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国民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国民技术论文

第1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指导其跨国经营的理论只能是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而非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民营企业要成功实施跨国经营,需要政府、民营企业两个主体在宏观政策、跨国经营理念、跨国经营战略、跨国经营策略、跨国经营人才、跨国经营方式等方面构建一个支持其跨国经营的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第2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跨国经营 指导理论 支持体系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展开的跨越国界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本文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传统跨国经营的理论,然后从政府和民营企业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怎样构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撑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指导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大多建立在企业拥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如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配置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这些理论模型都认为利润驱动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动机,且通常将海外子公司视为“海外市场进入者”或者是“母公司专有技术转移的接受者”,并认为企业的专有优势只存在于母公司,只有母公司才是知识发展与扩散的承担者,对外投资的企业必须拥有超过当地企业的独特优势。由于在海外经营会比国内经营发生更多的额外成本,因此,如果一家外国企业各方面的条件与本地企业一样的话,那么它在进入外国市场后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或根本无利可图。传统跨国经营理论在指导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发展,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理论也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这些理论始终以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条件,而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解释受到限制,因此正受到大量实证分析的挑战。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认为,企业决定到海外去投资,不是为了利用他们现有的竞争优势,相反,他们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这是因为,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首先可以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技术外溢又带来了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技术外溢在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间是非对称的、单向的过程,即追随者从领先者处得益的过程;尾随优势是指缺乏优势企业与优势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前者可能会从当前的生产技术及正在从事的研发活动中获得更多好处;干中学的效应是指落后国家或行业不用经过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在技术外溢的过程中边干边学就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技术外溢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外溢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研究,且可以发生在行业间,因为许多行业虽然生产的产品不同,但使用的很多要素都是相同的,当某一行业提高要素使用率的时候,通过尾随优势和干中学效应也将受益于其他行业。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际技术外溢,并且国内技术外溢比国际技术外溢快得多。事实上,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对经济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溢出和扩散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作用呈下降趋势。因此,Fosfuri和Motta(1999)指出,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通常也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原因是由于缺乏优势的企业通过开展跨国经营可靠近技术领先者而便于学习和获得领先者的技术,从而提升其长期的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观点。2003年的数据显示,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地区,我国对外投资额排在前3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近年来对欧盟的投资也稳步上升。相对于当地企业来说,我国投资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均缺乏竞争优势。另有学者在对我国企业在英国的投资动机进行调查后发现,母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企业在英国投资的首要动机,市场扩张和获得海外市场、技术信息也成为主要动机。而降低成本和获得较高的利润已不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动机。这表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不是利用其现有的自身优势去谋求利润或者其他资源,而是为了弥补劣势去获得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

目前,从我国的国情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普遍较低,不具备利用技术、管理、R&D、规模等竞争优势进行对外投资条件。因此,以海默等为代表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不能指导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其原因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民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规模优势;第二,民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R&D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第三,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决策呈现出经验性、随意性和独断性,缺乏管理优势。因此,民营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理论是其进行跨国经营的理论支持。我国应大力支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在母国技术外溢比较大的产业部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获得先进技术,这些产业部门包括低污染、低耗能产业,新技术、新设备、生物技术、新能源产业以及空间利用和第三产业。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支持

政府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时,应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给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和社会支持。政府应为民营企业建立国际信息搜寻网络,利用政府的驻外机构,针对民营企业所需的市场、技术、人才、政策信息,搜集所在国相关资料,反馈给国内市场;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国家应鼓励相关部门和相关组织成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机构,针对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解决,增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能力;政府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从事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他们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政府应参照发达国家制定的扶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建立与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相配套的金融与保险体制,设立专门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促进民营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理念支持

民营企业要树立跨国经营的理念,应认识到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获取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且应意识到企业国际化不只是简单的地域扩充,还包括企业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国际化。应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实事求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国际化的时间、合理设计国际化的路径。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培养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支持

民营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求得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其是否能形成并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民营企业需要构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经营战略。首先,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明晰产权,并建立和创新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坚定不移地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发展之路。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在早期的发展中,由于受限于特定的环境与体制,其经营活动不规范,同时,市场与客观经济环境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也必须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来调整、提升管理水准,以支持企业日益纷繁复杂的经营活动。再次,要加强科技创新,创建独特并富有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以创新为龙头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为挖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了必要的内部环境和基础。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是维持企业在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关键,企业只有在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因而,民营企业应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及时针对自身技术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态势,实行技工、技贸相结合,依靠所在地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要提高民营企业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价值保障是一种有效过程,它要求企业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其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受影响。只有产品质量的价值保障提高了,才能改善民营企业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支持

Michael 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创造的价值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把握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了整个价值链。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典型的后发展型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的初期没有能力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创造企业的全球价值网,其现实的选择就是根据企业已有的能力系统和外部环境选择价值链上的一两个关键战略环节作为其突破口,以集中资源,建立相对竞争优势。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人才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持,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持,走出国门不可设想。这里所说的支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人才主要是指具备开发能力、开拓能力、既忠诚又爱国的人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获得更快发展,首先在于缺乏这类人才。因此,民营企业要有一种紧迫感,应尽快采取措施,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企业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二是制定出跨国经营的人才开发战略,包括稳定和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等;三要创新民营企业用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择企业需要的人才。

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方式支持

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规模的限制,营销环节一般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跨国经营活动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销售行业、金融行业、物流配送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与互联网技术更为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这也为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民营企业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优势,降低营销成本和采购成本。电子商务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有极大的适用性,可以为企业节省经营费用,减少中间商的盘剥,提供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弥补信息不足。另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善于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优势,发展个性化营销,既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制,又可生产出与众不同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

参考文献:

1.李占祥,卢馨.中国企业如何创造跨国经营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3(6)

