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脑卒中护理现状精选(九篇)

脑卒中护理现状

第1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困难;康复;护理干预;综述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58-03

吞咽功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生率高达29%~60.4%[1]。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晰。卒中后吞咽影响到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心理、肢体、语言功能的康复,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住院费用的增加,还可以导致食物误吸入食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危及生命[2]。吞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综合护理干预,对于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信心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PSD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吞咽障碍的评估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所有脑卒中患者在给予饮食前均应确定有无吞咽困难或误吸的危险。吞咽功能应由经适当培训的医护专业人员,在入院24h内用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进行评估[3]。

对于吞咽障碍的评估可以依赖临床医生在床旁进行的体格检查或饮水实验进行,也可使用某种量表,或者是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1.1 临床吞咽障碍筛选方法

此种方法比较简单,安全。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采集,包括用药史,吞咽困难发生的频度,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吞咽相关的体格检查需要医师首先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和合作状态,并评估言语、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口舌以及面部肌肉的运动、力量和控制力等。

1.2 洼田饮水实验

由日本的洼田俊夫提出[4-6],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评估方

法,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一次饮30mL温开水,观察全部饮完的时间和过程。一般分5级。I级:5秒内一饮而尽,无呛咳;Ⅱ级:饮水超过外秒或分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Ⅲ级:分1~2次喝完,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Ⅴ级:呛咳多次,不能将水全部喝完。

1.3 才藤氏反复唾液吞咽实验[7]

由日本才藤教授提出的观察患者随意性吞咽反射的简易评估方法,被检查者采用坐姿,检查者将手指放于患者喉结及舌骨处,让其尽量快速反复吞咽,观察30秒内的吞咽次数和活动度,30秒内少于3次即可认为吞咽困难。

1.4 X线检查

19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的改良吞钡实验也称为电视透视检查。它是透视仪连接在一个视频贮片记录仪或播放仪上。观察患者吞咽含钡剂或碘水的液体、浓汤、固体等不同黏稠度的食物的情况。要求患者分别采取垂直坐位,30°和60°半坐位,观察口咽传送食物的速度和食物误吸的量,能够反映出吞咽困难与患者和食物形态的关系[8]。改良的吞钡实验能够在播放仪上直观地显示吞咽的完整过程,并将其记录下来以供医师进行详细的分析,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吞咽障碍的金标准。

1.5 内镜评估

患者取坐位,不适用表面麻醉剂的情况下将内窥镜经一侧鼻腔进入口咽部,先检查舌基、咽部及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然后让患者食用经美蓝染色的液体、浓汤及固体等不同形态的食团,观察咽时相吞咽活动的速度,记录会厌和梨状隐窝是否存在溢出物,记录误咽情况,从而确定最初的摄食情况[8]。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干预

杨[9]运用达标理论强调护患双方共同参与护理过程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实现既定的健康目标。并指出护士应当评估患者角色以及社会背景,据此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提供个性化护理,有助于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陈卫东[10]在对294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提到心理护理的作用,他指出客观地为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疑虑和对预后的担忧,医护人员应当言辞恳切,让患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和温暖。范凤媚等[11]认为:护士通过成功案例来对患者进行宣教和说服具有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的积极作用。

2.2 康复训练干预

康复训练是目前治疗PSD最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间接康复训练和直接康复训练。

2.2.1 间接康复训练 间接训练(基础训练)是针对那些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功能训练,也称口、颜面功能训练。间接康复训练不使用食物,误吸、窒息等危险比较小,所以不仅适用于轻度患者,也适用于中重度摄食-吞咽障碍患者,包括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冷刺激法与空吞咽,屏气-发声运动,咳嗽训练。

