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脑卒中急救处理精选(九篇)

脑卒中急救处理

第1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a)-019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s on pre-hospital emergency in stroke patients.Methods 13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120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simple sampling method,with 65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emergency care,whil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given 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pathway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ime from the call for 120 to pre-hospital emergency and from pre-hospital emergency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treatment,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patients were con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 time from the call for 120 to pre-hospital emergency and from pre-hospital emergency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for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patien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Nursing pathways;Stroke;Pre-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X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速度及病情变化都比较急[1],全球范围内,每21秒约有1人死于脑卒中[2],目前已成为我国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因素[3]。治疗脑卒中的时间窗在6~8 h,相对较短[4],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时间窗更短,仅为3~6 h[5]。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于居家时发病[6],因此,院前急救对脑卒中患者意义重大,不及时的就医可导致脑细胞坏死引起患者死亡[7]。现我院为了使脑卒中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采取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由120送至我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用简单抽样法将入选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脑卒中[8];②未发生心脏停博;③首次发作。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并发症者;②不配合者。其中,实验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41~71岁,平均(60.19±4.78)岁;从发病到呼救120时间:5~181 min,平均(40.78±20.56)min;缺血性脑卒中34例,出血性脑卒中31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12分,平均(6.56±1.87)分。对照组男38例,女27例;年龄42~69岁,平均(60.42±4.32)岁;从发病到呼救120时间:6~178 min,平均(40.67±20.66)min;缺血性脑卒中30例,出血性脑卒中3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13分,平均(6.56±1.69)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措施方案,即120接到患者的呼救电话后,大致了解患者情况,备好常规用物,于3 min内出车,到达现场进行简单评估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情况给予建立静脉通道,处理完毕,立即转运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实验组在其基础上施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方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由我院急诊科及相关科室、参与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在查?相关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目前所拥有的医疗条件和经验所制定。所有参与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均进行统一培训。具体措施如下。①120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出车,并通过本次电话进一步评估患者脑卒中的类型,以做出更准确、及时的准备及处理措施。指导患者或家属根据病情做简单的处理,如解开患者领口的纽扣、领带等,抬高患者头部并偏向一边,口鼻腔有分泌物及假牙者即使取出,对头部进行冷敷,勿拉扯、搬动病人,清醒患者应给予安慰,并不时呼叫患者应答[9]。②120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运用格拉斯哥评分法来判断患者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指数越低说明昏迷程度越重[10]。指数≥8分者可直接转入院进行进一步治疗。指数

1.3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从呼救120到进行院前急救的时间、院前急救到至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时间。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致残标准参考《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11]。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从呼救120到进行院前急救时间、院前急救到至急诊科进行治疗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从呼救120到进行院前急救时间、院前急救到至急诊科进行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作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紊乱,造成脑功能缺损,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甚至死亡[12]。护理路径旨在提高治疗及护理质量,充分利用患者的抢救黄金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患者的利益[13]。因此,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对患者的院前急救质量非常重要。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从呼救120到进行院前急救时间、院前急救到至急诊科进行治疗时间均更短,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护理路径由我院急诊科及相关科室、参与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目前所拥有的医疗条件和经验所制定。作为护理路径的制定者,加上统一规划性的培训,护理人员对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理解更为透彻,在进行护理时更流畅、规范,保证了护理流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②统一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减少了由于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资历、经验等因素不一造成的护理技术和技巧的差异,减少两组患者由于护理人员的因素造成的差异。③120在到达呼救现场前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简单的自救指导,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如解领带、冰敷这些不具侵入性操作的自救措施保证了自救的安全性,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或家属的不当操作加重患者病情。据报道[14],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上升,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应在6 h内[15],对患者家属进行家庭急救的指导也有利于提高其家庭急救技能。大致评估患者的情况后进行必要的用物准备,能使患者在120赶到的第一时间内得到更好的处置,加快送往医院进行更一步生命支持的速度。④120运送病人往医院的途中,及时通知医院患者的病情,告知医院为其安排床位及会诊医生,以及必要的床边检查,避免了因排队挂号、取药、请会诊医生等耽误患者及时救治的时间。

