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养生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养生市场分析

第1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展设计;市场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92-02

近10年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增长率迅猛发展,随之,会展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14年止,我国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有229家,在校生达14 293人,其中,高职院校167家,在校生11 087人。行业的发展带动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其中,会展设计人才的需求大增。以此为契机,各高校展示设计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一些艺术或非艺术类院校相继开设会展设计专业或相关设计方向。而在这快速发展的繁荣之下,有许多问题日益凸显,急需我们去调整与解决。如教学脱离市场,学生创作脱离市场,作品的最终评定还是脱离市场,大多数是技术的炫酷与模仿,更多的是师生间在校内的切磋,没有将市场这个现代设计的根本融入到会展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会展设计实践教学中,应充分考量目标客户即市场这个对象的审美特性、产业特性以及消费特性,从原来一种较为纯粹的自我表现到以市场为准则、为市场做设计。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一种企业氛围,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角色去进行创作,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从创作模式、材料选择、成本核算、交流推介以及宣传推广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快速融入社会,真正脱离模拟、模仿的设计教学误区。

目前,在大多会展设计教学中,学生所谓的创新创意更多的是一种纯个性的创作行为,忽略了市场也忽略了客户的思想情感,基本不考虑市场反应、客户需求,也极少注重成本以及材料加工。我们的学生能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却很难将之转化为实际产品。设计过于理想化,不符合生产实践的需要,是一种天方夜谭式的创新创意,根本不能实施。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会展设计教学与设计实际脱节、设计创新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鉴于此,会展设计创新教学应立足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将市场这个概念融入会展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为客户做设计的理念。将每一个教学章节都以实际项目的形式来开展,按照项目要求,落实实训环节、进程及协作,确实提升学生的市场应对能力,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设计项目通常包括了调研、策划、设计、实施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计师认真对待细致分析,因为哪怕极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设计的最终失败。而当前构成实践教学大多在教室里完成,学生几乎不走出实训室便完成了整个创意,更多的是闭门造车。既不考虑市场导向、顾客需求,也不推敲功能结构,更不涉及成本问题,如此的设计只能是纯粹的自我欣赏,很难真正融入实际的设计环境。

我们开设会展设计教学,不仅要能够使学生将设计理念合理表达出来,更需要有根据的设计,知道它从哪里来,可以到哪里去,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调查研究是获得感性认识、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更是发现问题的途径。因此,要解决问题首先便需要发现问题,明确设计对象的具体问题、市场的实际需求,找出解决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为具体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如会展设计,在前期阶段要对参展商、参观对象以及展品特性等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确立设计概念。其次便是策划方案的确定。这里的策划既可以是文字文本的形式,也可以思维理念的形式,关键是学生在设计操作之前能对自己的设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落实各个设计环节,明确设计目标。可以说,这是整个设计项目的关键所在。对一个会展设计项目而言,设计对象不仅涉及用场地条件、使用者、季节环境、观众来源等显性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脉等隐性因素。因而,通盘考虑显得至关重要。再次是分工合理、团队协作。课题化教学通常以团队创作的形式进行,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团队,按照成员特点确定各自分工,各负其责,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按部就班有序地落实项目。通过若干项目的团队合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了然自己的特长与不足。这为将来快速适应职场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完善自身的职业文化素养。

当前,许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则过分强调“术”的重要性,相关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成为根本。闭门造车者多,未能真正将企业、产品、观众等因素融入其间,未能应对市场的需求去解决问题。针对于此,在当前会展设计教学中,切实有效地改变原有教学形式与内容,强化学生创新力、市场力十分必要。国外特别是一些艺术设计发达会展产业经济领先的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在会展设计学生能力培养上都以商业设计运营模式来进行,从商业实际语境来进行教学,在实际操作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构架,完成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课程形式上更接近于实际商业设计,因而,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完备。我们应借鉴其有效的课程形式,对目前会展设计课程的教学在形式、内容、考核以及接轨市场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是教师教的环节;其次是学生能否具备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创作思维,能否牢固树立为市场做设计的理念。因此,前提是教师自身是否沟通市场,建立了创造性的教。

(一)教师自身应该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与素养,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以及市场实际操作的经验

教师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负有示范、引导与指导的责任,学生则往往以自己的老师为示范对象进行模仿与跟进,无形之中教师的行为与气质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态度;教师因循守旧则学生因循守旧,教师锐意创新则学生锐意创新。因而,教师在具备展示设计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以及会展营销、项目策划等综合知识体系,并具有开阔的眼界与经验,这是学生展示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二)教师应以敏锐的市场嗅觉去发现新事物、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设计应具有超前意识,教师在培养教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认识新事物、新理念、新元素,立足于专业特质,根据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不断调整。

(三)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形式与手段,以更具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应主动将传统单向线性传播式教学转变双向互动式教学,以启发思维为重点,让课堂多一些质疑、多一些讨论和思辨,特别是在案例分析、演示、点评环节。让学生养成一个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在市场限制当中去求新求变,提高学生独立决策与自我分析的能力。

