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第1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养心”的境界。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健康与长寿诸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确认: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作用。而影响人体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个人因素中,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均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医学研究也表明:除饮食起居之外,人们情绪的好坏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人们心理平衡的作用足以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当人们遇到精神压力而处于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均能引起生理上的某些异常改变,如果时间较长、反复发生,则可能由人体生理功能性的改变逐渐演变为器质性损伤。足见,缘于心理失衡而导致的诸多心理疾病是最终形成生理病患的主要诱因之一。

作为一个自然人,其健康的标准应当是:“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这就是说,一个人不仅要在生理上保持健康态,更要在心理上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如果能够让人们的心理经常保持平和、良好的状态,诸多生理方面的疾病便能够避免或是延缓发生。

人的心理平衡,是人的某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矛盾在认识和感情上获得解决的表现,是人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客观性的反映。

那么如何判断人们的心理是否健康呢?

一看,能否达到人格的完整与社会发展相和谐。人格,反映了个体的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大凡心理健康的人的整体自我感觉良好,他的气质、性格和理想、信念等都是积极向上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均能采取恰当的灵活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合理、稳妥;对于外界刺激不会作出行为偏颇的不良反应。

二看,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愉悦、满意的情绪多于悲、忧、怒等消极的情绪,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以保持喜怒哀乐和正常的心理状态,心情总是开朗和乐观的。

三看,能否做到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相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看,能否做到与他人友善相处和社交关系的正常态。心理健康的人总能善于和乐于与他人相处,经常相互友好交往、良好沟通,不仅能了解和理解他人,也能为他人所了解和理解;对社交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为充分的安全感,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

五看,能否正确面对客观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的环境及现实情况,能够作出客观的评价,正确对待;能够主动适应外界现实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接触;有充分的自信心,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突发事件能够沉着应对,恰当处理。

六看,能否充分了解自我并正确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自知之明和较好的自控能力,生活目标明确,且能努力进取,做到知足常乐,始终保持心理平衡。

纵观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有关“养心”的论述比比皆是。我国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开局篇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学观点,以强调人的生理平衡与心理平衡,精神安适与预防疾病的相互关系。我国古代儒学先师孔子亦提出:“学而忘忧”和“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学观点。是说,在静心学习中可以使人忘却忧愁,有助于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绪稳定,于健康有益;学习知识可使人扩大视野,舒展胸怀;讲究仁德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于对养生贵在“养心”的理性思考,为提升人类自身健康的质量,我们还须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航船,主宰自己的心理状态,强化心理修养,使心理始终处于积极健康的常态中。因此,应当努力做到――

应在不断地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明确养生须先做人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好坏,品德如何,对于生命的益损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要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经常保持心态恬淡,神清气爽的良好状态;做到侃快乐观、心胸豁达,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保持心绪平稳。此即达到心理平衡,实现养心长寿的重要所在。

要注意凡事须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心理健康之人均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做不到的事不要去做;遇到哀伤之事不可悲痛过度;于惊恐面前,要善于保持头脑清醒,沉着应对之;遇喜乐之情,亦不可大喜过望,时刻保持良好的自制能力,做到心态平和。此为达到心理平衡、养心长寿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好方法。

应努力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以消除不良心态。当一个人的情感受到压抑之时,不要自寻烦恼,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高雅爱好,从中寻求新的乐趣,获得美感与享受。当你将全部注意力都倾注到自己的爱好中时,一切烦恼和忧愁、苦闷与焦虑等情感问题便会被转移和消化掉,这样便会使你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这是养心长寿的一个秘诀。

还须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生活环境。这不仅能使自己可以经常得到关怀和温暖,感受到生活中的无限乐趣,而且还会使你在遇到烦恼和忧愁之时,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一处宣泄之所,并能及时得到家人、朋友和邻里的善意化解,不至于久郁成疾。此为实现养心长寿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之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养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被更多地赋予时代特色和科学内涵。

作为人类养生的先决条件和保证,养心先行的理念已经被世人所接受和推崇,形成现代养生新的原则――

平衡原则缘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贵在平衡。因为人体自身存有很强的自我平衡功能,人们只需进入不用主观意志进行支配的自然状态,就足以有效调节人体的平衡,维系人体健康的自然态。

辩证原则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重性和两面性,养生实践也不例外。因此,人们对“养心”为先的认识,在思想认识和养生实践中都不可步入绝对化的怪圈,力求避免不顾自身特点的养生死套路和条条框框的制约。

回归原则回归自然的心理养生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内核。人们只有依托自然生存的环境,不断增强自身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方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的侵扰,提升自我生存的质量和养生的成效。

第2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的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病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时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学属于生物科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包括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人体生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及各系统、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能够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具有应激能力”是以前对生理健康所下的定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临床症状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指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是由躯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组成的。

