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国民经济评论精选(九篇)

国民经济评论

第1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了较多关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存在的必然性、发展状况以及制度安排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作认真梳理,为进一步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参考和思路。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直是中国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回顾历史、正本清源。建国后,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逐步脱离了合作运动的本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合作运动有了新的发展,重新认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进入 2o世纪 8o年代以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在许多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 关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

相对于国际通行的称谓“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然而,作为合作经济最典型的组织形式——合作社,其定义、价值观、原则、作用及发挥优势的方法和途径,已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共识。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给出合作社的权威定义。

对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界定,综合考虑其实质、经济性、以及“农民自愿,入社和退社自由”、“不以盈利为目的”和“民办、民管、民享”的组织原则,可以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定义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农业生产劳动者为了谋求、维护和改善其共同利益 ,依照自愿、公平、民主、互利等原则,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或联合体。”

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劳动者的合作;二是自愿联合、人社和退社自由;三是实行自愿、公平、民主、互利等的组织原则;四是服务性和民间性可以看出,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不具有政治合作的功能。依照国际合作社联盟所提出的合作社原则,中国理论界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原则并没有太大的争议,只是在表述上有所差异。如韩俊(1998)提出四项组织原则,即维护原有财产主体的利益,不“归大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农民入社退社自由,不搞强迫命令;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不搞行政干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必然性

从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层面分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必然性是部分学者的共识。高伟(2002)认为,单个、弱小的农户无法与政府集团抗衡,农民合作后可以形成一个强势集团,就有可能挤进政府决策圈,从而获得政府对农民集团较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农户利益。郭晓鸣和曾旭晖(2005)认为,政府的现实需求也是合作组织必然存在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可以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促进地方产业政策的实行,推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转型。

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推动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又一视角。夏英(2ooo)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公司企业与农户的纽带和桥梁。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认为,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是一个农村经济组织演变和创新的进程。在农业产业化之初,农村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 +农户”,但其不能对当事人构成有效约束 ,导致机会主义出现。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有必要引入中介组织,形成新的组织形式——“龙头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

黄祖辉独辟蹊径,从分析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人手探讨农民合作的必然性。认为单个农户仅凭自身力量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他指出,“只要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特点——生产的生物性、地域的分散性以及规模的不均匀性存在,农民的合作就有存在的必然性,这不仅对于农业人口的地位,而且对于农产品市场更好的运行,对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目前,学术界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几个方面。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夏英和牛若峰(1999)认为,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完成至 1953年间的互助合作,即生产合作社时期;第二阶段是集体化和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即集体经济时期;第三阶段是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实施到目前各类农民自助组织竞相发展时期。当前国内的合作经济组织正处于蓬勃兴起的第三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在组织模式的发展趋势研究方面,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发展社区综合性合作社,即将现存的各种专业合作社同社区组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拥有信用、供销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业务的合作社(高伟 ,2002;孙亚范 ,2006);大部分学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曾尊固、熊宁 ,2000;苑鹏 ,2001;黄祖辉,2002;王景新,2005;傅晨,2006)。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就应该生存并获得发展。因此,多元化发展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流趋势。

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

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渗透到农村的各个领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时,有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安排方面的研究就显得日趋重要。

大多数学者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绩效的视角,分析其制度安排。主流的观点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与制度直接相关。罗必良和王玉蓉(1999)认为,一个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又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黄胜忠、林坚和徐旭初(2008)研究发现,农民合作社的绩效与治理机制紧密相关,治理良好的合作社,其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相对较强,社员满意度也相对较高。

部分学者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证角度探讨。伍山林(1996)指出,同意一致性是交易的效率评价最终和唯一的目标,并试图对制度变迁的效率给出一个评价标准。冯开文(2003)从制度变迁的协调演进方面,系统的分析了中国合作制度变迁的路径,得出了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路径一旦选定,就会不断强化形成路径依赖,进而成为后续制度变迁的轨道的结论。

五、结论及评价

综上所述,经过近几十年的探讨和研究,学术界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应于国际合作社,在保持合作社经典原则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突破;第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化的合作组织将成为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第三,合作组织绩效与制度有直接联系,在剖析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内部治理。

综观而言,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系统微观数据的缺失,有关运行机制、内部治理、制度绩效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证分析,不利于改进内在缺陷;第二,现阶段研究只是从经济学意义层面,没有把合作经济与“民主经济” 者“经济民主”联系在一起,与人道、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第三,现有研究大多集中探讨某一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个性研究未能有效上升为共性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在规律性的研究尚不深入。

参考文献:

[l]罗必良,王玉蓉.农业经济组织的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应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9,(6)

[2]牛若峰.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农业经济,2000,(4).

[3]高伟.中国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模式选择[j].南方经济,2002,(8).

[4]郭晓呜,曾旭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中国农村经济,2005,(6).

第2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国家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

[2]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3]俞可平.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1.

[4]韩乃志,王鸿.推进审计公开透明,有效服务国家治理[N].审计研究简报,2011-7-21.

