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国民教育的核心精选(九篇)

国民教育的核心

第1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国民教育 融合

(1)重视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工作,理性梳理和掌控当代国民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规律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途径。

其一,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规律的探索力度,给予此项科研活动相应的人员、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在调研对象调配、资料分析运作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等研究中给予一定的保障。

其二,转变传统的价值教育理念,不断充实拓展现代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和科学内涵,完善理论化、系统化、现代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建构,最大程度上最大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地位。

其三,及时总结国民教育在宣传、教育、培养、施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探讨民众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判断分析、认同选择、内化行动的内在规律,实现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化。

(2)动态地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外部推动和内在主体认同的双重合力,促进地区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觉追求。

其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民众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设定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使价值观培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其二,以科学量化的方式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奖励办法和约束方式,有效构建公正、合理的定性定量标准,对于好人好事应采取相应的言论支持和荣誉物质奖励,保证社会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其三,完善预警和调控机制,以防患于未然。可以配备专门的人员以督导、调研、分析可能发生的状况,通过组织、教育、感化、奖惩等方式及时对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言行进行调控。

(3)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功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

其一,改革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针对大、中、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调整理论教育内容,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机整合基础理论与热门观点,切实使理论内容具有前瞻性,以便于及时总结和剖析现实社会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意识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要以科学规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立价值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满足学生对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公民人格等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保证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社会是非曲直,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追求,从而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转化成具有时效性的自强自立的民族振兴行动。

其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手段,改变传统单一简单的政治说教方式,采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讲授,注重课件、视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以使声音、图像、动画之间互相配合,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双向教育中得以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集中地、大量地接受教育信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其三,注重知行合一,积极拓宽实践教学的新领域、新形式,让学生深入工厂、乡村、社区、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和社会考察,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论的魅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育人功能在实践中得以有力发挥。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这些课程和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要不断把马克思主义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领域、新形式、新途径,让学生深入工厂、乡村、社区,接触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和社会考察,让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亲身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践行,接受社会主流的熏陶,领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升华,激发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追求,从而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自强自立的现实行动。其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加建设,及时更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定期进行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培训,拓宽视野,提升业务水平,以言传身教。

其五,革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集理论考试和道德言行于一体,共同考察学生的思想品行、价值取向和政治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重在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在价值理念方面,思政课要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学习的意识,凸显学生受众全体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实践方面,思政课的考核不能够仅仅凭借一张卷子,也要考虑到学生具体的现实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二者要相互结合,共同考察学生的价值言行。

(4)积极创建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的社会人文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采取各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全力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启迪和培育。

其一,大力开展各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艺术节、文化节、读书节、体育节等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以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感染教育民众群体。要逐步把马克思主义渗透融入大众文化,积极创建有思想、有内涵、有品位的大众文明,让群众身置于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中,用高雅文化熏陶、感染、教育国民,使之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迪和培育。

其二,加强社区中社团活动,定期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内容的报告会、红歌红诗会、书画展,使民众群体随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和养成。

其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手段,广泛登载传播具有深厚主流价值观念和浓郁爱国情操的典型案例和人物事迹,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旋律,加强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营造广泛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育成氛围,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浓郁氛围。

其四,着重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凸显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加强中国语言、文字、伦理的培训和教学,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开展,适时用中国人的逻辑、思维陶冶民众的人文素质。

其五,重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塑造和培养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使其以身作则,成为民众中的中坚力量,起到先锋模范表率的作用,让群众耳闻目睹典范的言行,从中汲取经验,引领社会群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5)高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抢占互联网这一当代社会的新制高点,主动建造高质量、高水平、强吸引力的网络系统,从而开辟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代途径。

其一,主动利用网络优势,建设红色网站、网页平台,通过论坛、博客、邮件等方式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强化民众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和价值判断,把网络打造成价值教育的坚实基地。同时,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数字化网络符号信息的传播,让群众在网络交流中获得正确的引导,从而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鲜活地内化为人民的民族责任和使命。

其二,大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手段,刊登广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旋律,加强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营造广泛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育成氛围,让民众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浓郁氛围。

其三,高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活动的平台。诸如当前辽宁正在进行的红歌、红诗活动,这是我们新开辟的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代途径,它可以让群众在交流中及时获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准确把握。

(6)注重社会综合力量的作用,营造全社会舆论氛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的普及工程。