第2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旦发生了火灾,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火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脑卒中与火灾一样,只有尽早获得有效的治疗,才能减少脑细胞损害。如果不能及时治疗,等到脑细胞已经死亡再处理,这就像大火已经将房子烧毁,再优秀的消防队员和消防技术也无济于事。

规范医疗流程包括三方面内容:

公众意识提高公众早期识别急性卒中预警信号的能力,提出了5点:①突然一侧面瘫,上下肢无力、麻木;②突然语言、意识障碍或理解障碍;③突然头晕,出现平衡障碍、步态不稳;④突然单眼或双眼失明,或视力下降,或视物成双;⑤突然出现未曾经历过的剧烈头痛。应该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卒中预警信号的知晓率,早期发现卒中。

救护转运一旦发现类似症状,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城市的120救护系统是最有力的紧急救治的第一环节。救护人员应该接受卒中救治从鉴别到基本处理的规范培训,卒中患者应送到具有卒中规范治疗资质的医院。尽管我国并没有实施卒中医疗的资质认定,但也应送到具有卒中医疗能力的医院,以便患者获得迅速而正确的诊治,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院内急救急性期“卒中单元”的建立和运作、急性期卒中急救团队的建立都是十分必须和有效的。“绿色通道”能使初诊的疑似病例尽快确诊,国际上要求从患者入院门60分钟内获得正确诊断并且获得治疗。我国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具备硬件条件。

“迅时行动”计划

第3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急性期“卒中单元”的运作模式: 主要目标是挽救脑损害、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加强重症期的监护与护理,治疗时间3-7天、然后转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主要运作流程包括:

1 急诊科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1.1 接诊脑卒中病人后,全面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一般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是否为卒中;根据glasgow评分了解病人的意识状况,了解卒中发作时间。同时通知神经科医生;

1.2 立即送ct、mri室检查;

1.3 开辟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

1.4 生命体征监测;

1.5 严重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者:送入重症抢救室。

1.6 遵医嘱进行卒中急救常规治疗,配合医生积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缺血性卒中——进入卒中单元后的处理。

2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2.1 病人入病房后全面评估卒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体格检查;

2.2 配合医生24小时内(大部分在6小时内)完成病人的各项相关检查和监护包括:头颅ct/mri、生命体征监测、血生化指标监测,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3 危重症病人如:溶栓病人、脑血管介入病人根据病情分别进行辅助呼吸支持、颅内压监护、心电监护、脑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血气分析,做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常规护理工作。

2.4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便立即进入患者康复治疗,同时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在病人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每一个病人,制定相应的全面的护理计划。

第4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也许有些脑卒中患者的家人听医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你们能及时将患者送到医院,如果你们稍微懂一点急救,如果你们没有乱搬乱动患者……也许他不至于落下这么严重的后遗症。”确实,对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就是与时间赛跑,患者在发生卒中的瞬间,亲朋若能及时、正确地进行院外急救,就有可能为患者赢来治愈的希望,就能减轻患者的后遗症状。那身边有人突发卒中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有人突发脑卒中,身边的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叫救护车,并简单叙述病情,让急救医生做好抢救的物质和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将患者放平,让患者呈仰卧位,不要枕枕头,并且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避免在呕吐的时候发生呛咳,误吸到肺部造成患者窒息;将患者的上衣领的扣子解开,及时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异物,如假牙,呕吐物等,让患者保持呼吸顺畅;不要给患者服用药物,因为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在没有确诊以前,绝对不能随意用药,否则,用反了必会加重病情;患者需要运送时,切忌将患者扶直坐起,不要抱、拽、背、扛患者,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患者转运的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切忌选择自驾车或出租车转运,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延误治疗的患者没有采用急救车的方式转运;最后,尽量准备好充足的现金或支票,以免到医院后因资金不到位而延误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往往起病急骤,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而缺血性的则起病较缓慢,通常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出血性脑卒中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可突然增高,而缺血性脑卒中可有高血压,也可无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一般症状较重,多有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并有呕吐等颅压增高的症状,缺血性脑卒中一般起初时症状较轻,以后逐渐加重,除大面积梗塞者外,昏迷比较少见。