会展设计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学方式,如何在会展设计课堂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最新的设计理念、发展趋势以及材料与技术是十分重要的。在会展设计教学中,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企业的方式来培育新人;专业人士的上课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最新的行业资讯,也使课程带有更大的实战性,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与企业合作,共研会展设计实践教学并使之常态化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企业进校园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交流讲座,也可以是模拟演示,还可以走进课堂与我们的专任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企业一线走进课堂,将行业前沿、热点问题、实践经验带进课堂,将项目洽谈的技巧、成本核算的方法、客户心理把握等通过某一个展会案例进行分解。例如,通过茶叶博览会将展会的成本核算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展会的盈利面、支出面,避免出现一个展会动辄获利几百万的遐想;通过珠宝展的招展招商,使学生明白客户群体调研的必要性、相关行业协会对于展会的重要性;通过医疗展的策划,可以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展会而言,没有良好专业知识,要真正融入该领域是很难成功的;其他还有诸如出国展、来华展的相关手续,招展的语言交流技巧以及微信、网络的宣传手段运用等等。只有在一线实战的企业员工才能讲透、讲彻底,也才更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工作手段。

会展设计方面理念更新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更替快,必须力争从实际出发,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活动。因而,必须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积极与会展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共研会展设计及其教学,深入发掘和大胆尝试本专业与会展企业和社会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模式与途径。

(二)相互协作、互补有无

企业有着非常强的实践经验与人脉资源,其内部人员分工协作,能根据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企业通过细化项目结构,将项目落实到各个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客户需求完成设计方案。其优势是人员分工明确,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该负责哪一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由零而整,最终落实项目。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因各负其责,一般各部门工作人员都只负责该部门的相关工作,其所熟知与接触的只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此外,多为工作经验积累而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而我们的教师在这一块则相对具有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因此,学校与企业、员工与教师都存在着极大的互补性,企业一线可以为教师、为学生带来真实可行的方法与途径,而教师也可以为企业、为员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使之融会贯通,利于把握全局。

大学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角色在发生转换,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初并不能很好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那么,在就业之前就进入社会、了解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见习外,在课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从兼职转换到专职就顺畅的多。

会展专业学生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特别是会展设计方面必须始终洞悉设计的最新动态和方向,始终处于设计意识形态的前列。在学习期间,学生到各会展设计类专业公司、企业去兼职,不仅可以及时更新设计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在兼职期间可以了解设计公司是如何运作的,如何接项目,如何与对方交流沟通。特别是参加企业实际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实施的整个实施过程,可以了解项目设计制作的流程与操作。同时,学生通过企业兼职可以得到一定经济报酬,特别是在其设计方案被采用的时候,不仅可以得到较高的报酬,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思维。通过在学余兼工,使学生在学校就感受社会,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为毕业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会展设计教学是以展会宣传设计、展台设计搭建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设计学科,其实践教学已经实行多年,模仿与实力以及纯技术表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当前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正面临着考验。设计创作脱离实际、未考虑市场,更多的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自我表现。因而,在展示设计教学中应充分考量市场因素,考虑目标对象特点,营造一种企业氛围,改变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去完成设计项目。会展设计教学,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融入行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陈方.高职学生职业文化培养体系的要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第2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专业改革;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F71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1-50-2\

1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根据调查,多数企业还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能够与具体行业或产业相结合[1],一些地方高校部分本科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甚至没有高职生有竞争力,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2]。很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成本高更倾向于招聘高职大专院校的学生,因为这些毕业生就业预期低,更稳定[3]。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思考如何培养出本科生与其他大专院校学生在本质上的区别,对用人单位有价值,而不能是“成本”区别。

1.1 基于岗位职责的分析

1.2 基于企业需求的分析

有研究指出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5],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的实践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方面主要体现知识基础、能力结构,非专业素质体现为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等,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非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专业工作的完成和效果,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要避免忽视非专业素质的教育[6]。

本文也利用国内某大型的招聘网站对市场营销岗位再做一次搜集和整理。首先从整体数量上看,市场营销的岗位仅次于销售岗位,远高于其他职业。其次从学历要求来看,选择昆明与北上广深四大城市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和北京对于本科以上的需求更大,而昆明最低,可以看出在大城市市场营销更偏向于高端人才的需求。由于招聘网站上用人单位填写不规范会导致检索内容与要求不相匹配的情况,例如“其他”学历情况往往属于没有填写,据查大部分都是要求本科或者大专以上。(表2)

市场营销岗位有多种类型,而用人单位的要求也随着岗位变化有所不同,通过招聘网站分别按照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检索出岗位信息,取二十条岗位信息整理关键句,不难看出用人单位对大专学历毕业生的工作职责要求是:了解客户需求;寻找潜在客户;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及竞争对手的分析;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对产品的研发提供指导性建议;维护客户关系;对于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口才良好,有上进心,团队精神,勇于挑战。

对于本科生职位企业要求的工作职责与研究生职位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有:制定营销战略并组织实施;研究行业动态和市场竞争格局;负责营销预算;制定营销核心流程和业务规范;调查分析市场和开发潜在市场客户;负责拟定市场拓展及推广工作的行动计划;制定市场、品牌和公关策略;负责公司的广告策划、分析产品诉求点和广告诉求点;协调好营销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对于能力的要求是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商业和市场意识,具备很强的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出色的危机公关处理能力,善于学习和创新。

2 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从企业对本科学历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要求来看,比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水平高出很多,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可以说大部分只达到了企业对大专学历营销人才的要求,毕业生水平与企业对本科硕士的要求差之甚远。秦艳(2015)用SEM模型实证了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得到的结论是除了毕业生的职业价值之外的,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毕业生个体素质。而学校提供的实习经历多少对毕业生的就业并没有什么影响[7]。因此可以看出个体素质的培养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不应该放在实习经历上。

