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国民经济论文全文(5篇)

国民经济论文

第1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1.1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进步,从相关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生产总值达到一个固定值的时候,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加大的推进作用,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外,房地产行业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比如,促进了社会经济、就业发展等等。

1.2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房地产行业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创造了前提,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以获得利润和经济效益为主,因此,在社会财富积累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国民经济与房产经济波动的主要经济因素

上文中已经提到,房产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的波动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从经济的运行要素中可以看出,经济支出、收入以及生产等环节是较为重要的。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组成了经济发展的体系。

2.1四种经济因素彼此紧密联系

在经济系统中的支出、收入、生产以及需求等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经济发展的状况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每个不同的环节也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需求因素,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可能受到消费以及投资等因素的影响。

2.2因果链中自我的转折性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积累形成的某些因素会受到一定的阻碍,也就是达到了某种瓶颈的状态。房地产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比较符合这一经济发展规律。也就是扩展行为受到阻碍的问题。下面就对扩展行为造成阻碍的因素进行简单论述:

2.2.1在因果链扩张过程中会出现恶性循环现象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期和初期,生产结构和资源供给情况都呈有序化发展,但在波动后期,伴随资源供给不断的恶化,导致生产结构失调,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各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程度加大,并在某种程度上使资源供给恶化程度增大。从上述分析可知,因果链运行会导致经济周期基本和内在的核心波动,从而造成收缩和扩张交替进行。每次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都是不同的,通过支出、生产、需求等环节来对因果链基本波动形成影响。

2.2.2核心因果链的自身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中,因果链是由各环节发展扩张而共同形成的,各环节会彼此影响和制约,每个环节发展都会受其他环节的影响,因此这是一个合理有序的连接过程。因果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各环节中的作用力都是根据一定比例来分配的,每个环节的自身承受能力是不同的,当此种承受力超出自身承载范围之时,便会出现逆反的情况。

2.2.3因果链运行的过程便是自我积累过程作为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因果链运行也是自我放大的过程。比如,某需求扩张必然会造成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扩张,从而使生产也大范围扩张。而中间产品和消费品生产扩张又是投资品扩张造成的,前两者扩张又会造成后者扩张,支出增加也会受收入增加影响,而支出增加又会造成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在扩张中,将会对经济活动活跃程度加以调节。但初始扩张会造成因果链中的积累扩展,也就是原本的初始扩张并没那么大,但在其向下传递中常常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进而扩大几个倍数。

3对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经济波动产生影响的政治因素

国民经济的波动,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所以,政府各项政策全都具有一定的加强波动和抑制波动的作用。如下为政策影响及其具体对策。

3.1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时会对国家政策进行相应调整,并且在进行政策调整之时通常调整都是不规则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3.2在无价调整和市场管理以及经济结构管理和经济增长等基本问题方面

,所有政府部门的行为都是同步的。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便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并且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只在九二年一年之内其产业增加便超过三倍。造成此种状况形成最为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政府的纵向行政干预结果。中央政府不仅要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协调,同时还要对国有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直接干预,干预的内容包括生产、分配、投资等所有的环节,而这当中甚至还有来自部门、行业的干预。

