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精选(九篇)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

第1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疗养员;生活习惯;健康指导

生活方式包括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行为嗜好和思想方法等。疗养院服务对象来自四面八方且大部分是老年人,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各有差异,对良好生活习惯的认识也各有不同,部分疗养员由于对日常生活中危害健康的生活习惯认识不足,不知不觉就远离了健康。我科自2006年以来,对疗养员实施了生活习惯健康指导,纠正了部分疗养员的不良生活习惯,加深了与疗养员的沟通,增进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率。现将具体措施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住疗养员494人次,全部进行了生活习惯健康指导,并对部分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大量抽烟、喝酒、饮食及睡眠不规律的疗养员进行重点强化健康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

2健康指导措施

2.1组织学习健康知识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可以转化的,既可以向健康转化,又可以向疾病方面转化。如果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学习健康知识,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理念,把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学会经营健康,管理健康,还要舍得投资健康。借鉴古今中外成功的养生保健经验,结合自己的身体素质、健康状态、生活习惯等,运用科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健康的养生保健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自我保养和锻炼,维护自身平衡,才能保持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享受健康人生。

2.2合理的饮食指导 “民以食为天”,说的是人类不吃东西就不能生存下来,食物对于人,首要功能就是维持生命。任何一种或几种食物都不能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全部营养,挑食、偏食、贪食都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应提倡食物多样化,什么东西都要吃。但吃什么东西都要有个限度,不能多吃,食用谷物、肉蛋、蔬菜、水果、豆类制品、奶类制品和油脂等多种食品,就能达到合理膳食的要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下降以及膳食中某些营养摄入不足而引起营养素缺乏,又确实需要补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时,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地选用保健食品或营养素补充剂。

2.3适当的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益健康,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常识,但是在开始进行身体锻炼时却不能盲目行动。由于每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工作性质、锻炼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运动项目、锻炼方法和运动量大小等也要有所不同,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健康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运动方式,安排适当的时间,坚持进行锻炼,才会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年龄较大,身体欠佳,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快步走、慢跑、爬山、跳舞等活动,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可在室内原地踏步、甩手、下蹬等,只要活动适当,对身体都有好处。

2.4有效的心理疏导一个人快乐不快乐,通常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而是当事人的看法、心态和情绪决定的。人的一生烦心的事会经常遇到,如果不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形成负面效应,变成心理负担,那是极其有害的。不良情绪能够致病,而性格开朗、心胸坦荡、乐观自信、心态平和的人却活得愉快、潇洒。我国历来倡导仁者寿,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离不开社会和生存环境,老年人历经风雨几十年,尽管过去的社会角色不一样,但现在都是寻常人家,百姓生活,保持平和心态,崇尚社会公德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能够对社会有一颗感激的心,对他人有一颗善良的心,对自己有一颗满足的心,心中就会充满快乐,就会愉快地面对生活,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并从中获得身心健康。

2.5中医理论指导中医理论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有生物钟,而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也相符,按照生物钟的规律作息,有利于人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符合生物钟规律的习惯,如按时起床和睡觉,饮食有节,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就促进了身体健康。相反,起居无常、饮食无节、劳逸无度,破坏了人体生物钟规律的习惯,就加速了身体的衰老,甚至引发疾病缠身。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的起居、饮食、学习、锻炼、娱乐等日常生活能够按照生物钟的规律,培养自己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常、充足睡眠、饮食有节、按时进膳、学习有时、继续充电、运动适量、坚持锻炼、娱乐适度、勿过劳累,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就能够使身心保持平衡,不断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延缓衰老,是对健康和长寿十分有益的。

3讨论

第2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飞行人员;健康管理;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R8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1-02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健康管理广泛应用行人员疗养中是必然趋势,其模式主要有标准模式和飞行人员自我管理模式。

1标准健康管理模式

1.1信息采集

飞行人员入住后即对其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包括目前主要不适,饮食习惯、运动情况、吸烟及饮酒情况,现患病及用药情况等,并填写评估问卷,包括5部分:代谢性疾病风险评估、健康生活方式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肿瘤风险评估、心理状况评估。

