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精选(九篇)

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

第1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2-02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十二条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打造有别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特色品牌,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杭州泰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网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星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调研。

一、调研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商业网站的运营与管理大大加速了市场上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掌握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软硬件知识,具有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安装、操作、测试和维护能力;网络安全管理能力。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成为“紧俏商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正是培养此类人才。

二、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掌握企业对网络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的数量、岗位、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学历、网络新技术等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性质、规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员人数等。

2.企业的用人需求,包括学历、岗位、数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网络新技术、薪酬等。

3.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情况,包括合作意愿、合作形式、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及建议等。

四、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是IT企业管理人员。在浙江全省范围内的各大城市,选取14家IT企业进行调研,调研所涉及的用人单位有浙江星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万方数据有限公司、杭州泰联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展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尚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网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台州市科海电脑有限公司、台州弘扬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华飞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慧达驿站网络有限公司和杭州洪铭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本次调研的企业主要是中小规模的民营IT企业。

五、调研方法

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面谈、电话访问或电子问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查和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结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服务的领域包括:网络工程公司、企事业单位。具体单位包括各种IT企业、企业事业单位。具体岗位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售前及售后工程师、网站设计师等等。其中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售后工程师岗位需求最大。

2.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意见和建议。与企业深入合作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宽口径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得知,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大专文化程度,掌握符合高职高专层次文化与理论等知识,具有中小型企业网络的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等职业能力,具备诚信、敬业以及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等职业素质,能够胜任网络工程与管理、网络集成与销售、网站建设与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2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思路,进一步规范、深化、完善团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了共青团助手、后备军智能和青年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将2003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团总支按时进行换届选举,调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团的自身建设。2003年3月,我们对现有的团员重新摸底,对团组织进行了调整与换届选举,选出了五个团支部。进一步明确了团支部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职责,作到团结协作、职责到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在经费及管理措施上作了适度调整,发挥了团总支的管理实体作用。 2.加强团员意识教育。 通过“学团章、交团费、唱团歌”的规范活动,大力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同时,各团支部推行使用新的《团支部工作手册》,有效地推动了团组织工作的工作向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外,精心组织和策划各项文体活动,让员工在活动中提高自己。 3、.团员教育评议活动。 团组织严格按照团员个人总结——团支部组织评议——团支部审核——团总支审批的教育评议程序和要求进行组织评议活动。 二、 加强学习,培养输送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 1.加强学习。 团总支始终把加强员工的*思想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在惠民镇党委、团委的帮助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学习三个代表。。。。。。对要求进步的青年进行正确的引导,有的放矢地作好思想教育,在工作中不断考察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明确历史赋予的责任,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意识。2003年4月,团组织参加了惠民镇团委组织的“十六大精神知识竞赛”,获得了“优秀奖”的荣誉。 2.培养输送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 ① 青年人才的培养。 团总支协助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开展“读书求知”活动, 以外请培训师及外送培训等多种方式对公司骨干、优秀团员青年进行培训。如:4月外请培训师进行的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培训,8月外派的成功经理人培训。同时每个新产品投产或每批新员工上岗,公司都开展了产品结构和操作工艺方面的培训,使员工不断完善操作技能,积极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的复合型岗位能手。 ② 青年人才的推荐工作。 团总支组织各团支部骨干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发掘其特 长,积极向公司推荐优秀青年人才,为部门选拔、任用青年干部提供人才资源,使共青团成为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基地。 同时,继续作好“推优”工作,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对象。 ③ 鼓励团员青年不断创新、创效。 今年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了合理化建议的评比活动。有10名员工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团员占60%,公司对其进行了奖励,奖金150——1000元。同时,继续进行“优秀员工“等评比活动,对员工的工作能力、遵纪守法等

第3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改革初探

一、实施背景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完全在学校里学习,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由于在校所学的知识并非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还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需要岗前培训才能上岗。为了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2010年笔者所在学院与威孚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培养油泵油嘴调试技术人才协议”,在学院5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大专班中挑选出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威孚油泵装试工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秉承校企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体系、共定课程内容、共组教师团队、共建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学生能力等原则,形成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一大特色。

二、主要目标

1.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转变

进校门是学生,出校门是“职业人”,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一。所谓“职业人”,就是参与社会分工,自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并通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获得合理报酬,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一类群体。

2.实现由接受思想教育为主,向自觉遵守制度、管理体系的转变

学校的教育总是有限的,为同学健康成长领航是学校的天职,学校应按照现代企业要求,着力塑造“按章工作、规范行为、团结一致、勇担责任”的合格职业人。

3.实现由单纯的校园学习生活,向接受社会洗礼、历练转变

职业院校学生经过校园学习,初具专业岗位一定要求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丰富人生经验,懂得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每个人只有自身通过努力,主动去适应职业,去适应工作岗位,才能顺利融入现代企业的大生产、大生活。

三、实施过程

1.校企合作促使职业院校成为企业人才培养主阵地

随着威孚集团公司与学院技术人才培养协议的签订,“威孚油泵装试工”冠名班组建了,开始了按订单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规划与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团队与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与工学一体,共同搭建管理平台与共评学生能力等措施,把学校专业课教学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在学校学习与到企业工学结合等活动,加速自身“五个转变”,即从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转变、从接触单一校园环境向接触社会历练与洗礼转变、从消费者身份向自食其力者身份转变、从制造单一学生作品向创造有社会价值产品转变、从遵守学校纪律向遵守企业制度转变。校企合作也实现了双方“三个零距离”对接,即实现了专业设置与用工要求零距离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对接、达到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对接。

2.校企合作加速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步伐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要求学校要将具体的企业工作情境置于教学过程之中,以工作性思维来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即要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员即员工”三位一体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学生个体或小组主动、全面和合作式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管理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柔性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导向决定师生管理走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促使学校必须实现一体化教学改革“三个加快”,即加快专业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的重新审定,加快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场景建设,加快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在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校教学的要素,也要兼顾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学院一方面按照威孚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引进、聘请威孚集团公司5名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威孚班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与学院教师一起商议制定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同时积极配合学院威孚项目实训室建设,使该项目室成为学院一体化教学场景建设样板。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院专业教师到威孚集团公司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在威孚公司的学习培训,掌握企业管理与生产加工工艺要求,加速自身向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身份转变,满足了校企合作对师资的要求。