其一,营造全社会舆论氛围,搭建全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平台,让大众时刻置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灌输体系之中,以全社会的力量帮扶成就人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和主体信仰的理解认同和判断选择。

第2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意义;途径

2012年党的十报告中,同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用3个倡导、12个主题词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反响,掀起了学术界的研究热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主要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个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一个中国公民要坚持做到爱岗、敬业、诚信、友善。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可以发现,其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主流价值体系当中居于领导地位。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富强就是指中国要追求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向往和期待,是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民主是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因之一,是中国始终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锲而不舍的追求人民民主,实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是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政治基础。文明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表现,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基础,是提高中国人民文化素养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之基。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国建设美好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指导中国建设美好社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坚持。自由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上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自由便是使人的意志不受约束,身体的行动由自己支配。平等是指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其贫富差距或地位高低都应当实现实质性的平等,人们的合法权益和人权尊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人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公正即公平正义,它是建立在人民解放和人民自由平等权利的基础上,是建设美好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观念。法治便是依法治国,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维护人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公正的权利。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人民个体的角度进行指导,它涵盖了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民群众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素质的价值标准。爱国促使人民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培育他们的爱国情怀,同时又是规范个人与祖国关系准则。敬业是对人民职业行为的规范,它要求人民爱岗敬业,克己奉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弘扬社会主义职业操守。诚信要求人民做到诚实守信,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强调人民大众要在以诚为本,信守诺言。友善则强调人民大众应该尊重对方,互相照顾,努力形成友善的人际关系。

二、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一,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爱国情怀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以满腔的情感去热爱祖国,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爱国是每一个老百姓的基本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校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科教育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齐心协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使他们自觉把加强爱国情怀作为一项光荣的任务来完成。通过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明白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将爱国情怀作为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爱国实践。第二,推进学生诚信教育。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诚信教育则是学科教育的重点内容。诚信即诚实守信,它要求人民群众在交往过程中以诚待人,说到做到,不欺瞒,守诺言。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推进诚信教育,通过着重讲解中华传统诚信美德,发挥学科老师的指引作用,始终将诚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担起诚信教育的重任,把诚信教育渗透于学科教育当中,提高学生的诚信理念,形成人人讲诚信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力推进学生的诚信教育。第三,培养学生友善意识。友善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友善简言之就是与人为善,它是促进人际和谐的重要力量,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表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学科教育不仅是设想,当前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这些文件对友善做出了解释,提出了相关要求,而在学科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会使得课堂秩序有所好转,同时会培养出学生的友善意识,因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随着以“友善”为主题的课程的开展,学生将会精诚合作,团结友爱,形成友善意识,以助人为快乐之本,以奉献为人性之基。

三、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将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应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爱国敬业,奉献社会,以满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神众说纷纭,但是最为基础的方法便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在高校的四年本科教学中始终将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为目标,把学校的各学科教育看成是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在学科教育中加重社会主义素养的因素,如此一来便能够提高学科教育的实效性。在学科教育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但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谈理论还不够,应该将各学科特色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当中。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发扬个性特征,用科学的态度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但是这些精神观念并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本科四年的学科教学中,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目前在高校的渗透性仍然较低,观察其成长历程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为了促使当前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满足人民对稳定秩序的诉求。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学科教育重新开发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科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是才是推动学科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方法,进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学科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仅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学科教育的深化,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这种思维能力与学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对精神文化与学科知识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科教育强化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使学生拥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学会如何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毕业后爱岗敬业,始终保持爱国情怀。要想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扩散,使其在全中国范围内得到弘扬,应当从高校抓起,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爱国、爱岗、爱人的价值理念,当他们进入社会之后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

[2]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5).

[4]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3.

[5]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第3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摘 要]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如何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创新中小学德育模式,正确处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三重关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 键 词] 中小学;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 吴安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一、充分认识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紧迫性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宗教、种族、语言、文化出现了大融合,众多国家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为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危机和青少年信仰缺失及犯罪率飚高等问题,各国在经历了“价值中立”、“价值虚无”等思潮后,均十分重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共通性、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用本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形成认同和内化,以确立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其中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都致力于核心价值观教育。