1.2 健康体检

包括飞行人员常规体检、心理测试、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甲状腺彩超及亚健康检测、人体代谢热层像仪、骨密度检测仪、动脉功能检测仪、精神压力检测仪、人体成分分析仪及大型数字减影设备、CT、磁共振、伽马刀、无痛电子胃镜、大型胃肠彩超等各种检查。

1.3健康教育

每周安排1-2次健康课,包括保健常识、养生知识、常见慢病知识、心理测评分析、心理卫生营养知识等讲座。

1.4制定干预措施

飞行人员大体检后进行体检结果分析,针对危险因素,分级分层确定干预措施。结合风险因素评估报告,对飞行人员的慢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治疗与干预方案,通过饮食、生活方式、运动、理疗、药物等一系列干预手段实施干预,定期监测干预的效果。

1.5建立数据库,出院后跟踪服务

建立飞行人员健康档案数据库,为医护人员长期跟踪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与疗养飞行人员建立电话、短信、网络联系,及时掌握飞行人员信息,便于跟踪服务、指导。

2飞行人员自我健康管理模式

2.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利用疗养的便利条件,根据体检医师健康指导,飞行人员自身每天进行膳食记录,在就餐时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逐步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并持之以恒。

2.2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运动干预措施主要分为有氧运动、抗阻(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三种,根据疗养期间飞行人员训练大纲,结合每位飞行人员的身体状况、运动爱好,在集中训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每周运动3-5次。充分利用疗养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在运动的同时,充分享受日光、空气浴。

2.3学会调节自身情绪

根据测试结果心理医生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同时,飞行人员自身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在生活中避免不利情绪,保持健康情绪。

2.4体检后按医嘱坚持治疗

在飞行人员体检中及时发现需要治疗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代谢综合症、慢性颈、腰椎病、关节退行性改变等情况,并采取疗治结合的方法,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飞行人员对自己所患的慢性病在了解病因及治疗方法的同时,积极配合治疗,并不断消除致病因素,以确保疾病治愈后不复发。

第3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作为健康类媒体,记者、编辑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每天传播健康信息,但自己却不遵循或不相信,这又怎么能说服别人呢?

所以,让记者编辑们总结一下自己这一年的健康心得,也算是这一年对自己的健康生活有一个交代。通过我们的总结,也希望帮助各位读者回顾这一年的生活,看看我们的健康状况有没有变化,我们又为健康做了哪些努力与改变。

转眼又是一年至,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在不停地穿梭,紧张的工作也使人不断地透支着自己的身心健康。作为一本权威健康杂志的主编、编辑,带头健康从我做起,理应经常给读者一些启迪与交流。

我经常会被人问及:“作为医学杂志的主编,您是如何保健养生的?到底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合理的,你自己是如何做的”等等这些问题,希望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益于健康的方式方法。每到一处,几乎都是如此。

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时代,人们追求健康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但在回答共性问题的同时,往往又存在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下面来看看我这一年的健康方案、执行程度和健康程度吧。

方案依据

中医问诊与西医生物学诊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到了更年期的边缘,最明显的是经期量减少,经期延长,心脏感觉心慌,一个月发生2次,一次3~4天,偶有性情急躁现象。西医查体:激素水平正常,生化指标一切正常。心电图:心动过速。

体质情况 略显气虚。

脉象 脾虚,饮食不能及时得到运化吸收。

处方制定

效法道家养生,态度决定健康

睡觉是我的第一处方。睡觉的时间基本是:晚11:00至早5:00。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如果时间允许,晚9:00至早5:00为最佳。

首先,要有正向的健康态度,只要在内心建立坚定信念,那么将无惧于任何疾患,获取身心健康之喜。同理,心效法,道法自然,按照这样的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时,也顺应“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的自然规律。

