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6例均为我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伴失语患者,经头颅CT或头颅MRI证实,按卫生部印发的全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诊断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编制的失语症筛查表确诊[2-3]。除外有意识障碍,发病前有听力、语言障碍及聋哑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联合组18例,高压氧组13例,针灸组15例;入院时间均为发病后72 h内。联合组:男11例,女7例,年龄37~76岁,平均(56±11.3)岁。高压氧组:男9例,女4例,平均(52±13.6)岁,针灸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72岁,平均(59±10.2)岁。失语类型,卒中分类如表1;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及卒中分类、失语分类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言语功能评定并开始言语训练及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语言康复专业训练师及康复护士组成康复小组进行),联合组加高压氧治疗及电针治疗;高压氧组加高压氧治疗;针灸组加电针灸刺激。电针由针灸科专业医师配合进行选穴,头针:言语1区,运动性失语,言语2区,命名性失语;言语3区,感觉性失语;辨证配穴鱼际、上廉泉、三阳络、四濮、灵道、天容、天窗、扶突及天鼎、廉泉、天突等治疗2次/d,30 min/次。药物治疗均以甘露醇适量,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为主,辅以对症支持治疗。语言训练以Schuell的刺激疗法为基础,再据语言障碍及其严重程度按不同类型失语侧重训练;Broca失语以构音训练、文字表达为主; Wemiok失语以训练听理解、会话、复述为主,命名性失语以口语、命令、文字、称呼为主;传导性失语以听写复述为主,经皮质感觉性失语以听理解为主(在Wemiok失语训练基础上);运动性失语以Broca失语训练为基础加用手势、图画及交流板等方法代偿训练。康复环境

在康复语音室进行;由专业语言师指导训练,家属陪同并学会训练;训练时间每天半小时,其余由家属进行。高压氧治疗由高压氧技师进行;在12人大仓(无治疗禁忌证),生命征平稳,无再出血,血压<160/100 mm Hg(1mm Hg=0.133 kPa );氧舱压力0.2 MPa,稳压戴面罩吸纯氧30 min,中间休息10 min,再吸氧30 min后减压30 min;治疗1次/d,均有专业护士同舱治疗。治疗均以12d为1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评估。

1.3 评价方法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分别对患者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计算、描写、听写、朗读等方面进行评价。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取均值,经标准差后再行两组间比较。3组间资料如表2。

1.4 统计方法 用数据包SPSS0.01分析,均数( 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经CRRCAE评分,组内比较联合组各方面失语均在治疗后有明显恢复,而针灸组仅在复述、命名有明显恢复,高压氧组在复述、命名、阅读、计算、朗读有恢复。组间比较主要差异在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计算、朗读上,而描写、听写无显著改变。听理解:联合组与针灸组比较(q=13.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高压氧组比较(q=31.2,P

3 讨论

失语症是由于大脑功能受损所致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似乎失去语言或语言机能不能发挥的状态。脑卒中是患者失语最常见的病因,约1/4~1/3以上脑卒中可产生失语症[3]。失语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4],脑卒中后失语症不仅与病灶部位有关,而且与皮质语言区脑血流灌注流量降低关系密切[5]。国内学者认为急性脑卒中后在2周内自然恢复最快,而此后减慢[3]。但Basso等[3]研究认为患者不论发病后时间长短,有效的语言康复治疗均有促进语言障碍恢复正常的作用。本组研究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限制未能长期跟踪,以排除自然康复的影响,但语言训练是语言障碍的基础治疗;临床往往忽略脑损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及机体内自身调整功能、自身神经机能联系对机体功能障碍的影响。电针穴位刺激治疗失语不仅在国内医学界得到承认[6],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生也通过自己的临床研究证明,针刺治疗结合临床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语言功能有改善及促进作用[3]。电针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促进循环作用。连续电流作用于针柄,使患者穴位深部的神经纤维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血供,对语言区脑血流注灌有影响而利于康复。从现代医学神经解剖生理的观点,其机理可能包括三个方面的作用:①通过皮层-丘脑-皮层调节,使特异性传导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导系统相互作用达到平衡,重建言语活动的神经环路;②迅速建立起脑血管侧枝循环,促进损害部位的血流量增加,脑循环不全得以改善;③激活了言语中枢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数量,促进和加强了脑功能的代偿作用[7-8]。高压氧可增加组织内毛细血管氧的弥散半径,使皮层的任何部位均能获得氧气供应,且有使病灶组织出现反盗血现象,有利于脑卒中病灶的供血,并刺激病灶区内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在恢复缺血半暗区域的细胞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它对急性、慢性脑卒中均有效,常以2~3个疗程为宜[9]。高压氧对失语的康复作用表现为加快其恢复的速度,并不针对于某些语言功能特定部位的病灶。而高压氧及电针二者联用可活化一些无效的神经元,对神经肌肉组织有明显兴奋作用;通过纠正缺血缺氧从而减少神经损伤,调整语言中枢区域脑组织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使脑内受损部位的语言形成过程恢复正常[10]。联合高压氧、电针、言语训练治疗及恢复的手段,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听理解、命名、阅读及复述方面优于单独康复手段,表明联合治疗对患者语言交流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意义。语言障碍患者的预后与原发病预后一致,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我国大城市人口已趋老年化,也产生了语言障碍趋向重度化和复杂化,患者预后与治疗及康复手段的开始时间有关,时间越早越好,有效的康复手段对提高患者言语康复十分重要,临床中尽可能联合多种康复手段促进患者语言康复是必要的,联合高压氧和针灸治疗语言障碍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Friedemann P, Neininger B ,Elbert T, et al. Constrain-induced therapy of chronic aphasia after stroke.Stroke,2001,32(7):1621-1626.

