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精选(九篇)

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第1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坚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文化发展方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社会发展中,必然形成自身的文化,形成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成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形成共同社会理想;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人们克服不良价值观和不良文化的影响,提高文化修养。为此,党的十报告用 24 个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政治理想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追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基本主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能够凝聚亿万民众的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价值的导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始终追求人民的自由和平等,追求社会的公正和法治,在当代,则体现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国,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公民道德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涵盖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2001 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

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抓住核心、联系实际、善于创新,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规律。

(一)加强面向不同主体的内涵阐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一是要加强系统性内涵解读。理论理解得越透彻,实践就越有力度。要向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讲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这样概括,当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哪些先进性等大家有所困惑的问题,使大家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践进行解读。其次,要注意区分一些词汇的不同含义。二是要加强主体性内涵阐释。不同的社会组织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组织文化和地区文化,要积极发挥这些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抓住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组织文化建设,将组织文化建设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融入贯穿不同主体的真实世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一是结合认知特点,增强显性宣教的针对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因地制宜”,还要积极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以符合不同群体认知特点的形象出现,如“高知”群体更加善于理性思考,而普通民众更倾向于感性经验,因此在宣传教育上要适应不同主体的认知习惯。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加强隐形教育的渗透力。1.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情感共鸣。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而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内容,要通过选树先进典型、丰富文化产品等途径,激发人民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道德认同。2.强化实践教育,促进行为养成。要将个体意识转化为良好行为,必须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强化,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相互促进,最终养成行为习惯。因此,要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实践教育活动、大力抓好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大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

(三)关注回应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研究“人民需要什么”,这是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一是国家和政府层面,要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把党和政府的态度和具体举措讲清楚,把对人民的利益安排讲清楚,确保社会成员共享社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使主体在社会实践的动态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其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处理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步缩小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满足不同地区人民在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二是不同社会组织层面,不仅要积极关注本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还要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大家的精神需求,增强对组织和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

(四)建立健全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第2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文化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81-03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文化生态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正是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提出来的。

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化生态学要求重视事物的动态性、整体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等。文化生态学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角[1]。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演化规律,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保证。

一、文化生态学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视角

(一)文化生态学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方法

文化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渗透。由于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即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强调文化核心和适应性、重视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和互动性等,文化生态学被作为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建设研究等领域。文化是社会系统中的构成要素,文化也同样可以渗透到教育生态系统当中,并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能够把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放在教育生态系统当中,运用事物普遍联系、整体和互动的观点,分析当前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完善的对策,不仅是一种新的视角,还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文化生态学对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

有利于大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自身系统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是互相关联的,文化与文化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单纯地、孤立地看待一个问题[2]。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去探究的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社会主义和大学的文化生态之中,探究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规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稳定并引领社会和谐发展。大学和谐的文化氛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把大学文化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进行研究,包括大学对外宣传的校训、管理体制、办学经验、办学目标等,能够体现大学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期望;因此,通过文化生态学视角研究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大学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引领社会的和谐发展。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水平。当前不少大学生被媒体爆出独立能力不强、自控性弱、心理素质差、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存在问题以及身体素质差等问题。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把大学生放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当中,能够激发大学生增强综合素质的动力和激情。

二、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

(一)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流

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颁发以来,高校组织领导干部和教师积极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兴校之源和育人之本,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确保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且不断创新。与此同时,高校组织各种活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学习,拓宽大学文化的研究视角,整合和创新大学文化特色,提高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等。

(二)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

民族精神认知及关注欠缺。当前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出现大学生民族精神认知和关注欠缺的消极方面,大学生生活在国内价值观多元化和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化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西方各种思潮对我国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民族精神在大学生的脑海里被不断地侵蚀,甚至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民族精神认知。经济全球化的节奏淡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家意识观念,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混淆了大学生的视觉,对西方国家提出的“人权高于一切”等言论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对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缺乏应有的坚持和定力。

改革创新精神不足。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传统教育占绝大部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重视不足甚至某些高校对此忽略;大学教学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大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把科研当成主业,把教学慢慢当成副业,没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钻研和改进教学方法上,因而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进而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盲目追求高享受、高物质的生活,缺乏刻苦钻研的改革创新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式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4方针”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什么应该坚持和提倡、什么应该抵制和反对,为判断行为得失、价值取向提供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当前高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表现出形式化,在口头上很重视,但在行动上却给忽略了。高校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没有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没有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广泛参与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熟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知识,而不积极倡导使之成为大学生高尚的行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缺乏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合力,没有形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

三、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策

(一)从文化生态学的“系统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文化生态学的系统观指人类创造出的文化因子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系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个文化系统,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文化因子,而这些文化因子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系统。分别从每个文化因子教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推进高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了系统论的科学指导,从而获得最优的可行方案。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3]。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科学真理和重大创新,是在全面研究和总结人类积极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深刻研究资本主义的弊端,进而揭示出社会制度更替的历史规律,该历史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统的大方向。

加强大学生改革创新精神。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中处于一个关键的位置,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有助于维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统的平衡。培养改革创新精神的关键首先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在增强创新意识方面,要着重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4]。大学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意识。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意识有利于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整个系统的内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意识是解决大学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式化问题的有效办法,进而深化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的认识。高校要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齐头并进,努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理想、道德、文化和遵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知有助于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系统的层次和水平。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作用[5]。

信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决定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系统性的方向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写照[6]。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用文化生态学的“环境观”营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态手段。净化以排除污染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行为是需要主体的人去实现的,有了净化,文化生态才不会遭到污染和破坏,文化资源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只有掌握了净化这一建设文化的生态手段,才能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另外,制定抑制文化行为污染的措施,提高人民对文化行为污染的自觉,同时制定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规范,通过规范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持续的价值观。从而为大学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有效的生态手段,提高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性。

协调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态秩序,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相协调,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发展,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得到了重视,却忽视了制度方面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生态系统来讲,轻视制度文化建设,有悖于文化生态学平衡性的原则。事实上制度文化建设的滞后影响物质文化建设,以至于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一定的制度文化以一定的物质文化为基础,并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同时反映一定的精神文化。加强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施,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生态体系的平衡。

(三)用文化生态学的“资源观”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资源

首先,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态资源。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每个因素都时刻在运动着,意味着文化系统时刻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和更替,文化系统里的文化因子功能退役的时候,就必须更新文化要素,所以创新文化也是文化生态学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坚持连续性和客观性,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同时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继承借鉴好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文化创新不能主观臆断创新,那样会导致文化生态系统的失衡。

其次,合理有序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态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大的文化资源,要使得这个文化资源得到最优最合理的利用,就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在不同的领域突出其文化要素的重要性,针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要适时地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的侧重性,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文化生态学“资源观”的教育,培养学生根据当前国家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学以致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确实是缺乏生态意识所致,如果能将文化生态学的整体性、系统性、资源观和环境观用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更有利于解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问题,使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个系统更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朱利安·H·斯图尔特(JulianHSteward).文化生态学[J].潘艳,陈洪波,译.南方文物,2007,(2):107.