春天,大地阳气升腾,地力恢复,人就要去耕种,去顺应百花生长。夏天,万物蓬勃、茂盛,人体与整个大地都处在一种“旺盛”的状态之中。秋收冬藏,秋天果实成熟,是收获的季节,就意味着成熟的季节及时修身养性。冬天,一场大雪覆盖大地,整个地力进入滋养休息的状态,为来年的恢复做好准备。

为此,要习惯顺应自然法则,不能长期违背,人一旦背离了自然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立即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在饮食上,2012年,基本保持一周一天中只吃水果与蔬菜,保持体内环境环保。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绝对不可以胡吃海塞,必须保持一定的饥饿,也就是平时说的吃饭吃到八分饱,这才对健康有利,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因此,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这样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养心,拥有一种敞亮的心情

每天晚上打坐安神30分钟。

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佛性,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发现开始,秉乎于心。拒绝喧嚣,复归宁静,这大概应该是我们现代人要想获取健康必须要做的一种良药养生的功课。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健康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安宁的同时,对春花秋月有一种纤细的敏感, 让月进人心,心就会变得疏朗和明亮。如果人们真能安静 ,心获清风明月,宁静地去看看烂漫山花,那你的心情也会如花绽放,保持孩子一样的天真。

选择古朴的生活态度来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我们古人最朴素的方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获取健康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太极运动

早上6~8点,运动1~2个小时。

走入太极,是在潜意识当中一直都有的,但没有真正地学习与锻炼。一是因为没有时间,二来认为自己身体还好,想等到退休再去学习。

八月的一天下午,因心脏又一次发生心动过速而不舒服,晚饭后就想通过散步来缓解症状,不经意间侄女带我来到了一个地方,我顿感惊讶地问“这是哪里?”侄女说是公园。在这里工作多年,一直不知道在此闹市居然有一个这么大的公园。公园人声鼎沸,但运动有序,曲径上徒步者方向如此的一致,首尾相接。交谊舞、健子操、羽毛球、太极……这不是我想学的太极吗?见武者立身中正,轻灵洒脱,拳势舒展大方,柔中带刚,正带着学员练习。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运动处方就是它了——就此与太极结下不解之缘。

师傅先进行拳理方面的理论学习,然后再行拳法,一招一式地练习。学习锻炼中,慢慢发现太极原来如此博大精深。

太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哲学范畴,自其产生、发展至形成完整的体系,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太极拳“理根太极”,以其“中国传统文化全息映照”,在其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太极拳吸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乎全部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展现自然生命精神的人体文化。要深入领悟它的哲理内涵,才能打好太极。

太极拳充分吸收了宋明理学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太极图的五层结构理论,兼收并蓄道家的养生思想融合于《易经》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中,体现出儒家以“仁”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与“和谐”为用的人生价值观。

太极拳缓慢、柔和、轻灵圆活的运动特点来源于对太极之象、数、理的比附,在练习原则和方法上要求顺应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体现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太极整体观,追求内外合一、形神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合。

太极拳以一种和谐的身心体验和感受践行了以人为本、仁义当先的伦理道德内涵,把武术技击性与传统伦理思想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超越了攻防技击的具体含义,对于健身、防身、提高人格修养大有裨益。

练气、重意、调心构成了太极拳功法的三层次内容。太极拳象其形、取其意、用其理,是太极哲理与拳术运动完美结合的典范,堪称“哲学拳”、“理学拳”、“美学拳”、“养生学拳”。

太极哲理不仅在形而下的方面指导和完善着太极拳的技术体系和运动体系,还从形而上的道德层面对人精神的升华和生命的意义给予思考和启示,体现出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精神与和谐的价值理念。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我也在用心揣摩练太极的要领,如立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慢慢地就开了窍,“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随着一遍一遍地演练,那一系列天书般的枯燥要领,慢慢都变成了妙不可言的体验。

