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精选(九篇)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

第1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一、语法翻译法的内涵及特征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使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它是外语学习法中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因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分为以下三种具体的方法:一、以语法为教授外语的基础;二、以内容连贯的课文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三、以母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进行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引自章兼中主编:《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

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就是词汇加语法,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它特有的词汇和语法,掌握了全部语法规则和一定数量的词汇,也就掌握了该语言。语法既有助于理解、翻译外语,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故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语法进行。教学环节一般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即先阅读文章,教师对课文及句型进行语法分析,然后翻译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机械练习,记忆所学词汇及语法规则。

二、语法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法翻译法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普遍地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母语与汉语经常并用。例如:每说出一个汉语词,便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汉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和两种语言:母语和汉语打交道。由于这个特点,在对外汉语基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如下情况:

①课堂上大量使用母语而较少使用所教的汉语;②语法成了组词造句的准则,教学中经常侧重于词的结构和句法变化;③大量的单词是在独立的单词表或词汇组合表上进行教学的;④汉语的语法现象讲解得淋漓尽致,实则复杂冗长,不方便记忆与掌握;⑤甚少关注课文内容与思想,而把它当作语法分析的练习;⑥在课堂上,阅读量较少,通常总是把课文详细分析、翻译后,再读若干遍直至下课;⑦汉语学习中的通常训练是把一些单句翻译成为母语,很少注重口语的训练;⑧很少甚至不注重发音。

三、语法偏误分析以及翻译法的新运用

1.状语学习的偏误

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每个词的词义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在组成句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误,尤其是经常弄错状语的位置。如:

①.I go to the shop with marry.我去商店跟玛丽。

②.I always clean the room by myself.我总是打扫房间自己。

③.He often goes to the park in the morning.他经常去公园在早上。

从以上几个错误的句子中可以看出,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造句时只是运用翻译中词语与词语一一对应的意思来组成句子,并没有考虑汉语的句子顺序。而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所形成的偏误,往往是习惯性的偏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汉语学习初期,运用翻译法只能作为释词,千万不能带入句子学习中,教师在教授句子的时候,一定要先教句型,句子顺序,再用翻译法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在学习汉语句子的成分的时候,翻译法一定要运用得当,不能以释义为主,而是要以句式为主。

2.“把”字句偏误分析

“把”字句是汉语中较常见且常用的一种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是个令众多学生困惑不已问题。虽然前人也总结了许多使用规则,但任何规则都并非放在任何句子中都是准确的,许多留学生过度依赖规则,造出的错句也因而花样百出。

留学生在造句时,出现“把”字句的误例如:

①.请你一定把这封信交给。

②.你今天把这些工作做得完做不完?

③.他把一个苹果吃了。

④.我把他爱。

“把”字句的基本句式是:A+把+B+谓语+结果。

“把”字句要表达的是A对B施加某动作,使B发生某种变化或对B产生某种影响或结果。因此在“把”字句中,谓语后面一定是产生的某种结果,在例②中,可能补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把”字句中的谓语后面通常为结果补语。

“把”字句中的宾语要具有特指性,一般不说“他把一个苹果吃了。”而说“他把那个苹果吃了。”或“他把一个烂苹果吃了。”同时,行为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必须是明确的,与动作发生之前相比较是有变化的。

“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边一般都要带其他成分,说明动作的影响或结果。谓语动词后边的“其他成分”可以是动态助词、重叠的动词、各种补语。因此在例③中,“请你一定把这封信交给”,“给”后一定要有动作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一个谓语动词。从例③的错误中,不难发现,“把”字句的谓语一定要是及物动词,而且是一般能支配或影响介词“把”的宾语的。因此如:“怕、喜欢、爱、愿意、希望”等表示感知的一些动词是不能充当“把”字句的谓语的。

然而总结的规则很多,但面对非汉语母语者时这些规则用处不大,甚至会起反作用。由于学习“把”字句的外国学习者多数都处在汉语学习的初级向中级过度的一个阶段,因此可以运用翻译法,将“把”字句化繁为简,让他们进行学习,在以后的汉语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再循序渐进,增加难度。

“把”字句中的“主+动+宾”句可以转换为把字句教学。例:

我看完书了。我把书看完了。

(I‘ve finished reading.)(I’v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他送给我一个礼物。他把哪个礼物送给我了。

(He gave me a gift.)(He gave the gift to me.)

通过该例句的翻译,学生便能熟练掌握“把”字的词义及使用。

3.翻译法在趋向补语教学中的应用

趋向补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外国学习者在学习补语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复合趋向补语有它们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而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趋向补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动作的实际趋向,和说话人的位置也没有关系,而是一个引申后的特定意义。

复合趋向补语的本义翻译为英语依次为:上来(come up)、上去(go up)、下来(come down)、下去(go down)、进来(come in)、进去(go in)、出来(come out)、出去(go out)、回来(come back)、回去(go back)、过来(come over)、过去(go over)、起来(stand up)。但是在运用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义的时候,以上的英语释义却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例如:

①.天亮起来了。

②.明明回家就写起作业来了。

③.把晒干的衣服收起来。

④.说起这件事来,我就生气。

在以上的例子中,“起来”都不能翻译为“stand up”,因为它的词义与“stand up”完全无关了。例①例②中的“起来”都有表示动作开始,并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The sky starts to be bright.”“He starts to do his home work while reaching home.”在例③中,“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在一起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Put the dried clothes together.”而在例④中,“起来”的意思相当于“在…的是时候”,因此应该翻译为“When talking aobout this thing,I became angry.”尽管“起来”在引申用法中,它的意义已经与本义完全无关,并且翻译它的引申用法时,也不会用到“stand up”进行对应的释义,但是运用翻译法把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呈现出来,通过意思相近的对比,便于外国留学生理解趋向补语的引申含义,能使他们在造句过程中正确使用。所以在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的教学中,运用翻译法与阐释法相结合,可以让外国学习者更快,更准确的掌握趋向补语。

四、结语

综上所说,尽管语法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不足,但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只要运用得当,语法翻译法也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出不错的作用。运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那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丰富的目的语知识和语言学知识,对学生的母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法才能够有效进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期运用语法翻译法比较有效,到中后期就应见机行事,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院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季红.翻译——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译,2005.

[2] 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J].外语界,2006,(1).

[3]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4]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9.