3.校企合作提升管理成效

为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技能提升提供保障。经校企双方协商,按照威孚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要求,在威孚项目室推行“6S”管理、“看板”管理等,开设威孚大讲坛,着力引进威孚文化、管理理念、工艺要求,将威孚集团公司文化与学生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

4.校企合作实现双方教育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规定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因此校企双方必须按照协议规定执行,这必将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强保证。2012年学院重新调整了“威孚合作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与威孚集团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主要成效与主要成果

校企合作促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对接,校企共同制订校企互认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评价,企业专家作为第三方评价人员,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课程终结性考核、技能鉴定、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学业成果评价等,达到人才职业能力评价的企业和学校互认性。

随着“油泵装试工”40名学员全部通过了由威孚公司独立进行的油泵调试高级工技能鉴定,受到了威孚公司的好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已经初步建立,一种根据国家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企业负责技能鉴定的人才评价新模式正在受到企业的欢迎,这充分扩大了企业鉴定认证校企合作办学效果的空间,更好地体现了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由行业“说了算”,这样也更大地激发了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兴趣。校企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才能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长久共存,走向深入。

五、体会与思考

学院与威孚公司多年的合作办学实践证明,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之路,一是要有战略眼光。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高瞻远瞩,要构建命运共同体,发挥校企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培养“后备军”。二是要真诚守信。校企双方从长远发展的利益出发,建立校企互信机制,以真诚之心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使合作项目向健康、有序、优质、高效发展。三是要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首要任务,要把让企业满意成为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标杆之一,坚持质量立校,特色立校,文化立校。校企合作的结晶中,既有企业的智慧,又有学校自己的文化积累。可以相信,校企双方只要本着“真诚守信”“分工合作”、“质量优先”“实现双赢”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把校企合作项目做实、做细、做出精品来。

参考文献:

[1]孙务平.实践校企合作,推动课程改革[J].职业,2012(10).

第4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2日

一、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大力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在职业教育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已成为共识。于是,传出了“校企合作是学校热企业冷”、“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的议论,更多的人指责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

在召开的首届中国部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有企业发出了声音:“校企合作,我们同样急切。关键是如何合作。”在年会上一些院校代表和企业代表都有不同建议。陈天祥说:“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惩处。”不是说政府完全不管,政府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替代市场的效用。在校企合作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恒温调控,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一句话,政府要做应该做的事。”有些专家认为,如何指导学校和企业跳出和谐动人的“双人舞”是政府的事。总而言之,大家都达到了一个共识就是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从法律、利益、情理三个方面不断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搭建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我国应重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企业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义务。此外,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这些问题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优惠。在具有了法律基础的保障前提下,在保险行业领域里还可以发挥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行业内部出台规章,明确各家保险公司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应大力支持配合高职院校保险人才的顶岗实习。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校企合作,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可以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因为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行业内部的协调和自律组织,可以在行业内部形成关于保险公司培养人才和选择人才方面的共识并可以提出方案。

二、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双方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保险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设计,分为内勤岗和外勤营销员岗,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此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专家、毕业学生来构成;二是适应保险公司业务和流程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在保险公司实习的学生如果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只有提高设备或顶岗实习的义务。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为满足保险公司在特定时节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对保险营销员的培养,保险专业可以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制。如在弹性学制和学分下保险新产品设计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新产品的宣传等工作,我们学生可以承担全部或部分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实践知识又为保险公司节约了成本,又培养了保险行业的人才;三是为保险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如在校老师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因为在保险理论体系方面与保险理念方面是在校教师的专长,完全可以承担企业的部分培训任务,而实战经验方面是企业内训师的专长。同时,在校保险专业教师可以接受保险公司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与保险公司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保险专业毕业生优先让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保险公司也曾表示他们需要保险专业的人才,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只要是专业底子扎实,勤学敬业,踏踏实实,专科生也是保险公司所缺少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受益者是企业、学校、学生,可以说是“多赢”。

三、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保险公司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保险专家参加的保险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险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优势,由保险公司提出培养保险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知识,进而提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在校保险教研室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调整,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领导相互兼职。保险公司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金融系、保险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保险公司某部门的副职或顾问;三是聘请保险公司核保部、理赔部、培训部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险营销员作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甚至让保险公司的老师参与到学校的课题中,专门讲授某业务流程的内容。而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五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学校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到保险公司做兼职内训师、核保部、理赔部门实习,学习保险实务实践知识。

四、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有约束,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合作的效率。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必须要明确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此项工作的推动可以借助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来实现。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保险系部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专业学生去公司实习多长时间,保险公司已将此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如果学校不能履约,导致公司工作受到影响和损失,学校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由保险公司负责。所以,法律文件、协议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是一个纯正的“职业人”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五、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中一个比较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决定权,对合作的对方抱有一定成见。对学校而言,容易自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忽视企业的意见。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征求这些企业人员的意见。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合作中要重视企业的作用,给予企业主导或者说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才能吸引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甚至我们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校企合作中充当牵头者、主导者、领导者。这样做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情感上更加舒服和自愿,对校企合作非常有帮助。

除了以上方面的合作保障机制外,在合作中我们还应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如学校应经常走访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待交流,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三是经求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的意见,关心其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沈新,王健康.高职保险专业顶岗实习问题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

[2]郑祎华.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辽宁高职学报,2007.1.

