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精选(九篇)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

第1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汉密尔顿焦虑表;急性左心衰竭;焦虑障碍;临床;心血管硬化

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作为现阶段心内科常见几种急危重症,不仅发病急,造成患者痛苦难耐,更易使得患者心理出现焦虑障碍。再加上发病率较高,这些都加大了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难度。本文结合我院近段时间所接收的50例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患者资料,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这段期间内,我院接收的50例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焦 虑患者,依据标准将其划分成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共有35例,而女性患者共有15例。观察组患者其年龄均在59―79岁内,平均年龄为68.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在59―76岁内,平均年龄为69.6岁。两组病患资料并无明显性差异。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对该组病患选择常规性治疗,并辅助以抗焦虑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而在药物治疗方面则选择使用小剂量三环类药物,其中12.5―25mg多虑平,每天服用1次;重建认知行为则依据相应梅肯鲍姆过程来分三个阶段实施:(1)观察:该过程首先要做的即是让患者学会如何有效观察自己的行为。(2)开始内部对话:对于早期求助者来说,医护人员的接触使其学会开始注意并适应他们所作出的不良行为,同时也开始看到所存在的种种不同适应行为。(3)学习新技能:这过程又被称作矫正过程,其目的是教授病患一些行之有效,又切实可用的应对技能。确保每次谈话时间都维持在30分钟以内。而对照组患者则选用常规心内科方法进行治疗。

1.3评定焦虑障碍

在患者治疗前、后1周至2周时间内,选择使用汉密尔顿焦虑表进行相应评定,其中HAMA全部项目均选择0―4分的5级评分法进行评定。其各级标准为:4分:极重;3分:重;2分:中等;1分:轻;0分:无症状。

2 结果

观察组25例病患通过治疗,其焦虑障碍好转率达到59.7%。而对照组患者自身焦虑情绪并无明显缓解。依据表1、表2,结合汉密尔顿焦虑表判定评分,其治疗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当前,国美对于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焦虑障碍所作出报道并不多,且结果也不统一。而在国外相关报道中,因冠心病并左心衰所造成患者产生的焦虑障碍要占全部患者的80%,其中56%患者患有轻度抑郁。总的来说,急性左心衰伴心血管硬化患者所伴有的焦虑障碍,其发病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中部分病患表现为行为或躯体方面症状,像紧张、乏力、害怕、失眠、食欲减退、活动迟钝等等。而这种情况因常常被忽略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进而影响了最终治疗效果。患者大脑颞以及额叶功能下降易导致发生焦虑障碍,而这种焦虑情绪若在患者自主神经不稳情况下时,极易引发患者冠状动脉异常动力以及动脉痉挛等问题,从而使其心肌缺血不断加重,心功能日益下降,心衰加重。另外,焦虑可使得患者交感神经张力不断增高、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患者血压升高之后使得其心脏负荷不断增加,从而加重心衰。所以在治疗期间,心内科医生及时识别并采取治疗措施对于治疗和解决患者焦虑障碍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理想的抗焦虑药物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焦虑,而且经过一段抗焦虑治疗之后可使得患者心率特性明显提高,并增强其自主神经稳定性,从而最终减少和降低患者因心率失常而发生的猝死现象。三环类药物中,多虑平抗焦虑效果以及抗抑郁效果相对较好,使用时应控制在小剂量12.5―25mg,每天1次。再辅助以心理认知治疗,对治疗患者焦虑障碍有着突出疗效。所谓认知治疗则是帮助患者改变以往不切实际的信念,来做出一些假设或自动化思维。但因这些都会对患者自身情绪以及生活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所以采取认知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患者找出自身不合理的信念,并积极与其对抗。简单说即采取更为实效的行动以及想法来平衡患者情绪。另外通过教导患者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自身畏惧情绪魄力以及一些过度关切身体症状。但需注意,其治疗期限应控制每日1次,时间维持30分钟以内。

参考文献:

[1] 嵇霆,朱晋鸣,李岩. 急性左心衰102例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第2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31-02

疾病焦虑感是指患者由于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而缺乏疾病相关事物的能力。疾病焦虑感可影响患者疗效、预后和治疗依从性。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由于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患者常常不能理解,解释所面临的情况,内心充满焦虑感。我们对ACS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焦虑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焦虑因素分析

1.1对疾病的否认。患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ACS的诊断,最初几乎都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患病现实,往往会主动思考患病原因,其反思的过程是对诊断的求证过程。例如:以前身体真的像牛一样,平时血压、血脂都不高,连感冒都没有……我这么年轻,怎么会呢?