基于生理健康的定义,作者认为健康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必须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是,生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对狭窄的,只包括躯体的生理健康这一个方面。现在的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活动及肌张力均处于最低的正常水平,维持机体基本的生理机能,有利于降低和避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健康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自然界物质发展到高级形态的属性,是人体特殊部位的活动结果。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以及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这4种特质;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自控能力较好,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个人所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人际关系正常,能受到别人的信任。(3)心理健康的人未来目标明确且切合实际,不断的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良好心态是人与社会共同交融的产物,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有机综合体。心理健康三条标准表现在:(1)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出现有两种极端,均不利于自我成长:一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高傲自大,这会出现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之表现;二是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算心理健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2)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社会规范和环境能约束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但个体需求往往不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和环境,甚或两者发生冲突。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甚或社会问题。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3)悦纳自己。衡量心理健康的第三条标准是喜欢还是讨厌自身,即悦纳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要对自己如实了解,还要愉快地接纳和欣赏自我,但绝不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错误行为给予宽容或欣赏。这要求自己要正确对待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欺骗自己,不憎恨自己,促进自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处于“亚健康”甚或“亚临床”状态,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甚或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我国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心理紧张、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以及营养过剩、代谢失调和不良行为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因此,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到最佳程度,才能杜绝和避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3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可以说,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后者又是前者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神经系统指挥的生理活动协调的有机体,所产生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心理状态不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状态。身体健康的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平稳,心胸开阔。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营养调摄和锻炼身体,还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以确保自己的身心始终是健康的。

患病的人们,由于生理机能出现异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导致心情焦虑、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所以,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情绪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的保健措施。

3.2 心理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心身医学认为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认为,很多生理疾病,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在众多病患中,由于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疾病的占10%左右,间接导致疾病的占50%以上。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因素占35%。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导致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神经等系统中的多种疾病。心其原因在于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后者是调节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因此,心理因素能作用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其产生的作用是双向的。

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偏头痛等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力强,对工作专心,不善于放松休息,能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B型性格与A型性格正好相反。统计分析显示,如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A型性格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B型性格人群,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机体长期处于紧张、恐惧、抑郁尤其是关系较为密切的焦虑、愤怒、敌意等情绪状态,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可升高血压。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认为焦虑、求全责备、激动、冲动行为、刻板主观为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性格特点;西方学者也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格特点与冠心病患者相类似,具有A型性格的基本表现。消化性溃疡病人一般不好交往,秉持因循守旧的顺从行为,高依赖性,创造性差,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可见不良情绪是众多导致消化性溃疡因素的组成部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易烦恼,压抑愤怒、敌意或怨恨在心里等是偏头痛患者的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心理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视其为心因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有高的心理应激、不良情绪体验多和压力的长期存在,这会使自主神经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这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患病率水平仍在不断提高,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探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过程中,精神刺激和心理紧张因素在部分癌症患者发病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精神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使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致癌因素容易趁虚而入,成为恶性肿瘤的诱因。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受过社会刺激和爱生闷气的人,特别是吃饭生闷气的人较其他人易罹患胃癌。另外癌症有自愈现象,原因可能为在良好心理状态下,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所致。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后,癌细胞生长被阻止或造成无法适应的状态,癌细胞被正常细胞取代或转化为正常细胞。相反机体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显著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癌症病情日趋恶化甚或病死。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心理状态与预后紧密相关。如果患者得到患有癌症,精神全面崩溃,可能不日撒手人寰;相反如果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坚持合理化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的患者不仅坚强地活下去,生存率不断提高,还能继续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融入正常社会。

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无时不刻地影响其生理健康。性格孤僻、内向的人,遇事不和家人、朋友沟通,自己又解决不好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期作用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数量增加,改变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呼吸和心率等生理现象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生理“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发生,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心率过快,会降低睡眠质量间和睡眠时,明显增加了疲劳感和不适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后,可引起胃肠道运动减慢减弱,导致消化不良。原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如果经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度日如年,茶饭不思,不思进取,最终也会一病不起,处于郁郁寡欢状态。因此,要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更要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感到心情持续不畅时,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到医院看门诊心理医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自身处于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还是从医学专家们对健康的理解,都充分地体现了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善,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能使机体在一种良好的、旺盛的状态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是非常有益于机体健康的。

第3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首先,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健康意识对调节个体的健康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事业和幸福的保证,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之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才会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健康,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卫生常识,注重保健,就会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去克服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自觉维护健康。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知识的普及,只要你把健康放在心上,就不难找到健康的金钥匙。

其次,要做维护健康的主人,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是由占30%的先天因素、占50%的生活方式因素和占20%的不断进步的医学技术因素决定的。

一要定期了解和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充分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制定具体的完善健康计划,并将计划付诸行动,及时用药或调整生活状态,未雨绸缪,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或控制其发展。

