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企业信息安全泄露精选(九篇)

企业信息安全泄露

第1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一、D&B高达52GB的数据流露到地下黑色市场

数据服务公司Dun&Bradstreet(D&B)于3月份泄露了一个数据量高达52GB的数据库,据推测有大约3370万个电子邮件地址和联系信息被泄露。该数据库包含姓名、职位、工作职能、工作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及一般的公司信息。据称,这些泄露的数据已经在黑色市场中被出售给大量的公司,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美国求职网站AJL泄露480万笔求职者信息

2017年3月,美国求职网站America’s JobLink(AJL)爆发了一起重大数据泄露事件,影响到美国十个州的众多求职者。在本起事件中,一名黑客利用AJL应用程序的一个漏洞窃取了480万笔求职者的数据,暴露的数据包括求职者姓名、生日和身份识别号码。

三、2亿美国人的投票数据被暴露

2017年6月,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承包商——营销公司Deep Root Analytics托管在AWS S3上的数据库泄露,暴露了超过1.98亿美国公民1.1 TB的资料,约占投票人口的61%,泄露的数据包含美国选民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选民登记细节。

四、1400万Verizon客户个人信息泄露

2017年7月,美国电信公司Verizon因为错误设定云服务器的安全设置,造成超过1400万Verizon客户个人信息外泄到网络上,这些数据包含用户的姓名、电话号码以及可能被用于访问其Verizon账户的PIN码。

五、黑客窃取Equifax客户数百万笔信用卡和驾照号码

2017年9月,Equifax称客户的敏感信息被窃,包含了数百万笔的信用卡和驾照号码。这些事件最早是在7月发现的,美国网络应用一个漏洞导致黑客被允许访问某些特定文件,从而导致1.43亿信用和信息服务客户受到影响。

六、雅虎30亿帐号或已全部泄露

2017年10月,雅虎公告称,在2013年的数据泄露事件中,有大概30亿笔帐号(包含当时雅虎所有的用户)泄露,而不是之前所估计的10亿笔,数据泄露的影响范围远超过此前的估计。

七、Uber隐瞒5700万账户泄露事件

2017年11月,Uber主动公开了去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数据泄露事件,据悉,黑客通过外部代码托管网站GitHub获得了Uber在AWS上的账号和密码,从而盗取了5700万乘客的姓名、电子邮件和电话号码,以及约60万名美国司机的姓名和驾照号码。为了隐瞒此事件,Uber曾向黑客支付10万美元封口费。

八、趣店数百万学生数据或遭泄露

2017年11月,媒体消息称,趣店百万学生的数据疑似外泄,泄露的数据出包括借款金额、滞纳金等金融数据外,甚至还包括学生父母电话、男女朋友电话、学信网账号密码等隐私信息。据称,此次数据泄露事件有可能是内鬼所为,内部人员主动泄露这些数据以进行报复。

九、14亿账号密码数据库在reddit论坛被公开

2017年12月,安全人员检测到国外reddit论坛上公开了一份长期在暗网中心交易的数据文件,这些数据包含了14亿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可能是迄今为止数据泄露规模最大的一次。这些泄露的用户名和密码可能导致用户的账号被窃取,账号内的个人信息与资产也受到威胁。

十、支付公司TIO Networks 160万笔客户账号受影响

在收购支付公司TIO Networks几个月后,PayPal发现TIO网络出现未经授权存取数据的行为,可能让客户面临信息被窃的风险,因此宣布暂停营运。这一数据泄露事件影响了约160万笔客户帐号。

数据泄露呈现新态势,云端数据面临严重威胁

通过对2017年数据泄露事件的分析,亚信安全发现,导致数据泄露的传统因素依然大面积存在,这包括:没有对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进行充分关注,错误的安全设定,缺乏实际保护数据的安全解决方案,以及使用存在未修补漏洞的软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珍贵的数据资产泄露。

亚信安全技术总经理蔡昇钦表示:“大量的数据泄露事件并不是单纯的由安全漏洞等技术问题所引发,或是纯粹的人为错误。在很多情况下,数据外泄的原因同时涵盖了技术疏漏与人为错误。因此,在防范数据外泄,需要在企业内部开展严格的安全培训,并尽量封锁所有可能产生的安全漏洞。”

另外,2017年数据泄露事件呈现出来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云端数据威胁的扩张。随着云计算商业模式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业务迁移到云环境,云数据库也日益普及,这些都对数据库安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旦云平台出现安全漏洞,或是在迁移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数据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

在2017年,商业流程入侵(Business Process Compromise)对于企业数据的威胁也有增大的趋势。黑客会直接到地下黑色市场上购买或收集对外公开的数据库,然后再自行筛选出有价值的数据(如帐号密码或身份识别信息)。有了登录的账号密码,黑客就能在网络内横向移动,进而窃取更多数据,或者将数据加密以进行勒索,甚至是进入企业基础架构系统中植入恶意程序。

