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语文教育范文

大学语文教育全文(5篇)

大学语文教育

第1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语文教育;高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中国人逐渐找回了因近代遭受列强侵略、凌辱而丧失的自信心,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人的文化自信却在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节节败退,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文化自信日趋衰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缺失。因此,在国家积极倡导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当下,在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尤为重要。

文化自信及其提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在党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书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并为其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聚集地,大学生更是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者。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坚守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教育、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根本上清楚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做到“文以化人”,从而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道德品性和创新能力,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1.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也汹涌而入,强烈冲击着国人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很多国人尤其是“三观”尚未真正确立的青年人,易被西方文化所裹挟,一时难以辨明方向,甚至会迷失自我。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呈现,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严峻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渗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持续缺失,导致很多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甚至误解,尤其是在大学生之中。例如,他们对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的迷恋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对中国传统节日却记不清楚甚至不屑一顾。很多人全盘接纳和推崇西方文化,盲目模仿各种西方的行为方式,甚至有一部分国人怀着崇洋媚外的心理,认为外国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民主,经济更加先进,社会更加发达,文化更加优秀和时尚。于是社会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怪现象:部分国外票房惨淡的所谓“大片”,在国内却场场爆满,国人为其贡献了满满的票房。有些在国外因对未成年人“三观”及行为习惯养成有不良影响的片子,来到中国后,受到一些涉世未深、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的欢迎。然而,国内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花样年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影视节目却鲜有人问津。当前,在部分学生心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死记硬背的考试负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了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西方外来文化的糟粕(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成为抨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勤劳、节俭、诚实、守信等)的利器……中国文化自信正在被西方文化所蚕食,导致一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质疑甚至不屑。

