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大学汉语文学全文(5篇)

大学汉语文学

第1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首先,表现在不爱学习,交朋友搞人际交往。有些蒙语汉授大学生不但专业课不学,其他课程也不想学。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甚至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中有的倾向于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人际交往,因为他们认为交朋友比学习更重要,将来步入社会后,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要比知识大得多。有的则热衷于做点小生意,在实践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这类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当主业,而把学习当副业。学生社会性的锻炼固然重要,但是知识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基本的知识和必要的文化素养对于一个人的社会性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蒙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体现在课上做笔记和出勤率上,蒙生中表示自己经常逃课的人占45%,有一半以上的蒙生没有课上做笔记的习惯,有的会课下看其他同学的,有的压根就不会做,也不会去补笔记。访谈中发现,蒙生课上不做笔记原因之一是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依赖心理,认为自己不做定会有其他人做,考试前抄一下就可以了。总之,不管是何种情况的厌学,它带来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学生个人来说,专业功底的不扎实,实际上就等于没有完成大学的培养任务,属于不合格“产品”。同学们专业知识肤浅、职业素质欠缺,毕业后自然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同学们长期的厌学情绪甚至会带来孤独、焦虑、忧心忡忡、情绪反应激烈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及不良的人格特征。其次,从学校来讲,由学生厌学而引发的学风不正,必然会导致学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影响到学校下一步的招生工作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们的教学情绪,从而对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消极影响。再次,从社会来看,将不合格“产品”输入市场,且不说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费,单是将这样一种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种颓废情绪带入工作单位,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损于学校的形象,更会给工作单位带来不利影响。

二、教育学专业蒙古族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学校教育因素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同学们在经历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后变得不爱学习,通过对某大学教育学专业部分在校大学生厌学情况的访谈调查所搜集的信息分析,对于造成教育学专业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学院忽视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

绝大部分的高考考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第一志愿上,一旦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了解的领域,特别是冷门专业,心理便承受上了一定的挫折感。教育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当属冷门,而教育学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再加上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学生们对于教育学专业也始终持怀疑态度。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又往往放在对学生学习目标、计划的制定以及对学生的鞭策上,却忽视了在此之前应首先对新生高考挫折感的排解,以至于有相当多新生在较长时间内仍在想着“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迟迟未能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最后导致蒙语汉授大学生的厌学状态,轻则在学习上盲目、被动,重则不爱学习专业课,甚至根本不学习。

(二)学校、学院划一型的培养模式,不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习

首先,在我国,每一所含有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在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上都大同小异,整齐划一。学校没有特色,专业没有特色,导致教育学的毕业生们也没有特色,你能做的事他也能做,你不能做的他也不能做。然而社会需要的是多种多样的人才,但我国高校培养的教育学人才却是一个模式,这样的划一性教育难免使同学们感到厌倦。其次,从学院管理制度方面来说,对于那些逃课缺勤同学的督查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任课老师也不闻不问,使得部分同学有缝可钻,助长了同学们逃课的侥幸心理。由于放松管理,缺少自我管理的大学生越来越放松自己,日久天长越来越对学习不感兴起,逐渐厌学。总之,学校、学院的培养模式过于死板守旧,几十年来都是用同一种模式,缺乏新颖,作为民族地区的师范类院校没能具有自己的民族和地区特色,很难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文化背景,使得部分蒙语汉授生对于学习探究缺乏激情。

(三)教育学专业本身的局限,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教育学科地位不高,教育学专业甚至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谓,并不时地遭受着社会各界鄙视与怀疑的目光。使得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也备受排挤,对教育学专业有厌学情绪,也是无可厚非的。其次,教育学课程的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和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条条框框,倾向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同学们自然对这种枯燥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再次,在课程设置上,教育学专业过度重视理论课而忽视技能课和实践课,使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在教学中很容易脱离实际。这样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怀疑、厌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再次,教育学专业在办学上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没有很好地解决教育学专业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教育学专业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使教育学专业更加难以维持。教育学自身的危机尚存,同学们对其的不满和厌倦自然不可避免。