打造数据安全保护最佳实践,未来任重道远

针对愈发迫切的数据泄露威胁,亚信安全建议企业在数据保护的各个环节都建立有效的防御能力。企业应该进行统一的数据安全管理,使数据安全策略应用和流程策略可以跨越多个数据存储库,提供对敏感数据的可见性,对于可疑事件进行警报和报告,并执行更加严密的数据加密与数据脱敏策略。

亚信安全通用安全产品总经理童宁表示:“针对云端的数据安全威胁,企业最好打造能够支持安全策略自适应、工作环境自动感知、实现虚拟化优化和软件定义云架构对接的跨越云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平台,在数据中心和云端实现一致的安全性,简化云安全的部署和配置,对云环境实现弹性、动态的自动化防护。”

为帮助企业保护宝贵的数据资产,亚信安全提供了以下最佳安全实践建议,这包括:

定期修补和更新系统;

对安全防御计划进行调整,以更好的识别系统的脆弱环节;

第2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本报记者 高春燕

如今,企业员工使用自己的移动设备办公(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BYOD提升了企业员工效率和使用体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平板电脑和其他便携式智能终端正在逐渐取记本电脑的位置。Websense公司与美国市场研究机构波耐蒙研究所联合的《全球移动风险的研究报告》显示,77%的受访者将移动设备视为高效完成工作的得力助手之一。

然而,正是这种逐渐流行起来的移动办公方式,为企业敏感数据带来了空前的风险,正在架空企业现行的安全体系和安全策略,日益成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全球移动风险的研究报告》指出,76%的人认为,员工在采用移动设备办公的同时增加了企业的安全风险。但是,只有36%的受访者表示企业已经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控制手段。

波耐蒙研究所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63%的数据泄露事故起因是移动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USB设备和平板电脑;只有28%源于员工的台式电脑。在BYOD带来的威胁中,65%的受访者表示最担心的问题是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移动设备拍照或录像,导致企业关键信息遭泄露。

移动设备带来的信息泄露威胁,让企业手足无措,甚至不知道有哪些数据通过何种方式经由哪些非安全的移动设备流出了企业的网络。此时,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和密码策略等传统的静态安全解决方案也显得苍白无力。

对接受BYOD的企业来说,安全风险陡然增加。而这,也正是安全厂商的新机会。用Websense中国区总经理穆军的话讲,应对移动设备信息泄露的威胁,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可以管理企业中移动设备的安全防护策略。这不仅需要安全技术模式的创新,更需要安全企业业务模式的创新。

第3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1 DLP简介

数据泄露防护(Data leakage prevention,DLP),又称为“数据丢失防护”也称为“信息泄漏防护”。数据泄露防护(DLP)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防止企业的指定数据或信息资产以违反安全策略规定的形式流出企业的一种策略。

2 需求分析

2.1 黑客以及间谍的窃密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黑客及间谍,通过层出不穷的技术手段,盗取国内企业各种重要机密数据,已成为中国信息安全的巨大威胁之一。如果置之不理不采取相关的应急和长远措施,必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2.2 行业竞争对手的有意窃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盗取信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怎么样做好防护是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措施。如果企业不重视自身重要机密信息的保护,不但会造成商业竞争的被动,直接导致经济损失,更会导致整个行业因恶性竞争带来的衰落与灭亡。

2.3 在职员工无意或者恶意的泄密

目前,企事业单位人员对于信息安全资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部分涉密人员无意泄密,为部分不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部分不良的涉密人员,出于对企业的不满,肆意将机密信息公之于众,带来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和不良影响。

2.4 内部文档权限失控导致泄密

目前,极大多数单位涉密信息的权限划分是粗放型的,没有细分到相应的个人。因此,内部数据和文档在权限管控方面的失控,会导致不具备权限的人员获得涉密信息,或者是低权限的人员获得高涉密信息。从而导致重要机密数据的泄密,无法从根本上杜绝。

2.5 存储等硬件设备丢失或维修导致失密或泄密

笔记本电脑、移动硬盘、存储卡之类的移动存储设备,一旦遗失或维修,其存储的数据往往暴露无遗。特别是数据一般都有恢复的特别属性,所以移动设备的使用和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3 防护方法

3.1 终端数据防泄露

在终端数据防泄露方面,中国人以独有的技术敏感和产品领悟力,推出的文件透明加密、权限管理、外发控制等软件,以文档透明加密为核心,辅以权限控制,外发管理、日志审计等功能,能从源头上确保数据安全。

3.2 磁盘数据防泄露

磁盘是存储数据的物理设备。针对磁盘进行管控,就可以防止数据泄露。当前,防止磁盘数据泄露,全球最领先的技术是全磁盘加密。国家法律规定,凡涉及到商用密码的软件产品,都必须由具备国家商用密码生产定点单位资格和国家商用密码销售许可单位资格的企业生产和销售。而且,还必须具备国家保密局、军队和公安部的相关销售资质才可以在国内销售。因此,国外FDE软件在中国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3.3 端口数据泄露防护

