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全文(5篇)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第1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

一、计量经济学简述

计量经济学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分析,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支撑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具有随机性的研究客体的经济变量关系。计量经济学有独特的方法和计算意义,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计量经济学分析,可以通过数据明确我国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问题,以帮助合理优化工程建设中的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现实问题。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经济计量方法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计量经济问题

第一,计量基础数据采集错误,导致水利计量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作为任何经济、数学计算工作的核心,只有以充分严谨、准确的基础数据采集作为支撑,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经济效益优化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完善。然而,纵观我国基础水利工程建设中所采用的基本量化数据,多数都是沿用老旧数据直接作为工程建设实施依据。这些旧数据不仅无法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经济调配借鉴,而且还有很多错误。这些没有被完善和修正的错误数据一旦被采用,就会使计量经济结果产生较大偏差,不仅降低了水利计量数据的质量,还会对工程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给水利工程实施造成阻碍。第二,计量经济学结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计量对于我国水利建设中的各项资产调度具有实际作用和价值。然而,从我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分配来看,虽然各项工程建设中都设置了经济计量岗位,但是对于经济数据的统计、采集等工作却往往流于形式,这种数据采集方法不仅不利于对正在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作出科学的管理分配,同时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使得经济计量数据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济计量作为一项快捷有效的工程建设与管理分配调度方法,将统计数据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资料进行合理对比分析,对于发现工程进行中的潜在问题、指导监督水利建设与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者要充分重视计量经济对于工程安全实施的重要性,才能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经济价值。

三、计量经济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投资建设项目,对其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对于促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推动长远经济发展、和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因此,利用计量经济研究手段,对水利工程进行过程中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极具必要性。其中,最重要、最显著的作用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稳定的经济效益与投资来源,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而计量经济研究手段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来源,决定了水利建设事业所需的经济投入情况,能够有效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需求,并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在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的基础上有效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投入,从而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此外,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农村人口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为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为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计量经济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运用

第2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文化自信

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为了使我国电子商务继续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等道德素养。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将会是我国未来电子商务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挖掘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并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育德育人同向同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因此,充分把握好机遇期就需要结合我国电子商务特点开展创新型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就需要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拥有文化自信,更需要带着普惠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但是现状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更加强调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存在严重的重育“才”轻育“德”的现象。在此模式下,学生专业素养虽不断提高,人文家国情怀持续减少。因此,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合理嵌入思政要素,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进行价值引导,才能培养出有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自我决定理论以一种动态、转化的视角看待动机,并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可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该理论指出当外部环境提供正向支持性的信息,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动机的内化过程就会被启动,最终能够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某种特定行为。自我决定理论既强调个体动机自主性的重要性,又指出外部环境对自主性的影响,这给予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首先,通过外部环境使得学生形成受控动机,而后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实施满足学生的三个基本需求激发受控动机内化,最终形成自主性动机,形成具有自主性和持续性的思政学习行为。因此,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内容设计和课堂组织方法设计中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点,以专业知识作为载体,合理嵌入思政元素,实现“才”与“德”相互促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最终达到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

1.1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分析并建立电子商务专业课与思想教育的有机联系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要更加自觉地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继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拟从下层面建立电子商务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联系。

1.1.1创新精神电子商务自产生之初到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商务模式、物流配送模式、在线支付方式等经历多次更新升级,新的模式代表着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也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空间。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步、完善,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电子商务的运营、服务、营销等方面不断创新是对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中分析电子商务模式以及供应链的创新与更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2家国情怀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振兴乡村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成为重要手段。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美团等都参与扶贫项目,投入大量物力与人力并取得了成效。在电子商务领域,“家国情怀”体现了将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融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因此,在《物流管理》《商务模式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中分析农村物流、生鲜物流、农村电商模式等内容过程中利用案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命运融合在一起。