(四)部分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的缺乏,很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拥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素养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往往倍受同学们的欢迎,而一味照本宣科的教师是同学们难以接受的。在针对身边出现的“专业选逃课”现象的访谈中了解到,同学们有这样一种观点“枯燥无味的专业理论课本来就很难使人产生兴趣,有些老师却只是照本宣科,那与其去听倒不如自己看书呢!”足见同学们对于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方式的麻木与厌恶,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敷衍态度很容易引起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敷衍行为。鉴于教师的素质、授课的态度与学生们学习的氛围、兴趣的培养息息相关,故教师素质如不加以全面提升,将会引起教与学的矛盾,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授课方法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大学教育学专业教师教学多采用汉语讲授,部分语言又过于学术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许多蒙语汉授生来讲不但乏味更是难于理解,因而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排斥教师,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在课堂上顾虑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理解的慢,因而很少叫蒙生起来回答问题,对蒙生的态度只是能够老老实实听课就好,不要求蒙生积极回答问题,所以课堂上出现了回答问题的总回答,不回答的永远都不会主动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的往往又都是汉生。同时任课教师的检查和要求不严也容易导致蒙语汉授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蒙语汉授生本身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加之教师的放任就更加助长了学生懒散学习态度的形成。

(五)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学生的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特点来看,走科研之路是该专业领域的一种倾向。因此笔者对于同学们是否有参与科研的愿望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学生们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们是有参加科研欲望的,也希望通过一番努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由于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同学们得不到良好的指导,而自己独立研究的能力又非常有限,加之学校、学院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致使学生们参与科研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不能通过适当的途径来发掘自己的潜力,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无所事事的大军中,形成了不良校园风气。总之,产生这一现象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的管理制度、教师及专业本身出现了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解决教育学专业蒙语汉授大学生厌学的学校教育改革思考

厌学情绪的产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厌学问题和原因做如下对策性思考。

(一)明确学校、学院的办学宗旨,为学生打造专业学习的平台

作为高校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一切工作都为这一宗旨服务。第一,学校、学院要重视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走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摆脱划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减少教育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阻力是同学们一直期待的。第二,学校、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要加大对部分学生高考挫败感的疏导力度,降低并逐渐消除高考给同学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针对学生们对于即将涉猎的专业不甚了解的状况,要指导学生们明确所学专业的背景及前景,让学生在对本专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不至于使同学们在怀疑和模糊中盲目学习,最终造成更加迷茫而难以自拔。第三,学校、学院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学校有必要拓宽科研渠道,打通学生们参与科研的道路。学校要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很好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挖掘同学们的内在潜力,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以免同学们在日后继续深造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科研锻炼而丧失学习的欲望。

(二)提升教育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因材施教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专业学习

蒙语汉授生的厌学,通过以上分析,其中与教师的,特别是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密切相关。蒙语汉授生与汉生不同,他们通常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不足,而且教师又因为蒙语汉授生的基础差、语言沟通困难,不想难为他们,怕他们站起来答出丑,而忽视这部分群体在课堂上的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该面面俱到,应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第一,教师应该给予蒙语汉授生适当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如果他们在回答问题时缺乏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点名回答问题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些同学不回答问题并不是因为不会,而是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大家面前急于表现。此外,点名回答问题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当中来,而不是感觉课上讨论的问题与自己无关。第二,如果蒙语汉授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出现困难,教师不能急于让他们坐下,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教会同学答题的方法和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不是一再地依赖于老师和其他同学。第三,教师可以向蒙语汉授生提一些难度适当的,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即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可以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和勇气。为此,学校应根据当前的专业需求,在重视学历的同时,更加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对教师们进行经常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们外出学习和自我提高,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对教育学专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拯救教育学的命运,无疑要以重塑教育学学科形象为前提。教育学专业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同时,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交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学科地位。第一,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教育学专业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中切实加强科研实践环节,做到理论课程与科研实践的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学之所以遭受歧视,主要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乏力。其实,教育学有很深厚的实践渊源,比任何学科更能指向并服务于实践。教育学欲走出困境,则需要聚焦教育实践、关注教育实践、参与教育实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沟通,做到理论结合实践。第二,协调社会需要和专业发展的关系。依据社会需要确立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对于教育学专业来说,其改革须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依据社会发展需要确立培养目标与招生规模。做到专业办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不至于因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周期性过剩而陷于“发展-调整”的循环中不能自拔。第三,处理好课程内容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教育学专业必须对课程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教育学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一员,其教授内容应该是先进、灵活的,故教育学的教材需要定期更新,从而不断地为学生们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动态。教育学的教学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也应是教育学学习和研究的背景材料,所以教育学专业有必要增加一定的跨学科课程。

