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精选(九篇)

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1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数量和服务数量的增加。如果考虑人口因素,经济增长又按人口平均增加的产品数量和服务数量来计算。国际社会普遍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指标。经济增长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表现为一国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在人口和商品价格变动的情况下,也可以说经济增长是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的增加。因此,经济增长最简单最明了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即GDP的增加。二是经济增长必须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也就是说,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或只有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才是现实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可以说,经济增长的过程往往也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三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相适应。或者说,相应的社会制度及其意识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而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包括一定时期的投资量、劳动量和劳动生产率等。当然,在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与这一时期的投资量、劳动量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关系。即投资量和劳动量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则经济增长率就越高,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就越多。反之亦然。

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持续高级化及其人均实际福利不断提高的过程。包括国民财富的数量和质量、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优化及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与投入产出对比、国民生活质量和福利的改善及提高等。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的内涵比较广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国家经济总量与人均GDP或国民收入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同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能够持续且稳定地增长,充分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民财富的增加。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机制不断建全,国民福利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人和各种生态环境自然、协调、和谐,社会文明、进步,并且不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社会公共福利设施完备,国民工作稳定、生活安逸、心情舒畅,享有极高的满意程度和安全感。三是各种生产要素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如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劳动者在其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得到提升。各类客体投资要素如资本、物质资源等,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能充分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地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和稳定的增长。四是经济结构科学、合理,呈现持续向高级化演进的过程,包括国民经济和企业生产的组织制度性结构、产业经济结构及其技术结构、社会产品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等。五是经济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合理,财富分配充分体现社会平等,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居民个人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日渐缩小,社会各领域及其国民生活呈现和谐状况,没有严重的或普遍的对抗行为和现象。六是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相适应,

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保护三者之间呈现良性循环与相互促进状况,经济增长给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较小,并且有能力快速消除由经济增长给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七是人文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增长相协调, 社会陋习在经济发展过程逐步革除,而陈旧观念则得以更新。人的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产生和形成新的人文价值观念,并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思想。八是经济运行机制与政府调控机制相适应,并在不断调整过程趋于完善。政府职能定位准确,政府行为适当、规范,对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有效、有序,并且其管理能力不断得以增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制能力、综合平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等等。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经济增长仅仅是指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或人均收入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了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加即经济增长,还包含了伴随着由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人文质素、国民福利、劳动就业等结构的变化和进步。同时,经济增长又是一个单纯的数量概念,是从“量”的角度来衡量与评价一国经济发展状况,但实际上宏观经济学所着重研究的经济增长或其高增长率并不能真正体现和说明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而经济发展则刚好能回答这个问题。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综合性概念,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反映一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进程,包含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各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国民生活质量、一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状况和进步等。

需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说明经济发展了。因为衡量经济增长的尺度是GDP,而GDP增长快慢的本身不能说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如,A、B两个国家都生产钢材,A国每生产1吨钢材需要投入2 吨煤作为燃料,而B国每生产1吨同样的纲材只需投入1吨煤,如果单纯从从GDP或经济增长角度来说,A国的GDP等于1吨钢材加上2吨煤,而B国的 GDP为1吨钢材加上1吨煤。从表面上看,A国的GDP或经济增长大于B国,但是实际上是A国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B国。也就是说A国的经济增长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来推动的,而B国的经济增长则侧重于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显然,B国经济发展状况远远优于A国。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其区别,其侧重点及其经济学意义也不同,但两者又有其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既包含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发展也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则内涵于经济发展之中,是经济发展的一分部份,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手段。因此,经济发展不能脱离于经济增长的实际状况,而是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可见,经济发展及其过程是经济增长与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变化共同构成的统一体。但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增长都能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只有那些经过质态升级和优化的经济增长,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带动社会和政治的整体进步。如果只是单纯依赖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对经济发展是无意义的,这种增长其实只是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罢了。

此外,经济学家们还从各个角度设计了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用于判断一国经济发展状况,如人均国民人均收入状况、一国文盲率的高低、国民平均寿命的长短、人均每天蛋白质消耗量的多少、医生在千人中的比例如何、人均能源消耗量的变化等等,极大的丰富了经济发展的思想内涵。

三、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在于制度、资源和技术进步。因此,制度、资源和技术进步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首先,是制度变革。制度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的社会准则。制度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也提供经济激励,决定着一国的经济增长,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内容。对于我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化动力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等,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基本保障。

其次,是资源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积累,劳动力资源又包涵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两个方面,是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的统一,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本是劳动力大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失业人口反过来约束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应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同时,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要求资本的增加数量要大于人口的增加量,即实现人均资本量的增加,只有实现人均资本量的增加,才能实现人均经济产出的增加,从而实现人均国民财富的增长。对一个国家来说,在经济增长的初始阶段,要求投入大量的资本,这时资本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大。此后,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而取代资本作用的是技术进步。但是也有许多事实证明,大凡储蓄高、资本雄厚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都是较高的。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国情,资本积累和投资仍是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决定性推动力,只不过我国目前最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的应该是投资结构、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即如何优化投资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率问题。 再次,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其重点是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于经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说,技术进步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现在已达到80%以上。应该努力加快我国技术进步进程,通过技术进步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为加速我国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基础。