1.1.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它展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态伦理与价值取向。首先,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电子商务的无纸化办公、仓储和办公空间的减少、供应链的缩短,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降低了能耗。其次,电子商务也推出了闲鱼、转转等平台,推动了二手市场的发展,延长商品的使用。这些体现了电子商务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统一。但是,电子商务在物流配送过程中,为了实现低成本并高效益的物流而大量使用纸质包装,这些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积极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与快递物流企业合作开展供应链绿色流程再造,推广使用循环包装袋、环保快递箱等,提高资源复用率。因此,在《电子商务概论》和《物流管理》课程中可以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1.2以学生为本,教师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的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外部环境提供正向支持性的信息,个体的三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动机的内化过程就会被启动。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应以学生为本,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群体特色,了解他们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期望和诉求;同时,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把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作为价值的引领者,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直接关系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应提高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意识,在各项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关注道德教育资源,把德育教育自然渗入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依据基于上文提出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实施路径,本文依照教学过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2.1明确课程中的思政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确立的思政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标准。思政目标的确定确立了价值塑造在课程中的地位,对于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合理安排有机融合;对于学生而言,能够从外部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动机,为进一步结合教学过程的实施实现动机的内化奠定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通常,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电子商务教学内容,确定有关价值引领方面的目标,将此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目标。例如,对于“运筹学”,运筹学学科起源于并发展与西方国家,但是,运筹学思想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并不罕见,如我国的《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体现着运筹学的思想。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可以确定思政目标为:发现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筹学思想。

2.2多样化教学方式,知行合一

课堂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基本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避免照本宣科,可采用问题驱动或者案例驱动,将理论知识点和思政资源融合其中,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互动式以及探究式学习。以“电子商务概论”中的“订单履行与物流配送”内容为例,在讲授时以京东农村电商为案例,介绍京东电商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分析农村电商的困境,以及京东如何解决商流和物流问题。在此过程中,不仅将物流配送的基本知识在讨论中传授与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结合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设立相关专题,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沿知识,并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点评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梳理内嵌的知识点并探讨思政元素,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以上文提到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筹学”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文献、书籍(《孙子兵法》等),通过学生分组报告将我国古代运筹学的思想与近现代运筹学的发展进行分析和了解。

2.3用多元评价体现课程思政效果

以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不能以数量化的成绩化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应将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全方位考核。对于思政内容的考核,应避免学生以应试化的态度学习,重点度量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可利用心理学领域的方法。依据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利用问卷或实验等方法设计过程评价和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理论知识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更为系统的评价指标,充分反映学生成长情况,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以上文中“电子商务概论”中的“订单履行与物流配送”中确立的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为思政目标为例,可采用以下方式考核。首先,利用国内外被验证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测量量表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在课程的始末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以统计分析软件为工具,分析课程前后学生的变化,以此来衡量课程效果。

3总结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这要求电子商务的专业人员不仅具有前沿的知识,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胸怀全球的责任担当。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理论知识与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生态观建立有机联系,为教师深挖课程的思政内容提供依据;而后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制定了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基本路径,并按照教学过程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更好地践行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小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4):186-190.

[2]胡小清,唐炎,黄霞,等.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2020,40(04):67-77.

第3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影响;探究

时代在变革中激流勇进,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作为从业人员,要正视时代赋予的压力,积极改革。科技带来改革,改革造成进步。传统的农业不符合绿色环保的方针,我们急需新的农业模式来促进行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先进技术与农业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尽可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此,我们重点从信息化出发,探究信息化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

1农业信息化

1.1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一般指以多媒体为媒介连接农业生产者、中间者和消费者,使参与农业经济过程的人员可以共享农业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水平、市场供需等数据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提出可以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或者市场欺骗的行为。我们关注信息化,解决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改革。

1.2国内信息化水平之农业方面

我国文明起源于农耕,农业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很大。相较于欧美国家早早实现农业自动化,我国农业的改革提出比较晚,直到1979年农业生产中第一次大胆引入遥感技术才算是现代化农业概念的提出,而1994年我国农业信息网络的搭建标志着我们进入农业信息化的平台。我国马不停蹄的进行着农业信息化的改革,并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一,农业信息化的基建项目在逐年扩建,比如村村通工程的圆满完成,城乡信息库的不断充实,城乡信息服务站的搭建等。第二,农业信息化网络的搭建已有骨架,国家大力推广“金农工程”项目,我国的农业、畜牧业、农产品等都建立了网络体系,并且实现资源的共享。第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从最初的遥感技术到现在的大宗农作物监控系统等其他各类技术的应用就是最好的证明。第四,农业信息化服务产业规模扩大,服务产业能更好的推广信息化进程。第五,农业信息化不断被重视,许多科研项目的提出和在农业中一一实践并取得好成绩。

