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精选(九篇)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第1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肥胖、老年、儿童、呼吸道受压等患者的呼吸管理特点。方法:对特殊患者麻醉过程中呼吸管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呼吸管理过程中,应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有效肺通气量为中心,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去除病因,结合具体情况、设备条件、技术力量和麻醉人员的经验等,灵活选用呼吸管理的方法,以达到快速、简单、有效和实用为目的。

【关键词】呼吸管理;特殊病人麻醉 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保证患者安全,实施麻醉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麻醉医师应正确对待呼吸监测仪器和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但不应过分依赖。在术中进行连续、全面的综合观察,以识别各种呼吸异常并及时处理,方可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状态,保证患者的围术期安全。

1 肥胖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1.1 维持呼吸道通畅 肥胖患者多存在颈短、头大、下颌角标志不明显、头后仰受到后颈脂肪限制、口咽腔因脂肪堆积容积变小等问题,从而使托起下颌、保持咽腔通畅、暴露声门、气管内插管等气道操作均有困难。在气管插管之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张口和头后仰等情况,充分估计插管的难易程度。对插管困难者,可先行清醒表面麻醉后,用喉镜试显露一下,或采用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诱导时,将口咽导气管放入口内,使咽部通畅,保证有足够的通气量。对采用其他麻醉方式的,应注意镇静、镇痛药物的剂量,特别应注意防止发生舌后坠,一旦发出鼾音,应去除枕头,头偏向一侧,或放入口咽通气道。

1.2 维持正常通气量 要求术前常规进行肺功能和血气检查,并以能保证术中有足够的通气量为原则来选用适当的麻醉方式。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的情况下,控制或辅助呼吸,保证足够通气量并不困难,气管导管的选择尽可能粗一些,以降低呼吸道阻力。术毕拔管时,应待患者完全清醒、能维持良好的自主呼吸和潮气量满意后再拔管,否则很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和缺氧等问题。若不能维持良好呼吸,血氧饱和度

2 老年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2.1 接受中上腹部、开胸手术以及并发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术前应进行常规的肺功能检查,评估其能否承受手术,FVC%

2.2 根据手术要求和老年肺功能情况,尽量选择对呼吸功能干扰较小的麻醉方法,争取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硬膜外阻滞时因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狭窄,椎间孔闭锁,局麻药容易扩散,从而发生阻滞范围过广和呼吸抑制的可能性增大,需密切观察呼吸。除常规面罩吸氧外,对中上腹部硬膜外阻滞,应选用较低浓度的局麻药,如1%~1.5%利多卡因,0.375%~0.5%丁哌卡因。适量减少用药量。全麻时老年人对低心排血量和缺氧耐受性差。人工控制呼吸时需注意参考血气分析、PET CO2、SpO2等,及时调整气道压力、容量和频率。若患者有低肺功能呼吸驱动,平时依靠低氧和高CO2维持自主呼吸,如果过度通气使CO2排出过多,出现呼吸性碱中毒及高氧环境,自主呼吸则不易恢复。一般采用的VT为8~10ml/kg,然后调整呼吸频率使PETCO2 35~45mmHg,SpO2>95%和气道阻力

2.3 术中及术后随时清除气道分泌物。胸科手术结束时应注意肺膨胀操作程序,否则术后很易发生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老年因口咽部软组织松弛,易发生舌后坠,且反应迟钝,拔管时应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放入口咽通气道,防止上呼吸道梗阻。

3 小儿麻醉的呼吸管理

3.1 术前准备及用药 阿托品作为抑制呼吸道粘膜分泌和抑制迷走神经兴奋的药物,用作小儿药有特别重要意义,剂量为0.02mg/kg;对手术冗长的麻醉,应每小时于静脉追加阿托品0.01mg/kg。

3.2 气管内插管 全麻是小儿麻醉的常用方法,气管导管应选用无套囊且能通过声门下区的最粗导管。加压呼吸时,以导管周围有轻度漏气为宜。若无漏气,提示导管过粗,有引起喉头水肿的潜在危险。手术结束拔管时,应注意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注,以预防喉水肿的发生。

3.3 通气装置 小儿呼吸可连接Bain装置,控制呼吸器时要求新鲜气流量为100ml/(kg・min),最低气流量至少3.5L/min。若自主呼吸,气流量应比控制呼吸时增加50%,若儿童体重超过15kg,可用循环紧闭法麻醉,体重低于15kg的患儿用无重复吸入装置。拨除气管导管时,小儿极易发生喉痉挛,拔管前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刺激,拔管后吸氧让患儿自主呼吸,不可强烈加压呼吸。发生喉痉挛后应立即给予正确处理。

4 呼吸道受压患者麻醉的呼吸管理

4.1 在呼吸道受压患者,建立有效可靠的人工通气道和维持呼吸道通畅,是麻醉成功的关键。术前必须充分了解病情,充分估计气管内插管的难易程度,做好充分的器械和精神准备,制定周密的麻醉计划。有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的患者,没有建立人工呼吸道之前,自主呼吸常靠意识支持,故一般不用镇静药物做为麻醉前用药,以免抑制呼吸。