第5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便是严重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出能够获得企业、市场认可的毕业生,已成为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作为重点面向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专业,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满足市场、企业对适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质量和特色的问题,使其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并着重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着眼新兴行业,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挂钩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根本基础。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结构,橄榄中间就是本科毕业生,两头是高端开发人才和大批从事基础工作的低端技术人员。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计算机相关专业处于热门时期,就业也相当不错,在各高校扩招计划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首选,从而形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结构在今天呈现了所谓“橄榄型”,在各高校各个相关专业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这部分毕业生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

随着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对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能够熟练掌握使用1-2门外语的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特别是日本少子化和“团块世代”接近退休年龄,优秀软件开发人才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已经对日本的计算机和电子类产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从而使日本软件开发企业将视线越发转向海外,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国际合作开发。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70.28亿美元,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8.4%,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2%。其中,仅只是对日软件外包服务产业分析,今后3-5年内,年增长率将保持在400%左右。而目前对日软件出口虽然占我国软件出口总额的60%左右,但我国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在整个日本可承包项目中只占到1-2%。为了在对日软件服务外包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熟练使用日语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更是成为企业争相追捧的人才。

正是认识到这一状况,以IT人才需求趋势为依据,由教育部批准,我校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以及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联合创办了以日语为第一外语,兼修英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专业,并在2000年招收了第一批计划内本科生,迄今为止已有六届毕业生。而2001年教育部批准36所高等院校成立软件学院,于次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可以说,我校是在全国的本科院校中率先开展了对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

2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听取企业意见,促进教学改革

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环境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积极的听取企业意见和声音,这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大有益处。

我院定期组织由院领导带队、教学负责人及专业老师参加的企业走访活动。先后走访了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北京)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用人单位。

并且,先后邀请了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NEC信息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人力资源部及技术部人员来校,通过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座谈,我们了解到,现阶段的我国软件人才培养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软件外包产业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软件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软件作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抽象处理后,再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具体表征,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现实事物的抽象化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确立。为此,具有上述两方面能力的人才是软件产业所急需的。然而现阶段的软件人才培养对上述能力的养成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因此通过以下两点来促进本专业的教学改革:第一、通过对从各企业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我们修改教学计划以及编制新教学计划提供了第一手的参考依据;第二、逐步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现在我院实施的在专业教学中嵌入企业部分必要的培训课程,就是通过几年的办学中获取的用人单位意见以及在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今天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3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

3.1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校企双方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合作的,为了使合作规范化进行,特别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2008年6月我院与天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暑期实习协议、联合培训协议;9月曹小红校长代表我校与日本TIS株式会社以及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在我院联合成立IT人才教育培训中心;12月我校承接的天津滨海新区与IBM“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计划”在我院正式开班。在这些协议中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3.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在我校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嵌入企业必要的实训课程,以及在企业进行培训实习,对学校部分专业课可进行学分抵免。

3.3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

由我院提供场地、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企业提供教材、有实战经验的教师的派遣,以及实训基地的经费。充分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

3.4公开选拔学生

本着公开、平等、自愿的原则,学校和企业共同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召开说明会,自愿报名,通过笔试、面试来择优录取参加校企联合实训课程的学生。

3.5保障学生就业

在学生完成实训课程后,根据企业录用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择优录用为企业正式员工。

截止2010年5月,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处理)专业09、10两届毕业生中共有195名学生参加了校企培训计划,占本专业全体学生的85%。28人被神州数码通用软件公司录用;14人被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录用;13人成为北京日立华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正式员工;9人进入福州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还有多名同学进入多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并有1名学生直接进入日本本土企业工作。全程参加校企培训的两届毕业生100%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

多家用人单位在信息反馈中表示,他们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希望能够在今后继续招聘国际学院的毕业生。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办学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建平.推动校企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

[2]吴如林.校企合作机制的三个向度[J].江苏教育,2009,(15).

[3]陆涵燕,李淑梅.校企携手共同培育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第6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副主任张成松:

多年来,华北电力大学向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借助大学理事会这一平台,为电力行业提供了人才、科技方面的诸多支持。希望学校今后能够进一步密切配合企业发展,针对企业需求,开放技术技能,提升技术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副主任韦家立:

华北电力大学和行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已日渐成熟,人才输出与科技合作逐步稳定。当前,电力行业既需要身兼技术专业拔尖的专家型人才,也需要身兼多项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偏向这方面,希望学校能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更多地为电力行业输送具有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华北电力大学有这个能力和条件。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人资部副主任李欣:

非常高兴能参加此次会议,刚才听了两位校长的报告,感受到华电确实在电力行业的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当前中国华能集团在人力资源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均匀,作为理事会的一员,希望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和全方位的探讨,找到合适双方实际的途径,实现企业人力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人资部副主任夏刚:

第一次来到华北电力大学,能参加此次会议很高兴,华北电力大学多年来为中电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建议和支持。听了两位校长的报告,感受到这几年华北电力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我们企业的培训中心在师资和教材上有欠缺,希望学校能够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帮助企业培养人才,适应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需求。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技能鉴定与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薛静:

作为一所以电力特色见长的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长久以来扎根电力、服务电力,一直是电力行业心目中最好的院校。华电和其他学校比起来,招生、就业等各方面明显占优势,培养的学生也深受企业的欢迎。理事会平台的建立,必定会使这种特色和优势愈加凸显。借这个机会提出几点建议供学校参考:一是鉴于当前电力的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学校在保持传统优势学科更好发展的同时,应该深入拓展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关注电力的智能发展,为相关领域将来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好超前人才培养准备;二是要以更宽广的眼光实施对外合作,不只是理事会成员单位七家国有特大型企业,还应顺应行业和社会多元发展的趋向,关注大量的地方能源发电企业以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电力软件企业等,了解它们的需求,拓展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三是在强化专门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行业、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要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优势,加强对行业人才标准、需求预测和成长成才规律的研究;五是鉴于行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现实,像华电这样的高水平大学如何急国家和行业所需,为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六是希望学校能继续协助行业持续做好仿真培训、继续教育、中国电力教育杂志办刊等项工作,将各项合作扎实落地并能不断提升合作水平。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人资部副主任肖征:

华北电力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国大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近年来大唐集团招收的华电学生增多,感谢华北电力大学为我们输送了优秀的毕业人才。华电的学生遍布大唐的各行业,包括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和领导干部,说明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的人才培养非常完备,在专业技术和领导干部层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电近年来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持续与创新以及校企合作领域的逐步扩展和深化为企业的人才体系的储备、使用,以及企业中心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增添了活力。建议双方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人才培养合作的多元化,希望学校能够分享一部分优秀的教学资源,为企业的科研、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人资部处长杨铁军:

华北电力大学多年来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和科技上,尤其是在报告中提到了继电保护等技术。希望学校把握企业生产和电力科技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理事会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集合企业的发展,向企业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帮助,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人资部副处长赵:

华北电力大学历年来对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诸多支持。一是希望企业与学校能够落实理事会的各项精神、各项工作,加强双方之间的人才、科技合作,增进两个委员会和企业的交流。第二点希望学校支持企业的科研攻关和国家战略的执行,制定优质的课题项目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扩宽研究领域以符合企业的需求。第三,能够结合以往成功合作案例的经验,在人员配置、招聘方式、培训资源等方面给予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切实可行的支持,以使得双方能够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全面的合作。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科技信息部主任吕庭彦:

华北电力大学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科研平台电力特色鲜明,毕业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的需求,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扬。科技合作委员会是理事会下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产学研共同交汇的平台。作为一所具有电力特色的高校,华北电力大学还是要走提高电力技术创新的道路,向国家、电力行业、电力前沿技术看齐,挖掘电力行业的特色,进一步推广到各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重大项目的实施中,不断提高学校的实力。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和规章制度,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两个委员会的作用。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主任赵毅:

作为电力行业的黄埔军校,华北电力大学在培养电力行业优秀人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更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学校系统的专业配置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对于校企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华能集团重视科技发展,制定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并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学校有着密切合作,今后将在大方向层面联系高校制定战略方针,希望双方能在培训计划、发电技术等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主任张东晓:

希望企业与学校能够落实理事会的各项精神和各项工作,加强双方之间的人才、科技合作,增进两个委员会和企业的交流。希望学校支持企业的科研攻关和国家战略的执行,制定优质的课题项目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扩宽研究领域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多更好地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申报与技术研发。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副主任赵光静:

国家电网公司和华北电力大学在科技方面的合作颇多,国网的很多科研项目都需要华电的专家学者做指导。包括智能电网协同创新中心,每年和高校合作的科研经费,华电都是最多的,希望学校在保持良好合作趋势的前提上,为智能电网启动创新中心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希望学校注重新兴科技的兴起,注重基础配合企业发展制定教学计划。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技部副主任郑耀东:

华北电力大学在电力行业有着极高的美誉度。学校有学校的任务,企业有企业的使命。科技实践的创新、行业技术的进步,需要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企业将给予学校前沿技术的应用平台,希望学校在做优做强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统筹各类优势资源,在电网安全运行控制结构、经济运行技术、设备使用等领域给予企业以支持。在科技规划时,除了要做好前瞻性的规划外,还要考虑应用和前沿技术同企业的结合。这样才能将学校的鲜明行业特色保持并不断发扬广大。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科技与信息部副主任崔志强:

中电重核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希望华北电力大学能够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上给予帮助,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实现优势互补。公司最新的规划系统地涵盖了整个集团的科技构架、重点领域,学校同公司间的合作必不可少,希望理事会能对后续的工作制定一个完整的策略。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科技与综合产业部副主任刘东远:

华北电力大学在电力行业的科研实力有目共睹,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作为电力行业的“老母鸡”,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大力支持。双方在环保、高效节能发电、新能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今后,需要总结和梳理以往科研项目的合作,对下一步的合作提供新的启发和启示,使得今后的合作更加切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希望在合作前做一些预期的调查,具体到企业的部门和学校的研究队伍相互交流探讨,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科研品牌相互补充,深化校企合作。科研平台的建设上,互相补充,有重点的组织科研项目,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宇峰:

电力企业关注的是电力发展和电力供应,作为学校,需要密切关注电力工业企业的需求,适当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科安排、专业设置、科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减能管理的科目设置,学校的人才、资源、资金调整与配置都需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

第7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四川;会奖旅游;优势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32-03

会奖旅游缘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由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以及展览(Exhibition)组成(英文简称MICE)。国外对会奖旅游的主办者、承办者、会议中心、会议服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研究较多,研究比较成熟。会奖旅游在我国只有6~7年的时间,学术界研究较多的是会展旅游,对会奖旅游研究较少,只涉及定义、发展前景、产品设计等方面,对会奖产业进行研究和剖析的为数甚少,成果也相对单薄。对四川会奖旅游的研究就更少。

一、四川发展会奖旅游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四川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41号文)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就要求我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关键就是要积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发多种新兴旅游产品。“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实现旅游由以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康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体系转变。大力发展会奖旅游,有利于改变四川旅游产品结构。四川很多旅行社和会议公司开始涉足会奖旅游市场,会奖旅游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二)有利于促进四川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会议旅游市场一直被人们视为高端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极具经济、社会迭加效应的产业。四川省将用5年时间,力争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初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2%以上。根据《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四川省会展业直接收入将达到72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社会效益力争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此可看,大力发展会奖旅游,可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旅游收入,促成旅游经济大省的建成。

二、四川发展会奖旅游的优势

(一)具有丰富的会奖旅游资源

四川西部汇聚了壮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拥有九寨沟、黄龙、红原和若尔盖大草原、九曲黄河第一湾、泸沽湖、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等自然景区,既是大熊猫的栖息地,也是红军长征途经和聚集的主要地区,还是藏羌文化、康巴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东部是、邓小平、等伟人将帅的故里和“川陕苏区”的中心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融入华蓥山、剑门关等生态旅游景区内,与三国文化、古蜀文化交相辉映,旅游亮点接连不断。这些旅游资源风景优美,品位高,吸引力强,为会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