张晓慧等(2012)根据23所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总结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课程多达240门,其中仅80门课程同时出现在2所以上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其余160多门课程为各高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平均每所高校开设6门以上。同时该研究总结了这23所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要求,分析出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有以下有8项:扎实的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市场营销学专业知识;掌握资料分析的基本工具和科研方法;熟悉我国有关市场营销的方针、政策与规则等;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掌握市场调研、策划与组织营销活动的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中英文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在这8项能力中,每个大学的要求有所不同,前两项属于综合能力,在普通院校中占据总能力要求比例的50%以下,而在北京大学达到80%的比重,其他一本院校则非常重视最后两项的能力。可以看出北大重视理论基础,而普通一本院校更强调计算机和英文、语言表达、沟通能力,而他们却并没有太注重培养学生在营销上的能力[8]。

3 课程建议

通过上述的岗位和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目前高校课程情况培养的学生要求能力之间做一个对比,见表3。通过对比企业要求和高校培养的能力之间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专业知识和办公技能方面特别是沟通能力和计算机的应用上,高校和企业具有一致性,然而在实践技能上要求差异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业务规范、公关等方面学校基本没有涉及,办公能力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协调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这项重要的技能缺乏相应的培养。因此尽管目前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高校所培养的实践能力主要集中在调研分析和策划上,而业务规范、品牌策略方面被忽视了,因而高校在课程改革中注意改进。(表3)

参 考 文 献

[1] 张红,张潇.浅析市场营销专业的需求状况及就业途径[J].科技信息,2010(26):178.

[2] 张家明.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以襄樊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12(01):145-146.

[3] 郑承志.大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营销生力军――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统计教育,2004(05):60-63.

[4] 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0,10(11):119-123.

[5] 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 甄国红.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以市

场营销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72-174.

第3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为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学习,使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市场的调查的方式和步骤、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市场观察调查法、询问法、文案调查法、实验调查法等;市场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专家预测法、德尔非法、头脑风暴、时间序列、相关回归分析等。

2改革思路

2.1课程改革的目的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调查分析报告撰写、预测分析报告撰写等模拟训练项目;切实提高了学生市场调查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和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的需求。教学的效果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市场调研方案撰写和问卷设计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

2.1.2培养学生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力。

2.1.3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和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

2.1.4培养学生的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利用Excel、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预测分析模型。

2.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比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相关专业学科知识走向整合,最终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

2.1.6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真正的学会运用本门课程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2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的要求该院定位于“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等办学指导思想,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导向。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才能体现商学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为此,市场调查与预测确立强化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意识,符合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的要求。

2.2.2课程性质的要求《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在《管理学》、《经济数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单纯讲授市场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势必与其他相关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重复,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需要从应用的角度组织教学,重视实践性教学。

2.2.3教学实训、实践提供的启示过去我们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仍然不会设计市场调查方案和问卷,不会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写不出符合要求的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后来,我们尝试采用案例与模拟教学法,学生的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市场调查与预测只有确立“强化案例与教学模拟、动手实践”的教学法,才能使本课程建设和改革具有特色。

3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教学课等方面展开教学改革。

3.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强化能力培养的方向改革。

3.2改革教学内容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增加了市场环境研究、市场供求研究、销售潜力研究、消费者市场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生产者市场研究、销售潜力研究、产品市场研究、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研究、广告研究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教学。同时增加统计软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等等。

3.3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为基础,以案例和模拟训练为实践教学平台,以案例和项目分析为教学手段。

3.4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主要采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总体思路是将案例教学法、项目试验教学法、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入教学中。

3.5改革考试方式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测试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调查方案和问卷设计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报告与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为了适应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测评的考核方式。

3.6改革实训、实践教学模式本着提高学生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了包括课程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案例教学、课外实践教学等方式相结合的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式。

4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考试方式、实训,实践改革操作初步设计

4.1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初步设计根据作为商学院的经济管理、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和培养应用性能力原则,我们将教学体系分为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两部分考虑,再分别从理论和实践部分进行设计。

4.1.1市场调查部分①市场相关概念、市场类型等相关教学内容介绍。②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指标介绍讨论。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市场供求、销售潜力、消费者市场、顾客满意度、生产者市场、销售潜力、产品市场、产品销售市场分析、产品品牌、广告等市场调研内容的指标体系提示讨论。③市场调查方案、方式方法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市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实验调研法,还增加网络调研法。④数据收集与整理理论教学,回顾统计基础计算知识,EXCEL、SPSS软件简单常见功能介绍。⑤实践教学部分设计初步。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将学生按自由组合的方式,以6~8人为一组,成立“模拟调查公司”,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取一个名称,确定公司总经理及内部人员分工。在成立公司之后,告诉他们,先学理论知识,在学完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后将让他们以模拟公司为单位,开展一次真实的市场调查活动,并且每个公司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还要在课堂上来介绍分享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期望让学生以这种特有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也希望真实的调查活动能激发他们认真学习的兴趣。在调查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体验几种调查方法:文案调研法、观察调研法和询问调研法。让学生根据本组确定项目设计调研过程。过程中将涉及调查方案策划、调研方法、时间安排、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环节。通过真实的调查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情景模拟。观察调研法、询问调研法两种方法可采用课堂模拟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调查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图表在EXCEL、SPSS等软件中的制作。提出调查报告,进行PPT概述介绍。

4.1.2市场预测部分①预测理论学习。包括预测相关概念、类型,对于我们学院学生主要从定型预测方法的学习讨论和定量的时间序列、相关回归预测、抽样调研的基本估计进行教学。②实践教学。观看头脑风暴的视频,看后确定学生关注热点话题进行模拟头脑风暴,让学生切实了解头脑风暴的相关概念、操作步骤、实际应用的意义。引入上机实训,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笔者设想在讲授市场预测的内容时引入上机实训。根据一些简单数据预测未来的数据走势,设计简单模型。