[5] 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第2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游戏,教学法

第一章 游戏教学法运用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

一、关于游的定义

游戏(语言游戏),广义面言,指外语或二语课堂教学中一切有组织的语言活动:狭义而言,可指在外语或二语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趣味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内容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语

言活动。游戏具有交际性、任务性、竞争性和仿真性的特点。任务性即通过开展游戏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交际性即通过开展游戏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勾通思想,互助互动,进行人际交往。竞争性即在游戏当中语言习得者都想通过在游戏活动中的成功,展示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成果。

二、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游戏的分类

1.王贺玲在《浅谈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中是按照游戏的施行方式划分为智力游戏、知识游戏、实物游戏、竞赛式游戏等。

2.朱靓和梁亮在《游戏教学法在汉语口语课堂的灵活运用》中是按照游戏主体的实施方式划分为表演类,演讲类,辩论类,动作类,调查报告类等。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游戏法运用原则

(一)全面性

在在选择和设计课堂游戏时要确保全体学生一同参与游戏,覆盖整个班级所有成员,只有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游戏,操练语言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的公平性及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设计游戏要考虑到全体同学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性格爱好等都应考虑在内,切忌为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征。

(二)适切性原则

游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设计;适切性原则还体现在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游戏形式。不同国别和语系的学生由于受文化价值观和年龄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影响会导致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一定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以零起点教学班的成人学生为例,虽然他们的中文基础和表达能力不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教师选取了稍显幼稚的游戏和活动,那么效果反而另学生反感。

(三)创新性原则

游戏形式是有限的,而创新思维是无限的仅仅依靠几个游戏来开展汉语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将己有的一些游戏做适当改进,或者借鉴英语课堂游戏的一些典型实例,联系现实发现新的游戏形式。创新思维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能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某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

(四)交际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汉语的实用交际原则。因此在游戏的选择和设计时要尽量以真实的生活场景为依托来进行实用的语用交际练习。例如在零起点的口语课中,由教师讲授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句型的重复练习,最后模拟课文的语境,之后在游戏环节的配套练习中,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语用交际。

第二章 游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的应用

游戏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游戏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汉字体系本身是复杂的,因此如何科学的认字、识字,如何发现汉字本身的规律,应该是游戏教学突破的关键。学生长时间的学习汉字可能会感到枯燥,因此我们也设计一些类似“找朋友”的游戏,就是将汉字卡片的偏旁部件拆开来,然后让学生自主的重新拼凑成正确的汉字,这样既引导了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游戏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体系中,语音和调值是最基本的。

在初级阶段的语音学习中,声母和韵母及声调的单项练习和综合训练多是以模仿、齐读和大量机械性的训练为主,因此语音的学习是相对比较枯燥和单调的。在语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化语音的学习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倦怠感。

(三)游戏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朱靓和梁亮在《游戏教学法在汉语口语课堂的灵活运用》是这样论述游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的运用的: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的重难点不同,因此其讲解方法也是各异,但是教学原则应该是以实用的语用交际为主,而不应该是过分的强调语法的规则,因此学生适合在课堂的游戏环节中自然接触并掌握实际的语用规则,即“对外汉语课堂语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式教学和随机教学”,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多样灵活的游戏方式来消解和弱化学生的为难情绪,使语法规则被学生能够“自然习得”。

第三章 对游戏教学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研究课堂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缺乏生动趣味也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课堂游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当然,为生动而生动,为活泼而活泼也是不可取的,这正是进行此研究的目的。对汉语课堂游戏教学,我们还有以下建议:

1.破除对游戏教学的误解。在一些人看来,游戏是小朋友的专利,大人玩不合适。这是不对的。人们有热爱游戏的本能,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当然,正确对待游戏还在于不能把大人玩的游戏幼稚化,对外汉语课堂进行游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接受能力。

2.严格按原则选择适切游戏。选取游戏时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游戏的时间的长短、游戏的教育价值、游戏的目的和游戏的教学要求,课堂中运用游戏,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

3.正确把握和操作游戏。教师必须牢牢把握住课堂游戏的特点,严防为游戏而游戏。在设计和借用游戏时,一定要遵循相关原则,不可随心所欲。另外,在具体的操作中,如果是借用的游戏,教师不能完全照搬游戏设计者的步骤,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发挥。

4.预想突发事件。在游戏过程中,可能有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比如学生合作出现问题,游戏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游戏训练的目的被遗忘。所有这些问题教师都应该事先预想到,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及时予以弥补。粗涉和手足无措的教师是达不到游戏的教学效果的。

结语

总之,游戏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游戏将越来越被认可与接受。对外汉语教学游戏的设计应充分利用教学游戏的模拟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为学习者创设亲切真实的语言氛围和交流沟通的有利环境,学习者在教学游戏过程中与教师进行交与互助,教师也充分发挥的角色作用,指导并激励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纲要.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2]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希希.克里恩一福里塔格教学游戏实验初探.外国教育研究,1994,第一期.

第3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吕必松先生(1990)对文化交际的概念有如下认识:“所谓交际文化,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因为是隐含着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而不察’,只有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异’规律。”这一对文化交际的论述虽然比较早,但揭示出了交际文化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到一个民族的诸多方面,而且交际文化是隐含的,不易察觉。这两个特点都使得交际文化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与此同时,在对比研究中才能揭示交际文化,与何种语言对比,对比哪一方面,这又使得交际文化研究的内容繁杂,研究的工作量巨大。

二、交际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关系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犹如一张纸的两面,很难独立与区分,语言学家和文化学者在对它们分类的时候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张占一先生(1992)对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进行了新的界说:“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知识文化一直受到充分重视,而交际文化则常被忽略。一些教师认为讲授知识文化的时间不够,根本没时间讲授交际文化。大部分教师将交际文化视为知识文化的从属地位,然而在教学中有这样的实例,一个留学生写作中写道:我的家有我爸、我妈和我狗。汉语中的代词“我”和亲人朋友之间可以不加“的”,在他的表述中将“狗”视为家庭成员,所以没有加“的”,而且跟“爸爸”、“妈妈”并列在一起,闹出了笑话。这就是交际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汉语不将“狗”视为家庭成员,而在他的国家“狗”被看作家庭成员,也被作为人的朋友。这个实例看似语法错误,实际上却是交际文化的误解。知识文化是基础,但交际文化是重点,很多知识文化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工具书可以获得,而交际文化往往需要教师讲授才能明白。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更应重视交际文化的讲授。

三、交际文化的阐释方法

1.根据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采取不同的阐释方法。

不同阶段运用不同语言讲解。交际文化的教学要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在每个教学阶段,应该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在初级阶段,学生对目的语的了解甚少,掌握的词汇不多,而且刚接触汉语,学生难免有心理压力,因此这一阶段的交际文化可以采用学生的母语来进行介绍。这样可以减小学习难度,增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到了学生学习的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的讲解应该逐步缩小学生母语的使用,更多地使用目的语,直到全部使用目的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交际文化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汉语技能。

不同阶段选取不同内容讲解。初级阶段应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等实用交际内容的交际文化进行讲解。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容易引起误会的机会较大的交际文化,在初级阶段在讲解教材时讲解,教材中涉及不到的,应采取讲座、外出实践体验等等形式讲解。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初对汉语交际文化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减少他们在生活中的文化冲突,更快地接受和融入中国的生活。到了中高阶段,交际文化的学习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生活中实用的交际文化信息外,其他诸如成语、惯用语等,以及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交际文化信息也可作为学习的内容,直到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交际文化。