4结束语

第2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我国县级政府进行了数次改革,但成效不大。缺乏自主创新机制或许是主要原因。我国的县域社会经济状况差异极大,但县级政府的行政改革方案却基本雷同。改革的集中领导方式使处于较低层级的县级政府在历次改革中承受着上级政府规定的制度框约和指标化压力,指导行政改革的政策性文件往往明确规定了县级政府改革的方案,包括机构设置和精简比例。规制的统一性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造成一些县级政府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又导致一些县级政府管理资源的严重不足。由于自上而下的统一性的改革往往很难真正解决县域实践中各地不同的问题,同时改革又往往触及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因此,县级政府对改革常常持消极的态度,不少县级政府行政改革只是搞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比如,为了完成精简指标,将行政编制人员分流到事业单位、将几个机构象征性地合并到一个机构,等改革风头一过,人员、机构又复归原位,甚至变本加厉。因此,行政改革不能取得实效。历次县级政府行政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关键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清晰的、综合的改革战略。回顾当代中国行政历次改革,在市场化改革之前,行政改革主要停留在以精简为目标的机构、人员撤并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化改革趋势明朗,1988年的行政改革正式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成为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明确将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原则规定为行政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1992年及其以后的改革主要伴随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展开,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并继续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行政改革的核心和根本途径。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环节,只有切实转变职能,机构精简才能彻底,就像一个包揽全部社会事务的政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有限政府一样,这已为历次改革实践所证实。因此,1988年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标志着对行政改革内在规律认识的深化。然而,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行政改革的唯一途径,因为政府职能背后实有更为深层的制约因素,或者说,只有在突破深层的制约因素之后,强调转变职能在行政改革中的核心作用才具有实质意义。否则,所谓的“转变职能”往往会流于口号或成为遮掩实质矛盾的借口。概括地说,所谓的深层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权力结构与行政生态。从权力结构层面而言,职能的确定、职能的划分、职能的配置、职能的履行都由权力主导或需要权力参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往往是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博弈中寻求突破。如果权力结构没有发生重大的调整,政府的职能转变就往往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当前县级政府行政改革面临困境的一大根源就是没有触动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更深层上说,也就是没有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权力结构。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图表明了这一点,改革实践中来自上级政府种种干预和压力表明了这一点。从行政生态层面而言,政府的职能与行政生态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政府组织与宏观、微观的行政生态发生着信息和资源的交换和互动。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阶段对政府的职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政府的职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特别是被管理者的素质也会深刻影响政府职能及其行使方式。也就是说,政府职能实际上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放置到历史的、具体的行政生态中才能确定与理解的概念,相同的政府职能与不同的行政生态环境相配合,会产生不同的行政效果。相同的职能配置却产生不同的行政效果,除了行政主体本身的原因外,差异的行政生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行政生态分析对于行政改革的意义在于,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的改革方案在丰富多样的行政生态中必然会遭遇尴尬,成功的行政改革必然是对地方传统文化、习俗、需求、期望乃至历史记忆的适应与回应。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定位不准确

虽然我们能够从理论上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是什么,但是不难发现,在现实中常常遇到不少行政行为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该作为的不作为,不该作为的乱作为问题。特别是政府职能的条款如何从书本上的理论定位,变成在现实中较有操作性的现实定位,仍然没法落实。

(二)转移定位难

虽然政府职能很难定位,但也不是说我们目前连大致的原则要求都没有。更不是说政府及其部门的公务员不懂得有关“越位、错位、缺位”的原则。客观地讲,并非全部不懂得“移位”,而往往是人为的“不愿意移位”。其中既包含在“退位”中移位不主动不积极,不喜欢从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从管理型转为服务型;也包含在“进位”中移位有畏难、有推诿,特别是在加入WIO之后,如何适时增加政府职能来指导行业协会,指导市场主体在诸如反倾销等国际贸易竞争及其争端解决方面,该进位的没有及时主动转移定位。所以,即使是在政府职能大致明确的情况下,要使过去的“越位、错位、缺位”行为调整移位到应有位置也是很困难的。

(三)评判不具体

政府职能有没有转变,转变的快慢优劣如何,至今仍然缺乏具有权威性的评判组织和评判标准。虽然人大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政府官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能够例行述职评价或考核。但常常停留在表面上。不少地方对政府和官员的德、能、勤、绩、廉的考评常常千篇一律,形式主义居多,求真务实很少,具体职责履行到什么程度才算优劣很难界定。或将忙忙碌碌等同于勤政,或将越俎代庖看作全面履行责任,或将集体成绩吹成个人功劳。这种复杂的主客观环境必然使政府绩效考评工作存在难真实的问题。进而影响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资金短缺

