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精选(九篇)

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

第1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及其呈现的趋势、特点不仅仅在重庆地区突出,在我国其它省市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显现。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定会为各个领域带来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重庆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劳动力供给、重庆地方储蓄、资本积累、金融市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使得老龄人口的市场需求扩大,也会带来一部分潜在变化,主要是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由这种变化带来的在市场构成、投资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那么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如何扬长避短,选择何种产业政策,实现重庆经济平稳增长尤为重要。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老龄人口比重逐年加大,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据2010年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数据,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3.41万人,比重为全市人口数的11.56%,当年老龄化程度居于全国之首;2011年,重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17.25%;到2013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624.52万,占全市总人口18.61%;截至2015年年初,重庆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突破650万达到 656.17万,占总人口19.45%。而在重庆老龄人口数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2010年底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69.3万人,占总人口 2.11%,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寿星达到932人;到2013年重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88.90万人,占总人口2.65%,百岁寿星人数更是突破1000达1256位;截至2015年年初,80岁以上高龄人口为93.38万,占总人口2.77%。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相比较,重庆人均GDP排名也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基于这样的背景,确切地说重庆市老龄化程度将会逐年不断加快,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并且这种现状将会维持较长一段时间。

 

二、人口的老龄化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西南地区工业、商业重镇,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枢纽以及长江流域经济区的中坚力量,有着国家政策的倾向扶持,可以说重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事实也证明近年重庆的GDP以及GDP增速都居于全国前列。但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结构变化将会给重庆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

 

1.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缩减,人口红利将渐渐消失

 

经济的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多个因素。我们单看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目前重庆依旧处于人口红利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CPPS人口预测软件对重庆未来抚养比的预测结果,重庆的人口红利将延续到2028年。得益于人口红利,重庆经济发展良好也实属意料之中。但是,今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且高龄化的不断加快,使得死亡率和出生率持续降低,充足而廉价的适龄劳动人口将逐年减少,重庆人民的抚养负担会日益加重,由人口红利得到的经济边际收益也将逐年下降,最终将变成零甚至成为负值,那么到2028年重庆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反而会随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产出率低下转变为遏制经济增长的负担。

 

2.储蓄率不断下降,不利资本积累

 

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撬动社会资本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及还未完全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优势。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优势弱化使得目前居于市场中的适龄劳动力变为稀缺资源而价值提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陷入瓶颈状态。同时“未富先老”的特点决定了老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总收入的不高再加之由消费对资本产生的损耗,会使得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在金融系统进行存储的资金量减少,导致整个重庆的社会储蓄率下降,金融系统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便会受到负面影响。由于资本的约束,资本密集型产业在金融系统中获取的资本将会减少而使得产出率下降;同时重庆市政府依靠社会资本的投资也将寸步难行,经济的增速也会随之被放缓。而目前,重庆资源再利用系统的不完善决定了现今的消费就是物质资源的消耗。试想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产生的人口结构改变,在资源配置中老龄人分得的资源将会增多,资源的消耗率上升,使得用于投入生产的资源变少,更不利于经济的产出。

 

3.老龄人市场需求增长,为“银色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421”的家庭模式是我国目前的主流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模式要求夫妻两人赡养双方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二孩政策”的放开夫妻双方又将多抚养一个后代。由于我国及重庆地方政府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又决定了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模式。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就意味着夫妻两人承担父母的养老保障时间将会更久,用于满足老人需求的费用支出会更大,这样并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劳动产出和资本积累。虽然目前重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全面铺开,但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更多,必将导致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大,给重庆政府财政造成一定压力。

 

重庆地区老龄人口的增加也并不只对医疗、保健、卫生的需求增加。进入新世纪,即使老龄人的收入不高,但也呈现增加的趋势,同时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文化等的需求,对医疗、保健、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金融等衣食住行相关领域的消费需求逐步扩大,而在这些需求中不乏一些投资少,回报快,收益大的市场,比如家政、保健和旅游。所以需要积极发展相关供给产业来平衡这块需求,为此,又给重庆“银色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三、重庆产业政策的应对措施

 

1.适时调整市场产业结构,加速产业升级

 

当前,重庆市场产业结构中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是由于短时间内重庆的劳动力数量仍旧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日后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将不复存在,这些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的产业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陷入危机。此时,要想重庆的产业经济平稳增长,就迫切需要调整市场产业结构。现代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贡献,所以调整产业结构方向就应积极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逐步稳当地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市场产业的升级。我们知道,当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率大于1时,说明只需要一个劳动力完成的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时,却需要更多资本来完成,这样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处理好调整的力度和时机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率小于1就显得极为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有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作用的趋势,加速市场产业改革,加大新兴科学技术的研发,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也视为重要之举。

 

2.慎谈延迟退休,合理实行“老有所为”

 

我国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年龄要往后推迟的说法已经是传了好几年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促使一部分人提出要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且缓解沉重的养老金支付压力。但有研究表明提高退休年龄对经济增长的效益并不高,反而存在不利之处。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剧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对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那部分因延迟退休而处于工作岗位的劳动力其工作激情、生产效率远远不如青年劳动力;推迟退休年龄针对当前养老基金巨额空帐的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过适当开发老龄人人力资源并合理利用转化为社会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也实为削弱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增长负作用的方式,特别是充分发挥社会群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特殊人群应有的积极作用,譬如德国反聘制度,有效的实现了老龄人的“老有所为”将其所学转为生产资源。

 

3.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实现人力资本提升

 

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重庆市劳动力数量下降。应对这一窘境,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各种福利、优惠吸引外来劳动力以求在量上的增加,从而重新获得劳动力优势,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办法,外来劳动力的增加更会加剧重庆在教育、交通、医疗等的压力,也有悖区域之间协调共同发展原则。马歇尔曾提出过“最有价值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此话有力的阐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资本对于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本形式存在,其具有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和“外部性”的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未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会对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通过对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将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使得人力资本得到升值,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4.大力发展“银色”产业,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有效需求是市场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人口老龄化使得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之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老龄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使这块市场的膨胀等各方面原因,就迫切需要我们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新思路、新模式来缓解这块供需矛盾。“银色”产业应运而生,将危机化为机遇,这也是重庆市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产业对策。所谓“银色”产业,大多数观点认为是为老年人提供产品或劳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需求的各种行业、部门的通称,是由老龄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龄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该产业是由老年人口的强大刚性市场需求托起的新型产业,它能带动经济活力,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且该产业涉及的产业链条很长,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全过程,这里面所涉及和包含的就业容量是非常巨大的。然而,在重庆市场产业格局中涉足老龄市场的供给方屈指可数,更不用说能够找到比较好的专门针对老龄人特殊生活用品、特殊服务的专营店。可见,重庆“银色”产业其实际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着实大力发展重庆“银色产业”,有利于优化重庆产业结构。