2.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国人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由来已久,一是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让国人自信渐失。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给了西方列强可乘之机,战争使得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次次抗争和自救的失败使很多国人逐渐失去了自信,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国势孱弱,文盲众多,在国际上更是没有发言权。长期的闭关锁国,让许多国人如井底之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屑一顾,对外国文化的发展更是没有关注。即便是当时国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知道得较少,能吸收其精髓的人更是寥寥无几。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作为大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人的自信正在逐渐恢复。但这种自信是不充分、不完全的,特别是在文化自信方面,部分国人的心理上还有西方文化崇拜的惯性,片面地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比我们国家发达,那么他们的民族文化就一定是先进的,只有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二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青少年的价值观尚处在建立阶段,对于新鲜事物趋之若鹜,往往会一味地接受。受一些网络媒体宣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辨别和正确地判断各种信息,有时会不自觉地沉迷于国外涌入中国市场的文化产品中,如形形色色的影片、动漫、游戏、书籍等。这些文化产品中包含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要素,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存。倘若社会、学校和家庭没有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久而久之,他们会对西方文化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甚至是向往和迷恋。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在急需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的中小学阶段,却多是唯成绩论英雄。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考试分数成了判断学生一切的标准,学校和教师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进行应试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忽略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艺体课程备受轻视,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摆设,道德品质、诚信教育成了一句空话。四是家庭教育的无助和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与孩子最亲近、接触时间最多,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学校教育追求成绩和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余及周末假期时间被大量繁重的重复性作业所消耗,愈演愈烈的小升初和严峻的中考形势、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工作生活压力,让原本要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很多父母也不得不逐渐放弃了自己的初心。五是部分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塑造。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打着创新的幌子“批判和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庸”解释为墨守成规,将“四书五经”看作过时和封建迂腐的论调。例如,风靡大江南北、让数以亿计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导致了很多家破人亡悲剧的,甚至成为当下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些手游,游戏中的人物姓名皆取自于历代名人或名著,使得青少年学生不知道唐朝大诗人李白是何许人,曹操、关羽等人在游戏中的形象也早已“面目全非”。歪曲的历史人物形象、颠倒黑白的故事情节严重误导了青少年,使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成为青少年眼中嬉笑怒骂、打打杀杀的人间游戏,以至于青年一代对历史和人类文明丧失了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命及生命的意义产生了严重的蔑视和疑问。在一些影视剧和美术作品中,会把中国的文化传统与陈规陋习相联系,故意丑化中国人的形象,以一己之私迎合和博取国外一些有不良用心之人的喜好。这些“作品”不但起不到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反而会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会误导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使他们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有了偏见和误解。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紧要时期。在他们的中小学期间,由于西方外来文化的强势涌入和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本应是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却因唯成绩论英雄,使得部分人偏离了健康成长的轨道,重成绩轻素质的培养模式给他们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受以上因素的影响,有的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薄弱,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正确地看待、处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片面地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归咎于传统文化,甚至会盲目贬低传统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脊梁,大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才能实现。文化是国之根本,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建设进程中,尽早抛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偏见,重塑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当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刻不容缓。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自信,才能坚守自己的本心,兼收并蓄,鼓足干劲,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如何借助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瞬息万变、文化多元的当下,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语文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让他们从根本上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清楚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自信。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肩负着国家教育复兴的重任。如何在大学语文的日常教育中渗透文化自信,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每一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并践行的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其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要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正确认识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加强文化自信。古典诗歌和文学名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大学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在古典诗歌和文学名著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科学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帮助学生通过古典诗歌和文学名著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说说笑笑、吃吃喝喝等简单情节,以及人物的情感描写中,而要透过节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风格,从而深刻了解中国“四大名著”的魅力,充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在讲授诗歌《行行重行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女主人公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其极高贵、坚贞的道德情操,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感受汉代末期社会动乱和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生死离别的痛苦。在汉代五言诗《西北有高楼》中,虽然诗中并没有一字一句言及人物本身,但凭借那一缕飘忽无形的弦歌声,可引领学生想象、揣摩楼上抚弦女子内心的悲悯和楼下闻歌而感愤的失意士子的心境。教师要让学生在对诗中乐声的不断揣摩中领悟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力传播。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红色革命文化近年来,随着一波又一波红歌热、红书热、红色旅游热的兴起,我们在接受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追求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斗争精神。在传承和弘扬这种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激励着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起直追,奋发有为。大学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中的现代文学部分,将红色革命文化教育渗透其中,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戴望舒的《雨巷》、鲁迅的《灯下漫笔》、曹禺的《雷雨》都是揭露旧社会黑暗,渴望光明到来的好作品。教师要结合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教学中渗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前人为争取民族解放、自由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从而受到极大的精神激励和鼓舞。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展要求,形成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性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昂首阔步,已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化解了国际金融风暴,我们不惧并能从容应对美国的霸凌主义和贸易战。1998年的抗洪抢险、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决战肺炎,让全球真切感受并重新认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各国人民领略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感受了中国人拼搏奋发、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天眼工程、北斗工程、高铁、航空母舰、大飞机……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而这期间所迸发的中国智慧和巨大能量让世界为之惊叹。教师要结合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当代文学部分,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从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5.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扩充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国的文明史、文化史、发明创造史和各历史阶段的杰出人物,读懂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才能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优越感,树立文化自信。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有益补充,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增加阅读量,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灿若星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多举办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书交流会、中华经典诵读、汉字书写大赛、中华传统节日知多少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利用重大纪念日、有重要影响力的革命英雄人物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等,对学生开展富有时代特征的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借助QQ、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向学生宣传中国道路、中国制(智)造、中国奇迹,宣传改革创新、承前启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举办演唱会、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校史、校训、校歌,帮助学生树立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意识,并使其能快速融入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坚定地树立文化自信。要真正树立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聚集地的高校,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使每一位师生、员工树立文化自信。澹荡春风、化育万物,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正通过多种实践途径逐步实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众志成城,文化自信就会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贵州日报,2014-03-10.

[2]张洪冲,吴再生.高职院校树立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

[3]程芳芳.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7(11).

[4]李博.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途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

[5]郭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5).