因此,对我国来说,应该努力完善制度、开发资源、加速技术进步,激活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虽然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但两者也不是对立或矛盾的,而是有着更多的联系,也有多种组合模式,如“高增长、高发展”、“高增长、低发展”、“有增长而无发展”等。当然,最理想的就是“高增长、高发展”模式了。我们应当避开“高增长、低发展”怪圈,警惕掉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吃人陷阱,力使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最佳组合,即在经济增长持续保持低耗、高效、适度、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且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荣华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2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隔16年,国务院再次颁发我国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纵观14000余字的《纲要》,无论是指导思想、主体内容、发展目标,还是体制机制,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贯穿始终,这既是质量发展理论的创新,更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以来,我国总体质量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损害国家信誉和形象。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产生了新的期待,建设质量强国,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发展主题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数量为先”转变为“质量为先”。与此同时,中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之路的实现,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的抓手和手段作为支撑,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提高我国质量的总体水平,不断加强质量安全。

在这一特定背景下,《纲要》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把以人为本置于“24字工作方针”之首,作为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予以确立,提出“质量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质量,说到底是一个民生问题,是服务于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幸福感的增强。从《质量振兴纲要》到《质量发展纲要》的10多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物质短缺到产品丰富,从贫穷落后到建设小康社会,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调整,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有了新的期待,这就是对质量的期待,对质量发展的期待。

在此背景下出台的《纲要》,适应了国家新的发展需求、百姓新的期待、经济发展新的定位。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质量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强调以人为质量之本,强调全民族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建设,强调我国质量软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也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真正抓住了质量之魂。

《纲要》在突出“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的同时,通篇贯穿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这两大内容,并为此确定了阶段目标、构建了指标体系、出台了政策措施、明确了责任主体。而这一切无不集中体现和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安全是质量的基础和底线,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安全基础上的发展。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产品质量的提高,还包括法治环境、质量文化、诚信体系等软实力的提升和进步。

《纲要》紧扣了质量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明确提出要以质量作为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在规划软、硬发展目标上,通过运用先进质量理论,提出了不少创新论断和理念,强调质量自身能力的建设和完善。如在工作方针上,把安全为先作为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科学处置质量安全事件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在制定质量发展指标上,将顾客满意度作为硬指标予以量化;在发展目标上,提出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论断;在强化责任上,第一次明确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要求实施质量安全“一票否决”。这些新的论断和理念,是站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的高度提出的。因此,《纲要》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纲要》提出通过建立、完善、创新质量工作、质量评价、质量准入退出、质量激励、品牌培育和质量安全多元救济等6大机制,来创新质量发展机制。而这6大机制组合构成了目前我国最科学的质量发展机制,它是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其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为紧抓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这3个关键主体,建立了一套职责明晰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质量从根本上是一个经济现象。《纲要》强调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突出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要求加强政府对质量公共性和安全性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政府的质量综合管理能力;明确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要求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自律作用,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这本身就是“促进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条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说明我国政府对质量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也是《纲要》的创新所在。这个机制是从不同的侧面,即降低质量安全风险的角度,来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大大丰富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可以看到,《纲要》的出台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最大战略作用在于,它对我国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一方面,《纲要》明确指出,要将质量文化建设放在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位,提升质量文化的软实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道德观念,建设更加诚信的文明社会。这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保障;另一方面,《纲要》突出了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质量的综合监管能力,并进行了一系列新的体制设计,推动我国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发展体制,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体制保障。

与国外理论研究水平相比,我国的宏观质量理论研究总体上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我国在质量领域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研究上均有所突破,属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我国在质量理论转化和科研成果转化上,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普遍对“把质量作为优先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意识不够,对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理论的掌握也不够充分。

目前,《纲要》虽已颁布,但关键还在落实。《纲要》的落实必须坚持一手抓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市场主体作用;一手抓质量公共投入和建设,建立国家质量公共服务体系,《纲要》描绘的蓝图就一定能实现。在《纲要》落实中,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质量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度,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改革开放意识,需要把质量当成强国的基本战略,当成国家惠及民生、惠及百姓生活幸福感最基本的评价标准。

其次,《纲要》的落实,需要加强质量教育。质量的发展,需要提高全民族的质量意识,抓好全民族的质量教育和质量文化建设,要实现质量教育、质量文化的“社会化”、“广泛化”。

第3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协调发展;创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从当前来看,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得一些产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形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在全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今年上半年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基本持平。”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粗放的特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核心技术能力与产品严重地受制于人,不得不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窘况: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A380空客;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70%的轿车制造设备都要依赖进口。”这些状况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迫在眉睫,否则我们就只能处于产业的低端,处处受制于人。要摆脱这种状况,就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在于实现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在于具有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这才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基础。