第2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中共梅州市委党校 广东梅州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时代,老龄化社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从宏观层面而言,我国对老龄化社会及老龄产业和事业发展重视不足,机构设置不够科学,法律和政策规划等存在滞后现象,面对老龄化社会问题,本文提出了成立老龄事务管理局、培育老龄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若干政策建议。

[

关键词 ]老龄化;老龄产业;改革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至2013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4.9%,全世界老人超过2亿的,惟一的国家就是中国1。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龄人员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政府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本文拟就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作浅探。

一、当前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政出多门,管理服务机构缺乏合力

为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1980年左右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老干部局。1999年,国务院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全国的老龄工作,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实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做好维护老龄人员权益的保障工作,对老龄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指导、督促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老龄工作,组织、协调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有关老龄事务在国内的重大活动。国家相关机构虽然制定了不少有关的规划和行政条例,但这些并非法律,在地方落实老龄人员管理工作的时候,出现政策不到位、老龄产业经营不乐观,老龄人员再就业困难等问题,由于老龄人员的具体管理单位涉及到人事组织部门、机关工委、发改委、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工会系统、老干部局、妇联以及老龄协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制定当地政策时,难免出现职能重叠、交错、越位等问题。

改革时代的公共政策,要向多数人的利益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从现在形势看来,老干部管理局是“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部门,在老龄事业管理方面,老干部管理局的特殊性,有违和谐发展的总目标。因此,裁撤一些不合时宜的机构和部门,成立全国老龄事业事务发展的管理服务机构而形成合力已经迫在眉睫。

(二)政府对老龄事务和产业重视不足,老龄产业发展迟缓

1、老龄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效应低

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开始起步,并且逐步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延伸,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老龄产业的潜力挖掘不够深入,产业链短,规划不够长远,个别产业规划设计与老龄人员的需求出现不匹配,中下游的老龄产业配套集群能力差,产业的联动效应达不到预期效果,规模生产的优势不明显,产业分布分散等,没有达到产业集群带来的经济发展效应。

而对于发展较早的美国,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起步早,发展较快。据2012年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数据摘要显示,在过去10年间,仅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产业,增长率就高达275%。同时,美国飞速发展的老龄产业,对其相关联的产业产生了连带作用,全面带动整个涉及老龄产业的综合发展,例如医药保健、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出现了从研发再到生产一条龙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老龄产业的“扎堆儿”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经济集群化体现出经济合力的壮大,促使美国的老龄产业成为其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2、老龄产业市场缺乏规范化运作

我国老龄产业刚刚起步,市场秩序缺乏监管、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运作等问题还较为突出;老龄产品和服务缺乏统一定价标准、售后服务和正规的宣传途径;个别产品虚假宣传,使用安全无保障,这一现象在老年保健品行业中表现突出。由于我国老年保健品市场准入门槛不高,致使产品和服务商家鱼龙混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不法经营等问题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与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对保健品宣传内容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0%以上的保健品存在着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现象。

3、老龄产业及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表明,2005年,我国老龄产业市场需求为6000亿元/年,2010年中国老龄产业市场需求量己经达到10000亿元/年,预计到2050年,老龄产业需求量将达到50000亿元/年。然而,在巨大的老龄产业需求下,我国每年的供应量不足1000亿元,尤其在老龄人员使用的医疗器械、保健护理产业、老年运动行业、旅游产业等多种老龄产业服务行业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供需不平衡,我国老龄产业的供需不匹配问题亟需解决。

4、政府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及专业人才供给不够

老龄产业的投资具有周期长、微利性的特点,需要政府给予政策、资金、人力方面扶植和引导。据统计,投资一家养老机构,平均要15至20年才能收回成本并获得回报。筹资困难、资金回笼慢、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因此导致社会机构进入老龄产业发展行业极少,同时资金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老龄产业创新之路举步维艰。

二、老龄化社会,政府如何应对?

(一)统一管理和布局,整体规划老龄事业和产业服务工作体系

为了促进老龄产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建议对地方负责管理老龄人员的机构进行整合重组,减少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有必要撤并老干部局,对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机构凡是涉及老龄事务及产业发展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老龄事业服务管理局,管理服务老龄人员的生活保障、文化活动及老龄产业发展等涉及老龄人员的一切事务,以实现老龄事务和产业的统一管理、整体规划、和谐发展目标。

(二)将老龄产业培育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龄产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是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老龄人员物质和精神需求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就经提出老龄产业概念并进行规划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其老龄产业发展非常成熟,值得借鉴。日本政府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对老龄产业经济进行扶持,因此,从1990年之后,日本涌现了很多老龄产业企业及老龄服务业,并且在政府的引导及鼓励下,很多大型的财团和经济体加入到老龄产业经济市场发展。这些企业及服务行业通过多层次的挖掘市场、对市场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经营,依靠财团的支持,快速占领老龄产业经济市场的各个领域,快速地提升了老龄产业及其服务的水平,不断的拓展老龄产业经济市场空间。到21世纪后,日本的老龄产业经济发展非常成熟,市场供需稳定,产品和服务的种类齐全,其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开始了老龄产业经济的成熟期。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比日本的老龄产业经济与服务的规模,中国的老龄产业发展还是处于成长初期,无论是政府支持力度还是企业参与积极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产品的创新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建议建议政府采取如下措施加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1、循序推进,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老龄产业集群化发展

政府应根据本地特色和基础进行产业整合,建立老年健康产业园区,引进优质项目和企业,以优质产品或项目为支点,发展联动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把点串成线,然后由线拓展到面,实现老龄产业经济集群化发展,形成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作,从市场开发到后期服务的联合经济体,提升老龄产业经济服务的专业化和全面化,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力,辐射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建立产、销、服务一条龙规划,实现“点—线—面”层层推进,推动老龄产业经济发展,通过产业集群平台的优势,从老龄产业发展成熟国家或地区引入高新科技及服务技术,加大加快国内老龄产品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运用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内外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老龄产业经济国际化。

2、加快老龄产业经济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

老龄产业是科技和知识含量较高的产业,老龄产业经济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在有条件高等院校设置涉及老龄事务和产业的专业,为各级养老机构、老龄产业管理部门和老龄产业生产企事业单位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既有知识又懂技术,还会管理的老龄产业专业人才,加强老龄产业有关企业对老龄产业人才的自身培养,以利于老年服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满足市场需求。