4.2考核考试方式初步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考试改革先采用班级试点的形式开展,实际操作成熟后进行推广至全部班级。主要采用能力测试为导向的考试方式。改革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成绩分两个学期进行评定,最后合成本课程的成绩,最后按比例与平时成绩合成总成绩,分段测试的内容如下:

4.2.1第一学期,创业计划书撰写大赛阶段根据问卷设计、创业计划书市场调查问卷设计及实际调研报告撰写情况进行能力评估。由班级内部对市场调查与预测部分撰写情况进行评定,分5等级进行,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其中,90分(优秀)以上按10%的比例进行,80~90分(良好)按20%的比例进行,其他不限比例。

4.2.2第二学期,市场调查校外实践阶段调研方案再加工,校外调查效果,调查报告再加工能力评估。成绩评定应根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市场预测分析与报告写作测试的质量、篇幅大小、观点(结论)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内容是否完整、要素是否齐备等评定成绩。以上各阶段以100分为满分,按完成情况,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审核打分。

4.2.3平时成绩,主要用到课率来衡量。平时表现不及格者,期末成绩不予认定,作缺考处理。总评成绩=第一学期创业大赛成绩、第二学期评定成绩均值×70%+平时成绩×30%

5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改革效果

市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获取相关市场、产品等方面信息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1课程改革效果

5.1.1提高学生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与建模的能力。

5.1.2提高学生软件使用能力,特别是Excel的统计功能,大部分学生能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统计图表,建立简单的预测分析模型;部分学生对SPSS软件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1.3提高学生市场调查方案撰写和调查问卷设计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能设计出较好的市场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5.1.4提高学生市场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调查分析报告、预测分析报告的写作过程、技巧、方法和要求。

5.1.5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模拟等实践,真正整合了《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

5.1.6通过教学改革,我们正在将《市场调查与预测》申报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2年由王召宝完成本校商学院辅导员工作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参与完成本校商学院班级管理情况调查报告,成果提交学校相关领导,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年度商学院被授予“平安学院”;经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对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起到一定的帮助,据学校相关就业统计数据,参与省级、部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的获奖大学生就业率100%;2013年参加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主办方未公布最终结果);2014年荣获海峡两岸市场调查大赛一等奖。另外,由于该院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很难通过笔算掌握本门课程预测定量计算题,经过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出卷考试计算题空档而导致分数不高的尴尬局面。

5.2课程改革小结与不足

第4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三商”教育观 营销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86-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当以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市场营销领域的分析、人才市场的分析为前提,以生源分析和办学条件分析为基点,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检验标准,按照“适应与超前”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各行业和各企业有关市场营销岗位需要的、能胜任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技能型应用性中初级专门人才。由此可见培养具有现代商业头脑、商务技能和商人素质的高级营销人才是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试提出“商业头脑+商务技能+商人素质”(简称“三商”)人才培养观和概念模型,分析“三商”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并给出“三商”融合的课程体系。

一、“三商”营销人才的概念和模型

为了整体表述对“三商”人才的认知结果,通过对十几年销售工作经验的整理、几年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心得和几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市场营销“三商”人才的概念模型(见图1)。

注:1.商业技能是“三商”人才的基础、商人素质是核心是灵魂、商业头脑是发挥才干的中枢。2.商业头脑是知识与实践的结晶,商业技能是能力的表现,商业素质是知识与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3.商业头脑是思想力、商务技能是行动力、商人素质是胜任力。“三商”人才就是具备商业头脑、商务技能和商人素质的人才。

其中,商业头脑即商业思考力,是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能够准确的判断市场发展趋势的智力表现;是正确分析市场、捕捉商机的能力;是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分析制定正确的营销策划方案的能力。商业头脑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判断力);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市场策划能力)。商业头脑的习得需要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磨炼。商业头脑的具体表现是懂经济、识时务、明法理、熟悉行业、了解市场。

商务技能是从事商务活动因具备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信息收集、分析的能力,市场调查和分析的能力,商业策划能力,商务沟通、谈判、推销与签约的能力,商品采购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公关宣传能力,商业经营与管理能力,贸易能力,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一个具备了这些商务技能的营销人员有可能会成为优秀的高级营销人才。

商人素质是经商者把知识和能力与商务活动规律有机结合内化于身心形成的一种优秀商人特有的品质和素养。人格素养(诚信、责任、同情心、重义轻利、独立品格等);精神素养(创新精神、意志力、竞争意识、激励力等);道德素养(家庭伦理、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法治思想、民主意识等);文化素养(学习习惯、文化修养、科学素养、人文关怀等);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工作态度、实效观、敬业精神等);身心素养(生命观、生理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美学等)。商人素质中很多都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优良素养,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人才必须要加强商人素质的修炼提高个人的素养。从我国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应特别注意提高学生人格素养中的重义轻利和诚信、精神素养中的创新精神和激励力、道德素养中的职业道德和法治思想、文化素养中的学习习惯、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和身心素养中的社会适应力。

二、培养“三商”人才教育的意义

一个优秀的营销人才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商人,而一个优秀的商人则一定是优秀的营销人才。营销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后做事”,这句话也被大家公认为成功的营销人应当遵守的原则。培养“三商”人才就是即培养学生做事也培养学生做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观。国际教育界则提出“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求。知识需要通过学习去积累,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形成的,素质是把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因此,培养具有商业头脑、商务技能和商人素质的“三商”营销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国内教育观和“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人”国际教育观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实现。