[2]朱丽华,徐兴奎.论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3):8.

[3]吕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前言,2009,(10):10.

[4]陈驰.强化对大学生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73.

[5]潘先银.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2.

[6]冯天瑜.文化生态学论纲[J].知识工程,1990,(4).

[7]刘雪琴.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8].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7-10-24(1).

第3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警察;核心价值观;内涵

基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重要报告[1]、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见以及对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相应的调研,在今后针对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在不同的方面不断的努力,做到同时提高自身认识、创造新的形式和丰富其中的内容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实效,才能真正让队伍正规化,从而达到提高公安工作水平的最终目标。本文就“如何完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做简要解析。

一、加强统筹规划,提高思想觉悟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共同的责任和需要。在培育和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包括了众多的领域和方面,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好工作,公安队伍自身责任同样巨大。各级党委贯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硬的方针及路线,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放在相应的重要位置,让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每一样任务落到实处,各项工作中融入核心价值观,密切的配合、通力的合作。

其次,在教育中,要在思想认识上进行控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同时反映着它的丰富的内涵以及实践中的要求,同样也是他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的表达。

二、完善组织形式,提高教育针对性

1、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公安机关的领导管干部在该教育活动中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在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对自己提出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在坚定理想信念、保持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做好带头作用,守卫共产党人的心灵净土。却终做不到的我要做到,别人能做到的我要先做到,用自身的行动推动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建设。

2、要明确和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

教育活动中不免会遇到许多不同情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同时也要结合因事施教,是每一个民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把我个人的学习重点,只有这样核心价值教育才会有真正的实效。

3、要深化宣传普及,增强认知认同

运用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传播,创新传播方式,从而做到情理交融、浅出深入,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价值观成为名进的情感寄托和内心指南针,更进一步的提升公安队伍精神。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活动活动,拉近警民关系,让群众更了解警察的价值观,更好的支持公安机关的工作。

4、要有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完成制度的保障,着重有效的完善奖惩机制,为教育活动提供强而有力的保障。第二个方面是要加大从优待警力度,在实现、发展并且维护公安民警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关爱民警的氛围,让民警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感觉。

三、丰富教育活动,提高队伍建设水平

内容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着重在中华名族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方面,从道德层面出发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人们往这方面引导,这样就能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以下分为三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加强警察职业忠诚度教育

职业的忠诚,要有认真的态度、献身的精神,将自己全身心投入自己的职业中,警察也不会例外。忠诚教育终生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终生教育机制,使人民警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觉性,做到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体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注重警察为民服务教育

1、要明确警察权力的来源,牢牢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

在对广大人民警察队伍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首先要让所有警察对自己的历史使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来源有个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人民警察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一名人民警察,必需从人民警察权力的来源、警察的忧患意识、职责意识等方面对其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排忧解难上面。

2、树立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

新时期背景下人民警察队伍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警察在工作中,需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人民群众的安危收到侵犯时,要不惜一切代价,敢于牺牲自己,去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在人民群众受到患难时,能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做到心系天下、心系人民,真正树立人民警察的公仆意识。

(三)重点开展公正廉洁执法教育

公安机关的这种法律和职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树立公正、公平、执法的观念,真正加强证据意识、程序意识和权限意识,能够不惧暴力、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以维护社会正义为已任,坚决维护法律的公正公平,不断促进社会和平正义。人民警察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这一维护社会和平正义的神圣职业,就要义无反顾地为之拼搏、为之奉献。更要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制度、机制的约束,更好地促进政法干警廉洁自律。

深入开展人民警察队伍的公正廉洁教育,是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保障。只有在人民警察队伍中狠抓公正廉洁教育,才能提高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充分发挥人民警察的先进模范作用[2]。

四、健全教育机制,提高教育效果

(一)加强考核评估,提升整体效果

人民警察绩效考核制度是一种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绩效考核制度,能够有效控制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建立人民警察日常考核评估工作与《公务员法》的衔接机制,能够有效的提升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利用公务员年终考核,可以有效的把年度考核与日常绩效考核相结合,更加便于测评警察日常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完善激励措施,强化教育效果

通过激励优秀,鞭策落后,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的实际效果。合理运用激励和约束机制,能进一步提高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增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建立奖惩机制,是推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警察教育培训中,需要制定严格的奖惩要求,制定相关制度方案加以落实。在实际教育培训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奖惩机制的落实工作,充分体现,教育培训工作与人民警察经济利益挂钩,与立功受奖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这样才能够使教育培训工作要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大大提高人民警察培训的实际效果。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巩固教育效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必须有着强有力的物质及经费保障,为日常教育工作及特殊教育奖励提供支持,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人民警察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方面,经费来源是重点,一方面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需费用纳入到单位日常工作支出中去,使其成为单位的正常和必要经费支出项目,保证教育的充足;另一方面,要努力在更高一级的政法部门建立人民警察教育奖励基金,上级部门定向定额的对基金进行正常划拨,用于人民警察考核并奖励的经费来源。只有保证了经费来源的固定性,才能为教育工作提供最大的稳定性。

在教育办公设备方面,首先要确保有专门的教育活动场所;其次应当注重对教育设备的更新及维护,及时的引进最新的最科学的教育设备;再者要注重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打造不同氛围的教育环境;最后要注重软环境的建立,例如图书、影片的购买等。良好的办公环境及设备可以提高教育效率,引起人民警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谈治国理政 [M]. 外文出版社, 2014:163-165.

[2] 曹国柱.论新时期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构成与培育[D].复旦大学.2009.

[3] 杨玉海.试论人民警察公正执法的标准及实现途径[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2:34.

[4] 黄明.建设一支执法为民、廉洁高效的警察队伍[J].求实.2013.19:34.

[5] 蔡蓉英.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1:57.

[6] 陈菲.浅议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培育途径[J].辽宁.品牌.2012:35-37.

[7] 何修猛.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丰富和发展[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1:23-25.

[8] 黄鹏红.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24-25.