第3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一)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理论比较完备

民族音乐理论是艺术实践的先导。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是在传统声乐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西方一些比较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方法,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比较完备的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民族声乐理论。其实艺术真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实践,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经历了十分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我国的民族声乐开始借鉴国外一些先进音乐艺术理论,最终将本民族音乐的科学性以及实践性融为了一体,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比较开放的民族音乐艺术体系。

(二)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我国的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在音乐艺术领域也有比较质朴和亲切的审美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切作为铺垫才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由此中国声乐文化具备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扎实的理论根基,在教学体系方面也在不断完善,做好了迎接历史性挑战的准备。

二、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国家,55个少数民族文化各有差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所包含的风土人情也不一样,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不一样,欣赏习惯、语言特征以及表演风格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呈现出了不同的个性与特色,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发展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统一性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但是各个民族都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努力创造的,这就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声乐审美标准方面具有很大一致性。我国民族声乐包含的种类很多,有传统的民歌、戏曲以及曲艺,也有现代民族歌曲的新唱法,这些种类的民族声乐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中发展,这就使得不同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

三、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矛盾与统一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统一

第一,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实现的必要手段是演唱技法。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是成正比的,对音乐艺术风格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演唱者的声乐技法,演唱者只有具备了纯熟的演唱技法才能够将自己的演绎以及阐释演唱到位。比如说演唱者在演唱某一部作品时就需要演唱者运用相应的演唱技法来实现对艺术特色以及情感内容的表达,并且还要正确使用与自身演唱技法相符合的技法对自身的呼吸进行调整,通过调节发声器官实现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统一。第二,演唱者使用演唱技法来进行演唱的最终目的是表现艺术风格。演唱者在声乐演唱中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要对演唱的作品进行充分的演绎和表现,并且能够演唱出作品的独特风格,实现充分演绎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手段是演唱技法,演唱技法也是为了帮助演唱者实现对作品充分演绎和表现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演唱者在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演时一定要能够做到对民族声乐的尊重,以此作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演唱技法进行演唱。

(二)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矛盾

第一,民族声乐演唱在音乐风格的展示方面也受到演唱技法的影响。演唱技法作为实现声乐艺术风格的途径和手段必然会影响到声乐艺术风格的阐释和表现,拙劣的演唱技法也会对声乐艺术风格的阐释以及表现带来负面影响。一般来说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需要熟练掌握控制气息、清晰吐字的演唱技巧,并且还要具有扎实的基本演唱工,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绎能力。第二,在进行声乐的演唱时不能够过分追求演唱技法,过分追求演唱技法会导致艺术风格不能够突出展现。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做到能够处理好声乐演唱与艺术风格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唱者必须能够认识到声乐的演唱不是单纯追求演唱技巧的艺术,而是能够对演唱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充分展现。演唱技法固然重要,但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单纯追求演唱技巧也是不可取的,最终还可能会导致演唱的失败。

四、总结

第4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热点;冷门;趋势

中图分类号:G85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1)03-0141-04

The Spotlight Issues and Trends of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Sports

JI Shang b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 ang 471022, Henan China)

Abstract: By som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keyword search,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logical analysis, the essay has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focus, dark horse andtrend of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sports. It finds that the n ationality’s sports, Taijiquan,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re three spotlightissues in the field of nationality’s sports studies. In the ethnic traditionalsports classification study, the hot topic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national ity traditional sports, Sanda, martial arts teaching, martial arts set patter ns, minority sports, Qigong and na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martial arts patte rns’classification study, the topic is the teaching, training and competitio ns of martial arts set patterns; In Quanshu classification study,the hot topicmainly lies in Taijiquan,Xingyiquan, Baguazhang, Shaolinquan,Changquan, a 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of sports will gradually become a topic of conc ern; The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vil martial arts and excellent types ofQuan may be neglected in the study of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Key words: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ports; focus; unexpected; trend

近年来,电子文献检索法逐渐成为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本文运用关键词检索法对200 2-2008年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进行检索与分析。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选择了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 为信息源,并通过检索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关键词来了解其出现的频率,然后根据关键词出 现的频率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冷门与趋势,以求探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科研工 作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2-2008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 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所收录的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

1.2 研究方法

1.2.1 关键词检索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与研究的需要,预先设计出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31个, “北京奥运”和“奥林匹克运动”类论文关键词2个(用于比较),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信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中,检索出2002-2008年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25 771个次,根据检索结 果分类统计和排序,并依据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一般情况下,频率出现的越高与其有关的主 题就越可能是研究的热点)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冷门与趋势。

1.2.2 数理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计算机软件Microsoft O ffice Excel进行统计处理。

1.2.3 逻辑分析法根据文献资料、标引关键词的年份和频率及其数据处理结果,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 、冷门及趋势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发现,有关民族体育类论文的研究数量遥遥领先,7年间总计达4 076篇,其次是散 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

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它们均在1 000篇以上; 民间体育、武术理论和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少,都在100~400篇之间,而武术器 械方面的研究最少,总计19篇。另外,从表1中还发现,2002-2007年间,序列1至11的关键 词,其出现频率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到了2008年,除了“气功”关键词仍呈上升趋势外, 其它均出现陡然下降现象(表1)。