通过端口管控,来防止数据泄露。从技术上讲,不论是物理端口,还是网络端口,基本上都能得到保护。但是,从理论上说,只要数据进行了加密,就不再需要的端口防护。既已进行了加密,又对端口进行防护,貌似有重复建设之疑。但是企业可以采用多重防护来保护数据,这是可以采用的办法。

3.4 服务器(数据库)数据防泄露

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安全最重要的地方,应该是保护服务器和数据库。针对文件服务器数据,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这两种访问控制手段来确保安全。而针对应用服务器数据安全,相应的技术手段是相当孱弱的。

数据库的数据安全保护则更为复杂,有三种主要的手段:(1)基于文件的数据库加密技术;(2)基于记录的数据库加密技术;(3)子密钥数据库加密。但是这三种手段都会给数据库的性能带来极大的影响。针对数据库防泄露,必须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

3.5 移动存储设备防泄密

移动存储设备主要指移动硬盘、U盘、PC储存卡、MP3、MP4、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光盘和软盘等。随着移动存储设备的广泛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导致泄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针对移动设备泄密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计算机及内部网络各种端口进行管控,对接入端口的移动设备进行统一认证,硬件绑定等方式,限制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二是对移动存储设备本身设置口令/密码进行身份识别,并且对移动存储设备内的数据进行加密。通常所谓的介质管理,就是指移动存储设备管理。

4 具体设计

完整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应包括从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终端管理、数据加密、传输安全等一系列的内容,需要结合前期数据安全项目咨询、中期数据安全防护产品实现以及后期遵循PDCA思想的循环改进及服务的多种方式进行设计企业数据防泄密解决方案,没有前期的安全咨询和评估作为基础,中期的数据安全产品很难有针对性的部署和实施,数据安全产品没有部署完善,对整个数据安全项目的有效性及后续有针对性的项目改进都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数据安全防护项目需要结合安全评估咨询、数据安全产品实现以及后期的数据安全服务的多种方式进行建设。

企业数据防泄密主要从DLP安全策略和数据安全防护技术两方面来考虑。

第4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您的身边是否有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您本人,是否亲身经历过类似事件?―生了宝宝的新妈妈,刚刚出院回家,就接到奶粉厂商客服人员的电话,推销奶粉,纸尿裤生产商也陆续打电话来进行推销?您在某商场办理了一张会员卡,接下来开始源源不断接到各种楼盘的促销短信?申请了一张银行信用卡,此后很多保险公司开始不停打电话劝说您购买他们的保险产品?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如何获得我们的联系方式和其他个人信息的?

不得不打响的战役

2010年1月3日,珠海市香洲区法院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周建平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这是我国首例对出售个人信息进行法律制裁的案件。

此案中,犯案人周建平通过不明渠道,获取他人电话清单和人员资料,并将资料售卖给其他人,这些人根据周建平出售的几位领导电话号码与通话清单,通过冒充领导身份对这些领导的亲友进行电话诈骗,共非法敛财83万元。此案被广东省高院定性为全国首例侵犯公民信息犯罪案,被告人周建平也因此成为被以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新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一人。

这个被讨论得沸沸扬扬的个人信息被盗事件就此收场,但事情却并没有结束。人们开始对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划问号:这些人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我们是否会遭遇同样的事情?

案件调查表明,这其实是由一次企业信息被窃引发的。其实,企业的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通常远没有上述案件这么轻微,不仅会危及个人、企业,更有甚者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大批量的隐私信息被违法犯罪分子掌握之后,他们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国家商业和经济形势的分析,最后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局限在商业和经济领域,而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当前企业面临的信息威胁日益严重,最突出的一点是企业内部保密信息的安全问题。数不胜数的企业信息通过许多渠道被散布出去,有些信息很敏感、很突出,泄露后很容易被发现;而有些信息是在企业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散布出去的,这对企业的经济和未来发展都有影响。” 赛门铁克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吴锡源告诉记者。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曾遭受过资料泄漏的危害。根据调查,大约有80%的企业发生过资料泄漏事件,但这些事件大部分没有被报纸、电视台、互联网所曝光,因此也就很少有人了解资料泄露的相关事件。

2007年,美国零售产业巨头TJX公司网络遭到黑客攻击,黑客进入TJX公司的中心数据库并窃取了大量重要客户资料。据后来统计,那次至少有4570万张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信息被窃。最后,TJX至少花了2.56亿美元来处理该安全事件。

2009年,IDC和EMC旗下的RSA公司联手对400位企业主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人在过去的12个月中碰到了大约5.8万起内部数据风险事件,平均每个企业每年都遇到近150起内部安全事故。

事实表明,企业的关键数据并不像我们平时所想象的那么安全可靠,依靠常规的安全防御措施可能无法阻止企业重要数据的泄露。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保护企业核心数据的安全呢?为了保护企业的关键数据不被有意或无意泄露,一种新的安全技术出现了,这就是DLP(数据泄露防护)。

DLP枪打哪头?

