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诚信教育范文

大学诚信教育全文(5篇)

大学诚信教育

第1篇:大学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基本要求》提出,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更是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各高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却出现较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教师是迫于学校要求,通过自学或短期培训的方式考取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进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队伍中;还有一部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会挑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虽然有的教师的教学与指导经验颇为丰富,但是由于缺少专业背景和系统训练,其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仍然相对匮乏,在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普遍依赖个人经验,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1]。

(二)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多采用面授或是网课的形式。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导致教学氛围沉闷压抑,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并未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并且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并不全面。这导致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很好学,或者单纯为了修学分,使课程缺少实用价值。这就需要教师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模式,并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将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效果不显著。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往往注重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心理问题的基本调节方法,对于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却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这就导致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背离。有的学生可能学习了课程,却发现并不能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教学效果不显著就很难全面发挥课程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一)明确课程定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让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心理训练,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危机预防意识[2]。《基本要求》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沟通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提升心理素质。因此,学院、教务处、教师都要明确课程的定位,弄清楚本课程的目标人群、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价值等内容,并撰写适应本校学情特点的教学大纲,进而开展有效的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念。现阶段,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教师急需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并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教学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为依据,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并创办丰富多彩的训练活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不断内化知识技能,使得陈述性知识逐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注重对自身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启发、探讨、实践、训练等教学方式,基于团体合作学习创设多元化课堂,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融合,以助推学生实现个性化、全面化发展[3]。

(三)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从学生生活周边、新闻、资料中挖掘素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运用心理学理论,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中进行思考、分析和感悟,促进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关注学生的情绪,展现具有正能量的美德故事、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其中的心理健康知识。鉴于此,我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并结合各项心理测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引导学生以自由小组的形式对典型心理案例、电影案例以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点评和汇总,使学生通过参与、发现和感悟等过程,掌握心理调节的正确方法,并能够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目标。

(四)增强师资力量。当下,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不一。很多教师并不是该专业毕业的,但常常兼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并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量非常大,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教师的科研和进修的时间少,导致其专业素养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培训和交流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也应该招聘一些心理健康专业的人才,引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学理念,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讨论会,并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或进行现场指导,让心理健康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这可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综上所述,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愈发呈现多变性。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助力大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谢玉兰.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探[J].智库时代,2019(48):134-135.

[2]裴菁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福建茶叶,2019,41(09):95-96.

第2篇:大学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多数民办高校建校、发展历史短,办学机制尚未成熟,资金有限等问题,决定了招生和专业课教学才是其办学的重中之重。多数民办高校不会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仍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

(一)教学意识落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优化其个性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发展健全,然而多数民办高校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不出大事,活着就好,这不仅加大发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机率,还让很多处于心理问题潜伏期的学生错过了最佳教育时间,得不到应有的、及时的帮助和辅导。

(二)教学投入不达标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需的工作经费和条件,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安徽省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生均每学年1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计算,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数来源于学费收入,国家资助、社会资助少,多数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经费投入都未达到标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简陋,软硬件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工作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三)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根据《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皖卫疾控【2018】2号)文件规定,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然而按照这个比例开设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教授课程的专职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多数民办高校选择兼职教师加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队伍,辅导员自然就成为其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可是授课老师所储备的知识水平是保障课堂教学水平的根本,然而并非所有的辅导员都拥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或者是接受过相关的课程培训及实践训练,专业教学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必要的求知需求。

(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很多学生由于高考失败考入民办高校,因此自卑情绪较为严重,访谈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和高中朋友联系,总觉得会被别人看不起,都希望通过考研、考证或者获奖等其他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尴尬处境。由于这样的心理,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选择在专业课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他们认为专业课成绩才能够决定其后续人生的发展,对于类似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都只抱着敷衍应对的态度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混合学习机制待完善

所谓混合学习是指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多数民办高校完全舍弃了传统课堂教学,只保留了线上学习一种方式。学校开课前并未进行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未真实了解过学生的需求、偏好、学习状态等特征,因此民办高校的线上学习不能满足共享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个性学习评价等要求,只是提供了一个刷课平台。为获取学分,大多数学生利用各种旁门左道迅速刷完课程,其心理健康知识的真实获取量仍是零。这种所谓的混合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从学生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贯彻助人自助的理念,鼓励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授,要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将心理调节技巧运用到现实中,指导行为、改善困境。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改善现状,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课程定位

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专业课程是有很大区别的,多数民办高校教学体系里,它只是一门公共课基础必修课,因此对于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是特别高,不需要学生去研究过于深奥的心理学专业概念和专业理论,重点是掌握一些和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它更多的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行为指导的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化繁为简,很多心理学概念是很难理解的,教师要能结合实际,注重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领悟知识、掌握技能,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会用、能用。