2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

2.1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改变

一个事物的新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新生。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完善,就需要相关服务类部门出现来指导从业人员,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便利。农业信息化服务部门主要进行农业信息软件的使用维护、农业信息的收集咨询交流等内容。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数据化的可能性,解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农业资源进行汇总分析,得出农业生产的最优方案,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质量,科学合理的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2.2信息化推动农产业发展

农业最终的走向是市场化,市场的需求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农产品作为一个商品来进行种植培养,减少由于缺少指导而盲目种植引发农产品过量的事件发生。信息化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通过信息化的分析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环节,土地、种子、人力、物力、财力可以集约化管理,科学合理分配所拥有的资源,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少不了政府的宏观参与,农业如果利用好信息化,就便于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方向,便于农业资源的管理。信息化可以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不再是盲种盲推销,农业从业者通过咨询农业信息服务部门,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按需供应,减少了盲目性。将科学技术和农业相结合,可以打破传统的约束,搭建各类农产品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稳健发展。

2.3信息化引起的量变导致质变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离不开农业交易市场的变化,所以信息化的分析可以在每个环节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信息。信息化细小而微,可以贯穿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比如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改变、农业技术的改革等。每个阶段都可以因为信息化的指导而发生一些量变,比如农产品的生产类别数量、在生产中对各个环节的把控、销售环节对农产品的包装推广等。这些过程的量变积累起来就会发挥出很大的力量造成农业的质变,让我国农业稳健快速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

3信息化在日常农业中的应用

3.1信息化知识的推广宣传

目前,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要想大面积推广实现信息化,就少不了从业人员的认可和在工作中的高频率使用,潜移默化的改变固有观念,推广农业信息化。所以,我们很有必要用好手头的多媒体推广媒介,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力度,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人们认可信息化,并对外界推广信息化,普及信息化。

3.2搭建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的实现过程还需要搭建资金、资源的管理平台。对于资金,农业的特殊性在于投资的回报周期比较长,且受天气等影响具有不安定性,所以资金如果能够实现信息化,就可以拓展农业融资渠道,为后续的农业改革奠定金钱基础。对于农业资源,目前存在大量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必要资源浪费,所以搭建一个农业资源平台,可以重组并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也方便农业资源的管理和统计,进而提高农业效率。

4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提高农业经济的复杂工程,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推动农业技术的改革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起步晚,但在我们不断努力下也是后起之秀。我们勇于尝试,将信息化、大数据等概念应用于农业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通过自我反省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我们在民众中宣传推广,让信息化的概念得到大众的认可并在生产活动中推广,以此来提高现代化水平,推动农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筱.信息化时代的农业——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J].农经,2012(12):12-19.

第4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

一、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管理者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其它管理办法,以完成高等学校培训人才目标的过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就是教学管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品质,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打造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必须正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在事实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科学合理地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总体来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机制相对新时期的发展情况,是比较落后的。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四个方面。在专业设置方面,屡屡出现教育部公布的“红牌专业”,师资和硬件模式与专业设置完全不匹配,计划经济色彩浓厚。课程体系方面仍然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教学内容陈旧,甚至远落后于时展。体系中的实操部分太少,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在管理机制方面是比较机械的,学生的自主性受到抑制,缺少人性化的管理。在培养模式方面与市场脱节,很多的学生无法就业,或者所学专业与市场无法对口,缺乏市场导向,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压力逐渐增大。

二、新媒体对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以人为本”