第2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行业精神;行业院校;人才培养

1引言

行业精神是各行各业基于自身特征、职责、宗旨、历史、时代要求和愿景等,在长期的生产、服务、经营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为行业从业人员所认同的主导意识、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员工思想的精神源泉,推动员工行为的动力理念。例如就民航业而言,当前民航行业精神概述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格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1],而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底蕴培养的重要课程,如果在学习过程能蕴含培育行业文化与精神内涵于其中,通过“触发式”学习感受沉浸熏陶,这对培育专业人才的行业精神和价值观塑造养成大有裨益。

2大学语文教育培养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2.1大学语文教育可通过作品进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理解行业作风

大学语文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以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业务技能养成为目的,而是从“全人培养”角度基于通识性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是一篇篇优秀的作品,通过学生阅读体悟及任课教师启发引导,体验作者当时的情景,联想自己设身处地可能的行为进行反思,感悟作品主人翁的心境品格,完成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此之中,对于民航行业院校而言,大学语文教学如果能导入“英雄机组”“真情服务”等主题的优美感人作品,让学生在优美的字里行间、情节意境中感受行业工作本真,这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加深对行业的了解及今后即将从事职业的认知,使行业各类专业学生在平静的校园里强烈感受到浓郁深沉的优秀行业作风。

2.2大学语文教育能够从心灵深处沉浸熏陶,推动学生接受专业精神

优秀的作品不仅是文字精美、结构精巧,更有真情实感、人生大义蕴藏其中。大学语文教育从表层而言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价值,从深层而论是启发学生探寻作品思想性,潜移默化其思想的形成,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吸收作品中的精神养分,特别是表现严格科学的专业精神。就民航专业岗位而言,无论是机务在航前、短停、航后一丝不苟地对飞机的细致检查保养,还是驾驶员严格遵照飞行手册操作标准安全平稳起降,或者是空中及地面其他服务人员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无缝式”分工协作,这种严守专业工作岗位规程的言行举止及遭遇紧急特殊情况的冷静沉着,往往可以通过作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转移内化深切感受,并得到沉浸熏陶,加深对民航业相关岗位专业精神的理解。

2.3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从正面进行积极引导,培育学生形成职业操守

目前“一些大学生对自身没有长远职业规划和目标,个人价值取向功利,缺乏对自我理想的认知和实现自身理想的坚定信念。”[2]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学生缺少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关,而语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欠缺。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蕴含的现实意义、人文背景、坎坷经历、坚持不屈、迎难而上,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能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认同并掌握职业操守的核心价值取向,认识到敬业奉献背后隐含的意蕴和担当,课堂上教师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有效教学方法触动学生心灵深处使之接受认可,理解专业技术岗位的价值和职业岗位所应肩负的责任,为今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打好基础,并最终形成积极正向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

3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大学语文教育之现状

3.1课程地位“附属性”

在中小学阶段,语文作为主课往往备受关注,无论是周课时数,还是学校、老师及学生的重视度都居于首屈一指的“主导”地位,稳居第一方阵,但是进入大学后,语文失去强势地位,与培育专业素养的专业课程比显得相形见绌。另外一些院校虽然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程,但是仍属于通识性教育课程范畴,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大多归编于公共基础教师序列,即使是隶属文学院系或者社科院系的大学语文教师也有很多单列于公共基础教研室之中,相较于专业课教师处于非重点关注行列,加之公共课教师难出专业论文,难以申请到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虽然年均课时不少,但是评上教授等高级职称的却不多见,因此在课改中也少了更权威的声音。整体而言,大学语文课程在行业院校大多处于基础性附属地位,并且这种附属地位还有可能被继续弱化,甚至随着课程的被挤压而趋于消亡的境地。

3.2学习情况“淡漠性”

从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看,由于中学时期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中学语文教学侧重于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教材文本的学习仅限于字句分析,以及篇章结构的讲解。这种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的教学方式十分容易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3]这种长期形成的厌倦感对于今后的继续学习极为不利,如果大学语文没有新意,依旧延续“高四语文”的风格,那么会导致学生对此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考试只求“通关”就行,至于深入学习只是“个例”或者成为无稽之谈,甚至有调查显示“37%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取消,53.6%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学可不学”[4]。在此种情形下,要是任课教师依旧“一言堂”“满堂灌”,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行业特征和岗位人文素养要求,不能更新思维转变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法,而是照本宣科得过且过,那只会加深学生的淡漠情绪,以冷漠来对待敷衍,进一步表现为课堂睡觉、玩游戏、看小说,甚至逃离课堂。

