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精选(九篇)

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

第1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少子高龄化 日本经济影响

近年来,随着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及对于结婚、生子价值观的变化,日本整体的出生率大幅降低,除此之外,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死亡率也大幅降低,日本的少子高龄化(15岁以下人口低于65岁以上人口)问题日益严重。日本政府2008年4月22日公布的2008年版《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警告称,如果对少子老龄化问题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日本15岁以上的可就业“劳动力人口”仅为4228万人,不足2006年(6657万人)的三分之二,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白皮书还强调说,尤其是“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与老龄人口退休的不断增加,预计劳动力人口将呈现老龄化与递减的趋势”。到2050年时,日本即将面临“超少子高龄社会”,平均每1.5名有职业者就需养一位高龄者。

本文从导致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问题如此严重的原因以及其将为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论述。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合计特殊出生率(女性15-49岁内生产小孩数的平均推算值)若低于2.08名,将使得人口迈向减少。日本在二次大战前出生率就开始降低,但战后的20世纪40年代后半出现婴儿高峰期,1948年人工堕胎合法化后,进入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跌。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的高度成长期,合计特殊出生率还维持2.13名的安定情况,但1975年则跌到2名以下,1997年步入少子高龄化社会,2007年总人口开始出现“自然减”现象。和欧洲其他少子高龄化国家相比,日本的速度可以用“快得惊人”来形容,究其少子化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出生于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期的年轻人,在经济发达、成长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养育儿童的数量越少,越能维持自己的轻松富足的快乐时光”的利己观念,人们普遍倾向于少生子女以得到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此,必然会导致日本的生育率大幅下降。

第二,为了保证个人在经济上的独立支出,享受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最近的年轻人结婚年龄持续攀升,晚婚必然会导致晚育。尤其是一部分女性的晚婚、不婚和少生孩子,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理性考虑”,而不是自然选择。日本读卖新闻社在2003年进行了婚姻问题的全国舆论调查,其中有52%的人认为“女性不结婚也能够幸福”,而在20-30岁日本年轻人中,接近7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结婚”。这种想法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为邻国日本的将来担心。

第三,非婚一族的出现加剧了少子化问题的严峻性。非婚一族中女性的比例大大高于男性。这背后的确有一些现实的“理性计算”理由。一是来自于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使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的各个企业不欢迎育儿母亲。二是女性为在工作中得到晋升机会,会花大量的时间进修,从而错失了结婚的最佳机遇,随后则产生放弃结婚的念头。三是现代年轻女性对个性化生活的追求:她们热衷于交友聚会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一旦结婚育儿,就会被家庭这个禁锢套牢,失去自己的理想化生活。

第四,日本社会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倾向仍然存在。他们不愿意帮助妻子共同分担家务和育儿等事务,导致妻子在身心上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从而众多女性拒绝走向婚姻的殿堂。

急剧发展的少子化问题直接加速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有专家分析称,从少子老龄化的成因来看,70%是由于低出生率,30%是由于低死亡率及长寿化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男性60岁和女性64岁;60年代上升至68岁和73岁;90年代已经达到77岁和84岁;到了2006年,日本人人均寿命男性79岁,女性85.81岁,男女综合平均寿命为82岁,蝉联世界第一。由此可以看出,出生率急剧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的是长寿化的缓慢进程。因而,由少子而带来的老龄化进程就显得尤为迅速。少子老龄化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老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老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本产业竞争力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高龄少子化社会在养老、医疗和保险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日本随着高龄人口长寿化以及高龄者人数激增,需要照护的老人也与日俱增。然而,受少子化影响,年轻人抚养老年人数量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一部分女性在高学历化与自我意识不断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下,纷纷投入就业市场,这就使得原有的家庭内部介护不得不转型为由社会以及国家共同参与老人介护,加大了政府的资金投入,给国家经济带来了繁重的负担。

第三,高龄少子化进程的加剧将会导致日本出现严重的劳动力不足,必然会对经济发展带来重重阻力。劳动力减少以及劳动力高龄化所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会间接造成了储蓄能力降低、投资能力降低、经济成长率低下、社会保障费负担的增加、现役劳动者的所得低迷等中长期对经济成长的坏影响等问题。

综上所述,日本的高龄少子化的发展导致的经济上的诸多危机将会日益严重。在改善方案方面,日本应该参考荷兰、瑞典、德国等欧美诸国的劳动力政策方向以及医疗保险和老人介护政策,考察促进国民就业、支持劳动参加等具体政策,进而弥补本国政策不足之处,积极度过高龄少子化面临的各种危机,保证本国政治经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房价 少子老龄化 人口结构 波动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房价的涨跌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高房价目前已成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难题。1998~2014年间,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由1996.7元/平方米上升至6413元/平方米,16年内涨幅高达321.2%。