牟园芬[12]对108例卒中后伴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实行早期的康复训练,主要为口腔肌群训练,观察时间为半年,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杜爱利[13]将57例PS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采取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口腔肌群运动训练,有效咳嗽训练结果显示,接受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吞咽困难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谭佳容[14]用带冰块的筷子或冰冻棉棒刺激患者双侧咽弓,配合舌肌训练,吞咽功能恢复有效率为95.91%。李少红[15]对治疗组患者采取直接康复训练同时结合基础的发音训练,舌肌训练和鼓腮训练,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2.2 直接康复训练 直接训练又称摄食训练,是指结合,食物形态,喂送方法等协助患者进食的具体方法,当间接训练获得了功能改善后,即可协助患者进行摄食训练。适用于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能产生吞咽反射,少量误吸能通过随意咳嗽咳出。(1)合适的:一般让患者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头转向咽部一侧,颈部前屈也是预防误吸的一种方法,能减少食团通过咽部的时间。(2)食物的准备:对食物的选择应兼顾营养的需要,营养均衡,种类多样。适宜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物特征为柔软且密度均一,有适当的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道时容易变形,不易在黏膜上残留[14],以偏凉食为宜,因为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根据病情营养搭配饮食,低盐低脂、易消化。应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选择,原则上先易后难,先稠后稀。对轻度吞咽障碍者应予半流质或软食,对于中度吞咽障碍应予糊状饮食。对于重度吞咽障碍者,由于进食量极少,又易引起窒息,导致吸入性肺炎,加重病情,易及早实施鼻饲饮食。(3)喂食方法: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为患者喂食应当掌握合适的一口量,正常人约为20mL。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引起咽部残留导致误吸,过少则难以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以少量(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逐渐摸索出适合患者的一口量。食物应尽量放在如口腔健侧后部。为使食物全部咽下,每次进食后应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11]。周金英等[16]认为PSD患者进食时尽量取坐位或半卧位,应避免患者过度饥饿,喂食时应将食物置于健侧口腔,并将食物送至舌根部,确定食物咽下后再喂第二口,速度易慢,不可催促患者。餐后30~40min取坐位或半卧位,此期间不宜翻身扣背。另外床旁备负压吸引,进食时如出现呛咳、窒息、呼吸困难等要立即将食物吸出。(4)喂食器使用:适用于因舌肌功能障碍而不能够将食物运送到口咽部的患者,为了防止食物在口腔内滞留,可以使用50mL注射器连接软的橡胶管,将流质糊状食物直接注射至口腔后部[17],此法还有利于操作者掌握注食量。

3 讨论

PSD治法多样且疗效肯定,应当根据吞咽障碍点进行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卒中后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干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饮食指导[18]。但尚存如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2)治法多样,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综合方案研究[19]。多学科管理模式下的个体化治疗是今后治疗PSD的重要方向,高金玲等[20]认为早期的多学科管理小组成员的介入,对患者的摄食-吞咽障碍功能进行及时的评估,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在内的多学科管理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护理干预和评价措施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也应当确定评价体系,规范操作标准,发挥协调和沟通作用。此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士并不能代替家属或者患者本身,护士充当帮助者的角色应当教会患者正确系统的康复训练方法,获得家属的信任并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家庭的支持作用[21],使得康复训练在家庭单位中得以延续,最终使患者达到自我护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蒋国敏.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6):146.

[2] 吴航.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8):113.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5.

[4] 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8.

[5] 朱蔚林,漆松涛.桥小脑角脑膜瘤的诊断及其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1):21,24.

[6] 陈胜云,张婧,赵性泉.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早期诊断及康复治疗[J].北京医学,2007,29(1):4-6.

[7] 高怀民.脑卒中吞咽障碍的7级功能分级评价[J].现代康复,2001,5(10):78.

[8]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22.

[9] 杨.达标理论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10):91-92.

[10] 陈卫东.294例脑卒中患者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护理干预研究[J].当代护士,2012(1):113-114.

[11] 范凤媚,邝志强,陈卓铭,等.系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7):40-41.

[12] 牟园芬.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促进卒中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864-865.

[13] 杜爱利.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67-268.

[14] 谭佳容,陈昌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60-261.

[15] 李少红.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J].求医问药,2012,10(1):291.

[16] 周金英,高媛,杨娇,等.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河北临床护理,2012,2(2):155-159.

[17] 甘燕玲,黄丽君.吞咽困难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2):2044-2046.

[18] 康晓明,张晖,刘宏久.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63-64.

[19] 阚保红,常静玲,高颖.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56-58.

[20] 高金玲,吕桂玲,宋剑,等.多学科管理小组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摄食-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7):1097-1098.

第2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23-01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脑血管意外,包括:①缺血性卒中:脑血栓形成,脑梗死。②出血性卒中(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200万人以上,死亡150万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许多患者经抢救治疗后遗留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肢体运动功能等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且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及时进行有效的护理,是防止病情恶化,争取早日康复的手段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1~12月收住治的脑卒中患者87例,其中,男57例,女30例,年龄65~92岁,经头颅磁共振检查,所有病例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1.2护理

1.2.1护理评估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和每班次接班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护理评估项目主要包括,①阳性资料及专科体征: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肌力,尿便失禁,皮肤状况,失语,饮水呛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护理体征。②并发症情况:应激性溃疡,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胃管引流出血性胃内容物,排黑便或大便潜血为上消化道出血判断标准:肺部感染以出现肺叶影像学改变和听诊音为判断标准;泌尿系统感染以出现尿路刺激征或中段尿培养阳性为判断标准;压疮以出现皮肤破溃为判断标准。③康复效果: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进入4周时评估患者康复效果,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2]采用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G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

1.2.2病情及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心率、体温、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功能。给予心电监护,24 h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护理时应注意:①脑卒中病由于脑水肿常可出现呕吐应让患者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③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温20~22℃,湿度60%~70%。

