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养生保健师培训精选(九篇)

养生保健师培训

第1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第2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证书效力:学完规定课程参加考试的合格者,颁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健康管理师岗位能力证书》。该证书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用人单位对持证人任用、聘用、考核和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凭证。证书可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培训中心网和中国营养师网上查询。培训班概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建立在现代生物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营养、心理、运动、医学体检指标等的全方位来对每个人进行的健康保障服务。对健康维护及改善的需求会日益增长。健康管理师作为市场急需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参加对象:凡从事或准备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体检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康体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健康咨询中心、医务工作者、高级健康顾问、社区卫生、健身减肥、保健食品、银行保险等行业以及医科院校在校生或有志从事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管理的人员。师资介绍:由北京健商医学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学院、中化二建集团医院、太原技师学院知名培训师以及资深健康管理师组成,突出理论与实战的特色。

7天课程内容介绍:营养健康成就未来、现代营养学基础知识、食品营养与选购、膳食调查与评价、服务营销、健商与个人、企业的关系、消化道疾病与营养调理、健康纤体塑身与营养调理、特殊人群与健康管理(老年人、饮酒、抽烟)、肿瘤与营养调理、心脑血管疾病与营养调理、肝脏疾症与营养调理、胆疾病与营养调理、肾脏疾病与营养调理、糖尿病与营养调理、健康状况信息管理。1、报名即可获赠价值4980元的超级营养师软件一套。2、报名即可免费参加健康管理师培训期间,晚间穿插范俊宏老师特色康复班颈肩腰腿痛60分钟快速缓解疼痛特色技术的一对一辅导。3、享受并可经营三通专家产品以及范俊宏老师的颈椎宝,腰椎宝,膝关节宝,中药热敷特效产品,热敷7到8小时不会烫伤,见效快,康复率高,在睡眠中接受康复,新思路新观念,经营合法特色产品轻松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收费标准:一次交费不通过,免费培训至通过为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统一价4800元/人。报名培训:常年报名、滚动开班、免费复训,住宿就餐每日40元。报名材料:身份证复印件2张、学历(学生证)复印件2张、2寸蓝底彩色照片4张、1寸白底彩照4张、工作证明1张。

联系方式:400 0351 296

范老师解答读者咨询QQ:762553747

联系人:胡主任 范俊宏老师

第3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结构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兼职相结合;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专业强、观念新、心理素质好;军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目标包括知识与理论、技能及理念的培训,重点是理念的培训;培养方法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后两者为重点。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是一个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结构如何、有什么要求、如何培训,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2]廖全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1).

第4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关键词: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培养体系

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任务是为城乡居民提供融“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使城乡社区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国务院出台关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特色开展研究。泰山医学院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于2011年率先在泰安市承办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开展了定向免费城乡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两大基地以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为泰安市城乡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开展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养工作,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构建了“1+3”(基本要求+卫生服务能力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技能培训体系)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为促进泰安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守护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一、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全科医生,不可能完全由医学本科生毕业后转化而来,更多的是基层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培训转型成为全科医生。城乡基层医生身处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任务的基本力量来源,是城乡社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改革开放之前,为了适应农村医疗需要,我国曾培养了大批“一把草药治百病”、“身背药箱走千家”农村“赤脚医生”。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城乡人民健康需求的增高,“赤脚医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城乡基层社区急需全科医生。然而,照搬国外模式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乡全科医疗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因此,通过乡镇医生转岗培训城乡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并不意味着降低高等医学教育标准,而是将现有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继续教育作为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因为全科医生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需要承担基层预防保健、多发病常见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因此,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方向就是面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城乡基层社区开展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全科医学人才。

二、构建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1+3”培养体系

(一)落实并细化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基本要求

2012年7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卫科教发〔2012〕48号)。在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和方式、培养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泰山医学院根据国务院、卫生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山东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特色,开展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研究,制定了《泰山医学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规定了转岗培训在职业道德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从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从培养医学科学基础知识、群体健康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从临床技能(含社区卫生服务技能)、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