(四)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态度

第2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策略

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点的学习与掌握,更多的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感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内涵与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本文就以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基础展开了讨论。

一、重视高校汉语言文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期大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大学生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标准已不仅仅是要求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知识点的熟悉,而更多地是综合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汉语文学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意见,培养自己良好的口才与人文素养;撰写优秀的文章予以发表,锻炼自己坚实的文字功底;在参与辩论赛、模拟招聘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充分准备,不断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有利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

较高的审美能力、高尚的道德与人文情怀,是一个人高雅情操、优质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更替与兴衰,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死而后已,在灿烂的文化里永垂不朽。还有一些感人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高尚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培养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人们用爱、用心、用热情去生活与工作。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更应该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注重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往往偏重于技术性与专业性,具有容易枯燥、难度大等特点。除了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时间,课外很少去了解、阅读文学作品。导致了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情商较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能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的心情与想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健全人格,理想信念迷茫

部分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产生了攀比、奢华的心理。还有些同学由于自律意识较弱,自制力不强,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商城等各种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久而久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不愿与别人沟通交流,迷失了自己进入大学校园的远大理想与信念。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不择手段,触犯了法律,从而误入了人生歧途,这些都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问题的重要体现。

2、重理论知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的今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仍然体现出了只重视理论知识、课本知识,缺乏课堂互动与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汉语言思维习惯由于受到多媒体的影响,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改变。在网路时代的今天,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汉语言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效果,注重新时期大学生正确汉语言文学思维方式与习惯的形成与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加强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主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合理筛选,将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汉语言文学是大学语言文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范围较广,涵盖内容较为全面,为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和增添。首先,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按照学生兴趣和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教学活动的制定,为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诗词比赛以及场景教学等等,让学生主动去开展相关交流活动,在学习和知识巩固的过程中去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是大熔炉,学生能不能成为一块好钢,环境很重要。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中,还应该在课堂外。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自发地成立学生社团、汉语言文学组织、诗歌文学社等方式,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探讨和运用。还可以组织一些诗歌朗诵、文学创造比赛等方式,让学生爱上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授课体系,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个性培养、人文情怀的提升,在高校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展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施华,赵玉志,金慧,王丰敏,李书红.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J].科技信息,2011(29).

[2]李莉.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建设,2014(04)147-149.3.

第3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微课模式;开放性高校;外语;文学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很多高校推出了开放性教学模式,这种开放性教学模式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介作为依托开展的一种远程教育。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获得了广泛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翻转以及全面拓展。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利用微视频来实现自主多元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同更加广泛、更加多元的师生进行互动与沟通。特别是在当前的5G时代,学生完全可以实现移动化的学习。

一.开放性大学建设的时代意义分析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关键阵地,理应结合时代的变迁以及发展步伐等,持续有效的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变革,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成效,最大程度保障人才培育的水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同样应该借助于高效化的育人模式以及培养路径,切实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若高校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那么其育人质量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为此,在育人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巧妙搭设信息技术的“顺风车”,积极推进开放性大学的构建。[1]实践证明,高校在学科建设以及专业教学变革的过程中,积极推进开放性大学的建设,不仅能够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充分利用广泛而多元化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以及优化自身的办学水平。不可否认,不同高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放性大学的建设,还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共享,有效弥补高校在教学中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师资羸弱的现实困境。