3、对老龄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及财政支持

为此,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老龄产业发展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营老龄产业机构,对老龄产业用地及企业税赋给予优惠政策,逐步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服务;加大政府购买老龄产业服务力度,加快培育社会力量成为发展老龄产业服务的主体,支持社会力量运营公有产权老龄服务机构及设施生产;制定建设补贴、地方土地供应、运营补贴等引导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落实税费优惠,完善高龄津贴、老龄产业服务补贴、护理补贴政策等。

(三)盘活老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新助力

老龄人力资源是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具有极大的再次开发潜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我国老龄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退休后仍有工作愿望和能力的老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给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老年事业和产业,扩大适宜老龄人员的就业渠道,盘活老龄人力资源,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助力。

1、努力开发“以老养老”产业

“以老养老”就是以老龄人员服务老龄人员。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应的老龄人员人数会相应增加较多,与老龄人员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个行业都将产业劳力力短缺等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老龄人员的需要,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工作岗位补充,而这些工作岗位恰好可以提供给有就业服务能力的老龄人员,因为老龄人员之间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有天然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有就业服务能力的老龄人员,比年轻人更适合从事老龄产业服务工作。可以将这种老龄人员服务老龄人员的类似“自给自足”的就业服务模式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整体化设计,使它成为整个老年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建设老龄人员再就业平台,拓宽老龄人员再就业和创业的渠道

(1)成立专门的老龄人才就业市场,并相应设立一些老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为老龄人继续就业和创业提供平台,实现老龄人力资源供给和社会需求的双向选择,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专业的针对老龄人员的人力资源市场,提供便于老龄人员创业的产业项目。

(2)建立老龄人力资源信息中心,根据老龄人才的规模、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等进行分类,形成一个老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为社会提供充足的老龄人力资源,社会根据需求合理的从中选择老龄人才。

(3)在社区设立“老龄人才中心”,开展一些社区需要的有偿服务项目,这样既可以为老龄人提供就业机会,又可以为社区服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如德国就有一个“老专家服务中心”,该机构聚集了各类有特长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专家,在有需要时被派往全球各个需要专业服务的发展中国家继续为社会服务。因此,在社会区设立“老龄人才中心”,能帮助大多数有就业服务能力和愿望的老龄人员就近找到临时、短期和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满足他们继续服务社会的愿望和需求。

注释

1信洪扬:《去年60岁以上老人增加853万》,《华商晨报》2014年1月21日第A02版。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2]章林.《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安徽老龄产业发展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6期,第97-99页

[3]李听旸.《我国商业保险在老龄产业中的商业机会探究》.《保险研究》,2011年第5期,第25-31页

[4]人口研究编辑部:《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第28-40页

[5]刘青松.《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索》.《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4期,第146-148页

作者简介

第3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一、 老龄产业的基本界定

老龄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而是由于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产业群,是21世纪我国由于人口结构的转变而发展成的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产业。其基本面覆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意义,即便在学术界,有关老年产业的性质究竟是盈利还是福利,抑或兼而有之,也仍是个长期争论话题,由于目前老龄产业的性质徘徊在事业和产业之间,因此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福利性和微利性是老龄产业的显著特征,是老龄产业与其它产业的主要区别。老龄产业,国外称为银色产业,或称“健康产业”,在国内来讲,老龄产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老龄事业,形成于市场经济时代的老年社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活动和设施。一般认为,老龄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是以三次产业中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二、 老龄产业发展碰到的问题

一是老年日用品市场,包括食品、服装、家庭用品、药品、保健品、辅助医疗设备等,在这个领域中、市场发展滞后,老年日用品供给短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活用品,以及辅助商品少之又少,有些商家把清仓处理商品冒充老年用品出售,少数厂商以优待老人为名,故意抬高售价,甚至以伪劣产品坑害老年顾客。二是老年服务市场,包括卫生保健、医疗护理、老年公寓、托老所、心理咨询陪伴服务、婚姻介绍等,在这些老年服务领域中,提供服务尚不足,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也不足,服务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是老年金融市场,包括银行储蓄、老年理财、老年基金、老年财产保管、老年意外保险、老年服务保险等,这块市场仍像处女地,有待开拓和引导,由于金融市场缺乏对老年人正确引导,不少老年人把自己的养老钱投到了股票市场,遇到这几年股市不好,养老钱亏得所剩无几,现象触目惊心。四是老年休闲文娱市场,包括老年人旅游、老年俱乐部、老年学校、老年职业培训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娱乐健身、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精神追求和个人文化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状况是我国老年人的娱乐场所主要在家里,马路上和公园里,老年大学,一票难求,休闲娱乐场所都被年轻人挤占。以上老龄产业发展尴尬局面,急需广大学者、老龄工作者前来分析、探索与研究。

三、 造成如此现状原因分析

为什么21世纪朝阳产业在国内热不起来呢,我们媒体早就把老龄产业称为“夕阳红”产业,就是希望此产业早日红火起来,那为什么“夕阳红”产业在我国发展陷入困境呢?

1.对老龄产业认识模糊,尽管老龄产业的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比较宽松,但政府对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人也普遍认为,老年人关键是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至于老龄需求,老龄市场,老龄产业,对国内来讲好像还是个新名词,原先是无人问津,现在有些部门也是赶时髦讲一下,至于实质性地探索如何发展,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有人对老年人追求新潮,赶时髦的一些需求还表示反感。

2.和国外相比,我国老年人消费能力还是不行,虽然老年人口数量不小,但实际有效需求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削弱,首先,我国现在的老年人在计划经济时代,拿平均化的低工资,以前积蓄不多,现在消费主要靠现有退休工资,在职职工工资收入结构是,基本工资比重小,而奖金、津贴等部分所占比重变化大,而退休金是基本工资打折扣计发,因而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经济收入相比,差距不断扩大,退休职工处于相对“贫困”境地。其次是,广大农业老人原先没有养老金,现逐步实现“农保”,保障水平极低,而企业,事业国家机关之间的养老金差距又太大,制约了消费。再有,我国传统文化“清贫”“勤俭节约”思想在这一代老人心中根深蒂固,他们往往把有限的养老钱留给子女,或给第三代消费,转移了老年人有效需求。