1.2对监护的不适应。面对封闭陌生的监护室环境,病情严重需要严格卧床,ACS患者在进入CCU后会感到难以适应。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在面对其他患者的抢救和死亡时,患者的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

1.3对责任的担心。患者患病后会立刻想到对家人的责任,为不能履行责任而感到惋惜和愧疚,尤其是中年患者,想到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生病了就像大树倒了一样。

1.4存在不确定感。患者对治疗及疾病的预后表现出不确定感,对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对介入手术的先进性和手术成功率的焦虑及预后的担忧有关,害怕手术失败。对已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会担心支架术装好后的恢复情况。

2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由心内科工作满5年的护士或护师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从CCU到心内科病房,再到院外随访。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收住在CCU的必要性及不能探视、陪护的原因,介绍持续心电监测、注射器泵使用的目的及必要性,讲解各种检查、化验的目的,目前治疗的信息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知识,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除其疑虑。保证患者充足睡眠,讲解饮食、饮酒、吸烟与疾病的关系,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重的重要性。病情监测指导。出现不适应随时就诊,教会患者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措施。告知患者硝酸甘油的使用及保存方法,嘱出院1个月、3个月、6个月到门诊随访,强调正确信念。如发现病人有不良的认识,或对疾病有不利的应对方式时,及时予以纠正、指导、安慰、鼓励、帮助,引导、帮助病人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社会问题。熟悉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

2.2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及胸闷、胸痛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并记录,准备好急救的药物及物品。

2.3随访。在患者出院后,给予电话随访。出院1个月内门诊随访,ACS是患病突然,这些患者的焦虑主要来源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不能预测疾病经过、预后和治疗。随访护士在患者电话随访时,给予信息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治疗护理依从性。护士针对其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决,并做出评价。

第3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焦虑;抑郁;认知行为干预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50-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其发病率约占冠心病的30%~40% 。近年来,急性冠脉综合征后情绪焦虑和抑郁成为“双心医学”研究与关注的焦点。Strik等[1]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对318例ACS患者随访3.4年,结果提示焦虑和抑郁均显著影响ACS的预后,增加了ACS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临床上常常忽略了对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早期识别及诊断,尤其是出院后的干预治疗。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通过对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100例ACS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并通过自身对照的方法评定认知行为干预对这一人群的治疗效果,有效地缓解了ACS后焦虑抑郁情绪状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ACS患者均来自于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ACS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按照ACS诊断标准而确诊。入组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51~80(66.4±9.1)岁。其中AMI 80例,UA20例。

1.2研究调查方法:采用患者自评与工作人员测评调查法。本调查经上海市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发放调查问卷,使用综合医院情绪测量表(Hospital anxiety depression scale, HADS)[2]. HADS包括焦虑情绪测量表(HADS-a)和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d)两个亚量表,各包含7个条目,均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此表由患者本人填写。HADS-a6为焦虑障碍,HADS-d7为抑郁障碍, HADS-a+HADS-d= HADS-t15为焦虑抑郁障碍。

1.3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对于入院后1周内的ACS患者进行首次HADS测定,测评结果提示焦虑抑郁障碍的100例患者入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主要包括:①纠正患者对躯体疾病的错误认知,并及时树立正确认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醒患者不仅要关注心脏疾患,更要关注心理健康;③患者出院后,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并成立“双心”会员俱乐部,首先由心内科医生讲解出院后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学习情绪异常时的应对方法;然后请一些患者谈ACS后自身情绪变化以及应对措施,与会的心身科医生进行点评;最后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饮食习惯,戒烟),适量运动,深呼吸等。④出院后每2周进行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计划完成情况,干预3个月后再次进行HADS测评。

1.4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表均进行双人两次录入数据和二次校验。使用SPSS 13.0系统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两样本均数差别的t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患者HADa及HADd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干预前后患者HADS评分比较(n=100)干预前干预后t值PHADS-a6.62±3.114.61±1.343.4160.002HADS-d8.69±1.574.95±1.229.692

2.2临床疗效:干预后,入组的ACS后焦虑抑郁患者原有症状基本消失,认可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并愿意积极配合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治疗,其中5例提示无效,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干预。