21世纪是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电视的空前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类文化的表达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视听文化在教育事业上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英美等发达国家实行数字教材、电子书包与数字课堂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战略性的借鉴意义。我国也应像英国、德国那样重视对新媒体的教育,从学生开始,逐步培育公民的新媒体素养。重视教育对象,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善用新媒体,进行观念创新改革的根本是观念的创新,创新是一切改革的强大动力。从当前情况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其新媒体使用频率都非常高,而管理者也必须要转变思维模式,培养创新理念,注重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注重高校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相关特点,集思广益,创新观念。构建开放、公平、透明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尊重人权,深刻理解和重视人的需要。充分激励广大师生,使教学管理过程和谐而有效。同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吸纳新媒体的优势元素,注重学生的媒介素养。“微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建设2012年时,新浪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走进全国高校,启动了校园微博大全评选活动,并推动各高校建立微博协会,加强校园微博建设。由此可见,高校教学教育管投影、音响等设备,打造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氛围。配备电子书包、电子教材,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开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第三,学校网站和BBS论坛建设。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移动图书馆、网络课程、信息公共平台等,对内我们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对外校园网则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对外界尤其是将要报考的学子来讲,官网是他们接触的第一印象。校园网应当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对外塑造学校的形象品牌,展示校园风采。以人为本,做好新媒体与面授的两个课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多媒体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了电教化手段,而如今新媒体却带来了更新的思路,即建立课上课下两个课堂,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以人为本,建立新媒体课堂,以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以MOOC为例,著名大学的教授,将精品课程置于网络之中完成资源共享,不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学校的学生,只要登陆MOOC网站,就能随时观看教授们主讲的课程。我国高等学校也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挖掘和开发新媒体课堂,可以通过编制微课程、微视频、手机MOOC视频等,整合知识点,配合官微等公共平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新形势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机会去了解别的高校,甚至国外其它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合理运用,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抓住新媒体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切合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策略

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是时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形式。它以无可替代的便捷性与及时性,远胜于线下活动。同时,微博微信以图文并茂,甚至带有音频和视频的方式,使得传播效果更加丰富和生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为各高校建立官方传播渠道,定期相关教学管理信息和公众活动信息,甚至可以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完成了官微、官博的建设工作。通过微博微信,制定明确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时,随时监督,实现全面覆盖,信息畅通。同时,高校还应打造微信公共平台,因为它更加简约、直接,能够精准地推送信息,达到较强的传播效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团队,让他们管理微博的原创部分,并做好信息过滤和舆论引导工作,这样官微和官博又呈现出一种青春活泼的语言风格,更加贴近学生,更有利于开展教学管理工作。通过新媒体,实现与教师、学生的日常互动目前很多的学生和教师也多习惯于使用多媒体平台来获取信息,管理者通过现代媒体平台,可以保持与教师、学生的无缝连接,传递信息和实现信息的反馈机制也更加容易。管理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一线信息,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拉近与师生间的距离。而对于老师之间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平台开展交流,共享资源,共同提高。实施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是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数据储存、查询、信息处理等功能,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做:

第一,建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无论是教务系统还是教师OA等,高等学校需要和企业一样,建立一个便于内部人员交流和沟通,便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查询和进行信息反馈的网络平台。在这个系统内,管理人员可以相关信息、公告,各部门列出各自的事务安排,对各班级、系、院的学生进行教学质量监控,而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管课、备课、提交教案、作业、答疑解惑、查询课表。学生登陆这个平台可以随时查询课表,提交作业,发表留言等。

第二,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必要的硬件设施投放也非常重要。学校应建立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电视、投影、音响等设备,打造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氛围。配备电子书包、电子教材,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开展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

