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急性脑卒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脑卒急诊护理流程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予以常规护理流程,观察组44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将两组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血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致残率、死亡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急救后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以及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Barthel评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实施能够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时间,有助于抢救效果以及预后效果的提高,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神经功能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且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而出现发病率不断增长情况,不仅会损伤患者的局部脑神经功能,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死亡[1]。近年来本院一直在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改善,旨在缩短急救时间以及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故将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并以常规护理流程为对照,具体内容见正文阐述。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急诊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卒中,病情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中关于急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②临床检查显示患者无其他重要脏器功能病变;③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comascale,GCS)在3-8分之间。排除标准:①存在颅脑外伤、脑部恶性肿瘤的患者;②存在难以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③近期使用过皮质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的患者;④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n=44):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2~77岁,年龄平均值(63.52±5.1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h,平均时间为(3.05±0.98)h。疾病类型:脑梗死17例,脑实质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观察组(n=44):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4~79岁,年龄平均值(63.63±5.2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6h,平均时间为(3.11±1.02)h。疾病类型:脑梗死18例,脑实质出血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流程。在接诊后,急诊科医护人员快速赶往现场,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病情快速评估并进行抢救;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为其挂号,并根据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诊。诊断后,对其生命体征、意识、呼吸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和予以吸氧,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者在确诊后及时转到对应科室进行治疗。观察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1)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制定:急救中心主任、医生和护士长按照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设计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并根据专家建议、信息反馈对流程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得到实用性、科学性均较高的急诊流程。(2)强化培训: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前,先开展相关讲座并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学习,将有关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资料发放到护士手中,由行政管理部门、神经内科医生、急救中心主任以及护士长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知识以及急救技巧等方面培训,同时借助视频教育、情景模拟训练等方式提高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在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活动。(3)具体实施方法:①出诊: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急救药品、器械进行检查,确保物品齐全、有效。在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并通知医院相应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接诊准备工作。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开放静脉通道,予以吸氧。在救护车达到医院前的5min对相关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反复确认。②抢救护理:在为患者进行现场抢救时,护理人员应团结协作并严格按照抢救流程进行操作,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进行对症处理。如对于出现呼吸紊乱者,予以吸氧;针对出现脑疝者,及时予以脱水剂,以控制颅内压。③接诊:医院急诊科人员在接诊后,在10min内完成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估,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在医生抢救患者的同时,护理人员快速将患者的相关标本送检,在20min内完成心电图、CT等各项检查。在必要情况下,与专科医生进行联合会诊,以制定出更理想的治疗方案。④转运护理:针对具备溶栓条件者,将其送入溶栓绿色通道,在1h内完成溶栓治疗;针对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术前检查及准备时间控制在30min内,留置专用的耐高压留置针,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治疗准备。严格按照规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转运,开启急救绿色通道,由专科医生、护士护送患者到手术室进行治疗,转运期间,注意确保患者的头部平稳并偏向一侧,将呕吐物进行及时清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②使用指套式光电传感器测量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救3d后的血氧饱和度;同时评估两组的GCS评分,共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15分表示意识清楚;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③统计两组的致残率、死亡率。④评估两组中存活患者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总分为42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Barthel指数(BI)共有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自理能力越差。⑤两组存活患者在出院前填写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从抢救护理流程、操作技能、护理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百分制,其中≥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则为基本满意,<75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将临床资料录入到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_x±s)、[n(%)]的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接诊至确诊时间、确诊至转入科室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详见表1。

2.2血氧饱和度、GCS评分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急救后的血氧饱和度、GC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明显,且均比入院时数据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致残率、死亡率

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同对照组进行比较显著更低(P<0.05)。详见表3。

2.4NIHSS评分、Barthel评分

两组存活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进行比较区别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Barthel评分同入院时相比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Barthel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4。

2.5满意度

观察组存活患者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数据进行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详见表5。3讨论临床相关研究[2-3]数据显示,急性脑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在6h内,因此急诊急救为此类患者争取更宝贵的抢救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常规护理流程存在流程冗杂等问题,会导致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被耽误,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故临床应对急诊急救流程进行优化,以为患者的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急诊科是医院内专门用于院前急救和抢救的重要科室,对于后续治疗的展开十分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急诊科结合循证依据、临床经验等对急诊患者的救治路径进行完善和固定,一方面能够避免护理人员盲目工作,减少护理环节遗漏,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各科室协作能力,促使流程无缝隙连接,减少交接时间[4]。另外本次实施的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救流程进行的简化,并对各个环节的护理用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能够避免等待,促使救治时间缩短,另外对每个护理细节进行了规范,可防止护理措施重复性,促使护理细节质量提升。对急诊快捷护理流程进行反复测试、修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提高急救流程的简洁性、完整性、科学性。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同常规护理见表2。

3讨论

白血病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等特点,该病症多由RNA病毒、化学物质、遗传等因素诱发而成,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可见不同程度的出血、感染、贫血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侵害[4]。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症主要依赖于化疗,但经过系统化疗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情况,患者机体内的血小板、白细胞水平等显著降低,增加了患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性,影响预后[5]。因此,如何有效防治及降低骨髓抑制期间白血病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既往,临床上针对骨髓抑制期患者多采用基础护理,虽能降低及控制骨髓抑制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效果达不到理想预期。而综合护理干预是结合患者护理需求及病情程度而制定的个性化干预,更具针对性。该种护理模式从患者的心理、睡眠、日常生活、并发症防治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干预,注重家庭的力量,可以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治疗配合度[6]。同时针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预见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动态、神志变化、病情变化,便于临床医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可降低感染、出血的发生情况,并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患者预后改善[7]。此外,相较基础护理,综合护理干预更加的细致化、规范化、严谨化,对患者的监管的力度也更加有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本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白血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骨髓抑制期间的感染、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感染、出血发生的风险性,促进患者病情转归。

参考文献

[1]钟晓娜,李丹.综合护理干预在甲氨蝶呤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毒的血液透析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48(8):759-761.

[2]杨书环.优质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负面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3):174-178.

[3]王蔚文.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89-300.

[4]沈佳艺,俞群,许莉莉.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在预防小儿急性白血病PICC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6):986-988.

[5]王香红,王萍,李洪辛,等.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白血病骨髓抑制期口腔感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1):90-92.

[6]冯少兰,郑敏琪,叶思华.综合护理干预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106-108.

[7]张静,解元福.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护理效果、心理情绪、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8,25(22):2986-2989.

作者:李芳 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