通过对表1中关键词总量的综合分析,近7年间,以民族体育、散打、武术教学、武 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为关键词的文章,共占民族传统体育类文章总 量的93.9%。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关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热点中的热点,它同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等方 面的研究共同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56个民族的国度里,民族体育的特色是丰富多彩的,它做 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它的大众性、区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及文体交融 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健身、娱乐、竞技、教育、经济等功能,因此,民族体育 在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这句 富有哲理 性的名言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大众性、时效性、流通性及其生命力,而对于民族体育而言,同 样具有这样的魅力,所以,民族体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研究的热点是不言而喻的。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散打这一技击 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多体育院校和民间都争相开展了这一体育项目,《武林风》栏目 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散打在这种形势下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是必然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跆拳道在我国开展得也很普及,它以其健身、竞技和以礼仪、廉耻、忍耐、克己与百折不 屈的跆拳道精神[2]令中国青少年热衷于该项运动,大有超越我国民族传统的散打 运动之势 ,尽管该运动源于我国,但是,我国的散打运动在培养练习者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等优良 品质和礼仪等方面做得不如跆拳道,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其发展的生命力,因此,该方面的问 题还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

在武术教学研究方面,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中小学、高中和大学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就武术教学方法而言,特别是在电子化教学时代,如何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 础上利用好现代教学手段来有效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育研究者的重要内容,因此, 随着武术教育理念的更新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改善,武术教学方面的内容仍然是研究的热点之 一。

另外,武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花园中是一束绚丽的奇葩,其中,武术套路的教学、 训练、表演、竞技及其“商业化的发展”[3]等方面的研究甚是突出,它和少数民 族体育、 气功、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它们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研究的热点。

通过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序号8至11的关键词出现频率相对较小,这说明民间体育、武 术理论、传统体育养生、武术器械等方面的研究热度相对较低。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一定民 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尚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开展的体育[4],民间体 育正是由 于缺乏这种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其受关注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与其有关的关键词出 现的频率相对较低,然而,民间体育内容十分广泛,并在日常生活中为大众的健身、娱乐及 休闲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对民间体育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武术理论与武术器械方面 的研究热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者的研究范围相对较窄。而作为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 研究,尽管该关键词排列在表1的第10位,但它作为传统体育养生的主题,可以预见,随着 健身气功的大力推广和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健身气功大赛的举办,其影响力将大大提升,因此 ,在健康理念逐渐增强的今天,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素材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2008年是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年,正是这种重大的世界性运动会的举办,掀 起了关于奥林匹克研究的热潮,从表1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8年,以“北京奥运”和 “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研究骤然升温,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加了5 126和906篇,净增百 分比分别高达250.9%、214.2%,正是由于“北京奥运”这种特殊原因,导致了民族传统体 育 类研究(除气功研究)普遍下降的结果。但我们相信,在以后的研究中,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还会以其特有的生命力继续呈上升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气功方面的研究在2008年没有 出现下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气功研究者没有受到北京奥运的影响,另外,更重要的原 因还在于,人们通过健身气功来追求旺盛生命状态的愿望没有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2.2 传统、竞技、学校及民间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2数据显示:2002-2008年间,表2中各关键词总量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有关传统武 术 方面的论文总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达2 842篇,仅次于太极拳类和民族体育类论文数量 ,其次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类论文数量(表2)。

表2内各数据均呈波动上升趋势,说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学校武术与民间武术类的 研究,一是没有受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赛事的影响,二是该领域内的研究处于持续升温态势 。

传统武术方面的论文关键词总量之所以处于领先地位,占据着武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的 60.2%,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武术是武术文化的根文化,也是现代竞技武术的源 泉,没有博大而丰富的传统武术做根基,现代武术不可能有发展的素材和动力,如果现代武 术脱离传统武术的根本,那么,现代武术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传统武术具有极 高的历史学价值,它是历代宗师代代传承而留给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其价值正如邱丕相 [ 5]教授所述“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历史‘沧桑’的价值感,更在于后人可以去 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

关于竞技武术类的研究虽然没有传统武术类的研究火热,但在近几年超过了学校武术与 民间武术类的研究。这一现象说明了竞技武术在当前走势良好,已逐步走向成熟,武术从民 间的最低层走到学校,成为一项体育项目,从中国东方式的文化形态走向中西文化的结合, 成为一项竞技体育,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

相比之下,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尽管没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类研究一样的强势,但有关 学校武术类的研究同样重要,因为学校武术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也 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武术也 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热点而持续下去。

至于民间武术,虽然表2中所显示的论文关键词检出量没有前三项多,但民间武术仍然 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为,民间武术是武术研究的源泉之一,学校武术与竞技 武术的原始素材皆来源民间武术,因此,民间武术类的研究大有文章可做,个别研究会对丰 富和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内研究的冷门话 题,例如,对民间将要失传的武术拳种研究、促进民间武术文化交流研究、民间武术对丰富 人民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挖掘与整理民间武术文化研究等。

2.3 武术套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3数据显示:有关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套路训练、武术套路竞赛方面的文章检出率相 对多于武术套路创编与武术套路裁判方面的文章;2002至2008年间,除了武术套路训练和武 术套路裁判类关键词处于微量不定态势外,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套路竞赛类关键词总量呈波 动上升趋势(表3)。

根据表3数据的横向比较:武术套路教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数量差距不大,分别 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37.8%、31.1%、26.7%,说明该方面的研究力度相近;武术套路 教 学、训练与竞赛方面的研究总量共占武术套路类文章总量的95.6%,说明武术套路教学、训 练及竞赛是武术套路类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中小学、大学乃至民间、部队等不同层次和不 同领域内,有关武术传承的方式都离不开套路的形式,以套路形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竞技以 及表演是武术传承、发扬与利用的有效途径,另外,随着武学研究的深入,武术套路的价值 趋向于多元化,除了原有的技击、健身、竞技、娱乐等价值外,其教育、美学及其商业化的 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也逐步受到重视。