分析我国房价高企的背后因素,对于剖析目前房地产市场现状以及政府如何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目前大量学者从多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主要可综括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政策性层面:(1)城市化推进论,如任木荣、刘波(2009)认为,基于政府大刀阔斧式促发展的中国城市化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通过增加住房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房价;(2)土地财政论,如许小年(2011)认为,基于提高财政收入的政府“招、拍、挂”的土地流转制度导致的高地价是房价快速上涨的决定性因素。二、货币流动性层面:(1)泡沫投机论,如陈国进(2013)等认为当前的高房价是肆意投机和房屋升值预期造成的经济泡沫;(2)国际金融论,刘莉亚(2008)等认为中国的高房价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造成的热钱涌入所致;

然而,以上研究对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解释力度并不足。如土地财政论,基于政府的垄断供地行为衍生的土地流转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房价的上扬,但在2002年以来的我国房价持续迅速攀升期间,政府垄断供地制度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因此,用一种不变的变量解释迅速变化的变量,并不具备说服力。

伴随着城市房价高企的发展,我国人口结构悄然发生巨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0~14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6.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1%,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因此可判定当前我国社会已面临“老龄化加速与严重少子化?”的人口现状。而据研究发现,少子老龄化的发展与我国房价波动竟呈现高吻合度。基于此,人口少子老龄化可能是推动我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动力。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老龄化“悲观论”

老龄化“悲观论”认为老龄化可能会导致房价下降,甚至面临奔溃边缘。Mankiw和Weil(1989),基于资产供给-需求的动态模型(M-W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及其程度,其模型构建的理论前提是以消费-投资为核心的生命周期理论,其认为个人收入随生命周期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老年期的储蓄率必将低于中青年期。因此,人口老龄化会减少一国居民包含住房在内的资产总需求,从而造成房价下跌。Modiglianni(1966)认为,为了实现生命周期内总效用最大化,经济人主体会在收入与所持财富的预算约束线下,通过平滑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和储蓄从而进行最优化选择。具体表现为个体的消费-储蓄行为伴随生命周期而改变:中年阶段的储蓄大于消费,会选择储蓄或投资;青年、老年阶段的消费大于储蓄,会选择借贷或出售资产。同时,与生命周期理论相关的含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影响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价格。当中年人口比重上升时,存在对住房等固定资产的超额需求,导致房屋等资产价格上升;当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老龄化程度加深时,存在对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超额供给,直接造成房价下跌,导致房市奔溃。Bergantino(1998)采用美国消费者财富的调查数据论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准确性。结论表明,人口结构指标对房产的动态均衡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

(二)老龄化“乐观论”

老龄化“乐观论”认为经济体制自身的调控作用可以熨平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效应。Brooks(2002)考虑了禀赋结构对老龄化及房价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他将人的财富禀赋细化为两种:人力资本等不可交易资产与房地产等可交易资产。在考虑了人力资本伴随年龄递增而不断衰减的现象,为了减少人力资本必然的风险暴露,人们往往会理性地调整资产组合结构,将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转换为风险系数较低的房地产资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老龄化对房价的负向冲击。Walker和Lefort(2002)选取了秘鲁等新兴国家为样本,将养老金私有化改革对人口老龄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会通过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减小资产价格的波动。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1998年伊始我国才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加之我国少子化和老龄化等人口结构的转变现象出现较晚,国内讨论少子老龄化对我国房价冲击的文献相对较少。

史青青(2010)基于建立的代际交叠局部均衡模型,证明了在完全理性的市场中房地产投资收益率与城市化水平负相关,而与人口增长率无关。邹瑾(2014)深入剖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并将区域差异纳入研究范围,但其未考虑人口少子化和家庭结构微型化对房价的影响。陈国进(2013)等分析了中国人口抚养比与房价关联性,揭示了各人口抚养比与房价正相关,但其研究未基于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的现状、所构建模型未设置控制变量及未考虑区域差异。高见(2010)选取人口抚养比作为重要变量,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冲击作用,但其研究结果表明各抚养比与房价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与国外有关文献结论相悖。刘学良(2011)剖析了人口结构因子对房价的影响及贡献度,并认为我国政府亟须警惕人口高峰过后引致的可能性住房需求萎缩和房市萧条。

三、文献述评及研究方向

综上可知,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仅聚焦于人口老龄化与房产价格的关系,其观点基本可囊括为人口老龄化通过消费―储蓄及投资的生命周期变化对房价产生冲击,但因其理论模型大多建立在抽象假设的基础上,加之无法穷尽所有影响房价的因素,故导致关于老龄化对于房价的影响程度争议不断。更重要的,基于我国少子老龄化社会背景考察人口子结构变化与房价波动的研究少之又少。

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人口子机构与住房价格的关系予以实证并加以完善。一是基于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演变的实际,选取相对应的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两个重要人口结构因子作为重要解释变量,探究少子化、老龄化对房价的动态影响。二是探究当期人口子结构各解释变量对房价变动的贡献度。三是将区域差异纳入研究范围,深入剖析少子化与老龄化在不同区域对房价的影响差异,从而深化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房价变动趋势的认识,既能大大丰富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为当前政府的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注:“严重少子化”的核定标准:一个社会或者地区0~14岁人口占比为15%~18%。

参考文献

[1]任木荣,刘波.房价与城市化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方经济,009,(2):41-49.