第三,学校网站和BBS论坛建设。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校园网络建设已逐步成为学校的基础建设项目,更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移动图书馆、网络课程、信息公共平台等,对内我们传递信息,互通有无,对外校园网则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对外界尤其是将要报考的学子来讲,官网是他们接触的第一印象。校园网应当具备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开放性、安全性等特征。为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对外塑造学校的形象品牌,展示校园风采。以人为本,做好新媒体与面授的两个课堂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多媒体技术给高校教学带来了电教化手段,而如今新媒体却带来了更新的思路,即建立课上课下两个课堂,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以人为本,建立新媒体课堂,以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以MOOC为例,著名大学的教授,将精品课程置于网络之中完成资源共享,不论是哪个地方哪个学校的学生,只要登陆MOOC网站,就能随时观看教授们主讲的课程。我国高等学校也需要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挖掘和开发新媒体课堂,可以通过编制微课程、微视频、手机MOOC视频等,整合知识点,配合官微等公共平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新形势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有机会去了解别的高校,甚至国外其它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因此,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合理运用,结合新媒体的特点,抓住新媒体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切合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雷树祥:《柔性管理:大学教学管理的新视角》,《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②赵忠旋:《非理性主义文化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创新之路》,《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③余立:《大学管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邬志辉:《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5篇: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培养方案;通识教育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以理工科为主导的“双一流”综合性大学,均开设了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方向。而作为理工科背景的大学,往往承载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重任,如何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优化培养方案,将理工精髓融入人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将产业与技术认知延伸到商业思维与资本运作,为推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金融新业态的发展培养专业型金融人才,引导金融领域与产业领域的有效融合,实现金融业的“脱虚向实”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优化,国内外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主要聚焦于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式创新方面。根据宋晓平和梅红对国外大学教育的研究,国外大学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教育一般都包含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1]。人文教育[2]是一种基于发展重要人文、公民行为、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为其专业教育打好基础。在美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3],普遍重视包括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美术、人文等多个学科领域课程,学分占比达到25%-35%。KruegerandKumar[4]理论分析表明,基于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成本低,有利于在技术变化缓慢的社会家庭收入增长,但是重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经济体,其均衡增长速度将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经济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加重视职业教育的欧洲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上要慢于重视通识教育的美国。Hanushek,Woessmann,Zhang[5]通过对18个国家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技术的迅速变化,专业教育给青年就业带来的好处会被适应性差所抵消,青年人通识性教育带来的普适性学习能力更能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挑战,从而更容易找到工作。显然,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一门学科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有关于学生成长与社会适应的人文教育课程设计;也需要有关于专业适应性和跨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设计;当然,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也必不可少。如何保障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这就需要合适的教学方式改革进行推动。潘金林和龚放[6]研究表明,在有深厚科研功底的研究型大学,把研究型教学方法贯穿其本科教育过程,会有效挖掘高素质学生的研究兴趣,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好的体验。刘宁,漆腊应和索凯峰[7]也强调,在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金融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印证理论、融汇知识、训练技能的关键作用。因此,作为理工科见长的“双一流”大学,拥有浓厚的研究氛围和深厚的研究积淀,应更多地将研究方法教育应用于教学模式中,并通过合适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将产业发展、企业运营与金融机构运作等实践知识蕴含在理论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基于通识型教育的中南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

设计中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985和“双一流A类”高校,是一所典型的以理工医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冶金、选矿、材料、交通、医疗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其金融学专业遵循《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借鉴北京、上海等财经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开设的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结合本校产业技术研究优势,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为特色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1.1以价值塑造为纲的人文课程设置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政引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培养方案将马列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大学课程教育的始终,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三门必修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思政课程学习;注重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各环节中充分体现学校和学科特色,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德育渗透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并辅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学习生活方式。当然,身体健康也是保障成功大学教育的关键,在大学1-5学期开设体育测试必修课,督促大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该模块共20学分,占比为10.37%。

1.2以基础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通识课程设置

大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既包括语言写作能力,也包括计算逻辑能力。在语言能力方面,金融专业设置了有关英语阅读、听说能力等必修课六门;为了提升学生思辨及写作能力,设置了《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必修课和《大学语文》《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选修课。同时为培养现代金融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通识教育中安排了大量的基础数学(如商科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必修课程及科学计算与数学建模选修课程)与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等),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技能和编程能力。这些课程共计46学分,至少完成38学分,占比达20.27%。综上,除了实践课程以外的包括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的基础性课程占比超过了30%,通过该类课程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各专业所需要的通识型基础知识储备,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3以经济管理普识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设置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的一个分支,为适应宽口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体现经济管理学院的师资优势,在课程设置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及法律相关基础课程。例如,我们开设了本学科相关的制度构建、信息与经济、产业发展及国际贸易等经济学选修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及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对发现本校工科优势学科背后的产业及社会需求,为分析该学科下的产业发展态势打下厚实的经济学基础。在管理学上,注重企业微观经营相关课程体系的设置,开设有关企业战略、生产管理、财务报表及市场营销相关的管理学选修课程,提升学生对企业微观经营领域专业知识的储备。而金融业务及产品的特殊性和契约性,需要法律基础知识的支撑,因此开设经济法、民商法与金融监管等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及对产业、企业的兴趣来自由选择,弹性把握,提升跨学科研究的知识能力,也更有利于学生将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联系起来。

