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选(九篇)

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第1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大学生;实践研究

创新思维最早在美国1916年就有学者提出来,在学校开设创新教育,大学生不要按条条框框发展,要个性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去培养大学生,让每个大学生学有所成,能真正的发挥每个大学生能力,因此最近几年,欧美一些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比我国大学生要好的很多,在大学期间进行创新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国大学都是按规律办事,人人都一样,尤其在中小学都是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天天学习书本知识,到了大学,我们的大学生基本没有个性化发展,基本都广泛化发展,基本都没有创新思维,现在我国很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个快速工程,必须经过一个时期成长起来。现在必须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基础能力,没有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理论,基本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在社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必须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现在培养大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力高了,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巩固与提高,更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实践应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加强,能具有创新能力发展的根本。如图1所示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图1 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实践的关系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创新思维来源于雄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应用能力证明创新思维的正确性,只能说是一种纸上谈兵的创新思维,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途径:

1.社会实践

社会是一所最大的学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经过学校这所大学进行锻炼,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基础能力的场所。我们给个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到企业实践自身的价值,同时通过具体工作的实践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创新思维有实践的场所。

2.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兴趣为导向,学校有组织地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训练与研究实践,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省、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校园内的科技创新活动等等。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能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实验创新活动

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优化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4.创新基地实习

创新基地实习是由学校自己创建或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创办的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习基地,它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稳定、真实、前沿性的认知训练场所,为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综合性实践平台。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的组成,包括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等组成。这些因素都是促进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活跃程度的发展基石,共同构建了一个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平台,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机制

总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一个崭新课题,必须要全心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改变旧的教学体制,搭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

本文为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项目编号:1251409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钱星博.怎样开发你的创意潜能[J]. 思维与智慧. 2001(01)

第2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等,其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核心。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类:一般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一般性思维是指人的大脑利用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做出判断,保持人的思维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对人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新思维是指人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而创造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能力,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1]在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联想和想象,直觉和灵感,通过不断地进行尝试、猜想、想象,以渐进性和突发性的形式重新组合,以逐渐寻找问题的解决,然后再逐一的提出方案,进行理论和实验的检验,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观点、新知识及新方法等心理过程。[2]创新思维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帮助人们完成现在正在面临的和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全新的问题,能深刻全面地掌握知识,并能将其广泛迁移到人们所面临的新问题情景中,使创新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3]。我国思维科学创始人钱学森先生讲到:“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可见创新思维能够受到艺术思维的正向影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脉相承的。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通过艺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创新性带给大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广阔的联想空间,进而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一)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灵活性反映着思维的广度,是思维广阔性的前提,是创新思维得以发生的重要因素。艺术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它是平凡生活的“再现”,又是对平凡生活的“表现”。所以,艺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虚构的,而进行艺术虚构就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艺术想象是在艺术家情感的支配下,由理智潜在地进行形象分解、综合再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创新思维同样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们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或新画面的能力。想象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人的个性、智力和精神、情感紧紧的融合在一起。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毕加索的雕塑作品《牛头》就是创新思维和天才想象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个作品中,毕加索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无限想象,独具匠心地将微不足道的一辆旧自行车座子和车把进行完美组合,将普通物品的美在这件艺术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想象的参与,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凭借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能够极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二)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综合性思维的综合性是指整体地把握外来信息,赋予新秩序,使之生成整体意象的能力。[5]创新思维不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简单的某一种思维形式的运用,而是对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是一个聚合———发散———聚合……这样多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结论不断被抛弃,不完善的结论不断被修正,最后聚合出最优化的结论。[6]艺术教育具有发展思维整体性、综合性的功能。因为,任何的艺术活动都是将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知觉对象,整体性地进行综合、叠加、粘合、变形、补充和夸张,形成新的审美意象,是对事物的一种综合性把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这恰恰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所作的事情,他们能把不协调的、不一致的、彼此抵触的各种颜色和形式,纳入一幅画的统一体中。这也是伟大的理论家所作的事情,他们把迷惑人的、不一致的事实放在一起,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出它们实际上是在一起。对于伟大的国务活动家、伟大的治疗学家、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父母以及伟大的发明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他们全都是综合者,都能够把分离的、甚至对立的东西纳入一个统一体中”。[7](三)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指思维主体善于独立思考,善于独立发现、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到新情况,找到新规律。独立性是创新思维的必备素养,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怀疑。这种怀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积极地从反面对现存的理论、方法进行深思考、再探索和再研究。它能够拓展思路,促进科学的发展;二是积极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为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对常人认为是完美无缺的结论、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修正或“扬弃”。它的实质还是在于对创造对象的价值作出重新判断,从而导致新的观点的诞生[8]。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它任何活动无法比拟的高度的自由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学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完全受自我意识的指导,审美对象的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都是由个体做出独立评价,从而学生们独立、批判的思维方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四)艺术教育能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指人进行独立思考,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主要表现为人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以及能够独特地、新颖地解决问题。任何创新活动都与思维的独创性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不墨守成规,破旧布新,前所未有,不同凡俗,别出心裁。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到的:“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乃无中生有也。”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艺术作品,主要就是因为它的独创新颖和不可复制。艺术本身就是独创性的创造,是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才华、艺术修养,甚至生命对现有资料进行想象、构思、改造、升华,独出机杼,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同样,艺术审美亦是如此。在艺术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学识、个性、情感、直观、想象等去品味、理解、把握、再造艺术审美对象,从而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深刻而独创的理解。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拘泥、不守旧,敢于创新,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