1.2.3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患病后,因瘫痪言语障碍等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表现出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肢体偏瘫,口角歪斜,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意识清醒患者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负担加重,表现为恐惧、自卑心理,有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3%~76%,平均为50%[3]。在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对患者要有爱心,要关心尊重患者,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1.2.4用药护理脑卒中患者治疗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血剂等治疗,应了解各类药物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①使用甘露醇、利尿剂应注意电解质,肾功能检查。②使用溶栓抗凝药物应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监测凝血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出血及消化道出血倾向。③使用地黄类药物,应注意观察心率变化,有无黄绿视、呕吐等中毒表现,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

1.2.5饮食护理脑卒中患者多数是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故应予高纤维素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宜少量多餐,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进餐时尽量端坐,摇高床头,鼓励多做咀嚼运动,不能吞咽者鼻饲,应掌握饮食原则,鼻饲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蒸鸡蛋、鱼汤等,应供给足够的热量。必要时予静脉营养,保证患者得到所需营养。

1.2.6、良姿位(即抗痉挛)良姿训练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4]。脑卒中后机体呈现出脑受损的特定痉挛姿势,上肢屈肌紧张,下肢伸肌紧张,良姿训练通过肢置正确摆放和运动来抑制异常姿态,同时维持良姿位可防止关节和肢体变形。

1.2.7康复护理根据患者情况,可使患者采取主动活动与被动活相结合,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相结合,全身锻炼和局部锻炼相结合,并辅助理疗、按摩、针灸,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且避免情绪波动,要戒烟,少饮酒,定时检查。

2结果

本组87例患者中,60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和失语,病情控制后继续予康复治疗,25例处于植物状态,2例死亡。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干预对于脑卒中的恢复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临床上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使更多的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

[2]张晓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13):74-75.

[3]常仁翠,李娟.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3,9(11):818.

[4]赵莉芬.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3,4(5):457.

第3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生活质量;护理干预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脑卒中。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脑卒中后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患者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对疾病知识的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引起护理工作者更多的思考、关心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1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因素生活质量由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身体是否舒适愉快四个要素组成[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医疗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生理因素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随着脑卒中诊疗救治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致残率约86.5%[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2心理因素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情绪变化,其中尤以抑郁症状最为常见。据国内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1%[3]。脑卒中后抑郁已成为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重要因素,也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抑郁可降低康复治疗效果,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1.3社会、家庭支持因素家庭、社会支持是患者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键因素。家庭情感支持、陪护情况、婚姻状况、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4自身因素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等,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干预

2.1功能训练

2.1.1加强偏瘫肢体的功能康复训练早期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功能锻炼是护理的重点。其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据观察,脑卒中后存活患者经积极的康复训练,其中90%可恢复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未进行康复训练者,生活自理能力相应低下[4]。有文献报道[5],急性脑卒中瘫痪患者输液宜多选用健侧肢体,少选用患侧肢体,这不仅可减少静脉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也有利于患肢的主动和被动运动。(1)在肌力未恢复之前,帮助患者被动活动,进行肢体按摩,大小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每次30min,每天2次,热毛巾外敷各关节,手足温水中浸泡30min,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加肌力,缓解关节疼痛。(2)随着病情好转,肌力恢复,尽早加强自主运动,以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可先进行床上平衡训练,熟练后进行站立训练,再是步行和上下楼梯训练。重点加强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健腿先上,下楼时患腿先下,对于偏瘫导致行走困难的患者,指导其掌握学步车、手杖和轮椅的使用方法。(3)训练简单的日常生活,如洗脸、刷牙、穿衣等,以逐步恢复力所能及的劳动。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树立其恢复功能及生活的信心。

2.1.2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语言是对话交流的基础,脑卒中后有些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语言辨别障碍、失读和失写。不管哪种情况,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十分必要。我们要经常与患者多交流、鼓励患者多练习。可以先从卷舌和舌的左右运动开始,逐渐的练习发单音节、单词,认人、物、字,数数等。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读报、讲故事、唱歌等,由简到繁,促进患者准确发音,逐渐恢复语言功能。语言训练是长期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2.1.3加强吞咽功能训练首先要做好基础训练:(1)屏气-发音运动: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训练,然后自然大声歌唱,通过闭口、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闭锁功能。(2)颊肌和喉部内收肌运动:嘱患者张口闭上,使双颊部充满气体,鼓腮随呼吸轻轻吐出,以收缩颊部及轮匝肌的运动,每日2次,每次反复5次。(3)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嘱患者张口将舌头尽量往外伸,先舔下唇、左右口角、上唇、硬腭部,然后闭口、张口,咀嚼10次,饭前练习5min。以提高咽下反射的灵活性。加强吞咽训练、呼吸道训练,使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2.2饮食要合理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具有重要作用。重度脑卒中患者饮食应以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如牛奶、豆浆、鸡汤等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以保证水分及营养的摄入。如患者吞咽困难,应改用鼻饲保持营养补给,以增加抵抗力,并鼓励患者在有胃管的情况下,每日自己饮少量水或牛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以便早日从口腔进食。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有便秘现象时,应多食用些带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食物纤维有亲水性,能吸收水分,使食物残渣膨胀并形成润滑凝胶,在肠内易推动,残渣能刺激肠蠕动,利于激发便意和排便反射,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果导、开塞露、番泻叶等。