[9] 刘德伦,戴安良.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01:22-25.

[10] 陈桂香.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06:133-134.

[11] 方蒸蒸,吴小虹. 论公安文化视域下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J]. 森林公安,2015,05:46-48.

[12] 郭紫怡. 当代警察形象的重塑[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421+424.

[13] 李建宁,李亮. 公安院校学生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与探索[J]. 公安教育,2011,10:70-73.

[14] 樊爱霞.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探究[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70-73.

[15] 陆东,刘华瑜.关于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21-24.

[16] 杨司.关于建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J].公安研究, 2009(6):36-38.

第4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目标,对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可、自觉接受和自愿遵循,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及价值追求,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核心价值认同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上述12个范畴就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关心少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7个民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重点在对贵州黔南、黔西南、黔东南等民族地区11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建构进行分析探讨。

一、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在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亚文化、各种思潮与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共存的环境里,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各种新的言论、观念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总体来看,他们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模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分辨不清、传统价值观念弱化、缺乏核心价值认同等问题。

(一)受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主流核心价值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贫困农村,由于受到本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制约,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习俗,经过长期的延续、传承和熏陶,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同和高度遵从本民族文化习俗,在潜意识里有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倾向。调查显示,高度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达96.36%。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处在新的环境中,面对其他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输入,内心必然产生矛盾及抗拒,在短期内不容易接纳,他们融入主流核心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西方“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渗透等负面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判断模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主要包括“自由、民主、人权”和“平等、博爱、法治”等思想,经过众多西方学者的反复宣扬诠释,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被当作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工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借“普世价值”观攻击中国,将其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武器。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这些纷繁的价值观必将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判断模糊。调查显示,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实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14.54%,有一定了解的占30.91%,不清楚的占54.55%。

(三)社会各种思潮带来的极大冲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世界各国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价值观相互交流碰撞,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急剧转型,多元主义思想、多元价值观不断兴起,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同时存在并斗争,客观上促成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在市场经济下,物质利益的实现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导致了人们契约关系、个人主义的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与多种价值观交融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价值并存的现象,给他们带来矛盾与困境,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国家及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从主观上他们很难建构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有效的价值规范。

(四)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工作薄弱目前,高等教育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凸显,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虚无缥缈,没有实用性,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效果,他们更加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训。在对贵州民族地区高校60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非常重要的占31.67%,认为一般重要的占28.33%,认为不重要的高达40%。即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也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手段乏味单一、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这种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鸣,甚至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从当前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工作薄弱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五)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实践经验制约和阻碍了核心价值认同“在社会发展中,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这就难免出现分化、差异、区别、对立。”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前提下,原先确立的利益结构逐步瓦解、价值结构逐步分化,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也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重大事故频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老百姓看病难、大学生就业难等,这些“负面”因素或多或少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大学生身边有不少人重利轻义、不守诚信、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判断,在这种潜意识的主宰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价值判断陷入迷茫,理想信念极易出现动摇,价值认同也容易产生偏离。调查显示,93.6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亲身所见所闻和周围同学的言行对自己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更相信自己看见的和亲身体会的。

二、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策略

核心价值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被认可和接受的过程,是价值认同的过程。“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价值认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立体性,其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挥导向作用,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构建,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不断消除传统民族文化习俗、西方“普世价值”观、社会各种思潮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负面影响,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接受核心价值,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必须首先让他们认同核心价值理论。包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首先从理论上充分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认同核心价值,从而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始终把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突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行为,让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入脑入心。

(三)强化精神引领导向,提供强大动力,以中国精神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共识核心价值共识是基于人们的共同目的和普遍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理想,而精神诉求是价值共识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共识不是强迫少数民族大学生被迫接受,而是让他们内心真正认同,并通过信仰的力量自觉践行。人们多元价值取向的现实和大学生个人实践感受认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上陷入迷茫,导致他们价值选择自主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需要共同的精神力量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导向引领,而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国精神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也是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精神纽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导向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用共同精神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共识,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开展党史国史教育,营造情感体验,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价值观培养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人们的现实利益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通过接受和评价就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这就是情感上的同情和共鸣态度。真正的认同总是以情感接受为基础的,没有情感上的共鸣,认同难以持久,也不会真正践行。”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他们往往容易停留在自我实践经验的表象认识上,没有经过科学分辨判断,难以真正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因此,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科学的情感体验十分重要,而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就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引领他们树立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高校要把两史教育作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采用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年龄特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拓宽活动载体,比如可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两史教育主题班会、读书、演讲、征文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的认知,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

(五)建立制度机制保障,推动高教改革,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仍然是当前贵州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已跟不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贵州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培养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实行引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过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尤其是质疑、思辨和选择的能力,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杨新红.党群沟通:目标取向、运行机制及优化策略[J].中国共产党,2016(3).

[3]李辉,练庆伟.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第5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公安院校 大学生 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78-03

公安院校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为公安机关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的重任。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公安机关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公安事业的希望和未来。公安院校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结合公安院校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习惯,积极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这对培养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反映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特点,对广大公安民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知、价值情感、价值意志、价值行为具有引领作用。公安院校大学生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安系统的生动实践。公安院校是宣传、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面对人民警察价值观建设的挑战和考验,公安院校应从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关键环节抓起,大力弘扬、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突出人民警察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显示公安文化的灵魂,抓住公安机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只有创新载体形式,体现公安特色,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警察的使命责任与公安院校的实际结合和培养目标起来,使之具体化方能取得成效。因此,公安机关应明确提炼和提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和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其基本内容、现实目标、鲜明特征和行业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主线,为公安院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和目标。公安院校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是切实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铸魂工程,而且也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公安院校以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既是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对公安专门人才素质的理性诉求,也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逻辑。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公安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宗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忠诚教育、宗旨教育、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着力培养大学生政权意识、法治意识、警察意识、群众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标准,引领他们从警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价值追求,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三)培养高素质公安人才的需要。公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坚持忠诚的政治本色、能否贡献,很大程度要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为核心价值观就是他们总的行为导向、准则和动力。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从当代人民警察的职业要求出发,提出了公安民警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道德规范、行为规范,表明了当代人民警察的敬业意识、献身精神、责任心、使命感。公安院校应大力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奉献”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合作、果敢、机智、顽强”的优良品格,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健康、负责的行为方式,塑造雷厉风行的精神作风和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公安队伍建设的主体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院校应大力培育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抓住公安队伍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以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四)提升公安院校软实力的需要。公安院校软实力是公安院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实现知识传播与生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时,通过教育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大学精神、发展战略、学术声誉、精神风貌、文化氛围、社会形象等要素综合表现出来的精神性力量,是一种特殊的大学文化,并以占地建设面积、教学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仪器设备、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后勤保障、财政收入等要素为主的硬实力共同构成大学综合实力。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是人民警察在长期的警务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警察职业特色的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理念,是警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警察文化的核心。公安院校大力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其办学特色、增强队伍凝聚力、形象传播力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安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公安院校大学生应培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具体如下:

(一)忠诚。忠诚是指道德主体在对道德客体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归属对象稳定的情感态度和持久的责任行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伦理规范。这种忠诚是以认同作为理性基础,以服从作为实现条件,以奉献为价值取向的道德规范。公安机关的政治使命和人民警察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也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灵魂。根据忠诚对象来说,人民警察忠诚的更高价值主体是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忠诚。忠诚于党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忠诚于祖国是人民警察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忠诚于人民是人民警察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忠诚于法律是人民警察最根本的履职要求。忠诚作为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不仅仅是行为上对所在组织和上级领导的服从和尽责,更是精神上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一种尊重、崇敬乃至信念。

(二)为民。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要时刻牢记并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是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安全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把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维护社会稳定与服务人民群众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挥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新优势,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强化自身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自觉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做到各项工作便民利民惠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公安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巩固和扩大了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

(三)公正。公正是指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在处理社会公务、判断人间是非、决定功过赏罚、分配权利义务等活动中,忠实履行公务、严格按照有关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办事、不偏不倚、不徇私情。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的刑事司法和治安行政执法力量,公安民警是执法人员。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价值所在。因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不仅要追求警察制度本身的正义,更要追求警察制度在实践过程中的正义。这要求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执法时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把警察制度的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结合起来,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把强制管理与柔性关怀结合起来,把毫不手软地打击严重违法犯罪与更新思想观念、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新期待有机统一起来,主动听取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到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对待不同身份、民族、性别和不同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使执法过程和结果遵循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地执法,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

(四)廉洁。廉洁是指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各项公务活动中,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秉公尽职,艰苦奋斗,不,不贪污受贿,不损害公共利益。廉洁是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公安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公安民警的立身之本和职业道德底线,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待。公安民警要始终牢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誓言,牢固树立反腐倡廉思想, 做到“慎独”、“慎行”、“慎初”,执法工作中不越线、不越位、不越权,本着对组织和自己负责的态度,克己奉公,清白做人,廉洁从警,坚守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拒腐防变,铸就警魂,自觉抵制不良的歪风邪气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三、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公安院校应紧扣时展,结合公安职业的特点,针对大学生接受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理论灌输、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制度管理、实践养成“六位一体”的具有公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一)注重理论灌输。理论灌输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进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主要包括理论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培训和理论研讨等具体形式。理论灌输是公安院校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公安院校要把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纳入公安院校教学目标体系和素质评价体系,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固定下来,作为每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区分层次、逐级深化,形成2到3学期为一个教育周期,保证所有学生在校间至少接受一次系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本教育固定下来,作为每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分层次、逐级深化,形成教育周期。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有效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自觉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政治觉悟。

(二)注重舆论引导。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公安院校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公安院校要把大学生在认知核心价值观方面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梳理出来,作出正面的回答,既保持教育的引导力,又做到在包容、碰撞、吸纳中达成共识,实现用警察核心价值观引领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价值观。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特点,考虑受众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创新传播体制、传播手段,整合校园传媒资源,搭建舆论引导立体平台,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科学运用各种手段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特别以手机短信、BBS论坛、网络视频、电子公告、个人博客、微博、网上投票、网上辩论、网上座谈、网上对话等形式激活大学生的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模式,注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做到理论宣传形象化、理论话语生活化,理论旨趣现实化,切实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使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所感知、认同、接受。

(三)注重文化熏陶。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培育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促进公安大学生的素质提高,既是公安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公安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公安院校要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内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塑造提校园文化为关键,以特色创新和比较优势为借鉴,以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目标,组织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发展熔铸忠诚的政治文化、无私奉献的廉政文化、从严治校的管理文化、形式规范的礼仪文化、崇尚先进的荣誉文化、贴近实战的实践文化,在学习科学文化、弘扬公安文化、引导网络文化、构建廉政文化、营造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公安特色、职业特性的公安校园文化,营造适合公安人才素质养成的浓郁警营文化氛围和警察育人环境,以系统的文化知识培养人,以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人,以先进的文化产品引导人,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注重典型示范。选树先进典型,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公安院校要完善发现典型、确定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的工作机制,以先进典型的可亲性感召大学生增进价值认同,以先进典型的可敬性激励他们增进价值认同,以先进典型的可信性吸引他们增进价值认同,以先进典型的可学性带动他们增进价值认同,并通过多种方式、采用多种手段,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展示先进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风采,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中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五)注重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其工作任务和管理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形成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既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又是公安院校的价值导向。它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实现培养目标起着保障作用。公安院校要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根据《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认真执行内务管理制度、落实一日生活制度、警容风纪制度、警务训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食堂就餐制度、荣誉制度等,做到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要在警容风纪、举止礼仪、值班执勤、内务卫生、训练演练、请假销假等方面强化养成教育,使学生做到警容严整、举止端庄、动作标准、行为规范、纪律严明。在日常管理中,要根据警察职业特点,始终把培养政治意识、忠诚意识、警察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员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价值观和英勇顽强、勇于献身的精神,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警察精神风貌。

(六)注重实践养成。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是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安院校促进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化”与“外化”的中介和关键。社会实践是公安院校培育大学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他们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认识社情,熟悉警情,增长才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要围绕培养目标,把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警察意识、提升职业能力形成具体目标,分解到每位学生、每个年度、每门课程,丰富价值实现的体验形式。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红色旅游、社会调查、专业实习、顶岗锻炼、安全保卫、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载体,让他们在践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体验美感、在获得成绩中享受荣誉,从而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增强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道德观念,促进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认同、内化、追求、践行。

【参考文献】

[1]尹彦.浅谈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张兆端.警察文化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3]龚正荣.构建当代中国警察核心价值观论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尹彦.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

[5]刘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第6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政党;民间组织;企业组织;教育;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158-05

任何社会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的导向,建立起广泛认同的价值标准,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就是构建核心价值观。国外在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包括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民族文化前提和基础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利用;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主体方面,形成了政党、政府、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建设力量;在核心价值观建设方式上,则是通过宗教、教育、舆论多重手段相互补充、协调配合。鉴于理论界对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途径、方式及其借鉴已经有较多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力量的主要类型和建设方式类型两方面进行分析梳理,探讨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力量的主要类型