目前,不少地方的办公经费不到位,现行的财政支付制度很难保证足够经费供给政府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有效地开展活动。这往往导致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及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权力向企业、向农民要钱,巧立名目或变相搞乱收费。财政支付乏力,入不敷出,要么不履行政府职能,要么四处筹款以弥补政府职能运行费。经费不足,容易产生“不干是失职,干也是失职”的两难矛盾。这是政府职能难以根本转变的物质保证问题。

三、变革措施

县级政府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和政府运转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执行力,围绕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政府决策科学、执行坚决有力、监督透明公正,是县级政府应该做的,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开拓创新、阳光透明、务实高效、清正廉洁的县级政府。县级政府作为直接面对群众的低层级政府,应当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包括如下重点领域: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应集中选择在如下重点领域: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等。在理顺纵向维度的职能基础上,县级政府要充分考虑当地公共问题的特殊性和公共管理的目标,建立基于地方公共管理需要的政府职能体系与机构设置,克服过分强调与上级政府机构对应的机构设置模式。应当按照职能本身的特点与管理的有效性与便利性,科学合理地划分各项职能。通过整合职能,拓宽一些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向大经济、大农业、大交通、大文化、大环保等大职能部门过渡,向“宽职能、少机构”方向发展。同时要将原先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竞争性、赢利性职能从政府的职能体系中剥离来,交给市场或社会中介组织去做。政府在公共物品提供上要走出单一的“生产型供给”模式,通过购买、外包、合同租、公私合营等方式实现公共物品的“采购型供给”。政府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变化进行相应地调整。

职能变革必然要求权力结构的调整与革新,这不仅是因为没有相应的事权和财权,职能难以履行,更为重要的是,改革是在一定的权力结构与权力博弈中进行的,权力本身主导或参与了职能的划分、职能的配置以及职能的履行。从这一角度来讲,没有权力结构的变革,就无法推进和实现职能的变革,这也正体现了行政改革新战略视野中三个层面变革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权力变革也涉及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的问题。横向维度的核心问题在于在一级政府内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的合作制衡格局。改变封闭的决策模式,重视人大、政协参与决策、辅助决策的功能,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重视和汇聚民间智慧,增强政府决策的回应性。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咨询、执行、监督、反馈等决策机制,加强常规决策的制度化,减少领导人决策的随意性,同时重视建设完善非常规决策的机制,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决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政府职权的完整性,需要建立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的良好关系。整合优化部门机构,避免职能交叉重叠,将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行政管理事务并人一个部门或机构进行系统性综合管理。加强和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行政主体的监督,进一步增强监察、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功能,形成适度的权力制衡体系和机制。除了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入民主机制,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加强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

第3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概况:80年代以前为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采用MPS。1985!1992年,为了体制转换的需要,依照1968年SNA,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既采纳了SNA的一些内容,又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于1992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3年,联合国新修订的SNA正式出版,针对这套标准,我国也对《试行方案》进行了的修改,修订的结果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该方案取消了MPS内容,基本上与新的国际标准相衔接。

二、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生产的最终货物和服务的总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是最终产品的总流量在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阶段分别以产品、收入和支出体现出来的总量指标。所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相对应地就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分配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

(二)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所创立的投入产出表,此表现在已经成为联系经济理论与实际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应用极为广泛。其主要工作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三)资金流量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核算,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是实物循环和资金循环的统一。资金流量的核算就是以资金循环为对象,对资金循环过程予以系统的记录,并编制资金流量表。

(四)国际收支核算

在当代世界经济环境下,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往来,并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国际经济往来中获益。为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对外经济核算,以此显示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的得失,并为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国际收支核算的对象时一国当期对外经济交易活动,其主要工作是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三、2013年国民经济统计指标解读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民经济运行缓中企稳,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7.7%,创2000年以来的新低;但明显快于世界经济的3.2%平均增速和近些年发展较快的俄罗斯(3.6%)、印度(4.5%)、巴西(1.0%)、南非(2.3%)等其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我国CPI上涨2.6%,低于同年世界CPI的平均涨幅0.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属于温和上涨。因此,我国经济增速和CPI涨幅都在回落中企稳回升。