对于武术套路的创编而言,其研究总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武术套路的创编存在一定的难 度,包括动作质量高低的把握;动作路线与内容的设计;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以及表演性 、欣赏性等因素都要考虑,同时,现代武术套路的创编主要目的是为了竞技比赛,而每年的 武术赛事中所比赛的又基本上是规定套路与传统套路,自选套路则相对较少且创意不多,基 于以上种种原因,武术套路的创编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创新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创新,只 能原地踏步,其相应的文化也只能守旧如初,因此,从事武术套路创编的研究将对竞技武术 及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武术套路创编虽不能称为武术套路类研究的 热点,但它将成为武术界有志之士的研究方向之一。而对于武术套路裁判而言,其研究数量 少的主要原因是规则的变动性太低,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自然为少。

2.4 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检索结果与分析 表4所反映出的信息主要表现在: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在拳术类文章中占有绝对优势 ,在整个31个民族传统体育类论文关键词中,以太极拳为关键词的论文检出率最高,达4743 篇;在100至400篇之间的有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共计1156篇;南拳、 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共计265篇;2007与2008年相比,除了少林拳、螳螂拳、通 背拳,拳术类论文关键词总量微有升高和截脚处于微量不变的态势外,其余关键词总量呈微 量下降现象(表4)。

在6 164篇拳术研究领域里,有关以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占拳术类论文总量的76. 9%,有相当高的比例。太极拳运动以其健身性、欣赏性、大众性的优势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国内各大高校几乎都把太极拳作为体育必修课程,且在大众体育中,太极拳的开展也十分广 泛,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1978年1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应日本友人邀请题词“太极拳好” ,自此以来,太极拳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影响,太极拳运动已成为当今国内大众体育场上最 亮丽的一道风景之一,同时,它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十分强烈,据有关资料显示,太极拳运动 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目前,还有学者极力呼吁将这一运动引入孔子学院,使 国外朋友通过这一载体了解东方文化,这种高屋建瓴的举措既可以扩大其发展空间和弘扬民 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太极拳运动以其本身 的魅力拥有了自身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生存力。我们充分相信,在重视提高“体育文化 力”[6]和世界普遍关注健康话题的今天,有关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人们长久 的研究热 点,还可以预见,广大科研人员也会将如何提高与增强太极拳的文化力作为研究趋势之一。

与有关太极拳为主题的研究相比,以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等为主题 的研究相对较少,这说明该类拳术的影响力与太极拳相比要小得多,其研究的总量也自然相 对少得多,而对于南拳、螳螂拳、通背拳、劈挂拳、戳脚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该现象说明 ,一些传统拳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其传播力度小、群 众基础薄弱;二是其文化影响力小、发展速度慢;三是受现代竞技武术发展趋势的制约;四 是受传统拳术自身特点的制约,如,传统拳术的套路内容较为简朴,且多有重复,基础动作 单调枯燥,且短期内难见实效,不如练散打或拳击、跆拳道来得快速实用;五是传承方式较 为闭塞。以上原因构成了部分传统拳术研究总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运用同样的检索方法,对四季拳、梅花拳、汤瓶拳、弹腿、凤阳拳、绵拳等拳种进行检 索,结果显示:有的检出率极低,有的为零。这种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传统拳术作为一 种文化形式,其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像四季拳[7]、梅花拳[8]等许多拳种 都濒临着失传的危 机。诚然,由于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变迁,一些优秀的传统拳种正面临着流失的命运,这是民 族文化的巨大损失,这种民族文化流失的境况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不能不引起武术界乃至 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高度重视。因此,目前那些虽不盛行但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武术拳 种将是人们研究的冷门话题,这也是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与价值所在。为使濒临 流失的传统拳术发扬光大,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还要探索传承 之道,理论研究应充分宣扬传统拳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彰显其文化蕴含与教化功能; 实践研究应注重科学性、系统性,例如,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进行记录与保存;成立协会、组 织;举办比赛,扩大影响等举措。

3 结 语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是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民族体育、太极拳、传统武术 类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三大话题,同时该研究领域中也存在一定的冷门 素材,尽管2008年民族传统体育类部分研究出现陡然下降现象,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优 秀的民族文化还将保持上升的研究大趋势。为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之林 中崛起,为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力,应看清我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全面而科学地 对其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让热点研究持续,让冷门研究充满价值,让整个民族传统体育研 究朝着良性趋势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鲁迅.且介亭杂文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李磊,祝伟明,古信.儒佛思想对跆拳道精神影响之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24(5):133-134.

[3]邱丕相,初学琳. 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1,8(3):49-51 .

[4]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 院学报,2009,43(11):27-33.

[5]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0-224.

[6]张建华,陈青,钟全宏,孟峰年.体育文化力的内涵及其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 学报,2006,(6):50-52.

第5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农民教育;理论研究;管理体制;投资途径

加强农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一、深化农民教育理论研究

(1)深化农民教育体系理论研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使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已远不能满足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在呼唤新的农民教育理论。构建农民教育学体系,使之成为教育学学科一个独立分支,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和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中国农民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分析,探寻农民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丰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2)加强农业技术理论研究。现代农民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提高农民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致富的能力,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我国农业技术的现状是在绝大多数农业领域都没有革命性的农业技术理论成果,农业技术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如人意。所以,我们亟需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然后才能紧紧把握使农民以文化求富裕、以知识求效益的思想,帮助农民学习科学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实现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革新农民教育内容

(1)突出农民综合素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的新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家政教育、环保教育和文化教育,以便使新时代的农民在接受农民教育后能够成为公正无私、志向远大、纯朴善良、遵纪守法、勤勉节约、爱护环境的高素质人才。(2)充实农民专业技能教育。农民教育在加强专项科技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更新农民的专业技术,更应该帮助农民学习进行农民转岗技能培训,使农民成为“一专多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一条终身教育的专业进修渠道,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职业机会和终生学习的机会,为他们终身不失业提供技术教育保障。

