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精选(九篇)

对外交流合作方案

第1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未来的3G时代,移动基站的设计与建设将呈现一些新特点、新需求。作为全球领先的全球通信/IT行业网络能源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艾默生网络能源对3G宏基站、分布式基站及室内覆盖等应用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供电解决方案。

宏基站模式

宏基站是目前应用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基站类型之一,3G时代仍将得到广泛应用,并主要以室内型宏基站及室外型宏基站两种模式出现。

室内型宏基站供电方案:典型的室内型宏基站由独立的机房及内部安置的各类设备构成。在3G网络中,宏基站继续沿用上述建站形制的同时,共站等一系列新的应用模式亦不断出现。对于已有电源扩容能力不足的站点,通过新增电源的方式进行共站改造,仅需根据新增NodeB设备的实际情况配置合适的电源系统及蓄电池组即可。室外型宏基站供电方案:室外型宏基站主要由户外3G设备及户外通信电源构成。艾默生网络能源的解决方案集选址灵活、安装便捷、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等多种优点于一体,不仅能满足通信设备供电的基本要求,还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节能等优良性能。

分布式基站

艾默生网络能源针对分布式基站的应用特点,以RRU供电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RRU直流远供、RRU交流远供及RRU独立供电等三种方案。

RRU直流远距离供电方案:分为室内方案和室外方案两种。当基站具有独立的机房时,采用室内组合式通信电源为BBU及远端RRU供电的模式。当基站无独立机房时,则使用户外建站的方案。该方案使用户外电源系统作为通信设备的动力平台。

RRU交流远距离供电方案:当基站具有独立机房时,通信电源为BBU提供-48V直流供电。同时,通信电源内置逆变器,将-48V直流电逆变为220V交流电后,为远端分布安装的RRU单元交流供电;当基站没有独立机房时,可使用户外建站的方案。EPC户外电源用户空间中内置BBU及逆变器。BBU采用直流供电,而远端RRU单元则使用由逆变器提供的220V交流供电。RRU独立供电方案:根据RRU自身供电制式、容量及使用场景的不同,就近采用以EPC户外电源系统为动力平台的直流供电方案,或者以室内一体化交流电源/室外UPS为动力平台的交流供电方案。在该方案中,由于为每一台RRU都配置了独立的供电平台,站点建设和运营总成本会因此上升,故该方案更适合应用于某基站个别RRU单元需要独立供电方案的场景中。

室内覆盖应用及其供电方案

3G业务超过70%的数据业务发生在室内,室内覆盖将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多个RRU单元采用同一电源供电或是独立供电为划分依据,室内分布式基站可划分为集中供电及分散供电方案。

RRU集中供电方案:可以在布线机房内安装小容量直流通信电源为BBU就近供电。当基站采用直流型RRU时,该通信电源可同时为远端RRU单元提供远距离直流集中供电。RRU分散供电方案:单独的RRU通过配置独立的-48V通信电源或UPS实现交流或直流独立供电,两种方式均具有不间断供电的功能。而某些场所也可以采用RRU直接引入楼宇220V交流市电的方案。

第2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大型活动交通量的生成

大型活动是指服务于某一特定而明确的目的,参加活动的人数众多,对城市交通或区域交通影响较大社会公共活动。一般分为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和国际性的大型活动,比如大型体育赛事、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及大型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可以显着的影响城市交通的安全性、畅通性和出行时间的可靠性,其交通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一是产生新的需求;二是减少现有交通系统的容量;三是带来安全隐患。其中,减少现有交通系统容量是指大型活动交通管制措施会占用或封闭周边交通设施(部分道路、车道和停车场),从而减少交通供给;安全隐患是指大型活动期间可能产生的交通事故、人群拥挤踩踏事故、活动参与者骚乱和恐怖袭击等。大型活动参与者的主要来源有两类:一类是举办城市区域内部的,包括市区和郊县活动参与者;另一类是城市区域外部的,包括外省各市区和国外活动参与者。由城市区域内部的客流形成的交通流称为内生交通流,由城市区域外部的客流形成的交通流称为外生交通流。内生交通流的交通出行起点为居民居住地点,终点为各活动场馆,外生交通量的出行起点为宾馆、火车站、机场等设施,其出行点选择余地大,但是,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比内生交通量要强。

大型活动公共交通量预测 大型活动公共交通保障方案的制定

第3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绿色生态布局; 公共建筑群体;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ject site selection, function layout and system desig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arge public buildings on the bases of thoughts on the competition project of Guangzhou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 It holds that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design techniques applied to large public buildings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agreeing with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protecting、continuing and molding the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facilitating the convenience and efficiency of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Keywords:green ecological layout; public buildings; Baiyu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120-03

1引言

公共建筑是人们集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系统化、群体化发展,它在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环境处理等方面具有自身特殊要求,在方案构思和整体布局中绿色生态思维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广州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包含有2500座、1000座、500座等各种规模的会议中心主体,涵盖行政会议、新闻、商务信息、影视娱乐等多功能要求,并辅以商务办公、展览、餐饮配套服务设施和星级酒店、休闲旅游度假设施等不同功能部分构成,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具体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积极的探讨意义。

2地域发展的契合和促进

2.1 大型公共建筑与地域发展的作用关系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各种集中性社会活动的场所。大型公共建筑的实际运营和良好效用的发挥,往往需要周边地域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对公共建筑各种社会活动的发生提供支撑并相互促进,所以公共建筑在选址和整体布局方面必须综合考虑该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需求及其环境设施影响,这些都是大型公共建筑功能布局的潜在制约因素。反过来,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与运营也会给周边地块或建筑带来相关社会活动的发生,其产生的外部效应对于该周边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产生聚集和削减作用。积极的外部效应刺激该城市地段的社会及经济等活动,带动该地块的开发和更新。因此,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也需要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同时,由于近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呈综合化、群体化发展,它的占地已突破传统规划的单个街坊地块划分,所以建筑群体内部不同功能构成也需要考虑用地不同方位上的外部作用与联系。

2.2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布局的意义与作用

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来看,其用地选址于白云新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地块及其北侧规划地块①。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在功能定位上,白云新城将成为“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主城区北部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在2005年针对白云新城开发建设的城市设计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也进一步强调其在广州地域中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选址于白云新城符合城市地段的整体发展定位,其一方面可利用基地西、南向地铁2、14号线,与广州火车站、白云国际机场取得便捷联系,以充分利用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设施和贸易批发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建成和运营,将发展该地段主导的会议产业,有利于刺激周边大学、度假山庄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社会经济活动的发生。就更大的城市地域范围而言,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也将带动会议组织机构、旅行社、展览、餐饮、宾馆、交通、航空、翻译、印刷、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仅吸收餐饮、宾馆和展览等服务业较多的劳动力,还需要高智力人才的翻译、媒体等新兴行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就业结构都能提供帮助。同时,国际会议对各种服务都要求较高水准,这也可以直接刺激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所以,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选址布局将有利于形成一个集商贸、文化、办公为一体的动力强劲的综合功能配套区,起到优化城市结构的催化作用,从而带动白云新城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推动广州市“东进西联、南拓北优”城市发展战略中“北优”格局的优化。