[2] 饶明利.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办公厅,2005,2:27-51.

[3] 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31-332, 533-552.

[4] 罗小丽.不同类型失语的康复训练技术.中国临床康复,2003,15(7):58.

[5] 孟金风,张国英,周晓霞.脑血管病失语症与CT、SPECT定位的相关研究.山东医药,2003,43(5):10-11.

[6] 李国臣,赵新.针刺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失语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6,9:624-626.

[7] 汪洁.重度非流利型失语的康复治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1,6(1):9-10.

[8] 史立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58-1567.

第2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23-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人类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种之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高血压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病种。一旦发病,就会十分危险,有些病人经过手术后虽然暂时度过了危险期,但其实大部分还是会留有类似偏瘫,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在病人病情稳定后,一般都会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但这样做会发生并发症。一般来说,实施综合性的康复护理,能够帮助病情处于急性期后的病人恢复受损的功能[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和脑出血手术指证的于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7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名,女性30名,平均年龄57岁。在住院24小时后对病人进行消除脑内血肿的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会造成较多的功能障碍,在70名患者中右侧偏瘫,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吞咽障碍的患者共有57例,左侧偏瘫并伴有大小便失禁的有19例。

1.2康复护理

1.2.1语言障碍的康复首先,为了降低语言肌的紧张性,在做具体的语言训练之前,要求患者先做3分钟的语言肌放松练习。其次,对喉部进行按摩,对呼吸功能进行训练。然后,练习发声动作。最后,引导患者对照图片等说出语句。

1.2.2二便障碍的康复①对尿潴留的康复护理:对于尿潴留的患者来说,要先想方设法引导其自行排尿,运用的方法可以是针灸,向耻骨方向滚动等。对于尿失禁的男性病人来说,要用接尿器,而对于这种情况的女性则要用大口尿壶,或者用一次性的纸尿布,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皮肤护理,与此同时,也要帮助患者养成按时排尿的良好习惯。②对便秘及便失禁的康复护理:为了增加肠蠕动,要引导他们尽早在场边进行活动,同时在病人排便时进行腹部按摩。对病人的饮食成分进行调节,引导他们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食物。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大便失禁的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以防产生其他问题。

1.2.3运动功能康复①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病人活动瘫痪肢体的运动称之为被动运动。这种运动主要包括屈伸,旋前,旋后,内收等,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加。但如果患者在一段时间的训练过后,肌力达到三级时,就应该开始主动运动了。②步行锻炼:这一锻炼,需要遵循活动强度及时间病人不觉劳累的原则。待病人坐稳后,就可以开始下床练习,训练初期,病人可由家属或护士搀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摔伤,在搀扶时,家属要站在偏瘫一侧,并且要降低向前步行的频率。

1.2.4吞咽障碍康复首先,要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与空吞咽的训练,其次,引导病人吸气后缓缓吹气,以此刺激颊肌和软腭的运动。进食时,要根据病人的吞咽能力为其选择合适的食物。在初次进食时,要控制数量,以4-5ml为宜,然后可随着患者的康复情况加到1汤勺。

2结果

在语言功能方面康复的病人,语言能力强,表达流利,有理解障碍,但是其中9例病人在思想方面还没有明显的限制;在有听者帮助的前提下,能够进行有效话题交谈的有12例;因为病人在语言交谈中语言表达不连续,听者感到困难的有14例。吞咽功能康复的病人,能够正常进食者28例,吞咽功能有改善但进食较慢的有5例。