3.更重要是,政府的指导扶持力度不够;老年产业除逐利的市场性外,无疑还有协助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性,这就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优惠政策的缺乏,已成为国内企业投资老年事业的瓶颈。比如说,若无政策支持,房地产暴利的背景下,企业置地开办老年设施,是无法与房地产商竞争的。还有就是老年护理工作人员工资和社会地位普遍低,只有提高,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总之,要给予资金,税收优惠,要像当年引外资一样为老年产业招商引资。

四、 老年产业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

据测算,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5%老年人需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万张,以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建设成本,光建床位就有3000亿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以至少拉动1500亿投资。首先这就是拉动内需的契机,抓住此机会,就能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阴影,我们讲“转型升级”不光是指现代化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在老龄化社会,有一部分产业向老龄产业“转型”也是一种“升级”,这种“升级”是和社会同步的,老龄产业中服务业比重较大,提高服务业比重,是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硬指标,发展老龄产业和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要求不谋而合,对社会经济意义重大而深远。其次老龄产业市场发展就是指让我们产业变得更适应于老龄化社会需求,为老年人服务,提高他们生活质量,这是我党“十七大”精神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以老年人为本的产业发展构思,怎样提高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老有所养”?这些“人本”思想,又可成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再者,老龄产业的服务业,能大量消化原先国有企业改制下岗的职工,为社会稳定,国企改革解忧解困,扩大再就业机会,是再就业工程实施的重要举措,当然搞得红火创出名牌,也能吸引到新毕业的大学生,为我国由于多年大学扩招而造成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处境解困。

五、 如何走出困境,启动老龄产业发展

发展老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社会关注,需将老年产业纳入产业发展轨道,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老年产业的投资,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宣传老龄产业,使企业积极投身到这一朝阳产业中来,尽最大可能安全稳妥地以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式解决老龄化问题,使人们认识到老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拉动老年人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2.积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首先要在现有“农保”基础上逐步梳理,在农村实现“全民农保”制度,让全体农民全部有养老保险金,消除农村老年人消费的后顾之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广大农村老年人消费能力。在城市要进一步缩小企业、事业、国家机关三种类型的养老金差距,向中间大,二头小橄榄型养老金差距模型发展,这样能极大提高城市老年人消费能力。再者要逐步加大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减少老年病,慢性病常用药的个人医疗账户的支付比例,减少老年人“因病致贫”的现象,来提高老年人的有效需求消费水平。

3.尽快出台相关老龄产业扶持政策,产业政策是影响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市场环境之一,故急需出台老龄产业发展所需的财政、税收减免,信贷优先、融资、简化申请报审批手续等具体优惠政策,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大部制”改革是趋势,但现在许多职能部门仍条块分割,老龄产业涉及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所以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形成配套性扶持政策,才能形成合力,直接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又比如,我们民办养老机构在征地、资金、建房、水电等方面往往是处处受卡,举步维艰,只有具体配套政策,才能对症下药起到效果。

4.要积极开拓银行老年理财产品的新业务,我国老年人除日常消费外也积累了一部分资金,要帮助他们打理好这部分资金,让它保值增值,以防“通涨”和“CPI”增长给他们带来缩水,理财产品则要以稳健型为原则,反对他们做高风险,高利润的“股票型”理财产品,亦可以做点基金定投,医疗、服务保险产品,总之根据国外经验,这方面的市场上升空间巨大。

第4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第5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关键词】老龄;产业;民企;政策一、我国老龄化浪潮席卷而来

目前国际社会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界定老龄社会的进程: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为7%,深度老龄社会的标准为14%,而超级老龄社会的标准为20%。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统计报告,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8.87%,已经属于老龄社会。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成为深度老龄社会。另据联合国的《世界人口统计》,2010年到2050年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由11%上升到21.9%,而中国则由12.3%上升到31.1%。我国对老龄产业有关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起步于90年代中期。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的日益增加,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又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依据市场理论和产业理论,老龄产业是老年群体存在时就开始了。一般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动力,市场需求刺激产业的产业与发展。老龄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由老年人口规模、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欲望所决定的市场需求。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老龄产业是以年龄为标志划分消费群体的产业。

“老龄浪潮”席卷而来,对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此外,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人口快速老龄化诱发的矛盾正在蔓延,且已由老年个体向老年群体扩散,由单个家庭向整个社会层面传导,由养老问题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渗透。人口快速老龄化,产生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比重上升将直接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其次是由于老年人数的增加,老年医疗服务和照护服务需求随之增多,无论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还是医疗机构的老年服务压力都会加大。农村养老困境引发的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公立养老机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老龄产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部门,老龄产业实质上是一个以老年消费品——老年商品和服务——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它包括为老年人服务的衣、食、住、行、用、医疗保健、照料、精神慰藉以及保险、房地产、金融、旅游和娱乐等方面。我国的老龄产业,无论在产品还是在服务规模以及产品和服务类型上,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之后未取得明显的进展。

二、国内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概况

现有的养老设施和服务十分滞后,加强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既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又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我们不能忽视老龄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压力:第一,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在扩张,但是产业带动经济和就业局面尚未形成,现阶段产业规划还是缺失的,产业发展具有无序性。养老产业尚未成为资本市场的瞩目焦点。老龄产业较为集中在数个的城市以及沿海地区。老龄市场产业链上的多种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巨大潜力尚待挖掘;第二,老龄产业主要领域集中在老龄消费品制造业,商家和生产企业都对老龄产业认识不够,众多企业为追逐利润,热衷于利润大、受追捧的商品,而不愿意生产利薄价廉的老年用品,而老龄服务业市场供给缺口却很大。老龄服务质量远远达不到越来越多的老龄消费者的需求,许多领域尚未得到开发;第三,我国的老年人现在消费主要靠退休工资,退休职工处于相对贫困境地。广大农村老人原先没有养老金,现在逐步实现“农保”,保障水平低,制约了消费。和国外相比,我国老年人消费能力还是有限,虽然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但实际有效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削弱。第四,养老服务和产品的发展势头比较好,但是市场上当前针对老人研发的消费用品严重不足,且品种单一,大都局限在营养保健品方面,并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使老年用品市场得不到有效开拓和扩展。缺少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难以适应高水平竞争;第五,专业性人才队伍较为薄弱,产业发展创新人才支撑不足产业政策不甚明朗,政府、社会、市场分工不明确;第六,现有产业的决策缺少市场细分和对老年人需求的具体调查分析,结果造成许多产品和服务模式雷同,缺少特色,尤其是适合老年人生理特征的产品太少;第七,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观念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消费增长,居民储蓄长时间内居高不下。

