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网络文学行业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文学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文学行业报告

第1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因特网;行为,成瘾;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3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出现不仅给人们带来诸多的便利,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据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00万,半年增加了900万,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8.4%。网民中以年轻人居多,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5.8%。随着上网行为的普及,其负面效应如网络过度使用、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IA)等健康危险行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广州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状况,笔者对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儿少卫生分中心进行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广州市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广州市全日制中学9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共调查有效学生2921名。其中男生1386名,女生1535名;初中生1203名,高中生1161名,职业高中生557名。

1.2 方法 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涉及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饮酒和吸毒等物质成瘾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易导致意外妊娠和性传播疾病的、饮食相关行为、运动锻炼相关行为等6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分析。采用集中填写问卷法,由专业人员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自填问卷,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校验,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2921名中学生中,在过去7 d内上网的有1978人,报告率为67.7%。其中男生966人,报告率为48.8%;女生1012人,报告率为65.9%。初中生765人,报告率为63.59%;高中生866人,报告率为74.59%;职中生347人,报告率为62.3%。以高中生最高,初中生次之(χ2=41.94,P

2.2 上网时间 见表1。虽然超过40%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1 h,但值得关注的是,有10.24%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达到或者超过4 h,其中男生211人,女生88人,男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女生(χ2=71.4,P

2.3 上网目的 上网目的前3位分别为:娱乐(歌曲、VCD、flash)占60.97%,聊天占60.12%,查阅学习资料占46.73%。其中53.25%的男生上网目的是“玩游戏”,显著高于女生(3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2.4 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由表2所见,在多种网络成瘾行为中,“总想着网络有关的事情”、“不上网就感到不舒服”、“希望增加上网时间”、“上网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想”、“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老师隐瞒上网的事实”等方面,男生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P值均

2.5 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结构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由表3可见,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的影响不明显;但家庭结构(学生是否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有一定的影响。在“总想着网络有关的问题”、“想停止上网又不能自控”、“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的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现象方面,不是长期与父母共同生活学生的报告率均高于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学生(P值均

3 讨论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在提供知识、娱乐及各种信息方面确实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本次调查显示,有46.73%的中学生上网目的是“查阅学习资料”,说明网络的出现在学生查找资料、增长见识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行为比较普遍,上网目的以消遣娱乐(网络游戏、聊天)为多。男生上网多为获取信息和娱乐,选择“玩游戏”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而在网络成瘾行为方面,男生的报告率也明显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有较强的攻击性、富于好奇和冒险精神以及难于管束等原因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长,各种网络成瘾行为的报告率也有上升的趋势,高中和中职学生的报告率明显高于初中生,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2]类似。说明年龄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子,其原因可能与高中生或职中生越接近成年,家长和学校也越难以管束有关,也可能与高中和中职学生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压力,希望从网络中获得愉快和满足,或是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有关。本次调查还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不大,但家庭结构的不同对学生网络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包括单亲、离异家庭或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普遍高于与双亲同住的学生,尤其是在“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向家长、教师隐瞒上网事实”、“因上网与家长发生冲突”等网络成瘾行为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学生不能长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缺乏关爱及有效监管有关。

中学生有很多健康危险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是其中之一。调查显示,有10.24%的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时间≥4 h,这种现象值得关注。长时间使用网络会使大脑中多巴胺水平升高,令人短时间内高度兴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比之前更为严重[3],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可以超越空间界限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脱离现实,正是这些心理特点对网络成瘾者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使他们沉湎于虚拟现实[4]。中学生网络成瘾是社会大小环境与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其行为进行矫正的同时,应注意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入手,加强预防。建议有关本部门和学校重视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研究制定相关策略和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对网络成瘾学生日常行为的约束,共同创建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降低学生网络成瘾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确保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4 参考文献

[1] 陈晓松.蚌埠职教中心学生上网情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65-466.

[2] 李晓驷,李泽爱.合肥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1-54.

[3] 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任的心理影响的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5):150.

第2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 XBRL;网络财务报告;实现模式

一、XBRL与网络财务报告

(一)传统网络财务报告的缺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由纸质报告发展到电子报告又进一步发展到传统的网络报告(与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相区别)。与电子报告等其他报告形式相比,传统网络报告具有时效性强和面广的特点,报告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能查询,因而逐渐取代了其他形式的报告,成为企业财务报告的最主要的形式。据IASC1999年一项调查显示,欧洲、亚太和南北美22个国家660家企业中,86%的企业在网上进行信息披露,约62%的企业在其网站上披露财务报告。

尽管传统的网络曾在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方面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1.报告模式单一

传统网络财务报告从内容上看只是纸质报告的翻版,无法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监管机构、政府部门)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另外,与企业财务状况密切相关的一些非货币信息(如人力资源、生产能力等)非常匮乏。

2.数据不易抽取

由于财务信息内容的不断扩充,导致了以财务报告为主的财务信息逐渐成为了海量信息。而传统网络财务报告基于静态技术,以PDF,WORD,EXCEL、HTML等不同的格式将财务报告上传至网络,信息使用者无法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检索,更无法随意地进行信息抽取和分析。

3.无法提供实时的报告信息

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只是基于企业定期财务报告基础上,报告的内容更新慢、报表信息严重滞后,无法在实时性、互动性方面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二)XBRL及其技术特点

1.XBRL概念

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是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语言在商业报告领域的应用,是目前处理非结构化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有着清晰的层次结构,其技术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分类标准(Taxonomy)和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其中,技术规范是由XBRL国际组织制定的技术说明书,主要用于定义XBRL的各种专门术语,描述XBRL文件的结构、分类的标准及实例文档的语法和语义;分类标准是不同国家、不同行业或团体根据XBRL规范和自身的会计行业准则条件而定义出的适用于本地区、本行业的词汇表,是财务报告的语法格式;实例文档是企业根据XBRL技术规范和分类标准生成的XBRL数据文件,代表了运用分类标准标记后的财务报告实例的集合。

2.XBRL的技术特点

(1)清晰的层次关系表达

XBRL继承了XML语言的精髓,即采用了分层的结构机制,通过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及实例文档三个层次组合而成,而每一层次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细小的层次。如技术规范又分为技术基础层、建模规则层和用户指南层;分类标准由模式文件和链接库组成;实例文档根据信息的汇集程度分为条目(Item)、元组(Tuple)、组(Groups)三个不同层级。这样的分层结构将语义解释转化为对树形结构文档的解读问题,实现了“信息显示与信息内容相分离”、“信息内容与信息语法格式相分离”、“语法格式与语义规则相分离”、“语义规则与本体论相分离”。

(2)内置验证机制

XBRL技术带有内置的验证机制,每一层次的语言都需要在更上一层的元语言中实现语义解释。例如,在不知道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实例文档没有任何意义,用户无法从中提取所需的数据加以分析。因此,这种机制提升了信息的自动化水平,降低了信息处理中的错误。

(3)方便进行数据挖掘

由于采用了分层架构体系,XBRL为财务数据的挖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这表现在:(1)XBRL可跨平台使用。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之间XBRL信息可以进行传输和交换。(2)具有数据追踪功能。XBRL可以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连接,追踪相关的信息线索,从上而下考察数据源头直至最底层数据。(3)支持快速搜索与定位。XBRL使用标签描述数据含义,在进行数据搜索时,无需以人工的方式找出网上的数据定义和格式然后逐一比较,而是根据标签语义进行定位,这样搜索引擎能够快速、准确找到用户所需的特定信息。

(三)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

随着XBRL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其在财务方面的应用,一种新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逐渐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同传统的网络财务报告不同,XBRL网络财务报告通过给财务报告数据打上特定的标签,使报表中的数据成为“贴了条形码的商品”,使得计算机能够“读懂”财务报表,通过内置的验证机制,能够“分析”这些报表。如图1所示,企业财务人员采用适当的分类标准,通过运用XBRL转换器或XBRL适配器将财务数据以实例文档的形式储存。信息使用者需要提取财务报告时,通过基于分类标准的样式单来获取财务报告的内容。XBRL为企业在互联网上编制、储存、财务报告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使得各类报表信息用户使用的财务报告信息“数出一门”,减少数据采集的错误和降低采集成本,大大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提高了财务信息检索的效率。

由于具有良好的技术优势,XBRL网络财务报告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都积极投入到XBRL的研究中。SEC、FDIC、AICPA、CICA、IASB等国际组织均大力倡导发展应用XBRL技术的网络财务报告。

二、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现模式

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现有两个关键环节:报告生成环节、报告的报送环节。在这两个环节由于认知水平、技术成熟等方面的原因,又有不同的模式可供选择。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生成模式

任何一种新兴事物从出现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一段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新事物逐渐由认识――了解――接受――认可。XBRL网络财务报告也是如此,其生成模式必然经历过渡模式――转换生成,最终发展成为最终模式――直接生成。

1.转换生成模式

该模式由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生成各种财务报表,并以WORD、EXCEL、PDF等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在需要报送XBRL网络财务报表时,可以通过XBRL格式转换器进行转换,转换过程中会依照相应的分类标准的要求完成,最后形成XBRL实例文档。该模式属于XBRL报告生成的初级模式或叫过渡模式,适用于开展XBRL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即主要采用这种的生成模式。该模式的优点是转换迅速、可自动完成,转换中一般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和出错。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该模式仅仅是将PDF等电子文档格式简单改写成XBRL格式,用户只能查询这些信息而无法追溯数据的最初来源,XBRL的技术优势无法真正体现;此外该模式有赖于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相应报表后才能进行转换,有一定的滞后性。

2.直接生成模式

该模式由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嵌XBRL适配器,在进行财务信息处理过程时,系统直接按照XBRL技术规范及分类标准来完成报表数据的处理,并实时输出XBRL文档。具体的做法为,在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将财务数据提取和转换成XBRL的元数据,然后按照XBRL分类标准对财务报表信息数据进行标记,实时生成XBRL实例文档。该模式属于XBRL报告生成的理想模式或叫最终模式,适用于具有一定XBRL应用的经验的高级阶段。该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发挥XBRL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互动,实时提供财务报告信息,有利于对报表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利用。

(二)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报送模式

企业报送财务报告是为了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些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及一般社会公众。他们都有独特的信息需求以进行关于报告企业的决策,因此一套单一的财务报告很难满足如此众多的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在使用XBRL技术之前,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报告需求者准备不同的报告。而XBRL的出现解决了多头报送的问题,企业只需要编制一个XBRL格式报告,不同报告需求者可以各取所需。而XBRL网络财务报告从报告企业到信息需求者传递,除了要解决报告的生成问题,还需要设计出恰当的报送模式。从国内外XBRL的实际应用来看,XBRL财务报告的报送模式有以下几种。