(一)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析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322亿元,增长7.8%。一到四季度分别增长8.1%、7.6%、7.4%、7.9%。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延续了2011年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略有回升。

1、生产走势

(1)工业增加值于前三个季度逐季回落,第四季度有所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2011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一到四季度同比分别增长11.6%、9.5%、9.1%和10%,前三个季度增速延续了2012年逐季回落的走势,第四季度有所回升。

(2)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逐季回升。房地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趋势主要取决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201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8%,增速较上年回落2.6的百分点,导致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较2012年回落。综上所述,从整个国民经济看,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较2012年明显回落;2013年全年呈如下走势:前三季度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有所回升。

2、需求走势。

(1)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名义增长13.2%,比2011年回落6个百分点并呈现逐季回落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名义增长10.0%比2012年回落2.5个百分点。因此,可以看出2013年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逐季回落。

(2)政府消费支出增速先回落后走稳。2013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个季度和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名义增速分别为33.6%、21.3%、21.1%和15.1%。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明显回落,前三个季度增速与上半年大体持平,全年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较上年回落幅度较大,实际增速反而回升3.2个百分点。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4)进出口增速回落。201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顺差2311亿美元。综上所述,2013年前三季度,从需求角度测算的我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与从生产角度测算的表现为相同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较2011年回落2.8个百分点。其中,当年新涨价因素约1.5个百分点,占CPI涨幅的57.7%;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1.1个百分点,占42.3%。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2012年1-12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4.5%、3.2%、3.6%、3.4%、3.0%、2.2%、1.8%、2.0%、1.9%、1.7%、2.0%、和2.5%。上半年CPI涨幅呈回落的走势,7-11月份比较平稳,12月份有所回升。

(三)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经济增长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经济增速为21世纪以来新低,季度经济增速在持续7个季度回落后首现回升。

(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3)净出口需求呈负增长,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

(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5)年度企业利润增速明显回落,月度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

2、通货膨胀形势的基本特点

(1)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三季度回落后有所回升

第4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2011年突破310亿元的有安徽省、江西省和湖北省。山西省最少仅为147亿元。湖北省比山西省高出188亿元,高出部分超过山西省2011年的进出口总额41亿元,仅比湖南省少1亿元。工业总产值比较。2011年河南省为46856亿元,是山西省16013亿元的近3倍。江西省与山西省相近。其他省份的工业总产值基本相同,相差不大。

二、中部6省农业发展比较

(1)农林牧渔业产值比较。河南省为6218亿元,是山西省的5倍。湖北省和湖南省基本接近。安徽省位居第4位。江西省比山西省多1000亿元。

(2)粮食生产总量比较。河南省最高,仍然是山西省的5倍。安徽省排名第2,说明安徽省在中部是农业大省之一。湖南省比湖北省高出551亿元,山西省比江西省少859亿元。

(3)耕地面积比较。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最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比江西省多510万公顷,是湖南省的2倍多。安徽省耕地面积为573万公顷,排名第2位。湖北省、山西省和湖南省分别排第3位、第4位和第5位。

(4)农村人均纯收入比较。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差别不是很大。最多的湖北省比最少的山西省多896元,相差不足1000元。除山西省外,其他各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超过6000元。

三、中部6省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1)R&D经费比较。湖北省最多,高达264.12亿元。山西省最少,仅为89.98亿元,两者相差174.24亿元。河南省的R&D经费为211.17亿元,在中部地区排名第2,湖南省排第3。安徽省为163.72亿元,位居第4。山西省和江西省的R&D经费仅相差2.83亿元,排名第5和第6。

(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从图2看出,安徽省的R&D经费最高,为57.98亿元,说明安徽省的技术创新投入在加大,也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以及合肥市国家创新试点城市的政策落实有密切关系。安徽的R&D经费是山西省和江西省的3倍,河南省为44.67亿元,比安徽省少13.31亿元。湖南省和湖北省差不多,排名第3和第4。山西省和江西省的R&D经费仅相差1.86亿元,排第5和第6位。