三、完善农民教育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工作管理机制。抓好农民教育始终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应作为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的一项政治职责,列入工作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纳入考核范围,做到思想上重视,工作上部署,措施上落实。一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二要着力强化运作机制,三要完善农民教育激励机制,四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教兴镇兴村。(2)设立基层管理网点。在农村建立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管理网点,以便使农民教育更快捷的更有效的得到开展。例如在城乡结合部设立农民教育辅导站,在村镇设立农民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这些管理机构弥补了农民实时的技术和文明素质教育的需要,为现代农民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场所。

四、扩展投资途径

(1)拓宽农民教育资金吸收渠道。农民教育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应实行政府、社会、农民三方支持农民教育的资金投入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和体制,使农民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着力建立社会推动与投入机制,坚持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家办”的方针,广泛发动和依靠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特别是企业等一些经济实体、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民教育,采取政府、企业、被培训者共同承担培训费用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2)农民教育资金投入方位多元化。农民教育资金投入应协调统一,不可偏废任何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民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如建造各种培训机构(农民教育辅导学校、辅导站、农民图书馆等),购置现代化教育设施(图书、音响器材、系统软件等),而在农民教育的师资、教育保障等方面投入却不足。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问题不能及时更新自身技术知识,造成农技人员技术知识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实践活动经费不能保证,使很多农民教育实践活动夭折途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

参考文献

[1]舒学银.对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实事求是.2006(6)

[2]李水山.解析农民教育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理论研究.2004(7)

[3]申树森.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山西政协报.2006(7)

第6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融合;借鉴

众所周知,民族声乐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对美声唱法有所借鉴,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美声唱法的引入,对我国声乐教学理念、演唱技艺、教学科研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两大方面浅析了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在演唱技术与理论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气息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在民族声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深呼吸,然后借助横膈膜保持气息,利用肌肉群之间的对抗给气息以支撑,进而在确保气息持续、匀速、连贯流动。就传统声乐技术而言,其大都采用小气口来断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以气唱情”。这种气息技术,有助于表达、诉说情感。近年来,花腔技术在流行歌曲中有所体现。花腔技术归属于美声唱法,是一种很好的演唱技术。气息在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民族声乐教学时,教师应加大对学生气息的训练,使其更好地演唱。气息的使用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歌曲,情感、基调不同,使用的气息技术自然也不同,这就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气息的运用。

(二)对共鸣演唱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空腔共鸣技术在我国民间唱法中较为常见,其注重局部共鸣。在实际民族教学中,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艺被广泛运用。混合共鸣技术,即通过调动、调节各种共鸣腔体(口腔、胸腔、口咽腔、头腔),对声音圆润度、音色进行加工,从而实现真假声的转换、运用。例如:在演唱《沁园春•雪》、《中国大舞台》等种类歌曲时,混合共鸣经常被应用,其能够把宏大的气势表现出来。

(三)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咬字技术的融合与借鉴

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的西洋美声唱法被应用于民族声乐教学时,经常出现字音不清、声音不畅现象。自从将美声唱法引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咬字技术得到了明显提高,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被完善。谈及咬字技术,金铁霖教授表示:在演唱过程中,字的种类主要包括宽、窄、团、尖。其中,发音通道对宽、窄音没有影响,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时做到动作小、巧,就能顺利、完美演唱歌曲。将此通道与我国以往的咬字技巧、风格有机结合,就能促使咬字准确、自然,进而将民族声乐的亲切感表现出来。

(四)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混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提及美声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脑海的必定是真假声混合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作为美声唱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演唱者综合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实有力、通畅自如的气息;圆润明亮、宽松丰满的声音等;音质、音量、音域等。较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最大的特点是混声区唱法,也就是说,根据音高比例将真假音混合应用。从共鸣角度来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将所有共鸣腔调动起来。西洋混声唱法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为头声区、中声区、胸声区,将人体机能的科学唱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将真声、假声完美融合,在声带轻重技能调动的时候不会出现破裂音现象,进而达到演唱声区的高度统一。美声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对三个声区进行有机结合,产生整体共鸣,促使演唱者声音变得圆润、更富色彩。与此同时,演唱者声音柔和又没,具有强烈的穿透力。这些事民族声乐所欠缺的。在借鉴、融合过程中,不能盲目,须充分考虑作品的风格、难易程度等。此外,须搞清楚真假声音高比例,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改编。例如:在演唱过程中,若以假声为主,高音演唱就相对简单,低音演唱有难度,这种唱法往往导致声音、声带缺乏可观的张力,适于演唱较为柔和的歌曲,不适合演唱曲风较为强劲有力的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若以真声为主,且掺入少量假声,这个类型的声音,可将呼吸、气息、共鸣等有机结合,促使演唱者声更加圆润、明亮、富有表现力等。

(五)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声部划分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经调查研究发现,美声唱法对声部进行了详细划分,其认为每个演唱者的声带在长短、厚度、宽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此外,其共鸣腔体、整体演唱素养等亦区别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主体,为其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成效。对于民族声乐而言,其在声部划分层面存在着不足之处。美国唱法对声部的划分,对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综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其存在着共性、个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论唱哪种声部,其都得参与一般声乐技术的学习,比如:气息、发声等。个性指的是,继划分声部之后,教师可以学生的歌唱器官为参考依据,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有对性的对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开发学生潜力等原则。声部划分是美声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民族声乐教学应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民族声乐教学可以借鉴、融合美声唱法,并不意味着必须进行男女高、中、低音划分,而是汲取其的优点。