通过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直觉能力训练、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和灵感训练三个途径来开展。(一)直觉能力训练直觉是指人不经过逐步的分析而突然发生的领悟或者理解,是一种非逻辑的判断能力,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和把握通常在潜意识之中进行,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直觉能力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说:“知识有两种形式,不是直觉的,就是逻辑的;不是从想象中得来的,就是从理智中得来的;不是关于个体的,就是关于共相的;不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就是关于他们中间关系的;总之,知识所产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9]科学创造中那些超乎寻常的观点常常不是逻辑推理所得,而是直觉所得。直觉能力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当我们对艺术作品或其它客观事物进行审美判断和鉴赏时,并不需要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而是完全凭借直觉能力得到审美感受和判断。因此,审美直觉不是单纯感性的猜测与估计,而是感性渗透着理性,是直观的又是推理的。因此,艺术教育可以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审美活动发展人的直觉力,进而达到培养直觉思维的目的。(二)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想象和联想是指人的大脑对记忆深处中的意象进行加工、改造、重组,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10]想象和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可以使人超出逻辑思维中概括性与统一性的界限而到尚未概括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列宁说:“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11]黑格尔说:“关于艺术创造的一般的本领,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12]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知觉、想象和联想将感性材料和情感经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发现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意象能力和感知敏感性发展和提高。因此,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能力训练,使其锻炼对形象的感知力,丰富意象贮存,形象力得到解放,丰富和活跃思维空间。(三)灵感训练“灵感”是指人的大脑经过紧张的思考和专心的探索之后而产生的思维质变,是思维活动中渐进过程的中断和升华。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是人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时,由于某一偶然因素的激发而忽然顿悟;是思维过程中的突破阶段,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是认识由量变到质的飞跃的顿悟。[13]正是这“灵光一闪”的创造灵感,使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为人类带来那么多的发明创造。因此,“灵感”是一种创造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能够促使人的心理在瞬间产生高度清晰的统摄性表象,把感性材料和情感经验综合成有机整体,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形象。这个过程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灵感。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这种高度的统摄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艺术教育能够通过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使学生从中获得创新的启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四、结语

第3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会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自身应该树立创新理念,为创新教育服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创造能力的竞争,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指导者,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主动研究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际语言的英语和英语人才必将成为这场竞争的核心。为了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时代,英语教师更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做出努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培养发散思维,拓展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而且要努力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每个人在保持独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个别交流,然后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不仅掌握了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地提高。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适时引导,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进行“创新思维”,必须跨越定势思维障碍,因为“人的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要想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按照常规的思维去处理问题。常规思维是遵循现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维,重复前人、常人过去进行的思维过程。所要解决的是实践中经常重复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思维的结论属于现成的知识范围。而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能够揭示更深一层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非常规属性的活动规律,从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怀疑,发现新的创建,做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人类创造自身的巨大成果越来越使人们相信“:未来不是我们需要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未来的不是找到,而是走出来的。”

四、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创新的灵感有可能稍逊即逝,亟须教师的启发与呵护。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的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相对填鸭式教学中的枯燥单一略带压抑的氛围,学生在通过形象教学、情景模拟等创造出充满快乐及挑战的开放、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会更容易树立信心,更轻易打破常规,更方便大胆实践,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思维创新能力。