[2]陈国进,李威,周洁.人口结构与房价关系研究――基于代际交叠模型和我国省际面板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3(010):40-47.

[3]费方域,史青青,朱微亮.人口红利与房地产收益率的无关性[J].经济学(季刊),2010,(1):271-290.

第3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21日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经济转型期间劳动力减少。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的情况下,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劳动人口的数量因此不断减少。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10年的时候劳动年龄人口的总量在9.7亿左右,但是这个数据将会在2050年的时候变成8.7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的拐点在2015年,因为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9.98亿左右。但是在2015年之后,这一数据将会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将在2055年的时候降低至7.1亿。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30年的时候,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锐减,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会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这样就会因用工短缺而导致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企业的经营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较多

首先,我国将逐渐进入“人口冬天”。我国对老年人的划分以60岁为界限,而随着我国60岁老人在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老龄化现象将会不断加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11年的时候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为1.85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7%,并且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而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在2050年的时候我国的老年人数量将会达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赡养和医疗等都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其次,空巢失独和无子女老人的数量将不断增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实施的实践不断增加,计划生育影响的第一代父母已经逐渐进入老年阶段,而其中大部分老人没有与子女住在一起,导致其成为缺少家人照料的独居老人,而子女发生意外事故去世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没有子女的老人数量因此而不断增加。其中尤其是农村很多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而外出务工,导致老人被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大量的留守老人。而在新生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建设的用工荒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老年人的养老荒则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并且会对其子女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

再次,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生活压力越来越重。随着计划生育实施的实践不断增加,第一批计划生育制度下出生的独生子女大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其中有很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情况下,夫妻所要承担的将是双方四个老人的赡养,并且要给予老人相应的关怀和照顾。而这些夫妻不但要面临父母的养老问题,还要面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子女抚养方面的压力。而为了让家庭的生活有必要的经济保障,很多夫妻会经常忽视对老年人的照顾,其中最常见的是定时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相关费用,但却很少与老人相处,对老人的关怀极度缺乏。这样就导致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平淡,很容易因此而患上相关疾病。

最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受生活条件的影响。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工资水平下降,加上其经历过中国经济最困难的阶段,所以在生活中会十分节省,很多老人在独自生活的时候都会尽量将钱节省下。而一些老人并没有退休工资,其生活的基本保障主要来自于子女,导致其在子女经济拮据的时候不能得到有效的生活保障,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尊严。

二、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保障

(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由于我国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面临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年轻人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健全,并且这种现象正在随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而不断加重。而根据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都对社保很在意,其实质是对与养老保险捆绑在一起的医疗保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老年人生病时动则几万元、几十万元,这让很多家庭无力承担,而医疗保险可以为人们的医疗省下很大一部分开支,所以社会保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社会中的劳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导致社会保障金的收入不断减少,政府在社会保障金中的投入资金将不断增加,这在一定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导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能得到健全。

(二)养老金不同制度是社会不公平的主要特征。根据我国的养老金缴纳和发放制度,在缴纳方面一般企业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员工的养老金全部由政府财政资金统一发放,而一般企业退休员工的养老金要有企业和政府财政共同承担。同时,由于一般企业的经济实力有限,所以其在发放养老金的时候会比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少很多,形成不公平的养老金发放制度。而在社会养老金缴纳体系中,由于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导致个人账户的资金被强行占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政府在养老金发放上的资金压力,但却让今后的养老金发放受到严重影响。而在养老金发放制度不同的情况下,将会让我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将会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所以政府必须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从而不断改善这种不公平的制度。

(三)社保基金的增值较慢。根据我国社保基金的经营现状,其中有大部分社保基金被用于银行储蓄和国债的购买。但是银行的储蓄利率较低,国债的收益也不高,并且银行储蓄的收益还会受到国内通胀率的影响,而我国近年来通胀率明显高于银行储蓄利率,这样的情况下社保基金的储蓄收益实际上为负。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样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而养老金的缺口将会因此而逐渐扩大。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与退休年龄的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其在工作过程中不会选择购买社保。这样就让社保基金的收入来源变得更少,从而逐渐出现养老金发放困难的现象。而根据我国对养老保障的综合考虑,提高社保购买价格、延长退休年龄等都逐渐显现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困难。