[5]审计署审计科研所编.审计署2010年度优秀审计论文和研究报告评选获奖文集[M].中国

[6]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4.

[7]许宝强.对我国国家审计未来定位问题的探索[D],厦门大学,2005,11.

[8]张文祥.论国家审计与宏观经济管理[D],安徽大学,,2005,10.

[9]刁永伟.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0,04.

[10]宋常,田莹莹,赵懿清.基于国家战略的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J],中国审计,2011

[11]董大胜.对审计法院体制的新认识.中国审计[J],2011(12).

[12]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J].人民论坛,2010.

[13]胡伟.政治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刘力云.政府审计与政府责任机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

[15]秦荣生.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审计研究,2007.

[16]石爱中.国家审计的政治思维[J].民主,2005.

[17]唐皇凤.大国治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与主要困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

[18]尹平、戚振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19]杨肃昌.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

[20]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1]张金男.政府审计效能之研究———以台湾为例[D].暨南大学,2006.

[22]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8.

国家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李善明,编,郭大力,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6]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马骏,张晓蓉,李治国,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国家统计局.中国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戴维·奥斯本,德特·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汤国维,寿进文,徐荻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2]莱昂·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3]王静.政府财政资产负债核算国际规范的比较研究——基于2001GFS和IPSAS的研究[J].统计教育,2009,12.

[14]李扬.要从资产负债表来控制资产泡沫[EB/OL].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发言.

[15]王健.政府经济管理案例(二)——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规制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尤安山.拉美债务危机:原因及对策[J].拉丁美洲研究.1986(1):23-26.

[17]沈沛龙,樊欢.基于可流动性资产负债表的我国政府债务风险研究[J].经济研究,2012,2.

[18]吕伟.政府或有负债风险管理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9]许宪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统计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0]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1]毛太田.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2]HanaPolachovaBrixi,马骏.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3]李林林.关于国家风险与主权信用评级的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4]胡浩.政府资产负债管理风险对“欧洲五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5]郑小娟.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风险传导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14.

[26]顾诚浩.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的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4.

[27]刘笑霞.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之构建——以一级政府为中心[D].福建:厦门大学,2014.

[28]胡景涛.基于绩效管理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4.

[29]李敏.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0]董丽.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启示[D].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11.

[31]侯杰.国家资本结构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

[32]李光辉.国家综合负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

[33]周瑞华.“两库两公开”——资产评估监管新模式[J].当代经济,2009,7.

[34]罗和平.关于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改革的几个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5,11.

[35]朱毛瑞.三份资产负债表传递的债务信息[N].香港经济导报,2013,1(17).

[36]陈学安.建立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04,8.

[37]张永慧,李天祥.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财政研究,2005,5.

[38]郭亚军,何延芳.我国1994-2001年财政支出状况的综合评价[J].财政研究,2003,9.

[39]李彦历.我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0]赵红梅.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

[41]王克强,刘红梅,陈玲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开发研究,2006,5.

[42]崔元锋,严立冬.基于DEA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43]高敏雪,等.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4]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45]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普·特纳.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M].李扬,曾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6]王定云,王世雄.中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47]黄维民.新范式与新工具: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王彦荣,等.中国政府资产管理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9]曹荣湘,朱全涛.国家风险与主权评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0]财政部会计司.政府会计研究报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1]陈小悦,陈立齐.政府预算与会计改革——中国与西方国家模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52]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3]李金早.告别GDP崇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第3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1选择合理的研究目标

选择合理的目标,是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前提。在体系研究过程中,往往不能直接表达社会需要,并存在诸多社会需求的矛盾。因此研究者必须在不同的利益冲突中选择恰当目标,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同时确立最终目标还可明确工作的研究方向与尺度,提高研究效率与质量。结合这一目标,当前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总体目标为:坚持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观念,力争3—6年时间内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基本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具体来说,在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等体系建设,以个别地区试点的情况,加快推广宣传环境核算体系,为全面实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奠定基础。

2加快资源环境损耗核算

首先,实现环境调查的制度化,通过对环境污染状况及损失调查,建立损失估算计算模式;其次,根据国家技术组提供的调查表,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实现对大气污染损失环境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水污染损失等核算;再次,根据国家技术组提供的各企事业单位的环保支出情况调查表,对各单位的环保支出进行调查,以获得内部环境治理污染的成本情况。可见,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数据的采集或处理涉及到卫生、环保、农业、统计及城建等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

3国民经济核算的技术途径

首先,完善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理论,加快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其次,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或改进经济核算的理论方法,讨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关系,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账户,及时调整系统经济指标,以获得如绿色增加值、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等关键指标。再次,在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账户的前提下,对现有的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实现修正,构建绿色经济计量模型、绿色投人产出分析矩阵和模型、绿色经济运行监控体系等;最后,根据绿色经济核算体系理论,计算绿色经济指标,对我国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与规划。

4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为了确保其制度的连续性、数据的真实性等,需要各行各业提供核算资料,包括绿色环境核算、绿色会计核算、绿色统计核算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和保障,例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会计法规、统计法规、审计法规、资源环境法规以及政策、信息共享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顺利发展。