3地域环境文化的保护与延续

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城市的标志名片,展现城市独特的性格魅力,所以在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环境的塑造。就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用地选址来看,其位于白云大道西侧的原东方乐园及其北侧规划地块,东隔白云大道与白云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对望,西与规划的白云新城核心区中心绿地接壤,南隔东方明珠花苑与造型优美的广州新体育馆为邻,具有十分优美的内外部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在方案构思中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是绿色生态布局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3.1 建筑群体布局与地域绿地系统的契合关系

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11个竞赛方案来看,其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大致可以归结为3种,竖向布局、组团式布局和横向分割式布局,各布局方式和城市绿地及开放空间系统产生相应的契合关系。

竖向布局如方案4、方案6、方案7,建筑功能区由纵向廊道或屋顶串联成南北向的统一体量,东西方向上留出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以拉进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在空间意向上的绿意相通。

组团式布局如方案2、方案8,各个建筑体之间围绕主体建筑展开布局,有着构图关系方面的自在形态组织逻辑,基地内的绿地空间较为散落,仅在门户空间及建筑基底的图底空间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所呼应。

方案1、方案3、方案11可以看作是横向分割式布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方案1,其建筑采用分离的体块,保持开放的姿态,建筑单体呈条状东西向伸展,建筑体量和绿地景观廊道南北平行布置,将基地分割成条带交错的肌理。

由基地周边绿地系统分析,白云山公园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呈南北向在基地两侧纵向展开,并且建筑基地的用地形态呈南北向长方形,所以东西向的绿色生态连接显得十分重要。综合上述三种布局,横向分割式布局对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的东西向联系显得较为有力,有助于形成自然与城市编织交融的纵横整体性网络,将建筑群体结合到一个位于未来城市中心和白云山公园之间的、具有开放的视觉和生态联系的整体系统之中。

3.2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

保护与延续地域环境文化,一个需要着重处理的方面是与处理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协调关系,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各参赛方案都以其独特的思考对白云山、体育馆等进行了环境分析和形态布局方面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做出了探讨。由于基地位处白云山和白云新城中央公园之间,在空间关系上,竞赛方案大都采取了建筑群体的空间退让处理。一方面是将建筑群体的高度区布局趋近于建筑基地中央位置,另一方面,是在相邻绿地公园的空间界面上远远退后布局,以取得空间关系上对白云山及白云新城中央公园的尊从。此外,是寻求建筑群体在体量形态上与周边环境要素的呼应与延续。如方案7,建筑整体的形象取自于“白云”,会议中心建筑呈弧线在型体上和体育馆建筑群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反“S”形有机体,并以明确的轴线奠定同基地东侧的鸣泉居、白云山的空间关系。再如方案3,建筑和中心绿地环境呈“山丘”形态布局,延续白云山自东向西的脉络,方案利用不同高度的屋顶折板构建绵延起伏的建筑形态,暗喻“山”的意象,力求形成与用地环境紧密结合的空间协调关系。

3.3对基地原有环境的处理与利用

基地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与历史事件相关,在其基础上建构的空间意象会成为传达某种场所意义的手段之一,延续历史记忆。在规划布局中,常用的是采用分类分区的手法,针对划定的生态敏感区、绝对控制区、文化保护区等特定区域,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基地中绿树成荫,仅竞赛组织者测量提请参赛设计师注意采取措施的大树就有近4000棵,各参赛方案针对基地原有水塘、树木植被的生态区域,采取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和处理手法。部分方案以保留利用原有绿化为出发点,将建筑组合成不同的院落,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绿化景观。方案2在布局上采用了组团围合的方式,将基地内绿化分划不同的组团,建筑围绕绿化进行布局,形成“七星伴月”的布局形态。方案8运用平台高架的处理手法,设置云盘式的平台抬高建筑基地,留出地面层以保留绿化。方案7通过建筑避让的方式,建筑布局偏向西侧,围合保留中心的树林和水体,并通过造景的手法将保留的自然要素融入新的环境设计中。方案3在避让中心林地进行布局的同时,将部分树木覆盖于建筑体量之中,形成独特的室内庭院。

值得一提的,在会议中心基地中存在有不少原东方乐园的建筑和构筑物,有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如能在布局的景观系统中加以整合利用,将形成颇富文化氛围的外部观赏环境。笔者认为,这也是公共建筑群体环境塑造中生态价值观的具体实现途径之一。

4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

绿色生态布局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塑造,还包括了系统组织的便捷与高效。这里的系统组织是指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的组织,在规划布局中促使各物质流快速、便利、通畅的运转,达到整体系统的便捷和高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4.1交通流的高效组织

公共建筑群体具有大量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有时具有快速到达、进入、离开以及疏散的要求。合理布局交通出入口、组织流线将影响到公共建筑群体日常使用的效率,以及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空间布局中,首先是针对临近地铁、毗邻高速路出入口、周边发达的公交系统、与大型交通枢纽设施联系便捷等外部条件,进行与区域交通的联系组织,体现在出入口选择及交通组织方面。其次,是分别确定合理的车流、人流和物流线路的系统组织。同时建立各功能区的联系组织方式。

竞赛各方案均对以上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内容。在主要出入口设置方面,大部分方案选择在机场东路,并在白云大道等其他道路上设置了次要出入口。这样使场地西侧的城市广场成为会议中心开敞空间的一部分,有利于交通疏散组织;同时使得场地的主要交通流线与城市的地铁线有机联系,有利于缓解白云大道的交通压力。

与周边地块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与东侧白云山风景区、大金钟水库、鸣泉居等配套功能的联系。各方案在车行交通的联系上基本沿用了白云大道的下穿通道。步行联系方面,各方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案1、2、3、6、10设置了隧道或天桥;方案11则是利用大广场连接。

在会议中心的内部功能布局方面,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式布局可有效地减少功能体间交通流线的距离,整合交通面积和设施。但分散布局的方案也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各部分的联系,如方案8,运用平台将各个分散部分联成整体。方案3、4、5、7、10,运用建筑内的交通廊将不同的建筑功能联系起来,再利用整体屋顶覆盖等方式将建筑形式予以统一。分散与集中的布局形式各有优劣,分散布局使得各功能部分的交通流线增大,但集中布局也会带来诸如流线混杂、各功能区互相干扰以及高能耗等问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4.2能量流的组织

系统组织也包括了能量流的组织,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对于电、气、水等基础能量具有较高的负荷,且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会议期间具有时效的优先性,所以在规划布局时应充分单项考虑能量流组织,避免对周围地段的建筑运营和市民生活带来过多的消极影响。此外,在节能方面,除了太阳能板、建筑智能系统调节等众多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利用,在先期谋划中能够发挥较大效用的是建筑群体布局中对自然通风的利用。