如果家人能通过以上原则初步作出患者是出血性脑卒中的判断的话,院外急救除了前面所说的措施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急于把病人送往医院,以免路途震荡,加重病情;第二,让患者平卧,头转向一侧,并迅速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腰带,令其保持呼吸顺畅;第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第四,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的头部,因为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第五,如果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不能随意移动患者的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第六,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的鼾声,说明患者的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巾包住患者的舌头轻轻向外拉出,以防患者窒息;第七,在患者病情稳定送往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动,同时应将患者的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院外正确的急救对提高患者疗效、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普及相关知识十分必要。

第5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急诊期;康复干预;肢体功能恢复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本院2005年开始建立“卒中单元”,在急诊建立“中风绿色通道”“急诊卒中病房”“急诊ICU”“急诊卒中护理小组”,从卒中患者入院急诊开始,即对患者实施全面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最早”加“最快”的速度为患者赢得生机,提高了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共收治了脑卒中患者240例,其中男158例,女82例;平均年龄男为66.42岁,女为69.29岁;其中脑出血99例,脑梗死130例,出血性脑梗死11例。将本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48岁~77岁;观察组120例,其中男77例,女43例,年龄49岁~7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进行软瘫期和恢复期康复护理。观察组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急诊卒中护理小组”人员从入院急诊开始负责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并对患者实施全面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1.3康复评定标准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2周及出院后6周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用简易FeglMevyer积分评定其运动功能情况各1次。Barthel指数标准:60分以上为基本自理;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40分以下为基本生活完成需要帮助。FeglMevyer积分:Ⅰ级

2早期护理干预

2.1创建高效的绿色通道,快速完成各项化验检查脑卒中患者大多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发病后分秒的延误都可能影响病情的变化和疾病的预后和转归[1]。与“120”联手建立寻呼系统,卒中患者到来之前启动“中风绿色通道”。护士协助患者在30min内完成所有的化验和检查,以便医生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定期对急诊“卒中护理小组”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和更新。

2.2早期健康教育

2.2.1健康教育的时机由于急性卒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焦虑以及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恐慌,健康教育从接救护车、来院急诊开始,贯穿于搬运患者、陪同检查、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环节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由于在急诊室急诊护士是最先也是最多接触患者和家属,因此适时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2.2.2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始简单对患者讲述脑卒中疾病常识,发病机制和目前急诊必须进行的化验检查和治疗,患者自己应该注意和配合的内容(如保持情绪稳定、床上大小便、应该保持的等),说明积极主动的配合和早期康复训练会大大改善预后,使患者建立自信。

2.2.3对家属的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家属在患者的康复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引导亲属对疾病形成正确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向家属讲解脑血管病常识及护理注意事项。

2.3早期心理干预脑血管意外常常突然发生,多伴发意识障碍、偏瘫、失语,70%以上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

2.3.1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许多刚到急诊患者对突发疾病的严重后果尚未适应,这里急诊护士应主动迎接患者,沉着稳定处置患者,快速采取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重视患者的主述,陪伴在患者身边,使其安全感增强。

2.3.2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由于刚到急诊的家属担心亲人的安危,要在短时间完成付费、取药、照看患者等许多杂事,因此多数患者家属情绪会焦急无助。此时急诊护士应该根据不同家属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减轻家属的各种身体和心理负荷。

2.4早期肢体的康复干预一般的康复护理从患者住院后到发病后7d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其实功能恢复应在发病开始,康复护理也应该跟上。因此在急诊抢救生命的同时必须注意早期肢体康复干预,而急诊护士的参与康复,使得患者能得到早期、随时、24h连续的康复干预。

2.4.1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诊患者应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立即给予瘫痪患者康复护理,在早期就须注意正确卧姿,可预防压疮和抑制痉挛,是保持肢体良好功能位的关键[4]。3种正确的卧姿是:①仰卧位,在患肩后方和膝关节下方各放一软枕,使肩骨向前,肩外展,伸肘,手指伸展或握物;②健侧卧位,健肩在下,处于一舒适位置,患肩在上,前屈800~900°,健侧下肢稍后伸,屈膝,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③患侧卧位,患肩前伸、前屈、避免受压,手伸展或握物,健侧上肢处于舒适的位置即可,患侧下肢稍后伸,屈膝,踝中立位;④端正脚,仰卧位时脚背与床垂直,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用丁字鞋或用枕头、沙袋等支撑足底,以防止足下垂、足内翻和髋关节外旋等畸形;⑤抬高患侧手足。脑卒中患者患侧和足踝出现水肿,护理时可用枕头等特垫于手掌和足跟下,以抬高手部和足部,被动运动各关节,对瘫痪肢体按运动原则进行被动运动。