1.基于监管的报送模式

从应用经验来看,XBRL能够大大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与透明度,提升监管的效率。因此,XBRL的最大受益者和支持者是政府机构。无论是美国的FDIC、新加坡的ACRA还是国内的上交所,均或多或少具有官方或半官方性质。因此,目前绝大多数的XBRL财务报告的报送模式都是基于满足监管需求的报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监管机构严格控制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要求信息报送方使用统一的XBRL分类标准报送相关数据,并且数据集中于监管机构,以实现信息之间的可比性;由监管机构通过相关的软件予以验证,实时纠错以避免各种输入性风险及重复消耗人力成本。这种模式,限定了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元素,企业难以创建个性化的信息元素。

2.基于个性需求的报送模式

由于行业的不同、企业的不同,完全基于监管的XBRL财务报告报送模式,其分类标准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的适应水平较低。如果考虑到企业之间的个性化选择,则可以采用基于个性需求的报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企业自行制定相应的XBRL分类标准,并按照此分类标准报送XBRL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相关的XBRL数据存放于企业或网络。采用这样的报送模式,其分类标准与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及企业商业活动之间的适应水平较高。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企业间的信息可比性较差,而且假如数据存放于企业可能增加企业的IT投资成本,存放于网络则将面临数据丢失等风险问题。

3.基于监管+适度个性需求的报送模式

单纯的出于监管、或者个性化需求的报送模式,都将面临一些难以回避的困难或问题。那么,最优的选择是将两种模式两者取长补短,既满足监管的需求、可比性的需要,有满足适度的个性化需求。在这种模式下,由监管机构确定一个基本的XBRL分类标准,每个行业根据行业的特性制定出相应的XBRL扩展标准;在报送XBRL财务报告时,要求同时采用基本分类标准和行业扩展标准;XBRL财务报告数据集中于监管机构。基本分类标准的使用,能够满足监管的需求及信息的可比性,而行业扩展标准的使用,则满足了一定的个性化信息元素需求。

三、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较早开展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是主要的推动力量。2004年上交所就要求采用XBRL报送2004年一季度季报,中国成为第一个正式在资本市场中采用 XBRL 标准的国家。深交所在XBRL的应用研究方面与上交所几乎同时开展,在经历几年的试点摸索后,2009年初深交所推出了以 XBRL 标准化数据为基础的面向中小投资者的“XBRL 上市公司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投资者能够方便地进行上市公司年报的阅读、分析与下载。同年,上交所又进一步推出了全新的 XBRL标准平台系统。自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完成了 XBRL 年报的全面披露工作。

2010年10月1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了“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这两套标准规定了 XBRL语言的基本要素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 XBRL 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按照财政部的要求,“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我国部分公司、部分具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会计事务所施行,鼓励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下一步将在建立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经验基础上,着手研究制定基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通用分类标准,计划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在所有上市公司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大型国有企业内实现报送 XBRL 格式财务报告。

从应用实践上看,我国已经从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阶段转入系统建设阶段,XBRL 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就推广和运用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目前沪深两交易所XBRL项目实际上不统一,各自采用不同的标准形成两套系统。深交所的XBRL项目采用的是基于IFRS的技术架构,而上交所采用是基于USGAAP的架构,这两者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不尽相同。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当两个不断庞大的数据库在并轨实施单一标准时,将花费巨额代价进行改造。

在报告结构方面,仍然是传统一维模式财务报告的简单翻译,全然不顾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表际联系,报表使用者无法从这种简单的XBRL报告中观察到会计数据的变化和过程,难以满足其决策需求。因此,尽管经历了多年的试点,实际上真正登陆XBRL项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利用的使用者寥寥无几。

在报送的模式方面,目前采用的是基于监管的模式,没有体现行业、企业的个性信息元素需求;报送方式上的采用的是定期报表转换报送,无法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在XBRL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无法用于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 肖蕊,谭雅静.我国资本市场XBRL数据应用框架研究[N].证券市场导报,2010(10).

[2] 赵现明.XBRL财务报告标准研究――市场反应及扩散标准[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3] 王磊.基于财务视角的XBRL应用及推广策略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9.

[4] 张天西.网络财务报告: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研究[J].会计研究,2006(9):57.

第3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一、网络财务报告概论

关于网络财务报告的定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崔也光提出,所谓网络财务报告,就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企业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环球网或与因特网相关的传播媒介公开披露企业各项经营与财务信息。沈颖玲认为,网络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通过万维网(WWW)或与因特网相关的传播媒体披露企业各项经营业务与财务信息,并将反映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的财务报告存储在可供使用者随时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重要事项。不难看出,网络财务报告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借助于网络公开的财务报告。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公司借助于网络披露财务信息;二是披露的内容为财务报告。

网络财务报告的形式主要是指财务报告的呈现形式,目前主要有Word/Excel文件、PDF文档、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及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四种形式。其中XBRL是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它将企业财务报告要素及其他信息用一种简明的语言标记进行编码,信息使用者通过运行财务软件,自动嵌入这些标记,将其展现为各种所需的形式而不会改变标记属性。与其他三种形式相比,XBRL具有较大的优势,它能够实现证券业业内和业间的信息共享,有利于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因此,XBRL必将是网络财务报告形式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网络财务报告的特征

通过对众多学者关于网络财务报告定义的分析,笔者得出网络财务报告的以下几个特征,主要体现在披露的时间间隔、披露的形式及披露的内容三个方面。

(一)披露实时化。网络时代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可以快速传输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具有双向传输、高精度、数字化传送等优点。快速的传输速度使企业可以随时更新网络财务报告的内容,同时信息使用者也可以获得有关企业财务信息的即时报告。而且资产负债表日与财务报告公布日之间时间间隔的缩短将有助于防范企业内幕交易的发生,从而加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形式多样化。传统财务报告主要以报表的形式来表达会计信息,信息通过文字、图表等静态的介质进行传播,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全文的时候,会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企业财务报告采用纸介质进行传播有关。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财务报告综合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信息呈现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特别是音频、视频技术的运用,使用动态化的图像来传播信息成为可能。用户在接收信息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接收信息,从而财务报告的传播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化特征。

(三)内容个性化。网络为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及时交流创造了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借助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人机对话功能,信息使用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财务信息,而是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相关的会计信息,并可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满足自身的使用需求。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图像化、音讯化的需求差异,按用户不同的个体需求提供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提供的相关性,更好地实现了会计目标。

三、网络财务报告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

由于网络财务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相比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既对会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提出了挑战,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了影响。

(一)扩大了审计范围。审计范围是指针对特定审计对象所开展的审计实践活动在空间上所达到的广度。总体而言,传统审计范围依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而定,审计范围有限。网络会计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开放性,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能同时访问会计信息,接触会计信息的人可能涉及整个网络用户。而网络用户的不正当行为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审计范围就不能只局限于被审计单位,而应扩大到交易关联方以及网上的有关信息用户。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十分重视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协同合作,并提前参与系统设计与控制。审计人员应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修改阶段积极介入,帮助提出实时控制,使信息技术为新的服务方式提供机会。

(二)加大了取证难度。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和发表审计结论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因此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一方面网络财务报告中涉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界定及计量的证据很难获得;另一方面联机实时数据处理使很多经济业务在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手工凭证。比如,利用网上订单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直接订货、账款的划拨而不用手工编制凭证。财务报告实现网络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来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

(三)增大了审计风险。网络环境下的审计不仅具有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的风险,而且由于网络财务的特殊性而具有一些特殊的风险。李闻一认为网络经济的全球化、虚拟化及网络本身的安全性等给审计带来新的风险。全球化对审计报告的进一步重视对审计质量、审计结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然会增加审计风险;虚拟市场和虚拟企业的风险比传统企业要大得多,对审计同样会带来更大的风险;而网络技术的脆弱性、黑客和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管人员的安全意识等对审计也会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杨平波认为,网络环境下审计风险包括:1、审计动态取证的风险;2、审计内容难以把握的风险;3、内部控制评价的风险。

在综合以上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网络财务报告给审计人员带来的新的审计风险有以下六点:1、公允性审计目标受到冲击带来的风险;2、审计意见的发表受到影响带来的风险;3、审计证据取得的难度加大带来的风险;4、审计内容难以把握带来的风险;5、审计计划需要加强事前控制带来的风险;6、网络技术上的问题给审计带来的额外风险。

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财务报告,意味着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生成各种不同数量和质量的财务信息。目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都是以原始财务报告为依据的,而个性化的网络财务报告与之相比具有不同的披露内容和方式,对这些个性化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比较困难,这就导致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公允性进行审计的基本目标受到影响。同时,审计师可能不再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发表意见,而是根据公认控制准则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收集、储蓄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程序发表意见。可以推测,未来的审计报告不仅要对信息的披露方式发表意见,还要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发表意见。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充分性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审计的效果,而适当性要求注册会计师注重审计的效率,在收集审计证据时审计师应同时兼顾效率和效果,并争取将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降低至最低限度。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管理、控制、预测、分析和决策等层次的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如知识性资产的信息、金融工具信息、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行业和地区分部信息、预测性信息及其他非财务信息。信息内容的丰富与复杂,部分信息的可靠性令人质疑,会计业务处理的无法追踪,这些都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取证带来了困难,也使得他们无法准确把握审计的具体内容,势必加大审计风险。同时,由于网络财务报告涉及的面广、影响大,需要审计人员重视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协同合作,并提前参与系统设计与控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加强事前控制,审计环节的增加也会增大审计风险。

网络技术是先进的技术,但网络的安全性并不高,首先,被审计企业接受审计后对外的会计报表可能会受到恶意的攻击,如网络病毒的破坏,而且网络本身对外界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比如突然断电对电脑的影响和电子数据未保存等。其次,被审计企业账务处理实现网络化之后历史追踪困难。如企业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提供的多套账套进行会计造假,而会计人员有时可能并非出于恶意,对以往操作错误的财务数据进行修改,这两种行为在网络财务条件下都是无法查证的,因此都会给审计带来额外的风险。

第4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4月20日的开幕式由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周志强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代表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常务副主任、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到会致辞,对第八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08)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在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新媒体的发展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NWC 2008对于新时期推进我国视听新媒体的大发展,促进广电行业新媒体业务的大繁荣,增进业界的技术交流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做了《广播网帮助互联网――通信广播因存储而走向融合》的主题报告。报告从当前全球的一个热门话题“2010年互联网将崩溃?”谈起,明确提出不会的,因为广播网将帮助互联网渡过难关。报告预言网络将会出现两大创新:出现播存结构,广播进入下一代;广播帮助通信,出现双结构互联网。所谓播存结构,就是通过互联网把全国最有影响的一千种报纸、期刊、网站的全部内容(