自然通风是建筑实现节能、生态、舒适、健康等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筑楼群的布局方式影响了建筑单体前后表面的压力分布,对建筑单体内部的通风、降温、除湿具有重要影响,也关系到建筑群体间风环境的速度场、压力场的分布,进而影响人在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度。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节能中心的研究,在广州地区,行列式(包括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和自由式的楼群布局方式有利于获得较好的风速场,而集中式和周边围合式则对形成良好的通风环境较为不利。就本次竞赛的基地环境而言,除了考虑城市主导风向的影响,还要在布局中注意适宜的建筑间距,基地与东面白云山、西面白云新城在用地上的起伏关系以及整体空间的错落变化,从而给予风速和流向以引导。在这方面,方案1的平面布局较为突出,它较好地结合了地形气候的特点,地面上建筑体并列布置,形成了能够联系基地、白云山以及白云新城通透视线的布局形态,有利于建筑的节能。

5结语

“绿色”和“生态”作为设计理念,是时下规划师、建筑师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的主题之一。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群体集合,总结其建设选址、功能组合以及竞赛过程中各方案针对生态布局所折射出的规划策略和设计处理手法,对于公共建筑群体的绿色生态布局这一课题具有以下几点积极的探讨意义——大型公共建筑的布局需要立足于整体地域的综合效应进行考虑,对地域的发展起到契合和促进作用;建筑群体布局应与地域生态系统相契合形成整体,与周边环境要素空间协调,保护、延续地域环境文化;对公共建筑群体的车流、物流、人流等内外交通流和能量流应当进行系统组织,充分结合自然条件,一方面使之便捷、集约,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用得以高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技术文件[R],2005.

[2]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方案国际邀请竞赛方案[R].2006.

[3] 杨明.微观城市设计层面中的生态布局与设计策略——以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城市地段为例[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第4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一、网络教学交互的内涵及类型

自网络教育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教学中的交互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外学者方面,澳大利亚学者Sims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是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必要和基本的途径,对于成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个人探究具有潜在价值[1]。他强调了交互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提出交互所具有的具体表征。美国学者Damarin认为,所谓交互作用,是指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特定活动,包括阅读、思考、回答、寻找、操作、使用、构建和创造等[2]。国内学者主要从交互的要素和交互过程出发,对交互的内涵进行界定。陈青认为,交互是远程学习者与所有远程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其中包括远程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支助组织(包括辅导教师、顾问、行政管理人员、机构设施等)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3]。梁斌认为:“交互作用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是一种双向交流。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资源、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4]笔者认为,结合网络教学的特性,交互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和交互环境。

也有学者根据活动的主体、客体关系,把交互分为教学互和社会互。教学互是指发生在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在网络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学习者与网络界面之间的交互。社会互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网络环境下借助电子邮件、聊天室等交互工具,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社会流与协作。由此,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学习者与网络界面的交互。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首先发生交互的是课程的网络界面,这种交互不但能引起学习行为,而且还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方向和动力。

所以界面的设计需要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互是网络学习的主要环节。它以学习者对教学内容产生正确意义建构为目的,是所有教学过程的基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是相分离的,所以学习者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习者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发生。通过交互,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实现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控制,及时按要求调整学习状态,而教师也可根据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习者和学习者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交互是网络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交互形式,它既可以是两个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多个学习者之间的互动。

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以提高学习水平。这种互动不仅能实现知识的共享,又能增加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减少学习者的孤独感,强化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网络教学案例库的特性

案例库建设的意义在于它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案例库是将教师案例资料、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教师给予考核评定的全过程融于一体的教学支持平台。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案例库,它具有以下特性:

(1)案例表现形式多样。传统案例库中的案例资料,多用于面授课堂的案例教学,所以主要是以文本的形式来呈现案例事件的发展过程。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库支持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但由于网络案例教学是教与学分离状态,所以案例库中的素材则一般需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让案例素材更加生动具体,这样将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案例内容并开展后续的交流互动。

(2)支持案例学习的灵活性。受面授课堂案例教学课时安排的限制,以及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者往往对案例的讨论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时个体之间的学习效果差异较大。而在网络环境下,案例讨论能摆脱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多方位地搜集案例学习中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利用网络平台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共享,并且在教师的点评和引导下,拓展案例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3)保证考评的全面公正性。在传统课堂案例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组的形式开展案例讨论,并根据小组报告对小组成员给予成绩评定。由于在小组讨论与报告撰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习者搭便车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考评结果有失公正性,降低案例讨论的学习效果。网络案例库可以为每一个案例提供交流互动平台,记录下学习者全部学习交流过程,为教师最终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提供支持。

三、基于网络教学的案例库交互设计

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它基于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将理论融通于实践,工商管理案例库恰好能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服务,并通过案例库将一些较新的案例内容补充进课程,弥补理论知识部分时效性方面的缺陷。通过网络支持的案例教学,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取更大的有效性,促进教与学的多方交互与沟通,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库特性,要求案例库不仅要包括案例资料信息,而且还要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提供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相互之间良好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交互环境。这就需要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的交互要素出发,围绕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以及交互环境进行合理的交互设计,实现工商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教学目标。

1.学习者与网络界面的交互设计

网络界面是学习者进行网络学习的第一环境,学习者是否适应网络界面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后续交互发生的质量[5]。所以良好的界面设计可以给学习者带来轻松、愉快和成功的感觉,使学习者集中精力于学习过程和相互间的交流上[6]。在网络案例库界面交互设计中,首先,界面整体设计要友好、布局合理、简洁美观。当学习者打开界面进行学习时,能快速清晰地了解页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选择他们需要的内容。在页面色彩的运用上,一方面,要选择色彩明亮且能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色彩并合理搭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案例所属的不同的工商管理课程方向选择不同主色调。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选择不同的主色调,不仅可以缓解学习者的视觉疲劳,同时还能够帮助学习者明确案例类型及案例分析视角。其次,界面的导航系统功能要清晰。学习者在使用网络案例库进行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个良好的导航系统以方便地搜寻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能在任何时候准确地确定目前所在的位置,了解当时浏览内容与其他内容在结构上的关系,而不至于发生迷航现象。网络案例库的导航系统可以根据案例的不同类型采用树状的结构设计,使学习者能以简单的方式跳转到所需要的部分,而且导航定位要快速方便,可以对上级目录进行快速切换,引导学习者高效地进行学习。再次,案例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由于网络教学交互的异步性,仅采用单一的文本形式案例界面并不能很好地吸引学习者进入案例学习。综合运用案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能使案例界面形象生动,有助于学习者加深案例理解,开展案例讨论。