我们还应看到,依赖于生产要素高投入为特征的经济高增长,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而且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火力发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4.1%,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众所周知,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我国的耕地面积在1996-2003年的7年中,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整整减少了1亿亩。这种高消耗、高排放、高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难以支撑中国的未来发展。这种粗放型增长所伴随的资源、环境透支问题必将累积出更多矛盾,必然长期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创新发展现代制造业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靠资源投入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将是难以持续的。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又在于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日益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的工业要想拥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就必须拥有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而先进的机械设备,则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制造生产资料、生产现代劳动工具的企业,它是其它一些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我国工业企业使用的各种设备,前面提到有许多是从发达国家购买的,严重地依赖外国,单纯依赖引进只会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并弱化,使我国的企业“空心化、边缘化”问题更为严重,这是我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我国自己必须研制具有知识产权的具有先进性能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先进的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比起同种类的老式机械设备来,它的运转速度会快得多,从而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比起使用技术落后的机械设备来,就能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从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得更多的利润,这就会使采用先进机械设备的企业能不断扩大再生产,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展为工业部门各行业的企业所使用的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我国要逐步实现工业化,就不能只是个别企业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应是每个产业和每个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都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这就会使我国逐步实现工业化。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它们内部的各行业也必然会逐步发展起来。在农业产业内的谷物种植业,采用先进的各种机械进行翻耕播种、施肥、脱粒和入库,会大大加快整个谷物生产的过程;在畜禽饲养上,饲料加工工业生产的发展,能提高饲料加工的速度,以扩大饲养规模;在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中,我国研制出了提高速度的火车,这就能加快货物和人员运输的速度,使同一列火车在和过去相同的时间内,就能增加运输量,大量生产出各种高性能的汽车,也会加快运量和速度;在商业经营中,采用电子网络技术,可进行远距离的交易,这不仅能加快交换过程,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上面的几个事例表明,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不仅仅是工业企业使用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能使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工业化的现代化,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也能逐渐实现它们的现代化,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各产业各行业都能逐渐实现现代化。

时下,我国所使用的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设备与现代装备还主要依赖于外国进口,暂时进口一些是可以和必须的,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也绝不是我们的强国之计,单纯依靠引进和购买,我国的工业现代化是没有发展基础的。象我们的钢铁企业,从产量上来说已经很大了,但有些品种我们还不能进行生产,我们三峡工程建设所使用的特种钢板是进口的,我们生产的小汽车所使用的一些薄钢板、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还不能自己制造。随着生产的发展,核心零部件仅靠购买显然是不能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这会制约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大力发展机械设备制造业,需要以体现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重点解决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产品更新、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不断有新技术被发明创造出来。“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对其技术和产品进行反复研究、试验,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最终是会取得成功的。我们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机械装备制造业,现在已基本具备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条件。现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和自然科学的院所,在各自然科学和应用学科方面,都已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科学技术水平很高的科学理论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为了使某项科技研究能较快取得突破性成果,我国可以把一些行业与企业的相关高级专业人才适度集中起来,改变分散进行研究的状况,以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或研究院所为依托,按每位专家的专长和工作需要进行分工协同攻关,联合起来会更有利于完成待攻克的科技研究任务。我国的科学家很多都是具有真才实学而又努力工作的,有不少人有创造发明的才华,但我们必须组织好,让他们发挥专长,给他们创造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没有条件,就是再有学问也很难有创造性的突破。中国古代就有四大发明,我相信,只要努力,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主流一定会实现,这样,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就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人才举措

从根本上说,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由于我们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起步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我国各类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远不能适应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主要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尤其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形成一种盲目追求产值与速度的思想和体制冲动,经济增长方式重外延的扩大,不重视发展内涵上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存在技术与体制上的约束。

1.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

这里讲的具有高级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是指国家各级机关具有各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并从事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国民经济管理涉及的面很广,国家机关需要有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作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背景下,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在科研、生产、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的关键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做出突出业绩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以袁隆平、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升、王永志等当代的高级专家群体,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栋梁之材。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领域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载人航天、三峡工程、杂交水稻、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这些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的高级技术专家,对我国研制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起着极为重要的核心作用。

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我们国家不断走向富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离不开人才建设。高技能工人也是发展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人才,因此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大力培养出在技术应用层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象桥吊工人许振超、模具钳工葛茂昱、车工郭嘉明、鞍钢机修工人李晏家等这些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爱岗敬业,有的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成果写出书来出版。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技能熟练,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我们拥有的高技能的熟练工人,总的来说在数量、质量上还远远不够,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随着技术进步的节奏越来越快,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工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技工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有必要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技工人才。这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培养的人才也必须与时代同步。我国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各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级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把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主要途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突破口,加快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进程。要努力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这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更高阶段上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龚雯.上半年全国没有供不应求的消费品[N].人民日报(第6版),2006-02-14.

[2]任仲平.没有那么一股子气,不行[N].人民日报(第1版),2006-04-05.