4.2 呼吸道受压的患者多采用清醒表面麻醉,插入气管导管后再诱导麻醉。若有张口和头颈部活动困难、气道狭窄受侵,可将支气管纤维镜导入气管导管,在纤维镜直视引导下进行气管内插管,并发低氧血症者,还可经纤维镜侧孔吹入纯氧改善氧合。此方法有操作时间短,损伤小,定位准确和安全等优点。

4.3 有气道狭窄、移位、受压和喉返神经患者,宜选择有侧开孔的乳胶钢丝螺旋导管,插管时同时配备几根不同型号的导管,导管前端需越过狭窄受压部位,以免术中导管前端开口被挤压贴在气管壁上而发生呼吸道梗阻。

4.4 麻醉结束拨出气管导管时,应准确估计患者能否保持通畅呼吸。如患者完全苏醒和呼吸恢复良好,在做好气管切开准备和术者的密切配合下,可缓慢分段拔出气管导管,观察确无呼吸道梗阻后,方可返回麻醉恢复室或病房。对气道因受压狭窄、气管塌陷、声带麻痹和双侧喉返神经均损伤者,安全之策为术后主动行气道造瘘。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59-260.

[2] 郑斯聚.麻醉性镇痛药及其拮抗药[A].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4-534.

第2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0-01

院前急救与转运是院内急诊科的外延,肩负着挽救患者生命的责任,是急诊医疗服务的前沿,也是抢救患者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一环[1]。对于存在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气道,并给予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最关键的环节。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采用微电脑控制,体积小,操作简单,适合院前急救和转运时使用。我院急救中心从2010年起为救护车配备了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对我院36例应用便携式呼吸机实施院前转运的危重患者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7-86岁。脑外伤8例,胸外伤3例,颈椎骨折3例,脑血管意外3例,心脏疾病1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肺部疾病2例,溺水1例。均经口气管插管。转运时间8-70min。

1.2 方法 ①转运前准备。出诊前协助医生检查呼吸机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所有与患者接触的救护器械均严格消毒。接到电话后检查设备是否齐全,呼吸机性能是否完好,携带呼吸机带固定接头的高压软管、电源交换器、氧气筒、扳手,随同救护车前往目的地。②院前救治。救护车到达后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清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或残留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配合医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行气管插管,使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在8-12ml/kg,通气频率为8-20次/min。③呼吸参数的设定。便携式呼吸机具有辅助/控制通气(A/C)、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窒息后备用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手动呼吸、备用呼吸机通气(CMV)等模式。对于无自主呼吸或微弱呼吸的患者采用CMV模式;对于存在呼吸但通气不足的患者采用(A/C)或SIMV模式。

2 护 理

2.1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人工气道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患者的关键,也是建立辅助呼吸的先决条件。当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应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清除患者口腔或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利用托下颌或将患者头部后仰的方法消除舌后坠引起的呼吸道梗阻。对于有呼吸衰竭危险的患者应迅速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气管插管,连接便携式呼吸及。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转运途中应保证气管插管固定良好,保持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衔接牢固。由于转运过程中可能由于车辆的颠簸或者患者的烦躁等原因使套管滑出气道,或者由于导管或套管与气道的摩擦造成气道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应保证气管插管固定良好[2]。

2.2 科学设定通气模式和呼吸参数 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具有多种通气模式,在院前转运或抢救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如患者没有呼吸或者呼吸微弱,应选择备用呼吸机通气模式;如患者有自主呼吸但通气不足,应选用支持通气模式,通气强度依患者自主呼吸的强度而定。使用多功能便携式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在8-12ml/kg,通气频率为8-20次/min。

2.3 患者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不协调的处理 由于便携式呼吸机呼吸模式单一,呼吸机对抗较常出现,表现为机械通气与患者自主呼吸的节律、频率、吸呼气比率不协调。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解除呼吸机对抗的方法主要是合理使用镇静剂和呼吸抑制剂[1],较常用的有地西泮类镇静剂如咪唑安定,呼吸中枢抑制剂如吗啡和肌肉松弛剂仙林。使用镇静药物时要监测病人血压。

2.4 转运途中的监护及应急情况的处理 转运途中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氧饱和度,在充分给氧的情况下,患者如出现氧饱和度下降,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应试停呼吸机,改用抱球辅助呼吸。本组5例出现此情况,改用抱球辅助呼吸后好转。如患者痰液较多,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快速吸痰。本组6例给予吸痰后血氧上升。本组2例出现躁动导致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口脱开,经及时发现连接固定,血氧监测正常。

参考文献

第3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鼻咽通气管;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24-02