2.学习者与案例教学内容的交互设计

任何教学过程的交互都是以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为核心的。学习者通过学习教学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产生交流,加以选择同化,才能形成新的认知和态度。因此,案例教学内容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学习者与案例教学内容的交互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网络案例教学要注重对学习者案例自学过程的引导。在网络案例库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学习向导,将网络案例库的结构体系、案例学习路径、学习工具、学习方法等,以录像视频的方式介绍给学习者,帮助他们快速进入案例学习过程。在网络案例教学交互过程中,案例素材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案例素材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交互的广度和深度,并直接影响案例学习的效果。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案例素材的选择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在案例素材中,国外案例较多,国内案例较少,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制度的差异,国外的案例素材往往使得学习者无法进入案例情景,找不到真实感,更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采编案例素材时,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多选用符合我国特色的工商管理案例。

由于远程学习者多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业人,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案例展开分析,但是大多数的学习者会受到工作层级及能力的限制,对于案例的分析往往视角较为单一,对综合性较强的案例难以把握。因此,在采编案例时,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案例,案例文本的表述应尽量简洁、精炼。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一些案例素材所涉及的企业发展状态、模式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不断跟踪,充分利用网络案例平台的优势,及时更新案例资料,建立动态教学案例库,帮助学习者树立案例动态分析意识。案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知识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注重设计学习任务和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在线测试来检测学习者对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创设问题情景来引导学习者对案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注重引导,并给予相应的学习评价。这样才有助于培养锻炼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提高案例学习质量。

3.学习者与教师的交互设计

在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加强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及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及反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发表个人观点;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4.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设计

在网络案例教学中,除了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和指导以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沟通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具有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力会比一般学习者强,通过精心设计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旨在使学习者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也可以促进案例教学的务实性。

第5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和配置

伴随时代的变革,国家提出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倡导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以及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由于历史原因,新闻传媒单位内部长期运行的是“编内”和“编外”双轨制人事制度。在由事业向企业转型的改革趋势下,传媒业消除双轨制管理对人才流动造成的掣肘十分迫切和重要。再加上事业单位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政策的真空和历史遗留等问题,传媒业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远落后于市场配置和人才流动的需要,新闻传媒单位的流动人员档案亟待加强管理。

一、事业转型期,新闻传媒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1.人事制度双轨制,导致人事档案易被忽视。我国传媒业既肩负着舆论宣传政治使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向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又在市场中靠生产新闻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和广大消费者需要,赢得市场经济效益,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受制于编制管理,传媒业长期大量使用编外人员解决用工缺口,由此衍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虽然国家人事部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关于在事业单位试用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但是这种全员聘用制在传媒业并没有真正落实。在不享受国家拨款和资金扶持的编外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超过编内人员的现实下,编内和编外人员身份意识和薪酬待遇等差异依然较大,甚至有传媒单位为低成本用人方便,忽视聘用合同和社保缴纳,或者采取派遣租赁等用工形式把人推到中介机构管理。在这种管理环境下,编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自然不被重视,档案管理无序混乱、利用效率低,同时制约传媒人才在市场上的自由顺畅流动。新形势下,当媒体由事业型转变为企业型法人后,人才流动的异常突出将更加暴露当前传媒业编外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落后。2.外部政策真空,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先天不足。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规定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概念依然没有对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范围明确界定。从1991年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到2009年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国家对编内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政策制定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实施的各项环节清晰完整。但是针对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专项规定是真空的。从流动人员管理角度,可供参照文件有国家颁发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90号)和国家人社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简化优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通知》(人社厅发〔2016〕75号)等文件。上述规定明确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范围,即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和未就业、自费出国留学、因私出国(境)、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以及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等。可以看出,对于事业单位的在职编外人员人事档案是否属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范畴界定依然不明确。因此,缺乏外部政策的专项扶持,使传媒业想要完全依托社会服务机构做好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畅通传媒人才档案流动,也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做好传媒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

长期以来,传媒业是党和政府宣传喉舌,具有政治性、内部管理偏行政化,单位内部欠缺企业化市场管理的经验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闻传媒单位很难自主地管好编外人员的人事档案,而完全依靠外部人才市场的管理,政策和资金扶持也不到位,困难重重。为了打破这种制约,为人才流动打好坚实基础,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如何完善新闻传媒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1.单位平等重视档案管理,强化员工个人档案意识。新闻传媒单位必须认清,新形势下,不管是事业或企业单位,对员工人事档案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深度是在不断扩大和加强的,人事档案在各种信息认定和采集、社保办理和离退休手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各种改革工作对个人人事档案利用的时效性、完整性和真实性要求越来越高。编外流动人员虽然具备很强的人才流动性,但不是“临时工”。这些流动人员恰恰是新闻传媒单位需要着力进行开发的人力资源存量,是单位必须留住和使用的传媒人才。在编外流动人员与编内人员共同承担关键职责的现实下,新闻传媒单位要重视弥补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档案办理难度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新闻传媒单位也要具备高度责任感,及时督促编外流动人员重视个人档案的保管,增强他们的档案意识,为他们做好服务工作,体现出单位对个人的尊重和负责。编外流动人员自身的档案意识的确比较薄弱,很多人主观上不重视档案管理,弃档、死档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个人在晋升考察、职称评聘、养老退休等手续办理时,缺乏关键材料支撑,从而后悔莫及,利益受损,与单位产生劳动纠纷与争议。单位和个人双方必须知道,人事档案的完整齐全地托管是需要较长的办理时间,期间会经历多个部门和环节,必须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办理。但是,如果双方档案意识都比较强,那么这项工作就会在双方督促之中按时完成,及时发挥作用。2.积极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国家和各地的人社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等部门,是新闻传媒人才日常流动的主要渠道。按照政策规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通过借助行政职能,配合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改革,为企业和人才个人搭建了社会化管理的服务平台,为双方提供配套的人事保障服务。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对于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转递和保管都有详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具体包括档案接收、档案转出、档案必备材料、非必备材料以及档案建立、遗失与补办等方面,同时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跨地区流动、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严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纪律。新闻传媒单位应积极与社会各级公共服务专业机构,特别是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自身管理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具备管理资格之前,克服局限,努力为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找到一个可靠、专业、稳定的档案托管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配合做好编外流动人员的档案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也为日后新闻传媒人才在各种渠道间自由合理地流动,做好渠道对接工作,以实现新闻传媒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新闻传媒单位要为编外人员建立配套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编外人员应聘入职环节起,规范档案操作程序、时间和负责人等细则,要求责任相关部门和人员认真执行,对于关键重要岗位和职务晋升岗位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细则必须向编内人员的管理看齐,最好由单位妥善保管。由此实现编外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体,所有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都要靠档案管理人员来完成,这是一项专业技能很强的工作,需要稳定的专业档案人才支撑去完成。由于新闻传媒编外流动人员来源广泛,其原来从事的职业和领域多样,要保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难度较大。对于档案工作人员而言,必须本着对单位和个人负责的态度,积极查遗补漏,定期、动态、协调催收和存档各种材料。同时,利用新闻传媒单位的各种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技术手段,做好内外信息的核实完善和共享保存工作,以确保编外流动人员档案的完整、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新闻传媒人才的人事档案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在我国新闻传媒单位特有的用人机制和管理环境下,编外流动人员无疑最为关心自身群体的身份定位和权益保障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除了要打破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壁垒的制约,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技术性工作,不容忽视。人事档案不仅是新闻传媒单位选才用才的重要材料依据,也是新闻传媒流动人员个人传媒经历的重要证明,对个人的新闻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传媒单位做好编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不仅能弥补制度不足、打破双轨制制约,也有利于新闻媒体人在时代变革期的转型规划,和单位加强传媒人才发掘与培养、稳定人才队伍,以及促进传媒人才在市场上合理有效流动与配置。

参考文献:

[1]郑义.论人才交流机构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提供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5).