[3]李德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求是,2005,21.

[4]宋涛.关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1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第4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

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组织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问题更加明显。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的缺失、政府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以及社会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我国的民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较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后,财务管理混乱,进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从而对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特征,本文列示出相关的见解以及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部分措施。

一、会计信息含义概述及特征

1.会计信息含义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原始会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的较为专业化的数据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会计信息质量是指对会计信息提出质的要求,使之既要符合我国会计制度和相关规章的标准,又要将会计信息相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要求考虑在内,使会计信息具有可理解性、决策有用性。所以,会计质量的高低在企业经营发展中以及社会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被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做出正确而合理的经济决策,进而促使预期的经济目标得以实现;相反,低质量的会计信息会使相关使用者在经济规律面前发生混乱,最终导致做出不尽合理或者是完全错误的判断。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倍受重视。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力求会计信息的各种特性的最佳组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追求更高的标准。

2.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评定需要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便自然而然的承担起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任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基本特征、次要特征和约束条件。其中,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回忆过去、把握现在、预测将来,即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同时会计信息应该有助于使用者证实或者纠正已做出的决策,即要求其具有反馈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作为依据,即反映要真实。其次,次要特征中的可比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纵向可比与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的特性。最后,约束条件中的效益性要求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或者将会带来的效益应该大于其付出的成本;而重要性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应该注重对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用价值方面。

二、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

1.股东大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经营业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个人经济利益的实现。股东大会有权对企业决定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提高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益,有权对企业合并、分立、解散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同时股东大会有权检阅企业章程、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或者提出质询。因此,企业股东大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2.监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监事会在企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监事会有权行使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监督职能;第二,企业监事会有权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重大决策问题进行相应的战略决策。然而,目前在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的独立性较差,在经营管理中所发挥的监督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中往往无法实行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有效监督,从而无法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督。我国民营企业中,监事会实际是有名无实的机构,在企业中未发挥应有职能,然而其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3.董事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在企业中是直接参加经营管理的机构,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需要经董事会批准才能报出,因此董事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根据董事会的特征可以得知:较大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处理经营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或者是危机,有助于防止企业内部的营私舞弊现象,利于提高董事会的经营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与总经理两种职位是否合一,将会影响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效率和信息的交流沟通效率,同时也会对企业监督机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两职的合一将会导致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功能降低,同时不利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董事会中的审计委员会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的单位,其独立性的高低以及专业性的强弱将会影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率。

三、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必要性

1.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

经济决策是否正确有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收集到充足的具有准确性的会计信息。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管理者只有获取足够的经过会计人员或机构加工处理的数据化的会计信息,并通过专业的会计技术分析,才能为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可执行的经济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专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本企业做出高效的经济决策,同时伴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也将随之提升,进而促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好地为相关使用者使用,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以及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

2.提升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经济运行模式和合理的经济体制,但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并非乐观,在其经营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体制与运行模式。企业会计信息是本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反映;相反,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将会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也将更加准确。因此,企业应该致力于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企业自身的体制能够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相符合,同时应加强企业外部调节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体制。

3.提高会计素质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管理者利用正确有效的会计信息做出合理高效的经济决策基础之上,虚假、质量低劣的会计信息已经失去其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效用,不利于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反将会助长企业中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市场中,民营企业在经济组织形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此种情况增加了我国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难度,实际生活中往往导致地方税收机关的工作力不从心。而民营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往往投机取巧,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反映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提高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路径

1.建立健全外部法律体系

针对于我国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低劣的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该加大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改革和建立力度,建立起适合于民营企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同时消除以往在会计概念中以及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模糊不清或定义界限不清的情形,通过对适合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会计法律体系的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进而不断的加强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规范。我国政府应该基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世界各国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对民营企业的会计法律体系进行探究,从而为我国民营企业量身定制一套会计规范,进而突出会计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法律的角度确保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提高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2.完善会计监管体系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会计人员由企业自行招聘,此种现象必然导致会计人员听命与企业的管理者,从而出现部分企业管理者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唆使会计人员编制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而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偷税漏税现象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等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所以,为防止此种现象的继续恶化,政府应该在不改变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独立性和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济行为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进入方式进行有目的的改革,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实行政府委派制,以达到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和提升的目标。同时,作为社会监督机构的会计师事务长期以来始终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监督行为进行规范,此种情况导致社会审计工作失去应有的强有力的监督和审计功效,从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更加猖獗,助长了不正之风。所以,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体系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规范和管理,进而完善会计监督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提高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只有严格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道德,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才能进一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所以,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会计人员定期审核制度,定期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核;同时,企业需要储备专项资金,用以对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促进企业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在会计工作中引入财务会计软件,利用软件系统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核算和处理,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企业需要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避免相关企业制度形同虚设,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只有通过不断引导企业按准则建账、按准则行事,才能逐步规范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4.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营运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先进性,机器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技术较为低下。基于此种现实,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寻求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的途径,进而改进本企业的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由此,首先,企业需要巩固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利用适合本企业的高效率的会计核算方法,对本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其次,企业需要设立会计稽核岗位,严格执行对经济业务事项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复核;再次,企业应该建立内部牵引机制,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对控制岗位采用专门的会计方法或手段进行设置,从而控制企业的经营;最后,会计人员必须明确职权、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协作,相互制约和监督,达到减少差错,防止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五、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民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助长营私舞弊、偷税漏税的社会不正之风。对于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提升,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加大相关制度改革或改进力度,最重要的是民营企业自身的改革,应该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努力提高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会计工作中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最终实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霞.海外交叉上市、信息质量提升及实现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4).