从全球的角度看,目前信息安全威胁日益严重,其中威胁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针对企业内部敏感信息的保密工作,比如客户数据、企业核心技术数据、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无形资产,这些都是不能向企业外传播的。每年因为企业数据泄露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大概每一笔资料丢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会达到670万美元,这里面考虑了直接损失、生意上的影响,以及对企业营运造成的长期损失。这个数据在国内可能要小一点,因为国内的数据泄露情况还不像国外那么严重,但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等真正到了严重的时候就为时已晚了。为了预防企业数据泄露,DLP应运而生。许多IT公司对防数据泄漏技术进行研究,从国际上看,赛门铁克、RSA以及迈克菲三家公司在DLP技术的开发上抢占了先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数据泄漏安全隐患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数据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被泄露出去。吴锡源告诉记者,企业敏感数据流传出去的途径,最常见的就是企业内部员工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企业的信息带出公司,只有一少部分是黑客入侵窃取了企业内部资料去胡作非为。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U盘,根据赛门铁克的统计,在每个人都经常使用的U盘上面,大概有一半以上都会含有企业的敏感信息,包括图片、文件、报价信息等和企业业务有关的数据,可见企业信息的流通性是很大的;除了通过U盘,类似的还有笔记本电脑、光驱、移动硬盘等介质传播;有些人还会将数据打印出来再带出企业……这些平时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具都是企业敏感数据流传出去的途径,极有可能成为危害企业数据安全的罪魁祸首。

除了通过硬件携带出去企业敏感数据,通过互联网传送数据出去的方法也很常见。EMC信息安全事业部、RSA营销副总裁布莱恩•费茨格拉德认为,通过互联网流传出去的数据信息和通过硬件流传出去的数据信息是一样多的,“现在比较多的是通过网络即时聊天,如QQ、MSN等聊天软件泄露出去,还有电子邮件、局域网、传真机、HTTP等多种方式通过互联网泄露企业敏感数据”。

迈克菲公司的Gerhard Watzinger认为,虽然企业员工是大多数数据泄漏的途径,但只有极少一部分员工是恶意将数据带出、对公司进行伤害的,很大一部分员工是无意或者没有恶意的。只有那些黑客是刻意而且有技巧地进攻企业网络,盗取企业敏感数据,黑客的专业性和毁坏性是员工所不能比的。

针对这些数据泄漏的危害性和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三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

赛门铁克的吴锡源表示,赛门铁克是一个全线的安全产品供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多的,但就目前来说,最重要的有四个层面的解决方案:第一层是传统的基础架构保护,他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立体防护体系,帮助客户保护数据,“赛门铁克解决方案是一个有效管理的优良系统,而不是单纯停留在防护上面,所以能够很好地保护你的基础架构”;第二层是信息保护中心,因为赛门铁克知道保护基础架构和系统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保护企业的敏感信息,这是企业最核心、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或知识产权,正因为如此,DLP数据保护在赛门铁克解决方案里面处于非常核心、重要的地位;第三层是企业合规管理,不仅仅要关注数据保护,更应该合理规划企业的安全管理、合规管理;第四层是风险管理,赛门铁克的DLP技术已经上升到企业风险管理的层面,也包括制定并增强IT法规解决方案的层面。

第5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安全;信息管理

1引言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科技的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如今我国已进入全民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下,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信息交互技术成为时展弄潮儿。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自媒体、电子商务等途径,个人的学习工作日趋方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日趋提升。此外伴随“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深化应用,个人信息直接开始参与到社交、医疗等多个领域,在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的个人信息也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基于以上背景,个人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在信息时代下进行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找寻提升信息安全的有效策略,提升人们在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和企业信息安全,这也是当下信息时代应用互联网的人们的共同企求。

2信息安全的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系统内数据受到保护,不受恶意攻击和行为的破坏而损坏,保障系统正常持续运行,保障其内的信息传输不中断。PC端、移动端等载体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互联网的深化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借助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沟通和交流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信息传递的速度也是光速抵达,往往前一分钟黑龙江发生的大事件,后一分钟北京的人民便会知晓。信息时代下,除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外,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范围也极具提升。“两足不往门外迈,一眼看尽天下闻”成为现实,不用出门便可了解天下大事,可以知道远方纽约的天气状况,可以了解降息等相关的民生政策,许多疑问也可快速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答案,信息技术正以不同的方式方便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人们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个人信息进行授权,或者经由其他途径将自己的个人信息置于互联网之上,由于各种原因引发的个人和企业信息泄露,对个人和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需要通过宏观的策略和微观的技术手段来提升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安全性,保障信息安全。