第二个主题报告是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的《从广播电视的发展看三网融合》。他从有线电视数字化、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等十个方面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进行了全面介绍。在回顾了“三网融合”政策十年的论争与十年的博弈之后,他提出: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技术问题不是瓶颈,政策问题是关键,部门垄断要打破,竞争有利于发展。“三网融合”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通过技术改造,都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他特别指出,“三网融合”不是广播电视媒体与电信、计算机媒介之间的融合。在谈到对策和建议时,他强调:一是实行双向准入,不对称开放的政策。放开电信业务,适度放开广播电视业务;二要统筹规划、典型引路、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三是建设具有播存功能的双结构互联网。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制定推动“三网融合”的方针、政策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创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避免恶性无序的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科技部CNGI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景做了《国外网络视听产业最新进展》的专题报告,他认为: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导致传统音视频媒体产业的重构;全球的互联网新媒体处在对传统供应链延伸和优化的阶段;互联网音视频新媒体出现了从产品向服务转移的趋势;开放的产业环境是推动音视频新媒体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中国传媒大学宽带研究室主任曹三省做了《新媒体环境下的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提出了Web3.0的几个本质特征:开放整合、普适化、人性化、有效有序。当前主要互联网门户发展特点是:Web2.0业务、技术与应用构成其共同的发展战略核心,存在不同程度的Web3.0探索;发展战略各自不同,各自的“杀手级”应用均以各自资源优势出发;新技术―新概念―新盈利模式―新业务,层层带动。最后他介绍了运行于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示范基地的网络化视听媒体互动业务制作平台。

4月2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侯自强的《互联网新媒体》主题报告开场。在报告中他提出,网络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无所不在、低进入门槛和多对多的个性化媒体。新媒体是运营在公共互联网上,以多种方式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连接。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视频流量的猛增,需要解决运营环境和分布管理问题。一些新的标准如P4P等正在发展制定中。手机电视向移动多媒体广播演化,进一步与宽带移动互联网融合构成宽带无线多媒体。对广播运营商而言,在UHF/VHF频段融合宽带无线接入与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展宽带无线多媒体是最佳选择。

在接下来的媒体新技术专题论坛中,《构建Web2.0 TV大社区―创新技术及应用》报告介绍了曙光集群存储技术以及掌中微视(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广东移动等的合作案例。北京尚为视讯科技有限公司做了《打造新媒体门户,共赢新传媒明天》的报告,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在《移动流媒体内容制作及其应用研究》报告中介绍了方正的技术解决方案,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悠视网成年礼――如何服务飞速增长的多元化在线直播需求》的报告,介绍了悠视网的发展情况。

在互动交流环节,就“技术趋势与新媒体变革”这一主题,李幼平、侯自强、尹逊钰、李涵、徐浩宇、高国连、夏中华等嘉宾展开了讨论。嘉宾们围绕2010年互联网是否会崩溃?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网络视听技术的新发展等问题与台下参会代表展开互动交流。

4月21日上午宁夏自治区广电局副局长赵利宁主持了“管理与应用专题论坛”。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新媒体所所长、研究员董年初做了《网络视听业务规范管理与加快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了56号文出台的重大意义:明确了广电行政管理部门为监管主体;视听新媒体步入依法管理轨道;将积极促进视听网站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管理网络视听业务的主要手段:法律手段、行业自律、行政许可与技术监管。对视听媒体发展的基本走势做出判断:视听媒体的二元格局已成定式;网络成为视听媒体重要传播手段;网络媒体正在重组媒体广告市场;网络媒体正在改变受众分析方式。他着重提出广电媒体的应对策略:一要清醒认识商业网站的快速成长性;二要把网络视听业务发展纳入重要议程;三要建立台直属事业主体或台控股企业;四要强化网站宣传联动经营功能;五要努力打造完整产业价值链。

上海众源网络有限公司总裁徐玮峰做了《网络电视――从媒体大国到媒体强国》的报告,提出网络电视有机会在未来中国从媒体大国到强国中发挥力量;中国在视频互联网的趋势中可以从传播渠道及技术发挥全球的影响力;网络电视同传统电视会有很好的结合点,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共赢;表示PPS网络电视愿意在这个跨时代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广电总局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黄薇莘在《兴利抑弊,促进网络视听媒体繁荣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网络视听迅猛发展,成为丰富大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传播方式。但不良网络视听内容也亟需治理。如节目,血腥、暴力内容,低俗、恶搞类节目,恶意攻击、抹黑党和政府的视听节目等。因此必须要兴利抑弊,促进网络视听媒体繁荣发展,引导与规范网络视听媒体的发展。要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UT斯达康首席科学家杨景做了《网络电视商业模式及其结构探讨》的报告,提出传统电视节目传媒商业模式出现瓶颈,音视频产业结构正在悄悄改变,商业模式也在重构之中。要做网络音视频产业的创新者,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网络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建设开放产业环境,推动音视频内容制作业发展,做大做强音视频服务业。

广播科学研究院技术经济所马在报告中介绍了美国网络视听服务的研究情况:流量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网络视听服务流量的时间分布在黄金时段与广播电视相近。报告特别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网络视听服务国际发展与影响力评价》课题的基本情况及阶段性研究成果。提出网络视听服务已经开始争夺广播电视的用户和用户的消费,但暂时还没有明显分流用户。广播电视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广电业的政治影响力目前仍很强,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产业力是控制力,政治力巩固要依赖产业链的延伸,融合提供了广电产业发展的机会。从产业角度竞争不可避免,关键是协调,协调的方法得当,广电行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无锡广电集团太湖明珠网只是一个地级市的广电媒体网站,但在网站排名中却名列前茅。其总监林刚做了《共同突击――视听网站对广电传媒的盛情邀请》的报告。他指出:视听网站是广电传媒危机的报警人,传统广电传媒面临四个方面的危机:收视率不能认可之惑;创作成本不能承受之重;话语权不能把持之痛;技术创新不可突破之急。他认为,视听网站是广电传媒突围的同盟军。广电传媒对于视听类网站采取的政策与态度应该是合作“突击”。合作对于视听网站、对于广电传媒都具有积极意义。而管理政策应具有引导双方合作的主观倾向,目的是为了加强建设,打击违法网站。

第5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出版;政策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188-04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第二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日益普及,我国网络出版业获得了长足进步。网络出版业不但促进了“大出版业”的形成、持续稳定增长,而且促进了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和革命性的转变。这种转变被马晓描述为[1]:“从垄断出版到开放型出版,从大众出版到细分对象的分众出版,从纸介文本到超文本,从静态阅读到动态阅读,从特定渠道到开放渠道,从单向阅读到互动阅读,从固定内容到个性化定制内容,从可变成本大到可变成本几乎为零,网络出版的魅力越来越明显。”

2010年7月26日,新闻出版总署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指出[2]:“ 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为10 668.9亿元,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营业收入10 341.2亿元;利润(结余)总额893.3亿元。”《分析报告》还指出[3]: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占全行业总产出的7.5%,为800.2亿元;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7%,为796.3亿元;利润(结余)总额占全行业利润(结余)总额的7.2%,为64.3亿元。图书出版总产出和营业收入在全行业所占比重均为4.5%,为480亿元和465.4亿元;利润(结余)总额占全行业利润(结余)总额的8.4%,为75亿元。”从数据看出,数字出版的总体经济规模从总产出和总营业收入都超过了传统的图书出版,而利润结余总额还赶不上传统图书。以上数据引申出并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是数字出版与本文论述的网络出版究竟是什么关系(论者以为这两者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二是我国网络出版总产出的规模已经赶上并超过了建国60年来传统图书的产出规模和发展水平,显示了网络出版的巨大优势。但是,由于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在统计工作上的不一致,引发出不利于我国网络出版业发展的政府宏观管理政策问题。本文拟探究症结根源,并提出推动我国网络出版业深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概念的异同

网络出版的概念学界说法很多,刘绪衡综合分析归纳为6种说法[4]:(1)网络出版是传统出版流程的延续;(2)网络出版是电子出版的特殊形式;(3)网络出版不是出版;(4)网络出版即网络信息传播;(5)网络出版不等于网络信息传播;(6)国家法规的界定。

论者赞成6种说法中的(2)和(6)。关于(2),匡文波认为[5]:网络出版是指将文献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受众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的出版形式。它是电子出版的一种类型。它不等同于互联网出版,可以分为: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出版(人们通常说的网络出版)、基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网络出版、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出版,以及将来新一代有着新名称的计算机高速网络的出版。

关于(6),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以下简称总署)、信息产业部《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指出[6]:“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其作品主要包括:(一)已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二)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出版机构,是指经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电信管理机构批准,从事互联网出版业务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匡文波定义的网络出版从学术上讲更为宽泛。出版主体是任何人。出版客体(文献信息)按照国家文献信息标准GB/T3792-2009《文献著录》包括了普通图书、连续性资源、非书资料、档案、测绘制图资料、古籍、乐谱和电子资源共8类信息源。出版介质包括了网络(局域网、广域网),光、磁、手机和其他未来新的网络设备。

总署定义的网络出版非常明确。出版主体是国家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出版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机构才具有法人资格。出版客体(书报刊、音像电子产品,经过加工编辑的文学、自然与社会科学作品)已经或者需要按照总署的出版监管规定经过审查的作品。出版介质是互联网在线传播。

按照匡文波的定义描述,网络学术出版、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报纸、网络文学、网络音像、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和手机出版等网络出版业态都可以归入网络出版的范畴。网络出版客体多元化的出现是网络出版主体多元化的写照。反观国家互联网出版法规,滞后性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数字出版的概念也是处于多元化表述、没有权威定论的状态。综合对比了各种数字出版的概念,张立提出[7]:“数字出版是最通用的概念,涵盖性最强。广义上说,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数字出版在这里强调的不仅是介质,还包括出版流程。”

按照张立的描述,数字出版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网络出版的定义转换为(替换为)数字出版,这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二是用数字技术属性概括出版活动的全过程,将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或者说将数字技术与出版内容、出版活动相结合,直至与读者的阅读相结合。

数字出版贯穿于整个出版过程中,或者说数字出版就是出版过程。

论者以为,数字出版与网络出版的概念从内涵和本质讲并不是对立和矛盾的。从网络出版到数字出版的重要的变化是新兴数字媒体异彩纷呈所致,包括出版网站、互联网期刊、电子书(E-BOOK)、网络游戏、手机出版和数字印刷快速增长。这些新型的出版业态都与数字信息处理、生成技术和数字传播技术有关,特别是网络游戏与手机出版的业态发展得非常迅速,因此学界认为以数字出版来描述网络出版的新业态更为贴切。但是,数字出版从传播网络看殊途同归,从事数字出版活动最终都脱离不开互联网(Internet);从传播载体看,数字出版都与以计算机为载体的网络出版息息相关。所以,论者认为网络出版概念的外延进一步扩大了才引用了数字出版的概念。从本质上说网络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致的,数字出版只是网络出版的外延扩大化。从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说、从数字出版需要网络作为支撑的技术条件说,数字出版就是网络出版。