英国立足于多民族、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信仰、各种矛盾和冲突频发的国情,提倡推行“自由、宽容、开放、公正、公平、团结、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和所有社会群体”等英国核心价值观教育。英国教育部在2002年确定了“英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计划。2007年提出了《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计划》,规定11~16岁的中小学生学习有关“言论自由、多元文化、尊重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以及英国不同群体对英国社会的贡献等内容。其中“多元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英国形成了“精英、多元、兼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在经历了“价值中立”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升高的危机后,20世纪中叶,美国学校教育开始肩负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在中小学中抓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明确公民的责任和权利,树立起“我们是美国公民”的思想。同时美国还以立法的形式将“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与正义”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美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新加坡政府于1990年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在中小学中,则通过《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来实施共同价值观教育,形成了以“自尊、自律、廉洁正直、责任感、爱家、爱校、爱国、团队精神、种族和谐、关怀与体谅、与邻国相互依存、和平及稳定”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体系。

可见,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各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涌入我国,多种文化体系及价值观的并存和冲突已经十分明显。其一,我国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呈现出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这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引发了其“价值冲突”或“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转型,市场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诚信缺失、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应运而生。其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得以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但同时,有害信息借机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其四,改革开放扩大了未成年人的视野,但外来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和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其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学习竞争激烈,心理异常复杂,这使得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上述新情况新问题都向中小学德育提出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正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的内涵及其精神实质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完整体系。深刻领会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

(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中小学生的头脑

只有用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思想来武装中小学生,才有可能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建国以来,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相继提出许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让中小学生了解、认识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中小学生的成长

对中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道路的历史,努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历史,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长期探索并最终选择的结果,从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要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小学生刻苦学习

在绵延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道德价值体系,其精神气质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显示出中国人赞扬天地博大悉备的生命创造精神,并从这种大化流行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出发,来理解宇宙万物和人的生命的宽广胸怀。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以及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尤其要注重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要让学生学习和认同“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报恩、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奋不顾身、舍生取义、以天下为己任”等传统美德,以此来重新建构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图谱,让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永远放射出动人心魄的光辉。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支撑中小学生的人生

中国人历来重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教育。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仁、勇”做人“三达德”标准,之后孟子进一步发挥为人性之中先天就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端”。汉代董仲舒强调“仁、义、礼、智、信”,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唐宋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八德”价值观;近代,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以国为本”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成为支撑当时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兴旺之根,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小学进行荣辱观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习和掌握荣辱观,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创新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模式、方式和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结合中小学的实际生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中小学校价值教育的具体目标,融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管理中。如何创新价值观教育模式、方式和途径,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社会经验特点,把这些抽象的价值目标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价值教育目标和道德要求,易于学生认同和学习,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级管理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模式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历史、政治、德育课等各科教学中。中小学德育课程,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要充实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从中学习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受到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并以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为依托,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其次,校园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涵,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唱国歌。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再次,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根据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参观历史、文化遗迹、革命遗址和新中国建设成就展,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歌咏、阅读活动等。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其关键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学生切实需要、易于理解认同、情感接受、切实可行的价值信念和实践行为。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生动活泼地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避免空洞、抽象和成人化。要调动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价值冲突和矛盾进行研讨、分析、判断与选择。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选择和学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艺术表演、体育活动、少先队组织、义工服务活动等,学习和养成“勤奋、诚信、忠诚、勇敢、慷慨、服务、奉献”等品质。

(三)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

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载体。例如充分利用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形式,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运用网络等学生喜爱的载体,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学生的成长成才,将教育渗透到青少年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正确处理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三重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盛行重认知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重知识轻实践的做法,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正确处理好知情、知行、知信的关系,是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

(一)知情结合

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知情分离”。个体的价值观不是由人所具有的知识多少决定的,而是由人认同和内化的水平所表征的,其中情感认同是关键。在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中,只有将知情结合起来,重视情感的发动和培植,强调情感体验与认同,推行情感性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知情结合的价值观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知行结合

我国中小学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知行分离”。事实上,价值观的认知与价值观的践履是不能割裂的。这不仅涉及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而且涉及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如果将价值观教育视作由知到行的过程,将个体的价值观发展规定为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简单过程,那么,价值观教育就只能培养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种教育又怎能培养出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呢?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知与行是一个互生互动的动态过程,两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知”是包含“行”在内的,任何真知都是知行合一的,因此,中小学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是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

(三)知信结合

第4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意识形态所要回答的是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等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西方一些政客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幌子,利用网络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分化”,进行文化领域扩张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对打牢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进一步推进理论武装头脑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向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不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国民教育过程中,理论武装不能放松,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教育活动,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同。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但要强调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在继承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本内容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核心的内容,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第一,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人们头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民教育中,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特别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价值。