3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心血管急症,可以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发病率及死亡率高。在急性冠脉综

合征病程发展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马文林等[3]对549例ACS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时点现患率56.0%,抑郁障碍时点现患率47.3%,焦虑合并抑郁障碍时点现患率36.8%,该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近年来发现,心理因素与ACS预后密切相关,在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愤怒激动等心理应激条件下,可以促发持久而强烈的冠脉痉挛,促使冠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进一步阻塞冠脉,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演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因此,对于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应该进行早发现,早干预,这将有利于改善ACS患者预后。

认识行为治疗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这组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行为治疗技术,具有积极、指导性、整体性和时间短等特点。通过对ACS后焦虑抑郁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治疗,及时纠正并指导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消除不良行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HADS测评,结果显示,其焦虑、抑郁亚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

目前国内关于ACS后焦虑抑郁情绪的识别率及诊断率较低,而对于ACS人群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干预研究更是缺乏足够的关注;Huffman等[4]报道在ACS病程中,焦虑患者在惊恐发作时激活蓝斑核脑区,该区具有丰富的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交感神经张力亢进,儿茶酚胺过多释放,促发冠脉痉挛,进一步导致ACS发生,使得心源性猝死的几率增加4倍。Dunn SL等[5]对525例ACS后焦虑抑郁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改善了ACS患者早期康复阶段的预后,降低了心血管事件以及猝死率的发生。而本研究通过及时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深化其自我认识,采取鼓励支持的方式帮助患者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在随访过程中,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来保证该治疗的持续性,从而有效地缓解ACS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本研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对ACS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进行有效干预,这可以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知,让患者保持自身的价值感,并让其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双心医学”模式既是人性化,又是理性化的治疗模式,通过本研究,我们把“双心医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成为真正的临床“双心”医生,对于临床上ACS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做到早识别、早诊断,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彻底缓解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真正使患者得到身心同治,真正体现了疾病诊治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Strik JJ. Denollet J, Lousberg R. et al. Compar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predictors of cardiac events and increased health comsump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 2008,42(10):1808-1810

[2]季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 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34

[3]马文林,李美婧,张俊蒙,等.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焦虑抑郁时点现患率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96

第4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心血管病患者,您焦虑吗

焦虑的原因除了婚恋失败、亲人病故、心理受挫折、工作压力太大等生活事件应激之外,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癌症、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的比例很高。

心血管疾病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疾病,而且二者相互影响和并存。一方面心血管疾病能引起焦虑,如冠心病患者经常有胸闷胸痛症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会导致头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律失常患者有心慌等不适,都会令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焦虑能引起并加重心血管疾病,如长期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2倍,发生中风、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焦虑会增加急性心梗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焦虑症容易被当做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治。在心内科门诊中,经常有患者主诉胸闷、胸痛、心慌、乏力等症状,其中有很多经过检查以后并未发现他们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轻微的疾病但与症状的程度不符。这些患者其实是存在焦虑状态而没有被意识到,有时也会被误诊,得不到相应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的治疗

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常常有焦虑并存,而且加重原有疾病,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也要注重焦虑症的识别和治疗。除了原有疾病,焦虑的患者常伴有疲劳、失眠、胸闷、气急等,所描述的症状严重程度往往与原有疾病的实际病情不符。

焦虑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自我及时强化法。鼓励患者坚持正常活动、定计划留有余地、及时肯定自己、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尽量缓解患者的消极言谈。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社会帮助、压力管理等,从而缓解其焦虑状态,减轻其孤独无助感,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治疗焦虑的常用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能有效治疗焦虑。但这类药物价格偏高、起效较慢,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而中药对焦虑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及优势。乌灵胶囊是国家一类新药,从珍稀药用真菌中分离获得菌种,主要成分有乌灵菌粉,内含腺苷、多糖、箔醇类及19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利尿、补心神、治失眠等药用价值。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焦虑的疗效与西药相当,而且起效快、副作用小、无药物依赖性、价格适中,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严重焦虑症患者,可以遵医嘱同时服用西药和乌灵胶囊。