3讨论

神经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是综合康复护理。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系统规范的前提下,对于脑出血术后病人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还能够使其形成新的突触。而这些突触能够在反复训练的前提下,建立具有正常功能的突触链,在抑制异常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的同时,改善病人的功能[2]。

综合性康复护理的作用: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能够通过输入多种多样的正常运动模式,刺激中枢神经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使其形成全新的神经通路,以此恢复肢体的随意运动和协调运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能够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从而加强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防止肺部发生并发症。运用综合性康复护理,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能够帮助病人早日康复,享和谐盛世。

参考文献

第3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92

我科近年来加强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7年2月~2008年8月,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住院患者42例,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9例,混合型卒中4例。

判断标准: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判断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序。具体方法是:患者端坐,按照自己的饮水习惯饮温水30ml,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等情况。1级:能顺利1次咽下;2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无呛咳或时间延长至5秒以上;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咽下困难。

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30分钟/次,1次/日,5次/周,共进行4周。训练方法包括直接、间接方法。

直接方法包括:①有食吞咽时调整,对于吞咽启动延迟,食团误吸气管者,采用屈颈头前倾。对于患侧食团滞留,可使头转向吞咽功能差的一侧时屈颈以提高声门闭合功能。②特殊吞咽手法。声门上吞咽:对于有误吸者,在吞咽前及吞咽时关闭声门,可改善喉闭合,以保护气道。

间接方法包括:①舌运动训练:对口腔滞留患者进行舌运动训练。做舌的主动水平后缩,侧方运动,抬高舌背,卷舌运动;用压舌板给予阻力,使舌的主动水平后缩,侧方运动。②增强吞咽反射能力的训练:对吞咽反射弱,口咽腔滞留者进行,方法有用冰块刺激上腭基部;舌控制法:将舌放置在中切牙间进行吞咽;空吞咽训练:吸气时闭口,呼气时开口伸舌呈爆破状;增加咽刺激,增加食物黏度、酸度,增加视觉刺激。③咽喉运动训练:对咽部食团滞留多或误吸者进行,方法包括嘱患者反复发声门闭塞音或努力发元音“a”5次。④空吞咽训练:在每次吞咽训练结束前均应做空吞咽动作数次。使患者从上述功能基础训练过渡到复杂吞咽模式。

结 果

42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29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5.2%。

护理措施

吞咽训练前制订详细的护理康复计划,可以有效保证训练的实施,减轻患者恐惧感,配合康复训练工作的进行。①康复前首先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评估,按不同程度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②鼓励患者自己进食,脑卒中发病急,致残率高,日常伴有多种障碍并存,尤其是合并吞咽障碍时,患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到影响,易出现烦躁,易怒和抑郁情绪,甚至拒食等。所以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目前多主张只要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康复训练与护理应尽可能早期进行,一般在发病10 天后开始,系统地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的疗效,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卒中预防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卒中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我国每年卒中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卒中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卒中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

预防和控制脑卒中发病因素,卒中是可以预防的。

知道卒中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卒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卒中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卒中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卒中的危险因素有:①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降压药、低盐饮食等将血压逐渐降至140/90mmHg以下。②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范围。③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尤其防止心房颤动引起栓子脱落造成脑栓塞。④血脂代谢紊乱,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卒中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先兆或前驱症状,应及时治疗。⑥吸烟与酗酒。⑦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⑧肥胖,肥胖与超重均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卒中无关。⑨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高而增加。5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卒中发病率亦有增加,但笔者发现青中年卒中发病者亦有增加,不可忽视。一般来说女性卒中发病率低于男性。

脑卒中是高血压的重要合并症之一,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3%~5%,且与动脉血压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积极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减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经降压治疗将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有可能降低至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为此,新指南主张将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压降低至140/90mmHg以下甚至更低。

参考文献

第4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 脑出血 术后 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71-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不重视术后康复治疗的现象较多,引起患者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严重后遗症较多,尤其是脑出血并脑疝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非手术治疗预后极差[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康复治疗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术后病例100例,其中49例行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9例行血肿腔置管引流术,12例行小骨窗脑内血肿清除术。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年龄43岁-78岁,平均年龄55.6±7.4岁,病程5-7天。Brunnstrom分级I-Ⅱ级60例,Ⅲ级-Ⅳ级30例,Ⅴ级-Ⅵ级10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术后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后康复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经过统计学比较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 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h,即开始进行早期床上被动运动,术后康复治疗方法以BoBath疗法为核心,按BoBath分期特点结合脑出血功能障碍特点循序渐进进行。康复内容包括床上正确(良肢位)、床上运动、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语言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治疗于第4周末结束后进行评定。