5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们面临较复杂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因此需要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个简单部分,出于对我国资源、环境统计工作较为薄弱的考虑,再加上资源环境核算的复杂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规程、评审标准与评价体系。将资源和环境核算加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既涉及到实物核算,也包含价值核算,这也是资源与环境核算的难题所在。目前,国际上尚未确定统一估价方式,其理论仍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我国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只能循序渐进,而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在核算体系中,坚持“由易到难”、“先开展实物核算、再开展价值核算”的原则。同时建立与当前发展状况相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及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体系的应用前景与应用效果、科学理论价值、开展试点应用、试点的具体内容、培训体系、推广形式等,以及研究成果的潜力、成果的综合效应等。

第4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关键词】国民经济评价 有效配置 合理利用

一、国民经济评价的含义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社会折现率等分析参数,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在宏观经济上的可行性。

国民经济评价的目的是把国家有限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外汇、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投入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项目中,并使这些可用于投资的社会有限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国民经济评价的意义

国民经济评价用全局的、长远的观点分析项目的盈利,有利于国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国民经济效益评价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概括地说,对投资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有限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运用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能够对资源和投资的合理流动起到导向作用。人口以及消费欲望的不断增长,国家资源却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仅从财务角度来评价项目得失已经无法正确反映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了影子价格和社会折现率。影子价格不仅能起市场信号反馈的作用,而且是在资源最优分配状态下的边际产出价值,因此能够对资源合理分配加以引导,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任何行业,都采用统一的社会折线率,可以使投资最终流向投资效率高、资金回收比率大的行业或者生产部门,这肯定会促进资金的高效利用,一直和淘汰某些不适宜的产业和某类项目的建设与存在,使社会整体效益提高。

(2)能够真实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需要在我国,不少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即所谓的“价格失真”。在这样的条件下,按现行价格来考察项目的投入或产出,不能确切地反映项目建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和费用。通过国民经济评价,进行价格调整,运用能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价格,来计算建设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以便得出该项目的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总目标的结论。

(3)国民经济评价是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需要。这种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向。运用国民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以及有关参数,可以影响国民经济评价的最终结论,进而起到鼓励或抑制某些行业或项目发展的作用,促进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②有利于抑制投资规模。当投资规模过激时,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时通过适当提高折现率,控制一些项目的通过,从而控制投资规模;③提供了公平的比较基础。由于国民经济评价不仅统一采用评价价格体系——影子价格,而且采用统一的评价参数——通用参数(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社会折现率)。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投资项目,在经济评价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其互相之间在校以上、效益费用上具有可比性。这种横向可比对于宏观上选择最优投资方向是十分有益的。

(4)对公益性项目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公益性项目主要指政府为社会、国家和公众利益而投资兴办的非赢利项目,包括交通运输、邮电、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教育、科学、卫生、体育、气象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交通、能源动力、城市列出啊等公共事业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以谋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由政府作为投资、兴办主体而由大众受益,并且这类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受益面广,服务年限长,影响深远等特点。显然,对于公益性项目如果只做财务评价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要以国民经济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对国家和社会的效益放在首位。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工作包括:识别国民经济的费用和效益、测算和选取影子价格、编制国民经济报表、计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并进行方案比较选择。

三、国民经济评价的步骤

对于一般工程项目,其主要步骤如下。

(1)效益和费用范围的调整。主要是剔除已计入财务效益和财务费用中的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并识别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尽量对其进行定量计算,不能定量计算的,则应作定性说明。

(2)效益和费用数值的调整。主要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经营费用、销售收入和外汇借款等各项数据进行调整。

(3)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盈利能力。编制国民经济效益和费用流量表(全部投资),并据此计算全部投资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对于使用国外贷款的项目,还应编制国民经济收益费用表(国内投资),并据此计算国内投资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

(4)分析项目的外汇效果。对于产出物出口或替代进口的工程项目,应编制经济外汇流量表和国内资源流量表,并据此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等指标。某些工程项目,例如社会公益项目,也可以直接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识别和估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对于为国民经济提出物的项目,应先根据产出物的性质确定是否为外贸货物,再确定产出物的影子价格,最后按产出物的种类、数量及其逐年增减情况和产出物的影子价格估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对于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的项目,则应按提供服务的数量和用户的受益程度来估算项目的直接效益;②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土地的影子费用、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直接估算项目的投资;③估算流动资金;④依据生产经营的实际耗费,采用货物的影子价格以及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等参数来估算经营费用;⑤识别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尽量对其进行定量计算,不能定量计算的,则应作定性说明;⑥编制有关报表,计算相应的评价指标。

第5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国民经济评价 效益与费用 识别与计算方法

《投资项目可行性 研究 指南(试用版)》(计办投资[2002]15号文出版)明确指出交通运输项目、较大的水利水电项目等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属于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范围。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财务效益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以国民经济评价结论为主,因此国民经济评价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取舍。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及计算是编制好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础,而 目前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及计算方法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多数参照交通运输项目的标准,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结合本人编制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体会,本文试图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及计算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民经济评价的概念与研究 内容