(3)科技经费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比较。看出,安徽省最高,高达2.24%。江西省最少,为0.95%。河南省和湖南省接近,分别为1.31%和1.30%,排名第2和第3。湖北省和山西省接近。

(4)专利申请授权量。各省的专利授权量差别是比较大的。湖北省最高,为17362项。其次是安徽省,为16012项。江西省最少,为4349项。湖南省的专利授权量为13873项,排名第4。山西省和江西省分别排名第5和第6。

(5)技术市场成交额比较。从图5看出,湖北省的技术成交额高达90.7亿元,比最少的山西省高出71.12亿元。安徽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为46.15亿元,排名第2。湖南省为40.1亿元,位居第3。河南省为27.2亿元,排名第4。江西省和山西省分别位居第5和第6。

四、中部6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结论

通过对中部省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部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

体性表现为高速发展,但是很不均衡。有的省份某个指标总量很大,但相对指标又比较小。指标排序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部分省的有关指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有些省的有关指标则处于落后地位。

(2)在社会经济指标比较方面

山西省除GDP增速处于领先地位外,其他指标均落后。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处于中游地位,河南省大部分指标处于领先地位。

(3)在农业指标排序方面

山西省基本处于落后地位,河南省仍居领先地位,其他省份处于中游地位。科技创新指标的排序变动较大。湖北省实力强大。山西省处于劣势。其他省份处于中间地位。

五、加速中部崛起的若干建议

(1)建立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监测与评估体系

运用数量经济学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发现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规律。只有通过科学的比较,才能找出差距,找到特色。对不良经济信息动态,可以及时纠偏。成立中部经济信息联盟,会同各省市的统计、科技部门,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要从动态的角度和历史的跨度,绘制中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图谱,更好地把握规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2)中部各省要走具有本省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部区域具有自己的特色。山西省是煤炭大省,安徽省是淡水大省,江西省是有色金属大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湖北是水电大省,湖南省为鱼米之乡。各省都有自己丰富的资源和省市情况,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发挥各地的优势,取长补短,快速发展。各省在发展中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3)走中部地区协同发展之路

中部是一个独特的经济区域,发展要注意联动性和协同性。中部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各省的发展。只有各省发展好了,中部的社会经济才能整体提高。实现中部崛起,是每个区域都要崛起,而不是某个省的快速发展。发展先进的区域要带动相对落后的区域,并注意发展的系统性。

(4)立足中部,辐射全国,科学发展

第5篇:国民经济论文范文

(1)在国家安全领域,通信工程技术以卫星监测的形式实现了对我国领土、领海和领空等重点要害防区的实时监控,以监控摄像视频的形式实现了对城市主干道、重点路口、居民区、涉钱、涉密类公司等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即可利用各类通信传媒进行全民通告。

(2)在航空航天领域,通信工程技术为载人火箭、宇宙飞船等航天设备的成功发射升空、完成宇宙探测使命提供基础通信技术保障,监其飞行轨道和运行状态,提高各类飞行器的动作精确度,实时摄录飞行实况景象,采集、传输特定高度、速度、时空环境下的宇宙数据,提高我国航天科研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通信工程行业的发展前景

1.通信工程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相关科研资料显示,我国通信工程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将运用光通信技术、云电技术和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实现全国全城无线战略,摆脱空间距离的沟通限制,彻底改变人们的通信体验;一方面将与生态环保理念相结合,降低通信工程在生产和消费上的环保成本,加大通信工程技术与生态环保科研成果的密切结合,结合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行业发展现状,设立以生态通信理念为主导的综合类通信工程技术项目,让通信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的同时,也要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2.通信工程行业未来发展的人才保证

通信工程行业的综合性较强,属于服务面广、跨学科、宽口径的学科门类,因此在人才培养标准上,一方面要着眼于学术人才培养,加强对通信网络和通信系统相关技术理论的学习掌握和创新,一方面要着眼于应用人才培养,加强对通信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领域中涉及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制造和终端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学习掌握和创新。以此满足我国通信工程行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要[2]。

三、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