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病人丧失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血性液及呕吐物等可逆入气道,又因下颌松驰、舌根后坠等引起严重的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脑水肿,脑缺氧而危及病人生命[1]。由此可见,做好呼吸道管理,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成功的关键之一。现将2011年6月――2012年10月,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经鼻咽通气管置管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出血病人96例,男58例,女38例,年龄6-79岁,其中,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8例,原发性脑干损伤6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外血肿16例,基底节出血25例,小脑出血8例,均未有颅外部位的外伤和休克,均未建立人气道,经CT或者MRI确诊,病人格拉斯哥评分为8分,入住时间为2-10天。

2 方 法

21 分组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48例采用经鼻咽通气管插管护理为观察组,48例采用常规抬高床头30度卧位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在病情、年龄、性别、格拉斯哥评分,入住时间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操作方法

221 观察组 选广州维力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单侧鼻咽通气管6-8号,病人无插管禁忌症,检查鼻腔,清除鼻腔分泌物,选择大小和形状,合适型号的鼻咽通气管,长度大约相当于鼻外孔至下颌角距离,选择通畅一侧鼻腔,清洁并用棉签蘸石蜡油鼻孔。用浸润石蜡油的纱布充分鼻咽通气管外壁,将鼻咽通气管弯度向下、弧度朝上内缘口向下沿垂直鼻面部方向缓缓插入鼻孔至管的外口缘,用胶布或系带妥善固定于鼻侧部,调节氧气接吸氧管,将吸氧管插入鼻咽通气管5-8厘米,常规吸痰和雾化吸入。

222 对照组 常规抬高床头30°,头偏向一侧,垫一小枕于病人双肩下,拓宽气道,经鼻中流量吸氧,常规吸痰和雾化吸入。

23 评估方法 ①病人吸痰副作用(包括烦躁、痰栓形成、黏膜损伤和肺部感染)。②病人血氧分压(SPO2)、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RR)、心率(HR)变化情况。

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3 结 果

4 讨 论

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舌根后坠可造成完全或不完全上呼吸道梗阻,鼻咽通气管经前鼻插入至舌根部,解除鼻咽部呼吸道梗阻,增加咽腔通气减少空气阻力。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病人经常使用脱水剂,使上皮细胞脱落,痰液黏稠度增加,经鼻咽通气管氧气雾化使雾滴随呼吸直接达到支气管和肺泡,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充分的气道湿化可以增加上呼吸道湿度,稀释痰液,利于痰液吸出[2]。从表1可见鼻咽通气管插管组病人的吸痰副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保持了呼吸通畅,降低了肺部感染发生率。

研究表明,过多地反复吸痰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物增多,造成和加重低氧血症。吸痰次数的减少降低了因吸痰引起的缺氧,维持了较好的氧合状态,改善了心肌缺氧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从表2可见观察组病人的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呼吸,心率频率明显减慢,维持了较好的氧合状态。

应用鼻咽通气管注意事项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②保持鼻咽通气管通畅,每日做好鼻腔护理,鼻孔与鼻管间涂油,及时清洁鼻腔分泌物;③做好气道湿化,防止鼻黏膜干燥出血;④防止鼻腔黏膜压伤,1-2天更换鼻咽通气管一次并于另一鼻孔插;⑤保持吸氧管的通畅无痰痂阻塞;⑥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⑦要注意做好痰液吸引效果的评价和吸入氧气改善缺氧效果的评价。

鼻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畅通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同时放置鼻咽通气管可减少病人口腔及鼻腔黏膜的损伤,防止舌后坠,利于吸痰,提高氧气效果。

参考文献

第4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患者安全  有效吸痰  呼吸道通畅  密闭式吸痰管

        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呼吸功能障碍时,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吸痰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已不太适应机械通气患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我科自年月至年月共应用例,男例,女例,年龄~岁;人工气道开放时间~日;其中重型脑外伤例,高血压脑出血例,严重复合伤例。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适应证  ()病人有呼吸窘迫的症状。()病人肺部有痰鸣音。()呼吸机高压报警。()SPO下降%以下。

        .吸痰时机  机械通气患者反复脱机吸痰容易引起氧分压下降,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对其进行适时的吸痰,从而减少对患者的机械性刺激,同时可以使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定时吸痰”的操作规程,以“必要时”吸痰为标准,对机械通气患者实行科学合理的吸痰方法。按需吸痰比定时吸痰更有效。一方面可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另一方面痰多者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吸痰,而定时的吸痰方法就不能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密闭式吸痰管的应用  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法,在每次吸痰过程中都需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中断机械通气并使患者气道与大气相通,增加了缺氧和感染的机会。密闭式吸痰则不然。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装置系统,该系统为一“三通”装置,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通过转动活塞进行操作。 