[2]严培涛.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5).

[3]潘静.人才交流服务对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影响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5).

第6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18

一、“六步导学”课堂实施的教学思想

1.“六步导学”课堂的六步:(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基础学习、(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析疑解难、(学生)达标检测、(师生)课外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六个阶段,不是教学的六个步骤。“六步导学”课堂的木质是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以体现教师的指导地位;对学生提出课堂的学习要求,以达成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2.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彻底摆脱“以教代学”或“以教引学”、“以讲代做”的传统课堂行为,研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准确定位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应成为学生自主求知、展示能力、获得发展的平台,而不是教师夸夸其谈、炫耀知识的舞台。

3.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承担者,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学生应丢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恶习,彰显出青少年蓬勃的朝气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风貌。学习不是教师的事,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是不可能代替的。

4.高效能获取知识,不是“六步导学”课堂追求的全部。“六步导学”的愿景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读书、思考)、懂生活,有良好生活习惯和高尚道德的、有创新思想的人。能说会道,有好的学习成绩;热爱学习,能够与同学合作;尊敬师长,有团队精神等均是“六步导学”课堂追求的行为目标。

5.与学生一同成长,踏出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六步导学”为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的奋斗途径。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要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能得道、创业和布惑。“六步导学”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行动,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

6.阻碍“六步导学”课堂实施的因素有:教师传统的知识传授思想和行为(缺乏组织管理课堂的意识和技能),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恶习和不良的学习习惯(没有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不知道如何学习),学校缺少敬业、乐学的氛围(教学管理无思想,习惯于传统的行政化程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7.“六步导学”课堂实践经历的过程:摈弃传统“以教代学”习惯的阵痛(确立学习课堂主体地位)自主、合作学习的困惑(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导促学的感悟”(课堂管理-获得学习方法)“以学定教”的达成(我要学、我会学)。

二、“六步导学”课堂的操作措施

1.“六步导学”课堂教学的有六个阶段或环节:学习目标、基础学习、合作交流、析疑解难、达标检测和课外学习。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对知识顺应和同化的六个阶段。“导学案”是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要求、思路和方法,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呈现,不是教材或资料内容的重复,渗透学习的规范行为和思维过程。导学案由教师编写,供学生课堂学习使用,是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六步导学”教学的课堂精髓,不是如何编制“导学案”,而是课堂如何使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导学案”改变的是教师传统教学观和学生的传统学习观,要求教师用导学案作用于学生,呈现给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要求、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自主学习,沿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读书思考、动手实验,回答相关问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3.“六步导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读书获得知识,由观察理解知识,由书写克服学习中的惰性,由动口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由对知识的归纳、总结提高思维能力,养成思考习惯。“导学案”要求学生“读、思、说、写、做”,而不仅是听教师讲解。

4.实施“六步导学”初始阶段,教师要严格按照“导学案”给出的步聚的相应时间执行:学习目标2min、基础学习15min、合作交流10min、析疑解难8min、达标检测5min、课外学习5min。

5.“基础学习”要紧扣教材思路,引导学生动手做。“基础学习”阶段,教师应注意学情的收集,督促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尽可能全神贯注投入学习过程,动手写、动脑思;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基础学习”结束,可适当组织小组内的交流,解决由学习时的粗心引起的错误或认识。

6.“合作交流”源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通过展示,显性化自主学习的难点和思维的盲点,以便同学的纠错、更正和补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和发散,语言组织的科学和表达的流畅。“合作交流”来源于课堂的生成,没有现在的预设,显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不提倡教师的直接参与。

7.课堂生成源于“合作交流”,“析疑解难”源于教师对学情收集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学习目标”、“基础学习”是由“导学案”显性表现出来的,有较好的实施基础;“合作交流”、“析疑解难”体现课堂的能动性,是课前难以预设的。教师容易发挥自己讲的“特长”,讲授过多,学生的自主性较难得到发挥,影响“达标检测”和“课外学习”的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合作交流”是教师组织能力的体现,“析疑解难”展示的是教师厚重的学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

8.“析疑解难”要求教师抓住重点和难点知识,做针对性的点拨,而不是重复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析疑解难”是教师的智慧对学生课堂生成问题的作用,要注重思维的过程和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实验的展示和知识对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影响。

9.“析疑解难”阶段,安排学生做课堂总结时,要尽可能对照“学习目标”进行。

10.“达标检测”要符合学情,贴近日常生活。“达标检测”、“课外学习”很容易被“析疑解难”冲淡,得不到教师应有的重视,课堂很难获得应有的地位。

11.“达标检测”不只是做题而已,体现学生对课堂获得知识的内化。“课外学习”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没有课堂的整合,就谈不上延伸。“达标检测”、“课外学习”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阶段,是“导学案”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课堂环节。

12.“导学案”编制要在对“导学案”教学思想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摸索着进行。没有研究或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愿望,不知道“导学案”引导的课堂如何实施,很难进入正确编写“导学案”的境界。

三、“导学案”编写的思路

1.学习目标(2min)

编写思路:以“知识”为载体,细化课堂学习的要求;以“方法”为抓手,呈现科学内容的内涵;以“生活”为基础,体现学科知识的生活价值。

学习目标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机械排列,是对依据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所要获得的知识、能力、思想层次的确定。

编写学习目标前,既要分析教材、学情,又要确认学习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科学的方法。

2.基础学习(15min)

编写思路:依据学习目标,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以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领,以“板块”形式呈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尽可能提供条件(实验、多媒体,学生自主完成)。

3.合作交流(10min)

编写思路:学生间的互动、交流。板书自主学习成果,呈现问题认识、理解中的思维难点,争取同学帮助。

4.析疑解难(8min)

编写思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关注课堂生成,关注课堂学习知识与学习前认识的合理建构。体现学科特色和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展示化学事实。降低学习难点,落实学习重点。

5.达标检测(5min)

编写思路: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密切联系教材和生活实践,体现基础性。题量不超过5题,思考的层次与新授课相符合。

6.课外学习(5min)