2.4.2生命体征稳定急诊患者教会患者及家属保持肢体功能位和正确卧姿。对肢体做被动运动及按摩,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对大脑形成反馈刺激。进行各关节适度屈伸和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用力适宜,秩序渐进。鼓励患者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侧带动患侧,在床上翻身和进行患侧运动。指导患者活动健侧肢体,鼓励患者自行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2.5并发症的早期干预脑卒中的并发症多,发生率高,因此早期预防尤为重要。对于偏瘫和昏迷患者,在急诊安置患者时就应该注意床铺应柔软或使用气垫床,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吞咽障碍是急诊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急诊护士应指导患者对其吞咽障碍的各个部位进行训练。让吞咽障碍患者及家属采取改变食物形状、增加咀嚼次数时间、抬高床头或暂时管饲,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颅内高压脑疝等并发症。

3结果

第6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中医治疗,适用于脑卒中不同时期

对于脑卒中,绝大多数人首先会去寻求西医的救治,对于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优势并不十分明了。言及此处,蔡教授直言,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和急救介入治疗等方面,也就是在“血管重建”方面确实不占优势,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神经保护方面,帮助患者获得更理想的预后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结合现代医学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汲取历代中医名家的经典学说之精粹,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脑卒中的方法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时期:超急性期、急性期、恢复期,并预防脑卒中复发。由此,蔡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分期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方法、新思路。

中西医结合,1+1>1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强调“时间就是大脑”,中医药可以全程介入卒中的治疗,特别是超急性期(溶栓+中医药应用)治疗。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超急性期及时正确的治疗决定了病后90天“近期临床疗效和功能恢复”的状况。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蔡教授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突然遭遇大地震,人被埋在废墟下,这时徒劳地大喊大叫于事无补,只有保持冷静,有效保存体力等待外援:西医通过介入、溶栓、抗凝等方法,“打通隧道”施救;中医药应用则可以有效地保护脑神经细胞,耐心等待外援到来(侧枝循环的开通),“保存自己也是为了消灭敌人”。中西医治疗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殊途同归”,起到互补的作用。

整体辨证思想指导下的脏腑调节与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所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现阶段总体目标应该是全力提高临床疗效。即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医各种方法,取得大于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的疗效。这也是蔡教授一直提倡的中西医结合1+1﹥1。

第7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今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要全面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救治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的卒中中心诊疗模式”,以实现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和疾病负担的目标。正是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这一要求,中国卒中学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正式推出《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这部指南将实现四大目标,即规范卒中救治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以及降低医疗成本。”王拥军阐释了指南的重大意义。

建立急性卒中救治生存链

作为指南的执笔人,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楼敏教授介绍了该指南的核心内容。楼敏指出,卒中的处理强调一个“早”字,而早期溶栓治疗则是极为重要且唯一被证实可以减少急性卒中致残率的治疗方法。据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介绍,国内外指南最高级别ⅠA类推荐:脑梗死发病3小时内应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该治疗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而由于院前和院内时间的延误,我国只有2%的患者采取了溶栓治疗。按照国际标准,入院至溶栓治疗的时间应≤60分钟,而我国平均为116分钟,高于发达国家的近2倍。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符合标准的卒中中心,对改善卒中防治现状至关重要。

什么是卒中中心?楼敏说:“卒中中心,是一种组织化管理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这种模式将把传统治疗脑卒中的各种独立方法,如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健康教育等组合成一种综合的治疗系统,目的是提供给卒中患者最佳医疗服务,包括高质量、标准化、有效的和效价比合适的措施。对每个卒中中心来说,将涵盖从院前到院内的救治生存链(图1)。在这条生存链上,患者从发现预警信号到院内诊断、治疗,将极大地缩短救治的时间窗,并在时间窗内保证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卒中中心网络代表着未来的诊疗模式。“这将打破原有分科治疗的壁垒,汇集神经内科、急诊室、影像、介入科的力量,能够真正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楼敏如是评价。