3推进信息安全工作的意义

3.1维持网络秩序的稳定与安全

人们使用互联网,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需求的信息,人们也将个人的信息反馈到互联网上进行保存、传递、分享等。互联网的建设发展并非能够一直保持客观安全,互联网的维护工作由人来完成,网络安全工作需要进行实时维护,定期通过技更新术、补丁内容等维系互联网的稳定,不断的填补互联网中的漏洞,以防被有心人乘机而入,传播病毒或者窃取信息。推进信息安全工作,保障互联网秩序的稳定和安全,能够使互联网中存留的个人和企业信息不致泄露或者遗失,能够使互联网更好的为人们和企业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3.2提升用户对信息安全的认知

开展和推进信息安全工作,通过网络宣传渠道等提醒人们对信息安全环境和信息安全传播加以重视。能够有效提升用户对信息安全的认知。通过宣传或科普,使人们能够基本了解信息在互联网中传播的规律,以及互联网当中存有的漏洞会对个人和企业信息造成泄露,从而对自己造成损失,由此加强个人和企业的互联网使用规范,能够有意识的去以规范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带动全网的信息安全。

3.3维系社会安定,保障国民经济稳定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与其承载的海量信息资源已经改变了各行各业的传统经营生态。一方面个人和企业经济收益与信息化时代挂钩,个人的知识产出、企业的消息传递、消息获取、技术革新等离不开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个人与企业的财务信息等同样处于互联网之中,存在于海量的信息之中,保障信息安全,就是切实保障个人和企业的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从以上两点来看,信息安全能够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

4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

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化发展与应用,在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生产等带来便利的同时,基于信息的传播原理,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同样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范畴之内,由于互联网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不够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个人隐私安全问题的威胁。具体来看,当今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具体如下:

4.1个人隐私泄露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交互操作,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在这些平台上以个人信息录入的方式进行注册,便是在这样一次次操作的过程中,个人的身份证、银行卡、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信息代表的隐私,会由于平台信息的泄露而发生泄露,从而影响到个人隐私的安全,为个人带来极大的生活及财产安全隐患。这也是当今信息时代下,信息安全面临的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未来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要集中处理个人隐私泄露问题,通过不断及时填补互联网漏洞和完善大数据等技术来强化信息安全,确保个人隐私泄露的几率逐步下降。

4.2大数据技术的安全风险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随时记录人们的阅读、购物、出行等喜好,省去了人们大量的选择时间,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生活。同时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还能帮助企业完成数据筛选、分析以及存储等多方面的需求,以便企业能够基于算法下的结果回馈,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群体喜好,针对性的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大数据的技术应用广泛,但其存储技术却较为简单,通常采用的云端服务器存储模式一般为逐级分步法,这种存储方式在为个人和企业调用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由于结构简单而容易遭致黑客的轻击攻破,使内部存储的信息泄露,总的来说该主流存储方式方便由于,安全性不足。此外,当前大数据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在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往往无法一步到位,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进行节点式的信息收集,收集环节的增多造成大数据技术使用的不便,同时提升了用户信息安全的风险。综上,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防御体系,在信息安全方面均有较明显的漏洞。

4.3智能终端的信息安全威胁

相比日趋成熟的PC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信息时代下移动端的强势崛起,信息传递重心逐渐由PC端转向移动端,而移动端的安全防护体系比之PC端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要远远不如。移动端上有诸如微信、钉钉、QQ、地图、美团等一系列关乎着每一个个体身份、家庭住址、办公信息、联系方式等绝对隐私的应用。这些应用平台发生的信息泄露或者是由个人操作不当造成的信息泄露均会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此外,移动端当中存储的信息、照片、视频等数据,同样容易发生泄露,因此人们需要加强对智能终端的信息安全防护。

5信息时代下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信息时代下,信息安全防护的工作不仅仅是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应当重视的问题,它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信息技术因提供信息的便捷和信息的丰富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生产等带去了极大便利的同时,因云端服务器结构、系统漏洞的客观问题会导致人们的信息发生泄露,因大数据技术发展不完善、防护措施体系不健全等外部人为管理原因会导致人们的信息发生泄露,最后因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和部分不法分子的存在同样会加大我们信息安全的风险。因此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信息时代下,基于互联网用户的增多,互联网相关的企业也在逐步的扩张。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帮助,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个人信息同互联网行业间的交互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包含个人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家庭住址、消费能力、收入水平、朋友圈等的个人信息,互联网企业的获取难度较低,因此有些不良企业以及外部的一些黑客通过出卖用户个人信息进行牟利或直接应用个人信息进行诈骗的事件层出不穷。相应的国家立法层面,当前的相关法律对危害他人信息安全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法律完善的速度远远不及信息时展信息安全受侵害事件类型的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国家在未来的日子中,在深入了解网络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危害信息安全典型事件后,并针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新的一系列危害信息安全的行为进行法律的完善,同时也需要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执法,从而保障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安全。