编写思路:展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现需要处理的情境和思维过程,为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奠定基础,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巩固复习的训练量不超过5题,预习以熟悉概念,理清课程思路为主,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四、“六步导学”课堂教学师生的行为

(一)学习目标-行为目标

A.教师理想的指导行为

1.实事求是的定位学情(思维层次、行为习惯,阅读水平、学前知识),定位学生的认知层次,既不要过高估学生的智能水平,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也不要失去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进步的信心。

2.能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研究课标和教材,既思考教法,更注重学法,编写符合课标理念,贴近学生认知层次的导学案。

3.课前要认真研读导学案。既要有感悟学生自主学习的诚心,又要能抬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审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问题。

4.既要有遵守导学案六步所规定时间的意识,又要能根据学情适时进行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的组织能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

5.课堂表述语言精练(尽可能少说话)。组织新课教学: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6.能指导学生对学习目标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勾画和圈点,注意文字表述中的行为动词(怎么做)和要达成的目标(知道、理解什么)。

7.有关注学困生的意识,建立评价小组学习的理念。(由对学生个体评价,上升到学生学习小组进行评价)

B.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

1.能依据课外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识别描述学习目标要求的关键“字、词、句”。

2.有意识的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勾画和圈点。(有做“阅读标志”的习惯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标志)

(二)基础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培训自己的读书思考习惯

A.教师理想的指导行为

1.有收集学情的意识,关注学优生是如何通过阅读、思考,攻克难点、解决疑点,指导学困生如何阅读教材,准确回答基础学习中的问题。

2.能适时提醒学生加快读书、思考速度,防范思维的惰性。主动帮助学习小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提醒提前完成基础学习任务的学优生,对照学习目标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协助学困生完成基础学习任务。

4.基础学习结束,要求学习小组利用1min的时间交流自主学习成果,更正由于粗心而产生的错误。

B.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

1.能根据导学案给出的问题和要求,认真读书、积极思考,集中思想,自主完成“基础学习”。

2.有动手做实验的意识。能依据导学案的学习提示,积极开动脑筋,利用身边的物品动手实验,展示化学现象。

3.有合作学习的意识。基础学习时,遇到需要同学相互讨论交流的问题或相互合作的实验,应积极投入、主动参与,努力争取承担相对困难的任务。

4.基础学习结束,能对照“学习目标”及时进行回顾、总结。乐于帮助学困生梳理问题,达到相互提高。

5.有与老师交流自己想法的意识。能及时与老师交流自己的思维障碍,争取老师的指导。

(三)交流合作-学生板书基础学习成就

课前预设的问题,不是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教师结合知识对学情的思考。课堂的具体操作是:1.学生板书基础学习的问题答案。2.学生讨论交流,获得最合理的回答。3.师生互动,研讨学生成果。教师对学生板书的学习成果不能视而不见,而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批阅。肯定学习成果,指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师生互动要关注课堂生成,是析疑解难)

A.教师理想的指导行为

1.依据基础学习问题的难度和题量合理分配给各学习小组,要求学习小组进行展示。允许同小组的同学对展示内容的笔误进行及时更正。

2.学生展示期间,教师要适时关注各小组同学的动态,鼓励所有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完成小组之间的修正)

3.学习小组展示结束,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阅读展示内容,关注由自主学习生成的问题(析疑解难的课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生成的问题。

B.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

1.根据学习小组长的安排,努力争取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时要认真阅读,对照自己的学习情况,科学甄别学习中的问题。发现错误及时更正;有不同意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老师进行归纳总结时,要认真听讲。遇到听不懂或有疑问的问题及时作记录。

(四)析疑解难-源于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的问题,不要求学生提出,也不是课堂传授的必须内容,是教师从专业的角度来理解知识。要求学生关注教师所确定的课堂重点、难点和疑点。

“析疑解难”不是对课堂学习基础知识的加深或拓展,是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课堂没有生成,便无疑和难。

“析疑解难”需教师引领学生回顾“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A.教师理想的指导行为

1.合作交流展示到位的基础知识无需重复,但重点、难点的内容,疑点的问题可再次说明。

2.示范性展示与基础学习内容相关的重要实验,指出实验思想和技巧。

3.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及时回顾所学基础知识。

B.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

1.积极协助、认真观察老师展示的实验,学习老师的实验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2.开动脑筋,准确把握老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3.能跟随教师的思路,及时梳理知识。掌握学习的重点,把握学习的难点,明晰学习的疑点。

(五)达标检测-针对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

A.教师理想的指导行为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习题。对多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巡视),先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找出思维的症结,达到问题的解决。

2.要求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达标检测的习题,组长汇报成果(有无问题-全对)。

B.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

1.检测前迅速浏览学习目标,理清学习思路。

2.仔细读题,习题阅读完后再进行作业。

3.遇到解答困难或有疑惑的问题,应作标志。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后再行解决。

(六)课外学习——符合学习目标,思维梯度不能高

A.教师理想的指导行为

1.除预习题外,所有问题应要求学生课内完成。课外重新阅读一遍导学案的内容,补充完成没有及时更正的内容。

2.课堂学习的导学案应于次日早晨第1节课前按学习小组收齐,送交教师办公室。每天第1节课前应将该天所有学科的导学案发给学生。

3.教师批阅导学案,每课时每学习小组至少批阅3-5份,批阅后的导学案于次日早晨第1节课前返回给学生。没有批阅的导学案要求学生参照批阅的导学案,用红色墨水笔自行批阅或由组长批阅。

4.要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公开课、研究课”。进入课堂的每一位学生、老师都是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B.学生理想的学习行为

1.除预习课外,课外学习的问题尽可能课内解决。

第7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病案数字化加工;问题与对策;病案管理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体系,提高卫生服务与管理水平。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建立电子病历基础数据库。为此,许多医院加紧了对建院以来保存的纸质病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由于档案数字化加工流程复杂,历史积存的病案数量庞大和自身技术与人员条件的限制,一般医院的病案数字化工作都采取了外包形式。

"外包"(outsourcing)意即"外部寻源",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机能和组织效率的一种业务运作方式[3]。病历档案数字化外包是指医院档案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支付一定报酬,将病历档案数字化任务委托给外包公司,由外包公司组织人员对档案进行流程化数字转换,档案部门直接享受数据扫描、处理、存储、挂接等数字化成果的一种加工方式。我院为了加快病历档案信息化进程,也采取了这一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病案数字化外包中存的问题

1.1医院现运行的电子病历系统与数字化外包加工的系统在设计上存在差异,如应用界面、检索方法等。由于翻拍病案是图片格式,目前主要还是通过病案号和患者姓名来调阅翻拍病案信息,如果建立的检索方式过于单一或病案首页信息录入不全时,病案数字化后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1.2数字翻拍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操作人员素质、专业技能不高,加之盲目追求扫描加工数量,导致翻拍病案时存在图像歪斜,模糊、黑边、燥点现象[1],甚至有漏页、重复页、错页、病案张冠李戴错拍等较为严重的现象。