1.3 评价标准。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分析,P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的比较(如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比其相应的治疗前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越来越多,这些患者具有“疾病和障碍”共存的性质,在幸存者中,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早期的康复治疗对患者日后的功能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高压,保护脑细胞,改善微循环,促进血肿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重组的能力。但是这种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早期进行规范化的反复运动训练,通过各种方式刺激,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传出,从而达到神经功能重组。因此,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以预防压疮、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感染、深部静脉炎和关节挛缩及变形等并发症;减轻偏瘫典型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维持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这些对日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奠定了好的基础,创造了好的条件[3]。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通过观察术后康复治疗的治疗效果,采用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Fugl-Meyer评分方法,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其评分。结果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后均比其相应的治疗前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第5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脑血管;恢复期;健康教育

脑血管在我国由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患病后患者逐渐失行走、读书、说话、与人交流等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对康复期患者及家属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教育,其核心是促进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1]。使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院在2008年1~10月共收治脑血管患者152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33岁,男90例,女62例。健康教育覆盖面100%,知晓率98.8%。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掌握了许多治疗和功能锻炼的方法,预防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伤残率,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收效良好。

2 制定健康教育内容

护士业务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笔者和全科护士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咨询专科医生,制定了脑血管患者康复期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心理、饮食、睡眠、用药的护理,以及肢体功能锻炼、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3 实施

健康教育不同于卫生宣教,它贯穿于护理的整个过程,护士不仅要配合医生给患者以适当的治疗和护理,还要结合患者的身心状况、社会需要,向患者介绍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起居、功能锻炼方法。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知识层次、健康状况、个性习惯、文化背景、康复期望等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宜的方式,因人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及时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调整策略,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3.1 肢体功能的康复

3.1.1 肢体被动训练 对偏瘫上侧肢体进行肩关节前屈、内收、外展及外旋等被动运动。对下肢康复训练可采用“桥式”运动、下肢屈曲动作训练、伸膝分离运动等。关节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用力适度,由上而下,幅度由小至大,每天每个关节至少进行3~4次的全关节运动,每次10~20 min。对已有关节活动度下降的关节,治疗时间要延长,次数要增加,必要时可配合理疗、红外线及超短波照射或局部湿热敷。

3.1.2 肢体主动训练 夹捏指趾或对指活动,夹捏指趾或对指活动。夹捏指趾即用健侧的食指与拇指夹捏患侧的指趾各10~20次;对指活动即患侧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相对,各做20次,以利手部精细运动的恢复。此外,还可用健身强力圈练习手部握力;活动手腕足腕,即手腕或足腕先由内向外,然后由外向内环形练习各10~20欢;肩、肘、髋、膝活动。患者站立或平躺,将上述各关节向上下、内外、前后活动各20次;运动量逐渐加大但不可过劳,一般情况,上肢较下肢恢复慢,故在下技锻炼走动的同时,可有意识的活动上肢,以使其功能恢复。

3.2 吞咽功能训练 急性脑血管患者约51%有吞障碍。训练有效后,再行摄食训练。进食进应注意: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略前倾;选择有一定口感的食物,以利咽部感知;食物形态以松散、有黏度但又不致黏附口腔为宜;食速宜慢;进食时注意力集中。

3.3 言语、认识功能训练 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失语、言语不清,易出现自卑感。因此,在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时,要做到冷静、耐心。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语言功能锻炼时,首先要分辨失语类型,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性,护理时要反复说出名称,强化记忆;其次,与患者交谈时,要减少外来干扰,以保证患者精力集中;第三,与患者交流时要面对面地交流,可使用图片,卡片等。第四,要从数字、单词、短语开始,先让患者复述,再让其听前半句,令其讲后半句。在整个训练中要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认知功能障碍时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患者,得高对患侧的注意力,给予患者视、听、触等感知觉的刺激,患病后无意识记忆与正常人相差不显著,因此在护理中,可以强化无意识学习,反复给予多种刺激,并强化动作学习以增加记忆功能。

3.4 心理护理 脑血管患者因发病急,对自身、家庭皆为突发事件。随之而来的经济负、社会角色转变,加之对疾病预后的恐惧易致患者心理障碍。护士应以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去了解、熟悉患者,掌握患者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因此,每天应进行30 min的情感交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争取家属配合,照顾好患者饮食、起居,鼓励和协助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娱乐及家庭活动,以增加患者对生活的乐趣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康复及护理的进行。