1. 国民经济评价的概念。《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采用影子价格等国民经济评价参数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投资项目所耗费的 社会 资源和对社会的贡献,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 国民经济评价的研究内容。国民经济评价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识别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计算和选取影子价格,编制国民经济评价报表,计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并进行方案比选。由此可见,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及计算是编制好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只有正确识别及计算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才能编制好国民经济评价。

二、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 2. 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根据以上识别原则,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效益与费用主要有:

国民经济效益主要有投资乘数效益、固定资产余值回收、流动资金回收以及项目的间接效益。间接效益包括:节约在途时间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益、减少交通事故效益、土地升值效益以及代替公交车的效益。此外还有一些难以量化的效益应作定性描述。

国民经济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及经营费用。

三、国民经济费用的调整计算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国民经济费用的计算一般通过对财务评价基础数据调整而得。 2. 流动资金按指标估算,不调整。 (3)扣除财务费用等转移支付费用。

四、国民 经济 效益的 计算 方法 城市轨道 交通 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一般是在正确识别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计算方法计算而得。 2. 旅客时间节约效益(B2)。这部分效益按客运量中的生产人员所能创造的经济效益估算。估算时一般可以假定旅客生产人员节约的时间中有一半可以用于生产,创造价值。

3. 提高劳动生产率效益(B3)。由于乘坐地铁较乘坐公交车舒适度大为提高,加上减少了塞车带来的烦躁和疲劳,使乘坐地铁上班的乘客较乘坐公交车的乘客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据统计约提高5.6%的效率。

4. 减少交通事故损失效益(B4)。由于地铁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乘客的交通事故损失。

5. 土地升值效益(B5)。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沿线物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升值。据2000年5月出版的《广州市内环路建成后对周边地区 社会 经济 影响 研究》一书所作的研究表明,内环路的建设使沿线物业每平方米升值达15%左右,升值幅度在500元/平方米以上。根据广州、上海等地的实际情况,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会引起车站500米至800米范围内土地的升值,升值幅度根据各地及各地铁线路所经城市区域不同。

6. 代替公交车的效益(B6)。如果不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大部分的客流考虑由地面公交车运输,需增加公交车投入、公交车配套设施费投入及需消耗资源而产生运营费;需投入资金拓宽道路,以后每年投入一定费用进行道路维修。代替公交车的效益包括公交车购置费、公交车配套设施费、道路拓宽及维修和公交车运营费四项。

7. 不可量化的国民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还可产生大量不可量化的国民经济效益,也应作简单的定性描述。主要有:增加社会就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建成,减少了地面车流量,从而减少了油耗及尾气和噪音污染;促进城市规划的实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有利于居民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五、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属于必须进行国民经济评价的范围。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财务效益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以国民经济评价结论为主,因此国民经济评价编制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取舍,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及计算是编制好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础。因此,正确识别及计算国民经济效益与费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所提到的识别及计算方法仅是探讨,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6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之声 财经专业性 高端权威 评论树帜 深度

中央电台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从自身定位出发,实现了全方位、全频率的整体效应,参与节目之多、参与专家数量之大和层次之高、报道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专栏数量大、形式多、内容广、有深度,充分表现出广播传媒和财经专业频道的优势与特色,赢得了各界听众的广泛认可。

一、突出经济内容,敢于揭示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2012年两会报道中话题集中、突出,紧扣关注度较高的经济和民生热点,充分进行解读和评论,突出了频率特色,形成了声势。

面对经济下行风险,惯于用GDP说话的地方官员们是不是依然会“唯GDP”论事?他们如何看待“稳增长”这个目标?天下财经《经济改革纵横谈》播出录音报道《张平: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说,去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内需,今年这一趋势还将强化。在去年9.2%的经济增幅中,内需拉动了4.7个百分点,而外需的拉动作用是负0.5个百分点。那么,从这里反映出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什么特点?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邀请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进行分析解读。《交易实况》节目则在当天连线参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记者会的现场记者,实现会议重要消息实时直播。《天下公司》的《两会经济观察》栏目则分别邀请了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天津市财政局局长杨福刚、宁波市副市长王仁洲、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日照市委书记杨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对GDP增速下降、地方政府是否存在“唯GDP”论、强化环保考核机制、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与民生保障挂钩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经济之声根据频率特色,针对“两会”热议的经济改革话题,邀请了经济学家巴曙松进行点评,对百姓最为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保障房建设、土地供应等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方面的问题,巴曙松使用了很多中国房地产方面的数据,极具专业色彩;与此同时,他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听众解读了这些指标背后的内涵,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加大保障房的建设来对冲投资下滑”,采取一个比较灵活的“有保有压”的措施等。巴曙松的介绍,前后逻辑鲜明,既有现在的事实数据,又有一些对未来走势的预估,使得点评很有说服力。