2.3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6]:脑卒中后抑郁发生与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p>0.05),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依赖程度越高,发生抑郁症状越明显。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抑郁程度越高、生活质量越差。据杨丰等研究说明[7]:护理干预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减轻和缩短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病情和病程,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对卒中后病人加强心理护理是减轻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充分理解病人,取得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消除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调节情绪状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来关心询问病人的不适,主动与病人打招呼,认真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据相关报道77.8%的患者希望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8],所以我们要坦诚地与他们交谈,对他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详细、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声音要大而不急,语调要柔和,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尽量满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适时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注意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避免急躁情绪,进行生活照料时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尽快改善病人的不良情绪反应,减轻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4调动家庭与社会支持有研究结果提示[9]:家属陪护对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影响都极其重要,婚姻状况直接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在患病过程中需要家属的陪护和亲友的探视,并在情感上得到医务人员的认可与关心。特别是配偶,应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倾心交谈,积极参与其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应鼓励患者的亲属和朋友来探视患者,传递信息,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和支持,使其充分享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安慰,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从而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加快发展,完善我国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体系。积极开展适应本病的社区康复护理,保证脑卒中患者在离院后,得到持续的整体护理和康复指导,以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鼓励患者与社会联系,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以此来增强患者的社会角色感,使其最大可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

2.5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包括有关脑卒中发病率、典型症状、治愈情况及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知识,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并且应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心理、饮食、休息、活动、用药等方面的正确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有效、积极地指导,满足患者的需要。在宣教护理过程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年龄偏大的患者,可采用书面教育形式,如定期举办黑板报、将脑卒中健康资料写在纸片上交给患者等,反复、耐心地给予宣教,直至掌握。王琼等[10]报道,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应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选择适时的教育时机,制订全面的教育内容,将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住院全过程,不仅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率和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而且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支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小结

健康的生命质量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同时,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处于健康状态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导致神经功能减退直接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劳动和社会等三方面能力,同时治疗卒中沉重的医疗费用给患者带来的经济压力,互相交织在一起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故应尽早的、全程地介入护理干预,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紧密配合,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彦,姚景鹏.生活质量——一种新型的健康测量具.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75.

2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7.

3李建国,吕丽娟.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5,18(1):44-45.

4王洋,侯玉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护理配合.中国中医急症,2004,7(13):477-488.

5吕超.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肢体静脉输液与静脉渗漏和静脉炎关系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4):45-46.

6郭前祝.脑卒中后抑郁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8):15-16.

7杨丰,何喜春,陈向梅.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4,1(3):196-197.

8王暑红,严其明,周建辉,等.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调查.护理学杂志,2002,17(9):684-685.

第4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8―01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是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为减轻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治疗,笔者对3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例。诊断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同时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牛津郡社区卒中研究分型(OCSP)属于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或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6分,≤22分;卒中为首次发病患者;病程15日~45日;排除既往精神病史或严重智能障碍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干预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64.7±8.6)岁;平均病程(22.4±6.7)d。②对照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63.2±7.9)岁;平均病程(21.5±6.8)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责任护士向患者宣教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脑卒中的了解;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指导变化,定时更换卧姿和/或坐姿,对皮肤受压处进行按摩;训练床上大、小便,对于便秘患者可酌情服用缓泻剂;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包括卧床康复护理、离床康复护理、步行期间的康复护理及语言训练。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包括:①加强对患者进行脑卒中知识的宣教,向其介绍治疗该疾病的新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其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良好的遵医行为,同时予以适当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使其消除思想顾虑,改变悲观失望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②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不适,选择其乐意接受的方式分散和转移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多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诉说,改变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③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热情指导和协助,要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给予正面的鼓励,以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④鼓励患者直接互相沟通,互相支持,指导患者家属面对现实,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争取家庭及社会的支持,鼓励患者尽早度过心理应激期,进而配合治疗。

1.3 观察方法 两组患者于入院第1日及入院第14日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 sionscale,SDS)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3 讨论

心理护理就是要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人际交往,掌握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护理对策,积极的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变患者的认、情绪和行为,帮助患者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特别是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心理护理干预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舒适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0):1591-1592.

[2] 王苓, 高美华, 吕婵,等.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1072-1073.