(二)确立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体系

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关键是要使受训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全科岗位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育”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先导,“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是转岗培训的核心。泰山医学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所必备的“卫生服务能力”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职业价值趋同能力、医患交流沟通能力、医疗卫生团队合作能力、城乡社区适应能力、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二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现代临床思维能力、城乡社区流行病诊治能力、社区健康教育与家庭保健指导能力、急症处理和社区康复能力、重大疾病预防干预能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等。三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拓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实用卫生统计能力、社区卫生管理能力、社区调研与学习创新能力、科研设计与发现能力等。

(三)设置了以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素养的理论课程体系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校根据《山东省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以“素质教育全程化、能力培养综合化”为原则,设置了医学伦理和医德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理论课程体系。首先,医学伦理和医德教育模块。设置了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以适应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亲情化、社会化的人文服务要求。其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专业课程群、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法规课程群,进一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岗位要求。具体理论课程及学时分配如表1:

(四)设置了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山东省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鲁卫科教国合发〔2010〕3号)文件要求,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培训阶段属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第二阶段见表2,共34个月,主要在临床各相关二级学科轮转,轮转期限为24个月。学员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然后转入8个月的专科定向培养阶段,根据培训医师专业方向进行专科培养;再在相关科室进行2个月的该专科临床技能训练。为了进一步贯彻好省里的文件精神,泰山医学院充分发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临床培训基地)的作用。设置实验实训课程群和实习实践课程群,强化培养受训学员的现代临床思维能力、社区多发病综合诊治能力及其拓展能力。通过实验实训、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医疗工作等环节的整体设计,实现临床技能全科化、服务技能社区化的要求。

三、保障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合格的全科医学教师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学校承担城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主要是校本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教学院部系的专任教师和附属医院的临床专科医师,他们不但拥有全科医学的教学理念和全科医学的思维模式,还掌握充足的临床专业实践技能。为了科学制定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培养全科医学骨干师资。学校按照“内培、外引、稳定”的建设思路,分批分期选派专业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参加卫生部和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与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实践基地联合互动,通过集中培训学情质量评价、教学查房示范等形式提高师资的带教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安,孙保各,唐兢,等.上海徐汇区家庭病床服务与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思考[J].当代医学,2012(01).

[2]沈海英.全科医生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

[3]彭杰.群众是农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J].中国乡村医药,1999(06).

[4]杨巧媛,王家骥.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04).

第5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1.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1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其它26所高校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因此,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数有可能还要少。

据我们的粗略统计,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其教育质量能否保证也值得怀疑。

2

.教师队伍以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三方面力量构成,且以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7人信息不详之外,153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102人,占66.6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2人,占14.38%,有医学背景的14人,占9.15%,分列前三位。这一排序与马建青、王东莉(1995年)的排序不同,他们的排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且以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为主。这一结果不同是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的,它反映了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专业化的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效,是很令人欣喜的。

3.专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集中。兼职教师所学专业相对分散

本调查的47个专职教师中,除3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44人中有心理学(临床心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35人,占79.55%;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的5人,占11.36%;有哲学学科背景的3人,占6.82%;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1人,占2.27%。44人所学专业涉及四个,专业相对集中,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哲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在本调查的113位兼职教师中,除4人专业信息不详之外,109人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的67人,占61.47%;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的21人,占19.27%;有医学学科背景的9人,占8.26%;其它专业(如中文、哲学、数学、俄语、体育、法律、煤炭)的12人,占11.01%。109人中所学专业一共涉及10个,专业相对分散,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医学学科背景分居前三位。

4.女性教师多,男性教师少

本次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107人,占66.87%,男性教师53人,占33.13%。其中,47个专职教师中,有女性教师34人,占72.34%;男性教师13人,占27.66%。在113位兼职教师中,女性教师73人,占64.60%;男性教师40人,占35.40%。

5.在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

在本调查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除两人年龄不详以外,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68岁。35岁以下教师70人,占44.30%,36~60岁之间的教师87人,占55.06%,60岁以上1人,占O.06%。47位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29人,占61.70%;113位兼职教师中,除两位信息不详之外,35岁以下的教师41人,占36.94%。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专职教师高于兼职教师24.76个百分点。

6.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超过半数

在本调查的160位专兼职教师中,除12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有研究生学历的88人,占59.46%;本科学历的56人,占37.84%;双学位的3人,占2.03%;专科学历的1人,占0.68%。其中,47个专职教师除1人学历不详之外,46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26人,占56.52%;有本科学历的17人,占36.96%;具有双学位的3人,占6.52%。