五、评价标准多样化、赞美化

第4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教学方法 自学能力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前沿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在分子层面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调控机理。也是目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活力的学科。它的发展几乎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其研究成果已在工业、农业、医学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而繁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并且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面临着挑战。这就要求把“重在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运用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根据几年来的教改实践,我们认为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因课程内容,而采用不同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十分有益。

一、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俗话说:“学为定规,教无定法”,目前国内大学应用的教学方式很多,如讲授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自学加课堂讨论法、以问题为导向的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等等。在授课过程中,立足本学科特点,以“强化基础知识理论,拓展知识面”为指导思想,我们目前以朱玉贤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作教材。该教材综合了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所发现的基本规律与原理、所提供的新思维、新方法,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分子生物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符合本科生物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因课程内容,而采用不同教学方式,重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比如①最经典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模式,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其仍是现在的主要教学模式。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快速学习和获取一些新的知识的能力

大学是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培养的人才将成为社会各领域的主要建设者。面对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大学生只掌握课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的。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学习和获取一些新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单一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第三,由于大学生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虽然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第四,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的毅力[1]。因此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教学中注意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还应该注意指导大学生快速学习和获取一些新的知识的能力形成,根据我们的教改实践总结有三点:①归纳--知识体系:分子生物学内容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有部分重复,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应避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教会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梳理、归纳,并且融会贯通,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在讲述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这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将真核生物基因组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相比;讲PCR技术时,其基本原理大家都比较熟悉,在课堂教学中则重点介绍最新发展,例如反向PCR、锚定PCR、荧光定量PCR等。并启发学生思考通常的PCR与反向PCR、锚定PCR、荧光定量PCR有何异同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PCR反应这一重要技术的理解和认识。②联系--当前科学发展: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丰富而且复杂,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按照大纲要求,既要讲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又要适时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扩大学生的视野。本课程中有许多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一方面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泛收集建议,充分备课,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水平自主进行文献查阅,从而开展个性化学习,由于学生的广泛参与,也有利于教学互动和补充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在现阶段和未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例如:基因工程制药:第一代基因工程药物是针对因缺乏天然内源性蛋白所引起的疾病。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去扩大这类多肽蛋白质的产量以替代或补充体内对这类活性多肽蛋白质的需要,主要是以蛋白质激素类为代表的,如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人生长激素、降钙素、生长激素(somatropin)及α-EPO(Epoetin alfa)等。第二代基因工程药物是根据内源性多肽蛋白的生理活性,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大量生产这些极为稀有物质,以超正常浓度剂量供给人体,以激发它们的天然活性作为其治疗疾病的药理基础,主要是以细胞生长调节因子为代表的,如G-CSF,GM-CSF,α-IFN,γ-IFN和tPA等[2]。③联想--项目应用:在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定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单元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层层提高。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一些相关的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题目,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SRTP立项,要求学生从选题、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以及可行性论证,到着手实施方案,都需要自己去实现。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大大地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对每组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PowerPoint (PPT)课件现在大学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但是,如果能在下番功夫制成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ComPute:AssistedInstrUction,CAI),实践证明效果则更好。CAI课件设计一般要经过:总体构思、讲稿组织、脚本设计、素材准备、媒体集成、检测调试等阶段,比制作PPT课件复杂很多,我们也可以选购一些成品的CAI课件效果也很不错。PPT和CAI课件交互使用,则使理论知识的表达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例如,关于基因工程的安全性与伦理道德问题,一直都是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录像把一个个相关事例播放给学生,根据事实在课堂上来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等于给了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脑筋都开动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又例如基因的转座、表达与调控等[3]。这些微观的过程都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比较抽象,口头讲述很难细致地描述一个个复杂的连续过程,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文本、图片等组合制作成CAI课件,变静态为动态、使抽象难懂的微观生命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助于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便于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理论、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四、注重课堂时间分配,留出学生活动余地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它学习、理解和掌握对生物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都十分重要,在整个相关学科中具有很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我们体会到注重课堂时间分配,留出学生活动余地十分重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思考题不仅是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还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拓展[5,6],A采用课堂提问,这种提问式教学方式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每次教学完成,本堂小结后,把下一次讲课内容的2~3个要点作为问题提出,让2~3名学生准备,在下次课程讲授时由他们来讲解3~5分钟,这样可以发挥他们表述能力,为将来报考研究生或者找工作时的面试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预习新的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分析、归纳与总结能力。B讨论式教学应用: 以讨论方式最能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所以在课堂上结合当堂课程内容给学生至少留出5分钟时间,鼓励学生提问、讨论与交流,这样的讨论可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众多学生中总会发现一些新的见解,这就达到了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火把的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人才的培养目的。(2)在讲授某一章节时,由于该章节内容比较简单或知识结构清晰易展开,学生自学就能掌握。这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学生通过课下组内集体学习、讨论后,推荐一名学生作为“临时教师”,给全班讲授这一章节内容,然后其他学生和教师自由提问,最后由教师或其他同学总结,并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予以强调。这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4],其核心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这种方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求知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教育界的很多专家都承认,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五、结束语