吸痰时打开吸引器鸭嘴形阀将吸引管插入气管深部~厘米,至有阻力时向后退后~厘米,拇指按住阀门,即可形成负压吸痰,边吸边螺旋式退出,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不超过秒,吸痰管可在呼吸机接口内径来回移动,使呼吸机气流不会沿吸痰管壁泄露,吸痰完毕拇指松开负压即消失,停止吸痰时将吸引管完全退回到无菌薄膜内,同时从注液口输入液体冲洗吸痰管,关闭吸引器。密闭式吸痰管由于吸痰管外套有透明薄膜,操作者不需要戴无菌手套,打开吸引器按下吸痰管末端的控制钮即可在不直接接触里面吸痰管的情况下,伸缩自如地吸痰。操作安全性强,无创伤,还可减少呼吸道粘膜的损伤,能有效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研究表明,当脱机吸痰时,脱机与吸引的负压几乎对肺容积的减少发挥了同等的作用,如果不脱机进行吸痰可以防止肺容积减少%。

   临床效果观察

        例机械通气患者吸痰过程均顺利,操作过程完全是在密闭条件下进行的,避免开放式吸痰操作不慎时的污染,减少了外源性感染机会,从而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吸痰过程中病人血氧分压和SPO无明显下降,为抢救提供了良好的肺通气的保障,有效地预防了因吸痰要脱机而出现病人缺氧的问题。由于密闭式吸痰管有完整的密闭性,可避免由于吸痰时引起病人呛咳,痰液四溅,污染医护人员的手、衣服及床单位,减少交叉感染。虽然在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的耗时方面各个研究有较大的差异,但大多数研究都显示密闭式吸痰简化了吸痰过程,比开放式吸痰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

  

率。

          讨论

        吸痰是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的措施,吸痰应该做到既通过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又尽量做到避免因吸痰过程本身所致的病人暂时性的缺氧和感染。密闭式吸痰改进了机械通气中传统的吸痰时间和吸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避免因吸痰撤呼吸机病人血氧分压和SPO的下降。()可预防异物及尘埃落入气管内。()可随时利用该通道进行吸痰操作,不需要带无菌手套,也不需要脱离呼吸机及停止机械通气,打开吸引器即可吸痰,减少护理人员吸痰时的工作量。()停用呼吸机时还可从侧口进行吸氧。()避免了家属看到撤机吸痰时病人病情暂时的加重,并减少了因此引起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操作简单、方便、省时,及时满足患者的需求。()使用密闭式吸痰器能降低耗材费用。综上所述,我们初步认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丁彩儿.气管内开放式与密闭式吸痰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第5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气管插管; 护理 ;管理

气管插管是危重病人抢救的一种常用的急救术。其护理质量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在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现在结合临床工作就其护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气管插管术的定义:气管插管术是将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是气管内麻醉、心肺复苏或呼吸机治疗的必要技术。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科收治颅脑手术病人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脑出血31例,颅脑损伤脑挫裂伤伴血肿 28例,其中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33例。本组病人均为颅脑术后昏迷的病人。由于加强了术后气道的护理,均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危险。

2护理措施

2.1术前准备

2.1.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按六部洗手法彻底洗手。物品清洁消毒,一人一用一消毒,气管插管外包装完整,无潮湿。

2.1.2病房保持温度18℃~22℃,相对湿度60%~70%,用含氯消毒液拖地。

2.1.2气管插管的选择:导管的长度和口径,应根据插管的途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身材等因素进行。导管过细气道阻力大二氧化碳容易蓄积,导管过粗易压迫声带及器官粘膜,造成缺血损伤,导管移动易引起喉头水肿。一般成人导管长度以稍长于唇至环状软骨水平或稍下处相当于气管中断的长度为佳。成年女性常用内径为7.0~8.0的导管,插入深度为21cm左右;成年男性常用内径为7.5~8.5的导管,插入深度为22cm左右。经鼻插管时深度应比经口插管的深度多3cm左右。

2.2常见并发症

2.2.1气道阻塞湿化不足或吸痰不充分、呼吸机管道扭曲或异物坠入、误吸等均可引起气道阻塞,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不安、休克。

2.2.2气管导管脱落 气管插管固定不到位、或镇静药物使用效果不佳时病人自行拔管可导致气管导管脱落,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意识丧失等。

2.2.3气道内壁受损如气囊压力过高阻断局部黏膜的血液供应,可导致黏膜坏死、出血。

2.2.4炎症 插管后可引起喉炎、喉水肿、声带麻痹、口腔溃疡、呼吸道炎症等。

2.3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3.1确认导管的位置 麻醉师完成插管后,护士应立即听诊肺两侧呼吸音是否相同,观察胸廓运动是否对称,检查是否有气体从导管内溢出,以判断导管是否在气管内,插管完成后应在气管导管上作好标志,经常检查气管导管插入的深度,标志有无上下移动。过深易进入支气管,过浅容易漏气。

2.3.2妥善固定防止脱管: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黏膜的损伤,严防脱出或深入。导管应用胶布及贴膜交叉双重固定于面颊。较细的插管应用牙垫支持后固定,密切观察,保证插管位置,防止导管扭曲及移位。每班应认真床头交接班,妥善固定插管,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从牙垫至呼吸机接头。昏迷及躁动病人要适当给予镇静,以免患者躁动导致插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黏膜,造成喉头水肿、插管滑脱等。特别在吸痰、清洁口腔及翻身时,应注意插管的位置。选择合适的牙垫,牙垫应比导管略粗,避免患者咬扁导管,造成气道梗塞气道通畅。