113个兼职教师除11人学历信息不详之外,102人中具有硕、博士研究生学历的62人,占60.78%;具有本科学历的39人,占38.24%;具有专科学历的1人,占0.98%。

7.其他参与人员因校而异

本次调查中,我们对“除专兼职教师外,你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还有……”作了统计,除3所高校信息不详之外,24所高校中,四个选项中,选“学生辅导员”的占75.00%,选“班主任”的占54.17%,选“学生骨干”的占66.67%,选“任课教师”的占41.67%。(因每所学校可能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因此四个选项的百分比合起来超过了100%)。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同高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广泛程度也有所不同。有1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的2~3项,占62.50%,有5所学校选择了四个选项中全部四项,占20.83%,有4所学校在四个选项中只选择了其中一个选项(学生辅导员或学生骨干)。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在职进修情况

1.专兼职教师进修制度还未形成。兼职教师进修机会更少

关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进修情况,在问卷调查的27所高校中,除两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专职教师“一年至少保证有一次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研讨会等”的占60%,“有时有一次机会甚至更多机会,有时一次机会都没有,没有规定”的占32%,“没有机会”的占8%;兼职教师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则分别为28%、16%和56%。总的说来,专兼职教师有一些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但培养的制度还未形成,随意性较大。相比而言,兼职教师的培养机会更少。本调查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这种使用多而培养少的矛盾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有较大比例的高校还没有举措培训其他参与人员

关于参与人员的培养培训与提高,笔者也曾作过调查,除2所学校信息不详之外,在其它25所学校中,“学校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活动”的占44%;“学校分批选派人员接受专业培训”的占56%;“学校没有什么举措”的占20%(因其中有5所学校同时选了前两项,所以百分比合计超过了100%)。可见,在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上,各高校之间存在差异,有20%的高校还没有培训举措。

在目前我国专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下,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的同时,更需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与提高,这是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

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科和研究生学位点,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如首都师大教育系自1998年起招收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的本科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2年增设了心理咨询本科专业。然而,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合理规划并创造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学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切合实际,按生师比规定专职教师数量

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个文件中,除[2003]2号文件外,其它三个文件都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三个文件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三个文件都提到“少量、精干”的原则。“少量”是数量规定,数量如何规定,[2001]1号文件中没有涉及。[2002]3号文件(实施纲要)别提到,专职教师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确定”。[2005]1号文件中指出,“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些提法比较模糊,弹性较大,刚性不足,操作起来不方便。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日本国立大学每5000~10000名大学生配有1名专职心理咨询员,而私立大学则每3000~5000名大学生配有一名咨询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辅导与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为1:450,70年代以后下降至1:250至1:300。要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各高校要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现阶段可按师生比l:3000~5000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以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建议: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师资要求、培训时间、拟达到的效果等,这些都要有详细的规定,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一个培训计划在实施一到二轮后,要广泛征求培训人员和被培训人员的意见,做到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培训包。

第二,开展分类培训。目前,我国高校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专兼职教师、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其他任课教师等)的专业水平及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各级培训部门要针对不同人员,制订不同的培训规格要求,坚持开展分类培训。按照不同的规格要求,实施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第三,坚持培训经常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专业化水平低到专业化水平高,这一过程是分阶段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中间有个过渡阶段。我们的方向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完成这一过渡。要达成此目标,除了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外,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现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培训的持久战准备,督促各级培训机构将培训经常化,并长期坚持。

第四,加强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很多时候,各级培训机构为了增加规模效益,培训班的人数往往多则超过100人,少则70~80人,加上时间仓促,学员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参加技能训练与实习、督导。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笔者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控制承办方的规模,一般不宜过大,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并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师资的研究能力与反思能力的培养。

4.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01年3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最低要求是“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毕业证书、经心理咨询员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获得毕(结)业证书者”。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者,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显然,这两个规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彼此并不互相认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必须加强沟通,解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证上岗与现实存在的矛盾。

5.管理激励,调动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教师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投入,需要付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的参与有学校管理作为保障。如将兼职教师的值班算作其工作量的一部分,并折算为标准学时;咨询老师的咨询报酬平均每小时不低于50~60元;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对工作突出的老师,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并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资格;学校要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资格审查,符合要求的才可以上岗;凡获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的老师,可优先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会议。