(六)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研究理论的融合与借鉴

一直以来,民族声乐教学都忽略了对各种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翻阅民族声乐理论,笔者发现其内容涉及气息、咬字技术等,但唯独欠缺了对歌唱器官生理构造的研究。不可否认,这种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在美声唱法中,其对各个发声器官生理构造、功能、特征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介绍器官名字,还对其功能、如何协调发声作了充分的解释说明。例如:歌唱发声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个歌唱发声器官是怎样产生作用的?换句话说,歌唱者应明确自身的歌唱器官,并对其科学、合理应用该,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民族声乐在这方面严重匮乏,几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主要依托思考、想象去进行领会、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声乐教学中在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与借鉴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

纵观声乐理论发展史,我国拥有大量关于声乐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论》记述了关于演唱技巧、方法的内容;明代的《曲律》论述了学唱方法、学习声乐步骤、学习内容等。清代的《乐府传声》浅析了演唱过程中的气息、声音运用技巧。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歌唱技术、发声原理等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声乐特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民族声乐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演绎歌曲时,要注意咬字技术、掌握音准、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据经验创作的,不具备科学原理性。

(二)国外美声唱法研究

17世纪,巴西雷总归纳总结了声乐教学的技巧与方法,其关于声乐理论、教学的概述为以后的声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相关研究理论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加强了对教学理论、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对物理、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国医生曼德尔在生物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巩固美声唱法发声基础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研究,古典美声发声方法应运而生,进而催生出古典声乐派。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人投入到对共鸣腔体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对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进行了探究、分析。这些有创意的研究,对推动声乐教学颇有益处。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理论研究的借鉴

时代不断变迁、发展,声乐教学平稳有序的开展着,我国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某种意义而言,声乐理论研究及其他领域理论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仪器、科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在声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关于声乐理论研究的论文著作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范畴也极大地得到了拓展。与此同时,某些研究室亦开始加大对声乐理论研究总结的力度,在研究、选择课题时也更加趋于精细、广泛。此外,我国声乐理论研究对国外声乐理论研究著作进行了传承,并以其为基础,促使民族声乐教学与国外声乐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发展,在不断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鉴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纵观当前的歌唱方法,尽管每一种唱法都有其重点和特点,但却没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为当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参考的依据。长期以来,美声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经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观众和歌唱艺术家的一致好评,将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当下,我们不仅要将这一优秀的唱法始终坚持下去,还需要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将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进行融合和借鉴,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对民族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唱歌技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对歌唱方法进行思考和融合,促进歌唱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晶华,徐寅晨.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音乐创作,2013,06:186-187.

[2]颜瑜颉.浅谈民族声乐教学对于美声唱法的融合[J].音乐时空,2015,21:135-136.

[3]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4]杨芳,方强.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探析[J].音乐大观,2012,09:54-55.

第7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医学科学技术作为科学技术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推动医学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是同志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他特别强调在发展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

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中的作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志医学科技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学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医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运用于各个领域。在医疗卫生行业,科学技术越来越显现出重要作用。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之中,为人类的健康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带来了福音。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正如同志于2000年8月21日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20世纪,人类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创立,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信息科学的诞生,到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世界科技发生的深刻的革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1]220“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生物工程技术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为农业、医药和人类健康开辟了全新的前景。”[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新医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高新医学技术在医疗工作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健康服务。2000年8月5日,同志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的讲话中强调:“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涉及人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伦理问题。”“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3]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为人类造福历史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同志曾多次指出: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以知识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1]60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工作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4]“要十分重视解决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减灾防灾、人口控制、人民健康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问题,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贡献,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1]54防病治病,促进人们的健康是医学的根本目的。高新医学技术的运用是实现医学目的的重要手段,要使高新医学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操作、运用高新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品德。因此,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医学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从而有利于医务人员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克服医学技术主义至上的观念,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贯彻和落实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因此,在发展、运用医学科学技术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医学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比如,基因工程可能导致基因歧视,网络技术涉及国家安全、企业经营秘密以及个人隐私权的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基因治疗、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的国家利用高技术成果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谋取霸权,干涉他国内政……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5]2000年5月17日,同志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专访时的谈话中又强调:“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的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福音。”“防止基因歧视、保护个人隐私、贯彻知情选择和实现公正原则,都是我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自由的原则一定要坚持,但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类服务,不能危害人类自身。”[1]186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同志再次强调:“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伟大科学工程,它对于人类认识自身,推动生命科学、医学以及制药产业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全球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的‘工作框架图’已经绘就,这是该计划实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序列是全人类的共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财富,应该用来为全人类造福。”[1]

三、尊重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医学科技工作者是发展医学科技的主导力量,他们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其人格必须受到人们的尊重,其成果应受到保护。

这也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在这个问题上,同志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多次要求对那些在科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1991年10月8日,他在农业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科学家给予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摩尔根对遗传学的贡献是不能否定的。”[1]2910月16日,在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仪式上的讲话中,对钱学森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996年12月9日,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国以来在医学科技和卫生服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高度赞扬。2000年6月28日,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为人类基因组序列作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高度评价。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是尊重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科技伦理的一项内容。“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的重要问题……科学技术,总是要同世界各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1]55“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1]217加强国际合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基因技术、信息科学等领域加强了国际合作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与国外科学技术的交流中,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伦理原则。由于各国基础、自然环境、人口特征、文化教育状况等的不同,科技发展的程度差距很大,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各国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所以,在科技交往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要善于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开展国际合作。

至于遗传资源问题,中国在1998年6月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其出发点是在该原则下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国政府鼓励中国科学家与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进行合作,所限制的只是少数个人和公司以科研名义采集标本从事商业活动。”

[1]186-1872000年10月11日,同志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重申,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搞好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问题。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大气和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特网上虚假有害信息的防范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工程科技的国际合作来促进解决。我国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展战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好地保护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发展空间[1]227-228。

四、诚信、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诚信,是科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内在保证。诚信,在科技领域,也就是要具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反对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超级秘书网

[6]同样,一个人要想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求实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这四种精神,是我国数代科技工作者崇高品质的结晶,也是科技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要作为科技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光大。”

具体来讲,“求实是科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之本,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以求实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真理,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是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公关。”[1]60-61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除科技行业中可能出现的弄虚作等不正之风,科技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3].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71.