二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心来自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和进步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增加了很多负担,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生活不规律、频繁的应酬、过量的烟酒、不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缺乏等导致很多富贵病发病率大幅增加,还使许多老年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大打折扣。因此,保持健康要从年轻时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合理饮食,正常作息,加强锻炼,打牢身体健康的基础,还要减少对健康的透支。健康如同一个零存整取的“存折”,只有不断地储蓄,才能使“存款”的余额不断增加,进而使人拥有一笔巨大而宝贵的健康财富;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进行健康储蓄、不注意保养和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健康存折上的余额就会逐渐减少,甚至会由于透支而出现赤字,最终使人疾病缠身、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要管住嘴,迈开腿,凡事量力而行,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获得健康,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三要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及时治疗存在疾病。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为追求健康长寿而乐此不疲,但一辈子不得病只是一种奢望,对于病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体验,经常有人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也有人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得了病,不要讳疾忌医,不要觉得自己身体好就忍着、抗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要把原本花小钱可以看好的病拖成大病,甚至直到不可救药了才想起去医院,并过分地迷信好医生、进口药、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时病重,医生能给病人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即使病最终被治好了,有些病人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以前一样,这样既浪费金钱,又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第4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1.2.3.2  肢体康复护理:偏瘫肢体是否恢复,语言功能是否恢复,关系到患者生活质量及能否重回社会,直接影响患者心态,急性期康复护理,重点放在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及促进患者功能功能恢复上,保持偏瘫肢体各关节处于功能位置,仰卧时患者侧上肢处于伸展位置即置肩外50°,内旋50°屈曲40°或使用肩托保持肩部正常解剖位置,健侧卧位时后背挤放一个枕头,使患者躯干稍向后倾,并呈放松状态,患侧卧位时,头用枕头支持,可以确保患者舒适背后放一枕头,呈放松状态,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下用枕头支持,在神经恢复过程中,除药物治疗外还必须通过按摩、被动运动来维持对运动器官的刺激,恢复肢体的活动功能,同时也可以防止韧带痉挛、肌肉痉挛、肌肉静血栓形成[2],按摩受压皮肤处避免压疮、肺部感染的发生,又可锻炼患肢及背部肌群,增强肢体及躯干肌的肌力,病情稳定后给予被动或主动关节活动度的运动,从近端关节至远端关节进行屈曲、伸直、外展、内收屈踝等运动。恢复期康复护理,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每日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对于卒中患者而言需要掌握的原则是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后方可开始康复治疗,尤其对进展性卒中,一定是病情不再进展48h后再进行康复治疗[3]。

    1.2.3.3  语言康复:对失语者应尽快找到有效的沟通方式,掌握与失语患者的交流技巧,如与说话时用短句或熟悉词汇避免长而无用的谈话,当患者听不懂时应重复简单的词句,并用手势帮助理解,鼓励患者说出常用物品的名称,刺激语言康复。

    1.2.3.4  饮食指导:给予低盐、低脂饮食,饮食适量、定时、定量,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饮食,切勿暴饮暴食或过分饥饿,多食新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青菜,如菠菜、芹菜等,保持大便通畅,少食动物内脏,帮助患者戒烟酒,保持病区环境清洁,同时告诫家属不要抽烟,避免患者被动吸烟,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

    1.2.3.5  药物指导:脑卒中病人病情较重,用药复杂,应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及用药时间,特殊用药使用的注意事项及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自我监测,如使用抗凝药、肝素抗栓酶会出现牙龈出血、呕吐等情况及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牙龈出血等,一旦发现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1.2.3.6  出院指导:重点是让患者及家属掌握防病、保健知识和加强自我护理能力。在患者出院前,有计划、分阶段、有系统地进行脑卒中的防治、保健饮食调节、康复训练,使患者及家属掌握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酗酒、吸烟、高脂血症、心脏病、TIA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2.4  随访方法:①研究工具: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②研究方法:由两名专业人员采用上述研究工作对入选病例进行追踪随访,随访时进行评估,采用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自我保健能力健康行为实施情况,主要转归发生率,通过比较结局良好者与结局不良者在不同变量之间的差异,对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差分析,分析康复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2  结果

    通过2年的随访,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在自我保健能力、健康行为实施情况、重复住院率、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

    表1  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保健能力(良、差)健康行为实施率的比较(略)

    教育组与对照组自我保健能力比较,χ2=42.8,P<0.001;健康行为实施率比较,χ2=62.2,P<0.001

    表2  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病死率、重复住院率的比较(略)

    教育组与对照组死亡人数比较,χ2=9.91,P<0.05;重复住院人数比较,P<0.01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心身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而建立的整体模式病房,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生活质量是指人体生命存在的同时,生物、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接受及时的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后,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造成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紊乱或失调、生活质量。本观察显示早期介入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让患者参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从而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感受到他人尊重与关心,并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各种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患者不能进入角色或患者角色行为得不到家属理解与支持的现象,因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众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健康教育已成为脑卒中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患者反应效果最好,最满意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重要内容。通过健康教育唤起患者及家属的强烈康复的欲望。同时,适当给予心理支持方能消除抑郁情绪,促进主动锻炼,心理康复贯穿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功能恢复。