第5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8年5月到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立问卷调查,并对所有资料采取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抑郁发生的原因和社会支持情况,患者医疗负担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卒中病史情况及糖尿病合并症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临床上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抑郁发病率高和其医疗负担,社会支持系统,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处理能力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护理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时,对上述因素要进行系统化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抑郁;原因;干预措施

抑郁特别是脑卒中病人急性期抑郁严重威胁着现代人的健康,据文献报道[1],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达50%,这不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其功能锻炼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其病死率也远远高于没有抑郁的病人。本组通过对脑卒中急性期抑郁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对卒中后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最大可能地降低抑郁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减轻其家庭及社会两者的经济负担。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入选的108例脑卒中患者,均为2008年5月到2011年6月我院门诊住院病人。全部病例纳入标准:108例脑卒中患者年龄均在85岁以下,从发病开始到一个月之内,均经过影像学确诊是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及精神病史,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治疗者,脑血管破裂出血者,有老年痴呆症者,脑萎缩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脑干出血者及心绞痛者均排除在外。

1.2 方法:设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济收入状况,是否合有高血脂,糖尿病及高血压这些疾病情况,发病的部位和性质等资料进行记录备案,对所有资料均采取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1)108例脑卒中患者中44例为脑出血,64例为脑梗死。(2)急性期抑郁发生情况。108例脑卒中患者中共89例出现抑郁症状,其中轻度抑郁患者21例(19.4%),中度患者49例(45.3%),重度患者19(17.5%)。(3)分析发生抑郁的原因。抑郁发生的原因和社会支持情况,患者医疗负担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卒中病史情况及合并糖尿病等指标相比,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3 讨论

临床上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沮丧,对周围的事物或人均完全失去兴趣,大脑反应迟钝,对生活悲观绝望甚至有严重的自杀倾向等。抑郁不但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且增加了病死率[2]。

本组对108例卒中后急性期抑郁患者采取护理对策如下。(1)基础方面的工作护理。医院尽最大可能给患者创造一个舒心、安全的环境,患者的饮食方面,要保证足够的水,维生素,蛋白质及热量的摄入,这是其机体消耗及康复的有力保证。(2)社会力量的支持。抑郁病人的预后和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密切相关。有效的社会力量能增强病人对抗紧张处境的能力,有利于其身体的早日康复。为此可请示患者单位领导妥善安排好其工作上的事,去掉其后顾之忧,同时鼓励患者在适当的时候有机会多参加些社会活动,在社会工作中不断促进身心康复。(3)近年来健康教育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倡导中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为主,这种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使病人自觉建立起了一种健康的行为模式[3]。本组依据患者文化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计划,以使其早日消除抑郁、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心理,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4)制定并指导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脑卒中患者提倡超早期康复,对患者康复治疗介入的越早,对其功能恢复越有利。让家属和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让家属陪同患者每天一起进行患肢训练,由医院专门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模式,指导运动时态度平和,告诉病人动作要缓慢、轻柔,这样促使患者在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锻炼,有利于病情早日康复。(5)心理方面的护理。与患者家属及时进行沟通,告诉其在患者面前应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不要表露出焦急、医疗费用短缺等不良情绪,同时还要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卒中后抑郁对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控制不好的话会使疾病的症状进一步扩大,导致病情加重。综上所述,对卒中后病人的心理状态要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这对其生活质量,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培霞.脑卒中合并抑郁的护理进展[J].海南医学,2009,22(07):112-113.

[2] 吴奕华,崔美莲.脑卒中后抑郁的特点与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31(01):311-312.

第6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脑卒中; 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 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 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之一, PSD发病率为25%~60%[1,2]。脑卒中后发生抑郁, 既可导致躯体症状加重, 又可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 使其生存质量降低[3]。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河南煤化焦煤集团中央医院对收治的60例PS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PSD患者共60例, 其中男28例, 女32例;年龄27~70岁, 平均51.2岁;出血性脑卒中26例, 缺血性脑卒中34例。入组标准:①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4], 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且Hamilton抑郁量表总分≥17分[5];③排除脑卒中后意识障碍和入组前有精神障碍或家族史的患者。将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病情、民族、职业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Hamilton抑郁量表评定其HAMD分数。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为系统的护理干预方案:①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脑卒中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治疗措施及康复护理等知识, 并提供优质服务以取得患者的信赖, 给予耐心启发、诱导, 鼓励其叙述对疾病的看法, 对其内心真实感受给予理解和同情, 分担患者的痛苦。②加强心理护理 引导患者尽快面对病症, 调整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PSD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厌世等, 对自己及周围的事情保持负向的看法。密切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针对不同心理实施护理, 如给予心理疏导, 用爱心、耐心和细心鼓励患者多与外界接触, 多参加社会活动;也可以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教, 强化心理疏导, 增进正性情感, 从而让患者摆脱悲观、绝望、抑郁的情绪, 促进患者进入躯体、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中去[6-7]。③加强社会支持 取得家庭成员和同事、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指导他们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照顾, 并充分满足其合理需求, 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朋友的理解与关心, 有意识地安排患者与亲戚、朋友和同事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 让其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 如自己穿衣、洗漱、行走、进食等, 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通过劳动使患者发掘自身的潜能。

1. 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 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 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仍很高, 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不仅给患者带来及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 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通过和PSD患者的良好沟通, 易取得患者的信任, 能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护理干预能给PSD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变, 培养兴趣爱好, 增加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 从而发挥自我能动性, 改善负性心理, 使患者处在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治疗, 从而更快更明显地改善PSD的抑郁症状。

通过对PSD患者的干预护理, 注重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患者热情、真诚、尊重、同情、关心和理解;通过调动家属及亲友一起参与治疗过程, 促进患者康复的进程。因此, 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 首先应对脑卒中患者并发抑郁有正确和充分的认识,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House A,Denni S M,Moridge L.Mood disordes in the year dfter first stroke.Br J Psychiatry,1991,58(8):96.