第5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患者家属 焦虑 抑郁 Logistic回归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也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及康复的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心血管病患者多伴焦虑或抑郁情绪,这些继发性情绪障碍常会加重躯体症状,甚至影响患者的疾病过程及转归[3],而患者的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状态也会对患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关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状态的情况调查尚未见报道。作者对120例冠脉综合征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症状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本院综合内科三区住院的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选取其一级亲属120例作为调查对象。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病情严重不配合检查者。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ISFC)及WHO临床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患者住院次数,患者家属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关系类型以及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2)采用HAD量表[4]:HAD量表是一种自评量表,共14项,其中焦虑分表(HAD-A)7项,抑郁分表(HAD-D)7项。让患者仔细阅读,将其中最符合1个月以来情绪变化答案的填写,由医生进行HAD-A、HAD-D的分值统计。HAD-A、HAD-D分值0~7分代表正常,≥8分分别代表存在焦虑或抑郁。测试者均为经过统一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级别的护理人员,统一指导语。对文化程度较低者,由评定者逐条进行讲解,让其做出独立评定[5]。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被试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住院次数、家庭收入、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关系类型等资料作为自变量,将患者的家属是否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中的非限制性Logistic回归,首先选取单个因素与心理异常之间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然后采用逐步剔除法进行多因素回归,最后得出相关方程。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家属120例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19~70岁,平均(39.58±10.45)岁;患者住院次数1~5次,平均(3.75±1.25)次。大学及以上学历52例、高中文化31例、初中文化22例、小学及以下学历15例,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3%、26%、18%和13%。患者配偶51例、患者父母39例、患者兄弟姐妹16例、患者的子女14例,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3%、33%、13%和11%。家庭月收入≥3000元者38例、3000~2000元者42例、2000~1000元者32例、≤1000元者8例,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2%、35%、27%和6%。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服药维持、常见副反应、患者的预后等知识很了解的为11例,基本了解的23例,了解一点的54例,一无所知的32例,所占比重分别为:9%、19%、45%和27%。其中有焦虑症状的家属(HAD-A评分≥8分)86例,出现抑郁症状的家属(HAD-D评分≥8分)75例,两者同时出现的68例。

转贴于

2.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将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68例作为研究组,将未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27例作为对照组,将其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年龄、住院次数、家庭收入,以及患者家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其是否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显示患者家属有焦虑症状占72%,出现抑郁症状的家属占63%,两者同时出现占57%。当得知亲人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消息,对家属是一个不良的心理刺激,同时由于家属与患者接触最多,其身心负担沉重加上患者的不适与不良心情均会对其家属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最常出现抑郁、焦虑、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家属的焦虑、抑郁心理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很容易影响患者,同时也影响其社会支持力度,最终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因此,应重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家属的身心护理,找出其焦虑的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以减轻家属的焦虑抑郁心理。

由于冠心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多数患者需要长时间的药物维持,部分病情严重患者甚至已丧失劳动力,其医疗费用很多是由家属承担的。患者如能接受先进的介入治疗则可改善预后,而介入治疗需要更昂贵的费用。诸多因素中,以家庭收入水平对于患者家属的影响最大。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比较凶险,容易发生意外。有的家属对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存在疑虑,有的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损害估计过度,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焦虑抑郁症状的出现。有些家属十分关心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渴求了解目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现状;有些家属担心患者能否重返社会;有些家属担心药物副反应。由于患者家属缺乏该病的知识,所以导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如果能够帮助患者家属增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认知,则可减轻家属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对患者的治疗与照料水平,这也说明医生以及社会对于民众普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知识的力度亟待加强。

由于患者家属的年龄越大,患者出现复发的几率越大,所以患者家属年龄的影响一部分效应体现在复发上,这也就是在预测方程中没有纳入年龄的原因。由于患者复发,致使患者和家属对于患者痊愈的信心受挫,复发患者家属对患者反复发作造成的不良后果体会较深,对疾病根治缺乏信心,对患者的未来充满担忧,他们绝大多数都非常担心患者会反复发病、会发生意外、会影响事业、婚姻和家庭生活。正是家属的担忧导致自身心理状态的改变,所以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几率就会明显增加。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预测患者家属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本身就是一种概率模型,也就是说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家属不一定就会出现症状,但出现症状的概率要高于没有这些因素的患者家属。另外,本研究仅从引起患者家属焦虑抑郁的外部因素入手,而尚未研究患者家属的内部因素诸如性格、应对方式等,拟在今后的研究中陆续开展。

总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需要医护人员以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力度,唤起社会各界对于精神疾病的关注程度,为早日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心理行为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增):493.