二、网络出版业中政府宏观管理政策的主要问题

陈生明认为[8], 自1999年至今我国网络出版经历了潮起(1999―2000年)、潮落(2001―2002年)、潮奔(2003―2005年)、潮涌(2005―2007年)4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网络出版新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同时,网络出版业政府宏观管理政策问题也不断产生出来。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出版业政府的统计工作存在着不规范和缺失问题

《2008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情况》(以下简称《发展情况》)显示[9]:(1)网络学术文献销售收入6亿元;(2)网络游戏销售收入183.8亿元;(3)网络杂志销售收入7.6亿元;(4)网络图书(电子书)销售收入3亿元;(5)网络文学出版(网络文学网站)销售收入36亿元;(6)手机出版(包括音像、游戏、报纸、文学、动漫、图书、杂志)销售收入2007年数据近162亿元;(7)其他网络出版服务中,网络报纸(纸质报纸电子版、报社自办网站、网站以“网络报纸”为名创办的报纸)10亿元(广告增值、网络报纸发行),网络地图11亿元。网络出版业总收入达到了419.4亿元。

《2007―2008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显示[10]:2007,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362.42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的收入(6+1.6)7.6亿元;电子书收入2亿元;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的收入(1.5+8.5)10亿元;博客收入9.75亿元;在线音乐收入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收入150亿元;网络游戏收入105.7亿元,网络动漫收入0.25亿元,互联网广告收入75.6亿元。

从上述的统计数据看出,虽然近3年来网络出版的几种新业态是产学政各界公认的,但是总署2009年的《分析报告》和2008年的《发展情况》报告分别用的是“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名称;中国出版科研所的《年度报告》用的是“数字出版”的名称;在这三种报告中,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相互指代是时有发生的。而且,除“网络游戏”的统计口径一致外,其他出版业态的统计科目中相互交叉较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只有2009年《分析报告》的统计概念用了“总产出”、“营业收入”、“利润(结余)总额”3个准确的收入概念,而其他两个报告网络出版各业态收入的用的是“销售收入”“收入”的概念。网络出版新业态的统计数据要么缺失、要么不完善,既没有连续性也不能对比。

造成我国网络出版统计工作不规范和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第88大类“新闻出版业”中,只有“电子出版物出版(国民经济行业代码8825)”。2008年4月15日开始实施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国家新闻总署第34号令),所指的“电子出版物出版”为:“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卡等。”而现在网络出版赋予了电子出版物以新的含义,总署的文件已经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二,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11]中,将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层、相关文化产业层。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归于核心层;其中,“电子出版物出版(国民经济行业代码8825)”中依然没有网络出版业项。有所改进的是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60类“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中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国民经济行业代码6020)”,划入了文化产业层中的“(五)网络文化服务业”,在其中列入了“互联网出版服务业”的项目。而我们比对总署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互联网”出版的定义,是没有将网络出版的新业态纳入其中的。

其三,2008年总署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新设立了“科技与数字出版司” [12]。其下设置了:(1)“数字出版(综合)处”,负责“参与起草互联网(含网络游戏,下同)出版、手机出版和数字出版管理的法规、规章;拟订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和数字出版的政策及重要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2)“网络出版管理处”,“负责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活动的监管工作,落实准入退出机制。”总署2008年才正式成立网络出版管理部门,规范统计工作需要有一个过程;并且数字出版处管政策制定,网络出版管理处管政策落实;部门业务相互交叉。这样就产生了网络出版统计规则的制定,两个部门都可以管也都可以不管的扯皮问题。

有鉴于此,2010年3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出版统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开展对包括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在内的数字出版产业以及动漫游戏出版、网络发行、包装装潢印刷、非公有文化机构等项目的统计工作。《意见》专门对完善网络出版的指标体系提出了要求和部署。这无疑有利于促进网络出版业统计工作正规化和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网络出版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2009年《分析报告》指出 [13]: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两项合计,占到整个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43.9%。计算2008年《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网络游戏收入占网络出版总收入的43.8%,手机出版占网络出版的38.6%。计算2007年《年度报告》的统计数据,网络游戏占网络出版的29.2%;手机出版占网络出版的41.4%(出版的内容也是以彩铃、铃声、游戏和动漫等娱乐内容为主)。3年来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占如此高的比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可观的、负面的社会效益。

目前,玩网络游戏最大的群体是青少年。他们长期玩网络游戏导致“网络游戏成瘾症”。这些症状包括对网络游戏有不可遏制的渴望、对网络游戏有强烈的情绪依赖、对网络游戏的耐受性增强、矛盾心理、网络游戏戒断的反复性、生理上的症状。总医院医学成瘾科[14]将“网络成瘾症”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5类,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占82%。

《中国网吧、网络游戏调查报告》指出[15]:青少年是网络游戏成瘾的易发、高发群体,网络游戏是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2007年在全国10个省、直辖市的近10万青少年中展开调查,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总筛查率为3.9%。其中小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最低(1.9%),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网络有些成瘾的比例居中(分别为3.7%和2.6%),大学生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最高(3.7%)。

这次调查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游戏成瘾的比例在4%左右,较以往文献的调查结果要低。原因是取样差异,既往的调查研究是从经常上网的青少年当中选取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6],截至2010年7月,我国网民4.2亿人,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是2.478亿人,按3.9%计算我国有“网络游戏成瘾症”青少年是966万人,这一数据触目惊心。我们身边因网瘾青少年导致犯罪和家庭破裂的悲剧比比皆是。

尽管早在2005年6月,总署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就制定了《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开发标准》和《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实名认证方案》;自2007年7月16日起,国家8部委要求所有网络游戏必须增加防沉迷系统,否则不许运营,强制实施。但是,这一措施执行得并不理想。一方面系统很容易破解,防止未成年人的措施如同穿皇帝的新衣;另一方面禁止未成年人去网吧上网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无法全面有效执行,未成年人依然可以到网吧上网玩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得以盛行,除了盈利模式清晰、收益性高的市场经济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例如:总署印发的“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就将网络游戏作为新兴的数字出版业中的战略重点来发展。各地方政府也以创意文化产业名义,兴建网络游戏发展科技园区,从政策和措施的方方面面给予扶持和支持。《2009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17]: 2009年中国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为256.2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9.4%,为相关产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555亿元。青少年群体的的网瘾问题在如此高的经济收益面前又算的了什么呢?

(三)相关法规滞后和缺失问题

目前,与网络出版的法规有关的较高层级的法规是2000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292号)、2001年的《出版管理条例》(国务院令343号)。这两个规定只对网络出版管理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主要原因是网络出版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新业态。2002年总署与信息产业部联合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也由于时间久远,不可能对网络出版业制定出全面、系统的管理办法。

网络出版的国家法规难以出台的原因主要是网络出版不是传统意义的出版业,而是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涉及的行政管理部门不止总署一家。如何协调处理好“府际关系”,这是立法成功的关键,也是多部门协调配合有效支持网络出版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比如,出版总署是网络出版的归口管理行政部门,但是互联网的技术管理由工信部负责,二者如何协调网络出版的技术开发应用并用法规的形式加以肯定和保护,就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例如网络出版的业态之一网络游戏的管理权问题之争[18]。网易公司从美国引进的网络游戏产品《魔兽世界》于2009年7月21日通过了文化部的内容审批,但在未等总署的审批结果时,于9月19日强行启动服务器,实行商业化运营。11月2日,总署发出通知认为网易未经其审批,擅自运营《魔兽世界》,属违规行为,勒令其立即停止运营。次日,文化部表示,总署的做法是越权行为,因为之前按中编办“三定”规定,文化部是网络游戏的主管部门,而总署只有网络游戏出版物的前置审批权。两个部门如何协调管理网络游戏?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网络出版法规不易出台的原因。

三、妥善解决我国网络出版产业宏观政策问题的建议

2010年9月末,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出政发[2010]7号,以下简称《意见》)[19]。《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将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目标;提出了10项主要任务和8项保障措施。《意见》对推动我国网络出版产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意见》毕竟是宏观政策,具体到不同的部门,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我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解释。一个新政策的出台必然会伴随着一个或几个新问题的产生,论者结合上述网络出版业的问题和对《意见》的理解,提出几点建议。

(一)应制定统一的行业统计标准

《意见》第9条提出加快推进数字出版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尽快制定各种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标准、格式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管理和服务标准,完成数字出版、移动出版等相关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的制定,在生产、交换、流通、版权保护等过程中形成符合行业规范的数字出版业标准化体系,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些标准体系的制定是正确的。但是,这些标准都是技术标准,我们还应该尽快制定网络出版业的行业统计标准。这是我们的重大“政策缺失”。

“政策缺失”[20] 是指政策的实际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对政策的需求,它既表现为政策供给数量的不足,也表现为政策供给主体的供给意愿和能力不足,还表现在政策供给主体在执行和实践政策方面的能力和意愿的不足。我们仅愿意建立技术标准,而不考虑建立全行业的网络出版(或者称数字出版)的准确的统计指标体系标准,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对全行业准确定位和把握。

因此,论者建议总署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质监局和国家标准委员会等相关统计及标准部门,与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与网络出版密切相关的部门一道,把网络出版业态纳入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和统计工作中,科学准确细分下属的小类别(各个出版业态),这样才能总揽全局把握全行业的发展规模、趋势和发展状况。

(二)调整和优化网络出版业结构,突出发展社会效益好的出版业态

《意见》第6条要大力增强网游动漫出版产品的创作和研发能力,第8条在加快国家数字出版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中,要扶持以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为主的数字出版项目。对这两条意见论者认为值得商榷。

在整个网络出版业态中,有些是有重大的社会效益的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如数据库出版,有些是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兼有负面的社会效益的,如网络游戏出版。我们是选择有突出社会效益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还是选择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但又有负面的社会效益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利益集团会有不同的选择和评价标准。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网络游戏遭到了很多未成年人家长的严厉批评和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玩网络游戏会患网络成瘾症。网络游戏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政策问题。

安德森指出[21]:政策问题可以被定义为某种条件或环境。这种条件与环境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并为此寻求援助后补偿。进一步说,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益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公共政策问题。面对着社会公众的质疑,面对网络游戏具有强大的负的外部性问题,政府应该调整产业政策,对于网络游戏出版业采取“不鼓励、不提倡、不反对、不限制”的政策,除非生产制作网络游戏是用于对外输出和出口之用。

(三)修订网络出版法规应注意的问题

《意见》第20条提出要完善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出版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快规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这是网络出版业内产学研各界人士的共识。修订这些法规,论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我们应注意调整好政府部门的“府际关系”。林尚立认为[22]:各级、各类政府为管理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所形成的关系也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权力关系、职能关系、政策关系、监控关系、税收关系、预算关系、公务合作关系、法律关系、司法关系,等等。虽然政府间行政关系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从决定政府间关系的基本格局和性质的因素来看,政府间关系主要由三重关系构成:权力关系、财政关系和公共行政关系。从本质上说,这些关系就是一个利益关系。如何处理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论者认为应建立两个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一个部门协调制度。目的是以部门之间的互动去消解部门利益的惰性和弱化部门利益的刚性,解决涉及多部门管理事项的协调机制缺失矛盾。二是建立会议沟通制度[23]。用来规范、健全协调机制,包括健全跨部门合作的领导协调机制、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和跨部门合作的激励机制,解决行政协调能力弱和部门利益冲突的矛盾。

第二,修订法规,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并采取听证制度。国务院2004年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涉及全国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性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事先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按照《实施纲要》的规定,与网络出版有关的法规修订应通过行政听证会的形式来修改,就网络出版的产业发展战略、网络出版的市场进入和市场退出等重大问题的修订,要经过一个由“非民主化―民主自决化”、“经验化―科学化”、“简单化―系统化”、“非理性化―理性效益化”的修改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晓.网络出版,成就了谁的蓝海?[J].出版广角,2008,(1).