(二)具备完善的会奖旅游设施

一是四川省会成都及其他地市州已经建立了一些会展场馆及会议中心,能够满足会奖旅游发展需要。如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占地1504亩,分为国际会议区、展馆区、酒店及文化设施区、商务办公区、商业住宅区五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0万平方米,其建设规模、配套设施都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就是与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项目,是一个集会议度假、旅游观光、森林探险、峡谷漂流、民俗文化欣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二是四川有星级酒店557家,其中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83家,三星级213家。品牌酒店保证了会奖客户可以享受到一流酒店的会议设施,满足了高端会议的各种需求。如九寨天堂洲际大饭店拥有15间多功能会议室,是四川省阿坝州最大的度假会议中心。成都紫微酒店面积1400平方米的银座多功能国际会议室最多可以能容纳500人,是市中心最大规模的大型多功能会议室。加州花园酒店拥有一流的会议厅15个,一流的会议设施,并配有先进音响系统、视频系统。

(三)形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办会服务机制

据统计,2005-2010年是成都会展业发展最快的6年,6年共计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1430项,会展业直接收入约93亿元,拉动消费约833亿元。其中2010年,成都举办会议总面积达344万平方米,高端论坛及学术会议超过90个,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论坛或会议达11项。由博览局牵头,涵盖宣传、公安、交通、工商、海关、卫生检疫、旅游等30多个政府部门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消除了异地到成都办会办展的阻碍,提升了会展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成都市陆续荣获“中国最佳绿色会议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等称号。

(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为会奖旅游提供了便捷交通条件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2020年,四川将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200公里,民用机场达到17个,形成包括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通道,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提升。这种交通大格局的突破性变化,为会奖旅游提供了便捷交通条件。

三、四川会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会奖旅游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实行统一管理

一是没有设立具有权威性的会奖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业人员从事会奖旅游市场的研究、分析和开发工作。二是没有成立会奖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宣传推广、信息收集、市场引导等全靠企业自身来完成。三是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会奖旅游市场管理机制。许多展会实质上都是政府部门主办的,造成了行业管理的低效率和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从而也严重影响了会奖旅游的发展。

(二)定位不准,把四川当成会奖旅游客源地发展

很多人认为会奖旅游就是以开会的形式去参加公费旅游,或者认为会奖旅游就是公司奖励员工一笔钱,让他们出去参加公费旅游,导致一些企业定位不

准,把四川当做会奖旅游客源地发展,大力组织四川人到海南、华东、香港、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地去旅游。只有很少一部分到九寨、黄龙、攀西等地旅游。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目前在四川发展会奖旅游客源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把四川作为会奖旅游客源地是相当不明智的,从而导致会奖旅游目的地推广不力。

(三)会奖旅游产品开发没有特色,缺乏创意,分布不均

目前,会奖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没有特色,缺乏创意,仍以观光、购物旅游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没有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来设计旅游线路和安排行程,服务标准也是照搬普通旅游团的标准执行,甚至公司之间大打价格战,致使会奖旅游达不到企业预期的目的。会奖旅游产品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成都、九寨沟,峨眉山次之,其他地市州分布较少。

(四)会奖专业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一是会奖旅游高层管理人才匮乏。四川会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高层次专业人才匾乏,特别缺乏专门从事会奖管理的高级会奖旅游策划人才、国际协调人才、会展营运服务人才等。二是旅行社常规计调较多,商务会奖计调较少,导致计调对会前准备工作、会议期间服务工作、会后旅游安排等环节不清楚,操作不规范。三是常规团导游偏多,能带会奖等专业团队的导游偏少。

四、大力发展四川会奖旅游的对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统一管理,引导会奖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部门要成立统一的会奖旅游管理机构。在四川省旅游局成立一个“会奖旅游处”,配备专业人才,负责制定会奖旅游发展计划、管理政策、整体营销活动、市场调研开发等工作。如2009年杭州市旅委设立了“会奖旅游部”,配备专业人员,从事会奖旅游市场的研究、开发工作;北京市旅游局成立国际会奖旅游促进处,专门负责会奖旅游的发起、协调、市场引导、监督、信息咨询等事宜。二是设立四川会奖旅游协会。旅游协会与政府管理机构紧密结合,维护会奖旅游业合法权益、宣传四川会奖旅游、提供会奖专业信息服务以及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如新加坡设立了会议展览协会、香港设立了香港展览会议协会、杭州成立了全国首个会议与奖励旅游业协会。三是建立起完善的会奖旅游市场管理机制。会奖项目的策划和举办、会奖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并购、实现资本经营等方面均实现以市场化为主的方式。

(二)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会奖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是四川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叠加期,无论是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战略机遇,还是扩大内需带来的长期机遇;无论是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带来的独特机遇,还是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特别机遇;无论是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的历史机遇,还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的发展机遇,都让各界目光汇集四川旅游产业。面对机遇,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准确定位、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会奖旅游目的地,这样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会展城市相区分,又符合未来会展目的地休闲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因而发展潜力巨大。为此,我们要继续优化会奖旅游软硬环境,真抓实干,继续完善由博览局牵头,涵盖宣传、公安、交通、工商、海关、卫生检疫、旅游等30多个政府部门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消除异地到成都办会办展的阻碍,提升会展服务的便利性和快捷性。

(三)培育会奖公司和会奖产业链,提高会奖旅游的专业化水平

一是向上海学习,培育一批专业会议组织者(PCO),夯实四川会奖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近几年一批国际知名的专业会议组织公司(PCO)和专业奖励旅游公司纷纷在沪成立分公司,例如MCI、Pacific World、Kenes等。他们可以有效地协助国际协会和跨国公司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会议。我们应该加强与这类国际会奖公司合作,吸引更多各类国际会奖活动来四川举办。二是培育会奖旅游产业链,引导部分旅行社转型为会奖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机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和税收减免。旅行社具有良好的市场网络、丰富的接地经验、优惠的价格,种种优势都使得旅行社的会奖旅游业务更为专业。如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国际会议奖励旅游部、四川省中国国际旅行社会奖部等大型旅行社就可以转型为会奖旅游产品设计、研发机构,专门从事高端会奖旅游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从而带动高端旅游的快速发展。促进会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形成会奖旅游产业集群,从而使会奖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本地不断延伸。