第5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内高校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个体完善的人格,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充分地发展。心理健康水平是个体人格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可以充分适应学习和就业等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储备,为大学生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个性和气质,例如大学生群体的朝气蓬勃、勤于思考、乐观向上等良好的个性和气质,都是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现。

1.2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工作水平

在高校专业课教学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直接决定专业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这是由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将会极大地刺激和带动大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更加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够逐步培养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产生对所学专业持久性地学习兴趣。反之就会对专业课教学内容产生枯燥感和厌恶感,进而对专业课学习产生畏难和抗拒情绪,非常不利于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提高。

1.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为高校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群体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就能对高校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理智客观地对待高校管理部门提出的新政策和新要求。开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2现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2.1教育方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单向度的特征,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包含许多内容的综合性教学科目,单纯地番堂教学的方式,不但人为地减少了教学工作内容,而且很难形成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长此以往,非常容易导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许多高校采取思想政治课教育课专题教学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T作作为心理学学科教育的一项教学内容。部分高校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和知识讲座等方式,代替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也就难以从根本二掌握学科教学工作的规律。

2.3高校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

当前国内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特别是没有充分发挥高校政治辅导员的作用,这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变相的浪费。3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建议和思考笔者认为,未来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主要应从高校、教师和政治辅导员及大学生群体i个层丽共同努力和推进。

3.1高校要尽快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管理和学科体制改革过程中为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选派等工作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尽快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学方式革新工作上要尽快探索适合学科教学特点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式和重复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第6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糖尿病 护理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59-01

糖尿病是内科常见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考虑,通过对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观察教育前后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及该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病例均来源于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35例糖尿病患者,男76例,女59例,年龄在40至76岁,无严重并发症。诊断符合《2011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1.2 方法。由护士负责对入院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每周一次,并且每个出院病人都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通过发放宣传单及面对面讲解等形式继续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随访结束后发放调查表,了解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变化以及对疾病相关基本知识知晓率的变化。

1.3 健康教育内容。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糖尿病患者讲解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的基本知识。②告诉患者该病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症状完全可以控制,不会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消除患者对该病的恐惧心理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告知患者积极调节心态,消除精神紧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可以延缓该疾病的进展。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戒烟、限酒、食用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肥胖患者应限制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预防便秘,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④适量的体育锻炼。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合适强度的体育运动,以运动后无明显身体不适为宜。⑤告诉患者糖尿病是终生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保持血糖稳定,应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药,切不可擅自减药及停药。⑥定期到医院及社区门诊测量血糖,有条件的患者可购买血糖计并教会患者家人测量血糖的方法,自行测量血糖。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前后行为变化。与护理健康教育前相比,糖尿病患者吸烟及饮酒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变化。

表1 教育前后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例(%)]

时间例数吸烟与糖尿病酗酒与糖尿病肥胖与糖尿病高盐饮食与糖尿病高脂饮食与糖尿病心理因素与糖尿病教育前13566(48.54)62(44.28)74(52.85)46(32.86)60(44.85)58(41.42)教育后135117(86.41)124(85.57)129(90.00)114(81.43)122(87.14)100(71.42)X213526.7127.5630.2134.2118.9819.28 表示与教育前相比P

2.3 糖尿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分析几种因素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首先将所要分析的因素进行量化,以是否患糖尿病为应变量(是=1,否=0),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BMI、吸烟、饮酒等12项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分析有6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年龄、BMI、饮酒、高热能膳食摄入、吸烟。

3 讨论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冠心病、脑卒中、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2],是医院的重要职能,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3];了解不良行为习惯在该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保持了良好的心态;掌握糖尿病自我保健知识;是临床药物治疗糖尿病有力的辅助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之前,多数患者缺乏对该病的基本知识,多数患者存在着吸烟、饮酒、缺乏适量的体育锻炼、饮食习惯不健康等不良生活习惯且由于生活、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不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通过住院期间及1年随访中的健康教育,多数患者了解了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是糖尿病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自觉养成了戒烟、限酒、适量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保持良好心态的健康行为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必将成为保持血糖稳定,延缓并发症进展,增进糖尿病患者健康的重要行为疗法,必将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糖尿病有益的补充。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2010,18(4):32-33

第7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一、前言

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

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教师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如果懂得心理学有关知识就能更好的和儿童沟通,减少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可能。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要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表现出更大的生活满意度。而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意识的产生较晚,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低,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制力差,抱负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教育儿童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悦纳,体会自我的独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叫他们去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和满足感;同时教育儿童要学会客观、理智的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与言语训练

实践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及言语障碍,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对儿童进行听力与言语训练,矫正言语发展缺陷,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主要教育渠道就是学科渗透。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提供个别辅导