二.将微课引入开放性高校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意义

文学课程是高校外语专业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部分高校在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便是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也多停留于课堂多媒体情景的创设层面,长期以往,必然会影响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为有效革新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不断提升外语专业的办学水平,高校有必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创设微课情境。实践证明,将微课应用于外语专业文学课程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在高校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微课来打造开放性高校教学模式,借助于丰富且多元化的网络资源来不断提升以及夯实外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方面,依托于微课来开展外语专业文学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教学手段。作为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师,他们可以借助于微课来将相关的课件内容等展现出来,并借助于信息平台分享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利于课余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于丰富的网络空间来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这样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效。另一方面,依托于微课来创设开放性大学教学模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精准而客观的评价,以此来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精准采用教学策略,切实提升教学质量。[2]

(二)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在高校外语专业文学教学实践中,借助于微课来打造开放性大学,还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关键主体。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需要以及实际诉求等,科学全面的开展个性化学习,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方面,在微课情境中,不同专业素养、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主动积极的投身其中,都可以自主多元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此来更好的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求。同时,在广泛的网络平台中,学生很容易寻找到合作伙伴,很容易进行快速化的交流与互动,这样更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微课教学情景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开放化的网络空间中,学生可以深入全面的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探究,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继而更好的提升探究实效。

(三)实现因材施教,精准反馈学习成效

依托微课构建开放性大学,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网络中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些痕迹是非常关键的证明,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直接反馈,是学生学习成效的直接依据。作为教师,则可以结合这些关键性的信息数据来研判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的开展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真实情况来给予关键性的教学指导,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此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于夯实而全面的信息数据来进行科学化的教学设计工作,确保整个教学设计高效而全面。

三.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高校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开放性高校外语专业文学教学实践中,充分全面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切实有效的应用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质量。在开放性高校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最大程度的提升微课的应用水平,有必要采用以下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主体地位

在微课模式下,为深入且全面地推动开放性大学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成效,教师应该切实有效的发挥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全方位转变教学理念,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好的提升教学成效与水平。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更习惯采用传统化的教学手段,试图通过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强化记忆与认知。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不仅难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也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为真正建构开放性大学,为最大程度的提升微课的整体应用实效,教师有必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变革以及创新,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教师应该改变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积极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利用微课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要结合外语文学课程内容以及教学需求等,行之有效的采用全新化的教学理念,不断弱化自身的角色,积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另一方面,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还应该切实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以及指导学生利用微课来自主学习。

(二)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师生交互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积极打造开放性大学,切实有效的提升外语文学整体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外语文学教学水平,教师应该积极构建科学且系统化的网络平台,不断实现广泛化的师生互动。一方面,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全面的创设微课情境,教师应该结合外语文学教学的实际需求与教学特征,构建高效化的网络学习平台。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传播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想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就必须拥有一个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提供一个载体。教师要结合具体化的教学需求来科学合理的制作微课视频,并将这些优质的微课视频积极有效的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之中,鼓励以及指导学生通过实名注册的方式来登录网络学习平台。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微课视频,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内容,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依托于微课情境,教师还应该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结合学生学习时长以及线上测验结果等来随时同学生进行互动与沟通。当然,教师还应该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以及优化微课内容,确保开放性大学的建设真正取得实效,保障外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工作全面深入发展。

(三)精心选择微课内容,实现重难点突破

可以说,微课技术的应用为开放性大学的创建奠定了夯实的根基,同时也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载体。为切实提升微课的应用实效,也为了更好的推动开放性大学的建构质量,教师在微课视频或者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应该注重精心选择优质的微课内容,同时实现有效化的重难点突破。比如教师在选择微课内容时,可以针对现有的微课内容来进行有效的选择,尽可能选择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再比如在微课内容的选择时,教师还应该精准把握重难点内容,将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相对难点内容展现给学生,鼓励以及指导学生全面投身其中,切实有效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在外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微课的应用水平,教师还应该注重科学全面的变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多元化且科学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故事讲述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学习实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外语专业文学课程是整个外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核心内容,为切实有效的利用丰富化的网络资源,应该结合该专业的教学特色,行之有效的创设微课情境,借助于微课技术手段来变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全方位优化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栾岚,刘心力,江华茹等,微课模式下的开放性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0):226-227.