3.3教学内容“大众性”

当前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综合高校极少差别,首先教材的选择都是统编课本,具体教学内容也是根据教材而来,具有大众化普适性的特点。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要求,达到规定的标准,实现统一的教学目标,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专业人才岗位所需的行业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甚小,各专业技术岗位所需要的行业作风、专业精神、职业操守很难通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得到培养,加之传统的经典教育在现实教学中有时又表现得“过犹不及”,“传统意义上‘工具性’或‘文学性’的‘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大一统的、缺乏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也正逐步失去吸引力。”[5]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教育侧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养成,缺少人文素养内涵,从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大学语文教育能多一些行业精神的人文素养熏陶,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行业文化、行业作风、专业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学生综合素质也会更匹配行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无疑会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4大学语文教育与行业精神融合的具体路径

4.1丰富语文课程行业性内涵

“重构我国21世纪的学校语文知识,现在已成为许多学者的自觉努力。”[6]通过重构知识脉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语文课程内涵,这点可以从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0版)的体例变化中得到印证,此教材以“仁者爱人”“关爱生命”“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浩然正气”等进行单元分类重构体系,以爱国、爱乡、爱家、爱人等主题来编排作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主题来鉴赏感受,并思考领悟,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三观”大有裨益。对于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而言,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增加“忠诚担当”“严格科学”“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等民航行业精神,并摭采与上述行业精神一致的优秀篇目融入到大学语文日常教学中,这无疑会丰富此课程的内涵,激发民航各类专业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大学生们行业人文精神的养成与专业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例如当学习到“英雄主义”主题时,适时植入讴歌“中国机长”题材的作品,以行业鲜活案例、业内真情真事,来引导学生感知“英雄出自平凡”的蕴意,认识到平凡的岗位也会造就伟大的英雄,使敬业教育具有行业岗位气息更易入脑入心,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民航“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行业精神内涵。

4.2加强语文教材及读本建设

除采用统编教材外,行业院校还可以“有选择性地按照专业、职业、地域来组织编写适合本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明确主攻方向,做到有目的、依实际。”[7]具体可以通过遴选具有行业专业背景和深厚文学功底的优秀师资组成编委会,共同编写具有行业精神的大学语文教材或统编教材的补充读本,在编排体例上既可以和统编《大学语文》保持一致,使之与普适性教材匹配,便于教师补充教学,学生在同类主题的扩充阅读中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同时也可以采取以体裁、成文时序等模式来编排教材和读本,选用业内作者或业外作家撰写的行业工作生活优秀作品,让学生在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加深对行业精神的理解感悟,潜移默化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需要体现出行业性、思想性、匹配性、现实性等特征,并且与爱岗、敬业、担当、团结、专业等行业精神高度融合,所选作品具有根源行业、紧贴岗位、文字精美、思想丰富、感人至深等特点,能同时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及行业精神的迁移养成。另外,选文时在源于行业的基础上,注意确保“古今融合,各体荟萃”,撷取的作品既有行业初期的历史之风,又有当今新时代崭新风貌,既有散文、小说,又有词赋、诗歌,不仅能体现出行业精神的传承发展,还能从业内主题的各类文体中得到行业精神美育熏陶,最终达到“古为今用,文以载道”的育化功用。