经济之声两会报道策划团队还以敏锐的新闻嗅觉,预见到改革会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预见到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经济之声为此提前策划,精心组织,从3月9日起推出两会特别报道《经济改革纵横谈》。这组报道紧紧抓住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个关键点,以两会为背景,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选取当下矛盾最突出、问题最集中、改革最迫切、阻力最大的五个关键环节和深化改革的五个入口,包括垄断企业改革、房产税改革、利率市场化、土地产权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小微企业融资。这组报道打破常规两会报道的形式,采用述评的样态,提出问题,采访相关领域权威的代表委员或者改革涉及的各方人士,通过丰富的音响、通俗的表达和层层的推进,分析改革的迫切性,摆出改革阻力和难点,寻找改革破解之道。

二、借助社会力量和高端资源,彰显国家电台的权威性

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比如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定在了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定为4%,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些数字都说明了什么?反映出怎样的政策思路?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特别节目《两会数据观察》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吴晓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就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以及失业率等问题一一进行解读。节目站在部级财经媒体角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解读,受到听众好评。

经济之声《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约请到了吴晓求、巴曙松、张燕生、连平、鲁政委、屈宏斌、叶檀、谭雅玲、张车伟、孙立坚等十位“有分量”的业界、学界权威专家。两会期间每天9点、12点、18点,各位专家立足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社会保障等各自擅长领域,评说两会热点、洞察财经大势。十大评论员的评论独具专家视角、凸显专业水准,既适度审慎、又准确解读,既立足宏观、又兼顾微观,较好展示了国家经济广播频率强势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的能力。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两会专栏《智库看两会》,由国家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专家评论两会话题。选题注重热点与角度的有机结合,选择一些紧扣社会经济热点、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结合代表委员议案提案,从微观切口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加以评论。嘉宾见解独到,点评透彻,融思想性、权威性、贴近性于一体。

三、以评论为特色,增加了节目深度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推出了“评论员视点”专栏,评论员分别由频率副总监、节目主编和记者、编辑担任。在节目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体现了国家电台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心。

“评论员视点”专栏先后播发了以“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不能让实体经济继续成为‘烫手山芋’”“资本市场亟待正本清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要靠小型商业银行”“金融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环境,需要转型创新”等为题的本台评论员评论,在提升频率内在品质的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经济之声的评论员队伍。

四、以主题日形式体现,多种形式、层层递进、全天深入

2012年经济之声两会报道充分发挥经济之声的特色,以每天一个主题的方式,紧扣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这条主线,推出“经济改革纵横谈”“两会经济观察”等专栏,及时报道两会新闻,深入解读两会话题。同时突出经济之声评论的特色,推出“十大评论员看两会”专栏,分析评论两会热点。以主题日的形式,在经济之声是第一次,有利于集中、深透。每天一个主题,形成一根主线,贯穿全天的节目。全天候各个节目联动,以不同的形式全方位报道当天主题。各个节目中以其不同的个性特色,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层层递进,使主线丰满起来,鲜活起来。

如3月11日全天关注的主题为“如何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之声首先在早间《天下财经》节目中的“两会记者观察”栏目中把问题摆出来:如何做“实”实体经济?很多人不愿回归实体经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通过记者的采访,让代表委员们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接下来经济之声《评论员视点》配发了评论“做强实体经济,要和压缩过程产能同步进行”,强调了要给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问题:比如如何改善融资环境、如何调整税收政策,还有产业政策导向问题。

《两会经济观察》则继续就如何发展实体经济作进一步的探讨。播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采访报道:“应该从税收上给予中小企业优惠待遇”。

军无粮草不行,发展实体经济不仅要增强企业的活力,还需要银行业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两会经济观察》还请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介绍了银行怎样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银行业会有什么样新的具体措施。

最后,《十大评论员看两会》请出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继续总结评述——“加强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是关键”。李荣融总结出民企信息不足、信用不足、培训学习不足和遇到困难时受到的帮助不足等四点不足。叶檀认为“四点不足”点出了民企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她指出,虚拟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必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

第7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关键词: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5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过木等大型水电工程,较有较好的综合效益,于1996年11月全部投产, 7×2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电站建成以来,由于电站下游河道采砂等原因,河床严重下切,原设计下泄308m3/s基荷流量时的下游水位由7.64m降低至2.75m,影响了某水电站的经济安全运行,大大降低了原承担的电网调峰及正常通航、调频、调压任务,非汛期通航能力减少引发社会矛盾。为根本解决上述问题,省政府批准实施闽江坝下项目。但该项目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作为电站业主投资没有经济来源,项目主管部门批准在电站电价的空间解决部分投资,经济是否可行是困扰项目决策的重要方面,如何作好决策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统过对经济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分析、根据该项目本身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建设费用统一进入某水电站的电价空间等特点,建议通过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理论,对项目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分析工程效益、清偿能力、盈利能力以及社会效益,为该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第1部分: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