2.3.3气囊的管理:防止气道压伤,充气适当,既不使导管漏气,又使气管黏膜表面所承受的压力最小。妥善固定套管,故应做到以下几点:

⑴插管前应检查气囊是否完整。⑵定期检查气囊:小儿病人一般术后不用气囊,防止长时间压迫气管粘膜及喉头而引起充血和水肿。但成人、儿童病人用气囊防止漏气,应用气囊时有气囊脱垂堵住管口造成窒息的现象。要定时放气,缓解症状。⑶保证导管气囊的小容量充气和正常通气进行。⑷一般每隔3~4 h将导管气囊内气体放掉,持续约5~10min,以减少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防止气管粘膜缺血坏死。

2.3.4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应根据插管的内经选择,其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1/2.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负压过大,可造成肺内负压,使肺泡陷闭,若过细则造成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12号吸痰管,长度40~50 cm为宜,以保证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随着各种型号规格的一次性吸痰管的临床应用,逐渐取代了以往用橡胶导尿管改制的吸痰管。理想的吸痰管是透明、软硬度及长度适中。吸痰的方法:按需吸痰,过去常规1~2小时吸痰一次,过度频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而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血氧饱和度下降,所以按需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关键。吸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吸痰应遵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②吸痰前后给予吸氧,给予2min纯氧吸入;③吸痰时间一般不超过15秒/次,吸痰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④痰液粘稠在吸痰时和吸痰后从气道滴入湿化液2~3ml/次,以稀释痰液,吸痰同时应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⑤吸痰时注意吸引器接头与吸痰管衔紧,湿化液滴入时一定把针头取下,再行注入,以防止吸痰管及针头衔接不紧坠入气道,引起气道堵塞,推荐雾化吸入、翻身排背后行吸痰效果较好。吸痰时应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气味,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翻身叩背 翻身:2小时翻身一次,动作轻柔,不可用力太大。叩背:叩背时,将五指并拢,向掌心弯曲呈空心拳,从肺底到肺尖反复叩击背部,叩背可促贴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松动,易于咳出或吸出[1] 。

2.3.5防止气道阻塞:气道湿化尤为重要,上呼吸道具有在环境温度变化很大的范围内有效地对气体加温和湿化的功能。在一般环境中,通过上呼吸道后气体的温度接近于体温,温度>3.43Kpa/L。这对于维持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很多研究表明,极冷(<20℃,或干燥(<2.35 Kpa/L的气体会损害呼吸道上皮,影响纤毛一粘膜毯的消除能力,使纤毛运输分泌物的时间延长3一5h,呼吸道分泌物中水分丢失因此而增加,还可使肺表面活性物质遭到破坏,而导致肺顺应性下降,从而加重缺氧、炎症 [2~3]。我们常用的雾化液:灭菌用水+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可分解黏蛋白氨基酸羟基的肽键,使黏稠的痰液稀化。蛋白酶有较好的降低黏弹性作用 [1]。雾化吸入液中也可同时加入抗生素和气道解药,二者有一定降低黏痰作用 [1]。故,雾化吸入后可产生更好的降低痰黏弹性作用,促进痰液排出。吸入肺内的气体充分湿化气道,直接吸入肺内,更利于痰液的排出。

2.4一般护理

2.4.1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2.4.2保证充足液体摄入量,每日保持住2500―3000ml。

2.4.3口腔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正常的口腔生理被破坏,微生物大量繁殖易致口腔感染,故每日至少进行4次口腔护理,一般依口腔pH值选用漱口液,pH<7用2%碳酸氢钠,pH>7用2%硼酸,pH=7用0.1%呋喃西林液或生理盐水。

2.4.4躁动病人的护理:为防止病人躁动发生意外,如坠床、碰伤、气管导管拔出等发生,应用约束带进行约束,并观察病人四肢血运、皮肤温度、松紧适宜以可容纳一指为容。

2.4.5病情观察:应持续动态心电监护,每10 min或5min测一次血压,随时观察氧饱和度及面色,有无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严密观察心率及心律变化,详细记录。躁动病人应适当约束,防止导管脱出。定时听诊双肺部呼吸音是否一致,如一侧强、一侧弱可能是导管过深应拔出少许。

2.5拔管的护理

2.5.1清醒病人不能耐受气管插管或烦躁不安者,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提早拔管,而对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拔管的病人,应提醒医生及早应用镇静剂,同时用约束带约束双手,防止病人拔管。