2.讲授要依托于汉语教材,将教材作为载体。

交际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选取什么作为讲授内容很难取舍。交际文化离不开语境,脱离语境来讲授交际文化犹如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因此在交际文化的讲授上,除了专题的讲座,更主要应该依托对外汉语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来进行交际文化的引申和讲授。对外汉语教材的课文以对话和篇章的形式,涉及汉民族生活方方面面,专门为不同等级汉语水平的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编写,为学习者提供了具体生动的语言交际环境。而且这些课文在选取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交际文化的因素,因此依托教材,既可以结合语境来学习交际文化知识,增加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可以控制每次讲解交际文化的量,防止过多或过少。

3.随时随地,个别问题个别解决。

学生随时随地遇到问题,及时予以解答。这是由于交际文化的交际性决定的。很多情况是在教学中对某一语言知识讲解时交际文化处于隐含状态,而在学生张口说的时候即体现出来,因此在学生出现交际文化疑惑的时候以及误用交际文化知识的场合,应及时予以纠正。

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不同国别的学生,每个国家的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他们遇到的交际文化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讲解时要尽量选取相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交际文化,而对于不具有普遍意义的交际文化讲解一定慎重,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再予以详细解答。这更符合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以不同方法对待的教学原则,更能发挥学生学习和了解交际文化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对汉语交际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4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语感;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103-04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着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成绩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不管是采用哪种教学法(比如听说法、直接法、交际法等),对外汉语教学离开语法都是不可想象的。语法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过去的20多年里,语法研究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据孙德金(2009)研究 [1 ],从数量上看,语法研究的研究成果仅次于基础理论研究,位于第二位,占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总文章数的17.67%。而且这些成果大都是来源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线教师,或语法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一些涉及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讨论。毋庸讳言,这些研究和讨论不仅改善、发展、丰富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而且大体上满足了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既然是热点、重点,往往也就是疑点、难点。所以,也就难免存在着一些争议或模糊不清的问题。

基于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发现与思考,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究竟该如何处理语法教学和语感培养的关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关涉全局,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深入认识。这里提出来,就教于方家,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语感培养如何落实?

近年来的二语教学都以交际能力为中心展开,原因是人们发现之前以语法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二语教学并不成功,于是开始对语法教学产生质疑,并认为语法教学在二语教学中没有必要,而且认为语法教学是无趣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对于交际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在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把“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吕必松先生(1986) [2 ]曾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以及规定教学法原则时,都要以有利于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形成所需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如果它只是停留在“大而无物”的口号上,就基本等于没有说。谁不知道留学生学汉语的理想目标就是像中国人一样把“话”说好呢?问题的关键是“交际能力”指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并没有具体的定性或定量说法,显得空泛而没有可操作性。范开泰(1992)曾提出“汉语交际能力”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汉语语言的系统能力;二是汉语得体的表达能力;三是汉语文化的适应能力 [3 ]。然而,这一类目标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显得过于模糊,其中对所谓的“能力”应该达到具体什么水平未作任何要求,也看不出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和结果。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会因此而受到挫伤,也可能会因看不到自己的学习结果而感到茫然。从另一方面看,教师也可能会因为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使教学变得目的性差,结果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不少学者提出,要将培养留学生的“语感”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或基本任务。如赵春利、杨才英(2002) [4 ];周健(2003) [5 ];张旺熹(2007) [6 ]等。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它不但要求有理论指导,更要求理论指导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如果理论指导只是一个宽泛、笼统、含混的概念,既不能定性也不能定量,人们无法对它加以具体、明晰的认识,就无法把它应用于实践。“语感”也有这样的问题。学界虽然不满足“交际能力”这样的说法,但对“语感”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如王尚文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即半意识的言语能力 [7 ]。刘大为(2003)认为:“语言意识也有反思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方式,以无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就是语感。一个更为简洁的表述方式是——语感就是语言的无意识,语言使用者并未意识到他对语言的掌握和使用,但实际上却有效地使用语言达到了目的。” [8 ]与之相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学习(there is no 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人不可能通过潜意识或无意识学得一门外语(参Schmidt 1990) [9 ]。所以,用这些的“不可捉摸的词(magic word)”来陈述的目标,对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以至于很难指导学生的学习。

我们(刘艳琳、褚俊海) [10 ]曾经指出,“语感”实际上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动化的语言能力,是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隐性知识。显然,汉语学界所谓的“语感培养”与二语教学理论中通常所说的“语言习得(acquisition)”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语感”是从结果上说的,“习得”是从过程上说的。前者多出现于母语教学研究中,而后者多出现于二语教学研究中。我们(刘艳琳、褚俊海) [10 ]还曾经指出,有语言知识不一定就有语言能力,但没有语言知识肯定就没有语言能力。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不是同步的,知识的获得先于能力。语言教学目的——语言能力培养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语言知识的储存上。只不过,我们不但要学生储存陈述性语言知识(declarative linguistic knowledge),也要储存程序性的语言知识(procedural linguistic knowledge)。对于外国学生的汉语教学来说,就是如何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储存更多的汉语知识——陈述性的和程序性的。Ellis(2003) [11 ]认为,要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需弄清以下3个问题:1)对于学习者来说,语言知识是怎样体现出来的。2)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语言知识又是如何表现的。3)在语言生成的过程中,对于语言习得来说,语言知识有什么用。可见,在语言教学研究中,“语言知识”的相关问题是何等重要。而在语言知识的构成中,毫无疑问,语法占据主要位置。

二、语法学习不等于语言习得

有人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记忆词语、掌握语法规则、学习新的书写和发音方式。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在外语课堂上很重要,但重点已转移到从表达意义的方面了解这些因素。语言知识系统不只是由这些显性的词语和规则等因素构成,还包括文化、认知、社会等,比如语言交流时的体态和语调等形式,也是达到语言交流目标的工具。

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究竟有多大作用,这是个需要准确定位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这种不准确的定位却一直存在,并影响着语言教学。在语法学界,往往定位过高,似乎只要学会语法就能学好语言,存在着“语法=语言”的倾向性。这是由于没有区分清楚“语法”这个概念的多层含义造成的。提起语法,人们总会联想到单一的传统定义:语言中的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形成的语义表达即是语法。实际上,语法这个术语包含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体系也有两种含义:一个指语法系统,即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语法是各种规则交织成的整体,是自成系统的。另一个指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一个民族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一个民族的语法学体系可以不止一个。金立鑫(2003) [12 ]讨论了理论语法、教学语法和语言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表述方法问题:1)理论语法的假设性和教学语法的可靠性;2)理论语法追求对语言的系统性解释,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并不对语言的内部系统进行系统地解释,其特点是针对学习者的、就事论事的、实用的解释;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并不表现为系统性,而更多地表现为“菜单”性,不存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而存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项目表”。

可以看到,认为“学会语法就能学好语言”的观点,是把“语法”等同于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就目前状况而言,这是理论语法和教学语法都不能做到的。当前的语言学研究已告诉我们,语言的结构是极其复杂的。目前人们已经描述的语言结构只是最通用语言结构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接触到当前理论语法的一小部分,即我们所说的教学语法。再加上,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教给他们的每条语法规则都学会。所以,如果把语言学习内容和方法都累加在语法上,显然是勉为其难的。