三、营销专业“三商”融合的课程体系

第5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预测;就业导向;职业能力;社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46-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专门针对职业岗位(群),根据职业需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换言之,高职学生的培养是为了其更好地就业。而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即指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顺利从事某个岗位或某个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业能力及独立工作的技能等;社会能力则包括三类:(1)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言语发展、谈话技巧、合作行为;(2)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体格发展、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3)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如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很重要。要成功地从事某种职业,常常需要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机配合。 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能力更为重要。

依此思路,高职教学不仅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能力。就《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而言,除了让学生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外,口才表达、协调沟通、与人相处能力、理解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运用项目教学、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方法来进行教学,则能很好地满足两个能力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项目课程开发程序,通过在市场调查行业实地调研,与企业专业调查人员一道开发完善整合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市场调查作业流程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将工作中的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内容,同时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社会能力融入其中,形成特征鲜明的“就业导向”教学。

一、教学中体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国家统计局、教育部于2004 年联合推出调查分析师证书考试,调查分析师证书共设有三个层次,分别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根据报考条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报考初级调查分析师,但在他们专科毕业后就可以报考中级调查分析师。中级需考的五门课程为调查概论,市场调查实务,消费者行为学,抽样技术,调查数据分析。中级调查分析师证书获得者一般具有以下能力:(1)能够完成一般规模调查的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2)能够指导现场调查、组织相关技术培训;(3)能够熟练进行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分析与预测等工作;(4)能够撰写较高质量的调查分析报告,提出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决策建议;(5)能够独立组织一般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承担调查技术方面的咨询、管理协调和执行等工作,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长远考虑,我们可以把中级调查分析师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作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遴选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具备中级调查分析师的职业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大胆改革,按市场调查流程把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项目,11个工作任务,包括市场调查认知、确定市场调查目标、制定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选择市场调查方式、选择市场调查方法、整理市场调查资料、分析市场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编写市场调查报告和开展市场调查工作总结。即从成立虚拟公司开始,到企业进行调研,确定调查课题,然后进行设计问卷、实地调查等,再经过资料整理分析,最终形成统计调查报告等这一工作全过程的“学中做,做中学”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很熟练地掌握到中级市场调查分析师具备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中体现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把一个教学班分成若干个市场调查公司,每个学生担任其中的一个职位,每个公司独立运作,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公司之间通过各环节的作业相互比赛,这样又在竞争中获得了进步。学生通过校外访谈企业、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过程操作、最终将调查报告反馈给企业,由企业参与学生成绩的考核等形式,锻炼其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起来讲,《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每个任务中体现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汇总(如下表):

参考文献:

[1]杨江娜.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考试改革浅议[J].科技经济市场,2009,(4).

[2]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杨汉东.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营销调研》实训设计与组织[J].职教论坛,2009,(1).

第6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市场营销;课程

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医疗卫生行业得到大力发展,高职学院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增加,普遍加大了针对医药类岗位群的专业建设力度,因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得以兴起,并迅速成为了相关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立在市场营销基础之上,专门以医药类生产、流通和销售企业的营销活动与规律为研究对象,同时是建立在医药学、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和行为学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科学,是医药管理、医药营销、药学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医学类专业的选修课。经对湖南省内6所高职学院相关专业开设的本课程教学调研,以及16家医药制造企业、医药批发企业、医药零售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认为深化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教学,有着非常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与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普遍理论繁杂而实践又欠缺真实性。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总体起步较晚,且基本借用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成果,采取压缩调整、补充添加的方式确定教学内容,尚未在充分调研和广泛收集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造成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占据大量条目和篇幅,而富有针对性的与医药营销密切的实践内容明显偏少。其突出表现为,课程内容理论知识逻辑体系完整庞杂,实践体系则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分割,且融合不足,明显缺乏来源于企业、市场的真实事例。大多是以理论体系中某个单一知识点来联系案例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系统地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以系列化的实践项目或活动进行串联,造成实践教学内容必然缺乏真实体验和现场感受,导致学生实践训练脱离实际。由于课程内容与医药市场营销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大部分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和离校上岗的毕业生,均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真实市场,普遍反映学校所学知识用不上、用不了,而所需的技能又寻不着、急需用。

(2)教学模式普遍过于传统而新理念难以落实。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普遍是采取理论教授加上少量案例分析的传统方式进行,过多强化教师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尚未显现。同时,由于医药市场营销是偏向文科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校均未认识到基于情境设计的实践教学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导致教学设施条件明显不足。大多是仅仅依赖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籍来组织教学,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辅助条件。由此课程教学中不能做到以项目为载体,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为背景,用活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此外,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简单,仍然主要是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理论测试,兼顾平时考核,以此总体评价学生的课业成绩。

(3)教学方法普遍较为单一而多法并举不够。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市场营销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从事医药营销的“实战”技能,主体教学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进行真实、典型案例“真枪实弹”的教学。但目前学校仍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大量的课时安排在封闭的课堂,以教师照本宣科陈述知识为主,不能按照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结合课程任务的要求进行内容开发,不能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教学方式,造成诸多早已成熟、又确有实效的教学方法被束之高阁,无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效果。