(二)提升重视程度,完善教学机制

国家及省级教育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高校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存环境,可是民办高校很难达标,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差。因此民办高校首先应逐年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按标准建设心理咨询室,改善心理咨询环境;更新教学软、硬件设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合理的考核及激励机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有很多是由辅导员兼任的,因此民办高校应该考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情况纳入到辅导员考核体系,并适当提高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中的考核比例。改变教学评价形式,要以生为本,做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改善大班教学的教学条件,提升教学效果。

(三)拓展培训渠道,提升专业水平

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不断提升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才能适应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学校应多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深入本校优秀教师的课堂,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多学习、多参考其他高校的优秀课程,丰富自身教学经验。另外学校应提供多元化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充实基础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储备,与时俱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趋势。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项关于人的工作,教师自身的态度、行为、情感表达方式等都会成为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本,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健康平和的心态,自信阳光、乐观开朗、拥有正确的三观,真切的用自身去教育感染学生。

(四)创新教学形式、做实新型教学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日趋成熟,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课程不一样,不仅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程来完善自己,教师也可以通过教授课程来发现问题,特别是一些潜在的还未发生的心理问题,提前做好工作,让每一个问题学生都不被忽略。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不应完全舍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是单纯网络授课替代不了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心理学课是因为有意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打破传统的讲与听的关系,实现师生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校应鼓励教师拓展教学形式,如室外素质拓展训练、体验式教学、游戏教学、行为训练等,让学生可以在开放、包容的教学环境中充分释放其心理,进行学习感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贯彻“助人自助”的教学理念。

三、小结

第3篇:大学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继赫尔巴特式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杜威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诸如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极易开小差、注意力分散。另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自杜威提倡“儿童中心”以来,也争议不断,“学生中心”的问题核心是强调学生经验,而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导致课堂效率的下降;容易放任学生,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两极分化等;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等。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而展开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其中教师是资深学习者,学生是新手学习者,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外显特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维度出发,需要关注五个方面:一是有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能积极主动学习;二是有驱动性学习任务,学生能实现深度学习;三是有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能开展合作性学习;四是有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开展反思性学习;五是有合适的学习“支架”,学生能在最近发展区下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突显了“学习”的意义,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让师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信息时代对每个人作为学习者的客观要求,因此,必将成为今后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模式和主导方向。鉴于此,我们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做了变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

(一)课程开设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本学期该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象主要以2019级医学类学生为主,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运动康复、医学检验、针灸推拿学等专业,共计731名医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共有10个章节,包含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学习心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生命教育等内容,共32学时,16个教学周。

(二)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将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学生自我心理体验相结合,建立学习共同体,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对教学模式做出改革,不再坚持传统的被动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我们根据学生困惑较多的内容,选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学习心理、生命教育等6个章节内容进行了教学变革。1.拍摄心理剧。在自我意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三个章节中,主要以拍摄心理剧为主。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大班合班课,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开小差、玩手机的情况出现。而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由老师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拍摄不同题材的心理剧,也可以分组讨论某个影视剧人物的心理成长以及特点。这种课堂模式不但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能锻炼学生网络媒体的运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2.参与体验课堂活动。在人际关系心理章节中,主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关系。在上课以及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人际关系是困扰很多大学生的问题。很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够换位思考,只想索取,不懂得付出,导致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宿舍的同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为了帮助大学生理解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对待事物,我们设计了“盲人与拐杖”“多元排队”“建高塔”等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此类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明白他人和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差异,进而能够接纳他人,包容他人,与自己和解。3.朋辈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大一刚刚入校的新生,他们对进入大学如何学习这个话题是迷茫的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的学习过程比较自主、学习方式多样、学习内容专业性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学习心理这一章节中,我们设计了“学长学姐带你飞”活动,在高年级或已成功考研的学生中,找到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把自己入大学以来如何学习的经历以简短的报告形式做分享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是通过观察而学习的”,也就是通过榜样的示范来学习。朋辈之间的互动能够让学生产生直接的体验,从而促使其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提高学习能力。4.角色扮演。莫雷诺认为,人是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如果允许个体自发的选择扮演各种角色,不仅能表现创造性自我,还会因为心灵的开放而发展积极的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角色扮演主要采用了角色互换、空椅子、双重角色、魔幻买卖等方式。通过模拟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场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对于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不同人的情绪情感、行为的理解。例如,让同学们互换角色扮演生活的真实人物,A学生扮演B学生,C学生扮演D学生,以此互换角色。让学生以旁观者的角色认识了生活中的自己以及多个场景中的自己,不仅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还对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些包容与接纳。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获得新的成长和领悟。