2 张存琪.关于老年心血管病人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2):120.

3 张立民,何海英.老年冠心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研究.浙江临床医学,2001,3(2):83.

第6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并甜梦胶囊在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A组为单纯早期心理干预组,B组为早期心理干预并口服路优泰组,C组为早期心理干预并口服甜梦胶囊组。3组均在入院当天、入院后7天,14天后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结果:3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尤其C组明显优于A、B两组。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及甜梦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抑郁 心理干预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抑郁 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2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23

大量的临床观察已经证明,脑梗死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状态,其发生率可高达23%~51.9%[1,2],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同时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并甜梦胶囊口服观察患者的抑郁情况。现报告如下。

大量的临床观察已经证明,脑梗死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抑郁症状,还可以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状态,其发生率可高达23%~51.9%[1,2],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同时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并甜梦胶囊口服观察患者的抑郁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82岁,平均64.7岁;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1~80岁,平均63.5岁;C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6~79岁,平均62.9岁。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10月收治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82岁,平均64.7岁;B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1~80岁,平均63.5岁;C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6~79岁,平均62.9岁。

入院标准:入院时间3~48小时;意识清楚;无失语症状,能理解沟通;住院时间在>14天。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脑CT或者MRI证实,并且在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入院标准:入院时间3~48小时;意识清楚;无失语症状,能理解沟通;住院时间在>14天。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脑CT或者MRI证实,并且在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

研究方法:A组为单纯早期心理干预组,B组为早期心理干预并口服路优泰组,C组为早期心理干预并口服甜梦胶囊组。各组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在治疗后1周及2周再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3组患者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由医师心理指导,主要采用综合性心理治疗。①集体心理治疗:对患者宣讲脑梗死及抑郁障碍知识及防治措施,使患者正确理解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同时就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异同,让患者结合自身情况订出自己的康复打算。治疗每周1次,每次30分钟。②个体心理治疗:主要采取精神支持疗法,包括耐心聆听,解释指导,鼓励保证、暗示、预防性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和评价患者及家庭有关情况,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帮助消除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指导控制良好情绪。治疗每周2次,每次20分钟。B组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给予路优泰300mg,日3次口服。C组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给予甜梦胶囊3粒,日2次口服。3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均为2周。于治疗当天和治疗后1周及2周给每位患者行HAMD评分。

研究方法:A组为单纯早期心理干预组,B组为早期心理干预并口服路优泰组,C组为早期心理干预并口服甜梦胶囊组。各组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在治疗后1周及2周再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3组患者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同时由医师心理指导,主要采用综合性心理治疗。①集体心理治疗:对患者宣讲脑梗死及抑郁障碍知识及防治措施,使患者正确理解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同时就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和分析有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异同,让患者结合自身情况订出自己的康复打算。治疗每周1次,每次30分钟。②个体心理治疗:主要采取精神支持疗法,包括耐心聆听,解释指导,鼓励保证、暗示、预防性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和评价患者及家庭有关情况,根据患者性格特点,帮助消除心理社会紧张刺激,指导控制良好情绪。治疗每周2次,每次20分钟。B组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给予路优泰300mg,日3次口服。C组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给予甜梦胶囊3粒,日2次口服。3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均为2周。于治疗当天和治疗后1周及2周给每位患者行HAMD评分。

统计学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学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结 果

3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尤其是A组与B组前7天治疗效果差异不大,而2周后B组效果明显,C组在7天就表现比A组及B组效果明显,2周后效果较B组效果相差不多。睡眠障碍情况,C组在1周内有明显好转,而B组在2周后才明显好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尤其是A组与B组前7天治疗效果差异不大,而2周后B组效果明显,C组在7天就表现比A组及B组效果明显,2周后效果较B组效果相差不多。睡眠障碍情况,C组在1周内有明显好转,而B组在2周后才明显好转,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表2。