三、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方式。由于老年人在退休后收入来源会逐渐较少,并且退休工资的水平会与其工作期间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其退休后的收入一般会相对较低,并且其日常消费以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和看病就医为主。并且老年人会在退休后逐渐与社会脱离,导致其在生活中的孤独感倍增,家庭活动将会成为老年人消除孤独感的主要方式。所以,对于老年人而言,家庭生活对其及其重要,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

所以,在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方式,并且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以解决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见困难。同时,要建立社区上门服务,为居住在家里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其要涉及到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样能够让老年人外出的风险降低,并且让子女的负担有所降低。而在这样的养老模式下,对于一些独居老人而言,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能够有人及时发现,避免贻误救治时机。另外,老年人在儿孙的陪伴下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并且感受到家人的关怀,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也不会因为心里孤独而患上相应的精神疾病,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存年限。

(二)养老机构的养老方式。养老机构一般是指养老院,其能够为每个老人提供全天候的照顾,并且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老年人的饮食和医疗。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机构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养老问题。但是由于我国的老年人口众多,养老机构的容纳量并不能满足我国的社会需求。同时,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养老人才的招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从我国整体上来看,养老事业的经营效益并不高,所以社会中愿意在养老事业中进行投资的人也很少,这样就导致养老事业的发展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另外,养老机构有盈利性的和非盈利的,其中非盈利性的养老机构一般由政府部门主导建立,所以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渐加重政府的财政压力。而对于一些盈利性养老机构,其会更注重养老机构日常经营的经营效益,导致其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时候存在不足,这会对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一些子女出于对养老机构各个方面的担心,而不愿意让父母到养老机构养老,但是自己又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照顾老人,导致老人的晚年生活十分凄惨。

(三)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中主要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学校的建设,通过社区中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乐趣,让老年人能够在没有子女陪伴的情况下消除内心的寂寞。而一些琴棋书画相关的活动能够让老人修身养性,从而减少相关疾病的患病概率。同时,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能够让老年人结识更多的朋友,这样能够让其在闲暇时间有更多交流心声的人,从而避免内心长期积压的情感对其精神状态造成影响。在未来的社区养老中,还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照顾,如社区加强对安保方面的建设,并在社区内建设更多的老年活动场所。综合来看,在没有子女照顾的情况下选择社区养老是最好的养老方式,而有子女陪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

四、结语

社会养老问题并不是钱的问题,其实质是人的问题,因为养老保障制度是人建立的,其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人来解决的。根据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长的速度来看,我国将很快进入全面老龄化状态,社会中的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而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减少。这就会导致我国的养老保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养老金的发放问题上将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而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所以在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其不断完善,从而解决养老保障问题。这不仅是我国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何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1.

[3]于涛.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消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陈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效应分析[D].辽宁大学,2013.

[5]李雪.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

第4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根据人口普查,1982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4927万人,1990年增为6299万人,2000年进一步增长到8827万人。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主要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加快完成了人口转变,老龄化问题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比如,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未富先老”;户籍制度造成大量的“人”、“户”分离和农村留守老人及空巢家庭,增大了农村养老困难。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正日益深刻地影响到中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及挑战,应作为国家头等大事来抓。

中国目前主抓的国家战略重点不能仅停留在“炒房”、“炒股”阶段,而要未雨绸缪,力争主动,尽快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战略,像抓计划生育一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少子化、老龄化“双鬼”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提前“拍门”

人口老龄化与人口结构失衡及生育率下降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循环作用的。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人口加速老龄化,人口加速老龄化又将反过来促进生育率的加速下降及人口增长减缓、甚至停滞。这样,中国生育率加速下降导致的少子化及老龄化“双鬼”提前“拍门”就不可避免。人口结构失衡,会削弱国家发展优势,后果也将十分严重。

人口老龄化影响人口自身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减少和需抚养老龄人口的相对增加。这两大人口集团及其作用和需求的反向变化,造成了人口老龄化的基本难题,使每个劳动年龄人口除自己以外需要抚养的老龄人口迅速增加。抚养老人经济负担的不断增加,是难以破解的人口老龄化的核心问题。

目前,已有不少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比在职职工还多,财务已陷于不堪重负境地。不少早年退休的职工,只能得到很少的退休金,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人都早已在通胀中“贫困”生活。特别在城乡分割和二元社会体制下,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更在“九地”之下,社会保障缺失,更无收入保证。由目前人口迁移造成的数千万农村留守老人及空巢家庭的养老,也已成为中国养老及养老制度之“痛”。

与日本、欧美等“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是“未富先老”。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控制政策,使少子化、老龄化“双鬼”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提前“拍门”,而且带来的问题特殊又复杂。这不仅给解决老龄化问题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也将增加中国经济的负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拖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甚至导致中国经济增速延缓或停滞。