第8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民族音乐学的前身是以研究“非西方”的音乐为目标的比较音乐学发展而来。经荷兰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论文联盟,“在1950年出版的《音乐学》

(musicology)一书的副标题“民族音乐学性质的研究,其问题、方法及主要特点”中使用了“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1此后民族音乐学这一概念应用开来。民族音乐学是客观的

置身于当地文化中考察音乐的,注重实践性与客观性的研究学科;强调文化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以“鲜活”的“田野”调查法著称。为收集和传承世界各国特色民族音乐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很长一段历史,并且从研究方法上与民族音乐学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不仅强调作曲四大件的基础的写作

技法要求,而且力求在作曲者本人的主观感受下,结合含有中国特色的音调进而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与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对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了解,结合个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民族音乐学提倡将研究的对象置身于文化的大背景下,把文化背景和音乐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真实、客观的研究。确实,每种特有的音乐品种自有其生长的特殊社会文

化土壤,如果抛开文化只谈音乐岂不是有片面之嫌?音乐得以拥有特色就是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不断的给予养分滋养,才得以旺盛的生长。而采用民族音乐学的把音乐置于社会文

化大背景下的综合的研究方法,这种主观能动性极强的研究者主体实地调查方法,充分掌握研究对象主体及其客观的供其成长要素,正好让研究摆脱了片面的嫌疑,从而进行全面

综合的客观研究。这种民族音乐学所强调的音乐与文化的结合的观点,是非常值得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子们借鉴的。

作为主观性极强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活跃的思维、丰富的富有逻辑的想像必然是利于创作的,但为了使音乐创作更具文化内涵,应使创作的乐思穿上“文化”的外衣

,使其更具内涵与价值。孤立的乐句可以说是音乐,但如果它是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岂不是更生动、感人吗?音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融入了许多作曲者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创

作逻辑,而作曲者本人创作一首作品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把客观的物质转化成作曲者本人的主观思维之中旋律生成的反映。这种自觉的吸收—转化—生成旋律的过程于无

形中影射了一定的文化因子。在这种自觉的反映文化的同时,再加入民族音乐学强调的把音乐置于文化背景之下的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是首具有一定意义的感人之作。

2.民族音乐学学科提出了“局内人”和“局外人”关系的观点。“‘局内人’和‘局外人’这一对概念指的就是音乐民族志双视角考察的分析方法。学界认为这是一种音乐民

族志学者在其考察研究过程中兼从主位与客位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交互性考察分析,然后从中产生中介学术立场的研究方法。”2 这种客观的置身之中与置身之外的“局内人”与“

局外人”的立场应大大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子所吸纳。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这门学科是依托创作者各异的创作思维而存在的主观性极强的艺术。之因为这门课程的创作主观性极强,所以才要更加强调客观评价个人创作的作品。换

言之,自己悉心创作的作品,必然是个人“局内人”身份的真爱之物,在创作完成后,我们应该邀请更多的“局外人”(观众)来审阅自己的作品,以求得更加客观的评价和改进

的良机。所以这种“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子要大力推扬。

3.据民族音乐学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学家尽力开阔新的研究模式,摆脱单一的学科建设,逐渐和音乐学其它学科相接洽,表现出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融合式的发展。这

种综合的跨学科的发展模式对西方音乐史学科建设也是有益的。理论研究应避免孤立的发展,不论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还是其他相关的音乐学学科,都应该走出单科的圈子,相

互交流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的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作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子应该尽可能多的涉猎音乐学其它学科的内容,开阔眼界,从而站在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西方音乐

史相关内容。

4.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人员都会遇到许多坎坷,应保持优良的心态以及对自己学科的钟爱和热情是必要的。谈到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调查法,就可预想到民族音乐学家深入

民间、走乡串户的调查,甚至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接触,深入实地的体验以便得到最真实、客观的调查数据。在深入民间时,有时需要到及其落后的地方进行生活,做跟踪

式的民族志调查,研究者克服的困难与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但一代代民族学家怀着对专业的热爱以及对优秀民间音乐的向往为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在昆曲音乐、

乐律学、中国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很精通的杨荫浏先生对我国民族音乐学发展贡献很大:“《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孔庙丁祭音乐》、《智化寺京音乐》、《单弦牌子曲

选》、《佛教水陆音乐》等论著,是他或由他率领部分研究人员,经过反复深入的现场考察、研究后所撰写的;而《昆曲掇锦》、《苏南吹打曲》、《十番锣鼓》的撰写,他本人就

曾经是这些乐种社班的成员,长期生活在这些音乐事象的田野之中,其融人音乐实际的程度是一般民族音乐学学者难以企及的。”3

作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子,更应该秉承民族音乐学家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专业,积极的深入我国富于民间音乐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深挖

掘我国传统的音乐旋律,把其融入到个人的创作之中。在个人的作曲道路上应树立中国特色的创作理念,在西方的作曲技法的基础上,深化我国特有的民族音调,使自己的创作能

第9篇:国民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动画专业教育 传统文化 传统回归

21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现象。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为新兴的、复合型的朝阳产业。国家为发展和繁荣动画产业,促进动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动画教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动画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

动画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游戏研发、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了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下,应结合国际教育管理体系和教育产业市场规律,建立正确的专业教育观,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动画专业教育中凸显民族性、国际性与时代性,其中尤其要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以传统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下动画艺术人才教育的本土化进程。