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授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补充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不断创造机会让儿童去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节假日慰问、义务劳动、各种体育锻炼和野外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6.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听觉障碍儿童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自主学习的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要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赞许,让儿童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和儿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儿童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卑微感中解放出来,儿童的心理品质就会在学习中得以健康发展。

7.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

(1)国家与政府层面。国家与政府要为所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要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

(2)社区层面。良好的“社区照顾”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听觉障碍儿童情感需求,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社区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改变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真正把它们当做社会的一个成员来看待,让他们加入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儿童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3)组织层面。主要指听觉障碍儿童学校。良好的学校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最大限度矫正其心理缺陷外,还要做好对儿童就业前的培训与指导,为就业做好心理与技能上的准备。

(4)家庭层面。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精神支持、家庭教育与指导、经济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朋友的社会网络支持、志愿者支持等。家庭层面的支持是距离儿童最近的社会支持形式,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4).

[2]李柞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3]李慧聆等.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绿时代出版社,2006.

第8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健康作为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至关重要的前提。领导干部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仅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媒体披露: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自杀的例子就30多起,原因大多因心理问题引起的。中央已意识到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中央也进行了相关的条例,如:2012年十报告中也有相关内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1、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

2、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正确的自我意识(三)是情绪稳定乐观(四)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五)是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六)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七)是人格品质相对稳定。

三、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及原因

(一)不适症状

1、疲劳:主要表现为感到身体劳累,常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工作厌倦,工作兴趣和激情减退;诱发心理疾病。

2、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对于领导者来说,焦虑多疑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肌体健康产生的焦虑。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难以应对自己承担的工作而焦虑不安

3、强迫心理:反复多次进行同一件事,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有些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工作上求全、求好。这种倾向虽有好的一面,但是当事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常使自己陷于一种痛苦的境地,强迫自己去想一些无关紧要的念头,从事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

4、抑郁心理:多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语速缓慢或整日沉默不语;感到力不从心,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自卑甚至绝望、厌世。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专向测试,领导干部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倾向中,抑郁比例最高。

5、躯体化症状: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悸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有研究表明,经常感受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而又无法发泄或释放渠道较少时,会转而表现为躯体的不良反应。

中医有句古话,叫“百病皆由心生”。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的许多躯体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不能自我调节,疾病就会发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二)原因

干部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环境复杂、工作任务艰巨等外因,也有自我素养欠缺、调适不够等内因。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造成心理紧张。“

2、竞争压力过大致使部分领导干部心理有些扭曲。

3、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四、领导干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随时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领导干部更是如此。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合理调整情绪。合理调整情绪就是要把握好情绪,可以通过转移法,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自我暗示法等,总之,一旦不良情绪来了,就要学会有意识的把这些不良情绪转移开,这样紧绷的神经就可以松弛一下不良情绪常常可以得到减轻或排解。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会宽容。宽容即宽恕,能容人要学会小事糊涂。古人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大事不应糊涂,但小事不妨糊涂些,做个“难得糊涂”的人。这样,你会生活的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2、保持平常之心。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涉及自己名利的事件和人物。作为领导干部,平常之心的实质是淡泊名利。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世无忧。一个人如果没有平常之心,就很难应付不顺利或忧愁的时候,从而怨天尤人,增添许多烦恼。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人就生活在围城里面,进去的人确实想出来,外面的人确实想进来,搞的都很累,都很辛苦。

(四)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1、认清自己的角色。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厚薄,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不妨浅交,注意保持适当距离。对别人不要苛求太多,否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2、克服挑剔心理。挑剔心理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表现在经常以指责、抱怨、批评、唠叨的口吻讲话。领导的赞赏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总之,宽容、赞赏是领导者克服挑剔心理的良药,也是实施有效领导、提高个人威信的重要途径。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用赞赏的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建立起良好的上下关系。

3、培养幽默感。是选择一个严肃的领导者还是一个乐观的领导者,可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去选择那些乐观幽默的人。在工作中,一个领导者有一定的由职位权利带来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能力或命令能力。除了这种能力,还应该使下属员工愿意追随你,它就会使人们产生更大积极性、能动性。

总之,优质心灵的钥匙归根结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调适心理状态的能力,使我们的内心、工作、生活更和谐,使我们的人生更幸福、更成功。

参考文献

第9篇: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亚健康;干预机制;体育锻炼;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053-04

The Methods of Interference of Exercises on the Subhealth Peop le

ZHANG XingBo

(H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Huzhou 313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 h work, people enjoy more medical care from the society and live more healthil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health problems are still serious. The study of the W o 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hows 60% of the living people are in a sub-healthy stat e or have experienced from sub-health. So it is urgent to construct a sub-healt hinterference system. This essay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ving st yle of the sub-healthy people, probes the reasons of the psychological action ofthe sub-healthy on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hysical training and the changeof the living style are the main way of constructing the sub-health interferenc e system.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sub-health interference system is a wholeproject, and it needs the common effort of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 sub-health;interference system;physical training;living pe ople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为: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 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1]。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条件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医疗保健工作也全面普及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有了更多更可靠的保障。可现实表明,人类的 健康问题依然很严重。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目前有60%的人不同程度地生活在亚健康状 态,有着亚健康的体验。越是大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集中、人 群更多。如早在2001年,就