1.3存在病案信息安全风险隐患 采取数字化外包形式,可以利用外包公司的技术和人员优势,加快病案数字化建设的速度,但病历档案中患者的就诊信息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需要加以保护。外包公司的人员不少是临时招聘的,没有安全保密意识,存在患者信息外泄的隐患。

1.4存在卷宗出入库交接的数量差错和病历档案的二次损坏问题。档案扫描过程中,有大量的档案需要从库房中调出,扫描结束后又要及时入库。在这期间容易造成档案交接失误,特别是较薄的病案,常与其它病案混成一卷交接。在病案数字化加工时,绝大部分病案需要将病案拆开逐页扫描,拆开案卷和再次装订案卷易造成纸张破损,造成病历档案的二次损坏,这对有珍贵价值的病案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2应对措施

2.1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电子病历系统整合。医院协调现行电子病历开发公司与承接病案数字化外包公司的技术人员,按照医院的标准,进行系统整合,技术对接,建立完整全面的数据储存和检索功能,提供完整便捷的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信息平台逐步实现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以及患者基本信息的实时交换与共享,方便医护人员的利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2加强全程质量控制。病案数字化加工中,翻拍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病案的服务质量,必须高度重视翻拍技术质量控制。①要严格选择有资质有经验的外包公司,硬件设备与技术能力要符合医院的要求。签定合同时条款要尽量祥尽而明确,②要规范工作流程,明确数字化翻拍质量标准,建立出入库登记与核对制度、扫描质量标准等工作制度,加强环节管理,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坚决重新扫描翻拍。③要设专职人员进行质量审核,严格执行翻拍质量关,对不符合质量标准坚决重拍,不让有缺陷的病案挂接到数据库。④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公司、医院、病案管理部门要及时反馈信息,加强交流与合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3医院应该挑选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与外包方进行卷宗交接,建立交接登记制度,双方签收确认,重新装订时要对照表单,防止装订错误;在扫描前医院组织人员对卷宗逐本逐页检查;扫描过程中,杜绝野蛮操作,确保卷宗不损坏,对少数损坏的卷宗予以及时修复。

2.4加强安全控制措施 ①医院应与外包公司签署保密协议,要求对业务人员进行安全保密教育,提高保密与安全意识,确保患者的信息不外泄。开展扫描翻拍人员业务的培训教育、建立检查、奖惩制度,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②对病案数字化加式场所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确保病案的安全。③对已经通过质检审核的数字化病案要及时导入本单位档案管理数据库中,并做好关联挂接。同时要做好备份,防止出现丢失问题[2]。

2.5加强阶段验收工作 在病案数字化加工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应对案数字化加工服务进行相应的评估与验收,以保证加工质量,并为做好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3]。成立一个由主管领导、临床医生、病案管理人员及外包公司业务人员为主的验收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工的实施进度、翻拍服务质量、临床查询利用方面等进行阶段验收,针对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协商改进,保证数字化加工少走弯路,加快工作进度。

保证病案数字化外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是数字化医院的基础。病案数字化外包工作中必须加强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加工质量,最大限度的复制原始病案,与现行的电子病历融为一体,实现信息共享,切实发挥病案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医院的病案信息化建设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杨婷,方孝梅,涂自良,等.病案数字化翻拍技术的质控管理实践[J].中国病案,2013,14(9):46-47.

第8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一、制度规范化

制度,是一切工作得以平稳、顺利、高效开展的基础保障。交通运输档案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规则,以规范工作行为和提升工作效率。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升档案管理的“实效性”,使档案管理切实与单位发展相关联,为行业经济助力。因此,制度建设应重视以下两方面:其一,支持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明确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责任制。领导要重视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在档案部门基础建设,乃至发展过程中给予有力支持,形成由内而外、从上到下的合力态势。其二,考核激励制度。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具有社会属性,遵循社会环境发展。同理,人才的引进、成长、壮大,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契合程度。为此,为了吸引人才、发展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就必须制定出合理的考核制度。例如,考核方式应具有多维度,从专业、社交、态度等多个方面给予员工客观的考核。又如,在考核时间上,可采取定期、不定期混合进行,避免考核流于形式。

二、信息化建设

推动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改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以全面、深入、细致的信息化设备及处理手段,代替原有的管理办法及工作方式,不仅能极大提升档案工作的效率,还能提升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安全性。其一,应健全网络系统。档案管理的网络系统指的是计算机数字化操作的综合应用系统。具体包括服务器网、社会服务网等组合的网络系统。系统建设中,要增加其他配套的辅助设备,完善硬件基础,为信息数据的交换、共享创造条件。其二,电子文件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单一存档的电子文件方式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管理的电子文件,由于依附于信息管理网络,因而其稳定性很高,且能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其三,档案安全机制。对于交通运输档案管理而言,信息化手段的收集、整理、存档固然方便,然而网络安全却不得不防。为此,需要建立档案安全机制,提高网络安全性,从而规避泄露的风险。

三、开发利用

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应高度重视档案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档案的内在价值,积极促进单位的发展壮大。事实上,从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角度考量,闲置在馆内的档案资源不仅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还不利于构建覆盖全民的档案体系。反之,积极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档案资源,对企业或单位的发展计划、工作安排、重点决策等方面,均有切实的促进作用。具体工作中,如何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其一,规范性收集。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档案资源,不可能进行滴水不漏、面面俱到的开发利用。因此,相关单位在收集、整理、存档交通运输档案时,应重视收集过程的规范性,也只有遵循科学合理的收集程序,才能确保档案资源的完整性与配套性,保障所收集的档案具备开发价值。其二,信息化手段。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无一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应善于运用新兴技术手段,在基础档案数据之上,建立资讯与信息检索系统,为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四、提高职业素养

提高管理者的职业道德,需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档案管理者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确保能严谨、认真地对待本职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不能“严防死守”,要重视交流的平台、语气、角度等因素,务求落实平等、尊重的原则。只要激发出档案管理者的热情,自然能将被动的工作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另外,加强业务学习。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处理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投身于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需要摒弃传统守旧的认知观念,要以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积极参与培训活动。培训活动或外出学习、交流,并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管理者可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作出安排。例如,为提高工作人员档案鉴别、整理、装订等方面的能力,可组织参与市交通运输局、市档案局等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又如,为了提升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可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定期开展关于档案管理的法律讲座等。

五、结语

作为档案管理者,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以开放宏博的时代精神及勇于创新的品质,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关单位及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此挖掘交通运输档案的实用价值,为提高档案的管理及利用开拓出新的途径。