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面向新时代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各种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项目来源: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项目B2012009

[参考文献]

[1]李晋炬,马志峰,吴群之,杜娟.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205-207

[2]李校,袁辉.基因工程药物的制备原理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8

[3]吕昌莲.药学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调控的教学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1,5,13( 5)

[4]时念云,徐九韵,刘素芹.“参与式”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5]孙维洋,李剑芳.药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理念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5

第5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第6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嵌入式;抛弃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腾飞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造就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大学作为人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集中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建立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对人一生的影响与意义将是深远的。

物流学科作为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应用学科,与工学、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需要学生同时具备多种科学的思维能力。教育部《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指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成为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物流工程的培养目标,在大学四年中,物流工程学生必须广泛的涉猎多科学知识,并进行高效率的融合,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十分高。为此,在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将新知识嵌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强化嵌入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特别是在课堂中,最大化学习效率。

1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征与重要价值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改进或组合开发新事物的能力。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创造者本人必须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够提出一套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并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认识或体会。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对所学的各类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寻找出这类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关系,在掌握这类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独有认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小学、中学的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是大学阶段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否则即使有创新的意识,也难以形成创新思维,形成新的认识。

二是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即来源于先天的禀赋,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特征是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三是具有对已有问题提出挑战,并质疑的勇气。这种勇气源于自信,并建立在第一、二个特征基础上。这种勇气的直接结果是找出已有问题存在的不足,间接结果是提出一种新的观点或认识。

四是具有提出一套合理的方法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创新者最关键的潜质,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能够最终体现的实现途径,只有具有这种能力,前面发现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并开花结果。

具备了以上四个特征的大学生,才能称之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并在完善、革新已有理论方法体系;解决重大工程实践难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各行各业中发挥骨干性作用。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与突破,成就精彩人生,成为国家、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

2 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两种模式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特别是理论知识时,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思维习惯,一种是正面、积极的;另一种是负面、中性的。前者,本文称之为嵌入式思维模式、后者称之为抛弃式思维模式。

2.1 抛弃式思维模式

抛弃式思维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被动、封闭、抵触的情绪进行机械性记忆,其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这种模式在大多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在学习之前,没有事先预习,没有查阅相关知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没有建立一种联系关系,未形成关联记忆;

(3)在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单纯的重复性记忆为主,呈现一种被动接受状态。

2.2 嵌入式思维模式

嵌入式思维模式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采取一种主动、探究、兴奋的情绪进行关联性记忆,其目的是出于兴趣、满足好奇心、提升自我。这种模式在少数大学生的新知识学习中得到了部分或完全体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1)对新知识十分好奇,有强烈的兴趣,在学习之前,事先进行了预习,并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初步认识;

(2)学生自身的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关联关系,并形成关联记忆;

(3)在老师课堂讲解及课后复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及延伸为主,呈现一种主导融入的状态。

这两种思维模式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效果产生较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单纯的考试过程中可能不会明显表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1年及其以上)以后,就会表现的是否显著。采取抛弃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往往对于新知识越来越模糊,最后甚至全然不知或仅留下部分不完整信息。采取嵌入式思维模式的同学对于新知识的记忆,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日益强化,并且对该知识的理解会随着后续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完善,并会有新的理解与认识。但是,单纯希望大学生从抛弃式思维模式向嵌入式思维模式进行自动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采取嵌入式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实现这种转变。

3 嵌入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过程

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立足于训练学生的嵌入式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中,以知识结构融合、更新与延伸为出发点,实现对新知识的初认识、认识、再认识,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关联关系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