讨 论

讨 论

国内多家医院在神经科病房成立了心理护理的专业人员,但是患者的这种焦虑抑郁状态不是单纯的给予心理干预就能完全解决的,大多数患者还伴有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康复,所以早期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脑血管病的康复及防止脑血管病的进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甜梦胶囊是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刺五加、淫羊藿、枸杞子、熟地黄、黄花、山楂等,具有镇静中枢、补肾健脑、调节脑功能,抗抑郁、抗疲劳、抗焦虑等作用。早期选用心理干预合并甜梦胶囊口服来干预急性脑梗死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及睡眠障碍,发现大大减少脑梗死病情的进展,以及康复时间缩短,所以这种治疗不仅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躯体症状的改善与恢复,在脑梗死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国内多家医院在神经科病房成立了心理护理的专业人员,但是患者的这种焦虑抑郁状态不是单纯的给予心理干预就能完全解决的,大多数患者还伴有睡眠障碍,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康复,所以早期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脑血管病的康复及防止脑血管病的进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甜梦胶囊是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刺五加、淫羊藿、枸杞子、熟地黄、黄花、山楂等,具有镇静中枢、补肾健脑、调节脑功能,抗抑郁、抗疲劳、抗焦虑等作用。早期选用心理干预合并甜梦胶囊口服来干预急性脑梗死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及睡眠障碍,发现大大减少脑梗死病情的进展,以及康复时间缩短,所以这种治疗不仅能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更有利于躯体症状的改善与恢复,在脑梗死整个治疗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艳,于华锋.脑梗死后抑郁与梗死部位的关系及治疗[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25-26.

1 刘艳,于华锋.脑梗死后抑郁与梗死部位的关系及治疗[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25-26.

2 沈丽萍,徐桂红,钟月桂,等.脑梗塞患者抑郁状况相关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10):12-29.

第7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所谓惊恐障碍,是指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

惊恐发作有四个特点

1 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

2 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并常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濒死恐惧,或失控感等痛苦体验。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其实,惊恐发作是一种在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以及心内科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往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突然出现的惊悸、恐惧和紧张不安。常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急促、咽部梗阻、头昏、站立不稳、颤抖等症状。由于有这一系列令人恐惧的感觉,病人常常自己认为“患心脏病了”、“要发疯了”、“要昏倒了”。尽管这种惊恐发作通常只有15~30分钟左右,但病人的惊悸、恐怖、痛苦到了极点。即使到了医院,经过医学检查,证明并无心脏病,但病人对这种发作仍然心有余悸。

对于惊恐发作的治疗,宜先用药物控制症状,继而通过心理治疗,尤其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来改善患者对惊恐发作的期待性焦虑,最后进一步分析焦虑背后的心理冲突,设法找到并解开心结,以彻底铲除惊恐发作的根源。

药物治疗

抗焦虑药苯二氮类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常用隹静安定0.4毫克,在惊恐发作时即刻服用效果较好。

抗抑郁药鉴于焦虑症病人近90%伴有抑郁症状,且抑郁的存在使焦虑症状加重。抗抑郁药兼有抗焦虑作用,因而,惊恐发作病人选择抗抑郁药非常必要,尤其是对病程较长者。通常选择兼有抗抑郁作用且副作用小的新型抗抑郁药,如百忧解、赛乐特。

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医生通过耐心倾听、解释、支持和保证等治疗手段,可暂时稳定和缓解惊恐发作的症状。

首先,必须让患者了解惊恐发作的性质。由于惊恐发作的症状都起源于心理冲突,它是一种功能性疾患,不会造成精神残疾,更不会因心跳快而致人于死地。因此在用药物治疗、解除症状的同时,还需接受心理治疗。其次,还必须让患者懂得,如果对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过分注意,不但于事无补,反会使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患者带着症状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不要过分注意自己身上的症状。尽可能不要在家里休息,不要白天躺在床上或坐在沙发上空想,而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即使在家里,也要尽可能从事家务劳动和娱乐活动,转移对焦虑的注意,以打破惊恐发作的恶性循环。

第8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在你面临一次重要的考试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都会感到焦虑。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焦虑是有进化意义的。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焦虑障碍,这种有进化意义的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付、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虑障碍,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着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

在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分类系统中,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怖症、社会焦虑障碍、强迫症、单纯恐怖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均归属为焦虑障碍,表明了该症的普遍性和现实性,患焦虑障碍者被称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病理性焦虑使人陷于长期高度不愉快之中,模糊的恐惧感,莫名的紧张和担忧;以及全身不适征象,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出汗、胃肠不适、周身肌肉酸麻胀痛、头与呼吸有紧压感等;运动性不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使人处在欲生不能、欲死不得的状态。很多“更年期综合征”病人,实际上就是焦虑障碍。许多患者因此症,多次被送至医院紧急抢救或专家会诊,进行各种先进仪器检查,却找不到病症所在,诊断不明,病人身心倍受痛苦。由于焦虑障碍是一种长期性负性情绪障碍,可招致多种躯体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胃肠疾病,甚至癌症,这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重大威胁,从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焦虑障碍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用以改变患者的认知,帮助患者领悟他们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