作者:张天琪 单位:隆化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第9篇:对外交流合作方案范文

1.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的概念与模式

电子商务在英文中主要有两个词与之对应:EB(electronicbusiness)、EC(electroniccom-merce)。EC又称狭义的电子商务(亦称电子交易),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成员国讨论电子商务的政策性文件中就使用EC。EB又称广义的电子商务(亦称电子业务或电子商业),由IBM公司于1997年第一次正式使用,是许多IT企业和学者支持的观点。联合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电子商务是信息的电子交换,从而支持和管理商务活动,包含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的商业交易。国际商会则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对整个商贸活动实现电子化。

成功的电子商务模式必定是依托技术创新、符合商务规律的运作模式,必定具有相同的特性,能够体现相同的理论框架,即立足于电子、商务和管理手段三方面。在管理上,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商务结构上,做到快速灵活响应、资源整合、内外协作、快捷运作、提供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在技术架构上,做到依托互联网、拥有配套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三方面互相支撑、融合贯通,企业才能成功。

(2)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

第一,交易虚拟化通过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的贸易,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无需当面进行,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完成,整个交易完全虚拟化。

第二,降低交易成本

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较低,另外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不同模式还可以降低其信息成本、中介费用、广告、发放印刷品的费用、文件处理费用及店面的租金费用等。

第三,减少中间环节

电子商务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让整个交易变得非常快捷与方便。

第四,交易透明化

电子商务中的双方从洽谈、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电子屏幕上显示,所以显得比较透明。

2.数字档案馆服务概述

芬兰服务质量管理专家克里斯蒂·格鲁诺斯认为,服务一般是以无形的方式在顾客和服务员工、有形产品或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可以解决顾客问题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所谓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从事档案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递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为档案信息用户提供所需数字档案信息产品和服务、满足档案信息用户解决现实问题的档案信息需求”目的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数字化多媒体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和规范性加工,以及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档案信息知识增值,并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存取服务的活动过程。

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特点:

(1)数字化信息资源丰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

在数字档案馆中,亦即在网络环境下,其信息资源包括数字化的传统载体档案、移交的电子文件、各类网页、数据库、电子书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网内的信息资源。呈现出数字化、多媒体、跨时空、跨专业等特点,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

(2)数字档案馆馆藏模式发生变化,提供网上数字档案信息为服务手段

由于数字档案馆的馆藏载体和馆藏结构发生了变化,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从以传统的收藏和手工服务为主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和现代化的服务为手段,进行信息服务。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做好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时,还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字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检索、研究和服务上来。

(3)信息服务日趋多元化、一体化传统档案馆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提供文本类文献和事实性问题的解答等。而数字档案馆中,同信息资源多元化相对应,数字档案馆的用户欲从其信息服务中获得的信息亦不再仅满足于传统服务中的文本、事实和数据信息的需要,而是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网络信息、多媒体信息和相关的知识。

(4)信息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传统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总是处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相对集中、稳定的用户群。数字时代的档案馆,是一种以计算机和网络联系起来的分布式的数字档案馆群。每个档案馆都是这个分布式数字档案馆群的一个结点,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使用任一个加入数字档案馆群的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

3.电子商务理念对数字档案馆服务的影响

电子商务带来了办公模式的转变,是传统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化的产物,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补充力量。这个信息化和电子化趋势给人们的社会活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有着显著的行业特点,它在依托网络进行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保存和传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提供、资金的收付和商品的传递,即数字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存在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里的信息流是指数字档案馆对馆藏的揭示、索引、文摘、目录等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提供、检索、利用、技术说明及在线数字信息的需求利用信息等,还包括各种信息服务的收费内容、订购信息、付款通知以及数字档案馆与其交易对象的支付能力和支付信誉等;资金流主要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转账等过程;物流是指数字档案馆的数字信息、增值信息及权益授予的相对“虚拟”信息的流动过程。

(1)数字档案馆业务活动的开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持

数字档案馆提供的是一种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网络作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的高效率提供相应的服务是必然的。

数字档案馆应该在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利用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以拓宽业务工作的范围、优化数字档案馆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工作水平。

数字档案馆通过实施电子商务方案,积极面向用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及时为用户开通网上订购和付费浏览等业务。这样,既能降低档案信息收集及传播业务工作的成本费用,又能使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在数字档案馆与档案用户之间形成服务提供方与服务消费方的良性循环。

(2)数字档案馆中电子商务服务的意义

数字档案馆应借助电子商务实现档案信息服务商品化、市场化,不仅可使档案利用者获得档案信息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档案信息流通更自由,而且可使档案利用者在线购买档案信息商品,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比亲自到档案馆所付的交通费和复印费等费用要少得多。电子商务的开放性、高效性、互动性会改变档案信息的相对封闭状态,促进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利用者与档案工作者的交流更方便、更直接。档案利用者可以获得更符合条件的档案信息商品,其需要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

从档案馆的角度讲,应用电子商务将会改变档案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档案工作的重点将转移到提供利用上。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将会引入档案馆,这有利于提高档案馆的工作效率,使档案工作的实际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地位。电子商务的收益可弥补档案馆和档案网站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使档案馆和档案网站有条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给数字档案馆带来商机与活力

如今的“电子商务”通常用“电子商务系统”来表示,它是经Internet及Intranet技术为网络连接平台,用户在此平台上进行商务化的信息活动,这种信息活动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各类图书馆的数字化、电子化信息。

在电子商务氛围下,具有事业性、公益性、福利性等特点,注重社会效益的传统档案馆固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僵化体制,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操作流程是档案馆生存与发展的宗旨所在。众所周知,互联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一般都存在于商务联机数据库,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一旦进入系统,其检索的简便、及时、友好和高效是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馆无法相比的。

2.数字档案馆中的电子商务服务方式

(1)付费查档

付费查档是指用户需缴纳一定的费用便可查询数字档案馆的某些数据化资源,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也是目前数字档案馆提供最多的一种电子商务服务。这样既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又能对档案馆的物质投入给予合理的补偿。

(2)在线交易

数字档案馆的在线交易,即指数字档案馆通过网络进行的销售行为。如数字档案馆通过网络向用户出售电子档案信息、音像制品、档案编研成果、编辑成册的相关资料及定制的个性化产品等在线服务。

(3)联合编目

就是指各档案馆根据联合编目的程序将自己的馆藏资源进行编目,然后上载到中心数据库,或者从中心数据库下载所需的档案资源记录纳入到本地的数据库,以组织编制各种门类、载体的联合目录,其间的费用结算完全通过网络来进行。联合编目能更有效地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4)增值服务

档案馆拥有一支专业的档案咨询、查档和编研队伍,善于将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各类用户的特定需求,还能根据自身拥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和检索技术进行跨行业、跨专业的查档,其成果凝聚了档案人员的智力劳动,属于增值信息。在电子商务条件下,这类服务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市场潜力巨大。

三、电子商务理念在数字档案馆服务中的应用前景

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服务不可避免地要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因其广泛性、充分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而比传统的信息服务更具优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其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可以消除信息壁垒,促进理想市场环境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它使得商务流程透明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