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结构失衡,动摇社会发展基础

少子化与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变动的两种表现,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变动将导致家庭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少子化将导致家庭规模、结构的“小型化”和“核心化”,二是老龄化又带来家庭结构的“老龄化”和“空巢化”。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目前已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即使有劳动力人口(扶养人口)和被抚养老龄人口的家庭户,由于家庭中的劳动力人口不仅要参与社会竞争、工作谋生养家,还要照料家中的老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家庭结构模式下,抚养人口不仅自己难有闲暇,也往往顾此失彼,不堪工作、家庭负担的双重压力,更难言一家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一些家庭在仅凭自己难以照料家中老人的情况下,就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把家庭照料关系转变为社会照料关系。这种照料生活关系的变化,使被抚养老人与家人分离。而与家人交流的减少和亲情的缺失,以及由此造成的孤独和淡漠,成为不少老人心中难以治愈的痛。家庭关系的改变和不和谐,将直接动摇社会发展的基础,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家庭日益小型化和老龄人口特别是空巢老年家庭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面临很大的挑战。

第5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来势猛,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况必然加重国家的负担。人口老龄化还导致劳动适铃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进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就需要改革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阵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倡和鼓励家庭养老,并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组织老年自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各国迟早会出现的人口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上面已经提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它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形成的,具有刚性特征。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青年人口的比重就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增长速度,能缓解我国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消极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更加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在2020年以后,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老年人的养老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承担的。我国城市的老年人口享有退休金和医保,在经济上社会养老负担大于家庭养老负担,但是城市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是“四二一”家庭结构,即在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他们要面对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这时四个老人中只要有一个生病,便显得十分吃力,如果独生子女夫妻双方面对的四个老人中有两个同时生病,夫妻双方就无暇顾及了;在农村,退休金和医保还没有普及,主要是家庭养老方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年轻人口的比重下降,而年老人口的比重上升,就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口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老年抚养系数大。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1.适龄劳动人口下降。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低,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劳动力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但是依据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过多的国情,劳动力数量适当地减少,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缓和失业与下岗问题,但这种趋势长期发展下去,劳动力数量持续减少,迟早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劳动人口的高龄化。人口老龄化往往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我们习惯上把15一44岁的劳动力视为中青年劳动力,把45一59岁的劳动力视为高龄劳动力。高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技术熟练,但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创业精神,思想保守,这样社会的主导精神就会趋向保守,在科学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容易变得相对落后。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结构是影响经济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消费需求影响着生产调整。不同年龄的人口对衣、食、住、行、用的品种、规格、数量、档次的需求各异。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以方便、质软的食品为主,穿、住、用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老龄化使得适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某些专用于老年人的特殊项目趋于增加。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向老年人倾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医疗保健和劳务服务的需求急剧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为老年人口生产消费品的行业,以适应老年人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投资内容和投资重点的影响。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社会投资的内容和重点,社会需要增加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关的项目的投资,如养老院、托老所、老年保健中心,老年娱乐中心,减少用于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方面的数量投资,而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3.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社会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使人们开始优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老年人往往重储蓄,消费倾向和投资意向趋于保守,从而可能削弱社会的经济活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如果越来越严重,就意味着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使人口的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因此,应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现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的条件下出现的,因此,调整生育政策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实行,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这样人口老龄化过程会更加迅速,并将在本世纪30年代进人高度老龄化社会。为了平稳地把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得比较合理,现在就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人口迅速增加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又突显出来,就得不偿失了。

    (二)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年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保障的人数和规模都迅速增加。但是养老保障存在很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方面在城市中的老人退休金不断上涨;另一方面享受退休金的面却很窄,乡村95%的老年人口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因此要逐步扩大老年社会保障范围,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在离开工作和劳动岗位后享有一定份额的退休金,使他们的经济生活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它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继续努力,致力于建设全民全社会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三)提倡家庭养老与发展社区服务相结合

    1.继续提倡家庭养老。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时间差”的影响,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适应老龄化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供养体系,因此,应继续提倡家庭子女供养老人。另外,即使老年人经济上有了保障,但也未必能适应随着身体老化带来的心理老化和精神老化,还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照顾。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2.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共同心理因素和一定的内在凝聚力的社会群体,生活在一个社区内的人具有比较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及相近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老年人口的健康、医疗、交往、文化生活等超越了家庭的界限,同时老年人又行动不便,因此,社区是他们活动最多的场所。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建设和发挥社区功能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第6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抚养比;最小二乘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三十四年以来,受益于改革开放等基本国策,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成果全国瞩目。2012年浙江省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比三十年前增长了一百多倍。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在经济增长迅速的背后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过去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庞大的人口和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的必要,浙江省经济也面临着下行的巨大压力。劳动力资源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开始减少,很多人认为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成果归功于人口红利下充沛的劳动力供给。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婴儿潮和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等历史原因,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正在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表现为青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大的现象。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长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下行的压力。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于储蓄上升、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处于青年期的劳动人口数量,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为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人力资本。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它的数量是由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两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劳动参与率指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将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反之劳动参与率的降低将使劳动力供给减少。数据表明,超过50岁的劳动人口的劳动生产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和储蓄分配的比例,影响资本形成,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会拉低人均储蓄,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从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因素。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在二战以后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储蓄率。