2.基于“工作任务导向”优化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设计

医药行业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敏感性,决定了医药市场完全有别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有自身的独特活动规律和行业规范。因此,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首先不宜完全照搬市场营销学的相关成果,而应合理进行扬弃。其次要科学分析医药市场的主要特点和本质要求,独辟新径构建内容体系,再者要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思想,是当前职业教育界广为接受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更加重视工作任务与职业情境和教学内容的融合,以达成课程教学与岗位知识能力的对接。因此,基于“工作任务导向”来优化本课程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学确立课程开发设计理念。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开发,要立足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服务产业的实效性和校企互动的广泛性,推动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切实提高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因此,本课程内容设计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养成教育为着重点,以强化实际应用为目标,充分体现理实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典型任务和工作活动为学习情境,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场所与工作岗位的融通、学生身份与员工角色的互换、教学环境与职业情境的融合,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同时,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合理确立课程教学目标。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要严格落实“素质本位,能力核心”的基本要求,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表达能力,较熟练地从事医药营销的技术技能,以及一定的继续学习、自我发展和创业的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服务。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就知识目标而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医药市场调查和分析方法,以及医药市场营销策略和医药企业产品整体营销技术。二是从技能目标来说,要训练学生有效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和购买者行为,使之具有实施医药市场营销活动计划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医药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 三是从素质目标来讲,重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和营销服务意识,以及开拓进取和创新创业能力。

(3)有效确立课程教学内容。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要根据医药营销岗位需求调研和医药营销人员知识能力结构分析结果,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基本依据,按照课程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项目”加“典型任务”的形式,整体规划设计。在大量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课程内容构建了11个项目载体,具体包括认识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调查、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医药市场消费者探析、医药目标市场攻略以及“撰写医药市场调研报告”等39个典型任务,各典型任务均以一个综合性活动来具体呈现教学内容,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体系。同时,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和教学内容的相互呼应,其教学重点应为医药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和营销策略制定等;其教学难点应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习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综合运用营销技能技巧的能力等。

3.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高职医药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

(1)教学情境设计要真实化。课程教学要以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过程为依据,以完成产品营销策划方案为主线组织授课,形成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做到“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技能职业化,教学做一体化”,更好地培养学生营销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建设的理实一体教室、模拟药房和校外实习基地,有序开展理论教学、情境模拟、实战操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

(2) 教学方法手段选择要多样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本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与运用主要是基于工作情境理念,立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此,本课程将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任务驱动法、教师讲授法以及学生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训作业法等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网络空间和师生教学空间的作用,系统建设以典型真实案例、实训项目、经典营销事例等为主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法,国家医药政策的变化对医药市场营销有着巨大的影响,加上医药本身的特殊性,想让学生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及时更新、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情节性较强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的组织,以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演绎案例故事情节,能够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市场环境的理解。

(3)实践技能训练要模块化。课程要结合医药市场营销核心岗位能力要求,以及高职医药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课程涉及到的所有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进行模块化设置,即按技能内容先组建成系列化的由单项到综合的技能项目,再进行归类设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这不仅是学生适应岗位的需要,也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技能项目模块化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调查分析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等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训练模块,通过课堂教学、实训演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途径实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素养及综合能力。

(4)考核评价要实现多元组合。本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更多关注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实现知识与技能考核评价、过程与结果考核评价的统一。学生课程成绩构成为形成性评价占30%、总结性评价占70%。其中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方式来评定成绩;总结性评价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及营销策略制定等为主要内容,采取笔试和口试的方式来评定成绩。同时,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医药商品购销员、医疗器械购销员职业资格考试,发挥社会考试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泉利.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策略探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背景[J].职教论坛,2014(26).

第7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市场营销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作为高职传统专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适应“互联网+”新时代进行改革创新、提高高职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必然要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对职业教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改革传统营销育人方式,加入新媒体营销元素,多方参与、协同育人,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在“互联网+”影响下,推动传统营销专业向新媒体营销专业的改革转型。需要从最基本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置布局。新媒体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进行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满足区域产业链对专业人才需求。

2.有利于推动市场营销专业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引企入校加快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在校企混合治理体制下,给专业建设及发展带来充足资源,引导协同育人企业参与营销专业实践课程调整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了新媒体营销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

3.有利于强化产教融合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下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和行业企业营销技术技能双向流动,营销专业师资到行业企业营销类岗位参加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师资实操技能;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到校合属办公,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师资团队建设活力,实现校内外师资资源优化配置。混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将极大地强化实践教学,推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有利于增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服务功能

产教协同育人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市场营销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接地方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搭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抓实、抓细协同育人各项工作,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增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调查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协同育人改革,对家长认可及学生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家长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可产教融合新媒体营销协同育人。

(一)家长和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认可度分析

家长和学生认可度是指家长和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产教协同育人或对市场营销专业校企等多方育人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家长和学生认可度的分析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次调查随机抽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家长和学生进行填写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18份,家长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21份、营销专业学生问卷有效回收197份,有效率为93.53%,符合研究需要。

1.家长及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家长中,女性家长占比为55.37%,男性家长占比为44.63%。从参与数据结果看女性家长更加关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对学生的调查是从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个自然班级学生、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级学生,其中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共138人、2018级共59人参与。调查班级中涵盖校企合作订单班和非校企合作普通班。从两个年级的参与情况分析,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与度高于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2.家长和学生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认可度分析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61.16%的家长非常赞同并认可营销专业协同育人,25.62%的家长比较赞同,持中立看法的家长为13.22%。大部分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与行业或企业进行合作育人,过半的家长赞同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多方协同育人。75.2%的家长支持学生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和协议班进行学习。

学生方面,对于本身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高职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认可,从数据分析看出,40.16%的学生非常赞同多方协同育人、32.49%的学生比较赞同、24.87%的学生持中立看法。72.65%的学生是比较认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只有2.03%的学生是不认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

(二)“互联网+”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分析

“互联网+”下,对接产业或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实施地区、产业或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深化市场营销向新媒体营销发展成为必要。