[2] 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登(上)[EB/OL]..

[7] 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J].中国出版,2006,(12).

[8] 陈生明.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9] 寇晓伟.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9)之2008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情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0] 郝振省.2007-2008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11] 柳斌杰.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12] 总署介绍.组织机构:科技与数字出版司[EB/OL]..

[14] 何春中.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N].中国青年报,2008-11-10.

[15] 文化部,财政部.中国网吧、网络游戏调查报告[R].北京:2008.

[16]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htm.

[17] 2009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国产网络游戏占主导[EB/OL]..

[20] 秦国民,王伟.制度视角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21] 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政策制定[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第5版).

第6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宏观背景:报纸发行量下降,但报纸网站访问量陡增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NAA)截至2005年9月底的最新统计,美国主要789种报纸的日发行量约为45153192份,比上年同期下降约2.6%(上年同期数据为46347669份)。627种星期日刊的发行量为49394406份,比上年同期下降3.1%(上年同期数据为50988079份)。

据纽约时报公司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纽约时报》的家庭订阅数已经从2002年的72.6万份下降到2005年的68.7万份,零售量从1999年的39.6万份下降到2005年的28.6万份。

与此相应,来自AC尼尔森(ACNielsen)2005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美国报业协会所属报纸网站的月访问人数已经超过4300多万人次,在最新9月份数据中,这个数字达到此项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而访问传统纸质媒体网站的人数占到网民总数的31.9%,绝对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8%。①

对此,美国报业协会主席John F.Sturm认为:“不管人们阅读的是传统纸质印刷报纸、报纸网站还是免费日报等其他形态的媒体样式,报纸依然具备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报纸网站的受众不仅在总量上正在增长,这些网站往往也是区域市场中领先的新闻网站。这清楚表明报纸长期以来享有的地位在网络时代并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②Sturm的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首先,网络时代报纸的影响力没有减弱反而增强,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内容为王”的媒体编辑理念。在Sturm看来,网站等新的技术形式所改变的仅仅是内容传达的载体而已,报纸能够在把握住载体的前提下提供有足够价值的内容,就能够维系甚至增强自己的地位。

其次,在当下的所谓报业“寒冬”时期,传统报纸能否抓住网络技术带来的新机会,对于自身的发展甚至生存显得至关重要。Sturm对于报纸网站这种媒体新载体的肯定,非常明确地强调了要抓住当前这个重要契机。

我们认为,所谓美国报业的“寒冬”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2005年以来,美国报业广告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报纸广告已经进入低增长时代。美国报业协会原先预计2005年平面媒体广告能增长4.1%,但实际数字表明第一季度报纸广告仅增长了2.4%,第二季度的情形与之相似,全年目标的达成几成泡影。由于百货公司并购、广告投入减少,报纸广告的一大支柱――日常消费品(CPG)广告萎缩不前。同时,电信、航空、电影等传统主要广告客户的广告都有下降趋势,只有分类广告和房地产广告的发展态势比较稳定。

第二,与广告经营裹足不前密切相关的是报业盈利的全面下滑。美国报业之王――甘乃特集团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利润同比下跌4%,从3.1亿美元降至2.97亿美元。而《纽约时报》第三季度盈利预计将大幅下滑30%,跌幅之深可能创同行之最,持续疲软的广告业务是造成利润暴跌的主要原因。

与报纸广告经营举步维艰相比,报纸网络版广告市场却迅速发展起来。美国报业协会认为,报纸网络版广告市场将是美国平面媒体今后的主要出路。该机构数据显示:2004年报纸网络版广告市场劲增26.7%,2005年更有望接近30%,达到20亿美元的规模。即便美国经济近来连遭油价和飓风的打击,2006年网络版广告依然可能出现25%以上的增幅。正是由于报纸网络版广告的强劲增长所带来的积极效益,2006年美国报业的广告增长预期将会进一步提升至3.6%。

因此,正如前文Sturm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全美各大主要报业集团纷纷在网络化方面投入巨大精力,以期通过多元经营手段来缓解市场压力。其中,纽约时报公司便是参与这场“触网”运动的佼佼者。

个案分析

1.纽约时报网站的基本规模

相关研究显示,到2010年之前,美国将有高达三分之二的家庭拥有宽带或高速上网设备。网络应用的普及不仅给传统报纸带来受众市场的争夺,同时也为传统报纸网络化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应用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纽约时报公司于1996年创办纽约时报网站()。

近十年来,纽约时报网站已发展成为网上最大的报纸品牌,2003年5月在《主编与发行人》和《媒介周刊》的评选中,当选为最佳报纸网络版。纽约时报公司所属的波士顿环球报网站()创办于1995年,是全美访问量最大的地区性网站,成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突发新闻、地方新闻和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它还为广告商和消费者广泛提供职业、房地产、汽车信息,比如BostonWorks在波士顿市区招聘服务中是最有影响力的。③

AC尼尔森2005年7月所做的调查显示了时报公司报纸网站在业界的巨大影响力:全美前100名报纸网站中,纽约时报网站在访问量、主动访问、网页浏览量、访问停留时间等各项数据中均雄踞榜首,波士顿环球报网站也在综合数据中排名第六。

除这两家影响力巨大的报纸网站外,纽约时报公司还涉足40多家网站业务,并设有各种类型的数据库以供读者查阅。2005年2月,纽约时报公司花费4.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在线消费者信息行业的领先者――。该网站成立于1997年,月平均浏览人次达到2200万,话题广泛、内容丰富,从健康、财经、食品、旅游等几乎应有尽有,主要为客户提供家居修理、汽车买卖、电影预告等资讯服务。

尽管纽约时报公司涉足网络业务非常复杂,但纽约时报网站作为网上旗舰平台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2002年,该站创造利润1600万美元,2003年第二季利润达430万美

元,2004年上半年又赢利1730万美元。④

2.纽约时报网站的主要服务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纽约时报网站主要的特色和服务:

(1)新闻信息的实时更新

纽约时报网站()并非纽约时报刊载内容的网上拷贝,由于印刷周期带来的局限性,报纸对于最新新闻事件的跟踪总是带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通过网络平台对信息实时更新,对于许多急于了解事件进展的读者来说,滞后性的局限不仅消除,而且能够为报纸提供一定的议题设置。因为技术发展使得通过网络平台跟踪访问者对于各类信息的兴趣非常容易,而这种对于受众信息消费取向的跟踪又可以为稍后报纸的出版提供一定的预告和指导。除了通过网站纽约时报记者采写的新闻外,在纽约时报网站右下方的APand Reuters(美联社和路透社)栏目中,来自这两家新闻机构的新闻信息也不断在网络平台上以最快的速度更新。

(2)时报文摘(Times Digest)服务

Times Digest服务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一项收费阅读服务,通过注册付款的方式,读者可以完整接触到包括专栏文章在内的所有全部内容,其价格比订阅印刷报纸便宜20%左右。

(3)免费网络版服务

与Times Digest服务相关的另一项服务是免费订阅服务,此项服务实施较早,目前纽约时报网络版80%的用户来自纽约以外,20%为国外用户,2002年已有1600万注册用户,目前人数约达3000万。这些网上订户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注册的方式操作,其数量的快速增长给纽约时报公司未来获取直接营收打下良好基础。⑤

(4)家庭订阅服务(Home Delivery)

由于技术发展的便利带来支付方式的多样化,纽约时报网站提供的网上订阅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多样、细致、人性化的订阅服务。任何用户只需输入自己所在地区的邮编、完成网上注册手续,就可以订阅《纽约时报》。订户还可以随时在线查阅订阅执行情况,甚至可以任意选择订阅期限,或在度假期间要求停止递送报纸或者改变递送目的地。

(5)相关服务功能搜索

如前文所述,纽约时报2005年最新收购的About. c om主要为客户提供家居修理、汽车买卖、电影预告等资讯服务。其实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类似功能也在不断增强。2003年5月,公司开设网络电影专题,汇集了《纽约时报》上20年来著名影评家的评论,回放1929以来的精彩电影评论,设有电影资料库(所有电影资料)、电影票务网(提供订票服务)、尼尔森数据库(提供周末预订信息)。该网站为影迷提供评论和评论园地,刊出电影指南、导演介绍、主要演员介绍,并提供全国电影放映消息、帮助读者网上订票等等。⑥其他类似功能还包括根据著名的纽约时报书评开发出来的网上书店等。

(6)数据库查询服务

纽约时报网站的访问者通过数据库查询的方式,可以回顾纽约时报自1981年以来的全部内容。此项付费服务通过多种方式来操作:首先,网站访问者可以直接通过注册购买的方式来获取下载阅读的有限期账号,并提供不同规模的打包优惠服务;其次,访问者可以通过订阅Times Digest(时报文摘)的方式来获得一定额度的增值服务,在一定范围内获得相关数据。其付费方式也是提供一揽子选择。对于1851至1980年间的报纸内容,目前纽约时报公司是通过与一家名为Proquest Archiver的专业公司合作的形式来提供查阅服务,基本模式也是通过购买注册帐号的方式。

(7)网络广告服务

纽约时报网站的网络广告服务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该网络平台提供了包括job market、real estate、autos等在内的多种C2C(客户对客户)广告服务。近年来分类广告几乎是美国广告市场上的唯一亮点,而通过网络平台操作分类广告服务较之印刷报纸具有更高的便利与效率。同时,网络广告和印刷广告实行联手经营的模式,通过吸引报纸客户上网,凡购买印刷版广告位的客户都可以折扣购买网上广告位,网络版的广告收入有25%来自印刷版分类广告。这种模式可以让客户在印刷版和网络版享有同样的推广宣传机会,比较具有吸引力。⑦