二、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描述

201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498万人,比上年增长0.38%。全年自然增长人口25.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56‰,其中出生率为10.01‰,死亡率为5.45‰。18岁以下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6.62%,18岁到35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22.99%,35岁到60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41.71,60岁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8.68%。

伴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大,使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少子化,这也是我省人口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少子化是指由于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0―14岁低年龄人口比例不断减少的现象。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是造成少子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等客观原因也使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由于低生育率的影响,全省2003年至2013年少年抚养比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从2003年到2009年迅速降低后,2009年到2013年间处于平稳的过程,在2013年达到最低点。2003年到2013年间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过程,2013年比2003年降低了4.01个百分点。2003年少年抚养比为0.3136,2008年少年抚养比为0.2660,2013年少年儿童抚养比达到最小值为0.2569。

从2003年到2013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状态。2003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60%,2013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8.68%,比2003年增加了5.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3年到2007年一直缓慢增长,2003年为65.78%,在2007年达到最大值为66.72%,比2003年增加了0.94个百分点,在2007年到2013年间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在2013年达到最低值64.70%,比2007年下降了2.02个百分点。由于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上升,所以老年抚养比也随之一直上升。2003年老年抚养比为0.2067,在2008年上升为0.2345,在2013年老年抚养比达到最大值为0.2887。

三、世代交替理论

世代交替理论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放弃了无限生命假设,转而假设经济中不断有新家庭出现。在这种经济模型中,消费与储蓄由世代交替的家庭决定,是家庭的无限期决策。企业雇佣家庭的劳动力,租用家庭的资本,来生产家庭消费的产品。假设把人的生命周期分成一百年,20岁前属于少年,20岁到60岁前属于青壮年,过了60岁到一百岁为老年。处于少年时期的人既没有资本,又不能向社会提供劳动力,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需要父母养育。因此,经济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周期:青壮年和老年。在世代交替理论里,“人”指的是“经济人”。青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时间长短是一样的,都是四十年。

Y代表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N代表浙江省人口总数,K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p代表18岁以下少年和60岁以上老年占总人口的比重,u代表随机误差项或者随机干扰项。用EVIEWS对人口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和p值进行单位根检验,显示一阶差分后平稳。

用EVIEWS对浙江省2003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经济生产总值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现负相关,具体表现为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降低百分之一,经济增长百分之3.443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t值大于临界值,所以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不为零。

五、小结

数据表明浙江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人口老龄化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当前浙江省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艰难过程中,廉价劳动力原先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不复存在。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应该从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和鼓励科技创新发明等多方面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从而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展老龄化产业,比如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产业和消费产业,也可以延迟老年人退休年龄来增加劳动力供给。(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厚秀.江西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区域经济,2012.

[2]周星雨.科技创新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我国31个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江苏商论,2015.

第7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家庭养老;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07-03

绪论

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老年年龄的界限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中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3 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4%,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7.0%。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及现状

建国初期至60年代末,中国人口的出生率非常高,除了1960年和1961年以外,出生率都在30‰以上,持续的高出生率使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及医疗条件较差等原因,老年人口比重低,属“年轻型”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锐减至21‰并还在缓慢下降。不断下降的出生率使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而在上一个出生率高峰期出生的人已开始成年,成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属“成年型”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到13‰以下,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使人口的死亡率持续下降,老年人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在增加。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 759万人,占总人口的13.3%,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1 894万人,占总人口的8.9%,确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

表1显示了建国以来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变动情况,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大幅度降低。1982―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数量由4 950万人上升到了8 810万人,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2004年10月27日在长沙召开的全国31城市第17次老龄工作联席会议上,专家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到来,并将持续二十余年。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6亿人,到2050年,达到4.4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4。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在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中国人口占世界1/4,老年人口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位。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133 281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 759万人,约占世界总数的1/5。中国老龄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倍、4倍、6.5倍、9.3倍和22.7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另外,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却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预计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法国用115年,美国用65年,瑞士用了50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日本是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将用27年时间,完全可以说中国老龄化进程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快的。

(二)人口“未富先老”

和人口大国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先有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然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国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比如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分别为1 967美元、11 335美元、38 555美元。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老龄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压力十分沉重。

(三)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

1.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比重都在增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1990年的9 80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3 000万人,所占比重由8.6%上升到10.4%,而14岁以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逐渐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第二阶段是2000―2025年,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8.5%,而少年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8.3%,这一阶段是中国开始进入超老龄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25―205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将上升到27%左右,而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17%左右。此后,中国的人口比例分布将逐渐稳定。