三、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调查

为了更好评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学期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访谈。借助网络问卷星平台,学生使用手机填写问卷,问卷调查涉及22道客观题和3道主观题,并随机抽取30名学生进行课堂模式改革的访谈。

(一)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调查结果

1.整体情况。通过一学期“以学习为中心”理念指导下的尝试改革,借助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对本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较高。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平均出勤率达97.9%,15.8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出勤率比其他合班课程高,42.22%的同学认为自己在该门课程玩手机的情况比其他合班课程少。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对“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满意度平均分为94.07%。通过访谈,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模式新颖、有趣,能够促进自我觉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获取知识层面。从获取知识的层面来看,91.85%的学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有助于其了解所学课程,94.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开展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助于其深入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讲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自身情绪调节方面有所成长。本学期的课堂模式主要是“以学为中心”,在每个教学主题下都会设计1个体验活动,或者是拍摄心理剧,抑或是分享自己的成长体验,学生不仅能够获取书本知识,更能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促进其身与心更好链接。3.应用知识的能力层面。在提高知识应用层面,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96.35%的学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助于培养其学习能力,97.76%的学生认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97.90%的学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94.81%的学生认为此课堂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现代化工具的能力。4.态度层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92.99%的学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91.87%的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继续学习心理学,81.91%的学生对以后从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相关专业抱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专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成果。

(二)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讨论

1.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我们将教材中的内容重新编排,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如在自我意识部分,学生通过拍摄心理剧,更多地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将知识通过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这种学习方式深刻、且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困扰有了更多的觉察和领悟。2.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从课堂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整体情况来看,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性质为公共必修课,且为大班合班授课,人数基本在200人左右,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不是主干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上,有些学生玩手机,写其他课程的作业。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始终让学生动起来,如让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影视剧人物的心理特征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主动通过现代媒体查阅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如,大一新生刚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上大学后对专业了解不多,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产生迷茫以及焦虑的心理状态,我们通过朋辈辅导,使其明确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了解了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主动探究的精神。3.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充分的锻炼。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在小组拍摄心理剧视频时,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凝聚力以及创新意识。在“建高塔”活动中,同学们不仅发现了自己内在的潜能以及小组成员每个人的优点,还深刻体会到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另外,在每次做完活动都会安排时间让部分学生分享个人心得体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再者,由于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锻炼了其沟通表达、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4.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学生认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们听课的效率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能够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反思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很多方面有困惑,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参与活动、身临其境去体验自己的情绪,以便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了他们的适应能力,对心理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促进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四、反思与展望

(一)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学术界及教育实践界逐渐达成一种共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持续不断的课堂变革。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正在形成之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诸多教育学者展开了思考和研究。正如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所指出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会引起教育手段的重大变革,但最重要的变革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最根本的变革还是把“老师教”“老师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学”“学生自己学习”。我们认为,这场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特征是强调学习的中心地位,学校是“学习中心”、课堂是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概言之,“以学习为中心”“从教到学”是世界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二)教学设计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实施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必须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梳理清晰,教材内容要熟悉,对知识点的把握要精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前扎实的准备,如在心得体会分享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心理困惑是授课教师所不了解的,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以便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正如有学者研究指出的,教师高度决定学生高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三)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展望

第4篇:大学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

一、开展诚信教育的意义所在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构成我们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属于积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哲学上来看也是属于世界观,因此无论是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从国家角度来看

当今世界,诚信乃立国之本,不仅在国际交往中同时对于教育人民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诚信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国民诚信度、树立我国在国际信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从个人角度来看

诚信不仅仅是美德同时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工作和学习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关于诚信的名人名事数不胜数,这就反映出自古以来我们就极其重视诚信,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开展诚信教育不仅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能够促进广大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二、探究当前农村初中生诚信问题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当前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无法面对面对其管教。而监护他们成长的祖辈亲也很少能有这种意识,再加上自身文化素养不高,也不能够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这是导致当前农村初中生缺乏诚信意识的原因之一。

(二)教育环境的影响

一些农村初中在评判学生学习能力高低时还是以成绩作为唯一依据,这也在无形之中导致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而且,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无法对其进行学业辅导,且家中祖辈亲人溺爱过多,导致他们自觉性较差,因此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大多数都是以逃避来应对,对于学习完全不上心。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没有做到及时关注,对于教学任务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教学大纲,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主客观因素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且也对周围的事物建立了较为初步的认识,但无法辨别对错,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此外,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学生还无法甄别其中的糟粕与精华,因此在无形之中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诚信培养。