其次,充分发挥网络广告相对于印刷广告表现形式多样与丰富的优势。纽约时报网站很注重提供网络广告的多媒体(multimedia)服务,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融合的形式对广告内容加以体现。但总体来说,这种多媒体呈现方式在广告表现方面还有待加强。

(8)“数字纽约时报计划”

“数字纽约时报”计划并非一项特定的服务,前文所列举的诸多功能均与此相关。这项业务是纽约时报现任发行人小苏兹伯格“内容为王”理念指导下战略调整的一部分,已经连续两年赢利,2002年创造利润1600万美元,2003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达430万美元。⑧小苏兹伯格认为,《纽约时报》向受众出售的并不是报纸,而是新闻,是信息与知识。这种信息与知识,究竟是以纸张、胶片为载体,还是以无线电波、直播卫星、互联网络为媒介,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必须应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多渠道地销售信息与知识。⑨今天,纽约时报公司已经被列为全球最具创造性的500家IT公司,小苏兹伯格始终坚信“网络是成功的平台”。

启示:报业和网络业融合正逢其时

通过对《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网站的个案研究,使我们获得如下启示:

1.当前,美国报纸总发行量不断下降,报纸广告进入低增长时代,而报纸网络版无论访问量还是广告额都在快速增长,创办报纸网站或进军网络业正成为美国报业应对当前媒体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报业运营的管理者必须正视网络业的严峻挑战,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势而动、随势而变。正如纽约时报前总编Seymour Topping来华演讲时所言,美国报业有条重要规则:你必须接受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起伏,并根据市场的改变紧随其后地做出反应。

2.虽然美国报纸平面版发行量下降,但由于其网络版阅读人群的快速增加,总体看来,如果像《纽约时报》这样善于抓住机遇、积极行动,传统报纸的综合影响力将不减反增。我们不难发现,在纽约时报公司的网络业务中,纽约时报网站()始终担当着“主角”使命。纽约时报公司在进军网络业务时充分借助了“纽约时报”这个百年大报的品牌效应,充分利用其无形资产来开拓增值服务。

3.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网络业务的运作与平面版是完全分开的,纽约时报网站实行独立运作,不由《纽约时报》直接主管,资源上充分整合但机制上相对独立。纽约时报网站不仅依靠其母公司提供新闻源和网站内容,它还有单独的采编队伍,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这种运作机制对我国报纸的网络业务运作应该有所启示和借鉴。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博士生)

注释:

①②数据来自美国报业协会网站

③④陈昌凤:《〈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中华传媒网2004年7月16日

⑤《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联合早报》2003年3月27日

⑥纽约时报公司网,2003年5月30日

第7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网络报纸;收费;赢利

网络报收费率先从《华尔街日报》开始,并一直保持至今。事实上,许多网络报都曾提出过收费,但因负面影响过大,终究被迫撤销收费。《纽约时报》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7年连续两次停止收费。近年来英美网络报收费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大报不断提出并试行“收费墙”。2011年约10家美国主流报纸和数百家规模较小的报纸表示,已经或计划就其网络版收费。虽然不少报纸都担心会因收费而导致流量变少,然而探索收费新模式将有助于报纸在未来新闻业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收费网络报纸及其收费方式

1.收费网络报纸

目前实现收费的网络报纸主要有财经类、体育类和其他个性化报纸。

收费网络报中最成功的要数财经类报纸,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为代表。《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从1993年以来一直坚持收费,目前已有付费用户53.7万,居财经网络报榜首。比较成功的还有《金融日报》,付费用户26.7万。它们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含金量高和及时更新的内容产品。这类报纸的读者对价格不敏感,而对准确、迅捷和有价值的信息需求较高。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报纸借助其实力和品牌,凸显经济问题,规避意识形态冲突,根据不同地域和国家推出不同的版本,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金融时报》已经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订阅,而《华尔街日报》网站则有中文、日文、英文,分亚洲、美国、欧洲等多种版本。在我国国内,温州日报集团的网络报也开始收费,它们着力于反映温州民间资本和温州投资等问题,主要受众是关注温州的人或温州人,但由于受众范围小、受众人数少,收益还比较低,其发展模式还有待观察。

许多体育类网络报纸也在收费,如《密尔沃基哨兵日报》等。这类网络报的主打内容为独家、精彩的体育赛事及相关内容,受众为铁杆体育迷,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收入较高,对体育很狂热,但对价格不敏感。

一些有思想高度和社会公信力的报纸网站也实现了收费。例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类报纸因关注社会热点内容、展现社会良知而受到推崇,并成为推进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他们独立于政府,追求高度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其报道享有良好的声誉。

此外,不少个性化网络报纸也实现了收费。如《今日美国》提供与当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消费、资讯内容,以其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和多元化的内容为核心,在全美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另外,一些具备特殊资质的网络报,如国家权威党报也实现了收费。国内的《人民日报》在宣传政策和社会方针上具有绝对的优势,该报除前四版外的内容已经开始收费,发展状况还不明朗。

2.网络报纸收费方式

目前网络报纸的收费方式多种多样,占主导地位的是按数量收费、按类别收费、会员制和捐赠等形式。

首先,大多数网络报执行Freemium模式,即“免费+付费”模式。免费能够获得网络外部效应,提高流量,传播主流价值观,而超过收费临界点的内容则要付费。这些报纸主要是对深入、独特的内容收费,主要针对的是核心用户。大多数网络报有一定数量的内容是免费的,如果阅读大量内容则需按单位时间(周、月、季度和年)付费,此方式的成功案例比较多;有的网络报执行一定数量免费,超量部分按订阅量付费,阅读量越大单价越低的方式,如《金融时报》按年订阅则优惠20%;也有的网络报纸按免费、阅读数量和时间等方式交叉组合,形成多种收费模式,任读者选择。

其次,一些网络报纸根据内容分类来收费。这种收费方式主要通过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打包和销售。“一是对内容进行选择性收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有些内容免费,有些收得低一些,有些收得高一些,如珍贵的文献、档案和独家新闻。二是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度加工,重新整理组合,便于获取,提供给特殊受众,使简单的信息得以增值,成为新商品,对其收费。”①按内容收费取决于读者对分类内容的忠诚度。“读者忠诚度的建立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信息的质量;信息的时效;信息的差异性和信息的增值服务。”②

最后,还有一些网络报依赖于会员制或其他捐赠方式。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基本上是以忠诚会员和虔诚教徒的捐赠为主,辅以广告营收,形成会员制和广告收入相结合的方式。该报的捐款占所有收益的90%,广告收益占10%。网有50%的收入来自于会员资助,50%依赖广告收入。

二、收费网络报纸的营销方式及营销环境

1.营销方式

报纸网站的营销“是通过创新与差异化,为用户提供全新资讯服务需求的同时,创造报业增量营收市场”③,从而建立新的增长点。

收费的网络报纸有多种营销方式,主要有在本报网站营销(目前大多数报纸都使用此方法)和在大型购书、购物网站上的营销。报纸网站自身的电子营销系统还不发达,很难将营销效果最大化,必须借用其他营销渠道,如《今日美国》在Barnes &Nobles上推出Nook版本报纸,该版本每月11.99美元;还有的与新型电子终端结合进行营销,如《今日美国》推出Kindle版,该版本在亚马逊网上有售。

网络报常常制定网络版和纸质版的组合营销策略,实行差异化定价。一般来讲,网络报纸价格最低,纸质版价格高一点,针对不同的用户施展不同的策略。如《今日美国》的电子版前8周9.95美元,前52周99美元;而纸质版前8周19.95美元,前52周195美元。一些报纸的网络版价格最低,其次是纸质版,合订最贵。也有一些报纸的网络报价格最低,订阅纸质报纸的赠送网络报,如纸质《金融时报》每周28.97美元,电子版免费。打折促销与活动月也是网络报常见的营销方式。《华尔街日报》在促销周内免费开放部分或全部内容,并推出抽奖活动。

2.营销环境

网络报纸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的营销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收费模式趋于成熟。在网络报纸收费的过程中,形成了免费、广告、付费、电子邮件以及其他方式相交叉结合的模式,其商业模式逐渐成形。报纸网站越来越重视挖掘内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广告额不断攀升。美国报业显示,2010年的网络广告额首次超过了平面广告。未来网络广告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并将不断成为报社新的发展点。

网络报的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当代网络发展较快,操作性强的微付费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一般报纸网站在内无配套资金、外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少去开发收费软件,除非有可预见的较高收益。而当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支付方式成熟之后,大部分网络报纸才会收费。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也推动着网络报纸的发展。这些终端将在以后的新闻阅读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的知识产权状况趋于成熟,新闻业的产权逐渐受到重视,这为报纸行业的知识产权提供了借鉴。对于受众而言,其付费意识也正在不断变化,逐渐开始尊重知识产权。据英国和美国的调研数据显示,不愿意为网络报纸付费的受众比例在下降。

三、网络报纸赢利对策

目前国内网络报纸可探索以下几种赢利方式。

一是以广告为主的赢利模式。美国网络报纸虽然有电子订阅、内容深加工、捆绑服务等形式,但广告依然占主导地位。《华尔街日报》主编默里说,那些拥有广泛吸引力的内容可以用来创建流量和网络形象,从而提升品牌。目前国内网络报主要集中在竞争市场占有率阶段,通过广告赢利是内容发展的必经阶段。

通过策划来提高报纸的广告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报纸内容上设置广告窗口,鼓励读者根据自选提示点击或是绕过广告,提高广告的点击量;可以投放与内容相关性强的广告,让广告成为有用的信息,做到广告的精确投放;也可以“通过消费者相对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选择成本的降低提高市场需求;通过差异化消费菜单实现市场细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扩大厂商利润空间”④;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直接链接广告信息或网店,从而缩短新闻和广告产品间的距离,达到营销与广告产品的无缝对接;或者针对特殊订户免费发送电子邮件,提高受众黏性和阅读规模,并以广告来补贴免费邮件;还可以制作移动终端版,抓住未来发展的机遇,发展移动终端版本,获得刚刚崛起的发展机会,通过广告予以补贴。

二是“免费内容+免费调研”模式。通过电子报的反馈系统集中对舆情、受众喜好、阅读模式、阅读指数展开调查,精确分析网民的在线行为、兴趣和爱好。并以之作为网络报纸和纸媒的采编参考,以便提供最受欢迎的新闻、资讯和广告。

同时,建立整合网络报纸的电子出版物平台。该平台的优点是:上游报纸的议价权较低,下游用户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信息,并形成巨大的市场。若对该平台做精细化营销,构建容量大、特色强、分类精细的内容,便能在分类营销上有所作为。此外,还可与大型引擎公司合作,在合作中获利。⑤引擎公司具备巨大的信息抓取能力,能够最有效地将读者需求与内容联系起来,也能将付费内容抓取出来。

三是非金钱市场模式。逐渐接受风险投资、参股和吸引外来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提高报纸网站在非金钱市场上的价值,为网络报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党西民系深圳报业集团博士后;原平方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注释:

① 厉国刚.报纸网络版收费问题探讨[J].中国报业,2010(7) : 36~38.