第二,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追求目标。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国民教育中必须提倡全体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他们把个人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第三,在国民教育过程中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到国民教育当中,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日常教学计划之中,积极探索适合国民教育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第四,在国民教育过程中还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公民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此,在国民教育中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推进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明使命、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和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方法途径

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国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其一,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其二,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为人师表,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自觉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其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努力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广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可学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四,积极拓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党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在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在社会教育方面全社会要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一,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弘扬主旋律,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二,各类互联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先进文化主旋律,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四,要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的作用,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使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发挥更大教育作用。

第5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广西老区精神;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应用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69-02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老区党政军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革命老区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发掘、准确把握、有效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对于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实践助力巨大。老区精神发源于革命老区,但是,目前革命老区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其发展举步维艰,要实现革命老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一、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民族地区价值观具有多元性、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意识具有浓厚性等特点,决定了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遵循民族地区的特殊规律。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局上,只有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特殊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才能将各族人民群众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形成各族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革命老区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与各种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所承载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和高尚的人格精神。邓小平曾讲:“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精神和拼命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革命老区精神为革命斗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取向多样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赢价值观建设发展这场仗,成为了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广西老区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人民革命时期的历史写照,同时反映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西南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讲,广西老区精神真实、熟悉,贴近生活。其融入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可以使农民更好地了解历史,同时使农民通过历史事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认识到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激发农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农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二、为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精神动力支撑

目前国内将红色资源引入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许多位于红色资源的地区,依托于区域优势,e极开展和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广西区内,依托于蕴含丰富且极具代表性的百色起义红色资源,对百色起义精神及价值亦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百色起义的精神内涵做了深刻的研究,凝练出了以“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团结奋进、艰苦奋斗”为深刻涵蕴的百色起义精神;并且对百色起义精神的价值与在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也做了较有成效的研究。但对于如何有效的将百色起义精神融汇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以及百色起义精神与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深入融合研究,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

2013年7月11日,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焕发着璀璨光芒、蕴含丰富的革命老区精神,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当今时代,都是极为重要的精神动力支撑,其之于当代的保持和发扬,更显迫切与重要。“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充斥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频繁,当代民族地区农民群众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与践行造成相应的阻力。如何有效正确引导民族地区农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承载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的百色起义精神融汇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精神动力支撑。加强地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百色起义精神曾鼓舞了一代人义无反顾投身于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革命斗争,如今,亦是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动力支撑。

三、老区精神融汇于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

核心价值观需要引领老区精神。在深入挖掘老区精神价值内涵的同时,对老区精神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提升,并且与核心价值观进行联系,形成核心价值观引领老区精神,老区精神丰富完善核心价值观的局面。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老区精神的转换,要及时、有效、精确地传播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为此,需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尊重原则。即对老区精神要有客观、包容的态度。在开发和利用老区精神的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其次,引领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在坚持老区精神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需要保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指导性,保证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话语转化的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完整、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准确无误。最后,以民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遵循本民族群众的实际需要,以群众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工作,以群众最能听得进去的话语和他们交流,真正让核心价值观教育从“高大上”变的“接地气”,便于群众接受。

发掘老区精神中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元素,老区精神需要向核心价值观靠拢。老区精神凝聚着老区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为老区精神增添核心价值观内涵,需要知晓老区精神所传承的价值内涵,在老区精神研究与发展的相关项目上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对老区精神中积极因素的提升,使得老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之中,通过老区精神自身的精神魅力,深化群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老区精神久经历史考、时代洗礼、人民实践,潜藏着丰富深厚的优秀精神,并且持续不断、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引导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无形推手。现代社会,老区精神的魅力仍然显露无疑,群众生产生活中,一言一行中都受到老区精神影响。而且,老区精神的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无意识中就会被老区精神所影响。所以老区精神有很强的生活性、乡土气息浓厚,决定了其同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亲切。基于这一点,运用老区精神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群众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教育。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现实需要,运用老区精神促使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凝练性和抽象性,不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认同。同时,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矛盾的双方,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决定了教育者需要将教育内容同农民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增加农民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了解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并使农民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好这一问题,从而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找准了切入点,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农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与老区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先进事迹及人物去感染和影响农民,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农民觉得可感可触、可亲可信,促成农民对教育内容的深刻体悟和自觉认同。

参考文献:

[l]绍卫.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M ].南宁:广西人民出 版社,2006.