第2部分:经济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分析

第3部分:建议该项目的分析思路

2 经济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发展情况

2.1 研究现状

在经济的建设领域,对投资项目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认识,特别是对有关可行性分析的认识由来很久。从古以来就有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科学而理性的对投资项目中投入与产出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把握,其的过程起源主要于近代等现代工业国家对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

建设部从2001年开始,组织了人民币影子汇率研究、中国社会折现率的研究与参数计算、土地影子价格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参数测算方法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项目管理协会引进和推广了国外项目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可行性研究作了工作。

2.2 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和社会需要出发,采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社会折现率等经济评价参数,计算和分析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及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以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与财务评价相比:共同点为评价的目的相同有关主要指标的计算方法也类似。主要指标有:社会折现率、经济内部收益率。

2.3 财务评价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是按照现行的会计制、税法和价格体系,分析工程项目投资、本本、收入、利润和税金等,考核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盈利、生存和清偿能力,来判断和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主要指标有:投资回收期、投资项目盈利率、净现值、项目盈利系数、内部收益率等。

3 闽江坝下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建议

3.1 闽江坝下项目投资分析

(1)按2015年4季度价格水平,本工程含专项费用的总投资为269069万元,静态总投资为229398万元。

(2)运行费,工程运行费包括闽江坝下项目的运行维护费用、航道和船闸的维护和管理等费用。年运行费按总投资的1%计。

3.2 闽江坝下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某水电站自1993年投入运行后,由于上游绿化大面积增加,水土保持状况发生根本性好转,泥沙流失大量减少、水位持续下降,使满足通航要求的压力不断加大,枯水期将面临断航的可能,且由于尾水位降低,某水电站水轮机吸出高度达不到原设计要求,影响机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由于坝下水位持续下降,某水电站为维持通航,每年都在增加保证通航泄量,严重制约某水电站在福建电网中调峰、备用等能力的发挥。闽江坝下项目任务是抬高某水电站下游口门水位,满足通航要求,改善通航条件,抬高某水电站尾水位,保证机组正常稳定运行。

闽江坝下项目建成后,将使某水电站坝下水位下降问题得到治理解决,满足通航要求,改善航运条件,同时可改善某水电站运行条件,使某水电站在电网中的作用得以正常发挥。因此,根据闽江坝下项目的特点,本项目工程效益包括:工程航运效益、改善某水电站机组运行条件产生的效益,增加(恢复)某水电站容量效益(即改善电网的运行条件的效益)等。

3.3 闽江蜗孪钅烤济可行性分析建议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及闽江坝下项目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议进行以下分析:

3.3.1 国民经济评价

采用有~无本项目对比法原则,工程经济效益采用替代方案计算。分别计算工程航运效益、增加某水电站容量效益和改善某水电站机组运行条件效益、 对某水电站发电影响效益,对本工程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主要考察工程投资、效益变化等因素的变化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对以上诸因素的可能变化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

3.3.2 财务评价

在本工程财务评价测算时,某水电站原初设确定的多年平均发电量49.5亿kWh为基础,根据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费用及税收政策,测算维持本工程正常运行需要某水电站上网电价的变化情况,即某水电站的增量电价。建议按资本金投资内部收益率8%对某水电站出厂电价的增量部分进行测算与福建省煤电电价相比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评价该工程在经济上是否可行。

4 结论

本文主要用意在于针对类似闽江坝下项目客观上需要投资建设,但又无直接经济效益的航运项目,提供一种经济可行性评价方法的可行分案,通过增量电价,采取国民经济评价和工程财务评价,为决策者评价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7.

[2]中级会计资格财务管理[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第8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部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 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第9篇:国民经济评论范文

一、议程报道及时准确,展示良好会风会貌

中央电台紧紧围绕大会主题,结合会议议程,扎实做好会议重要议程报道,充分展示了两会更加开放透明、更加民主和谐的新气象。

一是现场直播圆满顺畅。中国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对两会开幕会、闭幕会等重要活动进行了7场并机现场直播,经济之声进行了3场并机直播,中国之声对人大、政协会议发言人举行的新闻会进行了2场单频率现场直播。上述9场直播总时长700多分钟,信号清晰,衔接流畅,鲜明体现了大会主题。央广网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

二是中央领导同志下团组报道简洁朴实。两会期间,报道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审议和政协委员联组讨论50多场次。《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中央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交流的现场同期声30多条次,展现了领导人亲切随和、心系民生的形象。中国之声记者现场直击领导人活动,观察细节、捕捉花絮,精心采制了多篇新闻特写。3月10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录音特写《总书记回应滁州百姓邀请,强调做好三农工作》,通过丰富的同期音响,原汁原味地还原了现场。节目中总书记与百姓仿佛邻里间聊家常般的对话,拉近了中央领导和基层群众的距离,生动展现了领导人的亲民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是《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翔实深入。各频率及网站全面、深入、准确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采取要点摘登、专家访谈、连线报道、数据图表等形式,帮助受众直观准确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多个频率在直播后及时进行解读和时评,将现场直播、权威解读和专家点评融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听众第一时间把握报告主旨的需求。中国之声两会观察员在前方直播间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点评,提炼报告重点、亮点,实时的现场直播与深入浅出的专家解读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济之声在3场并机直播后,分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李稻葵、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等权威专家,在直播间迅速进行了权威解读。中国之声还围绕政府工作报道采制了多篇专稿,邀请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角度讨论和解读,有利于广大听众深入理解报告的丰富内涵,也对当前社会热点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