② 郜书锴.技术驱动下的报纸网站盈利空间[J].中国传媒科技,2009(5) : 59~61.

③ 梁泉.报纸网络版收费有待探索的报业增量市场[J].传媒,2009 (7) :39~41.

第8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网络环境的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为会计原则带来了新鲜血液。下面谈一谈不同于传统会计原则的新思想:

(一)环境适应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许多企业为了适应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经营方式的变化,满足世界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利益,已经抓住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在其网站上鼠标点击之间,超常数量的企业财务报告数据可以提供给许多信息使用者。超强的计算能力使几年前还不能提供的高质量信息成为可能,企业还可以提供实时报告,这种变革呼唤改变财务报告准则的性质。当然,准则制订者同时可能需要寻求新的机制以适应新型信息技术快速革新的报告实务。目前企业财务报告的环境正处在从完全是纸质基础报告向几乎全是电子基础报告演变进程中的初级阶段,会计环境的改变迫切要求制订新的行为准则,以提高网上财务报告的质量。当然,应该说传统的会计原则本质上也是适应环境的产物,但是正是由于网络环境的产生才进一步促使了传统会计的变革,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更应该强调它。因此,网络会计准则的制订的动机就是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更好地规范信息披露。制订准则时一定要把环境的适应性放在优先位置。

(二)充分披露原则。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提供比传统方式更大规模的信息成为可能。以前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而没有要求披露的信息,现在由于成本的降低,是完全可行的。因此,网络会计准则应该提高对企业信息披露量与质的要求,更充分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三)技术统一原则。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标准并不统一。实践中,信息技术标准产生的范围很广,即便是由一个公司制订的,只要市场接受它或者因为产权标准符合整个行业的需求,或因为这个公司控制整个行业,就可成为行业标准。从本质上来说,网络信息披露应该是全球化的,从长远来看,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信息的交换。因此,与传统的准则不同,网络会计准则应该对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力求统一,以方便使用。

(四)安全可靠原则。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安全性始终是网络应用的一大课题。网络会计准则应该关注网络信息披露的安全性问题,应该要求企业采取安装防火墙等必要的措施保证所披露信息的正确性,以及保护它们不被未经授权的修改。

(五)适时更新原则。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技术标准的统一不能成为拒绝新技术的理由。一旦有更好更成熟的技术可以应用,网络会计准则应该适时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是应该要求企业对以前的数据进行转换,以保证数据的连续可比。

二、网络时代会计准则中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规定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带来了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应该能够设想,未来的网络会计准则可以考虑突破传统的会计假设,要求财务报告增加非货币计量信息、非财务信息、相对价值信息和事前预测信息等等。还可以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加大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披露力度,鼓励财务报告的差别化。但是,网络时代对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财务报告发布的技术层面上,传统会计准则对此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因为以往财务报告传播形式单一、技术含量低。而在网络环境下,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技术性越来越强,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在会计准则中加入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以下谈一谈我在这一方面的一些设想:

(一)网络会计准则应该推动网上信息的格式统一

未来用于信息披露的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有很大不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或许有一天会取消纸质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只是在网上发布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者亲自去取财务报告。网络会计准则应该对于网上发布财务报告的表述方式进行统一。因为,技术上实现网上发布信息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目前可以用电子文档(Electronic.paper)、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HTML)或者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还可以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等。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方式日新月异。网络会计准则应该对披露的技术标准作出规定,以便于信息的传播和使用。这一方面内容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适时改变,但要始终以有利于信息披露为根本目标。

(二)网络会计准则应该对网上信息的完整性进行规范

网络会计准则应该规定当一个企业提供其他诸如纸质报告或新闻公告形式的信息时,网络版本的财务报告应该包括与其他披露形式的相同信息。网络版本信息不能与公开披露的版本相冲突。如果确因某种原因,在线电子文档不能提供原版本的所有信息,那么应该指明还未充分披露信息的事实,以及明确告知如何获得这些未披露信息的途径。反之,如果网络版本提供其他版本没有的额外信息,则应该明确告知披露额外信息这一事实。企业对于网上披露的会计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准则,甚至提供详细的信息而与任何准则都无关。但应披露有关信息是否按会计准则以及是按什么准则执行的,其理由是什么。而且,相应的界限一定要分明。另外,哪些是经过审计的,是谁、按什么标准审计的也要详细披露、界限分明。完整性还体现在,如果在线财务报告与其它格式版本具有同样的内容,但被分成几个单独的在线文档以便于下载,那么所有部分都应在公司同一网页上一起显示,并且提示各文档之间适当的交叉参考。如果企业的整套财务报表可以从网上下载,但财务报表的各独立部分(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注以及审计报告等)也可以单独下载,应该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如果企业在网上公布历史数据概要,则要明确表明产生这些数据的会计政策。

(三)网络会计准则应该支持补充信息的公开化

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经常都会有信息公告发布。如果一个企业已经公布的补充财务信息并不能被广泛地获得,那么企业应该在网上提供,以利于所有的利害关系者。而且,应该让使用者自己决定由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与其决策相关,而不是由企业代他们作出决定。

(四)网络会计准则应该鼓励信息披露的多语言化

国际化的企业越来越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母语可能不同。如果企业主要信息使用者的阅读语言不同于网络财务报告所用的语言,应给使用者提供企业报告语言之外的财务信息版本,以鼓励使用者尽可能广泛地利用网络。目前已有很多网站提供多语言支持,这在技术上并不困难。网络会计准则应该鼓励信息披露的多语言化,并对提供的语种、翻译问题、审计问题进行规范。比如,要注明以哪一种语言的版本为准,或者哪一种是经过审计的。

(五)网络会计准则应该推动信息披露的交互方式

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具有灵活性,允许报告单位与信息使用者双向、直接、快速沟通,共同完成实时报告,从而能比传统报告模式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并进而减轻信息不对称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网络会计准则应该鼓励交互式信息披露模式,对其应用方式、相应的责任进行规范。同时,交互式信息披露方式也是对信息使用者差别化从而提供不同信息的必然要求。

(六)网络会计准则应该鼓励信息披露方式的多媒体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应再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要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网络财务报告应该把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更为简明易懂。采用报表的方式来交换会计信息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最有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但这种有效和节约是针对手工会计和传统信息传输的技术条件而言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这种有效和节约将不再成为阻碍其他信息揭示方式出现的理由。因为有效是针对用户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而言的,相对于纯粹文字化的信息揭示来说,表式信息可以以有限的资源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而且使用户的阅读变得一目了然;但图像化信息相对于表式信息来说,也许更具有简明易懂、直观明了的优越性。在更注重效率和简单的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更为简明易懂的信息不会为会计信息的用户所接受。如果会计信息的揭示按照这样的一种思路来发展,那么,未来的会计信息揭示一定会是一种表式信息与图像化信息并重的局面,从而使得老练的投资者和幼稚的投资者的划分,不再成为会计信息揭示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所以,网络会计准则应该鼓励信息披露方式的多媒体化,并对其方式进行适当的规范。

(七)网络会计准则应该对企业网站的安全、及时更新、链接的顺畅以及下载的方便提出要求

第9篇:网络文学行业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广告;发展;多媒体气象信息;趋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0960-04

Discuss and Prospect about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Advertising

WANG Qian1,HOU Ya-hong1,MA Hong-xu2

(1.Liaoning Meteorological Video Center, Shenyang 110016, China;2.Lightning-protect Technique Service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Network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in China, Introduced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systems on network in some countries where the network and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are highly developed and put forward the inevitabilities in the trends of meteorological industry to network.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advertisement;development;multimedia meteorology;direction; economical benefit

1 引言

随着气象信息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全国各省市气象台纷纷成立影视中心,“气象人”自己精心打造的节目走上荧屏,同时也带来的可观的广告收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的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电视气象广告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日本早在《日经商务》2004.11.8号上就已经发表了《已经不能再依靠电视广告――电视万能的谎言》的文章,指出电视广告已经在走向衰落。因此,我们需要坐下来认真思考以下的问题:我们的电视天气预报广告还可以吸引观众多久;当电视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时我们将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媒介更加广泛有效地将气象信息传递给用户,同时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我想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答案只有一个:国际互联网。

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2.1 网民人数

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发展走势良好。

中国网民总数的快速增长已被世界所瞩目,但12300万网民在中国13亿的总人口中仅占9.4%。这说明尽管中国的网民总数大,但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目前还很低,未来的发展空间比较大。

2.2 网民年龄

从普及率上来看,仍然是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7.2%,高出半年前8.6个百分点。25~30岁间网民普及率以19.4%居第二位。年轻网民确实是网民中的活跃分子。

笔者在此想强调的是,这批网络普及率最高的年轻人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将会成为社会人口结构的中坚,他们所掌握的网络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并且由于年纪的增加而离开网络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忽略。与此同时,新一代“网络年轻人”又会成长起来,这意味着中国的互联网至少在用户方面将会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2.3 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电视和报纸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民选择的比例分别为网络82.6%,电视64.5%,报纸57.9%。此外,杂志、书籍和广播也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选择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可以看出,对于网民这个特定群体来说,网络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最后是广播。对于广大网民来说网络已经是比电视媒体更加便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的手段。

2.4 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是网民经常使用的三大网络服务,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浏览新闻66.3%,搜索引擎66.3%,收发邮件64.2%。

选择比例在31%~44%之间的网络服务构成了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的第二阵营,主要包括论坛/BBS/讨论组43.2%,即时通讯42.7%,获取信息39.5%等,在线影视收看及下载37.3%,在线音乐收听及下载35.1%,文件上传下载33.9%,网上游戏31.8%。

网上校友录,网上购物,个人主页空间,博客等共同组成网民选择比例一般的第三阵营,选择比例都在30.0%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虽然,天气预报作为信息仅排在第二阵营的第三位,但其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如前所述,网民们既然已经将网络作为比电视还要迅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来利用的话,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当他们想要外出或旅游时,不会特意等待电视天气预报,而只是在网络上点击一下“天气”呢?当然,出于严密性的考虑,目前还尚无有关“天气”的具体点击率的统计,笔者认为这也将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而进行深入探讨。

2.5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关于非网民的相关统计。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36.6%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8%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7.9%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9.3%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上网费用贵”等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8%之间;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以下。

由此可见,“不会上网”和“无条件上网”占了将近70%,如果我们进一步加强网络使用的普及教育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并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中国未来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是无比巨大的!