2.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东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阶梯性上升。从人口区域分布来看,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种,上海,已属于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二种,浙江、北京、天津属于中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三种,山东、辽宁、湖北等,属于中度老龄化地区;第四种,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人口正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老龄化初始阶段。从城乡分布来分析,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镇,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的结合为前提的,尽管现代经济学对生产要素定义的外延有所改变,但归根到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还是劳动力和资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就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就成为中国产业的优势。下页表2显示了1982年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虽说劳动人口还在缓慢上升,但根据前文中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将会急剧下降,劳动力资源将严重匮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的短缺又是影响经济的发展重要因素。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主要包括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的内容。从物质供养方面来看,城市老年人大多有医疗保障金、退休养老金,所以以自我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主要由子女、老伴承担,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便于家庭照顾、关心老人,也是老年人喜欢的日常生活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养老保障冲击是巨大的。

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中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596万,1989年增加到2 205万,十年增加了2.7倍,各种费用相应由32.5亿元增加到382.6亿元,增长10.8倍。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预计:2050年,中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高达18万亿人民币,是1993年的二十多倍。

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过去了,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即“四二一”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也就是说,1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精力十分有限,越来越感到照顾老人的负担沉重,加之工作压力大,如果老人生病或体弱需要照顾,再孝顺的儿女都难以尽孝,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多元化养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抑制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将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和推广,以适应新的行业和产业结构体系的需要。老年人虽然经验丰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和接受适应能力有所减弱,不利于新兴产业部门的成长,因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也要与之相适应。由于中年和年长劳动力对长期定居区域和工种已形成习惯并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因此一般不愿搬迁到其他区域居住或改变自己的工作性质,这就使得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2.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导致现有农业人口减少,且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稳固中国的农业基础地位。而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3.人口老龄化改变消费品产业结构,带动产品生产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动也会对消费市场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年龄结构或不同年龄层次人口的消费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产业就应运而生,老年产业是通过老年人口的需求体现出来。老年人口的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护理照料需求、收入保障需求。老年人口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老年产业的广泛性,老年的衣食住行及精神状况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我们应该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制定合理政策,减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使社会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统计年鉴,人口普查数据.

[2] 侯建明,周英华.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4):53-57.

第8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河南省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从全国来看,由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比较大,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老龄化速度差异也比较大,基本上是由东向西呈梯次降低的状况,东部发达地区远远快于西部欠发达地区。2005年11月1日,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24%,远远超过衡量老龄化程度的世界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目前,河南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抚养比将逐步上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96%。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24%,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上升了1.27个百分点。

第二,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城市,河南的情况则不同。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2005年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0.71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迁移和流动到城市从事务工经商、参加学习和培训等。

(二)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河南省老年人口总量将由2009年的771万逐渐增加到2050年的2432万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将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群体。老年抚养比将从2009年的10.4%上升到2050年的40.06%。

二、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年龄结构。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河南的老龄化特点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等特点都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预测数据,河南2030年以前0岁-14岁、15岁-64岁和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变动情况,呈现少儿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年人口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劳动年龄人口则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2015年以前不断上升,此后则处于下降态势。从短期来看人口老龄化还不会给河南劳动力市场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河南的老龄化速度快,河南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比较优势局面也将在2015年前后结束。我们应该认识到河南省劳动力短缺是必然出现的现象。

(二)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老龄化带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与之对应的就是老年人口大量增加。老年人口的增加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上。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老龄化造成老年人体力或精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劳动能力衰退,不宜继续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从而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二是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生病误工,加大企业经济负担,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是劳动力高龄化后带来的知识老化,这将会给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困难;四是科学史表明,青年人才对科学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天才大多是在青年或中年时期出成果的。

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河南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出,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导致现有农村的农业的人口减少,并且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中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目前沿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无论劳动力短缺是结构性的短缺还是数量的短缺,都说明适合这种产业的劳动人口在减少。随着河南的经济发展,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三)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养老负担的方面的影响可以通过抚养比来进行衡量,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人数之比,实际上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一般以百分数表示。它表明,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河南人口抚养比在未来50年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从13.7%上升到54.6%,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同期,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少儿人口抚养比从1990年的43.1%下降到2050年的28.8%,下降了14.3个百分点。由于老年抚养比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少年抚养比的下降速度,导致总人口抚养比从2000年的56.8%增加到2050年的83.3%。人口老龄化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大大加重。

老龄化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养老金的支出上,随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离退休职工也迅速增加,相应的养老金支出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河南的养老负担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农村的养老保障,由于河南老龄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农村老龄化比城市更加严重,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日益严重。目前,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城镇。在未来,这一趋势将继续。与城镇相比,农村面对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