3.1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发问、鼓励、提示、补充的角色。首先,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对新知识建立其最直接的认识,并通过鼓励,将这种直接的认识通过多人的补充不断充实并强化,在这个强化的过程中,通过提示、补充,实现初始的认识尽可能的指向新知识的最终含义,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的理解就是通过他们自身已有知识建立的最直接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这种过程,学生的内心要得到了一种满足,并体现自我价值。

3.2 鼓励课前准备与课后的再认识

在课程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对一些关键知识点,在不看教材及查阅资料的前提下,尝试着建立自己的最初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将这种最初的认识大胆的说出来,在课程教学之后,对课堂中最终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结合书本材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进行再认识,并对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如果形成了新认识,需要在下次课程讲解中提出,并进行讨论。

3.3 综合运用提问、比较、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为实现知识结构的融合、更新与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引入,多以提问、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多以比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相同、不同,并说明原因的方式,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讨论,争取达成共识。

为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分四个阶段进行课堂的教学,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融合,并嵌入到学生的思维之中,避免单纯的机械性记忆。当然,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一是承担教学的老师,对教学的新知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认识清晰、完整,对同学的已有知识结构有一定了解;二是同学对这类知识有兴趣,愿意事先准备、积极参与;三是教学的人数不宜过多,控制在20~30人比较合适,在一堂课中,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对新知识进行初认识的实践过程;四是由于教学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对于部分关键性、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常规性的一般知识的介绍可以通过同学的自我学习来完成,以保证教学效果,并通过关键知识的嵌入式教学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4 嵌入式教学过程设计——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为对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物流工程专业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快递服务”这一知识点为例,具体说明嵌入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在新知识的引入阶段,可以采取提问、案例的形式。提问的形式是指询问4~5名同学,对于快递服务,从自己接触到的快递企业及网上购物的经验出发,说明快递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案例的形式是指列举2~3家快递企业的服务过程,请同学总结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由哪些要素构成。

在新知识的初认识阶段,将同学总结的这些特征或要素,列举在黑板上,由老师引导出服务的概念,最终,请2~3位同学,根据这些特征或要素给快递服务下定义,并将这些定义,进行汇总后形成一个初认识阶段的定义。

在新知识的认识阶段,和同学一起来回顾,最初的要素、特征等已有的知识,与初认识阶段下的定义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原因,例如:接触的快递企业太少、对快递企业服务的流程了解不充分等。其次,给出课本上关于快递服务的定义,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对初认识的定义进行修正、规范化,实现初认识与新定义之间的有机统一。

在新知识的再认识阶段,列举一些国外快递企业正在采用的例如:固定送货时间、提前半小时短信提醒、自由选择运输路径等新模式,请同学回顾对快递服务的定义,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何进行完整,并与同学一起讨论,未来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定时、定点、定路径、定信息、定内容等。

5 结 论

通过采用嵌入式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生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且能够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知识碰撞、信息交流的场所,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实现新时期大学生独特个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真正起到引路人、领航人的作用,并利用渊博的知识来驾驭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叶国凡. 一体化教学培养途径的探讨[J]. 上海高教研究,1987(3):29-32.

[2] 岳晓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 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3] 翟纯纯. 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0-21.

第7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论文摘要:基于对称性原理,探讨了在高校信息管理教学中如何结合案例,用对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些方法。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与原动力。创新始于观察,源于问题,基于想象。创新源于创造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是具有新颖、独特而且有科学意义的间题。一切创造性成果的获得,都起源于理论上或实践中的创造性问题。而创造性问题的提出,则来源于创造性思维,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落地,引起了他的思考“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与他本人的创新思维是分不开的。牛顿不是发现苹果落地的第一人,而他能够发现万有引力的存在,正是由于他拥有创新思维,提出了前面那个创造性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而获得的创造性成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似乎无所不能,但是不能忽视一个最根本的间题,即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创新思维,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称性思维的培养。

1.对称性思维的作用

对称性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客观世界中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比如雪花具有精致的转动对称性,数学中有无数的对称图形、对称矩阵、对称空间和对称变换。对称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

对称其实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事物的对称性一旦被人们的思维掌握,就成为人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间题的一种具体方法。所谓对称性思维就是指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从事物的对称性方面着手去寻找间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几何中一道命题的证明,一个日常问题的解决,常常依赖于两种对称的思维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从前因推出后果,从条件推出结论,用的是综合法。而从要实现的目的,推出必须采用的措施;从后果推出前提,用的是分析法。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桂林到天津怎么走,直接走是不合适的,这就要使用分析法来思考,天津离哪里比较近,那个地方到桂林有哪几条路线,这样我们就知道该从哪条路线从桂林到天津了。所以我们常常使用分析法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称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以及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对称性思维方法中的典型代表。教师可把这五对思维方法用于教学之中,启发学生以对称的观点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对称性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信息管理教学中对称性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2.1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