2.5.2拔管前应吸净气管内痰液及清洁口腔、鼻腔分泌物。

2.5.3提高吸氧浓度,调整氧流量3―5升/分左右。

2.5.4放气囊,吸痰管越过气管导管前端边吸痰边拔管,在病人深吸气时拔外插管。

2.5.5拔管后喉头反射仍迟钝,注意防止误吸,密切观察呼吸道通畅情况,皮肤黏稠、色泽及意识状态。

2.5.6拔管后仍给与高浓度吸氧,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将深部痰液排出。

2.5.7因喉痉挛拔管困难时,可充分吸氧,待肌肉松弛后再拔管,必要时给肌松剂。

2.5.824小时内严密观察呼吸功能,床旁备有急救器设备,待自主呼吸平稳,血气分析正常后方可拔管。

3结果

针对昏迷病人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的特点,我们把有效的吸痰加呼吸道湿化作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严格无菌操作也减少了气道及肺部感染的机会。在护理期间,我们避免了气管粘膜的损伤,拔管时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些都降低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4讨论

气管插管是解除喉部梗阻,建立有效通气的最可靠,最安全的人工气道手段。通过气管插管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起到阻力,便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为危重患者应用呼吸机保障生命安全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患者气管插管后,因呼吸道分泌物多,极易引起管道阻塞,患者躁动易引起插管移位,导致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故气道湿化尤为重要。有效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痂形成,正确的吸痰方法,是保障呼吸道通畅的根本。护理工作中对有创人工气道管理不善,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选用优质的气管导管、适宜的气囊压力,合理气道湿化,适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气管切开及其并发症。严格细致有效的人工气道管理是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桂芬,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出现胸部下陷的处理及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0,11〔35〕:694。

第6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症胸外伤;ICU护理;呼吸道护理

为进一步探究重症胸外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方法,本文选取我院ICU病房收治的86例重症胸外伤合并护理困难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自2011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86例重症胸外伤合并护理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方式,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在18~65岁,其中车祸伤27例,坠落伤6例,刀刺伤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呼吸道护理,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在19~66岁,其中车祸伤26例,坠落伤7例,刀刺伤10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入院接受救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呼吸道护理,包括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帮助意识清醒患者进行咳痰等。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2.1一般护理 首先,对患者的心跳、血压、脉搏等进行监控,并进行X片拍摄,观察患者胸部是否存在气胸、肺部有无明显创伤,以及呼吸情况等,从而判断患者的肺部呼吸情况。

1.2.2气道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口腔、鼻腔进行必要的清洁,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和血渍,确保气道畅通,不会发生误吸。对于肺部发生损害的患者,要给予必要的吸氧治疗,保持患者体内血氧含量正常。如果患者发生严重呼吸不畅情况,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或者插管,要确保插管深入到患者的气道,并保持一定的负压进行吸痰[1],在吸痰过程中要尽量动作轻柔,防止对患者气道黏膜造成损伤。同时,对于痰液无法排出患者,可以进行雾化吸入,将化痰药物、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加入雾化器内[2],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从而有利于湿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从而帮助患者进行咳痰。

1.2.3机械通气护理 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时,护理人员应该保证呼吸末正压通气的压力,防止患者胸内压升高,造成患者肺部损伤,使回心血量减少,导致患者低血压[3]。在对机械通气护理时,要定期检查气囊,防止脱管或气囊破裂等,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各项呼吸参数。若患者需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则要注意防范呼吸性肺炎的发生[4]。

1.2.4协助患者咳嗽排痰 由于重症胸外患者常伴有肺部损伤,咳痰能力差,且分泌物较多,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排痰十分必要。如果痰液不能及时排出,可能会发生坠积性肺炎、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症状[5]。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情况,辅助患者进行咳痰。对于有意识患者要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憋气,然后大力咳嗽,同时,辅助拍背,帮助患者更容易排痰;而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则要进行插管,随时进行吸痰。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呼吸畅通,咳嗽、咳痰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咳嗽、咳痰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②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分为:满意(>90分);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愈31例(72.09%),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3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8.14%,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重症胸外伤患者进行ICU的呼吸道护理,要坚持全面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排痰护理,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护理效果和对护理满意度上两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全面护理方法对重症胸外伤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栗爱珍,李玉琢,刘俊平,等.重症胸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河北中医,2011,33(4):605-606.

[2]吴燕,曹影婕,张月娟.重症胸外伤患者ICU的呼吸道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723-1725.

[3]李敏.重症脑外伤患者呼吸道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712-713.

第7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会厌炎的诊治和护理。方法:分析70例急性会厌炎病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研究。结果:70例患者均有咽喉疼痛,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一例行气管切开术。结论:治疗急性会厌炎的关键是控制炎症扩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多方面护理必不可少。

【关键词】急性会厌炎;气管切开术;护理体会

急性会厌炎是一种以声门上区会厌为主的急性炎症,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喉科急重症之一,病情发展极快,死亡率极高[1]。它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因此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本科至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急性会厌炎患者70例,经及时诊治,精心护理,全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质料

1.1一般质料本组患者70例,男58例,女12例,年龄27~76岁,平均住院8.09天。首发症状均为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Ⅰ~Ⅱ度呼吸困难59例,Ⅲ度呼吸困难10例,Ⅳ度呼吸困难1例,发热53例。体温37~39.7℃,白细胞(10.1~21)×109/L。