构筑二级卒中救治网络

根据指南要求,我国卒中中心分两大等级,即卒中中心(primary stroke center,PSC)和综合卒中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CSC)。PSC需达到初级认证标准,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规范化诊治,当具备更多人员、设备及技术资源后,可申请CSC的资质认证,各省级质控中心将依据指南对医院进行评定。

据王拥军介绍,PSC的功能主要有:①维持生命体征;②满足基本监护条件;③提供早期诊断检查;④有卒中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特别是静脉rt-PA溶栓治疗;⑤实施一般的诊断和治疗性干预;⑥规范的二级预防;⑦早期康复治疗。相对于PSC,CSC的专业化程度更高,能够对重症和疑难卒中患者进行诊治,并提供重症内外科医疗、专门性检查(如全脑血管造影、经食管超声检查等)、神经外科和介入治疗。

6月27日,在指南公布的同时,中国卒中学会发起了“中国卒中中心联盟”――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规范和改进项目。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将建立起区域辐射式的卒中防治体系。根据《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符合条件的省级质控中心优先加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为卒中中心或综合卒中中心。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将负责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医院的推荐、遴选、管理工作,分期、分批开展卒中中心的审核工作。目前已有455家医院申请并加入卒中救治网络,覆盖除港澳台外的全国各省市及自治区。

王拥军指出,《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的对配置区域医疗资源、制订合理的卒中诊疗策略并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卒中诊疗过程中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差距较大,如何转化临床试验证据、落实指南是改善我国卒中医疗质量的关键。

第8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关键词】 卒中平台建设; 学科整合; 学科建设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卒中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成为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英美联合进行的循证医学荟萃分析研究证明,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在医院中建立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已成为欧美国家的共识[1-2]。本院开展卒中平台建设,就是在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卒中防治的技术信息平台,实现脑卒中管理的实时化、数字化、可视化与精细化、“无缝式”连续化管理,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对南宁市卫生系统卒中诊断和治疗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意义的学科建设之路。

1 多学科整合与卒中中心建设现状

近代整合医学一词起源于英文“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简称“CAM”,美国从80年代起就开始寻求多学科整合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3-4]。1999年,国内也提出了整体医疗的新观念,学科整合的思想才由此而生。2001年由北京天坛医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正规的卒中单元,从此揭开了我国探索卒中单元建设的序幕[5]。本院于2004年将神经内外科合并后,应用组织化的医疗模式对脑卒中及重型颅脑损伤进行规范化治疗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6-7]。整合资源构建新的组织,将会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潮流。

脑血管病是可防、可治性疾病。2000年,美国脑卒中协会探讨了卒中中心的概念,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卒中中心-初级卒中中心和高级卒中中心,探索并逐步完善了卒中中心的建设与认证体系[8]。而我国脑血管病流行分布地域差别较大,医疗体系复杂多样,医疗质量良莠不齐,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中国卒中整体服务水平相对于国外卒中中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卒中中心建设是近几年才引入我国的新的医疗模式,国内也仅仅是初步形成中国高级、初级卒中中心建设标准草案,尚未普遍开展卒中中心的建设[9]。因此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规范卒中救治单位的准入标准,规范化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治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费用,给患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 南宁市卒中平台建设的一些探索

如前所述,脑血管病的急救、防治与康复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管理体系。南宁市卒中平台就是依据卒中中心的标准进行建设。卒中平台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治疗水平和卒中防治标准化。本院于2013年6月申报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大项目《南宁市卒中平台建设》获得批准立项,从此,本院采用数字化技术并参照《高级卒中中心建设标准》,对南宁市卒中平台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9-10]。

2.1 基础设施建设

2.1.1 数字化设备 购置并装备了HIS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对脑卒中患者的信息进行数字、文字、图像、语音等各种形式的处理和管理,并开展无线网络数字化移动电脑查房。