4.3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如果说教材及读本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载体,任课教师就是“载体之舟”能否发挥最大功效的掌舵人,有了“利器”还需要操作者能将其功能运用到极致,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就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目前状况而言,首先需要培育更新行业院校任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其认同语文教育“全人培养”中专业人文素质培育的重大意义及难以替代的作用,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行业院校兼具通识综合素质及行业精神养成的巨大价值,并且愿意践行“作品感化+文化感召+精神养成”的教学理念。其次通过教师培训、交流讲座、优质课观摩等方式帮助任课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和教材教法,同时设立校级相关研究课题,给予研究经费支持和相应工作量减免等措施。另外,大力倡导并支持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行业精神内容,在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培育上紧贴专业工作作风和行业精神风貌,并将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进课堂的重要一环。此外行业院校还可以创造条件,采取让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教师去行业单位定岗实习、在职培训、轮岗交流、现场采风、参与行业文化建设课题等方式,让非专业课程教师也有机会深入现场了解感受行业岗位工作现实情况,亲身体会业内工作特点,与行业零距离接触,为日后教学培育学生专业人文素养及行业精神收集鲜活案例素材。最后,对于大学语文基础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切实关系其成长问题也需要给予充分关注,基于此类一线教师难以申请到纵向科研课题、难以发表高级别刊物论文的现实,在其职称评审时应因地制宜,采取“重教学业绩,弱科研项目”等政策给予扶持,让基础课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能沉心扎根教学一线,努力多出教学成果,通过教学业绩的提升来助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晋升。

4.4紧跟时代优化教学模式

当前社会已进入到信息时代,行业院校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在进行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建设时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学的现实需要,为智慧教学提供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便于教师采取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选择自由、信息咨询丰富、学习方式灵活开放的现代教学课堂。”[8]从硬件上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支持。另外,作为课程教学的授业者教师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利用信息学习平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基础学生群体,制定出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采取情景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好基本功。打通专业壁垒和课程壁垒,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养,使其在快乐学习中成长成才。”[9]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独角戏”等独霸课堂模式,采取主体换位让位于受业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改变以往学生默默听,缺少主动沟通交流的被动学习情形。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课堂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课内外主动刻苦钻研,并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更贴近学生日后专业工作岗位,教学的目标着力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的形式更加个性、专业、轻松、快乐。

4.5创新课程检测方式

课程检测是引导日常教学、督促学生学习、促进教学改革、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教学管理目的,但是传统大学语文的期中、期末检测方式往往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是整体而言难以达成促使实现行业精神养成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此可以采取全方位、多时态、宽角度、多形式并动态调整的综合检测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基于“全人”培养的理念,在检测形式上可以设计得更为丰富,同时注重过程性检测,改变单一评价模式,采取不只是期中、期末出试卷笔试,还应增加课堂讨论、现场即兴演讲、感悟心得小作文、小组总结报告等学习过程考评。另外在检测内容上,不只是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常识考核、语言能力的运用,还可以添加基于作品对专业精神的体悟、工作作风的体会、职业操守的体味等,在育人培育中有意融入行业精神考核内容,以考促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行业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此外在具体评分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做法,采取综合评分模式,降低期中、期末成绩权重,加大平时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课堂参与度等的分值比例,对于参与行业精神征文获奖或者在正规报刊上发表体现行业精神文学作品的学生,根据奖项级别、报刊权威性及档次等采取赋值加分、直接定优等鼓励措施,并将之作为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的附加分条件,以激励学生在日常就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沉下心去认真学习、思考、研究、创作蕴含行业精神的优美篇章。

5结语

第3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

(一)工具性

大学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也是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其他学科具有支撑作用,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大学语文还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创造性地开发,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导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过感官的、形象的、直觉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按照语文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化和交流活动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目标上,它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的,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民主的特点,能够使客体产生主体性,并进行自我教育;渗透性则主要体现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四、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在重视智慧传承的同时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的载体,它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是从民族文化颓废和民族精神萎靡开始的,由此可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对于确保我国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这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来说意义重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为中心,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来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结语

第4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生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的知识型人才开始转向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迫使我国大学生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必须要做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标准,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而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体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其中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化和交流活动中;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的目标上,它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依托的,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其具有民主的特点,能够使客体产生主体性,并进行自我教育;渗透性则主要体现在它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共通性

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引导、启发和感染等形式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进行塑造和培养,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我们提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能够有效推动语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发展途径。大学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在教学活动安排中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地创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从而使大学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将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包含了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关于我国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内容,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延伸,宣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并传递其中的爱国因子,在重视智慧传承的同时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语文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的载体,它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灭亡往往是从民族文化颓废和民族精神萎靡开始的,由此可见,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以建立精神家园、确立民族身份、树立文化信仰对于确保我国文化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将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塑造,这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来说意义重大。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为中心,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来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结语