3.5 饮食护理 脑血管患者的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多食蔬菜、水果、豆制品,忌食刺激性食物或烟酒。饮食温度适宜。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可给予胃管鼻饲。

3.6 睡眠的护理 脑血管患者因存在各种功能障碍,易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则致失眠。因此,对失眠患者要先评估影响睡眠的原因,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强化心理疏导;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疼痛;建立合理的睡眠习惯;睡前不饮酒精饮料或吸烟,不喝含咖啡的饮品如咖啡等;必要时按医嘱应用安眠药。

3.7 用药的护理 患病后有此患者存在部分记忆障碍,因此,反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用药目的、方法,直至掌握,必要时建立服药卡,写明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贴于醒目处;住院期间要做到口服药到口,羡慕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嘱患者要遵医嘱服药,不可偏听偏信广告,滥服药物。

3.8 出院指导

3.8.1 保持血压稳定 患者大多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史,血压常波动不定,保持血压稳定,对疾病恢复及预防复发起着重要作用。教会患者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及血压正常值;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督促和帮助其养成按时按量遵医嘱服药的习惯;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劳累,戒烟酒,防止便秘。

3.8.2 介绍脑血管复发的先兆症状,复发的诱因,病情加重时的表现,应定期平院复查等。

4 健康教育方法

4.1 个别教育 护理人员与患者面对面的交谈,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4.2 举办学习班 对象主要为患者家属,可集中讲授饮食上注意事项、康复训练方法、语言训练技巧等。

4.3 看电视录相或分发宣传手册 脑血管恢复期时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观看有关康复训练方法,可以让患者和家属更易掌握要领。

5 体会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不仅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还提高了护士整体素质。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使患者掌握了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及卫生保健知识,缩短了住院日期,减少了住院费用,降低了伤残率,医院的社会声誉也明显提高。

第6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冠心病的发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康复主要通过有氧训练和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工作、生活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康复治疗护理,阻止病变的发展,减轻冠心病的残疾程度和复发几率。现将我科10例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0~65岁,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3例,10例均病情稳定,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2 主要功能障碍

2.1 心绞痛:患者活动后,心脏负荷、氧耗增加,造成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心绞痛的发生限制了患者的活动,影响了患者的休息,患者害怕活动后引起心绞痛而不敢活动,这种恶性循环将进一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系统和肌肉系统适应能力减退,活动能力下降。

2.2 制动的影响:长时间的制动对全身各系统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大,心肌耗氧量相对增加;血流量较缓慢,血液黏滞性相对增加;横膈活动降低,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运动能力和耐力降低等。

2.3 心功能减退:急性心肌梗死可以引起心功能衰竭,陈旧性心肌梗死可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的减退,妨碍了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4 心理负担加重:由于患者经常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同时伴有一些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患者随时有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这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此外,长期的卧床制动往往

增加患者的恐惧、焦虑和消极情绪,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3 功能评定方法

患者在急性期住院康复期间,主要通过血常规、心肌酶谱、血压监测、安静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了解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康复人员可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作为判断患者活动能力的指标。随着患者活动能力的改善,可接受低水平心电运动试验,进入一期康复期,应定期进行症状限制心电运动试验,作为康复评估运动处方制定、疗效观察的依据,还要注意有关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检测(如血糖、血脂)。

4 康复治疗护理措施[1~3]

4.1 一期康复

4.1.1 临床应用适应证: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以内, 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心率

4.1.2 康复方案:开始康复训练时,必须在康复人员监测下执行,配合心电图和血压的监护,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加强教育、心理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床边和床下日常功能活动。

4.1.3 注意事项:康复等程序应根据不同个体情况进行选择,以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为原则,胸痛症状一旦消失,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时即可开始,如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运动心率增加

4.2 二期康复

4.2.1 临床应用:适应证包括病情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劳累性心绞痛、心律失常患者,禁忌证与一期相似。

4.2.2 训练方法:室内散步、医疗体操、家庭卫生、厨房活动、园艺活动、在邻近区域购物、作业治疗,活动强度40%~50%,活动时主观劳累程度不超过13%~15%,一般活动无需医生监测。

4.2.3 注意事项:注意循序渐进,禁止过度用力,活动时不可有气喘或疲劳,所有上肢超过头顶的活动均为高强度活动,应该避免或减少。训练时要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但日常生活或工作时应采用能量节约策略,比如制定合理的工作或日常活动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动作和体力消耗等,从而尽可能提高工作和体能效率,每周需要门诊随访1次,任何不适均应暂停运动,及时就诊。