1.2治疗方法及结果

全部住院治疗,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和激素治疗,激素对消除会厌水肿缓解和解除喉梗阻有明显效果[2]。同时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促使炎症消退,减轻水肿。吞咽困难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其中一例Ⅳ度呼吸困难,吸氧后呼吸困难不能缓解,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者,治疗11天后,经堵管观察,呼吸平稳,顺利拔管。其余患者经药物治疗和吸氧后均治愈。

2护理

2.1心理护理急性会厌炎症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在夜间急性发作,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本病的基本知识,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的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及预后,使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取得家属的支持和患者的配合。入院后护士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同时让患者认识到各项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

2.2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会厌炎病情变化快,可在短时间在发生窒息,危及患者生命。护士应严密观察呼吸频率、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准确判断呼吸困难的程度,对伴有呼吸困难及病情发展快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或会厌脓肿切开,以确保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全身应用药物治疗,还应给与雾化吸入,其目的是保持呼吸道湿润、稀化痰液及消炎作用。患者取半卧位,有利痰液咳出,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3饮食与口腔护理患者咽喉疼痛明显,吞咽时疼痛加重,常拒接进食,为提高机体抵抗力,应鼓励患者进食。给患者高热量、告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由于炎症的影响,易出现口腔感染、溃疡等,应在患者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4合并症的观察与护理因为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的联合应用,仍是目前治疗急性会厌炎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所有患者若合并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应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变化。若血糖、血压偏高,应同时加强降糖、降压等治疗,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史者加用护胃治疗,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2.5气管切开护理会厌炎可引起会厌急速充血水肿而致呼吸道梗阻,常需行环甲膜穿刺或紧急气管切开,护士应配合医生备好各类抢救物品。气管切开后给予半卧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由于术后患者发声受限,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时应用纸笔与其沟通。当气管切开后3~5天病情稳定后,堵管观察24小时无呼吸困难者,可以拔除气管套管。

2.6出院健康教育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的生活习惯,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

3小结急性会厌炎病因以上呼吸道炎症、烧伤、异物、外伤及烟酒过量刺激为多见,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治疗以控制炎症扩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为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都良好。因此,严密观察呼吸道情况,判断呼吸困难程度和病情的发展是护理的关键。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夜班护士应加强巡视,以免意外发生。总之,正确的病情判断,早期治疗,可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参考文献

第8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气管切开;堵管;对比

气管切开是神经科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喉梗阻,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及某些手术的前置的预防性手术。当患者病情稳定、呼吸平稳、气道通畅后需要进行堵管,而气管切开在拔管前必须先试堵管24—48小时。传统的气管切开堵管(简称堵管)是用棉签一端缠绕胶布封堵,但是胶布长时间受潮后易脱落,且自制过程易污染。最重要的是此法较为极端,或堵或开,病人在堵管过程中易反复,阻碍拔管成功率,导致病情反复。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科对气管切开患者堵管采用一次性无菌采血管的帽及50ml注射器的针头进行逐渐过渡的渐进式堵管方法,既无菌又逐渐过渡堵管,病人逐步适应,成功率高。自2012年5月至今,我科已有18例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新型气管切开堵管技术,取得满意效果。

1 制作方法

将一次性无菌采血管的帽套入将要堵管患者的气管套管上,再将50ml的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头插入采血管的帽上使气流通过,从而达到半堵管的效果,患者堵管初期采用半堵管,此期堵管约50%,可使病人逐步适应堵管,观察24—48小时后患者呼吸平稳、气道通畅即可拔除注射器的针头达到完全堵管,此期堵管约100%,再观察24—48小时后患者呼吸平稳、气道通畅、无明显不适即可拔除气管套管。

2 方法步骤对比

传统堵管方法:①堵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堵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②评价呼吸情况及监测血氧饱和度;③湿化气道并充分吸痰;④将棉签缠绕胶布至气管套管内径口大小并插入达到完全堵管;⑤如完全堵管时患者有不适,如:胸闷、憋气、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拔除棉签停止堵管,待患者缓解后再行堵管直至患者完全耐受。

新型堵管方法:①堵管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堵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告知新型堵管的优越性;②评价呼吸情况及监测血氧饱和度;③湿化气道并充分吸痰;④将一次性无菌采血管的帽取下套入气管套管上,再打开一具50ml一次性注射器取出针头并插入采血帽上,此时为半堵管,堵管约50%,观察24—48小时患者呼吸平稳,气道通畅将针头拔除,此时为完全堵管,堵管约100%,观察24—48小时患者呼吸平稳、无明显不适即可拔除气管套管。