第5篇:大学语文教育范文

1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3月份,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虽然庞大的网民构成了中国蓬勃发展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的新发展,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网络的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不仅加快而且知识的来源构成很容易形成碎片化,内心逐渐浮躁,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纸质图书,人文素养反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越来越退化。因此,对人文素养的培育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关注其内心品质,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和塑造。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如下所示

1.1自我观念较强,人文价值素养较低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以及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较强,有些新的观念的出现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思潮,甚至价值观是扭曲的,但是恰恰符合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叛逆心理的预期,导致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差异。比如当前文娱产业泛滥,人为进行炒作和造星,再加卜明星动辄年收入几千万甚至卜亿,给当前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经扭曲,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目前绝大多数在读大学生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庭条件较好,家庭教育的部分缺失,造成了较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不再是极个别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人文价值观念的淡薄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2民族观念不强,民族文化认同度不高

中华文化卜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做出很大贡献。不管是在历史卜还是现在,中国的科技、教育和人文知识都在世界卜声名远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的流行,特别是影视、音乐这一方面,“欧美风”和‘旧韩风”成为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时尚,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再加卜部分传统文化的宣传有待提高,可以这么说部分青年大学生已经对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个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3人文知识过于肤浅,人文素养缺失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主导模式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单一性比较强,高校会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进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很多高等教育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于人文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同时学生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再加卜当前社会的生存和就业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卜,从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2人文素养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在学科的对比中呈逐渐下降趋势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把大学语文作为一个选修学科,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学习,再加卜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本身任务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比较多,再加卜本身也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重视度不够,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对比一些专业课程就显得可有可无,很多学生选择它作为公共课,也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

2.2教学观念落伍以及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据笔者了解大学语文的授课方式还是属于教师卜面讲,学生下面听的“满堂灌”方式。教师根据大纲,提前备好课,比较重视理论的讲解,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卜作用不大。课堂教学手段也是比较单一,大多对着PPT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简单的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学生的代入感差,很难理解文中作品的深切含义,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师生人文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大学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教学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对于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很关键的作用,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首先教师本人就必须要有很高的素养,这样才能在学生当中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高校中有部分老师,也不再学习进修,也不再评职称,用历年已经固化的知识进行教学,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前面提到过,当前网络的盛行以及西方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的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挑战,而语文课程的教学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继承优秀的文化。当前一些学生由于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选择这门课程就是为了单纯拿到学分,根本就没有认真卜课,再加卜部分大学语文老师对课堂把握不严,有些学生到课程结束也没卜几次课,学生对于课堂都不卜,很难想象会在课下去阅读书籍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大学语文教学与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路径

3.1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老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利用其对相应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刻解读,通过对相应文学作品背景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精髓的解读,来引起同学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去引导,而教师在很大程度卜能够引导学生的兴趣主要是教师的授课和语言魅力,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提高自身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

3.2更新教学观念,构建人文教育观

在当前的多元文化融合交流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人文教育观,对于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学习,不仅仅只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学、哲学、美学以及宗教学等多个学科出发,从人文精神和价值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的授课和解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学语文的魅力所在,理解人文精神来提高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远远突破了其狭义的范畴,在人文教育的视野下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设计,在设计大学语文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多学科的交叉,要跨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体会并感受到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精神的实质。例如在讲授《诗经》的内容时,切记照本宣科,要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闪耀点,要重点凸显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婚姻爱情和战争的情感态度,通过与现代的爱情观以及战争观进行对应解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3.3融合日常生活情境,加强人文审美教育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和艺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教师要紧跟着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时代潮流,要紧扣生活教育并与学生的生活情感结合起来,将其作为大学语文授课的一大来源,人文素养的培养就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对于审美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和情感的介入,让同学们体会和顿悟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哲学之美,在思想的洗礼下来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通过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是一首生命悲歌,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对社会、天地、历史甚至是宇宙的思考,让人无限感慨,表达了丰富的人文思想。所以,对于大学语文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品行修养起到极强的渲染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