5.2技术完善

人们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的获取,同时也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的信息内容的传递和交互,通过网络平台将分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们连接到了一起,实现了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实现了零等待的信息传输,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了便利。就在这样一个共享网络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某些信息传递行为,不经意间自身包含身份、联系方式、银行账号等隐私信息会随之泄露,引发信息安全问题。此外,受限于互联网技术的不够成熟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不够完善,在信息传递和交互的过程中,部分不法分子会通过技术手段,找寻平台当中的技术漏洞,有目的的窃取用户和企业的隐私信息用以牟利。因此需要从技术层面加强信息安全,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5.2.1加固网络节点,保障数据安全针对信息传递和交互在互联网中的各个节点进行防护,重点对服务器、交换机等进行加固,根本防护目的在于保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能够不会泄密。此外,大数据的长期传输会对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造成严重的数据负担,因此要适时的更换或进阶各个节点的软硬件设施,提升各节点的数据处理能力。保护信息安全,保护数据不被窃取的首要前提是数据传输的效率能够保障。

5.2.2革新防火墙技术加强防护信息数据的传递均为虚拟数据的传输,对这些虚拟数据的传输和过滤,需要在本地网络中设置网络防火墙,以防火墙来阻隔那些网路中的不良信息和可能隐藏着的病毒文件。此外,防火墙还能够针对计算机本身防止端口泄密,以及当计算机发生被恶意攻击时能够迅速的启动防护程序,组织不良程序对计算机信息内容的窃取,保障核心数据不至泄露。新一代的防火墙技术的应用,可以针对应用识别、应用策略、网络安全策略、终端识别与审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提升。加强各项协议的理解,可以准确高效解析各式协议;更加高效的行为检测,可以精准识别网络流量的应用类型以及行为,由此规避黑客应用程序的攻击。

5.2.3建立额外的云备份数据建立额外的云备份数据适用于信息时代下的大数据技术应用层面,通过及时的检查和定期的备份本地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在数据被盗用的预警信息发出警报后,如果采取防卫措施无法有效组织个人信息的泄露,便要及时通过数据重置的操作强制停止不良程序和文件对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侵害。此外,云备份数据还能够对存储系统本身引发的存储障碍造成的信息遗失进行弥补。

5.3用户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信息时代下保障信息安全,除了要依托外部的保障措施,用户也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目前的信息平台中,信息内容鱼龙混杂,网站品质良莠不齐,不乏有一些恶意钓鱼网站的存在。用户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对这些恶意钓鱼网站和非法网站要具备基本的鉴别意识和能力,避免登入这类网站引发个人信息的泄露。同时应用杀毒软件定期对个人电脑、办公电脑等进行病毒查杀,尤其是在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前更应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通过日常规范的互联网操作,可以有效规避信息获取和互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信息安全风险。

第6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安全生产法》第18条指出:生产单位要确保安全生产必备的资金投入,由企业负责人或者经营者给予资金保证,同时要承担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生产事故责任。国家从法律上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安全生产的资金责任,所以无论企业经济效益如何一定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否则就要对资金不足造成的生产后果负责。

2电子科技下的安全预警系统

2.1安全隐患辨识

做好生产危险源与安全隐患的辨识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准确及时的排查与辨识工作,才能掌握自来水行业危险来源以及安全隐患的基本状况,明白危险来自哪些方面,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安全生产,从而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合理有效的开展排查辨识工作可以让我们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同时为业内各自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2.2系统安全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系统化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是建立在系统安全基础上的,要从企业全局出发,将管理重点内容放在对安全事故的整体防范上,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而达到企业最佳的安全状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企业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企业安全生产将漏洞百出。规范标准的安全管理体系需要以系统安全为核心指导思想,以系统化管理模式为执行标准,为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规范。

2.3建立安全网络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从全局出发,对企业危险源以及安全隐患进行监控,安全管理的重点是实效性和准确性。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引入电子信息平台,实现与业内自来水企业、车间与工作点的数据库链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积极调用各部门的生产数据,对涉及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相关信息,比如生产设备运行情况、化学物品的管理情况、安全生产监督以及安全隐患整改作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将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

2.4设计安全预警系统

液氯具有剧毒性,其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如果发生泄漏将造成人员伤亡与环境污染,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确保液氯储存安全是自来水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防止氯气泄露,目前多数自来水企业采取了自动报警系统,在容易出现氯气泄露的场所设置漏氯报警仪,一旦出现了氯气泄露,自动启动漏氯吸收装置,将氯气泄漏量降低,同时,抢修人员穿上防护服,带上呼吸装置,利用抢修工具,封堵泄漏点。此装置包括引风机、吸氯塔、碱水循环泵、换热器和引风管,液氯储槽内以及包装区域配置多条引风管,氯气泄露时第一时间将引风管拉开并对准泄漏点,拉开阀门并打开引风机、吸氯塔和碱水循环泵,泄氯被吸收到塔内从而控制了泄露事故的发展。

3结束语

第7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泄密消息网络疯传电商网紧急回应

众多网友在微博上支付宝泄露客户网购账号、金额等信息的截图,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网友称,只要在谷歌搜特定关键字符,就可以查到大量支付宝转账信息,包括付(收)款账户、金额,甚至是付(收)款人姓名、电话和地址。