6.全员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第6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关键词] 健美操教师 素质能力 培养 现状 对策

一、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的内涵与要求

1.科学认识健美操教师的素质能力

高校健美操教师是指主要从事健美操教育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包括健美操教学、训练、科研、裁判、编写教材及组织比赛活动。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健美操教学、训练、比赛中体现出来的知识结构运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管理能力、编排创新能力、音乐艺术素养、裁判竞赛能力、科研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素质能力不仅反映在知识技能的创造与传播,而且也是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高校健美操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2.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所谓体育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习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就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培养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手段、方法、重点、评价等方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美操运动规模和水平的发展提高。

(2)时展的客观要求。新时期高校教师不再是作为一个学者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指导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创造和发展的认识成果。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现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全方位的素质能力。

3.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首先,高等院校有较好的体育场馆设施,健美操训练基本条件比较齐备,为健美操训练提供了硬件支持;其次,高校具有优秀的学术气氛和学习环境,对于培养教师的理论科研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最后,高校具有的良好学生资源,天然的成为培养教师教学、训练、管理能力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本文选择福建省13所高校(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仰恩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莆田学院、漳州师范学院、龙岩学院)的健美操教师为调查对象,下面是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与年龄结构、原始专项、学历与职称机构、运动与裁判等级等。根据统计数据,女教师比例远高于男教师,其中,女性占77.8%,男性仅占22.2%,有历史原因和项目特点决定,健美操的高难度发展趋势要求扩大男性比例。年龄结构不仅是生理机能的标志,而且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科学发现能力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师资队伍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兴衰过程。统计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37.8%、30岁~45岁占总比率的53.3%、45岁以上占8.9%,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年青,这有利于健美操运动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学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执教水平,高学历的教练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健美操训练的理论知识。学历统计显示,专科占2.2%、本科占80%、硕士及硕士以上占17.8%,与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的要求差距较大,教师需要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职称比例结构是衡量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尺度职称调查,具有副教授以上占16. 67%、讲师占33. 33%、助教占50%,说明福建省高校健美操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高级职称的教练员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健美操是新兴项目,项目的发展和推广需要时间,教练员的培养与成长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技术等级是衡量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指标之一,关系到教学、训练的水平。健将级占6.6%、一级占4.4%、二级占42.2%,说明福建省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整体水平不高,需要加强专业培养和人才引进。

2.教师教学能力分析

教学能力是综合素质能力的核心,数据显示,福建省健美操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还不错,平均优秀占18.3%,较强占53.9%,一般占18.8%,较弱占12%(见表1)。但应变能力较弱占20%,应加强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以保证整个健美操教学的顺利完成。

3.科研及创新能力分析

统计显示,未占22.2%,发表1~3篇占51.1%,发表4~6篇占8.9%,发表6篇以上占13.3%,说明科研能力较薄弱。健美操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善于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为健美操的教学、训练理论;教学、训练规律提供理论基础。创新能力方面,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创编能力极具代表性,调查发现,22.2%创编经验丰富、28.9%具备创编能力、44.4%参与过创编,4.4%还未参与创编。

4.带队比赛实践能力分析

从健美操教师带队参加比赛的经验情况看,参加部级15.6%,省级44.4%,市22.2%,校级15.6%,没有比赛经验的只占2.2%,说明大多健美操教师都有比赛的经验,高校参与健美操比赛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但福建省高校参与健美操比赛的机会有限,要提高比赛竞技水平,应多创造机会,举办各种高校比赛。

三、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师素质能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健美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完善高校健美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快高校健美操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及时地调整高校健美操教师的知识、学历结构,已成为提高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建立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省内培训与省外培训、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不脱产相结合,函授与自学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开展培训:首先,是体育教材教法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加强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是以获取学历进修的,主要是针对现代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学历结构要求达不到的教师,其目的是加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再次,是研究能力的培训,是针对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其主要是加强学校的科研能工作。