1.家长对新媒体营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可分析

互联网时代,87.61%的市场营销专业家长认为传统营销应该向新媒体营销或网络营销方向发展,83.47%的家长对市场营销专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或农产品营销持赞同的看法。同时,持赞同看法的家长对营销专业学生网上参与农产品销售或营销也是支持的。82.65%的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或产品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2.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新媒体营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可分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互联网+市场营销”改革的看法中,84.78%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传统营销应该向新媒体营销或网络营销方向发展。对于充分利用营销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项目或产品的支持情况为84.26%,其中有80.71%的學生愿意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

总之,约80%以上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应该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不断提升新媒体营销专业学生技能水平。

第8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畜牧养殖 专业户 风险管理 论述

[中图分类号] S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265-01

前言:

畜牧养殖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其中的风险来自于畜牧养殖中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不定性、随意性以及高损失性。因此规范养殖程序,建立风险管理体制,对于提高经济效率,减少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风险管理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措施,一定的预警机制来对养殖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进行分析。已达到减小风险损失的目的。

一、畜牧养殖业中存在风险以及特点

常言道:“养殖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所谓风险,就是指在我们畜牧养殖过程中某一环节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又是不可预知的,这就是我们说的风险。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风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市场风险。第二,养殖技术风险。第三,自然环境风险。下面我们给出以下分析:

1.市场风险

随着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个体的畜牧养殖户在不断涌现,同时大量的肉类销售公司、肉类加工场等各种企业也充斥到市场运营中来。然而畜牧养殖专业户所养殖的牲畜最终到时要投放到市场中去的,由于在销售环节中各种利益不断角逐,致使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到最后离手,过程中受到损害最大的还是养殖户。同时伴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流通速度的不断提升,使得市场风险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2.养殖技术风险

用户的养殖技术往往决定着养殖结果,是否拥有专业的养殖技术以及是否依托科学的养殖手法,会影响养殖户最终的利益所得。有时候养殖户的养殖技术风险所带来的经济风险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其中技术养殖风险包括饲料的选配、养殖畜牧的选种、常见疾病的防控等方面。

3.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来自于自然因素,同时自然风险直接影响到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影响所养牲畜的生活习性以及适应能力。例如,天气寒冷,不利于所饲养肉猪的育肥工作。

二、畜牧养殖风险管理对策

1.养成风险管理的意识,清醒的做出决定

畜牧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要选择进入到养殖行业里,就要有足够应对风险的准备。风险与利益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拿捏,成为摆在养殖户面前的一道难题。首先养殖户在养殖之前应该仔细的分析一下养殖业的现状与前景,并且结合自身的情况,判断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出决定。

2.提高风险分析评估的能力,提早防范风险的发生

风险管理的意思就是养殖户能够管理风险、预防风险等内容,同时利益的来源也与风险的管理密不可分。进行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风险有深刻详细的分析,与见解。只有在全面认识风险之后才能最好的应对风险。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其次就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消息获取渠道。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老养殖户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分析风险的能力,做好风险的管理,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3.建立风险应急体制,风险发生及时做出措施

经过对畜牧养殖业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建立一种长效的风险应急机制对于降低风险损失有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应对疾病、以及市场风险时,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建立风险应急机制的意义在于,当风险来临时,因为有应急措施机制的存在,不至于使养殖户手忙脚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例如在应对市场风险时,就要仔细分析市场情况,这里我们可以建立长期的市场调研,通过调研的数据,分析归纳出市场运营规律,然后就要控制牲畜养殖的数量,要尽量将牲畜数量控制在与市场需求比例相持平的状态,尽量规避风险的危害。在建立疾病长效预防机制时,首先就是要有疾病防控的意识,在该做育苗的时候,及时给所饲养的牲畜做育苗。一旦流行性产染病爆发了,要及时按照相关部门的指示操作,减少风险损失。

4.政府引导,制定科学的政策

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状况,因此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要系统的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做到最好。畜牧养殖业中以单独的农户养殖形式占有主体地位,而这些养殖户的养殖活动收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政府出台的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就会放松贷款的限制以及土地批示的条件,如果处于环境保护的考虑,就会出台一些限制畜牧养殖业的政策。这些政策不一定都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养殖户出于无奈也会遵守相应这些政策。所以作为政府,应该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分析养殖户情况以及市场行情,制定出科学的政策。

同时政府出台政策要做到公开透明,新出台的政策应该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广播或者由当地相关政府机关通知等方式通知养殖户,让养殖户及时做好准备,有风险及时做出规避措施。

三、结语

通过我们上述对畜牧养殖业中存在风险的评估与分析,以及对相关风险管理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风险与畜牧养殖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要做好风险的管理工作。而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就需要养殖户对市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以及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和依托政府社会的积极政策,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济损失,最终实现畜牧养殖的高效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蒙善朝.畜牧养殖专业户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02).