第4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心态平和,能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从容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反之,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表现为冲动、易怒、浮躁、焦虑、不满、自私与极端自我、依赖性强、报复心强,不能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事等等。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痛苦,也容易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温和、豁达的性格,才能理性、平和、宽容地面对校园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才能与他人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协调行动、化解矛盾、消除冲突,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相互帮助、协作,促进校园和谐。

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与人交往的频率高,关心他人,待人友善,乐于分享他人的快乐和忧愁,对人热情、正直、友好、尊重,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容易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有健康、理性的积极心态,保持心态平衡和心理和谐,从而实现与同学的和谐相处,最终构建和谐校园。而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心理健康、使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创建和谐校园,一方面要减少学校负面事件发生的几率,增强校园和谐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和谐,探索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疏导与化解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在学科教育、心理保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互动的机制,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拥有乐观、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构建和谐校园有许多事情要做,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如果消极颓废、瞻前顾后,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因此,每个学生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对构建和谐校园充满必胜信心。要努力学习,积极开展活动,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乐观应对,以饱满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困难,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学生拥有宽容、谦让等健康的人格特征。在学校生活中,与同学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必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冲突越来越大。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要努力塑造学生宽容、谦恭、忍让、诚信、友爱等良好的人格特质,做到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积极消除和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为促进学校和谐贡献力量。

(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体现之一,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遇事要冷静,善于克制忍耐,决不冲动,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言行,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珍惜自己的前途和美好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对健康心态的塑造起着基础性作用。个人文化素质高,就会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问题,理性对待社会问题,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低下,往往会非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和发生不当的言行,很容易因社会和生活变化而产生不良心态,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先进文化的熏陶,对于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和保持至关重要。应当大力发展学校公共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多元的健康文化产品,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为塑造健康的心态奠定文化基础。

(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要营造和维持校园和谐,就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有效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可能发生的偏激言行,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珍惜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和谐。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常见的心理问题,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塑造健康的人格。举办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如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与成才、消极情绪的调适方法等等,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面,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通过开展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咨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排解困惑、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要关心和做好心理、行为有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化解内心冲突,克服障碍。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积极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教育,对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立即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有效的帮助,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重新获得健康。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预防网络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预防体系,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

4.疏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个人处于挫折、困境中,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如果不能适时宣泄出来,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心理疾病、极端行为。所以,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困惑和关注热点,掌握其心理动态,预测其发展趋势,建立学生交流、倾诉的平台,如采取个别交谈、设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法,让学生自由倾诉烦恼、忧愁和苦闷,把消极情绪宣泄出来,避免其不良心态、不良情绪的积累和恶变,保证其心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环境,为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让人倍感温馨、愉悦、满足和安全,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其独立的人格,维护其自尊、权力、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建议,激发并保护其创新精神,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育学生见利思义、先人后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培养他们真诚守信、谦恭礼让、友好宽容的美德,理性对待同学间的矛盾,避免冲突、化解矛盾、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同学关系。

参考资料:

[1]吴黎宏.略论精神和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1).

[2]陈少涵.论“和谐德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1).

第5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何谓健康长寿?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指人在躯体、心理、人际适应和精神道德上的良好完满状态。“长寿”更好理解了,70岁称有寿,80岁称长寿,90岁称超长寿,百岁称人瑞。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有相应的养生之道,即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正确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才能走向健康长寿的美好人生。

2015年,我年满85岁,早已跨进“长寿”之年。目前,我的身心状况仍然良好,并满怀信心朝着”超“长寿”的目标迈进。我将自己的健康长寿养生之道回顾总结如下。

动脑养生人的大脑,用则进,不用则退:人的思想,经常学习就进步,不经常学习就退步。我退休以来,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通过继续读书看报,坚持勤用脑子.保持脑子灵活敏捷:坚持读书学习,保持思想与时俱进。同时,我还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一些事情写成文章。若要落笔写成文章,就会迫使自己更多地用脑子,使自己的思想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和先进性。待自己的作品见了报,出了书,能与广大读者见面,就会获得更大的欣慰。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俱全,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健康老人。