有专家研究报道,广州市拥有700多万常住人口,每天有100多万流动人口的大城市,又是我 国改

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更是随处可见。[2]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 现象,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着亚健康的体验。

亚健康的发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应采取相应对策和有 效措施,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通过体育锻炼对亚健康的干预和改进生活方式,矫正心理行 为等来预防和治疗亚健康。

1 “亚健康”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1 “亚健康”的基本内涵何谓亚健康?对应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亚健康应该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 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往往是患者自己感觉难受却检查 不出什么问题。[3]

前苏联著名健康与心理学家Berkman教授以及后来的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 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 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4]

亚健康作为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纳入科学视野,从千百年来固有的 健康、疾病概念中剥离出来,而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瞩目的。这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的新课题 。因此,有关亚健康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初创阶段。[5]

亚健康就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机体的一种状态。其理论基础是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据目前的相关资料表明:此概念最先是由精神或心理医生提出 的“灰白色心理”,其后,有人称“灰色状态”,也有人称为机体的“第三状态”。国内学 者将这种状态者称“半健康人”、“次健康人”、“疾病前状态”等等,[6]但目 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或“亚健康”较为科学。这种现象在自然与社会领域中广 泛存在。例如在白昼与黑夜之间有黎明与黄昏,黎明是介于黑夜与白昼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 ,黄昏则是介于白昼与黑夜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如果将白昼比作健康,黑夜比作疾病,那么黎明即 是向健康状态方面发展的亚健康状态,而黄昏则是向疾病方面发展的亚健康状态。

当前国内外一些医疗卫生保健专家根据工作中的实践,认为上述标准过于严格苛刻,建 议将其改宽为“一个人只要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并且在心理和社会方面能良好适应,就可 看作是健康的。”[7]但是,研究表明:即使是按照降低后的这一标准来衡量,现 代社会中 的健康人也只有15%左右,再除去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20%的人外,全世界仍有“65%的人 处于亚健康状态。”[2]可见,人类的健康问题相当严重。

1.2 我国“亚健康”人群的基本特征 心里健康学者张媛曾作过专业调查:目前我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已超过7亿,占全 国总人口的60%~70%。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亚健康人群比例远大于其他地区。其年龄范围也开 始不断扩大,从儿童青少年至退休老人都存在亚健康问题。此外,亚健康人群还表现出职业 特点和性别差异。以往亚健康状态患者主要为企业人员、教师、公务员等脑力劳动者,而今 学生、军人、医务人员等职业人群也成为高发群体,且女性多于男性。心理亚健康在现代人 群广泛存在,尤其以办公室白领为主。

新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迁徙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竞争的激烈,使现代人心 理压力越来越大,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导致心理亚健康。

从目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现状来看,新时期亚健康人群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

1)经常感到不开心,对任何事,包括之前喜爱的都缺乏兴趣;2)没有原因的情绪烦躁 、紧张,不能集中注意力;3)不会表达自己,很难与其他人建立朋友关系;4)有意回避社 交场合,做什么事都喜欢自己一个人;5)敏感,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不快;6)多疑,总是 感觉别人在谈论自己;7)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与他人发生争执;8)睡眠不好,经常入睡困 难、早醒。这些典型的症状,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工作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不如从前,甚至有 时还伴有轻生的想法,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严重者会从“亚健康” 直接向疾 病状态转变。

2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生活方式与心理行为诱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人类死因中因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占60%,其中发达 国家高达70%~80%,发展中国家也达到50%~60%。在我国已公布的前三位死因分析中发现, 在心血管疾病中不良生活方式与生物因素的比例为45.7%:29.0%;脑血管疾病为43.3%:3 6.0%;恶性肿瘤为43.6%:45.9线。这三类疾病占全部死因的67.6%。[7]换句 话说, 目前有2/3的人死于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以冠心病为例,饮食中高胆固醇、高热量 、高体重、高血压、吸烟、紧张情绪等都是促发和加重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因素 大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自我创造的危险”。要合理 防治冠心病,如不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习惯着手,显然是难以奏效的。毫无疑 问,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速,上述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进一步发展。

原WHO总干事中岛宏博士告诉人们:大约在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原因将 大致相同。与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有关的疾病将成为头号杀手。而导致这些疾病的具体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膳食结构的不科学膳食习惯存在着结构不够合理、摄人总热量过多、体力活动量过少等现象。目前,许多 人的饮食仍以传统的蛋白质、高热量食物为主,这很容易使人体摄人的热量过多但营养缺乏 ;现代人所食用的加工食品中所含的人工添加剂过多,人工饲养动物成熟期短,营养成分偏 缺,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许多人由于没有时间或长期养成的不良饮食习惯,不重早餐,早 餐质量过低,甚至不吃早餐,使机体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大脑经常处于供血不足状态,并进 而影响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内分泌激素的正常分泌,严重者可产生情绪抑郁、 心慌乏力、视力模糊、低血糖、昏厥等症状;还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而长期节食或有偏食嗜好 ,以至于食物中某些营养素和热量不足,这也是导致亚健康的饮食因素之一。