[2]陈松.辽宁省北镇市农村养殖业发展调查研究――以西门养殖小区为例[J].绿色大世界.2007(08)

第9篇:养生市场分析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牛奶产量达到3575.6万吨,是1978年的40倍,进入世界第3位。特别是内蒙古鲜奶产量,于2003年超过黑龙江省居全国首位并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区,2010年牛奶生产量达到905.2万吨,占全国的25.3%。内蒙古乃至全国奶产量如此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国内鲜奶和奶制品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奶业的重视;牛奶加工企业的发展;包装、加工、运输手段的飞跃进步等。因为这样才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其中,达古拉从经营主体和生产形态角度把内蒙古奶牛经营方式分为政府支援型奶牛经营、企业支援型奶牛经营、复合型奶牛等三类,阐述了目前内蒙古的奶牛经营特点和存在问题;乌云塔娜、福田对于呼和浩特市鲜奶流通构造进行分析,分析乳业产业链关系,并指出内蒙古奶牛经营方式完全转变为大规模化经营之前需要走一段时期的散户集中挤奶方式的结论。

目前,我国奶业经营方式与发达国家一样正在从散户奶牛养殖向集中挤奶、建立奶牛合作社、奶牛场、奶联社等经营方式转变,奶牛养殖处于逐步由传统的农户小规模饲养向现代化大规模饲养过度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散户奶农的收益越来越少甚至亏损,散户奶农被推出奶牛养殖行业是必然趋势。因此,在这种奶业经营转变过程当中,保护好广大奶农的切身利益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调查区奶业经营概况

(一) 调查地区奶业经营情况

内蒙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奶牛集约化经营和大规模经营方式以及奶牛改良等措施,建设了很多奶牛养殖专业村(园区)、奶牛养殖场(小区)、奶站,也培育了诸多奶牛养殖企业。其中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是相对集中地之一。据统计,2006年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1.4万头,其中泌乳牛46.3万头,鲜奶生产量占全国的8.7%,占全区的32.2%;奶户116799户,其中1—10头养殖规模的有11 1643户,大约占95.7%。但近年来大户比例逐年增加;同时我国最大的两个乳品企业伊利和蒙牛都位于呼和浩特市。

(二)调查户奶业经营情况

表1 典型区的调查对象概况

表1 典型区的调查对象概况 表中A—E农户是土默特左旗S村的小规模养殖户。该村1998年开始养殖奶牛,目前村里60%以上的农户仍饲养2—10头奶牛。村里户均耕地1—1.5公顷,种植玉米、大葱等农作物。2000年伊利公司在村里建了挤奶站,奶农每日早晚两次在奶站集中挤奶。

F奶农的养殖场位于呼和浩特市南侧10公里处。养殖场经营者1999年辞去市区工厂里的工作,转租0.4公顷的养殖场,建设了12头规模的挤奶厅,50头牛规模的颈枷给草料牛棚,200m3的青贮 ,400m3的饲草料仓库,100m3的液体粪尿窑,2400m2的运动场。目前,共饲养45头奶牛,其中泌乳牛32头。养殖场长期雇用3个劳动力。

G奶农的养殖场位于包头市西南侧黄河岸。养殖场经营者2001年辞去包头市某企业的工作,购买72头优良品种的奶牛,建设奶牛养殖场。目前共饲养536头奶牛,其中泌乳牛287头。养殖场已建设7个棚圈,50头规模的挤奶厅,10座自由式给草料牛棚,把泌乳牛根据牛奶产量和牛奶营养成分分为7个不同的档次,分在7个棚圈里圈养,并由7个雇佣劳动力分别管理。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一)奶农经营奶牛情况分析

1.散户情况分析

图1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的奶农、奶站、企业在牛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是不可分离的主体,但各主体的利益分配则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奶农生产的牛奶由价格W1出售给奶站,获得生产收入;奶站集中收购散户牛奶,以价格W2销售到加工企业,获得差价收入(W2- W1);企业加工牛奶并以价格W3销售到市场,取得企业加工增值利润。

在以上的组织模式中,存在奶农、奶站、企业三个利益主体的地位不对等性。企业通过奶站获得牛奶,支付奶站费;奶站作为中介组织支持奶农养殖奶牛,并收购奶农生产的牛奶、卖给企业获取差价。其中,作为牛奶最基本生产单位的奶农养殖规模小,获得信息渠道少,饲养方法落后,生产的牛奶营养成分低,在三者的价格谈判中,企业和奶站占有强势地位,分散的奶农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成为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奶站和企业基本没有做到给奶农奶牛饲养技术指导和服务,奶农也没有能力根据现代化经营管理技术来饲养奶牛。奶农只购买少量的精饲料,主要用玉米、玉米秸秆、田间青草来维持饲养奶牛。规模较小养殖场也没有活动场, 5—11月间山间公共草地无偿放牧是经营者减少费用的较有力方式。

2. 较大型养殖场情况分析

图2 大规模奶农原料奶流通过程

图2可以看出,大型养殖场生产的鲜奶直接运送到企业,因投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强,牛奶质量较高,鲜奶价格Q1>W1 。据企业有关人员说,大型养殖场生产的鲜奶质量好,消费者认可,市场价格Q2>W3。因此,乳品加工企业也愿意与养殖场长期合作。近年来,国家针对奶业危机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提出对200—499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50万元、500—999头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100万元、1000头以上养殖规模的养殖场提供150万元资金支持等政策。因此,养殖场比散户奶农具有明显优势。

(二)奶农经济效益分析和结果

表2 典型奶户经营效益分析

根据表2得出,一是存在经验效益,早进行奶牛养殖的散户效益比进入晚的户效益好;二是具有规模效益,饲养头数多的比少的效益好;三是技术提高效益,养殖场效益明显高于散户。因此,无论从食品安全还是乳业发展的角度看,奶业向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变势在必行。转变过程中必将挤出一部分甚至很大部分小型或散户奶农。如何在奶牛园区化过程中保护好或妥善解决失业奶农的生存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之一。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近郊饲养规模不同奶农的调查分析,肯定内蒙古城市近郊奶牛经营确有“规模扩大诱因”。因此,为了确保今后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调整小规模奶农经营方式和结构,提高奶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投资能力。其次,大规模奶农和养殖场,改进养殖、管理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