步行养生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来自运动。老年人若要通过运动来达到健康长寿,就必须坚持“三有”(有恒、有序、有度)和“三不”(不攀比、不争强、不过度)。运动项目很多,必须找到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让自己能够长期坚持,真正有利于健康长寿。退休后我利用住处附近的自然条件,选择到公园散步,因为到空气清新、环境优雅、富含负离子的公园漫步,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这不仅对人的精神健康有利,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多好处:促进关节活动,改善肢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脑功能:促进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呼吸调节,改善呼吸功能。

择食养生人到老年,整个生理状况、各器官的功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基于此,老年人的饮食选择及安排,不能等同于普通人,应该有独特的选择和禁忌,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把食物特性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消化能力等因素结合起来,坚持择食养生。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遵守饮食原则,”七八分饱,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一日三餐巧安排: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注意选好食物,区分宜忌,选好吃法,防止误区。我特别注意了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避免吸烟酗酒和摄取过量的脂肪、盐、糖等不健康习惯。酒我是历来不喝的,但吸烟却早年就上了瘾,导致自己的咽喉、气管和肺部都疾病丛生,后来我戒了烟。成功的经验就是自己的决心:当众宣布,言必有信,如若食言,行为可耻。而脂肪、盐、糖等摄入过多的问题,我过去也有过,结果带来诸多疾病,后来自己也下决心改掉了坏习惯。

第6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在此期间,我们自学了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面授课程给我的印象最深。学习了专家的专题讲座,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全体学员和老师都普遍产生共识:这次培训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安排得当,收获很大,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第7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自我管理

为提高老年慢性病病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从老年慢性病的特点、我国老年慢性病的现状调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这在老年慢性病的全程治疗、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慢性病自我管理

1.1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定义指的是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通俗一点说,慢性病自我管理即是"在医生的保驾护航下,病人自己照顾自己"【1】。

1.2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模式一方面需要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来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自信心,让病人有能力、有信心自己照顾自己;另一方面,通过在技术上(培训医生),政策、环境、资源上支持医生在日常诊疗时为病人提供帮助,支持其进行自我管理【2】。

2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的构架

慢性病自我管理并不是简单地将全部的疾病任务交给病人,而是强调病人也是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之一,与整个慢性病保健系统融为一体。展示了以支持病人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性保健服务的框架。从中可以看出此模式整合了病人、卫生专业人员、卫生系统及卫生机构的系统改变、社区资源与政策以及更高层次的积极政策及环境。

2.1老年病人日常的自我管理

老人得了慢性病之后,对待慢性病,有两种极端的做法:一是完全依靠医生,自己对自己的健康不负任何责任。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因为:①没有足够的医务人员来满足为数众多的慢性病人的服务需求;②绝大部分慢性病是不能根治的,医疗服务只能起到控制或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3】;第二种做法是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去看医生。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因为,虽然病人自己在管理自己所患慢性病方面能做很多,但绝大部分病人毕竟不是卫生专业人员,缺乏卫生专业知识的自我保健不仅不能控制疾病,甚至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⑶

因此老年人对自己所患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焦虑、害怕,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也不能不在乎,任其自由发展。需要在接受正规检查治疗,医务人员的照顾指导下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安全用药,避免诱因,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并且坚持定期复查。

2.2社区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需要社区医护人员与老年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教给老年人如何更好地与医生合作、与医生交流,使其同时也能从卫生专业人员那里得到正确的、合理的、高效率的服务和支持,将病人的自我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的慢性病管理的目的。

2.3医务人员对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和随访

慢性病自我管理如同一座桥梁,帮助医患双方建立起共同参与管理慢性病的新型医患关系。因此,任何一个慢性病保健服务系统都应将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例行的任务。医务人员应定期回访,建立动态观察机制,让老年病人安心。

2.4卫生系统对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的支持

卫生管理系统如何培训医生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具有良好的服务方式,信息系统的支持。由于许多慢性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及管理任务(不良情绪,疼痛,气短,疲劳等症状管理),慢性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社区应首先开展针对老人慢性病的健康讲座,并且对某些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有专人上门讲解,定期连续的服务。

3小结

总之,通过在社区持续开展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让每位老年病人学习到自我管理技能及信心后承担日常的疾病管理任务,加上来自医生及社区的自我管理支持和随访,能使慢性病人主要依靠自己控制所患疾病,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余荣安.我国老年慢性病护理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6.