三、二语习得离不开语法学习

学习语法对于提高语感能力,有什么效果?这要看我们对“语法”这个概念以及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如何认识。

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针对外国成年人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成年人发展二语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有些二语理论家甚至认为,孩子是习得(acquisition)语言,而成人只能学习(learning)语言。我们知道,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是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参吴丁娥1990) [13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的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monitor)或编辑(edit)作用。或者说,习得是非正式的、自由的、课外的、无意识的活动;学得是正式的、集体的、课堂教育的、有意识的活动。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在学得的环境下向外语教师提出二语习得的要求。原因在于,我们过于机械地照搬克拉申的理论。实际上,“习得”和 “学得”只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不能把这种区分作为外语学习中的两条不同路径。学习的知识通过实践便会逐渐内化,从而在自然会话中变为习得。也就是说,陈述性语言知识(declarative linguistic knowledge)的学习会促进程序性的语言知识(procedural linguistic knowledge)储存。这样一来,学得的知识便会渗透到习得的知识中去,两种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便会互相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习得活动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习得,即教师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课外为学生准备各种学习材料,动员学生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等等。从而,通过有意识的学得不断促进、强化无意识的习得。其实,克拉申在强调语言习得的同时,承认语言学习的监控作用,也就是承认了语言知识学得的积极意义。克拉申认为,语言知识的监控功能在满足下述3种条件的情况下,二语运用者才能有意识地运用语法规则:1)说话人要有足够的时间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说话人考虑语言形式的正确性;3)说话人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只不过,克拉申的语言观是句法学的语言观。他把语言与语法等同,学习语言等于学习语法。他说的语言输入实际上是语法规则的输入,他说的语言习得实际上是语法规则的习得。比如克拉申(1982)曾说过,“学习者习得不同的结构,如动词词尾变化、名词复数的构成、否定结构和补语结构等,正是这些结构构成了语言”(引自刘润清1999) [14 ]。对此,刘润清(1999) [12 ]曾评价说:“他所说的习得语言,其实指的是习得语法规则。在他的讨论中,自始至终把语言与语法等同起来。这种狭窄的语言观必然给他的习得模式带来很大的局限性。别的暂不提,语言的使用规则如何习得,何时习得,在监控理论中是无法找到答案的。”如果我们把教学语法与理论语法的关系弄明白,这个矛盾便迎刃而解。

四、结 语

教学目标应该努力克服不可操作的、笼统的模糊性,要以行为目标或外显的目标为主,情感的、内显的目标为辅。要具体、外显、可观察、可测量,但又不能像行为主义心理学那样肢解学习活动,只强调了相对简单的知识和技能成果,使教学变成了训练。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就。教师要先把这种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的从属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学习里面的从属能力,然后再学习高一级别的能力。“语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明显存在着笼统、模糊的问题。语法知识教授虽有不足之处,但不能轻易否认它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势功能。如果不教或少教语法知识,让学生靠自己的直觉去感受、摸索,势必效率低下。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不是不教授语法知识,而是要把握好所教授的语法知识是否准确地传达了语言的属性特征,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1950~2006)[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吕必松.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4):4-18.

[3]范开泰.论交际能力的培养[J].世界汉语教学,1992,(1):13-16.

[4]赵春利,杨才英.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语感培养的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1):61-66.

[5]周健.论汉语语感教学[J].汉语学习,2003,(1):62-69.

[6]张旺熹.语感培养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3):24-25.

[7]王尚文.论语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刘大为.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05-112,124.

[9]Schmidt,R.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90,(11):129-158.

[10]刘艳琳,褚俊海.论留学生的汉语语感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110-112,114.

[11]Ellis R.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2]金立鑫.漫谈理论语法教学和语言教学中语法规则的表述方式[A].任 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第5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特性;问题;策略

1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加深,许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其中,有许多人把说汉语和用汉语作为了一个重要的课程来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于是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工作。但是,许多的外国学生在汉语的学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汉语惯用语的难以掌握。在汉语的日常使用中,特别是在成人汉语的日常使用中,惯用语往往达到80%以上,所以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汉语使用者必须得学好惯用语。

2 汉语惯用语的特性

2.1 具有明显的口语性

首先,汉语惯用语具有明显的口语性特征。原因是惯用语的来源非常的广泛,比如历史文化典籍、神话寓言、方言、成语、歇后语、谚语、专业的行业用语等都是惯用语的来源。所以想要学好以惯用语为一个重要内容的汉语,不仅需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具有非常多的了解,还得对于中国的一些行业有一些了解。

2.2 具有固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其次,汉语惯用语具有固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特性。在汉语惯用语中有许多的词语是具有固定性的,同时也有许多的词语具有灵活性的特性。比如:开夜车,既可以指在夜间进行开车,又可以指进行夜间的长时间学习或者工作。穿小鞋既可以指穿了一双小号的鞋挤脚,又可以指被人故意刁难。

2.3 语意表达的形象性

最后,汉语惯用语具有语意表达的形象性特点。所谓形象性是指把语意的表达进行了生活化的描述和比喻,把一些行为描述得非常贴切、轻松、幽默、含蓄。

3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方式的过于简单化

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简单化。在许多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他们只是带领外国的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简单学习,比如:朗诵、学习汉语文字、简单的汉语对话等等。这些方式其实是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让这些外国学生理解汉语惯用语的。

3.2 外国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不了解

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的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许多的外国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不了解,使得他们无法从根本上对于他们所接触的惯用语进行深刻地理解。比如:我们在不如意时就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这句来说,外国的学生想要完全弄明白并且在日常的交流中进行运用,首先他就得了解这句话的出处是《史记》中陈胜所说的一句话,然后他得对于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王侯将相都是什么意思,最后才能对于这句话有深刻的理解。

4 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的主要教学方法

4.1 先听后说学习汉字

首先,在教学工作中先要外国的学生仔细地对于惯用语进行听的练习、然后进行说的练习、最后进行写的联系,全面提高其汉语惯用语运用能力。比如:妻管严、吃闭门羹、炒鱿鱼、露马脚、马后炮、走后门、打一巴掌揉三揉、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这些文字既有日常用语、又有歇后语,其中有些文字还比较难写,更可以让外国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用全面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惯用语进行全面的学习。

4.2 进行专门的惯用语培训学习

其次,进行专门的惯用语培训学习。因为惯用语在日常口语交流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所以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学习,特别是进行情景化的惯用语语言模拟训练。比如:教师可以让两个外国的学生在早晨见面中运用惯用语进行问好和交流。比如:一个叫汤姆的学生说:“杰克,我听别人对我说你昨天又跟女朋友吵架了,用不用我帮你劝劝”。杰克说:“你不用在这马后炮,我的那个女朋友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了。”汤姆说:“你不用这么伤心,好好的与女朋友谈谈,不要老是吵架,要知道打一巴掌还得揉三揉”。杰克说:“我明白、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回她是铁了心的要与我分开,浪迹天涯了”。汤姆说:“好吧,我非常的明白你现在的心情。这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4.3 阅读专业的惯用语书籍并在生活中经常应用

最后,加强惯用语专业书籍的阅读教学工作,并且在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使用。比如:《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就收录了非常多的惯用语,非常有利于对外汉语中惯用语的教学阅读工作。比如:出难题、有两下子、伤脑筋、走弯路、大锅饭、铁饭碗等等,通过这些词汇的阅读与学习,并且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就可以让这些外国学生对于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汉语的学习并开阔眼界。比如:大锅饭、铁饭碗这类的词汇就具有浓厚的历史发展传统浸润其中。大锅饭专门指在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许多人都在国营单位进行工作,大家一起进行劳动、挣差不多的工资,专指在分配中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

5 结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惯用语在教学中的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教学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还可以使更多的外国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秦杰茹.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浅论[J].文教资料,2010(25).