(二)民企涉足老龄产业面临各种困难

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的需求,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趋旺,供需之间的巨大矛盾,不仅意味着我国老龄产业蕴藏着巨大潜力与商机,同时也表明老龄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据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养老市场需求达8000亿元,但供给严重不足,从供给看,当前国内市场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总价值不足1000亿元。政府可以保证基本的养老保障,更多让社会力量来开发不同服务项目,带动社会人才的介入。中国老龄产业还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市场潜力很大,但是现状却很糟糕,例如,一些所谓的福利院、敬老院只是政府的一个样板工程,而且容纳量很有限,很多福利院普通百姓根本进不去,成为特权阶层的享受地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国老龄化问题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最终要通过市场化来解决,要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要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服务模式与产品。

涉足老龄产业有许多制约因素,从企业生存的角度来看,从事老龄产业也需要商业模式。企业需要生存,需要一定利润,更需要政策支持产业,老龄产业发展需要较大规模投入,大多利润较低,而且投资时间太长,收益太慢。若没有政策方面的支持,民营机构自身很难得持续发展。现在政府对民营机构支持力度并不大,经常怀疑企业投资的目的,质疑企业投资老龄产业的动机不纯,是想借老年项目的名义搞圈地运动,政府的质疑令企业望而却步。

三、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格局

老龄产业是一个特殊产业,其正的外部性、非盈利性与市场性并举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发展老龄产业,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国务院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发展老龄产业,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老龄产业知名品牌,并且疏通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国家给予涉老企业适当优惠政策,扶持关系国计民生的老龄产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民政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社会力量的参与正在逐渐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同时,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是我国老龄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老龄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影响,没有社会力量的充分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再者,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对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言,关键还是要靠市场机制的培育它能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倡导积极竞争的基础上,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规则。最后,总体来讲,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在对老龄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法律政策体系的完善、资金投入的支持等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培育和完善老龄产业各种要素市场,形成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在内的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只有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不断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寻求到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经济效率的结合点,促进老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从事老龄产业的企业,银行应该给予贷款条件适当放宽、贷款期限适当延长、贷款利率适当下浮的信贷优惠政策。加速老龄产业发展的资金集聚、降低老龄产业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扶持企业发展,降低老龄产业的费用支出,比如基础设施配套费、商业网点费、卫生费等等,制定鼓励老龄产业发展的融资信贷政策。另外,提高老龄产业的投资回报,才能激发社会力量从事老龄产业的积极性,也才能保证老龄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邬沧萍,姚远.老龄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J].求是.2002(2)

[2]郭美玉.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浅谈[J].湖湘论坛.2004(5)

[3]汪雁.对老龄事业产业内涵及性质的再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

[4]李沛林.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社会导刊.

2008(7)

[5]齐建国,赵京兴.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J].

1988(10)

[6]李健美.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老龄产业的超常规发展[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9)

第6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2017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一

就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一定影响。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从人口结构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然而,只看到老龄化的消极一面是不够的,从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看,一个巨大的养老消费市场正在形成。人口老龄化对消费也有正向拉动作用。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亚夫

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是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在增加。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另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53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这意味着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社会总消费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老年人不仅在医疗保健、食品、服装、旅游、娱乐、养老等各方面有大量需求,而且随着价值观、消费观与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新,老年人消费需求正在向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潜在需求将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点。

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习惯、偏好以及消费能力和方式将改变社会消费结构,形成潜在消费市场。老龄化社会催生的银发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有可能成为调结构促增长的新亮点,并蕴藏着新的产业机会,有助于我国经济的优化和转型。

目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而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有巨大需求,为过剩产能的转移和新的投资机会寻求到了新的出口,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经济机会。要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大力发展老年消费产业,特别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家政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消费的需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较为明显

1. 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9.4%。截至2017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比上年净增加631万人,比2001年增加5324万人,年均增加354.93万人。目前我国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是欧盟同年龄总人口的1.4倍。

2.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

2017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4个百分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在2032年突破20%,在2049年突破30%;中国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口占比翻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0%到20%,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所需时间分别仅为26年和25年,而美国分别为78年和70年,俄罗斯分别为51年和49年,就连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日本也略慢于中国,分别为29年和25年。

3.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寿命不断延长。1982至1990年,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大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速;1990至201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规模占总人口比重为1.87%。据预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算起,中国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人口老龄化路程。

4.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在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抚养比的高低,反映劳动力抚养负担的轻重。20XX年末,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为13.7%,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6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作为人口结构变量重要因素之一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影响消费市场的决定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还会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各要素市场。从理论上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是多方面、多途径的,这些影响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对社会总体消费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主要从供给方面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格局变化,并带来劳动力资源短缺、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队伍的大龄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从需求方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导致未来消费需求乏力,从而影响经济增长活力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2.人口老龄化可带动老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影响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还将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众所周知,老年人的消费与年轻人完全不同,他们的吃、穿、住、用、行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特殊需要,这决定了将会相应带动相关老年产业发展,被称之为银发产业。

银发产业涉及满足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的二、三产业,一是健康产业将得到发展。包括养生、饮食、运动、保健等相关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产业会大量增加。各种专业的、社会化的托老所、敬老院、家居老人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三是老年用品、用具等产品的开发。养老产品和服务几乎覆盖所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

主要表现在人口老龄化直接改变消费需求的水平和结构。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支付能力不及劳动人口,这将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障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群体,将提升和改变商品消费的水平与结构,这种消费需求指向必然促使我国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服务业等老年需求产业方向协调运转,引起资本与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促进我国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

4.人口老龄化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劳动适龄人口减少,间接推高了劳动力成本,反过来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在农业领域推动加快农业良种培育和机械化进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二、三产业领域,推动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整体上看,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5.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竞争力弱化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与2013年相比,2017年劳动年龄人口(15至59岁)的绝对数减少了858万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由67.6%下降到66.3%,2年间降低了1.3个百分点。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对外贸易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6.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将对我国未来养老保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相关研究报告,2011至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加160.7%,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4.2%,老年抚养比由19.7%上升到67.8%,养老负担增加2.4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养老金支出压力不断增加。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我国的疾病经济负担和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的医疗费用压力,这将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商机

应该看到,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结构,制约经济发展,家庭和政府养老负担沉重等等。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无限商机。

1. 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挖掘银发消费品市场潜力

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物质消费既包括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实物消费需求,又包括医疗保健、护理服务、家政服务、健康和疾病咨询服务等服务消费需求,而老年精神消费包括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一系列行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一方面,老年人收入水平随经济总体发展进程逐年提高,自身消费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中青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孝敬老人、消费老年产品方面得以体现,消费人群和消费数量都会得到有效拓展。