2.2 精神与心理压力的冲击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就业的压力,失业的威胁,人际 关系的复杂紧张,信息爆炸的纷繁刺激,使人们不得不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方方面面的精 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心理承受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 态,随时化解压力,就会使自己的心理压力过大,思虑过度,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大 脑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脑细胞对氧气和营养的需要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补给。这样不仅会引 起睡眠不良,还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功能 紊乱,脑部疲劳,进而影响机体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2.3 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不合理人体如一台构造精密的机器,在机器状态下,按生物钟有规律地运转。而繁忙的工作、 学习以及社交应酬,使得人们很难按固定的作息时间作息。经常违反生物钟的运转规律,就 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吸烟、过量 饮酒、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或过分安逸、乱用保 健品等各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之一。

2.4 社会对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社会生活复杂多变,人们情感生活质量下降,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给人们 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 日趋薄弱,情感交流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空乏,情感受挫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多,严重影 响了人的情感生活质量信心降低,孤独成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突出的生存体验,使人们对感情 生活的信心降低,孤独成了人们在情感方面突出的生存体验。

2.5 自身个性特征差异的缺陷个性特征的差异在亚健康的形成过程中也常起着某种特殊的作用。具有过高抱负或敌意 感过强的A型行为性格的人,其心理特征主要有:过分有抱负、高度竞争性、紧迫感、好争 辩、易冲动、固执、急躁、大声说话、富含敌意、好胜要强等。人们发现在A型行为的人群 中冠心病和心源性死亡明显高于非A型行为的人。1978年,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宣布:A型 行为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当焦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惊恐发作,这就更加重 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据我国80年代对3361人的调查结果 发现,在A型人中冠心病的患病率为9. 78%,而性格温和、节奏较慢的B型行为人则为3. 8 1%;在冠心病患者中,A型人的临床特征和冠脉病变均比B型行为人严重。[4]康纳 斯――鹿 特丹协作组对3365人进行10年随访,结果发现,在欧洲A型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病和致命性 心脏并发症的机率是B型冠心病人的2倍。国内的调查结果与此相似,并发现A型病人中冠脉 病变较严重,对100例冠心病人进行冠脉造影的结果表明,83例A型人中有72例的冠脉狭窄≥ 50%;在17例非A型人中只有5例有1~2支冠脉狭窄,4例为冠脉痉挛,这一结果与Frank的报道 是一致的。[4]此外,A型人已证实易患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和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另一方 面,惯于自我克制,情绪低沉,悲观而不愿让情绪表达出来的O型行为人,其肿瘤的发生率 比非O型行为者高出3倍。[8]

其实,“亚健康”状态的产生,身体劳动消耗也是很直接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用 心用脑过度,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二是由于人体的老化,表 现出体力不足、精神不支、神经的适应能力降低。三是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的发病前 期,人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出现器质性的病变,但在功能上已经发生了障碍;四是在人 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即使是健康人,也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处于“亚健康”状态。[9]

3 建立亚健康状态干预机制的基本途径

3.1 体育运动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传统保健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 及植物性神经系统,可使情绪改善,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性反应。 [10]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亚健康状态的产生。传统体育疗法 能促进心 理健康,增强免疫功能,无论是太极拳还是导引术,均能消除不良情绪对免疫抑制的影响, 产生良好心理效应,使免疫细胞的应答能力明显提高、活力增强,可使免疫细胞的数量增多 ,进而使人的免疫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1]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个人的健康和技能以及促进社区的安定具 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并早在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了以“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为主题的 会议,启动了“全球积极生活运动”。McAuley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锻炼效能与个体参与 锻炼的频率、坚持性等相关。[12]

3.1.1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生活中)的有氧运动锻炼其实,人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式就是有氧运动,只是平时人们没有专注于锻炼罢了。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非常丰富,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全民健身 运动的主体,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有氧运动的主要项目有: 如慢跑、有氧健身操、游泳、瑜伽、传统体育(太极拳、气功 、导引术等)、休闲体育等。

值得注意的是:适量和适宜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体身心具有正面影响已是无可争议的事 实。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西方国家流行数十年的经验 已经证 明,时间长、速度慢、距离远的有氧运动,是改变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并且得到临床医 学证明。[14]