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效果显著的关键性因素。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主体方面,逐渐形成了政党、政府、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等不同类型的建设力量,它们在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分别扮演着不同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但这些力量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在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社会中,它们之间不断磨合调整,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组织体系。

(一)执政党组织:社会核心价值建设主要推动者和引导者

各国执政党普遍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观的建设,注重培养党员队伍作为政党引导社会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和依托,加强党与民众的联系,传播政党价值观以引领社会价值观。各国政党在党的纲领性文献如、党纲、宣言中对自身价值观做出明确的原则性规定,依据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提出有关社会发展总方向或基本的政策主张,并以此来教化、感召和激励党员和民众向着特定的方向共同努力以改造社会。如瑞典社民党公开宣告其意识形态的基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柱的历史唯物主义,旨在实现其民主社会主义理想:“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高低贵贱。没有阶级差别、性别歧视和种族差异。没有偏见和歧视,一个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有位置的社会。”社会致力于建立一个以民主理想和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将“自由、平等、团结”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从而实现政党自身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对接,解决了政党价值观与国家、民族和民众的价值观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使政党价值既成为一个政党政治凝聚力的集中载体,达成政党身份政治认同,也是一个政党吸引公众参与和获取公众支持的精神资本。正如巴拉克,奥巴马获胜演说中指出的:“共和党是建立在自强自立、个人自由以及全民团结的价值观上,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都珍视的价值”。很多政党注重通过专门的政治教育机构和宣传手段,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党员和大众。如德国社民党在党的联邦理事会单独成立了青年项目组,展开“青年攻势”,吸引青年参加党的有关知识和价值观的讨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立了“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树立党的亲民形象,既把年轻人吸引在党的周围,又实现了将党的价值观影响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二)政府组织: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导力量

政府形象是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种无形资源。各国政府普遍注重政府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注重政府行政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和公务员队伍形象建设。目前新加坡政府是把正直、服务、卓越明确定为政府核心价值的国家,其他国家政府虽并未明确制定统一的核心价值标准,但从其公共服务伦理规则、相关文官法律或文件等,可以归纳提炼出该国政府的价值理念,如英国政府重视卓越、公正:加拿大政府提倡能力、卓越、效率、客观、公平;澳大利亚政府把公正、效能、公平、亲切作为政府追求的目标;希腊政府价值理念彰显的是忠诚、公平、透明、效能、责任;挪威政府要求的是效率、忠诚、正义等等。这些国家政府确立或者阐释的价值观,基本上内含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一些普适性的价值理念,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体特色。政府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既是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有机构成部分,又引领传播社会核心价值。此外,政府机构通过拥有的行政权力,制定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通过制度安排保障推进主流价值观建设,保持其核心价值理念的权威性。如,美国为加强和扩大美国文化外交,2006年提出“全球文化计划(GlobalCultural Initiative,GCI)”。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1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具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和西方价值元素的“共同价值观”。

(三)企业组织: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辅助力量

企业组织参与社会核心价值建设主要体现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企业核心价值是为实现企业愿景而提炼出来并指导企业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企业核心价值外化为企业社会责任,又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的内涵。通过企业价值观的确立和认同,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实现对事物的价值判断选择。从而做到价值观的外化与执行。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价值判断乃至对社会带来积极的辐射效应。从这一点上看。企业既是社会核心价值的实践主体,又是社会核心价值的建构主体。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根源之一就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未尽到其社会责任。当前,欧洲及北美大部份的公司都已经开始每年固定地评估公司的声誉,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广泛受到关注,其中员工待遇、公司治理、财务透明化、伦理与环保价值、社会公众及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内容。企业社会责任整体表现为其一是树立一个长期的企业目标,其二树立一个人性化的核心价值观。福特公司1920年确立“在美国普及汽车”的目标,为员工树立的核心价值观是“建造汽车的目的是使每个家庭分享上帝赐予我们的快乐时光”,SONY要“改变全世界对日本产品的不良印象”,鼓励

个人才干和创造,“提升日本的文化与国家地位,勇为先锋。不甘人后,挑战极限。”摩托罗拉的核心价值观是“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迪斯尼“树立和传播健康的美国价值观”等等。目前世界各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一是通过法律规制、政府监察和引导,二是企业自身管理和舆论监督。如美国很早就颁布法律、法令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规范,通过审计、信用管理等手段引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监察。此外,美国政府每年都要在全美企业颁发“全美最受赞誉公司奖”以示对履责企业的肯定。在企业内部,企业大都制定有详尽的行动或道德守则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权威性实施规则,经常对员工进行经营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有的企业还设置企业道德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公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照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规范和国家法律及社会道德规范进行检查,加强对自身社会责任的监察和管理。

(四)民间组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较为庞大的民间组织,它们凭借其自由、广泛的优势,能动、自觉地传播各自的组织核心思想,其影响力日益扩大,甚至能够形成国际化的思想潮流。例如,绿色和平组织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如今已成为引领世界生态观念、和平崛起等先进理念的普世价值主体;国际红十字会遵循并倡导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的价值原则,其卓越贡献使红十字会具有了极大的号召力和权威性;柏林“透明国际”以推动国际与各国反腐败为活动宗旨。此外还有国际难民组织、国际青少年服务组织、国际救援委员会、无国界医生、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非政府组织等等。总的来说,民间社会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服务、慈善活动及其他公益事业,贯穿着人道主义和志愿精神,塑造了平等、信任、合作的关系,起到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各个国家通过立法、分类或者集中管理、免税或减税、政府扶持等手段,加强对民间组织的调控、引导和管理,促进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引导民间组织发挥作用,使之成为社会文明与社会价值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如美国非常注重引导宗教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参与社会价值建设,给予公益组织税收豁免和贷款资助等优厚待遇,通过免税资格审查等方式,对民间组织和宗教社团活动进行有力监控。教会是美国社会中最大的群众性组织,道德与价值、信任与合作、移民文化传统的继承等,都是以教会和以教会为核心的网络而实现的。通过教会,发展了传统的价值观和公认的道德准则,培养了人们的价值观并影响人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英国也存在众多的社区民间组织和慈善组织,这些组织以民间慈善为宗旨,依托社区强调公益服务,范围涉及扶贫救济、教育援助、社会及社区福利、历史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等领域。目前,英国政府依然注重加强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合作,对社区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使之在落实“英国核心价值观”、保持社会稳定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方面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事实证明,这些组织在教化人心、巩固信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社会价值建设的重要承担者。