(四)加大促销力度,多方联手做强做大会奖旅游市场

一是政府促销。政府负责制定整体营销方案,指导企业搞好营销工作。如2009年北京市旅游局制定了整体营销方案,提出了“大力发展国际会议、展览、商务活动、奖励旅游等高端旅游市场”的营销思路,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向海外积极宣传北京新的会奖旅游资源。二是会奖企业促销。会奖企业是促销的主体,要加大促销力度,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引进国际国内的各种会议到四川来召开,组织大型企业、各种社团到四川参加奖励旅游。2009年,成都市通过各种促销方式引进了英国励展公司、华博励展、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三联展览公司、东博展览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来蓉发展,定点长期打造西部国际微电子展、成都国际礼品展、西部电子展、西部国际制博会等新型专业展会。三是会议大使促销。向上海学习,聘用四川高校、学会、科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担任“四川会议大使”,通过他们的促销引进一大批专业性强、层次高、人数多的国际会议在四川召开。如上海2006年首次在全国组建“上海会议大使”,连续五年成功任命61名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担任“上海会议大使”,已经引进一大批专业性强、层次高、人数多的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

(五)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高质量的会奖旅游产品

一是注重高端性。会奖旅游的代表一般都是高端游客,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在交通、住宿、餐饮、游览、接待等各个环节上均体现出高档次的特点,因而会奖旅游产品要求在每个细节上都达到尽善尽美,突出高端性。二是突出个性化。根据每个奖励旅游主办者的不同要求,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如企业有养生需求可以开发中医养生旅游,推出大邑道源圣城、彭祖山养生、都江堰道教文化等养生产品。三是重视创新性。会奖旅游产品开发特别重视创新,从为整个会奖旅游活动设计一个具有创意的主题,到围绕这一主题的各种节目的巧妙设计、各项特色服务的精心安排和现场气氛的营造等,会奖旅游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都不能缺少创新性思维。如北京曾把会奖旅游团请到太庙观赏“皇帝登基表演”,为他们展示老北京胡同里的三轮车、老北京的叫卖,甚至把冷餐会开到了长城上。四是突出多样性。根据四川旅游资源特点可以为游客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如成都平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川南及攀西度假旅游、温泉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体育旅游、自驾车旅游、地震遗址旅游、川西高原特种旅游、红色旅游、川北三国文化旅游、绵阳科技旅游等新兴产品。

第8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专业管理的目标

面对“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特高压和智能电网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确保电网安全生产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一要务,进而对公司现有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促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选拔出适合担任公司“三种人”的骨干人才成为聘任面临的重要问题。推广“三种人”资质认证,让真正安全素养强、专业知识强、现场管控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员工担任“三种人”,确保电网、设备、人身安全,拓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建立以岗位任职资格“三种人”认证为基础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在明确公司各岗位人员现状、需求状况和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岗位特点,建立健全“三种人”任职资格标准体系。不断创新改进“三种人”选拔任用方式,综合性采取对员工进行工作业绩能力考核认证、安全履责能力认证、专业技术能力认证、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认证等多种评价方式,探索形成适应公司发展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

拓展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三种人”资格认证反映的是从事各类工作的能力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不仅是人才选拔培养的依据,也是薪酬调整、考核评价、职位晋升的依据。通过“三种人”资格认证,将能做事、愿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担任“三种人”,确保电网、设备、人生安全。同时,使员工对自身所在位置一目了然,明晰自己的选择及今后可能努力达到的位置,适应“五大”体系典型岗位设置要求,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专业管理的具体实践

“三种人”资质认证的组织构架

――成立由公司分管生产和培训工作的副总经理任组长,各专业部门及相关单位分管生产的副经理为成员的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批资格认定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审批资格认定考评意见,并做出认定决定。

――设置公司“三种人”资格认定办公室,挂靠公司培训中心,具体负责资格认定整体工作的开展。设专业考评组,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组长,相关专家人员组成,成员一般为1-3人。

明晰职责,提高效能

(1)各有关部门(单位)的主要职责:负责测评本部门(单位)员工工作业绩考核和专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及对现场安全管控的能力,依据工作票“三种人”申报资格条件统计名单。负责对本部门(单位)工作票“三种人”在生产实际中实行日常岗位培训,现场履职及动态管理和考核;并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对“三种人”的各项考核决定。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对本单位工作票“三种人”是否出现现场违章、人为责任事故等方面负有管理责任。

(2)公司安监部门的主要职责:负责审核各单位上报工作票“三种人”的各项基本条件。负责组织实施每年度的工作票“三种人”资格确认工作。按照“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对本年度内“三种人”是否发生人为责任事故等方面负有安全监督责任。

(3)公司纪检、工会部门的主要职责:负责对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考试关、资格审查认证关开展效能监察,监督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及结果应用,以确保合格人员担任工作票“三种人”工作。

(4)公司培训中心的主要职责:培训中心作为认定工作的培训、考试机构,主要负责牵头专业考评组制定认定标准和认定方案,报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每年3月、4月份对各生产业务部门(单位)上报的工作票“三种人”开展安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具体实施;负责牵头实施资格认证的考评工作,负责做好培训考评档案记录,结果报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现场行为违章人员开展事后培训,把好重新考试是否合格关,做好培训档案记录。按照“谁培训、谁负责”的原则,对本年度内工作票“三种人”是否出现现场行为违章、人为责任事故等方面负有教育培训责任。

“三种人”资格认证流程

认定程序一般包括申请受理、资格审查、工作业绩考核能力认证、安全履责能力认证、专业技术能力认证、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认证、综合能力测评、领导小组审议、公示、公司发文聘任等。

(1)申请受理。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员工填写的《江西婺源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申报(审批)表》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审查,给出审查意见,并汇总填报《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申报汇总表》,在规定时间内将审查合格的申请材料以书面和电子版本的格式提交到公司资格认定办公室。

(2)资格审查。认证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复审、核实,提出符合申请认证人员名单。