(四)对储蓄的影响

当代西方经济学界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储蓄的意愿是下降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从2020年前后开始,我国将由目前的高储蓄率国家逐渐转变为一个低储蓄率国家。老年人口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远远不及劳动年龄人口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提高1.47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老年人自己的储蓄减少,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中年轻人的储蓄行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基本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家庭来说消费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老年人的消费特别是医疗费用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储蓄减少的同时,将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河南人口预测数据表明未来少年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就是未来老少扶养比的总体是增加的,人口负担系数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家庭的储蓄。

(五)对消费的影响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来说,消费水平的基础是收入水平,一般来说,老龄人口退休后,由于所领取的退休金、养老金只及原来工资活薪水的50%或70%,有的甚至更低。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一般要低于劳动年龄人口的消费水平,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较劳动年龄人口低。现有研究的结论中一般认为老年人的消费是劳动年龄人口80%,也就是老年人的消费系数是0.8,这个数字在数据上可以得到比较好的估计检验。

三、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与建议

人口问题是河南的基本省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河南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关系着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要从战略的角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加快河南的科技创新步伐。对于老龄化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的解决办法是是刺激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在人口不断老龄化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利用河南最后的人口红利期发展经济,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促进河南的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探索实行富有弹性的退休制度,让健康低龄老年人中的高级专家和经济社会高级管理人员及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龄化给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利用老年消费的特点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鉴于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政府应当及时出台正确引导老龄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

第四,促进河南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为老龄化积累更多的资金保障。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口的养老基金及证券、基金投资的保值增值都要求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证。这就需要健全河南的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增加老年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协调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养老保障放在工作的首位,城市应当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制度,使得所有老年人都享有老年保险;农村也要积极推进老年养老保险,探索和土地结合的养老保险,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把农村老龄事业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重点照顾和扶持。

其次,需要控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成本的增加。要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要树立全新的医疗卫生观念,实现健康老龄化。

再次,针对河南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的老年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发展和谐文化。老年社会化养老不能单纯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解决,要有政府引导,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养老社会化服务给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属于社会公共事物,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公共财政上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民营资本进入,重点扶持社会急需的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探索各种养老模式,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结合,为养老事业做好软硬件的设施配套,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技能和服务水平,保障服务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孟宪臣.河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河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河南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张原震.统筹解决河南人口问题的对策研究[M].原子能出版社,2007.

第9篇: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面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颇为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分配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等都具有产生了影响。另外,如今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企业生产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方面成为薄弱性环节,不能够进行更新换代,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会对现代化的企业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其二,在城市中,到了退休年纪的人部分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生活能够得到保障[2]。但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村子里的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者儿童。村里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所依靠的对象,对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三,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3]。人口老龄化,随之带来的医学设施、生活必须品、社会公共设施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支出,我国的经济迎来了挑战,对于财政的分配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二、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社会生产的技能方面,工作时间久的员工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通过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其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在面临着更新换代,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巧不熟悉,很难独自开展工作,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老员工带领新员工的方法,让新人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习老员工的经验和技巧,为培养新型的工作人才提供重要条件。其三,人口老龄化严重会使得员工为企业的工作时间延长,退休时间延后。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能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熟练工作技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3年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进行了评估,发现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也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能够让老员工的资历不断加深,工作技巧不断积累,有利于企业的运营。

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积极方面,人口老龄化刺激了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经济循环发展的作用。如今,我们在市场上经常会看见很多老年人的保健品,而且价格都很高,子女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顺,对于保健品的采购量逐年上升,刺激了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像我们经常从广告上看到的脑白金、黄金搭档、善存等都是知名的营养品,近几年,像这样的营养品消费市场越发的火爆。市面上凡是与老年人有关的商品价格不菲,宣传重在展现儿女的孝心,刺激了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老年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在医学领域的支出会越来越大,刺激了医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尤为重要,要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由于身体不适就医等方面都会花费不小的生活支出,促进了医学经济的发展。在消极方面,如今,我国的老年人的收入都不算很高,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除了儿女为老年人买的老年用品外,老年人自身可能会因收入水平而影响消费水平,遏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分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现代我国的人均GDP是根据我国国家总人口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这样会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增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对象对增多,结果可能会有所降低。苏子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纷纷迁移到城市发展,老人和儿童被留在农村,对于老人而言,缺乏一定的劳动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但是进行社会分配时,要用国民生产总量去除以国民的总人数得出的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增长的比例要高于少儿人口下降的比例,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以此来减小儿童的增长比例,严格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基数过大的现象,有效的平衡社会分配现象。虽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但是可以相对的降低儿童数量的增长率,使得我国的人口数量维持一定的平衡,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三、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老龄化现象的严重也促进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总行和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瑞.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04):112-113.

[2]姜向群,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13,08(0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