2.6 世界互联网渗透率状况比较

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但低于发达国家互联网发展水平。从中国互联网内部发展情况来看,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城乡之间,互联网发展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从中小学生的上网情况来看,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而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

经济发达的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很高,分别达到了49.8%和68.6%;邻近中国的日本和韩国的互联网发展程度也比较高,平均每3个人中至少有2个是网民。因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明显落后,但发展空间还很大。

3 网络广告的优势浅析

3.1 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

首先,让我们关注以下几组数据:美国东部时间今年2月7日(北京时间2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浪(Nasdaq:SINA)今天了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显示,新浪第四季度广告营收继续高速增长。

在截至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新浪的净利润为1170万美元,每股收益20美分。2005年第四季度,新浪的净利润为1380万美元,每股收益24美分。新浪表示,网络广告业务在该公司总营收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3%。2006年第四季度,新浪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44%。新浪CEO曹国伟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预计网络广告业务未来两年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他同时称,由于更多的广告客户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开宣传攻势,新浪预计广告营收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有关数据表明,2006年的互联网广告收入有望164亿美元,比上一年上涨31%。据估计,到2007年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195亿美元。

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统计和预测,日本的网络广告费用2011年可达7417亿日元示)。

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并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统计数据显示,搜索引擎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15.71亿元,增长率达49.52%,预计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达48.20%和40.60%,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32.73亿元。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以及各种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门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正在产生较强的市场分流和资源挤压作用,搜索引擎2006年的收入增长率领先门户网站11.16%,预计2007年、2008年分别继续领先27.98%和25.6%。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已开始在应用层面步入快车道,网络广告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3.1.1 网民数量高速增长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前提

如前所述,中国拥有12300万人的网民,而这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仅占9.4%,其巨大的发展空间不可忽视。

3.1.2 广告效果得到认可是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所依靠的支撑:

广告的目的在于为企业树立形象、引起顾客兴趣,对受众产生影响,留下美好的印象,使顾客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最影响网民消费行为的广告中,网络广告成为继电视广告之后的主要影响广告媒体之一,其次分别是报纸广告和杂志广告。而在了解网络广告对网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的情况发现,网民认为网络广告对其消费行为很有影响的占10.6%,比较有影响的占29.0%,有点影响的占41.3%,很少影响的占14.7%,没有影响的占4.4%。应该说,从网民对网络广告的了解程度上来看,网络广告还是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艾瑞市场咨询(iResearch)根据《第一届艾瑞网民网络习惯及消费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网民点击/观看广告后会促使自己产生对该广告主的购买行为,其比例为52.6%。35.4%的网民表示不知道,属于可能购买也可能不购买的情况。

不同行业网络广告主齐头并进我国网络广告如此强势发展的源泉:

更多的传统行业的广告主热衷于网络广告的投放,是网络广告业欣欣向荣的预兆,网络广告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源泉,不会仅仅局限于IT业产品的广告主,网上房展、网上车展成为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网络广告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网络广告没有让网络公司一夜爆富,但却是网络媒体连绵不断的财源,随着中国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业必将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产业,值得所有关注网络经济发展人事的热切关注。有关市场调查报告表明,网络广告对美国普通消费者们的影响力正在加强,而电视广告对这些人群购买欲望的影响力却正在减低。美国普通消费者经常通过旅游网站来了解旅游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了解信用卡信息,通过网络广告来了解房地产抵押/投资信息。在电影、汽车及电子产品等领域,电视广告的影响力出现了逐步减低的趋势。

3.2 互联网广告的独特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广告作为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备受关注,并且被作为一个新广告媒体的代表而广受赞誉。同传统的广告媒体相比,基于网络媒介的网络广告拥有众多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优点,已经受到众 多用户的青睐。笔者认为从网络广告主要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

网络广告传播是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把广告信息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可以说是风雨无阻的传播。网民可以在任何地方的Internet上随时随意浏览广告信息,这些效果是传统媒体是无法达到的。实际上这正是网络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传播优势之一,体现在网络广告上就是可以面向全世界。不过,这个优势对于很多客户来说,似乎并不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广告针对特定区域的人群,而不是面向所有人,否则会导致吸引力以及广告效果下降。例如,保健药厂商希望广告的受众是需要保健药的人群。这样的要求也导致一些传统的行业对网络广告产生一种误会,比如房地产,因为房地产商服务对象具有强烈地域性,主要面向一个城市的居民和企业。因此,在当地的报纸、电视台、路边投放广告,效果无疑比"面向全世界"的网站要好。可以这么说,无论什么企业其营销策略归根到底都要针对于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中央台的广告收入虽然多,但同全国众多的地方媒体相比,也只是小头。由此可见,网络广告传播的广泛性的这个特性,还没有完全体现为网络广告的优势。

3.2.2 网络传播信息的非强迫性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户外等传统传媒在传播信息时,都具有很大的强迫性,强迫观众接受它们所传播的信息;而网络传播的过程则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这一点同传统传媒有本质的不同。从人性化的角度看,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是一个非常得网民心的优点。不过,从广告效果上来说,传统媒介信息的强迫性传播固然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够保证广告信息为人所接收到,实际上有利于广告的经营。多数的广告客户在考虑投放广告时所考虑的往往是该广告能否让更多的人接收到它,而不是让更多的人主动去选择它。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其开放性和自由性是前所未有的,借助网络传播优势的有力翅膀,在传播的空间自由的翱翔。

3.2.3 广告受众数量的可统计性

我们随处可见的一种主流观点是:传统媒体做广告,很难准确地知道有多少人接受到广告信息。而在Internet上可通过权威公正的访客流量统计系统精确统计出每个客户的广告被多少个用户看过,以及这些用户查阅的时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从而有助于客商正确评估广告效果,审定广告投放策略。

但是,实际上广告受众的数量是无法统计出绝对数量的,用点击率来衡量条幅广告的效果本身就是错误的,网络广告的作用并不只在于你是否点击。因此,根据这个所谓的统计数量来评估广告效果,其结论是荒谬的。

3.2.4 网络信息传播的感官性

网络广告可以使消费者能全方位亲身“体验”产品、服务与品牌,还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交易和结算,这些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相比之下,同样是在媒体上进行销售活动,无论是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还是报纸杂志的邮购,都无法同网络竞争。从这一点来看,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广告确实体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3.2.5 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对于网络广告,只要受众对该广告感兴趣,仅需轻按鼠标就能进一步了解更多、更为详细、生动的信息。最能够体现网络传播交互性的是电子商务网站,这类网站对商品分类详细,层次清楚,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易。

3.2.6 网络传播灵活的实时性

在传统媒体上广告后更改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可以改动也需要付出很大代价。例如,电视广告发出后,播出时间就已确定。因为电视是线性播放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播出时间改一下,往往全天的节目安排都要重新制作,代价很高,如果对安排不满意,也很难更改。而对于网络广告而言则容易多了,因为网站使用的是大量的超级链接,在一个地方进行修改对其他地方的影响很小。网络广告制作简便、成本低,容易进行修改。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带宽的改善,为了追求更好、更震撼的效果,网络广告的制作会越来越复杂、体积会越来越大,修改也会相应的提升成本,同电视媒体广告的差距会越来越接近。但是从目前来说,修改一个典型网络广告的成本和难度都比传统媒体要小的多,这就是网络广告对于传统广告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4 气象信息广告进军互联网的设想

4.1 互联网气象信息发展现状

气象信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气象信息的产业化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文雅虎,中文MSN,新浪,搜狐等著名的大型网页均有气象信息或天气预报的链接,可见其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经过数年的发展,笔者发现国内各大网站的气象信息页面依然是内容匮乏,形式老套,大多依然采用地图,文字,天气符号这些最基本的表达方式。[2]

在此以中文雅虎为例(如图2所示)。

图2 中文雅虎天气预报页面图

图3 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

不仅是大众网站,各气象专业网站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枯燥的文字说明,晦涩的气象专业用语,这样的网站或页面如何吸引互联网用户?如何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服务产业化的规模?如何在未来的网络时代真实体现气象信息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在气象服务产业化高度发达的日本是怎样的现状呢?

参见图3的日文雅虎气象信息页面截图:

这里能够检索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地区预报,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防灾信息;各种天气指数,如洗衣,紫外线,雨伞指数;顺应季节变化的如冬季的感冒指数,皮肤指数,夏季的啤酒指数;机场,高尔夫球场等特殊场所所需的特殊预报,如风速的实时预报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并且可以实时调用卫星云图,细致到可以预测各地区未来6小时以内降雨云系的动向,更加直观地了解和预测天气状况。而且还设有专门解释一些气象用语和天气现象的天气指南链接。试问,如此亲切,内容丰富多彩的信息网页怎能不受用户的欢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然而,上述仅仅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使用文字,图像的预报方式。近年随着日本宽带网实现普及,价格趋于合理等网络条件的成熟,日本的气象服务产业迅速做出反应,在互联网上立即推出多媒体信息服务,既将电视天气节目在网上推出!最著名的有日文雅虎的e-天气.net。

在每部气象短篇播出之前均有2分钟以内的电视广告,在播放窗口的右下角也有广告链接。当然这还没有计算在进入播放窗口之前节目列表页面可适当利用的空间。那么,日本的网民对这一新推出的多媒体网上气象节目的评价如何呢?大多数人持支持肯定的态度,如有节目形式新颖;与普通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相比,其知识的覆盖面更广,但解释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想考取天气预报士资格,成为节目中的一员等等评价。当然,持批评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出无法在苹果机上欣赏到节目;商业性太强(指广告)。然而笔者认为,前者可通过技术的改进增强节目的兼容性;后者当然是气象服务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无可厚非![3]

4.2 我国多媒体气象信息节目如何走向网络必须未雨绸缪

一个是枯燥乏味,一个是丰富多彩;一个是尚未起步,一个是正在逐渐走向完善。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当然,网络基础建设直接决定了网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宽带的普及。电信的责任笔者不想深究,但作为气象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高速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必须灵敏地觉察到中国网络经济巨大的潜在市场的魅力。在这一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必须做好从软件到硬件一系列的准备。

网络经济的发展必定水涨船高,随着时代的进步,宽带势必实现全民普及,网络也将会超越电视媒体,然而我们的网上气象信息如果还停滞在今天的水平,那么这条“气象船”必定会被网络淘汰而沉没!如果我们及时制定对策,改进制作水准,当高速网络经济到来之时,必然会形成气象信息的卖方市场,理所当然地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丰富多彩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民众的同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理直气壮地分得网络经济的一块大蛋糕。

5 结束语

网络经济的大潮势不可挡,正如当年占领电视媒体一样,未来,或许就是明天,谁占领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经济的命脉。面对13亿人口的中国,这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市场,其魅力是无限的。面对未来几亿的网民,高速的宽带,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自己的节目推向网络,我们也无法抗拒网络经济巨大经济效益的诱惑。这也是摆在气象服务产业化决策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党红.电视气象节目的价值要素浅析[J].辽宁气象,2003(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