4.3 三期康复

4.3.1 临床应用:适应证: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隐性冠心病、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形术后、安装起搏器后。禁忌证:临床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包括未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或增剧型心绞痛、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肺水肿、全身急性炎性反应、发热、传染病、下肢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发作期、严重神经官能症。

4.3.2 运动处方的制定是确保冠心病患者有氧运动安全性、有效性的关键。运动方式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作业训练、医疗体操、气功等。运动强度:运动训练所规定达到的强度称之为靶强度,可用心率、心率储备、代谢当量、主观劳累计分等方式表达。靶强度与最大强度的差值是训练的安全系数。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靶强度运动一般持续15~30分钟,在额定运动总量的前提下,训练时间与强度成反比,训练频率指每周训练的次数。多数采用每周3~5天的频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设定的运动训练方案见表1。

4.3.3 注意事项: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兴趣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注意周围环境因素对运动反应的影响,如寒冷或炎热气候要求对降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定期检查和修正运动处方,避免过度训练,运动时如出现胸部不适、无力、气短、骨关节疼痛应停止运动,及时检查处理,每次训练必须包括准备活动、训练活动和结束活动。

5 心理护理

5.1 纠正不合理认知的具体方法:帮助患者了解心脏的结构,冠心病的形成原因及常见诱发因素,使患者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帮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用药的一般知识,以便合理运用药物的心理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生理效应,克服不利于疾病康复的依赖心理。

5.2 稳定情绪:指导患者合理自我暗示,处理好各种关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各种竞争,合理调整期望值,避免过大心理压力而引发消极情绪等。

5.3 实施行为矫正:首先督促患者每天记录其主观的紧张或紧迫感;其次进行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启发患者通过沉思冥想、放松心身的行为训练方式,通过训练使患者达到主观的安静状态,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逐渐产生安详和幸福的感觉,此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最后,教会患者降低紧张感的训练方法,如通过自我控制技术学会自控行为。自我控制技术分2个阶段:自我监督阶段,要求患者记录其紧张感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以及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记录,使患者逐渐认识紧迫感对冠心病的危害性;自我强化阶段,通过自我奖励或惩罚,强化其适应行为,减弱其诱发冠心病发作的危险因素。

6 讨论

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积极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体质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戒烟酒及有规律的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适当进行有氧健身活动,消除紧张心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定期到医院接受体格检查,对于冠心病的患者,早期应控制病情的发展,积极参加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顼志敏.如何正确诊治高血脂[J].中国医刊,2000,35(4):25.

[2] 张正华,肖 蓬.人口老龄化和老年医疗保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12):706.

第7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有氧训练;慢性心力衰竭;心肺功能;BMI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液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从传统的药物治疗模式向“药物+有氧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模式转变。近年来,在发达国家有处方的康复运动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本研究观察有氧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BMI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6-12月收治CHF患者60例,均根据Framingham心力衰竭标准诊断。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

入选标准:①心功能分级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的Ⅰ~Ⅱ级;②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

排除标准:①不稳定型心绞痛;②静息时收缩压>200mmHg或静息时舒张压>110mmHg;③性血压降低>20mmHg;④严重主动脉狭窄;⑤急性全身系统疾病或发热;⑥未控制的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⑦未控制的室性心动过速;⑧失代偿的心力衰竭;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⑩活动期的心包炎或心肌炎;(11)近期栓塞史;(12)血栓性静脉炎;(13)静息时心电图表现ST段移位>2mm;(14)未控制的糖尿病。

慢性心衰的心脏运动康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运动康复之前,对于符合标准的患者必须按表1进行危险分层。

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B组30例,男16例、女14例。A组平均年龄(64.26±7.11)岁。原发病:冠心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B组平均年龄(63.92±8.15)岁。原发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两组患者在各项监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分析。

仪器:采用ChestcraphhI-701型肺功能测定仪对每例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查,心电监护仪检测血压、心率。

方法:①研究方法:两组患者药物治疗一致。观察组采取药物治疗+有氧运动;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有氧运动方案:运动强度采用目标心率法进行确定,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时心率)×60%+静息时心率,运动时心率维持>100次/min。时间每次>30min,同时注意进行5~10min的运动前准备及运动后的恢复活动,坚持3~5次/周。②随访方法:随访6个月,每2周至少1次。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均进行心电监护、肺功能、身高、体重测定,记录监测指标。

观察指标:身高、体重、用力肺活量、安静心率、收缩压、最大通气量、舒张压、第1秒用力肺活量、最大摄氧量、肺活量。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版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指标变化情况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P