[2] 车晓庚. 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06(S2).

[3] 李亚楼.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 项琨.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5] 党清心,习觅哲.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惯用语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1).

第6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中国古代对战争问题第一次做出的明确概括,并提出了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为清晰呈现出“五事”与对外汉语课堂各具体要素之间的关系,笔者结合以下表格简单阐述说明。纵观对外汉语课堂,一位优秀的教师想要带领学生“战无不胜”,就必须做到对“五事”运用驾轻就熟。首要问题便是“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即师生双方对教学目标和理念一定要非常明确,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学情的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这也是在未来学习过程中师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凝聚力和奋斗方向所在。如今的口语课堂普遍存在诸如“口语课精读化”和“口语课阅读化”的现象,都是因为不明确“道”之所在,教学活动与口语课的教学目标背离。其二,“天时地利”同样存在于课堂。第二语言教学特别强调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和共同作用。兵法云:“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一间看似简单的对外汉语教室,实际营造的是一种语言习得环境。实践表明,该环境不仅直接影响身处其中的师生心理,也会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进行和课堂气氛。其中,座位编排模式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小组式”适用于需要大量交际性练习的口语课;“圆桌式”则较适用于高级阶段的中国文化知识讨论课;学期中间也可以适时安排一次室外课,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实现汉语的习得……总之,尽可能创造一个师生之间更为和谐的交流环境,二者共同参与、积极实践,语言教学的效果和优势才得以彰显。其三,军有军法,班有班规。兵法云:“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课堂中难免会遇到学生迟到、缺课等情况,有时面对全部都由成年人组成的班级,也要讲究行之有效的策略:制订一份与自己的个性和教学风格匹配的班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此外,确定一位得力的班长承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任务。班长必须在班级中有威信、责任心和服务精神,在学业上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将会帮助教师尽快熟悉班上的每位同学,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上如鱼得水。最后,也是“五事”当中的关键所在———“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诚如梅尧臣所言:“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服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接下来,笔者将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归纳,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进行阐述:如何做一个有“才”、有“情”又有“心”的海外汉语教师。

二、海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内在素养

为将者,要么“强将手下无弱兵”,要么“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同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将才”,就要像自古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那样,从智慧、信用、仁爱、勇敢、严明等方面不断衡量反思自己。

(一)“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孙子道:“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在教学伊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把握教材编排规律、熟悉教学技巧,才能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知学生。韩国学生在学习上通常表现为读写较好,语法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强,但听说较差,课堂上开口率低,比较被动。另外,韩国众多高校实行网上自由选课制,会导致班内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差甚远。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掌握提问的艺术: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带给学生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问之有方”、“问之有效”“、问之有序”“、问之有节”“、问之有趣”。2.知教材。课堂教学的开展是以课本为依据的。以《汉语口语速成》为例,尤其在韩国版《汉语新攻略(提高篇)》的内容编排中,这套教材尝试“吸收了任务式教学法的一些经验,尽量选取和加工真实语料,使用图片、实物图示等手段丰富信息”,使之更适合汉语高级阶段的韩国学生学习。例如第三课《好东西人人爱吃》,可以提前布置“请客吃饭”这一话题,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谈论“如何点菜”、“描述口味”、“评价厨艺”等实用的交际话题;而任务后阶段则让学生自由运用学习的内容,进行交际成果展示;最后回归课本进行重点语法和句式的总结与有选择地操练。3.知方法。正所谓“兵无常势,教无定法”。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比如,同样是教声调,如果把声调转换成五线谱上的音符,领着学生唱出来,虽然夸张,但是学生轻松记住了声调的曲直变化和美感;同样是领读,快速阅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读、在情境中背读……可以做到遍遍不同;而对于在很多人看来较难的语法教学,简洁清楚的语法公式其实非常有效,再配上一个好的情境做例子,既避免了专业术语的使用,化繁为简,又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印象深刻。此外,教师还可以配合教学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中文周”的节目排练,户外课堂、学打太极拳、“汉字听写大会”、“中韩传统服饰展示”等等,都深受学生喜欢。

(二)“视卒如爱子”———用心融情感于教学

自古以来,将士之间和睦与否备受重视。兵法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带兵打仗需要官兵同心、上下一致;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互动性工作,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在蔚山大学的汉语学习者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教授班。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初级班的他们大多不敢张口说汉语,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这也是所有成年人在学习一门外语时最大的困难所在。尤其对于“大学教授”———这种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更会因为害怕犯错误,所以干脆少说或不说。此时,适当赏识性鼓励加点评的反馈方式就是一个潜动力,既帮助他们有效提升自我认知,又可以起到真正连接教学、沟通情感的作用。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想要学生对你的课堂感兴趣,首先应该使他们对你个人产生喜欢、敬佩的情感,从而借他们对一个陌生老师的好奇与兴趣,将汉字、汉语的魅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你个人的魅力,即“首因效应”。比如对从未接触过汉语的初级阶段的韩国学生,如果老师在第一节课时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韩文名字,之后教给他们中文名字的写法和意义,这种轻松、贴心的交流不仅能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还能充分展示教师的素养、学识、风范,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从心理上接纳教师。当然,强调老师“视卒如爱子”,对学生付出真情,并不是一味地宠爱、盲目地溺爱、无原则地偏爱,而是在从严要求,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关爱、热爱、亲爱。因此,教师一方面要爱护学生,视学生如朋友;一方面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奖惩分明。只有师生之间保持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才能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与之赴深溪、与之俱死”的效果。