二、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方式的主要类型

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方式多元,是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核心价值观建设方式上,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宗教、教育、舆论多重手段相互补充综合利用,正面引导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价值的公开宣传和负价值的监督批评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灌输与柔蔽的手段相结合等等。

(一)学校公共教育

学校公共教育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建设的方式之一。各国都十分重视争夺校园阵地,通过主导公共教育引导爱国情感和主流价值。如美国政府虽不直接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和管理措施,但联邦行政部门和国会通过设立教育拨款条件和制定相关管理条款等隐蔽手段,加大对教育的控制力度。学校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经常举行升国旗、唱国歌、国庆典礼和传统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中小学要求学生每天都向国旗致敬,并宣读《效忠誓词》,强调诚实、守法、自信、合作、负责等基本素质的教育。英国政府2002年提出“公民教育”,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2006年5月,英国高等教育事务官员比尔,拉梅尔提出,所有学龄少年应接受“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称英国学校在促进多元文化的同时,应教授学生凝聚英国人的精神,加强学生对现代历史的学习,了解移民、英联邦、欧盟等对英国的影响,以及英国社会不同群体对英国社会发展的贡献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多元文化、言论自由、宽容、公正等价值观,协助创造一个更为团结、和谐的社会。为了抵御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加强社会的凝聚力,英国教育部又于2007年1月25日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计划,规定11至16岁的中小学生学习有关英国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观。

(二)与宗教的链接

如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思想,佛教所宣扬的从善与因果轮回思想以及忠、孝、仁、义等观念。直到今天还是世界许多国家道德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宗教还是推动并实现社会核心价值有力的手段。宗教的善恶意识构成了美国文明和美国政治的核心价值。宗教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们坚持个人的精神信仰、虔诚、忠贞和团结。美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平等自由、友爱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爱、尊重他人等都源于宗教信念所提倡的价值准则和处世哲学。譬如,新教伦理核心的清教徒精神。是美国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企业得以创业、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繁荣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也是美国之所以能够最先迎接工业革命、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产业浪潮的最深刻的精神背景。源于基督新教理念敬业精神以及美国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使美国人更加勤奋、努力、忠于职守、自立自强。为规范为人的基本道德行为,1999年6月份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十诫保护议案”,允许公立学校和其它公共建筑物陈列、展示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文献之一的圣经摩西十诫。美国很多私立学校开设宗教课程,教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格。

(三)大众媒介的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代表社会主流舆论行使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及其言行的监督,即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思想认识、价值判断乃至行为的公开报道,对不符合主流核心价值观念基本取向的价值意识及其行为进行批评和揭露,并在舆论传播中实施教化、影响民众,塑造和固化人们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维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定发展。此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协调沟通不同价值判断、维护或创新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许多国家通过法律、媒体企业垄断等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掌握影响利用媒体,塑造本国政府或执政党的价值观。有的建立专门的核心价值建设网站直接传播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例,政

府借助强大的宣传力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用自身的价值观念强制性地教化民众,成效显著。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曾指出:“美利坚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只是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重视他们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在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像一座桥梁。沟通了传播者与受播者的思想观念。美国学者甘斯(Gans)在《决定什么是新闻》中认为,“民族优越感、利他主义的民主意识、可信赖的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现代主义、社会次序以及国家的领导等,这些永恒的价值观被不知不觉地融入了重大新闻的判断中”。尽管美国的政府不直接控制媒体,但美国媒体反映和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英国通过立法要求电视节目内容不得与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念发生冲突,成立通信管理局(OFCOM),加强政府对媒体的规划和管理,根据是否有害、是否正确、是否中立、是否公正、是否侵权等各项指标对内容进行监管。此外,设立核心价值“主题网站”是各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普遍的做法。甚至城市门户网站设有核心价值内容板块,有些社会民间组织也开办了专门的核心价值建设的网站。如“美国方案网”的宗旨是“加强和复兴美国价值”以得未来;“美国价值工程网”致力于“为全体公民塑造一个公正和更美好的社会”,关注重点集中在“审视美国价值观、发展对重要价值观的普遍共识、比较价值观理念与实际行为、力促行为调整以反应共享价值观”。还有诸如“美国核心价值网”、“香港核心价值网”、“澳大利亚价值教育网”等等。

(四)凝练柔性的表述

国外在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中,注重简明凝练的核心价值理念表述与柔性的教育手段相结合。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许多国家注重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与基本价值的提升,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表述,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明晰的界定,这样做易于达成共识、凝聚民众。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提炼,既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又要使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和接受,从而起到增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效果。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美国前总统林肯主张的“民有、民治、民享”,又比如俄罗斯提出“民主”,新加坡提出的“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价值观念,香港核心价值主张“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平公义、和平仁爱、诚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个人、恪守专业。”等等。许多国家的简明凝练的核心价值理念表述,主题突出,在教化的手段上又避免生硬、命令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注重柔性的手段、隐蔽的方式,二者相得益彰。当今世界各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包括社会制度环境、教育者个人人格修养、大众文化等元素在内的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公民日常生活之中的,逐渐化为公民们的日常生活理念。所以,很多国家没有太过生硬的意识形态强制教育,也没有太过僵化的价值理念的教条主义信念,他们更多的是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通过非正式的教育形式,将社会核心价值理念渗透于环境、文化、娱乐、服务、制度、管理等民众日常生活工作所接触到的教育性因素中,取得了非常好的价值观教育效果。

三、国外核心价值观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在价值观教育形式或手段上,而且在阐释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我们都应“认真借鉴和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注重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

(一)重视传统文化基础及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利用

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特定标记包含了恒定的道德理想、行为规范和思想信仰,是当前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的文化基础,也为社会核心价值建设提供重要的软性资源。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上,应充分考虑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利用。譬如布莱尔任英国首相时曾说过,“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英国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珍视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英国核心价值观。”美国的建国历史相对短暂,传统遗产有限,因而更为重视对其进行保护和发扬。政府和民间都妥善保护和自觉利用一些与美国建国历程密切相关遗迹,立法确定纪念日,通过集会庆祝活动不断强化美国人的历史记忆,以促进国家民族认同,激发民众意志,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如通过华盛顿诞辰纪念日使民众牢记赢得国家独立的美国革命;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林肯诞辰纪念日使美国人理解了捍卫种族和人权平等的重要;全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让人们追忆美国参加过的所有战争和其他维护国家的斗争;独立日寄寓了革命、独立、自由和民族主义理想信仰;国旗制定纪念日则让人了解美国国家标志和民族由来等等。有的国家则将一些特定的历史符号作为国家的象征,既是历史的记忆,又增加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俄罗斯国家杜马于2000年通过有关国歌、国徽、国旗和军旗的联邦法律草案,确定用已有三百年历史的白蓝红三色旗作为俄罗斯国旗,用传统双头鹰标志作为俄罗斯国徽,沿用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的旋律作为国歌歌曲,用红旗作为俄罗斯武装力量的军旗。