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未来老龄化的人口的商品及服务市场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老龄产业预计将于2050年前增至106万亿元,相当于中国经济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比重提高预示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对有关老人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更大的需求,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尤其是医疗保健上支出更加明显。

2.人口老龄化将对消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深,老年人的消费倾向、消费规模和结构将对总消费和结构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减少食品和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医疗保健消费,一定程度增加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从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看,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将会增加医疗保健消费。随着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态度也更加积极,观念也在转变,人们要小康、更要健康。尤其是年龄较高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较易发生各类疾病,因而对于医疗、保健有较高需求。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的结果显示出,60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少年,而且人均都患有2-3种慢性疾病,高患病率将使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大为增加。

二是将会增加旅游服务消费。据途牛旅游网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60岁及以上出游人次增速迅猛,同比20XX年增长252%。2017年,近30%的老人平均一年出游次数超过3次,3天及3天以下行程最受老年用户欢迎,占比超过7成,同时选择4-6天行程的用户占比超过2成。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忙于工作,较少外出旅游,年老了生命有限,加之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许多老年人选择外出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在直接增加旅游服务消费的同时,也会带动如餐饮、交通等相关项目的消费。尤其是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旅游也成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三是将会增加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一直以来,年轻人都被认为是电影的消费主力,其题材选择、内容制作与生产流程也基本上是围绕年轻人的喜好进行。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开始尝试选择到电影院来体验消费,平时抽空看电影已经开始成为不少一、二线城市老人的娱乐选择。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有着更多的闲暇时间。因此,阅读书报杂志、文娱活动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老体弱,他们也更愿意把时间和金钱花在老年运动和锻炼身体上。

四是会减少食品消费。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他们对食物的总量消费出现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相比于年轻人食物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单一化。

五是会适当较少衣着消费。与食品市场情况类似,相比于年轻人服装结构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老年人服装结构比较单一、款式较少,不利于老年人服装消费的增长。

从总体上,我国老年人产品与服务的多种需求构成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市场,据测算,仅其潜在市场消费每年至少也在3000亿元以上。我国离退休人员约3500万集中在城镇,他们的消费需求主要从收入保障、医疗保健和生活服务三个方面表现出来。而我国由老年消费市场形成的产业,包括所有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业却相对滞后。

据有关人士预测,在未来相关产业中,第一产业将出现为老年人饮食特需的农副产品;第二产业将出现老年人专用商品;第三产业会出现照料老年人生活的特殊行业;信息产业中还会出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的服务。

努力创建老年人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的市场环境

1.要加强研究,大力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

有关部门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研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的目标人群,研究老年人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细分老年市场,满足老年人便捷化、舒适化、实惠化、实用化的消费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开拓老年人消费市场。重点发展老年人需求集中的产业,如老年食品、服装、旅游、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社会性养老服务制度等,大力支持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

2.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打消老年人消费顾虑

要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形成全社会合理的养老格局。重视对老年人口的健康保障,加大力度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在保证退休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农村、失独、贫困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工作,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互相补充的多元化养老保险体系。

在医疗方面,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咨询等多种服务。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大医疗救助、卫生支农、卫生扶贫等工作力度,确保农村老年人医疗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从而避免养老、医疗等支出或预期支出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3.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

政府应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年产业,积极引导社会和企业开拓发展老年消费市场,制定引导老年产业发展的税收、信贷、投资等各种政策,采取税收优惠、减免费用、信贷支持等特殊政策,规范民营机构准入和标准等法律法规,加强产业统筹协调,企业应看到老年消费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和开拓老年消费市场,生产出门类齐全、品种多样、经济适用的老年产品。服务业在设计和理念上应更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服务人员实行专门的针对性培训,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2017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二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我县人口老龄化情况介绍

(一)调查情况

我县老龄办在全县范围内对老龄人口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查,全县总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人,占总人口的**%;65岁以上****人,占总人口的**%;80岁以上****人、90岁以上**人、100岁以上*人。全县空巢和独居老人***人,占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或受到救助的老人***人;全县老少人口比为**l**。

(二)成因分析

促使我县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另一方面,成功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日臻完善,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1964年二普时人口死亡率为15.59,1982年三普时下降到7.75左右,下降到6.0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年增长,1989年为66.81岁,达到69.7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四普以来的17年是我县老年人口增长较快的时期,以近XX年发展最快。同时,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县人口出生率下降,由1964年的45.34下降至的6.62,少儿人口逐年减少,从1990年的111491人下降至的39135人,从而更凸显了我县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三)发展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从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推测,我县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大约XX年左右的时间。进入老年型以后,又以每年接近4%的高速发展(全国为3%,湖北省为3.73%;)。

2、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受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县乡镇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平衡。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磨坪乡(25%),最低的是茅坪镇(12.23%);超过全县平均数15.99%的有6个乡镇(磨坪、郭家坝、周坪、屈原、归州、梅家河),低于15%的有5个乡镇(茅坪、水田坝、沙镇溪、两河口、泄滩)。

3、高龄老人增速较快。虽然目前我县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较快,目前高龄老人已达7117人,占老龄人数的11.4%。

二、我县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我县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在21世纪继续发展。理由有三:其一,我县少儿人口比重逐年下降,按前XX年的速度推算,到XX年将下降至9%。其二,老年人口呈阶段性增长。目前至XX年,我县老龄人口年增长速度仍保持在4%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将达到7.4万,占总人口的19.2%;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3万,占总人口的11.2%。由于我县5060年代有过两次人口出生高峰,XX年至2030年,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开始进入老年期,年增长速度将突破6%,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万多,占总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5.04万,占总人口的13.3%;203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其三,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发展较快。目前至2020年,我县老年人中仍以6069岁的低龄老人为主,2030年以后的2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将逐年增大,逐渐达到20%。

三、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种种挑战,目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加重

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步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的负担。

(二)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

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年配偶之间的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即一对夫妻要照料四位老人和一个子女,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

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三)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目前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养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了我县社会消费。

四、迎接挑战的基本途径

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对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早做好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积极迎接我县人口老龄化高潮的到来。

(一)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建议县委、县政府每年集体听取一次全县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对全县的老龄工作提出任务和要求,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快理顺我县老龄工作机构,明确其任务和工作职责,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街道一级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一级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对农村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财力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

(二)将老龄事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时间跨度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考虑长远计划,应将老龄事业列入县、乡(镇)、村三级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安排、市政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使老龄工作与其它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符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并将老龄事业的发展规划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年终进行检查考核,避免计划落空。