[2]吴继寿,张百顺.民族地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培育的实证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6,(9).

[3]卢璐,李潇光,张德忠,凌欣慈.少数民族地区践行 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与对策――以 桂林龙胜地区为例[J].才智,2015,(21).

第6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目标,对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可、自觉接受和自愿遵循,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及价值追求,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核心价值认同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上述12个范畴就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关心少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7个民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重点在对贵州黔南、黔西南、黔东南等民族地区11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建构进行分析探讨。

一、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在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亚文化、各种思潮与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共存的环境里,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各种新的言论、观念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总体来看,他们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模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分辨不清、传统价值观念弱化、缺乏核心价值认同等问题。

(一)受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主流核心价值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贫困农村,由于受到本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制约,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习俗,经过长期的延续、传承和熏陶,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同和高度遵从本民族文化习俗,在潜意识里有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倾向。调查显示,高度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达96.36%。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处在新的环境中,面对其他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输入,内心必然产生矛盾及抗拒,在短期内不容易接纳,他们融入主流核心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西方“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渗透等负面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判断模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主要包括“自由、民主、人权”和“平等、博爱、法治”等思想,经过众多西方学者的反复宣扬诠释,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被当作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工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借“普世价值”观攻击中国,将其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武器。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这些纷繁的价值观必将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判断模糊。调查显示,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实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14.54%,有一定了解的占30.91%,不清楚的占54.55%。

(三)社会各种思潮带来的极大冲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世界各国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价值观相互交流碰撞,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急剧转型,多元主义思想、多元价值观不断兴起,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同时存在并斗争,客观上促成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在市场经济下,物质利益的实现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导致了人们契约关系、个人主义的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与多种价值观交融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价值并存的现象,给他们带来矛盾与困境,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国家及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从主观上他们很难建构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有效的价值规范。

(四)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工作薄弱

目前,高等教育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凸显,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虚无缥缈,没有实用性,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效果,他们更加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训。在对贵州民族地区高校60名教师开展问卷{查显示,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非常重要的占31.67%,认为一般重要的占28.33%,认为不重要的高达40%。即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也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手段乏味单一、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这种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鸣,甚至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从当前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工作薄弱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实践经验制约和阻碍了核心价值认同

“在社会发展中,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这就难免出现分化、差异、区别、对立。”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前提下,原先确立的利益结构逐步瓦解、价值结构逐步分化,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也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重大事故频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老百姓看病难、大学生就业难等,这些“负面”因素或多或少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大学生身边有不少人重利轻义、不守诚信、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判断,在这种潜意识的主宰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价值判断陷入迷茫,理想信念极易出现动摇,价值认同也容易产生偏离。调查显示,93.6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亲身所见所闻和周围同学的言行对自己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更相信自己看见的和亲身体会的。

二、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策略

核心价值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被认可和接受的过程,是价值认同的过程。“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价值认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立体性,其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挥导向作用,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构建,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不断消除传统民族文化习俗、西方“普世价值”观、社会各种思潮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负面影响,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接受核心价值,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必须首先让他们认同核心价值理论。包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首先从理论上充分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认同核心价值,从而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始终把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突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行为,让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入脑入心。

(三)强化精神引领导向,提供强大动力,以中国精神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共识是基于人们的共同目的和普遍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理想,而精神诉求是价值共识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共识不是强迫少数民族大学生被迫接受,而是让他们内心真正认同,并通过信仰的力量自觉践行。人们多元价值取向的现实和大学生个人实践感受认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上陷入迷茫,导致他们价值选择自主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需要共同的精神力量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导向引领,而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国精神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恿Γ也是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精神纽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导向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用共同精神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共识,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开展党史国史教育,营造情感体验,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价值观培养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人们的现实利益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通过接受和评价就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这就是情感上的同情和共鸣态度。真正的认同总是以情感接受为基础的,没有情感上的共鸣,认同难以持久,也不会真正践行。”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他们往往容易停留在自我实践经验的表象认识上,没有经过科学分辨判断,难以真正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因此,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科学的情感体验十分重要,而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就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引领他们树立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高校要把两史教育作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采用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年龄特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拓宽活动载体,比如可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两史教育主题班会、读书、演讲、征文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的认知,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

(五)建立制度机制保障,推动高教改革,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仍然是当前贵州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已跟不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贵州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培养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实行引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过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尤其是质疑、思辨和选择的能力,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4.