[2]李昀.基于内部控制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3).

[3]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4]饶茜.政治关联、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效率[D].重庆:重庆大学,2012(10).

[5]燕玲.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6).

[6]王赛.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4).

[7]胡亮.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民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融资困境背景[J].财会通讯,2014(36).

[8]戴小玉.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9]李晓波.会计信息质量与政治关联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4(3).

[10]陈春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研究——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和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5).

第5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一)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优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有能力从事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吸收先进知识和先进理念,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产业,学习并利用新技术。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高素质的劳动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具有很大潜能,他们所起的作用涉及许多内容,比如生产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善企业营销等,而这些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国民素质基础之上。

(二)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增长带来高质量消费群体。众所周知,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没有消费,产品就无法转化成财富,而消费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属于低质量的、保守的、基本的消费,另一种属于高质量的、扩张型的消费。当然,第一种消费不能促进经济的实质性增长,第二种消费趋势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消费市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能够生产出高技术、高质量的产品;二要形成高素质的消费群体;三要形成理智而超前的消费心理。通常来说,消费的增长往往依赖于经济增长,但是只有拥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促成高质量的消费群体,从而拉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三)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力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能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的民族自信心。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就显得非常有效,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国家迅速摆脱困境,从而寻求新的发展动机。如,在具体的金融危机中,如果全国民众能够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积极面对困难,促使政府快速进行经济改革,不但可以摆脱经济危机,而且能够恢复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良好的国民素质有利于摆脱经济危机。

(四)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

只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才有利于形成良性高效的竞争机制。尽管优胜劣汰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器,但是也要建立在较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向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优秀人才,甚至会形成优秀人才过剩的局面,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优胜劣汰,从整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竞争力。当然,如果一个国家的优秀人才过剩,经济竞争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还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终身学习氛围;对于个人而言,在这种强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发奋学习和努力工作。

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国民思想观念

不同的时代,都有自身的时念,且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相比资金和设备,观念的转变更加重要,领先的思想观念是产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转变国民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转变国民素质的意义,不断摒弃“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建立知识资本的新型财富观,将国民素质看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文化知识第一”的时代观,这也是把握社会发展、顺应经济增长的基本要求。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国民思想观念,相关人员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意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二)促进科技体制改革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改变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的不良情形,最大限度地形成经济建设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良好体制。在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三个方面的科技主体,一要使国立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成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基础科学理论上,不断走向国际科学技术的前沿,这样才能为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提供科学支持;二要使从事技术应用的科研院不断走向市场,联合企业一起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三要使企业逐步成为产品创新的主体,以便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并为科技的进步提供物质支持。因此,只有真正改革了这三个层次的科技主体,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三)倡导国民终身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需要倡导国民终身教育,实现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型办学体制,以便加快国民教育发展的步伐,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首先,需要在推进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济后备军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其次,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成功经验,使我国国民的终身教育变成人才竞争的自觉手段;最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知识、科技和人才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就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深化改革,进行知识更新,实现就业者和待业者的终身文化知识教育,才能改变国民素质的现状。如,可以通过电大、自大、函大、成人技校、其他成人教育等业余教育模式,从根本上为青壮年创造理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三、结语

第6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包头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形成了钢铁、稀土、铝业、装备制造等多种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作为重工业城市,不仅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使自己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几年,包头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很早,包头市就响应内蒙古自治区“质量兴区”战略,率先开展了质量立市活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十二五”发展规划包头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质量发展在以富民强市为目标的发展方式转变中将会有怎样的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全面转型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就此,记者于中国质量万里行包头行之初,专访了包头市副市长曹文华。

质量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

中国质量万里行:包头市大力实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记得内蒙古自治区曾强调,将不再刻意追求GDP增速第一,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在这些前提下,包头市将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实现富民强市与质量发展的关系,质量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处于什么位置?