第7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抓紧抓好,以人才强教为主题,以校长、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加强师德师风和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内涵提升,为建设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科学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学水平、良好的个人素养,较好地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2名教师入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5名,培养省特级教师10名,培养无锡市名校长10名,无锡市名教师、市名校长、名教师各20名,确保全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在省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数量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学科、年龄等结构更趋合理,整体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95%,本科以上学历55%;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95%,本科以上学历70%;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95%,研究生学历5%;普(职)高和中专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20%。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和镇(街道)学校的高级职称比例和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实现基本均衡。高、中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达到80%、70%以上。

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优化培训平台,依托校本研修体系、专业性本专科院校以及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开放性教育资源,基本建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国内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体化现代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切实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积极改革和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健全资格准入、学习培训、考核奖惩、引进退出等制度,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专业技术岗位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三)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教师应当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争当人民满意的教师”主题,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不断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人格魅力、学识魅力。

(四)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教,严格按照《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要身体力行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要潜心钻研学生成长规律,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在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兼职取酬。

(五)健全师德评价考评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实施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依据相关政策予以转岗或解聘。完善师德考评制度,量化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表现作出科学评价。健全师德激励机制,每年评选奖励师德标兵、爱生模范、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选树师德典型教育激励广大教师,在全市教育系统内形成学习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六)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强化“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理念,建立健全“教师义工”制度,组织教师走出学校、服务社会,充分利用教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在新农村建设、社区教育、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力和影响力,让“教师义工”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七)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任职资格标准,依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严格教师准入,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的原则,完善新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每年春季开学后的第三个双休日为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日。鼓励大学优秀高校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畅通高技能实用人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渠道,加大名特优教师、博士研究生、教育名家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转岗退出机制,对不胜任岗位的教师按政策实行转岗、分流或解聘。优化教师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教师人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八)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能力为本,围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教师实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坚持专业引领,根据教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科要求,完善区域教科研组织网络,建立跨校教科研协作体系,发挥学校教研平台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互动提升。坚持名师示范,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开设名师课堂,面向镇(街道)学校探索一个名师提升一批教师、优化一个学科的学科建设策略,缩小城乡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深入推进青蓝结对、校校结对、城乡结对“三结对活动”,加强学科交流、校际交流、城乡交流“三交流”,形成全市学校学科平衡、校际平衡、城乡平衡“三平衡”的良好格局。

(九)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全面实行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责任,把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纳入教育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坚持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镇(村)为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开展教师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点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普遍开展一次以实施新课程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轮训,同时加强幼教合同制教师的培训。积极推进教师转岗培训,建设一支中小学“双师型”队伍,为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奠定基础。加大海外培训、引智培训力度,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出国培训或引智培训的比例超过70%,开辟其他学科出国培训的渠道。加强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每年安排脱产培训参加率达到35%以上。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高、中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依托各级各类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提高教师实践操作水平。注重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功能,积极创建“省示范教师培训中心”,市中小学教研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要加快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拓展校外培训基地,完善我市高层次教育人才培训进修基地。各学校负责本校教师队伍的校本提高培训。

(十)加强名特优教师的培养。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建立名特优教师培养对象人才库,分梯次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思想先进、学识渊博、业务卓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特优教师队伍。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支持名校长、名教师著书立说,参加国内外高层次教育培训等举措,为培养“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无锡市名校长”、“无锡市功勋人民教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和“市名校长、名教师”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名特优教师考核制度,强化名特优教师在引领示范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全市建立50个“名师工作室”,力争有2名特级教师入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中小学主要学科每门学科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

四、着力推进学校管理队伍建设

(十一)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擅长管理、务实创新、廉洁民主的校长队伍。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拔聘用校长,积极推进校级领导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优化校级领导结构。积极推进校级领导层面的城乡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沟通促进提高。完善岗位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三级培训机制,提升校长专业化管理水平。改革校长管理制度,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校长职级制。完善校长考核办法,加大对校长在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力度。全市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获得无锡市能手以上骨干教师荣誉的比例达50%,有一批校长获得特级教师或者无锡市名校长以上荣誉。

(十二)加强学校中层管理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要规范设置学校中层管理机构,科学确定中层干部职数。重视中层干部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中层干部进行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城乡交流,努力建设一支政策把握准、管理水平高、执行能力强的中层干部队伍。要制定班主任选聘任用办法,逐步实行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有计划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工作培训,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培养学生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有爱心、讲奉献、善教育、会管理的班主任队伍。