(二)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组织体系

坚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着眼于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多元主体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形成多层面、多渠道、分工协作的强大合力。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体现在要重视社会价值建设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首先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创新党的理论,展现党的自身价值和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一致性。加强党员队伍和各级领导干部的价值理念教育。引导和型塑社会核心价值观。其次。塑造正直、廉洁、高效的服务性政府形象,引领和传播核心价值观。再次是加强引导各类民间组织和企业组织自身核心价值建设,重视和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作用。“立体式”则是注重社会核心价值建设组织的联动,实现整体效用最大化。可以建立纵向联动合作的机制,即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各级政府组织加强引导推动作用,建立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沟通联络机制,探讨解决各种问题,形成党、政府和各类民间组织和企业组织共同努力,分工协作,配合默契高效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组织体系。“全覆盖”是建立横向的工作体系,各类民间组织和各个行业企业组织贯彻核心价值观。特别是针对企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企业决策、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善于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将政府没有涉及到的领域,通过民间组织的一些社会活动。把核心价值观覆盖到所有群体。

(三)注重阐释核心价值理念,提炼、概括社会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随着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应注重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与社会基本价值的提升,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明晰的界定,并用简明凝练的语言加以表述。在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提炼上,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注意国民心理和民族气质相结合,注意民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可以结合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新的内涵,如忠、孝、仁、义、礼等观念,同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成的一些价值理念如公平、正义、自由等,同时又吸收其它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融会贯通,以反映出核心价值理念的现代性、民族性和普遍性。阐释提炼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要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既体现一种核心价值理念的开放性,又不至于使人们对价值观念产生狭隘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真正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更易为人们理解、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仰和行为指针。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在核心价值理念的表述上,要主题突出,语言要规范、准确且高度简约、凝练、明确。准确、凝练的表述便于记忆,便于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掌握。从而产生强大的渗透力,有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实现培育、传播核心价值观途径、方式的多样化

国外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途径多样。如学校公共教育、宗教、大众传媒等等,而实际上是更多地将所要推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嵌入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等民众日常生活工作中接触到的隐性教育因素中,主要表现为正面引导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正价值的公开宣传和负价值的监督批评相结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灌输与柔蔽的手段相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传播,也应构建正面引导与隐性教育全方位协力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教育、传媒等多种手段,发挥它们在树立和落实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实现培育、传播核心价值观方式、途径的多样化。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价值观教育活动影响受教育者,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确立价值观念,两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教化的手段上应避免生硬、命令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注重柔性的手段、隐蔽的方式,二者相得益彰。当今世界各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包括社会制度环境、教育者个人人格修养、大众文化等元素在内的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公民日常生活之中的,逐渐化为公民们的日常生活理念。

(五)重视研究分析和吸收借鉴国外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的经验方法

第7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欧美高校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51-04

[作者简介]布丹丹,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3);郭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国外权威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是使人据此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对价值诉求或价值理念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影响和指导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又因各自文化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各异。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国家信仰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任,而且高校本身还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进行本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尽管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或形式,欧美各国高校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教育方法和有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1.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导向,结合本国历史文化和时展的价值观。欧美高校教育中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资本主义民主制为政治背景,以英语为文化载体,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共同具有的文化特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奉行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除了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共同特质外,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国文化特色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的独特内容。像美国高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除了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共有的价值观外,还发展出具有美国精神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等。而英国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绅士文化”,成为英国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要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较高的道德修养,重视用哲学、文学、艺术等来陶冶情操,并且注重理性追求。尽管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与本国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以及价值取向相融合,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不变,其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并且成为执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宣传手段。

2.全球化时代“普适性”价值观的推崇和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掘和融入当代“普适性”的价值观成为欧美各国的追求。欧美高校教育中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关于世界和平、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性的“普适价值观”成为关注的热点。全球化必然带来普世性问题,但是欧美高校对普世性价值观的推崇并不代表他们对资本主义或者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贬抑,而是在普世性外衣下将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各类课程、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中,提高学生对其合法性的认同度。此外,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美高校也为了不被戴上文化歧视的帽子而去选择国际上普适的价值观。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欧美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满足更多的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表现尤为突出,多元文化思想在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专业课程到校园文化都渗透了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但和普适的价值观一样,隐藏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价值观仍在以美国核心价值观为名教育引导着高校学生。

3.宗教渗透和法律约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欧美国家重视利用宗教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观,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活动,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他们不仅允许学生开展宗教活动、组织宗教社团,还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以维护学生信仰为名,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宗教设施、宗教教育、服务资源,利用宗教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英国的一些大学不仅设立了宗教顾问,负责协调宗教事务,还设置了公共的教堂,为学生提供祈祷以及牧师服务,洗涤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欧美国家通过法律的制约借助宗教的形式,将本国核心价值观披上神圣的外衣,从而实现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权利是欧美国家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做法,除了将提供宗教教育规定为高校教育的义务之外,还利用控制舆论传播等手段实现引导和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的。

二、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样化实施途径

1.注重专业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渗透。在欧美各高校中,从专业必修课到通识选修课,门类繁多的课程都会结合自身特点渗透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之与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以哈佛为例,该校开设了涵盖六个领域十大门类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辨、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其中道德思辨的课程体系包括“民主与平等,公正,自我、自由与存在,政治、道德与法律上的公共与私有,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有神论与道德推理等”,基本包括了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此外,欧美各大名校还开设公开课,开放性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这类课程渗透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多为名师讲授,课程也是开放式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考试,没有考勤,深受学生欢迎,为培育学生对本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发挥了巨大作用。