结果

两组患者有氧训练前后肺功能比较:训练前两组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有氧训练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训练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患者有氧训练前后BMI指标比较: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训练后观察组患者BMI明显下降(P

讨论

药物治疗联合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本研究中观察组经6个月的有氧训练后,心率、收缩压、最大摄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最大摄氧量反映的是机体呼吸和循环系统氧的运输能力。它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有关。本研究通过有氧训练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发现。有氧训练前观察组持续6个月的有氧训练后,最大吸氧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加是导致心功能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氧训练有助于心衰患者控制体重。本研究发现连续6个月的有氧训练可使慢性心衰患者的体重和BMI指数明显降低。

第8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出血;偏瘫患者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是急诊常见脑血管意外,具有发病急骤,病死致残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对其手术进行了多种研究改进。我科使用超声术中定位后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采取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与康复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1月,使用术中超声定位显微手术治疗的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常规手术组取50例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见表1。

2方法

康复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康复护理训练计划,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缺陷症状不再进展、48H-72H即开始康复护理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1保持良肢位,定时翻身变换为了预防将会出现的上肢屈曲和下肢伸展性痉挛,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位,都应该取其拮抗位,即让患者上肢伸展,下肢屈曲,足底平放在床上,以防足下垂。急性期患者应协助翻身,每2h一次,在各种下设定良好的肢置,避免肩后撤、上肢屈曲、骨盆后倾、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等异常模式,翻身时禁止牵拉患侧上肢,以减少上肢合并症的发生。

2.2关节活动度训练按照被动运动一助力运动一主动运动循序进行。

早期在护理瘫痪患者时,要以患者舒适为目的,开始应2-3H变换一次,以后能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延长间隔时间。为维持正常关节活动,每日对患者采用手法治疗,按摩瘫痪肢体,由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按摩,手法需轻而柔和,逐渐增强到一定强度,并维持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减轻强度,以利于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的发生。按摩后协助患者做被动锻炼,进行各个关节的被动训练,根据病情依次活动肩、肘、腕、指、髋、膝、踝、趾各个关节,以防止挛缩与粘连。同时可配合运动疗法及针灸、推拿、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方法,进一步提高疗效。

肌力在0-3级时,给予被动运动,其方法: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上肢活动肩、肘、腕、指关节,使患肢行上、下、左、右、伸屈、旋转运动,患侧上肢训练的次序为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腕屈、内旋、外旋,指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拔伸等,每日数次,每次5-10min,逐渐增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嘱患者主动伸屈健肢,并以健侧上肢帮助患侧上肢活动;下肢活动髋、膝、踝、趾等关节,使髋膝关节伸、屈、内外旋转、内收外展、足背屈等,首先护理人员双手用力抬起偏瘫下肢,使髋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其次握住患者小腿,使其下肢屈膝、屈髋,每日数次,每次lOmin。最后活动踝关节,使其背屈、左右旋转,每日数次,每次5min,逐渐增加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并配合肢体拮抗肌的按摩患侧下肢训练。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上肢着重伸肌,下肢着重屈肌的按摩。对病情稳定者3周后,可加行坐位训练,如无头晕不适感,可每天逐步抬高坐位角度及延长坐位时间,鼓励患者移动和更换,可先将床头摇起,使患者保持坐位姿势,以利日后向站立或行走过渡。如能达到保持良好的坐位能力,可进入下一步(床边-下床)的康复训练。在协助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时,首先应做好心理辅导,避免患者情绪紧张,在帮助指导下进行各种训练,如平行杠内迈步训练、室内行走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助行器的使用等。在训练以外的时间,要求患者按正确的步态来完成每一个动作,对患者出现的异常步态,护士应及时予以纠正。

后期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康复训练:锻炼患者手的精细活动和双手的协调应用,让患者练习对掌、对指、转球、抓握、捻动、扣纽扣、用匙筷、翻报纸等动作。采用适应和代偿方法训练和鼓励患者练习洗手、洗脸、穿衣、握笔、写字、洗澡、如厕、洗衣等ADL训练,循序渐进,先从简单动作做起,逐步训练精细动作,提高ADL能力。

3观察指标

4统计方法

5结果(见表2)