五、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十三)落实“以县为主”教师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教师“县管校用”机制,由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一行使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组织支教、考核评优等教师管理职能。机构编制部门应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科学合理核定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做到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人员按照标准配备到位,并实行动态管理。开展教育管理改革学校和教育管理改革镇(街道)试点工作,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机制。

(十四)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强化学校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在定编定岗的前提下,实行公开竞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科学考核。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特别是加强对教师的分类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更好地发挥绩效工资的导向、评价和激励作用。完善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和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

(十五)完善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适应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教师专业发展。要按照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和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15%的比例,落实年度教师轮岗交流计划。完善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应有支教或在镇(街道)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对支教或长期在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工作业绩突出的校长、教师,在待遇、职务、职称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

(十六)规范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管理。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在工资待遇、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平等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办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校长、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参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管理要求,依法聘任校长、教师,维护民办学校、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民办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统一规划。

六、努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水平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市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协调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统筹抓好教师、校长的培养培训和管理使用。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政府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职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机构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人员编制上给予保障,形成政府统筹、分工协作、保障有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机制。

(十八)加大经费投入。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的各项要求,新增教育投入要重点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在市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优先安排教师队伍建设资金,重点用于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和名教师、名校长的培养提高。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按照不低于教师年度工资总额的1.5%安排到位,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确保专款专用,提高培训实效。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自愿捐资设立各类奖教基金(资金),扩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渠道。

第8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2015B119)研究成果。

B844.2

2016年8月中旬,主席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这使得心理健康行业在国内达到了从所未有的高度,对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行业分为两大类,一是医院和社会上的精神或心理治疗,其队伍建设主要从精神卫生的角度着手,培养适合开展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的专业人员;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队伍建设主要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着手,培养能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业人员。在这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转型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相关文件出台,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其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其更关注专业学科师资建设,基本完全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存在师资配备短缺、工作内容繁杂、等问题。

(一)师资配备短缺

调查表明国外高校专职心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国内高校大致为1:10000,师资严重短缺。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情况更令人担忧,一般院校只配备1名专职教师或用兼职教师顶替,这直接制约了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工作内容繁杂

新建本科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事务繁杂,涵盖了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及行政人员等各方面,例如兼顾了资助工作、学生日常管理或公寓管理等工作,这对于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明确个人角色身份产生负面影响。

(三)缺少学习培训机会

在转型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重视专业学科发展,重点培专业教,基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大部分师资是通过短期培训,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后直接上岗,实际工作技能极为欠缺。而在工作中缺少连续培训和督导,导致工作水平低下或者工作状态倦怠。倘若整体工作队伍得不到持续发展,前景将十分堪忧。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

通过调查了解以及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在新建本科院校应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所谓专业化, 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 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 成为专门职业(专业化职业)的过程。

一支专业技术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在学校领导层面应加强重视,转变观念,树立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素质开发的新观念,建立师资队伍长足发展的新平台。其次应建立明确的政策保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师资队伍产生激励作用。

(一)加强外出学习培训

关于外出学习培训,应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从形式看,有纯理论培训、体验式培训、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的培训等等。从内容上看,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分学派的培训、就某一疗法的系统培训、大杂烩式培训(有很多培训内容,但每个时间都不长)等等。从时间上看有长程培训和短程培训。不管是何种培训,都要明确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收获学习内容。

(二)活跃内部交流提高

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是有限的,学校无法满足所有的教师外出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内部学习交流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共享外出学习培训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个体觉察能力。新建本科院校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最基础的能力就是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如何获得这项能力,首先必须初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及来源;其次了解相关文件要求;再次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最后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形成特色的方式方法。在新建本科院校中,这普及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铺开局面。因此可以通过师资队伍的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旨在培养一支能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师资队伍。

2.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技能

作为教师,最核心的能力教学和研究,比如自如地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而有效的感染能力,严谨务实的科研能力等。在新建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为年轻,较难有效地把控教学内容和过程,导致教学质量滞后。在设定培训交流方案时,应注意三方面交流:一是邀请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前来指导;二是强化团队内部听评课制度;三是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逐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3. 心理咨询技能