(3)工作业绩能力考核认证。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员工工作业绩能力按照《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业绩考核评分表》,组织申报者所在单位负责人、班(站)长、班员代表,及与其工作业务联系密切的单位(部门)员工代表,成立业绩评价团,集中打分,取平均分作为申报人员工作业绩评价得分。并将分数填写到《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申报汇总表》,报公司资格认定办公室。工作业绩能力考核认证分数,占整个资格认定分数权重的10%。

(4)安全履责能力认证。安全监察质量部负责制定申报“三种人”资格认定中安全履责能力认证,具体负责安全培训教育的师资。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江西省电力公司电气工作票管理规定(试行)》等相关规定,制定安全技能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编制安全技能测试题库和测试考题,会同培训中心组织开展认证测试工作。汇总测试结果报认证办公室。安全履责能力认证分数,占整个资格认定分数权重的30%。

(5)专业技术能力、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认证。各生产业务部门(单位)负责专业技术能力、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认证。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专用教材》和《各专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相关教材,制定专业技术能力和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编制相关的测试题库和测试考题,会同培训中心组织开展认证测试工作。汇总测试结果报认证办公室。专业技术能力和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认证分数,各占整个资格认定分数权重的30%。

(6)综合能力测评。公司工作票“三种人”的资格认定办公室负责按工作业绩能力考核认证分数(权重占10%)、安全履责能力认证分数(权重占30%)、专业技术能力认证分数(权重占30%)、安全生产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和实操技能认证分数(权重占30%),汇总统计分析以上四项加权成绩,加权成绩≥80分且安全履责能力认证分数≥80分的人员,具备工作票“三种人”任职预备资格,按《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情况汇总表》报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

(7)领导小组审议公示。根据公司工作票“三种人”的资格认定办公室上报的汇总情况,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一个工作日内对通过资格认证预备名单在公司协同办公网上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报公司领导审定。

(8)公司发文聘任。公司领导审定无异议后,由公司安全监察部按相关规定,择优发文聘任。

“三种人”资格认证结果应用

(1)通过公司“三种人”资格认定的人员,由公司正式下文聘任为当年年度“三种人”,享受相应工种的“三种人”岗位工资及奖金系数,形成年度常态、动态认证考核机制。

(2)通过公司工作票“三种人”资格认定的人员,具备担任公司“三种人”的任职资格,是公司班(站)长聘用、生产技能专家申报、公司本部及各基层单位专责招聘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申报年度公司及以上级别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必备条件。

(3)公司通过“三种人”资格认定,形成认证与培训、激励、晋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实现了让能干活、肯干活的人更有积极性,进而达到“能力建设、业绩提升、薪酬浮动”的激励效果,促使员工进行自我培训、岗位练兵、岗位成才,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整体业务技能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得到员工高度认同。

认证实践工作取得不凡成效

实践证明,公司“三种人”资质认证既能客观衡量人才选拔培养效果,也能保证将综合素养高的人才聘任到公司“三种人”的岗位上,确保公司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形成了良好自学氛围

推行“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后,公司广大员工自我竞争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形成了一种“我要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创新了公司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厚积而薄发”的成效逐步展现。

技能竞赛成绩裴然

推行“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后,公司逐步形成了以能力提升、工作评价、培训考核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在省公司技能竞赛、调考中,公司综合排名逐年提升,由2011年的第7名提升至2012年第3名。公司在人才选拔培养的创新实践中以优异成绩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推行“三种人”资格认定工作后,让真正熟悉现场安全管控、专业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员工担任公司“三种人”,实现了安全生产“三个百分百”,确保了赣东北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专业管理的评估与改进

第9篇:对公司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学分置换;产学结合;工作室师徒制;分层产学

1.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中国高校的成型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高等教育定位至精英教育,招生规模一直受到严格限制,自然有志于就读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高校入学前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化素养、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底和一定的创作创新能力。因此,在当时“小灶教育”的影响下,无论从毕业生的质量或数量上来讲均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一度成为设计领域,如城市建筑设计、园林生态设计、室内景观设计等方向的“香饽饽”。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基本生活物质条件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对美感的追求空前膨胀,因此更加剧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成为就业“金领”的速度。相应的,艺术设计也成为了当下就业的热门专业。因此,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手作用下,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招生数量也逐年成倍上升。因此,在打破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数量平衡之外,教育产品的质量也在急剧下降。李军(2007)指出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输送人才的三大缺陷,即::学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各个教学单元连接不够紧密,教学目的难以贯彻始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胡承武、万剑(2009)则从高职层面对艺术设计专业提出基于项目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导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专业岗位技术能力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根本动力[2]。陈教斌(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实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以及自学等教学环节。这种教学容易出现一些诸如课程不系统、课程内容呆板等诸多问题[3]。蒋之炜、杨晓金(2012)则从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实践条件三方面入手,指出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在专业课程规划和建设上存在着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理论课程比例偏重且滞后于时展;教学模式单一,多采用传统单向型讲授为主;实践条件匮乏,写生实践及考核标准大多流于形式等严重问题[4]。

因此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输送的人才质量堪忧,远远跟不上社会对美感的升级及产业对设计的要求更新。究其原因,课程设置脱离社会,理论重于实践,实践条件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是导致人才培养和输送质量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加上扩招的影响,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打造合格的艺术设计教育产品,因而急需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降低学生从校园到工作的时间及经济成本。