第9篇: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

目的:针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治疗的特殊性,为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现探讨对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医院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58例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有患者29例,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对于两组患者都用SAS和SDS对患者在放化疗治疗前、后进行焦虑自测以及抑郁自测,并对两组患者放化疗治疗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对两组患者在放化疗前、后的焦虑及抑郁得分以及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用模式的护理,实验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为100%,而对照组患者为80%,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增加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增加患者的自信心,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人性化护理;满意度

白血病(leukemia)为患者的造血系统出现故障的一种恶性疾病[1],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出现恶性增生以及非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浸润.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属于白血病中的一种.其主要病变部位为患者的骨髓、淋巴结、脾、肝等等,并且浸入患者体内的其他各脏器组织而引起一系列表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其发病的高峰年龄在3~4岁,且男孩的发病率比女孩略高.ALL在临床上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进行综合治疗,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主要有呕吐、恶心、口腔溃疡、高尿酸血症、腹泻以及高钾血症等[2],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采用一定的护理方式可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由于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白血病患者对化疗的治疗存在顾忌或恐惧的心理,不能一直坚持采用化疗治疗,最后因骨髓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而出现急性复发导致有生命危险.因此深入的了解化疗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并减轻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意义重大.现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医院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58例患者的护理模式为例进行研究,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来医院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58例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命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有患者29例,在对照组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43岁,最小年龄为8岁,平均年龄为25岁.在实验组的2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45岁,最小年龄为4岁,平均年龄为28岁.所有患者已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本次研究都知晓,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病程等的比较,没有差异性,P值>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之间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的方式进行常规护理,即每位患者在住院期间均会配备相对应的责任护士,每位患者的责任护士都会严格按疾病的护理程序和标准对相对应的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嘱进行相对应级别的护理,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并按时进行病房的巡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还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对于每位住院的患者医护人员都必须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认识到进行住院系统治疗的必要性,同时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都必须一一向患者说明,让患者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尤其是对于感染,感染是引起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白血病患者因其免疫功能降低,在治疗中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主要会产生对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对于患者要采取保护性的隔离,保持患者病室环境的清洁,空气的流通,每天进行一定的紫外光照射,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护理时要以患者为中心,事事都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要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患者的住院期间要时刻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在交流时语言亲切、保持微笑,消除患者的紧张、陌生感.对于患者的生活、饮食都采用人性化护理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反应所带来的痛苦表示理解.

1.3观察指标对于两组患者都用SAS和SDS对患者在放化疗治疗前、后进行焦虑自测以及抑郁自测,并对两组患者放化疗治疗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评分,具体如此啊:SDS的评定标准[3]:53分以下表示患者没有抑郁心理;53-62分之间表示患者为轻度抑郁;63-72分之间表示患者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表示患者为重度抑郁.SAS的评定标准[4]:50分以下表示患者没有焦虑心理;50-59分表示患者为轻度焦虑;60-69分表示患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表示患者为重度抑郁.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分:在70分以下表示为不满意;70-79分表示为基本满意;80-89分表示为满意;在90分以上表示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表明两组之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的自测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其焦虑、抑郁的自测结果之间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采用不同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的自测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见下表1,表2.

2.2两组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对比情况实验组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为100%,而对照组患者为79.31%,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白血病为患者的造血系统出现异常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是患者的造血组织中某一血细胞的过度增生,并浸润到患者的其他各组织器官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根据所增生的白细胞种类,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5-6],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主要是以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及时、合理的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化疗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从经济以及身体上都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且患者在化疗治疗的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如感染、脱发、呕吐等.人性化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7],一切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对患者进行心理、用药指导、感染预防等一系列的护理.在患者的住院期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增加患者的归属感,尽量消除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心理,向患者详细说明化疗治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急性白血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8].采用人性化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感染率以及死亡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实验组患者的SAS和SDS得分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实验组患者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的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5):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