(三)“求之于势”———从容应对跨文化交际

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俗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初到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些问题除了会影响日常生活,也会反映到教学活动中来。首先,从行为方式上看,处于亚洲文化圈的韩国学生受传统儒教的影响大,学生在课上喜欢有威严的老师,也比较注意跟老师搞好关系,以期得到关照。有时会在课间给老师递上一瓶饮料或一盒点心,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不好拒绝学生的好意,但在对待全班学生的态度上,要特别注意“一碗水端平”。韩国在讲究尊师重道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第二,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韩国学生整体具有“小集团性”的特点。他们通常不习惯在集体场合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是喜欢默默地学习和进步;大学期间,灵活的休学制度也会产生“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年龄差”的现象;再加上他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年级学生强烈的“面子心理”和班级中容易形成的“小团体”现象都会导致生生、乃至师生交流的减少。兵法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兵势篇》)即教师的主导思想应“放在创造和利用有利于自己胜利的形势上”,因此可以巧借异国文化之“势”:在课堂上,拿出专业的态度和精神,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下做真诚、平等的好朋友,积极融入当地学生生活,多倾听他们的建议和心声。切忌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境,甚至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海纳百川,一名海外教师更是需要这样的胸怀。

三、小结

第7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252-01

1 任务教学方法理论上可行性的研判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上世纪开始兴起,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的自主的学习。任务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学习语言,不是以往那种死板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语言的教学方法。我们原先的教育方法的弊病较为明显,所教授的内容与过程由教师全程掌控,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热情有限,学习效果难以及时呈现。学生学习的很枯燥,教师教的也累。学生只是学习了部分的语法以及相对应的格式化的表达方式,一旦真正的要进行交流时就会手足无措,其语言真正的运用能力非常有限。我们推荐的任务型教学是教育工作者按照课文的情境来设计出一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营造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相较之真实一些的环境中学习。

2 任务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运用

知名的教育工作者Willis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指出了任务教学的三个步骤:

(1)任务前阶段。

(2)任务中阶段。

(3)任务实施后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为今后打基础的过程,第二个阶段是相互交流实践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在第二阶段完成后的查漏补缺,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三个过程互为犄角,缺一不可。第二阶段是整个教学的重心所在。第一阶段是构建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对前两个步骤的总结与归纳,是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以《快乐汉语》四单元的食物为例子来描述其在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1)第一阶段。我们让学生在还没有正式学习该课文之前去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同时要将各种食物的照片和价格来进行整理。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生僻词语与词组、各种疑难的短语与句子要进行标示。对于在此期间出现的困难,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发生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较为彻底的讲解与说明。

(2)第二阶段。我们的教学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让他们方便的利用汉语工作、生活和学习。我们需要的是将所教授的语言从形式改变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这一步骤是整个任务的核心之所在。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依照教学的进展来布置与安排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组员之间互相的探讨;让两个小组各派代表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辩论;或者深入田间地头来实践;由学生来扮演不同的成员,让他们按照设定的剧本来演绎,诸如此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的运用自己所学习的语言来相互交流。又如,我们可以假定某个小组是一个快餐店的工作人员,需要为本快餐店设计出一款富有特色的菜单,其他的学生会以就餐者的身份来就餐。这样的教学环境营造的效果就富有特色。学生的参与感就会很强烈。

(3)第三阶段。本阶段是总结的阶段,主要是总结经验与不足,将各种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在教学时间内主要是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讲透,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并吸收。这主要是依靠教育工作者的板书、讲解以及布置的各种课余作业来完成。可是,我们都很清楚,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极为有限的,学生离开教室就步入了中文语言海洋,但其学习的环境却是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来构建出一定的语言氛围,让学生自发的组成各种社团与组织或者比赛,对于促进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3 任务教学法的好处与不足的分析判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学主要还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的教育工作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生这个内因能够真正的活跃起来才能够让他们学到真才实学。我们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端倪,那些积极主动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对教学工作配合度较高的学生通常言语表达能力很强,其原因有下列几条:

第一,任务型教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以此为起点来建构教学,学生的所作所为均有明确的规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的调动,大脑思维非常活跃,不但能够学习到书本上的语言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运用语言。

第二,由于设计的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衔接有连贯性,学生是被自然而然地引导到下一个任务中去的。

第三,小组合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口头操练的机会,而且是一个集思广益和互相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智力水平。

第四,注重任务完成的结果,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使其产生成就感,可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J].外语界,2006,(1).

第8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词:结构-功能;交际性;循序渐进;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方法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种,中国近些年来形成了结构-功能法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听说读写全面发展,阶段侧重,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既能说出合乎语法的话,又能说出得体的话。所谓得体,就是所说的话适合语境的需要。语境内容包括具体的上下文,说话者的社会地位、性别、心理因素,谈话的时间、地点,说话者特有的民族文化等。①”

在这个效率较高的教学法中,笔者认为贯穿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交际性原则。或者可以称为实用性原则。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训练的时候以交际作为目的,也以交际作为手段。也要经过一段由模仿、模拟交际转化为真实的交际,让留学生能够活用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课本和课堂上。

比如“买东西”这个话题,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第一册(上)第八课中,课本上学了“苹果一斤多少钱”、“橘子怎么卖”,“太贵了”,“我要两斤”,“一共多少钱”等句子,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上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拟为商人和顾客来进行对话,下课的作业自然应该布置去市场上买东西的对话。在那里他还可以知道葡萄、香蕉、芒果、桃子很多水果和蔬菜的名字,买东西过程还加强了对语言的记忆,同时还可以学习中国人如何讨价还价,或许还可以练习打招呼、问路等会话。下一次课,复述买东西的过程,把听到的但不会写的生词说出来,教师把生词写出来,在兴趣的驱使下又学会了生词。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是要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教材的编写首先应该考虑词汇与语法点的控制。教师在讲解之初,不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要慢慢地讲,要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程度作为标准,而不能以教了多少个汉字、讲了多少页课本、学了多少篇课文作为标准。

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表现在教材安排上,学生在初级阶段中先注重“说”和“听”,其次是“读”和“写”。等学生对汉语的听和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感性认识再去慢慢强化读和写,在滚动式的学习中,听说读写相互促进。

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表现在“说”上。

首先是拼音问题。

在声母的教学上,为了能够看清送气音p、t、k和其他非送气音的区别,可以放上一张纸条在嘴的前面,也可以点燃一根蜡烛,增加趣味性,等学生已经掌握发音方法之后,这些道具自然就不需要了。

一些错误的发音在一开始需要及时纠正。比如日韩留学生在学习拼音之初常见的错误是“f”音发为“p”音,如“咖啡”一词容易发音成为“kapei”,舌尖后音“r”音和舌尖中音“l”音的混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的混淆。对于这样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可以把一些带有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字词故意放在一个句子中,如:“春天来到了村子里”;“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我的知己是我自己”等句子。

此外韩国留学生在开始表达的时候重音和轻声也处理的不当,比如说:“知道了”,其中“知”为阴平,而“道”和“了”则是发的轻声,而韩国学生的发音则是“道”发了去声,并且重读这样一来,他们的发音就如同中国人在生气的时候发的“知道了”。

俄罗斯留学生刚刚开始学汉语与中国留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俄语一样困难。除了日韩留学生出现的问题外,在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上有许多不同,常见的错误是声调不准确,发音中容易有鼻音,舌根音g、k、h混淆。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最难掌握的是声调:

笔者让俄国留学生和韩国留学生读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结果如下:

白日依山尽,其中“山”字读成了上声,“尽”则读成了阴平;

黄河入海流。其中“河”字读成了去声,“海”也读成了去声;

欲穷千里目,其中“欲”字读成了阴平;

更上一层楼。其中“更”和“上”都读成了阴平,“层”发为阴平,“楼”读成了去声。

这样看来,一声变三声,二声变一声,二声变四声,三声变四声,四声变一声,加上在其他课文和对话时的变调,如四声变三声,三声变一声,变幻莫测各种变调的排列组合几乎全部都有,很难推究其变调的规律。

如果声调掌握不好,容易引起误解和笑话:

一个外国留学生问一个中国的老人:

“你愁不愁?”