心理咨询技能是师资队伍里最难掌握的一项能力。由于外出学习心理咨询技能机会较少,而在实际工作中对这项能力的需求较多,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一是集中对某咨询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二是由外出受训教师对校内其他教师展开咨询,通过体验加深对某咨询技术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促进自我成长;三是校内教师相互开展咨询,初步掌握某咨询技能的基本步骤,可以促进其对此咨询技能的运用。通过这种不断重复交流巩固的训练,能加快教师对心理咨询技能的把控。

(三)建立督导制度

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 由资深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督导贯穿在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 一方面确保专业技能得到训练;另一方面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师资缺乏,督导力量基本空白,这将促使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走向灭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应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一方面逐步加强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促进队伍长期有效发展。

三、小结

不管是何种形式建立的高校,教书育人始终是主要目标。在教育的宗旨下,育人应更显其作用,特别是心理育人,更能体现出教育的魅力。专业技术型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这将教育带入一个全新的局面,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应关注其心理层面的健康发展,才能构和谐健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夏春娣.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

第9篇:养生保健师培训范文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国家已经从政策上鼓励老年产业发展,尤其是推进涉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和标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从老年群体、及其所在的家庭,还是涉老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涉老职业技术人才。有人曾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全国每年需要的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管理、老年养生保健等方面中专以上的专业人才至少在1万人以上(不包括大量的从事老年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总体上看来,涉老职业技术人才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涉老机构管理人员。比如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的管理人员,他们的管理理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相关机构的服务质量;二是涉老技术工作人员。他们需要用自己所拥有的科学观念、精湛技术、高超技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服务;三是志愿者队伍。近年来,志愿者队伍成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以热情为先导,以使命感为动力,就近对老年人提供临时性的服务,但他们的工作往往具有临时性。从目前的这些服务队伍来看,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缺乏养老服务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经验。而目前活跃在养老服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民工,他们往往将养老服务理解为是简单的生活照料,从观念到技能方面都亟待提高。志愿者队伍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之前往往没有专业的技能准备。由此可见,要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的需求,必须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技术队伍。但是,我国目前涉老职业技术教育尚不能满足

上述要求,不论是从专业建设、培养体系还是科学科研的水平都尚待提高。到目前为止,只有个别学校在尝试进行涉老职业技术教育,但从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来看,此类教育尚不成熟。而在发达国家,同类工作起步较早,一些国家已经有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相关职业教育。早在1976年,美国开设老年学课程的学校就达1275所,其中27%是大学。1980年,美国社区学院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开设一门或数门老年学课程。一些发达国家涉老服务人员已占总人口的1%以上,这些人员一般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如日本,目前有324所大学设置了介护福祉专业,只有考取了介护员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从事涉老产业工作。因此,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的相关调整,既是建设和谐老龄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社会整体幸福感的需要,更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职业技术院校需要着重搞好涉老专业建设、完善涉老职业培训机制、加强涉老课题的科学研究。

二、加强老年学类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1.坚持实用性的专业建设理念与思路

老龄化社会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技术院校需要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产业发展的需要,适时建立一系列老年学类的职业技术专业,诸如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体育运动与保健、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旅游等。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校政结合、校企结合”的理念。在专业建设时应该坚持的整体思路为:职业技术院校和相关老年学院系要主动与各级老年学学会、养老服务协会等组织,以及民政局、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加强联合,建立与多个涉老行业组织和机构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2.制定可操作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整体思路为老年学专业提供了宏观的方法论,但是老年学类的专业是一个专业群,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具体专业。各专业建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总体上说来,在培养目标上都应该达成培养具有敬老爱老美德、专业思想坚定、专业理念先进、专业技能扎实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各具体=号业方向的特色应该鲜明,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确定针对性强、实用价值大、可操作的专业目标。比如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就应该培养具有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现代化的服务意识与创业精神,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能在各级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部门从事社会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就应该面向基层民政部门、社区、养老机构和老年社团组织第一线,培养具有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创业精神,不怕吃苦、乐于奉献,能从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专业技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老年运动与保健方向的培养目标则应该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运动、养生、康复及管理、社工、护理、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胜任社区、大型企业、疗养院、体育健身俱乐部(会所)、高档养老机构、体育与健康产品企业、体育与卫生行政部门等涉及老年运动健身、养生保健领域的研究、指导、推广、组织等工作的全面发展、创业发展、创新发展的一号多能型人才。