2.1.2 病房设置 开设有卒中门诊、神经科一区和二区病房,其中有卒中单元病房、神经内外科普通病房、重症监护抢救室、ICU、介入检查治疗室、康复治疗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神经生化检查室、健康宣教室等。

2.2 整合高品质的医疗团队 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成一个一级临床科室-神经科,建立卒中医疗小组,小组成员有:神经内科医师、神经外科医师、神经介入医师、神经康复医师和康复技师、理疗师以及专业护士等[11]。科室正副主任分别由神经内、外科主任担任,他们都具有本科学历,主任医师职称,并且完成卒中培训或血管神经外科培训。神经内外科医生大都具有神经病学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学历,形成了高品质的医疗团队。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团队成员团结协作,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3 配置先进的设备 重症监护抢救室:配备有24 h中央脑电趋势监测仪;床旁自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脉搏血氧自动监测、血压自动监测、呼吸自动监测;亚低温治疗仪、除颤器等监测仪器和设备。康复治疗室:配备有平衡系列、步行系列、上肢运动系列、下肢运动系列、全身运动系列、作业治疗系列、功能评估系列、水疗蒸浴系列、吞咽障碍治疗仪等传统与现代康复器材。神经电生理检查室:配备有动态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仪及中央24 h脑电自动监测仪。诊断、急救与支持设备:包括全身螺旋CT、大型C臂X光机、彩色B超、全自动大型生化检查仪、TCD、便携式远程中央心电监护仪及报警系统、全自动进口麻醉呼吸机及壁式中央供氧、负压吸引系统。

2.4 制定卒中诊治规范与流程 标准的诊治规范是指导临床医疗工作的指南,为此,本院编写制定了一系列医疗流程和治疗指南如《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神经内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神经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脑出血、TIA治疗临床路径》《脑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围手术期处理及相关并发症防治预案》《康复治疗规范》《神经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等治疗、护理、康复指南及诊疗路径。收集整理了《文献汇编》《文献汇编》及《文献汇编》;编写并出版发行了《脑卒中健康教育手册》一书。

2.5 开展先进的诊疗技术 卒中平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来改善急性卒中患者的医疗质量。神经内外科医生24 h值班,从患者就诊,通过影像学检查,迅速区分卒中的类型和程度,尽早决定手术或保守治疗方案,各专业小组积极配合,分秒必争,使患者的治疗形成良性连锁效应,安全过渡到恢复期,从而形成急救的绿色生命通道。

2.5.1 神经内科医生急诊值班(24 h/7 d) 针对急性脑栓塞/脑梗死患者超早期(6 h内)行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同时进行脑保护、降颅压、调控血压和血糖、实施重症监护、早期亚低温治疗、神经营养药、催醒药的应用、防治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2.5.2 神经外科医生24 h/7 d全天候应诊 根据患者病情开展脑出血锁孔开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大面积脑梗死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AVM切除术、脑脊液脑室分流术、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腰大池置管引流加脑脊液置换术等。

2.5.3 神经介入医生随时听诊 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动脉内介入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痉挛、颅外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AVM栓塞术及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等介入诊断治疗。

2.5.4 危重患者的监护 危重患者的监护由经过卒中重症监护专业培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师24 h值班。急危重症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评估病情,测量生命体征,为患者进行心电图、脉搏血氧、血压、呼吸自动监测和体温监测,建立特别护理记录单及护理计划单,建立静脉通路,及时送检血生化、血常规,并遵医嘱治疗。垂危患者及时转ICU救治。

2.5.5 康复训练与治疗 康复治疗是急救治疗和长期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收治患者的病情稳定后马上进行[11]。康复小组成员有曾经到北京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中心经过培训的康复医生(包括物理、作业、语言康复师)和经过培训的吞咽障碍及营养障碍管理医师。神经康复医师首先给予患者康复评估和制定个体化阶段康复方案,康复技师给予理学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训练,电、磁疗,针灸,推拿按摩等康复训练与治疗。

2.5.6 各辅助科室(放射科、心电B超室、检验科、介入导管室、麻醉手术室)24 h/7 d全天候应诊,卒中患者优先检查头颅CT(到院20 min内随时进行扫描);随时进行颅外血管双功能超声、TCD、CT血管成像/造影、经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DSA)、经胸超声心动图、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血生化、快速凝血试验)、心电图、胸片等各项目的检查。