曹文华: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必须进一步理顺“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好”和“快”,实际就是“质”和“量”的问题。抓质量,好字当先,以好求快,才能使发展更强韧、更持久,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市的生产总值接近了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60亿元,增长了20%左右。年初的市委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2012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投资总量将达到2500亿元以上。要保持经济高质量运行,就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既追求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向质量要效益,向质量要竞争力。质量是富民强市的重要基础和强力支撑,质量优,则经济强,“富民”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中国质量万里行:我们注意到,包头市历来十分重视质量工作,质量立市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曾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县)活动先进市(县)光荣称号。继续加强提高质量效益有无必要性,您如何看待质量提升在地区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

曹文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成绩有目共睹。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5.5%,接近或突破3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21.4%,达到295.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9628元左右和10059元,分别增长了14.6%和14.7%。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各项民生事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成功承办了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首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第三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但我们也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和发展中瓶颈。如何才能破解资源、土地、环境承载力等要素制约,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要素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质量。

当前,我市人均GDP达到14000美元,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竞争和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正由规模、成本竞争逐步转变为质量和品牌的竞争。质量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把质量提升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朝“向质量要资源、用质量保环境、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转变,才能为我市经济发展构筑起新的竞争优势,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质量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中国质量万里行:您如何理解质量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质量提升对包头市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有怎样的意义?

曹文华: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方面,质量安全保障民生底线。现在各种因质量引发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质量已经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的重大政治问题。老百姓要求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

所以,保障质量安全,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质量问题一刻也不能放松。另一方面,质量提升促进民生改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再简单地满足于温饱,从注重实用到了讲究品质,过去讲吃饱,现在要吃好,对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日益增长。我们要通过抓质量,为群众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和优质环境,让老百姓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创造的成果。这也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中国质量万里行:包头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曹文华: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指出,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贯彻落实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十二五”发展的连续性,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进”,就是要在困难的条件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继续加快全面转型步伐,推进“六项工程”取得新进展。

中国质量万里行: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在最严重的时期,国家质检总局曾有领导以“全国食品安全一周内连续出现问题已不是新闻,而连续在一周内没出问题成为了新闻”自嘲。包头市食品安全状况怎样,采取什么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曹文华:食品安全问题,战线长、节点多,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去年,在我市质监等部门的全力整治下,我市的食品质量安全取得了明显成效,食品抽检的总体合格率达到91.7%,较201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有近一成的食品存在质量隐患。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高度重视小作坊监管这个难点,市政府出台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从生产经营场所、设施、环境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切实加大管理力度,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巩固“创卫”成果,当好食品安全的守卫者。把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作为重点监管产品,把“菜篮子”工程、集贸市场、住宅工程等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把农村、城乡接合部等作为重点监管区域。

富民强市战略质监工作责任重大

中国质量万里行:据悉,包头市质监系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全面推进质量兴市战略,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201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质监系统工作考评中,取得盟市局第一的优异成绩,连续8年获得了工作实绩考核先进单位称号。作为包头市质量主管部门,在全市实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中,又将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使命?

曹文华:一定意义上讲,质量不可能全靠管出来,而要靠建出来。监管是被动的,建设是主动的。推进质量兴市战略,建设质量强市,必须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支柱产业和企业集团作支撑。因此,要把培育名牌作为质量兴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名牌是一种软实力建设,是提高企业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知名度的有效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集中体现。

目前,我市拥有中国名牌5个,内蒙古名牌114个,包头名牌80个,在自治区范围内,我们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但与一些品牌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名牌产品的数量还有较大差距;就是与我市9300余件的注册商标相比,我市的名牌产品也是微乎其微。要加快推进名牌发展战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具有包头特色的优势服务和特色品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聚,加快打造一批以市名牌为基础、自治区名牌为骨干、中国名牌为标杆,品牌影响面广、经济带动力强的优势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集群,使品牌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7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在当前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经济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资金、人口、资源、环境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对这些制约因素进行研究并探索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促进措施。因此,经济增长制约因素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制约因素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增长的制约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长远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一、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因素

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和现阶段经济体制的过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并且,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具有双重性质。具体来说,传统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中已经不起支配作用。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支配地位也还没有确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必然会受到双重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支配性的经济体制。并且,传统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会出现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也会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经济结构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机构不合理,很多新兴产业都被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例如,现阶段,通讯设备市场几乎被外国企业所占据,我国自主研发的通讯设备仅仅占据国际通讯设备市场的很小部分。另外,我国原有的机械工业、制造业等行业由于技术限制和密集型生产特点等原因陷入了发展困境;其次,我国经济发展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档次较低,并且生产成本较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最后,我国企业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数量较少,中小企业数量较多。但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三)消费需求因素

首先,城乡收入水平的减缓境地了人们的消费支出,消费需求减少。例如,农村地区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虽然政府补贴兴建和很多项目设施,但是这些项目设施都需要农民出现,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用于消费的钱用在了项目建设上,农民的消费需求逐渐减少;其次,物价增长也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随着物价增长,人们的花费越来越多,而普通家庭还需要承担子女上学、结婚等责任,而不去购买高物价的商品,减少了生活消费;最后,产品结构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功能要求和样式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生产高质量、多功能、创新性外观的产品。但是,现阶段,现有的商品质量、功能和外观等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资金因素