[2] Kotila M,Numminen H,Waltimo O.Depression after stroke:Results of the FINN STROKE study.Stroke,1998,29:368.

[3] 丁关庆.脑卒中患者伴发抑郁症112例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17(11):663-664.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29(6)379-380.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6] 赖孝兰.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家庭护士, 2008,6(7A):1695-1697.

第7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调查分析;护理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严重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可以有多种因素引起。脑卒中患者在长期的疾病折磨中,患者的心理也产生了极大的痛苦,并出现一系列心理疾病,包括一些心理抑郁、心理烦躁等,大多数患者易出现心理抑郁[1-3]。为更好地探究脑卒中抑郁治疗临床患者的调查分析及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我院特选取近两年内收治的108例脑卒中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研究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0年4月~2012年5月入住我院医治的脑卒中抑郁患者中,选出108例脑卒中抑郁患者,将他们按照给予护理措施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4例。对照组男15例,女39例,年龄37~80岁,平均(55.3±6.7)岁,脑梗死19例,脑血栓形成2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实验组男18例,女36例,年龄39~78岁,平均(60.2±5.8)岁,脑梗死17例,脑血栓形成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的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发作类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①掌握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要能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产生抑郁的原因,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②加强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护理人员要耐心、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4];③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一些有关脑卒中疾病的知识,使患者自己能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5]。④康复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其开展肢体、语言的功能锻炼,加快康复[6-9]。

1.3观察指标 ①抑郁患者对于治疗护理操作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②设置调查问卷,包括患者的性格特点、家境经济状况、家庭人员文化水平等内容,对患者的抑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③对于重症监护患者采取措施的执行情况,包括患者导尿护理、皮肤护理等。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脑卒中抑郁患者产生的有关因素 脑卒中抑郁患者中,直接由于性格内向的45例患者得抑郁症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性格外向的脑卒中患者;大多数数据表明由于文化水平高的35例患者高于其他一般文化水平的患者;研究表明,因为家庭生活水平条件差的27例患者往往患抑郁症的概率大于生活水平好的患者。

2.2两组脑卒中抑郁患者采取护理基础操作真实率以及满意程度 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技能的满意程度(96.3%)以及为重症监护患者提供基本护理措施的真实率(92.6%)都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66.67%)以及提供基本护理措施的真实率(62.96%),统计学上有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很复杂的脑部疾病,脑卒中是由于脑部(缺血或出血)血管破裂而导致的,血压持续并经常性的增高会使血管壁产生病变,导致脑小动脉瘤形成,血压剧烈波动时破裂出血[10]。脑卒中抑郁患者中,性格内向的患者得抑郁症的概率大,由于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多数数据表明文化水平高的患者得抑郁症的几率大,可能由于文化水平高的患者生活压力大导致的。研究表明,家庭生活水平条件差的患者往往患抑郁症的概率大,可能患者认为自己是家庭的包袱,长期以来最易形成抑郁。及时对患者采取一系列安全舒适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生活水平提高并加强患者心理的护理,与患者家属一起患者进行沟通,及时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是很重要的。除了对患者采取日常操作以外,护理人员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让患者了解一些有关脑卒中疾病的知识,使患者自己能避免一些诱发因素,减少疾病的发生[11-12]。

综上所述,在进行常规医学治疗的同时,将舒适安全的护理措施用于治疗脑卒中抑郁患者比常规治疗脑卒中的效果好,使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患者抑郁情况及有关因素调查,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专业和更有效的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夏慧玲,代亚丽,鲜涛,等.脑卒中患者抑郁及其生活质量的纵向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10,12.

[2]邓平,吴晓牧.高血压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0,4(4):267-278.

[3]钱佳栋,万默各,徐德明,等.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1):30-31.

[4]李英,彭爱华,董艳丽.社区卒中单元的建立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1-3.

[5]王秀莲,薛素波.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5):139.

[6]梁耀章.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9):20.

[7]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杂志,2002,24(7):443.

[8]金成英.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2(27):13-14.

[9]吴亚丽,任蕾蕾,廖颖,等.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88-1689.

[10]欧明亮,张贵升,陈军辉.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及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2):4439-4440.