3.1.2 充分注重多重效果的力量性运动力量性运动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肌肉神经麻痹或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以恢 复肌肉力量与肢体活动功能为主。项目包括:各种持器械体操、抗阻力训练(等张练习、等长 练习、等动练习和短促最大练习)等。这些项目主要是力量训练为主,便于使锻炼者关注度 高、忘却烦恼,同时也会让参与者在身体受益的情况下达到愉悦的目的。[15]

3.1.3 定期进行伸展性运动及健身操等休闲锻炼伸展性运动及健身操较广泛的应用在对亚健康的干预方面,主要起到放松精神、消除疲 劳、改善体型等作用。主要项目有:太极拳、保健操、健身球、医疗和矫正体操等。

3.1.4 家庭体育在对亚健康的干预在全名健身运动中,家庭体育有着重要的地位。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体育人口的比 率达39.37%,其中城市家庭占41.18%,农村家庭占38.08%。[16]家庭体育以身 体锻炼作为 基本途径,并结合运用娱乐体育、作息制度中的体育活动、节假日旅行、远足、游览和体育 比赛等,以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需求,增进成员健康,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尚不清楚,但是锻炼频率与该问题密切相关则是毫无 疑问的。大多数研究表明,每周适度锻炼2~4次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

3.2 生活方式转变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

3.2.1 合理定位工作与人生目标,保持健康的生活心态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难免会有这样那样韵痛苦和烦恼,面临这样那样的压力或挑战。 人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改善心理素质,使心理状态尽可能地 保持在一种均衡健康的状态上,即使是偶尔失衡,也可尽快恢复,这是抵御疾病的有力武器 。同时,对事业的追求要量力而行,切忌长期超负荷、力不从心地拼搏和过劳。常言道,知 足者常乐。不知足是人进取的动力,但总是没有满足的感觉便是不健康的心态。

3.2.2 科学搭配营养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使机体保持健康状态,就须尽量保持在每天的膳食中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 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一样也不少。具体应:1)控制总热量,每餐以八分饱为度, 一日总热量控制在30 kca1/kg;2)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增加豆制品、蔬菜、水果 等富含钾镁的食物,一般保证每天摄人蔬菜500 g左右;3)多进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鱼类食物中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脂、降粘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4)减少钠盐的 摄人量。WHO建议每天钠盐摄人6 g左右,目前我国平均摄人量为10~13 g/d,减少钠盐量可 直接减少高血压的患病率。总之,应注意饮食选择的多样化,以多吃蔬菜、水果、薯类、乳 制品、鱼类、豆类及其制品,以补充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饮食 要少盐、低糖、戒烟,不要过量饮酒,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勿暴饮暴食,大饥大饱, 这样做有助于新陈代谢,有助于各种生理机能的最佳发挥。3.2.3 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规律,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据有关资料统计,科技人员的平均死亡年龄比其他各类职业人群早死3年左右,分析其 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一条是生活节奏不规律,经常不间断地工作,极易产生疲劳。注意劳逸 结合,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损害,也要避免过度安逸懒散造成机体免疫 力下降。

工作比较紧张忙碌的人,要充分利用工作中的零碎时间进行一种怡情的放松形式。 比如适当地听听音乐,欣赏些艺术作品,放松一下神经,调剂一下大脑,使身体各部位松弛 一下,学会交替使用人体各部分,以使紧张的身心得到及时的放松。

4 结 论

1) 体育锻炼是人们认为缓解亚健康、恢复健康的主要方式。亚健康恢复手段的选择也是 基于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知,喻快的心情、放松、减轻压力。

2) 体育休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强身健体、减轻压力、趣味娱乐这些健身与生活方 式对亚健康向健康状态的转变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22]

3) 运动对亚健康的调养非一日之功,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健身养心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Begold C. Health care thinking ahead[J].World Health,1997,18 :189-192.

[2] 马京华.21世纪健康自助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1-126.

[3] 张淼.阻击亚健康刻不容缓[N].光明日报,2004.11.10.

[4] Berkman LF. Maintenance of health prevention of disease a psychosocial pe rspective[J].Vital Health State,1988,12(25):39-55.

[5] 史强.试述体育与亚健康[J].内蒙占体育科技,2007,20 (4):20-21.

[6] 何裕民.从亚健康走向健康[J].大众医学杂志,1998, 32(4):4-8.

[7] 杨菊贤.现代生活方式与亚健康[J].中国全科医学,2001,4(7):545.

[8] 傅善来.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67-68.

[9] 陈海春.亚健康、生活方式与运动健身关系的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2 ):4-5.

[10] 苏亚平.祖国医学对传统保健体育的指导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 5):16.

[11] 迟永柏.传统保健体育对人体机能的良好影响[J].中国中医药,2003,(3):34-35 .

[12] BRAWLEY L R,REJESKI W J,KING A C.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 dults: The challenges for changing behavior[J].Am J Preventive Med,2003,25 (3Sii):172-183. [13] 王娟,吴磊.对开展全民健身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行性探讨[J].体育世界・学 术,2006(4):64-66.

[14] 田雨普.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