3.制定立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黾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环节。与专业体系相适应,应该建设一整套课程体系,应该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老年社会学、老年政策与法规、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老年教育学、老年生理等多方面的通用知识。还要结合各自具体专业建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则要掌握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实务、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康复训练、老年活动策划与组织、涉老产业经营与管理、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的知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则要掌握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中医养生、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兴趣活动设计、老年政策与法规、老年康复训练、老年营养与膳食等学科的知识。老年运动与保健专业则应该掌握老年护理与保健、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中医养生、中国传统民族体育养生法、老年兴趣活动设计、老年康复评定、老年康复训练、老年营养与膳食等课程知识。

三、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涉老职业培训体系

可以预见,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及其老年产业的发展,涉老学历教育需求上升的同时,社会对林林总总的涉老在职培训的需求将日趋旺盛。一方面是因为在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劳永逸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社会对老年学人才的定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求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者,不仅要掌握老年人护理的一般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老年行为学、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部分的从业者在从事此项工作之前,不一定有较好的教育准备,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补偿教育,要求职业技术院校要提供多方面的培训服务,为此,需要建立好三个体系:

1.建立和完善涉老培训的层次体系涉老工作人员的种类是多样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必须建立立体的层次体系,服务于多种类型的要求。当前,应该建设好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技能培训。面对较早进入社会,基础知识并不牢靠的群体,比如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受众,对他们的培训侧重技能技术的掌握;二是中等职业培训。这类培训的受众为知识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职业技能,这类培i~ilN既要重视技术也要重视知识体系;三是涉老产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涉老产业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是老年学的原理性知识、涉老工作人员专业发展的规律、涉老产业发展及其运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这类培i#II~U不应该是技术型的培训,而是层次较高的综合型培训。

2.建立和完善涉老培训的模块体系培训模块是针对涉老产业、行业、机构设计的成型的培训目标与内容的整合。比如针对养老公益事业设计的模块,其目标应该是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促使其更加符合标准与规范。为此,需要开设的课程应该包括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保健、老年运动保健、老年健康照护、老年心理护理、养老需求评估、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老年常见疾病康复等内容。针对福利协会设计的模块,其目标应该是针对老年福利协会下属养老机构管理人才缺乏而设置,所开课程应该包括老年社会工作、护理人际沟通、老年运动保健、养老机构管理实务、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老年政策与法规、社会管理学、老年活动策划等内容。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涉外养老将成为一种新兴事物,为此还可以设计涉外养老模块,主要是针对有外国人的家庭,有外国人消费的行业组织、机构设计的,所开课程除了养老照护课程之外,还应该新增英语口语、专业英语、老年心理护理、护理多元文化、涉外岗前培训、世界文化及风俗等。当然类似模块还很多,职业培训单位可以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计、完善和创新。’

3.建立和完善涉老培训的师资队伍体系完备的师资队伍体系应该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职业技术院校优秀的教师。这一部分培训师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尽快打造,并针对培训群体尽快形成自己的培训方法,特别是要分析校内学生教学与社会人群教学在方法上的差异;二是来自各高校和研究部门的相关研究人员。这一部分研究人员的优势是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能够从思维和方法上启发受众,并为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的受众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指导;三是来自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型专家。“让实践者走上前台”是目前培训的特色,一线实践型专家的最大优势是实践经验丰富,所掌握的案例丰富,他们能够加强培训的情境性和现实感。这三类培训师资各具优势,职业技术院校应该认真分析区域内的资源,尽快建立起培训师资资源库。

四、加强并促进涉老职业教育研究

1.通过多种形式激励教师进行涉老科研首先,各职业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涉老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每年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涉老职业教育的专项研究经费,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申报校级层面的科研课题,这样既能激励年轻教师的科研热情,又能够达到发现好课题、好苗子,为申报更高级别涉老研究课题做准备的目的;其次,应该制定和完善系列“课题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对于公开发表涉老研究的论文、专著及纵向课题立项予以奖励,特别是应该建立学校层面的科研配套政策。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有类似配套措施,比如对纵向部级和部级课题实施一比一配套,对于结题鉴定为优的还有奖励;对于涉老横向课题可以通过减少管理费的形式予以鼓励。这些科研投入必然会激发教师参与涉老科研课题的积极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