第8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本文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师范生从事未来职业之必须。(4)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三、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愉快、顺利、圆满地度过和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在讲“情感” 一章时,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在挫折和艰难险阻面前,才不至于失去理智、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从而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四、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某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引发严重的神经性抑郁、疑心,内心极度苦闷,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嘲笑自己,每天走路时不敢抬头,每当抬头时,总觉得人们都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为此而焦虑、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状况恶化,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精神状态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对此,通过咨询和多次谈心,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冲突、苦闷,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某些忧虑、疑心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并对他内心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进而又调动班干部,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在其生活中、学习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以积极的姿态进行交往,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最后这位同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识水平差异,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切不可盲目行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9篇: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从现代心理学回归中国传统文化

刘志超老家湖北,因早产而自幼体弱,上中学时还有神经衰弱。由于接触武术较多,为了强身健体,他从小就开始练气功、武术,大一点以后开始关注生命和健康,这些与他后来学习心理学并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不无关系。中学毕业刚到福建上大学时,刘志超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而且神经衰弱、慢性咽炎、肠胃炎比较严重,加上长期练习散打导致的伤痛,他吃不下、睡不着,异常痛苦。逼着自己吃东西的同时,他感受到散打这种运动过于剧烈,开始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健身方法。在老师的指引下,他开始练习太极拳和静坐。一两年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很多老毛病都不知不觉地消失了,由此更激发了他坚持练习的信心和决心。

毕业后,刘志超成了一名职业心理咨询师。工作中,他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心理是健康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相互影响。在面对心理问题时,西方心理学有很多方式方法去改善、去疗愈,但有时也收效甚微,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在对生命和健康进行深入探索、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和学习之后,2008年他明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整体健康观更吸引他,更加深了他对健康的理解。从那以后,他将中国的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西方的心理学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太极加静坐,修身养性

刘志超介绍,太极拳、静坐、按摩等传统养生方法,注重呼吸、动作、意念相配合,从而保持人体气血通畅,达到由内而外的一种和谐状态,起到健身健心、修身养性的效果。

多年来,刘志超一直坚持锻炼,一般每天早晨5点起床,静坐一小时,练太极拳一小时,以达到动静结合;晚上则以静为主,静坐一小时,9点就入睡。对于常人来说,这样的锻炼很难做到。其实,时间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有三五分钟闲暇时间,也可用来静坐,让自己呼吸缓慢、均匀、柔和,大脑排除杂念、安静、专注。同样地,太极拳对场地、时间的要求也不高,完全可以利用零碎时间进行。

除了动静结合,刘志超也非常注重睡眠和饮食。睡眠方面,早睡早起,尽量回归朴素自然生活。饮食方面,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注重营养丰富全面,尽量每天吃到20种食物,早餐、午餐七八分饱,晚餐少吃或不吃。

推广养生知识,传播健康

因工作关系,刘志超经常接触社区居民,他借此推广传统文化和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保健按摩、太极拳、茶道等,很多居民从中受益。如:有一位阿姨肩膀不舒服、腿疼,刘志超教给她几个简单的按摩方法,她坚持一个月左右,症状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刘志超说,当初他和居民分享这些按摩方法时,很担心这些方法太简单,大家不重视、不坚持,结果很多中老年人都能够坚持,效果相当好。对于太极拳,刘志超想提醒的是,很多人对太极拳有一种误解,认为太极拳似乎就是表面所看到的太极操、太极舞,其实太极拳是一种内在的气血运动,练习时不仅要注重动作,更要注重呼吸和心态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