3 多学科整合建设卒中平台取得的成果

神经内外科的整合,使脑血管病的治疗最终实现专病专科化、治疗综合化、内外一体化,经过整合后的神经科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品牌效应,在南宁地区乃至广西东南部都有不小的知名度,被评选为“南宁市医学特色专科”。卒中平台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推进了新技术的引进,而且使学科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医院的技术力量得到极大增强。

3.1 临床效果、医疗质量得到提升 2014年科室收治患者1918例,比2005年的556例增长244.96%;平均病床使用率由2005年72.9%,提高至2014年137%;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308.1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2550.33万元。死亡率由2005年的5.22%(29/556)下降至2014年的1.36%(26/1918);临床治愈好转率提高,致残率、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2]。

3.2 人才培养的平台 本科2008年9月申报的《神经内外科整合及康复的诊疗紧缺人才培养》项目被列为2008年度南宁市专业化人才培养重点计划项目,培养目标是神经内外科和康复诊疗技术及组织化医疗管理人才,获得南宁市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资助4万元。通过选送到国内和省内先进的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自学考试及送读在职研究生等办法,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成长平台,以此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本科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及副主任护师共4名,4名主治医师均已接受硕士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并取得了相关的学历,全部住院医师均已报读在职研究生。

3.3 临床科研成果累累 2013年,本院实现了市厅级重大课题零突破,《南宁市卒中平台建设》获得南宁市重大科研项目立项;2014年又取得了历史性飞跃,神经科历年共获得6项南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自然基金项目。其中3项科研成果获得南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获得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在国内省级以上期刊68篇。

3.4 信息技术得到极大增强 装备HIS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实行医疗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是南宁市卒中平台建设的核心。信息化的运用,为卒中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和管理支持,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具有全国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脑卒中数据库,为脑卒中的筛查、防治、康复、科研、教学及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和便利。先进的无线移动电脑查房系统的建立,使科室管理登上新台阶,进入数字化管理和无线移动查房新时代,成为南宁市及广西防治卒中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示范点。

综上所述,本院通过神经内外科的整合,以此为基础探索卒中中心的建设,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提高了医疗质量,提高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和改善了科研环境,形成了学科特色。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创建先进的脑卒中防治平台,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院前急救、住院治疗(药物、手术、介入及康复治疗)、整体护理、健康宣教、社区医疗与康复等从院前急救到住院治疗,再到社区康复、二级预防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诊疗“一站式”服务。尤其是卒中数据库的建立,为脑卒中的筛查、防治、康复、科研、教学及健康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和便利,从而实现了脑卒中管理的实时化、数字化、可视化、精细化、“无缝式”连续化管理,进一步促进脑卒中的规范化防治,提高脑卒中的诊疗水平,有利于向大众普及脑卒中防治知识,最终达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的目的,进一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治愈好转率,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减轻患者本人及社会的负担,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Treib J,Grauer M T,Woessner R,et al.Treatment of stroke on an intensive stroke unit:a novel concept[J].Intensive Care Med,2000,26(6):1598-1611.

[2] Langhorne P,Dennis M S.Stroke units:the next 10 years[J].Lancet,2004,363(9412):834-835.

[3] Qudah F,Brannon M,McDougall P.Integrated clinical management:a model for clinical integration[J].Top Health Inf Manage,1998,19(2):1-11.

[4] Scott A.Quality lessons.Patient-centered care vital to outcomes,cost[J].Mod Healthc,2010,40(46):22.

[5]王拥军.卒中单元:脑血管病医疗的方向[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3,2(4):215-217.

[6]李次发,温德树,周铁军,等.神经内外科整合为一级临床科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J].华西医学,2010,25(5):856-859.

[7]李次发,温德树,马莉琴,等.多学科组织化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研究[J].广西医学,2011,33(8):960-964.

[8] Alberts M J,Latchaw R E, Selman W R,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s: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brain attack coalition[J].Stroke,2005,36(7):1597-1616.

[9]王伊龙,王拥军,周永,等.亟待建立中国卒中中心网络[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27-30.