一、动画专业教育中传统回归的必要性

1.动画产业与我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动画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是本世纪极具时尚与生命力的行业,在全球的文化产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国际权威机构统计:2002年,全球动画产业的产值是268亿美元,2003年预计是310亿美元。韩国和日本的动画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汽车业。在拥有儿童3.9亿的中国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动画游戏业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看好,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1]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动画产业尚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动画市场潜力巨大,动画人才奇缺,这为大力发展国内的动画专业教育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动画专业的数量和招生规模呈翻倍增长。“2007年,中国各类大专院校开设动画专业的数量已达到1680所之多。而在大专院校就读的动画专业学生人数更是达到了50万之多,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在民间软件培训机构中学习的人数。”[2]中国动画专业教育发展规模在短时间的急剧膨胀,带来了培养目标、人才结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等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画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动画专业教育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

2.传统文化在动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不断涌现,信息化、现代化的深入,缩小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也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飞速发展的高科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和价值观的渗透、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都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也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整合潮流中显示出了特有的文化个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北京2008奥运会吉祥物设计组的负责人、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曾经说过:民族艺术就是我的根,指出了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深远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是动画艺术的基石所在,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亦是动画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史中,出现过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创作的优秀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童》、《山水情》等,更有以简洁造型和深刻寓意取胜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动画片如《三个和尚》等。但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外动画在中国曾一度创下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据调查,高达80%以上的中国青少年,最为推崇的是日本动画,而国产动画少之又少,精品难觅踪影。”[3]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和民族精神,也形成了不同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动画艺术中蕴藏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与民族心理。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动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动画教育中正确地认识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更深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把握东与西、古与今的尺度,挖掘富有民族个性的动画艺术语言,对推动当前动画艺术人才教育的本土化进程,发展和壮大中国的动画产业,促进中国动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动画专业教育中传统回归的具体途径

1.树立正确的专业教育观

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动画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处理好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系,大力弘扬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中国动画产业的飞速起步始于上个世纪末,而受美国、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的影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大,甚至出现盲目模仿、照搬的现象。不可否认,美国、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自上个世纪发展以来所形成的完善的艺术形式、成熟的设计理念对发展中的中国动画产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学习并不意味着单纯的模仿和照搬,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单纯的模仿好像别人的皮肤附在我们的骨架上,每一动作都会使皮肤和骨骼之间发生不停的摩擦。”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艺术发展的土壤和源泉,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只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才有足够的文化养分,启迪未来设计师的心灵,并为重建我们民族人文关怀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出实际的贡献。只有富含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才有可能拥有自信心,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受到别人的尊重”。[4]

其次,中国的动画专业教育还要在坚持自己特色的文化价值观与本土传统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创新探索。我国的动画教育起步晚,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当前,中国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提高,国内动画专业教育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在这种热潮中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专业教育观,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动画教育的发展,不能为市场短期利益所驱使,或一味地借鉴国外,或盲目地固守传统。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结合国情,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传统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最新的动画技术手段,结合时代的需求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现代动画艺术教育本土化之路,使动画教育在国内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2.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的动画产业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其中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在正确的专业教育观的指引下,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首先,要结合中国动画产业的现状和市场的需求,科学构建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国的动画产业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是对动画人才的需求却非常急迫。“目前,企业大量需求高素质动画人才,显然包含两方面要求:既要系统地掌握动漫艺术专业理论和应用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民族性文化修养和分析能力。偏重技术性教育使教育者在单一机械的人机对话中工具性不断强化,失去了民族性的文化底蕴,动漫艺术的原创性无从谈起”。[5]在确立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时要避免出现“唯技术论”、“唯市场论”,应从我国国情和市场的现状出发,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国际文化视野、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动画人才。其次,以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动画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电影与绘画的结合,既需要丰富的理论素养,又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应以“产教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学中依托民族文化底蕴,结合市场需求,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启发式、讨论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把课程讲授和艺术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全面发展。最后,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定好坏的人才评估标准,建立弹性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学校里的课程以开卷、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考核,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与素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和企业的挂职锻炼,参加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各种技能比赛,实践的成绩与成果计入学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能有效地促使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3.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由于动画专业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了有些院校动画专业匆匆上马,课程体系建构不科学,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动画人才培养规范性研究”课题组于2007至2008年对全国有代表性的开设动画专业的54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研究为例,调查结果显示“动画课程的设置偏重于教授动画技法,动画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动画产业上游创意、统筹人才的培养比较缺乏。90%以上的动画专业开设了动画原理、运动规律、造型、场景设计,二维三维动画软件这几大类课程,都属于动画技法范畴。而只有不到一半的院校开设了动画史和美术史课程。35%左右的院校开设了导演、表演、剧作的课程……”由此可见,完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动画专业由于其学科的特点,既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又需要以一定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我所在的江南大学动画专业为例,按照公共课程、学科理论、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四大块构成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下的创新教育为核心,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突出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公共课程、学科理论的教学模块中通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加大了对学生民族性文化价值观的导入,在学科基础、学科专业的教学模块中通过对民族造型艺术观念相关的课程设置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再通过教学实践等环节不仅能使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融入艺术实践中,而且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民族性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总之,中国当前的高校在大力发展动画教育专业时,必须把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国内原创型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

结语

当代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实质是民族动画艺术的商业化、民族化、人性化,动画专业教育中的传统回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下,在国家大力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下,动画专业教育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契机。如何充分发挥各个学校与社会资源的优势,大力培养中国原创型的动画设计人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人才教育的本土化之路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史立新.动画艺术教育之管见[J].艺术教育,2006,(6).

[2]王波.浅析我国动画教育的模式与弊端[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3]师高明.刍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J].电影评介,2006,(17).

[4]曾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传统回归之路何在[J].美术观察,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