第8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325-01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骤,致残率、预后差的特点,虽然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其发病率有所降低,存活者往往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或心理障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极大压力。特别是抑郁障碍〖1〗。现针对我院几年来收住院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的分析及护理进行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本组脑卒中患者48例所有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2〗,其中脑出血20例,占33%,脑梗塞28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62岁。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能配合。

2 方法

对照组治疗包括对卒中病人进行常规治疗和正规康复训练,干预组除了进行常规治疗和正规恢复训练基础,在入院后开始进行心理干预治疗,1各月后评定疗效。

具体措施如下:

2.1 干预措施:

2.1.1 心理干预措施 〖2〗

2.1.1.1 心理疏导方法:脑卒中后存在焦虑抑郁的病人,除常规治疗和开展积极正确的康复训练外,要重视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疏导,调整其心理状态。掌握心理学知识,运用共情技巧与病人谈话,善于引导病人谈话,鼓励病人通过各种方式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耐心倾听病人谈话,对病人表达的需要予确认和支持,使其感受到心理寄托。

2.1.1.2 音乐疗法:教会他们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焦虑的病人可以听一些轻音乐,以稳定情绪,抑郁患者可听欢快的乐曲,以振奋情绪。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可使病人获得慰藉,增加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1.1.3 信心疗法:根据病人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使病人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制定相应护理计划,首先要树立自信心。介绍病情控制满意的病友,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勇敢面对疾病,以乐观、充满自信的心态接受现实,同时需要患者亲友的积极配合,予病人安慰、鼓励、关心和支持。

2.1.1.4 知识疗法:治疗者可利用本身的权威性和丰富知识作为治疗的力量,对疾病治疗发挥暗示性影响,消除病人在漫长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产生的疑虑,减轻心理压力,针对病人的病情及思想情况,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基本常识,分发脑卒中知识宣传小卡,指导正确的语言及肢体功能锻炼方法,加强康复锻炼。

2.2 心理护理策略:

2.2.1 急性期心理护理:(1)由于对病情不了解担心预后会出现慌乱、严重焦虑、对死亡的恐惧等剧烈情绪变化,应多与患者的感情沟通。〖3〗了解患者的工作、家庭经济情况以及顾虑,耐心开导,安慰病人,生活上给予照顾,尽量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

2.2.2 治疗阶段的心理护理:由于最初恢复速度快,轻型患者早期有所恢复,许多患者容易产生盲目乐观过高期望,我们应适当的解释,避免产生不现实的思想,否则一旦未达到目的的就对治疗悲观绝望。

2.2.3 残疾阶段心理护理:脑卒中致残率相当高,且功能恢复需较长时间,此阶段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对于患者情绪影响最大的瘫痪问题,应给予较大的关注,患者会因各种功能的失用性衰退更感失望,加重抑郁症的病情,故应及时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鼓励患者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完成日常生活,并参与一定的文艺活动,如下棋、听音乐、并多与人交谈,使生活更加充实。

2.2.4 适应阶段的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和心理调整,能够认同并适应现状,此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患者认同、接受,他们往往放弃或停止治疗及锻炼,成为社会负担,导致抑郁复发。我们应告知患者应不懈地努力使他们重返社会,回归家庭。

2.3 评价效果。显效:抑郁消除,对治疗采取积极态度,能正确对待人生。有效:情绪稳定,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但对今后生活有顾虑。无效:抑郁仍存在,意志消沉,顾虑重重,对治疗和前途缺乏信。

3 调查方法

3.1 统计方法:采用临床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患者实施心理问卷调查,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心理教研室编制的SCL-90分析软件分析评定,结果以廓图及因子分值表示。观察组根据入院时的心理问题分析结果,实施有针对性心理干预。统计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表2 脑卒中患者心理护理前后各症状因子变化的比较(x±s)

结果表明:观察组经系统心理护理,恐怖症状明显改善(P>0.01);抑郁、强迫、焦虑症状也得到改善(P<0.05)。而对照组未予心理护理干预,出院时抑郁、强迫、焦虑症状无明显改善(P>0.05);仅恐怖症状有所改善(P<0.05)。

5 讨论

脑卒中或是脑血管病,是一种因脑部病变所致智力和肢体运动障碍,并伴发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疾病〖3〗。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不当,工作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增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正在逐年上升,而发病的年龄却在逐年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7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言语和精神等各种残障,在这里我们更关注的是脑卒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如产生焦虑、抑郁、否认、孤独、失助等心理障碍,而心理因素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力。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现象应当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脑卒中患者在最初“立即”痊愈的希望破灭后,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今后的生活和疾病康复失去信心,表现为沉默,闷闷不乐,自寻苦恼,缺乏主动性,在日常生活中过分依赖他人,郁郁寡欢,甚至偷偷哭泣。

研究认为〖4〗,心理干预是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协调的护患、医患关系及家庭社会关系是否融洽,另一方面取决于护士是否具有良好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否有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能调节患者的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及家属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强康复的信心,同时加强了护患之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对脑卒中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有显著性意义。

脑卒中因其症状的严重性和特殊性、康复的长期性以及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中老年),就决定了所患该病的不同职业、心理素质和社会地位的患者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本文采用通用的SCL-90表对患者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客观、准确。结果表明:经过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出院时上述症状均取得明显的改善,说明本心理护理措施恰当、有效。