“不愁!”老人边回答边感到很奇怪。

“你丑不丑?”“”老人很生气,我长得丑不丑和你有啥关系,没有回答。

“你臭不臭?”“”老人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想我刚刚洗完了澡,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学生看见老人生气了就解释,“大爷,我问你抽不抽烟?”这时候老人才明白了这位留学生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说明了声调准确的重要性。

声调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都很难,尤其对于俄国学生而言掌握二声,阳平的发音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所以同样也要有针对性的练习,说一些语调顺序明显的成语,如“阴阳上去”。“风调雨顺、经年累月、山明水秀”,着重注意第二个字的二声发音练习。

然后是实践表达问题。

无论哪个国家的学生,学习语言最怕的是不想说,不敢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初学者要注意鼓励他们发言,哪怕是发音不准确也要鼓励,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好的老师。李阳的疯狂英语要求的第一步就是自信心很足,敢说,不怕出错,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课堂上的时间除去老师讲解的时间,每个学生练习的时间平均下来练习的时间并不多。所以要想练好听力和口语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去练习。

对于初学者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交流的时候多用汉语交流,最起码也应该把上课时候所学的掌握熟练。如果是同一个国家的几个留学生一起来留学,学习汉语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这些留学生更倾向于用原来的母语交流,练习汉语的时间会大幅减少。

对于稍微有些基础的留学生,应该布置会话的题目,去和学校外面的中国人进行对话,在实践中去加强记忆,强化实践性教学与应用性教学。

对于汉语基础已经很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去读一些中国的经典白话文,去看一些中国的电影、电视,学唱中国的歌曲,听中国的广播,这样让他们在更复杂的语言层面去学习、去理解汉语。可以布置一个讨论的题目,让每个同学准备3分钟的演讲。让他们能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表现的汉字的学习上。汉字相对于音素字母系统和音节字母系统而言,是很难的,尤其是对于欧美俄国家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还有写错字、读错字的笑话。俗语说“山东秀才读半边”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外国人也觉得汉字很难,因为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天书是用世界上最难写的汉字写成的。这很能反映欧美人学习汉字之前的心态。汉字难主要是因为形体复杂,字数多,常用的汉字就有3000个左右,哪里像英语只有26个字母来来回回组合就行了。但是还是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学习汉字。

1.独体字讲解。独体字在从古至今的汉字演变过程中,形体变化小,意义变化小,许多都是固定的名词。比如山、水、日、月、牛、羊、鱼、车等等,这在古代象形文字中就是一张张的图画,在讲解这些字的时候可以增加学习汉字的兴趣。

比如“家”字的讲解,上边的宝盖儿偏旁代表的是房子,下面则“豕”则是代表一头猪。为什么是猪,不是人,也不是其他动物呢?

因为中国经常说六畜兴旺,所谓“六畜”指的是在古代和中国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六种动物,即为马牛羊猪狗鸡。这六种动物中“猪”在繁殖后代的时候产崽儿最多。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人口多就意味着生产能力大,所以人们认为“多子多福”,其实也算是生殖崇拜的一种。同样的情况还可以发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不仅仅是中国,也会崇拜鱼,喜欢鱼,鱼类好吃倒是在其次,更大的原因在于大家对鱼类无与伦比的繁殖能力感到崇拜。

2.合体字都是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在讲解一些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时候就可以分开讲解。在讲解生字的时候,教师如果能掌握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双重写法,对于留学生学习汉字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讲汉字的结构像是在讲解图画的构成,这样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或者多个故事去辅助,既能增加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也能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一举三得。

在这个过程中偏旁儿和部首的讲解也应该贯彻。坚持讲解一个字的偏旁部首有一个好处,以后再阅读其它文章的时候,即使他们不认识这个汉字,也能大体猜出这个字和什么事物或者动作相关。在这样长期的积累之下,哪怕两天学习一个偏旁部首,两个月的时间也能知道一些最常用的偏旁,增加阅读的能力。这和中国人学习外语时用的词根记忆法有相似之处。

3.教授基本的笔画和笔顺以及汉字的基本架构。古人讲“永”字八法。基本的笔画点、横、横折、横钩、竖、竖折、竖钩、撇、捺、挑、斜钩等基本的笔画学会,然后学会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进门后关门,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此外要写得好看一些,不歪歪扭扭,还要掌握“米”字格的分布以及横平竖直的要求等。

4.汉语中好多词有一个中心词,学会了一个“车”字以后就可以延伸认知更多的和“车”相关的生词,汽车、公共汽车、马车、牛车、火车等。

即为:(1)首先要学习“车”的发音。

(2)其次是拼写,拼写的时候要一笔一划分解开来,告诉学生每一笔画的顺序及方位走向。

(3)讲解象形文字“”,上下两个横是代表两个轮子,中间的“曰”是代表车体,中间一竖代表车轴。

(4)结合组词。汽车、马车、公共汽车、火车等。在对这些词语有了明确的了解后,则可以有组词发展到造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接下来就是口语的进一步练习了。

此外循序渐进的原则还表现在阅读、语法等诸多方面,不再一一论述。

三、文化渗透原则。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则受到一个人心理因素的支配。中国人有其独特的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在思维上也必然有所反映。如果留学生只是学习文化的表面,那就如只是看到冰山的一角,无法得到汉语的精髓所在。反过来如果掌握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那么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定事半功倍,纲举目张。

比如中国人说到自己个人的时候总是喜欢谦虚。说学习成绩很好却说马马虎虎、还行吧,别人夸一位女士漂亮却回答哪里哪里,自己做菜做饭明明很用心、很好吃,却对客人说:做得不好,凑合着吃吧。这些话语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特有的谦虚品质,很难理解,更容易为外国人理解为虚伪。此外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与欧美文明有许多不同,如中国传统上重视全局与整体,重视权威等等。从笔者的经验来看,一个留学生如果了解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风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后,学习汉语会有加速的效果。