2.“工作室制”培养模式

“工作室”这名词由来已久,它最早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1]顾名思义,工作室制指的是针对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首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工作室一般是艺术设计公司的起始孵化阶段,强调个体劳动创作,以任务工件为基础的盈利模式。而工作室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也会聘请外来技术人员或学徒(实习生)分担业务。因此,工作室中一般均存在师徒“传、帮、带”现象。将此种工作模式嫁接至以实践性著称的艺术设计类专业,采取“实践+理论”的平行教学模式,便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培养方案。因此,一时间吸引了众多奋战在一线的教育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胡承斌、万剑(2009)认为,工作室中的师徒制可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为导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将实际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发展专业岗位技术能力[2]。蒋之炜、杨晓金(2012)研究发现,将工作室移植进入高校课堂,或作为第二课堂引进的直接渠道是与设计公司签订共同培养协议,开辟校企合作[4]。米永龙(2013)则从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培育的角度,阐述教育的上游改造措施,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案,罗列了如“现场施工绘图、3dmax绘图制作”等项目在校内工作室中对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的重要意义。同时,他认为,若要在校内工作室中成功引进真实的工件还需要学校在政策与经济上予以大力支持,购买大型写真机、喷绘机、覆膜机等必要设备,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硬件支持[5]。祁焱华、郭霖(2015)则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探讨了数种可能的校企合作方案和适合合作的企业筛选条件。从中,他认为,盈利性公司作为真实项目的可靠来源,是校企合作理想对接单位[6]。

综上所述,目前地方性高校针对以艺术设计为首的实践性专业相继开展了“以项目为驱动”的实践性教学探讨,指出工作室制的联合培养模式是打造合格艺术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实现这一培养方式的渠道又是校企合作。但纵观目前国内由于地方性高校所培养之人才均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服务,故此多样性,多元化便成为人才规格的显著特点。所以,若要有效实现应用技术型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学生自身服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积极寻求适合本校办学层次的盈利性设计公司作为对口单位共同开发联合培养项目。而作为用人单位的艺术设计公司也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业务发展并有合作意向的地方性高校,输出适合对方实践教学的一手工件和公益项目,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工作室的形式(校内或公司内)结合学徒机制,配合学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同时也为自身的壮大发展,储备技术人员节约猎头成本与人才匹配时间。因此,作为用人单位的设计公司应充分结合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与对口合作学校共同设计量身定制的工作室培养模式。

3.校企对接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一汇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3.1设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以汇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以汇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因该公司主营业务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园林景观设计、苗木种植及绿化养护,因此需寻求当地开设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类专业的院校进行合作。该公司对设计师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是:

1.风景园林、建筑学、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2.熟悉常用绘图软件的操作;

3.具有较强的手绘能力,对景观设计充满激情,有独到合理的设计理念和不倦的创新意识;

4.能独立完成项目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配合及现场服务等相关工作;

5.基本熟悉植物、材料、水电等相关特性;

6.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不难看出,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前提下,熟悉绘图软件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胜任该职位的核心要求。为实现这一目的,地方性高校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根本宗旨,设立特定的以项目为依托的师徒传带工作室模式,从学生绘图软件(如CAD、3DMAX等)的训练入手,结合公司项目,制定适合学生就业与公司发展的培训项目。设定基本思路如下

图 1校企合作模式构想图

根据上述模式,学校在和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后,设计公司便可依据自身的业务要求,联合学校制定以实践课程为基础的学分置换体系,并作用于该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为保证实践课程的连续性和完备性,针对不同年级和能力水平的学生,公司可设立基础工作室、进阶工作室和完全工作室。其中,基础工作室提供简单的手工绘本案例供低年级学生进行以素描专业绘图技能的练习,包括:字体练习、线条图、配景表现、施工图、效果图,基础软件运用和基础绘图实践,并根据客户和市场规格给定学生实践成绩;进阶工作室供有一定基础的大二学生及大三学生进行较为复杂的形态构成与模型制作,如围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空间立体构成,结合空间环境运用构成形式进行平面构成练习和创作;结合色彩构成在空间中的应用进行色彩构成练习和创作;以概念性模型分析立体形态构成元素和半立体形态构成规律。在空间感受和立体造型训练完成后,通过建筑单体模型制作和室内空间模型制作两项综合任务让学生掌握建筑模型制作的过程和细节。以线的构成原理进行建筑小品模型制作;以面的构成原理完成展示空间模型制作;以体的构成原理完成别墅空间模型制作等,并以客户及公司评价为最终考核标准,评定成绩。完全工作室则供应届毕业生毕业实习或优秀的大三学生进行全真工作室环境下的实践锻炼,公司方可考虑对学生完成的成熟工件计酬,并按照具体执行协议与学校、学生进行衍生价值的利益分成。同时,对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优先签订三方协议,实施提前录用待遇,以此完成公司的人才储备。另外,对实习过程中有想法、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公司可出台相应政策予以经济扶持,签订孵化协议,并按照协议在学生起步阶段分派工件,并按照母体公司要求进行管理。工件完成后,可遵照协议进行母体与子体公司利益分成,这样不仅节约了母体公司的人力成本,在工件堆积的情况下扩容消化量,实现潜在效益的最大化,也可以为学生创业提供优质的温床,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创新培养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3.2地方性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规格―以武汉某高校为例

校企对接的“工作室制”人才共建模式―学分置换体系

众所周知,既然艺术设计专业以实践性著称,则对应的设计师的工作职业发展中,工作经验亦是衡量设计人才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根据上述培养模式构想图,笔者与武汉市M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沟通,基于该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性地出台了一套以实践学分抵换工作年限的实施办法。

这样一来,经过项目培训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均已具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并在公司设立的工作室中已经熟悉了手绘、形态构成、模型制作及园林景观小品设计等工作领域,了解了以汇绿园林为首的公司业务标准,在毕业之时便可成为公司发展需要的潜在员工,可供企业优先择优录取。

4.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生源质量大幅下滑,同时加之社会审美要求的提升,企业为求发展,必须联合学校对初级教育产品实施以校企合作为通道的量身定制式的培养。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采取以公司要求和行业要求为导向的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一则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就业能力,实现在校期间的工作经验积累,二则可以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成本下完成冗余工件的消化,同时实现优秀人才的储备,对公司的发展不失为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 李军, 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高等艺术院校学分制下工作室教学群模式浅析. 艺术教育, 2007(08): 第16页.

[2] 胡承武与万剑,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 职业技术, 2009(04): 第4-5页.

[3] 陈教斌,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初探. 艺术百家, 2012(125): 第233-235页.

[4] 蒋之炜与杨晓金, 校企合作项目导向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艺术研究, 2012(01): 第140-1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