6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死亡率、复发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我国“十一五”攻关课题研究已证明,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卒中发病后6个月内的脑卒中患者各阶段神经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肢体功能恢复主要在发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在发病后病情稳定48-72h开始进行康复治疗[3],因此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目的是,运动训练可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利于功能恢复的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缺血性脑损伤的修复[4]。其主要作用: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全身生理机能衰退。②活跃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营养功能,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废用性萎缩。③可使大脑休眠状态的突触活化,突触发芽、再生,促进大脑功能重组。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姿势的出现与发展,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偏瘫后遗症期患者,护理和训练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患者全部的生活中[5],护理人员及治疗师教会患者掌握了的动作,并尽可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在非治疗时间进行实际的功能任务练习,如使用患手摆放餐具、吃饭、拨打电话等;同时也强调家属和看护人员的参与。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将治疗效果转移到实际生活中[4]。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能重视患者的认知、行为、和心理因素,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为主动参与治疗及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使肢体运动功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提高,预防和减少了废用综合征的发生,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另外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强其信心,使其最大限度地适应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黄松波.急性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评价[J].现代康复,1997,3:7.

[2]KochS.RomanoJG,FortezaAM,etal.Rapidbloodpressurereductioninacuteintracerebralhemorrhage:feasibilityandsafety.NeurocritCare[J].2008,8(3):316-321.

[3]方示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498.

第9篇:高血压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压氧 康复 脑梗死 疗效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也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仍然局限于静脉溶栓、活血化瘀及营养脑神经等方法,大部分患者虽可保住性命,但多半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心里障碍。高压氧在脑梗死治疗中疗效显著,操作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1],而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已取得了全球专家的共识[2],但对于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报道不多。我们用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住院患者134例,其中男性93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5.4岁,发病距入院时间(2~48)h,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6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3],头颅ct除外出血,并排除以下病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严重心、肺、肝及肾功能不全者,多种药物过敏者,选择溶栓、抗凝、降纤治疗者。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对照组6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5.2岁,治疗前css评分为(26.22±5.34)分。观察组68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5.6岁,治疗前css评分为(27.84±5.56)分。两组治疗前c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脱水、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改善循环等基本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当天配合康复治疗,包括:①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②体位变化,每2小时翻身1次;③关节被动活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不再加重后48h,开始主动运动训练,包括:①床上移动训练;②床上动作训练;③起坐平衡训练;④坐位平衡训练;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⑥地上移动训练等。遵循个体化康复原则,循序渐进。同时观察组加用高压氧治疗,采用多人氧舱,空气加压10min后,治疗压力达到0.2mpa,稳压后面罩吸纯氧2次,每次吸氧30min,2次吸氧间休息10min,最后经过20min匀速减压,常压出舱。1次/d,10次/疗程。治疗1个疗程,14d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降低90%以上,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ds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17%,卧床病例、病残5级以上。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问比较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总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观察组为88.06%,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观察组为58.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1%,显效率为44.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2。表1 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标准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本组治疗后比较,②u=2.32,p<0.05。表2 两组治疗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①χ2=5.21,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急性脑梗死坏死灶周围存在有缺血半暗区,其部分神经元细胞由于缺血缺氧,细胞功能停止,但在恢复供血供养后仍可能存活并恢复功能[4]。观察组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8.06%,显效率58.21%,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同时观察组css评分优于对照组(u=2.32,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促进氧从血液向组织弥散,抢救濒死的缺氧脑细胞,改善脑组织病变部位血液供给,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脑微循环;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刺激病灶区域内毛细血管新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促进脑组织正常能量代谢,促进功能恢复等有关。康复治疗通过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各个神经元,调节兴奋性并获得输出,从而促进神经功能重建,同时康复训练对患者呼吸、消化、免疫功能和心理活动都产生有益作用,康复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在各种康复刺激的同时加用高压氧疗,通过促进局部脑组织的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增强神经元细胞有氧代谢,为神经细胞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可能加速神经功能网络重建,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观察组在发病早期24h内开始治疗的患者,有效率可达91.89%(34/37),而对照组早期有效率达84.21%(32/38),可能与脑缺血后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时,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激活参与脑的保护作用,并在缺血性损伤后24h显著减少梗死皮质周围的凋亡细胞数,从而减小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同时早期高压氧治疗还可使小胶质细胞增生产生抑制从而利于脑缺血时的神经保护,而早期康复对损伤的神经元有促通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果无高压氧治疗的禁忌症,高压氧治疗尽量在发病后早期开始,并联合进行康复理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脑梗死,可以提高脑梗死的总体治疗效果。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开始进行联合治疗,不但能增加近期治疗的有效率,而且可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玉妍,孙赫.高压氧治疗30例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丹东医药,2008,04:17.

2 杨洪云,杨昌燕,赵丽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37例疗效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9,02:33-3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