帕尼斯提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下面五个阶段:

(1)发现事实:包括搜集一切和问题有关的资料。问题解决前必须先搜集及审视所有可利用的资料,资料搜集完成之后,应立即开始分析并整理。

(2)发现问题:当所有的资料都搜集好,且间题的线索也已呈现时,发现间题界定的工作就会自然显露出来。

(3)发现构想:这是构想的产生和利用。一旦将问题适当的界定,也辨认了一切有关问题和问题解决的资料之后,这个工作就演变成构想的产生,和选择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

(4)发现解决方案:当提出一系列的构想后,就必须找出最好、最实际、最合宜的解决问题的构想。

(5)接受所发现的解决方案:这是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后一个步骤。在这一阶段,要对解决方案做最后的考虑,以便决定最好的而付诸实施。

戴维斯认为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模式(CPS Model)是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因为此模式不但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最能用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事实上,CPS模式灵活运用(图1)可用来从事下列的活动:

(1)教导一个很有效的创造性解题策略。

(2)增进对创造过程的了解。

(3)提供学生有渐进的创造的思维经验。

(4)解决间题。

2.2对称性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模式来考虑如何利用对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在分析、推理、剖解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对称性原理,对问题进行对称性地分解、设计及提出解决方案,或在一个尚不明了的案例或不明其正确与否的命题当中,从对称的角度找出问题的规律,发现对称或不对称的条件,进行对称破缺探索,进而从系统整体上掌握间题或命题的结构,得出解决间题的方法。

比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涉及到关系的规范化,即三范式。在进行关系规范化时,由于对属性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往往无法准确的细化。这时我们不妨运用对称思维化抽象为形象,从身边找例子来分析,帮助理解事务的真相,再化形象为抽象,帮助记忆与提炼。

某公司的职工信息关系包括(职工号、姓名、级别、工资、学历、毕业时间)这六项,现在要求将这个关系规范为第三范式(3NF)。第一范式是最基本的,其关系必须进一步规范化为第二范式(2NF)。规范方法是:从第一范式中分解出新的关系,使每个关系里都可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关系的主关键字,使该关系中的其他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它而定,从而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不完全依赖性。由此所得的关系叫做第二范式(2NF)关系。将2NF进一步的规范化就是要消去非主属性对主关键字的传递依赖性,变为第三范式(3NF)。

3NF就是指这种关系的所有非主属性完全依赖于其主码,而且它的任何一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任何主关键字。那我们就要找出这些属性之间的函数依赖关系。

函数依赖的概念:在一个数据结构R中,如果数据元素B的取值依赖于数据元素A的取值,则称B函数依赖于A。换句话说,A决定B,用‘`A-}B”表示。

传递依赖的概念:假设A.B,C分别是同一个数据结构R中的三个数据元素,或分别是R中若干个数据元素的集合,如果C函数依赖于B,即B-}C,而B函数依赖于A,即A-}B,那么显然,C也依赖于A,称这种依赖关系为“传递依赖”,即“C传递依赖于A"。

在这个职工信息关系中,姓名、级别、工资等的取值依赖于职工号,而毕业时间由什么确定还拿不准,这时就可以在关系中填充内容来确定具体的函数依赖关系。这样我们可以得到表l。

从表1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得出毕业时间是由职工号和学历两个属性才能唯一确定这样一个结论。即得到了这样的函数依赖关系:

(职工号) 姓名、级别、工资

(职工号,学历) 毕业时间

那么规范为2NF可得到表2、表3:

分析这两个表中是否存在传递依赖关系,可发现职工号一级别,级别工资,从而使:职工号级别工资。也就是说,表2中虽然级别与工资两个属性完全依赖于主属性职工号,但实际上是工资直接依赖于级别,由于级别依赖于职工号而使工资通过级别的传递作用间接依赖于职工号这个主属性。