四是代表委员履职情况报道鲜活充分。报道始终坚持把视角投向基层,充分反映来自基层一线代表委员的所思所想,节目生动鲜活。中国之声《代表委员日记》《今日提案议案扫描》,中国乡村之声《两会日志》等栏目突出报道来自基层一线代表委员的声音,展示了两会更加开放透明、更加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专题《难忘的中国之声》(两会特别版)将视线对准基层代表委员,全天《公益报时》推出两会特别版,围绕“提案、议案”和“两会热点”为核心的两大报时回应民生热点,烘托两会气氛,丰富节目样态,充分反映了代表委员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不懈努力。

二、主题报道浓墨重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中央电台各频率精心组织会议期间的主题性报道,并与程序性报道相结合、突出两会主题,有声有色、丰富多彩,有效烘托了大会气氛。

一是聚焦深化改革主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深化改革为主题,清晰勾画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路线图”。中央电台推出的两会专题《深化改革权威访谈》、特别报道《大国复兴路》聚焦当前改革热点。两会特别节目《做客中央台》《政务直通》邀请代表委员、政府官员、企业家、基层劳动者做客直播间,结合自身实践畅谈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和具体举措。中国之声《大国复兴路》每天关注一个热点改革领域,和两会新闻现场紧密结合,引入代表委员的言论,说透改革意义、点明改革难点、记录改革行动、展望改革未来。经济之声《企业家说》邀请浪潮集团孙丕恕、百度公司李彦宏等十余位企业家做客直播间,对话行业领军人物,探讨企业发展创新与深化改革大计。《让金融充满民生情怀》系列报道,把金融和民生联系起来,聚焦金融改革热点、难点,提出让金融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让金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观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二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央电台多路记者采访代表委员,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两会特别报道《大国复兴路》围绕“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发展”精心制作专题报道,来自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代表委员各抒己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丰富而生动的阐述和注解。同时,通过《代表委员两会日记》《对话当事人》等特色栏目,以真实的事例、朴实的对话展现代表委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采。例如3月9日的节目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讲述了他不顾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非典”疫情第一线的经历。78岁高龄依然执着于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激励每一位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了与听众的互动与共鸣。

三是充分做好“中国梦”主题宣传。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重点节目中推出“中国梦”主题报道,集纳代表委员对“中国梦”内涵的阐述,从国家层面、个人层面解读如何实现“中国梦”。全台不同频率各专题专栏节目均融入“中国梦”的宣传报道,从经济、民生领域探讨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探讨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探讨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民族之声推出的系列报道《美丽中国共同梦想——宗教界代表委员畅谈推进国家现代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梦”主题报道的内涵。

四是加大保障改善民生报道的力度。中国之声《直通北上广》《我爱问两会》,经济之声《改革一对一》等专栏收集听众和网友对教育、医疗、物价等两会民生问题的观点,以百姓视角剖析问题,解析思路,探讨现实的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反映百姓关注和群众企盼,相继播出了“是否延迟退休?”“老人摔倒到底应该如何处理”等多组聚焦代表委员讨论的录音报道。经济之声《马上就说》专栏围绕两会关键词,扫描、梳理两会新闻和各媒体民生报道热点,就事论理,深入拓展,以民生视角透视经济大势,以财经思维破解民生课题。

三、发挥媒体融合优势,提升传播效果

中央电台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及时快捷、海量集纳、互动性强等传播优势,网络与广播同频共振,形成报道合力。

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各频率播发的两会新闻都在央广网及时呈现,央广网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整合新闻网页、论坛、手机报等多种资源,进行全景式多维度的立体网上两会报道,两会期间点击量超过2200万。《做客中央台》栏目与“百度数据平台”合作,设置《两会大数据》子栏目,以“调查题”的形态,调查、归类和分析网友们对社会热点的投票,为做好话题引导提供借鉴。中国之声《做客中央台》《直播北上广》栏目借助搜狐新闻客户端专刊、苹果播客页面,将两会报道内容直接推送至用户手机上,每期节目在线人数都超过百万人次,其中通过客户端接收专访交通部长杨传堂节目的人数超过130万。经济之声、中国乡村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等多个频率推出《两会微观》等微博、微信专栏,同步向用户推送两会报道内容,有效拓展了传播渠道,扩大了广播受众群,提升了传播效果。两会期间,经济之声官方微博、微信互动量达885万次。

四、打破传统思维,实现报道突破创新

中央电台打破传统思维,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渠道创新,实现了两会报道的多项突破。