(三)不断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坚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对现有的老年人实行集体所能承受的养老生活补助,努力让农村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快实施城镇养老金社会统筹步伐,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收缴面,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实现社会统筹积累储备的功能,确保养老保险广覆盖、养老金正常发放。

(四)着力完善基层、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组织建设,一方面将老年生活、活动设施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做到每个村(居)都有活动室、医疗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点;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务队伍(包括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低偿或无偿的医疗、娱乐、生活照料等服务。

(五)加强教育,促进健康老龄化

第7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出现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产业已势在必行。1997年,在中国老年协会、北京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召开的第一届老龄产业座谈会上,学者们对老龄产业的概念、性质和基本领域进行了分析。例如:张文范认为,老龄产业是由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张纯元指出,老龄产业是许多行业、部门的通称;陆杰华提出了未来老龄产业发展中优先领域的设想,等等。

一、 有利因素

1.人口因素。第一,老年人口规模逐渐增大,增长速度快,预示着老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从老年人口规模看,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河北省0~14岁少年儿童人口系数分别为40.65%、30.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4.89%、5.67%;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下降为29.03%,老年人口系数上升至5.81%;在以后的十年里,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攀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少年儿童系数降至22.78%,老年人口系数升至7.05%,十年间老年人口上升了1.24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1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重继续增长,据《河北经济年鉴》的有关数据显示,2001年河北省老年人口系数为7.96%,2002年为7.64%,2003年为7.56%,2004年为7.99%,2005年为8.17%,2006年为8.49%,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老年人口规模日渐庞大。第二,老年人口收入水平逐步提高,购买力增强,为老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2007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显示,河北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正稳步增长: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1.67元和1397.35元;2000年分别增加到2478.86元和5661.16元;2006年分别增加到3802元和10305元。相应地,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也表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第三,老年人口生活观念的转变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过去和目前的大部分老年人来讲,他们的消费欲望远不及年轻人,困苦的生活条件,养成了他们节衣缩食的生活观念。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将构成未来的老年人群,各种现实条件使得他们同样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具有较强的消费欲望:一是时间充裕。子女成人独立、经济负担减轻之后,年老后轻闲的时光会让一些老年人试图寻找机会补偿过去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他们在美容美发、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和旅游观光等方面,同样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二是财力允许。对比过去的老年人,未来的老年人收入颇丰,这就会给老年消费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三是环境支持。社会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消费,提高生活质量。这使老年人的生活观念必然发生从传统的“节衣缩食型”向“安逸享受型”的转变。第四,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是开拓老龄市场的有利条件。老年人的需求构成和需求水平呈现多样性的特征:首先,年龄差异导致需求构成不同。低龄老年人与高龄老年人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低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强于高龄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需求相对较少,但对再就业的需求较大。其次,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差异和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差异为老龄产业多层次发展提供着可能。城乡老龄化程度不同导致城乡对老龄产业的需求规模不同。河北省农村老龄人口多于城镇,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低于城镇人口,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更低。

2.其他因素。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养老对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依赖性逐步增强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外部驱动力。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老人(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增多。2000年,河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53岁,比1982年增加了2.08岁,高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2.51%,比1982年增加2.91个百分点。第二,发展老龄产业的法律制度保障正趋于完善。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将逐步规范,与老龄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也将逐步完善,为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34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引导企业开发、生产、经营老年生活用品,适应老年人的需要。”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应当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兴办老年福利机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兴办老年服务机构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第三,发达国家及我国率先进入老年型社会的城市老龄产业的发展为河北省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发达国家的老龄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其中有许多内容和经验可供河北省发展老龄产业参考和借鉴,其中,一些成熟产品还可以直接引入使用,市场战略、市场营销的理念及经营管理机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而发达国家在发展老龄产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值得引以为戒;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率先进入老年型社会,目前,老龄化程度已经很高,并且进行了发展老龄产业道路的探索,如:上海市民政局出台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明确宣布,社会各方都可以参与兴办以往一直由政府独家操办的养老机构,其目的在于做到政府牵头、社会承办、各方参与,分层次、分对象、分步骤、多元化,使养老事业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以适应上海发展老年福利事业的需要。这些都是发展老龄产业的经验,可供河北省参考或借鉴。

二、 不利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根据河北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3.67%,农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78.26%,这说明全省的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村老年人口更是生活在满足基本层次上,其消费观念离市场化、现代化相距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农村地区老年消费市场对于带动河北省整体老龄产业发展,乃至带动河北省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对老龄产业的了解和认识不够。由于我国历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传统,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们普遍认为,养老是家庭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把养老与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让很多人感到不易接受。所以,受老年事业福利性质的影响,很多人对老龄产业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存有疑虑;老年人口的低消费水平也使一些人产生了老龄产业投入大、风险高、回报率低的想法,对其盈利性持消极或观望态度,影响了老龄产业的发展。不少厂商对开发老龄市场信心不足,认为老年人缺少消费的欲望和冲动,使老龄市场几乎成为消费市场的“盲区”。显然,这是一种对开发老龄市场认识上的误区。

3.老年市场与老龄产业相距甚远。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老年生活。“活出精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是,走出家门的老年人却遗憾地发现,除了医疗保健用品外,目前,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种类非常单一,有的甚至出现短缺现象。比如:适合老人穿的轻便布鞋、粗线袜和日常服装等品种少、款式旧。一些老年人专用的商品,如:拐杖、放大镜和助听器等商品更是难觅踪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街头,妇女用品专卖店、儿童用品专卖店和青年一族专卖店却比比皆是,老年用品商店却很难找到。此外,河北省老年福利机构数量较少。目前,全省共有187个社会福利院、9625个床位,与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相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由于资金短缺,大多数社会福利院设备简陋、条件较差,只能供“三无”(无子女、无依靠、无经济实力)老人入住。而北京和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软、硬设施完善的养老社区,而河北省在此方面的发展还尚未起步。可见,市场上的老年产品种类和规模无论与老年需求还是与形成老龄产业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参考文献:

[1]张文范:《顺应人口老龄趋势,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市场与人口分析》,1997.4。

[2]河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北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第8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的危害;城镇化进程

1 老龄化的现状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77亿,并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30%,也就是说3个人中间就有1个是老人。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被赡养的老年人相对增加,劳动人口相对减少,会带来一系列经济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老龄化形势尤其严峻。