首先,从居民方面来说,虽然居民的投资机会不断增多,但是,居民投资的收益却在逐渐降低。并且,投资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很可能导致资金无法回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局面宁愿将手中的钱存在银行来获取利息,也不愿进行投资,导致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其次,从企业方方面来讲,企业的投资预期不断下降,企业投资是为了刺激消费需求,进而扩大商品市场。然而,当前消费市场的低迷走向模糊了企业的投资方向,企业的投资行为也越来越谨慎,投资信心不断降低。另外,企业的投资资金十分短缺,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很多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投资较少,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

(五)人口因素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人口过剩,很多人都面临着失业和就业难的问题,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负担;其次,我国人口二元化结构十分明显,只有少数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而存在着大量的文盲。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并且,由于受人口结构的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远远高于非农业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不高,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增长。

(六)环境因素

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着很大影响,而在过去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我国为追求经济的告诉发展,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并积极保护资源资源,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采。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增长。并且,在国际合作的过程中,很多国家十分重视环保问题,要求清洁能源的使用和清洁生产技术的使用。而很多国家为了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将高污染企业转移到我国,导致我国的环境治理任务更加繁重,经济发展陷入瓶颈。

二、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对策

(一)完善经济体制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应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市场资源配置为主的经济发展理念。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能够缓解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进而按照市场规律为经济活动主体来提供市场信息,促进公平竞争的开展,是生产要素得到最高效率的利用。另外,我国经济发展应重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及时采取合适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规范市场秩序;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应注重社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现象,积极鼓励跨区域经济,促进企业自有发展。另外,我国应重视分配公平问题,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结合,解决贫富悬殊问题,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再次,我国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技的进步,积极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保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并且,我国应鼓励企业进行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研究,为经济增长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我国应积极调整政府职能,强调财务部门、金融部门、监督部门等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监督和指导,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二)调整经济结构

首先,我国应积极完善所有制机构,降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能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资源的重新组织,实现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优化经济产权结构;其次,我国应以市场为导向来调整经济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淘汰不符合市场发展的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的产品供给水平,提升经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最后,我国应积极促进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视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的提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升级。

(三)鼓励民间投资

首先,我国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民间投资环境,不断降低民间投资的成本,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为此,我国政府应积极改革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面,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使企业将多余的钱用于民间投资。并且,我国应加快金融改革,适当发展非国有银行,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不断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促进企业融资;其次,我国应不断调整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提高民间经济实力。为此,政府应积极实施扩大投资需求的相关政策,适当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减轻农民负担,不断提高投资利润,促进民间投资;最后,我国应积极拓宽民间投资的渠道。为此,我国应积极开展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对民办教育进行投资,将民办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拓宽民间投资领域。

(四)扩大内需

首先,我国应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居民的可支付能力。为此,我国应积极完善分配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减少高收入者的劳动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并且,我国应积极开展再就业工程,提高失业居民和下岗居民的生活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另外,我国应重视民村发展,积极减轻明敏负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其次,我国应积极改革消费体制,减少供给型消费和福利型消费,促进个人商品化消费。并且,我国应积极改变自我累积的消费方式,鼓励居民进行信贷消费,拓宽信贷消费领域。

(五)提高劳动者素质

首先,我国应重视教育活动,加强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此,我国应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学校教育提供充足资金。并且,我国应提高基础教育的财政支出比例,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另外,我国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其次,我国应重视劳动者精神素质的提高,健全劳动保护法,加强对劳动者的思想和法律教育,培养劳动者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2011年展望[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财经界.2011(01)

[2]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帅文.经济研究导刊.2011(01)

[3]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政策选择[J].孙志.财政研究.2015(12)

第8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建议

中国是个具有八亿多农民的人口大国,虽然近些年中国在向工业化国家发展,但是农业与农民是则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围绕优化市场环境、搞好服务指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建议

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同样是一个牵扯面广泛的庞大工程。这方面的发展之所以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策更多的是依靠农民来实现。1979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是这是在小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依托农民来实现具有现实可行性。当前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实现产业化,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产业化经营都是依托企业运作方式来实现的,需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能力。但是广大的农村,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和能力。因此吸引广大企业家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去,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才干,领导和组织农民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才有望快速繁荣农村经济,以比较高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

2.实现农民生活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理念一个突出的内容是建设和谐新农村,强调农民生活质量的综合改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根本当然是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生活质量改进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还有文化、教育、居住环境等关切生活质量因素的全面提升。中国城乡的巨大差别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基础性差异,这个差异是历史的形成的。如果仍然按照现有格局发展下去,缩短这个差距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在较短的时期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异?