此外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以提高结构-功能教学法的效率。

一、因材施教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面对不同国家的学生、汉语水平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动机和目的也不尽相同,应该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单单学习上听、说、读、写四方面而言,欧美学生说的能力最好,生母、韵母以及音调都能准确到位,与此同时他们写汉字的能力较差,有些留学生上课时候笔记全部写拼音,不写汉字。日本、韩国、越南的留学生阅读和书写的能力较强,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周边国家的影响,汉字已经跨越了空间的界限进入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中。与此同时,他们的发音与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他们一开口就知道是日、韩国家的“洋腔洋调”。就一般情况而言,欧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听、说方面有优势,日本、韩国留学生则在阅读和书写方面有其优势,而俄国留学生要学好汉语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个别学生的天赋和学习时间长短亦有不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不可能全部相同,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的辅导。

二、师生互动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留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虽然从他们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而言甚至不如我们的一个小学生,但是他们的心智并不是一个小学生,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采取过于简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国内传统的教学中,老师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做一个改变。亦师亦友的关系容易形成良好的互动,尊重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留学生,上课时让学生感到不烦躁,不压抑,如春风化雨一样,学生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之下,自然会产生学习的愿望。

三、趣味横生

幽默感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容易形成良好的循环。有的教师讲课偏于冷静、有的教师讲课偏于热情,尽管风格不同,在上课时,如果适当地增加一些有趣的课堂小游戏和开一些适当的玩笑会让课堂效果提升不少。

比如认识人脸上五官的名称之后,可以让同学互相指认,讲到约会的时候,可以让同学扮演约会的朋友,讲到方向的时候,介绍自己的国家等等。

四、持之以恒:

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终南捷径,也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年年讲、月月学、天天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意志力,也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毕继万,中国文化介绍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 2006.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84.

[4]施光亨,《对外汉字教学要从形体入手》,《世界汉语教学》预刊2.

第9篇:对外汉语的教学法范文

【关键字】明德模式;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强,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国内外的汉语培训项目也应运而生。美国明德学院的汉语教学成就蜚然,可以称得上是汉语短期强化教学的典范,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影响很大。明德模式采用的密集强化操练法已经发展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堂教学方法,且实践证明,此法在中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效果最为明显。可以说,明德模式是有特色且相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推广、借鉴和应用的。本文从明德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出发,通过对明德模式的具体分析,结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特点,以期提出与之对应的教学建议,对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教学有所启发。

一、明德模式及其教学特点

“明德暑校”是美国明德学院利用每年暑假在校园举办的外语学习学校。按语种分,目前共有10个暑校,中文暑校开设于1966年。明德中文暑校属于短期强化教学,学生控制在百人左右,大部分为美国、加拿大的在校学生。“明德模式”即指:中文暑校中采用的教学及管理模式。[1]

明德模式的教学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目标清晰明确;其次,操作统一严格;最后,理论基础坚实。明德暑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针对整个班级,乃至个别学生,教学目标都十分清晰明确。各个年级的学生整体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每个学生要达到某种水平,问题会在哪里,进步空间会在哪里,都有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目标。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明德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严格统一的控制。首先,在上岗之前,教师要经过统一的培训,保证教学的整齐划一。从教学内容备课到作业批改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能够使教学更加规范,同时,也保证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明德模式要求教师集体备课。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得出最优方案,保证教学的一致性和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也保证了教学能够按照目标和计划顺利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双方相互反馈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测验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能够使双方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使得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明德模式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听说法”,在密集强化的环境中,不停地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进行训练,在短期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以使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二、明德模式在国内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明德模式以听说法为理论基础,因此,对于语法点的教学以操练为主。操练方法以引导性操练为主,机械性操练为辅。机械性操练是指:针对学生所学的目标句型,进行机械、反复的训练。根据“刺激――反应理论”,通过大量语料的输入和输出,能够让学习者达到识记的目的。目标句型的记忆,从本质上来说是要建立“形――音――义”的结合,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但这种方法通过简单机械的操练记忆句型,枯燥无味且记忆速度慢,因此,引导性操练的运用相对更加广泛。

引导性操练通过教师设置语境,提问学生,学生通过利用目标句型回答问题,从而掌握语言的编码和输出能力。引导性操练操作的基本步骤为:首先,由教师向全体学生提问问题,然后教师指定一名同学用目标句型回答该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大家一起复述或回答。

以副词“竟然”的讲解为例:首先由教师导入,设置语境:“作为一个美国公民,应该知道美国总统是谁。李明是美国人,可他不知道美国总统是谁,真不像话!”然后,教师指定一个学生,结合提供的情境用“竟然”造句。接着,教师讲解“竟然”的意义:表示惊讶,在意料之外。最后,由教师引导大家一起复述该句子。

引导性操练根据引导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全控制式、半控制式(半开放式)、全开放式。

2.1 全控制式操练

全控制式是指由教师基本引导学生的语言编码过程,学生要输出的语言内容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控制。包括转述句子法、肯定否定法、句子转换法和情境描述法。转述句子法操作过程为:当一位同学成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时,转而问另一位同学:“他说什么?”由另一位同学重复先前同学所说的句子。这种形式难度较低,句子中人称由直接引用变为间接引语即可。否定肯定法是指教师通过指令,使学生练习从肯定句到否定句的转换。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但效率很高。句子转换法是指改写句子。以语法点“假如”的讲解为例:

(1)学生有事不能上课,应该向老师请假。(《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第171页)

(2)可惜黄勇个子不高,不然就当篮球运动员了。(《汉语口语速成基础篇》第171页)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句子,将原句改成含有目标语言点的句子。不过,句子的转换也会有难易之分。很明显,第二个句子改写起来难度就大一些,不仅仅是替换和增添个别词语。

2.2 半控制式操练

半控制式操练的形式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成分替换法、完成句子法、回答问题法。

成分替换法是指:主干句型不变,仅替换其中的一个成分。以语法点“动词的重叠”为例:

(3)教师:学习累了,你会怎么办?(提示语言点)

学生:我会休息休息。

完成句子法是指:教师说出句子的一半,由学生补足剩下的句子。这一方法在讲授关联词时经常使用。这种句型前后关联度较强,操练难度相对较小。以“虽然…但是…”为例:

(4)虽然昨天晚上下了一夜雨,但是。

回答问题法是指:由教师设置情境,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所学句型。以“A和B一样/不一样”为例:

(5)教师:你觉得学汉语难吗?

学生A:我觉得学汉语很难。

教师:(提问另一个学生)你呢?

学生B:我也觉得学汉语很难。

教师:A和B一样,都觉得学汉语很难。

2.3 全开放式操练

所谓“全开放式”,是相对前者而言的,并非全无控制。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法、合编故事法、自由谈话法等。操作时由教师设定目标,让学生自由发挥。在实行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控制,所以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操练了,因此,在操练过程中运用较少。

三、结语

目前,明德模式的操练方法在国内的语法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但明德模式针对的是短期密集型教学,在国内长期教学中不宜机械照搬。首先,国内长期班的教学属于常规教学,学习时间长,单纯的机械操练强度不宜过大;另外,由于国内长期班学生情况较为复杂,因此,引导性操练难度把握要适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控制式和开放式操作的比例。教师在语法教学过程中也应当避免语法点导入时间过长、操练变成简单的造句训练等问题,真正使明德模式的优势与国内长期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