[2]杨新红.党群沟通:目标取向、运

行机制及优化策略[J].中国共产党,2016(3).

[3]李辉,练庆伟. 价值认同:当代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戴建国,李咏.水族民族认同构建

机理分析――民间仪式视角的审视[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

第7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对于其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直以来,我国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任务主要由各类民族院校承担。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特别是伴随着各地高校的大幅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与汉族学生相比,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性格、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如何针对这些差异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吸取了符合各族人民利益诉求的时代精华,具有广泛的普适性和包容性。作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它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团结、维系和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可以帮助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任务,增进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认同,自觉维护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共识与力量,自觉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捍卫者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

(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的人才资源,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反映着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负有开启先进文化、引领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责,不仅是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的摇篮,而且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不仅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迫切需要,更是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践行毫无疑问成为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再加上大学生群体的独特社会影响力,他们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否具备较高的道德文化素养,将对其辐射群体产生明显的联动和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囊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它的提出既契合了大学生作为个体渴望成长成才成功的主观诉求,同时又满足了青年学生向外积极追求实现社会价值的理想建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美好期待,必将激励和鼓舞少数民族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把个人梦想与时展紧密结合,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民族振兴的愿景目标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作为社会有序运行的规范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历史地、客观地认识分析各民族间的现状及差距,为推进民族进步和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中锐意进取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内在品质要求。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准则,有助于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族裔民族意识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长期生活在民族聚居地,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环境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其思想观念具有先在的民族性,体现出一定的族裔民族意识[2](指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民族成员对本群体的认知、认同及关注等社会意识),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的责任感。与此同时,当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自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自觉地将祖国命运与个人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对国家的和平与发展、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持有较为理智的认识和判断。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点支持,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小与汉族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他们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认同,在看待国家与民族问题上具备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基本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作为全国各民族“最大公约数”的“普遍价值观念”,与各民族地区特有的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有机融合时,既需要尊重民族的差异性,又需要倡导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正确处理主导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宗教观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中,以为代表的宗教观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存在于其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其价值观的内核。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将宗教文化的教义和理念不知不觉地转化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心理,潜移默化地指导并影响着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选择。如维吾尔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学生信仰佛教,蒙古(鄂伦春族)学生信仰萨满教,布依族信仰多神等。宗教观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进行评价、测定和把握的一种方式,其中的慈爱和同、乐善好施、弃恶扬善等内容为人们确定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吸引了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3]102但是,的多元化,客观上为校园思想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对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由此,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的基础上,如何既尊重其民族信仰的差异性,又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如何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既保持在原有的道德戒律中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又实现其与主流文化群体的积极互动,这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心理的关系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会文化环境,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求学、生活。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环境以外的其他人群有一种本能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会影响到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体验、人际交往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的充分平等的接触、交往和沟通。与此同时,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还会遭遇独立生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扰。面对这些难题和困扰,他们本能上会更倾向于本民族间的社会交往,组织参与非正式的本民族、本地域的活动,而对校园主流文化类活动参与不多,积极融入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的动力不足。对于这些情况,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予以全面关怀,缓解他们生活的压力,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心理疏导、情感交流等方式,科学调适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独特心理,鼓励他们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加强与汉族学生群体之间的接触、合作和沟通,通过在交往中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帮助他们逐渐在文化认同中融入集体和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自身的特殊心理相适应。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一种权威性、目的性很强的规范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反映着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方法上体现着鲜明的科学特征,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讲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依托。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首先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平等政策及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强化他们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下转第66页)认识。在教学实践上,教师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化和生活化解读,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习惯、民族传统之间的关联耦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自身文化特性出发来理解和领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采取模拟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构筑学生主体地位,为他们创造更多表达和讨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机会,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借助课堂教学这种最主要、最直接、最具导向作用的有效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二)依托第二课堂,激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校园文化是“主导文化、精神文化、大众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与融合的文化系统”[4]。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可参与性强,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以独有的潜移默化力量激发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具体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应将民主、平等、公正、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元素注入校风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建设之中,融入在包括图书馆、教室、活动中心、绿地、操场等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文化设施建设中。通过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环境中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滋养,实现增强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其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维认知、情感表达、行为习惯上与汉族学生的不同,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社团组织的科技艺术节、文化艺术节、演讲辩论、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正向价值引导,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再次,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电视台、广播台等传媒手段唱响主旋律,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平台,利用网络做好“微”宣传。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以及学生论坛网站中,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专题教育板块,利用在线教育手段不断滋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更自觉地接受主旋律思想的教育。简而言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隐性教育手段,寻找尽可能多的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实际、包容多样的切入点,利用教育“合力”的作用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注重自我教育,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过程,而是社会教育、环境教育、他人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别于知识教育,它不仅涉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关乎学生价值信仰的承诺与坚守。高校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主观愿望,具备独立思考、分析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又来自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对当前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等现实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地缘政治、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经历,客观上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适用于传统的认知导向,而是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和社会热点,激发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思探究和深入分析,帮助他们在自觉主动的价值观建构过程中通过价值分析、价值选择、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来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省、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等能力,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是非、善恶,自觉抵制侵蚀与诱惑,养成由内而外、自觉自愿、积极有序的道德行为。习题以及学霸经验等学习资源,打造学习资源网。二是利用QQ群、BBS等网络媒介建立各类学习小组,再由专业教师与学习成绩优秀学生提供在线学业解答和辅导,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的网络咨询平台。线上咨询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学业辅导工作的多样化开展,有利于提高学业咨询的效率,但平台的运营还需要相关团队的日常维护以及专业教师和二级院系的协助支持。