支付宝随后发表声明,承认的确存在类似漏洞,但被泄露信息不含真实姓名、密码等重要隐私,而对于此事原因,支付宝经初步调查认为,疑似有极少用户将付款结果页面分享到公共区域,造成搜索引擎可爬取。之后,支付宝再次声明,称已对部分页面进行连夜修改。

电商泄密问题已成国家关注的信息安全问题

可以看到电子商务浪潮汹涌,与此相关的安全事件也层出不穷。“泄露”、“建议”、“软件”和“病毒”等词汇的频频出现表明,网络安全如今依然让人神经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不仅是消费者对确保个人信息安全没有把握,各类企业也在寻求能够抵御黑客的“护身符”。网站漏洞扫描是最基本的防御措施,不过,要切记,诸如防火墙和Web应用程序保护这类基本的安全协议的东西也成为安全锦囊中的必备法宝。

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欺诈网站超过50万个,同比增长近一倍,网络账户监管存在客观难题。但专家认为,账户泄露频发也反映了线上支付的技术及服务缺失。截至目前,针对泄密问题,多数电商的应对措施仍主要是提示用户修改密码,也有一些电商推出涉及余额、礼品卡的支付密码,除了登录密码外,用户确认划款时需输入新密码确认。这些措施大多是用于补救,而难以从根本上阻拦网络黑手。

专家指出,身份信息窃贼队伍日渐庞大,消费者对网购的担心并未随着网购的普及而降低。而商家获得的信任标识有助于提高网购的安全性,并带给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以图标或徽标的形式在网站上呈现的信任标识或安全印章证明商家是合法经营,并且遵守相关的安全或隐私法规。随着网购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移动商务的发展也是蒸蒸日上。无论是通过移动网站还是使用本机App进行购物,智能手机的普及对购物方式有着巨大影响。与移动商务相关的流行词汇有力的说明了这个观点,但同时也表明了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与电子商务网站一样,用相同方法为移动商务提供保护至关重要,尤其是这种平台在持续扩展。

信息安全风暴中的企业必须找到针对性的数据安全产品

对于想要好好利用的信息时代电商网络的企业来说,解决电商泄密的问题,同时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安全是他们确保自己的企业在这个时代健康发展的最终保障。而要面对种类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威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安全产品是最好的选择。而作为竞争最激烈的小型企业来说选对安全产品是他们发展的关键。

第8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一、研究背景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提供的个人信息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密,而导致某些不法分子得以对其进行收集、倒卖以获利的现象。2014年12月25日第三方漏洞平台“乌云”曝出12306网站现用户数据泄露漏洞,包括用户账号、明文密码、身份证、邮箱等个人信息。对此,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回应称,网上泄露的用户信息系是经由其他网站或渠道流出。

当前,网上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信息安全问题较以往显得更为突出,网上个人信息成为不法分子争抢的“香饽饽”,或被直接出卖非法获利,或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电信诈骗、非法讨债甚至绑架勒索等犯罪活动。网上信息泄漏事件严重损害了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也让更多的网民对信息安全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与维护日显重要[1]。

二、网上信息泄露现状及原因

我国网民数量急剧增长,网络购物发展迅速,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近年来,泄露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包括隐私的事件频频发生,个人信息成了随意买卖的“商品”,近年来,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务人士信息、车主信息、患者信息等似乎已形成了新的产业。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方便了对个人信息的监控和搜索,大型数据库使得搜集、整理、传输、加工信息等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几乎可以永久保存,不断再现。因此,一些商业公司具备了大规模收集个人和企业信息的技术条件,若安全机制不完善,其所收集的用户信息被泄露或滥用,后果不堪设想。随着全社会对信息安全的日益关注,信息安全刻不容缓。

个人安全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5亿。与传统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相比,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平台不仅拥有着更强的通信功能,还为用户提供了诸如支付、金融等内容的综合服务,增加了信息分享等社交类应用。同时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危险,特别是在问卷调查、就医、求职、买房、买保险、买车、办理各种会员卡或银行卡时缺乏个人信息安全意识[2]。网络填写个人信息的非正常退出,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络成为泄露日常信息的主要原因。

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上世纪末达到一个研究和立法保护的加速阶段[3]。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将个人信息归入本国隐私法“Privacy Act”的保护范围,通过《隐私权法》来保护个人信息[4]。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03年起已部署起草,但一直未能进入正式的立法程序。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以及近200部规章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然而法律界人士认为,这些针对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内容较为分散、法律法规层级偏低,约束力明显不足。单从网站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安全而言,刑法修正案、侵权责任法乃至居民身份证法等相关内容均有涉及,但相关规定条款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时效性低。对于“个人信息”、“违反规定”等关键概念的界定尚不清楚,故执法过程易形成执法困境。尤其是对信息泄露案件,在追究责任的时也存在举证难等问题,诉讼成本高、收益低,受害人依法维权。