第4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微课;教学

开放大学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为依托开展的远程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分离,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听课,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微课教学异军突起,成为远程教育中一股新兴力量,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微课教学。

一、开放大学与微课

(一)开放大学的概念

开放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部直属部门。它以新型的教育媒介为基础,有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针对有学历的,一种是针对没有学历背景的。在这些年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对高校教师教学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破了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限制少,教学门槛低,给一些没有学历背景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

微课教学是指按照新课标和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同时还兼有有关课题的教学设计、课程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微课教学内容更加凝练,重点突出。微课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烈的冲击,开放大学之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中,一些课程知识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无论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在很多地方都落后于微课教学。开放大学应与时俱进,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重视并引入微课教学。

二、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

从古至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了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学生没有自己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思维发散的能力得不到训练,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众多专家学者中的讨论越来越烈。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自己探索为主,教师起辅助性作用,给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去感悟、学习并且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重视教学方法

开放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对汉语言文学的设置要有与之相符的高度和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优化文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可以以作品所在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作者的背景为切入点,然后从作品的主题、故事构架、风格以及对人物的塑造等多方面展开。最终教师在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死板,降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视频是微课的核心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做的网络教学视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以提问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在整个教学结束后,学生自主在视频下留言,对这节课的评价,指出其优、缺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提出更加合理化的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评价,对优点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不足之处,要虚心改进。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设计,让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更能为学生服务好。

三、开放大学开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开放大学开设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对教师,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之处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关系,学生可以自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指出其中不足或者需要改进之处,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加入对学习的探讨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关于开放大学汉语言专业发展微课教学的设计,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让微课教学的传播更加广泛,降低了进入门槛,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吴晓辉.探析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应用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3).

第5篇: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

引言

随着大专教学改革的开展,各个专业学科教学活动将面临新形势,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的当下,新媒体资源已经纷纷涌现。如何将新媒体和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很多大专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教学为例,将新媒体融入该学科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专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将更加符合学科发展乃至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融入新媒体的重要性

新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新词汇。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学术界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简单来说,新媒体主要指的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纳入新媒体的范畴非常广泛,从目前来看,新媒体大体上包含两大类媒介,一类是网络媒介,另一类是手机媒介。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都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专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是重要的基础专业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该学科,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写作水平以及文学鉴赏能力。融入新媒体对该学科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信息化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符号。大专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吸收了新媒体发展的成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信息化不仅成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教学模式,也成为该学科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其次,学科资源得到了良好的整合。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丰富的资源,很多师生在搜集学习资源时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的出现使广大师生在搜集学习资源方面更加方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给大专学生提供更多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料,学生除在课堂上、到图书馆等了解学科知识外,还可以在新媒体的不同媒介上寻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再次,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大专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专教学改革的需要,而新媒体则给该学科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教学形式,供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使用。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同时,教学活动的重心也进行了转移,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情况,而是真正地将学生作为课堂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大专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时,可以借助新媒体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而且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不足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专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大专院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充分地融入了新媒体,使教学活动的成效更加显著。尽管新媒体在教学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网络流行语对汉语言文学的规范化造成了一定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一批网络流行语纷纷涌现。这些网络流行语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汉语言的词汇量和表达用法进一步丰富。尽管网络流行语具有个性化特点,而且能够满足学生发泄情绪的需要,但是很多流行语并不规范。从语法结构上来看,有的网络流行语将规范的语言表达结构打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学生对汉语言表达的科学认知,加之大专院校的一些学生缺乏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以致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网络流行语,将语言规范表达和网络流行语混为一谈。从文化呈现来看,汉语言文学集中呈现了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将我国文化淋漓尽致地呈现。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将汉语言文学的用语习惯改变,语言文化出现异化,例如“酱紫”等用语与汉语言文化大相径庭,不利于优秀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特别是有的网络流行语对良好的道德观念进行了破坏,容易误导大专学生。

(二)碎片化的方式对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专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在很多大专学生中间存在着。由于新媒体中包含着非常多的学习资源,而且这些学习资源非常庞杂,没有经过合理的“去粗取精”,以致一些大专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有用性无法进行科学鉴别。有的大专学生为了节省学习时间,在网络等新媒体上节选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片段进行学习,没有集中时间对汉语言文学经典进行认真的研读,以致当提到汉语言文学经典时,有的大专学生对其完全不了解。除此之外,手机App、微信等在目前已经成为很多大专学生的交流工具,一些学生对手机、网络等比较痴迷,在这些新媒体中进行交流,没有借助新媒体进行认真思考及查找资料。这种碎片化的方式使得大专学生一方面对所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化的理解和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运用;另一方面大专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学习内容不够深入。