参考文献

[1]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障碍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5):136

[2] 胡永善,吴仪毅,朱玉莲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的临床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2005,27(2):105-107

第9篇:脑卒中护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护理人员;脑卒中;康复护理

一、 引言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计划过程中,脑卒中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脑卒中患者要想取得全面康复,身体情况、精神面貌等都能正常进行活动,就必须要经过脑卒中康复护理。只有通过专业人员的康复护理和功能促进护理,紧密配合治疗,脑卒中患者才能尽快恢复健康。在临床工作中,神经内科的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错误的认知。找出这些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更有利于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五十名神经内科人员的工作进行调查,以便了解他们的工作现状。

二、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研究过程的具体介绍

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并由相关学科康复医学科的两名教授、三名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两名康复科护士等共同设计完成调查问卷的形式和内容。在前期,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先对三十名相关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前期调查,然后对调查问卷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删改和完善。最终确定的调查问卷中,包括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念、脑卒中康复护理概念、相关的临床护理的概念、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佳时间和方法等。在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中,都有了解、不了解、不确定三个级别的评价。最终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由参加本次研究的两名康复科护士完成。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问卷调查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放的五十五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五十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得出结论。

三、 通过调查对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讨论和正确认识

第一,与临床护理相比,脑卒中康复护理既有相同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护理理念。脑卒中康复护理是遵循患者身体条件的条件下,通过规范的训练,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自我护理”,即使患者尽早恢复自理能力,最大限度的使患者参与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护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减少对患者的提携和帮助,最终逐步实现患者的自我照顾,使其能独立生活。同时,还要在护理过程中,不但要耐心引导患者、鼓励患者和帮助患者,还要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必要的康复知识的宣传,使其真正掌握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巧,在即使没有专业护工的时候,也能部分或全部做到生活自理,最终适应新生活或重返社会。

在本次调查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内容和治疗措施也不能明确的表达,而对于脑卒中康复护理进行到什么程度的判断标准也不尽清晰。最终导致脑卒中护理工作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只相当于临床护理发挥的作用。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对“自我护理”缺乏清晰的认识,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一般停留在帮代护理的基础模式上,通常只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例如进食、洗漱、更衣、翻身等。这种护理模式陈旧,且患者不能很好的参与到其中,护工人员帮代的越多,患者就越难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

第二,在对于何时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问题上得出结论,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应该早点进行。对于许多患者而言,只要其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继续恶化,最好在四十八小时之后开始脑卒中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医学界对脑卒中康复的最佳时间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少数护理人员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的认识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明显认识不到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介入的重要性,使脑卒中康复护理不能尽早实现。那么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何不能尽早入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脑卒中是急症,如果是急性期,患者的病情较严重,这时,治疗和护理的主要作用是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其他的并发症,从而不能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其次,护理人员在数量上不足,导致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不能早期介入。最后,由于护理人员认识的误区,他们并不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目的。脑卒中康复护理工作的早期介入既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要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防继发性残疾。脑卒中康复护理早期的介入,是脑卒中现代康复的特征。一些研究报道得出,脑卒中康复护理介入越早,综合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和整体的治疗疗效就越好。同时,早期就开始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患者,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显著优于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患者。因此,要想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就要尽早介入脑卒中康复治护理。

第三,要想脑卒中康复护理发挥良好的作用,还需要加强闹注重康复护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百分之六七十的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多,当对偏瘫常见的异常模式、痉挛模式和抗痉挛模式、肢体摆放的护理、肩关节、头部保护等认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迫在眉睫。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明确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理念和具体内容,时刻关注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新动态;定期进行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和相关内容的讲座,使护理人员认识和了解头部的摆放、肩关节保护、翻身、转移等康复护理的技术和方法;指派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通过现代媒体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做好宣传,尽可能多的让患者及其家属也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知识;做好监督,定期评价护理人员工作的护理质量,一最快的促进患者肢体能力和精神的恢复。

第四,医院要为脑卒中康复护理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由于脑卒中疾病大多是突况,只有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才能挽回损失,因此,大多数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认同,早期的康复护理工作最适合在医院进行。由于人们认识的误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护理人员认为脑卒中患者不需要特殊环境,只有少数人认为脑卒中患者需要特殊环境,例如专门的脑卒中康复病房等。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识到,专门的脑卒中康复病房有经过特别培训的医生、护士和诊疗师,他们都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但能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还能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建议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适合康复护理,就应该将其移至专门的对方,对其进行康复护理工作。专门的护理机构有专业医疗器械和设施,便利患者最大限度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各种作业,这种特殊的环境,更加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四、 结论

通过以上对调查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知道,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病率,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我们要重视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专业发展,不断提供有力的条件,提高脑卒中治疗的效果,尽早是更多的患者脱离疾病的苦海。

参考文献:

[1] 黄丽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1(19):4038-4040.

[2] 陈雪容,王永美,陈海英.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

复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4):21-22.