2 老龄化的危害

据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超过7%,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到了2033年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达到了顶峰,将结束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低抚养比的“人口黄金时期”,迎来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达60%~70%和40%~50%的严峻的20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客观上都要求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总数将超过1000个。而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在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化进程交互推进中,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引起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随工业化的逐步实现而不断提高。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城市中的人口构成情况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日益的加剧,最终还是会导致城市青壮年劳动力下降,将导致长期以来推动城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进而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短缺情况,出现“用工荒”,使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成本提高,加大城市化进程的代价,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

2.2 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增加了城市化的经济负担。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是“未富先老”,即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我国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步入老龄化时的GDP水平。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增多,老年赡养比升高,为了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等诸多问题,必然需要建立起相应配套的城市养老保障体系。而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又需要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来完成,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要增加,必将导致社会用于养老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这会增加城市化进程的成本,对社会再生产带来了直接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又要进行城市化发展,经济负担增加会延缓城市化进程速度。

2.3 降低城镇化进程的效率。推进城市化,需要有活力的诙力群体在城市生产、生活。城市人口中老龄化比例增加,劳动力不断老化,自然规律决定了人从老年开始生理机能就逐渐衰退,眼花手拙,动手能力下降,心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掌握新技术,工作效率有所降低,因而劳动力老化后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将导致劳动力群体的活力下降,降低生产率,导致城市化进程中生产经济活动的发展受到影响,城市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从而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发展动力。

3 应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城镇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是齐头并进的,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未来的20~30年中,既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时期。所以,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1 积极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适当延缓城市人员的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强力不大的人员工作年限,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人事部门应当制定“弹性的退休年龄”政策,留住一批身体健康、品德高尚、业务水平很高且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老年人才,允许他们在70岁甚至75岁退休。另一方面,可以对其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再就业。

3.2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时刻到来之前,要保证加快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健全城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抓住人口老龄化的商机,积极发展城市银发产业,通过“以老养老”的方式来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压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在城市化中可以大力开发银发消费品,培育银发用品市场,以促进银发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和发展银发产业市场,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3.3 通过技术创新,抵消劳动力老化的影响。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这得益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而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为此,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活力不够的影响,以高技术水平来进行弥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老化带来的生产率的降低,达到提高劳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是消除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进程不利影响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就业不完全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的背景下出现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行事,那就会“欲速则不达”。推进城市化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而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负担、经济承受能力、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2011,04(28).

[2] 叶小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22.

[3] 张俐娜.“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J].世纪行,2007(03).

第9篇:老龄化带来的市场机会范文

问题与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五个显著特征:一是绝对规模大。预计老年人口2025年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分别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2/5,全球老年人口的1/4。二是发展速度快。2000―2050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22%,上升12个百分点,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升到34%,上升24个百分点,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5倍。三是高龄化显著。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是2010年的5倍,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总量的1/4,高龄化现象历史上少有。四是发展不均衡。受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城乡流动影响,本世纪农村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差值最高的2033年达到13.4个百分点。社会总抚养比已经超过50%,到本世纪中叶将翻一番达到100%。届时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70个老年人口和30个少儿人口。加之,中国老年人口长寿不健康现象突出。

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持续”:

一是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人口老龄化不仅改变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国民储蓄率和资本积累,而且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税源结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稳定、实体经济发展活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预计在2015-2050年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如果应对不力,人口老龄化可能使我国经济年均潜在增长率压低约1.7个百分点。

二是代际利益矛盾持续加深。在社会发展领域,社会抚养结构的改变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格局。目前我国约4.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2035年2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2050年将出现3个劳动力抚养2个老年人的局面,这一变化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达国家在养老金制度改革过程中,普遍面临提高中青年群体社保缴费负担和降低退休老年人养老待遇的艰难抉择。

三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难度持续增强。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城镇化交互推进,大量农村年轻人口迁往城镇,加速了城镇化发展进程,缓解了城镇老龄化压力,给城镇发展带来活力,但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程度。到40年代中后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高达40%,农村居民中位年龄达到52.4岁。这将深刻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发展活力,加大了统筹解决 “三农问题”的难度。

四是养老保障压力持续增加。伴随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长,预计我国养老金支出占届时GDP的比例,2020年达到7.29%,2030年达到11.98%,2050达17.79%。全国养老保险财政资金需求量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20年达到9%,2030年达到12.48%,2050年达到14%。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共财政的兜底责任都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五是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社会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负担大幅增加。预计老年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占GDP的比例,2020年为2.34%,2030年为3.86%,2050年为6.38%。这将导致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两个体系双双承压。

六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据测算,20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超过1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均比现在增长近4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比现在增长近2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将大幅增长,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

发展与机遇

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给我国发展带来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和数量的下降,在短期内有利于减缓就业压力长期看,有利于倒逼企业寻求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老年群体消费需求迅速增加,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特别是服务性的需求刚性增加,有利于发展生活业,带动就业增长。据测算,到2020年,老年群体消费总量占GDP比例可上升到9%-13%,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到15%-23%。三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人寿保险基金等金融型养老资产的增加,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长期资金供给,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壮大资本经济。四是老年人力资源增量可观,2030年60-64岁低龄老年人口达1.16亿人,占老年人口总数31.4%,其中不乏拥有丰富知识、技术、经验的老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可资利用的潜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五是农村人口老龄化使我国农村地区长期面临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逐步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六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政治参与群体,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政局稳定。

探索中国之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同时面临发展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亿万老年群体福祉改善的双赢。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努力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加强“一项顶层设计”:要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老龄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关方面在推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障碍,亟需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切实加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始终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确立为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但是从应对准备来看,无论是思想认识、制度建设,还是服务体系、老龄工作体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整体呈现出“未备先老”局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具备了上升为基本国策的实质条件。

实施“二轮驱动”:就是要坚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公益性老龄事业与营利性老龄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继续发挥好政府在制定规划、健全制度、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老龄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够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特别是在老龄产业发展上,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放宽准入、加强监管,调动好、保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多元主体办产业、多种形式促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做到“三个积极”:一是要积极看待老年人。把老年人看作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尊重和接纳老年人,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引导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二是要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引导全体公民积极面对老年生活,提前规划老年生活,乐于安享老年生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终身发展。三是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引导全社会既要看到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各种挑战,又要看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树立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最终要使当下的老年人过得舒心,中青年人对自己将来的养老放心,全体人民对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信心。

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把解决老年人群体的问题提升到解决全体公民老年期的问题上来,确保全体公民进入老年期后能够享有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二是把解决单纯的养老问题提升到全面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作出安排。三是把被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提升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导向上来,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全局规划和战略准备。四是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到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上来,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培育人力资本、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