(三)大专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汉语言文学知识主要来自生活,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艺术加工。大专学习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新媒体给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带来与现实生活之间发生脱钩的系列问题。例如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充斥在大量网站上,这些网络文学以玄幻色彩吸引着广大的大专学生,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在沉迷其中的同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产生误区,需要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加以科学的引导。另外,汉语言文学教学在新媒体引导下,出现了“快速化”“快餐化”的现象,很多大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已经离不开新媒体的建设,而且快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及其相关的教学评估,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学生已经习惯了新媒体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例如很多学生在电脑前的打字速度非常快,但是书写的水平却相对较差,“提笔忘字”的现象在很多大专学生中间都存在着。再比如朗读能力是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已经不习惯“开口朗读”了,忽视了最基本的语文素质的树立与培养。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总体来看,新媒体在大专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具有较大优势,其不断地对汉语言文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教学样式。在大专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新媒体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将有着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应用。因此,大专院校要结合新媒体的应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

(一)将新媒体的运用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注重借助新媒体等载体,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在引导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新形式。目前,在新媒体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教学形式,例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新形式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采取了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合理地运用这些形式,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堂“耳目一新”。例如教师可以将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专题化的“拆分”,在课前录制视频,供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利用互联网或者手机App进行观看。其次,要利用新媒体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价值,这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大专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开展具有教学意义的实践活动,扩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系列语言知识后,可以开展“寻找家乡语言文化”活动,学生制作视频,利用班级网络平台进行展播,学生从中既学会了新媒体技术,也感受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并发现家乡文化之美。最后,发挥新媒体资源的共享功能。新媒体下的学习资源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共享,且网络上拥有一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优质视频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这些课程资源可以作为学生自学、课外研究的“学术宝库”。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视频课程的网络链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优秀的课程资源。

(二)建立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综合平台

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良好的教学载体对提升教学活动效果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新媒体的功能得到了不断完善,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得以不断地提档升级。目前很多大专院校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方便教学和学生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了专业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设置不同的板块,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板块、语言文学知识应用板块、在线学习检测与评估板块、知识拓展板块等。在每个板块中,学校都要运用新媒体对其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基础知识学习板块中,教师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让学生在进入学习平台后就可以进行“一览无余”式的学习;在语言文学知识应用板块中,将语言文学中的教学重点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感受语言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在线学习检测与评估板块改变了传统的考查方式,注重对学生平常学习效果的检测,平台定期搜集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信息,并且设置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闯关”,平台根据学生的平常学习情况和“闯关”试题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估,给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知识拓展板块中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网站链接、教学影视视频等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现。大专学生可以采取网站登录和手机App登录结合的方式进入平台,这样学生利用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提升大专教师的“新媒体+教学”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大专教师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这是衡量其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特点,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培训,让教师及时了解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鼓励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教师要夯实专业素养,特别是要吸收最新网络语言的素材,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语言并适当、正确地运用。此外,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交际水平和文学素养,例如利用班级“网络云课堂”的形式,学生在家中运用网络进行演讲,其他学生在网络上观看;教师在网络上给学生辅导书法要领,学生在课余练习书法,并将其练习成果上传到班级“网络云课堂”上,由师生进行共同点评;教师在“云课堂”上对经典作品进行鉴赏,并将经典作品的欣赏和相关影视作品的播放结合起来,学生谈认识和体会等。总之,通过对新媒体的科学运用,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其“新媒体+教学”的实践水平也将逐步提升。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大专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得到不断的优化,大专院校要重视新媒体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更多的新媒体技术涌现出来,广大教师要始终保持创新的工作思路,结合新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晓玉.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J].新闻战线,2017(24).

[2]巴桑.网络环境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

[3]高岭.汉语言文学专业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兼谈对美国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的借鉴[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