多的。②这样,由于编写者或修改者客观上一定程度忽视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动态,教材中自然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科学性问题与误识。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再次,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内容应突出教学性。教材也就是教科书。大学教科书是大学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大学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应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教授,更方便学生逐步、系统地接受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此,大学教科书在按学科的专门知识体系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后,往往还需要在章节叙述性内容结束后列举和推荐相应知识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或阅读书目,给出课后本章节的学习思考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学使用较多的历史教材来看,很少有编写者能够做到这点。③这使得大学的历史教材与学者的历史著述之间看不出有显著不同。于是,我们把作为大学历史专业教材的《中国古代史》与常见的作为普通历史读物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放在一起,实在难以看出二者在内容构成上有何突出差异。其实,如果该教材章节后附有参考文献和学习思考题,或许我们在本文指出的一些表述问题和错误,诸如周长、面积和术语概念之类,早就已经发现并消除。

最后,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形式应表现多样性。在《中国古代史》第1版中,教材的内容表现形式除了文字以外,正文之前插有二页与正文内容没有紧密联系的照片,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印刷技术落后(如不便于制图、制表、排版)所致。但是,在印刷技术已经如此进步的今天,新修订出版的《中国古代史》第5版中,教材的内容表现形式仍然一如既往,而没有任何表格、地图、图件等,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历史事实、历史过程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反映历史事实、历史过程的历史教材,其中的某些内容其实用文字是很难表达清楚的。比如,对于汉、唐长安的城市内部结构,单是用文字表达,意思相当模糊、抽象,而教材编写者如果能够在叙述汉、唐长安时分别插入一张汉、唐长安的城市平面图,那么,将十分便于读者对教材相应文字内容的直观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教材的表现形式亟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笔者相信,中国古代史教材的表述内容如果能够不断提升科学性、增强学术性、突出教学性,表达形式如果更具多样性,那么,中国古代史教材将呈现出越来越富有专业魅力的崭新面貌。

【作者简介】蔡娜,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第9篇:考古入门知识范文

关键词:考古环境;文物;研究对策;自然因素

文物是我们古文明存在最好的证明,也是我们与历史沟通的桥梁,它还反映着我们人类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但是伴随而来的便是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因此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古文物遗产以及其生存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是在工业化的现代,其生存环境在逐渐变得糟糕,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保护古文物的实体,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良好的文物环境。因此研究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就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找到合理的考古环境保护方法。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物的影响

1、酸雨对文物的危害

工业化进程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工业化进程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比如由于工业气体的排放,空气中就会形成大量的硫化物以及氮化物,而这些就会引发酸雨的形成。酸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也会对一些文物带来不可恢复的损害。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地表上的建筑,尤其是对与大理石有关的建筑影响尤为厉害。但是当期渗透到地下时,就会腐蚀一些藏在地下的古文物,比如青铜器、石器等。

2、水质污染的影响

在工业化进程中另一个问题便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质量。现在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不是很先进,并不能完全净化工业污水,而且我们也没有完善的污水排放管理制度,由此就引发了水质污染问题。而这些被污染的水资源就会对尚未开发出土的古文物带来毁灭性的损伤,而且伴随着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位不断上升,其对文物的危害程度就会更大化。

3、光辐射对文物的影响

光辐射不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它同时也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众所周知紫外线的杀伤力是非常强的,由于现在环境的破坏,臭氧层也遭到了很大的损伤,这就导致了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强,大气中的一些氮、氢等化合物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而产生具有腐蚀性的污染物,而这些往往就是破会文物的罪魁祸首。

二、现在文物考古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进行考古作业的人员环保意识较弱

一般进行野外考古工作时,都会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在这段时间中必定会知道一定的生活垃圾,而且还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由于这些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往往会所以丢弃这些污染物,这就会对考古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并且这些问题还在不断地加剧。

2、野外考古作业导致环境问题

在考古侦查完毕后,下一步的考古发掘作业,无疑会进行大量的挖掘工作,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中还会进行挖山挖石等工作,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废石等物,有时还会破会山体地势等结构,这就容易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在有些时候还会对原有的地表植被进行改变,这不仅会引发一些自然灾害,还会破会环境的生态平衡。

3、考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以说经过时间的变迁,大量的文物都是深埋底下的,所以在挖掘这些古文物时就不得不进行深入地下的工作,但是由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可能会改变原有的地表植被,会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改变,甚至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些问题我们不得不仔细考虑。

三、文物考古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及对策

1、要加强管理规划,制定相关法律

在进行考古的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整体规划,在考古中不能只是注重于保护文物,要同时注意考虑文物周边的环境因素,要制定出各级各类的环境区域性保护规划,并且要量身制定合理的文物出土方案,在制定挖掘方案是要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尽量不去破坏。再者要考虑的便是法律法规的问题,我国现在尚没有一套关于这方面的完整法律体系。法律是最好的约束手段,也是最能引起相关人员注意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善关于考古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政策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保证考古环境。

2、要有“因地制宜”思想,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多种多样,同样的地理环境也是各不相同,我们在进行考古挖掘时必须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因素,结合因地制宜的思想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挖掘方案。比如在山地进行考古行动时,就要注意挖掘工作,不能因为考古而导致当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自然地力量是无法抗拒的,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考古作业。

3、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我们国家机关的部门有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考古部门在文物挖掘保护方面无疑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但是其在环境保护方面就会显得束手无策,此时我们就应该让环境保护部门发挥其长处以弥补考古部门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加强两个部门的合作,环保部门应该先了解地理环境然后在与考古部门合作制定能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考古挖掘方案。加强两个部门的合作一定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4、加大资金投入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在文物考古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资金投入,才能采购高科技的具有环保型的考古器材。有了相关的资金才能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方案。还应该有一部分资金用于考古相关人员的环保技能与意识的培训,他们在整个考古过程中起到相关重要的作用。再者就是用于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的整治。这些都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才能得以实施。

四、结束语

文物是古代文明存在的象征,是古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所以古文物对我们现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环境因素对不仅对我们的考古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古文物实体的保存影响重大。所以我们在进行考古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研究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措施,考古环境的保护是文物得以保护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将考古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我相信,在将来我们一定会研究出一套完善的考古文物环境保护措施。

作者:李林轩 单位:吉林市博物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