我的建议是,逐步将农村人员迁移到城市周边,将农村的宅基地退出来,然后将农村土地进行连片经营。这样,农民逐步变成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土地连片经营,方便进行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居住城市的农民不仅享有以土地使用权投资农业企业以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农业企业工作的权利。这样一来,可谓一举多得:宅基地的退出使农业土地面积扩大,同时便利农户小块土地的集中;农民向城市周边聚集,可以利用城市自然的辐射能力以较低成本改善农民的居住与生活环境;较好的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3.立足“品牌”战略,发展农业经济

3.1以农产品特性为基础,找准战略定位

任何一个区域的农业产业总是和其过去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自然条件、生活习惯和人文精神等都会作为遗传因子影响到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活动方式。农业产业可以充分汲取当地的历史文化养分,利用所在这种历史形成的优势,通过文化积淀塑造品牌,形成具有一方特色的个性化品牌产品,从而获得市场和顾客的青睐。

品牌赋予农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内涵,反映农产品的特性或功能,融入着农业文化情感,实现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最终成为消费者最愿意接受、最可信赖的东西。农业产业品牌要根据农产品特性、消费者的心理及各种社会因素如价值观、文化传统等,塑造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如一提到蔬菜,消费者自然就会提到这个品牌的其他属性,如品种、价格、质量、安全、营养等[2]。

3.2建立品牌声誉信任实施机制

现代社会中声誉信任的取得非常重要,品牌声誉靠质量,必须以农产品质量为根基,品牌才有竞争力。应通过优质产品、诚信交易,将维护品牌形象形成自觉意识,并通过质量追溯系统,深化顾客与农业品牌之间的联系,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持久信任度,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各种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品质量、巩固品牌形象。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民组织的声誉相关,而声誉又取决于他所提品的质量时,农民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参与组织合作,并可通过农民组织形式来约束农民的生产行为,减少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如“公司+农场(基地)+农业工人”的生产模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模式,让农民进入农场(基地),通过企业化的经营、管理,以农业工人的身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使农民职业化。这种模式是建立品牌声誉制度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向市场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

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其决定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4]。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农业部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科]

【参考文献】

[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发展》国家计委培训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9篇: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

关键词 :加快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效率

迄今为止,新中国60年的建设发展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始终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在科学发展观被提出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条例,旨在保障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会议中进一步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的要求。

1、区域差异性的提出

“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字面意义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更快地完成。在现实的经济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经济发展互不协调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国际经济形势初出阴霾且未来走势尚不明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此时“加快”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更快,而不是一个拖沓的、迟缓的过程;第二层含义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效率更高,而不是低水平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总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提高转变的效率。

目前,我国各个省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开展相关工作,增加自身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革力度,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经济大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水平、人力资源水平以及风俗习惯各有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标也是大相径庭。这种情况下,再从转变过程的速度考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将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有些地区之间无法进行比较。若是通过转变过程的效率来考虑,能得到更具有可比性的成绩,为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2、区域差异性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双重并存“的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步入“发展与消费并存”的阶段,而中西部仍处于“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目前,东部地区面临的“发展”主要是完善当地的综合保障设施体系,尤其是交通运输体系;对于西部地区,“建设”是指部分地区的继续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地区则重点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层次。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部分地区发展基础产业,旨在解决就业与温饱问题;另外地区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有的地区侧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消费能力,扩大公共消费范围。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东西部的发展阶段不一致,衡量各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和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济发展质量的层次具有差异性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在低技术制造业占据全球领先的地位,中国的“世界工厂”称号源自我国东部地区。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层次,应该努力实现由数量向质量、由速度向效率、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由高资源消耗向低资源消耗、由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从微观角度分析,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方式转变应该由“富士康模式”向“华为模式”转变。

我国西部还处于“建设与发展并存”的阶段,其经济发展应该着眼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不必过分追求提高质量本身的层次。大多数西部地区需要努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并重、效益与速度统一、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逐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2.2 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具有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所有制结构方面,应该着眼于提升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发展的层次。首先,民营企业自身应该实现自我提升与超越,实行产权多元化,完善治理机制;其次,应该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支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市政事业和政策性住业、社会事业、商贸流通、金融服务、国防工业等领域,而不能一味停留在民间借贷、房地产投资和股票市场等低层次领域。

西部地区在经济所有制结构方面,应该着眼于实现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民营经济应该实现数量上的增长;其次,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应该在其他领域有所涉足,通过延长西部特色优势产业链,将西部发展成资源深加工、能源开采、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最后,西部地区应该大力发展金融、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旅游、现代仓储物流等特色产业。

2.3 经济社会的协调程度具有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走过了“前改革时代”,步入了“后改革时代”,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相对于经济而言,东部社会和人的发展显得滞后,出现了不协调的景象,所以应该更注重人,注重人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此时东部地区应该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西部地区应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培养市场经济城市人,使之具备市场经济观念与行为意识,拥有完善各项知识储备和专业技术技能等。二是加强西部民生事业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主体功能区和部级实验区以及新区,并且完善社保保障体系,使之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

2.4 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具有差异性

东部沿海地区侧重于大步迈向世界,打开国际化之门。应该努力完成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国际化发展。

西部地区经济侧重于实现国内与国际发展并重,继续引进外资,努力争取跨国公司落户,并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3.结语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今中国经济的主题,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差异显著并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学术界专家学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白永秀,吴丰华.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差异性[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5-19.

[2]李茂.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率的区域比较问题[J].中国市场,16(679):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