[10]马锐华.高级卒中中心指南-脑卒中协会的集体共识[J].中国卒中,2006,1(1):40-48.

[11]温德树,马莉琴,冯勤,等.卒中单元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3):162-163.

第9篇:脑卒中急救处理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神经功能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出现发病率不断增长情况,不仅会损伤患者的局部脑神经功能,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1]。近年来本院一直在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改善,旨在缩短急救时间以及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故将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并以常规护理流程为对照,具体内容见正文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病情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中关于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临床检查显示患者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病变;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comascale,GCS)在3-8分之间。排除标准:①存在颅脑外伤、脑部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存在难以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③近期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的患者;④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n=44):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2~77岁,年龄平均值(63.52±5.1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h,平均时间为(3.05±0.98)h。疾病类型:脑梗死17例,脑实质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观察组(n=44):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4~79岁,年龄平均值(63.63±5.2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h,平均时间为(3.11±1.02)h。疾病类型:脑梗死18例,脑实质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流程。在接诊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快速评估并进行抢救;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为其挂号,并根据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诊。诊断后,对其生命体征、意识、呼吸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和予以吸氧,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在确诊后及时转到对应科室进行治疗。观察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1)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制定:急救中心主任、医生和护士长按照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设计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并根据专家建议、信息反馈对流程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得到实用性、科学性均较高的急诊流程。(2)强化培训: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前,先开展相关讲座并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学习,将有关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资料发放到护士手中,由行政管理部门、神经内科医生、急救中心主任以及护士长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知识以及急救技巧等方面培训,同时借助视频教育、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提高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在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活动。(3)具体实施方法:①出诊: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进行检查,确保物品齐全、有效。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并通知医院相应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开放静脉通道,予以吸氧。在救护车达到医院前的5min对相关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反复确认。②抢救护理:在为患者进行现场抢救时,护理人员应团结协作并严格按照抢救流程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对症处理。如对于出现呼吸紊乱者,予以吸氧;针对出现脑疝者,及时予以脱水剂,以控制颅内压。③接诊:医院急诊科人员在接诊后,在10min内完成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医生抢救患者的同时,护理人员快速将患者的相关标本送检,在20min内完成心电图、CT等各项检查。在必要情况下,与专科医生进行联合会诊,以制定出更理想的治疗方案。④转运护理:针对具备溶栓条件者,将其送入溶栓绿色通道,在1h内完成溶栓治疗;针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检查及准备时间控制在30min内,留置专用的耐高压留置针,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治疗准备。严格按照规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转运,开启急救绿色通道,由专科医生、护士护送患者到手术室进行治疗,转运期间,注意确保患者的头部平稳并偏向一侧,将呕吐物进行及时清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②使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测量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救3d后的血氧饱和度;同时评估两组的GCS评分,共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③统计两组的致残率、死亡率。④评估两组中存活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Barthel指数(BI)共有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差。⑤两组存活患者在出院前填写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从抢救护理流程、操作技能、护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百分制,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则为基本满意,7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_x±s)、[n(%)]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详见表1。

2.2血氧饱和度、GCS评分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急救后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明显,且均比入院时数据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致残率、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显著更低(P0.05)。详见表3。

2.4NIHSS评分、Barthel评分

两组存活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进行比较区别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同入院时相比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4。

2.5满意度

观察组存活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详见表5。3讨论临床相关研究[2-3]数据显示,急性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在6h内,因此急诊急救为此类患者争取更宝贵的抢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常规护理流程存在流程冗杂等问题,会导致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故临床应对急诊急救流程进行优化,以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急诊科是医院内专门用于院前急救和抢救的重要科室,对于后续治疗的展开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急诊科结合循证依据、临床经验等对急诊患者的救治路径进行完善和固定,一方面能够避免护理人员盲目工作,减少护理环节遗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各科室协作能力,促使流程无缝隙连接,减少交接时间[4]。另外本次实施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救流程进行的简化,并对各个环节的护理用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能够避免等待,促使救治时间缩短,另外对每个护理细节进行了规范,可防止护理措施重复性,促使护理细节质量提升。对急诊快捷护理流程进行反复测试、修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提高急救流程的简洁性、完整性、科学性。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同常规护理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