那么3NF就是将表2的关系拆开为表东表5两个关系,就都是第三范式了。

这样,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就能很容易的得出结沦。

阐明一个结论,可以启发学生当基本条件不变时,把问题放入另外一个新的对称环境中,会得出什么相应的结论?引导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对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将部分系统变量对称的变动,从而有所创造。而从思维方向上讲,正常思维和逆向思维也是对称的关系。它在培养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举一个逆向思维的例子,大发明家爱迪生调试自己发明的受话器时,用一根短针检验受话膜片的振动。他发现,随着话音的强弱变化,接触膜片的短针也在有规律地振动着。爱迪生依据这一事实,从反方向作了思考,他想:如果使短镇振动,是不是可以使声音复原呢?据此,他做了四天四夜的试验,获得了成功,并根据这一现象,于1875年8月20日发明了留声机。根据声音可使短针振动这一事实,推想短针震动也可以复原声音,这就是逆向思维。

比如在讲复杂巨系统的结构问题时,通常的思路都是由上到下、由里及外地分析;如果由系统的具体功能和其所处的环境推及其应有的结构,就是逆向思维。再比如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一项软件工程的完成需要经过传统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成品”等一系列过程,时问周期较长,返工现象严重。根据对称白勺思维方法,美国工程技术人员使用另一种研究方法一一反求工程法,便打破了这种思维的局限,并且缩短开发周期,避免了由于返工带来的资源浪费。

第8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开展创新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促进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发展培养所欠缺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创新教育的开展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创新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创新型教育。教师对开展创新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蕴含创新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否持肯定态度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物理教师要想要想在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做改变,立足于教材,扎根于教材,寻找创新因素与创新结合点。针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在物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

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上。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信心,这样学生才敢于向老师发问,勇于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与其它学科不同,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每一新的物理发明、研究和创造便是物理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出了要有科学家坚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外,还必须有一颗创造性的大脑,才能在知识领域获得新发现并取得成功那个。创造性的头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的学习、实践中积累培养出来的,这在很多实例中都得到了验证,例如花匠研究出钢筋缓凝土,自行车播种器源自于农民的发明。学生与农民和花匠一样度蕴藏了巨大的创造潜力,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开发、利用才能够得到充足的体现。其次在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衔接,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质疑精神与提问意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就物理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和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剖析”。教科书编写中也同样要蕴含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材料,将如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培养和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物理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创新思维即包含逻辑思维形式同时也包含非逻辑思维形式。连续渐变功能是逻辑思维所具有的独特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与逻辑思维不同非逻辑思维的独特形式表现为跳跃性与突变性思维,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创造性的思维要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紧密结合到一起,只有二者相互协调互补,才能够使思维更加缜密。但传统的物理教学在两种思维模式的培养上有倾向性,对逻辑思维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非逻辑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致使学生习惯与再现思考,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足够的能量。为此决定了非逻辑性思维的培养将成为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新的窗口。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所谓想象主要是人脑针对过去未曾经历接触过的事物,或是在将来有可能发生、存在的事物的某种形象所进行的塑造。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往往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将想象变成了现实,我们可以说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除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外,还要对教材中存在的想象空间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鼓励学生对物理学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培养学生验证猜想与假设的实践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开展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此在物理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开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同一道物理题往往会存在多种解答思路与方法,更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解答结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要积极培养和估计学生对多种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探索,不能将解题思路局限于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思考问题。它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学中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最后,进行灵感的捕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促使创造者茅塞顿开一下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使思维活跃到明朗阶段,认识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敏锐的顿悟,就可以说产生了灵感。灵感的闪现,为创造者提供了接通思维,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关键的机遇,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不能完全按照人的意志出现和控制,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去诱捕它。一方面要注重平时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只有让大量的信息深深地印烙在脑海中,才能造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一经触发便转化为思维突变的动力。另一方面应使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思维都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方面来,进行执著追求和苦苦求索,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与欲望。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在遇到难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思维陷入困境时,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下来,去从事一些松弛的活动,使思维“热线”下潜,让潜意识出来活动,达到对灵感欲擒故纵的目的。实践表明,在学生受到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的同时,进行一些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训练,可以避免学生思维的模式化,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第9篇: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67-01

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 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一,激发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勇于求新的心理取向。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第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创新潜能。

第三,重视提出问题,支持创新行为。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产生创造。因此,在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这样才能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三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时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1)训练敏锐的观察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创新,一定要训练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重视想象力的训练。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想象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加强问题形象化、直观化的训练,诱导学生联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想象有助于思维,创造性想象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3)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发散思维是指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发散,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如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种用途”,我们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样的答案:造房子、砌院墙、铺路……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大胆地改革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