1.4顺应学科知识演化的专业课程设计

顺应金融学科发展趋势,本学科设置了金融理论、金融实务和量化金融等模块专业课程。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除设置金融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投资学等必修课外,依托本系教师科研方向与特色等,在行为金融、农村金融、金融风险等领域设置研究特色选修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促进“产学研教”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强化理论与实务的融合教育,开设与各金融机构经营相关的实务性课程,深度了解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及公司财务与战略的设计机制和运营机理,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具体领域。随着金融学学科与量化、信息科技的结合,专业化的数理统计知识成为不可或缺的能力基础。本方案为此设置了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离散数学、应用随机过程等金融数学课程。

1.5适应专业能力发展的实践课程设计

作为理工科背景的金融学本科生,实验与实践教学很重要。本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体系主要从两方面设置:一是关于通识教育的实践课程,二是专业教育类实践课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创新创业训练等大量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社会的科学方法,同时从国家政策和社会知识层面,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在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计上,则包含解析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沙盘模拟;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业务相结合的银行及证券模拟实验室;以及依托产业协同育人基地共同开设的金融计算与证券估值实践课程;同时还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行为金融实验等。通过一系列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的业务运作、运营管理、投资与估值等相关经营过程的了解,提高其实操能力和职业素养。

2通识型培养体系改革的效果分析

通过对我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改革,与基础教育相关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基础专业课程为99学分,占比52.66%。而在专业课程设计上,除符合国家金融教育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基础课程外,主要结合自身的研究特色和教研改革,开设专业课,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理工科背景特征,学生接受了更多以产业发展和企业微观经营为背景的金融学知识教育。在教学方法实施中,我们鼓励教师将研究特色引入课程教育中,通过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让学生从产业角度去了解企业运营与金融实践。培养方案从2012年开始实施,因此我们通过对2016年迄今的毕业生去向及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及实践成果,分析培养方案效果。

2.1升学与就业平衡型发展的毕业去向

学生的培养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去向,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呈现升学与就业均衡模式。具体说来,2016-2019四年统计数据表明,平均升学率为46.8%,平均就业率为47.8%,自主创业比例为5.4%左右。在升学率指标中,国内保研、考研升学为25%左右,而国外申请读研的比率为21%左右,这一结果与大学期间开设的通识课程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实施,提升学生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有关。从毕业去向结果来说,该版培养方式实现了研究与就业均分的局面,体现了“双一流A类”院校本科培养中,对优秀人才的分类培养,实现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

2.2突出的研究能力培养效果

培养方案中大量关于企业经营管理、金融计量方面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社会经济领域分析问题的能力、企业经营信息的挖掘能力、复杂金融计量模型的运用和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加之特色研究型教学方式的导入,拓展了学生研究视野,培养了学生科研兴趣及素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2016年至今,金融专业本科生通过参与导师课题,公开发表15篇学术论文,其中SSCI期刊论文2篇,金融研究1篇,CSSCI等9篇,参加金融学年会3次。共有90名学生顺利通过知名高校的夏令营测试及科研能力考核,成功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985和“双一流”高校。而在国外硕士项目申请中,学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综合素质,使其获得诸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英美常春藤大学的学习机会。

2.3卓越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基于人文教育和基础能力相结合的通识型课程设置,与经济管理普适性知识的宽口径培养和金融专业性课程的深度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展现出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结果发现,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中,更多选择以企业投融资或者金融市场发展对产业发展影响等相关题目,体现了“产业+金融”的特征。而在参与国家的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类创业大赛中,本专业学生运用企业运营、财务、金融等知识,作为团队关键性成员,依托本校工科专业优势(比如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实现跨学科实践活动协作,获得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大奖,2016-2019年期间,获得包含挑战杯在内的部级奖励8项、省级奖励14项,部级创新创业立项48项。这些奖励和立项,体现了学生认知社会、了解企业、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