2.重视学生校园活动及社会服务的教育作用。欧美高校并不追求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注重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其教育目标,从专业课程到校园生活,再到社会活动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都承担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例如,美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等方面都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取向。学校每年都至少组织三次重大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参加一个共同的象征性仪式来展现学校的传统和价值追求,并且邀请社会名流、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等参加,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还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场馆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欧美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类型多样,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政治、体育等各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通过活动深化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除了校园活动外,欧美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类学习,其中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真正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还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多元文化的价值观。这些实践活动不断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3.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宗教活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欧美高校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学生心理指导,由于心理咨询直接涉及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成为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欧美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职人员专业化程度高,操作规范,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咨询和心理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服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还通过举办专项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此外,宗教在欧美国家一直被认为是最丰富的价值观源泉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有效途径,许多西方核心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博爱等都和宗教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各国对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的主导方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宗教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欧美高校认识到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在给予宗教活动充分的支持下,也充分利用了宗教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积极开展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为核心的科研及专项活动。专门的核心价值观相关科研或教育项目越来越引起欧美各大高校的重视,有的项目吸引到数十所高校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各个高校联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多元文化观念,向他们渗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学院就参加了一项有23所高校共同参与的“核心责任”教育项目。这个“核心责任”项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履行个人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每所参加项目的高校根据要求再制定一系列符合本校特色的的教育计划。阿勒格尼学院为实施该项目制订了“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心计划”、“社区服务和服务学习办公室计划”、“价值观、道德和社会行动计划”,通过学院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促进师生和当地社区创新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环境教育和地区振兴,并通过各种服务活动积极做出回应,推动学生探索社会主流道德观的变化模式,并发展出有效的社会服务技能,等等。

三、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坚守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清醒认识“普世价值”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本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把持着强势话语权,维系着其思想上的统治,以“普世价值”名义推行自身价值观。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的冲突突出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大,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冲突。欧美发达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进行核心价值观上的渗透,力图把握思想主导权,抢占道德制高点。而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揭示了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后,成功抢占了当代人类文明的道德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把握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敏感阶段,价值观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披上“普世”外衣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到青年学生的推崇。当代青年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是加强与巩固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迫切要求。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力和价值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2.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立足我国发展现实.注重培养时代精神的方向性引导。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也离不开时代要求和发展现实,所以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立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合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注重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时,在新的时期,要树立时代榜样,用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等社会美德塑造新一代大学生。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本民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宣传,以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我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也只有根植于本国历史传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3.加强在隐性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乃至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都对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正是这些隐性课程实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使得学生排斥大于喜爱,而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应综合运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学、历史、艺术、政治等课程中,渗透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管理各环节中,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第8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功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4-0189-02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十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团结奋斗,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新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2]167。中国共产党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启发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功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为人民群众接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长提供群众基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到“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方面构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精神和生命之魂”[2]158,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就必须坚持做到两点即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深入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

胡国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一书中指出“创新内容是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只有适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时代意义的价值观才能为群众所接受。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代表这个价值体系是封闭的,将是一成不变的。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让群众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者凭借自身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吸取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自身内容,不断创新,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列宁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4]247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4]254。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是反映国家核心利益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5]26,也不可能从群众中自发产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它灌输到群众当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和教育,凭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沟通能力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群众实际相结合,生动、形象、全面地向群众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祖国和群众自身的长远益处,使人民群众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比于其他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优越性,在内心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敬重之情,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不断地掌握群众,逐步发挥出理论强大的指导作用。

二、引导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壮大扫除障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使人们价值观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6]124“这种价值观念的变化,有些代表着社会历史进步的潮流方向,对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有促进作用,但有些却是对现存社会意识形态的诋毁和攻击。”[6]125因而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必定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产生影响。面对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的频繁和融合的深入,以及网络等文化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在当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如何在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中维护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如何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意识形态功能,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一方面,对于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社会思潮,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大力的倡导,促进它的成长和壮大。另一方面,针对如国外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和国内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则进行坚决的打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进行拨乱反正。同时,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在通过反思和创新的方式对于某些不良社会思潮的表现形式进行利用。例如,大众文化一方面由于缺少高尚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导致部分教育对象在精神上出现盲目追求娱乐和时尚消费的现象,甚至形成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的主流文化的漠视,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与精英文化和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有着众多的追随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引导大众文化朝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方向发展,使大众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变大众文化的追随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三、抵制不良西方思想进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供保障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在对立中并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于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渗透和攻击,从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7]4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8]20,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同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价值体系之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8]25。美国卡耐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根在答德国《时代》周报记者问时说“与中国合作是为了改变这个国家”,①“我们与中国人做的生意越多,他们就越会变得与我们一样”。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向中国推销他们的价值观,以实现“分化”和“西化”中国的目的。目前,国内存在不少群众和干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本质上的优越性缺乏理解和信心。尤其是当今的80后和90后青年,相比于祖辈和父辈们,他们对国情和改革政策艰难的选择历程不甚了解,对改革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不强,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缺少心理准备,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辨析能力。这些现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以美国为首企图推销西方价值观以实现西化和分化中国之目的的西方敌对势力可乘之机。

针对不良西方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在价值体系方面的侵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进行抵制即通过管理途径控制其传播渠道和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抵制外来消极影响的自觉性。在管理方面,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身处不同工作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立足本单位、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禁止管理范围内携带不良西方思想的刊物、录音录像磁带等的传播,同时净化局域网。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爱国主义入手,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了解党的革命传统,了解我国当前的形势与政策,以及历史上如郑成功和林则徐那样的先进爱国人物,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在使干部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帮助广大群众和干部认清资本主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广大群众和干部尤其是青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从而实现从根本上提高国人抵制资本主义消极思想影响的自觉性,坚定爱国主义思想,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着很好的维护功能。相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定能提高灌输策略,完善沟通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理论与群众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维护功能定会逐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定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前进,2012(12):13.

[2]胡国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程恩富,郑一明,冯颜利,辛向阳,金民卿,吕薇洲,王中保,谢凡,翟胜明.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6]都春屏,谭家齐.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6).

第9篇: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范文

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政治建设、政治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目标。这些思想和主张源远流长,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而是属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实现中国人民的民主、自由、平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在我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确立了正确政治方向,开辟了广阔发展前景。

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们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期待和要求,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表现不完全相同。促进和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必须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实际出发。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总体上讲,需要从两个基本方面推进: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培养。制度和观念,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不可或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培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如果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行。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论述中首次将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的培养置于显著位置,意义非同寻常。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应当加强民主政治方面的公民意识教育,从法制、道德、核心价值体系三个环节入手,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一是加强公民的法制教育。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法制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律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主要是通过权利义务机制实现的。具体包括:第一,确定权利主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二,规定权利种类和内容,国家保护合法的权利;第三,规定权利行使的方式和途径,提供权利的保障、救济和保护;第四,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确定权利的边界,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法制框架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够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