(四)数量和质量并重,建立两个考核评价体系

第8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工作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古今中外各种意识形态高度碰撞和融合,西方的“普世价值”思潮对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有很大冲击,尤其对更容易吸收和接纳新生事物的青少年而言影响更甚。因此,我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的建设和稳定。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因此,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熏陶和培养。

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创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依法治国下良好社会形态的呈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前四个核心概念,指向国家治道;中间四个价值,展现社会良景;后四个观念,要求个人品行。中国先贤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应传良治之道,授学术之业,解行善之惑。首先,要深化思想认识。在现今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各种不同立场观念知识充斥学生周围,要做一名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老师,必须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辨析、解读理论的研究能力。其次,潜心课堂教学。老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就是如此。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学家谢觉哉先生说:“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老师的事业就是好好教书,选择了这个事业,应该爱并珍惜它,不仅体现良好的敬业精神,还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体现。从曾精辟论述过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解放思想”,再到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倡导的“与时俱进”等,这是马列主义中国化在“求实”“要实”上的系列表现。再次,诚心尽意育人。《论语》所言的“传不习乎”,指出君子应时刻自醒,心意诚实地教育人,即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才可谓尽心诚意的育人。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品德引导,不仅从学识和能力方面影响,其个人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更深入人心。因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思想认识,应从个人品性出发,明确精心治学、潜心教书、诚心育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三、强化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第9篇:国民教育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宣传教育 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因为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往往不会自发产生,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活动,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念的种子播入人的心田,从而生根、开花和结果,成为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动力。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和重大命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它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这种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一直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覆盖社会道德生活各个领域,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三个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为二十四个字,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层面本质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的凝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二者皆是促进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柱。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精神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为思想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精神世界和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二、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

在北京大学纪念9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人们在征服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的总和,任何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种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体现着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社会物质基础。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种文化的确立和强盛,如果缺失了体现其本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该民族就缺失了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国家意志和社会行动亦很难协调统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代表着中华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文明传承供了丰厚思想滋养。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思想精华,并以时代需求注入其新的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其思想活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思想源渊。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中国优秀文化精神价值为“魂”,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事业产业体系以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内容丰富的文化服务的“体”,使“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时代文化建设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宣传教育过程中,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利用传统的丰富的民族特色节日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以实现思想道德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对于国民教育,重视把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课程内容之中,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人的道德思想。积极举办经典诵读、道德论坛、文化讲堂等活动,开展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的内涵。

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要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渊源、特色、价值、理念和内涵,积极汲取中华文化的道德精髓、思想精华,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弘扬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讲求仁爱、重视民本、诚实信用、崇尚正义、追求和谐的时代价值,通过文化传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三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和领会系列讲话的精神实质,结合“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综合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既融入国民教育过程之中,又切实落实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积极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体框架,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宣传阐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高度协调统一,共同发展提升;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引导人们坚定信念,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倡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伟大事业之中去。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尊重个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倡导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自由;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平等、反对特权,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权利的充分实现,使人的个性、能力、人格、创造性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公平公正理念,保证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平等和公平,不因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而不同,体现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和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崇尚法治,实行依法治国,在管理各项社会事务活动中,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并使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通过科学的立法、执法、司法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之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树立法律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