一是首次尝试“订制化广播节目”。中国之声《我爱问两会》专栏通过微信、微博平台征集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或政策法规;结合两会的新闻现场,通过记者全方位求解,由相关领域和地方的代表委员作答,深度解疑释惑,实现了普通百姓和两会的直接沟通互动。听众提问,代表委员回答,订制化广播节目备受欢迎。

二是首次尝试“大数据看两会”。中国之声首次与“百度数据平台”合作,开设《两会大数据》栏目,准确把握舆情,积极引导热点。通过街头调查、网络调查等形式,让普通公众真诚发声,真实传递基层民意,使政府与百姓有呼有应,从一粒米的安全到一座城市的未来,探索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此外,经济之声《姚景源说数据》发挥频率资源优势,邀请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解读两会的数据背后的重要经济意义。

三是首次尝试改变节目生产方式。经济之声首次开设线下多媒体专栏《三人两会》,一名主持人、两位嘉宾以现场脱口秀的方式热议两会热点。节目嘉宾有经济学家马光远、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和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等。《三人两会》改变了传统广播节目借力新媒体渠道传播的方式,直接按多媒体思路,走出去办栏目。选取北京的国贸、南锣鼓巷等地标性场所现场视频录制,全媒体、多终端传播。节目内容涉及雾霾治理、养老、房价、互联网金融、人民币汇率等公众关心的财经话题,以小见大,辨理释疑深入浅出,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四是首次尝试引入农民评论员。两会期间,中国乡村之声开设《三农时评》专栏,每天邀请两到三名农民评论员,对两会上涉及的三农事件发表观点、提出意见,邀请了河北保定市唐县雹水乡北雹水村农民邸红敏等农民评论员结合自身生产生活实际,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和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如:关注农民工工资福利被克扣问题,希望国家加大监管力度,保障农民工权益。

五、努力挖掘报道潜力,提升报道水平

中央电台充分发挥国家电台优势,紧扣“改革、攻坚、转型、民生”等关键词,不断挖掘报道潜力,提升两会报道水平。

一是“改文风”取得新进步。中央电台两会报道把更多时段留给基层代表委员,在题材选择上更注重贴近民生,在报道形式上以丰富的音响素材增强可听性,力求短小精悍、生动鲜活。中国之声“此刻主播行动”报道突出时效性、现场感,大量采用同期声,用主播鲜活生动的表述方式捕捉和传递大会现场细节,让听众有如身临其境。《国防时空》节目设置《王亮两会观察》《宇婷说不停》栏目,以记者个性化视角对军队代表委员进行报道,做到了“短、实、新”。中国乡村之声《丹丹看两会》专栏主持人李丹丹以女性媒体人的视角,观察会场内外的细节,解读各项报告和提案议案中对农民民生的温情关怀,展现本次“两会”倡节俭、说实话的会风,以及农村改革政策中对农村女性的重视。

二是栏目设置有新意。今年各频率加强策划,推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栏目。经济之声《东西南北GDP》《改革一对一》等栏目,小切口、大主题,探讨改革破解之道。音乐之声、都市之声通过专栏《聚焦好声音》《都市会客厅》,解析提案议案,契合受众需求。文艺之声开设《两会文艺大家谈》,邀请代表委员就文化热点进行探讨,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言献策。中国乡村之声推出《两会看三农》《丹丹看两会》栏目,引入农民评论员解读报告,贴近性强。对台湾广播中华之声、神州之声《海峡在线》《两岸开讲》关注台湾民众及媒体对两会的积极反应、引导舆论。华夏之声《直播两会》播出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的专访,引起强烈反响,香港2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

三是言论评论力度不断加大。中央电台两会报道发挥主流媒体评论优势,针对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提供积聚能量的分析和观点,积极引导舆论。在前方直播间加入“两会观察员”角色,回顾新一届党中央执政历程、展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使直播和评论的视角得到拓宽,有效提升了报道效果。经济之声多媒体专栏《三人两会》紧紧抓住两会热点、舆情焦点、改革难点进行分析评论,分析理性客观,评论深刻到位。此外,两会期间,中央电台多篇评论受到听众好评,如经济之声的《给中国经济多一些掌声》《贸易夺冠,冷静理性平常心》《让GDP稳下来》等评论,起到了唱响中国经济、正面引导舆论的作用。

四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两会期间,为加强各频率各节目部门的协同配合,促进全台新闻信息资源共享,总编室开通了“中央台两会公共邮箱”。采取个性化订制和多样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各频率节目部门既可以自主选用邮箱中的稿件和素材,还可以根据上会记者汇报的采访选题,结合自身频率定位和节目特色,与记者进行约稿,各取所需。“中央台两会公共邮箱”共收到记者来稿300多篇,多篇稿件被各节目中心采用。

六、各方协调保障有力,确保报道安全运行

总编室建立了两会宣传联席会议机制,每天传达精神,沟通动态。全台共投入170余人进行安全播出技术保障工作,为两会安全播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两会期间,中央电台16套频率在播节目和9场重大直播均取得了优质、零秒停播的优异成绩。各部门通力合作,确保了两会报道工作顺畅、高效、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