3 讨 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吞咽反射抑制,导致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除,且各种分泌物和呕吐物易被误吸入呼吸道,导致气道受阻,引起缺氧加重脑水肿甚至窒息死亡。为了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气管切开术的应用最为切实可靠。气管切开可及早开放气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运用循证护理,对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过早拔除气管套管可能因患者不能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而再次行气管切开,造成拔管失败。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又可能造成患者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气管食管漏、气胸等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的生命。拔管的时机应选择在:①患者意识清楚或意识重度障碍转为轻度障碍时;②吞咽反向存在咳嗽反射恢复;③缺氧症状解除肺部无感染症状,自主有效排痰能力恢复;④试堵管2—3d。无缺氧症状,呼吸平稳。

神经外科常规拔管方法:先试堵管的1/2,对患者自主排痰能力有一定刺激作用。无缺氧症状,呼吸平稳,ld后可试堵整个气管套管口,如1—2d后,无缺氧症状,呼吸平稳,可拔管。拔除套管后创口可不必缝合,以碟形胶布拉紧伤13中,再敷以纱布l—2d后,伤口可自行愈合。拔管后床头柜上继续准备无菌吸痰用物和气管切开包,以便突然发生痰液堵塞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时紧急使用。

第9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呼吸衰竭 护理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各种原因引起呼吸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造成机体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因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呼吸困难、发绀及多脏器功能紊乱。判断标准为于海平面大气压下,静息时呼吸室内空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小于60mmHg(8kPa)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大于50mmHg(6.67kPa),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呼吸衰竭危重时如不及时处理,会产生多脏器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呼吸衰竭病人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28~72岁。

1.2病因

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者最为常见。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梗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药物中毒、电击等抑制呼吸中枢。肺组织病变,肿气肿、重症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等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少,气体弥散障碍,主要引起缺氧。

1.3临床表现

除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的表现外,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以缺O2与CO2潴留所致的多脏器功能紊乱的表现为主。多数病人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表现在频率、节律和深度的改变。如上呼吸道梗阻呈现吸气性呼吸困难,伴“三凹征”。慢阻肺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发展为浅快呼吸或不规则呼吸,伴有辅助呼吸肌参与活动的点头或提肩呼吸,严重者CO2麻醉可引起呼吸停止。

1.4治疗

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是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条件下,迅速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代谢紊乱,防止多器官功能受损,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这是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先决条件。通过氧疗增加通气量,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抗感染治疗,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必要时建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人工呼吸道。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安排适当的活动量。指导病人尽量节省体力,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促进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呼吸。注意室内空气清新、温暖,定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指导稳定期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以增加肺的有效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口咽部分泌物或胃内反流物,预防呕吐物反流入气管。鼓励病人多饮水和用力咳嗽排痰;对咳嗽无力者应定时帮助翻身、拍背,边拍边鼓励排痰。可遵医嘱给予口眼祛痰剂,无效时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以湿化气道。对昏迷病人则定时使用无菌多孔导管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2.2饮食护理

病人因摄入热量不足和呼吸频率增加、发热等因素,导致能量消耗增加,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要鼓励神志清醒的病人自行进食,给予高蛋白、高脂肪、低糖和适量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流质饮食,因高糖饮食能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消耗大量的氧气,从而增加肺通气负担。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提供营养,必要时静脉营养治疗,以补充机体消耗,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2.3用药护理

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提高吸氧浓度,静滴时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神志以及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尼可刹米是目前常用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应用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睫毛反应、神志改变,以及呼吸频率、幅度和节律,复查动脉血气,以便调节剂量。若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肌肉颤动等现象,应减慢滴速并及时通知医生减量;若经4h~12h未见效,或出现严重肌肉抽搐反应,应立即停药,必要时改换机械通气支持。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常因呼吸困难,痰液稠且多等导致夜间失眠,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烦躁不安,所以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结合临床表现给予判断,以防止导致呼吸抑制的严重后果。故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禁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吗啡等,慎用其他镇静剂,如地西泮等。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以控制肺部感染。密切注意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

2.4心理护理

教会病人自我放松等各种缓解焦虑的办法,让病人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以缓解呼吸困难,改善通气。护士在解除病人疾苦的同时,要多了解和关心病人,特别是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呼吸机治疗的病人,应经常作床旁巡视、照料,通过语言或非语言交流抚慰病人,在采用各项医疗护理措施前,应向病人作简要说明,并以同情、关切的态度和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给病人以安全感,取得病人信任和合作。

3 讨论

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护理就由为重要。护理人员要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使病人理解康复保健的意义与目的,对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病人应反复讲解。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地咳嗽咳痰和体位引流,保持气道通畅。教会病人缩唇呼吸或腹式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延缓肺功能恶化,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鼓励病人进行耐寒锻炼和呼吸功能的锻炼,积极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鼓励病人改进膳食结构,加强营养;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劝告病人戒烟酒;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合理安排膳食,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脂肪、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防止便秘和腹胀。向病人和家属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发现副作用,要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停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指导病人和家属掌握合理的家庭氧疗和蒸汽吸入湿化气道的方法,保证安全。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护理,咳嗽、咳痰加重,痰量增多、出现脓性痰,气急加重或伴发热,应及时就医。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