网络实名制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加大了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例如不法分子收集实名制火车票或手机办理的登记信息,可从中获取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制作假身份证,或者办理信用卡、设计欺诈活动等。

监管存在漏洞。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某些个人信息时刻处于被泄露的状态。由于个人网上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执法过程没有坚实的盾牌。某些网站的服务商对个人信息没有尽到妥善保管的义务,在使用过程当中泄露了个人隐私。机动车销售、房产中介、医院、通信等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往往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行业虽均有系统内部出台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查询规范、查询电子信息备案及保护工作意见,但由于部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且内部管理执行不到位,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因此这些行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三、建立个人信息安全机制的对策

堵住个人信息泄露的缺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首个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于201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有标可依”阶段,指导和规范利用信息系统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法律效力远远不能保护群众个人信息安全,而针对信息安全保护的相关规定已难以满足信息安全的需求,同时维权过程法律依据较少[5]。

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建立以民法保护为重心,其他法律为辅助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具体来说:应在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独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6]。加快立法,加强执法,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跟上信息高速发展及安全的潮流。对窃取、多次泄露他人信息的个人和单位,要制订严厉的追责和处罚措施,增大违法成本。

加大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自律,从源头预防和遏制对个人信息的侵害。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一向对违法行为具有强大的震慑力,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侵害行为,广泛地引起民众的注意,使其迅速提高警觉性,自觉加强对个人网络信息的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及时监督制止侵权行为。当然,这种行政监管必须以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为前提、以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为目的。这种社会舆论与行政监管共同作用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促进网络健康发展。

企业行业应加强自律,完善对企业、行业的管理,设立相应的企业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大违规处罚的力度,保障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通过岗位、行业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操守,自觉保护客户个人资料。

(3)不断加强公民对网络隐私的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隐私权与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要培养网络用户形成隐私权自我保护的意识,能促其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一旦用户有效利用相关技术加强对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管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更有效的保护网络隐私权。

网民个人应主动接受信息安全教育,安装杀毒软件或防火墙,定期进行木马程序的扫描,及时更新安全软件。仔细阅读社交网络运营商的安全隐私协议,熟悉相应的隐私设置方式,主动防护自身的信息安全,定期更改网站密码。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时勿上传有关自己及亲友的个人信息,尽量不要使用定位功能,定期删除浏览器上的cookies信息[7]。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信息泄露的危害性宣教,宣传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方法,使广大民众得到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教育。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也将继续以国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为基础,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标准体系。在参考国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需求,对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办法和技术手段进行专项研究,研究制定体系框架中急需的关键标准,对标准进行验证以支持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改进。

我国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8],标志着我国将告别针对个人信息处理行为“无标可依”的历史,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诉求将得到有效解决。相关监管部门可以依据国家标准引导企业进行个人信息保护自律,并对企业个人信息处理行为进行监督规范,逐步形成以“企业自律为主导,联盟约束为辅助,政府监督配合”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同时,目前我国个人网络信息安全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尤其是个人数据信息的泄漏造成的影响十分广泛,主要由于个人安全意识薄弱、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监管存在漏洞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显得日益重要。政府、企业及公民个人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在新兴保护技术的广泛应用下,推动安全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较好的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作者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刘志(1981-),男,硕士,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

作者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区藏龙大道28号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30205

第9篇:企业信息安全泄露范文

年终岁末,国内互联网却掀起了一场用户信息泄露“冲击波”,CSDN、人人网、天涯、开心网、百合网、多玩、世纪佳缘、珍爱网、新浪微博、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中招”,甚至传闻银行机构的用户信息也被泄露,虽然各大银行已经纷纷辟谣,但对普通网民或用户而言,早已人心惶惶、草木皆兵,除了到处修改密码外,暂时别无他法。

针对这场“冲击波”,有媒体披露是金山公司员工所为,而金山公司却认为是竞争对手所为,是别有用心,并将矛头指向了宿敌360,后者表示自己的很多员工也是这次安全事故的受害者,并告诫安全技术人员要以“金山泄密门”为鉴;也有媒体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黑客,认为是黑客对近期各地出台的网络实名制监管的一种技术抗议。无论最终真相是什么,笔者认为都不应该以公众利益作为筹码,甚至肆意践踏,制造网络恐慌。

互联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将物理世界中的社会关系与生存模式“一网打尽”,虚拟的互联网不再“虚拟”,而是越发真实,毕竟每个ID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肉身存在。中国的网民基数已经超过五亿,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诞生了数量众多的互联网新贵与区隔于传统经济的新商业模式,但对互联网企业而言,网络信息安全,以及针对用户的用户数据及隐私保护却仍旧处于初级阶段。正如在3Q大战中彼此使用的“终极武器”是隐私保护与网络安全一样,对弱势的网民而言,安全并有保障的从事各类网络行为,不用担心自身用户信息被泄露和未经许可的商用,是中国联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