(四)学校因素

当前农村学校环境封闭,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中学教师关于诚信教育的理论学习,最终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教师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影响学生。因此想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就必须要成为榜样,要做到以诚待人,以诚服人。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农村中学生自身所存在的特点以及生活上的缺失,在学校中不仅要成为教授知识的教师,还需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引导者,纠正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上所出现的过失,保护学生的天性。此外,教师要成为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在要求学生做到之前,教师也必须要先做到。同时在与家长进行沟通过程中,教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自我约束,真正成为学生诚信的榜样。

(二)以课程为本打造诚信

农村学校由于基础设施和城市学校相比还较为薄弱,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将诚信教育纳入教学活动当中。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单独设置诚信教育课程,安排专业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大纲和教材,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挖掘农村所见所闻中包含的诚信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平时学习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诚信事迹加以肯定,给予表扬或者是奖励,而对于所出现的问题则需要耐心去倾听,以便于加以指导和纠正,杜绝应用惩罚等手段。

(三)营造氛围,优化环境

学校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并不是在于学习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对于学生的生活到底带来了多么大的变化,然而由于当前农村中学所面临的现状,急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推进诚信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就需要成立相应的机构,以此履行对诚信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在具体的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名言名句以及各种典故,同时在班级上也需要计划和组织诚信教育的讲座以及班级活动。在校园生活当中还应当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比如橱窗、班级板报等做好宣传,以便于诚信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使校园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以及校风,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四)树立榜样

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学生要讲诚信,此外也需要在班级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诚信行为,树立关于诚信的典型人物,使其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榜样。比如拾金不昧在生活中时常发生,虽然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通过对这种行为的奖励或者是赞许,不仅可以让亲身体验者获得自信和鼓励,同时也会深深影响其他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过大力宣传之下,相信班级上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关注诚信。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是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却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面向社会,重视实践

除了在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对此教师就需要以农村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比如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以及塑造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个人情操得到升华,同时也能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因此,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应维持诚信,将来进入社会以后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六)做好个别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也需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仔细考虑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比如是否有父母外出打工,以及该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总的来说,教师需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仔细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动态和行为习惯,对于他们在生活中以及学习上所表现的诚信事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通过表扬和鼓励,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此外也需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观点和立场去看待整件事情。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也不要一味进行批评或者是惩罚。处于青春期初中学生,在这个阶段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去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对于犯下的错误,教师必须要及时予以纠正,但是要坚决杜绝惩罚式教育或者是盲目的批评,而是应当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哪些事可以去做,哪些不可以去做,什么事情应当积极提倡,有哪些事情必须要坚决反对。通过教师的耐心教导,也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让诚信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部分农村初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单独开展诚信教育。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师就需要利用各学科的内容,深入挖掘诚信教育资源。比如在语文教材中尽量发掘其中的诚信“基因”,然后再集合生活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进而引发共鸣,但是要避免使用超凡脱俗式的空洞题材,因为这很容易产生无形的距离感。此外,也需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关于诚信方面的知识,比如通过网络搜索到相关的事例,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所掌握的事例进行讨论,在无形之中也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八)配合校方的政策

作为农村初中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农村学生家庭存在很大的特殊性,一些学生父母很少在家,对于学生的管教也存在很大的缺失。因此坚持定期家访是必不可少,不仅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有利于接下来教育工作的开展。此外,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诚信活动,或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诚信元素。此外,当课文中出现关于诚信教育的话题时,教师就需要积极进行引导。对于学生主动坦承的诚信行为,如抄别人的作业应当及时予以回应,但是不可嘲笑和惩罚,而是应当在私下里和学生谈话。总的来说,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以及平时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积极落实诚信教育。

四、结语

总之,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已经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诚信意识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因此这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也关乎整个社会。对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耐心,要帮助他们正确树立诚信意识,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中都萌发出诚信之花,从而为社会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志伦.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的构建[J].信息周刊,2019(12).

[2]吴军容.浅谈树立农村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中外交流,2018(30).

[3]梁磊.学生道德生活视角下农村初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第5篇:大学诚信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处理流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E.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Paul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2.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DeniseE,Agosto.Informationliteracy:E-ssentialskillsforthein-formationage[J].JohnWiley&Sons,Inc,2005,56(9):1008–1009.

[2]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4]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Presidenti-alCommitteeonInfor-mationLiteracy.FinalReport[R].(Chicago: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